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医生

那么,究竟是出现了什么样的症状才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呢?
主要是在肾阴虚的时候,服用效果最好。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表现是肾阴虚呢?
首先要看舌头,舌头分舌苔和舌质两个部份,舌质如果发红就有可能是了(如果舌质白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要排除。舌质红,然后舌苔是薄的,注意舌苔厚的人说明是体内有痰湿,是不能不用六味地黄丸的,要先清掉痰湿。
总结一下,就是舌头的状态是舌质红、舌苔薄的人,有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可能。
然后是脉搏,您可以和以前自己的脉搏比较,如果最近跳得比较快,则可能被划进来了,肾阴虚的脉搏的特征是细数,您可以在附近找个老中医,让他诊一下脉,看看自己的脉是否是细数,看看自己的舌头是否符合舌质红舌苔薄的标准。
如果脉搏跳动的比较缓慢,那是绝对不需要服用的。

然后再看症状吧,中医是很重视症状表现的。
如果在舌红苔薄脉细数的同时,出现以下症状,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了:
腰膝酸软,这是因为肾的位置就在腰部,腰是肾的宅第,如果肾阴虚,则会导致腰部感觉不正常;
头晕眼花,这是因为阴血不足,虚火上攻的缘故,这种感觉是眼睛干干的,很涩,见到风还容易出眼泪;
耳鸣耳聋,这种耳鸣是一种长时间的,声音很小的那种耳鸣,和您感冒发烧时的那种轰轰的耳鸣不同,相信您自己一体会就明白了;
盗汗自汗,就是身上总是出虚汗,稍微一动就是一身,这里尤其注意的是晚上睡觉时出汗,那就说明阴虚的非常厉害了,有的人被褥都会湿的,但是需要鉴别的是在夏天的桑拿天,无论是谁睡觉都会出汗的,这个不要包括在内。
以上是通常的诊断标准,下面我再介绍几个六味地黄丸在现实生活中的几处应用。

一个是熬夜的情况。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和古人有很大的不同的,古人是跟着太阳的起落作息,现代人则反过来了,夜里经常要熬到一两点钟,然后早晨起得很晚,这样的作息时间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为中医认为夜属阴,如果您在夜里一直不休息,一直在活动,那么您消耗的是您的阴气,也就是说消耗的是您的物质基础,这会引起您身体的各种反应,现在很多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上夜班的人群,研究发现他们身体所患的一些职业病是非常有规律的,比如夜班人群的脂肪肝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大家很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其实这就是身体在进行自我补偿而已。
所以,熬夜的人注意了,如果您感觉到了有前面我论述过的那些诊断指征,那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进行调理了,它可以慢慢调整您身体的失调,使身体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还有一部分人群是用脑过度。这也是随着世界的发展出现的一种趋势,在古代这种情况很少,没有这么大的强度,在六七十年代也很难想像,但是现在的工作学习节奏太快了,出现了很多在短时间内过度用脑的情况,比如打电子游戏,这种事情要求你的大脑反应很快;又比如工作任务,可能要求您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思考;又比如学习,有的时候要求您三天写一篇论文等等,这些事情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基础,长此以往,则人身体的状态就会改变。
那么用脑跟肾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就是说中医认为人体的骨头,骨头里的骨髓,以至于脊髓,直到大脑,都是与肾密切相关的,如果过度用脑,则会产生一些比如耳鸣、疲惫无力、头晕、腰腿无力等情况,所以想要补充用脑过度产生的身体失调的情况,要从补肾下手,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它可以对身体进行调整,使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

还有一部分人群是房事过度。西方人不大重视这个问题,但是东方人的体质不同,实际房事过度缺失会引起一些身体上的失调。但是记住,六味地黄丸不是壮阳药,它们有本质的不同,有许多朋友都问我这个问题,就是六味地黄丸是否能够让性能力更强等等的,在这里我要把这个事情讲一下,在房事过度后,人的身体会出现一些失调,六味地黄丸是调整这些失调的,它只能起到补充物质基础的作用,记住,物质和功能是两回事,它并不能起到壮阳的作用,不要错误地理解了它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实际上如果长期房事过度,那对身体的影响也是长期的,这时如果能够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六味地黄丸,就可以减缓身体的损伤程度。

还有一部份人群,就是青春期或者过了青春期的人,有很多人脸上的粉刺很多,尤其是些女孩子,很痛苦,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的表现,正常人体内的阴阳是应该平衡的,可是如果阴不足的话,就会导致阳过份的增长(当然,也有的情况是阳过份地增长,导致阴跟不上其脚步,显得相对地不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体表出现一些相应的表现,粉刺就是其中的一种。
所以对于这部份人来说,补充体内的阴血,使得阴阳能够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对体内的物资基础进行补充,使得阳气不至于过份的亢奋,这样就可以慢慢地恢复正常的身体状态了。
当然,这部份人在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同时也可以用野菊花、枇杷叶各十克泡水代替茶喝,这样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
第一,是有湿热的人,这种人舌苔厚,舌苔黄腻(不是在吸烟和饮橙汁后),胃肠里面胀闷,大便不成形,这些是体内有湿热的人的诊断指征,需要排除。
第二,阳虚的人,记住,所有的肾阳虚都是在肾阴虚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此时不要马上补阴,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阴,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比如金匮肾气丸就是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由于传统中医认为,六味地黄丸中的主药熟地有滞腻的性质,所以长时间服用会导致脾胃不振,所以要慎重服用,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就是可以用砂仁一个,捣碎,泡开水,用这个水来冲服六味地黄丸,这样砂仁的芳香之气可以振奋脾胃,就化解掉了熟地的滞腻之性,同时砂仁还可以引药气归肾经,一举两得。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到附近的老中医那里,请他给自己诊脉,看看是否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进行调养。

六味地黄丸实在是一个好方子,古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它在调整人体的功能方面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希望它能够为各位的健康做出贡献。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3 09:14:43 +0800 CST  
作者:王思柳 回复日期:2008-6-23 9:12:23
作者:addbk 回复日期:2008-6-23 7:00:07
中医偏方较多,我们这儿就有一位不知从何处淘换来治烫伤灵药,效果显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一个不懂医的人以一剂密方一脚入医门。而中医真正的辨证大家却少之又少,以我岳父癌症来说,如罗兄所言找不到一合适的中医而在我们本地最有名的一家西医院医生对病情说不出个一二三,只告诉我们:维持!维持!在他们的维持下死人天天有,一对新婚不久的小夫妻,丈夫入院不久就死了,妻子的哭泣振触人心。其实中医也好西医也罢,时刻为患者着想努力提高技术,让死亡少些,不要时刻惦记药厂的那点反利,也许悲剧回少些吧!

==================================================================
中医的偏方、秘方确实有,有很多疗效显著,药到病除。这些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经验,如果后辈丝毫没有创新能力,甚至没有一点悟性,所谓的偏方秘方在他们的眼里就显得异常神奇,秘不外传,传男不传女。如果哪一代没有了子嗣,这些偏方秘方注定要失传。
叔叔说,我们祖上曾有一个专治骨折的秘方,药一到,断处立合,如果用药过多,还会导致断处骨质增生。这个疗效可不是一般的神奇。到了我们曾祖父那一代,传给我曾祖父的一位弟弟。但是这位前辈没有儿子,秘方就此失传。叔叔也会泡一些普通的跌打药酒,就是我爷爷传给他的。据说我爷爷不喜欢我父亲,所以,父亲什么也没有学到。我当然也是什么也没学到。
=================
的确如此啊,很令人感慨,现在有很多的这些“秘方”都慢慢地消失了,我们家祖传的是治疗肛肠病的药,传给了母亲,一般的痔疮服用后就会萎缩回去,我的搞肛肠科的朋友都不相信,说痔疮怎么会回去?后来是因为有关部门整顿,自己配药需要批院内制剂号什么的,母亲因为年龄大了,就索性不干了,回家休息,现在还常有人来找我求药,我就求母亲,母亲就告诫我,一定是熟人啊,否则就按假药论处啊。前两天给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朋友讨了一次药,患者反应说第二天就不痛了,第三天痔疮就开始萎缩了,周围的人都大吃一惊。
但在制度的管制下,这样的药就会消失的。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3 09:26:30 +0800 CST  
呵呵,等母亲哪天把这个方子传我了,我一定会把这个方子告诉大家的。实际上保守也导致了很多的有效的方子的失传。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3 09:29:38 +0800 CST  
向大家请个假,这两天可能会耽误点儿写作,有事情参加,以后一定补上!
谢谢各位的支持了!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3 09:33:37 +0800 CST  
作者:雪满龙城 回复日期:2008-6-24 11:44:25
===================
兄台你好,请查收邮件,我会给你提供合适的建议的!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5 07:52:45 +0800 CST  
作者:rippzhao 回复日期:2008-6-23 14:26:53
=================
朋友你好!请查收邮件,我也会提供合适的建议的!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5 07:54:35 +0800 CST  
呵呵!今天上网发现大家讨论得如此热烈!
秘方的事情是王思柳君提得正是时候,因为我写许叔微的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秘方的事情,非常有趣,所以是有感而发啊,大家可以看以后我写的故事,最后的思考结果会在故事中的。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5 07:57:50 +0800 CST  
就不参加大家的讨论了,今天一定要腾出时间来码字了!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5 08:00:54 +0800 CST  
作者:rippzhao 回复日期:2008-6-23 14:26:53
楼主啊,那你快救命吧,我婆婆痔疮厉害的要命,根本不能上厕所,每天要在床上躺半天,不然痔疮就疼的不行,可否告知方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如果不方便可否将药邮寄,我在北京,如果同城,也可上门取药。可否?多谢!
===================
您好!您的邮箱发不过去啊,可以把您婆婆以前检查的结果发到我的邮箱,还有她现在的症状,以及年龄,是否还有其他疾病等资料。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会把肛肠病的治疗方法发给您的。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6 06:12:45 +0800 CST  
大家讨论得很多了,我真想参加,但实在是没有时间了,今明两天又是超忙的两天,所以起早把帖子发了。
晚上赶时间接着码字!希望能让大家保持阅读速度。
回头和各位聊。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6 06:20:28 +0800 CST  
现在估计您的心中一定涌现出了一个谜团:这位许叔微,也没见他拜哪位高人为师啊?而且也没看见他是怎么学习的啊,怎么他就成了中医高手了呢?
难道,这又是一个天才?无师自通的厉害人物?

是啊,以蔡京这样的地位,估计能看上眼的医生也不多,在众多的高手里面,选择了许叔微来治病,说明当时许叔微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了。
这就奇怪了,一个乡野孤儿,一个靠自己天天晚上熬夜读书的年轻人,怎么能够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成了一个治病能手呢?莫非他有什么秘笈?
没错!您猜对了,许叔微的确是有秘笈的,这个秘笈就是:《伤寒论》。

许叔微生活的世道虽然有些乱,但有一点他非常幸运的是,他赶上了北宋政府刊印《伤寒论》。
宋朝的皇帝们在其它方面我们不敢恭维,但对于医学的重视,却实在是令人敬佩的,从宋朝第一个皇上上任的那天开始,他们就不断地组织人马,收集和整理各种医书,然后拿来印刷.
到了宋仁宗的时候,皇上更是命令成立了一个校正医书局(就在许叔微出生的前三年挂牌开业了),这是个局级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是编修院,科员由全国各地选来的精英人才组成,在局长的带领下,校正并出版了一套又一套的医学经典,我们现在看到的《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一批书籍都是这些高手们给整理,并将版本统一起来并出版的。
这个校正医书局的同志们效率真是高啊,紧赶慢赶,就在许叔微出生前后(真是老天有眼啊),把《伤寒论》给整理出版了。

要说这个过程还挺传奇的,您别看《伤寒论》这么经典一巨著,但在宋朝之前基本上已经没有一个像样的版本了。
唐朝时的中医大师孙思邈各位熟悉吧,影响那么大的一专家,在他的早年愣是没见过《伤寒论》,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拥有此书的这帮医生们都很自私,表面上都说:张仲景这个小医生有什么了不起啊?没什么好学的的!可实际上,一转身,回家自己晚上偷着看《伤寒论》,学两手然后牟利,这让孙思邈感觉很不爽,觉得这帮人太不地道了,他在写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感慨,等到了老年(各位也都知道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这个等候的时间可够长的了),才看到了一本《伤寒论》,孙思邈看了以后,这份感慨啊,说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原话是:“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各位别理解歪了,这“特有神功”的意思不是说张仲景像东方不败,而是说仲景的方子疗效太好了。于是他把部份《伤寒论》内容就记录到自己写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里了。
后来就又是好久没有见到真正的《伤寒论》了,宋太祖的时候,节度使高继送给皇上一本《伤寒论》,版本错误很多,让皇上很不满意,抑郁了很久。
结果是后来一个翰林学士王洙,在翻馆藏的那些多少年没人动的破书的时候,翻着翻着,看到了三本不大起眼的书,差点被虫子给蛀了,他拿过来,很不在意地拍拍灰尘,被呛了一鼻子灰,眯着眼睛看了看书名,然后放下了。突然,他的眼睛瞪大了,嘴也张得能放下个足球,脑子中闪过了无数个霹雳:什么?张仲景写的《金匮玉函要略方》?
于是赶快回头,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拿起来,翻开看,此书分为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天啊,这就是传说中的《伤寒杂病论》啊!(此等幸运事件降临的几率比中五百万彩票要低五百万倍)
后来,他把这个版本的《伤寒论》给抄了下来,传播了出去(按:《伤寒杂病论》是合集,后来伤寒部份成为《伤寒论》,杂病部份成为《金匮要略》)。

校正医书局的同志们就是根据这些版本的书,整理出了一个标准版的《伤寒论》,先是出了套大字的版本,据说特漂亮,但我都是听说,因为这版早就绝了,现代谁都没见过,民国期间听说北平有一个人还有一本,但仔细找去,就在即将谜底揭晓的时候,此人不见了。
总之现在是没了,我看见过一些老同志,今天还在为当时没找到耿耿于怀呢。

大字本出版以后,有大臣向皇上打报告,说这大字本浪费纸,还特贵,老百姓买不起啊(跟现在的精装书似的,老百姓一看价格就晕),请求印点小字本,让书价降下来,于是皇上由从国库拨了五千贯钱,用于刻板和纸墨工本,出版了小字本,“广行印造”,这是给老百姓的,皇上特批:“只收官纸工墨本价”,不许盈利。
看来封建制度里的皇帝也做了些好事啊。
遗憾的是,这小字本现在也没了(咱们中国人马大哈是出了名的),但好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叫赵开美的好同志给这个宋版出过一次模仿版,整个跟真的差不多,但您别高兴太早了,就连这个赵开美同志的模仿版,现在全世界也就剩下几本了,这几本也是破的破,残的残,其中最完整的一本,我给大家透露一下秘密,现在就藏在沈阳医学院的图书馆里,可是非常遗憾,由于该学院是西医院校,对中医界人士的热情不大感冒,所以这个版本还没有整理面世。
这个学校很有性格,中医界无论多大的专家去了,基本是一口回绝,不让看,前些日子有一位著名的日本专家去了,让看了,回头这个专家跟我说:“这个版本太好了,是中国的宝贝,可是为什么不出版呢?应该让全世界根据这个最好的版本研究《伤寒论》!”
他哪儿知道中国还有中西医不和这一说啊?

看到了吧,一本古书在经历了硝烟战火和风霜雨雪之后流传下来,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各位看完了还等什么啊,您怎么说都比孙思邈幸运多了!还不赶快到新华书店去,马上弄一本在手里?
您要是等沈阳医学院那一版,不定是下面哪一代的事情了呢?(斗胆悄悄说句不吉利的话,还是在该学院图书馆不失火的前提下。)

让我们再回到宋朝吧,这个小字本出版的时候是元佑三年,这个时候,小许叔微正是八岁,他的父母还没有去世,他还正沉浸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呢。
不知经过怎样的辗转,有一本《伤寒论》到了许叔微的手中,可以想见,在父母去世以后,在许叔微同学苦读的日子里,一直是以这本书为益智读物的。
那个时候可不像现在,解释《伤寒论》该怎么看的书特别多,随便到书店里可以找到几十种以上的。那个时候基本没有,实际上这种情况基本可以理解,因为写《伤寒论》该怎么看的参考书的鼻祖就在这里呢,就是我们这位许叔微,还有跟他差不多大的成无己等人,后来这哥几个长大了,呼啸成群,笑傲江湖,形成了一个后世的大门派:伤寒派。
这个伤寒派如果要用武林中的标准来衡量,那就相当于武林中的少林派,为正宗里面的正宗流派。
该派尊张仲景为医中圣人,认为医家之有仲景,犹如儒家之有孔子;医书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之有《四书》,其实在宋代以前,张仲景的地位并没有这么高,刚才我聊过了,好多人都没见过《伤寒论》这书长什么样呢,就甭谈认识张仲景了。正是从宋朝开始的伤寒学派,发掘出《伤寒论》的巨大价值,把张仲景提升到了医圣的地位。
后世尽管出现了时方派等流派,但是仔细看看他们的理论内容,也都与《伤寒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8 08:19:22 +0800 CST  
我把上面的内容讲完了,但估计您的心中还是存在着疑问,是的,甭说您,我的心里都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偏偏是这位许叔微就成了伤寒大家了呢?我们承认,《伤寒论》流传得不容易,可看这本书的人那可多去了,当时和许叔微同时看到的人也很多,现在学中医的人基本也是手一本了,怎么你我都没成此类高人呢?
的确是这样啊,一本书流传到了许叔微的手中,这并不能成为他发奋钻研的动力啊!正如《红楼梦》摆在我们的面前,可也没见哪几位立刻动手来批注的啊。
到底是什么让孤儿许叔微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拿起文辞深奥的《伤寒论》进行苦读,最终掌握了其中复杂的诊病方法的呢?

现在,为了揭开这个谜团,让我们来模拟一次许叔微第一看《伤寒论》时的情景,来揣摩一下他的思维轨迹吧,这是侦探在追踪迷案的时候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了。

在一个深夜里,许叔微翻开了《伤寒论》,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张仲景写的序。
让我们跟随许叔微一起来阅读吧,在序言里,张仲景写了自己家庭的遭遇,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稔:年的意思),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发奋看了很多的参考书,才写下了《伤寒论》。
原来张仲景是在这种凄惨的情况下开始攻读医学的啊!
许叔微的心被这些字句轰然撼动了。
那些似乎早已经愈合的伤口开始流血。
他抬头看了看屋子里的四周,空空荡荡的,只有自己孤单的坐在屋子中央。
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是这样的啊,这里原来是有三个人的,爸爸,妈妈,和自己。
那曾经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有笑声,有温暖,有阳光。
在打雷的日子里,还有庇护的肩膀和双手。
可是现在,一切都消失了,要自己给自己熬饭,没有人跟你商量今天该吃点什么菜了,早晨再也没有人喊你起床了,发烧时也要自己煮姜汤喝了,孤单的时候,要自己跟自己说话,实在想念爸爸妈妈了,就对着他们的衣服聊一会儿天。
这就是一个孤儿的生活啊。
许叔微的眼泪慢慢地流了下来。
在那天夜里,他完全体会到了张仲景当年是多么的痛苦与悲愤!
他甚至体会到了仲景流进心里的眼泪的苦涩。
和那种刺入骨髓的疼痛。

许叔微,能问你些问题吗?
可以。
现在有一条道路,摆在你的面前,那是仲景曾经走过的道路。
是的,我已经看到了!
这条道路很艰苦,也很孤独,你愿意走吗?
我愿意!因为,我看到了走在前面的,仲景的身影!
你会每天见到患者痛苦的脸。
是的,我知道!
你也许会在救治的时候第一个被传染上疾病的。
我知道,可是我不再害怕。
可是,你即使学了医,也再也救不了你的父母了。
是的,但是天下苍生有亿万个父母!
明白了,我无法再问什么了,许叔微,你出发吧,向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出发吧!

蜡烛的光芒慢慢地明亮了起来,因为东方已经破晓了。
烛光和晨光融为一体,照亮了整个屋子。
苦读了一夜《伤寒论》的许叔微,此时伏在案几上,轻轻地小憩片刻。

这样,我们就把整个过程给理顺了,这就是许叔微为什么能够对历来被称为“深奥”的《伤寒论》下苦功钻研的关键。
在对《伤寒论》进行了若干年的苦读后,许叔微终于掌握了《伤寒论》的奥秘,从此,诊病的疗效大增。

一天,一个叫秋忠臣(这估计是当年最时髦的名字)的乡亲病了,患的是伤寒,大家这个时候都知道许叔微会看病啊,就把许叔微给请来了。
许叔微问了问患者的症状,患者告诉说:自己发烧,脑袋痛,心里发烦,口中还渴。
然后许叔微诊了患者的脉,脉象是浮数,无力,尺部脉很弱(中医将脉分成寸、关、尺三部份,尺部对应肾气),许叔微倒吸了一口气,说:“这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证啊,按理说应该马上服用麻黄汤,使邪从汗解。”
大家忙说:“对啊,那您就马上给开些发汗的药吧!”
许叔微:“可是,现在不能先行发汗。”
大家:“啊?为什么,还等什么呢?”
许叔微:“他的尺脉迟而且弱,仲景说过,尺脉迟的人,是营气不足,血气微少的原因,不可以先发汗,我要先稍微让他的血气足一些,这样才能鼓邪外出啊。”
于是开了建中汤(也是张仲景的方子,可以调中焦脾胃以生气血),在里面加上了当归、黄芩两味药。
第二天,许叔微来到患者的家里后,患者家属有点着急了:“你怎么还不给发汗啊,快发吧!”
许叔微诊了脉:“还不可以,尺脉仍未起。”
家人:“管什么尺脉不尺脉的啊,你就发汗不就行了?”
许叔微:“像他这种身体,错误地发汗会导致病情严重的。”
家人:“天啊,还不发汗,你到底懂不懂医啊?”
患者的二姨:“他大姑,你看到了吧,我说不请这个许叔微吧,你们非要请,这下怎么办?”

第三天,患者的家属更急了:“你他妈的到底懂不懂啊,还不发汗,别他娘的不懂装懂,要是看不了早点告诉我们,告诉你,要是耽误了我们就去衙门告你去!”(其言至不逊)
各位知道,许叔微一生看病都是不收诊费的,你不收人家钱,为人家服务,人家还出口不逊,你会怎么样对待呢?
要是搁一般人,袖子一甩,老子还不伺候你了呢!
对,就这么做,对于这些愚昧的人,没有理由一味迁就!
咦?许叔微在做什么啊!他居然仍在认真地为患者诊着脉,然后耐心地告诉其家人,大家不要急,尺脉马上就要起了。
患者的家属用怀疑兼愤怒的眼神看着许叔微,姑且再相信这个许叔微一回吧。
最后,诊脉时,许叔微终于感到患者的尺脉有力了,这是正气开始充足的表现,于是,开了麻黄汤(麻黄汤,《伤寒论》中的方子,主治太阳病表实证),给患者服下。
患者服用了第二次以后,突然病情发生了变化,只见他开始狂躁不安。
大家吓坏了,他二姨又说了:“看到了吧,不听我的,给治坏了,他大姑,赶快去衙门告他吧!”
许叔微:“稍安勿躁,马上就好了。”
果然,片刻以后,患者安静了(须臾稍定),然后看到患者的身上开始出汗了(按:刚才的烦躁是邪正相争呢,此时是正气已胜,开始驱邪外出了)。
没几天,病就好了。
他二姨悻悻地说:“没想到许先生还有两下子啊。“
他大姑:“多亏没听你的去衙门告人家许先生。”
患者:“许先生,留我们家吃顿饭吧!”
许叔微:“不用客气,我该走了,再见。”

这下乡人传开了,这位许叔微诊病很厉害啊,还不收老百姓的钱,可真是个好人啊,于是,来瞧病的人就多了。
有个姓京的老乡,是卖草绳的,乡里都管他叫京绳子,那天,天还下着雨,这位京绳子来找许叔微了。
许叔微忙问怎么了,京绳子告诉他,说自己的儿子三十岁,现在突然病了,想请许叔微去给看看,不知道许先生肯不肯。
许叔微听了,二话不说,戴上草帽,披上蓑衣就随京绳子出发了。
到了患者家里,许叔微也吃了一惊,只见患者蜷缩在床头,浑身抖动,直冒虚汗,嘴里还说着胡话。
许叔微忙问京绳子,怎么会病成这样呢?
京绳子:“唉,一开始没这么重,只是有点怕风,身上微微爱出汗,请来位医生,给开了副麻黄汤,结果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许叔微:“都有什么症状呢?”
京绳子:“他不停地出汗,身上发烧,总是惊悸不安,说胡话,晚上不睡觉,还有个特殊的地方,就是身上的肉直跳,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儿?另外就是浑身抖动,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许先生,我儿子的病是不是很重了啊?”
许叔微:“不要担心,让我来诊一下脉吧。”
诊脉以后,许叔微叹了口气,说:“我明白了,这是误用麻黄汤发汗的缘故啊。”
京绳子:“许先生,为什么呢?”
许叔微:“您儿子的脉象很弱,像这种气血很弱的人是不应该骤然服用麻黄汤发汗的,因为患者自己的正气不足,服用这些药力强烈的药会导致身体的紊乱的。”
京绳子急了:“这个王八蛋大夫,我用绳子勒死他。”
许叔微:“不要这么说,这是没有深入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很容易犯的错误,可以服用真武汤化解掉它,真武汤的条文就是:‘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于是,给患者开了真武汤(真武汤,《伤寒论》中的方子,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
患者只服用了三次,病就基本好了。
患者全家都喜出望外,没有想到这个方子疗效如此迅速。
接着,许叔微又给患者开了清心丸、竹叶汤用来清解余毒,总之患者迅速地康复了。
患者一家人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京绳子拿出些银子,想给许叔微做为诊费:“许先生,我们听说您不收诊费,为我们百姓免费看病,可您自个儿也不能太清苦了,我的这点心意,您就拿回去补补身子吧。”
许叔微推回了京绳子的手:“真的不用了,谢谢你的心意了,我该走了。”

其实,许叔微的生活一定是很清苦的,但是,他想起了那个夜晚,那个在仲景的书前发誓的夜晚,和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
他要恪守誓言,一生无悔。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在仲景博大的慈悲情怀的感召下,此时的许叔微不再是一个令人可怜的孤儿了,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境界高、技术强的医生了,他从仲景的书中,领悟到了医道的真谛,从此,一位经方大家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那么,许叔微从来不收患者的诊费,他又是靠什么来生活的呢?北宋即将灭亡了,南宋即将开始,抗金浪潮风起云涌,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中,许叔微的生活又有了哪些变动呢?我们明天接着聊。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8 08:20:40 +0800 CST  
终于忙完了,现在可以有时间写了,希望能够把欠大家的给补上。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8 08:23:09 +0800 CST  
经常有人问我,许叔微他看病不收钱,那他靠什么活着呢?
实际上,许叔微在学习医学的同时,从来就没有放弃对举子业的学习,从他后来曾任徽州、杭州教官的经历来看,他还是比较擅长教育事业的,在古代,这些读书人最常用的谋生手段就是去教教课,给乡里的小孩子们办个辅导班什么的,总之只要不是战乱,那么读书人还不至于饿死的。
另外,古代一个自律的读书人的生活标准是很低的,有很多人以清修为荣,这些人都粗茶淡饭,觉得还是菜根来得比较香,并没有像苏轼那样经常炮制点儿东坡肉尝尝,也没想娶个歌妓做小妾,所以保持一个低标准的生活状态并不难(实际上在今天也不难)。
没有了这些物质上的负担,他们才可能做到向着心中的目标一直前行,直到达到最高境界。

许叔微从汴梁回到江南后,又治疗了大量的患者。
看许叔微诊病有种什么样的感觉呢?那就是痛快,他诊病犹如老吏断狱,那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症状,别人看着还晕着呢,许叔微来了三下五除二,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逐一点破:此病在外、在里;属虚、属实,在六经之何经,是《伤寒论》中的某某汤证,很迅速地给剖析清楚,然后下药。
需要介绍一下的是,张仲景的方子(张仲景的方子后世叫“经方”)有个特点,可能搞中医的人都有过体会,那就是,只要您辨别清楚了这个病是符合仲景哪个方子的汤证,确认无误,开方下去,三副药内,一定见效,这叫“经方不过三”,没有效果,对不起,绝对要换方了,因为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您没有认对汤证,绝对没有一吃就是半年的事情。
一般轻些的病三副药基本就会好了,这就是经方的神奇之处,真正的经方大家,经常会被患者认为是魔术师的,那么奇怪的病,怎么三副药就好了呢?
因此许叔微在群众中也积累了非常好的声望,各地来找的人络绎不绝。

有个姓郭的大款病了,患的是伤寒,也就是现在说的外感病,身上发烧,脑袋疼,怕见风。
这些症状里面,最为要命的是大便不通,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受,这位郭大款此时是腹胀得要命。
通常这大款和当官的患病是很难处理的,因为他们请来的医生太多了。
您别以为医生多是好事,这医生之间辩论起来且没完没了着呢!
郭大款在一旁急的,都快晕了,心想:各位老大,我这难受着呢,你们倒是快点啊!
一位医生很有把握地捋着山羊胡子,说道:“这分明是大柴胡汤证嘛,应该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伤寒论》中的方子,用来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之证)!”
另一位显得更有把握:“贤弟所言差矣,愚兄以为这是大承气汤证,应该用大承气汤下之(大承气汤,《伤寒论》中的方子,用来治疗肠中燥结的里实热证)!”
这第三位也不示弱:“我认为应该用蜜导之法(《伤寒论》中的外导通便法)!”
看来各位医生也都研究过《伤寒论》了,但那可不是看过《伤寒论》就能成为名医的啊,没有掌握要点,有时候会总是找不到和疾病对应的汤证。
医生辩论也就罢了,这亲戚朋友还跟着起哄,大家三五一帮,开始了混战,七大姑八大姨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直搞得一时势均力敌,难分胜负。
可苦了这位肚子还胀着的郭大款,眼睛都快绿了:各位老大,听你们谁的啊?!
这个时候,有人想到了许叔微,于是郭大款赶快让人去把许叔微给请了来。
许叔微一进门,就被这个阵势给吓了一跳,好家伙,三位医生,这么多亲戚,热闹得很啊。
甭管他们了,赶快诊病吧,于是许叔微让郭大款伸出双手,诊了寸口脉,然后,又诊了他脚面的趺阳脉(这是仲景推荐的一种脉法,用以诊断胃气的盛衰)。
诊完后,问患者:“您的小便的情况如何?”
患者回答:“小便频数。”
明白了,许叔微的心里有数了,抬头一看,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自己呢,大家都想着许叔微支持他们那方呢。
敢情许叔微谁都没支持,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脾约证啊,应该用仲景的麻子仁丸治疗。”
郭大款一听,哭的心都有了,好嘛,本来是三个观点,现在又多出来一个,我该听你们哪位大哥的啊?
许叔微望着大家疑虑的目光,肯定地说:“仲景说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用大承气汤和大柴胡汤恐怕都不合适啊。”
大家听许叔微说完,沉默了片刻,然后又开始喧哗了起来,各位亲戚朋友为了表示自己对大款的热情,纷纷陈述自己的意见,认为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关心。
这就叫:家无主病之人。
什么是主病之人呢?就是一个家庭里有人病了,到底该怎么看病,需要有一个说了算的人,此人要有经验,在家族里有地位,说话别人服气,这就是主病之人,否则议论纷纷,永远没有个定论的时候。
许叔微一看,这叫一个乱啊,再这么耽误下去这位郭大款的病可就要重了,于是,向病人家属发出了最后通牒:“我认为就应该用麻子仁丸,如果你们不相信,那恐怕就会生出其它的变证来,到时候可别来再找我啊,我这就要告辞了。”
这是要给他们点压力,其实以许叔微的心肠,哪里会不再理睬人家呢。
大家都愣了,目光刷地都集中在了许叔微的身上,不知道怎么办好。
这时,郭大款的弟弟站了起来,这是个比较有条理的人,他说:“各位,我看大家就别争了吧,既然有仲景的话在,不按照仲景的话行事,那成何体统(看来仲景的名字宋朝老百姓已经开始熟悉了)!我虽然很愚昧,但是我觉得还是许叔微先生的话在理,你们各位医生还有什么意见,现在都说出来吧。”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了想,估计自己读仲景的书没有这位许叔微读得好,就别在这现眼了,于是,集体保持沉默。
好吧,那就按照许叔微的观点,服用麻子仁丸吧。
于是拿来了麻子仁丸一百来粒,分成三次服下,在一顿饭的功夫就服下去了(食顷间尽)。
当天晚上,这位郭大款终于舒坦了,大便通畅地排下。
然后出了一身的汗,很快外邪就解了。
这个病就这么好了。
郭大款兴奋地拿出了大款的气度,想要重金酬谢许叔微。
许叔微笑了笑:“我只是想济世活人而已,不用报酬了,以后当乡民有什么灾难的时候,你捐助些就行了。”
“许先生真是好人啊,我记住了,以后需要捐助您说话!”

大家万分喜悦。
可是许叔微却高兴不起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许叔微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那三个医生会把握不准汤证呢?
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大家只要翻开许叔微的医案《伤寒九十论》,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许叔微有时几乎成了救火队员,到处去纠正前医的错误诊断。
这要搁一般人,别的医生笨,自己心里高兴着呢!好啊,这帮人越笨越好,这样我的名声就越来越大,找我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我才不管他们怎么提高呢!
可人家许叔微担心的却是这些医生的水平,“能够治好病的医生越多越好啊!”——这是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的想法。
可是怎么才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呢?
许叔微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大家打破脑袋都想不出的办法:编歌谣。

写到这里,各位一定开始无比好奇了吧,歌谣?难道许叔微解读《伤寒论》的奥秘居然会用歌谣的方式?玩笑开大了吧!
不是开玩笑,我们的许叔微同志回到家里,展开纸墨,开始像一个幼儿园老师备课一样,把自己学习《伤寒论》时总结出的辨证方法,用歌谣的形式给写了出来。
许叔微不愧是高人,写歌谣都写出了大名堂,这个歌谣后来出版成为一本书,叫《伤寒百证歌》,成为学习《伤寒论》的一部经典著作(现在书店有卖的)。
各位一定非常急切地想看看这个歌谣到底是什么样的吧?
好的,让我们来看看许叔微同志写的科普读物吧,我给各位节选几句,让大家参观一下。
在论述如何识别病位在里的“里证歌”中,许叔微告诉大家:“不恶寒兮反恶热,胃中干燥并潮热,手心腋下汗常润,小便如常大便结,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里证决。”当然,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这都是在告诉大家,您不是觉得自己无法识别里证的辨证方法吗?没关系,只要您把这个口诀记住,到时候一背,这个口诀就会提醒您,这个患者可能是个里证。
在每段歌谣的旁边,他还写下了大量的注释,来告诉大家具体的理论根据。
写好以后,许叔微放下笔墨,撸起袖子,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声势浩大的推广歌谣运动。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9 08:23:09 +0800 CST  
到底该怎么宣传呢?当然,许叔微不能站在路边像派送小广告似的来搞这个事情,其实最佳的宣传地点就在诊疗过程中,在患者的床边。

比如,有这么一位叫莫子仪的人病了,患得也是伤寒,已经有七八天了,现在他出现的这个症状实在是比较可怕——发狂。就是六亲不认,不但不认,还狂躁不已,说胡话,摔东西。这下家里可吃不消了,这可不像别的人,患了病了老老实实在床上一躺,慢慢养着,这位是满地走啊,你不招他他还惹你呢?没办法,赶快请医生吧!
先是请了一位医生来,这位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追着患者跑,冒着挨打的危险才给患者诊了脉,脉微而沉,再看这位患者,身上的皮肤微微地有点发黄,于是医生判断,这是“热毒蓄伏心经”啊,应该用铁粉、牛黄等重镇清心之品治疗。其中的铁粉在中医叫做“生铁落”,是什么呢?就是铁匠在打铁的时候溅起的铁花,落到地上冷却后形成的铁粉,《黄帝内经》里认为此物有重镇心神的作用,对于狂躁有疗效,后世也有一些用此物熬水入药最终取效的医案记载。
但是显然这次并没有效果,患者的狂躁如故。
这下家里面傻了,这怎么办啊?不能让他这么下去啊,再这么砸下去家里岂不是要宣布破产了?干脆,在把许叔微先生请来吧,听说这位不但瞧病不收钱,还医术高超呢。
于是请了许叔微来。
许叔微到了以后,先是等患者安静的时候,按了按患者的肚子,他这手一搭到肚子上,心里就明白了,这位肚子的皮肤冰凉,感觉手下硬硬的,肚子是胀满的,稍一加劲患者就喊疼。
“小便畅快吗?”许叔微问患者家属。
“小便很通畅。”家属回答。
“明白了。”
然后再次诊了脉象,仍然是微而沉。
“怎么办啊,许先生?”患者的父亲问,话音未落,一低头,一个茶壶飞过,碎在对面墙上,然后抬起头,急切地望着许叔微。
许叔微拉着大家到了另外的屋子,对他们说:“这是一个瘀血证啊,仲景说:‘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就用仲景的抵挡汤。”(抵挡汤,《伤寒论》中用来治疗下焦蓄血的方子,其中药物组成为活血化瘀的水蛭、虻虫、桃仁,和兼有通下作用的大黄)
于是到药铺抓了抵挡汤,给患者服了下去。
当服到第二副药的时候,患者“下血几数升”(这是离经之瘀血排出了),然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患者开始不狂躁了,安静了下来,再接着,出了一身的汗。
这个病居然就这么好了。
这是个中医里面典型的上病下治的医案,病的表现在上面,心神狂乱,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下焦,治疗好了下焦,那么上面的病也就好了。
大家都一边拍手一边冲患者惊呼:“天啊!太神奇了!你怎么这么快就好了!”
患者好奇地看着大家:“出什么事了?你们怎么都显得那么狂躁呢?”

虽然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先前给患者诊病的那个医生却很沮丧,自己的医术怎么不灵呢?为什么自己就辨认不出这是个下焦蓄血证呢?
正在想着,只觉得有人牵自己衣服两下,一看,原来是许叔微。
“啊?许先生找我何事?”
许叔微:“你先出来,来,我教给你一段歌谣吧!”
医生:“啊?歌谣?老大,刚才我已经很难堪了,难道,你真的觉得我的智商很低吗?”
许叔微:“哪里,只是我编的歌谣而已,我读,你听听。”
医生困惑中:难道这是一种最新出炉的羞辱方法吗?
许叔微:“蓄血如狂脉沉微,但欲嗽水不咽入,小腹满硬小便利,不发寒热大便黑。怎么样?能记住吗?”
医生:“啊?这是什么?”
许叔微:“这是蓄血证的辨证要点啊,你只要背下来了,下次可以有个提醒作用啊。”
医生恍然大悟:“哎呀许先生,我明白了,您可真是高啊!多谢指点了!”
许叔微:“没有关系,这个是我抄写的《伤寒百证歌》,你拿去吧,仔细读读,会有收获的。”
医生:“许先生真是宅心仁厚啊。”
许叔微诚恳地望着这个医生,说出了告别的话:“哪里,我只是希望,你以后做一个好医生,再见了。”

这个医生手中捧着《伤寒百证歌》,目送许叔微远去,心中充满了温暖。
他很好奇,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世界里,能够如此无私地帮助别人的人,他有着怎样的一颗心呢?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
到处都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许叔微一路走去,心境开朗。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此刻,许叔微的心里也非常的愉快。
其实他的心里想得很简单,他只是希望这个世界上出现千万个好医生,去救助更多的患者,如此而已。
那些世人眼中的互相倾轧的事情,在他的心中,连一丝一毫都不曾存在过。
其心胸宽阔如此,又怎么能放不下那么多的学问呢?
世人的心中杂念太多,又如何能够放得下学问呢?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9 08:24:27 +0800 CST  
作者:samuel2006 回复日期:2008-6-28 15:22:20
LZ,请问中医对蟹足肿(又称疤痕疙瘩)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或者减轻症状呢?如果患者是疤痕体质的话,可否通过饮食和药剂改善这种体质呢?
=====================
朋友您好!这种情况我确实没有治疗过,以前看到过有的病案说有治疗效果的,但是我没有记录下来,我会留意这方面的资料,如果遇到,就提供给你。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29 08:27:36 +0800 CST  
就在许叔微为患者诊病的时候,国家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北宋政府倒台了。
倒台的原因当然我不用说,地球人都知道了,是大金国攻破了汴梁,把北宋皇上的老巢给一窝端了,连徽宗、钦宗带后宫嫔妃公主全给掳走了,惨烈之极。
这事儿对当时的读书人影响,不能说是影响,应该说是刺激,简直太大了,自己的皇上被人家给抓走了,这,这算是什么事儿啊?!这简直是饱读孔孟之道的学子们的奇耻大辱。
随即,南宋政权建立了,举国上下皆寄希望于新皇帝赵构,盼望早日恢复中原。
这一年,许叔微四十七岁了。
但是,爱国之心是不分年龄的,大家应该记得,陆游临老了还让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
许叔微也不例外,他的心情激愤不已,总觉得该为国家做点儿什么。
老天爷仿佛是觉得这样还不够乱,又加上了流寇的骚扰。
侵扰许叔微家乡的流寇是以一个叫张遇的人为首的队伍。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这个张遇团伙,宋朝官方记载当然是叫做“贼”,但是队伍里面显然有农民起义的色彩,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就是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成份复杂,溃军和农民起义者混在一起,张遇这个人本来是河北真定(就是李东垣的家乡)的一个马军,估计属于军棍一类的人物,后来看到时局较乱,就趁势起兵,带着队伍一路辗转,就来到了许叔微的家乡,他的队伍号称有两万余人,军纪很差,攻陷了哪个地方就开始烧杀劫掠,单从这点上来看,我宁愿把他定位成“流寇”。后来这支队伍在接受招安后,由于继续抢劫,被韩世忠给收拾了一下,把众将官杀了几十人,老实了,从此收编入韩世忠的队伍。

南宋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张遇还没被收编呢,还是一个规模很大的流寇,他们从北方一路杀来,直奔许叔微的家乡真州。
老百姓紧张极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宋军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大家估计,城池是估计守不住的了,但是又能够往哪里逃呢?你能保证刚逃到那里,贼人就不会马上攻打那里吗?
在那些动乱年代,那些枭雄们金戈铁马、指挥江山,可实际上最倒霉的是老百姓。
那些枭雄们得到了后世的盲目崇拜,很多人说一看到他们的故事就血脉喷涌、兴奋异常,实际上,乱世真的来了,可能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到时候要带着老婆孩子跑路啊。

许叔微此时在做什么呢?还能做什么?还是给大家看病呗,只不过,这时来看病的人群中多了很多宋军军士。
古代医案中记载治疗军士的并不多见,机会难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顺便也分析一下宋军的军力吧。

这个时候乱得很,真是好人心惶惶,每个家里都在打包袱,把值钱的东西收拾起来,准备藏到难以找到的地方。路上官军的马队跑来跑去,这是守备官军在调动,大家都从门缝里向外张望,想得到点前线的消息,实际上,此时张遇距离这个还有些距离,但是进兵的方向却是这里。
一天,有人拍打许叔微家的门板,许叔微打开门,看见几个人抬着一个官兵,忙问是怎么回事?
来人告诉他,这是从前线宣化镇(这不是河北的宣化,而是真州边上的一个小镇)部队撤下来一个病号,是个军士,患了伤寒五六天了,宣化镇上没有医生,就跑到真州来找许叔微了。
许叔微请大家进了屋子,随便问了问前线怎么样了?张遇打过来了吗?然后诊了脉,脉象洪大而长,再问了问患者的症状,是大便多日不通,身上发热,没有汗。
许叔微说:“这是个阳明证啊,需要使用泻下的办法!”
患者家属听了吓一跳,说:“这位患者都七十多岁了,使用泻下的方法不合适吧。”
看看吧,连七十多岁的人都当兵去防御敌人了,可见宋军队伍的质量不怎么样。
许叔微说:“恐怕只有这样的办法了,现在‘热邪毒气并蓄于阳明’,不管多大年龄,不泻下不行啊。”
患者家属只好答应了,于是许叔微给开了大承气汤。
过了半天,患者什么反应没有(半日,殊未知)。
许叔微这个纳闷啊,不对啊,看他这个体质,该泻下了,怎么还没反应呢?
于是又诊了脉,问了病证,居然病情一点儿也没改变。
想个片刻,许叔微突然明白了,问患者家属:“药都喝了吗?”
家属:“报告许先生,我怕他的身体受不了,只给他喝了半副。”
好嘛,许叔微一看果然如我所料啊:“马上再服一副,这样吧,这次我亲自监督,喝下去为止。”
这回可逃不掉了,在许叔微的眼皮底下,就把这一副药灌了下去。
没多久,患者就喊着要去厕所,然后就开始泻下了。
泻了以后,全身微微出汗,一摸,温度已经降下来了,其它痛苦的症状也消失了。
第二天的时候,还想跟许叔微要补药补补呢,许叔微告诉他,这个时候不能补,怕邪热未清啊,只需要喝些粥调理一下就可以了。
这位七十多岁的军士好了以后,又回到宣化去守备去了。

第二年,就是公元1128年,戊申年,在正月的时候,张遇的队伍直奔真州杀来,在城外就和宋军交战上了,打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城内也乱了,百姓有的帮助宋军守城,有的运送物资,总之你看街道上都是来回奔跑的人群,和一张张慌乱的脸,往日宁静的生活状态被彻底打破。
到许叔微这里来寻求救治的人更多了,很多都是从前线下来的。
这个时候,有一个宋军军士被张遇的部队俘虏了,很倒霉,张遇这帮人安置俘虏的地方很特别,是把俘虏给塞在小船的甲板下面(置于舟艎板下),这绝对不是人呆的地方,估计就是平时打上来鱼放鱼的地方,这位老兄被塞在这个甲板下面就没人管了,窝在那里,这份遭罪。
好在这位老兄是个机灵人,后来看到个机会,居然从那里跑了出来,逃回到了真州城内。
自由万岁!这位老兄终于体会到了自由的快乐,于是开始狂吃——估计已经饿晕了,然后脱下衣服找虱子,估计在甲板底下被这帮寄生虫给咬惨了。
结果第二天,开始发烧了。
先请了位医生,这位医生一分析,饿了几天,然后狂吃了一顿,甭问啊,这是有食积啊,使用泻下之法吧,于是开始开了泻下的方子。
结果泻是泻了,病没好,罪白遭了。
又请了位医生,一听说患者曾经脱衣服找虱子,好嘛,这可是正月里啊,甭问啊,这是外感风寒啊,应该发汗。于是就开了发汗的方子。
汗也发了,病还是没好。可是再经过这两位医生的治疗后,患者开始感觉精神困顿,而且还开始喘上了,呼吸很费力,可把两位医生吓坏了。
没办法,只好请来了许叔微。
许叔微诊断结束,没说别的,只是背了段《伤寒论》的条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两位医生愣了,心想:什么意思?不说是什么病,口中念念有词的,这是干什么啊?好像是在背诵《伤寒论》条文呢吧?
一位稍机灵点儿的马上反应过来了,噢,这是说这个病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呢(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中的方子,用来治疗风寒引起的肺气上逆之证)。
另外一个也反应过来了,可是仍有些疑虑:“这个桂枝我可没有用过,这味药是不是太热啊,能治疗喘症吗?”
许叔微也不客气,直说了:“各位来看看仲景方子的疗效吧。”
于是抓了药,熬好给这位老兄喝了,只喝了一副,就不喘了(一投而喘定)。
再喝了第二副以后,患者开始微微地出汗,到了晚上,身上热就退了,再一诊脉,脉象已经平和了。
两位医生傻了,张了半天的嘴,最后由衷地感慨到:“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
许叔微告诉他们:“仲景之法,岂诳惑后世也哉!”
然后勉励两位医生,等战乱过去了,二位好好研究一下《伤寒论》吧,这里面可以汲取的东西很多呢,如果研究中遇到了问题,还可以看一看这本歌谣集《伤寒百证歌》,来,这本书,送给你们了。
两位医生的嘴张得更大了。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30 11:17:48 +0800 CST  
从上面的医案我们也看出些端倪了,那就是宋军的战斗力不怎么样,估计占不了什么优势。
果然,没有多久,真州就被攻破了,张遇的军队进入了真州,开始了大肆烧杀抢劫。

抢劫的过程我就没法儿说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历朝历代下来,中国的老百姓可能已经经历过以千万计数的抢劫了,每次这些军队打来打去,无非就是为了占有老百姓家里的那点可怜的财产,一旦攻下了一个地方,没说的,就是撒开人马,进入各家各户,值钱的东西拿走,能吃的家畜带走,年轻的妇女掳走,就是这些事儿。
还是那句话,老百姓总是那个最倒霉的角色。
许叔微呢?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动乱中,许叔微只是一个读书人,一点回天之力都没有。
他只是这些遭难的成千上万的百姓中的一个。
许叔微为此悲愤不已。

劫掠过去了,张遇的抢劫队伍如同蝗虫一般,直奔镇江府而去,他们的下一个抢劫目标是镇江,在若干天后,他们攻陷了镇江,又进行了一次规模类似的抢劫。
此时,整个真州如同地狱一般,往日繁华的场面不见了,街上满目疮痍,到处可见被烧毁的房屋和无家可归的百姓。
有的家里粮食被抢走了,全家已经很多天挨饿了;有的家里房子被烧了,一家人在露天的房子里忍受冬天的寒冷。
被杀死的人也很多,每天都可以见到大批的送葬队伍,有的尸体无人认领,就堆放在露天位置。
以上都是导致瘟疫爆发的致病因素,正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果然,没出多久,一场大规模的瘟疫,席卷而来。
许叔微目睹这一切的发生,心急如焚,因为这些致病因素,他一个都清除不了,此时,他突然感到了做为一个老百姓的无奈,你的医术纵有通天的本事,可是面对那么多的百姓在露天的寒冬里挨冻,你也无能为力。
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以许叔微那样的慈悲心肠,面对如此人间惨剧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在经历着痛苦的煎熬。
怎么办?没有办法,许叔微痛定思痛,擦干了眼泪,挽起衣袖:做为一个医生,我能尽力做点儿什么就做点儿什么吧!
他先找到了药铺的老板,还好,劫匪并没有认为中药值钱,只是抢走了钱,却留下了药。
许叔微对老板说:“此时瘟疫大行,老板请施舍些药来救人吧。”
老板:“许先生您一向免费给百姓诊病,我们已经佩服不已了,现在您有这等请求,我们哪里能拒绝呢?”
于是派了店员:“许先生前面给灾民诊病,你们后面就回店里抓药送去。”
许叔微在谈了几家药铺后,就开始行动了。

他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估计很多家都没有门了),对每家的瘟疫患者进行救治,大家一开始比较吃惊,咦?我们家没有请医生啊?我们已经没有钱付药费了!
可是,当大家看到是许叔微来了的时候,都明白了,而且当听说草药也会免费送来的时候,大家都感激得流出了眼泪。
在寒风里,从早晨到夜晚,从白天到黑夜,许叔微一直在忙碌着,身后药铺的店员已经轮换过几批了,可是许叔微却只有忍受着疲倦,咬牙坚持着。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再多坚持一会儿吧,没有时间了,随时都在有人死去啊,要快啊!一定要快啊!

王先生患瘟疫已经几天了,家里人虽然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
这时,许叔微前来询问了:“你们家里有人患瘟疫吗?”
大家都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马上回答:“有啊,在这里躺着呢?”
许叔微:“我来给看看吧。”于是带着药铺店员进了屋子。
患者家属居然还没明白过来呢,还呆呆地看着,倒是药铺店员给解释了:“我们许先生免费给大家看病,药也是免费赠送的!”
一家人这才感激地作揖致谢。
许叔微问了患者的病情,家人叙述,患者是身上发热,自汗,身体感觉沉重,连翻身都困难,总是昏睡。
许叔微诊了脉,然后说:“这时风温病啊,需要用葳蕤汤合独活汤来治疗,开两副,明天这个时间我再来复诊。”
店员记下,马上跑去抓药了。
许叔微告辞,在走出这家的时候,他把眼睛闭上了片刻——他太疲倦了,只能用这种方式休息,然后,努力睁开眼睛,进入下一家。

在进入一个人家的时候,许叔微意外地发现这家已经有个医生在诊病了。
那个医生见许叔微进来了,马上上来打招呼。
许叔微愣愣的,一时想不起这个人来。
这个医生笑着说:“许先生您不记得了?在给镇东莫子仪治疗狂症的时候,您送给过我一本《伤寒百证歌》啊?”
噢!许叔微这才想了起来:“您这是?”
医生:“听说许先生在给瘟疫患者义诊,我虽然本事不如您,但也想效仿您为百姓做点儿事。”
许叔微惊喜地发出了高兴的赞叹:“好啊,那就一起来吧。”
他仔细地看看了那位医生的诊病过程,发现他进步很快,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于是告辞:“这里你处理吧,我去下面的人家了,再见。”
医生抬起头:“许先生,再见。”
许叔微刚要出门,那个医生突然叫住了他:“许先生!”
许叔微:“啊?”
医生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我们以后,就是朋友了,是吗?”
许叔微望着他,用力地点点头:“是的,我们已经是朋友了!”
朋友,这两个字,此刻温暖着两位患难中的医生的心。
朋友,一定会再见面的!
他们互相坚定地对望了一眼。
然后,许叔微转身走了出去,进入到下面的一户人家去了。

文献载:“建炎初,剧贼张遇破真州,已而疫疾大作,知可(许叔微的字)遍历里门,视病与药,十活八九”。
他那些治病的记录,在他写的医案类的书《伤寒九十论》中,一一可以看到,各位有兴趣者,可以拿来阅读,此书在中医医案类书籍中,地位重要。

慢慢地,瘟疫过去了。
可是,许叔微的心却没有平静,他有的时候走出家门,望着千疮百孔的街市,心中悲愤不已,他想:国家如此动荡,造成千万百姓流离失所,我却每天只能治疗那么几十个患者,难道我不应该投身到更大的事业当中去吗?
我们看到了,许叔微是从悲天悯人的角度出发的,想投身到挽救国运的事业当中去,相信这时当时许多读书人都在想的事情,这跟后来的鲁迅弃医从文有些相似之处。
于是,在经过了好多天的思考后,许叔微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向家人宣布,他决心重新拿起举子业,考科举,进入政府,做一些能够挽救国家命运的事情。

这个时候,正是南宋大将韩世忠在黄天荡围堵金兀朮的十万大军,将其一举击败的时刻,此时举国上下一片振奋之象,许多热血沸腾之人都在振臂高呼。

然而,实事后来证明,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30 11:18:53 +0800 CST  
作者:卧床生 回复日期:2008-6-30 10:43:35
张仲景什么时候也给介绍介绍?
===================
兄弟,张仲景的故事百家讲坛里郝万山老师给讲了那么多了,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了!没办法啊!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6-30 11:21:39 +0800 CST  
估计各位可能担心,如果许叔微从此不再看病了,那岂不是要失去一个好医生?
请您放心吧,许叔微是不会停止看病的,相反,他在去赶考的路上,反而治疗了很多患者,很庆幸的是,这些医案都记录下来了,让我来给大家展示一二吧。

比如他到了毗陵(现在的常州)去备考,结果学官(估计是教委的官员)中有一个人叫王仲礼的,这位王仲礼的妹妹病了,许叔微一听,没什么推托的啊,领导的妹妹病了,我去给瞧瞧吧。
到了王仲礼家一看,他妹妹还病得不轻,患伤寒已经七八天了,现在躺在床上处于半昏迷状态,喘气的时候喉咙中发出痰声跟拉锯似的,牙关紧闭,眼睛半闭着,已经不认识人了,看这样子,很危急了。
许叔微也倒吸了一口凉气:“怎么病成了这样啊?”
患者的母亲说:“刚开始得病的时候就很怪,白天没事,可是,一到了晚上……”
许叔微:“到了晚上怎样?”
患者的母亲压低了声音:“一到晚上,她就像鬼神附体了一样,开始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很吓人啊,许先生,您说,她是不是中了邪了?”
神秘气氛开始在屋子里蔓延,几个家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一种恐惧的表情,显然这两天已经被吓着了。
患者的母亲:“您要是不来,我就准备去把道士请来驱邪了。”
难道,真的是鬼神附体?
许叔微倒是很坦然,问:“刚的病的时候,她的月经是不是正好来了?”
患者的母亲:“咦?这么隐秘的事你怎么知道?是来了,可是发烧了两天就自己回去了。”
许叔微笑道:“哪里有鬼神附体,这叫热入血室证啊,仲景说过: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发作有时,叫热入血室。”(热入血室:指妇女患了外感以后,邪热进入了肝经血分或者胞宫,通常会引起神智异常)
患者的母亲:“噢,原来不是有鬼啊!”
许叔微:“不是有鬼,只不过前面的医生用错了药,导致痰涎上涌,现在我先用一呷散(一呷散,主药成份为天南星,为化痰之药)把痰去了,然后再调治。”
于是给患者服用了一呷散,两个时辰以后,吐出了大量的痰涎,这时呼吸就开始通畅了,人也苏醒了。
接着,许叔微给她服用了小柴胡加地黄汤,服用了三副以后,患者就好了。
这下,请道士驱邪的钱算是省下了,患者的母亲很想把这笔钱转赠给许叔微。
许叔微笑着回绝了:“我一生都不收患者的钱。”
大家都晕了,天下还有这样的医生啊?!
从此,常州的人也知道有这么一位特殊的医生了。

楼主 罗大伦  发布于 2008-07-01 11:11:10 +0800 CST  

楼主:罗大伦

字数:741002

发表时间:2008-05-19 14: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4 14:46:52 +0800 CST

评论数:1612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