我们为什么要读青辰的《大隋王朝》?

有一本书,正在走进公众的视野,那就是青辰的《大隋王朝》。此书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目前刚刚上市。

当年明月说过:“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大隋王朝》就是一本很好看的历史书。

记录历史的文字很多,有以国家名义编纂的所谓“正史”,也有来自民间的所谓“野史”。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书本,即使正史也不能完全相信。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有相当的学识和眼光,从而做出相对客观和准确的判断。《大隋王朝》这是一本很靠谱的书。就写法而言,作者借鉴了中国旧小说的写法,线索明晰,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可读性,作者又把叙述和评论结合起来,并在其中融人了一些流行的或者说是时尚的文学元素。这让该书在庄重、严谨、深刻、犀利之外,还具有了新鲜、活泼、风趣、幽默等非史学作品的特点。

毋庸置疑,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不再优雅和从容的时代,快速而忙乱的生活节奏不仅影响了我们行走的速度,也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和欣赏习惯。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的风行就是这种影响和改变的结果之一。二十四史仍在,但有多少人还能耐心细致地把它读完?而历史又是非读不可的,否则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来路和去向,而文化的传承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个背景下,《大隋王朝》这样的书就显得特别及时和富有意义。这是一本符合现代读者阅读口味的书,能让读者在轻松和愉悦之中,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一个王朝的风景。





【注】《大隋王朝》一书由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16开本,500页。目前各大网上书店、新华书店、京东、淘宝以及知识产权出版社官网有售。

下面是该书的部分文字

诗曰:
长安回望泪如倾
千年往事千年风
武帝挥鞭胡沙静
高祖扬帆陈水平
骨肉恩断殿上血
君臣义绝地下魂
惟有明月依旧在
夜半还闻丝竹声
讲大隋的历史不能不讲北周,因为隋朝的大楼是在北周的地基上建起来的;而讲北周则不能不讲西魏,因为北周是对西魏的继承和发展;而讲西魏则不能不讲东魏北魏,不能不讲五胡十六国……
那段历史确实有点乱,所以必须先理顺了,不然你读起来就会犯迷糊。
五胡乱中华,那不是一般地乱,而是特别地乱。把中国的民众弄乱了,也把中国的历史搞乱了。
我们都看过《三国》,三国纷争,从220年打到280年,最终结果是“分久必合”,由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建立晋朝。晋政权后来受到少数民族的攻击,311年,匈奴首领刘曜攻入洛阳,俘获了晋怀帝司马炽。313年,司马炽被杀,武帝之孙又司马邺有在长安称帝。不久,刘曜又率兵入关,包围了长安。316年,司马邺出降,不久被杀。至此,西晋灭亡。
这个由司马氏几代人辛辛苦苦地努力才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仅仅存续了51年,就墙倒屋塌了。西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再次从统一走向分裂。
西晋灭亡后,北方世族及皇室宗亲纷纷东渡。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等人的支持下于建康重建晋廷,是为东晋。东晋是一个偏安王朝,管辖的范围不大,也就只有吴越一带的狭小地盘。所以严格地说,东晋算不上一个完整的朝代,它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但因为东晋是中原贵族南迁的产物,它代表的还是中原文化,或者说是汉民族文化,所以后世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它代表的是中华正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袖珍国家的存在,中国汉民族的历史长河才没有出现断流,而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中原文明才得以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
后来皇室衰微,东晋的大将刘裕就废掉了司马氏自立,于420年建立宋朝。中国从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朝,而北朝则历经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北周(557-581)北齐(550-577)这样大致上三个时期.。
而入主中原的夷族则先后建立了十五个国家,加上成汉(这是惟一一个汉人政权),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五胡十六国”。时间大致上是从公元304到公元439年。
五胡十六国你争我夺,打得头破血流,最后由鲜卑族建立的魏朝统一。因为魏的版图大体上都在长江以北,所以叫北魏。
这个北魏不是汉族政权,但却努力向着汉文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其中孝文帝的改革,更是为中国的民族融合和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话说公元五三二年,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元脩被高欢立为北魏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孝武帝。
高欢一直把持朝政,元脩很是不满,二人于五三四年公开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出逃关中,投奔宇文泰。同年十月,高欢另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这就是东魏。而以宇文泰为权力中心的长安政权则被称作西魏。
自此北魏一分为二:东魏和西魏。
两国都想吃掉对方,于是长期对峙,互相攻伐。后来高氏废魏自立,建立北齐。而宇文家族则取代了元氏,建立了北周。这是后话。
再说孝武帝的命运也够背的,在北魏的时候要听命于高欢,到了宇文泰这里也当不了老大,所以总想发点牢骚。宇文泰可是一个超级猛人,在朝中可谓是说一不二,皇帝在他那里只是一个摆设。如果看着不顺眼,立马废了换人,反正皇上的人选多的是。孝武帝到达长安后不久,屁股下的位子还没焐热,宇文泰就派人下毒,把他干掉了,时年二十五岁。后来,宇文泰立孝文帝孙子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文帝。估计这小子比较听话,不像孝武帝那样老想表达个人意见,所以他在位子上待得时间长一些,算是寿终正寝了。
后来立的几个皇帝就惨了,元钦(废帝)当了三年被废了;元廓(恭帝)当了三年,就被迫“禅让”了:把大位传给了周公宇文觉,时间是公元五五六年。这样西魏的国号就变成了北周。
这看起来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其实不然,因为退了位的恭帝很快就被干掉了。
宇文觉是宇文泰的三儿子,当时只有十四岁,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这都是当时的权臣宇文护(宇文泰的堂侄)操纵的结果。在西魏存续的三十多年中,皇帝虽姓元,但真正大当家的还是宇文泰,所以宇文觉另立门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和三国的曹操没什么两样,汉献帝只是个摆设,一切军国大事皆有曹丞相处置。所以后来曹操死了,儿子曹丕废汉自立可谓水到渠成,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看起来是儿子当皇帝,其实江山还是老子给打下的。
宇文觉称帝后,天下从此姓宇文了。传说宇文氏的祖先是炎帝神农氏,在鲜卑语里,他们称天为宇,称君为文,于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作宇文国,,并以“宇文”作为自己的姓。这就是“宇文”这一姓氏的由来。这一姓氏包含着这个部族的骄傲、自豪和勃勃的雄心。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

(未完待续)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2 13:07:00 +0800 CST  
二伐齐国(节录文字)
高纬一听,有情况,那就赶紧回吧。
没想到冯小怜还没玩够,要求皇上再围猎一次。冯小怜估计也不会开弓放箭,她的兴趣全在“看”上:看鹰飞犬奔,看鹿跑兔藏,看枪来箭去,看人来人往……
关键时刻,高纬表现出了“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的伟大情怀,毅然把军国大事丢在一边。做出了一个十分“雷人”的决定:继续围猎。
管他娘的什么晋州平阳,先让美人玩好吧。
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高纬为什么这么宠爱冯小怜?答案很简单,人家长得漂亮啊。
有人把冯小怜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美女。前四个,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不必说了,都是倾国倾城的貌。而这个冯小怜,也绝对是个旷世尤物。有人说她长得玉体挺拔,曲线玲珑;肌肤鲜嫩,吹弹可破,声如娇莺,气息如兰。还有更绝的,说她冬天柔软如棉,温暖似羽;夏天润滑如玉,阴凉如冰。
你看看,跟这样的美女在一起,都不需要买空调了。不单如此,人家还多才多艺,据《北史》上记载,她“慧黠,能弹琴,工歌舞”。如此聪慧美丽的女子,还不让人爱煞!
冯小怜原来是皇后的婢女,这个我们前面介绍过了,后来被高纬发现,从此爱不释手。皇帝不是发现治世之才,而是发现绝代佳人,你可以从中看出这位领导平时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哪里了。
据说高纬在与大臣们议事的时候,都要把冯小怜抱在怀里,或者放在膝上。如此尤物,让大臣们常常看得眼睛发直鼻子喷血。高纬倒是大方,没有搞什么金屋藏娇。为了让大家都能领略到冯小怜的美丽风光,高纬还别出心裁地让冯小怜脱光玉体,躺在朝堂之上,让大臣们轮流参观。当然,看了不白看,得掏钱买票,票价也很是不菲,所谓“千金一观”。
这应该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玉体横陈”的典故据说就由此而来。
所以冯小怜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较早为艺术而献身的人体模特。有些文章说她是中国第一个人体模特,我查了一下资料,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因为还有比她更早的。
在《汉书•广川惠王去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广川惠王刘去有个妃子叫陶望卿,曾经请画师为她画像。画像时,“望卿袒裼傅粉其旁”,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陶望卿袒露着身体在画师旁边擦粉。由于纪录的简单和模糊,我们无法弄清这种“袒露”是一丝不挂还是有所保留,但基本上可以断定: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关于人体模特的最早记录。
但陶望卿这个献身艺术的行为太大胆了,或者说太超前了。这是一次美丽的展示,展示的结果却十分不妙:引来了大家的非议,更招来了王后的嫉妒。
在旧戏曲和旧小说里,王后一般都是嫉妒心很强的角色,她们不仅醋性十足,往往还非常地凶狠和恶毒。而她们摧残的对象,往往就是那些初得宠爱的妃子,或者她们看不顺眼的善良而柔弱的宫女。
这个王后也不例外。所以陶望卿很快就倒霉了,她不断受到王后的陷害、摧残和凌辱,包括皮鞭抽打、烙铁加身、割鼻剪舌……最后又被放到锅里蒸煮,据说是煮了一天一夜,最后就成了一锅肉汤。
陶望卿是典型的红颜薄命。
红颜薄命,是套在无数美女头上的魔咒。这个魔咒让无数的美女心存畏惧,也让无数不太美丽的女子获得了某种心理上的安慰。
冯小怜也没有逃出这个魔咒。
北齐灭亡后,她先是被武帝作为战利品赏赐给最不浪漫的木头人宇文达。宇文达后来被杨坚诛杀,杨坚又将她作为礼品赐与在邺城之战中的有功将领李询。李询的母亲对这个儿媳不太感冒,这里面还有一个死结:原来,她当年也有一个女儿在北齐的宫中服侍后主,但因为冯小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个李美人一直备受冷落和煎熬,最终还丢了性命。俗话说“山不转水转”,又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这个当初让自己女儿嫉妒万分痛苦万分的女人居然走进了自己的家门,而且还是以小媳妇的身份。她不愿意失去这个替女儿报仇的机会,于是就变着法子折磨冯小怜。什么金枝玉叶,什么千金之躯,什么如花似玉,什么倾国倾城,在老太太眼里什么都不是。她就是一个下人,一个婢女,一个奴仆,一个害死女儿的凶手。她令冯小怜改穿布裙,每天洗衣做饭舂米劈柴,而且经常羞辱谩骂。冯小怜哪受得了这个?每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最后趁人不备,偷偷把一根绳子套在脖子上,给生命打了个死结。这是后话。
现在的冯小怜过得很好,有人宠着,爱着。
玩够了,玩累了,冯小怜也不折腾了,高纬这才匆匆集结军队,去保护他的江山。
二十八日,高纬兵分为三路:一路向千里径开进,一路向汾水关出击,自己统率大军向鸡栖原进发。

……  周武帝认为北齐军队刚刚集结,声势很盛,为避其锋芒,就率部向西移动,留下梁士彦守城,让齐王宇文宪殿后。北齐军队追来,宇文宪和宇文忻各领一百名骑兵英勇阻击,杀死北齐的勇将贺兰豹子等人。北齐军队一见主将死了,无心恋战,赶忙退走。宇文宪也不敢追击,趁机带领军队度过汾水,一路急行军,终于在玉壁追上了大部队。
北齐军队便围住平阳,切断了平阳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此时,平阳就成了一座孤城。
为了迅速攻克平阳,扭转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齐军开始了不分昼夜地进攻。城上的敌楼和矮墙都被夷平,残存的城墙,只有六七尺高了。而城外的援兵又迟迟没到,形势十分危急,大家心里都在打鼓,有些人甚至已经做好了失败的打算。
关键时刻,梁士彦站了出来。他激励将士们说:“报效朝廷的时候到了,让我们抱定血战到底的决心。如果今天战死,我一定先你们而死。”
主将如此气魄,大家都深受鼓舞,于是群情振奋,呼声动地。于是奋力冲杀,以一当百。有战死之士,无后退之兵。
在将士们的拼死抵御之下,北齐的进攻被暂时击退。趁此机会,梁士彦立即下令修复受损的城墙,他的妻妾也和士兵百姓一起劳作。大伙一看,领导的家属都亲自上阵了,于是干起活来都格外卖力,你追我赶,夜以继日,仅用三天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城墙的修复工程。
北齐军队看到强攻不行,就改为智取。什么法子?地道战。
齐军悄悄地挖掘地道接近平阳,梁士彦天天只顾盯住地面的敌人,没想得到他们已经从地下来了。等到守城的士兵发现,城墙已经被挖得塌陷了好几丈。齐军一见城墙坍塌,立马来了精神,只待一声令下,乘势攻入城内。
一方胜利在望,一方失败在即。对于梁士彦来说,形势万分危急!
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高纬却下了一道命令:暂停进攻。
这个命令确实匪夷所思,让交战双方的人都一头雾水,好久回不过神来。
为什么啊?估计你也猜不出来,现在我来告诉你答案:高纬是在等一个人。谁?他的可人儿冯小怜。
不错,他要等冯美人来观看这最精彩的破城一刻。
打仗比打猎要好玩多了。冯小怜看起打猎来都那么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如果看起打仗来还不乐死?高纬想到这里,就决定暂时停止进攻,他要大家耐心等侯冯小怜的到来。是啊,这么好玩的事情,这么精彩的场面,怎么能没有佳人共赏呢?
高纬真是一个极富创意的情痴,这个节目要比送戒指献玫瑰之类要浪漫多了,甚至于比现在的送机票送股票送马尔代夫旅游票都不知道强过多少倍。
有时候你能够想得出来,但未必能够做得出来。比如,你没有这样的权力,或者你不具备这样的财力。而对于一国之君的高纬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他想给这部战争片里加点浪漫的元素。
不过冯小怜是个大牌,不可能说来就来的。她要照照镜子,精心梳洗打扮一番;要换一身光鲜时尚的衣服,甚至于还要设计一下出场动作。如此以来,时间就耽误了。这会儿,梁士彦可没闲着,他当即下令守城部队用木头堵住了下陷的地方,重新构筑了工事。等到冯美人赶到现场,高纬再次下达攻击命令,但这回却无论如何也攻不破了。
双方正在僵持之时,冯小怜又不想看打仗了。她听说城西的石头上有圣人的遗迹,就吵着要去那里看看。但要去那里,就得过经过城根的一座小桥。高纬恐怕对方的箭会射到桥上,为了保证美人安全,高纬又抽调舟桥部队,在离城较远的地方造了一座桥,而造桥所用的的木头,是临时从前线征调过来的攻城器具。
由于时间紧急,这座临时抢修的桥不太牢固,估计当时又刮了大风,高纬和冯小怜过桥时,桥梁损坏了。但冯小怜最终还是克服了的困难,出去观光游玩去了。
这个可以看作是平阳攻击战中的一个最浪漫的插曲。
因为冯小怜,高纬把战场变成了情场,把军国大事演绎成了最浪漫的事。
但这个最浪漫的事马上就要变成最残酷的事,因为周武帝率领的大军来了。

————拨开千年的迷雾,还原真实的隋朝——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01:27 +0800 CST  
六、宣帝的酒色财气

根据遗诏,太子宇文赟承袭大统,但这个儿子却不那么争气。我们说他不争气,是因为他有着许多的不良嗜好。比如说酗酒,好色,贪财,负气。俗谚曰:

酒是穿肠的毒药,

色是刮骨的钢刀,

财是催命的小鬼,

气是惹祸的根苗。

还有一首元曲叫《黄钟山队子》,也是表现了酒色财气对人生的腐蚀和伤害,现录于此:

酒色财气四首

曲生堪爱,
晕桃花上脸腮。
百篇一斗恣开怀,
谁承望捉月骑鲸再不来。
酒,则被你断送了文章李太白。

怜香惜玉,
醉临春欢未足。
开皇戈甲出江都,
惊散金钗玉树曲。
色,则被你断送了聪明陈后主。

钱神涌论,
攒家私多误身。
风吹堕画楼人,
一夜香消金谷春。
财,则被你断送了奢华石季伦。

图王争帝,半乾坤心未已。
鸿门会上失兵机,
直杀得血溅阴陵后悔迟。
气,则为你断送了英雄楚项籍。

李白“斗酒诗百篇”,才情横溢,终于因酒丧命;陈叔宝聪明一世,却为色所迷,丧国亡身;石季伦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却终于身首异处;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因气得祸,到头来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酒色财气,这些东西,对于人来说可以说是贻害无穷,沾了哪一样都会让人堕落,以至于走上不归之路。宇文赟条件好啊,太子之身,龙子龙种,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于是这四样都让他占全了。所以说这位堕落得也比一般人彻底,死得也快。到底怎么回事?您先别着急,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大隋王朝》,为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名!新华书店以及网上书店有售。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05:44 +0800 CST  
宇文赟五五九年生于同州,保定元年(五六一年)五月初一,封鲁国公。别看什么一国之公,其实也就两岁的娃娃,正是尿床的主儿。但是人家出好啊身!老爸是一国之君,这个谁能比得上?所以人家小小的年纪,就能封公进爵。说得难听点,不是他能,而是日他妈的人能。
有人说起我们的那个唇齿相依的好邻邦,二十来岁的金三胖就能成为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真是一代英杰、人才了得啊!其实我认为比他本事大的人多了去了,但你肯定没人家出身好:人家爷爷是国父,爹是国主,标准的帝三代,请问这样的人物,全国有几个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08:41 +0800 CST  
为了随时了解太子的动向,他还加强了对太子行为的监督检查。命令东宫的官员随时记录太子的言谈举止,每月定期向武帝报告。而武帝则根据汇报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期望太子能不断地接近他心中的培养目标。为了把这个儿子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武帝可谓是费尽心血不遗余力。

实际上不单是周武帝,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的帝王在培养太子方面都是挖空心思:挑最好的老师,找最优秀的伴读,提供最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等等。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太子的身上维系着国家的安危,寄托着先帝的希望。他肩上挑着的是整个江山社稷的生死存亡,是整个皇家亲族的兴衰荣辱。而对于那些有远大志向的的君主来说,还有另一层意义:太子这个未来的国家元首,将会继承和弘扬前辈的事业,从而实现前代帝王所未能完成的伟大志愿。

我们都记得秦始皇嬴政,这个扫灭六合、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其实他的伟大功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浸透了历代嬴氏国君的心血。西汉的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至少从秦孝公的时候就确立了,经过几代君主的共同努力,最后才在嬴政手里变成现实。我们换个形象的说法,秦嬴政是站在他爹、他爹的爹、他爹的爹的爹、他爹的爹的爹的爹肩上才实现了摸天的愿望。这里面,如果在他之前的任何一位国君出了问题,嬴政都不可能建立那样的盖世功勋。

反面的例子也有。比如西蜀的刘备。刘备一代枭雄,一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的伟大志向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实现大汉王朝的伟大复兴。但他没能完成自己的志向就驾崩了,而作为他的事业的继承者刘禅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诸葛亮辅佐他时候,他还能做点什么。等到诸葛亮一死,他的志向也随之烟消云散了,渐渐地沦为“垮掉的一代了”。

所以接班人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不能不高度重视的原则问题。一个家族如此,一个单位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周武帝也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志,但他也知道完成这个伟大的志向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甚至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基于此,他不能不关心太子,因为这个太子就是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者,是自己事业的唯一的继承人。所以他才在儿子身上花了这么多的心血。但是意愿是一回事,手段是一回事,而客观效果则是另一回事。周武帝的的教育管理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了呢?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13:10 +0800 CST  
杨坚辅政(3)

写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一个人。
谁?陈少敏。
这个人大家估计都不太熟悉,但她却与新中国的一段历史密切相关。
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由部分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各省市负责人、军队代表及红卫兵头头132人出席会议。会议有一个议程,就是审议《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最后表决通过“永远开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党籍的决议。
当时的表决方式不是按表决器,而是举手。
131条高高举起的手臂组成了一片赞成的森林,但有一条手臂没有举起来。
这条手臂的主人就是陈少敏。
会后,中央文革的头头康生质问陈少敏为什么不举手,陈少敏回答到:“这是我的权力”。
陈少敏不举手丝毫也改变不了会议的表决结果,会后发表的公告照样被冠以“一致通过”的表述字样。
但怎么写是他们的事情,举不举手是自己的事。
陈少敏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在“砸烂一切”“横扫一切”的年代,这条属于一个纤弱女子的不肯举起的手臂,令无数的中国男人为之汗颜。
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说起刘少奇冤案时,曾经很动情地说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家都犯过错误,都举了手。就是陈大姐没有举手,没有犯错误……”
这个“不犯错误”,在当时就是最大的错误,需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勇气。
我们再回到颜之仪身上。
颜之仪为什么这么执拗,我们现在就来介绍一下此人的来历 。

《大隋王朝》(青辰著),新华书店热销图书。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17:16 +0800 CST  
于是他想出了一计。
这种计策专为男人而设,而且屡试不爽,从古到今,一直都是制服对手的重要手段。对了,你已经猜到了,就是美人计。
刘昉特别挑了几个绝色美女献给宇文赞,并趁机劝说道:“大王您乃先帝之弟,德高望重。现在先帝初崩,烦心事太多,您不如先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等一切安排妥当了,我们再欢迎你回来。”
宇文赞毕竟年轻,没什么经验,又是个美女爱好者,一听刘昉这番好话,军国大事早忘到脑后,马上就携上美女,回家快活去了。
宇文赞虽然贵为皇叔,但其实就是一个毛头小伙子。论起吃喝玩乐来,也许他还能玩点花样。如果要玩政治,他就玩不转了。
政治是一种游戏,只是这种游戏充满了凶险,诡异,奸诈,陷阱。自古以来,玩的人很多,但能玩好的人不多。这个游戏和别的游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别的游戏你玩输了,比如打麻将输了,顶多损失点钱财,别的倒没什么大妨碍。如果你愿意的话,你还可以重新开始。但政治游戏的结果不会这么轻松,要么你赢了,你就高高在上,万人敬仰;如果你输了,对不起,你的脑袋估计也就保不住了。
所以政治家往往都是冒险家,都是野心家,都是阴谋家。
所以搞政治的人就必须是杨坚那样的人:精明,沉着,隐忍,果决,多诈,凶残,伪善……
杨坚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辅政以后,雷厉风行,对于北周政治做了一系列地大刀阔斧改革。他废除了宣帝的苛酷政令,提倡为政宽大为怀。他删改旧律,拟定新法。他又提倡节俭,并且身体力行。所有这些,都得到了朝野内外的一致称赞。
所以,我们说,杨坚不仅是一个冒险家、野心家和阴谋家,同时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



——————拨开千年的迷雾,还原真实的隋朝————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19:21 +0800 CST  

独孤皇后

历史之所以好看,不全是因为有许多的猛男每天在那里砍砍杀杀,还因为在刀光剑影之中,在烽火硝烟之间,还绽放着无数美丽的红颜。大家想一想,如果武王伐纣的故事里没了妲己,如果吴越相争的戏剧里缺了西施,如果三国纷争的舞台上少了貂蝉,那么历史将会变得多么无味无趣啊!
我以为至少会丧失掉一半的美感。
作为人类群体中温柔而美丽的一半,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里,她们不可能仅仅充当看客。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她们中的一些人,毕竟要参与进来,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
多数情况下,她们自己都无法抉择。换句话说,她们的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比如西施和貂蝉,这两个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美女,就很无奈地成为男人之间斗争的工具。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待的任务,但也无可避免地酿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剧。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有一些杰出的女性,嫁给了拥有大志的男人,夫唱妇随,帮助丈夫成就了伟大的功业,从而也在青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美名。比如唐朝的红拂,元末的马皇后,再比如中国现代史上那些著名的革命女性宋庆龄、何香凝……
这里该写一写杨坚的夫人独孤皇后了。
前面我们说了,杨坚篡位,遇到了很多麻烦,连她的女儿都跟他过不去。但有一个人始终支持他,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这就是他的妻子独孤皇后。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27:31 +0800 CST  
六二一年七月初九,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凯旋,返回首都长安。

接着举行了盛大的“太庙献捷”仪式。

李世民一身戎装,英姿飒爽。这位唐帝国未来的领导人,此刻正踌躇满志,豪情万丈。阳光照在他年轻而英俊的脸上,也照在他的黄金铠甲之上。 他像一尊金质雕像,更像一位传说中的神话王子。他的眼里闪烁着自信、勇敢、乐观与希望,也闪烁着一个新时代的魅力与豪情。

在他的身后,是由齐王李元吉、徐世勣等二十五位大将组成的将军方阵;接下来是一万铁甲骑兵组成的骑兵方阵,再后面是三万武装步兵组成的陆军方阵。大郑元首、此刻的囚犯王世充以及他的百官代表,连同隋朝皇帝的御用车驾也在唐军的押解之下一路同行。
军乐高奏,锣鼓喧天。大军浩浩荡荡,向太庙进发,向未来进发……

向前!向前!向前!

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正在走来。

是的,中国已经混乱了太久,它需要再次统一起来。一个灿烂辉煌、朝气蓬勃的新王朝的太阳,已经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那就是大唐。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34:01 +0800 CST  
隋朝消失了,成为历史的烟雾,随风飘散。当然,后来的大唐也灭亡了,只留下一些斑斓的碎片,让后人怀念。今天,我们试图通过历史文献去探寻它们的踪迹,去还原它们曾经的磨难、荣耀和辉煌,但当我们在灯下凝神冥思,却发现这种探寻是多么地曲折和艰辛,其中还融入了多少难以言说的无奈。行为的历史是确凿无疑的,但文字的历史有时并不那么真实可信。别忘了,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我们前面提到了,因为李世民本人对于著史工作的干预,让史官们在下笔时失去了应有的方向,把本应客观、冷静、公正、严肃的的内容写成了胜利者的日志。所以我以为,隋唐的历史比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糟糕。而后世的史学家比如司马光们也是不辨真假(当然也难辨真假),抄袭着魏征、房玄龄、许敬宗等人留下的资料。所以我们看到了荒淫无度的杨广,看到了优柔寡断的李渊,看到了阴险嫉妒的李建成,更看到了处处英明时时正确的李世民。其实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李世民做的好事,比如“开疆拓土”“巩固边防”“兴办教育”“维护统一”,杨广哪样不曾做过?而杨广干的坏事,比如“杀兄逼父”“淫人妻女”“大兴土木”“诛杀功臣”,李世民哪件又曾落下?可以说,李世民就是杨广的翻版。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死于非命,一个却笑到了最后。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李世民失败了,就是杨广;而杨广成功了,就是李世民。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书中的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不是真实的,至少不是完全真实的。如果说杨广是被人工炮制出来的无道昏君,那么李世民就是被特意包装出来一代圣主。虽然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人,但无可否认,他们都是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只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献记载中,在各种各样的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杨广被抹得太黑了,而李世民则被洗得太白了。

摘自《大隋王朝》的第75回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36:41 +0800 CST  
从太原起兵到诛灭郑夏,这一艰难而又充满风险的开创大业的过程中,李渊可谓功不可没,他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无人能及的贡献。然而在《唐实录》《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事实却被歪曲成了另外的样子:太原起兵的首功被记到李世民名下,他的老子李渊则完全成了消极被动的角色,甚至成了“阻碍革命”的力量。前面我们说了,这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干预的结果。贞观使臣们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投其所好,一方面极力夸大陈李世民的功劳,另一方面则蓄意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降低高祖李渊的作用。如此以来,李世民后来登上皇位就显得有历史依据了。当然,历史如此篡改,可以骗过一些人,但不能骗过所有的人。北宋的欧阳修就说过“太宗好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虚伪和虚荣。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也说过:“太宗即位,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他说的“两朝”就是指高祖和太宗两朝,之所以说它“无信辞”,就是因为它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了来自权力的干扰,并非据实而录。一个靠政变上台的独裁者,其实他的心里并不安泰,除了每天恶梦连连,还时时有被世人戳脊梁骨的惶恐。当然,他更害怕的,还是他留给后世的“恶人”形象。于是带着一种做贼心虚的忐忑,这位君主不顾著史的规则,不仅派宰相“监修”,还执意要亲览档案记录。其理由是“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但谁都知道他真实的用意。于是房玄龄、许敬宗等人害怕了,他们担心皇上看了真实的文字会“龙颜大怒”,甚至会连累了自己的脑袋,只好违心地推倒了原始记录,按照领导的好恶重新撰写。于是唐代的官修《国史》和《实录》就不复是原来的样子。可以说,李世民为后来的“伪历史”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
——《大隋王朝》第75回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39:38 +0800 CST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这一代表唐太宗治国成就的盛世景象着实有许多令人怀疑之处。比如它的开放,其实是对外国人的开放,而对内则是“禁约百姓,不许出蕃”。所以连著名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也是采用“偷渡”的方法才得以成行。至于经济发展,更无法和隋朝相比。当时城邑萧条,民生初兴。仅就人口指标一项来看,隋代开皇年间全国有八百七十万户;而李世民死后三年,全国才达到三百八十万户,人口还不到隋代全盛时期的一半。战乱平息之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必然的,但御用文臣们却把这种战乱之后的恢复性增长,夸大成亘古未有的“盛世功业”,从而为这个当朝天子涂脂抹粉歌功颂德。

李世民的“圣君”形象是包装出来的,是独裁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垄断信息和曲解历史的结果。于是,李世民留给后人一个十分高大和完美的形象。李世民“成功”了,而后世帝王们也不甘落后,一个个学着他的模样,纷纷往自己脸上贴金。

——摘自《大隋王朝》第75回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1:41:51 +0800 CST  
写到这里,风云激荡的隋朝大戏就此落幕了,历史又很快翻起了新的册页。在此,请允许我再次赋诗一首,作为这本《大隋王朝》的结束语:
司马袖笛东渡去
中原频闻胡笳声
千番征战千军血
百回蒙难百姓情
周风吹后隋风起
杨花凋尽李花浓
古来兴亡多少事
都偕明月入梦中


——《大隋王朝》,为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名——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2:03:10 +0800 CST  
《大隋王朝》一书最后的附诗




咏隋

一部隋杨史,
千年毁与荣。
多少帝王梦,
绽放又凋零。
文臣呈奇智,
武士荡腥风。
又见英雄血,
染得沙场红。
昔日俏佳人,
抛骨荒野中。
可怜亿兆民,
兴苦亡亦苦。
读罢掩卷思,
涕泪满襟胸。
举杯邀远岱,
往事渐无踪。
明月依旧在,
脉脉水长东。

《大隋王朝》(青辰著)一书,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目前卓越亚马逊、当当网、京东、淘宝、天猫以及新华书店、知识产权出版社官网有售。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2:11:40 +0800 CST  
《大隋王朝》,凤凰网首届文学大赛获奖作品。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3 18:04:15 +0800 CST  
新垣平推荐语:
《大隋王朝》——
关于隋朝来龙去脉的通俗历史作品,叙事较为清晰生动,文笔轻松幽默,适合没有基础的读者。史料掌握丰富,对一些历史人物及事件并非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也颇可玩味。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4 10:31:24 +0800 CST  
历史剧离历史都很遥远。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5 13:30:41 +0800 CST  
一部隋杨史,千年毁语荣——《大隋王朝》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6 11:50:13 +0800 CST  
李世民的“圣君”形象是包装出来的,是独裁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垄断信息和曲解历史的结果。于是,李世民留给后人一个十分高大和完美的形象。李世民“成功”了,而后世帝王们也不甘落后,一个个学着他的模样,纷纷往自己脸上贴金。《大隋王朝》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8 18:27:38 +0800 CST  
,杨广哪样不曾做过?而杨广干的坏事,比如“杀兄逼父”“淫人妻女”“大兴土木”“诛杀功臣”,李世民哪件又曾落下?可以说,李世民就是杨广的翻版。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死于非命,一个却笑到了最后。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李世民失败了,就是杨广;而杨广成功了,就是李世民。 ——《大隋王朝》
楼主 京城刺客  发布于 2015-12-28 18:40:56 +0800 CST  

楼主:京城刺客

字数:13839

发表时间:2015-12-22 21: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18 12:09:51 +0800 CST

评论数: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