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一、布局兴周灭纣的阐教为什么一定要置伯邑考于死命呢?
第1节
姜子牙借土遁救了几百朝歌难民到了西岐,这伯邑考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就发放了救济粮而且给了西岐的户口,就表象看是爱民如子,就内心看就有些不成熟。
为什么这样讲呢?
就《封神演义》文本看,姬昌从朝歌单人独骑就不能完成向西岐的逃亡而必须借助雷震子的风雷二翅,几百难民是如何逃到西岐的呢?
这种道理,正如今日的国际社会,几百难民是如何跨越土耳其的层层阻拦从叙利亚来到希腊呢?
当然,从朝歌到西岐,难免有险峻的小道供人穿越,然而,几百人集体到达西岐城且寻求帮助,这种群体事件,背后是否有利益集团超控呢?或者说,他们的逃难通道在哪里?如果有这样一个通道,纣王是否可以私底下偷袭西岐?西岐是否可以借用以偷袭纣王?
如果伯邑考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然后搞调查,姜子牙来西岐的事件就会暴露,西岐或者提前得到贤臣,或者产生其他的政治联动。
逻辑质疑和逻辑推导,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必须的素质。
伯邑考没有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考,反而被这一波难民带偏了思考,或者说,他的思考正好堕入了阐教的布局。
伯邑考说:“父王囚羑里七年,孤欲自往朝歌,代父赎罪。卿等意下如何?”
姬昌离开西岐之前,明确说自己在朝歌有七年之难,不允许西岐方面搞任何动作营救自己。
伯邑考遵守了姬昌的命令,七年未营救姬昌,现在,这一波难民出现在西岐,诱引伯邑考开始思考在朝歌的父亲。
父亲精通卜卦,他既然说有七年牢狱之灾,必然有七年牢狱之灾,那么,既然七年牢狱之灾将满,父亲也就很快被释放。
面临的父亲即将出狱被释放而自己竟然没有任何动作进行营救,从遵命的角度讲,固然是听话的孩子,从人情的角度讲,自己就太胡闹了。
父亲姬昌被囚禁在羑里,就实际利益而言,自己代理了国君,如果自己不赶在父亲出狱之前亲自去朝歌搞营救,很容易被人污蔑“静等父亲被囚禁”而坐享代理国君的荣耀。
伯邑考是一个道德有洁癖的人,他必须让天下人看到自己是一个孝子。
伯邑考,不但以孝行要求自己,而且渴望孝子的称号。
于是,朝歌难民的到来触动了他内心最深刻的情绪,他要“自往朝歌,代父赎罪”。
父亲是我救回来的,是我迎回来的,最起码是我迎回来的,这就是我西岐长子最大的政治资本。
散宜生提出反对意见:“主公临别之言,‘七年之厄已满,灾完难足,自然归国。’不得造次,有违主公临别之言。如公子于心不安,可差一士卒前去问安,亦不失为子之道。何必自驰鞍马,身临险地哉。”
你亲自去朝歌,第一呢,是违抗命令,第二呢,太危险。
伯邑考坚持要去朝歌:“父王有难,七载禁于异乡,举目无亲。为人子者,于心何忍。所谓立国立家,徒为虚设,要我等九十九子何用!我自带祖遗三件宝贝,往朝歌进贡,以赎父罪。”
我一定要去朝歌,否则,生养这么多儿子何用?
伯邑考的兄弟们,保持了缄默,因为这事实实在在两难:劝谏伯邑考不去,难免是不孝,难免是破坏伯邑考树立微信,要说去或者一起去,那就是不遵父命,干脆不说话不表态好了。
伯邑考要往朝歌为父赎罪,进宫辞母太姬。
太姬没有阻挡,只是询问:“汝父被羁羑里,西岐内外事付托何人?”
伯邑考说:“内事托与兄弟姬发,外事托付散宜生,军务托付南宫适;孩儿要亲往朝歌面君,以进贡为名,请赎父罪。”
临行前,伯邑考嘱咐姬发:“兄弟好生与众兄弟和美,不可改西岐规矩,我此去朝歌,多则三月,少则二月,即便回程。”
他再也没有归来。
在朝歌城,伯邑考见到了亚相比干,表示愿“将祖遗镇国异宝,进纳王廷,代父赎罪”。
比干就问:“公子纳贡,乃是何宝?”
伯邑考回答:“自是始祖父亶所遗七香车,醒酒毡,白面猿猴,美女十名,代父赎罪。”
伯邑考进行了详细介绍:“七香车;乃轩辕皇帝破蚩尤于北海,遗下此车,若人坐上面,不用推引,欲东则东,欲西则西──乃世传之宝也。醒酒毡;倘人醉酩酊,卧此毡上,不消时刻即醒。白面猿猴;虽是畜类,善知三千小曲,八百大曲,能讴筵前之歌,善为掌上之舞,真如呖呖莺篁,翩翩弱柳。”
这三个玩意,都是玩物,可见伯邑考为了巴结纣王投其所好做了相当的准备,不过呢,请注意,作者再一次强调“轩辕皇帝破蚩尤于北海”。
“轩辕皇帝破蚩尤于北海”,是本书重要的背景文字,也是重要的故事推动环节,作者唯恐读者不明白,多次强调。
第一回女娲用招妖旛招轩辕坟中三妖安排“隐其妖形,托身宫院,惑乱君心”。
第十三回,哪吒在陈塘关城楼“又见兵器架上有一张弓,名曰乾坤弓;有三枝箭,名曰震天箭”,原来“此弓箭乃镇陈塘关之宝,乾坤弓,震天箭,自从轩辕黄帝大破蚩尤,传留至今,并无人拿的起来”。
到第十九回出现七香车,已经是第三次出现“轩辕黄帝大破蚩尤”,这就是草灰伏线暗藏线索。
比干听罢:“此宝虽妙,今天子失德,又以游戏之物进贡,正是助桀为虐,荧惑圣聪,反加朝廷之乱;无奈公子为父羁囚,行其仁孝,一点真心,此本我替公子转达天听,不负公子来意耳。”
虽然你的行为是逢迎君父于嬉游误国,但你的目的是救父亲于羑里之禁,所以,我还是要支持。
这就是所谓的左右为难。
这纣王得知伯邑考送礼救父,当然召见,并且给予正面评价:“姬昌罪大忤君,今子纳贡为父赎罪,亦可为孝矣。”
伯邑考态度很诚恳的哀告:我爹“罪犯忤君”,你“赦宥免死”让他“暂居羑里”,我们“举室感陛下天高海阔之洪恩”。现在呢,我“昧死上陈,请代父罪”,如果能够被宽恕,“臣等万载瞻仰陛下好生之德出于意外也。”
我们永远感激你。
这伯邑考很会说话,纣王“不胜感动,乃赐邑考平身”。
这事情呢,基本就成了。
然而,既然阐教需要伯邑考必须死,他又如何能够躲过死劫呢。
这伯邑考立于栏杆之外,被帘内的苏妲己瞧见了:丰姿都雅,目秀眉清,唇红齿白,言语温柔。
这个?
《封神演义》第二十九回说姬昌去世:“亡年九十七岁,后谥为周文王。时商纣王二十年仲冬。”
姬昌羑里之禁,是纣王八年,伯邑考之死大约是纣王十五年,倒推一下,伯邑考死的时候,姬昌大约是九十二岁,那么,长子伯邑考大约是什么年龄?
要说他“丰姿都雅,目秀眉清,言语温柔”,这是气质风度和长相,是可信的,要说“唇红齿白”的“齿白”也是可信的,要说“唇红”有一些不可信。
不过呢,我们就不要较真的,反正伯邑考深深的吸引了苏妲己。
于是,苏妲己出场了。
纣王见妲己出来,口称:“御妻,今有西伯侯之子伯邑考纳贡代父赎罪,情实可矜。”
纣王这个讲话有些古怪,带有明显的暗示意味:我们放了姬昌吧。
为什么呢?
苏妲己是后宫女主,一般不应该干涉朝政,因为纣王给予特别的宠爱,弄得她非常骄横的乱杀乱砍。
这纣王在理智上明白苏妲己是个瞎胡闹的恶女人,问题是自己抵不住诱惑只能顺应。在这种情况下,纣王也想尽量少杀戮,减轻矛盾。伯邑考纳贡代父赎罪,为纣王解决姬昌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借口,就这个节点,苏妲己突然出场,纣王本能感觉要坏事,第一呢,当年诱杀四大诸侯是苏妲己的主意,第二呢,这苏妲己只要出场就是要杀人。
为了温和解决姬昌事件,纣王抢在苏妲己发言之前,说出“伯邑考纳贡代父赎罪,情实可矜”,暗示苏妲己不要反对自己的意图。
苏妲己这一次不杀人。她说:“妾闻西岐伯邑考善能鼓琴,真世上无双,人间绝少。”
这个?太奇怪了。
纣王问:“御妻何以知之?”
请注意,这一次纣王和苏妲己交流表现出了理智的倾向,说明有了审美疲劳。
你一个女孩子,怎么知道伯邑考善能鼓琴?
苏妲己说:“妾虽女流,幼在深闺闻父母传说,邑考博通音律,鼓琴更精,深知大雅遗音,妾所以得知。陛下可着邑考抚弹一曲,便知深浅。”
我爹娘告诉我的。
那个年代,没有便捷的信息传递工具,纣王没法及时联系苏护查证。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1-14 20:15:52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一、布局兴周灭纣的阐教为什么一定要置伯邑考于死命呢?
第2节
而且,请注意,纣王对于苏妲己的审美疲劳还仅仅是一种潜意识,还没有形成强烈的心理倾向。
于是,纣王命令伯邑考抚琴一曲:“你当此景,抚操一曲,如果希奇,赦你父子归国。”
伯邑考拨动琴弦,抚弄一曲,名曰“风入松”,纣王赞美为“尽善尽美”。
这苏妲己“偷睛看邑考,面如满月,丰姿俊雅,一表非俗,其风袅袅情动人。妲己又看纣王容貌,大是暗昧,不甚动人!”
作者旁白说:“纣王虽是帝王之相,怎经色欲相亏,形容枯槁。自古佳人爱少年,何况妲己乃一妖魅乎。”
简单的说,一个保养得当,一个形容枯槁。
直白的说,纣王甜甜和苏妲己在一起淫欲,身体有些亏空,所以纣王有了审美疲劳而苏妲己有了红杏出墙之心。
于是,苏妲己说,“陛下当赦西伯父子归国”,不过,你以后不能欣赏如此优美的琴音是非常遗憾的,不如“陛下可留邑考在此传妾之琴,俟妾学精熟,早晚侍陛下左右,以助皇上清暇之乐。”
这是胡乱话。第一,纣王可释放姬昌而留伯邑考在朝歌为官,古代诸侯的儿子在朝为官是巨大的荣耀;第二,纣王可以安排其他人学习抚琴,实实在在没有必要让王后亲自学习,伯邑考是一个男人。
纣王却以手拍妲己之背:“贤哉爱卿!真是聪慧贤明,深得一举两全之道。”随传旨:“留邑考在此楼传琴。”妲己不觉暗喜:“我如今且将纣王灌醉了,扶去浓睡,我自好与彼行事,何愁此事不成。”
作者旁白:“纣王以为妲己好意,岂知内藏伤风败俗之情,大坏纲常礼义之防。”
其实呢,我们错误理解了纣王,因为实实在在不可以设想王后偷情了臣子!
纣王是王,拥有最大的权和利,对宫廷女性和女性的娘家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等闲真没有哪一个嫔妃竟然偷情?
反过来讲,又有几个男人敢于和嫔妃偷情?
北魏的胡太后爱上了年轻的禁军将领杨华。这杨华呢,知道和太后胡搞最后的下场悲催,害怕大祸临头,在一次领兵在外时,他把心一横投奔了南朝梁国。消息传来,胡太后伤心不已,常思念不已,写下一首《杨白花歌》吟唱。
秋去春来双燕子,
愿含杨花入巢里。
阳春二三月,
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
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
拾得杨花泪沾臆。
这杨华就不敢接受皇帝妈妈的勾搭,这做法是对的,因为勾搭皇帝的妈妈,下场估计悲催的很。
放到今天,有几个人敢于和领导的老婆偷情?
纣王从人情的角度,实在没有怀疑苏妲己和伯邑考的必要。
这一晚,酒醉的纣王在龙榻安寝,伯邑考认真的诲人不倦,苏妲己春心荡漾的勾引伯邑考,最终,苏妲己说:“可将你移于上坐,我坐你怀内,你拿着我双手拨此弦,不用一刻即熟,何劳多延日月哉。”
这就不是一般的暗送秋波了,这是赤裸裸的投怀送抱了。
伯邑考被吓得魂游万里,魄走三千。
伯邑考思量:“此是大数已定,料难脱此罗网,毕竟做个青白之鬼,不负父亲教子之方,只得把忠言直谏,就死甘心。”
伯邑考明白,自己堕入了死局。如果和苏妲己做了不伦之孽情,早晚要泄露,早晚是死且蒙羞家族,如果拒绝了苏妲己,以其权位,恼羞成怒,自己必定被杀。
左右都是一个死,那就清清白白的死。
于是,伯邑考正面劝谏了苏妲己,于是,他招到了苏妲己的深恨:“这等匹夫,轻人如此!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满沟渠?反被他羞辱一场。管教你粉身碎骨,方消吾恨!”
对于苏妲己的恼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苏妲己不是爱上了伯邑考而是要勾搭伯邑考。爱而不得,也许会珍惜也许会不珍惜,勾搭而不得,就往往生恨,如果有足够的可能,难免就要毁灭之。
次日天明,妲己就枕边挑剔:“妾身启陛下;夜来伯邑考无心传琴,反起不良之念,将言调戏;甚无人臣礼。妾身不得不奏。”
纣王闻言大怒,于是宣伯邑考至摘星楼磨牙。为什么要磨牙呢?因为纣王认为“夜来之事,不好明言”,他只能继续设套,挑伯邑考的错。
《鹿鼎记》里陈近南要安排小屁孩韦小宝单人青木堂香主,韦小宝就拒绝。
陈近南一愕,问道:“什么?”
韦小宝道:“我不会当,也不想当。”
陈近南道:“不会当,慢慢学啊。我会教你,李关二位又答应了帮你。香主的职位,在天地会中位份甚高,你为什么不想当?”
韦小宝摇头道:“今天当了,明天又给你废了,反而丢脸。我不当香主,什么事都马马虎虎;一当上了,人人都来鸡蛋来寻骨头,不用半天,马上完蛋大吉。”
陈近南道:“鸡蛋里没骨头,人家要寻也寻不著。”
韦小宝道:“鸡蛋要变小鸡,就有骨头了。就算没骨头,人家来寻的时候,先把我蛋壳打破了再说,搞得蛋黄蛋白,一塌胡涂。”
众人忍不住都笑了起来。
韦小宝这个讲话逻辑非常的清晰,要想害人,第一是“鸡蛋来寻骨头”,因为人在世间混,哪里有真正的圣人?“不用半天,马上完蛋大吉”。
第二呢,布局设套诱引对方犯错,“鸡蛋要变小鸡,就有骨头了”——这世界有太多的诱惑,你之所以不犯错误,大约是没有犯错误的机会,一旦,你从蛋孵化为鸡,进步了,也就有了欲望,也就有了错误。
第三呢,诬告或者造谣某人有错误,于是,难免,单位、对象,或者舆论就要介入,这样一来“就算没骨头,人家来寻的时候”,就要把你过滤一下,“蛋壳打破了再说,搞得蛋黄蛋白,一塌胡涂”——还有最痛苦的一种可能,为了自证清白,要自己打破自己的蛋壳,揪出自己的隐私。
古代中国的聪明人,饱经磨难看破世事,总结出一个惊天动地的规律,或者是教训:言多必失。
一个人只要话多,除非是心机极自律的人,难免就会堕入套中,或者无意间就触犯了忌讳。
比如,某人和小姨子有私密,别人不知道,偏偏扯笑话的时候扯私密,这就容易引起别人的忌恨——万一在这个节点对方东窗事发,这就是无可解决的仇。
你无意间讲的很随意的话,有可能触犯了别人最深刻的忌讳,于是,结了仇,甚至于结了无可解释的仇。
从另外的角度讲,你想让别人犯错误,因为条件的不允许,行为过错不一定能设套,而语言过错是非常容易堕入的,所以,在单位想害人、想把某一个人搅入人际关系的漩涡,诱惑对方多说话是一个狠毒的办法。
因为你是有意设套而对方是无提防,反过来讲,如果对方是无提防而你是有意设套,结果都可能很恐怖。
纣王虽然是一国之主,有生杀予夺之权,但一国之主也有一国之主的体面,无论如何不能说自己的老婆被大臣沾了便宜,因为这又牵扯到另外一个比较麻烦的政治逻辑——君王的女人,如果被人沾了便宜,难道还可以留用吗?
我在这里并不是宣扬封建思想,而是站在纣王时代思考纣王的政治逻辑。
男人见了美女难免想入非非,但只要没有行动而只有动机,这个是没有过错的,男人一旦将对女人想入非非的动机演变成了行动,女人也就被侵犯。
君王的女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问题是,君王的女人被侵犯后如何处置呢?
如果纣王讨厌了苏妲己,这个问题好办,伯邑考胆大妄为杀了就是,苏妲己既然被沾了便宜,赶出宫廷便是。
问题是,纣王还不讨厌苏妲己。
在这种情况下,纣王必须寻找一个借口杀伯邑考而不可以公开苏妲己被便宜这件事。
于是,纣王随命邑考:“再抚一曲与朕亲听,看是如何。”
鸡蛋里挑骨头的干活。
邑考受命,膝地而坐,抚弄瑶琴,自思:“不若于琴中寓以讽谏之意。”
伯邑考琴中之意:“一点忠心达上苍,祝君寿算永无疆。风和雨顺当今福,一统山河国祚长。”
纣王是一个懂音乐的人,“静听琴内之音,俱是忠爱国之意,并无半点欺谤之言,将何罪于邑考。”
从这个角度讲,纣王还是一个实在人,不是一个无赖的人。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1-18 14:59:04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一、布局兴周灭纣的阐教为什么一定要置伯邑考于死命呢?
第3节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狼吃小羊的故事。
狼想吃掉在小溪边喝水小羊,担心别的动物看见了说闲话,就要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狼说:“小东西,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害我喝不到干净的水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以前从来没见过狼,不知道狼要吃它。就对狼说:“狼先生,这条河是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况且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我站在下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狼见这个借口行不通,又换一个借口。说:“就算是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别的动物说,你去年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凭这点我就可以吃掉你!”
小羊听了更着急了,它喊起来:“啊!狼先生!那怎么可能呢?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呢!”
狼知道自己难不倒小羊,就对小羊说:“即使你很能辩解,但是今天我还是要吃掉你!”
纣王还不是狼一般的无耻,懂音乐的他还到不了随意指鹿为马杀人的厚黑。
还有一个可能,纣王可能感觉到苏妲己这个娘们要借刀杀人,这个时候的纣王因为对苏妲己有些审美疲劳,不那么自觉的当苏妲己杀人的刀。
苏妲己见纣王无有加罪之心,就继续生事:“伯邑考前进白面猿猴,善能歌唱。陛下可曾听其歌唱否?”
苏妲己想,你伯邑考有组织守纪律,你的白面猿猴可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如果冒犯了纣王,岂不就株连到伯邑考?
这纣王久居深宫,见不到稀奇古怪的事物,好奇是难免的,当然就答应了。
伯邑考领旨到馆驿,将猿猴进上摘星楼,开了红笼,放出猿猴,将檀板递与白猿。
这白猿轻敲檀板,婉转歌喉,音若笙簧,满楼嘹亮,音乐美妙的“纣王听之,颠倒情怀。妲己听之,芳心如醉。”
大家都沉迷于音乐,忘却了掩饰,神荡意迷的苏妲己“如醉如痴,不能检束自己形体,将原形都唱出来了”。
“这白猿乃千年得道之猿”,修成火眼金睛,善看人间妖魅,见苏妲己原形现出是一个狐狸,于是将“檀板掷于地下,隔九龙侍席上,一撺劈面来抓妲己”。
这音乐陡然停歇,纣王猛然神智清醒,见白猿扑来,手起一拳将白猿打死于地下。
这一个间歇,苏妲己早就变幻回人形,得此机会,当然要致伯邑考于死地:“伯邑考明请猿猴,暗为行刺,若非陛下之恩相救,妾命休矣。”
大怒的纣王,要将伯邑考送入虿盆,这伯邑考反应挺快的,找到四个理由为自己辩白:1、“猿猴乃山中之畜,虽修人语,野性未退”;2、猴子性喜果品,今见侍席之上,百般果品,心中急欲取果物,便弃檀板而撺酒席;3、猿猴手无寸刃,焉能行刺?4、臣伯邑考世受陛下洪恩,焉敢造次。
猿猴是畜生,见果品而率性索取,这是其本性。一只没有兵器的猴子,如何行刺?我为什么要行刺?我前来朝歌的目的是求情迎回父亲,行刺岂不是胡闹吗?
纣王转怒为喜,随赦邑考。
苏妲己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撺掇纣王要求伯邑考“将瑶琴抚弄一奇词异调,琴内果有忠良之心,便罢,若无倾葵之语,决不赦饶。”
事情到了这个时候,伯邑考知道自己无论如何躲不过苏妲己的手段了,无论自己如何的小心,也抵不住对方没完没了的阴谋。
既然不能脱其圈套,那就以死为直谏,“留之史册,见我姬姓累世不失忠良。”
于是,伯邑考抚琴一曲,批评纣王昏暴,并表示“陷邑考兮不怕万死,绝妲己兮史氏传扬!”
结果呢,在苏妲己的建议下,纣王下令将邑考剁成肉酱。
伯邑考之死,就表象来看是苏妲己撺掇纣王所杀,就本质而言,其实是阐教的特意布局。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离开西岐去朝歌的姬昌本人和他的母亲都知道姬昌有七年之囚,当然也就知道七年之后自己必然回归西岐。那么,姬昌如何才能回归西岐呢?姬昌虽然卜卦而知却希求改变天命,所以才一再嘱咐伯邑考不要来朝歌。
姬昌和母亲都知道,阐教的布局就是要以牺牲伯邑考为代价换回姬昌的归国。姜子牙之所以土遁几百朝歌难民到西岐其实就是以此启示伯邑考去朝歌迎接父亲回国。
伯邑考不死,姬昌是不可以归国的。为什么呢?
第一,纣王是天下共主,虽然暴虐且囚禁了姬昌,但,这个仇怨并不深刻,如果姬昌以自己被囚禁过几年为借口“为天下倡”而兴正义之师,毕竟有些勉强。如果纣王杀掉了伯邑考,西岐就和纣王有了切齿之仇,就家仇而言就师出有名。
第二,阐教兴周灭纣的过程里,姜子牙虽然是武王的“相父”,其实已经掌握了绝对的实权,周武王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武王之所以甘心做这个傀儡,就在于伯邑考残酷去世才是其继位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武王因为得位而不得不感激阐教,武王因为阐教能够布局杀死伯邑考而对阐教死心塌地的服从。
如果伯邑考不死而继承姬昌的位置,因其得位的天然合法,其未必容易成为阐教的傀儡。
就《封神演义》阐教布局而言,伯邑考的死是周人易代为主的必须代价,也是阐教告知周人在封神时代必须让渡实际决策权的心理恫吓。
伯邑考的死,对于兴周灭纣的影响是深刻的。
《封神演义》第六十八回“首阳山夷齐阻兵”,伯夷叔齐堵截武王、姜子牙伐纣的理由是“臣闻‘子不言父过,臣不彰君恶’。故父有诤子,君有诤臣。只闻以德而感君,未闻以下而伐上者。”
姜子牙和伯夷辩论的过程里虽然都是正大光明的大道理,“纣王无道,逆命于天”,但就内心世界的“仰不愧于苍天”而言,这伯邑考之被杀是极深厚的报仇情结。
《史记》的《周本纪》记载:“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正史里的武王伐周,已经是“武王九年”,其观兵盟津,仍然“为文王木主,载以车”,这不仅仅是借用文王的威信,更有替文王复仇的心理动机和同仇敌忾的愤怒。
牧野战后,纣王自焚,武王至商国,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
古代中国,王朝更替,地翻天覆多矣,最高领导人亲临一线作战的也非常的多,但,直接拿对方最高领导人的尸体泄愤的非常的少。
武王对纣王是“自射”三箭,然后用轻剑击纣王的身体,最后,亲自用黄钺斩纣头,并将纣王的头悬在大白之旗。
仇深似海啊!
伯邑考之被害是周人不可忘却的痛苦。
我们分析一下“伯邑考”这个名字,会发现一些历史深处的秘密。
伯,是古代中国对长子的称呼,比如孙策字伯符。请注意,古代中国对长子还有一个“孟”的称呼,比如曹操字孟德。伯和孟的区别就在于是“嫡长子”还是“庶长子”。
“伯邑考”当然是嫡长子。
古人对于“考”的解释,就是“年老”。
许慎《说文解字》对考和老这两个字的解释也说明两个字最初的本义是相同的。“考,老也。”“老,考也。”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考和老是同一个字,均像一老人举杖之形 。考字用为年老之义,从商代经西周一直延用至于春秋战国时代。先秦时“考”常用作对父亲的称呼,可以指在世的,也可以指去世的。历史发展的演变,“考”变成对去世父亲的“专称”。
既然先秦时期,考,常用作对父亲的称呼,那么,注重礼仪的姬昌为什么给儿子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呢?我个人的理解,“伯邑考”,也就是姬昌的长子,他真正的名字大概率并不是“姬考”,他应当更有自己的名字,但,因为“伯邑考”在救父过程里的巨大牺牲,在兴周灭纣特定阶段做出的杰出贡献,周人尊称其为“考”而不名,时间久远其本名反而堙灭。
有些朋友可能说,伯邑考有什么贡献呢?
从正史而言,既然姬昌有七年羑里之囚,那么,伯邑考就代行了周人七年的管理权。在兴周灭纣的关键阶段,在姬昌被囚前途莫测的动荡时期,伯邑考能够团结族人凝聚力量,这是上天赐给周人的重礼。
作为嫡长子,伯邑考当然是姬昌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其能够独立领导周人七年,证明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
如此优秀的接班人被纣王杀害,对于周人而言,是极其巨大的损失。
在特别重视嫡长子的时代,考虑到其有七年代政的巨大贡献,周人尊“伯邑考”为“考”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邑”,商周之交特指都城,因为那个时候的城市非常的少。
《尚书》:“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
《诗经》:“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可是,《左传》有一个材料“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据此,我有一个猜想,“伯邑考”被害后,考虑到他的突出地位和杰出贡献,周人给予几年和祭祀,然而,因为“伯邑考”被害死于姬昌之前,这种“子死父犹在”的局面使其必然无法排列在其祖父之后享受。于是,只能另庙祭祀。
我的猜想是,周人可能为了祭祀“伯邑考”单独建立了一座小城,或者是一座都城之外的庙,称之为“邑”。
“伯邑考”去世之初,周人特别的尊敬,弄出来“伯邑考”这样一个特别的尊称,及至纣王周兴,武王声威赫赫而周公千古称圣,仅仅贡献于周人的伯邑考的地位就日益退缩。加之,对那个时代记忆特别深刻的人的整代凋零,后人连“伯邑考”的来历也无法确解了。
问题是,苏妲己为什么提议将伯邑考的肉赐给姬昌吃呢?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1-18 15:01:19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二、苏妲己为什么向纣王提议将伯邑考的肉赐给姬昌吃呢?
纣王杀掉伯邑考之后,苏妲己突然向纣王提出一个非常奇怪的建议:“妾常闻姬昌号为圣人,说他能明祸福,善识阴阳。妾闻圣人不食子肉,今将邑考之肉着厨役用作料,做成肉饼,赐与姬昌。若昌竟食此肉,乃是妄诞虚名,祸福阴阳,俱是谬说。竟可赦宥,以表皇上不杀之仁;如果不食,当速斩姬昌,恐遗后患。”
苏妲己这个建议,就“恶”的方面是以“儿子之肉”考验父亲的韧性,好像是恶上加恶,可是,如果从对姬昌有利的角度呢?其实是给姬昌提供了一个被释放的机遇。
为什么呢?
苏妲己说:“若昌竟食此肉,乃是妄诞虚名,祸福阴阳,俱是谬说。竟可赦宥,以表皇上不杀之仁。”
也就是说,如果姬昌吃儿子的肉,那么就不是圣人,就可以释放,如果不吃儿子的肉,就是圣人,就直接杀掉。
这样一来,其实是提供了三种可能:1、姬昌不知而稀里糊涂的吃掉了儿子的肉,于是被释放;2、姬昌为了逃命而故意吃掉儿子的肉;3、姬昌知道儿子的肉且知道纣王在考验自己而拒绝吃掉儿子的肉。
如果,当着姬昌的面杀掉伯邑考而逼迫其吃儿子的肉,或者告知姬昌必须吃儿子的肉,那么,对于姬昌而言是艰难的选择,现在,是隐秘考验,姬昌确有作弊的空间。
我们看另外一个故事——乐羊啜羹。
魏将乐羊攻中山,偏巧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于是,中山国“悬其子以示”,就是要挟恫吓乐羊。乐羊呢,恪守“君臣之义”不肯“以子为私”。走投无路的中山国不但“烹其子”而且“遗之鼎羹与其首”。
把乐羊儿子的头送给乐羊是证明真的杀了其儿子,送给“鼎羹”是告诉其儿子死的极惨。
目的,当然是以巨大的打击促使乐羊方寸大乱。
结果呢,乐羊是“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他喝了三碗儿子的肉汤。
中山国对乐羊的打击是明示儿子被煮成了肉汤,苏妲己对姬昌的考验是隐秘的考验,二者对于人性的坚韧是有巨大悬殊的。
纣王对于姬昌的恐惧,不是西岐的实力而是姬昌的预知天命,现在能够用人肉汤考验姬昌是否是圣人,当然正中下怀。
纣王“速命厨役,将邑考肉作饼,差官送往羑里,赐与姬昌。”
问题在于,苏妲己为什么突然为姬昌的释放提供帮助呢?
要解释这个疑问,还要思考第一回女娲娘娘对于轩辕坟中三妖的吩咐:“成汤望气黯然,当失天下;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天意已定,气数使然。你三妖可隐其妖形,托身宫院,惑乱君心;俟武王伐纣,以助成功,不可残害众生。事成之后,使你等亦成正果。”
如果说,女娲娘娘预言的“武王伐纣”因武王还未继位尚不能确知,但“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这个含义是绝对清楚的。
女娲对于三妖“托身宫院”的政治任务是有明确指示的,那就是秘密战线配合西岐大军的武装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苏妲己当然不肯主动与西岐方面捣乱。我们看姜后死后暗算四大诸侯的谋划都是出自费仲和尤浑,苏妲己其实一言未发。
伯邑考来朝歌求救姬昌,苏妲己原本是要积极配合的,不料想的是苏妲己看上了伯邑考而要勾引。
这是自私的情欲破坏了革命的任务。
伯邑考被杀后,苏妲己没有了情欲的纠缠,陡然理智的思考,发现自己竟然害死了西岐方面的二号人物,也就大有可能破坏了女娲娘娘布置的政治任务——苏妲己不知道阐教的布局本身就含有借她之手杀掉伯邑考。
“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这圣主到底是姬昌呢、伯邑考呢,还是其他呢?苏妲己当然不知道最后的圣主是竟然是武王姬发。在杀了伯邑考之后,苏妲己要弥补自己的过错,就要想尽办法为姬昌归国提供机会。
那么,姬昌能够回国吗?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1-21 16:59:00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三、纣王为什么倾向于释放姬昌回西岐呢?
第1节
被囚于羑里城的西伯侯姬昌,正精研《易经》取得巨大的成果——“将伏羲八卦变为八八六十四卦,重为三百八十四爻,内按阴阳消息之机,周天划度之妙,后为《周易》”。
这一天,姬昌闲暇无事,闷抚瑶琴一曲,猛然琴中大弦忽有杀声,大惊之下,取金钱占一课,便知分晓。
这姬昌不觉流泪感慨:“我儿不听父言,遭此碎身之祸!今日如不食子肉,难逃杀身之祸;如食子肉,其心何忍?使我心如刀绞,不敢悲啼,如泄此机,我身亦自难保。”
已经预知了阐教一定要牺牲掉的姬昌,在不能泄露天机预告儿子的大前提下,累累叮嘱伯邑考不要离开西岐来朝歌,然而,伯邑考还是来了,还是被“碎身之祸”。
姬昌知道,自己的七年牢狱之灾将满,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脱难,否则,伯邑考的牺牲就成了白白流血。
一个西方信仰上帝的故事。
某人虔诚的信仰上帝,结果被洪水困在了屋顶,他不停的向上帝祷告。
这时,远处过来一只小船,船上的人招呼他赶快上船,他说:上帝会来救我的。小船只好走了。当洪水淹到屋顶,他站在屋顶上祈祷。远处又驶来一只大船,船上的人扔过救生圈给他,他拒绝了,他大声说:上帝会来救我的。救生圈漂走了。没多久,洪水已经淹到他的脖颈,这时空中飞来一架直升机,放下软梯准备救他。他说:上帝会来救我的。直升机无可奈何地飞走了。
最终,他被急流冲走淹死了。
他的灵魂上了天堂,质问上帝:我那么虔诚地祈祷你救我,可你为什么不救我?
上帝说:我先后给你送去小船、救生圈,已经给你两次机会,你没有抓住,最后我连我的坐机都派去了,但你还不抓住,这,能怪我吗?
上帝也好,苍天也好,命运也好,所谓救一个人不过给其机会以自救,所谓杀一人不过布局设套令其无路可逃。
上帝难道会亲自出手救一人吗?开玩笑。
姬昌明白,伯邑考的死当然是阐教布局的结果,而伯邑考的死也是阐教救自己脱难的转机,自己必须牢牢的抓住。
含悲忍泪的姬昌迎来了圣旨:“昨日圣驾幸猎,打得鹿獐之物,做成肉饼,特赐贤侯,故有是命。”
姬昌谢恩毕,将“鹿獐肉饼”连食三饼。
使命见姬昌食了子肉,暗暗叹曰:“人言姬伯能知先天神数,善晓吉凶,今日见子肉而不知,快餐而甘美,所谓阴阳吉凶,皆是虚语!”
姬昌当然知道是儿子之肉,勉强精神送走使命暗暗作诗叹息:
一别西岐到此间,
曾言不必渡江关。
只知进贡朝昏主,
莫解迎君有犯颜。
年少忠良空惨切,
泪多如雨只潸潸。
游魂一点归何处,
青史名标是等闲。
姬昌这首诗,最关键的是透漏一条信息,姬昌“曾言不必渡江关”,而伯邑考“只知进贡朝昏主,莫解迎君有犯颜”。
“莫解”准确写出伯邑考堕入了阴谋。
使命官回朝复命的时候,纣王在显庆殿与费仲、尤浑弈棋。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弈棋是一个非常闲磨的娱乐,纣王在显庆殿与费仲、尤浑弈棋说明他已经不是那么痴迷苏妲己了。
得知姬昌连食三饼,纣王对费仲说:“姬昌素有重名,善演先天之数,吉凶有准,祸福无差;今观自己子肉食而不知,人言可尽信哉!朕念姬昌七载羁囚,欲赦回国,二卿意下以为如何?”
我们放了姬昌吧?
费仲回奏说:“昌数无差,定知子肉。恐欲不食,又遭屠戮,只得勉强忍食,以为脱身之计,不得已而为之也。陛下不可不察,误中奸计耳。”
费仲说:他一定是忍辱负重。
纣王说:“昌知子肉,决不肯食。”又言:“昌乃大贤,岂有大贤忍啖子肉哉。”
费仲反对:“姬昌外有忠诚,内怀奸诈,人皆为彼瞒过,不如目禁羑里;似虎投陷穽,鸟困雕笼,虽不杀戮,也磨其锐气。况今东南二路已叛,尚未慑服;今纵姬昌于西岐,是又添一患矣。乞陛下念之。”
形势严峻而姬昌内心险恶,还是关押他一段时间再说。
纣王最后的决断是“卿言是也。”
于是,姬昌继续在羑里拘押。那么,伯邑考的牺牲难道没有什么价值?当然有,伯邑考的牺牲为纣王释放姬昌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借口,也解除了纣王对于姬昌最大的担忧。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1-24 10:58:12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三、纣王为什么倾向于释放姬昌回西岐呢?
第2节
纣王为什么有了释放姬昌的心理活动呢?
两个原因:1、紧张的边疆形势逼迫纣王和缓处理西部边疆问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摩擦;2、释放一个“非圣化”的姬昌不但彰显自己的政治胸怀,而且昭告天下毁掉姬昌的“圣人声誉”,从而破除“天命更易”的道义基础。
第1点很浅显,第2点巨复杂。
费仲说“今东南二路已叛,尚未慑服”,加上闻仲远征北海,商帝国已经是烽烟三路只有西疆处于相对的和平中。在拘押姬昌而杀死伯邑考之后,万一西岐方面推选的首领一个忍耐不住动了刀兵,那么,商帝国就是四路烽火。
事实上,按照《封神演义》随后的故事,伯邑考被杀的消息传回西岐后,大将军南宫适一声呼啸之后,两边武将以及四贤、八俊、三十六教习等等“切齿咬牙,竖眉睁目”,造反的“一片喧嚷之声,连姬发亦无定主”。
不要说众将,就是姬发等儿子,也已经有了不管不顾姬昌生死而彻底与朝歌决裂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纣王不知道西岐方面理性的声音能否压制住激进的力量,加紧放老城而有“圣人”之称的姬昌回西岐是管控局面的有效方法。
从《封神演义》故事的发展看,就南宫适等西岐的基本军事力量,不但绝对不是黄飞虎、邓九公等卓越武将的对手,更不是张奎、魔家兄弟、张桂芳等有术将领的对手。
对此,纣王当然心知肚明,然而,四路烽火一个是增加了巨大的军费开支,第二个是全边疆的造反实在有些不体面。
稳住西岐方面的和平,不但控制住日益增加的军费开支,而且也彰显自己的政治还没有众叛亲离。
这些是浅显的政治思考,对于纣王来讲,最大的担忧是姬昌的“圣人称誉”给自己卜卦产生的“国家气数黯然,只此一传而绝,不能善其终”的政治影响。
请注意,《封神演义》里有两个逻辑:1、天命决定一切的一切;2、力量决定人世间的一切。
纣王虽然暴虐无道,但因为“惟力论”的人世间的逻辑,纣王并不担心被改朝换代。
但是,《封神演义》的时代,是一个“仙人混居”的时代,人世间的“惟力论”绝对服从于“仙人世界”的力量。
圣人之下皆蝼蚁。
我们读《封神演义》,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闻仲等截教高手宁可辅佐一个昏君也不取而代之呢?
《封神演义》时代的政治规矩,截教徒可以谋取红尘富贵,也可以娶妻生子——张奎就有老婆——但,绝对不可以称孤道寡,至于阐教,除了姜子牙,连红尘富贵都不可以谋取。为什么两教之徒不可以谋取天子之位呢?因为两教之徒都是“道德之士”,通过劳动服务于人间之王就已经有损清修了,谋篡之大逆,其实蒙师门之羞。
实实在在丢不起这个人!
在这逻辑下,阐教和截教要想在人世间改朝换代,就必须寻找一个绝对的道德之士。
夏商周时代的王朝更替,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是一个“天命眷顾圣人的时代”。
对于纣王而言,要想王朝不倒,暴虐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绝对不可以出现一个与自己对峙的“圣人”。
纣王直接杀掉姬昌如何?当然不可以,因为“圣人”之所以诞生一定是有江湖大佬在幕后撑腰的。
要知道,整个《封神演义》里,阐教、截教之外,整个红尘间,能够卜卦沟通天人之间的只有姬昌和她的母亲。
没有圣人们在幕后的支持,如何产生洞悉天人沟通的新圣人?
既然天地已经诞生了这等圣人,如果没有确定无疑的弥天大罪,这圣人你也杀不了——殷郊、殷洪和杨任都已经被意外狂风卷走。
对于纣王而言,要“除掉”姬昌更改圣人的天命,最好的办法彻底污化姬昌,将姬昌弄成一个道德品质一般,甚至于品德恶劣的家伙。
阐教也好,截教也好,无论如何不应该扶植一个道德恶劣的家伙改朝换代吧?
当苏妲己提议将“醢为肉酱”的伯邑考之肉赐给姬昌食用的时候,纣王陡然发现这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1、如果姬昌不食君父恩赐的“鹿獐肉饼”,就是一个不敬君父的逆贼,可以关押,也可以以此为罪加重处罚;2、如果姬昌吃了明为“鹿獐肉饼”而其实是“子肉”的饼,其或者并不是洞悉一切的圣人,或者是苟且偷生而道德并不高尚的小人。
无论如何,阐教都不应该扶植一个吃了儿子之肉的伪君子吧?
对于纣王而言,当姬昌吃掉儿子之肉后,先行释放姬昌,然后大力的宣传,这不就可以彻底搞臭姬昌吗?
然而,费仲的担忧也是非常现实的,“姬昌外有忠诚,内怀奸诈,人皆为彼瞒过,不如目禁羑里”。
万一被姬昌骗了,倒不如拘押一段时间等东南二路平反后再说。
其实呢,纣王还有一个说不出来的“难题”,在得罪朝廷的大部分文臣后,他必须考虑费仲、尤浑这两个心腹的意见——一个知心人没有也太孤单了。
问题是,在释放姬昌的这个大问题上,费仲、尤浑两个奸臣只考虑了自己的仇恨而没有领悟到纣王实在说不出口的谋算。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1-24 10:58:35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三、在姬昌回归西岐已成定局的时候,黄飞虎为什么诱导姬昌私逃犯不赦之罪?
第3节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极聪明的傀儡皇帝,汉献帝,他在动乱里继位,虽然没有突出的贡献,但,也没有过错,最后被曹操父子谋夺了江山。
在这个过程里,曹操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工作,他虽然不是一个圣人,但毕竟给予北方相对的和平,华歆说:“伏睹魏王,自登位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无以过此。群臣会议,言汉祚已终,望陛下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与魏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
汉献帝说:“朕想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统相传,四百年矣。朕虽不才,初无过恶,安忍将祖宗大业,等闲弃了?”
我没有什么过错,你们为什么撵我下台?
你虽然没有过错,但,只要你的部下的威望超过了你,在竞争无底线的时代,你就注定了被出局。
文彦博一定要挤兑狄青,宋仁宗感到疑惑,问文彦博回答说:狄青军权在手,“朝廷疑耳”。
宋仁宗又说:“狄青是忠臣啊。”
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事实上,取代舜的禹、取代夏的汤、取代商的姬发,都是能干的忠臣,而忠臣因为能干、因为有威信,只要有足够的寿命,就一定要取代自己的领导。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能干且愿意更多服务民众的大臣,要实现自己的政治路线最终一定会和君王发生分歧,难免一拍两散。
这一个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梁山上宋江的招安路线和晁盖继续山大王的路线的分歧。
对于一个帝王而言,谁造反其实并不是取决于谁有造反的意愿而是取决于谁有造反的能力、造反的威望。
陈胜造反了,但失败了,刘邦、项羽最后推翻了秦王朝,而且项羽也害死了楚义帝。
对于帝王而言,贪财的奸佞正如老鼠,讨厌其实并不会拱倒一所巨大的宫殿,燎原的烈火才是最大的麻烦——谁能够点燃烈火并推翻自己的统治,往往是有威望的“贤能之辈”。
如果一个贪腐的硕鼠能够有趣的逢迎自己且将猪排、熏鱼以供奉自己,对于一只猫而言,是否愿意留下这种老鼠呢?
对于猫来讲,也许留下几只贪吃的老鼠比留下几只能干活的狗子更好。
费仲也许并没有思考纣王这个故意点题的奇异,也许他早就知道纣王埋了冷子洞悉自己的贪腐,不管怎样,费仲趁纣王的话题乘机汇报:“臣闻姬昌素有叛逆不臣之心,一向防备。臣子前数日着心腹往羑里探听虚实。羑里军民俱言姬昌实有忠义,每月朔望之辰,焚香祈求陛下国祚安康,四夷拱服,国泰民安,雨顺风调,四民乐业,社稷永昌,宫闱安静。陛下囚昌七载,并无一怨言。据臣意,看姬昌真乃忠臣。”
我对姬昌搞了秘密调查,这人是大大的忠臣!
纣王言曰:“卿前日言姬昌‘外有忠诚,内怀奸诈’,包藏祸心,非是好人,何今日言之反也?”
是吗?我感觉纣王在认真的演戏,他在努力的给费仲一个演戏的舞台。
费仲也尽力的演戏:“据人言,昌或忠或佞,入耳难分,一时不辨,因此臣暗使心腹,探听虚实,方知昌是忠耿之人。正所谓‘路远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我过去和姬昌没有什么交往,难免了解不深,这一次是详细调查的结论。
纣王不接话茬,问尤浑:“尤大夫以为何如?”
我感觉纣王在故意戏弄这两个家伙。既然你费仲私下对姬昌搞调查,你尤浑呢?我看你如何转圜!
尤浑回答:“依费仲所奏,其实不差。据臣所言,姬昌数年困苦,终日羁囚,训羑里万民,万民感德,化行俗美,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所以称姬昌为圣人,日从善类。陛下问臣,臣不敢不以实对。方才费仲不奏,臣亦上言矣。”
尤浑这家伙,压根就不谈自己曾经对姬昌的狠毒,他倒也猜着了纣王内心最忌讳的“圣人”问题。
尤浑解释说:这姬昌在羑里,大力搞道德教育,“训羑里万民”,整个的社会风气逗发生了变化,“化行俗美”,老百姓懂“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尤浑说,羑里老百姓“所以称姬昌为圣人”。
尤浑的意思是说,姬昌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品德高尚,是个好人,所谓的“能掐会算预知天命”是以讹传讹。
纣王一停,原来你们拿过奥斯卡金像奖的名演员,既然我们水平相当,算了,本导演也就不再加戏了。
纣王说:“二卿所奏既同,毕竟姬昌是个好人。朕欲赦姬昌,二卿意下如何?”
既然他是好人,我是个明君,那就放了好了。
这费仲一听,那就继续胡扯淡吧:“姬昌之可赦不可赦,臣不敢主张;但姬昌忠孝之心,致久羁羑里,毫无怨言,若陛下怜悯,赦归本国,是姬昌已死而之生,无国而有国,其感戴陛下再生之恩,岂有已时。此去必效犬马之劳,以不负生平报德酬恩,臣量姬昌以不死之年忠心于陛下也。”
放不放姬昌是你领导的决断,我只是预测姬昌这死里逃生必定感恩戴德。
“尤浑在侧见费仲力保,想必也是得了西岐礼物,所以如此,我岂可单让他做情,我益发使姬昌感激。”
尤浑说,现在“东伯侯姜文焕造反,攻打游魂关,大将窦荣大战七年,未分胜负。南伯侯鄂顺谋逆,攻打三山关,大将邓九公亦战七载,杀戮相半”,我们干脆“将姬昌反加一王封,假以白旄、黄钺,得专征伐,代劳天子,威镇西岐”。这样一来,东伯侯姜文焕和南伯侯鄂顺担心姬昌带领西岐的军马去夹攻他们,“天下诸侯畏服,使东南两路知之,不战自退。”
我们假借西岐的臣服吓唬那些反叛们。
纣王立即下令赦免姬昌,而且给予姬昌封王的殊荣。
这纣王对于尤浑的扯淡建议竟然是“闻奏大喜”,称赞说“尤浑才智双全,尤属可爱。”
纣王为什么对封姬昌为王那么高兴呢?我们知道,在广大老百姓看来,“圣人是不食子肉”,姬昌既然吃了“子肉”,他或者就不是圣人,他或者是一个虚伪的人,现在呢,纣王在杀掉伯邑考之后不但释放了姬昌而且给予王封,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讲,这姬昌,或者是一个没有人性的冷血之人,或者他已经彻底臣服了纣王,不值得追随他卖命。
除此之外呢?这四路诸侯,虽然臣服于商王朝,也是历史时代形成的惯性,就个人而言,纣王不曾给予姬昌恩德,姬昌也没有必要给予纣王特殊的感谢。现在,纣王给予姬昌王位,如果姬昌不接受,那就是抗命而有理由杀掉,如果接受,那么终期一生就必须老老实实的臣服纣王而不可以反叛,否则,他是一个没有信用的小人。
你不是号称圣人吗?你不是自称品德高尚是一个“完人”吗?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01 20:12:03 +0800 CST  
@yc雨花石 2020-11-24 10:58:35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三、纣王为什么倾向于释放姬昌回西岐呢?
第2节
纣王为什么有了释放姬昌的心理活动呢?
两个原因:1、紧张的边疆形势逼迫纣王和缓处理西部边疆问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摩擦;2、释放一个“非圣化”的姬昌不但彰显自己的政治胸怀,而且昭告天下毁掉姬昌的“圣人声誉”,从而破除“天命更易”的道义基础。
第1点很浅显,第2点巨复杂。
费仲......
-----------------------------
@潇湘夜雨t123 2020-11-27 16:46:52
颜老师好!颜老师,请问您怎么看待成都毛校长的调查结果?这个会是盖棺定论吗?
-----------------------------
近来工作繁忙,写帖子精力不敷使用,时政不能随便点评。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01 20:13:45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四、奉师命救父的雷震子为什么不能够送父进入西岐呢?
第1节
这姬昌“离了朝歌,连夜过了孟津,渡了黄河,过了渑池,前往临潼关而来。”
第二日天明,这朝歌城馆驿官心下慌忙,急报费大夫府得知。
得知消息的费仲知道姬昌私逃自己有干系在身,抓紧请来尤浑商议。
尤浑呢,倒是心比较的宽广:“年兄且宽心,不必忧闷。我二人之事,料不能失手,且进内庭面君,着两员将官,赶去拿来,以正欺君负上之罪,速斩于市曹,何虑之有!”
不过是绕转着说话而已。
二人到了摘星楼向纣王汇报这个不幸的消息,纣王当然大怒:“今日坏事,皆出二卿轻举之罪!”
尤浑回答说“自古人心难测”,我们也是被骗,要不抓紧“派殷破败、雷开点三千飞骑,赶去拿来,以正逃官之法。”
于是,殷破败、雷开飞云挈电追赶姬昌。
这姬昌沿大道徐徐而行,忽见后面麈土荡起,远闻人马喊杀之声,知是追赶之兵,不由的一面仰天长叹,一面加鞭纵辔急逃。
就这形势,姬昌最终不能逃脱。
这姬昌的一举一动都在阐教,也就是玉虚宫的关注下,现在,他在临潼关遇难,阐教当然要启用布局推动形势的发展。
这个节点,终南山的云中子在玉柱洞中碧游床正“运其元神,守离龙,纳坎虎”练功呢,“猛的心血潮来,道人不觉而有警”。
这个“猛的心血潮来”,其实就是被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警觉,或者说是被玉虚宫的总电台唤醒。
这云中子“掐指一算”就知道:“呀!原来西伯灾厄已满,目下逢危。今日正当他父子重逢,贫道不失燕山之语。”
于是,云中子吩咐金霞童儿从桃园请来雷震子。
云中子说:“汝父乃是西伯侯姬昌,有难在临潼关;你可往虎儿崖下寻一兵器来,待吾秘授你些兵法,好去救你父亲。今日正当子父重逢之日,后期好相见耳。”
这雷震子是小孩,才七岁,在深山老林,不但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正常的人间生活,他在虎儿崖下,“东瞧西看,各到处寻不出甚么东西,又不知何物叫为兵器。”
雷震子正要回去向师父请教,突然问道“一阵异香扑鼻,透胆钻肝”,于是东寻西觅的,最终“见绿叶之下,红杏二枚”。
雷震子心欢,将此二枚红杏摘于手中,“闻一闻,扑鼻馨香,如甘露沁心,愈加甘美”。
雷震子暗思:“此二枚红杏,我吃一个,留一个带与师父。”
请注意,雷震子这个阐教三代弟子最终的结果是“肉身成圣”,这个固然有阐教顶层故意安排的关键,更有雷震子这个人的天然品行。
为什么说是天然品行呢?因为雷震子从来到人间,压根就没有接触过红尘间生活,既没有被污染,也没有被正面教导,在获得两枚红杏时,他的设想是“我吃一个,留一个带与师父”,这里头就有与人分享的“天性”。
雷震子吃了一个杏子后,感觉“这等香美,津津异味!只是要吃。”
雷震子忍耐不住,“不觉又将这个咬了一口。”
这雷震子才七岁,在没有吃饱的前提下——一枚桃子肯定吃不饱——在孝敬师父的理智和饥饿的交战里,一个忍不住“不觉又将这个咬了一口”就已经非常不容易。
因为这杏“咬残了”,雷震子选择“不如都吃了罢。”
这两枚杏子,是云中子特意给雷震子布下的局,于是,吃了杏子的雷震子胁下长出双翅。
这肋生双翅,在欧洲的神话里也有,不过呢,人家是英俊的男孩胁生双翅,那是非常的惹人迷恋,我们这雷震子七岁的英俊男孩,如果也仅仅是胁生双翅,那是同样的可爱。
然而,这被意外的身体变化“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的雷震子正“吓得坐在地下”不料想继续变化“鼻子高了,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甚,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躯长有二丈。”
一句话,丑陋的就是一只妖精。
“雷震子痴呆不语”,吓傻了。就这节点,金霞童儿来寻他回去,文本说:“雷震子起来,一步步来,自觉不好看,二翅并拖着,如同斗败了的鸡一般,到了玉柱洞前。”
虽然已经变化成了妖精,还是七岁孩子的心性,让人十分的同情和爱恋。
这云中子见到雷震子,高兴的抚手作诗:
两枚仙杏安天下,
一条金棍定乾坤。
风雷两翅开先辈,
变化千端起后昆。
眼似金铃通九地,
发如紫草短三髡。
秘传玄妙真仙诀,
炼就金刚体不昏。
云中子传了一套棍法于雷震子,又传授了“风”、“雷”二翅的咒语。于是,雷震子能够飞腾起于半天,“脚登天,头望下,二翅招展,空中俱有风雷之声。”
雷震子倒身下拜,叩谢道:“师父有妙道玄机,今传弟子,使救父之厄,此乃莫大之洪恩也。”
雷震子明白,师父对自己的改造,是莫大之洪恩。
阐教当然需要弟子发自肺腑的感恩之心,虽然,阐教对于雷震子的改造还有更深刻的私心——不怀好意。
云中子吩咐雷震子:“你速往临潼关,救西伯侯姬昌──乃汝之父,速去速来,不可迟延。你救父送出五关,不许你同父往西岐,亦不许你伤纣王军将,功完速回终南,再传你道术。后来你弟兄自有完聚之目。”
雷震子出了洞府,二翅飞起,霎时间飞至临潼关,在一山冈之上,雷震子看到了骑马飞逃的姬昌,于是,打了招呼,于是父子相认,这雷震子“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眼如铜铃,光华闪灼”,把姬昌“吓的魂不附体。”
文王自思:“吾乃逃官,已自得罪朝廷;此子看他面色,也不是个善人,他若去退追兵,兵将都被他打死了,与我更加罪恶。待我且说他一番,以止他凶暴。”
雷震子一听,答道:“我师父也曾吩咐孩儿,教我不可伤他军将之命,只救父王出五关便了。孩儿自劝他回去。”
这雷震子本就长的如同一只妖精,又飞起空中,有风雷之声,脚登山,头望下,一棍就把山上往外扑出的一山嘴给“滚下一半”。
殷破败、雷开二将被吓的魂不附体,只好回去复命。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08 15:48:22 +0800 CST  
@LastDenver 2020-12-09 00:57:48
二十三节是不是少了一部分? 没有黄飞虎撺掇姬昌私逃的分析
-----------------------
谢谢关注,第二十三的第3节,是分析黄飞虎的内心世界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13 10:19:45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三、在姬昌回归西岐已成定局的时候,黄飞虎为什么诱导姬昌私逃犯不赦之罪?
第4节
《论语》有一个故事:“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阳货这个乱臣贼子要和孔子见面,孔子拒绝见面,这阳货就想了一个办法:“归孔子豚。”
阳货赠送给孔子一头蒸熟的小猪。
这下麻烦来了,依照古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孔子的身份是“士”而阳货是政府封授的“大夫”。按照孔夫子提倡的礼仪,大夫赐给士礼物,士必须到大夫家里去拜谢并接受。
孔子就陷入了两难:如果不接受,就是不讲究礼仪,接受就必须去拜见阳货。
聪明的孔子想了一个办法:“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逮住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见,既履行了礼仪也见不到阳货。
纣王呢,正如阳货设套孔子见面,现在想用王位拘住姬昌的不臣之心。
这个时候,在羑里之中的姬昌,“闲思长子之苦,被纣王醢尸”。
姬昌说:“我儿生在西岐,绝于朝歌,不听父言,遭此横祸。圣人不食子肉,我为父不得已而咬者,乃从权之计。”
我这是不得已的法子,儿啊,你不要怨我心狠。
姬昌内心里对儿子思念对纣王的痛恨说明,纣王的小算计其实没有用处,只要姬昌真正想造反,他就一定有办法突破这一伦理的限制。
这姬昌在龙德殿饮宴完毕,按规矩需要“三日夸官”。
夸官的姬昌遇到了看操归来的武成王黄飞虎。
于是,武成王说:“此间离末将府第不远,薄具杯酒,以表芹意,何如?”
请注意,《封神演义》文本说:“文王乃诚实君子,不会推辞谦让,随答曰:‘贤王在上,姬昌敢不领教。’”
就这个含义,大约文王应邀去武成王府邸做客是不对的?
当然。
答案最少有两个原因:1、姬昌是外镇诸侯而黄飞虎是主管国防的京营大臣,二者的私下交往非常犯忌讳;2、七年前姬昌就是因为喝大臣们的饯行酒而被费仲、尤浑下了蛆几乎送了命。
以边将交接朝廷重臣而被杀的典型是明朝的曾铣和夏言,夏言“竟坐与铣交通律,弃西市”。
不过呢,姬昌是一个不会拒绝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将命运托付给上天的人,所以接受了黄飞虎的邀请。
在武成王府,黄飞虎“命左右快排筵宴”,二王传杯欢饮,不觉黄昏,掌上画烛。
黄飞虎就是在等这个时间点,“命左右且退”,然后对姬昌说:“东南两处已反四百诸侯,以贤王之德,倘有羑里困苦之羁,今已特赦”,你应该抓紧逃命,“况且朝中无三日正条,贤王夸甚么官,显甚么王!”
黄飞虎批评姬昌“又何必在此网罗之中,做此吉凶未定之事也。”
文本介绍,姬昌是“骨解筋酥,起而谢”,只是“五关有阻,奈何?”
我怎样才能够逃回西岐呢?
黄飞虎是军事主管,当然有办法,“须臾,取出铜符令箭,交与文王,随令改换衣裳,打扮夜不收号色,径出五关,并无阻隔。”
黄飞虎安排副将龙环、吴贤,“开朝歌西门,送文王出城去了”。
这个太奇怪了。
姬昌被纣王释放且封为王位,纣王固然朝令夕改,但对于姬昌而言,的确已经好于羑里拘押,在姬昌距离释放回西岐的一步之遥,黄飞虎劝说姬昌私逃,难道不知道可怕的政治后果吗?
当然知道!问题就在于姬昌的羑里七年之囚的确期满,姬昌在儿子伯邑考牺牲后纣王莫名其妙(西岐方面行贿并没有通知他)将其封王,姬昌不知道天命如何救自己回西岐。
如果天命就是通过黄飞虎的手段将自己放回西岐,自己竟然拒绝了,那不就是逆天命而行吗?
姬昌要仅仅抓住命运扔过来的垂顾。
事实上,阐教的布局还就是通过黄飞虎偷放而安排姬昌回归西岐——这一点从雷震子的及时出现可以佐证。
姬昌潜逃西岐这个事件里,姬昌答应潜逃是可以理解的,疑问是黄飞虎为什么撺掇并协助姬昌潜逃呢?
有些朋友可能说,这是忠臣回护良臣。
这说,这个有些道理,但也仅仅是最浅显的心理动机,未必符合黄飞虎真实的内心世界。
对于黄飞虎来讲,撺掇并协助姬昌潜逃,有三个泄密的渠道:1、姬昌是在夸官的途中公然去武成王府饮酒然后潜逃的,黄飞虎必须知道姬昌为什么潜逃;2、姬昌在黄飞虎那里得到“铜符令箭”并在龙环、吴贤帮助下“开朝歌西门”出逃,只要纣王追查,从朝歌西门到五关,均可以找到这个特别通行证的痕迹;3、万一姬昌潜逃失败,万一姬昌招架不住肉刑逼供而招供,黄飞虎岂能摆脱责任?
如果说姬昌潜逃失败而招供连累黄飞虎还是万一的可能,那么,姬昌在武成王府饮酒后潜逃和得到“铜符令箭”等等是昭然若揭的罪证,黄飞虎凭什么就这么大的胆子敢于撺掇并协助姬昌潜逃呢?
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黄飞虎已经明白知道纣王已经怀疑黄飞虎的忠诚且黄飞虎已经有了趁这个最好节点和纣王一拍两散的决心。
黄飞虎途中偷放殷郊、殷洪和方弼、方相,黄飞虎故意拖延殷破败、雷开对殷郊、殷洪的追捕,这些事情,纣王即使不深究,但绝对不可能猜不出,原因简单,只要殷破败和雷凯能够追回殷郊、殷洪,能骑五色神牛的黄飞虎追不回殷郊、殷洪?
纣王只是不想深层次追究而已,纣王只是不具备追究黄飞虎责任的条件,要知道比黄飞虎还厉害的闻仲远征北海时间很长不能归来,纣王心里也没底啊。
黄飞虎明白,东南两路诸侯造了反,闻仲远征北海吉凶不测,这是自己勾结姬昌搅乱天下浑水摸鱼的最佳机会。
因为私放圣人姬昌而与纣王一拍两散,自己在道义上拥有号召民众的优势,而,被自己私放的姬昌,因为感恩,大概率不能与自己争夺天下。
黄飞虎私放姬昌,往明里讲是爱护贤明诸侯,内心里其实是做好了勾结姬昌谋夺天下的大阴谋。
姬昌不知道黄飞虎有如许大的谋划,纣王隐约感觉到黄飞虎是一个有阴谋的威胁。
黄飞虎的这一谋夺天下的野心,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那么,姬昌逃回西岐了吗?奉师命救父的雷震子为什么不能够送父进入西岐呢?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13 10:21:12 +0800 CST  
@LastDenver 2020-12-09 00:57:48
二十三节是不是少了一部分? 没有黄飞虎撺掇姬昌私逃的分析
-----------------------------
对不起,我仔细看看,发现少了一节,这样就不顺畅了。我补发一下。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13 10:22:04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四、奉师命救父的雷震子为什么不能够送父进入西岐呢?
第1节
这姬昌“离了朝歌,连夜过了孟津,渡了黄河,过了渑池,前往临潼关而来。”
第二日天明,这朝歌城馆驿官心下慌忙,急报费大夫府得知。
得知消息的费仲知道姬昌私逃自己有干系在身,抓紧请来尤浑商议。
尤浑呢,倒是心比较的宽广:“年兄且宽心,不必忧闷。我二人之事,料不能失手,且进内庭面君,着两员将官,赶去拿来,以正欺君负上之罪,速斩于市曹,何虑之有!”
不过是绕转着说话而已。
二人到了摘星楼向纣王汇报这个不幸的消息,纣王当然大怒:“今日坏事,皆出二卿轻举之罪!”
尤浑回答说“自古人心难测”,我们也是被骗,要不抓紧“派殷破败、雷开点三千飞骑,赶去拿来,以正逃官之法。”
于是,殷破败、雷开飞云挈电追赶姬昌。
这姬昌沿大道徐徐而行,忽见后面麈土荡起,远闻人马喊杀之声,知是追赶之兵,不由的一面仰天长叹,一面加鞭纵辔急逃。
就这形势,姬昌最终不能逃脱。
这姬昌的一举一动都在阐教,也就是玉虚宫的关注下,现在,他在临潼关遇难,阐教当然要启用布局推动形势的发展。
这个节点,终南山的云中子在玉柱洞中碧游床正“运其元神,守离龙,纳坎虎”练功呢,“猛的心血潮来,道人不觉而有警”。
这个“猛的心血潮来”,其实就是被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警觉,或者说是被玉虚宫的总电台唤醒。
这云中子“掐指一算”就知道:“呀!原来西伯灾厄已满,目下逢危。今日正当他父子重逢,贫道不失燕山之语。”
于是,云中子吩咐金霞童儿从桃园请来雷震子。
云中子说:“汝父乃是西伯侯姬昌,有难在临潼关;你可往虎儿崖下寻一兵器来,待吾秘授你些兵法,好去救你父亲。今日正当子父重逢之日,后期好相见耳。”
这雷震子是小孩,才七岁,在深山老林,不但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正常的人间生活,他在虎儿崖下,“东瞧西看,各到处寻不出甚么东西,又不知何物叫为兵器。”
雷震子正要回去向师父请教,突然问道“一阵异香扑鼻,透胆钻肝”,于是东寻西觅的,最终“见绿叶之下,红杏二枚”。
雷震子心欢,将此二枚红杏摘于手中,“闻一闻,扑鼻馨香,如甘露沁心,愈加甘美”。
雷震子暗思:“此二枚红杏,我吃一个,留一个带与师父。”
请注意,雷震子这个阐教三代弟子最终的结果是“肉身成圣”,这个固然有阐教顶层故意安排的关键,更有雷震子这个人的天然品行。
为什么说是天然品行呢?因为雷震子从来到人间,压根就没有接触过红尘间生活,既没有被污染,也没有被正面教导,在获得两枚红杏时,他的设想是“我吃一个,留一个带与师父”,这里头就有与人分享的“天性”。
雷震子吃了一个杏子后,感觉“这等香美,津津异味!只是要吃。”
雷震子忍耐不住,“不觉又将这个咬了一口。”
这雷震子才七岁,在没有吃饱的前提下——一枚桃子肯定吃不饱——在孝敬师父的理智和饥饿的交战里,一个忍不住“不觉又将这个咬了一口”就已经非常不容易。
因为这杏“咬残了”,雷震子选择“不如都吃了罢。”
这两枚杏子,是云中子特意给雷震子布下的局,于是,吃了杏子的雷震子胁下长出双翅。
这肋生双翅,在欧洲的神话里也有,不过呢,人家是英俊的男孩胁生双翅,那是非常的惹人迷恋,我们这雷震子七岁的英俊男孩,如果也仅仅是胁生双翅,那是同样的可爱。
然而,这被意外的身体变化“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的雷震子正“吓得坐在地下”不料想继续变化“鼻子高了,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甚,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躯长有二丈。”
一句话,丑陋的就是一只妖精。
“雷震子痴呆不语”,吓傻了。就这节点,金霞童儿来寻他回去,文本说:“雷震子起来,一步步来,自觉不好看,二翅并拖着,如同斗败了的鸡一般,到了玉柱洞前。”
虽然已经变化成了妖精,还是七岁孩子的心性,让人十分的同情和爱恋。
这云中子见到雷震子,高兴的抚手作诗:
两枚仙杏安天下,
一条金棍定乾坤。
风雷两翅开先辈,
变化千端起后昆。
眼似金铃通九地,
发如紫草短三髡。
秘传玄妙真仙诀,
炼就金刚体不昏。
云中子传了一套棍法于雷震子,又传授了“风”、“雷”二翅的咒语。于是,雷震子能够飞腾起于半天,“脚登天,头望下,二翅招展,空中俱有风雷之声。”
雷震子倒身下拜,叩谢道:“师父有妙道玄机,今传弟子,使救父之厄,此乃莫大之洪恩也。”
雷震子明白,师父对自己的改造,是莫大之洪恩。
阐教当然需要弟子发自肺腑的感恩之心,虽然,阐教对于雷震子的改造还有更深刻的私心——不怀好意。
云中子吩咐雷震子:“你速往临潼关,救西伯侯姬昌──乃汝之父,速去速来,不可迟延。你救父送出五关,不许你同父往西岐,亦不许你伤纣王军将,功完速回终南,再传你道术。后来你弟兄自有完聚之目。”
雷震子出了洞府,二翅飞起,霎时间飞至临潼关,在一山冈之上,雷震子看到了骑马飞逃的姬昌,于是,打了招呼,于是父子相认,这雷震子“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眼如铜铃,光华闪灼”,把姬昌“吓的魂不附体。”
文王自思:“吾乃逃官,已自得罪朝廷;此子看他面色,也不是个善人,他若去退追兵,兵将都被他打死了,与我更加罪恶。待我且说他一番,以止他凶暴。”
雷震子一听,答道:“我师父也曾吩咐孩儿,教我不可伤他军将之命,只救父王出五关便了。孩儿自劝他回去。”
这雷震子本就长的如同一只妖精,又飞起空中,有风雷之声,脚登山,头望下,一棍就把山上往外扑出的一山嘴给“滚下一半”。
殷破败、雷开二将被吓的魂不附体,只好回去复命。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13 10:25:04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四、奉师命救父的雷震子为什么不能够送父进入西岐呢?
第2节
然后,就是如何出五关回西岐了。
文王说:“我随身自有铜符、令箭,到关照验,方可出关。”
雷震子很果断:“若照铜符,有误父王归期。如今事已急迫,恐后面又有兵来,终是不了之局。待孩儿背父王,一时飞出五关,免得又有异端。”
你骑马慢腾腾过五关,有太多的意外可能,既然我肋生双翅且力大无穷,直接背你过五关好了。
文王又与自己的白马深情话别:“马!非昌不仁,舍你出关,奈恐追兵复至,我命难逃,我今别你,任凭你去罢,另择良主。”
于是,雷震子空运文王过了五关到了金鸡岭。
这就出了一个问题:既然雷震子能够空运文王过五关,又何必恫吓殷破败、雷开二将呢?
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阐教通过雷震子其实是对纣王搞有效吓阻。
纣王其实是知道西岐的军事实力的,不过相当于姜文焕等等,即使高出一大截,与商王朝相比仍然有质的差别。纣王其实最担心的是姬昌的圣人称号,因为一个精通卜卦知道预测命运的人,大概率是背后面有宗教支持。
雷震子突然出现在临潼关,风雷二翅威风凛凛,彰显了非人间的力量。对于纣王而言,他不但知道姬昌已经逃回了西岐,而且知道有非人间的力量介入了商周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闻仲没有返回朝歌,纣王确实不宜对西岐用兵。
雷震子对殷破败、雷开的吓阻其实是延迟了可能到来的商周大战。
那么,云中子,也就是阐教为什么不允许雷震子打伤纣王的追兵呢?道理也是一样,阐教还没有完成商周大战的布局,最重要的原因是姬昌和姜子牙还没有龙虎风云会,如果这个时候商周大战开打,姜子牙是没有办法掌握西岐的实际领导权的。
雷震子在临潼关出现,一个是践行云中子曾经的诺言,促使父子相会,一个是空运姬昌过五关脱离险境,一个是吓阻殷商追兵,避免商周大战提前爆发。
然而,最大的疑惑出现了。
在金鸡岭,雷震子说: “父王前途保重!孩儿就此告归。”
理由是“奉师父之命,止救父王出关,即归山洞。今不敢有违,恐负师言,孩儿有罪。父王先归家国。孩儿学全道术,不久下山,再拜尊颜。”
请注意,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因为姬昌在宗法上是雷震子的父亲。
在中国古代,重宗法更超过血缘。雷震子的确不是姬昌血缘上的儿子,但,在宗法上是其无可置疑的儿子,按照封建道统,姬昌是雷震子的君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除非,雷震子出家跳出五行。
雷震子,既是姬昌的儿子,也是云中子的徒弟。一边是父亲,一边是师父,一边是陪伴父亲回归家园,一边是半途舍下老父回归师门。
雷震子选择的是回归师门。
文本说:“世间万般哀苦事,无过死别共生离。”
雷震子虽然被改造成了长大的妖精身段,毕竟是七岁孩子的心智,依赖父亲是最实实在在的感情。
云中子安排雷震子下山,有一个明确的暗示:“功完速回终南,再传你道术。后来你弟兄自有完聚之日。”
请注意,是“后来你弟兄自有完聚之日”而不是“父子完聚之日”,这里头的潜台词就是雷震子这一次与姬昌是从此永别再无相见的可能。
雷震子接受这种选择,说明在他心目里,师门的命令远超父亲的需要,这是一个炼气士最基本的也是最难到达的境界——摆脱了亲情的羁绊。
疑问由此而来,基本完成被改造和学艺的雷震子,为什么被严令不可去西岐呢?
当然,最简单的解释是,每一个弟子登上西岐的舞台的节点,都必须由阐教严格布局。
不过呢,这种解释无法说明为什么不允许雷震子这个人在这个节点伴随姬昌去西岐。
和哪吒、黄天化、殷郊等三代弟子相比,雷震子有两个极特殊的身份:1、他是姬昌的儿子;2、他是天赐的“将星”。
我们可以设想,在极端重视宗亲的古代,一个拥有飞腾能力的儿子雷震子追随姬昌来到西岐,其必然是被重用的。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罢了,问题是,雷震子是天赐的“将星”,也就是昊天上帝踢给姬昌的“将星”。如果在姜子牙还没有登场之前,雷震子这个年仅七岁就非常杀伐果决的“将星”进入西岐,在姬昌那里获得了兵权,这样就极可能形成“昊天上帝——姬周”的联合阵线,阐教有被边缘的可能性。
为了堵住这种恐怖的可能,阐教搞了一手极狠的手段:把一个极英俊的小朋友雷震子改造成恐怖的妖精。
读《封神演义》很少有人发现一个极不显眼的潜规矩:在商周大战之前,商王朝固然有巨多的截教门徒为官,比如魔家兄弟、孔宣等等,有一些是比较凶悍,有一些七岁是妖精,但他们在外形是都并不特别的恐怖,马马虎虎可以看着接受。为什么如此呢?就在于“封神时代”有封神时代的潜规则:混迹人间的妖尽量“人形化”。
阐教将雷震子改造成恐怖的妖精外形,而且不是哪吒那种“收放自如”的恐怖外形,其真实的目的就是堵住雷震子直接进入西岐成为“将星”的可能性。
假如,文王姬昌之后,雷震子这个七分像妖、三分像人的家伙指挥几十万大军拥护武王姬发东征,那就太搞笑了。
青史如何留名呢?
最重要的是,指挥几十万大军完成东征的雷震子,是留在西岐继续做王弟娶妻生子呢,还是“肉体成圣”去天庭呢?
这个雷震子,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麻烦,阐教最终通过形体改造,加上雷震子天性喜欢师门,阐教顺利过了“昊天上帝与姬周单独结盟”这一关的威胁。
本节还有一个疑问:殷破败、雷开回朝歌复命后,纣王会不会追究费仲、尤浑的责任呢?
这个可以负责任的说,纣王一定不会追究着两个家伙的责任,因为纣王知道是他本人决定了释放姬昌。最关键的是,纣王没有嫁祸费仲、尤浑承担姬昌私逃的心理需求。
跑了就跑了,又怎么样?谁知道天命到底如何呢?
至于纣王的大臣们,压根就不知道纣王为什么释放了姬昌,也不知道费仲、尤浑的瞎搅,压根就不会上本要求纣王追究费仲、尤浑的罪责。
伴随着姜子牙和姬昌先后到达西岐,封神大战的准备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13 10:25:16 +0800 CST  
发错了。尴尬。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16 20:57:34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五、回到西岐的姬昌其首要之政为什么选择修建灵台呢?
第1节
年纪高迈的文王,在离别了雷震子后,跋涉艰难步行一日,投店歇宿。
然后,有了一段“次日起程囊乏无资”的故事。
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故事呢?因为文王回国必须吃饭、住宿就必须用钱,而文王一定没钱。为什么呢?因为文王是一路诸侯,而且是家族继承所得的一路诸侯,外出一般都有一大堆随从,吃饭什么的当然不用自己亲自操劳,这文王从黄飞虎那里突然私逃回归西岐,肯定是没有跟随的。黄飞虎那么大的官,难道缺钱吗?黄飞虎当然不缺钱,问题在于,黄飞虎这么大的贵族一般也想不起来外出需要金钱,他在私放方弼、方相的时候就已经出过这样一个纰漏,现在,继续出这样的纰漏,这说明世袭制贵族很难考虑到底层民众生活的习惯。
所以,文本出现文王“次日起程囊乏无资”的故事,是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的。但是,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作者也不一定写成新的故事,因为符合逻辑的事情也未必一定要行成文字,作者写这一段,应当有特殊的目的。
面对无钱而要离店的文王,店小二拒绝记账,因为记账的都是熟人:“此处比别处不同。俺这西岐,撒不得野,骗不得人。西伯侯千岁以仁义而化万民,行人让路,道不拾遗,夜无犬吠,万民安而受安康,湛湛青天,朗朗舜日。好好拿出银子,算还明白,放你去;若是迟延,送你到西岐,见上大夫散宜生老爷,那时悔之晚矣。”
作者就是要通过这个店小二的口正面歌颂西岐的歌舞升平。
请注意,整个《封神演义》只有两个地方正面描写底层的生活,一个是姜子牙在朝歌城的谋生,一个是文王回西岐住店一直到文王渭水访贤姜子牙。
在姜子牙朝歌谋生这一大节里,我们看不到民众对纣王的正面歌颂,而且我们看到姜子牙谋生里有两个环节:一个是姜子牙卖面被军营惊马白白祸害而得不到补偿,一个是刘乾这家伙在南城门耍横,这家伙虽然不是黑社会,他是一个泼皮,泼皮这种东西,正如《水浒传》里的牛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非常的大,非常的惹人痛恨,也是社会管理失效的结果。
在西岐,伙计说你一个外乡人竟然敢赖账,我就可以“送你到西岐,见上大夫散宜生老爷”,可见整个西岐的官僚系统是非常勤奋的办公,底层的小民就可以向最顶层的散宜生告状。之所以如此,就反映了社会承平而讼状极少。
正吵吵呢,店主人申杰出来主事,得知是西伯侯归来,于是殷勤接待,于是用磨面驴儿送文王回西岐城。
文本说,文王大悦,“离了金鸡岭,过了首阳山,一路上晓行夜宿。时值深秋天气,只见金风飒飒,梧叶飘飖,枫林翠色,景物虽是堪观,怎奈寒乌悲风,蛩声惨切;况西伯又是久离故乡,睹此一片景色,心中如何安泰,恨不得一时就到西岐,与母子夫妻相会,以慰愁怀。”
这是一段极优美的文字,回家的游子原本应该是满怀的喜悦,这里头却是无以言状的忧伤:我归来了,然而,我的儿子呢?
这个时候,文王母太姜在宫中“忽然风过三阵,风中竟带吼声”。于是,太姜取金钱演先天数,知道儿子“已至西岐”。“太姜大喜,忙传令百官、众世子,往西岐接驾。”
读《封神演义》,我们知道,太姜和姬昌并不能通过卜卦预测一切,而突然示警而来的风当然不是一般意义的自然变化而是“上天传给信息”。
“上天”也好,玉虚宫也好,领导都很繁忙,不可能事无大小的都传讯给太姜和姬昌,也就是说,阐教通过“忽然风过三阵,风中竟带吼声”,传递给太姜的信息非常的重要。
阐教传给太姜的信息是姬昌“已至西岐”地界,大家抓紧去迎接领导。
姬昌回西岐,是游子归家不是上级领导暗访,有必要提前通知太姜这个母亲吗?
已经等了七年,难道还在乎这一刹那的等候?
阐教的玉虚宫非常有必要提前给西岐方面打招呼,非常有必要通过太姜去迎接姬昌。
为什么呢?
因为姬昌为了回国装傻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严重挫伤了姬昌的威信:你或者不是圣人而吃了儿子的肉,你或者为了活命而使诈吃了儿子的肉。不管怎样解释,吃了儿子的肉,都严重挫伤了姬昌的圣人光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姬昌本人还是姬昌背后的玉虚宫都必须抓紧建设姬昌的神圣光环以彰显天命。
在姬昌回城的路上,他的母亲太姜竟然预知了姬昌已经回到了西岐城外,“百官、众世子”一窝蜂涌出西岐城往岐山接驾,这就彰显了太姜拥有“非人间”的预卜能力,那么,他的儿子姬昌能够预知祸福的能力来源也就清清楚楚了。善良的人们就可以脑补:这姬昌在羑里之所以吃了儿子的肉,是因为远离母亲而卦艺受到了影响,一旦回到西岐,在母亲的教导下当然就恢复圣人的技能。
这文王同申杰“依然又见故园”,正“不觉心中凄惨”想“青山依旧,人面已非”呢,只见两杆红旗招展,次子姬发和大将军南宫适、上大夫散宜生引了一大群人恭恭敬敬前来迎接。
文王见众文武、世子多人,非常的动感情,那是必定“不觉泪下”。
死里逃生还丢了一个儿子,谁能不哭?
这个时候,就彰显了散宜生的能力,他及时汇报说:“昔成汤亦囚于夏台,一旦还国,而有事于天下。今主公归国,更修德政,育养民生,俟时而动,安知今日之羑里,非昔之夏台乎?”
领导,你这七年之倒霉,正类似成汤的倒霉,这不是预示着我们将来取代商王朝吗?
这个话,姬发不能说,南宫适不会说。
文王立即截住话题,“大夫之言,岂是为孤之言”,并没有真正从我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亦非臣下事上之理”,我是臣下,受点委屈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怎么能够造反呢?我姬昌“有罪商都”本就应该受到惩戒,“蒙圣恩羁而不杀”只不过“七载之囚”,这“正天子浩荡洪恩;虽顶踵亦不能报”。
我姬昌能够不被杀就已经非常感念皇恩浩荡了,结果纣王“后又进爵文王,赐黄钺、白旄,特专征伐,赦孤归国。此何等殊恩!”
文王的意思是说,我犯了罪被拘羑里七年,本就已经从轻发落了,更何况被封为王爵呢!
我姬昌感谢还来不及了。
请问:文王这段话是发自肺腑呢还是虚心假意呢?
我的理解,既是发自肺腑,也是虚心假意。
就一般意义的君臣关系而言,文王对纣王的这个感谢是发自肺腑。为什么呢?因为西伯侯姬昌的确是在公开的场合宣讲天命昭告纣王不得好死。儒家说“子不言父过”,臣子当然衣不能宣告君父的过错,更不能满世界宣告君父将来不得好死。
从任何角度,就传统社会,当西伯侯姬昌借卜卦公开否定纣王朝的天命的时候,他都是死罪,纣王仅仅拘押他七年然后释放且给予王爵,的确是法外施恩。
纣王的确对不住东伯侯和南伯侯,但,对西伯侯的态度还是马马虎虎。
有朋友说,纣王杀了伯邑考。这个呢,从纣王的角度讲,他没有杀伯邑考的动机,而且他确实有借伯邑考献奇珍替父赎罪的碴口赦免姬昌的动机,纣王之所以杀伯邑考,就表面看是伯邑考不但借“琴中谤毁”而且当面用瑶琴“隔侍席打来,只打得盘碟纷飞。妲己将身一闪,跌倒在地。”作为读书人,我们知道伯邑考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伯邑考拒绝了狐狸精苏妲己的勾搭而被报复,但纣王不知道内情且伯邑考也并没有向纣王汇报内情。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17 20:38:01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五、回到西岐的姬昌其首要之政为什么选择修建灵台呢?
第2节
在不知道苏妲己故意设套暗算的大前提下,面对伯邑考的当面用瑶琴“隔侍席打来”,面对这种当面行凶,纣王杀伯邑考是非常正常的选择,不如此选择反而不正常。
如果从纣王暴虐的角度,姬昌树义旗为天下百姓倡,这个就现代人看巨正义,如果仅仅为了伯邑考报仇而动刀兵,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不过呢,那么一个圣人报私仇好像不那么恰当。
姬昌还说,纣王“后又进爵文王,赐黄钺、白旄,特专征伐,赦孤归国。此何等殊恩!”
古人不比今天,特别在乎“得国之正”,也就是事业的继承性。
请看,秦之后,刘邦建国的“汉”来源于项羽所封,曹家的“魏”来源于汉献帝所封,司马炎的“晋”来源于曹家所封,隋文帝的“隋”来源于北周所封,便是赵匡胤的宋,也是得名于被封为“宋州节度使”。
这刘邦与项羽打了四年的恶仗才获得天下,为什么还用项羽所封的“汉”为国号呢?
即使是暴力得国的国主,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堵住别人造反的“例证”,也要包装自己是“奉天承运”。
我之所以“得国”,不是我以下犯上野心得遂,而是前朝暴虐失去了天命。
我之所以当家作主,是天命。你们没有天命,所以不能学我。我之所以能够当家作主,就是前朝“代天授命”赐给我“国号”,我不能逆天命。
《三国演义》底82回,面对刘备的威胁,孙权派人向已经称帝的曹丕示弱,曹丕“命太常卿邢贞赍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大夫刘晔提出发对意见:“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则去陛下一阶耳。今陛下信其诈降,崇其位号以封殖之,是与虎添翼也。”
孙权是“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毫无理由的不能自己给自己升级别,他的干部无论如何不能超越骠骑将军的级别,这就“官轻则势微”。
另外一个方面,江东的顾雍也反对孙权接受曹丕的封授:“主公宜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当受魏帝封爵。”
顾雍也只能建议“九州伯”这样一个含糊的尊号——伯。
《史记》的《周本纪》里“惠王十年,赐齐桓公为伯。”
这里的“伯”就不是伯爵,而是“方伯”,也就是霸主的意思。
自从秦始皇统一后,最高统治者称“皇帝”,顾雍建议孙权称“九州伯”这个含义模糊的尊号,其实还是不敢甩开汉室自己上尊号。
孙权说:“当日沛公受项羽之封,盖因时也;何故却之?”
攻入咸阳的刘邦是楚义帝封的“沛公”,接受霸王项羽的封号就是“汉王”,受天命取代楚霸王项羽就是“汉皇帝”。
孙权就受了曹丕的封号为“吴王”而不再是残汉的南昌侯,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姬昌说,我被商纣王封为“王”,其实是承接了天命,纣王其实对我有大恩。
姬昌的意思是说,我虽然牺牲了一个儿子,但获得了一个王爵,如果天命在我而纣王无道,我将来奉天命而得天下,现在,绝对不能因为个人的荣辱而兴兵作乱,那样就丢失了道义。
姬昌说:“当尽臣节,捐躯报国,犹不能效涓涯之万一耳。大夫何故出此言,使诸文武而动不肖之念也。”
我们老老实实的安享太平好了。
文本说“诸皆悦服。”
这个“诸皆悦服”说明大部分官员不愿意发动战争,之所以义愤填膺的表态要打仗,其实是给姬昌一个“表态”:姬昌在朝歌丢了儿子,一肚子毒气要发作,如果我们不抢先表态要报仇,嫌的不仗义。
其实,大多人不愿意打仗——老婆孩子热炕头,有几人愿意为了别人的儿子牺牲自己的家庭。
这个世界太多人为了情面要表达许多场面话,这种场面话的确是一种情谊,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表达场面话,但,作为受众,要知道,朋友间的场面话和亲人间的付出是有巨大差距的。
重要话,必须强调。
这个世界太多人为了情面要表达许多场面话,这种场面话的确是一种情谊,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表达场面话,但,作为受众,要知道,朋友间的场面话和亲人间的付出是有巨大差距的。
这个世界太多人为了情面要表达许多场面话,这种场面话的确是一种情谊,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表达场面话,但,作为受众,要知道,朋友间的场面话和亲人间的付出是有巨大差距的。
既然姬昌决定接受纣王的封授,从这一刹那开始,我们尊敬文本的逻辑,凡姬昌,我们通用文王这个尊敬的称呼。
文王的次子姬发近前:“请父王更衣乘辇。”
文本说:“文王依其言,换了王服,乘辇,命申杰随进西岐。”
这个说明,西岐其实是非常欣悦姬昌成为王的,所以准备了王的执事。
这文王在欢声笑语里回西岐,见“人人欢悦,各各倾心”,又“见两边文武、九十八子相随,独不见长子邑考,因想其醢尸之苦,羑里自啖子肉,不觉心中大痛,泪如雨下。”
对比太鲜明了。
于是,文王将衣掩面,作歌:“今归西士兮团圆母子,独不见邑考兮碎裂肝肠!”
碎裂肝肠的文王大叫一声,跌下逍遥马来,面如白纸,慌坏世子并文武诸人,急急救起,这“文王渐渐重楼中一声响,吐出一块肉羹。那肉饼就地上一滚,生出四足,长上两耳,望西跑去了。连吐三次,三个兔儿走了。”
“兔儿”者,“吐儿”也,之所以是三只兔儿,是因为文王在羑里吃了三只肉饼。这三只兔儿“往西跑去”,就情理而言,是死在朝歌的伯邑考的灵魂回归西岐,但,也是否预示着“长耳定光仙”这个修仙的兔子的最终归属是西方呢?
回到西岐城的文王调理了一段时间的汤药,病好后聚集文武百官开会。文王首先对上大夫散宜生回忆了自己从朝歌回西岐的过程,认真的感谢了武成王黄飞虎、儿子雷震子和申杰。
这散宜生接茬就长篇大论的批判纣王之无道,得出的结论是“臣料朝歌不久属他人矣。……”
这散宜生话还没说完,南宫适就大呼要带兵杀入朝歌,“斩费仲、妲己于市曹,废弃昏君,另立明主,以泄天下之忿!”
这南宫适虽然是西岐本土将领的杰出代表,但在政治上其实非常的不成熟。他不但在散宜生向文王表态的时候乱发言,而且发言非常的不合适。
为什么说南宫适不应该在散宜生讲话的时候插话呢?因为这是西岐的最高国务会议,与会人员有权力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南宫适这半路上插话实在不合适。
那么,南宫适为什么半路上插话呢?就《封神演义》的文本看,伯邑考被杀后,散宜生半路强硬表态撅回鹰派的南宫适提建议贿赂费仲、尤浑而救回了文王,散宜生立下了不世之功而武将之首的南宫适就嫌的狠没有谋略。现在呢,文王归来,在第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散宜生这个文臣竟然表态“臣料朝歌不久属他人矣”,在南宫适看来,散宜生的下一句肯定是“兵发朝歌报仇雪耻”。如果让散宜生说出这句话且文王采纳了建议,这南宫适在两次最高国务会议上都被散宜生压了风头,显的武将很无能,所以他要插话表态要带兵杀入朝歌。
然而呢,南宫适是且仅仅是一个优秀将领而已,就战略思考而言,的确是大大的糊涂。
你南宫适建议文王兵发朝歌,最终的结果竟然是“废弃昏君,另立明主,以泄天下之忿!”
南宫适这里“另立的明主”,从语境而言,肯定不是文王。南宫适的意思是说,既然文王曾经表态要当忠臣,那么,西岐出兵就只能是“泄天下之忿”,就只能“废昏君”而不改朝换代,将来可以立微子启、亚相比干什么的为君。
你说,这南宫适是不是有些缺心眼?
不过呢,南宫适这讲话,说明一个很大的麻烦,就南宫适这种人内心世界里虽然认定纣王是昏君却还没有对商王朝并没有绝对失望,在这种情况下,不管阐教如何谋划“天命”,就人世间而论,西岐取代商王朝的“民意”基础还不具备。
于是,文王听而不悦,明确批评了散宜生和南宫适,表态“孤今奉公守法,不妄为,不悖德,硁硁以尽臣节。”
这最高国务会议的国家发展大战略的讨论就告一段落,于是进入了务虚的阶段。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20 20:41:05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五、回到西岐的姬昌其首要之政为什么选择修建灵台呢?
第3节
文王说:“孤思西岐正南欲造一台,名曰‘灵台’。孤恐木土之工,非诸侯所作,劳伤百姓;然而造此灵台,以应灾祥之兆。”
这文王说,我造灵台,一个呢,体制擅越,“非诸侯所作”,而且增加民众的负担,“劳伤百姓”。明知道这样两条不适宜,文王为什么还想造灵台呢?他公开的理由是“以应灾祥之兆”。
文王的意思是说,我们造了这个灵台,就可以承接“天命”知道祸福。
请注意,苏妲己在朝歌建议纣王修建“鹿台”的理由是“陛下早晚宴于台上,自有仙人、仙女下降。陛下得与真仙遨游,延年益寿,禄算无穷。”
一个修鹿台可以“与真仙遨游,延年益寿,禄算无穷”,一个造灵台可以“应灾祥之兆”,这摆明了对着干,摆明了要与纣王争天命、争民意。
除此之外,文王修灵台,更有深刻的含义:老天啊,我姬昌已经牺牲了儿子伯邑考,我已经从朝歌归来,下一步怎么办?你倒是给个指示呀!
文王也拿不准到底是现在臣服于纣王好呢还是造反的好。
散宜生呢,虽然弄不懂文王内心的蛔虫,但接茬顺领导的能力是刚刚的,他立即说,既然大王造此灵台,“既为应灾祥而设,乃为西土之民,非为游观之乐,何为劳民哉。”当然,老百姓干活是辛苦的,可能耽误养家,我们可以“仍给工银一钱,任民自便”。
文王大喜。
于是,西岐就开始造灵台。
不过旬月,灵台完工,文王亲临观看。文本说“治国江山茂,今日灵台胜鹿台。”
不过呢,四面一观的“文王默然不语”。
为什么?散宜生问。
文王说:“此台虽好,台下欠少一池沼以应‘水火既济、配合阴阳’之意。孤欲再开池沼,又恐劳伤民力,故此郁郁耳。”
散宜生一听,这工程浩大的灵台都建成了,挖个坑这仅仅是费劳力的活,岂不容易?大家都开挖,结果挖出“一付枯骨,众人四路抛掷”。
文王在台上,见众人抛弃枯骨,就吩咐:“将枯骨取来,放在一处,用匣盛之,埋于高阜之地。岂有因孤开沼而暴露此骸骨,实孤之罪也。”
于是,万民欢呼文王是“圣德之君”。
这文王既然懂阴阳调济,如何能够只安排建台而不挖坑?他明明就是借此观察自己在民众心目里的威信而已。
这文王借建造灵台且挖坑观察到自己在民众心目里的威信,也将下一步如何行动的质询告知了天,请求天给予指示。
这一夜,文王在灵台之下安歇,“时至三更,正值梦中,忽见东南一只白额猛虎,胁生双翼,望帐中扑来。”
第二日,散宜生圆梦,躬身而贺:“此梦乃大王之大吉兆,主大王得栋梁之臣,大贤之客,真不让风后、伊尹之右。”
为什么呢?
散宜生解释说:“昔商高宗曾有飞熊入梦,得傅说于版筑之间;今主公梦虎生双翼者,乃熊也;又见台后火光,乃火锻物之象。今西方属金,金见火必锻;锻炼寒金,必成大器。此乃兴周之大兆。故此臣特欣贺。”
这文王这样高的学问,一路诸侯,能不知道“飞熊入梦”这个傅说的故事?
赐梦于文王的幕后大佬、得梦的文王、圆梦的散宜生都一清二楚。文王夜梦“飞熊入梦”就知道自己将得到栋梁之臣,之所以要散宜生公开圆梦,是搞舆论宣传,是征求散宜生这个西岐老臣的意见:我即将得到一个栋梁之臣,我即将得到一个替我谋划国务的“执政大臣”,你们能安心相容吗?
散宜生的态度是“此乃兴周之大兆。故此臣特欣贺。”
君臣达到高度一致,专心专意的等大贤降临西岐。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24 20:03:45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六、要和文王风云际会的姜子牙为什么要公开厌星破坏文王的卜卦呢?
第1节
这姜子牙来了西岐后,隐于磻溪,垂钓渭水,“时时心上昆仑,刻刻念随师长,难忘道德”,渴盼“何日逢真主,披云再见天。”
这一日,姜子牙正垂钓呢,一个叫武吉的樵子唱歌前来歇肩。于是,渔樵问答。
这姜子牙就报了家门:“吾乃东海许洲人也。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
这武吉倒有些知识,于是嘲笑姜子牙: “当时古人,高人,圣人,贤人,胸藏万斛珠玑,腹隐无边锦绣。如风后、老彭、傅说、常桑、伊尹之辈,方称其号;似你也有此号,名不称实,故此笑耳。我常时见你绊绿柳而垂丝,别无营运,守株而待兔,看此清波,无识见高明,为何亦称道号?”
你一个钓鱼的也配有“号”?
武吉言罢,却将溪边钓竿拿起,见在线叩一针而无曲。
武吉抚掌大笑不止,你连个鱼钩都不会弄,怎么能钓鱼呢?不过呢,这樵子倒是一个好心人,他很认真的教给姜子牙如何“钩挂鱼腮”。
姜子牙说自己的志向并不是钓鱼而是钓富贵:“短杆长线守磻溪,这个机关那个知?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
武吉就非常的好笑姜子牙,就“你这个人也想王侯做!看你那个嘴脸,不像王侯,你到像个活猴!”
这被嘲笑的姜子牙就给武吉相面:“你左眼青,右眼红,今日进城打死人。”
这武吉就急了:我不过和你玩笑,你为何毒口伤人?
结果呢,武吉挑起柴行至西岐南门,为躲文王车驾“将柴换肩,不知塌了一头,番转尖担,把门军王相夹耳门一下,即刻打死。”
这个王相就这么死了,他的死为文王际遇姜子牙提供了机会,他死了,灵魂没有去封神台,没有被封神,只能堕入轮回。
姜子牙离异的妻子马氏最后封了神,她和王相都是小人物,都推动了故事的发展,都为封神大业的展开做了贡献,然而,马氏封了神,因为她是姜子牙曾经的妻,而王相和姜环就只能堕入轮回。
唉,一声叹息也。
误伤人命的武吉,就被文王判为“理当抵命”。
这武吉是误伤人命,抵命有些重了,然而,武吉是樵子而王相是门军,一个是自由职业者,一个是有专职任务的军人,误伤也要抵命。
文王要去灵台赶时间,就把武吉给“画地为牢”了。
文本说:“惟西岐因文王先天数,祸福无差,因此人民不敢逃匿,所以画地为狱,民亦不敢逃去。”
文本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作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文王先天数的厉害,为姜子牙出场做铺垫。
这武吉被画地为牢的难过,“因思母亲,放声大哭”,正遇散宜生,如此这般哭诉。
散宜生听罢,默思久之:“若论武吉打死王相,非是斗殴杀伤人命,不过挑柴误塌尖担,打伤人命,自无抵偿之理。”
从散宜生这个内心思考看,文王这判刑也是比较的随意,不是那么的严谨,虽然并不是草菅人命的糊涂蛋。
作者并没有无原则的美化文王这个圣人。
不过呢,为了维护文王的威信,散宜生也不能像检察院那样驳回案件重审,他唯一能做的是请求文王暂时释放武吉回家半年给老母“以办养母之费,棺木衣衾之资”。
文王当然答应,因为这可以沽法外施恩的仁政之命。
这武吉回到家,和母亲哭的一塌糊涂,追究原因,武吉就想起姜子牙的预言:“我想老人嘴极毒,想将起来可恶。”
这老太太就颇有见识,“此老善相,莫非有先见之明”,我们还是求他救命吧。
于是,武吉拜姜子牙为师,姜子牙就教给武吉挖坑点灯厌星之法。
第二日,姜子牙就吩咐武吉不要打柴了,而是“精学武艺,讲习六韬。”
姜子牙教育武吉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本是励志的名言,不过呢,在封神时代,如果没有天命,没有背景,就是励志也没有用处。
对于武吉打死王相,文本说:“不因武吉事,焉能陟帝廷。”
这一切都是阐教布好的局,可怜的王相。
半年之后,散宜生发现武吉一去不来,就请文王“演先天数以验真实。”
文王随取金钱,占演凶吉,结果是“武吉亦非猾民,因惧刑自投万丈深潭巳死。若论正法,亦非斗殴杀人,乃是误伤人民,罪不该死。彼反惧法身死,如武吉深为可悯!”
这个呢,第一,文王的卜卦被姜子牙给蒙蔽了,第二,文王就武吉之死暗戳了散宜生一下。
文王说,武吉“乃是误伤人民,罪不该死”。
散宜生曾经默思久之:武吉“误塌尖担,打伤人命,自无抵偿之理。”
也就是说,文王和散宜生仔细思考律条,都知道武吉并不绝对判死刑,当然,杀人抵命,即使是误伤毕竟也是杀人,判抵命也能够解释过去。
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偿创。
刘邦这“杀人者死”并没有区别故意伤害还是误伤。
这个“武吉之畏罪自杀”,如果追究责任的话,是因为他被暂时释放获得了自杀的机会。如果武吉画地为牢等待文王从灵台归来审理,文王有可能改变“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的初判,也可能维持原判。
这个确实不绝对确定,如果文王维持原判杀了武吉,只能说文王定罪虽然准确但量刑有些不当,但绝对不是草菅人命,更不是贪腐卖刑。
如果说文王工作失职,也是误犯。
散宜生就不一样了,他明明知道武吉可能因误判而可能被杀,作为西岐的文臣第一,不敢匡扶君父的失误,只是根据实情给武吉争取到“缓刑”,当然,这种缓刑本身就给文王纠正错误提供了机会。
我们必须理解散宜生作为臣子匡扶君王失误的态度确实不能太直白,曲折的表达更加有利于维持君臣的体面和谐。
不过呢,如果武吉的确死了,这责任,大约文王和散宜生君臣都有份,所以,肚子里感觉有愧良心的两人“叹息良久,君臣各退。”
我呢,的确苛求二人了,一对君臣因为量刑过当吓的一个犯人自杀,能够“叹息良久”,真真就特别仁义了。
不过呢,这君臣这里“叹息良久”,其实是入了人家的局,姜子牙正指导武吉使枪刺棒呢。
这人世间,太多的局,太多的谋,你在设局的同时可能入了人家的局,你在破局的时候,可能也入了人家的局,而,无论多么牛多么阴的人,最终躲不过生死的大自然之局,看破的,才是高明的人。
可惜了,一部封神大书,只有有限的几个人白昼飞升,也只有有限的人死后魂灵被封了神,跳出轮回太难了,想不落入局套太难了。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12-24 20:22:39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二十六、要和文王风云际会的姜子牙为什么要公开厌星破坏文王的卜卦呢?
第3节
这个求贤若渴的文王这个时候没有时间显摆学问,急匆匆命辛甲:“与孤把作歌贤人请来相见。”
为什么是辛甲呢?因为他正在身边伴驾,而且是武将,长于骑马,能够快速追上那一群快走路的渔人。然而,文王忽略了辛甲是一个粗鲁的武将,正如《三国演义》里伴随刘备三顾茅庐的猛张飞。
辛甲领旨,将坐下马一磕,向前厉声而呼:“内中有贤人,请出来见吾千岁!”
这玩意挺吓人的,没吓坏“闲人”,可把渔人吓坏了。
那些渔人齐齐跪下,回答:“吾等都是‘闲’人。”
渔人没学问,估计就是有学问的雨花石在场也说自己是“闲人”。这个到容易理解,比如我们领导突然问老师们:你们谁是“贤人”?估计,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是“贤人”,肯定会误认为领导找几个“闲人”去干活。
这辛甲一个高级将领,骑着马大喝一声:“贤人”。渔夫肯定误认为军爷要找人干活,当然要找“闲人”。
这辛甲呢,是高级将领,有学问,知道是寻“贤人”,也知道不应该有许多“贤人”,所以,问:“你们为何都是贤人?”
渔人们就回答:“我等早晨出户捕鱼,这时节回来无事,故此我等俱是‘闲’人。”
这个时候,文王马到。辛甲很明白的汇报:“此乃俱是渔人,非贤人也。”
文王说:“孤听作歌,韵度清奇,内中定有大贤。”
一般的渔人岂能有这样高的学识?
众渔人曰:“此歌非小人所作。离此三十五里,有一磻溪,溪中有一老人,时常作此歌,我们耳边听的熟了,故此随口唱出此歌,实非小民所作。”
原来如此!文王有了“贤人”的线索,于是吩咐渔人:“诸位请回。”
文王慢慢琢磨这歌曲滋味,说好个“洗耳不听亡国音。”
散宜生就凑趣请教:什么叫“洗耳不听亡国音”?
文王就解释说:“昔尧有德,乃生不肖之男;后尧王恐失民望,私行访察,欲要让位。”结果在“山僻幽静之乡,见一人倚溪临水,将一小瓢儿在水中转。”想让位的尧遇到一个“看破世情,却了名利,去了家私,弃了妻子,离爱欲是非之门,抛红尘之径,避处深林”的家伙在“玩水”,于是,认定为仁杰,欲让天下。结果呢,这仁杰“将小瓢拿起,一脚踏的粉碎,两只手掩住耳朵,飞跑跑至溪边洗耳。”理由嘛,就是“方才帝尧让位与我,把我双耳都污了,故此洗了一会。”
“洗耳不闻亡国音”歌颂的是淡泊名利,这一心名利欲取代纣王的文王为什么如此的欣赏呢?
原因就是“倚溪临水”之大贤不欲富贵!
兴周灭纣的大业,是阐教联合西岐推翻纣王的事业,既然是联合作战,难免要战后分赃,阐教是否会扶植更加合适的人间政权呢?文王内心忐忑而没有信息。这些渔人所唱的歌谣如果是阐教在人间的代表所做,那就是公开表态“不欲富贵而只求山林之乐”,这当然是文王的福音。
就这个时候,一起樵夫作歌而来,又是什么“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又是什么“古来贤达辱而荣,岂特吾人终水浒。”
“水浒”者,在水边啊。
贤人,在水边呢。
于是,文王又名辛甲去“请贤者相见。”
于是得知“前边十里,地名磻溪,其中有一老叟,朝暮垂竿。”
文王被两首歌谣慢慢引导着接近姜子牙。
正行之间,只见一人挑着一担柴唱歌而来:“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
散宜生在马上看那挑柴的好像猾民武吉,君臣疑惑之际,辛免走马向前唤来了武吉。
得知武吉尚在,文王是“满面通红”——这人丢大发了。
文王对散宜生说:“大夫,这等狡猾逆民,须当加等勘问。杀伤人民,躲重投轻,罪与杀人等。今非谓武吉逃躲,则先天数竟有差错,何以传世。”
必须严惩武吉,问题是我掌握的卜卦技术竟然有差错,如何传给后人?
文王这句话,最深刻的麻烦是:我这卜卦代天传命的圣人称号如何办理呢?
武吉泣拜在地,回答说,磻溪有个“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的人教给我一个办法躲过了法律的惩戒,“蝼蚁尚且贪生,岂有人不惜命。”
散宜生立即表示祝贺:“武吉今言此人,道号飞熊,正应灵台之兆。”
于是,武吉引路去见姜子牙。结果,没有见到,散宜生说:“求贤聘杰,礼当虔诚。”
这要讲究程序和礼貌。
文王于是作诗:“宰割山河布远猷,大贤抱负可同谋,此来不见垂竿叟,天下人愁几日休。”
见不到大贤,我很是忧愁。
见到“鱼竿飘在水面”而不见姜子牙,文王“心中甚是悒怏”,复吟诗:“求贤远出到溪头,不见贤人只见钓,一竹青丝垂绿柳,满江红日水空流。”
这就奇怪了!这文王之所以建灵台,就是为了和阐教建立联系,当阐教以托梦的形式告知“飞熊”是空降的干部的时候,文王和散宜生是庆幸的。然而,寻找的非常的艰难,现在,已经通过渔夫、樵子和武吉知道“飞熊”是姜子牙,且在磻溪垂钓,这距离圣贤君臣风云龙虎会已经一步之遥,文王为什么“心中甚是悒怏”?
文王说“宰割山河布远猷”,这是他宏大的理想,因为见不到“垂竿叟”,于是“天下人愁几日休”。
文王游春求贤,被渔夫、樵夫、武吉的歌谣一步一步引向磻溪,其实就是被姜子牙布了局,文王就是被姜子牙牵着走。如果,姜子牙在磻溪等待文王,那就是仅仅布局设套诱引文王来。然而,在磻溪文王没有见到姜子牙,那么,是姜子牙这个人比较不容易合作呢,还是阐教对于合作伙伴文王要价极高呢?
姜子牙以厌星术欺骗文王而挽救了武吉,事实上宣告文王的卜卦之术抵不过姜子牙的道术,也暗示西岐臣民,只要姜子牙愿意就可以剥夺文王宣示天命的能力和权力。当姜子牙来到西岐,姜子牙就是天命的代言人,文王以及臣民就只能被动的接受。
我不是救武吉,我是告诉你,我才是幕后决定一切的代理人。
磻溪访贤之后,杀人误犯武吉不但没有接受任何惩罚,而且荣立庙堂成为将军,这就是阐教拥有“法律之外权力”的明证。
武吉是杀人误犯,判处死刑的确有些过重,但判处监禁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一个理应被判刑的犯人,在得到最高领导人“暂释养家”的照顾后——这的确是一个人性的恩德——竟然勾结世外高人以法术逃避政府的惩戒,事实上又犯了欺君之重罪。
文王不但没有两罪并罚,而是给予武吉加官进爵,其实是向阐教表示臣服。
磻溪不见姜子牙,圣人文王非常惊恐贤人姜子牙背后势力的图谋,所以,忧愁的接连作诗。
至于姜子牙,通过厌星术救武吉,不但设计了引导文王磻溪访贤的布局,而且压制了文王的威望,获得了在西岐的最高决策权。
姜子牙为什么要谋夺西岐最高决策权呢?因为阐教兴周灭纣的目的是为“昊天上帝封神并完成仙界和人界的分离”,夹带的私货是联合西方教重创截教,其兴周并不是为了兴周、其灭纣也并不为了灭纣。兴周灭纣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至于西岐的姬家,其参与兴周灭纣是有可能破国亡家的,其承担如此大的危险,目的不过是,也仅仅是取代商王朝而已。如此以来,目的不同的阐教和姬家,在特殊时刻,难免是有矛盾的,姬家在西岐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如果以君王之尊压下来,姜子牙如何办?
事实上,在商周大战期间,阐教和姬家最少有三次根本性的分析。
就文王而言,其兴周灭纣的战略重心是“兴周”,只要国力强大,就可以缓慢超越商纣,等商纣抽心一烂,西岐就可以乱中取胜。阐教则大不然,其灭纣封神是有严格的计划的,“戊戌岁中甲子”是不可更改的“天命”,由不得西岐姬家慢吞吞的“韬光养晦”。
文王在姜子牙的撺掇下,讨伐附逆纣王无恶不作的崇侯虎,在将崇侯虎生擒活捉后,文王“有意不忍加诛”,这一个不想和纣王发生激烈的直接冲突,一个不想落下擅自斩杀诸侯的恶名。然而,姜子牙直接下令:速斩首回报!”斩杀崇侯虎是文王和姜子牙的第一次激烈的冲突,也是姜子牙不管不顾文王的感受,直接就刚硬执行阐教的命令。崇侯虎被杀后,文王神魂不定,身心不安,郁郁不乐,最终病重而死。
姬家和阐教的第二次直接冲突是犁杀殷郊。面对被山石夹住的殷郊,武王求情:“相父今日把储君夹在山中,大罪俱在我姬发了。望列位老师大开恻隐,怜念姬发,放了殿下罢!”燃灯道人是“笑”的反驳:“贤王不知天数。殷郊违逆天命,怎能逃脱,大王尽过君臣之礼便罢了。大王又不可逆天行事。”至于姜子牙是正色而反对:“老臣不过顺天应人,断不敢逆天而误主公也。”
结果呢,武王含泪,撮土焚香,跪拜在地,称臣泣诉。
阐教和姬家第三次激烈分析是武王不愿意主动东征,虽然因为散宜生的劝说,武王同意了姜子牙的东征,但,到了金鸡岭被孔宣阻住后,武王再一次反对东征:“天命有在,何必强为!岂有凡事阻逆之理?”姜子牙被武王一篇言语把心中惑动,这一会执不住主意,至前营,传令与先行官:“今夜灭灶班师。”这个时候,陆压道人紧急赶到前线传达天命,“武王听说,不敢再言退兵。”
姜子牙以厌星之术破坏了文王的先天卜卦之术,抢夺了代天言命的权力,其实是抢夺在兴周灭纣大业里的最高决策权。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1-01-03 13:28:26 +0800 CST  

楼主:yc雨花石

字数:489290

发表时间:2019-09-22 04:55:5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7 09:03:22 +0800 CST

评论数:49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