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第二百二十九章:江东集团战略变迁。(十四)

三国时,一个郡的领土、面积,其实是不固定的。比如A郡的君主,抢了B郡的几个县,便将这几个县划到A郡中。又比如A郡太大了,君主便将它分成两个郡,甚至三个郡。

荆州被刘表、曹操、孙权、刘备轮番统治,便经常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史书为了方便描述,一般将荆州称为‘荆州七郡’。《演义》为了好听,将其称为‘荆州九郡’,也是可以的。因为荆州也有过九郡的时候。

大概的情况,《晋书》描述的颇为详细。

汉武帝时,荆州是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

赤壁前,曹操将南阳郡一分为三:西部的县城,重新整合,建立了南乡郡。枝江以西的县城,建立了临江郡。剩余的县城,仍叫南阳郡。

又将南郡分出了一部分,(主要是分出了荆州的省会襄阳城。)建立了襄阳郡。

至此,原本有七郡,又新建了南乡郡、襄阳郡,所以叫‘荆州九郡’。《晋书》记载:此时,曹操方占有南阳、襄阳、南乡三郡。(虽说是三郡,总面积却还不如原本的两郡。)孙权方占有江夏、桂阳、长沙三郡以东的所有地方。刘备方占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以西的所有地方。

(便是《三国志》的割湘水为国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为何九郡不包括临江郡呢?原因十分简单:临江郡是曹操新建的,孙刘并不承认它的合法性——曹操新建的三个郡,南乡和襄阳在曹操自己手中,曹操当然承认它们是汉朝正规的郡。而临江郡位于‘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的地方,被刘备抢到手了,刘备是绝不承认曹操有重新整合、规划、更改汉朝领土的资格的。(只有汉朝皇帝才有这个资格。)所以,刘备不承认有‘临江郡’这么一个郡,只是含糊的将这一郡的领土,称为‘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的地方。

不过,这一区域的领土,也不能一直这么不明不白的含糊着。故,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便将此处重新改名,新建了一个郡,叫作宜都郡。证据是习凿齿道:【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为宜都。】

所以,史书称荆州是‘荆州七郡’时,一般是指刘琮投降曹操前的荆州。‘荆州九郡’,则是指赤壁后的荆州,多了南乡、襄阳两个郡。

而汉武帝后、汉献帝前,荆州有段时间又是有八郡的。如《战略》记载:蒯越对刘表道:【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又如《后汉纪》汉献帝封曹操为公时,也提到刘表有【百城八郡】——哪八郡?按《后汉纪》引的汉官仪记载,是原本的七郡+‘章陵郡’。

章陵郡在汉朝末年的存在感较低,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1,《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

2,《后汉书·祢衡传》记载:【黄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

3,《傅子》记载:【蒯越,…拜章陵太守。】

全是某某人在章陵郡做官的官方记录,不像别的郡,常因曹、孙、刘对它的争夺而载入历史。可知在汉末,它的地理位置应该不是特别的重要,战略价值是较低的,所以史书不太提及。

不过,章陵郡的政治意义是很重要的:章陵原名‘舂陵乡’,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祖先便是舂陵候。《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候买。】所以,舂陵是刘秀的故乡。【幸舂陵,…大会故人父老。】他回舂陵,被称为见【故人父老】。后来,他把舂陵乡改为章陵县,永远免了章陵县的徭役,跟刘邦的老家沛县享受相同的待遇。

故,身为刘秀的故乡,东汉某一任皇帝将章陵县提升为章陵郡,也就很正常了。

曹操征荆州时,章陵郡还在。(他命赵俨为章陵太守。)征完荆州后,曹、孙、刘分荆州时,章陵郡却没了,没见谁分到章陵郡——章陵郡去哪了呢?《后汉书·郡国志》中,章陵是属于南阳郡的。可见,是曹操把章陵郡废除了,加入到了南阳郡中。

五年后,汉朝重新规划九州时,《献帝起居注》记载:荆州是【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八郡。既没有曹操新设置的南乡、襄阳、临江三郡,也没有刘备新设置的宜都郡——但是,却有早就被废除了的章陵郡。这就证明:在汉朝的官方档案中,曹操、刘备对荆州各郡的修改、新建、删除,官方都是不承认的。不管他们新建了什么郡,删除了什么郡,把荆州搞成了七郡还是九郡,官方档案上始终是八郡的。

毕竟,这八郡是汉光武帝后,汉献帝前的某一位汉朝正统皇帝定下的,哪是曹操、刘备这些乱七八糟的人有资格改的呢?只不过汉朝的实力挡不住曹操、刘备,所以还是由着他们改了。不过,官方档案上,还是以那位皇帝为准的。

故,我们说起东汉末年的荆州,最正统、官方的说法,是称它为‘荆州八郡’,而不是七、九郡。

后来,荆州又经过了多番的划分、整合。(主要是曹丕、曹叡。以及孙权、孙休、孙皓做的。)到司马炎统一三国时,荆州已经分成足足22个郡了。不过,这些划分、整合,对三国的影响并不大,此处就不赘述了。

本书中,前面一系列分析荆州的章节,在‘荆州几郡’这件事上都是做了简化的,并没有过多描述各郡的变迁,而是统一称之为荆州七郡:曹操占南阳郡,剩余六郡,孙刘各占三郡。

因为,这些变迁其实并不太影响大局,所以,在本章中解释一下便行了,不必过多的去赘述。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17 13:54:42 +0800 CST  
第二百三十一章:关西军阀小谈。(二)

小月氏被匈奴击败后,流落到了羌人的地盘。后来,霍去病击败了匈奴,他们就来投靠汉朝,被安置在了湟中地区,(今青海省一带。)与当地的汉人杂居。久而久之,他们既学会了汉人的高级文化,又保留了羌人、胡人的强悍体质。汉朝见他们可以利用,便将他们组织起来,称为‘湟中义从胡’,利用他们去打羌人。

不过,义从胡始终是半胡半汉,对汉朝是不忠心的。汉朝强盛,他们就听话。汉朝衰微,他们就趁机造反。汉灵帝时期,黄巾起义爆发,羌人又侵略边境,义从胡便趁机反了。首领叫作北宫伯玉、李文候。

古时,看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高低,多半是看他受汉文化的影响深不深。因为,汉文明在世界上是一直是领先的,最为高级,日本、朝鲜都以学习汉文化为荣。所以,你只看同时代的乌丸、南蛮、鲜卑、西羌等族,首领都叫作什么丘力居、沙摩柯、秃发树机能、烧当等。你再看义从胡的首领,虽是蛮夷,用的却是标准的汉人姓名,十分文雅,便可知道义从胡的汉化程度很深,文明程度也较高,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当蛮夷看待。

所以,《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先零羌(羌族的一个部落)以及枹罕河关群盗,都跟着一起造反,并认他们两个当头领。他们的谋略,肯定是在其余蛮夷之上的。

二人造反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挟持了两个汉人名士,叫作边允、韩约,一同造反。而且,并不是把边允、韩约当人质或傀儡,而是真的给他们一部分军政大权,与他们结盟——只看这一点,便可知北宫伯玉、李文候绝不满足于只在边境杀烧抢掠,而是也想入主中原,做争天下的一路诸侯。只是,他们始终是个异族,名分上很难看,进了中原,恐怕会被当作侵略者看待,十分不方便。所以,他们宁愿让出一部分军政大权,也要拉几个有名望的汉人一起造反,好给他们做个幌子,洗白他们的异族身份。

边允、韩约二人,是【素著名西州】的。二人为了活命,便与北宫伯玉、李文候结盟。这个,便是最初的关西军。

在当时的人看来,汉人高贵,却与异族蛮夷勾结,反过来侵略汉人,名誉上是极不好听的,与汉奸无异。后来,他们果然觉得名分上还是不够,(即便有了边允、韩约二个名士。)便又准备捧一位叫阎忠的名士做主公。

《后汉书》道:阎忠耻于被一群这样的汉奸所威胁,愤怒而病死。《英雄记》也说阎忠【感慨发病】而死——要知道,阎忠并不是忠君的人,《九州春秋》说他曾劝皇甫嵩造反。而如今,他却宁死也不跟韩约、马腾造反。(此时马腾已加入了韩约等人的叛军。)可见,那时人的心中,跟着汉人造反,与跟着异族造反,是绝不一样的——前者无非是争权夺利,后者却是极其丢人的事:一方面,这是汉奸的行为。另一方面,那时异族的层次颇低,大多蛮夷连字也不认识,甚至茹毛饮血的都有。与他们合作,在汉人的贵族、官员看来,也是十分降低身分、丢人的。

又可见,马腾等人,在当时人看来就是汉奸而已,并不是后世误认为的救国忠臣。

所以,虽是一起造反,朝廷却不恨北宫伯玉,只恨边允、韩约。《献帝春秋》说朝廷通缉他们,抓住他们的可封千户侯。为了躲避通缉,他们便将名字改了:边允改叫边章,韩约改叫韩遂。

通缉令是改名就可以躲过去的吗?当然不是。这里面更深一层的原因,是这二人也嫌勾结异族的名声不好,不想让自己的真实姓名遗臭万年,所以,才将名字改了。证据,便是边、韩侵略中原时,有过二次明明占着上风,却主动退兵的记录。

一是侵略翼县时,《后汉书·盖勋传》记载:名士盖勋大声呵斥二人,二人惭愧,便主动把兵退了。二是与张温、董卓作战时,夜晚出现流星,兵营中驴马皆叫,二人便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针对他们来的。(因异族是比较野蛮的,难以控制。所以,他们一路上杀烧抢掠,造孽颇多。)又主动退兵了。

可见,毕竟是一方名士,即便做了汉奸,心里也是知道惭愧、心虚的。不想让自己留个污名于世。

中平二年,约黄巾起义刚爆发时,北宫伯玉、李文候、边章、韩遂等发兵数万,入侵汉朝。朝廷先后派皇甫嵩、董卓、张温与之作战,却都不占优势。当时,北宫等人打的旗号是:诛宦官。

这个旗号,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典略》记载:韩遂还没造反时,曾去过京师一趟。在京师,何进闻他大名,就召见了他。韩遂劝何进【诛诸阉人】,何进不听,韩遂便离开了京师。

然而,《典略》又记载:韩遂当年是【奉计诣京师】的。可见,韩遂来京师走这一趟,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朝廷里有人叫他来的——叫他来做什么呢?他是【奉计】来的,而且来之前,就策划好了【诛诸阉人】的计划。那么,自然是叫他来商量诛宦官的事了。

所以,有这样的一笔政治资历和过往,若真的让韩遂打下了朝廷,侵略中原成功,那么,他就不是勾结异族的反贼,而是借着异族的刀,为朝廷诛杀宦官的大忠臣了!他完全可以说:他造反,是朝廷秘密让他来诛宦官的。

故,韩遂对朝廷的威胁,其实比北宫伯玉、李文候还要强:北宫等人是异族,他们若打下了朝廷,官员与诸侯,不管是哪帮哪派,必定是要奋起反抗的,总不能让国家亡于异族之手。然而韩遂不是异族,当时的官员又深受宦官之苦,真把诛杀宦官的希望寄托在韩遂身上,误以为勾结异族是韩遂的一计,支持他来把持朝政,那也是很正常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17 21:32:16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17 21:32:44 +0800 CST  
第二百三十二章:关西军阀小谈。(三)

最初,北宫伯玉、李文候、韩遂、边章结盟后,韩遂心机最深,手中又有大权,只花了两年时间,便将其余三人杀死,自己独霸义从胡。

又过了二三年,灵帝末年时候,凉州刺史耿鄙信任奸邪,百姓痛苦,一个叫做王国的人,便与氐族、羌族一起造反了。这个王国,《献帝春秋》记载:【凉州义从宋建、王国等反。】说他是凉州的义从,大概与北宫伯玉、李文候一样,也是个异族。朝廷要对付王国军,便在民间招募壮士。平民马腾便参军了。

有人怀疑马腾并不是马援之后,因为马腾的爷爷是谁?马腾属于马援后代的哪一脉?史书上一点都没有记载。怀疑他是自称的。

这个怀疑,其实是大错的。

按《后汉书·马援列传》的记载,马援的儿子辈,有四人。是:马廖、马防、马光。还有一个早夭。

孙子辈,有五人。是:马廖的儿子马豫、马遵。马防的儿子马钜。马光的儿子马康、马郎。

曾孙辈有几人呢?有记载的,竟只有一人,叫作马度,于元初三年(116年)封侯。

按理讲,马援的孙子有五人,曾孙绝不可能只有一人。显然,其余的曾孙并没有被史书记载。这其中的原因,一般来讲,有二个:

1,史书惜墨如金,本来就有许多人,虽出身名门,却也没资格进入史书。

2,又或是他们并没什么名气,或史官离他们的时代较远,所以史官也考察不到他们叫什么。

如《马严传》记载:马援哥哥的儿子,叫作马严。马严有七个儿子,但是,【严七子,惟续、融知名。】剩余五个,完全没记载,不知道叫什么。

(马续既是武将,又算半个史官。班固死后,《汉书》的《天文志》,便是由他奉命写的。马融则是著名经学家,唐朝时配享孔子的。郑玄、卢植,都是他的弟子。这二个人留下了名字,很正常。)

实际上,自马援儿子辈起,马氏就开始失势,甚至衰落了。《马廖传》记载:【太后崩后,马氏失势。】

《马防传》亦记载:【帝不喜之,…由是权势稍损,宾客亦衰。】后又记载:【因兄子马豫怨谤事,有司奏防、光兄弟奢侈逾僭,浊乱圣华,悉免就国。】

马光、马康,更是因政治上的事,一个自杀,一个被杀。

所以,到了马援的孙子辈、曾孙辈,绝大部分马氏家族的人留不下姓名记载,也是十分正常的。马腾的爷爷,以年龄论,至少是马援的曾孙,甚至玄孙辈了。留不下名字,就更加正常了。

然而,我们只看:1,马腾及其父亲世代居住的地方,便是马援的家乡。(扶风郡茂陵县。)2,同乡,马腾、马援又皆姓马。3,马腾的父亲是做官的——汉朝,寻常百姓做官的机会还是不高的,主要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马腾的父亲能做官,其出身大概率不是平民,而是可接触到教育的马氏族人。4,部分史书都说他是马援之后,也没有别的史书质疑他。便可知,马腾确实是马援之后了。

马腾的父亲,《演义》唤作马肃,是错的。实际上,应该叫马平。《后汉书》引《献帝传》记载:【腾父平。】

《演义》为何要给他乱编个名字?我们只看《典略》的作者鱼豢,是魏国人,距离马平、马腾的年代是十分近的了,却也只能写道:【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也。其父字子硕。】只知道马腾的父亲字子硕。至于叫什么,是实在打听不出来了。可见,如上文所讲,马氏衰落了数十年,到了马腾爷爷、父亲这一辈,实在是默默无闻。除失传了的《献帝传》外,所有的史书,都不知道他叫什么。《演义》不信《献帝传》,便只好自己编一个了。

汉桓帝时,马平担任天水兰干尉。后丢了官,穷困潦倒,便娶了一个羌族女子为妻,生了马腾。所以,马腾的长相是【面鼻雄异】——有外族人的血统,眼眶、鼻子,都比较深邃、高挺,和汉人长得不太像。

又因有羌族人的基因,所以马腾【身高八尺余,身体洪大。】武力也是极强的。参军后,【州郡异之。】便做了朝廷军官。后与王国的作战中,有功,便成了耿鄙的军司马。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18 10:30:20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18 10:30:34 +0800 CST  
第二百三十三章:关西军阀小谈。(四)

汉朝,匈奴衰落后,最强悍的异族便是羌族。羌族侵略、扰乱了边境足足百年,令朝廷苦不堪言,损失巨大。如汉安帝时,《后汉书·段颎传》记载:【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钱二百四十亿。】花了如此多的军费。

《后汉书·西羌传》亦记载:【自羌叛十余年间,…军旅之费,…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把两个州都拖垮了。

故,《西羌传》道:【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国若斯其炽也。】自古以来,从未见异族如此欺凌过天朝上国。窦太后亦说汉人、羌族有【百年之逋负(仇恨)。】

所以,最初北宫伯玉、韩遂等入侵中原时,朝廷官员们的态度,是颇有些微妙的,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

(关西军中,有极多的羌人。)

1,皇甫嵩。

颇多人觉得西凉就是蛮荒之地,蛮、汉混居。但实际上,西凉也有许多本地大家族存在。如:

窦氏。有窦融,(云台三十二将之一。)及上文的窦太后。

马氏。有伏波将军马援。

段氏。有剿灭李傕的段煨,及上文的段颎。段颎是讨伐羌人的三大名将之一,(另外二个名将,是皇甫规、张奂。)贾诩年少时被氐族人捉了,便自称段颎的外孙,吓的氐人立刻将他放了。可见其在西凉的影响力。

盖氏。有前文提及过的名士盖勋。

傅氏。

皇甫氏。有皇甫规、皇甫嵩。给天子做说客的皇甫郦,《献帝起居注》说他是【凉州旧姓】,就是凉州历史悠久的本地家族之意。

按《后汉书·应劭传》的记载,皇甫嵩建议招募三千乌丸人,与关西军作战。由此可见,朝廷的兵,确实是不如关西兵凶悍的。故,要以夷制夷,招募乌丸族的兵去打他。

2,邹靖。(便是《演义》中,招募刘备打黄巾贼的。)

邹靖却反对道:‘乌丸族衰落了,应该招募鲜卑族来相助。’

3,韩卓。

韩卓赞同邹靖。然而,他赞同的原因却是:乌丸、鲜卑乃是世仇。乌丸弱,鲜卑强,你招募乌丸来打仗,鲜卑肯定会趁机偷袭乌丸的老家。到时候,乌丸要赶回去防守,哪还能帮我们打仗呢?不如直接招募鲜卑人。

4,应劭。

应劭是强烈反对招募鲜卑人的,他说了一大堆鲜卑人的坏话,无非是野蛮、残暴、不讲信誉等。他的建议是:陇西太守李相如【沉静有谋】,应该可以抵挡关西军一下。之后怎么做,我们再从长计议。

最后,韩卓、应劭激烈的辩论,百官都支持应劭。

为何百官都支持应劭?史书上没有明说,但答案是很简单的:羌人扰乱百年,百官都被异族打怕了。所以,在羌族还没解决的前提下,实在不敢冒险招募鲜卑人入关——汉灵帝时期,鲜卑人本来就经常入侵幽州、并州。(可看《后汉书·灵帝纪》的记载。)你再放他入关,万一他也趁机入侵中原怎么办?

崔烈(崔州平之父)甚至建议放弃凉州,直接将凉州送给关西军,以此避免和关西军交战。《后汉书·傅燮传》记载:【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气的傅燮大骂道:‘杀了崔烈,天下就安全了!’

(后来,傅燮死于与关西军的作战——为何傅燮如此紧张凉州,并敢于与异族作战?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忠心,而是他乃凉州本地家族傅氏的人。故,若凉州归了关西军,他家族过百年的经营,就全完了。)

后来,北宫伯玉、李文候、边章被韩遂杀死,韩遂拥兵十余万,进攻陇西。被誉为【沉静有谋】的李相如,却毫不抵抗,立刻向韩遂投降了。

李相如为何会背叛朝廷?站在百官的角度,其实是很好理解的:跟着韩遂造反,若成功,韩遂成为把持朝政的人,李相如也会一路升官。若失败,其实也没什么严重的后果,大不了就回凉州,继续在凉州做土霸王呗——羌族扰乱边境百年,还不是活的好好的?朝廷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

所以,韩遂、李相如又与王国结盟,一起击败了凉州刺史耿鄙。(凉州的本地家族,有一个耿氏,不知耿鄙是否耿氏的人。)耿鄙战败后,被部下杀死。而此时,他的另一位部下马腾,也趁机造反,果断的背叛朝廷,加入了韩遂、王国的联盟。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耿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叛,与韩遂合。共推王国为主,…寇掠三辅。】共推王国这个异族为主公,入侵中原。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19 10:08:07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19 10:08:18 +0800 CST  
第二百三十四章:关西军阀小谈。(五)

汉灵帝中平五年,皇甫嵩、董卓击败了关西军。

关西军的性质,是十分杂乱的,至少由三个派系组成:

1,韩遂派。包括韩遂所掌握的义从胡,以及汉兵。(汉兵主要来自于投降韩遂的朝廷官员,如李相如等。)

2,异族派。如羌族、氐族等。

3,其余的反贼。

此时的关西,至少有十几路反贼(军阀)存在。如马腾、宋建等。(宋建是极厉害的,他自创了一国,直至30年后方被夏侯渊剿灭。)

又如《演义》说韩遂有八个部下,是【候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也。】这八人,在历史上也不是韩遂的部下,而是与韩遂平起平坐的西凉军阀,是盟友关系。(同属关西军。)

《荀彧传》记载:【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关西军中,至少有十几路诸侯。

而这十几路军阀,又是各自为政的。故,关西军内部是极混乱的,别说三个派系,恐怕三十个派系都是有的,并不一条心。

卫觊给关西军下了一个极著名的评价,是:【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说他们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的事。

为何他们只看眼前的事?并不是他们比曹操、刘备的智商差多少,而是没办法的。

关西一共就这么大,却有十几路军阀并存,内斗就是不可避免的。即:关西的各路军阀,不是目光短浅、愿意内斗,而是不得不内斗!

《魏略》记载:韩遂的女婿将关西军评价为【所处又狭】,领土十分的狭窄。那么,大家的领土都紧挨着,一个人死了,其余人就能立刻瓜分他的地盘,获得巨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不理性的人,一定会疯狂攻击别人。而理性的人,也就只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警惕他人、自保上了。

此时,若谁敢劝大家不要内斗,把眼光放长远些,并主动第一个不内斗的话,那么,第一个被内斗死的,就一定是他。因为:1,别人可以攻击他,他却因眼光长远,不愿攻击别人。2,主张不内斗,便是妨碍、得罪了所有人。因为,所有人都有可能通过内斗获利。

自古以来,像这种杂乱的军阀联军,最重要的并不是战斗力,而是士气。因为:大家都只看自己的利益,如果一路杀烧抢掠,节节胜利,那么,大家都抢着干,借着这股士气,一统天下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一旦遭遇战败,产生亏损,亏了的人就会立刻翻脸,轻则纷纷退出,组织一瞬间就会散架。重则狗咬狗,甚至爆发内战。

关西军中,韩遂是最强的,有十万多兵。其他人则弱些,如《魏略》记载:【程银、候选、李堪,…各有众数千家。】有的只有几千兵。故,领头的盟主理应由韩遂担任。

不过,当这个盟主是没好处的。因为:

1,无法指挥别人。

关西军这个联盟,最尴尬的一点在于:大家只有在打下中原后,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才能算是真正的盟友。在此之前,一日没成功,都要做好回西凉的准备。而回西凉,大家就还是内斗关系。故,没有人会傻的听盟主指挥,帮盟主积累实力。

2,还要背负责任。

因为最终决定是盟主拍板的,(实际则只是走个过场。)所以,发生了重大亏损时,(如战败等。)成员们的怒火,肯定都是要发泄在盟主身上,而不是其他普通成员身上。

故,韩遂比王国、阎忠强的多,却仍要捧他们做主公,自己不做。(按《后汉书·赵岐传》的载,最早时,韩遂、边章等,还挟持过名士赵岐,想立赵岐为主。)

果然,关西军一被皇甫嵩、董卓击败,韩遂便立刻将王国废掉、杀死,用他来背这个责任。

王国死后,韩遂仍不做盟主,而是请阎忠来做。阎忠宁死不从,愤怒而死。

此时,实际上,关西军只不过经历了一次战败而已。但是,《后汉书·董卓传》却记载:【韩遂等稍争权利,更相杀害。】便立刻开始狗咬狗,互相杀害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0 17:00:24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0 17:00:35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1 19:14:18 +0800 CST  
第二百三十六章:关西军阀小谈。(七)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初,卓之入关,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说的很清楚,董卓想要借韩遂、马腾的关西军,去对付袁绍的关东军。而韩遂、马腾,也见天下大乱,十分愿意与董卓合作。

为何?因为关东军乃乌合之众,并无一个真正的统治者。(关西军也是一样。)这样一个各自为政的联盟,让他们在中原、洛阳与董卓作战,还可以。但让他们常年远离中原、远离自己的领土,在长安甚至凉州与董卓作战,他们就绝对不肯了。

故,若韩遂、马腾与关东军联手,情况便是:关东军因跨境作战十分困难,便很可能不打董卓了,(后来,他们确实也放弃了。)或是偶尔进攻董卓一下,做做样子。而负责主要进攻董卓的,自然就是关东军的盟友,靠近长安的韩遂、马腾二人了。

你看,平白多了董卓这个大敌,会严重妨碍自己的发展,导致被关西军其余的军阀超越。

相反,韩遂、马腾若与董卓联手的话,就可享受董卓、朝廷提供的一系列福利待遇。需要履行的义务,则仅仅是不进攻董卓,以及董卓打关东军时,二人也跟着打就行了。故,二人当然选择与董卓联手。

后来,《马超传》记载:【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腾为征西将军。】二人本是扰乱边境的反贼,一下子,却成了正式的朝廷官员。这个,便是董卓、李傕一派给他们的福利了。

(史书特地写明是【汉朝】封他们为将军,其意义便是:你别管他们之前杀害凉州刺史,一路杀烧抢掠。也别管这个官职是董卓、李傕私人给的。现实是:在汉朝的官方记录上,他们二人的官职,是合法、正规的。他们就是【汉朝】的将军,而不是反贼。)

《演义》为了美化马超,将马腾虚构作讨董的十八路诸侯之一。但实际上,马腾是董卓的人。

董卓死后,兴平元年,马腾向长安派的李傕提出了一些请求,李傕不答应。

(长安派,指董卓的余部,李傕、郭汜、樊稠等。便是此时把持朝政、统治长安的这群人。)

马腾提出的请求是什么?史书并无记载,无非是一些利益上的事,不必深究。李傕为何不答应?原因很简单:此时,关东军已经分裂成了公孙派、袁绍派,开始了激烈的内战,并没有能力、时间,来进攻远在长安的李傕及长安派。所以,李傕及长安派,就没必要继续与关西军结盟了。

此时,如果长安派稳妥些,那么继续与关西军结盟,偶尔给他们点小好处,权当买他们不骚扰自己,也是可以的。如果长安派霸道些,又或是关西军要的好处太大,(如马腾这次。)那么中断与关西军的结盟,甚至直接与关西军开战,也是无所谓的——关西军本身就在频繁的内斗,其中一个军阀(如马腾)和长安派开战,其他军阀必定会偷袭他,吃亏的肯定是这个军阀了。

所以,刚开战,韩遂便来劝架,劝马腾和李傕和好。

韩遂为何不帮马腾?因为:韩、马若与李傕开战,短时间内绝对消灭不了李傕及长安派。长时间的对抗作战,只会让其他关西军阀有机会、时间崛起,影响韩、马最强者的地位。

韩遂为何不帮李傕?因为:若帮长安派杀死马腾,长安派没了敌人,韩遂却还有的。(关西军的其他军阀。)长安派若再进攻关西,吃亏的就肯定是韩遂了。

所以,马腾、李傕开战,韩遂一力主和。

不过,大概是马腾硬要打,(马腾这一战,从利益角度讲,实在是不该打的。然而按《后汉书》的载,马腾是因愤怒而开战,也就不管到底该不该打了。)又或是李傕不放他们走,总之,韩遂劝架失败。此时,若硬要选,帮马腾显然好过帮李傕。因为:相较而言,马腾弱,长安派强,只有帮助马腾,才可维持住关西军与长安派的平衡。所以,韩遂便帮着马腾,与长安派开战了。

长安派的确是极强的,即便是马腾加韩遂,仍被长安派打的大败而逃。樊稠追杀韩遂,《九州春秋》记载:韩遂求情道:‘天下的事还不一定怎么样呢!我们是老乡,又没私人恩怨,不如好好的道个别。’言下之意有二:

在公:虽然短期内关东军不可能统一,但将来万一统一了,肯定会来进攻长安派的。到时,长安派与关西军结盟,自然比单独对付关东军要好。所以,你放我一马吧!(后来,李傕主动下诏赦免马腾、韩遂,又给二人封官,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在私:长安派是李傕、郭汜、樊稠共同统治的。其中,按《资治通鉴》的记载,朝廷提拔官员,都是先提拔李傕的人,再提拔郭汜的人,最后才轮到樊稠。可见,李傕势力最大,郭汜第二,樊稠最小。韩遂这番话,也有你放我一马,我私下单独和你结盟,帮你对付李傕、郭汜的意思。

樊稠听了,便与韩遂欢声笑语的聊了聊,放韩遂走了。

故,从韩遂捧王国为主、在此战中主和、与马腾结拜、以及最后对樊稠的暗示来看,韩遂是极有谋略的。怪不得之前能以一人之力,除掉北宫伯玉、李文候、边章等,独霸义从胡。

而马腾,只看他攻打李傕这一件事,便可知他是远远不如韩遂的,根本看不懂局势。他能与韩遂并列,只是依靠马援之后、半羌半汉这二个身份罢了。论起谋略,是丝毫没有的。

--------------
注:

或许有人会问:‘长安派与马腾的战争中,为什么说长安派没有敌人呢?李傕、郭汜、樊稠三人,不就是彼此的敌人吗?马腾、韩遂能不能联合郭汜、樊稠等来对付李傕呢?’

不能。

此时的长安派,是铁板一块的,并不是日后的狗咬狗状态。《后汉书·董卓传》记载的十分详细:

1,李傕、郭汜、樊稠将长安城分作了三分,一人一份,各赚各的,不会发生任何的纷争。

2,长安派首次发生矛盾,是这次战争后的第二年,李傕刺杀了樊稠,理由是:樊稠去年私自放走了韩遂。然后,【由是诸将各相疑异。】从这时开始,长安派诸将(以郭汜为首)才开始怀疑李傕,(怀疑他是真的公事公办,还是只是想借机吞并樊稠。)并与李傕内斗。即:在此之前,长安派诸将并不互相怀疑、【疑异】,而是互相信任的。

长安派的李傕、郭汜等,都是贪婪、嚣张之人,为何最初能这么团结,毫不内斗?答案很简单:董卓的死,对他们刺激太大了,让他们知道:

1,他们在把持朝政,很多人都想把他们拉下来。

2,一旦被拉下来,他们会死的很惨。(董卓被点了天灯。)

3,董卓是他们的首领,实力强于他们的总和,尚且被杀了。若他们再内斗,岂不是找死?

故,最初的长安派,是极团结的。直至李傕杀樊稠后,内部才开始互相怀疑、内斗。

注2:

为何李傕杀樊稠后,长安派便开始内斗了?因为,按《资治通鉴》的记载,樊稠为人勇猛,在长安派内十分得人心,李傕一向很忌惮他。【傕亦以稠勇而得众,忌之。】所以,私放韩遂这件事,即使李傕真的是公事公办,在郭汜等人看来,也会认为李傕是在趁机铲除樊稠,想要统一长安派。(《献帝纪》就认为李傕杀樊稠,与私放韩遂无关,而是【傕见稠果勇而得众心,疾害之。】)

故,明知内斗不好,但为了防止自己成为下一个樊稠,长安派其他人也不得不主动攻击李傕了。如安西将军杨定,樊稠一死,他就以为李傕下一个肯定要杀他,立刻与郭汜结盟,准备与李傕对抗、内斗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2 09:45:55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2 09:46:09 +0800 CST  
又有一章丢失了,立刻补上~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3 10:12:32 +0800 CST  
第二百三十五章:关西军阀小谈。(六)

除韩遂外,关西军马腾最强。缘何马腾造反的最晚,却能后来居上呢?因为:

1,他乃威震边疆的马援之后。故,有颇多的汉人支持他,拿他当自己人。

2,他的母亲是羌族人,他也是半个羌人。故,也有颇多的异族支持他,拿他当自己人。

马腾最穷困时,靠砍柴为生,他在凉州便【人多敬之】了——大家为何尊敬他?《典略》说是因他【性格贤厚】。但是,一个砍柴的,再怎么贤厚,又怎可能获得大量人的尊敬?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他这二个身份,在汉人、羌人中都是可以获得认同的。所以,他一造反,加入他的人便极多,势力仅次于韩遂了。

韩遂乃西凉名士,汉人支持他的也不少。但是,他与异族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比不上半汉半羌的马腾。所以,他捧王国这个异族人做主公,也有弥补自己这一方面,招揽异族人心,借王国压制马腾的意思。

不过,这只是暗中的压制。表面上,韩遂、马腾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典略》记载:【甚相亲。】

这是因关西军有数十路军阀,那么,最强的韩遂、马腾,其最佳策略,当然就是先联合起来,趁这数十路未崛起时,抢先压制、甚至吞并他们。这样,关西军中最强的,便始终是韩遂、马腾二人了。

二人甚至亲密到结为异姓兄弟——要知道,拜把子这种事,正史中其实比较少见,并没有小说中那么频繁。尤其是这些想当皇帝的人。因为:

1,拜把子后,大哥做了皇帝,二弟是否应该封王呢?皇帝肯定是不愿意的。

2,更尴尬的情况是,二弟做了皇帝,又该把大哥放到什么样的位置上呢?

所以,就算是刘备,也只是对关、张【恩若兄弟】,始终站在高他们一个层次的领导位置上:‘我对你们像兄弟一样,是一种恩情。’并没有真的拜把子。只有像关羽、张飞这种不想当皇帝的人,才不怕上面这二个情况,痛痛快快的当真兄弟了。《张飞传》记载:【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张飞认关羽为大哥。

故,韩遂、马腾的结拜,就绝无可能是感情好,而是利益所趋:如果他们二个强者常年开战的话,等别的小军阀一股一股的崛起,那就不妙了。最好还是先联手。

果然,没过多久,当别的军阀都被韩遂、马腾压制住时,(我们只看后来,关西军别的军阀,如程银等,竟才只有几千兵左右,便可知他们被韩遂、马腾压制的毫无发展。《魏略》记载:【程银、候选、李堪,…各有众千余家。】)就该韩、马二人互相厮杀,获胜的那位统一关西了。《典略》记载:此时,二人翻脸,【互相侵入,更为仇敌。】从异姓兄弟,一下就变成了仇敌。

先是马腾进攻韩遂,韩遂败走。后是韩遂合众,反攻马腾,把马腾的妻子都给杀了。(所谓‘合众’,便是联合杨秋这些小军阀,一起对付马腾。可见,此时的韩遂,实力已被马腾超过了。)

站在朝廷的角度,当然是不希望关西军统一的。故,曹操连忙派钟繇、凉州牧韦端来劝架,防止关西军分出胜负,被韩、马中的一人统一。而马腾的实力,也绝挡不住韩遂、曹操的夹击,便答应和解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3 10:13:14 +0800 CST  
第二百三十七章:关西军阀小谈。(八)

马腾、李傕的战争,马腾联合了【侍中马宇、右中郎将刘范、前凉州刺史种邵、中郎将杜禀合兵攻李傕。】

这些人,因为他们是死于与李傕的战争,所以,《演义》及一些史书,都是将他们写作大大的忠臣的。但实际上,我们却需要注意四点:

1,这次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不是《演义》所谓的‘勤王室马腾举义’,而是《后汉书·董卓传》记载的:【马腾私有求于傕,不获而怒。】马腾求李傕办事,李傕不给办而已。压根上不了台面。

2,按《资治通鉴》的说法,这些人在朝廷中做内应,是想要联合马腾,诛杀李傕。可是,我们已知马腾并非忠臣,而是扰乱边境的反贼、董卓的盟友。那么,就算马腾杀死了李傕,由他来把持朝政,又能比李傕好到哪里去呢?

3,种邵的父亲种拂,是真正的忠臣。《后汉书·种拂传》记载:李傕、郭汜入侵长安时,百官都在逃命,唯独种拂挥剑而出,大声呵斥,【遂战而死】。故,种邵与李傕,其实有杀父之仇。

4,右中郎将刘范,是刘焉的儿子。

可见,这批勾结马腾的人,并非忠臣,而是:

1,本就与李傕有仇的人。

《后汉书·种邵传》记载:【遂与马腾、韩遂及刘范、马宇共攻李傕、郭汜,以报其仇。】说的很清楚,种邵打李傕,不是为了救国、救汉献帝,而是为了报仇。

2,不属于李傕派,被李傕打压的人。

刘范是正统的汉室宗亲,父亲又是益州牧刘焉,极有实力,李傕当然要打压他。

而我们看《刘焉传》记载:【马腾屯郿而反,焉及范与腾通谋,引兵袭长安。】又可知刘范勾结马腾,是刘焉在背后指使的。那么,刘焉是不是想要营救、保护汉献帝呢?

当然不是!

刘焉本身就是想造反的人。《刘焉传》记载:【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他就是想当天子,才申请去益州的。后来,造反之意都藏不住了,【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余乘。】还被刘表参了一本。所以,刘焉哪会有忠君爱国的心呢?

刘焉勾结马腾,目的无非是:1,除掉打压刘范的把持朝政者(李傕),换上互相勾结的把持朝政者(马腾),让刘范的仕途更好些。2,从益州出兵,看看能否杀了李傕,自己把持朝政。或是将汉献帝劫到益州来。(这个可能性是极小的,因按《英雄记》的记载,刘焉最初并没出兵,是马腾、刘范战败后,刘范求救,刘焉才出兵的。所以,目的1的可能性大些。)

所以,综上所述,这批‘忠臣’都是为了自己利益的。等马腾把持朝政后,汉献帝仍是个被权臣(马腾)欺压的傀儡,他们却是马腾派的人,是可以报仇雪恨、升官发财的。

故,这次的战争,汉献帝并没有支持马腾,而是派人来劝架。【帝遣使者和解之。】为何?因为在汉献帝看来,董卓把持朝政,李傕把持朝政,马腾把持朝政,有什么分别呢?此战若李傕胜,汉献帝继续被李傕欺压。若马腾胜,则:1,汉献帝变成被马腾欺压。2,李傕带着汉献帝逃跑,汉献帝的处境只会更加危险。

只会亏损,不会产生任何的利益。所以,和大家以为的相反,实际上,汉献帝是很不愿意马腾和这帮子‘忠臣’前来‘救他’的!

《资治通鉴》记载:【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历史上,汉献帝的衣带诏,只叫了董承、刘备二人。(董承又联络了官员王子服等。)并没有叫马腾。

为何汉献帝愿意让曹操、刘备来救他,却不愿意让马腾来呢?

一方面,当时曹操、刘备的势力并不特别强,进入朝廷后,未必可以把持朝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曹操是总理之子,刘备是汉室宗亲,两人又都是中原人,行为上还是比较讲道理的。至少太过于出格的事,(如故意欺负皇帝等。)二人的身份、性格摆在那儿,是做不太出来的。

而董卓、李傕、马腾这群西凉人,长期与异族生活,行为上其实是比较粗暴的。《献帝起居注》记载:当时的朝廷官员杨琦便道:【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根本一点顾忌和规矩都没有,就差没当面扇皇帝耳光了。故,就算都是权臣,被曹操、刘备挟持,也绝对好过被董卓、李傕、马腾挟持的。

事后也证明,相对比董卓、李傕、郭汜这群人,曹操对汉献帝的态度,还是比较文明的。唯二做的过分的事,杀董贵人、杀伏皇后,也是建立在董承、伏完先要杀曹操的前提下。

而曹丕,更是历代权臣中最文雅、仁慈的一个了。篡位前,在不妨碍曹氏夺权的前提下,该满足的都满足。篡位后,没杀汉献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地位在诸侯王之上。又给他在山阳封邑一万户,允许他在封地内继续奉汉正朔、建汉宗庙。也不用自称臣,服饰、车、祭祀,都使用天子的规格待遇——这几点,是极其仁慈的,等于说汉朝并没有灭亡,只是改名叫山阳国了,继续在山阳这个小地方存在着,首都是山阳的浊鹿城,【都山阳之浊鹿城。】国家人口约有一万户左右。

说实话,汉献帝在山阳国当天子,那才是真正的当天子。(在山阳国范围内,他说一,没人敢说二。)可比在汉朝当天子的时候舒服多了。《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汉献帝的子孙,【晋永嘉中为胡贼所杀,国除。】直到晋朝,汉献帝这个‘山阳国’还存在着。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3 20:51:53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3 20:52:06 +0800 CST  
第二百三十八章:关西军阀小谈。(九)

袁曹大战时,马腾、韩遂偏向曹操。因为:北方统一后,必定会来进攻西凉。故,从理论上讲,袁强曹弱,帮助曹操可以让袁绍、曹操一直对抗下去,防止北方统一。

然而,袁绍死后,北方的形势渐渐变成曹强袁弱。这时,马腾、韩遂应该联合袁氏,对抗曹操才对。可是,《张既传》却记载:袁尚请求与关西军结盟,张既前去劝说马腾等,【为言利害。】马腾等便仍然与曹操结盟,一起攻击袁尚。

《战略》也记载:马腾假装答应袁尚,实际则派马超、庞德将袁尚打的大败。

关西军为何要帮助强者曹操,消灭弱者袁尚?这不是在加快北方的统一吗?

原因很简单,仍然是军阀内斗——此时,正是关西军内斗最严重的时候。

《钟繇传》记载:【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

这时的关西军,至少有十几、二十路军阀存在。单有姓名记载的,便有日后造反的杨秋等八人,以及宋建。袁尚请求结盟的,并不是马腾、韩遂二人,而是【关中诸将】,所有的关西军阀。曹操请求结盟的,也是一样,是【马腾等】,也是所有的军阀。所以,在曹操较强,关西军又内斗的前提下,某一路军阀如果结盟弱者袁尚,其他军阀就会结盟强者曹操,先把他干掉。故,大家为了自保,(或趁机吞并别人。)只好都站在曹操这边。

曹操与李傕的战争,也是这个道理:按理来说,曹操强,李傕弱,关西军应该与李傕结盟,共同抵抗曹操才对。然而,曹操一声令下,【关中诸将】便一起去讨伐落难的李傕了。(同样的一件事,《董卓传》却称他们为【关西诸将】,可见关中军便是关西军了。)按《典略》的记载,关西军的梁兴、张横等军阀,杀死李傕后,还主动把李傕的头送给曹操,讨好曹操。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不得不目光短浅’了:谁不知道帮着曹操打袁尚,是在帮曹操统一北方,让曹操更快的来侵略关西呢?可问题是,你目光长远,不能保证别人也目光长远。你帮助袁尚,结果别的军阀联合曹操先把你灭了,你找谁说理去?

司马彪的《战略》,说劝马腾帮曹操的是傅幹。傅幹道:【顺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诛暴乱,法明国治,上下用命。有义必赏,无义必罚,可谓‘顺道’。袁氏背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可谓‘逆德’。】

很明显,司马彪并没有看透内情。所以,他是站在‘曹操正义、袁氏邪恶’这个角度去选取史料的——但是,马腾、韩遂这种反贼,又怎么可能为了正义去帮助曹操呢?

(【袁氏背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指的是袁氏多次与异族结盟的事。如袁绍,与乌丸族踏顿结盟。这次袁尚进攻曹操,也是与匈奴结盟而来的。)

而陈寿的《三国志》,则说劝马腾的是张既。张既【为言利害】,用‘利害关系’去劝说马腾——什么利害关系?史书上并没有写,但实际上,便是我上面说的这些了。所以,马腾不帮不行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4 12:55:35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4 12:55:58 +0800 CST  
第二百三十九章:关西军阀小谈。(十)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要征荆州,又怕背后的关西军偷袭,便向马腾等提出招安。

马腾答应了——马腾为何答应?我们不用做任何的分析,因为他就是单纯的不想当诸侯了,想要轻轻松松的当个官。

曹操这次的招安,是很直接的,要他们独自一人来朝廷。即:如果曹操把他们扣住了,那么,除非有人把曹操灭了,不然的话,他们这辈子也回不去自己的地盘了。

在这一前提下,但凡还有一点当诸侯的念头,就根本不可能同意来的。(韩遂后来就死不同意来。)而马腾却来了,就只能证明:他是真的想向曹操投降。

关西军的前途,是十分黑暗的。他们目前的状态,与西方著名的‘囚徒困境’是一样的。

关西军何时才能统一?不知道。因为马腾、韩遂的实力相似,其他军阀又会帮弱抗强、维持平衡,所以,关西军再斗个十几年,甚至更久都不能统一,也是很正常的。(《马超传》记载:马腾投降前,正是他与韩遂闹不和的时候。)

而此时,曹操却已经统一了北方。统一北方后,曹操其实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打荆州。二,打凉州。并不是非打荆州不可。这次曹操的招安如此直接,其实是在下最后通牒:‘你们要不要把自己的命交给我?’如果马腾、韩遂都拒绝的话,曹操可能就会先打凉州了。(怕先打荆州的话,马腾、韩遂会趁机偷袭长安。也就是后来周瑜所谓的【马超、韩遂尚在关右,为操后患。】)

若曹操先打凉州,关西军看似强大,实际却是没什么胜算的。因为:

1,刘表要压制本地家族,是无法与关西军结盟夹攻曹操的。

2,前文已经详细的分析过,关西军这种军阀联军,若一路胜利,战斗力的确是极强的。但是,一旦遭遇战败,形势稍微不利,便难免要闹内讧,甚至直接向曹操投降了。

囚徒困境是:两个犯人被捉住后,分开审问。若两人都不揭发对方,每人只会判一年。若一人揭发对方,另一人不揭发,则揭发者无罪释放,被揭发者判十年。若两人互相揭发对方,则都判八年。

从理论上讲,傻子都知道互不揭发是最佳选择。但实际情况却是:即使你十分讲义气,根本不会揭发对方,也会因担心对方揭发你,从而主动揭发对方。结果,微妙的事情便发生了:最佳选择没人选,(各判一年。)两人都抢着去选最差选择。(各判八年。)

关西军目前的状态,便是如此:大家都是不想投降曹操的,但是,又怕别人因内斗抢先投降了曹操,导致自己被曹操+投降者消灭。所以,囚徒困境便发生了:在大家都不想投降曹操的前提下,大家却都在准备着投降曹操。

后来,曹操与关西军的战争,在许多人看来,充满着不合理:

1,贾诩抹书间韩遂,曹操只是与韩遂聊了聊天,写了些信,马超便严重怀疑韩遂。《马超传》记载:【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导致大败。马超为何这么蠢?

2,曹操与马超作战时,每有一路军阀前来支援马超,曹操不但不会担忧,反而会大喜。《武帝纪》记载:【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部下们都看不懂曹操在想什么。

然而这些不合理,用囚徒困境解释,便是十分合理的了:

1,马超为何怀疑韩遂?不是他蠢,而是因关西军内部,本就是在互相怀疑的。不止马超,《武帝纪》记载:【超等疑之。】【超等愈疑遂。】是‘超等’——马超等九路军阀,都在怀疑韩遂。

如果曹操给其余九路军阀写信,韩遂也是会怀疑他们的。只不过曹操与韩遂有些交情,与韩遂的父亲、韩遂都认识,所以写给韩遂更容易惹人怀疑些。

2,为何敌人越多,曹操反而越高兴?是因这些军阀如果各据一方,曹操就要逐个与他们开战。到时,每个军阀为了自己,都是会拼命作战的,反而难以拿下。(因为关西军的单独作战能力是极强的。最初,曹操便禁止手下与关西军作战,道:【关西兵精悍,竖壁勿与战。】)

而如今,他们聚集到一起,很快就会互相怀疑甚至内斗,倒是更容易对付了。

关西军与曹操的战争,其本质,比的不是战斗力,(若比战斗力,赢的就是关西军了。)而是政治体系:关西军是十几路军阀挤在关西,每日互相怀疑甚至残杀。(《魏略》记载:韩遂的女婿劝他投降,理由便是关西军【所处又狭】,领土太过于狭窄。)

曹操集团却是使用汉朝的朝廷体系,每个人该当什么官,该在什么位置上,该做什么事,该听谁的,都是有理有据的。一切井井有条。

所以,刚开战时,关西军刚刚集合,矛盾还不明显,立刻就大胜了几场。(此时是比战斗力的时候。)但时间稍微一长,关西军便不战自溃了,被曹操杀的落荒而逃。(此时是比政治体系、集团稳固性、员工行动力的时候。)曹操最初不让手下与关西军作战,也有拖时间,等他们起内讧的意思。后来,几路军阀被杀,杨秋、程银、候选便投降了曹操。

故,明知关西军这种军阀联军必败,马腾选择投降,也就十分合理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5 09:24:40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21-01-25 09:24:55 +0800 CST  

楼主:曹铜爵

字数:566373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5 19:06:30 +0800 CST

评论数:29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