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三、刚烈的苏护在造反后为什么又偃旗息鼓妥协献女呢?
第5节
梁山的36天罡,属于外籍(蓟州属于辽国)人口的有公孙胜、杨雄、石秀等3人,如果说公孙胜参与劫取生辰纲是劫不义之财而满足享用,那么,杨雄、石秀杀潘巧云而上梁山就是最标准的杀人犯逃逸。没有一个社会能够饶过杨雄、石秀这等恶人。
梁山的36天罡,被政府委屈走上造反道路的有宋江、卢俊义、林冲、柴进、武松、李逵、雷横、解珍、解宝、燕青等10人。
梁山的36天罡,关胜、
秦明、呼延灼、花荣、董平、张清、杨志、徐宁、索超等9人是朝廷军官因各种缘由附逆。
梁山的36天罡里,吴用、李应、戴宗、刘唐、史进、穆弘、李俊、阮小二、张横、阮小五、张顺、阮小七等12人是混迹社会边缘与江湖勾结,或主动或被动走上造反的道路。
梁山的36天罡里,朱仝和鲁智深是两个好人,因为扶危济苦而被迫走上了梁山——鲁智深救助林冲不能当和尚,朱仝帮助雷横不能当都头。
也就是说,就三十六天罡而言,走上梁山的原因值得肯定的也就12人而已。
当然,就宋徽宗的时代而言,是政治腐败,是英雄屈居下僚而有志不能伸张,但就个人的命运选择而言,绝大多数梁山将走上造反的道路或者不能同情,比如三阮,有些要被批判,比如关胜和呼延灼。最可恨的是秦明,明明是朝廷高级武官,因为宋江的反间计被暗算的家破人亡,不但不向真正的仇人宋江报仇,反而背叛了朝廷,这是何等的没有心肝的东东。
如果因为梁山将选择了招安而授予他们高官厚禄,请问:还有天理吗?
如果说,内查外调后的证明朱仝和鲁智深是两个好人,给予政治出路且授予相当官职——朱仝私放杀人犯雷横的确是有罪,他的委屈是李逵杀了小衙内而嫁祸于他,但,私放杀人犯雷横、私通了梁山土匪而照看小衙内不周到是事实,鲁智深殴杀镇关西郑屠是事实,不管郑屠的罪过如何,罪不至死是事实。
如果说,内查外调后,误题反诗的宋江、被冤屈的卢俊义、被迫杀了陆谦的林冲、被冤屈的柴进、被冤屈的武松、被欺辱的雷横、被欺压的解珍和解宝、忠正的燕青等9人还可以从轻发落,“饶过罪过”,乃至于“授予官爵”。
那么,游走在主流社会边缘,最终因为私利而走上造反的道路的吴用、公孙胜、李应、戴宗、刘唐、史进、穆弘、李俊、阮小二、张横、阮小五、张顺、阮小七、等13人,能否“饶过罪过”呢?
至于,因为各种缘由附逆的关胜、秦明、呼延灼、花荣、董平、张清、杨志、徐宁、索超等9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饶过罪过”,如果授予官职,首先雨花石就大大的不服!
那个杨志,“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
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
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
宋徽宗大兴土木搞私人园林建设是奢侈浮华,如果杨志正面劝谏是仗义执言为民请命,不过是因为“时乖运蹇”,这一个忠良之后竟然逃避惩罚,得知“赦了俺们罪犯”,于是,谋求走后门当官,品行是比较的差劲。
结果呢,高俅把从前历事文书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把文书一笔都批倒了,将杨志赶出殿帅府来。
就处理杨志这件事情,高俅做的非常正确,杨志这种人也确实不能重用。
然后,被梁中书重用的杨志在丢失了生辰纲之后,并没有首告,选择了逃逸。
梁中书的确是一个贪官,他对不起朝廷的黎民百姓,但对得起杨志。就这个杨志,不但辜负了梁中书,而且在索超被俘后,“向前另叙一礼,又细劝了一番。索超本是天罡星之数,自然凑合,降了宋江。当夜帐中置酒作贺。”
最最标准的甫志高的嘴脸。
就这么一批军官,任谁能“饶过罪过”,乃至于“授予官爵”?
即使饶过梁山将的罪过并“授予官爵”,而宋江统帅“数万之众,逼城下寨,甚为不宜。”
枢密院这个思考是有极大的前瞻性的,几万政治上有危险倾向的军队屯扎在首都附近是可怕的。
平辽归来,因为梁山将领随意进城,宋徽宗传旨教省院出榜禁约,于各城
门上张挂:“但凡一应出征官员将军头目,许于城外下营屯扎,听候调遣。非奉上司明文呼唤,不许擅自入城。如违,定依军令拟罪施行。”
就个人的情感而言,梁山将当然有被侮辱的感觉,“有人看了,径来报知宋江。宋江转添愁闷,众将得知,亦皆焦躁,尽有反心,只碍宋江一个。”
问题是,在任何时期,建制部队的将领携带武器入京都是极其敏感的事情。宋政府禁忌梁山军是非常正常的决策。梁山将的如此心态,说明他们的确有“贼性”。
水军头领李俊、张横、张顺、阮家三昆仲,密会吴用:“我想那伙奸臣,渐渐的待要拆散我们弟兄,各调开去。今请军师自做个主张,若和哥哥商量,断然不肯。就这里杀将起来,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
这伙鸟人压根就不考虑天下苍生,只管“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
得知消息的宋江会集诸将,商议军机:“俺是郓城小吏出身,又犯大罪,托赖你众弟兄扶持,尊我为头,今日得为臣子。自古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虽然朝廷出榜禁治,理合如此。汝诸将士,无故不得入城。我等山间林下,卤莽军汉极多。倘或因而惹事,必然以法治罪,却又坏了声名。如今不许我等入城去,倒是幸事。你们众人,若嫌拘束,但有异心,先当斩我首级,然后你们自去行事。不然,吾亦无颜居世,必当自刎而死,一任你们自为!”众人听了宋江之言,俱各垂泪设誓而散。
宋江的这个讲话非常的实事求是,因为梁山反政府武装,无论是打家劫舍还是劫富济贫,或轻或重带有随意劫人钱财的山大王倾向,最重要的一点是,梁山的军纪的维持并不是依托崇高的革命信仰,仅仅是依托宋江的道德自律。
因为宋江养病,吴用独立指挥了第三次大名府战役,破城之后,烧杀抢掠,柴进接受蔡福建议“可救一城百姓”,比及寻着吴用,急传下号令去,教休杀害良民时,城中将及损伤一半。
劫掠和屠杀,是梁山军的基本特点。事实上,古代的农民军在获得战场胜利后,往往失败于不能约束军队的纪律,比如李自成。
宋江第一次进京陛见,内心是充满疑虑的,宋徽宗也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了宋江的疑虑。
天子乃曰:“寡人来日引百官登宣德楼,可教宋江等俱依临敌披挂戎装服色,休带大队人马,只将三五百马步军进城,自东过西,寡人亲要观看。也教在城军民,知此英雄豪杰,为国良臣。然后却令卸其衣甲,除去军器,都穿所赐锦袍,从东华门而入,就文德殿朝见。”
宋徽宗为了解释松江的疑虑,第一,“可教宋江等俱依临敌披挂戎装服色”,第二,“只将三五百马步军进城”,第三,“也教在城军民,知此英雄豪杰,为国良臣。”
宋江等人不但可以披挂戎装,还可以携带几百马步军兵,这个可以做最后的保护。宋徽宗还明确要求允许老百姓观看,也就压上了自己的政治信任。最重要的是,京城老百姓可以观看宋江等入城,也就堵住了朝廷在京城设伏的可能——无法保密。
得到命令的宋江传令,教铁面孔目裴宣选拣彪形大汉五七百步军,前面打着金鼓旗幡,后面摆着枪刀斧钺,中间竖着“顺天”、“护国”二面红旗,军士各悬刀剑弓矢,众人各各都穿本身披挂,戎装袍甲,摆成队伍,从东郭门而入。只见东京百姓军民,扶老挈幼,迫路观看,如睹天神。
对于这样一支缺少政治互信的大部队,宋政府高层建议:“陛下可将宋江等所部军马,原是京师有被陷之将,仍还本处。外路军兵,各归原所。其余人众,分作五路,山东、河北分调开去,此为上策。”
如果梁山将尽忠报国,怕什么拆解?如果宋政府信任梁山将,又何必拆解?
问题就在于,梁山将的确是有造反记录的群体,而且,他们还得罪过政府的高层,确实担心被秋后算账。
问题就在于,宋政府的确是贪腐的政府,宋徽宗的个人政治威信也不能被梁山将信任。
不能互信的双方,要想和谐存在,一个办法是梁山将拿出巨大的政治诚信,另一个就是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在宋政府内部为宋江质保的人来。
宋江没有可以在宋政府内部为宋江质保的政治力量,唯一的办法就是“献忠心”。
宋江大军南下,经过血战占领了秀州,计议进兵,攻取杭州,忽听得东京有使命赍捧御酒赏赐到州。宋江引大小将校迎接入城,谢恩已罢,作御酒供宴,管待天使。饮酒中间,天使又将出太医院奏准,为上皇乍感小疾,索取神医安道全回京,驾前委用,降下圣旨,就令来取。宋江不敢阻当。
宋徽宗不过是“乍感小疾”,放着一大堆太医,凭什么就一定要从前线调回安道全?和“乍感小疾”的宋徽宗相比,前线当然更需要安道全。宋徽宗这个调令,就是试探宋江的政治忠诚度。
安道全前脚刚走,徐宁就被箭伤,宋江急来看徐宁时,七窍流血。宋江垂泪,便唤随军医士治疗,拔去箭矢,用金枪药敷贴。宋江且教扶下战船内将息,自来看视。当夜三四次发昏,方知中了药箭。宋江仰天叹道:“神医安道全已被取回京师,此间又无良医可救,必损吾股肱也!”
当了贼,回归主流社会是极其艰难的,《封神演义》里的苏护竟然造了反,正如两口子竟然离了婚,想重回旧日时光,那是非常的艰难。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9-12-21 22:10:38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三、刚烈的苏护在造反后为什么又偃旗息鼓妥协献女呢?
第6节
纣王以天子之尊,即使多临行个把女人,也未必国破家亡,然而,苏护这个刚烈的家伙,把决定国家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完全等同于最高领导人的道德,完全等同于领导人是否好色,于是,一冲动就把自己逼上造反的道路。当崇侯虎大军到达冀州侯,苏护知道,以冀州弹丸之地压根就无法和强大的商王朝对抗,不但是一般意义的军事实力过于差异,更何况纣王方面还拥有太多截教高手呢。
寻求和平解决冀州兵变是最佳的选择。
赵丙不但准确的分析了苏护走投无路的现实,而且提出了唯一的可能道路:往死里掐崇侯虎,当战场的损失之大超过纣王承受的限度时,寻找一位忠厚诸侯从中转圜。
赵丙建议:“侯虎新败,不过十里远近;乘其不备,人衔枚,马摘辔,暗劫营寨,杀彼片甲不存,方知我等利害。然后再寻那一路贤良诸侯,依附于彼,庶可进退,亦可以保全宗社。不知君侯尊意何如?”
苏护“闻此言大悦”,立即部署,“陈季贞统左营,赵丙统右营”,他“自统中营”,兵分三路深夜劫营,同时安排儿子苏全忠领三千人马出西门十里,五岗镇埋伏。
劫营加伏击,就常规军事指挥而言,苏护是出色的战将。
战败的崇侯虎将败残军兵收聚,扎下行营,纳闷中军,郁郁不乐。
旁有大将黄元济就宽他的心:“君候岂不知‘胜败乃兵家常事’,想西伯侯大兵不久即至,破冀州如反掌耳。君侯且省愁烦,宜当保重。”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苏护是一个刚烈的人,也是一个实心实意为老大考虑的人,所以,他的部下也比较正直,比如赵丙就敢于在苏护大胜之后给他正确的分析局面。这崇侯虎本人是一个马屁精,手下的将领看他闷闷不乐,就学 好形象,变着法让他高兴。
要说呢,这黄元济的分析也有道理,冀州有限的兵力抵不住商纣王强大的战争潜力面前,是一定要失败的。但是,苏护战略上的弱势并不等于崇侯虎战术上的优势,初战遇挫的崇侯虎首要的工作是加强战备,确保等支撑到西伯侯姬昌的援军到来。
无论是崇侯虎,还是黄元济,都没有想到——西伯侯压根就没有派兵来。
于是,崇侯虎竟然“军中置酒,众将欢饮。”
如果是战胜的苏护置酒高歌,我们虽然会批评他没有远见,毕竟可以理解他的胜利,这崇侯虎,在战斗失败后,在一个没有坚固防御工事的野营里,竟然置酒高歌,岂不胡闹?
结果,苏护是“ 黄昏兵到,黑夜军临”,崇侯虎方面是毫无准备,被冲击的一塌糊涂,“弃金鼓幡幢满地;烧粮草四野通红”。
混战间,“金奎正战,早被赵丙一刀砍于马下。”
金奎是第二个被斩杀的将领,其魂灵也被封神,也被封为东斗星官,排序在苏护之后,赵丙之前。
这《封神演义》不那么考究细节,或者说元始天君不那么考究细节。
抵挡不住的崇侯虎,只能且战且走——他就是想快速撤退也要摆脱追兵呀。
好不容易摆脱苏护的追兵,崇侯虎汇集了催后军赶来的黄元济、孙子羽。
这个时候的崇侯虎,紧急的处置应当是抓紧收拢部队,整顿建制,特别是加强外围的守护,避免受到新的冲击。
结果呢,崇侯虎竟然说:“吾自提兵以来,未尝大败;今被逆贼暗劫吾营,黑夜交兵,未曾准备,以致损折军将。此恨如何不报!吾想西伯侯姬昌自在安然,违避旨意,按兵不动,坐观成败,真是可恨!”
他自己不加提防损兵折将,却将出气的对象撒到西伯侯姬昌那里。
两只军队合兵进攻同一敌人,因为道路的远近和地形的原因,行军的速度总有先有后,崇侯虎在率先到达冀州的第一天就接连遇到两次失败,还要把责任推到西伯侯身上,真的没有道理。
其长子崇应彪搭话:“军兵新败,锐气已失,不如按兵不动,遣一军催西伯侯起兵前来接应,再作区处。”
这个讲话就很有道理,但也不符合深夜兵败的急迫性,因为,就这个时候,苏全忠的伏兵杀了出来。
黄元济纵马舞刀迎战,酣战间,孙子羽纵马舞叉,双战全忠。苏全忠是一员猛将,大喝一声,刺孙子羽于马下。
崇侯虎父子见势不妙,围拢上来群战,结果呢,苏
全忠抖擞神威,战住三将,“一戟把崇侯虎护脚金甲挑下了半边”,又将“意急心忙,慌了手脚”的崇应彪刺伤了左臂。
面对乱七八糟逃命的崇侯虎,苏全忠“欲要追赶,又恐黑夜之间不当稳便,只得收了人马进城”。
应当说,苏全忠是一个极出色将领。
回城的苏全忠汇报说:“奉父亲将令,在五岗镇埋伏,至半夜败兵方至,孩儿奋勇刺死孙子羽;挑崇侯虎护腿甲;伤崇应彪左臂,几乎落马,被众将救逃。奈黑夜不敢造次追赶,故此回兵。”
这个地方,作者有一个疏忽,已经阵亡孙子羽,竟然又出现在第78回。
连续作战的冀州方面当然需要休整。
连续战败的崇侯虎,收拢住败兵——十停止存一停,俱是带着重伤。
损失大到这个程度,已经丧失了急需作战的能力了。
黄元济建议到:“君侯何故感叹。‘胜负军家常事’,昨夜偶未提防,误中奸计。君侯且将残兵暂行扎住。可发一道催军文书往西岐,催西伯速调兵马前来,以便截战。一则添兵相助;二则可复今日之恨耳。不知君侯意下如何?”
这个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
崇侯虎沉吟到:“姬伯按兵不举,坐观成败,我今又去催他,反便宜了他一个‘违避圣旨’罪名。”
这家伙!
正迟疑间,只听前边大势人马而来。崇侯虎不知何处人马,骇得魂不附体,魄绕空中。

正惊恐间,发现来的是亲弟曹州侯崇黑虎。
崇黑虎只有三千飞虎兵在先,后随二万有余,人马复到冀州城下安营。曹州兵在先,呐喊叫战。
我幼时读《封神演义》,一直到这个章节,仍然是看成一般意义的英雄传奇,殊不知,文章至此百转千回,精彩叠呈,愈出愈奇。
冀州城内苏护得知曹州崇黑虎兵至城下,“低头默默无语”;半响,说了一个泄气的话:“黑虎武艺精通,晓暢玄理,满城诸将皆非对手,如之奈何?”
苏全忠非常的不服。
苏护解释到:“汝年少不谙事体,自负英勇;不知黑虎曾遇异人传授道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中之物。不可轻觑。”
年青的苏全忠那里鸟什么异术,翻身上马,开放城门,一骑当先,挑战崇黑虎。
崇黑虎暗喜:“吾此来一则为长兄兵败;二则为苏护解围,以全吾友谊交情。”
崇黑虎主动来冀州的原因是两个:一个是顾全兄长的体面,一个是保护苏护。归纳起来,其实是一句话:和平解决冀州事件。
崇黑虎有什么资格协调冀州事件?
他自以为自己有两个依仗:1、道术高超可以控制战争的双方,而且,自己截教出身可以影响商政府大批的官员;2、和崇侯虎有兄弟之亲和苏护有朋友之宜,两边都能说上话。
崇黑虎最后栽的一塌糊涂,输的一干二净,窝窝囊囊。
为什么呢?因为崇黑虎忽略了世道人情。
在崇黑虎到达冀州的前一天,赵丙就已经向苏护建议“然后再寻那一路贤良诸侯,依附于彼,庶可进退,亦可以保全宗社”。
苏护和赵丙虽然达成了寻找中间人和谐解决冀州事件的意愿,但,对于中间人的选择并没有明显的方向。
就一般规律而言,中间人应当有以下几个特点:1、为人忠厚,值得托付;2、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有调节事件的能力;3、有为别人排忧解难的热心肠。
对于第2点,也可以有另外一种思路,即使没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但,与矛盾的双方有相当的社会关系,可以穿针引线。
比如,经过一年的残酷战争,到了1905年,日本和俄国都累的半死不活,迫切需要休整的战争双方在美国的朴茨茅斯谈判签约,其战争的终结确实有美国调停的作用。
为什么是美国?因为美国的国力决定了相当国际地位,因为美国远离亚洲的身份相对中立。
相对而言,崇黑虎的地位是可以调停冀州事件的,但,苏护不会选择他,因为崇黑虎与崇侯虎是亲兄弟。
崇黑虎和苏护是一般意义的朋友,只不过是相互佩服,崇黑虎与崇侯虎是最亲近的荣辱与共的兄弟。在法律明确株连、族诛的时代,崇黑虎与崇侯虎的核心利益是绝对一体的,除非崇黑虎选择背逆亲情——然而,如果没有大破天的利益,谁肯大义灭亲?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9-12-25 19:06:06 +0800 CST  
关于《水浒传》的十节度使与宋江的区别
《水浒传》里的十节度使的出场是通过旁白。
高太尉道:“前者有十节度使,多曾与国家建功,或征鬼方,或伐西夏,并金辽等处,武艺精熟,请降钧帖,差拨为将。”
作者直接评价:“十个节度使非同小可,每人领军一万,克期并进。”
十节度的姓名是:
河南河北节度使王焕
上党太原节度使徐京
京北弘农节度使王文德
颖州汝南节度使梅展
中山安平节度使张开
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
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
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
琅琊彭城节度使项元镇
清河天水节度使荆忠
十节度的出身是:“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都是精锐勇猛之人,非是一时建了些少功名。”
武功高强而“绿林丛中出身”,然后招安,然后立了功,然后获得巨高的名誉。
十节度的战斗力有很大的层次。
排序最高的王焕,“大战林冲,约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败。两边各自鸣金,二将分开,各归本阵。”
恶斗“约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败”,基本就棋逢对手了。不过呢,考虑到王焕老迈年高而林冲正当盛年,王焕的实力应当高于林冲。
排序第7的韩存保,与呼延灼恶战的非常精彩。
“这韩存保善使一枝方天画戟。两个在阵前,更不打话,一个使戟去搠,一个用枪来迎。两个战到五十余合,呼延灼卖个破绽,闪出去,拍着马,望山坡下便走。韩存保紧要干功,跑着马赶来。”
呼延灼用枪与韩存保的方天画戟恶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呼延灼感觉用长枪不如用短兵器双鞭更顺手。于是,中场脱离,“约赶过五七里无人之处”,呼延灼勒回马,带转枪,舞起双鞭来迎。两个又斗十数合之上,用双鞭分开画戟,回马又走。
双方也是平局,考虑到韩存保的老迈年高和呼延灼两次主动换兵器,我们可以确定呼延灼略弱于韩存保。
呼延灼与十节度还有一个比较——荆忠。
荆忠使一口大杆刀,骑一匹瓜黄马,来与呼延灼交锋,“约斗二十合,被呼延灼卖个破绽,隔过大刀,顺手提起钢鞭来,只一下,打个衬手,正着荆忠脑袋,打得脑浆迸流,眼珠突出,死于马下。”
这十节度的最后一个是荆忠,斗不过呼延灼二十个回合,就挂了。这个标准远低于梁山小彪将的黄信、宣赞等,估计也斗不过邓飞。
十节度的战斗力,大体相当于梁山的五虎将、八骠骑到小彪将的不同层次的水平,其前五的水平绝对不弱于梁山五虎。
很多朋友认为这十节度能够招安,凭什么宋江的梁山集团招安就那么难呢?
请注意,十节度全部是骑将,迎战的梁山将林冲、呼延灼、董平、张清、秦明、关胜,清一色是都是原来的大宋军官。
很多人看到梁山人才挤挤,没有认识到骑将是高技术兵种,不是一般的老百姓随随便便就能练出来。
我们看梁山将,非大宋军官或者都头或者军官的徒弟什么的,水平较高的骑将大约是穆弘,便是欧鹏也是军班子弟。
步兵打骑兵,是非常吃亏的,梁山最重要的步兵统帅花和尚鲁智深,其实也是骑斗猛将,最起码可以斗平呼延灼,而且也是大宋军官出身。
我们看《水浒传》的文本,看不到十节度之间的个人友谊,我们大体可以确定十节度之间是没有历史渊源的,也就是说,十节度在招安前大约是各自独立的山大王。还别说,就梁山将而言,独立挑山头的真不多,大约就是吕方,大约就是被鲁智深干挺的原二龙山的邓龙,如果不算晁盖未上山之前王伦当家而拥有林冲的梁山,梁山聚义之外,以领导人个人单兵,最厉害的两股,大约是二龙山花和尚等七人、少华山史进等四人。
我们不知道十节度被封为地方大员之前是否被宋朝廷拆分了兄弟们,我们可以认定十节度就是他们山寨的大头领。
十节度的实力大体相当而略弱于秦明(单廷珪、魏定国)、关胜(宣赞、郝思文)、林冲(黄信、孙立)、呼延灼(韩滔、彭玘)、董平(鸥鹏、邓飞)、索超(燕顺、马麟)、史进(陈达、杨春)、杨志(杨林、周通)、朱仝(吕方、郭盛)、张清(龚旺、丁得孙)等十组组合。
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发现梁山和十节度实力的巨大差距,大聚义之后的梁山与王焕相抗,差距太大了。
吴用评价道:“小生也久闻这十节度的名,多与朝廷建功,只是当初无他的敌手,以此只显他的豪杰。如今放着这一班好弟兄,如狼似虎的人,那十节度已是过时的人了。”
即使十节度正当壮年,也绝对抵不住梁山大聚义之后的群殴!
关于十节度和梁山将的区别,总结如下:
一、和梁山将相比,当山大王的十节度实力要小的太多太多,也就是扰乱地方治安的水平,还到不了对抗中央政府派出的野战军的层面。实力的弱小,正如一个跨国集团吞掉一个小公司,不那么担心消化不良。
二、梁山集团的组成人员,太多与朝廷有重要关联,即使中下层战斗员,真正来自于铤而走险的农民的不是大多数,主要成员应当是战败归顺的朝廷的俘虏兵。这以关胜为代表的朝廷将领和官兵,奉令进攻梁山,不但不能成功,还投降,还屠戮了大名府、屠戮了凌州城,其回归主流社会的艰难当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山大王。
三、梁山集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山大王,其组成人员,有太多人与朝廷大员有激烈的冲突,这个私人恩怨妨碍了梁山集团的招安。
1、梁山集团整死了高俅的本家高廉,高俅也逼的林冲家破人亡。
2、秦明、呼延灼打破了青州,干死了知府慕容,这慕容是宋徽宗的妃子的哥哥——宋徽宗的老婆比较多,不那么有切腹之痛。
3、梁山集团和蔡京的仇,倒不是那点生辰纲——蔡京有钱也贪钱,但不会为这钱死掐梁山。
第66回,吴用对宋江道:“比及兄长卧病之时,小生累累使人去大名探听消息:梁中书昼夜忧惊,只恐俺军马临城。又使人直往北京城里城外市井去处,遍贴无头告示,晓谕居民,勿得疑虑: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大军到郡,自有对头。因此,梁中书越怀鬼胎。东京蔡太师见说降了关胜,天子之前更不敢提;只是主张招安,大家无事。因此累累寄书与梁中书,教道且留卢俊义、石秀二人性命,好做手脚。”
在“水浒传时代”,蔡京是绝对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便是高俅等人也只能绝对的服从。面对梁山集团对大名府的威胁,蔡京非常积极图谋招安。
万不料,为了弄卢俊义上梁山,梁山集团打破屠戮了大名府。
“北京梁中书探听得梁山泊军马退去,再和李成、闻达引领败残军马,入城来看觑老小时,十损八九,众皆号哭不已。比及邻近起军追赶梁山泊人马时,已自去得远了,且教各自收军。梁中书的夫人,躲得在后花园中,逃得性命,便叫丈夫写表申奏朝廷,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
这下就彻底热闹了蔡京。
“蔡京初意,亦欲苟且招安,功归梁中书身上,自己亦有荣宠;今见事体败坏,难遮掩,便欲主战。”
得知大名府被打破,天子览奏,大惊。有谏议大夫赵鼎出班奏道:“前者往往调兵征发,皆折兵将,盖因失其地利,以致如此。以臣愚意,不若降敕赦罪招安,诏取赴阙,命作良臣,以防边境之害。”
气急眼的蔡京听了大怒,喝叱道:“汝为谏议大夫,反灭朝廷纲纪,猖獗小人,罪合赐死!”
宋徽宗立即说:“如此,目下便令出朝。”当下革了赵鼎官爵,罢为为庶人,当朝谁敢再奏。
有此三点,特别是第三点,梁山将的招安道路特别的艰难。即使宋江以极其巨大的牺牲征服方腊证明了自己和绝大多数梁山将的忠诚,即使宋徽宗重用了宋江等人,蔡京等人也是不能接受的。
当有殿帅府太尉高俅、杨戬,因见天子重礼厚赐宋江等这伙将校,心内好生不然。两个自来商议道:“这宋江、卢俊义皆是我等仇人,今日倒吃他做了有功之臣,受朝廷这等恩赐,却教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我等省院官僚,如何不惹人耻笑?”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9-12-28 22:25:16 +0800 CST  
@茶具 2019-12-29 19:34:14
说封神就尽量在封神的框架里面说,拜托不要每段都长篇累牍的引入其他的内容。至少丧失了趣味性,让我等小民没法专注的收获阅读的愉悦。
-----------------------------
批评的是,谢谢。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9-12-30 20:34:06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三、刚烈的苏护在造反后为什么又偃旗息鼓妥协献女呢?
第7节
人类是群居动物,高度社会化。高度化的人,必然有感情的依托——除非你绝对跳出三界外,舍弃人的正常感情——而人的感情的诞生一般是有圈子的,人的利益也是有圈子的。比如,我和父母感情最深,利益也是最亲,如果我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利益,某种程度就是我的利益。如果我的父母和邻居不讲理的争夺利益,如果我父母相对理智,我晓之以理,如果我的父母偏执到不可理喻,难道我大义灭亲吗?
如果我因为别人的利益对父母搞了大义灭亲——哪怕是最轻微的表现——都必然伤害家庭感情,而这种对亲人感情的伤害,不仅仅是对自己利益的伤害,最要命的是从根本上伤害感情的信任。
新年佳节,难道我和别人的父母去欢聚?我有了困难,难道祈求别人对我的关爱超越血脉亲人?
这太扯淡了。
感情和利益,都是有层次的,就一般人而言,巨难为了正义而跨越感情的层次。
崇黑虎自以为自己很牛,想协调冀州事变,不但远出崇侯虎的思想,也不是苏护所能够期盼。
这注定了他的倒霉。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面对朋友崇黑虎介入冀州事变,知道崇黑虎实力的苏护竟然不亲自出面争取那微乎其微的机会,也是一种可惜。
以实力论,苏护父子是无论如何也应对不了崇黑虎,面对必然的失败,为什么不努力争取一下呢?
崇黑虎“骑火眼金睛兽,用两柄湛金斧”,迎战苏全忠。
不怯道术的“苏全忠马上耀武扬威。”
崇黑虎说:“全忠贤侄,你可回去,请你父亲出来,我自有说话。”
崇黑虎的意思是说,你回去,我和你父亲扯点秘密。
“全忠乃年幼之人,不谙事体,又听父亲说黑虎枭勇,焉肯善回。”
苏全忠年轻,还没有经营人际关系解决苦难的经历,苏护的刚烈性格也没有教导儿子用人际关系解决问题。最要命的是,刚刚大胜崇侯虎的苏全忠有些膨胀,看不起崇黑虎。
于是,苏全忠大言:“崇黑虎,我与你势成敌国,我父亲又与你论甚交情!速倒戈退军,饶你性命;不然悔之晚矣!”
在苏全忠看来,崇黑虎见苏护是“论交情”谋求活命。
这的确是一种侮辱。大怒的崇黑虎和苏全忠恶战。
“苏全忠不知崇黑虎幼拜截教真人为师,秘授一个葫芦,背伏在脊背上,有无限神通。”
崇黑虎是截教门徒,是封神世界第二个出场的截教门徒,是第一个上场的道术之士。
被苏全忠杀了一身汗的崇黑虎“把斧一晃,拨马便走。”
得意的苏全忠在马上笑了一个腰软骨酥:“若听俺父亲之言,竟为所误。誓拿此人,以灭我父之口。”
年轻人呀!年轻呀!
第一,所谓撤退,的确太多的是弱败,但,也的确有相当的是诱敌深入设圈套;
第二,较多经历世事磨难的父母,正如“长了角的老牛”一般不如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苏全忠竟然想“灭我父之口”,真的年轻。
撤退的崇黑虎有了机会,“闻脑后金铃响处,回头见全忠赶来不舍,忙把脊梁上红葫芦顶揭去,念念有词。只见葫芦里边一道黑烟冒出,化开如网罗,大小黑烟中有‘噫哑’之声,遮天映日飞来,乃是铁嘴神鹰,张开口,劈面啄突来。”
苏全忠“急展戟护其身面。坐下马早被神鹰把眼一嘴伤了,那马跳将起来,把苏全忠跌了个金冠倒躅,铠甲离鞍,撞下马来。”
苏全忠被生擒活捉。
被生擒活捉的苏全忠,面对崇侯虎,是破口大骂。
被骂急眼的崇侯虎下令斩杀苏全忠。
崇黑虎说:“长兄暂息雷霆。苏全忠被擒,虽则该斩,奈他父子皆系朝廷犯官,前闻旨意拿解朝歌,以正国法。况且护有女妲己,姿貌甚美,倘天子终有怜惜之意,一朝赦其不臣之罪,那时不归罪于我等?是有功而实为无功也。且姬伯未至,我兄弟何苦任其咎。不若且将全忠囚禁后营,破了冀州,擒护满门,解入朝歌,请旨定夺,方是上策。”
崇黑虎的意思是两层。第一、冀州事变之所以发生,根本是纣王看上了了苏护女儿,万一,苏护把女儿送给了纣王,人家是亲人,我们杀了苏全忠结下深仇大恨,有些不划算。第二、西伯侯姬昌还没有来到冀州,我们不知道这家伙葫芦里是什么药,一下子就杀人结仇有些亏。
崇侯虎一想,“贤弟之言极善。只是好了这反贼耳。”
就崇黑虎的本意看,是保护苏全忠的性命为调停冀州事变准备条件,但,其讲话的艺术的确容易被理解为考虑崇侯虎的利益。
苏全忠被擒的消息被冀州探马报与苏护。
苏护很悲催:“不必言矣。此子不听父言,自恃己能,今日被擒,理之当然。但吾为豪杰一场,今亲子被擒,强敌压境,冀州不久为他人所有,却为何来!只因生了妲己,昏君听信谗佞,使我满门受祸,黎庶遭殃,这都是我生此不肖之女,以遭此无穷之祸耳。倘久后此城一破,使我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抛头,尸骸残暴,惹天下诸侯笑我为无谋之辈;不若先杀其妻女,然后自刎,庶几不失丈夫之所为。”
年长而熟悉崇黑虎道术的苏护,知道儿子的被擒是“理之当然”。问题是,如此优秀的儿子被擒,冀州破灭已无悬念。“满门受祸”既然是必然,自己一个大老爷们死就死了,“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抛头,尸骸残暴”,是何等的耻辱!
与其受辱而死,不如自杀痛快。
苏护带十分烦恼,仗剑去杀女儿,“只见小姐妲己,盈盈笑脸。”
这是亲闺女,怎下的下死手!
这苏护正含泪感叹,左右击云板,“请老爷升殿。崇黑虎索战。”
于是,苏护“急令众将上城,支起弓弩,架起信砲、灰瓶、滚木之类,一应完全。”
打不过,就死守。
城下的崇黑虎,本想和苏护见面,商议和平解决冀州事变,问题在于,那个时候没有通信设施,无法商议,“没奈何,暂且回兵。报马报与侯虎”。
得知消息的崇侯虎就要“架云梯攻打。”
已经战败的冀州,当然架不住猛攻。崇黑虎就说:“不必攻打,徒费心力。今只困其粮道,使城内百姓不能得接济,则此城不攻自破矣。长兄可以逸待劳,俟西伯侯兵来,再作区处。”
既然对方只能守,他又没有援军,我们何必死掐死人呢?困死他,饿死他。
崇黑虎还说:等等西伯侯。
崇黑虎充分利用了崇侯虎嫉恨西伯侯的内心世界,凭什么我们干活牺牲人命?
这人呀,最容易被亲人坑!崇侯虎被弟弟坑的稀里糊涂。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1-06 20:27:45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三、刚烈的苏护在造反后为什么又偃旗息鼓妥协献女呢?
这人呀,最容易被亲人坑!崇侯虎被弟弟坑的稀里糊涂。
第8节
有句俗话:人算不如天算。
老天要人三更死,不能留你到五更。
同样,老天不要你死,总有办法救你。
困守在冀州的苏护,“并无一筹可展,一路可投,真为束手待毙”,督粮官郑伦前来汇报工作。
当兵本为吃粮,没有粮的军队必不能持久,就一般的防守者而言,军粮的及时到来是及时雨。
然而,苏护已经丧失了信心,苏护叹息:“此粮虽来,实为无益。”
不过呢,此粮虽然无益,督粮的兄弟们毕竟是辛苦。
走投无路坐困独城的不肯冷淡了督粮的郑伦,急叫:“令来。”
苏护性急如火,但是一个好人。好人的一个特点是不肯违背一般的伦理道德添人麻烦,好人的一个特点是在困境里也不肯辜负别人的好。
崇黑虎原本是苏护的朋友,朋友原本是急难的,造反的苏护得知崇黑虎到达冀州为什么就不能出城祈求一救呢?
造反是株连无辜的极难成功的工作,附逆是最没有希望的赌博。如果苏护向崇黑虎求救,就苏护而言是冀万一之希望,于崇黑虎而言是不情之请。更何况,崇黑虎是崇侯虎的亲弟!
对于苏护而言,如果确定不能战胜崇黑虎,出城去哀求崇黑虎,就社会舆论而言,反而加给崇黑虎一层见死不救的恶。既然与己无益添人之恶,倒不如困死在城里任由命运的发落。
就这个角度讲,苏护是好人。
对于苏护而言,既然已经绝无希望,郑伦督粮而言其实是无意义的,心烦意乱的他也可以马马虎虎打发了之。
走投无路的苏护不肯辜负了郑伦的辛苦,态度是“急叫”。
“迁怒”是一般人的人生态度,而“迁怒”是最无聊的“伤害”。
郑伦到滴水檐前,欠背行礼毕,就和苏护就冀州战事展开了讨论:“末将路闻君侯反商,崇侯奉旨征讨,因此上末将心悬两地,星夜奔回。但不知君侯胜负如何?”
我听说你造反,不知道战况如何?
苏护说:“昨因朝商,昏君听信谗言,欲纳吾女为妃;吾以正言谏诤,致触昏君,便欲问罪。不意费、尤二人将计就计,赦吾归国,使吾自进其女。吾因一时暴躁,题诗反商。今天子命崇侯虎伐吾,连赢他二三阵,损军折将,大获全胜。不意曹州崇黑虎将吾子全忠拿去。吾想黑虎身有异术,勇贯三军,吾非敌手。今天下诸侯八百,我苏护不知往何处投托?自思至亲不过四人,长子今已被擒,不若先杀其妻子,然后自尽,庶不使天下后世取笑。汝众将可收拾行装,投往别处,任诸公自为成立耳。”
苏护再一次总结了自己倒霉的原因。
“昏君听信谗言,欲纳吾女为妃”,这个基本符合事实,“吾以正言谏诤,致触昏君,便欲问罪”,这个也基本符合事实,“费、尤二人将计就计,赦吾归国,使吾自进其女”,这个也基本符合事实。
苏护反思说:“吾因一时暴躁,题诗反商。”
苏护的这个反思也基本是事实,而且,从语境讲,苏护后悔了。
这世界最难得的不是美女而是后悔药。
苏护回顾了冀州作战的经过,“连赢”崇侯虎而“不意曹州崇黑虎将吾子全忠拿去”。
怎么办呢?
苏护说:“吾想黑虎身有异术,勇贯三军,吾非敌手。今天下诸侯八百,我苏护不知往何处投托?”
打?打不过,跑?无路可逃。
无可奈何,苏护说:“自思至亲不过四人,长子今已被擒,不若先杀其妻子,然后自尽,庶不使天下后世取笑。汝众将可收拾行装,投往别处,任诸公自为成立耳。”
我家已经没有出路,趁冀州城尚未破,你们抓紧寻找出路,没有必要做无谓的牺牲。
苏护的选择,是最实实在在的选择——死亡已经不可避免,不如主动求死而免辱。
听了苏护“不胜悲泣”的讲话,郑伦大叫道:“君侯今日是醉了?迷了?痴了?何故说出这等不堪言语!天下诸侯有名者:西伯姬昌,东鲁姜桓楚,南伯鄂崇禹,总八百镇诸侯,一齐都到冀州,也不在我郑伦眼角之内。何苦自视卑弱如此?末将自幼相从君侯,荷蒙提挈,玉带垂腰,末将愿效弩骀,以尽犬马。”
你糊涂了?有我郑伦在,八百诸侯一起来,也不是对手!
苏护说对众将说:“此人催粮,路逢邪气,口里乱谈。且不但天下八百镇诸侯,只这崇黑虎曾拜异人,所传道术,神鬼皆惊,胸藏韬略万人莫敌,你如何轻视此人?”
你这家伙路上中了邪气,胡说八道的,别说八百诸侯,就是这个崇黑虎,曾拜异人“神鬼皆惊”,你如何抵挡?
大怒的郑伦,“不由军令,翻身出府,上了火眼金睛兽,使两柄降魔杵,放砲开城,排开三千乌鸦兵,像一块乌云卷地”。
这气势非常。
崇黑虎调本部三千飞虎兵迎战。
两人都是火眼金睛兽,一个使两柄降魔杵,一个使两柄湛金斧。
两人恶斗有二十四五回合。郑伦见崇黑虎脊背上背一红葫芦,就琢磨:“主将言此人有异人传授秘术,即此是他法术。常言道:‘打人不过先下手。’”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难免遭殃。
于是, 郑伦“把手中杵在空中一晃,后边三千乌鸦兵一声喊,行如长蛇之势,人人手拿挠钩,个个横拖铁索,飞云闪电而来。黑虎观之,如擒人之状。”
这是郑伦训练的精巧部队。
这崇黑虎也是艺高人大胆,不知道招架,“只见郑伦鼻窍中一声响如钟声,窍中两道白光喷将出来,吸人魂魄。”
“耳听其声,不觉眼目昏花”的崇黑虎“跌了个金冠倒躅”被郑伦的乌鸦兵生擒活捉。
如果崇黑虎先下手,赢的也可能是他。
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太极变幻阴阳圆转如意的后发制人也是巨有道理的哲学,不过呢,“天下武功无快不破”也是巨有道理的。
文本对郑伦的来历颇有交代。
“郑伦也曾拜西昆仑度厄真人为师。”
这个西昆仑度厄真人在封神故事里多次出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人物。
度厄真人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其法宝众多、门人优秀,最重要的是,度厄真人对于封神时代的“天命”认识深刻,顺应了这一劫难,他自身最终是逍遥自在躲过了劫难。
度厄真人预知郑伦“封神榜”上有名之士,特传他窍中二气,吸人魂魄。
度厄真人还明确安排郑伦“下山投冀州,挣一条玉带,享人间福禄”。
不但知道郑伦的未来归处是封神榜,还明确安排郑伦来冀州投奔苏护,由此可知,不但商周大战封神之劫是一盘大棋,便是冀州事变和冀州事变的主要人物都是导演预先安排的剧本。
思之恐极啊!
冀州城内正为郑伦的无谓牺牲感叹,见到了被生擒活捉的崇黑虎。
按照一般逻辑,在崇侯虎大军压境冀州而崇黑虎生擒活捉苏全忠逼得苏护准备自杀的境遇里,面对剧情的突然翻转,即使不得意之极传令砍了崇黑虎,或者传信于崇侯虎交换俘虏,也要窝囊一下下崇黑虎。
苏护的反应是“急下殿,叱退左右,亲释其缚”。
如果读书人精细些,如果读书人一面读书一面思考,看到这里,大约是猜测苏护顾念他与崇黑虎的友谊。
剧情更狗血的是,苏护竟然“跪下”,说:“护今得罪天下,乃无地可容之犯臣。郑伦不谙事体,触犯天威,护当死罪!”
我罪过巨大,“乃无地可容之犯臣”,郑伦呢,不懂事,得罪了你,我下跪赔情了。
怎么回事情?
这刚烈的苏护,为什么如此的草鸡呢?
苏护这人,除了脾气刚烈容易冲动之外,不但武艺高强、指挥娴熟,而且从谏如流。
冀州城外第一次交兵,苏全忠一戟剌梅武后,副将赵丙建议“寻那一路贤良诸侯,依附于彼,庶可进退,亦可以保全宗社。”
苏护造反得罪了纣王,也得罪了费仲和尤浑,在冀州这个地方,如何寻一路贤良诸侯从中间调停?
郑伦擒获崇黑虎,给了苏护一个调停冀州兵变的极难得的中间人,苏护当然要恭恭敬敬。
郑伦不是活捉了崇黑虎吗?
几仗下来,苏护已经彻底清醒,一个冀州对抗庞大的商王朝,不但没有胜算,而且有太多不可避免的牺牲。
杀了崇黑虎,能救回儿子苏全忠吗?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1-18 19:13:07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三、刚烈的苏护在造反后为什么又偃旗息鼓妥协献女呢?
第9节
既然杀死崇黑虎救不了自己的儿子,就不如曲意小心争取一个调停人。
崇黑虎回答:“仁兄与弟,一拜之交,未敢忘义。今被部下所擒,愧身无地!又蒙厚礼相看,黑虎感恩非浅!”
我和你有交情,我被活捉很惭愧。
崇黑虎虽然话音里露了交情,并没有透出底牌。
怀抱琵琶半遮面。
苏护当然听出崇黑虎的弦外之音。
于是,设宴款待,“尊黑虎上坐,命郑伦众将来见”。
宴席是情义,郑伦是恫吓。
崇黑虎也明白这种暗示:“郑将军道术精奇,今遇所擒,使黑虎终身悦服。”
这崇黑虎原本是为调停冀州事变而来,结果把自己弄成了俘虏,太亏了。脱离险境是第一要务。
人在矮檐下,岂能不服输。
酒间欢饮,崇黑虎才透了自己的底牌:“小弟此来,一则为兄失利,二则为仁兄解围,不期令郎年纪幼小,自恃刚强,不肯进城请仁兄答话,因此被小弟擒回在后营,此小弟实为仁兄也。”
我们原本是兄弟,我岂能不帮助你?你那个不明事理的愣头儿子一定要和我打架,弄的都成了俘虏。
冀州城里正饮酒呢,城外的崇侯虎得知弟弟被活捉,正“惊”的紧张呢,互报“西伯侯差官辕门下马。”
素服角带的散宜生正式出场。
面对崇侯虎的责难,散宜生说:“我主公言:兵者凶器也,人君不得已而用之。今因小事,劳民伤财,惊慌万户,所过州府县道,调用一应钱粮,路途跋涉,百姓有征租榷税之扰,军将有披坚执锐之苦,因此我主公先使卑职下一纸之书,以息烽烟,使苏护进女王廷,各罢兵戈,不失一殿股肱之意。如护不从,大兵一至,剿叛除奸,罪当灭族。那时苏护死而无悔。”
打仗,大大的不好,既浪费物资,还死伤士兵,我奉西伯侯之命前来调停此事。
崇侯虎哈哈大笑:“姬伯自知违避朝廷之罪,特用此支吾之辞,以来自释。吾先到此,损将折兵,恶战数场;那贼焉肯见一纸之书而献女也。吾且看大夫往冀州见苏护如何。如不依允,看你主公如何回旨?你且去!”
就如何解决冀州事变而言,崇侯虎是主战派,崇黑虎和西伯侯姬昌都是主和派。
这就有了一个疑问:散宜生为什么来迟了?或者说为什么比崇侯虎、崇黑虎来的晚了一步?或者说,散宜生来到冀州的节点为什么那么的巧?
一般的理解是西岐距离冀州比较远一些。
这个当然。
不过呢,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散宜生是可以单车而崇侯虎是指挥大军。
大军出行,古代是有相对固定的行程:一舍。
就是退避三舍的那个舍。
散宜生是单车来冀州,可以加快行程,而且可以加快到远远超过一般军队的行程。
因为,散宜生到达冀州的事件也可以更早一些或者更晚一些,如此“恰好”的到达,只能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有非常规的力量正好将散宜生“恰好”送到冀州,另一个就是散宜生早就到达了冀州,按照姬昌的安排躲在一边窥视机会,等待合适的节点出面调停。
为什么要等待“恰好”的机会才能出面调停呢?
苏护在正儿八经的造反,崇侯虎是坚定的主战派,姬昌的主和就歧视而言是弱的。
人,是有气势的动物,自古以来主战容易得人气而主和容易挨窝脖。
苏护公开造反,气的纣王七荤八素的,崇侯虎说“揍他”当然就有气概,姬昌说“各退一步”首先就让纣王不快意。
反过来讲,如果能够武力解决冀州事件,纣王大约也不希望调停解决——除非苏护拿出让纣王满意的条件。
问题是,如果苏护能够答应纣王的纳妃要求,这冀州打的是哪门子仗啊!
所以呢,这姬昌要调停冀州事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苏护答应的条件能够满足纣王的需要;2.崇侯虎这个主战派要被打疼,被打疼的崇侯虎敢怒不敢言,不成为调停的拦路虎。
苏护父子硬杠的崇侯虎半死不活,事实上扫清了崇侯虎的嚣张气焰,而崇黑虎的出现堵住了苏护求和的可能,当郑伦横空出世生擒活捉崇黑虎的时候,就有了调停冀州事变的可能性。
散宜生出现的好,出现的巧!
散宜生到达冀州得到了苏护的礼遇——正困的瞌睡呢,枕头来了。
散宜生带来姬昌一封信,这信挺长,内容到不复杂,大体是苏护造反不对而应该接受调停。
姬昌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天子欲选艳妃,凡公卿士庶之家,岂得隐匿。今足下有女淑德,天子欲选入宫,自是美事。足下竟与天子相抗,是足下忤君。”
这是一个封建时代不可违逆的大帽子。
天子选妃,臣民“岂得隐匿”?苏护竟然拒绝女儿进宫,“是足下忤君”。
苏护拒绝女儿进宫的理由是“纣王好色失德难免乱政亡国”。
苏护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好色未必失德未必亡国”。第二个,即使纣王有错,作为臣子的苏护也必须遵守臣子的规矩。
在纣王和苏护之后的古代中国有一个霸主叫齐桓公,有政治志向,偏偏有一些缺点,就质询名臣管仲。
齐桓公对管仲说:“寡人有大邪三,其犹尚可以为国乎?”
我有三个缺点,是否影响国家管理呢?
哪三个?
“不幸好畋,晦夜从禽不及,一。不幸好酒,日夜相继,二。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
一个呢,不分黑白的喜欢打猎,一个呢,不管不顾的喜欢喝酒,另一个呢,有些脏耳朵,我不但好色,还不管人伦,“有污行”, 长辈的阿姑,平辈的姊妹,只要漂亮,我都黏糊的厉害,弄得她们名声比较的臭,出嫁都没人要。
和齐桓公相比,纣王的不管不顾还是有所收敛的。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1-18 19:15:05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三、刚烈的苏护在造反后为什么又偃旗息鼓妥协献女呢?
第10节
姬昌继续批评苏护:“且题诗午门,意欲何为?足下之罪,已在不赦。”
你不但违背法律拒绝送女进宫,而且还公开题写反诗,这“不赦”之罪是铁板钉钉的。
姬昌一下子抓住了苏护的关节:“足下仅知小节,为爱一女,而失君臣大义。”
姬昌认为,苏护其实并不糊涂,之所以如此的悖乱,原因只有一个:疼爱闺女,不肯让女儿在宫廷里过苦日子。
宫廷,锦衣玉食,还苦日子?
如果站在“路有冻死骨”的那部分底层贫苦,入宫的锦衣玉食当然是令人艳羡,然而,苏护是一路诸侯,其女儿如果不入宫,那一定是嫁一个门当户对。
《红楼梦》里贤德妃贾元春归省,“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傍围绕,垂泪无言。”
为什么呢?贾元春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为什么“不得见人”?可见宫廷生活的阴暗。
纣王鼓捣苏妲己的时候,后妃已经巨多,而且他有了嫡子。按照一般的逻辑,苏妲己进宫,不过是较为高等的嫔妃,不但要伺候纣王,还要伺候姜后,即使生了儿子,也没有继承权。
西晋的武帝司马炎沉迷女色,广挑公卿大臣之女充实后宫,征南将军胡奋之女胡芳被选入宫,封为贵人。胡奋仅有一子早死,得知女儿成为贵人,哭道:“老奴不死,唯有二儿,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
疼爱女儿,是苏护气急眼的基点。
姬昌还跟进一句:“昌素闻公忠义,不忍坐视,特进一言,可转祸为福,幸垂听焉。”
你的“忠义”名闻天下,难道为了对女儿的“爱”而造反到底吗?
“忠爱”不能双全,你如何选择?
姬昌说:“足下若进女王廷,实有三利:女受宫闱之宠,父享椒房之贵,官居国戚,食禄千钟,一利也;冀州永镇,满宅无惊,二利也;百姓无涂炭之苦,三军无杀戮之惨,三利也。”
你一家人可以安稳过日子,你在冀州的祖业可以保全,军民人等免于战争的涂炭。
如果你苏护硬杠,“公若执迷,三害目下至矣;冀州失守,宗社无存,一害也;骨肉有族灭之祸,二害也;军民遭兵燹之灾,三害也。”
祖宗的基业不守,这个非常的不孝,一满家子基本就没有活路,还弄一个造反的恶名,自家倒霉倒也罢了,还要连累无数的军民。
姬昌建议:“大丈夫当舍小节而全大义,岂得效区区无知之辈以自取灭亡哉。”
苏护看毕,半晌不言,只是点头。
内心世界已经赞同,还在长考。
散宜生呢,察言观色,知道火候将到,就添一把柴禾:“君侯不必犹豫。如允,以一书而罢兵戈;如不从,卑职回覆主公,再调人马。无非上从君命,中和诸侯,下免三军之劳苦。此乃主公一段好意,君侯何故缄口无语。乞速降号令,以便施行。”
你要是愿意接受我们调停呢,给句痛快话,如果不同意呢,也给个明白话,虽然你们生擒活捉了崇黑虎,我们岐山既然奉旨出征,虽然心存慈善先礼,但也可以后兵。
于是,大家一个哈哈,于是,大家一起喝酒,于是,苏护“修书赠金帛,令先回西岐”,并承诺“我随后便进女朝商赎罪。”
苏护对崇黑虎高度评价了姬昌调停冀州事变:“姬伯之书,实是有理,果是真心为国为民,乃仁义君子也。敢不如命!”
明明姬昌是为了苏护,明明解了苏护的劫,苏护人家冠冕堂皇的说姬昌是“真心为国为民,乃仁义君子也”。
姬昌和平解决冀州事变,不但解了苏护的难,也脱了崇黑虎的困,不然,他如何回营?
崇黑虎说:“仁兄大事已定,可作速收拾行装,将令爱送进朝歌,迟恐有变。小弟回去,放令郎进城。我与家兄收兵回国,具表先达朝廷,以便仁兄朝商谢罪。不得又有他议,致生祸端。”
崇黑虎是一个明白人,他说,你苏护虽然想搞调停,但是,你的儿子还在我哥那里当俘虏呢,万一我哥一个耍横砍了人头。对你呢,没有了儿子,对我呢,那毕竟是大哥,一旦结成不可解释的世仇,你就没有办法调停了,所以呢,我必须抓紧回去。
苏护当然巨感激,你抓紧走。
突然看到崇黑虎归来,城外的崇侯虎当然快意: “西伯侯姬昌好生可恶!今按兵不举,坐观成败。昨遣散宜生来下书,说苏护进女朝商,至今未见回报。贤弟被擒之后,吾日日差人打听,心甚不安。今得贤弟回来,不胜万千之喜!不知苏护果肯朝王谢罚?贤弟自彼处来,定知苏护端的,幸道其详。”
兄弟呀,你回来了,这苏护到底愿意不愿意“朝王谢罚”啊?
这崇黑虎窝囊的不得了。我好好的曹州侯,偏偏跑到冀州来搞调停,偏偏被人家生擒活捉,最后呢,调停成功的是人家西伯侯。自己的兄弟,一个损兵折将,一个被生擒活捉,这实力和形象都大亏。
窝囊的崇黑虎逮着哥哥一阵乱吼:“长兄,想我兄弟二人,自始祖一脉,相传六世,俺弟兄系同胞一本,古语有言:‘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长兄,你听我说:苏护反商,你先领兵征伐,故此损折军兵。你在朝廷也是一镇大诸侯,你不与朝廷干些好事,专诱天子近于佞臣,故此天下人人怨恶你。五万之师总不如一纸之书,苏护已许进女朝王谢罪。你折兵损将,愧也不愧?辱我崇门。长兄,从今与你一别,我黑虎再不会你!”
老大,咱家是“相传六世”的贵族,和姬昌、苏护这些人原本就是一个阶层的人,现在的纣王是一个有不良倾向的人,你呢,“专诱天子近于佞臣”,弄得普天下人都议论纷纷。一样的苏护发泄,人家姬昌就能够站在诸侯们的立场搞调停获得巨大的声誉,你呢,死了军兵受了伤丢了人。你不嫌丢人,我嫌丢人,将来,我们就不要见面了。
崇黑虎一声令下,放了苏全忠,嘱托带话苏护“速收拾朝王,毋得迟滞”,并且承诺“我与他上表,转达天子,以便你父子进朝谢罪”。
原本骄傲的如同一只撅腚开屏的孔雀般的苏全忠被生擒活捉了一番,就没有了脾气,被崇黑虎释放后,就“上帐”感谢,也不乱发脾气了。
“怒发如雷”的崇黑虎,领了自己的三千本部人马,自回曹州去了;“愧莫敢当”的崇侯虎,“只得收拾人马,自回本国”。
因为不能武装镇压冀州事变,丢了人的崇侯虎还要向纣王“具表请罪”。
丢人呀。
从崇侯虎和崇黑虎的冀州之行可知,大人物搅入政治和小人物搅和世间杂事,弄不好就粘上手不能摆脱。
得誉的姬昌也好,丢人的崇黑虎也好,损兵折将的崇侯虎也好,在冀州事变里无论如何,最终都可以甩掉手套——干脏活或者风险活的人,戴一手套,不但安全而且可以甩掉手套以脱身。
冀州事变最至关重要的两个当事人,其实是纣王和苏护,姬昌、崇侯虎、崇黑虎其实是中间人,毕竟是有转圜余地的,因为和纣王的实力差距太大,苏护就难了。
冀州城里的苏护见到了儿子苏全忠,“彼此感慰毕”,亲热一番,苏护说:“姬伯前日来书,真是救我苏氏灭门之祸。此德此恩,何敢有忘!我儿,我想君臣之义至重,君叫臣死,不敢不死,我安敢惜一女,自取败亡哉。今只得将你妹子进往朝歌,面君赎罪。你可权镇冀州,不得生事扰民。我不日就回。”
请注意,苏护这一次的谈话,对象是亲生父子二人,谈话的内容是决定家族的生死存亡,因为苏护要送女儿进京,弄不好就被砍了头,这一次谈话也有可能是父子的生离死别。
所以,这个时候苏护的谈话是真正的肺腑之言。
苏护说:“姬伯前日来书,真是救我苏氏灭门之祸。”
这句话非常重要,苏护告诉苏全忠,现在决定的不仅仅是苏护个人的生死,而是家族的存亡。
苏护说,为了家族的存亡,“今只得将你妹子进往朝歌,面君赎罪”。
只能舍了你妹了进宫了。
面对莫测之前途,面对父女可能之死,家族存亡之最后希望就是保住苏全忠。所以,苏护留苏全忠“可权镇冀州,不得生事扰民”。
父子核心会议结束,苏护进内院和夫人杨氏交流“姬伯来书劝我朝王”一节。
面对女儿不测的未来,杨氏放声大哭。
一入宫苑深似海,母女再也不能相会,杨氏当然要大哭。
同样疼爱女儿的苏护,因为经过了理智的选择,已经能够忍受送女儿跳火坑的残酷,“再三安慰”老婆。
不牺牲女儿,就毁掉家族,只能如此了,即便老两口子不怕死,还有儿子的命呢。
杨氏说:“此女生来娇柔,恐不谙侍君之礼,反又惹事。”
咱这闺女从小儿娇生惯养的——大家姑娘都这样娇生惯养——原本是想伉俪情深的,现在进宫伺候人,弄不好得罪纣王,以后怎么办呢?
苏护也没有办法,只能安慰老婆:“这也没奈何,只得听之而已。”
夫妻二人不觉感伤一夜。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1-21 19:28:59 +0800 CST  
关于本帖更新的一点解释
多谢老朋友们的抬爱。我不长于创新,不过是解读一些名著。原本呢,我写东西是快刀——我知道自己不能成大人物,所以也不那么精细雕琢。
不过呢,本学期有些特别。
因为工作的需要,我本学期加了教学任务,在原有的后勤工作之外,每周要有8节正课,还有两天或者三天晚自习,这晚自习是从晚5点一直忙到晚10点,要看着小孩们睡了之后才能睡觉。这样一来,我的工作量陡然加了一倍,累的半死不活的,更新的速度是跟不上了。
祝朋友们春节快乐。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1-21 19:41:18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三、到底是谁救了苏护一家的性命?
第1节
苏护点三千人马,五百家将,护送女儿妲己进京。
一日抵暮,已至恩州。
恩州驿驿丞说:“启老爷:此驿三年前出一妖精,以后凡有一应过往老爷,俱不在里面安歇。可请贵人权在行营安歇,庶保无虞。不知老爷尊意如何?”
三年前,女娲娘娘安排的狐狸精原来憋在恩州这个冀州进京的必经之路候着苏妲己呢。
为什么就这样巧?狐狸精就在这里等来了苏妲己?
现在呢,我们捋一捋狐狸精进宫的条件和过程。
纣王是一国君王,已经有了后妃和儿子,即使好色无餍,在没有中间人的环境里,一个狐狸精怎么能够随随便便进宫获得王的恩宠呢?
那不是今天的时代,一个出身低微的人是不可以宫廷高位的。所以,狐狸精要进宫迷惑纣王就必须幻形假托——其选定的对象就是苏妲己。
这样一来,我们就捋清了狐狸精进宫的过程。
大前提:谋划北海造反,将拥有绝对决策权的商王朝首席元老闻仲调出朝歌城,有他在,纣王就乱不起来。
布局:鼓捣苏护这个刚烈的人在冀州造反,然后启用可以调动的力量调停这一事变,让等在恩州驿的狐狸精在此等待进京的苏妲己幻形入宫。
为了促成冀州事变,一个重要的布局是度厄把郑伦派到苏州去。
这些细节如何,我们就不那么讨论了,我们也无从研究,只不过,从狐狸精在恩州驿的等待我们逆向思考女娲庙怎么就那么巧招引纣王写了秽诗呢?
难道纣王不写秽诗狐狸精就不能进宫吗?难道元始天尊就不能派遣狐狸精之类的狐媚吗?
当然不是,即使纣王不去女娲庙,即使纣王不写秽诗,元始天尊仅仅通过制造冀州事变就可以完成狐狸精或者其他的狐媚幻形进宫。
那么,纣王女娲庙写秽诗在商周大战里为什么就是不可取代的一环呢?
纣王女娲庙写秽诗最大的作用有两点:1、昭告天下,纣王无道不敬神仙、自违天命,所谓“自作孽不可活”;2、为女娲直接介入商周大战提供了“道义法理”。
《封神演义》的背后面虽然是权谋鬼诈,但,故事的正面是绝对提倡正能量的,所有了乱臣贼子都不能不接受死亡的惩戒。
在这种逻辑下,吃了纣王俸禄的截教门徒,比如孔宣,比如张奎,即使是违逆天命而选择为商纣王殉葬也是理所当然的“忠”。
《封神演义》的故事设定是“圣人之下皆尘土”。
我们知道,整个《封神演义》故事,圣人级别的有鸿钧、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接引、准提、昊天上帝、瑶池金母、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和女娲等12位。
火云洞的伏羲、神农、轩辕黄帝都是人类发展初期大搞“文明启蒙”的伟人,其“神格”不适应直接介入人间的屠杀。
《封神》大战,除了红尘间的商周之外,就是阐教和截教,西方教搅和在其间。当截教的通天被老子、元始天尊、接引和准提等四人联手逼迫的通天走投无路兵行绝棋“左右是一不做,二不休,如今回宫,再立‘地水火风’,换个世界罢!”
如此的一拍两散,比今日世界狗急跳墙搞核大战还恐怖呢。
幕后的鸿钧适时露面,及时制止了通天的疯狂,为了彰显公平,逼迫老子、元始、接引、准提发誓退出封神大战,这样一来昊天上帝、瑶池金母、伏羲、神农、轩辕黄帝等几位圣人也不能直接介入封神大战,而且,所有圣人的二代弟子三代弟子,除了已经吃了商周两家俸禄姜子牙、张奎等人,全部要退出一线,不能公开去商周大战里砍人头收魂灵。
那么,被赐给杏黄旗、打神鞭和四不像的姜子牙能否横行霸道完成封神呢?
不可以,因为,封神大战,除了商周双方的红尘将领,更有炼气士派别的联盟对联盟。
为了战胜实力强劲的截教,阐教联盟了西方教。
明面上,截教是孤立,在圣人这个级别只有一个通天,然而,在一般的教众方面,截教更有妖界这样一个有力的奥援。
为什么呢?
大战诛仙阵,通天教主说:“广成子,你曾骂我的教下不论是非,不分好歹,纵羽毛禽兽亦不择而教,一体同观。想吾师一教传三友,吾与羽毛禽兽相并;道兄难道与我不是一本相传?”
元始回答:“贤弟,你也莫怪广成子。其实,你门下胡为乱做,不知顺逆,一味恃强,人言兽行。况贤弟也不择是何根行,一意收留,致有彼此搬斗是非,令生灵涂炭。你心忍乎!”
因为修炼路线的不同,截教是“纵羽毛禽兽亦不择而教,一体同观”,也就是说相当多的截教徒是在妖界遴选而来。当阐教和截教大战的时候,和截教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妖们,本能和利益取向,决定了他们一定是坚定的站在截教这边。
也就是说,封神大战,是阐教、西方教联盟大战截教、妖界的联盟。
万仙阵大战后,鸿钧强势介入,阐教、西方教、截教的“有组织有纪律”的主体部分统统退出封神大战,但,妖界这个“无组织无纪律”的散乱分子却可以不受鸿钧的约束投入封神大战,最厉害的代表就是袁洪为首的梅山七怪。
老子、元始、接引、准提、燃灯等均不可出手的大前提下,只有女娲可以义正辞严、理所当然的出手,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纣王在女娲庙写秽诗公开侮辱了女娲,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女娲对纣王的“报应”。
纣王女娲庙写秽诗——女娲获得“报应”纣王的理由——女娲就理所当然派出狐狸精等祸乱纣王江山——为了送狐狸精进宫就必须鼓动冀州的苏护造反——要和平解决冀州事变,就必须把郑伦这个特别牛的家伙弄到冀州去。
狐狸精在恩州驿等候苏妲己是精心布局的重要的最后一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不过呢,位居高位者不可以欺心!
不过呢,位居高位者不可以欺心!
不过呢,位居高位者不可以欺心!
重要的话,我按照一般惯例说三遍,现在强调一遍——位居高位者实力不等者不可以欺心!
因为,惧怕天谴。
嘛意思?
简单说,就是鳄鱼的眼泪,假慈悲一下下,让你输的心服口服。
比如,我漏人赌博,已经诱人即将进入圈套,在对方心动神摇之际,我要模棱两可的劝说:伙计,这赌博可是毁家破产的活,最好不沾边。
当一个人要赌的时候,你虚假的劝谏能起作用?
比如,你漏人色情,已经诱人即将进入圈套,在对方心动神摇之际,你要模棱两可的劝说:伙计,这玩意可是乱家破产的活,最好不沾边。
当一个人色欲勃起的时候,你虚假的劝谏能起作用?
比如,你漏人吸毒,已经诱人即将进入圈套,在对方动心忍性之际,你要模棱两可的劝说:伙计,这玩意可是破家伤身的活,最好不沾边。
当一个人已经被毒瘾的时候,你虚假的劝谏能起作用?
我劝你是履行我的好意,对得起天地良心,至于你接受不接受,是你的天命——你最好不要接受。
《水浒传》里鲁达要去五台山出家。
只见首座与众僧自去商议道:“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
这个判断是准确的,这鲁达虽然心地善良,长的确实杀人放火的面相。
调开了赵员外和鲁达,首座众僧禀长老说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
长老道:“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焚起一炷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我看好这家伙,他才是真正的佛性。
那怎么着?首座道:“长老只是护短,我等只得从他。不谏不是,谏他不从,便了。”
滚滚红尘里,人在做,天在看,我必须广积阴德少作孽,但,既然你执意要跳火坑,我拉你一把就可以了,绝对不能让你带进去。
滚滚红尘里,人在做,天在看,我必须广积阴德少作孽,但,资源有限名额固定,你上就是我下、我得必然你丢,即使如此,在正面竞争、背后阴招的同时,我也要在江山底定之前暗示你或者明告你,该竞争的还要竞争——虽然,你竞争也已经晚了。
我在胜利在握之际,我一定选择并不绝对把握之前,留给你一条光明的路去走,虽然你一定不走,但,走上绝路的你不能说我残酷无情。
这绝对是狡猾,但,也是最后的人性。
苏护送女儿苏妲己进京,必须路过恩州,必须住恩州驿——否则就劳民,以苏护刚烈清白之性是绝对要住恩州驿而不扰民。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1-24 23:11:08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三、到底是谁救了苏护一家的性命?
第3节
高度自尊的苏护绝对不能接受驿丞的轻蔑,于是他拒绝了驿丞的劝告:“天子贵人,岂惧甚么邪魅。况有馆驿,安得停居行营之礼!快去打扫驿中厅堂住室,毋得迟误取罪!”
苏护强调“天子贵人,岂惧甚么邪魅”,本意是告诉驿丞:别看我现在是罪官进京,毕竟是进献“天子贵人”,如果你如此的轻蔑,如果你不按规矩搞服务,你承担不起。
这狐狸精在驿站大肆吃人是女娲留给苏护和苏妲己的一线生机——当然是虚心假意的留——驿丞的建议是出于善行,弄到苏护这里,女娲预留的生机他压根就没有领悟,驿丞的善行他反而愤怒。
这个世界,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沟通不够而引起的误会呀。
钱钟书名著《围城》的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闹的不欢而散,一对相亲相近的人闹到这个地步,不过是因为自尊和误会。
作者在书尾借钟表感喟人生:
那只祖传的老钟当当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一,二,三,四,五,六”。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简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被误会的驿丞当然抓紧一阵忙乱。
对于驿丞所言的妖精吃人,苏护的态度是将信将疑:“方才驿丞言此处有妖怪,此乃皇华驻节之所,人烟凑集之处,焉有此事?然亦不可不防。”
怎么办呢?
“苏护将妲己安置在后面内堂里,有五十名侍儿在左右奉侍。将三千人马俱在驿外边围绕;五百家将在馆驿门首屯扎。”
苏护自己呢,在厅上坐着,点上蜡烛,将一根豹尾鞭放在案桌之旁,剔灯展玩兵书。
苏护的这个安排,严格说来是万无一失的,即使有妖精来吃人。
为什么呢?简单,苏护误解了恩州驿站妖精吃人的目的。
按照一般理解,妖精吃人如老虎吃羊鹿的目的是一样的——果腹而已。
我们知道,老虎、狮子等大型动物在捕猎时目的是果腹,没有特定的对象,如果面对的羊群或者鹿群,它大约只会选择一只肥美的或者容易捕捉的下口而已。
没听说,野兽捕食或者妖精捕食还要选择性别和美丑的。
有吗?《西游记》里有。
通天河畔的灵感大王,“这大王一年一次祭赛,要一个童男,一个童女,猪羊牲醴供献他。他一顿吃了,保我们风调雨顺;若不祭赛,就来降祸生灾。”
而且,灵感大王还经常巡查,势力范围间每一家的“匙大碗小之事,他都知道,老幼生时年月,他都记得。只要亲生儿女,他方受用。”
这灵感大王是观音菩萨派来的鲤鱼精,负有特殊使命,不同于一般的妖精。
当然,《西游记》的大多数妖精都想吃一口唐生肉——女妖精想配阴阳。
不过呢,《西游记》的故事不同于一般的故事,他的故事情节的设定都是布局设套。
其实,黑松林的黄袍怪对待猎物的态度才是真实的常识。
百花羞以斋僧还原为名请求黄袍怪:“万望郎君慈悯,看我薄意,饶了那个和尚罢,只当与我斋僧还愿,不知郎君肯否?”
那怪道:“浑家,你却多心呐!什么打紧之事。我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吃吃?这个把和尚,到得那里,放他去罢。”公主道:“郎君,放他从后门里去罢。”妖魔道:“奈烦哩,放他去便罢,又管他什么后门前门哩。”
黄袍怪说的好:“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吃吃?”
恩州驿附近出没的妖精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吃吃”?凭什么一定在戒备森严之际来吃人?而且,这安置在后面内堂里苏妲己周围有“五十名侍儿在左右奉侍”,还有“三千人马俱在驿外边围绕”,更有“五百家将在馆驿门首屯扎”,妖精凭什么一定要深入内堂吃苏妲己?
如果我是妖精,实实在在饿急了,在外围捞一个吃了便是。
一更时分,安排的妥当的苏护,“终是放心不下,乃手提铁鞭,悄步后堂,于左右室内点视一番。”
方才放心的苏护复至厅上再看兵书。
到了二更将交三鼓,忽然一阵风响,透人肌肤,将灯灭而复明,被风这阵怪风吹得毛骨耸然的苏护“心下正疑惑之间”,内堂的侍儿呼唤“有妖精来了!”
妖风扑灭了灯,苏护“急叫家将取进灯火来进”,就这一个空档,“妲己魂魄已被狐狸吸去,死之久矣”。
千年狐狸完成了“借体成形”,对此,作者旁白“此是天数,非人力所为”。
《封神演义》里的天命,不是我们一般意义的“非抵抗力量决定的命运的偶然”,而是被“极巨大的力量背后操控”。
自认为躲过妖精之祸的苏护,不由地的“心慌,一夜不曾着枕”。
为什么呢?因为苏护认为要和平解决冀州事变,最后的依托就是纣王接纳苏妲己,如果纣王看不上苏妲己,进京的苏护只有死路一条。
苏护内心侥幸的很,“幸喜不曾惊了贵人,托赖天地祖宗庇佑;不然又是欺君之罪,如何解释。”
从闻“纳女”气的暴跳如雷到“唯恐纣王不肯纳女”,苏护的变化,真的是“形势比人强”啊。
可是,苏护还是错误分析了形势,他从来就不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真正力量——非红尘的力量是玉虚宫的元始天尊和女娲等人,人世间的力量是费仲和尤浑。
到达朝歌的苏护先差官进城,沟通武成王黄飞虎,向纣王求饶。
就一般逻辑讲,苏护进京通过黄飞虎向纣王求饶是对的,一个方面是因为黄飞虎是镇国武成王主管军队,另一个方面,黄飞虎不是挑事的人而是息事宁人的人。
问题在于,鼓捣“苏妲己进宫”这一事件整苏护的是费仲和尤浑,而非洲和尤浑之所以整苏护,原因只有一个,苏护不肯腐败他们两个。
得知苏护到达朝歌而没有向他们送礼物,费仲、尤浑见苏护“叹”曰:“这逆贼,你虽则献女赎罪,天子之喜怒不测,凡事俱在我二人点缀,其生死存亡,只在我等掌握之中,他全然不理我等,甚是可恶!”
费仲和尤浑的这一“叹”,生动的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费仲和尤浑的这一“叹”的第一层含义是苏护竟然还是如此的不开窍。
费仲和尤浑的这一“叹”的第二层含义是因为不曾获得苏护的贿赂自己二人鼓捣的苏护面临家破人亡的境地,这也太缺德了。
费仲和尤浑的这一“叹”的第三层含义是这倒了血霉面临绝境只能送女求饶的苏护竟然还是不知道那山高那水低,死到临头还不知道“世道人心”,按理呢,自己应该饶过他,然而,自己当官的规则是“逢事必发财,无财必捣蛋”,这规矩是无论如何不能破了。
于是,费仲提前到龙德殿见纣王:“今苏护进女,已在都城候旨定夺。”
费仲这一汇报没有掺杂任何个人感情,纯粹是据实报告。
费仲之所以如此,是探一下纣王的基本态度,然后借势发挥。
纣王闻奏,登时大怒:“这匹夫,当日强辞乱政,朕欲置于法,赖卿等谏止,赦归本国;岂意此贼题诗午门,欺藐朕躬,殊属可恨。明日朝见,定正国法,以惩欺君之罪!”
纣王的基本态度是不接受苏护的求饶,不想“和平解决冀州事变”。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1-28 22:32:35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三、到底是谁救了苏护一家的性命?
第2节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成功,在苏妲己没有到达恩州驿之前,狐狸精断乎不能在恩州驿附近胡吃海喝的作案。
狐狸精当然需要吃饭,既可以满世界吃野物,也可以满世界去吃人,以她的来无影去无踪完全没有必要一定在恩州驿作案。
狐狸精按照女娲的安排在恩州驿吃人,既是等待苏妲己进入彀中,也是告诉苏护这里很危险,请你离开。
如果,苏护谨慎一些,带着女儿远离恩州驿住宿,当然也不能逃脱女娲等圣人布置的“天命”,但,明明知道狐狸精在恩州驿吃人了三年,苏护还拧着脖子硬住,被狐狸精吃掉,就怨不得天命了——女娲等也就可以安心了。
不是我不给你活路,不是我一定要害你,你一定不接受我的警告,那就是“命中注定的无可逃脱”。
恩州驿驿丞说:“此驿三年前出一妖精,以后凡有一应过往老爷,俱不在里面安歇。可请贵人权在行营安歇,庶保无虞。不知老爷尊意如何?”
三年以来,所有的迎来送往的达官贵人,都避开了恩州驿,你苏护是否也要照章办事“权在行营安歇”呢?
苏护大喝:“天子贵人,岂惧甚么邪魅。况有馆驿,安得停居行营之礼!快去打扫驿中厅堂住室,毋得迟误取罪!”
苏护为什么要住恩州驿呢?
苏护是一个刚烈的人,也有一点硬拧,但,不是一个绝对的杠子头,遇到困境也知道敌我不敌该服软的时候服软。比如,来了崇黑虎,苏护立即知道他和儿子苏全忠无论如何的努力也是白给。
如果说冀州事变之前的苏护还非常的楞,冀州事变期间,崇黑虎和郑伦的先后牛逼,早就打落了他的骄傲,早就认识到“仙和人”两个界别的不敌。
苏护既然一定斗不过崇黑虎和郑伦,他当然也斗不过狐狸精等能吃人的妖精。至于苏妲己,这一个闺门弱女,不但斗不过狐狸精等任何妖精,便是一只普通的狗、凶狠的公鸡、难缠的白鹅也能欺负的她不要不要的——狗、公鸡、白鹅是顶难缠的农村三霸。
经历过冀州事变的苏护,眼睁睁看着弱女,凭什么就一定要住恩州驿呢?
简单,苏护按照一般的官场潜规则看待了恩州驿妖怪吃人传言而压根没有认识到这是女娲等透给他的恐怖信号。
什么“官场潜规则”?
我们知道,古代社会,驿站是极重要的社会信息传递枢纽和物资交流通道,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必要组成,但也是官场腐败的重要一环。
驿站其实是一种豪华官方招待所,除了邮传和军事情报传递用途外,也承担着为路过官员们免费服务的功能。
驿站为过路官员的的服务除了必须的住宿服务和车马供应外还有旅费供应。
那么,驿站的经费来源呢?国家财政并没有专项的固定拨款,地方驿站也并不是向国家财政报销开支,每个驿站主要靠地方官府直接向民间摊派,用当地人的额外贡赋来养活。
也就是说,驿站的制度性规定有两点:1、过往官员可以以规矩享受驿站服务;2、驿站只能将开支摊派到地方。
这样一来,围绕驿站就最少有4个方面的腐败:1、过路官员尽量获得过多的服务甚至于额外的服务;2、驿站官员或地方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巴结过路的重要官员;3、驿站官员或地方官员虚立名目在地方摊牌获得利益。
除了这3个方面的腐败,还有一个腐败,驿站对不得志的过路官员故意压低服务质量或者不给予服务。
比如,崇祯年间,兵科给事中刘懋奏请裁撤了驿站得罪了方方面面,据《绥寇纪略》记载,刘懋死在北京,遗体要运回老家,走到山东境内时,竟然找不到赶车负重的驿夫,而且底层百姓都很痛恨他,“各处饥民甚至呼其名而诅咒之,图其形而丛射之。”
不管刘懋官声如何,作为死去的政府官员,按规矩地方驿站是必须提供服务的。
苏护是地方上一路诸侯,对于驿站的具体运作当然是清清楚楚——请注意,我们读《封神演义》就只能按照“封神”的语境理解故事——他苏护这一次进京是公开的进献美女,“只见前面打两杆贵人旗旛”,理所应当享受驿站的服务。
恩州驿的驿丞告诉苏护说:“此驿三年前出一妖精,以后凡有一应过往老爷,俱不在里面安歇。”
对于恩州驿的驿丞来讲,他对苏护的这个汇报是实事求是,请求“贵人权在行营安歇,庶保无虞”,更是实事求是的安保措施。
对于苏护而言,恩州驿的驿丞的这个请求却触动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苏护在朝歌城犯下了“立殿触君”和“题写反诗”等两大罪状,纣王完全可以依法株连他的三族。苏护冀州兵变的结果是被迫接受调停答应“送女进宫”。
这样一来,苏护在朝歌城犯“立殿触君”和“题写反诗”等两大罪状就成了一个“大大的笑话”。
对于踏上进京路的苏护来讲,一个巨大的担忧是能否得到纣王的赦免,另一个巨大的担忧是自己的脸面——即使纣王绕了自己“立殿触君”和“题写反诗”的滔天大罪,自己这最终送女进宫,也是“说嘴打嘴”有何体面交接臣僚?
莫测的前途和羞赧的脸面,让苏护特别的自尊,唯恐别人小瞧了自己,当恩州驿驿丞说“妖精在驿站吃人”而请“贵人权在行营安歇”的时候,苏护认为驿丞在欺负自己——驿丞认为犯了罪的苏护进京不可能获得纣王的饶恕。
在苏护看来,即使自己得罪了纣王不能获得纣王的饶恕,在纣王没有明令惩治自己之前,自己公开的进京“进献美女”也应该享受驿站的服务。现在驿站竟然如此的轻蔑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1-28 22:41:13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三、到底是谁救了苏护一家的性命?
第4节
摸清纣王基本态度的妃子,费仲借机就开始使坏:“天子之法,原非为天子而重,乃为万姓而立。今叛臣贼子不除,是为无法。无法之朝,为天下之所弃。”
苏护之所以“立殿忤君”,其公开的理由就是“纣王好色必然亡国”——真正的理由是疼闺女——现在苏护送女进宫求饶,其实是给纣王挖了一个坑:只要纣王同意“纳美女”而饶恕公开造反的苏护,就坐实了好色而“任意轻蔑”法律。
其实,苏护送女进京,无论纣王如何处理,都把自己弄成了悖论:1、如果纣王同意“纳美女”而饶恕公开造反的苏护,就坐实了好色而“任意轻蔑”法律,那么,苏护就是在天下人面前打了自己的嘴;2、如果纣王不同意“纳美女”而饶恕公开造反的苏护,纣王不但可以依照法律严惩苏护而且塑造自己不近女色的良好形象,那么,倒霉的必定是苏护。
富有四海的纣王凭什么要饶恕苏护?要知道,苏护不但“立殿忤君”,更有公开的冀州事变,这玩意儿,无论是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还是出自己的那口恶气,纣王都绝对不可以饶过苏护。
有人可能说,苏妲己漂亮呀!
这个,真不是理由,虽然苏护造反是因为纣王“好色思倾国”。
好色是男人的通病,至于“好”到什么程度?为了色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个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据数字分析,今日中国已经严重的性别不平衡,我的家乡也有巨多的青年娶不上老婆。这些娶不上老婆的年轻人,生活其实没有什么盼头,如果有可能,竭尽所能、倾其所有娶一个老婆生儿育女“好色倾其家”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吗?
如果纣王是一个光棍,穷的娶不上老婆,天天晚上急的不可耐,见到苏护送来一个女人,不管不顾的快活的不得了,这个太正常了。
如果纣王和苏妲己有特殊的机缘,比如青梅竹马什么的,正如曹操竭尽所能也要赎回蔡文姬,问题是纣王原本和苏妲己就没有任何感情的纠结。
冀州兵变的这一年,纣王已经是三十好几的壮年人,已经有了一个老婆两个妃子和无数的可供享乐宫娥彩女,他之所以接受费仲、尤浑的建议鼓捣苏妲己,只不过是让女娲显像诱惑的回宫产生了审美疲劳想品尝一下新鲜而已。
新鲜,未必就一定艳冠群芳。
1987年,我所在的鲁西南小县,香蕉还是很稀罕的物件,对于我这个农村的孩子而言,香蕉初尝的美味是念念不忘的萦系。第一次吃香蕉的感觉给我的刺激是,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水果。
几十年过去,伴随生产的发展,香蕉这玩意因为产量巨大,在北方都已经沦落为最廉价的水果。
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女同学漂亮的不得了,虽然,我心有戚戚之窃意,但因为家境贫寒容貌丑陋癞蛤蟆岂敢吃天鹅!20年后,同学聚会,大家都是中年人,我满怀期待“所谓伊人”。结果,“金风玉露一相逢”,果然是见面不如怀念,怎样看都不如我家那“看久了的老婆”。
正是因为纣王对自己的老婆和宫妃的容貌有相当的自信,正是因为纣王自认为和苏妲己并没有旧日的情谊,得知苏护送女进宫求饶,当然就气的不得了:你因为你是谁?你以为你的女儿就那么漂亮?你认为我就一定能相得中你的女儿?你认为你送女儿来我就饶你?我偏不!我偏要当一个明君,我偏要打你的脸!
摸清了纣王的内心世界的费仲,当然就借机下蛆落井下石坑苏护。
不过呢,对费仲的评价我们也要一分为二。这费仲鼓捣苏妲己进宫暗害苏护是报复私利不得之恨,当苏护公开造反后,费仲顺着纣王的话茬落井下石就是履新臣子的本意了——他凭什么逆纣王的心意搭救一个公开造反的人呢?
第二天,天子升殿,百官朝会,“苏护身服犯官之服”来至丹墀之下俯伏求饶。
纣王逮着这个机会,那是得意的挖苦苏护: “冀州苏护,你题反诗午门,‘永不朝商’,及至崇侯虎奉敕问罪,你尚拒敌天兵,损坏命官军将,你有何说,今又朝君!”
你既然有道理,你既然占领了道义高地,你表现的大义凛然,凭什么跑到我这里大义凛然?
着随侍官:“拿出午门枭首,以正国法!”
砍了!
你说,有什么理由给苏护缓颊求饶?
还真有,首相商容就出班提意见:“苏护反商,理当正法;但前日西伯侯姬昌有本,令苏护进女赎罪,以完君臣大义。今苏护即尊王法,进女朝王赎罪,情有可原。且陛下因不进女而致罪,今已进女而又加罪,甚非陛下本心。乞陛下怜而赦之。”
这商容帮苏护求饶的理由有两个:1、苏护之所以放下刀枪进京求饶是因为西伯侯姬昌从中间当了保人搞了调停,如果不管不顾的按律当斩,不但折了西伯侯的脸面,而且挫伤了诸侯们“别出心裁”工作的积极性;2、你原本令苏护进女,苏护忤逆而造反这个当然按律当斩,但,现在他认识到错误了,亲自来进女认错,如果不接受,那么,岂不是“不进女而致罪”还“今已进女而又加罪”,岂不是让苏护怎样做都错?还给人活路吗?
商容的这个讲话,非常清楚的表明了立场:要救苏护。
为什么呢?因为商容是第一个以“女色误国”劝谏纣王的大臣,苏护是第二个以“女色误国”劝谏纣王的大臣,他们的趣味相投当然要想方设法营救。
这就叫声气相投。
商容用什么理由救一个公开造反的叛臣呢?
从法律的角度讲、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讲,没有机会,因为造反必须严惩才能警戒将来效尤。
商容就紧紧抓住西伯侯姬昌调停冀州兵变这一有力的因素:姬昌既然公开调停了冀州事变,就是承诺了苏护的安全,如果纣王砍了苏护的人头,作为公开的政治保人,姬昌就无地自容。
一个对荣誉高度自尊的西伯侯,面对朝廷对其政治诚信的公开轻蔑,其政治走向是非常需要谨慎对待的。
问题在于,姬昌调停冀州事变并没有获得纣王的授权而是自行其事,而且,纣王给予姬昌的公开命令是会同崇侯虎出兵镇压苏护。姬昌自行其事的政治行为,姬昌违逆纣王的政治行为,纣王就一定要背书吗?如果纣王的政治决策被西伯侯绑架,最高领导的威信何在?
为了给纣王一个下台阶的政治台阶,商容又拿出了纣王曾经命令苏护进女这一借口,表面看是让纣王陷入“逻辑悖论”,其实是让纣王以维护“自己的政治诚信”为借口饶恕苏护。
这个时候的纣王,外无闻仲等老元老压制,内无宠溺牵肠挂肚,其实是最清醒的时候,他明知道商容曲里拐弯的暗算自己,但,因为商容的话的确有道理,所以“纣王犹豫未定”。
不过,作为拥有最高决策权的王,在苏护已经是沦落为案板上的鱼肉的境地,在纣王已经表态要砍人头的时候,陡然间,“纣王犹豫未定”,说明他的态度已经转变,只不过需要更多的理由和更有利的政治环境。
最善于“善眼观色”的费仲就“出班”表态了——奸佞,不说那么好当的,这个心眼必须够用。
费仲说:“丞相所奏,望陛下从之。且宣苏护女妲己朝见。如果容貌出众,礼度幽闲,可任役使,陛下便赦苏护之罪;如不称圣意,可连女斩于市曹,以正其罪。庶陛下不失信于臣民矣。”
既然领导曾经下令苏护进女,那就看一下苏护的女儿,如果合心意就饶过,否则,一起砍了。
于是,苏妲己——其实是狐狸精——惊艳亮相了。
文本说,纣王定睛观看,见妲己,“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
文本说,苏妲己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
这是苏妲己给予纣王的视觉效果。
这苏妲己恭恭敬敬进礼下拜,口称:“犯臣女妲己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苏妲己的这个自称倒是平常,厉害的是她的妩媚姿态,“启朱脣似一点樱桃。舌尖上吐的是美孜孜一团和气,转秋波如双弯凤目,眼角里送的是娇滴滴万种风情。”
这苏妲己,对纣王是吐“一团和气”,转“秋波”,送“娇滴滴万种风情”。
这就不得了了。
我们知道,纣王宫廷里的女人,后妃都是名门闺秀,从小儿受过“高等培训”,那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礼仪虽然规范,“没有情趣”是男人的感受。
美貌与否,对于女孩子来讲,的确是有天赋的差异,但,“情趣”就是后天的培养和觉悟了。
《聊斋志异》里有一篇《 恒娘》,就描写了男人的“喜新厌旧”和“爱悦情趣”。
洪大业的妻子朱氏,“姿致颇佳,两相爱悦”,然后,“洪纳婢宝带为妾”。
面对美貌而“爱悦”的妻子,为什么要纳妾呢?男人的欲壑难填呀。
然,小妾宝带“貌远逊朱,而洪嬖之”。容貌一般的宝带竟然被宠爱,美貌的正妻就“无可奈何意不平”。
“不平”的妻,“辄以此反目”,洪大业更加益嬖宝带而疏远妻子。
之后,妻子朱氏得到一个叫恒娘的女子的教导。
这恒娘,“三十许,姿仅中人,而言词轻倩”,不但丈夫宠的“要还要”的,便是朱氏也“悦之”。
恒娘的丈夫,其实是有小妾的,“年二十以来,甚娟好”,然而不得宠,“副室则虚员而已”。
这恒娘教朱氏怎样的顺迎男人的花心、怎样的装扮、怎样的妩媚,又是怎样的“床第之间,随机而动之,因所好而投之”。
等等。
女人的美貌是天赋,而女人对男人的妩媚容易被男人理解为爱慕,偏偏男人最抵不住的就是女人的爱慕。
如果女人的妩媚,除了花朵的娇艳,更有性的逗诱,血气方刚的男人是无论如何不能抵挡的,除非有极远大抱负能控制住色欲。
苏妲己“只这几句”妩媚的挑逗,“就把纣王叫的魂游天外,魄散九霄,骨软筋酥,耳热眼跳,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纣王慌慌张张宣布饶过苏护的罪过,“官还旧职,国戚新增”,众百官首相都去“庆贺皇亲”饮酒的三日。
至于纣王,抓紧和苏妲己就“于飞之乐”去了。
苏护夫妻二人,离开冀州的时候,非常担心娇生惯养的苏妲己“恐不谙侍君之礼,反又惹事。”
最终的结果是如此的诧异,苏妲己极得纣王之欢心。
为什么呢?
《聊斋志异》的《恒娘》这篇短文的最后揭开了帘幕——我两人情若一体,自当不昧生平。向欲言而恐疑之也;行相别,敢以实告:妾乃狐也。
恒娘是狐狸精,妩媚天成,人世间的女子岂能是对手!红尘间的男人岂能不堕入彀中!
迷惑纣王的固然是苏妲己的天然美貌,更是狐狸精的妩媚性感。
解构《封神演义》的故事,我们发现,冀州兵变的发生固然与苏护的性格刚烈冲动有关,与苏护的政治不成熟有关,更重要的是阐教和女娲等大佬的布局有关。
那么,最终解救苏护暂免一死的决定性因素,固然离不了崇黑虎唤醒了苏护的理智,也离不了郑伦挫败了崇侯虎的气焰,更离不了姬昌的调停和商容的随机应变,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苏妲己的妩媚。
当然,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狐狸精的妩媚。
当我们把视角拉长,陡然发现,威风凛凛一路诸侯的苏护,其命运的一切,从冀州事变发生到郑伦出手,不过是为了把一只狐狸精送进宫廷而已。
女娲,才是决定一切的幕后操控。
大家,都是演戏的木偶而已。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1-30 23:25:09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四、阐教的云中子为什么跑到朝歌进木剑 去除妖邪并且在钦天监写诗?
第1节
自从见到苏妲己——狐狸精——纣王就被迷惑的举止失措丢失了理智和自控力。
按照规矩,在下令送苏妲己去后宫后,纣王应当继续处理国务,因为朝廷大臣聚会一次并不容易,偏偏有一些重大国务是需要集体研讨的。
我们看影视剧里,弄不弄帝王就聚集群臣开会,然后就胡扯一通。这个有些扯,巨多的国家要务需要处理,只要有基本政治觉悟,君臣都会忙的不得了。
大臣们很珍惜一次朝会,特别是重臣,总有相当多国务需要讨论或者通告。万不料,性急的不得了的纣王屁颠屁颠直奔后宫了。
“两班文武见天子这等爱色,都有不悦之意,奈天子起驾还宫,无可诤谏,只得都到显庆殿陪宴。”
总不能硬截住纣王吧?
纣王同苏妲己“当夜成就凤友鸾交”,因为这个苏妲己其实是最妩媚而知性的狐狸精,所以,两人,不对,一个人和一只母兽,“恩爱如同胶漆”。
这一下,贪恋的纣王,“朝朝宴乐,夜夜欢娱,朝政隳堕,章奏混淆”。即使“群臣便有谏章”,提意见,“纣王视同儿戏”。
纣王是只管性快乐,“二月不曾设朝”,没干活。
我们知道,最高领导是国务管理里巨重要的一环,两个月不干活,是比较影响国务的,但,是否会造成国家动乱呢?不一定。
我们知道,明朝的万历倦于朝政,二十多年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但,明朝灭亡于其去世后的24年。万历之后的天启只管在后宫当木匠,但,明朝灭亡于其去世后的17年。天启之后的崇祯,勤奋工作累的半死不活,结果,亡了国。
为什么呢?
国务管理,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胜任工作,偏偏最高领导的世袭制体制很难保证最高领导的继承人通过培养就一定可以胜任国务管理。
这就好比说,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考取名牌院校的概率要高于一般家庭,但,某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后代也可能“泯然众人”。
一个长命王朝,在相当阶段,是难免碰上一个或者几个“才能不能胜任国务管理”的最高领导,也是很难免遇到最高领导因为年幼或者有病不能胜任国务管理的艰难。长命王朝之所以能够长命,并不是说每一位最高领导都能够胜任国务管理,而是拥有一套合理的管理分工,如果最高领导不能处理国务,国务最高管理层能够承担或者分担最高领导的工作维持国家管理的正常运转——最起码不至于国务混乱。
比如,闻仲在朝,肯定负责巨重要的工作,现在闻仲远征,国务管理依然正常运转。
纣王不过两个月不理国政,之所以“文书房本积如山”,是因为纣王原本是一个比较勤政的最高领导人,也是一个比较能够胜任国务管理的最高领导人,群臣还没有适应纣王缺位的政治态势,还没有形成分担最高国务管理的政治机制。
这种状态,必然会“眼见天下大乱”,但,这种“天下大乱”有些类似校长不在校的状态,教职员工该上课的上课,该吃饭的吃饭,比较麻烦的是副校级和科室主任不能下决断的工作缺少了统筹和协调——如果形成绕过校长而相互团结干活的体制也就可以马马虎虎。
大约不会引起地裂天崩世界大战。
孔子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称霸的齐桓公其实是“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好色的君王,如果窝在宫廷里好色,选择一堆能干的干部去干活其实比他乱搅和还要好一些。
好色的君王,如果窝在宫廷里好色,对于国家管理一概置之不管不问,其实也比一个外行乱搅和也要好一些。
苏妲己这个狐狸精进了宫廷,迷惑了纣王,其实并不能变乱天下,要想让狐狸精变乱天下,搞阴谋的布局者必须给予外力推动“商王朝内讧”——想办法把纣王与大臣形成对立而乱斗。
怎样推动商王朝内乱呢?最好的办法是让商王朝的大臣疑惑苏妲己是狐狸精。
在苏妲己进宫之前,商王朝的重臣商容和八百诸侯之一的苏护,都是坚定的“女祸论”者。
商容说:“若取近时之乐,则目眩多色,耳听淫声,沉湎酒色,游于苑圃,猎于山林,此乃无道败亡之象也。”
苏护说:“况人君爱色,必颠覆社稷;卿大夫爱色,必绝灭宗庙;士庶人爱色,必戕贼其身。”
这一文一武,这一中央一地方,其“女色亡国”的论调代表了士大夫的意识形态。
然而,纣王毕竟是王啊,这些坚持“女色亡国”的文武大臣们自己也娶老婆过性生活,急赤白咧的劝阻纣王睡冷被窝有些不近人情——大家都从年轻走来,都有过昼夜不停瞎腻歪的风华正茂,这纣王正壮年呢。
《水浒传》的英雄们,就不那么好女色,比如晁盖“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
然而,也有好色的好汉,比如王英。
在青风山,宋江就教导王英说:“但凡好汉犯了‘溜骨髓’三个字的,好生惹人耻笑。”
虽然如此,面对王英一定要好色,宋江也只能表态:“宋江日后别娶一个好的,教贤弟满意。”
人类一定要男女快活,否则就断绝了社会继承,你可以大丈夫不好色不贪欲,却不能断绝别人好色,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有后”是一定要“性欲”的。
商王朝的群臣门,面对纣王好色的两个月不上朝,一般的态度也只能是隐忍——等,等,等,你总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吧。
对啊,纣王是拥有巨多宫妃的最高领导人,那么多的女人,他逮着一个快活,能够多长时间?最终必然审美疲劳,也就慢慢的正常上班了。
可是,如果纣王宠爱的这个苏妲己的身份非常的“可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打个比方,抗战时期,某高级将领或者地方大员生活作风混乱,在国军里不是什么稀罕事情,就是蒋委员长一般也装糊涂装近视,然,如果某高级将领或者地方大员宠爱的女人是一个日军间谍,那就紧张了。
同样的道理,某民营企业的老总生活作风混乱,重用美女当办公室主任或者秘书,一同打天下的老弟兄们也只好“苦笑而已”,然,如果老总喜欢的这个美女是竞争对手派来的“潜伏”,那就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敌我矛盾”。
纣王快活苏妲己这个人,有一点类似美国总统克林顿弄脏莱温斯基的裙子,虽然口水重一点,倒也不至于断送政治性命,问题是,如果莱温斯基是苏联的女潜伏呢?那就麻烦了,因为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
狐狸精魂魄的苏妲己,原本就是人妖殊途,更是女娲派进朝歌城的顶尖卧底,如果有人揭破这层黑幕,朝歌城岂不乱成一锅粥?
谁来揭破这层黑幕呢?阐教派出了云中子。
这云中子是阐教弟子里第一个公开的深入敌后——纣王朝廷——搞政治阴谋的特工。
“话说终南山有一炼气士,名曰云中子,乃是千百年得道之仙。”
云中子在终南山炼气,得道“千百年”,时间倒也并不非常的久远。
云中子要去虎儿崖——请记住这个地方——采药,“忽见东南上一道妖气,直冲透云霄”。
这个?有一点不对头。
终南山,逶迤比较的广阔,整体是古长安之南,而纣王所在朝歌,是今天河南的淇县,在洛阳的东北。这古长安和今天洛阳,都在陇海铁路线上,大体是东西走向,朝歌一定在终南山的东北方向而不是东南方向。
不过呢,《封神演义》这部书不是严肃的历史演义,他的本意是“政治布局和人间阴谋”,细微末节就不要纠缠的太狠了。
这狐狸精在朝歌城,凭什么就能“一道妖气,直冲透云霄”?朝歌城周围有那么多的炼气士,凭什么就惊动了云中子呢?
简单,“直冲透云霄”的“东南上一道妖气”,其实不是狐狸精弄的“妖气”,应当是阐教布局者向云中子发出的“出动”信号。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2-02 15:01:35 +0800 CST  
天洛阳,都在陇海铁路线上,大体是东西走向,朝歌一定在终南山的东北方向而不是东南方向。
不过呢,《封神演义》这部书不是严肃的历史演义,他的本意是“政治布局和人间阴谋”,细微末节就不要纠缠的太狠了。
这狐狸精在朝歌城,凭什么就能“一道妖气,直冲透云霄”?朝歌城周围有那么多的炼气士,凭什么就惊动了云中子呢?
简单,“直冲透云霄”的“东南上一道妖气”,其实不是狐狸精弄的“妖气”,应当是阐教布局者向云中子发出的“出动”信号。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四、阐教的云中子为什么跑到朝歌进木剑 去除妖邪并且在钦天监写诗?
第2节
云中子点首嗟叹:“此畜不过是千年狐狸,今假托人形,潜匿朝歌皇宫之内,若不早除,必为大患。我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这得道“千百年”的云中子之所以蔑视“此畜不过是千年狐狸”,大约就是“万物灵长”对“兽类”的轻蔑。虽然,人有人的社会,兽有兽的世界,然,兽必须幻变为人形才可以进入文明的范畴。
云中子说“我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所以要铲死这只为妖的狐狸,然而,作为自然存在的狐狸也需要吃饭,在宫廷里吃饭混生活难道不可以吗?
佛教的《大庄严论经》有一个“割肉贸鸽”的故事。
天竺角城有位尸毗王,发誓救护一切众生,证菩萨道。帝释天想要试试王的诚心,命令毗首羯摩天变成一只鸽子,帝释天变成一只饿鹰,追逐鸽子直至尸毗王前。鸽飞入尸毗王腋下,举身战怖。大鹰求王见还鸽子:“国王救鸽,鹰却不免饿死。”王自念救一害一,于理不然,于是即取利刀,自割股肉与鹰。那鹰又道:“国王所割之肉,须与鸽身等重。”尸毗王命取天平,鸽与股肉各置一盘,但股肉割尽,鸽身犹低。王续割胸、背、臂、胁俱尽,仍不及鸽身之重,王举身而上天平。于是大地震动,诸天作乐,天女散花,芳香满路。
尸毗王“割肉贸鸽”的故事在中国的接受有一个别扭处:鹰饿了肉食鸽子是否合理?这牵扯到汉传佛教徒素食的特殊性。
佛教一开始传入中国是不严禁肉食的,严格素食是南北朝的梁武帝带头开始的。严格素食,其实非常适应农耕中国的社会现实,农耕中国更多出产粮食而肉食短缺,底层的贫苦民众很容易素食,富贵者坚持素食或者提倡素食都有利于社会和谐。
不过呢,梁武帝之前的中国佛教徒也是不禁肉食的。佛教徒自身都不禁肉食,其“众生平等”的理论当然就承认“兽类肉食”的合理,所以,鹰吃鸽子就是理所当然的食物链,便是佛也不能推翻。
当然,这样一来,就佛教的理论而言,其就存在逻辑的悖论,比如,一只修炼成佛的鹰和修炼成佛的兔子如何相处?
总不能说,成了佛、升了级,饮食的基本特点也根本改变吧。
我们看《西游记》的狮驼岭三妖,狮子、大象和大鹏,他们大约可以和平相处,虽然大象是植食而狮子是肉食,不过呢,大象太大了一般狮子是不以大象为食物的。
《西游记》的车迟国一段就比较有趣,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竟然和谐相处,这自然界里的鹿和羊都是虎的食物,他们怎样实现了和谐相处的?
这个其实倒容易理解,因为道教要比佛教更早的提倡素食,既然虎力、鹿力、羊力修的是“道”,当然就遵循道的饮食文化,也就容易相处。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道教徒,比如云中子,看到老虎追羊而羊求救于他,如何解决呢?
阐教搞的是“人类至高无上”,人类之外的动植物什么的如果要修仙也不是不可以,其生活习性就必须遵循阐教的规矩。
在阐教看来,狐狸要吃肉食是自然的法则,狐狸要成妖也是它的自由,但,动物吃人就是违背天道,妖要搅和天道和人世间,就是万恶不赦。
《西游记》里慈悲为怀的唐三藏,是不能杀生的,就是无可奈何的“暴力护法”,比如杀个妖精什么的,也要祷告一番。
《封神演义》里慈悲为怀的云中子,杀个把狐狸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压根就没有心理负担。
弄明白这个问题,对于我们阅读《封神演义》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截教的收徒理论其实非常类似佛教。
然而,阐教最终联合西方教挤兑的截教苦不堪言。
怎样镇压妖邪呢?云中子吩咐金霞童子——这童子在《封神演义》里有多次的出场——说:“你与我将老枯松枝取一段来,待我削一木剑,去除妖邪。”
不知道内幕的金霞童子说:“何不用照妖宝剑,斩断妖邪,永绝祸根?”
为什么如此的麻烦?
云中子笑曰:“千年老狐,岂足当我宝剑!只此足矣。”
这真实的原因,云中子没法说:弄死了狐狸精,这封神大战怎么搞呢?
这云中子正在终南山削木剑呢,朝歌城政局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纣王上朝了。
原来上大夫梅伯对首相商容、亚相比干提议:“天子荒淫,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本积如山,此大乱之兆也。公等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当尽的大义。况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与二位丞相俱有责焉。今日不免鸣钟击鼓,齐集文武,请驾临轩,各陈其事,以力诤之,庶不失君臣大义。”
我们当大臣也不能 任由君王在后宫瞎腻歪而不干活呀!这影响太不好了,“此大乱之兆也”。
于是,商容命传执殿官:“鸣钟鼓请王升殿。”
正在摘星楼宴乐的纣王在一叠声“请圣驾升殿”的呼声里不得已,只好上殿临殿登座。
如果拍影视剧,纣王眼里的镜头就比较恐怖,“天子见二丞相抱本上殿,又见八大夫抱本上殿,与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抱本上殿。”
请注意,我们阅读《封神演义》,有相当多的背景要设定为明朝,比如纣王上朝的“抱本上殿”,抱的是纸墨写的奏章。
按照《封神演义》的行文,纣王这一次上朝,一家伙就是11个重臣,每人都弄一大抱文件要纣王批阅下决定。
有些多!
文本说:“纣王连日酒色昏迷,情思厌倦,又见本多,一时如何看得尽,又有退朝之意。”
这个真不怨纣王,实实在在是商容糊涂。
为什么呢?
两个丞相、八个大夫和一个武成王,这样级别的高级干部在自己范畴内不能解决的国务弄到纣王这里来请示,必定是疑难杂症。这么多人弄这么多问题一次性向纣王请示,纣王难免要产生畏难的情绪。
有人可能说,既然纣王是最高领导,他就应该干这么多工作。
这话呢,也对也不对。对,是指最高领导人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对呢,是指最高领导人世袭体制下,如果遇到不那么喜欢干活的领导人,群臣也只能搞一些技巧手段而不能硬杠。
商容、比干、黄飞虎都不是小年龄,都有孩子培养着,遇到纣王好色而不喜欢干活,完全放纵当然不对,像班主任管学生一样挤兑纣王也是不对的。
商容、比干、黄飞虎都不是小年龄,都有孩子培养着,遇到纣王好色而不喜欢干活,完全放纵当然不对,像班主任管学生一样挤兑纣王也是不对的。
如果商容通透人情世故呢,他应该先召集一个预备会议,根据一次朝会大体的时间,捡最重要的事情弄几件讨论讨论,然后呢,放纣王回去继续腻歪,这样,虽然耽误一点国务,但,不至于与纣王产生对立情绪。
没有办法呀,特殊体制下,为国为民,你还就只能如此!
然而,商容等重臣,这一次催纣王临朝的目的,并不是“治病救人”凑合着维持国政,而是要用“大义”教育纣王。
商容、梅伯等人一开始就认定自己占据了道德高地,上来就把纣王挤兑成了对立面。
事实上,纣王是朝臣们“团结争取”的对象而不是斗争的对象,要知道,纣王是拥有绝对权威的最高领导人,臣民要匡君父,那是要高度技巧的。
其实,父母管理孩子,教师教育学生,也是高度讲究技巧的,你一个劲硬杠,什么事情也弄不成。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2-03 18:06:38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四、阐教的云中子为什么跑到朝歌进木剑 去除妖邪并且在钦天监写诗?
第3节
遇到纣王这样的专横而偏激的领导,作为有经验的老臣,就应当像糊弄调皮孩子一样慢慢的调教。
然而,商容有一些食古不化,更有一些“老臣的倚老卖老”。
很多单位的能干的有经验的有资历的元老,面对年轻的领导、空降的领导,往往有一些“倚老卖老”的倾向。
两位丞相,一个老元老,一个老元老更是亲叔,开始给纣王提意见:“天下诸侯本章候命。陛下何事旬月不临大殿。日坐深宫,全不把朝纲整理,此必有在王左右迷惑圣聪者。乞陛下当以国事为重,无得仍前高坐深宫,废弛国事,大拂臣民之望。臣闻天位惟艰,况今天心未顺,水旱不均,降灾下民,未有不非政治得失所致。愿陛下留心邦本,痛改前辙,去谗远色,勤政恤民;则天心效顺,国富民丰,天下安康,四海受无穷之福矣。愿陛下幸留意焉。”
这么一大拖,大体是两层含义:
一个是纣王深藏后宫耽误了国家大事,“大拂臣民之望”,你必须改正。
第二个是纣王之所以深藏后宫,“此必有在王左右迷惑圣聪者”,请你“痛改前辙,去谗远色”。
这商容和比干,其实就一句话:王啊,你天天腻歪在宫廷里玩美女,这耽误工作啊。
纣王一听不乐意了,这么着,就不兴我娶个媳妇过个蜜月给自己放个假?
纣王说:“朕闻四海安康,万民乐业,止有北海逆命,已令太师闻仲剿除奸党,此不过疥癣之疾,何足挂虑?二位丞相之言甚善,朕岂不知。但朝廷百事,俱有首相与朕代劳,自是可行,何尝有壅滞之理。纵朕临轩,亦不过垂拱而已,又何必哓哓于口舌哉。”
纣王说:我知道北海那帮子狗孩子闹事,闻仲呢是个忠臣亲自去砍人头去了。家务事呢,你两个挺能干的,我“不过垂拱而已”。
锣鼓听音,纣王开始嫌弃两个丞相了:你两个是丞相,工作的职责就是处理国家政务,作为一把手的我深居内宫,有些事情不可能出宫亲力亲为,你们领那多么的工资享受那么多的荣耀,你们就干活好了,没有必要请示我。
其实,纣王看破了商容和比干等大臣内心的小算盘:王啊,你只管快活,我们干活真的挺累的,要不,你给点奖赏,再说,你新娶美女也应该给个把红包吧。
商容等人的表现,给纣王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倚老卖老,不通人情,携应尽之工作邀份外之功赏。
商容等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方式方法的不对头,弄了个满拧。
就这个节点,午门官启奏:“终南山有一炼气士云中子见驾,有机密重情,未敢擅自朝见,请旨定夺。”
这君臣正满拧着斗心眼呢,云中子正赶着巧来了。
真巧!
这云中子,是隐藏于沟壑山岩之间的“闲人”,纣王是最红尘万丈的“世俗人”,所以呢,云中子知道纣王——他和他的老师正算计纣王呢——纣王是一定不知道云中子。这云中子来见纣王,就是一个并不著名的宗教徒要见深宫内院且燕尔新婚的最高领导人,能被接见的可能应该是零概率。
这没拿介绍信,没有预约,一个民间修仙的见一个民营企业家都费劲——容易挨蒙骗。
问题是,对于纣王来讲,他正满心讨厌商容等人瞎逼逼呢,硬杠呢显着生分,不给点脸色呢,又没完没了,云中子来扯淡,正适合解脱。
纣王自思:“众文武诸臣还抱本伺候,如何了得。不如宣道者见朕闲谈,百官自无纷纷议论,且免朕拒谏之名。”
云中子左手携定花篮,右手执着拂尘,近到滴水檐前,执拂尘打个稽首,口称:“陛下,贫道稽首了。”
没有下跪。
纣王当然心中不悦,自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虽是方外,却也在朕版图之内,这等可恶!本当治以慢君之罪,诸臣只说朕不能容物,朕且问他端的,看他如何应我?”
你虽然是出家人,毕竟吃人间的粮食,就应该对我这个最高领导礼貌。现在呢,我应该表现的高姿态一下,反正我的目的是闲扯淡躲开这几个倚老卖老的家伙。
既然打定了闲扯的主意,纣王的心态就平和的不得了。
纣王就扯:“那道者从何处来?”
对纣王而言,这就是最标准的闲扯的开始——总不能上来就问吃饭了吗?
云中子回答:“贫道从云水而至。”
云中子就借这最难得的机会搞宣传了。
纣王一听,这“云水”肯定不是个地名,有点谈机锋的味道。那多有意思啊,给他个显摆的机会:“何为云水?”
云中子就回答:“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云中子这回答,简单的说,就是我只追求精神的自由,心意如同白云如同流水,心快乐处就是安身之处。
这纣王是巨“聪明智慧”的人物,理解了云中子的机锋。于是,就反问:“云散水枯,汝归何处?”
你的肉体消失的时候,你自由的精神归依何处呢?
问的好!
云中子回答:“云散皓月当空,水枯明珠出现。”
云中子说,我潜心修道保持元贞,肉体的消失正给我摆脱红尘的机遇,魂灵正如皓月当空不死不灭,亦如明珠保留生命的圆润。
“纣王闻言,转怒为喜”,看来你真会点:“赐坐。”
落座的云中子,继续搞阐教理论的宣传:“天子只知天子贵,三教原来道德尊。”
这话就非常厉害了。作为一个阐教的二代弟子,在明知道阐教已经全面展开商周大战布局的大前提下,跑到朝歌城,当着纣王的面说:三教其实是“道德尊”,也就是阐教至高无上。
要知道,朝歌城最有权势的闻仲是截教的三代弟子,虽然他现在不在朝歌,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纣王大约也对闻仲有些叛逆,很乐意听到别人推崇阐教、贬低截教:“何见其尊?”
于是,云中子就来了一大段讲义,太长了,其关键内容是“按四时而采取,炼九转而丹成”,“参乾坤之妙用,表道德之殷懃”。最后的结论是“比儒者兮官高职显,富贵浮云;比截教兮五刑道术,正果难成。但谈三教,惟道独尊。”
纣王被演讲的“大悦”,就有了重用云中子的心态:“但不知先生果住何处洞府?因何事而见朕?请道其详。”
你辛辛苦苦的来找我,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吗?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2-05 20:42:47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四、阐教的云中子为什么跑到朝歌进木剑 去除妖邪并且在钦天监写诗?
第4节
云中子就说出本来的目的:“贫道住终南山玉柱洞,云中子是也。因贫道闲居无事,采药于高峰,忽见妖气贯于朝歌,怪气生于禁闼,道心不缺,善念常随,贫道特来朝见陛下,除此妖魅耳。”
我是云中子,你的宫廷里有妖魅,我来铲除它。
如果拍影视剧,我们应该看到,云中子一个宫廷有妖魅,对于纣王、商容、比干等君臣来讲,那是极令人目瞪口呆的大爆炸消息。
商容为代表的士大夫往往有深刻的“女色亡国”思想,他们也往往把妩媚的女人比拟为“狐狸精”,不过呢,这比拟为“妖精”和真正有“妖魅”是截然不同的。
纣王呢,就笑着说:“深宫秘阙,禁闼森严,防维更密,又非尘世山林,妖魔从何而来?先生此来莫非错了!”
云中子就说啦:“惟陛下不识这妖魅,他方能乘机蛊惑。久之不除,酿成大害。”
云中子更实锤一下:“艳丽妖娆最惑人,暗侵肌骨丧元神。”
大王呀,你宫廷里有妖精,而且是女的。
纣王就有些将信将疑了,因为宫廷太大了,宫女太多了,纣王肯定不掌握第一手材料。
将信将疑的纣王想,借云中子之手,铲除可能的隐患是更好的选择,于是,他说:“宫中既有妖氛,将何物以镇之?”
怎么铲除?
云中子献上木剑,请纣王 “挂在分宫楼,三日内自有应验。”
然后,云中子拒绝了纣王的高官厚禄和黄金,“大袖飘风,扬长竟出午门去了”。
东拉西扯一通,纣王就该下班了,于是“起驾还宫”,弄得“百官无可奈何”。
纣王君臣哪里知道,云中子这一番前来是挑动朝歌内乱,动摇商王朝的根基。
这小别胜新婚的纣王,直奔寿仙宫前,“不见妲己来接见,纣王心甚不安。”
呈现在纣王眼前的苏妲己——狐狸精——已经是“面似金枝,唇如白纸,昏昏惨惨,气息微茫,恹恹若绝。”
苏妲己说:我在分宫楼被宝剑“惊出一身冷汗,竟得此危症”。
纣王惊得半晌无言,亦含泪对妲己说:“朕一时不明,几为方士所误。”
纣王立即下令,火焚了木剑,妲己“妖光复长,依旧精神”。
这云中子岂不白来了?不,不白来,因为云中子开始发动第二波攻势。
这没完成任务当然还没有回终南山的云中子“见妖光复起,冲照宫闱”,就知道纣王焚了自己的木剑。
这个有点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看《封神演义》的故事,阐教高层比较忌惮沾染红尘,二代弟子到西岐,如果条件许可,一般都单独居住。这云中子那么高的修为,在已经面见纣王献上木剑后,完全可以“闪离”朝歌。即便因为劳累需要逗留,云中子也应该选择偏辟地方的歇脚。然而,云中子选择了在喧嚣繁华的司天台附近逗留,这当然是故意的、专门的,因为这个具有最广泛的“天意”传播群体,也有最容易挑动的对象——杜元铣。
这云中子在人来人往的司天台前宣告“我只欲以此剑镇减妖氛,稍延成汤脉络,孰知大数已去,将我此剑焚毁。一则是成汤合灭;二则是周国当兴;三则神仙遭逢大劫;四则姜子牙合受人间富贵;五则有诸神欲讨封号。罢,罢,罢,也是贫道下山一场,留下二十四字,以验后人。”
这么长的一大拖,就商周之际的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来讲,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实,就人的快速识记和理解水平而言,如果不给一张宣传页,估计也没法记忆和完整理解——不过呢,“有妖精”、“成汤合灭”、“周国当兴”等非常犯忌的“政治词汇”是很容易被围观的民众产生惊诧的。
在朝歌百姓的围观下,云中子在司天台杜太师照墙上写了首诗:“妖氛秽乱宫廷,圣德播扬西土。要知血染朝歌,戊午岁中甲子。”
写的这样整齐,要说云中子不是蓄意已久,谁能相信?
题罢,云中子径回终南山去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留下一塌糊涂的窝里斗。
这朝歌城的老百姓百姓见道人在照墙上吟诗,俱来看念,人烟拥挤,聚积不散——人山人海,红旗招展。
正乱呢,司天台的长官太师杜元铣下朝回来了——云中子先离开的宫廷,杜元铣等纣王下朝才能回府,这个时间差正好给云中子写诗提供了机会。
这杜元铣看了这诗,感觉“其意颇深,一时难解”,于是,“命门役将水洗了”。这个做法是对的,减少恶劣影响啊。
然后呢,杜元铣细细推详云中子的诗,结果是“穷究幽微,终是莫解”。
如果抽掉故事背景,猛一下子把这诗歌给别人,比如,美国人或者日本人,估计就不能理解。
杜元铣暗想:“此必是前日进朝献剑道人,说妖气旋绕宫闱,此事倒有些着落。连日我夜观干象,见妖气日盛,旋绕禁闼,定有不祥,故留此钤记。目今天子荒淫,不理朝政;权奸蠹惑,天愁民怨,眼见兴衰。我等受先帝重恩,安忍坐视?见朝中文武,个个忧思,人人危惧,不若乘此具一本章,力谏天子,尽其臣节,非是买直沽名,实为国家治乱。”
管司天台的杜元铣认可云中子所说的“妖氛秽乱宫廷”,他评判政局是“天子荒淫,不理朝政;权奸蠹惑,天愁民怨,眼见兴衰”。
杜元铣,没有说出口的思想,就已经认定苏妲己是“女祸”了,对于苏妲己是否妖魅,估计也将信将疑了。
为“尽其臣节”, 杜元铣决定“乘此具一本章”,给纣王提一下意见。
第二天,拿着疏章的杜元铣来到文书房——大约就是中央政府值班室。值班的正好是首相商容。
“元铣大喜”。
为什么“大喜”呢?我估计,可能是两个原因:1、杜元铣和商容的性情比较相投,便于交流;2、商容地位非常突出,可以把杜元铣的奏章送到纣王那里。
杜元铣说,我昨夜“观司天台,妖气累贯深宫”,我们的“主上国政不修”,这事呢,“宗庙社稷所关,治乱所系,非同小可,岂得坐视”,所以呢,我就给王写了一个意见书,“敢劳丞相将此本转达天庭”。
“丞相意下如何?”
商容呢,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行政官僚,对于最高领导的“怠政”是非常的担忧。但是,最惹领导别扭甚至讨厌的,往往是真正的忠臣。
最惹领导别扭甚至讨厌的,往往是真正的忠臣。
最惹情人别扭甚至讨厌的,往往是真正的爱情。
最惹家人别扭甚至讨厌的,往往是无私的奉献。
这个世界很难找到两个思想高度一致的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自认为的绝对的无私的好,不可能绝对符合另一个人的审美和需求,一旦,一个人要将自己的好绝对的给另外一个人,铁定的惹人嫌。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2-05 21:18:26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四、阐教的云中子为什么跑到朝歌进木剑 去除妖邪并且在钦天监写诗?
第6节
古代中国士大夫的这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精神自洁,就积极层面讲,有利于形成鼓励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但,古代中国,特别是明清时期,儒家读书人形成了非常狭隘的“唯考试论”的圈子和文化习俗,这种狭隘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管理。
比如,明清规定,非进士不能入翰林,非翰林不能封大学士。明清时期,大学士虽然带有荣誉性质,但,不挂大学士衔就不是宰相。
非进士——不能翰林——不能大学士。
当了进士——可能翰林也可能不翰林。
当了翰林——可能宰相也可能不宰相。
不进士不翰林,讲理;进士不一定翰林,这个讲理;翰林也不一定宰相,这个也讲理。
翰林是干部培训基地,负责文件的起草、文献的编撰,主要从事文字工作,非进士不能翰林,这个规定是绝对的合理。
问题是,非翰林就不可以宰相,这个就不讲理了。为什么呢?这翰林是靠学历搞学问的活,这宰相是处理国务的活。有学问,有利于处理国务,但,学历与处理国务并不绝对关联。这就好比说,军校学习可以培养大批的军事干部,但,非军校出身的军人未必不可以担任司令员。
这左宗棠是举人,就满清时期的科举而言,中个举人太难了。
明清实行乡试中举分省定额制,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乡试中举名额为:直隶100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等省各40人,广东、广西各25人,总计470人。清朝前期乡试分省定额录取,湖广的名额是93人。湖广大体是今天的湖南、湖北等两省,一共就93个名额,比现在考清华北大难得多,请注意,考举人是三年一次。
在求学的道路上,举人的学历的确低于进士,这就好比说本科生的学历低于研究生,但,你不能说本科生的工作能力一定低于研究生,你也不能硬性规定本科生的进步就一定低于研究生。
问题是,明清的规矩就这么不讲理,非进士就不能当宰相。这个规矩到了清末,就被左宗棠给破了。
这左宗棠是举人出身,拼了命战场浴血一直干到陕甘总督,是朝廷在西北的擎天柱。就这个节点,左宗棠向朝廷上书请求离职去参加科考。这明清科举的规矩是允许举人一个劲考进士的,没有年龄限制。没办法的慈禧,就只好恩赏了左宗棠一个进士,而且,给左宗棠了一个东阁大学士。
这左宗棠弄了一个大学士,李鸿章依旧嘲笑之为“破天荒相公”,依旧嘲讽他举人成大学士。
我们中国的文化,一向是轻蔑外戚和宦官,其原因就是这两个集团挤占了科举官僚的资源。外戚和宦官,是帝王世袭制的必然伴生物。也就是说,正常的朝廷,一般是由宗亲、外戚、宦官和士大夫组成,每一个集团都应该拥有应有的待遇。当然,外戚和宦官,往往依仗帝王的恩宠挤占士大夫的资源,这个的确不对头,但,有些外戚和宦官,也非常的有能力,能干活,挤占士大夫的资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中国的社会习俗里,你只要是宦官,就不应该干伺候帝王之外的工作,即使你有能力也不对。
我们看《封神演义》,很容易被作者的思想带偏,带绝对。
整本《封神演义》,有两个思想:1、女色亡国论;2、妖精亡国论——其实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
按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大道理和人类存在的必须,男人必须娶老婆——女色亡国论的苏护本人也有老婆,估计商容也有老婆——男人娶老婆,当然要娶长相美貌的。
女色亡国论,一个基本论调是娶老婆应该以德不以色。这有些扯淡,谁规定的漂亮的女人就品德不好?谁总结的品德高尚的人就一定丑陋?
按照一般的遗传逻辑,苏妲己的母亲也应该非常的美丽,那苏护也并没有荒唐乱政。
至于妖精亡国,在整本《封神演义》里,我们还实实在在找不到多少事实依据,在商纣那边为官的那些妖精们,比如孔宣这只孔雀,其实并没有违法乱纪做坏事,便是苏妲己这只妖精,在入宫后相当长的时间也并没有主动做坏事。
对于商容,对于杜元铣等士大夫 而言,只要纣王腻歪美女不干活就是严重违纪,只要苏妲己是妖精,那就是大逆不道。
他们只知道给纣王提建议:苏妲己是妖精,你要赶跑他。他们压根就不管,怎样赶走这妖精?他们也不考虑,赶走这妖精产生的负面影响?
比如,纣王给商容一句:你说苏妲己是妖精,你想办法弄走好了。
商容这种读书人,能弄走妖精吗?当然弄不走!我猜测商容和杜元铣对于苏妲己是妖精这事情压根就不相信,因为他们在云中子献剑的时候态度是讨厌的,“两边八大夫正要上前奏事,又被一个道人来讲甚么妖魅,便耽阁了时候。纣王与云中子谈讲多时,已是厌倦,袖展龙袍,起驾还宫,令百官暂退。百官无可奈何,只得退朝。”
商容和杜元铣以自己的将信将疑为“理由”上奏,其本意是劝说纣王远离女色勤于政事。
极聪明的纣王,根据云中子木剑焚毁前后苏妲己的剧烈反应,基本认定了苏妲己的“妖魅”身份。而且,他快速的审时度势,他判断,如果苏妲己是“妖魅”托身于后宫,对他的危害并不大,如果驱逐苏妲己这个“妖魅”,后果反而比较麻烦。最重要的是,纣王认为,虽然商容和杜元铣的出发点是为了江山社稷,但其以苏妲己为“妖魅”的逼宫客观上降低了自己的威信而提高了士大夫集团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纣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就必须维护苏妲己而打击士大夫集团。
我知道你们忠诚,但,你们的忠诚我不能接受。
商容说:王啊,你有病,需要吃药。
纣王说:商容啊,你的药太苦了,我不吃,所以,我没有病。
已经拿定主意要打击士大夫集团的纣王,就征求苏妲己的意见:“杜元铣上书,又提妖魅相侵,此言果是何故?”
纣王说:苏妲己,杜元铣说你是“妖魅”,要求你滚蛋,你怎么看?
有这样征求意见的吗?
纣王其实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借杜元铣整整商容为首的士大夫,之所以征求苏妲己的意见,是把恶整士大夫集团的责任放给苏妲己。
作为最高领导人,纣王要处理国务,要稳定自己的地位,就要借助众多的政治集团,除非特殊需要,必须搞政治平衡。如果需要打击某一政治集团,为了下一步的政治平衡打击另外一个集团,为了洗白最高领导人自己,他必须嫁祸给另外一个集团。
也就是说,当纣王感觉到商容等士大夫的强势已经开始冒犯自己的尊严、挑战了自己的威信,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要打击一下商容。可是,处理国务,还必须依赖士大夫集团,纣王还不想把商容等士大夫彻底整死,他要为将来和缓关系预留余地,所以,他要挑起苏妲己这“女祸”与商容等士大夫的仇恨。
在纣王看来,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搞政治平衡,就要利用苏妲己打击商容,如果将来需要扶植士大夫或者需要打击苏妲己,就能以“狐媚偏能惑主”解脱自己惩治苏妲己。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2-08 21:21:08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四、阐教的云中子为什么跑到朝歌进木剑 去除妖邪并且在钦天监写诗?
第7节
这苏妲己原本是狐狸精,原本接受了女娲给予的“隐其妖形,托身宫院,惑乱君心”的吩咐,内心世界早就把商纣王朝当成了敌对力量。
女娲这等圣人级别的命令,不是狐狸精所能抗命的。
狐狸精压根就没有退路。
云中子悬木剑几乎置狐狸精于死命,非常残酷的告诉狐狸精,这托身宫廷是一个极端高危的工作。
潜伏,从来都是巨风险的工作。
这狐狸精,表面是在宫廷受宠享受富贵,其实,向后是连天的火焰,往前是万丈的深渊,她只能死挺挺的向前求一条活路。
于是,狐狸精决定借助纣王的力量铲除一切敌对的力量。
苏妲己说:“前日云中子乃方外术士,假捏妖言,蔽惑圣聪,摇乱万民,此是妖言乱国;今杜元铣又假此为题,皆是朋党惑众,驾言生事。百姓至愚,一转此妖言,不慌者自慌,不乱者自乱,致使百姓皇皇,莫能自安,自然生乱。究其始,皆自此无稽之言惑之也。故凡妖言惑众者,杀无赦!”
苏妲己给杜元铣一个很难辩解的罪名:“朋党惑众”。
按照《封神演义》的文本,云中子是在纣王恩宠苏妲己两个月后才来朝歌进献木剑。杜元铣是在云中子在司天台写诗后才向纣王进奏章。杜元铣在奏章里也认可了云中子献木剑镇压妖魅的必要。
作为读者视角的我们,知道杜元铣写奏章是受到云中子的启发,而且,我们知道二人素昧平生,绝无勾结。
可是,作为旁观者,这云中子和杜元铣,一前一后,一个献木剑,一个献奏章,偏偏云中子献完木剑在司天台逗留、在司天台题诗。这个很容易被理解偏颇:云中子难道是杜元铣请来的?
如果苏妲己说杜元铣勾连了云中子,杜元铣还真没法辩解。
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中国的司法原则和今天有着巨大的不同。今天的司法原则要求检举者证明被告有罪,而古代的司法原则要求被告证明自己无罪。
也就是说,只要苏妲己向纣王诬告杜元铣与云中子“朋党惑众”,只要杜元铣无法证明自己勾连了云中子,他就无法洗清这被诬告的罪名。
杜元铣没有办法证明自己与云中子素昧平生,绝无勾结。原因很简单,杜元铣交接的朋友,比如商容什么的,都是与杜元铣同朝为官的同僚,肯定的声气相通,唯一能够洗白杜元铣的人是云中子,他绝无来朝歌给杜元铣作证的可能。
在“朋党惑众,驾言生事”之外,苏妲己还给了杜元铣另外一个无法别解的罪过:“无稽之言惑众”。
云中子说深宫内院竟然有“妖魅”,这就已经足够骇人听闻了,杜元铣又将“妖魅”直接锁定为苏妲己,无论纣王如何处理都必然引发政治事件。
我们知道,从古至今,民众都有偏听误传谣言的传统。
《吕氏春秋》有一个“穿井得人”的故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国一家姓丁的,因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一个人专职出门打水家用。等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丁家就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就告诉邻居说:“吾穿井得一人。”这话乱传,竟然被传播成“丁氏穿井得一人”,也就是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
不要说万人乱传谣言的似真似假,就是古代的典籍,后人的解读也未必准确。事实上,中外都有相当的古文字都没有被识读。
云中子作为世外高人跑到纣王这里公开说宫廷有“妖魅”,就已经很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谣传”了,而杜元铣奏章公然指苏妲己为妖魅,这就不是一般的“谣传”了,而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地震。
从读者视角的我们来看,苏妲己是狐狸精,而在纣王的时代,杜元铣的奏章,就是指认冀州侯苏护的女儿为妖魅!
围绕苏妲己的进宫,那是标准的一波三折,引发了冀州兵变,先后卷进去北伯侯和曹州侯的血战,如果不是苏护最终接受和平解决,西伯侯姬昌也要兵戎相见。
在和平解决冀州兵变两个月后,如果纣王接受杜元铣的奏章承认苏妲己是妖魅,不但要铲除,还要惩治苏护献一个妖魅进宫的罪过——即使纣王不惩治苏护献一个妖魅进宫的罪过,已经造过一次反的苏护能接受这种指认吗?
苏妲己给杜元铣“朋党惑众,驾言生事”和“无稽之言惑众”等两个罪名,并提议“凡妖言惑众者,杀无赦!”
对于纣王来讲,承认苏妲己是妖精,不但丢掉一个美丽的女妖供自己快乐,更有巨多的政治麻烦,而,杀死杜元铣就简单的一了百了。
尽管,纣王也知道杜元铣“其言甚善”,也要杀他。
为什么要辜负一个真心为你好的人?
站在读者视角,往往很容易批判纣王,其实呢,现实生活里有太多的人辜负了真心对我们好的人,比如教师,比如父母,比如爱情。我们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的批判纣王,是因为我们仅仅是普通人物,我们往往认为我们的辜负其实是微不足道。我们哪里像纣王那样辜负了人命、弄丢了江山呢?其实,和纣王相比,那些辜负了父母、辜负了教师明明可以有所成就而最终沦落的人,牺牲其实也非常的巨大。
纣王要砍杜元铣,吓了商容一大跳,当然要提意见:“陛下,此事不可!元铣乃三世老臣,素秉忠良,真心为国,沥血披肝,无非朝怀报主之恩,暮思酬君之德,一片苦心,不得已而言之。况且职受司天,验照吉凶,若按而不奏,恐有司参论。今以直谏,陛下反赐其死,元铣虽死不辞,以命报君,就归冥下,自分得其死所。只恐四百文武之中,各有不平元铣无辜受戮。望陛下原其忠心,怜而赦之。”
商容这挽救杜元铣的理由是四条:1、“元铣乃三世老臣”,几十年的老同志,有资历,有贡献;2、“职受司天,验照吉凶”,他根据星象判断吉凶应该向领导汇报,否则,就是光吃饭不干活,就是不作为,就是渎职,“若按而不奏,恐有司参论”,监管机构就会介入惩治;3、你杀杜元铣的目的是显示领导的最高权威,可是,这杜元铣上奏苏妲己为妖精之前就知道“逆了龙鳞”,早就做好了被杀的准备,“自分得其死所”,如果你一定要杀一个准备受死的人,起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
如果,商容仅仅以这三条原因救杜元铣,我揣摩纣王还很有可能饶杜元铣一命。因为,商容这三条辩护下的杜元铣形象就是一个恪守职守、不知变通的老倔强头。
纣王是个聪明人,也自认为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何必与一个恪守职守、不知变通的老倔强头置气呢?
杜元铣的倒霉是因为商容的第四条辩护理由:“只恐四百文武之中,各有不平元铣无辜受戮。”
王啊,如果你接受苏妲己这小妖精的蛊惑而杀杜元铣,我们这“四百文武”就“各有不平”。
完了,杜元铣非死不可了。
为什么?因为苏妲己指责杜元铣的第一条罪过就是“朋党惑众,驾言生事”。这商容说,如果纣王杀杜元铣,“四百文武”就“各有不平”,就铁板钉钉是搞“朋党”以挤兑领导了。
有些朋友可能说:纣王冤杀杜元铣,“四百文武”就“各有不平”很正常呀!
错!如果纣王冤杀杜元铣,“四百文武”压根就不可能“各有不平”!
为什么呢?简单,商王朝是一个组织完整的机构,各机构之间难免有利益的争夺,文武大臣要想团结的同心同力是不可能的。
现实生活里,一个几百号人的企业,领导冤屈开除个把员工,真正挺身而出的能有几个?比较残酷的现实是,一个人的被冤屈,固然有人悲伤有人挺身而出,更多人是麻木不仁,甚至于有仇有隙弹冠相庆,个别心思敏捷者可能看到空出的岗位抓紧钻营。
事实上,商容的确也是说大话,面对纣王要砍杜元铣的头,我猜测费仲、尤浑也就是看热闹而已。
商容的话,坐实了商容转杜元铣奏章是“朋党惑众,驾言生事”,纣王绝对不会饶过杜元铣了。
不过呢,商容毕竟是担任首相的“三世之老臣”,大不同于杜元铣,而且,商容是当年议立太子的关键人物,纣王即使心有芥蒂,即使想借杀杜元铣打击一下商容,也想给他留下脸面:“丞相不知,若不斩元铣,诬言终无已时,致令百姓皇皇,无有宁宇矣。”
你商容说我斩杜元铣会招致“四百文武”会“各有不平”,我给你说不斩杜元铣,就会“诬言终无已时,致令百姓皇皇,无有宁宇矣”。
纣王这句话,暗含一个极可怕的潜台词:你拿“四百文武”吓唬我,要知道我管理天下苍生,即使把你们都砍了,难道还缺了想当官的人?
谁怕谁啊!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2-10 20:49:51 +0800 CST  
封神榜:无法挣扎的阴谋和不得不跳入的阳谋
第二篇
第十四、阐教的云中子为什么跑到朝歌进木剑 去除妖邪并且在钦天监写诗?
第8节
这商容听纣王话已经说到这个程度,知道自己怎么讲都没用了,只能灰溜溜的跟着奉御官去了文书房。
这被捆绑着被杀头的杜元铣在九龙桥,遇上了身穿大红袍的大夫梅伯。
怎么回事?
杜元铣就如此这般一说。这梅伯脾气刚烈,拦住行刑队,就要替杜元铣讨回公道,又遇上了商容。商容又如此这般一说:“老夫苦谏,天子不从。如之奈何!”
我努力了,不起作用!
这性格暴烈的梅伯听罢,只气得“五灵神暴躁,三昧火烧胸”,逮着商容就一顿窝囊:你是“老丞相”, 拥有“君不正以直言谏主”的职能,“今天子无辜而杀大臣,似丞相这等钳口不言”,这是“重一己之功名,轻朝内之股肱,怕死贪生”。
这梅伯才是一个不管不顾的愣货,才不管政治斗争的技巧呢。
这商容已经七十好几的人了,自己代转杜元铣的奏章给了纣王,结果呢,纣王把杜元铣给盼了死刑,这窝囊就已经没法没法的了,梅伯再公开批评商容“爱血肉之微躯,惧君王之刑典,皆非丞相之所为也”,这脸丢的没法没法的。
就是厚黑如雨花石,这丞相也没法干了,这朝堂也没法呆了。
如果梅伯能够救下杜元铣,即使他不进步为丞相,这朝廷里也是最有威信的人。
于是,梅伯逼迫商容和他一起寿仙宫门首请求纣王召见。
纣王一听,当场就表态了一个暗手:“商容乃三世之老臣,进内可赦;梅伯擅进内廷,不遵国法。”
纣王很聪明,知道——所有人都会知道——梅伯此来是救杜元铣。
纣王杀杜元铣,原本就是为了防制朝臣“朋党惑众,驾言生事”,这梅伯竟然来救杜元铣,证明了“朋党”之不忠。
为什么呢?
因为按照商朝的规矩,除非大朝,梅伯这个级别的大夫是不能进入寿仙宫的。纣王在梅伯还没有进入寿仙宫之前就公开说“梅伯擅进内廷,不遵国法”,就已经埋下了杀梅伯的伏笔。
商容在前,梅伯随后,进了寿仙宫。这梅伯就问:“杜元铣何事干犯国法,致于赐死?”
为什么杀杜元铣?
纣王早就准备好了答案:“杜元铣与方士通谋,架捏妖言,摇惑军民,播乱朝政,污蔑朝廷。身为大臣,不思报本酬恩,而反诈言妖魅,蒙蔽欺君,律法当诛,除奸剿佞,不为过耳。”
大体意思,就是“身为大臣”,勾结云中子,“架捏妖言”,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攻击我亲爱的苏妲己是妖魅,“污蔑朝廷”,这个“律法当诛”。
梅伯听纣王之言,犟脾气上来,“不觉厉声奏曰”,就给纣王“嚷嚷”着提反对意见了。
请注意,这梅伯就已经有了两项罪过了。
违规进入寿仙宫,毕竟是商容带路、纣王允许。这就好比说“深更半夜里大伯哥被允许进入兄弟媳妇的卧房”,虽然不是偷偷摸摸的私闯,毕竟看了不该看的地方。
比如,《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在宁国府跑到侄媳妇秦可卿卧室里睡午觉,闻到了“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看到了秦可卿卧室里的布局,又是什么 “海棠春睡图”,又是什么宝镜、金盘、木瓜,又是设什么“下卧的榻”,又是悬什么连珠帐。
不要说遥远的古代,就是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不是很亲近的人,大老爷们跑到女同志的卧室里去,也是比较不讨喜的。
这梅伯犯的第二条罪过,就没遮没挡的了。
这二条罪过就是对纣王“不觉厉声奏曰”。
这朝廷是讲理的地方,君臣可以龌龌龊龊的斗心眼,但,举手投足间要讲礼貌懂礼仪,因为“礼仪”原本就是那个时代的“法律”。
比如,在今天,一个学生公开的骂老师,这老师是一点强硬手段都没有,法律不允许教师对学生体罚,而且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面对学生,老师是不允许有自尊心的。
比如,在今天,一个成年人公开的骂父母、不履行孝养父母的义务,这父母是一点强硬手段都没有,法律不允许父母对孩子体罚,而且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如果成年的儿女不履行孝养父母的义务,即使父母到法庭状告了儿女,也没有任何用处,因为法律对忤逆的子女没有强硬的惩治手段。
但,在古代,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那是有绝对权威的,君父对臣子也是有绝对的权威。
《礼记》说:“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
相对应,臣也不能彰君之恶。
在那个时代,如果君父有了过失,臣子也要维护君父的体面,如果因为现实的需要,必须止损,实实在在的没有办法,也只能有规矩的讲理。
这梅伯不但不遵守“臣不彰君恶”的规范,而且是“嚷嚷”着提反对意见。
有理不在声高!你这囔囔只能是激化矛盾而不利于解决矛盾。
梅伯的第一大段是说:“臣闻尧王治天下,应天而顺人;言听于文官,计从于武将,一日一朝,共谈安民治国之道;去谗远色,共乐太平。”
古代的圣人尧是“应天而顺人”,非常尊重文官武将的建议。
那么,纣王呢?
梅伯批评说:“今陛下半载不朝,乐于深宫,朝朝饮宴,夜夜欢娱,不理朝政,不容谏章。”
你这当领导的,“半载不朝”,半年不干活,只知道“乐于深宫”,还不允许别人提意见,“不容谏章”。
这梅伯,你给领导提意见,也要实事求是嘛。《封神演义》文本很清楚的说,苏妲己进宫后,纣王是两个月不朝,然后商容带领文臣武将强烈要求纣王上了一次朝。
虽然,纣王这一次上朝并没有处理具体国务而只和云中子扯了半天的闲谈,但,最高领导和宗教界人士交流,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工作效率的确有点差劲,但,毕竟上了一头午的班。
这梅伯在给领导提意见的时候,有些夸大其词,这是不对的,不符合以理服人的原则。就是父母教育孩子、教师教育学生,也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将错误夸张。
梅伯又弄了一套君臣相处的理论教育纣王:“臣闻‘君如腹心,臣如手足’,心正则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歪邪。古语有云:‘臣正君邪,国患难治。’”
我们君臣是一体的,你君王领导着朝廷的的思想风气,左右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如果你当君王的不走正道,我们这些当臣子的无论是如何的坚持、无论如何努力,那也是“国患难治”。
梅伯的意思是说,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你这个领头羊、带头人掌舵。
然后,梅伯就直白自己的要求:“杜元铣乃治世之忠良。陛下若斩元铣而废先王之大臣,听艳妃之言,有伤国家之梁栋,臣愿主公赦杜元铣毫末之生,使文武仰圣君之大德。”
这个就简单了。梅伯说:杜元铣是“治世之忠良”,是能干活的好人,是跟随老王干活的老干部,“先王之大臣”,你竟然听娘们的话杀老干部,“听艳妃之言”,非常的不对头。
我们认真分析杜元铣、商容和梅伯等三人在纣王那里的讲话,实事求是的评价,梅伯的最没有说服力,长篇大论的不少引用,实事求是的说理其实没有多少。
纣王接招了:“梅伯与元铣一党”,“结党”,罪过第一;“违法进宫,不分内外”,罪过第二。按照律法,本应该“一例典刑”,和杜元铣一样杀头。不过呢,考虑到梅伯“侍朕有劳”,所以“姑免其罪,削其上大夫,永不叙用!”
纣王为什么要对梅伯“人情留一线”呢?
《封神演义》第一回交代:“因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上本立东宫,乃立季子寿王为太子。”
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对于纣王有拥立之功,怎么讲也要给一次机会。
纣王是最高领导,梅伯是大夫,都是贵族,纣王要生气,也要讲体面,这“姑免其罪,削其上大夫,永不叙用”其实是已经动了杀机,只不过是因为过去的恩情留个“自己对得起自己”的心理安慰。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20-02-12 15:56:58 +0800 CST  

楼主:yc雨花石

字数:489290

发表时间:2019-09-22 04:55:5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7 09:03:22 +0800 CST

评论数:49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