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史记--那些名声若日的历史人物

虽然屈原死了,但是他还“活着”。
如果说司马迁是横断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一座雄奇大山,那么屈原就是高悬在中国历史上最明亮的一颗星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璀璨光芒,永远照拂着四海九州,永远照耀着大地苍莽。用太史公司马迁的评论来说就是: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就算和太阳月亮来争夺光芒,也是可以的!

后世学子于岭南遥祭灵均先生

先生与众显不同,独赴深渊亦从容。
可怜忠心报家国,到头原是一场空。
万里山河成大统,沧浪清浊谁又懂?
千秋之后游学子,遥向汨罗吟橘颂。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3 22:49:21 +0800 CST  
三,闲说史记之飞将军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唐代诗人卢纶写的诗。诗里面描述的是一位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这个英雄人物就是西汉时期的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

李广,外号飞将军。飞将军这个外号不是他自封的,也不是汉朝廷的赏赐。这是来自于汉朝死敌匈奴人的传扬,是来自于敌人的敬畏。后世有人说飞将军是司马迁这位史家对李广的虚美之词,并且列出了不少的论据,对此我是不认同的。因为和后人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相比。我更加相信早年把大片山川河岳都踩在脚下,后来甚至连活着都不怕的司马迁的职业操守。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对飞将军李广的盖棺定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和李树都不会说话,只要长出了甘甜的果实,人们就会自觉地走到树下仰起头来,树下自然就会出现各种蹊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终其一生去做某件事,就算不善于言辞。久而久之,人们也自然会对他生出敬仰之情。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4 12:50:27 +0800 CST  
飞将军李广的人生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他历经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三个朝代,就算说一句三朝元老都不为过。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就在于他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就是在抗击匈奴。用史记记录李广自己的话来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我李广自结发之日开始,和匈奴人大大小小的战斗打了七十多次。
这样的传奇经历,在中国英雄辈出的漫长历史长河里面都是屈指可数的。也正是因为有无数类似李广这种勇猛的骁将存在,汉武帝刘彻才有底气去东征西讨,南诛北伐。才会有陈汤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李广长臂善射,勇武过人。他曾经跟随汉文帝刘恒出行,冲锋陷阵,格挡猛兽。汉文帝刘恒都为他感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就是说:可惜呀!你小子没有遇上时候。要是你生在高帝,即汉高帝刘邦,暗指逐鹿中原,楚汉相争那个时代,取个万户侯易如反掌呀!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6 09:15:10 +0800 CST  
李广箭术超群,是中国漫长历史长河里面屈指可数的箭术高手。排在他前面的只有两位。一位是神话传说中射落九只金乌的九阳射手后羿大神,一位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将养由基。
后羿射落九日,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跟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是一个性质,已经脱离了真实的范畴。和脱离了真实范畴的后羿大神不同,养由基和李广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汉语词典里面有三大成语是专门用来形容他们的箭术的。
这三大成语里面楚国大将养由基独占两个,一个是百步穿杨,一个是百发百中。飞将军李广则独占一个,应弦而倒。
李广的箭术已经达到了应弦而倒的境界。当然了。在应弦而倒之前,还有一个“度不中不发。”度的意思就是揣度,估摸。李广射箭,无论是射击敌人还是射击猛虎。他都会事先测算一番。只有在把握十足的情况下,他才会悍然出手,一举见功。可无论是敌人还是猛虎,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只要靠近到一定距离,他(它)们就会发动凌厉的攻击。
史记里面就记录了李广有一次去射杀老虎的惊险过程: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意思就是说李广去射老虎,被老虎腾起攻击。最终李广还是带伤把老虎给射杀了。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6 11:25:51 +0800 CST  
现在很多人无法直观地感受到被老虎攻击是个什么情况。网络上有外国人骑着大象去拍摄老虎,结果被老虎腾起攻击的视频。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
在冷兵器时代想杀死一头猛虎。除了具备足够的武力值之外,还必须具备有超越一般人的勇气。最为简单的一个道理,面对着一头凌空扑来的斑斓猛虎。有多少人能够做到镇定自若的?我想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绝对是万中无一。毕竟和老虎这种牙尖爪利的猛兽相比,人的身躯实在太过脆弱。畏惧猛兽更加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李广在受到猛虎攻击受伤的情况下,还能够成功地进行反杀。这足以证明他的勇气和武力都是顶尖的。
李广射虎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他是经常性地去射杀猛虎。他杀猛虎就好像是屠夫在杀猪,给人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至于会不会被老虎攻击,会不会命丧虎口。他从来不会觉得这是什么问题。他不会在乎自己是否会遇到危险,更加不会在乎自己的身躯。他是一名传承了古代勇武精神的真正勇士!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6 22:43:33 +0800 CST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传承了古代勇武精神的真正勇士通常会把不畏死这三个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遇上那些可能会危及自身性命的事情。通常只有去不去做的问题,而没有怕不怕的问题。他们没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那种精致的自惜毛羽的毛病。他们会看轻自己的身躯,而会看重某些他们认为值得看重的东西。在他们的眼里,生命的地位是排在次要位置的。
李广就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不爱惜自身毛羽(性命)的同时,还对自己的能力有着足够的自信,甚至到了自负的地步。
史记记载: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与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意思就是说李广做上谷郡太守的时候,数次跑去和匈奴人交战。当时的典属国,即负责汉朝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公孙昆邪对即位不久的孝景帝刘启流涕说:李广的才能和勇气,天下间就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可他对自己的能力太过于自负。身为一郡太守却亲自下场和匈奴人搏杀。这样下去,我怕他会出事呀!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7 14:13:31 +0800 CST  
由此可见,当时朝堂上面的人对李广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还是看的很真切的。
李广身上的优点很明显。
他的优点就在于奋不顾身,身先士卒,作战勇猛,箭术高强。从来都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简直就是在蔑视死亡,嘲笑死亡。他能够轻易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士卒,从而极大地提升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这就有点类似于亮剑里面的李云龙在嗷嗷叫:兄弟们跟我冲!这带来的渲染效果绝对是无与伦比的。
而李广身上的缺点同样明显。
他的缺点在于太过自负,甚至已经到了自恃其能的地步。就以他在上谷郡做太守来说,身为一郡太守却亲自下场和匈奴人生死搏杀。就算你对自己的武力有绝对的自信,能以一敌十,以一敌百。可是人始终是血肉之躯,没有谁是能够天下无敌的。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么影响的就是一郡的军心士气。这绝对是不可取的。所以公孙昆邪对孝景帝刘启的建议绝不是无的放矢。而李广这一生数次遇险,也是他自恃其能的最佳佐证。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7 15:14:28 +0800 CST  
李广一生遇到好几次危险。
其中在雁门郡出击匈奴的时候,匈奴兵多,李广被打败了,甚至于他本人都被匈奴人给俘获了。只不过匈奴单于一直以来都听过李广的名声。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意思就是说打败李广后,要把他活捉到我面前。因此匈奴人捉住李广之后,并没有立刻杀死他。而是想把他押送到匈奴单于的面前。也就是在这个押送的过程中,受伤的李广推倒了敌人的一个骑兵,并且抢了对方的马匹往南边逃亡。匈奴人派出几百名骑兵追杀他。结果被他用弓箭射退了追兵,最终活着逃了回来。
李广打仗有胜有负,他从来不是那种常胜将军。当时汉朝边郡有两大名将。一位名将就是飞将军李广,另外一位名将就是程不识。这两人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带兵风格。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8 15:52:47 +0800 CST  
程不识带兵进退有度,军法森严。严格执行各种制度条令,令行禁止。上下犹如一体,没有什么破绽,凛然不可以侵犯。用现在人的说法,程不识带的兵就像是一台战争机器,行军布阵一丝不苟,讲究以堂堂正正之势轰然碾压过去。
而李广带兵一切从简,人人自便。文书条令这些能省略就省略,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看起来吊儿郎当,到处都是可以攻击的破绽。然而一旦接敌迎战,这群人个个都不怕死的王八蛋。他们非常乐意去死,尤其是为李广去死,那更加是争相恐后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史记里面也是给出了原因的。史记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大体意思就是说李广带着手下兵马行军打仗,找到了水源之后,那怕极度饥渴难耐。只要他手下的士卒没有喝够,那么他就不会靠近水源。只要他手下的士卒没有吃饱,那么他就不会开口吃饭。
李广行军的时候爱兵如子,作战的时候身先士卒。那怕他沉默寡言,不擅长于言辞蛊惑煽动,可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将军能做到这种程度。潜移默化之下,已经在无形中感染了所有的士卒。结果就是人人乐为其用,人人也乐为其死。所有士卒都乐意听从李广的差遣,所有士卒都乐意替李广去死!这已经不是虎狼之师了,这完全就是一群不怕死的死士。
然而人力总有穷尽的时候。再不怕死的人,被一刀砍下来也是会死的。再不怕死的人,饿上十天八天也是会死的。李广一生经历坎坷,除了自恃其能之外,还和他这种带兵风格有很大的关系。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8 19:21:20 +0800 CST  
李广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他活的真真实实。他不是什么道德完人,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霸陵尉因为喝醉酒了,出面喝止了李广的一次不当行为。重点是嘲笑李广是一位“故”(过去式的)将军。李广就怀恨在心,利用出击匈奴的机会向上面请示让霸陵尉从军一起出行。到了军营之后,立刻就用借口把霸陵尉给斩杀了。这是典型的睚眦必报,公器私用,公报私仇。
除了睚眦必报,公器私用,公报私仇之外,李广甚至还做了一件令人侧目的事情--杀降!他在陇西的时候,羌人反叛。李广先是诱惑对方投降,(套路无非就是你们放下武器投降了,我就赦免你们所有的罪行。)当时投降的羌人有八百多人。然后被李广一日之内杀清光。杀降从来被认为是不详!而敢于杀降的飞将军李广,哪怕他是为了陇西的安宁才下的命令,最后还是深以为恨!他对此事感到深深的悔恨。
李广难封!祸莫大于杀已降!这些名言就是从此而来。
在此还要感谢一下太史公司马迁。那怕对李广推崇备至,可他丝毫没有隐瞒避讳的意思。他真实地记录了历史。记录了霸陵尉,八百降羌这些倒在李广屠刀之下的无辜亡魂。每次想到古代史官这种耿直精神,我的心中都会油然生起敬佩之情。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8 21:44:19 +0800 CST  
李广身为西汉一代名将,靠的从来不是他的智谋和胜利。他靠的是不计得失,默默奉献。他靠的是身先士卒,奋勇争先。
史记记载: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意思就是说李广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这些地方做太守的时候,全部都是以奋力作战而出名。
李广驰聘沙场,戎马一生,征战无数,杀敌如麻。匈奴无数的骄兵悍将没能杀死他,岁月这把无形的屠刀也没能杀死他。他没有倒在沙场上,也没有倒在儿女辈的手中。他最终倒在了自己的手上。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19 16:07:42 +0800 CST  
元狩四年春,即公元前119年的春天。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了边塞之后,大将军卫青派人抓到了俘虏,得知了匈奴单于的住处。于是准备整合一支精锐兵马去袭杀匈奴单于。李广这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此时有了正面击杀匈奴单于的机会,他当然不愿意错过。于是屡次请命,甚至连“先死单于”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
大将军卫青出征前就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叮嘱。意思就是李广已经很老了,不宜再让他正面和匈奴对抗。加上公孙敖失去了侯位,正在中军跟随着卫青。卫青想让对方立功,就把李广从前军调到了右军,而把公孙敖从中军调到了前军。于是一生都在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错过了直面匈奴单于的机会。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20 13:15:11 +0800 CST  
其实大将军卫青这样安排也无可厚非。除了想关照一下公孙敖之外,李广的年龄也是重点要考虑的因素。毕竟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的年龄摆在那里。要是让他做前军直面匈奴单于,以他那种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的勇猛作战风格。真的很有可能会先死在匈奴单于的面前。要是李广真的死在匈奴人的手里,那么对汉军的士气打击肯定会不小。何况李广在朝野间都有不小的声望,他拥有无数明的暗的支持者,连汉武帝刘彻都私下叮嘱过卫青。卫青哪里敢让老迈的李广出头冒险。
李广数次请愿,还是不能如愿以偿。忿忿不平之下,他最终还是执行了大将军卫青的命令。与统率右军的赵食其一道,率部走向了水草稀少且迂回曲折的东边道路。没想到在半路上,李广和赵食其的右军人马迷路了。大将军卫青率领人马和匈奴单于交战的时候,李广和赵食其的右军并没有按照约定赶到应该赶到的地点。失期不至,延误军情,这罪过可不是一般小。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21 07:57:43 +0800 CST  
事后,大将军卫青派人询问李广和赵食其没有赶到约定地点的原因。李广本来是属于前军,对卫青强行把自己调到右军这件事一直都心怀不满,他没有进行解释。大将军卫青就派人准备抓李广的手下去审问,大概是想查清是谁带错了路,找出直接的责任人。可是爱兵如子,与士卒同饮食,甚至于同生共死的飞将军李广,又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手下被人抓走呢!
史记记载: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薄。
李广知道卫青派人抓自己手下,于是出面进行拦阻:我手下的校尉没有过错,是我李广自己带错了路。我自己去和你们对簿公堂!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22 10:24:43 +0800 CST  
史记记载: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李广打发了卫青派来的人,对他麾下一众将士说:我李广自结发之日开始,和匈奴人大大小小的战斗打了七十多次。这一次有幸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有机会和匈奴单于战斗。可大将军又把李广从前军调到右军,右军走的那条道路路不但迂回遥远,而且行军的时候还迷路了。这难道就是天意吗!我李广今年六十多岁了,不想接受那些手握笔杆子的官员的盘问。
说完这番话之后,李广随即拔刀自刎!
李广身为百战将军,经历过无数的生死劫难,却因为一时想不开而自刎。虽说继承古代勇武精神的勇士从来不会畏惧死亡,完全就是蔑视死亡的特殊存在,但是这种自我了断的死法,也实在太过于悲凉和憋屈了些。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23 11:55:28 +0800 CST  
史记记载: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李广拔刀自杀的那一天,他手下官兵无论职位高低,全都嚎啕大哭。而黎民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论是不是认识李广,也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年,也全都为之流泪。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不过后世读书人只要读到李广列传这篇文章,多多少少都会为他感到叹息,甚至有为他掬一把伤心泪水的。这是千秋万代,举世同悲呀!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25 18:29:33 +0800 CST  
司马迁曾经亲眼见过李广,并且形容他的样子: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大概意思就是李广谨小慎微像是一个不会说话的粗人。
人们为什么会佩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的李广呢?因为他在各个边塞辗转往返,一辈子都在对抗匈奴。而且还不是那种简简单单的苦劳,是那种亲自上场殊死搏杀,随时准备为国捐躯马革裹尸的功劳。
无数次刀斧加身,无数次箭镞似雨,无数次命悬一线,无数次死里逃生。飞将军李广身经百战,从来无所畏惧。
匈奴铁骑如云又如何?匈奴兵强马壮又如何?飞将军可以被打败,但他从来都打不死。
他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几十年如一日地镇守着边陲。用自己的血肉身躯为汉朝子民抵挡着匈奴的铁骑刀锋,抵挡着匈奴的长枪利箭。所有活在当时的汉朝子民,无论是朝堂上的王侯将相,还是地方上的黎民百姓。无论是黄紫贵人,还是麻葛农夫。所有人都知道有一位奋不顾身的李将军,在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边塞。所有人都要承受李将军这一份默默守护的恩情。
这就是李广想不开自刎而死后,当时的人们为他尽哀流涕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将军卫青被李广的儿子李敢报复击伤之后,主动选择不追究此事的主要原因。更是太史公司马迁对李广推崇备至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真谛所在!!!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27 14:34:08 +0800 CST  
四,闲说史记之侠者季布---一诺千金

中国古代的前辈先贤们都是比较看重承诺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名言都和承诺有关。
比如说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已诺必成。一朝慨然诺,五岳倒为轻等等。不过要说其中最出名的一个成语,当属于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出自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里面的一句话。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就是说楚国人有一句谚语:即使得到黄金百斤,都不如得到季布一个承诺。一个人随口的承诺,比百斤黄金还要贵重。让人一听就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多么令人艳羡的一件事情呀!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28 16:19:57 +0800 CST  
@张海祥 2019-11-28 22:20:35
李广战无不败,由于他的愚蠢,数万汉军死于非命,但是由于司马迁的同情,于是这个战无不败的蠢货就“名将”了,失败是“敌人太多,敌人太重视,运气太差、道路不好”,等等等等,总之李广就是厉害,就是名将,就是得到全国军民的爱戴。
会打的不如会写的,看看司马迁笔下的李广。
-----------------------------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恃其能。一句自恃其能已经说明了许多。
至于会打的不如会写的,没毛病呀!要是没有文字记录,那些会打的早就与万物同化了。你还能知道卫青?知道有霍去病,知道有李广?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28 22:33:12 +0800 CST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楼主 终不见天  发布于 2019-11-28 22:59:00 +0800 CST  

楼主:终不见天

字数:12561

发表时间:2019-11-08 22:36:0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9:32:27 +0800 CST

评论数: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