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五代》——诉说乱世中壮美与凄凉

前段时间,有人问我:五代最难琢磨的人是谁?
我想了想,说:应该是高骈。黄巢第二次北上时,他莫名其妙地收手,直接导致大唐朝廷的败落。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一点心理上的变化。这个人太难琢磨了。
又问:五代十几个皇帝中,谁能派第一。
我说:论权谋手段,肯定是朱全忠;论战争谋略,肯定是李存勖;但论关心民生,怀柔仁德,攘外安内,肯定是郭荣。
后来,我们又讨论了很多,包括石敬瑭到底是不是汉奸;李存勖是不是先明后暗;刘知远的脾气到底怎么样;中国一直以来的权力结构变化是什么样的等等。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
很长时间,没有跟他人一起聊得那么畅快了。
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不把我的观点写出来。
于是,我计划着写《铁血五代》,说说五代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本书计划分五部:《唐末风云》、《雄武大梁》、《后唐铁马》、《晋汉殇歌》、《周德天下》。介绍自黄巢造反以来,一直到后周世宗郭荣去世前的事。
希望大家喜欢,也多提宝贵意见。

闲话不多说,下面是正文。
*******
873年,唐懿宗去世,十二岁的李俨在宦官扶持下,继承了皇位,做上了李唐十八代皇帝,即唐僖宗。然而,此时的大唐危如累卵,王朝存续如风中残烛。
安史之乱后,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官僚、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民怨沸腾;南诏、回鹘、党项等部落不断骚扰边境。而且,天灾不断,农民食不果腹,饿殍遍野!
唐僖宗过于年幼,无法理解危机,也很难明白民间疾苦,更无力掌控朝局。他恣意享乐,朝廷花费日巨,赋税越来越高。上行下效,各地官府横征暴敛。
当时,有一种征税手段叫折籴(di)钱。官府向百姓收税,可收钱,也可用米栗代替。官府灵活利用:米栗贵时,百姓用米栗抵税;米栗贱时,百姓须以钱交税。
朝廷花样繁复,都为盘剥百姓!
百姓不堪重压!
这一年,濮州人王仙芝造反了。
王仙芝造反是为了活命,一个山大王足可抚慰平生志愿。但这次造反却引出了一个乱世豪杰——黄巢。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6 13:36:00 +0800 CST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不寻常的私盐贩子
对于黄巢,太多人有话说,版本也不一样。最有想象力的版本:黄巢中过状元,差点成为驸马,只因皇帝以貌取人——嫌黄巢长得丑——罢免了他的状元。
故事情节细致到位,跟真的一样。
这个版本很不靠谱。类似于《女驸马》戏曲中,主人公夺得状元,就能娶公主,然后平步青云的故事,基本不存在。
这是一种愿望,底层人奋斗的精神支柱。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这种事总共加起来,不会超过一个巴掌,更不可能落到黄巢身上。
比较靠谱一点的:黄巢是一个胸有大志、文武双全的私盐贩子!
大多人知道,黄巢写过一首《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很少人知道,这首诗是黄巢五岁写的。
那年秋天,黄巢陪着爷爷在院中赏菊。
爷爷要作一首咏菊诗,思考很久,没有佳句。
黄巢随口作诗:“堪与百花总为首,自然天赐赭黄衣。”赭黄是皇帝专用服色。
诗词咏志,黄巢以赭黄衣比拟菊花,有帝王之志!
父亲害怕了,要揍黄巢,爷爷拦住了:“孩子还小,不知道轻重,可以再做一首。”
于是,黄巢做了《题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赭黄衣、青帝,没有一样不与帝王挂钩。
长大后,黄巢习文练武,以期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时运不济,黄巢屡试屡败,心灰意冷。最后一次落第,黄巢再次咏唱了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百花开尽我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以前,黄巢尚有含蓄;这时,黄巢杀机毕露!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6 13:36:47 +0800 CST  
上天赋予了黄巢太多。他太聪明,不需努力,就能学通文史;心怀大志,不但习文,也精通骑射,搏击。
屡败屡考过程中,黄巢从事了一个兼职:贩私盐。
古往今来,盐都是政府管控行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民间敢碰私盐的,被抓住只有杀头。能干这活的,也就是程咬金、尤俊达等悍不畏死之流。
黄巢不一样。黄巢不但贩私盐,还有组织、有纪律地贩。手下二千多名兄弟,吆喝一声,一个团练使都不敢惹。
这就是黄巢:胸有大志、文武双全,还有一班不怕死的兄弟!
这样的人生在乱世,要是不去造反,才是浪费人才。
所以,科考失败后,黄巢毅然而然地加入了造反队伍。
王仙芝得到黄巢帮助,如虎添翼,势力大涨,连续攻占了附近几座城池,横行山东。附近州县的老百姓为求活路,纷纷进入王仙芝、黄巢的队伍,不出几个月造反队伍就达到了数万人。
不过,这个时候,造反队伍还是由王仙芝一手执掌,黄巢顶多算一个股东,起不了决定作用。黄巢要走到前台,需要再等一等。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6 13:37:45 +0800 CST  
2、星星之火
有观点以为,发生造反条件有两个:统治阶级无力统治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也不想再被统治阶级统治。
王仙芝造反时,唐朝正是这个情况:大唐内部四分五裂,统治力变弱;农民阶级处于生死边缘,不满朝廷作为,不想再被统治。
当时,唐僖宗刚上台,没人买他的账。
有个例子能很好说明问题。黄巢加入造反的晚些时候,发生了蝗灾。蝗虫遮天蔽日,一路从东吃到西,冲着唐朝的首都长安来了。蝗虫所到之处,五谷杂粮都被吃干净,剩下一片荒芜。
朝廷担心这件事,让京兆尹(西安市长)杨知至负责调查处理。杨知至做了一番工作后,向皇帝上奏:“蝗虫到了西安,但畏惧陛下天威,不敢吃庄稼,都抱着荆棘饿死了!”
蝗灾解决了,皇帝长舒一口气,重赏杨知至。
众宰相们听说后,也都向唐僖宗称贺。
问题在于:蝗虫真这么懂事,会抱着荆棘饿死?
这样一个谎言能蒙蔽了大唐君臣?唐僖宗年纪小,不懂事,宰相也是傻瓜?
答案肯定不是!
大唐君臣这样做只有一个原因,他们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既然无法令各地官府开仓救济百姓——唐僖宗刚刚完成登基大礼时,也曾闹过洪灾。唐僖宗下令各节度使大开粮仓,赈济百姓,可是无人遵命——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就是相信杨知至说的是真的。这样,就不需要为老百姓吃饭问题而头疼了,也不必背负道德上的谴责。
这种行为就像鸵鸟,危险来临时,将头埋进沙子里,就算危险近在身边,看不到,也就不畏惧了,哪怕下一秒就丢了性命。
这就是大唐的统治力!
对百姓而言,也不想再接受朝廷统治。唐末天灾不断,朝廷又不救济,还要变着法征税,百姓朝不保夕,能否活过明天都是疑问。既然这样,不如造反,造反还能多活几天!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一时间,各地百姓在王仙芝与黄巢影响下,纷纷造反,山东、淮南地区成了造反者的天堂,队伍无数支,多的上千人,少的数百人。势头相当猛。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6 13:38:52 +0800 CST  
3、朝廷出手了
农民造反势头太猛,朝廷坐不住了。
唐僖宗下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等五镇节度使联手平定叛乱。节度使是一方大员,掌管一镇的军政要务,权力很集中,也很大。日后,局势恶化,天下大乱,各节度使拥兵自重,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唐僖宗给了五镇节度使很大便利: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怀柔、招抚等手段。
朝廷应对叛乱的方法很标准。但没认识到问题所在:百姓造反是因为没饭吃。不解决吃饭问题,永远解决不了造反问题,即便干掉了王仙芝、黄巢,还有张仙芝、黑巢!
但不管怎么说,朝廷此次命令很管用,五镇节度使很听话。因为大家利益一致,如果农民造反成功,大家都要被革命!
各节度使磨刀霍霍,准备跟王仙芝、黄巢大干一场!
******
造反之初,王仙芝和黄巢地盘主要在曹州和濮州。
两个州位于忠武、宣武、义成、天平四个藩镇包围中,四位节度使一旦发力,造反的火焰就会被扑灭,两人难免步庞勋之后尘——庞勋起义是撼动大唐统治根基的一次起义。发生在王仙芝造反的早些时候。
两人为未来打算,要走出一条活路。
如何发展是个问题。从曹州、濮州向西是洛阳,唐朝的第二政治中心,重兵把守,造反军还没有与大唐朝廷正面抗衡的实力;向南是平原,平原地势开阔,易于骑兵冲刺,造反军大多是农民,是步兵,进入平原是自寻死路;向北是河朔三镇,三镇是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是安史之乱的产物,其战斗能力之强,连朝廷都无可奈何,造反军也不敢碰。
造反军的活路在东面。东面是沂州(今山东枣庄)。沂州群山环绕,是天然屏障,还有深厚的造反基础——庞勋起义鼎盛时,势力在鲁南、皖北、苏北一带;被扑灭后,残部一直在沂蒙山区活动。两方如能融合,实力会大增。
当年十二月,王仙芝和黄巢带兵攻打沂州,对手是平卢节度使宋威。
宋威是一员猛将。曾参与南诏之战,他带着预备役冲到了正规军前面,屡次打败南诏军,后来又参与平定庞勋起义,因军功封为平卢节度使。但在当上节度使后,宋威变了,事事以利益为先。
对宋威而言,讨伐稚嫩的造反军是举手之劳。但宋威不想不明不白地出力,他向皇帝表示:平卢可以平定叛乱,但需要一定援助,要步兵骑兵五千人,及招讨使名义和权力。唐朝专职官员称“使”,招讨使是征伐叛乱的高级官员,可以辖制所有参与平乱的军队。
唐僖宗接到奏折后,很高兴,宋威索取是多了点,但也表明他要好好干活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谓君臣也不过是利益交换,各取所需。
唐僖宗很够意思。从禁军中调拨出三千步兵、五百骑兵,供宋威调遣,唐僖宗给宋威打了七折——宋威要五千,唐僖宗只给了三千五——但唐僖宗却任命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宋威成了平定王仙芝、黄巢叛乱的最高官员。
唐僖宗对宋威仁至义尽,各路节度使也不含糊,都派人援助宋威。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6 13:39:45 +0800 CST  
4、宋威的威风与愚蠢
几路节度使离沂州有点距离,兵马赶到需要时间。那个时代,靠腿走路,时间就更长。但王仙芝天天在城下叫嚣,宋威忍不了。何况,宋威拿了皇帝的赏赐,就要干活。
宋威决定凭宋州兵马,收拾王仙芝。
纵观中国历史,一般而言,农民军在造反前期一般不是正规军对手。比如陈胜、吴广,比如李自成,往往数万农民军会被千余,甚至数百正规军追得上蹿下跳。但到了后期,农民军往往会胜过正规军。
主要原因在职业分工。正规军从小玩刀子,手法娴熟;农民一辈子跟锄头打交道,看到刀子,手脚就发抖,还没砍人自己就晕倒了。所以,在前期,农民军一般不是对手。
但随着战争发展,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农民逐渐熟练了用刀子,局势就会发生变化。农民军在不断死亡过程中,不仅锻炼了砍人的技能,而且强大了内心。经历无数生死考验后,生存下来的农民军意志坚如磐石,远非正规军可比。
不幸的是:这个时期,王仙芝所领导的军队,正处于前期末尾,即将转型进入中后期!队伍有了一定战斗力,可以与小规模的正规军交锋,但还不足与大军团作战。
宋威率领的步骑兵冲出沂州,天崩地裂的效果让农民军彻底失去了抵抗。当时,宋威手下不到两万兵马,其中骑兵不过四千,而农民军有五万人。
结果,农民军只有被追杀的份。
这一仗,宋威全胜,农民军损失惨重,王仙芝逃跑。
轻易得来的胜利,让宋威喜出望外。于是,他向朝廷上了一个奏折,说:“乱军大败,王仙芝战死,各路援救的兵马可以不用来了。”
其实,王仙芝并没有战死。
我以为,宋威撒这个谎,不是为了欺君罔上,而是平卢兵马胜得太容易,使他产生了误判。
宋威觉得:王仙芝死在了乱军中,否则农民军不会如何脆弱。而且,即便王仙芝没有战死,以农民军这样脆弱的战斗力,干掉王仙芝跟捏死一只蚂蚁没多大区别,报个假消息也没关系。等奏折到了朝廷,王仙芝也被干掉了。
既然如此,莫不如一次性给唐僖宗报个大喜,还能多得点赏赐。
朝廷拿到奏折,连连表扬宋威!
大唐君臣再次庆祝,并按宋威建议,让各路援救的军队返回本镇。
然而,朝廷真被宋威忽悠了。
宋威以为王仙芝是一只蚂蚁。事实证明,王仙芝这只蚂蚁存活能力很强,远远超出宋威想象。
正面作战,王仙芝暂时不是宋威对手,但打起游击战,宋威根本不放在王仙芝眼里。三天后,王仙芝又开始闹事了,四处剽掠州县,打砸抢,比以前更来劲。
各地告急文书传到朝廷,大唐君臣才知道上当了。朝廷再命令各路援军重新聚合,攻打王仙芝。于是,各路军队刚踏上返回本镇的途中,就要再次向前线出发了。
这一次出大事了!
当兵的也是人,也有疲劳厌烦,朝廷朝令夕改,士兵受不了。有军队就开始闹事了,典型代表就是天平军。
******
天平军是一支非常有意思的军队,这支军队战斗力一般,闹事很有一套!以后,他们将多次表现闹事的本事。
张晏奉命援救沂州,大军尚未到达,朝廷遣返各路援军的命令就下来了。张晏率领大军返回郓州。走到义桥,王仙芝“复活”了。朝廷又让张晏带兵镇压。
张晏不高兴。他根本不理会所谓的圣旨,带着手下就返回了郓州。郓州是天平首府。
郓州都将张思泰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如果不能稳住张晏,很可能闹出大乱子。于是,张思泰带着副手李承佑快马出城,着实表扬了张晏一顿:率兵远征,劳苦功高。
张晏不领情:“我违反了圣旨,将军会不会杀我?”
张晏威胁的意图显而易见。
张思泰没办法,撕下衣袖,与张晏起誓:绝不秋后算账。
张思泰好话说尽,又掏腰包,请张晏大吃一顿,才把张晏安抚住了。
事情才平息了。
张晏的作为极大地藐视了皇朝权威,换在大唐盛世,这样的事件必须以血流成河为结局!但时过境迁,今时不同往日。唐僖宗听说这事后,竟不敢处置。他下令要对张晏宽大处理,不要追查后账。
张晏光辉榜样在前,虽说其他军队奇葩程度不如天平军,也是满肚子怨气,不愿再配合宋威行动。
大唐内部的矛盾,给了王仙芝逃出生天的机会。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6 13:42:03 +0800 CST  
5、王仙芝牛了
王仙芝在沂州吃了亏,知道宋威不好惹,决定向西走,去河南,暂时避避风头。
这时的王仙芝就像风前残烛,宋威一伸手就能扑灭他。但宋威一反常态,驻留在亳州城,无丝毫讨伐之意,眼睁睁看着造反军逐渐强大。
其中原因,涉及到了朝廷与节度使间的利益争斗。
安史之乱后,朝廷为安抚各路豪强,大封节度使。节度使是一方诸侯,掌控辖区内军权大政。但节度使权力太大,成为了分裂朝廷的毒瘤。因而,朝廷与节度使一直维持着微妙的关系。朝廷用人之际就对节度使大加封赏,希望他出力;一旦太平无事,就想方设法限制节度使的力量。
对朝廷而言,这是谋略权术。对节度使,这是兔走狗烹,鸟尽弓藏!
所以,宋威一败王仙芝后,决定“养乱称霸”,不做“鸟尽弓藏”的牺牲品。他对下属曾元裕说:“昔日,庞勋被消灭了,康承训无故获罪。我如果消灭了王仙芝,灾祸马上就要到了。不如留下王仙芝,万一王仙芝造反成功,当了皇帝。我也能做功臣。”
有叛乱,节度使才能存活;乱子越大,节度使地位越高;即便王仙芝造反成功,各节度使也可写好降表,恭贺新君继位,富贵终生。
真真的,是乱世保命的秘诀。
宋威一言成畿。后来,黄巢北上成功,反攻长安,大唐四十八路节度使,四成以上都主动投降。
人同此心,各节度使作壁上观。王仙芝才能在逃出生天,得到喘息机会,快速发展。
逃亡路上,王仙芝采取了类似于游击战的做法。他把造反军大化为小,分散四处,攻击薄弱的县镇。历时半年,王仙芝深入乡镇田野,大肆招募新兵,训练士卒。
半年后,王仙芝浴火重生,军队再次壮大,士兵的战斗力有了质的提升。
重生的王仙芝一路向西,来到了河南。
第一站是阳翟。阳翟是座古城,号称“禹都阳翟”,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辅助下以此为根本,抵御戎狄,立下不世之功。战国时,韩国建都于此。
历经千年,阳翟依旧是一座固如金汤的坚城!
然而,王仙芝不用吹灰之力,就打下了阳翟。
王仙芝趁着势头猛烈,又一路打下了郏城。
这下,唐僖宗坐不住了。王仙芝在山东闹事,再闹腾也就是一伙流寇,用朝廷的话说就是“盗贼”,王仙芝进了河南,情况就不一样了。
河南有洛阳。隋朝以洛阳为首都,唐朝取代隋朝后,迁都长安,但仍以洛阳为都城,名为东都。武则天时,迁都洛阳。武则天失去权柄后,李氏子孙重新夺回了大唐政权,又迁都回到了长安。自始至终,洛阳都被赋予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洛阳政治地位就像明朝时的南京一样,是朝廷的第二政治中心。
如果王仙芝打下洛阳,将会拥有“以中央号令地方”的名义。王仙芝等将不再是流寇,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反军”,会具备挑战唐朝统治地位的资格!
朝廷绝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唐僖宗下令: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带兵讨伐王仙芝;昭义节度使曹翔率领步骑兵五千人,以及义成军据守洛阳宫殿;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率兵据守通往洛阳的要道——汝州和邓州;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带兵驻守陕州和潼关。
为了守住洛阳,唐僖宗调用了五个节度使,六支军队。把能想到的、应防御的地方全都照顾到了。
唐僖宗自以为高枕无忧了,但他忽略了人的因素。
王仙芝浴火重生,战斗欲望和战斗力不是一般强。
王仙芝依旧兵进洛阳,主攻城池是汝州!
汝州之战,从开战到结束没用多长时间,这些吃饱了只想着如何鱼肉百姓的官吏们就败了,一败涂地,连汝州刺史都被捉拿了。刺史是地方最高长官,汝州刺史叫王镣。
消息传出去,朝廷上下大为震动。农民军与正规军作战互有胜败,但刺史被捉极为少见,这说明农民军谋略水平和作战能力有了质的提升,是不可小觑的队伍。更重要的是,汝州距离洛阳实在太近了,不足一百公里,朝发夕至,令人不能不担忧。
洛阳百姓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纷纷逃出洛阳,向西奔窜。
民心不稳,则军心动摇,这是危险的信号!
唐僖宗扛不住了,终于使出了绝招:招降王仙芝!之所以说这是唐僖宗的绝招,是有典故的。唐僖宗在位期间,时局纷乱,经常有人造反。唐僖宗一旦扛不住了就会用出这招,效果相当显著,事情很容易就会被搞定。
原理很简单。人会闹事,是对现状不满,解决了现状问题,就可解决叛乱问题。比如说,李茂勋就是受益者。
黄巢落第,刚加入叛军的时候,回鹘大将李茂勋投靠了大唐。李茂勋因打仗勇猛,被派去戍边。几年后,他积累军功,当上了将军,赐名李茂勋。
后来,李茂勋到幽州服役。卢龙军节度使是个庸才。
李茂勋见世道大乱,想浑水摸鱼。他暗杀了军中大将陈贡言,诬陷节度使杀了他。陈贡言在军中很有威望,他的死引起了士兵的强烈不满。于是,李茂勋打着陈贡言旗号,起兵攻打节度使。卢龙节度使率兵出战,却被打得一败涂地,逃回了京城。
李茂勋由此占据了幽州城。这时,士兵才知道上了李茂勋的当,但已经当了叛军,上了贼船,只能跟着李茂勋一条道走到黑了。
当时,唐僖宗饱受内忧外患折磨,无力讨伐李茂勋。于是,唐僖宗祭出绝招——封李茂勋为卢龙军节度使!
李茂勋也很识相,拿了好处,就安静了。
不过,唐僖宗绝招虽然厉害,唐僖宗轻易不用,因为这会伤害皇权威信,容易让他人产生谋反之心。
现在,王仙芝闹得太凶了,唐僖宗决定再使用一次绝招,招降王仙芝。
唐僖宗很快签署了赦免王仙芝的命令。
从命相上看,王仙芝跟当官无缘,因为在这段时间,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王仙芝,竟在中牟县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雷阴符!
唐僖宗觉得王仙芝不过如此,招降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6 13:45:26 +0800 CST  
6、真的要当官了?
王仙芝在中牟县吃了亏,让他意识到:造反军的力量还很弱小,攻取洛阳是天方夜谭。只有壮大力量,才能进一步发展。
然而,造反军东进遇到宋威,西上又受到挫折,北方兵马战斗实在太强。最后,只能南下了。
南方是大唐赋税重地,这一带百姓被剥削得最厉害,尤其是唐末战乱频繁,后勤物资源源不断,都来自南方,官服对百姓征税,如同抢劫。南方百姓的反抗也更强烈。
王仙芝带领大军南下,轻松地攻下郢州、复州等八个州,进入淮南地区。淮南,今湖北、安徽一代。
淮南节度使是个庸才,拿王仙芝没有什么办法,向唐僖宗求救。唐僖宗无奈,再派兵马援救淮南。
宰相郑畋认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如果王仙芝向西拿下扬州,江南地区——朝廷赋税重地——就会脱离掌控,后果不堪设想。郑畋给唐僖宗上了一个奏折,建议进行一番人事调动,任用有能力的官员镇守南方。但由于宦官压制,郑畋的建议没有被皇帝采纳。所以,在此不过多讨论。
但是,郑畋很了不起。以后,大唐与造反军几经大战,局势逆转,唐政府无力支撑,逃离京城。郑畋将独力撑起反击的大旗。
郑畋是大唐王朝最坚实的拥护者。
没有郑畋,唐朝的灭亡会来得更快。
******
王仙芝带着一帮很能战斗的兄弟,指东打西,甚是威风,但他没有足够政治头脑,不具备郑畋那样的战略眼光,并不知时局下最正确的选择。
就像大唐群臣对他评价一样:王仙芝只是一群饿贼。他们攻打那么多州县,不是为了占有州县,裂土为王。他们只是为了吃一顿饱饭。
所以,王仙芝一路战绩赫赫,却不足成大患。
没多久,王仙芝继续率兵南下,来到蕲州。
这次,王仙芝决定采取劝降的方式拿下蕲州。王仙芝这么做,因为一个人,汝州刺史王镣。王镣自信能为王仙芝拿来一顿免费的午餐!
王镣的信心来源于他的表兄王铎。王铎也是朝中宰相,蕲州刺史裴偓是王铎亲自点中的进士。也就是说,王镣是裴偓恩师的哥哥,这个恩师还是朝中宰相。
王镣相信,凭借这层关系,能劝说裴偓给王仙芝一顿午餐。
为此,王镣给裴偓写了一封信。
裴偓是聪明人,接到王镣的信,意识到一个飞黄腾达机会就在眼前!
当初,唐僖宗招降王仙芝,机缘错失,没有成功。现在,国家的局势更加窘迫——各处造反的农民越来越多,大唐政府左右支绌——如果能招降王仙芝,给朝廷平息一处战乱,将是天大的功劳。
裴偓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因而,裴偓不仅赠给王仙芝一顿午饭,还主动接近王仙芝,向王仙芝灌输投降好处。裴偓展开吹捧功夫,给王仙芝描绘了一个投降的美好前景:做大官,享俸禄,出门驷马,坐拥貂裘,美女在侧,使者在旁。
前面说过,王仙芝没有政治抱负,造反只是为了吃饭。一个做大官机会摆在眼前,他如何肯放弃?
王仙芝一拍桌子:“招安了!”
裴偓很开心,立即请王仙芝军队入城,献上美酒佳肴。裴偓安顿好王仙芝,与王镣联名给朝廷写了一道奏折,请唐僖宗招安王仙芝。
裴偓本以为:招降是皇帝的拿手本市,奏折到了朝廷,唐僖宗定会允许,自己还会得到嘉奖。
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奏折到了朝廷,众宰相集体反对:“王仙芝就是流寇,只要朝廷决心围剿,肯定能剿灭。就像庞勋一样!招降王仙芝,会开一个坏头,很有可能引起更大规模的农民造反。”
支持唐僖宗的只有一个人:宰相王铎。
但王铎跟王镣关系特殊,他的话没有说服力。
这一次,唐僖宗的表现很值得称赞。他力排众议,乾纲独断,决定招降王仙芝,封他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不过,唐僖宗还是太年轻了,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引出了一个更大的麻烦!而在当时,也的确没人意识到这个问题。
宦官捧着圣旨来到了蕲州,宣达了朝廷招安的旨意。其实,皇帝所谓的封官就是糊弄王仙芝,神策军押牙有一定军权,但宫里是宦官当家,没有武将发挥的空间。监察御史更是一个虚职。
但王仙芝一辈子也见过几个官。在他眼里,神策军押牙和监察御史就是大官。所以,王仙芝兴奋地接受了招安。
王仙芝拿了圣旨,快步赶回大营,准备与造反兄弟分享欢乐。
回了大营,王仙芝拿出圣旨给黄巢看。王仙芝没读过书,只是个私盐贩子,黄巢却饱读诗书。黄巢一眼就看出了问题:这道圣旨只封赏了王仙芝,却没封赏其他人,尤其是黄巢——这就是唐僖宗的失误,王仙芝是造反军的首领,却不是唯一的股东。造反军里,黄巢、尚让都是能左右局势的人物。
黄巢勃然大怒,张口就骂:“当初,我们一起造反是为了共同富贵。现在,你一个人当官了,我们怎么办?”黄巢越说越气,揪过王仙芝头发,一顿揍。
其他兄弟也不满,大声聒噪。很快,整个农民军变得人声鼎沸,大有干掉王仙芝的势头。
王仙芝评估了一下局势,如果坚持招安,不用别人,黄巢就能把自己干掉——当官固然好,脑袋还是第一位——而且,王仙芝也恨朝廷的不义之举。
王仙芝一咬牙,接着造反!
王仙芝率领弟兄再次造反。裴偓为了取得王仙芝信任,把造反军请进了蕲州城。这反而方便了王仙芝闹事。
农民军再次打砸抢后,飘然离开了蕲州。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6 14:21:29 +0800 CST  
各位兄长、老师,多提意见啊。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6 15:54:03 +0800 CST  
两年前,我跟一个好朋友商量写五代的故事,当时讨论了一些东西,零零散散也写了点,但不久,媳妇就怀孕了。这事就放下了。现在孩子大点了,有时间了,又把东西改了改,写了写,能有三万左右吧。先发上来,后面的,一边写,一边发。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6 19:58:26 +0800 CST  
7、王仙芝的败落
王仙芝与黄巢出了蕲州,两人的缘分也走到头了。王仙芝带领三千人南下,黄巢带领二千人北上,两位造反巨头从此成了路人。
其实,封官事件是导火索,两人分裂有深层次原因。造反之初,黄巢自称是“天补均平大将军”,“均平”是黄巢提出的口号,反对朝廷“重敛”、“重税”。黄巢的主张符合唐末百姓的诉求。唐末,朝廷赋税繁重、天灾不断,百姓食不果腹。所以,黄巢提出“均平”口号后,百姓响应,纷纷加入造反队伍。
开始,造反军势力小,王仙芝尚能践行“均平”主张。随局势发展,尤其是大唐朝廷不断给出招安诱惑,王仙芝开始向往安乐富贵的生活了。也可以说,从那时开始,王仙芝已经背叛了造反大业。王仙芝接受招安的一刻,两人矛盾公开化了,关系完全破裂,分道扬镳。
黄巢心高气傲,不可能容下意志不坚定的人。
或许,唐僖宗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结局。本想威逼利诱,不想歪打正着,无心插柳,反成了釜底抽薪。
分家后,王仙芝继续南下,攻打鄂州。因为蕲州刺史裴偓跑到了鄂州。王仙芝恨黄巢,更恨裴偓:没有裴偓,造反军不至于分裂。
王仙芝全力攻打鄂州,没多久打下来了。
这时,王仙芝还是很厉害。没有黄巢,还有尚君长,尚君长也是农民军的重要首领,战斗力也很强。但没过多久,王仙芝把尚君长也弄丢了。
这次不是翻脸分家,是真的“丢了”。因为一个忠贞的人和一个猥琐的人——忠贞的人是个太监,叫杨复光;猥琐的人是宋威。
杨复光是一个有忠心,有办事能力,也很有谋略的太监。如果要评选唐朝十大好太监,杨复光绝对榜上有名。杨复光,本姓乔,被宦官杨玄价收养,改姓杨。自杨复光出道以来,在各节度使中做监军。宋威被任命为草贼招讨使时,杨复光担任了招讨副使,
唐僖宗招降王仙芝失败,杨复光决定帮唐僖宗一把。王仙芝蕲州造反后,杨复光再次派人招降王仙芝。
杨复光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许诺给王仙芝兄弟几个都封官,都做大官!
王仙芝再一次动心了,兄弟几个也很满意。
王仙芝派尚君长向杨复光投降。
然而,杨复光的举动惹恼了宋威!
按官衔,杨复光是宋威的副手。杨复光越级办事,让宋威很没面子。按私仇,宋威与王仙芝有不共戴天之仇——王仙芝和黄巢造反以来,败得最惨的一次,就是在沂州遇到宋威,两人铭记在心。两人在蕲州分家后,还联手合作了一次,在宋州狠狠地收拾了宋威,让宋威名声扫地。这个仇,埋在了宋威心里。
公愤加私仇,宋威决定趁机报复王仙芝。
宋威从侧面打听到了尚君长与杨复光约定的时间和地点,提前派人劫持了尚君长。宋威向唐僖宗请功,说自己在与农民军战斗中,生擒了尚君长。
宋威的无耻到了极点!
杨复光听说后,立即给唐僖宗上奏折,说明尚君长是来投降的。
唐僖宗分不清孰真孰假,让御史查案。问题是:御史才是多大的官,宋威和杨复光都是权倾一时的人物,他敢得罪哪一个?!于是,御史装模作样地糊弄了一下,上奏:“自己能力不行,查不出来”。
唐僖宗也懒得管闲事:一个叛贼,查查是给杨复光面子,查不出来,就算了。
唐僖宗下令处死了尚君长。
王仙芝做官的愿望再次落空,还把尚君长搭进去了。
王仙芝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他一怒之下,起兵攻打荆南。
荆南节度使杨知温是个书生,不懂战争残酷性。王仙芝攻打荆南的消息传来时,杨知温不予理会:“不可能是真的,纯属谣传!”当时,临近年关,杨知温继续安排过年的娱乐活动。
大年初一,杨知温在府邸接受官员朝贺。
王仙芝不合时宜地来到江陵。江陵是荆南首府,今南京。
荆南的将领们知道王仙芝的厉害,立即上城防御。一会儿,将领们着急了:“仗都打成这样了,节度使为什么不出来督战,鼓舞士气?”
将领们亲自去请杨知温。
到了节度使府,将领们才知道:杨知温不是不知道王仙芝正在攻城,只是杨大人沉浸在拜年喜悦中,正在节度使府里饮酒赋诗,无心管攻城的事情。
将领们不敢跟主帅发脾气,只好硬请杨知温到城墙督战。但是,杨知温就是这个性子,就算到了城墙,依旧跟幕僚们吟诗作赋。
将领们只能自行主张。他们以杨知温的名义向山南节度使李福求救。山南与荆南相邻。
李福听了,二话不说,率兵救援。李福手下有一支五百人的沙陀骑兵——沙陀是少数民族,能征善战——王仙芝外围部队很快被李福打败了。王仙芝见战机失去,带兵撤走了。
这一战,王仙芝虽然逃走了,但他把所有的力气和怒气全部发泄了出来。王仙芝进攻江陵前,江陵居住三十万户,王仙芝撤走后,江陵城下只剩下十六万户。
杀戮何其惨烈!
这也就是我不把王仙芝和黄巢定位为“起义军”,而只称他们“农民军”,或“造反军”的原因。他们的杀戮太重,不能代表正义!
失去理智的王仙芝太过残忍,也把自己逼入了死角。
如此惨烈的杀戮震惊了大唐上下。朝廷下定决心平定叛乱。唐僖宗不再顾虑宰相的感受,对人事进行了一番调动,废除宋威招讨使的职务,任命能打仗曾元裕为招讨使,任命猛将张自勉为招讨副使。
曾元裕比宋威,是雄鹰和麻雀的区别。宋威年纪老且经常生病,办事糊涂,尤其是谎报王仙芝战死之事,让其他平叛军队非常不满,各路军队根本不配合行动。曾元裕很能打仗,王仙芝风头正劲时,他数次打败王仙芝。
曾元裕接任招讨使后,一个月内数次击败王仙芝。农民军人员消亡速度非常快。最后,曾元裕发动了黄梅之战。这一战里,王仙芝一败涂地,丢了性命。黄梅,今湖北黄冈。
王仙芝在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了。
一开始的时候,王仙芝代表了农民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反抗的旗帜。但贪欲和怒火让他失去了理智,一步步走向深渊。江陵的血腥杀戮,让王仙芝丢掉了人心。那时开始,王仙芝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7 09:28:19 +0800 CST  
8、冲天大将军
与王仙芝分家后,黄巢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黄巢是迷茫的,也是痛苦的。一直以来,黄巢为王仙芝服务,从未独自做过决策。现在,他虽然脱离了王仙芝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思想。他只是按照惯性做事,攻城略地,打砸抢烧。
在沂州、郓州逞凶后,黄巢离开了山东,来到了查牙山。查牙山,即今河南嵖岈山。黄巢与王仙芝南下前,让尚让坚守此地。
嵖岈山是黄巢一生转折点。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稳定的根据地。黄巢在奔波之余,终于闲了下来。他有了时间,开始反思造反的出路。
那段时间,嵖岈山险峰上,常会出现一个沉默孤独的身影。他的脚步缓慢无力,表情深邃痛苦,眼神空洞无光,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但在他的内心,却是电闪雷鸣。
一天天痛苦折磨,黄巢也在一点点领悟,一点点成长。
最终,乌云破开,红日初升!黄巢明白了:造反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建国称帝;他的武器就是“均平”思想;他的爪牙就是各地饥民。
两个月后,黄巢重新走下了嵖岈山。此时,黄巢就是一柄出鞘的利剑,长剑所指,所向披靡。他攻宋州,则宋威败;打匡城、濮州,手到擒来。
878年,阴历2月。王仙芝被杀于黄梅,黄巢正在攻打亳(bo)州。尚让率领王仙芝余众,前来投靠——黄巢离开嵖岈山后,与王仙芝有过一次接触。两人合作围攻宋州,收拾宋威。那时,尚让跟着兄长尚君长走了。尚君长被处死,王仙芝被杀,尚让又率领余众,前来投靠黄巢了。
亳州城下,黄巢完成了人生质变。众盗贼选举他为盟主,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设置百官。
黄巢开始谋求政治上的发展,以夺取最高政权为目标。应了那首《题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向“青帝”的目标奋进了。
黄巢的队伍也不能再称为农民军,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反军”了!
历史即将为之而改变。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7 13:06:45 +0800 CST  
9、无奈的选择
亳州改编后的黄巢,有了争雄天下的大志。
经过深思熟虑,黄巢决定攻下东都洛阳,占据天下中枢,号令群雄。
黄巢的策略很正确,却忽略了一个问题:王仙芝被杀后,造反军的力量更加薄弱,根本无法与朝廷抗衡。
但刚经过思想升华的黄巢无所畏惧,毅然而然地进军了。
造反军从卫南、叶县,又打到了阳翟。
朝廷马上做出响应,下令加强洛阳防御。
唐僖宗命令河阳、宣武、昭义三镇节度使,八千多人,守卫洛阳及各路险路要塞;命令曾元裕火速率兵救援洛阳。曾元裕现在的职位是草贼招讨使,拥有强大的兵力。
洛阳严阵以待!
黄巢看到朝廷搏命的架势,畏惧了。他虚晃一枪,放弃了洛阳,转而到江西地区,继续造反。
******
造反军虽有了政治目的,但流寇本质未变。这有缺点,也有优点。缺点是没有根据地,无法组建政权向百姓宣扬政治理念,政治基础不牢固。优点是造反军走到哪,抢到哪,吃到哪,无需为粮饷担忧。
朝廷就不一样了,必须保证士兵的粮草供应。但大唐屡经天灾人祸,朝廷也没有粮食储备了。唐僖宗无奈,决定向洛阳的富豪大户借粮。
唐僖宗印了五分御史委任状,十分监察御史委任状,准备赏给捐献最多的十五家,以此鼓励富豪捐粮。但在乱世中,粮食缺乏,富豪也没有余粮。唐僖宗以官换粮计策还是失败了。
守卫洛阳的军队开始缺粮,士兵怨声载道。再加上同时期的几件大事:王仙芝的余党在福建地区继续造反,李克用也在开始闹事等。全国烽烟四起,山河支离破碎。
唐僖宗焦头烂额,内心烦躁。
终于,唐僖宗决定请出猛人神器,摆平烦心事。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7 13:49:38 +0800 CST  
今儿到此为止了,存货也用得差不多了,晚上回家继续写起了。保证不断更。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7 16:28:41 +0800 CST  
二、猛人高骈
唐僖宗本以为:干掉了王仙芝,天下就太平了。没想到,王仙芝死了,又出来个黄巢,黄巢比王仙芝还厉害。所以,唐僖宗决定请出高骈解决问题。
高骈出身豪族,祖父高崇文,因平定蜀乱,被封为南平王。
高骈与祖父类似,晓畅军事,精通谋略。他奉命抵御党项,屡有斩获,收复了河、渭二州;又讨伐安南,结束了长达十数年之久的安南之乱。但他能走进唐僖宗视野,大多还是为西川的一场战争——南诏之战。
这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还在王仙芝造反前。
1、南诏国的来龙去脉
南诏国在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唐初,云贵有六个部族,分别为越析诏、施浪诏、浪穹诏、蒙舍诏等。蒙舍诏在六个部族最南面,又称“南诏”。当时的南诏国王阁罗凤是个雄才,他在唐朝支持下,先后征服了其他五个部族,完成了一统,建立南诏国。
安史之乱,南诏国趁虚而入,掠夺了唐朝西南边境大量人口和财富,逐渐强大起来。而后,南诏国征服了周边部落,教化尚未开化的蛮人,成为了西南强国。
随着时间推移,强大的南诏国,逐渐不将当年的恩人——昔日的大唐帝国,今日的衰败王朝——放在眼里了。唐玄宗天宝末年,南诏国联合吐蕃,向唐朝宣战。大唐采取了强硬措施,派大军进行镇压,南诏与吐蕃联军大败,死伤士兵超过十万。自此,南诏国有所收敛。
唐懿宗时,南诏国国力衰退,失去了一统天下大志,但为了凸显自我存在,时不时骚扰唐朝边境——蜀地。但在杨庆复指挥下,“突将”大显神威,击败了南诏国。
唐僖宗继位后,南诏国欺负大唐国衰君弱,再次来袭。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8 09:15:54 +0800 CST  
@梅迪威 2016-02-18 01:20:05
坐等楼主

-----------------------------
更新来了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8 09:17:52 +0800 CST  
@creakwu 2016-02-18 08:49:22
写的很好,喜欢这种风格,楼主加油。。
-----------------------------
一定努力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8 09:19:00 +0800 CST  
2、一场精彩的战役
南诏袭击的目标还是蜀地,交战地点是大渡河,大唐带兵将领是黎州刺史黄景复。
自古以来,大渡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红军为求生存,在伟人的带领下,从井冈山出发,一路长征,曲折婉转,到达四川越西县。
四川军阀林立,彼此牵制,是乱世中的鲜活土壤。红军如能进入四川,就是游龙入海。为了防止红军进入四川,国民党在大渡河对岸设下重兵,阻止红军入川。
大渡河防线就是国民党心中不可逾越的天险。
大渡河险则险矣,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仅是地利,还有人和。国民党占据地利,就断言必胜,实在过于自大。于是出现了强渡大渡河的一幕。
十八勇士奋死作战,强渡大渡河,成功突破了防线,为红军开辟出一条生路。《长征》记载了此事:“大渡桥横铁索寒”,可见斗争之激烈。
一千多年前,南诏与唐朝的“大渡河之战”,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强渡大渡河”。
******
黄景复听说南诏入侵,立即派人向西川节度使请援,同时,他亲自率兵到大渡河布防。
到了大渡河,黄景复笑了。他看到一件有意思事情:南诏士兵正在大渡河上铺设浮桥。
南诏意图明显:强行渡河。十八勇士强行渡河,打开了一条生路。数万南诏军能否做到?
往事越千年,都是强渡。
只是,双方心态不同。
大渡河波涛汹涌,水汽升腾,两岸杀声不断!
谁的血将染红大渡河?!
浮桥铺设完毕,大军汹涌而来。
开始时,黄景复脸色阴沉,下令唐军勿动,谨守战阵。
南诏军半渡时,黄景复一声令下,全军出击!
这就是他等待的机会:半渡而击!
“半渡而击”是兵法中常见的一招。优势有二:一是体力,南诏军渡水过河,体力肯定有所损耗,唐军以逸待劳,事半功倍。二是心态,南诏士兵不可能一瞬间全部过河。因而,已渡河的士兵没有死战的心思,挡不住唐军冲击,肯定会后撤。南诏军后撤时,又会冲撞到未渡河的士兵。南诏军自相冲撞,必定大乱。唐军可借南诏军之力,攻击南诏军。
有经验的将领绝不会让军队处于这种境地。
南诏军将领不是不优秀,是太轻视唐军。
黄景复下令了,唐军出动了,天崩地裂。南诏军这才知道唐军不是“病猫”,是“乳虎”!
乳虎啸谷,百兽震慌!
南诏军挡不住唐军,大败。士兵争先恐后地往回跑,前军踩后军,你拥我挤,落水而死的,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第一战,唐军大胜!
楼主 铖禹  发布于 2016-02-18 11:25:46 +0800 CST  

楼主:铖禹

字数:14625

发表时间:2016-02-16 21: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18 11:49:41 +0800 CST

评论数:2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