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四大经典的感悟

以上所讲为《黄帝内经》的部分中医理论。我们用中医的理论把人体做了初级的解析。虽然所讲内容不多,但是已经把人体的主要生理结构讲了出来。有了理论就可以指导实践,下面我们就到战场上来看一下中医是怎么去病除疾的。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3 16:43:59 +0800 CST  
@stanley001 2020-02-03 13:46:16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
…………………………
关于膀胱,我觉得以上比较好理解一点!楼主能讲的很通俗,非常不易,一边翻着古书对着楼主的解释挺有收获,不过也会有疑虑!我感觉可能有些时候只能靠个人阅历去悟!
-----------------------------
其实不仅是中医经典,任何诸子百家的书籍每个人读后都会有些不一样的感悟,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就是中华文华的博大精深之处。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3 18:55:18 +0800 CST  
第二章 六大战区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3 20:09:59 +0800 CST  
第一战区 太阳经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4 20:41:18 +0800 CST  
第二章 六大战区


第一战区 ―― 太阳经


医人如医国,我们每个人都好比是一个国家。国家经常有灾有难,我们人也是经常有病有疾。但是国家有灾有难我们要抗灾救难,我们人有病有疾就要去病除疾。

国家的灾难有哪些呢?其实也不多就两个。诸葛亮说过,攘外必先安内。诸葛亮把国家的灾难给我们说的很明白了就两个――攘外安内。也就是内忧外患。因此治国者只要做到内部安定团结富裕、外无强敌入侵就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了。

而我们人的疾病有哪些呢?其实和国家的灾难一样也是两个,也是内忧外患。只不过我们中医把它称为内伤和外感。
内伤就是因为我们不会治理我们的身体,乱吃乱喝,生活作息毫无规律,造成我们身体内民不聊生,逼得我们身体内的脏腑揭竿而起在内部产生疾患。
外感就是人体外在的气侯环境对我们身体的伤害。比如,天气一变冷,很多不注意防寒身体又比较弱的人就容易感冒。这就是被外部的寒气伤了身体而得了外感病。

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灾难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这个灾难既不是因为内部没治理好造成的内乱,也不是外部强敌的入侵。这属于天灾。可是这个天灾让全国停工停产,家家户户闭门不出真如当年鬼子进村一般。虽然此灾不是外患却重如外患。所以我们现在要全国一心打赢这场战“疫”。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由于传染性强、发病迅速、病情严重极易危及生命因此这个疾病不论是对中医还是西医来说都属于危急重病。但是这个病对中医来说既不是因为生活作息不良引起的内部疾患,也不是外部气候环境对人造成的伤害,而是因为病毒通过口鼻互相传染造成的,所以我们为了避免传染都要戴口罩。这属于天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瘟疫。而瘟疫比我们普通的外感病还要危急。

人体的内伤病犹如国家的内乱,外感病犹如国家的外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内乱远不如外患严重。历代的内乱很多都是小打小闹,而外敌的入侵对国家的危害却相当的大,直接危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远的不说,近的如日本鬼子进中国大家都知道其危害之大,真的是到了民族存亡的时刻。而人体的疾病也是外感病比内伤病危急。可以说人体的外感病就如一个国家的外患。内伤疾病可能一年半载、三年五载还没要人的命,而外感病可能三五天就把人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所以百病之急莫急于外感病。因此外感病就是我们人类首先要攻克的危急重病。而我们中医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对外感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中医关于外感病有一个专著,就是医圣张仲景写的《伤寒论》。仲景当年由于其宗族因患外感病死亡了一大半,因此奋发习医研究外感病,写成了千古不朽的《伤寒论》。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自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又二,伤寒十居其七。”
仲景说的“伤寒十居其七”里的伤寒指的就是外感病。那么人的外感敌人有哪些呢?
我们前面说地球绕太阳运转产生了六种气候环境――风火暑湿燥寒。这六种外在的气候环境都会伤害到我们的人体。因此我们有伤风、伤火、伤暑、伤湿、伤燥、伤寒多种情况。我们的老祖宗就把这些因外在之气而感伤的病统称为伤寒。因此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说。
狭义的伤寒就是伤了六气中的寒气。
广义的伤寒是指所有的外感病。《难经》曰:“伤寒有五,一曰中风,二曰伤寒,三曰湿温,四曰温病,五曰热病。”这里的“伤寒有五”中的伤寒指的就是广义的伤寒。
仲景写的《伤寒论》讲的就是广义的伤寒。《伤寒论》的意思就是论一切的外感病。

不过六气之中最容易伤人的是风和寒这两种气。因为风为一年之始。一年刚开始的时候万物都在往外升发、往外发泄。因此风的特性就是往外发泄。
寒为一年之终。一年结束的时候,万物都封藏起来,往里面闭藏,因此寒的特性就是往里闭藏。
风往外泄,就好比把门给打开。寒往里闭就好比把门给关上。因此一个开门,一个关门。而我们的外表皮肤的营卫是阴阳相抱的。就是说营阴往外开,卫阳往里关。营阴卫阳一个开,一个关,它们俩个是抱在一起的。犹如一对恩爱的夫妻。这时的阴阳是平衡的,肌表是坚固的。而当有一种外在的力量帮助它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打破这种平衡。营卫失去了平衡也就不和谐了,肌表就不坚固了,就会出现恶风、恶寒的感冒症状了。

风主开。如果伤了风气,风增加了营阴的开泄的力量,营卫只有开没有关,就会出现汗出、恶风的中风感冒症状。
寒主关。如果伤了寒气,寒气增加了卫阳的关闭的力量,营卫只有关没有开,就会出现无汗、恶寒的伤寒感冒症状。
这时,不论是中风还是伤寒,外邪都还在人的体表,还没有往体内进攻。就好比一个国家遭到外敌的入侵,此时外敌还只是在和边防军作战,还没有侵入到这个国家的内部。
其实我们人体遭受外邪的入侵和一个国家遭受外敌的入侵是一样一样。

一个国家最怕的就是内忧和外患同时出现。内不能安民,老百姓就会揭竿而起;外不能御敌,强敌就会入侵。如此这般,内外夹击,这个国家就会迅速瓦解。比如明朝,内有张献忠、李自成,外有满清,内外一折腾明朝就没了。到了清朝,内有太平天国,外有八国联军,内外一闹腾大清就这么亡了。
我们人和国家一样,也怕内忧和外患同时出现。本来有内伤,再碰到外感,身体差扛不住的可能直接就挂掉了。
不过内伤和外感又有一点不一样。内伤疾病好比是一个国家的内乱。内乱都是国家治理不当,把老百姓压迫的没活路了,才造的反。如果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还去造反,你说他吃饱撑的呀。我们身体的内伤,也是我们胡吃乱喝把它们压迫的造了反。比如,烟抽多了――肺癌,酒喝多了――肝癌,冷热酸甜毫无节制的往肚里吃――胃癌,这些都是我们把它们逼反的。因此内伤疾病都是因为我们平时经常压迫某一地方,使这一地方变成了穷山恶水之地,老百姓没法生活才造的反,才产生疾病。如果我们对我们体内的老百姓好些,不因个人的口腹之欲、生活享受到处乱吃、乱喝、乱玩、乱折腾,就像英明的皇帝一样不为了个人的私欲享受而劳苦天下的百姓,而是多为百姓着想,这样的国家肯定会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外感疾病好比是一个国家遭到外敌的入侵。外敌的入侵是从外往内攻打。它有一个进攻路线,而在它的进攻路线上,谁的装备不足,防守不力,谁就会被它攻破占领。当然,外敌能够攻破你这个国家,主要还是因为你的国内不够稳定,不够强大。因此我们人遭受外感,主要还是因为我们自身不够强大,不够健康。一般情况下天气一变化,首先最容易感冒的就是老人和儿童。因为老人和儿童身体虚弱,容易被外邪入侵。毛 说:“国家贫穷落后就要挨打。”而我们人体容易遭受外邪的入侵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太落后、太贪穷。所以我们平时要爱护我们的身体,会养生,让我们的身体内部和谐、稳定、强大,这样就会百毒不侵。中医称之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一个国家遭到外敌的入侵,首先外敌要从国外往国内进攻,但是无论进攻到任何地方这个国家都要派遣部队去迎敌,把入侵的敌人消灭掉。所以每一个国家平时都要作好防备,也就是要搞好国防建设。而国防建设要防到每一寸土地,因此每个国家都设有相应的防区。以前我国是七大军区,现在经过雄才大略的 的军事改革,更科学合理的把我国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我国国土面积虽然辽阔却都被这五大战区所覆盖。所以即便有外敌入侵,无论它进攻到哪里都在这五大战区之内,然后再迅速的确定敌人到底在哪一战区内,这样就确定了敌人的位置,找准了战场,就可以迅速的调兵遣将到确定的战场上去消灭敌人。
我们中医治疗外感病和国家消灭入侵的外敌是一样的。首先就是要确定敌人在我们体内的位置,然后再根据敌情派出相应的兵将去消灭入侵之敌。而我们中医为了能够迅速的找到人体内的敌人、确定战场所以我们中医把人体也划分了几个防区。而这几个防区是我们身体的天然防区。前面我们讲到我们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因此我们人秉天之六气从内到外化生了具有六气――风火暑湿燥寒性质的六条经脉。这六条经脉好比人体的六道防线,各自统辖一个防区。因此人体从外到内总共有六个防区,分别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这六经就是人体的六大战区。
而这六大战区把人体全覆盖。因此外邪入侵我们人体之后就在这六大战区之内。而每一个战区被敌人攻占之后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们中医就根据这些不同的反应来确定外邪到底在哪一战区,确定病邪位置,找准战场。确定战场之后就可以迅速的根据病情开方遣药到这一战区来消灭敌人。这就是仲景的《伤寒论》为什么会按六经来治疗外感病的原因。这一理论也形成了中医的六经辩证体系。

我们人体分为六大战区,而外邪入侵我们人体是怎样进攻我们的六大战区的呢?这个就牵涉到伤寒的传经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争吵了一千多年。人体的六大战区是从内往外分布的,分别为厥阴经、少阴经、太阴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而外邪的入侵是从外往里进攻的。所以首先进攻的是太阳经。然后挨经相传依次进攻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的传经次序是第一天在太阳经,第二天传到阳明经,第三天是少阳经,第四天是太阴经,第五天是少阴经,第六天是厥阴经。六天把六经传一遍。如果体质好,外邪攻不进去,到了第七天感冒就自愈了。这也是为什么西医说感冒不用治,七天后就会自愈的原因。虽然西医不懂中医、不懂六经,但是在感冒的自愈时间上与中医不谋而合。所以外邪进攻人体的入侵路线是从外到内依次挨经相传。这是正常情况下的伤寒传经次序。这也是大多数中医者认可的传经次序。而有少数中医者认为六经不是挨经相传的,而是直接命中某一经的。因此他们之间互相争吵了一千多年,也没吵明白,弄得后世我们这些学《伤寒论》的也很糊里糊涂,不知谁对谁错。其实他们之所以会争吵是因为六经的传经次序存在不正常的情况。而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很少,但是却也存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一般,就有特殊。

关于六经正常情况下的传经次序和不正常情况下的传经次序我们可以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所出现的情况来解释一下。

一个国家遭受外敌的入侵会出现多种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一般和这个国家的自身实力有关。
地球上的国家可以分为三种――强国、弱国和不强不弱的国家。这三种国家被同样的外敌入侵就会有三种不同的表现。
强国很少,一般没人敢惹。这个好比强壮的人一般不生病。
弱国也不多,但经常被欺负。这个好比天气一变就感冒的人群。
不强不弱的国家最多,不过有的被欺负,有的不被欺负。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属于不强不弱这一档次。而这一档次的人生病就具有代表性。因此不强不弱的国家被入侵的时候的表现就很能代表我们人在正常情况下被外邪入侵之后的传经表现。
外敌入侵一个国家一般都是从边境线往内进攻,这就好比外感病首先伤害我们最外面的防线――太阳经。如果不强不弱的国家防守的比较好,那么敌人就攻不进来,一直在边境线上转悠,只不过它不会只在一个地方转悠,而是顺着边境线做圆运动寻找防守薄弱点进攻,这就叫挨经相传。比如,当年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联军先进攻的广州,但是广州防守坚固,于是它们绕着边境线移师福建,可是福建防守也不弱也没攻进去,于是它们就顺着边境线跑到浙江,浙江也没被攻下就一直顺着进攻下去,最后由于天津卫防守虚弱被攻了进去,攻进了内部占领了京城。而英法联军的这种绕着边境线从广州到福建到浙江到……,就好比外邪入侵我们人体从太阳经到阳明经到少阳经到……的传经过程。因此我们人体正常的传经次序就是挨经相传。而在传经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的各个经的内部防守坚固,外邪就攻不进去,一直在体表,一周之后,六经传遍,外邪攻不进去就自愈了。这就是感冒不用治,七天就自愈的原因。但是如果在传经的过程中,哪一经的内部防守不力这条经就会被攻破进入内部就会出现这一经的症状。
外邪进攻人体是一天传一经,首先入侵太阳经,如果太阳经防守坚固,第二天就进攻阳明经,如果阳明经内部防守虚弱就会被攻陷,外邪就呆在阳明经内部不走了,身体就会表现出阳明经的症状。如果阳明经防守坚固攻不进去,外邪第三天就会去进攻少阳经。如果少阳经防守坚固,攻不进去,第四天就会去进攻太阴经,如果少阳防守虚弱被攻陷,外邪就会进入少阳经内部不走了,身体就会表现出少阳经的症状。外邪就这样依次挨经相传,如果攻不进去就传遍六经方止,如果在某一经攻了进去就呆在某一经不走了,身体就会表现出某一经的症状。这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伤寒传经次序。

而不正常的情况就是这个人身体实在太虚弱,一遇到外邪的入侵,身体内部非常虚弱的地方就出现了病症。这就好比弱小的国家被外敌入侵,外敌刚在边境线上开火,国内的某些地方就投降了,甚至举国投降了。因此才出现那些特殊情况,好像是直接命中内部的某一经一样。其实是他身体实在太弱才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一般情况下伤寒传经是挨经相传的,只有在某些特殊的人群才出现直接命中某一经的情况。所以我们学中医既要知道一般情况,也要知道特殊情况。

下面我们就按正常情况下的传经次序来讲解《伤寒论》。
我们人体的太阳经为第一道防线,为人体的第一战区。正常情况下外邪先从太阳经进攻人体,而太阳经为人体的边境线,是人体的最外层主体表。而病邪在体表的时候最易治疗,病邪越往内部越难治疗。《黄帝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所以当我们刚出现疾病的时候就要及时治疗,否则养虎遗患病情越来越重到了晚期回天无力。可是当我们刚患病的时候一般都认为是皮毛之疾,不严重,而不及时治疗。比如,当年鬼子进中国的时候,先入侵的东北三省,而老蒋认为东北三省离自己还很远为皮毛之疾,所以老蒋不着急。如果鬼子早早的进攻中原,张学良不绑架老蒋,老蒋也会抗日。因为鬼子进了中原就变成心腹之疾,再不抵抗真的就没命了。
可是鬼子刚侵略东北,老蒋不让抵抗,最后让这个皮毛之疾越来越严重,坐大之后迅速的侵占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把老蒋自己也赶到重庆这个山城里面去了,真的快到了亡国的地步。这就是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而外邪入侵我们的太阳经就好比鬼子入侵东北,虽然都是皮毛之疾,但是也要及时的根据敌情发动几场战争把敌人赶出国门。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外邪入侵太阳经之后会出现哪些病情,我们根据这些“敌情”应该发动怎样的“战争”来消灭敌人。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5 12:26:08 +0800 CST  
第一军团 ―― 桂枝汤


前面我们讲到人秉天之六气――风火暑湿燥寒而生。人的生成和天之六气的生成是一样的。六气的生成是从风到火到暑到湿到燥到寒。人秉六气化生了六条经脉,这六条经脉从内到外分别是厥阴经风木、少阴经君火、太阴经湿土、少阳经相火、阳明经燥金和太阳经寒水。这六条经脉就是人体的六道防线,为人体的六大战区。其中厥阴经风木在最里面,太阳经寒水在最外面。而外感好比外敌的入侵,外敌的入侵都是从外往内侵略,外感也是从最外层往内入侵。因此人体被外邪入侵首先侵犯的就是太阳经。

而人体的六经具六气之性。生病之后六经就会显现出这六气的本性。因此六经被外邪侵袭之后,各经就会表现出各自的本性。这一本性就是每条经独有的性情。根据每一条经独有的性情就能确定外邪在哪一条经。这样就确定了敌人在哪一战区内。
而仲景很精确的揭露了六经各自独有的性情。这在《伤寒论》里就是各经病证的提纲之语。这一提纲之语就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根据提纲之语就能准确的确定疾病属于哪一经。这样就确定了疾病的所在位置,确定了战场。

我们首先认识一下太阳经的性情。
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伤了太阳经之后,病证就在体表。体表体现出的脉象就是“浮”的。仲景脉法说:“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这时疾病在体表,脉象就是浮脉。
太阳经脉是循头下项往下运行的。经脉被感伤之后就不向下运行而向上逆行。经脉之气逆行向上就会拥堵与头项部。这时头项部就会强痛。
太阳经具寒水之气。太阳经病就会现出寒水之性,身体就会恶寒。
综上,仲景就用一句话道出了太阳经的性情。
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所以只要疾病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特征就说明此病还在太阳经病范围内。

太阳经主体表,人身的体表就是皮毛。外邪都是从皮毛而入。五脏在体内如树根,外在的体表如树叶。而树叶的营养要靠树根来提供。《黄帝内经》云:“人之所有气与血而。”肝为人之春天,肝主升发以生血;肺为人之秋天,肺主降敛以化气。因此肝主血,肺主气。
五脏在体内化生气血,运营到体表为营卫。营为血,卫为气。营行脉中,营运而不息;卫行脉外,卫外而为固。营卫相拥相抱,如恩爱的夫妻一般牢不可破,固卫着体表,不被外邪侵袭。
当营卫这对恩爱夫妻被第三者插足,被外界的力量干预之后,这对恩爱的夫妻就不和了,家庭就不和谐了,也就生病了。
那么,外界的什么力量能够伤到营卫呢?
仲景说:“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那又为什么是风伤卫,寒伤营呢?
我们说过,风为春之气,具有疏泄的作用。营血为肝所主,也具有疏泄的作用。而卫气具有收敛的作用。营血向外疏泄,卫气向内收敛,这样一个向内,一个向外,力量均等的时候是和谐的,是坚固的。而当其中任何一方的力量增加之后,就会破坏掉这种平衡,就不和谐了,就病了。
这时,如果伤了风,风就增加了营血疏泄的力量。这样一来,营血向外的疏泄力量就打败了卫气向内收敛的力量。因此就伤了卫气。这就是风则伤卫的原因。
伤了风之后,疏泄的力量就大于收敛的力量,这时由于营血的向外疏泄就会有汗出的症状。所以伤风感冒的症状之一就是会出汗。出汗是外泄的表现,体现在脉象上就是脉缓。
仲景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是风伤了卫气,营卫不能相抱如一,失去了和谐,就会有汗出,恶风,脉缓的证状。

仲景说: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于其时发汗则愈。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

以上就是仲景给我们讲述的伤风感冒的病因、病情。如果是打仗的话我们这时已经知道了敌情,就该调兵遣将,御敌卫国,还我太平河山了。而且仲景给我们制定了战法――发汗(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先于其时发汗则愈)。那么仲景调的是何兵、遣的是何将出战御敌的呢。
仲景说: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根据敌情,调遣的是第一军团――桂枝汤出战灭敌。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煎服方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通身微有汗出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曰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可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以上是仲景给我们论述的方剂药量和煎服方法。

把它翻译到现在是这样的――仲景是东汉末年人,东汉时一两大约是现在的14克。仲景的方药是一剂分三次服用,每次服下的药量是仲景方药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现在开的方子都是一剂一服,所以现在开的桂枝汤药量一般为桂枝10~15克,白芍10~15克,炙甘草6~10克,大枣4枚,生姜10~15克。这是常规量。常规量就好比我们大部分人的正常饭量一样。比如,每个人的常规饭量是每餐两个馒头。但是有常规就有非常规的时候,比如,儿童每餐可能只能吃半个馒头,老人体质弱了可能吃一个馒头也就饱了。即使是同样的一个人非常饥饿的时候可能比平时要多吃一个,不饿的时候可能比平时要少吃一个。同样的道理,药量也是随着病人的体量,病情的轻重而增减。仲景在这里只是给了我们一个适合大众的药量,而在治病的过程中,医者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开出适当的药量。
还有服用方法的不同,我们现在和中药大都是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外感是个急性病。急性病来的急,治的时候也要急。仲景说,一服汗不出,过一会儿再服,还不出汗,半日可以服三次。如果还不愈还可以接着服。这就好比打仗,派出一次兵力没有把敌人消灭,可以连续出兵对敌作战,随时能派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给敌人造成泰山压顶之势,这样一来何愁敌人不灭。这一服用方法是针对重性病、急性病,连续作战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不能让其死灰复燃,然后再慢慢调养。如果是慢性病,就要打持久战,如果连续作战,身体这个战场也吃不消,就要一日少服,或者多日一服。

仲景根据病情,派出的是桂枝汤。桂枝汤为群方之首,为第一军团。这个军团由桂枝挂帅,白芍为副将,带着三万大军生姜、炙甘草和大枣。这也是中医中常说的君臣佐使。桂枝为君,白芍为臣,姜甘枣为佐使。
那么,仲景为什么会选择桂枝和白芍这两个黄金搭挡带着姜甘枣去到边关御敌呢?
这个就是因为仲景知药善任。
当年刘邦打下江山后,和手下第一名将韩信(可以说是古今第一名将)讨论将兵的问题。
刘邦问韩信,朕可以带多少兵马?
韩信说:老大,您最多带十万。
刘邦又问到,你可以带多少兵马?
韩信很自信的说:多少兵我都可以带,带的越多越好。
刘邦接着问到,你丫的这么能带兵,怎么被我这个不能带兵的给捉到了。
韩信说:老大,这您就不懂了。您不善将兵,却善将将,所以我这么牛的将都被您给将了。
这说明了刘邦善将将,韩信善将兵。而我们中医师即要会将兵,更要会将将。《神农本草经》中的三百六十五味中药就是我们中医者的百万雄师。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驾驭这百万雄师杀敌灭寇而不是为非作乱呢?这就需要我们知兵知将才能调兵遣将。因此我们要对每一味药的性格都要作到知根知底。因为性格决定命运。知道了每一味中药的性格,也就知道了其命运。这样哪里有需要就可以根据它们的“命运”把它们命令到那里。这就好比打仗的时候对派遣的将领的性格和才能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他们的性格和才能把它们派遣到相应的战场上。

下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桂枝汤诸药的性格。这样我们就知道桂枝汤诸药的命运了,就知道桂枝汤在何种战场上能够大显身手了。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5 21:07:23 +0800 CST  
我们在讲桂枝汤诸药的药性之前,我们先说一下中药为什么能治病。

很多人不明白中医为什么用草根树皮、虫兽金石等自然之物能治愈人体的疾病。我们前面说过人秉天地之气――风火暑湿燥寒而生,人体内就具有了风火暑湿燥寒之气。人体生病大都是因为体内六气的偏盛偏衰造成的。比如,火气大了,就会上火,口唇生疮,牙痛,个别地方红肿疼痛,这就要用去火的药。

而天地万物都秉风火暑湿燥寒这六气而生,因此万物也具有这六气。只不过人得六气之全,万物得六气之偏。
人得六气之全则人身既有风,又有火暑湿燥寒。健康无病的人体内是不风,不火,不暑,不湿,不燥,不寒,六气化为一团和气。
万物得六气之偏,就是他们只具有其中的一气或在具有的气之中有一气独大,这独大的气要么是风,要么是火,要么是暑,要么是湿,要么是燥,要么是寒。中医治病就是用万物的偏气来对抗人体生病后体内产生的偏气,让体内之气不偏而归于平和。比如,我们体内火气大,上火的时候就要用寒性的药来克掉多余的火,让人体恢复平和的状态。还有体内湿气大的时候就要用燥性的药来克掉多余的湿。同样,如果人体内燥气大就要用湿性的药来润燥。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夏天热的时候,我们就开冷气、开空调。冬天冷的时候就开暖气。房间里太干燥了就洒点水。如果太潮湿了就通通风、晒晒太阳。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道理。中医治病用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的道理我们都懂,因为我们一直在生活。可是我们很多人没有研究过中医中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总感觉中医很玄,给人治病没有科学依据、没有科学道理。其实中医治病的道理就我们生活中的道理。

人得六气之全,其它之物得六气之偏。中医就是用万物的偏性去补救人体生病时的偏性,因此对中医来说任何一物皆是良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西方人称为大百科全书,就是因为李时珍收录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物种太多了,以致于成了百科全书。
其实很多药物都是食物,这叫药食同源。不过真正的药物和食物还是有区别的。药物一般偏性很大,食物偏性很小。食物一般都是平性的,因为平性的长吃久吃不会造成体内六气的偏盛偏衰。比如,我们中国人爱吃猪肉,也常吃猪肉,可是我们常吃猪肉对我们的身体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常吃羊肉可能我们就受不了,因为羊肉热性大,吃多了易上火。所以不能常吃。还有水果类的,苹果性平可以常吃;梨性寒,吃多了容易拉肚子,不可多吃,体质寒的人更不能吃。

虽然对中医来说万物皆可为药,但是我们治病要选一些疗效好、疗效快的药物。好比打仗,我们要选精兵强将。俗话说:兵在精,不在多。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老祖宗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实验总结,给我们挑选出了最能征善战的勇猛之士,就是《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味中药。他们又根据病情的不同,把它们组成不同的方阵来对抗不同的病情。这些方阵就是我们中医的方剂。这些方子经过千锤百炼,屡试不爽而流传至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收载的经方。经方也就是经验之方。

经方里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为群方之首,也是我们的第一军团。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桂枝汤诸药的药性和组方原理。

桂枝汤是桂枝挂帅,所以我们先来介绍主将桂枝。
按照本草书介绍药物的套路来介绍桂枝是这样的――桂枝,味平,性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利关节等多种病症。
但是为什么桂枝能治疗这些症状呢?大多数本草书并没有讲解,只说了结果却没有说原因。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桂枝能有这样的功用,那也是性格决定的。
而桂枝之所以有这样的性格命运,那也是天地生的。
天地是怎样生桂枝的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桂枝

我国有两个明显的地域性划分就是北方和南方。南方和北方存在非常明显的气候差异。气候的不同造成南北方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南方种稻,北方种麦;南方吃甜的,北方吃咸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也有很大的不同,北方人威武彪悍,南方人秀气文弱,而且越往南人越瘦小,西南云贵川的人大多数都很瘦小,而越往北人越高大,东北三省的人大多数都很高大。这主要是因为南方热,北方寒。因此南方和北方产生的物种的性质也就不同。而桂枝就出生在南方,主要分布在两广、云南等最南部这些冬不见雪的炎热之地。其生在南方,为南方热火之气所生,就具有温热之性。
桂枝是肉桂树的枝条。肉桂树的主干之皮为肉桂。肉桂因其在主干下部得到的营养多,皮厚肉多,气味辛烈。《黄帝内经》云:“辛甘发散为阳。”肉桂味大辛,得到的阳气足,因此大热纯阳。因其在根部,可以温补人的根部肝肾之阳。为火神派三大主药(姜桂附)之一。又因其气味辛烈在体内流通的就快,可以说是一位先锋官。因此《本经》说它主百病,为诸药先骋通使。
桂枝为肉桂树的树枝,在最末端,气味比肉挂稍逊一筹,没有肉桂辛热,气味比肉桂薄了很多。《黄帝内经》云:“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肉桂气味俱厚,所以大热纯阳,入下焦走里温肝肾而去寒。桂枝气味俱薄,所以入上焦走体表补心肺之阳能通能泄。《本经》说其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就是因为其走上焦温通心肺之阳。
桂枝色赤,条理纵横,如人的经脉系络,因此可以温通经络。人感受风寒之初,则是体表经络受伤,桂枝走体表,可以温通经络发散风寒。所以太阳经中风就用到了桂枝的这一特性,组成了以桂枝为军团长的第一军团――桂枝汤来治疗。

白芍

我们说了主将桂枝,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副将――白芍。
白芍十月生芽,正月乃长,夏初开花。十月为冬天,白芍生发于冬季,长旺于春季,荣盛于夏季(开花于初夏)。
冬季为水,春季为木,夏季为火。白芍生于水,长于木,荣于火,得水木火三气,而水为初之气,火为终之气,只有木是其最旺之气。木为春天,人体的春天就是肝,白芍,味酸苦,性凉,与人体的肝相应相合。

肝主藏血,人体的血是浓于水的水,而且血是红色的,红为火之色,人身的血生于肾水,藏于肝木,旺于心火。血也是秉水木火三气而生,与白芍的生理相同,所以白芍就能生血补血。

中医方剂中著名的补血之方――四物汤就有白芍这味药。当然四物汤内还有入肾补水的地黄,入心补火的川芎和入肝补血的当归。这四味药合在一起也是水木火三气,这三气比较强大,生血的能力也就更强,为中医补血的名方和主方。
白芍和当归都能入肝补血,不过当归性温,与春末夏初之际相应。而冬末春初之际,气候咋暖还寒,天气还比较凉,白芍性凉就和这段时间相应。白芍和当归虽然都与肝相应,但是白芍性凉为初春之肝,当归性温为春末之肝。

当人体肝血虚,肝火旺的时候就用白芍来补肝血清肝火。当人体肝血虚,肝火也不足的时候就用当归补肝血生肝火。

人体太阳经中风之后,风增加了营血的力量,营血热量增加,就有了发热汗出的症状,此时就要把营血中的热量给清除掉,这就要用到性凉而又入营血的白药,因此白芍就担起了副将的重任――清营血之热,敛营血之泄。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6 18:09:49 +0800 CST  
大枣

我们介绍过了大将桂枝和白芍,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大兵。

打仗有将就要有兵。将和兵比起来,将一般都比较勇猛,冲锋陷阵为兵开路。比如,三国里打仗,都是将和将先单挑,然后士兵才上。将和兵在战场上起的作用不一样,但是如果没有兵,只有一个光杆司令的话仗也没法打。

在第一军团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是大将,生姜、甘草和大枣就是大兵。在治疗伤风这个战场上,桂枝和白芍一个入卫,一个入营。生姜和大枣也是一个入卫,一个入营。不过将冲在前,兵跟在后。好比一个是骑兵,一个是步兵。打仗一般都是骑兵先冲过去狂杀猛砍,然后才是步兵跟进,收拾战场,解决战场上的残余兵力。生姜和大枣就起着步兵的作用。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妆容呢?我们先分析一下大枣。

大枣肉厚味甜,是我们平时喜食之物,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大家肯定都吃过大枣,但是大多数人却感觉不到大枣有什么特别的功效。因为大枣要长吃、久吃才能见其功效。谚语有云:“一日三枣,长生不老。”这说明大枣对我们的身体确实有很大的益处,因为大枣确实是一为补益之药。

枣树赤心有刺,而且发芽很晚,四月才生小叶,五月开小白花,六月结实,中秋八月全红。
赤为火之色,四月阳气已经很旺了才发芽,因此大枣秉火之气而生。六月结实,六七月间正是湿热弥漫之时,长夏之节,属土之气,而大枣正好结实成长于此时,因此大枣具火土之气。而且肉厚,味甘,嗅香为土之气;色为红色乃火之色,所以大枣为火土合德之物。
其实大枣的肉为红黄相间之色,红为火之色,黄为土之色,这也是火土合德的体现。土之气湿,枣也有很大的湿气,也就是枣的津液,但是枣的津液和枣肉紧贴在一起,你把它们分都分不开,不像苹果、橘子、桃李之类的能榨成汁。而且大枣经过太阳晒也晒不干,晒过之后还是软的。这就说明了大枣有很大的补性。其肉厚色红能壮肌肉补血。

人的脾胃消化食物而化生气血,其中脾气上升为生血之本,胃气下降为化气之源。大枣外红,内黄红相间。红为血之色,黄为土之色,人身的土为脾,所以大枣的功用就是入脾生血以和营。

大枣和生姜都是兵。大枣生血以和营,而生姜是化气以和卫。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生姜。

生姜

生姜是我们厨房里的常备之物。可以调味,可以佐餐,孔子说:“不撤姜食。”可见生姜可以常吃,而且对身体有很大的益处。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这就说明了姜味辣。也就是中医里说的辛。我们吃辣的食物经常会被辣得冒汗。我们平时出汗大都是因为热的,《黄帝内经》云:“阳加于阴是谓汗。”就是因为热量增加才出汗。生姜味辛辣也是性热之品。因此生姜的性格就是味辛,性热。那么,生姜为什么会有这一特性呢?我们看一下天地是怎样生生姜的。

姜是在四月份取母姜种下,到了五月份生苗如初生嫩芦,叶子很像竹叶两两对生,长夏之后,新芽迅速生长,像人的手指一样分裂横溢,色黄尖紫,谓之紫姜,也称子姜。霜后则老,谓之宿姜,也称母姜。姜喜生沙燥之地,恶水湿之地,又怕日又怕热,天气热则无姜,六月间须作苇屋遮盖在上面以避日挡热。

姜四月下种,四月为夏天,得火之气而性温热。
长夏之时,湿热弥漫之际,生姜旁生横溢,迅速生长,得长夏土湿之气,因此色黄,体内水湿也大,可以榨取姜汁。也正是因为生姜自身的汁浆多,所以喜生沙燥之地而怕水湿之地。又因为自身是温热之体,所以怕日怕热。这就好比一个胖子,由于自身的脂肪厚、热量多,因此比较怕热。
到了秋天,经燥金之气以培之充之才完全成熟。因得燥金之气,所以味辛。

生姜感火之气而生,遇土之气而繁茂昌盛,最后经燥金之气以培炼而成。此火生土,土生金也。生姜把火之气融入土中,靠金之气宣发火土之用。我们伤了风寒之后一般都喜欢煮一碗姜汤喝,就是为了靠生姜的金辛之味发散火土的温热之性以去除体表的风寒。

生姜色黄白,味辛,入胃达肺以调卫气;大枣色红黄,味甘,入脾达心以和营血。大枣和生姜组合在一起就能内和脾胃外调营卫,具有安内攘外之功。这就是仲景派遣的桂枝汤大将用桂枝和白芍,大兵用生姜和大枣的原因。当然还有一味甘草,不过甘草又起另外一种作用了。下面我们就谈一下甘草。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6 21:34:36 +0800 CST  
甘草

甘草,顾名思味就知道它是甜的。中药有很多甜味的,但是甘草是最甜的。尝一下甘草,尝到最后会有点苦味,也就是说甘草甜的发苦。所以说甘草已经甜到了极限。因其味之至甘就直接称为“甘草”了。

甘草春天生苗,夏天长叶,秋天开花,冬天结实,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之气全都占了,因此得四气之全。而土生四象,甘为土之味,甘草的肉色又是黄色的,黄为土之色,这一切都说明了甘草具有土的特性。甘草也因此就具有了土的功用。

土生万物,亦化万物。天下万物莫不生于土,而最后又莫不归于土。土有一个最强大的功能就是能生新除旧,化旧为新。比如,我们生活中又脏又很难处理掉的垃圾就可以用土来掩埋,靠土之气来化掉。而被土化掉后产生的“营养物质”又靠土生化出新的有用的物种。土能把脏的坏的没用的化成新的好的有用的。甘草具有土的特性就具有土的功能,能把体内坏的有毒的给化掉。所以甘草有一个强大的功用就是解毒。甘草能解毒估计大家也都知道,但是大家一般都不知道甘草为什么能解毒。其实就是因为甘草具有土的特性。

大地厚德载物非常的有包容性,甘草具有土之性,所以甘草也非常的有包容性。无论多么猛悍的药在甘草的包容下,以其甘缓之性就可以缓和其猛悍之性。就好比暴脾气的李云龙配一个性格沉稳和缓的文人赵刚当政委,以防止李云龙打仗时打得太过头伤及无辜。对于国家来说就好比是德高望重的元老,能够调节文武百官之间的不和,让它们和谐共事,同心治国。甘草就好比国之元老,有镇国之用,所以有药中“国老”之称。
虽然国老退居二线,不再主政治国,但是有监管百官之用。甘草在很多方剂中就起着国老的作用。虽然不治病,但是监管着众药,让众药齐心协力去病除疾。这也是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二百多首方剂中竟有一半用到甘草的原因。

甘草在桂枝汤中就起着国老的作用。在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为将,一阳一阴,一个入卫,一个入营;生姜和大枣为兵,也是一阳一阴,一个入卫,一个入营。一阴一阳之谓道。桂枝汤其实就是一个太极图。桂枝和生姜为太极图阳的部分,白芍和大枣为太极图阴的部分,甘草为太极图的圆,把它们圈在一起,组成一个坚固的战阵,在伤风这个战场上勇往直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下面我举一个桂枝汤的案例。

在《经方实验录》里记载着这样一个医案,有一位叫杨兆彭的,由于夏天天气炎热,热的杨兆彭混身是汗。那时,不像现在有空调,电风扇也没有,我们现在夏天睡觉开着空调睡得很舒服,但是杨兆彭什么都没有,只能打开窗户,靠外面吹进屋内的风来取凉。可是杨兆彭被外面的风吹的很舒服就不知不觉睡熟了。估计是啥也没盖,到了半夜却被冻醒了,感觉很冷,就赶紧盖被子,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盖上被子还是很冷,这就叫恶寒。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时出现了恶寒的证状,说明体表的太阳经已经受伤了。

而且杨兆彭头出汗,手足心也出汗,虽然背部汗不多,周身汗也不多,但是有汗出就为太阳中风的证状。如果是太阳伤寒应该周身都无汗。曹颖甫根据其汗出、恶寒就确定其为太阳中风,开了治疗太阳经中风的桂枝汤――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由于方子和证状相应,杨兆彭喝了这个药之后病就好了。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8 15:02:46 +0800 CST  
@杏林思羽 2020-02-08 17:28:46
楼主好,你和文章我整理放在了我的图书馆,希望你不会介意。
你的文章可读性很强,文笔优美,我很喜欢,请你别弃楼,一直写下去,让更多的人能看到。
-----------------------------
谢谢您的认可!我写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对中医有一个了解。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8 18:56:12 +0800 CST  
第二军团――麻黄汤

我们前面讲过《难经》里说伤寒有五种,但是《伤寒论》里讲外感病主要讲的是中风和伤寒。我们平时感冒大都也是伤风、伤寒两种。
春天风多,容易伤风;冬天寒多,容易伤寒。很多人认为夏天天气炎热不会伤风、伤寒,都是热感冒的,开的都是治疗风热感冒的药,其实并不是如此。
夏天天气炎热,我们都很喜欢取凉,吃凉的瓜果蔬菜,喝冷的啤酒饮料,洗冷水澡,扇风扇吹空调,这些都很容易让我们伤风、伤害。所以夏天更容易得风寒感冒。尤其是现在空调的普及,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也能吹到凉爽的风,真的是舒服无比。可是就在这舒服的环境里,一不注意可能就被空调的寒气给伤到了。所以有很多人得空调病。而且夏天我们的毛孔是敞开的,寒气也就伤的更深、伤的更重。病也就更难治疗。这就是空调病很难治得原因。
不过既然是被寒气所伤,我们只要把这寒气给赶出去,这个病也就解决了。下面我们就讲一下伤寒。

风为天地生发之气;寒为天地闭藏之气。
伤风是因为风往外散,而人体的卫气是向内收敛的,风的外散之性正好与卫气的内敛之性相反,人被风气伤了之后就伤到了卫气形成了伤风之证。
伤寒是因为寒往内闭,而人体的营血是往外疏泄的,寒的内闭之性正好与营血的外泄之性相反,人被寒气伤了之后就伤到了营血形成了伤寒之证。
仲景说:“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非常明白的说出了风寒所伤之处。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风伤卫造成的中风证状,下面我们说一下寒伤营造成的伤寒证状。

伤寒就是被寒气所伤。寒气从皮毛而入伤了营血,体表不固就会恶寒。由于寒气是内闭之气,具有收缩的力量,热胀冷缩的原理估计大家都明白,寒气进入人体之后其收缩之性把人身体表的经脉血管都给压缩的变小了。人体的经脉收缩变紧就会牵引全身,这时就会感到身体疼痛,腰痛,骨节疼痛。而且人体的经脉收缩变小之后,流通性就差,不通则痛,也会造成身体疼痛。有的人某些部位受凉之后会感到沉重疼痛就是因为寒气的收缩之性让此处的经脉血管收缩变小造成的。

风主疏泄,伤了风之后,风增加了营血的力量往外疏泄就会出汗。
寒主闭藏,伤了寒之后,寒气增加了卫气收敛的力量,汗孔闭敛就会无汗。
有汗和无汗是区分伤风还是伤寒的主要证状。由于卫气被寒气裹束着,不能正常的进行营卫的交和。而卫气为肺所主,卫气不能与营血相交则肺气亦不能下降,肺气不降则上逆而喘。
胃为化气之源,肺气不降,胃气也不能正常的下降,就会上逆而吐,称为呕逆。

又因为寒气的收缩闭敛之力,造成经脉血管往内收缩闭敛,而脉管内的血液在向外鼓荡,这样一来,营血向外鼓荡,寒气向内闭敛,一个往外弹,一个向内压就产生了一种“紧”象。所以伤寒的脉象就是紧脉。
因此仲景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里的恶寒,体疼,呕逆,脉紧都是因为伤了寒气造成的。所以治疗这些证状就要从这个“寒”入手。擒贼要擒王,仲景对证下药派出的是第二军团――麻黄汤来应战。

仲景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前面的中风服桂枝汤之后要喝碗热粥,因为桂枝汤不能发汗,要喝碗热粥以帮助桂枝汤发汗。而这里的麻黄汤自身能发汗就不用喝热粥了,不过其服法和禁忌和桂枝汤一样。后面的汤方也大都如此。

伤寒主要是寒气伤了体表,这时就要选一位最能干掉寒气的猛将来把身体上的寒邪赶出去,仲景就选用了麻黄这位猛将为军团长来发散外寒,桂枝温通经脉,甘草起的也是国老的作用,杏仁是用来降气定喘的。仲景用麻黄散寒以攘外,用杏仁降逆气以安内,随证调兵遣将,药到病除。不过起最主要作用的还是大将麻黄。
下面我们就来隆重的介绍一下麻黄。

麻黄

麻黄春生苗,没有叶片,只有细细的茎杆,其茎有节,整个茎好像人的脉络和骨节。其茎杆细小中空,如人的汗孔,按照我们中国的取类比象的分析法来理解,麻黄就具有把脉络、骨节等处之邪气从汗孔发散出去的能力。而且其质轻,一茎直上,又性温,所以可以把体内的寒气从汗孔发散出去。这就是伤寒要选麻黄为大将的主要原因。
这是从外形来分析麻黄的独特良能。我们再从其本质上去分析一下麻黄的天性。

我们都知道植物都是从一颗微小的种子发育生长而成的。而这颗种子所具有的基因就是这种植物的先天之气。当其发育生长成植物之后,先天的种子就变成了后天的植株。先天为物之性,后天为物之用。我们从其性和用上来研究一下麻黄的性能。

麻黄之实,内黑色,外红色。黑为肾之色,红为心之色。肾为水脏主五液,这五液在心为汗,其意为发肾中之水液入心化汗而外出。麻黄之实就体现出了麻黄的发汗之性。

麻黄的茎杆,内红色,外黄白色。红为心之色,黄为脾之色,白为肺之色。脾主肉,肺主皮毛,心为火脏,其气阳热,心之液为汗。其意为布心阳之气于肌肉皮毛,使其间留滞之邪气发而外出。

又栽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因其能在阴寒之中发散阳气,其气不能被阴寒所困。由此可见其发汗去寒之力独优。
此乃天地造物之良能,而我们人参天地之理,悟万物之用。这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研究天地万物的方法。这也是我们有大圣大智的老祖宗神农氏能够尝百草定药性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中国能够诞生中医这门学问的原因。

寒为天之气,在地为水,在人为精血津液。天气寒冷则地之水凝而为冰而不流。人被寒气所伤,则体内的精血津液亦凝而不流,如此以来,不通则痛,日积月累,气滯血於则成积成聚。麻黄质轻,气味也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驱寒邪从肌肉皮毛外发而出,使在内之精血津液流通无束。这就是《神农本草经》说麻黄除寒热,破症坚积聚的原因。

总之,麻黄发散寒邪为其独具良能,在中药中罕有其匹。也正是因为麻黄的发汗之力过猛,容易发生过汗亡阳诸变,是很多医家都不敢用,反而埋没了良药。


杏仁

东汉末年分三国,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三国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而医家也出了三位英雄人物,分别是医神华佗、医圣张仲景、医仙董奉。

华佗可以说是中医的代言人,妇孺皆知,就连很多反对中医的人士一谈到华佗那也是一个字――服。因为华佗的医术实在太牛了。天生奇才,内外妇幼,无所不通,其医术之神奇无不令人称叹。因此尊其为医神。现在很多人不相信中医,就是因为如华佗再世的医家太少了。

张仲景在民间的声望不如华佗,但是在我们学医者的心目中却无人可比。因为我们学医者,学的就是他的医术。必读的就是他的那本流传千年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读的越熟,对仲景就越崇拜。因此他就是我们学医者心目中的大成至圣先师,尊其为医圣。

医仙董奉既没有仲景的在朝之威望,也没有华佗的在野之名声。因为董奉是一位隐医。他不像华佗医迹遍天下,也不像仲景有名著传世。所以不被众人所知。不过他隐居在庐山的时候,所做的一件事却名播海内,声振古今。就是他为百姓看病不收诊费,只许在他居住的后山按病之大小种些杏树即可。没过几年,后山满山遍野尽是杏树。当杏子成熟之后,他就用杏子去换粮食,然后用粮食去救济穷苦的百姓。其去人之疾苦,解人之饥寒,真可谓是救苦救难。正是因为其高尚大德,后世百姓就用杏林来称赞医家。比如,称赞某位医家德高术精就称他誉满杏林。其实学医首先就要有一颗救苦救难的仁心。董奉以其无上大德垂范古今,后来民间说他成仙驾鹤而去,因此尊其为医仙。
董奉为什么让病人在他家后山种杏树而不种别的果树呢?其实还是有一定原因的。

杏树在我国南北都可栽种,其中西北、华北、华东所产之杏最为上乖。杏,性温,不像其它水果大都是凉性的,吃多了损人阳气。杏,性温,吃了有补益之力。《黄帝内经》中说杏为心果,又说五果为助。说明杏能补益人的心脏。而心脏对人体有多么的重要,估计大家都知道。
杏不仅肉有营养,而其中杏仁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好处。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南方种的为甜杏仁,北方种的为苦杏仁。而能入药的为苦杏仁。据说杏树发源于新疆,新疆为我国的西北地区,沙漠之地,金玉之乡。其地具燥金之气,杏树就得西北的燥金之气而生,而杏仁为杏树的种子,所以具杏树之精气,也具有燥金之气。
人体的燥金之地为肺,所以杏仁与肺相应而入肺。杏仁味苦主降,而且凡仁皆降,因此杏仁入肺能降肺气。麻黄汤内的杏仁就起着降气平喘的作用。
杏的“仁”为藏精聚气之处,不仅气足,精也很足,所以温润多脂。不仅能降气,而且能润燥。大肠与肺相表里,杏仁也降大肠之气,润大肠之燥,所以能润肠通便。在《伤寒论》中治脾约的麻仁丸里就有杏仁,起的就是润肠通便的作用。

杏仁的皮有小毒,用杏仁的时候应去掉外皮。不过吃杏仁过量造成中毒,可用杏树的皮来解毒。这和吃荔枝上火用荔枝的外壳可以去火的道理是一样的。真可谓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生一克之谓平。

麻黄汤用麻黄为大将主攻寒邪,桂枝温经通脉,杏仁降肺气而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四味合力共凑攘外安内之功。下面我们看一个伤寒的案例。

《经方实验录》里记载一人名叫黄汉栋。在寒冬的夜间,冒寒行于风雪之中,因而感寒,出现恶寒,有时欲呕吐,脉浮紧的证状。
恶寒,呕逆,脉浮紧,很明显就是伤寒的证状。应用麻黄汤发汗去寒。曹颖甫就给他开了麻黄三钱,桂枝三钱,杏仁三钱,甘草钱半。黄汉栋服后一汗而愈。

其中还有一个是曹颖甫的徒弟姜佐景治疗的病例。这个人也是有很明显的伤寒病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姜佐景就给他开了一剂麻黄汤。其中麻黄和桂枝都用三钱,可是病人服后没有一点反应。姜佐景认为药证相符,不应该没有效果,一时想不明白,就问他是干什么工作的?没想到这哥们是拉黄包车的。拉黄包车是个体力活,这哥们身体健壮,一般不容易被风寒所伤。其实平时天气忽冷忽热突然变化的时候最容易感冒的就是体质虚弱的人。像这哥们只有大风大寒才能伤到他。又由于他体质健壮,腠理密固,风寒不容易进去,但是进去之后却又很难出来,所以给他开普通的剂量吃了之后毫无效果。最后姜佐景给他加大药量才药到病除。

俗话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所以即使同样的病开方子下剂量的时候也要因人而异。体质健壮的就加大点量,体质虚弱就减小点量。所谓灵通妙用,存乎一心是也。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8 20:39:36 +0800 CST  
第三军团――桂枝麻黄各半汤

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平时我们大多数人感冒不是伤风,就是伤寒。不过有一种情况就是即伤了风,也伤了寒。为风寒俱伤。

伤风是因为风增加了营血的力量而伤了卫气,所以用桂枝汤和营血。
伤寒是因为寒增加了卫气的力量而伤了营血,所以用麻黄汤以开卫气。

而风寒俱伤之后,即有风伤卫的症状,也有寒伤营的症状。这时即要和营,又要开卫。所以即要用桂枝汤,又要用麻黄汤。因此就把桂枝汤和麻黄汤合在一起用,而且各用一半,称为桂枝麻黄各半汤。

仲景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风寒双感的证状是时而是中风的证状,时而是伤寒的证状。
中风是风增加了营血的力量伤了卫气,卫气被伤不能固外,营血外泄,就会发热。
伤寒是寒气增加了卫气的力量而伤了营血,营血被卫气固敛于内不能外发,寒气又束于外,就会恶寒。
因此风寒双感的证状就是风来则热,寒来则寒。所以就产生了如疟疾一样的证状――寒热往来。
虽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但是其人不呕,大小便正常,这说明体内没有受到影响,正气很足。又因其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正气足,病气不能胜正气,将会自愈。
如果脉微而恶寒,这就说明正气不足,体质虚弱不能自愈。风寒郁于皮腠不能得小汗而外发则面有热色。风寒欲发而不能,在皮腠冲突不出则瘙痒,如此则应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发其汗,令风寒俱去而病愈。桂枝麻黄各半汤为第三军团,此军团为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组成的联军。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白芍一两,炙甘草一两,大枣四枚,生姜一两,麻黄一两,杏仁三十四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八合。

以上诸药的药性我们前面已经讲解过了,此方用桂枝汤以去风,麻黄汤以去寒。风寒俱去则病愈。下面我们举一个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案例。

《临证实验录》里记载一人,男,35岁,感冒半月多了,每天上午十点左右,恶寒发热,寒多热少,骨节酸楚,至子时方汗出热退。但是到了第二天还是如此,周而复始。自己服解热止痛片得汗出,而汗后仅可舒快一时,继而又热。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微有恶心,大便日行一次,舌淡红少苔,脉象沉缓。
按其证状定时发热,恶寒发热,寒多热少,有寒热往来之证,但是口不苦,脉不弦,而非少阳病证。应为太阳风寒双感证。又因其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微有恶心,为正气不足,体质虚弱,所以久久不能自愈。应用药物助其发汗,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一剂,全身汗出津津而愈。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09 20:42:47 +0800 CST  
发帖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11 16:06:24 +0800 CST  
第四军团――大青龙汤

前面我们讲到伤风则用桂枝汤,伤寒则用麻黄汤,即伤风又伤寒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这就好比一个国家遭到了外敌的入侵,如果是陆军入侵就用陆军挡,如果是空军来犯就用空军拦,如果是空军和陆军一起来侵犯就空军和陆军一起来抵抗。

不过无论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此时病邪还只是在体表,还没有入侵到体内。这就好比外敌入侵一直都是在边境线交战,还没有影响到国内。如果国内团结、稳定、强大,外敌攻不进去打几天也就撤了。可是如果国内不够团结、稳定、强大,外敌入侵的时候国内就会受影响。人被外邪入侵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体质健壮,体内坚固,外邪只伤到体表,伤到太阳经,一直在第一道防线,七日之后攻不进去也就自愈了。
可是如果体质有偏,在外邪的攻击下,体内就会有相应的反应。
比如,当年鬼子刚进中国的时候,国内很不稳定,也不团结,更不强大,国内就有很大的影响,可是由于当时鬼子刚入侵东北,在老蒋看来离自己还很远,对自己没什么影响,所以老蒋的反应是没反应。可是老蒋没反应,东北人却有很大的反应,因为东北是第一道防线,是第一战场。而东北人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爱国人士,力主抵抗,斗志昂扬,誓死保家卫国;一种是贪生怕死,不敢抵抗,做好了投降逃跑的准备。
而人在遭受外邪入侵的时候体内不稳定,体质有偏也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如果体质偏热就会出现热的证状;如果体质偏寒就会出现寒的证状。而此时外邪还在第一道防线,还在体表,因此这两种寒热的证状还在第一道防线内,还在和体表有关的部位。而和体表有关的部位是哪里呢?就是肺。因为肺主皮毛,皮毛和肺相通。
人在感冒发热的时候,经过西医的检查基本上就会被确诊为肺炎。这就是因为肺与皮毛相通。外感病伤了皮毛就会影响到肺。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口鼻的呼吸传染到肺形成的也是肺炎。这属于疫毒,也就是瘟疫。感染瘟疫的证状是所有人都相同。瘟疫就好比是希特勒,是法西斯它不分好国、坏国、弱国、强国都侵略。而我们平时感冒都是被正常的风寒之气所伤,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摩擦造成的战争,不会牵涉到别的国家,不会像瘟疫那样到处传染。正常的风寒伤人之后,受影响的是个人,所以此时病人的病情跟病人的体质有关。这就好比一个国家被外敌入侵,入侵之后战争的进展和被入侵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

外邪首先侵入人的第一道防线太阳经,太阳经在体表主皮毛,而皮毛与肺相通,就会形成肺炎。肺炎是西医的病名,而中医不称肺炎,中医根据人的体质不同有不同的称呼。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的体质也分阴阳,偏阳的性热,偏阴的性寒。因此人的体质分为热性体质和寒性体质。所以中医的肺炎有两种――热性的肺炎和寒性的肺炎。
炎是两个火。肺炎也就是肺有火,热性的肺炎可以称为肺炎。而寒性的肺炎就不能称为肺炎了,应称为肺寒。而仲景针对这两种肺炎派遗了不同的作战部队分别为第四军团――大青龙汤和第五军团小青龙汤。我们先来看一下第四军团――大青龙汤的战斗力。

仲景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中风为风伤卫,其脉浮缓,汗出而身不痛。但是现在却是浮紧脉,身疼痛而不汗出。而脉浮紧脉,身疼痛而无汗是伤寒的证状,伤寒是寒气伤了营血,寒气增加了卫气闭敛的力量使营血不能疏泄造成无汗,身疼痛,脉浮紧。
可是现在明明是伤了风(太阳中风)却形成了伤寒的证状。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仲景后面说了“烦躁”两个字。烦躁就说明了有热,因为人只有在热的时候才会烦。而且“烦”字带“火”,也说明有热。也就是说这个病人的体质偏热。热属阳,说明这个病人的阳气旺,因此这个病人的卫阳也很旺。中风为风伤卫,可是这个病人的卫阳旺,风气干不过卫气,反而把卫气的暴脾气给激发出来了,使卫气的收敛之力变大。这个好比当年的抗越自卫反击战,本来是越南先侵略的我国,没想到我国实力强大,进行自卫反击把越南暴打了一顿。伤寒是寒气增加了卫气的收敛之力,现在是风气激发了卫气的收敛之力形成了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的伤寒证状。

仲景又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仲景说的这一条和上一条正好相反。上一条是太阳中风却形成了伤寒的证状;这一条是伤寒却形成了太阳中风的证状。原因都是因为阳气旺。伤寒是寒气伤了营血,可是营血之气很旺,寒气战胜不了营血之气,反而激发了营血的疏泄之性造成脉浮缓,身不疼,但重。这也是因为阳气旺,营血之气旺而生热,亦用大青龙汤。

经过以上的分析就是外有风寒之气入侵,激发了体内的阳热之气。根据敌情我们就要制定相应的战法。此战法就是要外除风寒之气,内清体内之热,主要是肺热。而仲景就因此战法组建了第四军团――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如鸡蛋大一块打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出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此方用边军猛将麻黄、桂枝以发表邪,重用清外感实热之大将石膏以清内热(肺热)。攘外安内双管齐下。而攘外靠麻黄、桂枝,安内全靠生石膏。张锡纯称生石膏为治外感实热之神丹。而且张锡纯以善用生石膏而闻名,人称张大胆、石膏王。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生石膏的性能。

石膏

石,五行属金。石膏生于石中,为石之膏,而且色白洁净,白为金之色,因此石膏也属金。所以石膏就具有了金的特性。按五行的属性划分,金之性凉味辛,因此石膏就是性凉味辛之物。
《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膏,味辛,性微寒。微寒就是凉。而凉又怎么能除大热呢?
我们知道石头很重,石膏虽然是石之膏但也很重,凡是质重的密度都很大,密度大的一般都很坚硬,石膏质重却易碎,而且碎后皆是纵向的,无一横向的。纵和横是相克的,热邪是横溢的,石膏之纵向正好克热之横溢。
而且石膏味辛,辛者能散,其能把热给凉散了。主要还有质重,重者能降,其能把浮越之亢阳给镇摄下去,就好比从炎热的夏天进入凉爽的秋天。石膏的辛散好比秋天凉爽的风,其镇摄之性犹如秋天的肃降之气,在炎炎夏日如果吹着凉爽的风,再冲个凉水澡你说还会热吗?

大青龙汤证是外有风寒,内有火热,这个火热主要在肺部,也就是西医说的肺炎。体质偏热的人伤了风寒之后就容易激发起体内的阳热之气形成大青龙汤证。之所以称为大青龙汤是因为大青龙能腾云驾雾,行云施雨。在炎热之日我们最想要的就是下一场雨凉爽一下。大青龙汤证体内就很炎热,所以就需要一条大青龙来帮我们布云下雨。因此取名大青龙汤。
下面我们就看一个大青龙汤的案例。

《临证实验录》记载一男子姓宋,发热两月多,每天午后恶寒发热,头痛骨楚,体温达40度,喜吃冷食,大便秘结。
其恶寒发热说明有表证;喜吃冷食,大便秘结说明有里热。与大青龙汤证状相符。与大青汤一剂汗出而发热止。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11 16:06:49 +0800 CST  
第五军团――小青龙汤

外敌入侵一个国家的时候,由于国内人的性格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胆大爱国的力主抵抗,胆小怕死的主张投降逃跑。而外邪入侵我们的人体也会出现两种情况就是阳气盛体质偏热的就会出现热的证状;阳气弱体质偏寒的就会出现寒的证状。
而外有风寒,内有燥热的就用大青龙汤外解风寒,内清燥热。
而外有风寒,内有湿寒的就要用小青龙汤来歼外之风寒,灭内之湿寒。

仲景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仲景说的这个证状就是外有表证(表不解),而体内有寒湿(心下有水气)。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天气晴朗,地面就会很干燥,我们也都喜欢风和日丽的天气,正常健康的人体内就是风和日丽的天气。而经常容易生病的人体内要么是太热,要么是太冷。大青龙汤证就是因为体内太热,小青龙汤证就是因为体内太冷。我们知道天气阴冷,地面上的水气就不容易蒸发,整个环境就会阴冷潮湿。如果我们的体内是阴冷潮湿的环境一遇到外感体内的这个恶劣的环境就显现出来了,就形成了小青龙汤证。

这个湿寒之气在胃,胃受到湿寒之气的影响不能消化食物,胃气上逆就会干呕。
湿寒之气在肺就会影响到肺气的下降,肺气不降就会出现咳喘的证状。
人体内的心火是往下降的,被湿寒之气阻挡,不能下降,在上焦就形成了热喝的证状。
湿气过大不能从小便排出就从大便排出形成下利。
湿寒之气影响到下焦,下焦浊气太大,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上逆就会噫。
湿寒之气过大,阳气不足,不能蒸腾水气,形成气化作用,而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现在不能气化就形成小便不利少腹满的证状。

经过以上对病情的分析是外有风寒,内有湿寒。根据敌情我们就要制定相应的战法,此战法就是外除风寒,内清湿寒。仲景据此战法创建了第五军团――小青龙汤来歼敌灭寇。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细辛三两,干姜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芫花泻水,水去则利止),如鸡蛋大,熬令赤色。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栝蒌根清热而止渴)。
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附子暖水而降浊气)。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茯苓利水而泻满)。
若喘者,加杏仁半斤(杏仁降肺气而平喘)。

仲景根据敌情用边将麻黄、桂枝消灭外表的风寒,用半夏降胃气止呕,用干姜、细辛除体内寒湿之气,用五味子敛肺止咳。又针对敌情的变化(微利加芫花,渴加栝蒌,噫加附子……),而添兵添将,可谓因敌而制变,随证而遣药。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半夏、细辛、五味子这三员虎将。

半夏

半夏,顾名思义就是夏天的一半。因为夏天才过一半半夏就枯萎了。因此得名半夏。夏天枯萎的还有一种药叫夏枯草。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夏天是植物生长的最茂盛的时候,可半夏和夏枯草却在这个时候枯萎了,显的有点不同寻常。

按照太极图的原理,阳极生阴,夏天在过了一半之后,也就是五月(阴历)中旬之后,天气开始变得炎热,马上也就进入了我们的暑假,而阴就诞生在这阳极之时。半夏和夏枯草就在这阴生之时死掉了,也就是说它们只在阳里生,不在阴里活。在阳里生就具有阳的性格,阳是从阴中来的,夏枯草就能把阳气从阴中升出来。而半夏的能力却是把人身的阳气降到阴里。这是为什么呢?
半夏和夏枯草虽然都是在夏天枯萎,但是夏枯草用的是茎叶,而半夏用的是根。夏枯草的茎叶在阳生的日子里生长,所以能升阳。半夏的根却是在其植株枯萎之后才迅速生长(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其植株在阳极阴生之时枯萎,而植株枯萎之后,能量就都藏在了根部,好比冬天树叶落后能量都跑到根部一样,所以半夏在植株枯萎之后把阳气收藏在根部,根部才迅速的生长。因此半夏的根能降阳入阴。

我们入睡就是一个降阳入阴的过程,人与天地相应,当天地的阳(太阳)降到地下之后,我们人身的阳也随太阳降到下面入阴中。所以天黑之后我们就会瞌睡。瞌睡的外在表现就是打呵欠,为什么会打呵欠呢?入睡时是阳下降入阴中,阳往下降,但是你不睡,这时就要把往下降的阳气升上来,把阳气升上去就要靠伸懒腰、打呵欠。

半夏的根在夏天植株枯萎之后才生长,八月中秋之后才长成,其得秋天燥金之气,因此半夏味辛,体燥。其得秋之气,秋气下降,半夏就具有下降之性,能降逆止呕,我们人身是脾升胃降,胃降才能消化食物,从下面排出去,胃气不降就会上逆,从上面排出去,形成呕吐。半夏有下降之性就能降胃气止呕吐。仲景的小半夏汤就是止呕名方,其方由半夏和生姜两味药组成,降逆止呕之功甚宏。

细辛

不知为什么,对于中医我有一种天生的热爱。这种爱,上学时的我并不知道。早年上学时也没接触过中医,甚至生病都没看过中医,现在的人生病一般都是进西医院,况且也很少见到真正的中医师看病,也不知道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只知道中医很神秘,谁家有个好的治病方子也都秘着,也不知道中医怎么学,直到那一年有缘相遇,瞬间就把我内心的爱全激发出来了,绝对是深深的爱,从此我的世界里就只有“她”。一有空闲就读中医类的书,并且立下人生志向――今生爱中医,今生恋中药。

中医虽然很玄奥,但是学起来也很有意 思。“她”有很多让我喜欢的“点”。比如,中药的名字。每当我看到中药的名字的时候心里都会有一阵高兴,因为中药的名字起的非常的好听,而且也很有个性,当然也都有来历。
细辛为什么叫细辛?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都不理解,直到有一天我见到它的真容时才明白它的名字起的是多么的恰当。
细辛、细辛真的是又细又辛。细辛喜阴冷潮湿的环境,能耐零下40度的低温,一般能够抵抗严寒之物其自身的热量应相当的足,好比我们人不怕冷就是因为穿的衣服厚保暖热量足。因此细辛性温,味极辛。细辛就靠它的极辛之味来驱逐严寒。而且其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所以它不怕湿气。因此细辛靠其极强的辛烈之气能把依附于人身之精血、津液之寒皆能散去。
细辛用的是细辛的根部,其根又细又长,而其叶为紫色,紫为红黑相合之色,红为心之色,黑为肾之色;心为手少阴经,肾为足少阴经,心肾皆属少阴经,因此细辛入少阴经去少阴经之寒邪。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里的细辛就起着去少阴经之寒的作用。这个到后面少阴经的时候会讲到。
细辛味极辛,由于味太辛麻口所以有毒,古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之说,但这是指入散剂。如果入汤剂经过高温久煮其毒性会被破坏掉,用大剂量也可以。仲景的汤方中细辛的剂量就很大。如果入散剂,剂量一定不能过大。

五味子

天生气,地生味,中药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而五味子味如其名,五味俱全――酸甜苦辛咸都有。五味子有皮、有肉、有核,其皮肉初酸后甘,甘少酸多。虽然五味子五味俱全,但是唯酸独盛。煮一些五味子喝,基本上也就尝到酸味,酸能收,所以五味子能治咳逆、上气。仲景治咳必用五味子,当然五味性温,对寒性的咳逆比较适合,热性的咳就不适合了。
五味子的核先辛后苦,辛少苦多,但是皮肉核都俱咸味,咸能归肾,其核很像猪肾,而人的肾和猪肾差不多,取类比象五味子就有补肾的作用。所以《神农本草经》说其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五味子春生苗,开花于春夏之交,秋结实,是发于木,盛于火,告成于金。秋之气辛,春之气酸,而五味子成于秋却酸味独盛,是肺之气交合于肝。肺之气降,酸入肝,五味子色红紫,红为心之色,黑为肾之色,红黑相合为紫色,可见五味子能收诸气归肾,而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亦能说明其能益气,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体质偏湿寒的人,被外在的风寒之气伤到之后就会激发出体内的湿寒之气,出现小青龙汤的证状。这时就要用小青龙汤来治疗。之所以称为小青龙汤,就是因为小青龙能翻江倒海,我们体内的寒湿之气就要靠小青龙的翻江倒海之力排出去。因此取名小青龙汤。
下面我们举一个小青龙汤的案例。

《经方实验录》记载一个案例,这个患者叫张志明,由于夏天炎热,这哥们喜欢游泳,在水里游久了,被水寒之气伤到了,因而咳嗽,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而且遇寒则加剧,这就属于内有湿寒,与小青龙汤而愈。
特别是现在瓜果冷饮吃的比较多,又吹着空调,很容易得小青龙汤证的疾病。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11 20:36:48 +0800 CST  
第六军团――白虎汤

前面我们讲到大青龙汤是表有风寒,内有燥热,但这时是热多燥少,而病情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时就会向前发展,热过盛会耗干水湿使燥气增加形成燥多热多之证。这好比天气炎热又久晴不雨,大地就会变的很干旱、很干燥,就像沙漠地区一样又热又没雨水,气候就相当的干燥。而大青龙汤证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形成燥和热都很盛病证。

仲景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以上四条是仲景关于白虎汤证的条文。我们把这几个条文放在一起分析一下。
仲景说:“脉浮滑而厥者,里有热也。”
我们知道,我们在剧烈运动过后热的都会出汗,这时的心跳也会加速,因此我们的脉也会加速的搏动,而且此时气血在热气的蒸腾下又很旺盛,如此一来,脉搏在气血的快速鼓荡下就形成了滑脉。滑脉,顾名思义就是一下子就滑过去了,说明速度很快。之所以快就是因为体内有热。所以仲景说:“里有热也。”
而仲景又说:“脉滑而厥。”厥就是表有寒。所以仲景说:“脉浮滑者,里有热,表有寒也。”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前面说到大青龙汤是外有风寒,内有燥热,而燥热在不断加大之后,表寒还没完全消失,所以表会有一些寒。当燥热大发之后就会把表寒全化掉。而脉浮滑说明燥热即将大盛,此时还有一点表寒存在,不过也即将被燥热化掉。如果表寒还在,发热身无汗为大青龙汤证,只有燥热大发,表寒外解之后,大青龙汤证才变成白虎汤证,才能用白虎汤。所以仲景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要等到燥热大发,汗出而表寒去才能用白虎汤,因此仲景说“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燥热大发之后,人体内的水湿之气被燥热之气烤干,体内缺水就会大渴想喝水。所以仲景说:“口燥渴,心烦。”而仲景针对口燥渴的证状加了一味人参来益气生津止渴。

经过以上的分析就是体内燥热之气大发,使表寒解除,只剩下燥热之气,根据敌情我们制定的战法就是清热润燥。仲景就创建了威猛无比的第六军团――白虎汤来扑灭这团燥热之气。

白虎汤方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草,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药味虽然很少,但是清热润燥之功却很大,因为用了两员猛将,而且实力雄厚,生石膏用了一斤,知母用了六两,可以说是重兵压境,不愁敌人不灭。如果敌人势众气盛,造成大渴引饮,仲景又随证加入一味仙药――人参来助阵,可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何愁敌人不灭。石膏我们前面介绍过了,这里介绍一下良将知母。

知母
《神农本草经》记载:知母,味苦,性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知母非常的耐旱,其根掘出随生,必须等到全部枯操才死亡。我们知道,凡是耐旱的植物自身的津液都比较足,比如生长在沙漠中的植物自身的水份都很足。知母耐旱,其根掘出地面还能生长,直至干枯才死,可见其含津液之多,生机之旺。因此知母之津液就能补充人体被燥热消耗的津液。
知母色黄白,黄入胃,白入肺,人之热先从肺开始热,肺热不解就会造成胃热,肺胃皆热就会消津耗液造成大渴引饮。知母性寒,味苦,色黄白,黄入胃,白入肺,因此知母就能清肺胃之燥热,补肺胃之津液。所以仲景就选用了知母与清外感实热的猛将生石膏搭挡组建了威力无比的白虎汤。

体质偏热的人,被外邪侵袭之后,激发了体内燥热之气,燥热消耗津液就会形成大渴,心烦,汗出的白虎汤证。之所以取名白虎汤就是因为白虎为西方神兽(东方青龙,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具有西方之气,而西方属金为秋天,秋天是凉爽的,我们在热的时候都喜欢吹凉爽的风,这里就是借助西方秋天的凉爽之气来灭掉体内的燥然之气,因此取名白虎汤。
下面我们举一个白虎汤的案例

《临证实验录》记载一病人,女性,四十岁,产后体质虚弱,感伤风寒,刚开始发热恶寒,头痛骨楚,一医注射安乃近以治,汗出而热不退,恶寒停止而恶热开始,此时表解而体内燥热,五内俱焚,大渴引饮,一日夜饮水四壶,渴犹不解,面红耳赤,烦躁不宁,头汗蒸蒸,舌红少津,脉象洪数。
这个病人就是感伤风寒之后,外有风寒,内有燥热,本来是个大青龙汤证,可是西医不懂这个,用安乃近发汗退热,发汗之后表寒解了,内部的燥热却严重了,形成大渴引饮,面红耳东,烦躁不宁等证状,这是很明显的白虎汤证,又因为其大渴又在产后身体弱就用了白虎加人参汤,与汤一剂而愈。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12 20:25:59 +0800 CST  
第七军团――五苓散

我们都喜欢风和日丽的天气,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人的心情也好,可是天气不能一直风和日丽,如果久晴不雨地面上就会干燥、干旱,地球上的动植物就没法活。这时地球上的万物就生病了,就需要治疗,怎么治疗?就是要下些雨润润燥。我们人体如果燥热干旱,体内的“动植物”也没法活,也就生了病,也需要治疗,治疗的方法也是要下些雨润润燥,仲景帮我们选用了白虎加人参来施雨清热润燥。
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所以时不时要下些雨。这样地球才能生生不息。但是却不能长久的下个不停,如果阴雨绵绵不止,地面上一片汪洋,地球上的动植物也没法活,这时就需要大禹来治水,把地上的水排到江河流到大海,然后出个大太阳赶走阴霾让大地恢复生机。我们的人体也有阴雨绵绵的时候,很多人的体内水湿之气很大,就是阴雨绵绵、一片汪洋的水湿环境,这样的环境让我们人体也没法正常的运转,也会产生很多疾病,这时就要及时的像大禹治水一样把体内的水湿排出去。仲景就给我们组建了强大的治水军团――五苓散来排水。

仲景说: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仲景说的这个条文就是体内水湿很盛的证状。体质偏湿的人,被外邪侵袭之后,就激发了体内的水湿之气。体质不偏的人受了外邪之后,六七天之后六经传遍本应自愈,但是由于体内水湿很大,六七日后不能自愈,造成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其表证就是发热;里证就是渴欲饮水。体内本来水湿就很多,为什么还要想喝水呢?
这就是因为体内的水湿太多,到处是阴冷水湿的环境,水湿就无法形成蒸腾的气化作用,好比阴雨连绵之地,水很多可是没有太阳,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地面上的水就无法进行蒸腾作用挥发到天空,因此也就无法形成云降到需要水的地方,所以需要水的地方依然很渴。可是口渴很想喝水,喝了水之后却又吐出来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因为体内水势滔天,排不出去,这时你再喝水,而体内的水已经很多了,它不需要就不接受喝进的水,就会吐出来,这都因为体内的水湿太多造成的,所以称为水逆。

经过以上的分析就是体质偏湿的人被外邪入侵之后,激发了体内的水湿之气,这时我们就要外解表邪,内除水患。仲景依此创建了解表排水的第七军团――五苓散来消灭水患。

五苓散方
茯苓十八铁,猪苓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八铢,桂枝半两。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五苓散用边将桂枝解表温阳,用猪苓、茯苓、泽泻这三员上将来排除体内上中下三焦之水,用大将白术把剩余的湿气烘干,这样一来体内又恢复到了风和日丽的天气。桂枝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介绍一下猪苓、茯苓、泽泻和白术这四位治水猛将。
猪苓
《神农本草经》记载:猪苓,味甘苦,性平。主痎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

茯苓
《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味甘,性平。主胸肋逆气,惊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猪苓生长在枫树之下;茯苓生长在松树之下。因此猪苓得枫树之气而生,茯苓得松树之气而生。此二物皆得树木之气而生于土中,可此二物在土中即不发芽生叶,日久也不被土的阴湿所化,茯苓埋地中三十年犹不溃腐消败,可见其可抵抗土的阴湿之气,因此二苓皆可除湿利水道。不过此二物得的木之气不同,除的湿也就不同。
猪苓秉枫树之气而生,色外黑里白,像猪的大便,因此取名猪苓。枫树枝柔弱易摇,无风自动,质理坚细,其叶至冬色鲜赤而落,其性柔属阴。阴能化阳,猪苓利的水为偏阳性的水湿,也就是湿热性的。而茯苓则不同。
茯苓味甘淡,性平。生于松树之下,松树禀真阳之气而生,严冬不凋。茯苓得松之精汁,流注于根而生,其得松之阳气而生于土中,是质成于阴,气禀于阳,具有阳刚之性。其阳能化阴,茯苓就能利阴性的水湿,也就是湿寒性的。
茯苓是松之阳下行归于阴而成,质阴气阳,阳者上行,甘淡入脾,引脾之气上行,而其阳又归于阴,所以茯苓引脾之湿气上行于肺,然后下行归于膀胱排出体外,这应该就是茯苓在人体内的作用。

泽泻
《神农本草经》记载:泽泻,味甘,性寒。主风寒湿痹,浮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人身之水有生水和熟水之说,生水为人身未化之水,熟水为人身已化之水,水喝进体内之后,要经过人体的气化作用把它给消化掉,已消化的水为熟水,未消化掉的水为生水。这就好比我们做饭一样,把水添到锅里,烧开之后水变成水蒸气能把饭做熟,经过加热烧开之后的水为熟水。而添到锅里未经加热的水未经过沸腾气化为生水。
我们把水喝到肚子里之后,靠脾阳和肾阳的蒸腾作用,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下行,把雾气化为水,有用的为津液润泽脏腑,没有用的就下行到膀胱成了尿液。在人体内经过蒸腾气化作用的水为熟水,未经过蒸腾气化的水为生水。生水就要靠药物进行蒸腾气化为熟水排出体外。而泽泻就有这样的功能。
泽泻生于浅水中,独茎直上,开白花。水草生长在水中属肾,天之气下降,地之气上升,泽泻生水中,又一茎直上,上开白花,因此其能引下焦(生在水中)之水上升(一茎直上)归肺(开白花)而后通调下行归于膀胱。

白术
《神农本草经》记载:白术,味苦,性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我们后天的生长所需的营养都要靠脾胃来化生。所以我们脾胃的健康就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身体的健康。养生首先就要从养护脾胃开始。
一阴一阳之为道。脾胃都属土,但是脾为脏属阴性湿为湿土;胃为腑属阳性燥为燥土。脾胃相表里,脾之湿济胃之燥,胃之燥也济脾之湿,燥湿互济,脾胃阴阳平衡才能腐熟水谷,为我们的身体化生营养。
小人易当,君子难为。学坏很快,学好要天天努力。小人属阴,君子属阳,自然的道理就是阳易消而阴易长。因此湿属阴易长,燥属阳易消。所以我们的身体经常是脾之湿胜胃之燥的时候多。湿气一盛脾胃就不能正常的消化食物了,消化不良大便也都是湿软不成形的。其实看一下我们的大便就能知道我们的消化能力如何,生了什么样的病。脾胃湿气盛了那也就是病了,病了就要治,治疗就要用药,用药就要用胜湿的药,而白术就是一味胜湿的良药。
白术开花于初夏,而结实的时候正是长夏湿气弥漫之时,其能在湿气大盛之时显其有猷有为,可见其胜湿之力。
刘潜江曰:术以除湿益气以为功。一句话概括了白术的功用。而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就用到了白术,取的就是白术的益气除湿之力。因为脾胃属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白术气温味苦甘而辛,甘入脾胃,苦能降泄,辛能升清,因此白术入脾胃升清降浊而除湿。所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就用了大量的白术。

五苓散证就是体内水湿过大,犹如发了洪水,所以要抗洪救灾,排水归川入海。由于用到排水的猪苓、茯苓,又是由五味药组成所以取名五苓散。

我在电视节目中听到王鸿谟医师讲过一个五苓散证的案例。
有一位老头,找王鸿谟看病,说他自己老是口渴,每天抱一个大水杯,可是把水渴到口中又不想下咽。王鸿谟听他这么一说,立马就断定他是五苓散证。因为五苓散证的主证就是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就给他开了五苓散方。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14 17:58:34 +0800 CST  
第八军团――桃核承气汤

《黄帝内经》说:人之所有气与血而。
气属阳,血属阴。阳性升,阴性降。因此气上升聚于上,血下降聚于下。而人的体质有偏,外邪入侵之后,上焦有偏则多伤于气分,下焦有偏则多伤于血分。
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外有风寒内有燥热用大青龙汤,外有风寒内有湿寒用小青龙汤,表解而热盛则用白虎清金,表未解而水盛则用五苓排水,这些都是在表,在上,在气分之病。外邪侵入人体首先入侵的是太阳经,太阳为膀胱之经,膀胱为太阳之腑,如果膀胱平时偏热,外邪就会随太阳之经直入太阳之腑引爆了这个偏热的“炸弹”。而膀胱在下焦与血室相近,则形成了热结下焦血分的病证。

仲景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仲景说的很明白,外邪在太阳经的时候没有被及时的解决掉,使外邪随经入于太阳经之腑的膀胱,此时的太阳经如导火索,膀胱偏热好比是一个炸弹,现在太阳经引爆了这个“炸弹”形成热结膀胱的证状。膀胱与血室相邻,膀胱热造成血也热,血热则神乱,神乱了人就像发狂了一样(其人如狂)。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敌人的位置就在膀胱之腑和血室。这时我们就可以调兵遣将对其进行围剿歼灭,仲景给我们组建了第八军团――桃核承气汤来对战场进行狂轰猛炸,使敌人速度被歼灭。由于桃核承气汤很猛,如果敌人投降了就不用攻了(血自下,下者愈),而且在进攻之前要先把外围的敌人给消灭掉(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然后才可以进行攻击(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枚,桂枝二两,甘草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渣,纳芒硝,更上火微费,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此军团以桂枝入太阳经为向导带领猛将大黄、芒硝、桃仁直达战场膀胱与血室清除膀胱之热、攻下血室所结之血,这样一来,血去热除,迅速结束战斗,恢复和平。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破血攻瘀的桃仁,猛将大黄和芒硝到后面的战场我们再介绍。

桃仁
《神农本草经》记载:桃仁,味苦甘,性平。主淤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

桃树生发很早,春天一到它就开花了,可见它自身的阳气很旺,阳能克阴,所以古时用桃木做剑来避邪(邪气属阴)。桃树是先开花后生叶,而且花红似血,不仅花红,其果与核皆是红色,所以能入血分。桃仁为桃的种仁,植株都是从种仁生发出来的,说明种仁具有很大的生机,因此桃之生机皆在桃仁中。所以桃仁之生机能入血分流通血脉,化血中瘀闭之血,又因为有生机所以逐瘀血而不伤新血。清代的临床大家王清任善用活血化瘀法治疑难杂症。而桃仁就是他善用的活血化瘀药。

桃核承气汤证是热结于下焦血分,所以用大将桃仁破血,用猛将大黄和芒硝清热。大黄和芒硝是强强联合,好比霸王项羽与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二者结合可谓天下无敌,再大的热都能给你灭了。《黄帝内经》说:“承乃制,制则生化。”而大黄和芒硝组合在一起再大的热气都能给你制住,给你承受住。所以取名承气(后面我们会讲到承气汤)。又因为用到桃核仁,所以第八军团取名桃核承气汤。
下面我们举一个桃核承气汤的案例。

《经方实验录》记载一案,一女子,二十岁,出外上街买东西去了,在大街上被惊吓到了,回到家就发狂了,逢人便打(估计在街上是被别人打架给吓的),本来是一个弱女子,发狂之后却力大无穷,把他哥哥的一部都给击伤了,弄得他哥卧床不起,过了数日,才找曹颖甫诊治,这时依旧很狂,便趁他入睡的时候给他诊察,脉沉紧,少腹似胀(少腹急结),询问他哥哥,才知道她经事二月未来,乃知为蓄血之证,遂书桃核承气汤与之,此女服下之后,下黑血甚多,狂止,而见人羞闭不出。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15 19:53:09 +0800 CST  
第九军团――抵挡汤

前面我们讲到外邪入侵人体没有得到及时的消灭,随太阳经入膀胱之腑,激发了膀胱的热气,而膀胱与血室相邻,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造成血室也失了火,血热则神乱,使人如狂。可是如果外邪直接入侵了血室,使血室大热,血热则神乱,阳盛则使人亢奋,因此使人发狂。桃核承气汤是热入膀胱,影响到血室而热主要在膀胱,血室只是受到些影响所以其人如狂。而热入血室造成血室大热则使人发狂。

仲景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犹存,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

这个也是外邪入表伤了太阳经,没有及时清除点燃了下焦血分的火热,下焦血室主里,仲景说:“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所以这时的脉象是脉微而沉。由于血室大热,血越热心神越乱,所以其人发狂。血室在少腹,血液本来是液体,可是经过火热的熏烤之后凝固结硬,好比中医熬膏药一样,本来是药液可是经过火热的久熬之后变成了坚硬的膏药。因此少腹硬满。血室的血被烈火煎熬成块之后,热气就存在这个血块里了,如果这个血块自己排出体外则热随血去就自愈了(下血乃愈)。如果它不自动撤军,那我们就要出兵把它攻下来歼灭掉。仲景就调集了四员猛将组建了第九军团――抵挡汤来打赢这场攻坚战。

抵挡汤方
大黄三两,水蛭三十枚,虻虫三十枚,桃仁三十枚。

上四味,为末,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此方用猛将大黄攻营拔寨,用水蛭、桃仁、虻虫海陆空(水蛭生于水中,桃仁生在陆地上,虻虫会飞)三军上将齐上阵破坚除瘀。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水蛭和虻虫。

水蛭
《神农本草经》记载:水蛭,味咸,性平。主逐恶血,淤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又堕胎。
虻虫
《神农本草经》记载:虻虫,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

人之所有气与血而。人身之血要流,气要行,气血周流无阻才能润泽全身。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阻,气血瘀阻,百病生焉。气无形则难滞,血有质则易瘀。一般情况下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之后,血液会变的污浊容易瘀,当人体有了瘀血之后,就会形成一些怪病,这时就要用药化掉体内的瘀血。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化瘀血的药,而水蛭可以说是第一猛将。由于水蛭比较猛,很多医师都不敢大胆的用。

水蛭生活在水中,得水之气而生,味咸臭腥。而血与水为一物,只不过浓于水而已,血也是味咸臭腥,水蛭与血同臭同味,所以水蛭能入血分。因此水蛭也很喜欢血,非常的善于吸血,小时候在河里洗澡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吸到,而且吸的特紧,当然了小时候也不知道这种让人讨厌的“吸血鬼”是味好药材。现在才知道它是个宝贝,其吸血之力就是其破淤血之力。
水蛭能主无子就是因为它能化淤血。女子属阴,阴为静为寒,血液在又静又寒的环境下流的更慢,就更容易瘀阻,所以女子因淤血造成的不能受孕,水蛭能治之。
水蛭在水中游,虻虫在天上飞,但是都吸血,虻虫善吸牛血,因此也叫牛虻。牛皮又厚又硬,虻虫能把它穿透吸血,可见虻虫的破血能力。所以虻虫也是一味攻瘀猛药。

此证为热入血室,热与血结则少腹硬满,血热则神乱使人发狂。仲景选用精兵强将以猛将大黄带队率领水蛭、桃仁和虻虫组建了攻瘀破坚的特种部队,此部队勇猛无比,攻无不胜,战无不克,没有抵挡不了的。所以取名抵挡汤。由于此汤过于刚猛对病证轻的可以减少药量变汤为丸改为抵挡丸进行治疗。

抵挡丸方
大黄二两,水蛭二十枚,虻虫二十五枚,桃仁二十五枚。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煎一丸,取七合,服之。当下血,若不下者,连服。

下面我们分别举一个抵挡汤证和抵挡丸证的案例。

《经方实验录》记载一案,为一男子患此证,一般蓄血之证都是女子比较常见,男子很少有这种证状,而这位男子少腹胀痛,小便清长,而且目不识物。按其证状确为蓄血之证,曹颖甫给他开了一剂桃核承气汤,服后片时,即下黑粪,而病证如故。再投二剂,还是如此,这时曹颖甫的弟子章次公在旁边说:“与抵挡丸怎么样?”曹颖甫听后,认为此证确实很重,非轻剂所能愈,乃决定用抵挡汤下之,服后,黑粪与宿血齐下,再进一剂,病者能伏塌静卧,腹胀平,痛亦安。

《经方实验录》还记载一个抵挡丸的案例,一女子,经停九月,腹中有块攻痛,一医用三棱、莪术以治无效,乃求诊于陈葆厚先生,陈先生说:三棱、莪术力道太小不能胜病,我有一药能治你的病,不过这个药吃了之后,药与病在体内相战,你会感觉肚子很痛,到时候痛的时候你可别骂我。病人说:我绝对不骂您。陈先生给他开了抵挡丸三钱,开水送下。到了夜里,病人痛的床上反复爬行,痛的实在受不了而大骂医生。到了天明,大便泻下污物甚多,痛大减。到了第二天复诊,陈先生问她:昨夜你骂我了没?病人告诉他:确实痛的骂个不停。

以上为第一战区发生的主要战争。仲景因敌制方,随证遣药,所选之药皆精兵强将,勇猛无匹,杀敌灭寇,药到病除。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战区,看看第二战区有哪些战争。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16 21:15:16 +0800 CST  
@大福堂 2020-02-17 00:24:48
楼主崇拜你!比大学教授牛逼上亿倍
-----------------------------
过奖了,和大学教授还是没法比的,只是大学教授写的太学术,大家看不懂;而我写的比较“平民化”,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把玄奥的尘封了数千年的中华绝学给大家写的明白些。
楼主 心醉岐黄  发布于 2020-02-17 10:22:15 +0800 CST  

楼主:心醉岐黄

字数:82029

发表时间:2020-01-01 20:45:5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7 04:54:50 +0800 CST

评论数:2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