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为镜照汗青》-清华大学出版社修订版上市

@钱老板驾到 2014-12-11 21:49:18
^ω^顶
-----------------------------
谢老板~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1 23:21:57 +0800 CST  
贺知章、陆象先和崔湜

这位老人回到家乡之后,就在镜湖前赋了一首《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恭喜你到这里终于猜对了,原来就是贺知章贺大人。《回乡偶书》一共两首,除上一首之外,另外一首更加脍炙人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多年宦游之后归家的无限感慨,尽在其中。现在如果找位85岁的老头来写诗,能写得出吗?只怕念都念不利索。还要考虑唐人的平均寿命可能只有四、五十岁,那时讲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85岁可称人瑞。在复杂的官场上甚至是几朝皇帝的身边混得如此人见人爱就很难了;如此长寿就更难了;长寿到这个地步,脑筋还这么清楚,那是难上加难。贺老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呢?

老贺的第一样好处是率性随意,而且他喜好喝酒是很出名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排名第一的就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笑话他酒后骑马前仰后合好似坐船,万一不小心摔到井里,接着睡觉就是了。第二样好处和第一样却看起来不易兼容于一人,乃是风度翩翩谈吐儒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宰相陆象先特别欣赏老贺这第二点,曾经说道:“贺知章风流倜傥、实为高士。我和子弟们很久不见,并未想念;可是一天不见贺先生,就觉得自己变猥琐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让我们来看看如此推崇老贺的陆象先本人的人品如何,就能推想老贺的档次。陆象先说过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太平公主专权时,大臣多阿附于她,陆象先却不为所屈。太平公主想提拔亲信崔湜做宰相,崔湜死活不肯,说道:“陆象先高出常人一等,应该被提为宰相。如果他都当不上,我怎么有脸当呢?”太平公主无奈之下,只好把陆象先和崔湜一起提名给皇帝,结果两人都当上了宰相。不附权贵,依然被尊重若此位极人臣,这需要多么彪悍的人格魅力才能做到啊。

陆象先后来被贬官到四川执政,“仁恕”在心,从不刻薄下属和百姓。曾有部下劝谏他说:“此处民风刁滑,大人应用严刑峻法来树立威信,否则百姓就会怠慢而不畏惧您。” 陆象先微笑着回答说:“政在治之而已,难道一定要用刑罚来树威吗?”百姓们听说了,都受到感化,渐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蜀中大治。楼主不禁想起成都武侯祠上的一副清人赵藩所撰的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结合七擒孟获的故事,对诸葛亮治蜀的功业进行了总结。真正会治理的并不在于“好战”,而是从心理上消除敌对双方的对立情绪,从而保持长久的安定局面。每次看到此起彼伏的群体事件新闻,就不禁令人联想到此联。

对陆象先心服口服的这位崔湜,因为依附太平公主而年轻得志,担任宰相时年仅38岁。据说有次他曾经在傍晚策马出端午门,一边在马上赋诗道:“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后来成为开元名相的张说正巧在旁边看见了这位春风得意的崔帅哥,不禁自叹道:“论文采,我还可以追得上他;论地位,我将来也可以追得上他;可是像他这般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成就,我可就比不上了。”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07:41:22 +0800 CST  
@elook2005 2014-12-11 22:47:16
继续支持,路加兄,加油!
-----------------------------
继续感谢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08:09:57 +0800 CST  
@ming5095 2014-12-12 00:00:40
加料了!
也巧,今晚就是举“问世间情为何物”的例,给小女讲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文~~~
-----------------------------
你女儿已经可以理解“问世间情为何物”了?那你操心的时候要开始了^_^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08:14:56 +0800 CST  
@念小雨 2014-12-12 08:42:23
反复读,居然也记住了一些,比上学时候记住得多:)
-----------------------------
是需要至少读两遍,否则很快就忘。这是阅读规律。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09:10:56 +0800 CST  
张说

当年艳羡崔湜的张说并没有想到,其实自己将来的成就、名声和历史地位会比崔湜高得多。他后来成为开元名相,执掌文坛三十年,爵至燕国公,文章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当时人称“燕许大手笔”,而且两个人的好文笔都用来写过著名的墓志铭。唐朝最有名的墓志铭故事,大概就是“死姚崇算计活张说”。

姚崇也是开元名相,当时张说执掌朝廷制诰,两人同朝为相,但政见多有不合,所以关系不大好。姚崇病危时,把儿子们叫到床前叮嘱说:“张说丞相与我政见不合,但他的文章妙绝天下,我死后希望能请他给我写篇墓志铭。”儿子们听到这个mission impossible,不禁面面相觑。姚崇继续安排:“张说最大的嗜好是古玩字画。我死之后按照礼节他一定会来吊唁的,你们就把我珍藏的古玩字画都摆在灵台上。如果他看了也无动于衷,说明他迟早要找你们的麻烦,你们兄弟就立刻辞官回乡,不要留在长安。如果他见了流露出恋恋不舍,你们便如此这般…”

在姚崇的葬礼上,张说果然前来吊唁,当看到灵台上陈列的古玩字画时,两眼直冒金光。姚崇的儿子立刻上前施礼道:“先父留有遗言,这些字画只有张丞相的慧眼才能欣赏,令我们赠与丞相。”张说倒吃了一惊:“这个,怎么好意思?”“先父有一个心愿未了,想求丞相大手笔写篇碑文。”“原来如此,小事一桩嘛。那我就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啰。”张说收下礼物,拿人手短,当即笔绽莲花地写了一篇祭文,详述姚崇同志的生平、褒扬其政绩、颂赞其品德,基本就是此人只应天上有的意思,和今天我 D 任何领导的追悼词差不多。姚家人一拿到文章,立即连夜找人刻碑,同时将文稿呈上皇帝过目。几天后,张说总是觉得好像哪里有点不大对劲,便派人来索回稿本,说是文辞不够周密,想拿回去再完善润色一下。姚崇儿子领来人看了已刻好的石碑,并说连皇上都已看过,还称赞张丞相文笔过人、同僚情深等巴拉巴拉。仆人返报之后,张说大为懊恼,拊膺长叹:“死姚崇能算计活张说!看来后世《三国演义》中说‘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真是不虚啊!”姚崇确实了解张说的两个软肋,一是多少有贪恋之心,二是反应慢了一拍。

还在武则天时代,女皇著名的面首张昌宗(就是被宋之问艳羡的那位)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与人私议谋反之时,曾经胁迫年轻的张说作伪证。张说迫不得已之下应允了。另一位后来的开元名相宋璟专门等在张说进宫的路上,劝他不要冤枉魏元忠,张说不置可否。当面见武则天时,张昌宗便气焰逼人地要张说作证。在女皇热恋男友的重压下,张说突然慷慨陈词:“陛下您看,张昌宗当着您的面都敢这样强逼微臣,何况没在您面前的时候他该是何等嚣张?臣今天面对大庭广众,不敢不据实以对。臣实在没听到魏元忠说过这些话,都是张昌宗逼臣诬陷他。臣岂不知今日如果阿附昌宗就能立取高官,否则就惹下灭族大祸?但实在不敢诬陷他人!”群臣听了张说这番话,都不住点头,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张说的证言果然保住了魏元忠,但武则天总要给男友留点面子,虽然明知张说所言是真,还是指斥他“反复小人”,把他流放到岭外。张说在这件事情上的英雄表现可令人浮一大白,但这还不是整个故事中最出彩的。出彩的还在后面,主角也不是张说。

后来史官吴兢写《则天实录》时,如实记载了这段历史,包括宋璟的激励之语。当时张说已官至宰相,位高权重,门生故吏满天下,为了面子便暗中请求吴兢把宋璟劝自己那段话删掉,免得人家认为自己本来已经屈从张昌宗,全靠宋璟的激励才有此胆气。但吴兢坚决不肯,说道:“ 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后! ”最终也没有改动一字。

楼主很喜欢文天祥的《正气歌》,因为里面藏着许多精彩的典故,除了前文提到的“在秦张良椎”,还包括史官的两个光辉故事:“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由此可看出吴兢并不是中国的史官中的特例,他们确实有着能够引以为傲的优良传统。那两个故事蕴味深长,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

齐国大臣崔杼杀了齐庄公之后,史官太史伯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要求太史伯把记载改成庄公暴病身亡,太史伯不从,崔杼便杀了他。换上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来写,不料太史仲也如实记载,崔杼干脆利落地把太史仲也杀了。再换上老三太史叔,还是如实记载,崔杼麻木不仁地把太史叔也杀了,换上老四太史季。太史季继续照抄一遍,刀都砍钝了的崔杼再也无法淡定了,暴跳如雷:“你的三个哥哥都因为不听话死掉了,你难道不怕也死掉全家被灭门吗?”太史季正色回答:“据实直书是史官的职责,渎职求生不如去死。”崔杼无计可施,终于give up,放了老四。太史季走出门来,艳阳高照,恍若隔世。忽见另一家史官南史氏抱着竹简一路小跑而来,太史季忙问为何。南史氏答道:“只怕你家四兄弟都被杀光了,再没人能如实记载此事,我只好赶来继续履行史官的职责。”太史季出示手中记着“崔杼弑其君”的竹简,南史氏仔细看了,方才放心,两人施礼而别。这便是“在齐太史简”。

前阵子好像央视一套放过电视剧《赵氏孤儿》,“在晋董狐笔”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前传。电视剧常常情节拖沓,所以我也没看,估计远不如读书来得有味道而且高效率。不知电视剧里有没有交代,晋景公对忌恨赵朔的根源从何而来。那就是之前有位国君晋灵公(好像是景公的堂兄),被杀在赵朔的父亲赵盾执政之时。

赵盾为人比较仁义,晋灵公小时候也是他扶立为君的。但灵公长大以后越来越不像话,最大的兴趣是在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看他们鸡飞狗跳地躲避弹丸,然后幼稚地大笑。有次因为熊掌没炖烂,就把厨师杀了。最恶名昭著的就是重税厚敛,当时晋国的税负痛苦指数天下第二,和今天中国的排名一样。赵盾实在看不下去便苦苦相劝,灵公对他的罗里吧嗦十分腻烦,打算干脆从肉体上消灭他。赵盾躲过两次暗杀后,心想还是性命要紧,便带着儿子赵朔逃往国外,在国境线上正巧遇见弟弟赵穿出使回国。赵穿听了事情原委,便劝哥哥留在国境内先别出去,免得将来回国手续办不出来,等自己先去劝灵公痛改前非再说。赵穿一路盘算,觉得要想说服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灵公是很不现实的,搞不好连自己的小命反而也得葬送掉,干脆回国后直接挑唆卫士哗变,杀死了灵公。灵公本来对军队很笼络,经常为高级军官超标准配备豪华马车。但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家人都负担着沉重的苛捐杂税,早已愤懑于心,光是养着少数脑满肠肥的高官又有何用?

赵盾闻变回京,拥立灵公之叔为王,自己继续当首辅大臣。于是史官董狐记载:“秋七月,赵盾弑其君。” 赵盾对于赵穿弑君一直心中有愧,有天专门找了董狐索要史书来看,一看到这句不禁勃然大怒:“杀先君的是赵穿,并不是我啊!”董狐平静地回答:“赵穿行凶之后,说句‘我哥是赵盾’就没事了。您是首辅,逃未出境,归不讨贼,责任自然是该由你来负。”赵盾无语以对,仰天长叹一声,对董狐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董狐的话翻成今天的术语就是组织上用心良苦推行的“一把手负责制”。但如今各级一把手都是行使权力时具体负责,出了问题的时候大多就负一个抽象的“领导责任”而已。实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得已被追责下课了,过不了多久就能官复原职甚至升官(比如三鹿事件众领导)。古代的董狐还有一只史笔可以制裁赵盾,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呢?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能够理解《赵氏孤儿》一剧的深层历史背景。赵氏政治集团杀了国君都不必偿命,后任的国君能不忌讳?能不故意放任“下宫之变”把赵家灭得只剩赵氏孤儿?

张说自愧不如崔湜;崔湜自愧不如陆象先;陆象先本人已经超凡脱俗,童鞋们可以想象被他如此推崇的贺知章该是何等样人。那位连贺知章也自愧不如的大天才就要登场了。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09:23:36 +0800 CST  
@三五载 2014-12-12 12:14:10
从手机追过来了,楼主好文 加油。
-----------------------------
谢谢!
电脑上的版面阅读感觉确实会更好些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2:51:39 +0800 CST  
@哲郡 2014-12-12 11:01:05
某早时背过不少诗,受益非浅。
-----------------------------
这就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2:53:36 +0800 CST  
@jym0119 2014-12-12 12:27:20
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个典故直到现在才知道,惭愧,感谢楼主的精彩解答。
-----------------------------
感谢顶贴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3:35:16 +0800 CST  
@hollymanx 2014-12-12 13:33:35
追过来了,楼主加油!
-----------------------------
谢谢支持!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4:43:00 +0800 CST  
李白 之 金龟换酒

天宝初年的一天,我们这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贺知章贺大人又像往常一样,一路溜达到了自己最爱的杏花村酒楼,施施然上到二楼,到自己最喜欢的靠窗雅座坐下,要了一壶清酒、一盘牛肉,准备自斟自饮,来个一醉方休。只听见楼梯嘎吱声响,走上来一位白衣公子,高鼻深目,似乎不类中土人氏,眼光朝众人扫了一圈。被他眼光扫过之人只觉得对方的才气逼人而来,都不禁打了个寒战。

见白衣公子的眼神停在自己脸上,贺知章不禁心中一跳,心想自己闯荡江湖几十年,顶尖高手会得多了,但还从未遇见过如此气势逼人的眼神。老贺正在暗忖对方是敌是友,白衣公子已面带微笑,缓步走近。只见面前的碗筷开始微微振动,一大碗酒也好似要晃将出来。老贺急忙伸手向桌上一按,用上十成内力,方勉强稳住。

白衣公子走到老贺桌前,一揖到地:“晚生见过贺老前辈。”抬头一笑,灿若春花。老贺见是友非敌,一颗心终于落回原处,起身还礼:“这位公子如何认得老朽?敢问公子尊姓大名?”“贺老前辈提携后进,名满天下,何人不知?平生不识贺知章,满腹诗书无人赏。晚生姓李名白,乃是蜀中人氏。”

原来李白身具少许西域血统,混血儿自然又帅又聪明。生于今四川江油(楼主生活了12年之地)青莲乡。诞生前一夜,李白的母亲梦见长庚星入飞入怀中,故为孩子取字太白。李家本是武学世家,李白少时曾在眉州象耳山中读书习武,甚觉枯燥,一日丢了书本,便欲下山玩耍。一路走到溪边,只见一位白发婆婆正在那里嘿呀嘿呀地磨一根铁杵,正是小伙伴们都能倒背如流的一幅场景。李公子家学渊源,一眼就看出这老妪身负绝学,不禁问道:“敢问这位大娘,磨杵何为?”老妪微微一笑:“无他,打算磨成我家传神针而已。”李白一惊:“老人家莫非正是江湖上人称仙鹤神针的武家大娘?”随即立时明白过来,这是和所有武侠小说一样的桥段,男主角遇上了世外高人的指点,于是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多谢前辈教诲!弟子若不学成,誓不出此山一步。”自此勤学苦练、文武双修,不出几年即有大成。随后朝辞白帝彩云间,出川入京求取功名。自忖在京都之地若想扬名立万,还需有前辈代为延誉方可,闻得贺知章大人最喜的便是提携后进,遂一路打探,找到老贺常来的这家杏花村酒楼等候,果然得见。

几句场面话说过,贺知章便问:“贤侄可带得有诗稿在身?”这一问正中李白下怀,立刻从袖中取出一篇《乌栖曲》递上。老贺接过,摇头晃脑地念道: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老贺越读脸色越是阴晴不定,读毕后长叹一声:“你竟这样讥刺国家领导人,若晚生一千三百年,必被嫖娼无疑。” 原来此诗明写的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暗讽的却是当朝唐玄宗与之相似的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全诗不着一字而乐极生悲的意蕴呼之欲出,老贺这样的明眼人一看即知。我们若联想到不多年后的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玄宗仓皇逃蜀地,贵妃命丧马嵬坡,李白可算是有先见之明。

贺知章见此诗实为上品,心知面前的青年才气之高不可限量,忙问:“贤侄可还有其他诗稿?”李白正等着他问,立时又递上一篇。老贺朗朗念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念了这第一句,老贺就不禁击节赞叹:“这比拟可谓别开生面!”接下去继续读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在这里用出了前无古人的夸张手法,奠定了自己最独特的风格。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贺知章一口气读罢,激动难捺:“你定是神仙遇谪下界,凡人哪能写出这种诗?!”李白的外号“谪仙人”就是从此而来。

老贺急忙招呼李白落座:“来来来,咱爷俩好好喝几杯,我请客!”又叫一声:“小二,把这清酒撤了,换茅台上来!”爷俩就开始推杯换盏,谈文论诗。酒逢知己千杯少,抬头红日已西斜。酒足饭饱后,老贺叫来小二结账,一看账单数字,酒就醒了一半。贺老头颤颤巍巍去摸腰建,突然一个激灵,发现自己今日出门居然没带钱包。

贺知章是酒店的熟客,店小二当然知道这位身为礼部侍郎的副部级领导干部不是故意吃霸王餐的那种人,赶紧赔笑道:“不然领导您签个单,结在礼部的公款招待费里?这也是在为国家礼贤,并非私事嘛。”果然是个拎得清的小伙计,放在今天绝对有前途。贺副部长一摆手:“我倒是也想报销来着,只是本朝从来不准用公款消费茅台。你还是拿这个去抵酒钱吧。” 说着一边解下了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

店小二和李白见了,都暗暗称奇。要知道这金龟好比奥运会金牌,价值远不仅在于那点金子,而是极高的荣耀,一般人舍得命也舍不得它,同时也不敢拿御赐之物来街市上换酒喝,简直就是对赏赐金龟的君上大不敬。老贺却既舍得也敢将它拿出来换酒,所以当得起“四明狂客”这个称号。若是赊帐,当然也行,但那太俗,也就不会有这个“金龟换酒”的故事流传下来了。老贺喝了一顿还不过瘾,干脆邀请李白把行李搬到自己家,每日里谈诗饮酒,宾主甚是相得。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4:53:38 +0800 CST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2014-12-12 15:12:10
确实更爱楼主帖子的天马星空、兴味盎然,特来顶贴,楼主加油!
-----------------------------
谢谢!转移阵地辛苦了~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5:38:12 +0800 CST  
李白 之 醉草吓蛮书

时光荏苒,转眼进士考试之期将至。老贺对李白道:“今春考官乃是杨贵妃之兄宰相杨国忠,监考乃是大太监高力士,都是爱财之人。贤侄若不拿出些金银去买通他,就算你有冲天的学问,恐怕也难中进士。不如我写封帖子去,预先嘱托一下,也许他们两位能给我一点面子。”当即写了书信,差人分别送与杨国忠与高力士。杨、高二人看了信之后都是微微冷笑:“老贺八成是收了人家的金银,却空手写了书信来我这里白白讨人情,这么不识相!到那天如果真有李白名字的卷子交上来,我便看也不看就给他废了。”这正是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到了考试那日,李白文思泉涌、一笔挥就,当先交卷。杨国忠见卷子上有李白名字,果然言出必行,看也不看就一顿乱笔涂抹:“这样的书生,只配给我磨墨。”高力士哈哈大笑:“我看连给我磨墨也不配,只配给我脱靴结袜罢了。”李白被杨高二人如此嘲笑了一番,怒气冲天地回到老贺家,细细讲了原委。老贺劝道:“老弟不必烦恼,暂且在舍下安心住着。我再帮你谋划谋划。大不了过三年再开试场,考官换人,你必然能够登第了。”李白无计可施,只好终日与老贺饮酒赋诗,倒也快活。

一天老贺照常上朝,专门负责外事接待的鸿胪寺卿(不是鸿胪寺方丈)上奏道:“今有渤海国遣使我朝,并奉上国书。”只见一位外邦衣着的使节,身材短小,双手捧着国书,缓步走上殿来。可怪的走到玄宗面前最后几步,每步均稍稍一顿。众大臣微觉诧异,留心一看不禁乍舌,原来他走过的地方,殿前坚硬的青砖上都留下了半寸深的足印,原来是有意显露武功示威来着。玄宗见此,眉头也不由微微一皱。使者行礼如仪,朗声道:“渤海国使者拜见大唐皇帝陛下,并奉上国书。”汉语稍嫌生硬,倒也字正腔圆,调调和今天的留学生歪果仁们差不多。旁边的翰林学士展开国书,倒吸一口冷气,全然不识一字,赶快拜伏启奏:“臣等学识浅短,不识一字。”玄宗见使者面露微笑并不接话解释,心知原来你这是故意考我国来了。

玄宗便道:“将国书传与诸大臣,看可有人识得。”传了一圈,众人皆摇头。玄宗无奈道:“杨爱卿,你乃今春考官,学识渊博,翻来听听罢。”杨国忠汗如雨下,只能不住磕头:“陛下圣明!若是吐蕃、回纥等大邦文字,我朝学士尽皆纯熟;此邦小语种,并未设四六级考试,故大家均未学习。此诚应试教育之弊端也!”玄宗心想这小邦使节能讲如此流利汉话,堂堂大唐威加四海,却无人能识得彼邦文字,岂不被他小瞧,不禁龙颜大怒:“尔等空食君禄,竟无一个饱学之士与朕分忧!此书识不得,如何答复?的脸面岂不丢尽!”百官免冠叩首,不敢答言。贺知章见时机已到,赶紧出班奏道:“臣家有一饱学之士,姓李名白,博学多能,陛下可请来一试。”

贺知章是玄宗为太子挑的老师,素以满腹经纶为当朝推重,他既然举荐李白,玄宗正无所措手之间,自然病急乱投医,立刻遣使去贺宅宣召李白火速入宫。李白听使者讲了原委,抬头打个哈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穿了御赐袍服,打马入朝。上得殿来,看见青砖上的足印,心中一动,面上却不露声色,当下缓步上殿,每一步都正好踏在足印之上,并微微搓上一搓。殿前文武见状,俱留心他身后走过之地,只见渤海国使者留在青砖上的足印已被搓得痕迹模糊,忍不住低声叫好。唯有杨国忠和高力士见李白露了这一手,脸色愈加难看。渤海国使者本来一脸倨傲,此时也不禁微露钦佩之色。

玄宗见李白比武已胜一筹,不禁龙颜大悦:“今有外邦国书,无人能解。闻得李爱卿博学多能,特宣卿至,为朕分忧。”李白此时倒开始端上架子了,躬身奏道:“臣才疏学浅,应考也不能中。今有番书,何不令主考官解之?”玄宗道:“贺知章力荐爱卿,卿其勿辞!”遂将国书赐与李白观看。李白一路看,一路随口译出:“渤海国王书达大唐皇帝,自贵国占了高丽,与敝国逼近,边兵屡犯吾界。何不将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与敝国,免伤和气?敝国自当有好礼相送。如若不肯,愿与陛下会猎于高丽。”

百官听了,面面相觑。杨国忠好大喜功,出班奏道:“渤海国夜郎自大。微臣不才,愿提十万劲旅平之。”贺知章谏阻道:“太宗皇帝天纵神武,三征高丽尚未能取胜,府库为之虚耗。今承平日久,无将无兵,倘若轻动干戈,兵连祸结,且难保必胜。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玄宗点头:“这般便如何答他呢?”老贺道:“李白善于辞令,可使其作国书复之。”玄宗大悦,即拜李白为翰林学士,赐宴金銮殿:“李卿可开怀畅饮,休拘礼法。”李白果然大醉。玄宗吩咐御厨做醒酒羹,亲手赐与李白,一饮而尽。杨国忠、高力士见了愀然不乐。

玄宗又赐李白可在御榻之前坐在锦墩上草诏。李白奏道:“臣靴不净,有污前席,望皇上宽恩,赐臣脱靴结袜而登。”玄宗觉得这个要求很合理嘛,遂命小内侍:“与李学士脱靴”。不料李白的真意在后面,借着酒劲道:“臣有一言,乞陛下赦臣狂妄。臣前入试春闱,被宰相批落,又为高大人所笑。今日二人领班,臣之神气不旺。乞陛下吩咐宰相与臣捧砚磨墨,高大人与臣脱靴结袜,臣始得意气自豪,举笔草诏口代天言,方可不辱君命。”玄宗本来就是一位性格宽厚的皇帝,且一来知道李白是要报被辱之仇,非是无端挑衅;二来见他醉态可掬;三来见他识得渤海文字,确是奇材,此诚用人之际,不愿拂了其意。当下传旨,教“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两人见李白恃了天子一时宠幸,就来报复前仇,心中敢怒不敢言,只得照行。

当下两人垂头丧气,而李白洋洋得意、笔走龙蛇,须臾便草就了诏书献上。玄宗一看,自然不识,便命李白读出来。李白意气风发,读得声韵铿锵:“大唐皇帝诏渝渤海国王:石卵不敌,蛇龙不斗。大唐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突厥背盟而被擒,吐蕃铸鹅而纳誓,新罗奏织锦之颂,天竺致能言之鸟,皆畏威怀德,买静求安。高丽拒命,天讨再加,传世九百,一朝殆灭。况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士马刍粮,万分不及。若螳怒是逞,鹅骄不逊,天兵一下,千里流血,君同颉利之俘,国为高丽之续。今大唐天子圣度汪洋,恕尔狂悖,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败亡,为四夷笑。尔其三思哉!故谕。”

这篇诏旨可谓恩威并济、气势逼人,群臣齐呼万岁。玄宗捋须大喜。渤海国使者不发一言,接书告辞而出。鸿胪寺卿送出都门,使者私问:“适才宣诏者何人?”“姓李名白,翰林学士。”使者道:“他是多大的官,能够使宰相捧砚,太尉脱靴?”鸿胪寺卿专门负责外事接待,脑筋和口齿都是第一等的人才,当即答道:“宰相太尉,不过人间之极贵。李学士乃天上神仙下降,更有何人可及?” 使者点头而别,归至本国复命,详述了在大唐的见闻。渤海国王看了国书,心想大唐有神仙赞助,那还如何与他们做对?于是立刻修书结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这一段,便叫做“李太白醉草吓蛮书”。由此玄宗宠幸李白,常常宣召入宫,吟诗作赋,并以政事询问,想看他是否有治国之才,评估一下能否重用。就在这恩幸日隆的蜜月期里,李白做了一件日后挽救大唐王朝的事情。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6:26:15 +0800 CST  
@孤帆远影碧空尽L 2014-12-12 15:44:20
一路看,一路顶
-----------------------------
一路谢,一路更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6:53:41 +0800 CST  
@愚乐重生 2014-12-12 16:37:05
温故知新,又重新看一遍。获益良多。
-----------------------------
楼主重新检查、补充一遍,自己的思路也是更清楚些了。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7:11:12 +0800 CST  
@愚乐重生 2014-12-12 16:37:05
温故知新,又重新看一遍。获益良多。
-----------------------------
楼主重新检查、补充一遍,自己的思路也是更清楚些了。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7:16:49 +0800 CST  
李白 之 援手郭子仪

一日,李学士正在长安大街上闲游思索要去哪家酒肆欢饮,忽听得锣鼓齐鸣,一队刀斧手拥着一辆囚车经过。驻马问之,原来是从边疆押解来的行军误期军官,按军法推至东市处斩。只见囚车中站着一位壮汉,生得容貌英伟、虎背熊腰。李白是个好奇心旺盛之人,便问其姓名。那人回答得声如洪钟,井井有条,并无赴死之人常见之恐惧战兢。李白见他气概非凡,心想若留得此人性命,将来必为国家柱石,遂喝住刀斧手:“你等不可动手,待我亲住驾前保奏。”众人见是神仙下凡、圣眷正隆的李学士,谁敢不依,乐得做个顺水人情。李白当即回马直奔宫门求见玄宗,舌颤莲花地讨来了一道赦敕,便像电视里常见的那样一路高喊“刀下留人…”,飞马赶到东市,打开囚车放此人出来,许他戴罪立功。这位被李白从囚车里救出的英雄,便是大名鼎鼎的郭子仪。

后来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中几乎覆灭,郭子仪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可谓再造大唐,因功封汾阳王,在乱世中安定唐朝达20多年。功劳盖世的名将很多,但郭老令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他人品极好,最大的特点是宽厚;智商极高,既是战略家,又是战术家;情商极高,功高不震主,难得的是就连奸臣都不忍陷害他。八子八婿,富贵寿考。儿媳妇娶的是公主,和亲家翁皇帝合演了一出著名伦理教育戏,流传千古;自己的孙女做皇后,史书上口碑甚佳,说明家教成功,生出曾外孙又当了皇帝…

郭子仪七十大寿的时候,八个女儿、八个女婿、七个儿子、七个儿媳一起来拜寿,大家上炕吃饭,发现满床都是高官,所以这出戏叫做《满床笏》,朝笏是高官的象征。《红楼梦》里的贾老太君最喜欢看这出了戏,富贵热闹、喜气洋洋。可是当时孩子们数来数去都是29位,发现少了一位儿媳,原来是老六郭暧的媳妇升平公主未到。郭暧作为男人感到很没面子。父亲爵至郡王、位极人臣,郭暧绝对算个贵二代了,但在他老婆升平公主的眼里,也就是个凤凰男,因为整个大唐天下都是她李家的。嫁到郭家后,公主保持了金枝玉叶的本色做派,动不动就对丈夫和公婆发点刁蛮小脾气。其实郭暧夫妻的关系总体上还是很不错的,但就在公主不够尊重公婆这点上,总是达不成一致。这次父亲七十大寿,郭暧一看嫂子、弟媳们一早都到齐了,就自己老婆睡懒觉迟到,心里很郁闷。派家童去催了几次,公主终于摇摇曳曳地晃进门来。既然人齐了,八位儿媳们便排成一字横队,齐刷刷地对公婆行下礼去。只见跪下去七位,还鹤立鸡群地站着一位。不用说,高人一头的自然是公主啦。这位皇帝女儿,莫非在等着臣子郭子仪夫妇来下跪?

究竟应该臣子跪公主,还是儿媳跪公婆,其实在每位驸马家里都是个问题。楼主猜想,日常的操作方案很可能是互相免礼,一团和气,有利于安定团结。但在公公七十大寿这样难得的日子,作为儿媳之一的升平公主只要稍微残存了点儿EQ,随妯娌们一起行个大礼,又不会闪了腰,还能哄得老公开心,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古今中外损人不利己的二货女青年从来都是层出不穷,升平公主便是其中一位。苦等公主时已经灌了好几口老酒解闷的郭暧看着长身玉立的老婆,忍不住斥责:“今日父亲大寿,你为何不拜?”公主见平日唯唯诺诺的老公今天居然敢当着众人斥责自己,不禁逆反心理发作,柳眉一竖:“我爹是皇帝,我为什么要拜?没让你们一起拜我,那就已经是客气了!”

郭暧一听火冒三丈:“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不给我爹拜寿?你爹能当这个皇帝,那是因为我爹懒得当皇帝!”顺手就啪地给了老婆一巴掌,这正是“酒壮怂人胆”了。按郭子仪宽厚的性格本应打圆场的,毕竟年纪大了没来得及反应;而兄弟姐妹们也对郭暧的举动完全出乎意料,根本来不及劝阻这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一巴掌,就让一出“醉打金枝”顺利完成了。郭暧此言一出、巴掌一打,满屋人都瞬间石化。这话不只是伤及了公主的尊严,更是伤及了当今天子的尊严,是毫无疑问的大逆不道。

历史用无数鲜血证明了,在任何国家(当然尤其是中国)任何朝代的任何人身上,这类话基本上都足以导致灭门。政治经验丰富、一生谨小慎微的郭子仪立刻吓出了一身冷汗。升平公主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得众星拱月,何曾有人敢加一根小指头在她身上?绝对是豌豆上的公主。虽然郭暧这一巴掌其实是高举轻放,肉体上并不甚痛楚,但公主的面子上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公主又急又怒,一声娇叱:“你反了!敢打我?我现在就回娘家,把你这话告诉我爹去!”当下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呜呜咽咽地夺门而出。

郭子仪如何立即把儿子痛斥得满头黑线,这也不必多讲。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单说公主一路哭哭啼啼地奔进宫,见了父皇母后,把在郭家拜寿发生之事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地哭诉了:“父皇你不知道郭暧多牛,居然说他爹是懒得当皇帝!父皇你快治他胡说八道的罪吧!”母后赶紧把受了委屈的女儿揽进怀里,轻轻安慰。代宗皇帝听完公主讲故事,不禁莞尔:“郭暧这小子口无遮拦,不过所言倒也不虚。你公公对大唐有再造之功,若非他几次舍身为国平乱,父皇这个位置早被叛贼或者吐蕃所夺了,你也做不了歌舞升平的公主。你实在不知,当年我大唐风雨飘零之际,他若有心取而代之,也是不难。汾阳王确是古今难得的忠勇双全之良臣。”

这胳膊肘向外拐的话,听得公主张口结舌。此时只听内侍来报:“陛下,汾阳王在外求见。郭驸马也来了,呃...是绑着来的。”代宗道:“快请进来吧。”郭子仪推了五花大绑、垂头丧气的郭暧进来,一起向皇帝跪下请罪:“老臣特来请罪!想公主已讲了原委。犬子口出狂言,都是因为老臣教子无方!请陛下发落。”代宗赶紧伸手扶起郭子仪:“亲家公不必如此。小儿女闺房口角,何足计较?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来,咱们大家喝一杯,给老令公祝寿!”回头吩咐公主:“还不赶快把驸马爷扶起来?”公主见郭暧被绑成粽子模样,也是心疼,立即给他解了,想想还未出气,偷偷在他腰上又狠狠地拧了一把。郭暧憨厚一笑,对公主一揖到地,尽在不言中。两人和好如初,并排坐了喝酒。

我们对比着看,中国的很多年轻家庭里小夫妻争吵时,双方父母都责无旁贷地介入帮忙,却不知往往激化矛盾、小事变大。其实孩子长大以后结婚组成独立家庭,父母不应过多介入。“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今天已是成语,可做为人公婆、岳父母者的座右铭,定能帮助社会和谐。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18:36:15 +0800 CST  
李白 之 沉香亭畔

话说未来的汾阳郡王郭子仪拜谢了李学士救命之恩,立志将功补过、精忠报国,此事搁过不提。李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心情自然大好,又约了三五好友到酒肆痛饮,“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不觉酣然睡去。正巧这日宫中沉香亭畔牡丹花盛开,玄宗正与杨贵妃赏玩。说到杨贵妃喜欢赏花,颇有来历,不得不提一下。据说贵妃娘娘有次在御花园中游玩,见一花娇美可爱,便伸手去摘,不料花叶立刻收缩卷起。这幕恰巧被一位宫娥看见,便到处宣扬贵妃和鲜花比美,连花儿都含羞低头了。其实,我们都猜贵妃娘娘摸到的是含羞草,你懂的。这位宫娥...自然是极有前途。自此杨玉环就喜欢在花园里晃荡,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排位第四的“贵妃羞花”。

那楼主就倒着倒序顺便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一炉烩掉吧。东汉末年,貂蝉见义父王允为了国家大事日夜忧虑,叹息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为父分忧,只能拜月默祷。恰巧此时一阵轻风微拂,浮云将皎洁的明月遮住。这一幕正巧被王允瞧见,灵机一动,逢人就夸耀说我女儿貂蝉如何美丽动人,连月亮见了她也羞愧地躲到云彩后面去了,故意让董卓和吕布闻此艳名,然后用美人计一举成功,激得三姓家奴吕布干掉了第二位干爹大奸贼董卓,差点就挽救了奄奄一息的汉朝。这就是四大美女中排位第三的 “貂蝉闭月”。

有诗云“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童鞋们不要以为昭君和呼韩邪单于有着CCTV电视剧里那样的甜美爱情,因为在历史问题上CCTV多数时候都是靠不住的。事实上他们老夫少妻,只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呼韩邪就病死了。随后王昭君按照匈奴风俗改嫁了呼韩邪的长子,又生活了十一年,按常理可能后一段感情还幸福快乐些。然而,“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远嫁匈奴之后,终身未能再看上一眼故土。昭君出塞途中,心情忧郁,在坐骑之上随手拨弦,琴声凄切直冲云霄。一只正在南飞的大雁听着这伤心的旋律,悲伤到忘记了摆动翅膀,竟然跌落下来。更羸射下惊弓之鸟,虽不需用箭,也得用把弓,怎么说也是用了兵器的;而昭君打猎居然不需兵器、只需乐器,实在是位奇女子。这就是四大美女中排位第二的“昭君落雁”。昭君的家乡在湖北秭归,我们很容易记住她有一位著名的同乡名叫屈原。因为屈原被流放前,他的姐姐特地赶回家来宽慰弟弟,后人为了表示对这位贤惠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秭归”。

当年清纯动人的西施在河边浣纱,水中鱼儿看见她美丽的面容,竟忘记了游动,渐渐沉到河底,这就是四大美女中排名第一的“西施沉鱼”。可能东施效颦时,鱼儿看见她恐怖的面容,直接吓死了,也沉到河底。范蠡由此听说西施美绝人寰,遂教以歌舞,然后献给吴王夫差,用美人计灭吴成功。总结一下,四大美人中的前三位都成为了政治和战争的工具,第四位也是老夫少妻且不得好死,可见自古红颜多薄命,不许人间见白头。

让我们聊回杨贵妃,她当日对着盛开的牡丹,心情甚佳,便招宫里的梨园子弟们到沉香亭前奏乐。玄宗笑道:“新花怎能用旧曲呢?”便命乐师李龟年速召李学士入宫。这位李龟年说起来在唐诗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杜甫有诗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安史之乱后又逢的这位君,就是李龟年了。当年他受到玄宗皇帝的特殊待遇,在东都洛阳为他修造了豪华的住宅,奢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王公大臣。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当良辰美景他为人唱歌,在坐的听众没有一人不停止饮酒而掩面哭泣的。岐王是玄宗的弟弟李隆范,好学爱才,善于音律。有次李龟年应邀到岐王府中作客,乐声刚起,李龟年立即说:“这是秦音的慢板。”隔了一会儿,他又说:“现在是楚音的流水板。”歧王均点头称是。演奏结束后,李龟年径自掀起隔开宾客与乐师的帷幕,把乐师手中的琵琶取过来自己弹奏,看来他喜爱音乐已经到了目中无人的地步。杜甫大概就是在这种场合认识的李龟年。而诗中的崔九,就是楼主前文提到的宰相崔湜的弟弟。

李龟年带了人出宫要去寻李白,随从们都茫然议论道:“这么大的一座长安城,急切间到哪里去寻李学士啊?”李龟年微笑不语,直奔城中最大的酒楼而去。才到门口,就听得楼上有人作歌道:“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歌声内力十足,直送出两条街去,歌者不是李白是谁?李龟年赶快大踏步上楼,只见李白独占一座,已喝得酩酊大醉。李龟年上前摇醒他:“圣上在沉香亭宣召学士,快随我去吧!”众酒客闻得有圣旨,都好奇地站起来闲看。李白半张醉眼,嘴里嘟嘟囔囔:“我醉欲眠...君且去。”翻个身接着睡觉,居然打出鼾声来。众人不禁哗然,这分明是抗旨不遵嘛,好大的胆子。李白的忠实粉丝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里对这一幕有过艺术再现,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面对着鼾声渐高的李白,李龟年急得一跺脚,走到窗口向楼下一招,七八个随从一齐上楼,不由分说,手忙脚乱地将李白抬下楼去,扶上玉花骢,直奔宫门而去。李龟年策马在后相随,刚跑到五凤楼前,玄宗又遣内侍来催促了,赐李白“走马人宫”的待遇,抓紧时间赶路。“走马入宫”的礼遇可是只有是皇帝非常宠信的少数年迈重臣、亲戚才能享受的。这样李龟年便可不必扶李白下马,而是策马一路小跑,直到后宫沉香亭。玄宗见李白还未醒来,便命宫女含甘泉水喷之。被喷了一头冷水的李白从梦中惊醒,见已在天子贵妃面前,大惊俯伏在地施礼:“陛下恕臣失礼!”

玄宗微笑亲手搀起:“朕今日同贵妃赏名花,不可无新词,所以召卿前来。”李白应道:“既然如此,请赐臣文房四宝。”一旁李龟年立即递上纸笔。李白醉意朦胧,大笔连挥,立成一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贵妃一看,把自己与眼前雍容华贵的牡丹花相比拟,又比作了瑶池仙女,不禁芳心大悦:“李学士醉中成诗,才华超子建远矣。” 曹植曹子建七步成诗,是急智做诗的代表人物,但可那是在清醒状态下完成的。李白酒醉而立刻成诗,难度更大。贵妃和玄宗这厢正在摇头晃脑地赞叹,李白那边手不停挥,片刻间又是一首作好,龟年双手奉上玄宗,即是《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是把鲜花拟人化了。楚襄王为之断肠的巫山神女,只出现过在梦中而已,哪及得贵妃娘娘真实的花容人面、触手可及?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据说可作盘中舞,算得上绝代佳人,可李白说她还得倚仗新妆,素颜能不能入眼就很难讲,哪及得上贵妃娘娘丽质天生,即便不施脂粉也是绝色?但楼主认为这个抑古扬今并不很靠谱,属于欺负古人不能辩驳。按今天的审美观,骨感的飞燕应该更受广告商欢迎,而玉环姐姐八成要去做减肥抽脂手术。因为唐朝以胖为美,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仕女画上的美女们都是很丰满的。

李白被玄宗赐给 “走马入宫”的殊荣,而这两首诗内都有流传千古的名句,已足以回报。但他看起来兴致正高,显然没有要收手的意思,须臾之间第三首诗也平空出世,方才投笔捻须大笑。这便是《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三首清平调好比长江三叠浪,一浪更高过一浪。玄宗不禁赞叹道:”爱卿之才,果非人间所能有!”当即命李龟年按调而歌,梨园众子弟丝竹并起,玄宗也亲自吹起玉笛相和,一派靡靡之音、歌舞升平。贵妃娘娘大喜,一连敬了李白三杯西凉葡萄美酒,自己也赏脸陪了一杯,酒兴中随歌起舞,意态似醉非醉,恍若仙女下凡尘,这一段便称为“贵妃醉酒”,后来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拿手曲目。当下玄宗赏赐李白可遍游皇宫内苑,又令内侍推了一小车美酒紧随其后,任其酣饮。自此以后,凡宫中内宴,李白每每被召,连贵妃对他也十分爱重。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22:05:48 +0800 CST  
@ggg_me 2014-12-12 16:48:14
楼主大才,还望更新速度快点
-----------------------------
业务时间一边修缮前文一边重发,已经抓紧了^_^

谢谢支持!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22:09:28 +0800 CST  
@蓝雨凝心 2014-12-12 19:15:17
再看一次,收获更多
-----------------------------
写文章能让人读两次而不厌倦,楼主很欣慰了。谢谢告知^_^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4-12-12 22:10:12 +0800 CST  

楼主:路加

字数:848011

发表时间:2014-12-11 02: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2 23:36:13 +0800 CST

评论数:142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