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为镜照汗青》-清华大学出版社修订版上市

@漫天花雨漫天花雨 2014-12-13 20:50:29
感觉跟了楼主哥哥的贴子谈论诗歌,自己也变的高雅了不少。我读的诗少,最喜欢的是杜甫的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
-----------------------------
这两个人的好诗实在太多了,楼主都喜欢不过来 ^_^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3 22:47:57 +0800 CST  
@还有不被使用的吗 2014-12-13 21:30:07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楼主忽然想出一道题目。谜面就是李白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
不偏题。
其实答案可以不止一个。楼主随便想的题目而已。
楼主自己的答案是切最后一联的。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3 22:50:13 +0800 CST  
@那年的幸福时光 2014-12-14 02:38:23
好贴。
-----------------------------
谢谢支持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4 09:22:25 +0800 CST  
@淮西王 2014-12-14 13:17:35
楼主博学多才啊
-----------------------------
王爷过奖了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4 14:17:38 +0800 CST  
杜甫 之 剑悟三圣

如果你读了杜甫这首《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就以为这位大娘是李白和杜甫的时代第一剑术高手的话,那就错了。当时的第一高手并不是公孙大娘,而是有“剑圣”名号的将军裴旻。李白号称向裴旻学过剑术,公孙大娘也号称被裴旻指点过,这样看来李白和公孙大娘有可能是同门师兄妹。大娘在剑术上虽然没能排名第一,在教学生出成绩这一点上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古龙先生说她的徒孙公孙兰曾经打得陆小凤一身冷汗,可惜后来却死在叶孤城手下,这个是小说的虚构。但大娘真实地造就了至少三位圣人—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我不知道历史上另外还有谁能不发一言就成为了这么牛的老师,还是跨界的。

我们通过杜甫诗中的描写,可以想象公孙大娘激昂顿挫的舞姿对以后诗圣的创作风格起到了巨大的启发作用。吴道子曾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到用笔之道,画中人物的衣袖、飘带都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成语“吴带当风”就是形容画技到了这种神妙的境界,后来成为画圣。苏东坡评价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而这位颜真卿曾经两度辞官,拜张旭为师专心学习写字。

颜真卿的堂曾祖父,就是楼主前文提到写了《汉书注》但是被九岁的天才儿童王勃揪出了一大堆错误的大儒颜师古。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曾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反叛之后,颜杲卿死守常山不肯投降叛军,城破力尽被俘后送至洛阳。安禄山斥责他说:“从前是我把你奏请升官,我什么事有负你而背叛我?”杲卿嗔目而骂:“我家世代为唐朝大臣,即使得你奏请署官,难道还应跟着你反叛吗?况且天子又有什么事有负于你,而你竟反叛呢?”这叫不以私恩而废公义。安禄山大怒,命人钩断了他的舌头:“看你还能骂吗?”颜杲卿毫不屈服,依然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死去。文天祥《正气歌》里那句”为颜常山舌“,便是颂扬这位常山太守颜杲卿。

张旭谈到自己写草书的经验时说:“始吾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大娘练剑演武而得其神”,从此茅塞顿开,笔走龙蛇。他极有个性,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把头发浸入墨汁后用头书写,酒醒后看见昨天用头写的字,自己都觉得真是神来之笔而不可复得,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曾经担任常熟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位老人来因事告状,张旭便在状纸上写了批示。不料几天后这位老人又来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张大人大怒:“大胆老头!你竟敢用闲事来屡次骚扰公堂?”老人回答说:“我这次确实真不是来告状的。我是看到大人您批状纸的字写得奇妙珍贵,想拿回去收藏起来呀。”杜甫在他著名的《饮中八仙歌》里描写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有次吴道子随玄宗到了东都洛阳,见到草圣张旭和剑圣裴旻,三人各自表演了绝技:裴旻舞剑一曲,张旭作书于壁,吴道子也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市民大饱眼福,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后来裴旻的母亲去世了,想请吴道子在天宫寺作画数壁,吴道子回答说:“我很久没画啦。如果将军有意为我舞剑一曲,也许能激励出我的灵感吧。”裴旻遂脱去丧服,一身短打,走马如飞,将宝剑舞成一团光影,好似冲虚道长。舞到兴头上,忽地将剑抛向高空,距地面有数十丈,如电光下射般落将下来。裴旻举起剑鞘,只听“锵”的一声,宝剑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内。观者千人,彩声如雷。吴道子灵感大起,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画出了他一生的杰作,“得意无出于此”。

裴旻不但是剑圣、武术家,还是杀敌疆场的将军。他曾经北伐奚人,被敌人重重包围,乱箭齐发,一般这种情况下再猛的人也挂了。因为猛将不怕千军,只怕寸铁,强弓硬弩雨点般一阵乱射,任你多勇悍也得变成个大刺猬,罗成、杨再兴不都是这么挂掉的?但裴旻立于马上,将宝剑舞成一团光影,飞矢四集却迎刃而断。奚人大惊,解围而去。王维以此做《赠裴将军》诗曰: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4 17:09:10 +0800 CST  
@水行千千夜 2014-12-14 14:27:24
偶像加油, 我还没看完 ↖(^ω^)↗
-----------------------------
谢谢,更新ing...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4 18:19:38 +0800 CST  
@ming5095 2014-12-13 19:44:23
令尊大人做的也对,红楼有些部分确实少儿不宜,但把那几页不宜的撕掉也就可以了,其他还是非常有必要读的~~~
-----------------------------
现在回想起来,很诧异我父亲当年对我怎么那么放心呢?《红楼梦》、《三言两拍》里面都有那么多少儿不宜的篇章...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4 20:05:47 +0800 CST  
杜甫 之 名门之后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非常富庶,文人们都喜欢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李白、杜甫和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也曾组团自助游,并且留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比李白小11岁,而且李白天纵英才、名满天下,杜甫对他自然是很欣赏和怀念的,曾写下了一堆赞美和怀念李白的诗歌,除了前面提到的《饮中八仙歌》,还有著名的《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李白也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但相对来说比杜甫写给他的诗歌流传下来的要少得多,所以有很多人就认为杜甫当时可能就是个屌丝、小号,在李白等当时著名诗人面前比较自卑,这完全是一个误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家世。杜甫可被查考的著名祖先,是晋初的征南大将军杜预,史书上说此人不会骑马,射箭的水平也差劲,但是战略眼光冠于当世,人们说他是用计谋打仗,以一当万。当时为晋朝镇守军事重镇荆州的名将羊祜临终前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接替自己,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灭吴。羊祜羊叔子,就是在襄阳城外有市民为他立了堕泪碑的那一位,熟悉《神雕侠侣》的小伙伴们应该不陌生。在东吴大将陆抗(就是在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之子,而他的儿子是后来西晋的著名文学家陆机和陆云)死后,杜预终于说服司马炎发动了灭吴的战争,并成为重要的统帅。在初期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晋朝内部又泛起见好就收的的言论氛围,杜预却力排众议说:“现在我们接连取胜,士气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气。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开几节,底下就会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成语“势如破竹”的来历。后来果然如杜预所遇见的,晋军顺利灭亡了东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最终三国归晋。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号称“崔李苏杜”,很早就被武则天赏识。李峤就是小学课本那首《风》的作者:“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崔融的诗楼主不记得,只记得他去应考八个科目都及第,那就是有八个专业学位,楼主推算他的智商至少在自己的四倍以上。苏味道曾经贬官到四川眉州,在那里留下后裔,有位大大有名的后人便是苏东坡,大概和李白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两位了,如果李白说自己写诗第二那就没有人敢称第一,同理如果苏东坡说自己写词第二那就没有人敢称第一,而且苏东坡的诗也是第一流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词人都诞生在天府之国,四川在出才子这一项上说自己第二也没有人敢称第一。

杜审言的同事郭若讷蛊惑了杜审言的长官周季童,将杜审言冤枉下狱,定了死罪。杜审言十六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将周季童刺成重伤,杜并也被侍卫当场杀死。周季童临死前感叹说:“没想到杜审言有这样的孝子,郭若讷误我。”此事震惊全国,杜审言因此得救。当时和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写了墓志铭,杜并也成为全国性的孝子模范。

杜甫对于自己祖先杜预的功名满天下、自己爷爷杜审言的诗名满天下、自己叔叔杜并的孝名满天下,都是非常自豪的,在诗歌中屡次提及,就不引用了。这样著名的家世,李白、高适等人哪个有?杜甫在与他们交游时,根本没什么可自卑的。我估计李白一见到他,很可能是备感荣幸地说:“原来你就是杜征南的后人、杜审言的孙子、杜孝子的侄儿小杜啊,幸会幸会!”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交游圈子。杜甫家学渊源,从小就被那位著名的爷爷杜审言逼着读书、写诗、练字,还带进了高大上的朋友圈,十三四岁就开始交游很广阔了。在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里面说自己是“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李邕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另一位王翰的最著名作品,就是大家在腐败时最喜闻乐见的那首《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当时的名士祖咏、杜华,都很喜欢和王翰交游。杜华的母亲崔氏更是把王翰设定为儿子的偶像,曾经说:“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这就和现在的母亲们一定要自家孩子和学校里的好学生坐同桌成为好朋友是一样的心态。杜华之母求之不得做王翰的邻居,而杜甫说王翰求之不得做自己的邻居。

再通过杜甫那首入选小学课本的《江南逢李龟年》,看看这哥们混的是什么圈子:“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李隆范,是天子李隆基的亲弟弟,很喜欢音乐,曾经把拥有超凡的音乐才能的王维推荐给了太平公主。崔九则是一天到晚陪着皇上深受宠信的殿中监崔涤,他哥哥更有名,就是那位被张说羡慕的宰相崔湜。一个经常在亲王府和名门望族家里做常客的人,会是屌丝吗?他会认为自己是屌丝吗?

第三,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性格。杜甫的诗歌很喜欢赞赏别人,我觉得这是一种美德,但我们并不能由此便认为他很自卑。欣赏别人和自信完全是可以兼容的两种美德。认为不能兼容的人应该是至少缺乏其中一种。其实杜甫应该没什么自卑的基因,因为他爷爷杜审言是个大狂人。杜审言曾经为和自己齐名“文章四友”的苏味道写评注,写完以后对别人说:“味道必死。”别人惊问为何,他说苏味道看了我的评注肯定会羞死的。他还说屈原和宋玉只配给自己打下手。还说过:“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自己的书法超过王羲之,本人表示很无语。楼主顺带想到,王羲之让儿子王献之练字,写干了十八大缸水,不知道杜审言让杜甫练字写干了多少缸?这样看来杜甫的字应该写得很好。最夸张的是,杜审言病得快要死了的时候,宋之问等朋友来探病,杜审言说:“你们真是命苦啊,我活着就一直压你们一头。现在我快要死了,你们终于有出头之日了。”不知道宋之问等人听着作何感想。

所以,我相信杜甫从爷爷那里遗传下来的,应该不是自卑,而是自傲的基因。他在诗里曾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这里面有多少底气在侧漏啊。还是在那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他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这里面既没有自卑,也没有自傲,而是自信和自豪,对自己的评价恰如其分。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杜甫的傲骨,就藏在这首《望岳》的尾联里面: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白和杜甫的区别,一直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楼主觉得其实他俩的区别很简单,就是来自两个不同星球的人。当看到杜甫写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你妈妈应该会说:“孩子,你看看邻居家的杜哥哥是怎么认真学习的,好好学着点儿!”而当看到李白写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时候,你妈妈只能叫一句:“孩子,快出来看神仙!”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4 21:22:11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里面,增加了“为颜常山舌”和“王翰愿卜邻”。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4 21:29:51 +0800 CST  
@9宁静9 2014-12-14 22:16:18
帮楼主顶贴,楼主好文采,我把楼主的贴整理成电子书,放在手机里慢慢看,还想把它发给朋友们的孩子们看,楼主没意见吧。
-----------------------------
没意见,楼主的本意就是写给孩子们看的。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4 22:35:49 +0800 CST  
@jym0119 2014-12-14 23:06:03
楼主你更新的内容看不到啊。
-----------------------------
剑悟三圣 和 名门之后 看不到吗?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5 07:30:33 +0800 CST  
@ming5095 2014-12-14 23:18:24
我也感觉手机版和电脑版不同步~~~
-----------------------------
我每次更新之后,手机上立刻就能显示,但电脑上要刷新好几次才能看到。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5 08:01:28 +0800 CST  
@ming5095 2014-12-14 22:51:49
我现在也有不让孩子接触少儿不宜的心理,也许是我们自己多虑,但现在的孩子对书籍同我们儿时根本一样,你让她读那里她只读那里,多一点都不读,读完后转身回到电视前面………
-----------------------------
所以得限制孩子们看电视的时间。我女儿每周只被允许看很短时间的电视。只要作业做完了,看各类闲书时间不限制,以资奖励^_^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5 08:10:35 +0800 CST  
@xiaomajack 2014-12-14 22:16:41
温故可以知心。
@ming5095
-----------------------------
确实。
楼主以前每天晚餐时给孩子讲故事,还要事前再查阅一下,以免记忆不清或者错误。
自从开始写这个帖子以后,讲故事是张嘴就来。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5 08:13:09 +0800 CST  
@kimi_zyk 2014-12-14 23:46:36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更是霸气无匹,威震海内,惊天地泣鬼神,堪称古今第一檄文!当年曾国藩对太平天国动刀之前本想写一篇想骆大师这样的檄文以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结果憋了一晚最后无奈放弃!
-----------------------------
骆宾王站在李唐正统的角度写《讨武曌檄》,名正言顺。最后兵败,也是因为实力不济而已。
曾国藩自知是在为异族政权服务,就算也能找到以儒家道统兼济苍生的心理平衡点,只怕内心对屈从于“留头不留发”多少还是有点气节有亏的感觉。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5 08:21:18 +0800 CST  
杜甫 之 颠沛人生

李白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迹,是上天送给盛唐的礼物,但他的成功无法复制也无法被学习。而杜甫是可以被学习的,所以他在后代诗人中的影响力更大。有一次张籍的朋友去拜访他时,看见他正从一个罐子里面挖了一勺黑黄乎乎黏黏稠稠的东西,吃得津津有味,就好奇地问他是什么东西。张籍左顾右盼看见没有外人,就让他附耳过去:“我去年烧了一部杜诗,把纸灰拌上蜂蜜以后储存在罐子里面,每日两次,每次一勺,坚持服用以来,写诗功力大进!”就靠着这种“吃什么补什么”的中国传统伪科学,张籍写出了“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又写出了“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千古名句。大家如果有兴趣,看了以后回家也可以试一试这个偏方。

杜甫的《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被称为“三吏三别”,描写了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大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在这场战乱中过尽了颠破流离的生活,一个孩子是活活饿死的,自己也是因为长期饥饿时正好遇上朋友送了一顿难得的牛肉白酒而暴饮暴食,最后很可能是胀死的。这种遭遇常常让楼主感叹“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人”。但也正因为这样的人生际遇,形成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确实与李白像是来自两个世界。在很多人公推的“七律之冠”《登高》里,杜诗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多数诗歌的最好一句都是末句,但楼主个人认为本诗的第一句就直接拔到了最高峰。如果你只能记住一首杜诗,那么就请记住这首吧。

杜甫为全家的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处投靠在仕途上混得比较好的朋友,其中有几年时间生活在四川成都,因为他的好朋友高适、严武都在这一带做官。严武当成都尹的时候,大概资助杜甫盖了个茅屋, 可以遮风挡雨,这就是今天成都市的著名景点杜甫草堂。杜甫这才终于过了几年居有定所的日子,并且暂时解决了起码的温饱问题。这样难得的衣食无忧,就可以让他写出这样的《绝句》了,对生活的要求确实不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和我们今天的小伙伴们一样,杜甫在饱暖之后开始注重旅游,但是毕竟经济拮据只能进行市内游,只好不厌其烦地去逛成都市内的另一个著名景点武侯祠。好在那个时候武侯祠还不收门票,否则杜甫估计都逛不起。在几次没有任何花销的旅游之后,杜甫写下了这首《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志在乱世之中匡复汉室,在其《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六出祁山北伐而壮志未酬,后人多为之扼腕叹息。文天祥《正气歌》有言:“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应变将略确实并非诸葛亮所长,但他以攻心平定南方蛮族的叛乱,在四川依法治国,也让蜀中人民对他十分推崇。孔明死后葬在定军山,据说蜀国群臣希望把他归葬成都,后主刘禅不准,可能他从内心并不喜欢自己这位独揽大权几十年的相父。但后人依然在成都的刘备庙内为诸葛亮建立了陪祀的祠堂。到了后世,去拜祭诸葛亮的人远远超过了去拜祭刘备的人。而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那片建筑叫做武侯祠,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其实那里真正的名称是汉昭烈皇帝庙了。

杜甫在成都的日子过得并不顺遂,因为他的靠山严武年纪轻轻就病死了。杜甫再次陷入了窘迫的境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后果就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读之令人鼻酸。如果诗歌到此就戛然而止于自伤自怜的话,杜甫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已。但在这样的苦境中,杜甫能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正是这样推己及人、胸怀天下的境界使得杜工部拔地而起,超越众人,最终被封“圣”。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人人都能由此看出杜甫当时境遇的诗歌,却被摩登文人郭沫若先生解读成了“杜甫是大地主”的证据,因为一般百姓屋上只有一重茅,而杜甫的屋上居然敢有三重猫,一定是大地主无疑。在那个红色时代,“大地主”不是今天被人艳羡的“土豪”,而是应该被打倒再踏上一只脚的。郭沫若为什么写得出这么令人恶心的文章呢?就因为本朝太祖喜欢浪漫主义的李白,不喜欢现实主义的杜甫。

如果我们看看郭沫若颂扬太祖、江青的一些“诗歌”,比如《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我向你高呼万岁——为斯大林寿辰所作》,对他能够推理出杜甫是大地主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人说在文革那个指鹿为马的时代里,郭沫若写这样的文章也是可以理解的,楼主不敢苟同。在暴政面前,如果不能像林昭、遇罗克、张志新那样勇敢地反抗,至少可以选择沉默,而不是积极地为罪恶推波助澜。现在居然有人怀念那个黑暗的时代,我觉得不是人品有问题,就是智商有问题。

让我们再把眼光拉回到安史之乱前的开元盛世,那时候杜甫还是岐王府里的常客。有一天岐王新得到了一幅精美的宫廷奏乐图,可惜却在题名之处残破了。在座的众人包括杜甫无人能够看得出画上的乐队正在演奏的是何曲目,却被一位年轻人王维指了出来。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5 08:22:35 +0800 CST  
这一段加了“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5 09:04:00 +0800 CST  
@芷2013 2014-12-15 08:46:12
和孩子一起看一起交流,都有收获。看到杜甫年轻时写的豪气冲天的《望岳》,年老时孤苦无依时写的《登高》,感觉人生无常,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
-----------------------------
能让两代人同读,说明楼主达到了老少咸宜的初衷,很好啊 ^_^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5 09:11:43 +0800 CST  
@15161533568 2014-12-15 00:58:47
J
-----------------------------
Thanks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5 10:36:16 +0800 CST  
@心苍果业 2014-12-15 10:44:31
路兄若不介意,小弟近日要把路兄所作影印成册以便小子及侄女阅读,不知可行否?当然必须署名“路加”,并会作短文解释路兄此笔名出处。还望路兄慨而慷之……
-----------------------------
哈哈,没有问题。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5 11:20:27 +0800 CST  

楼主:路加

字数:848011

发表时间:2014-12-11 02: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2 23:36:13 +0800 CST

评论数:142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