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不道德


引子
我和老聃一起屹立在玄而不玄的大地上
地平线向上飘舞,拽着天空,空气旋转出玄深的漩涡,太阳似乎被吸纳了进去,太阳燃着不熄的火焰,照着江河不废万古流,滔滔奔涌的还有茫茫无尽的时间,时间和空间构成宇宙,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呢?
老聃的目光上天入地,似乎穿越千秋万载,他对我吟出:道,可道,非常道。我把它译成白话:道,可以说出,可以说出的不是永恒之道,永恒之道不能被说尽。
作为道家术语的道,经老聃之口横空出世,从此扮演着神的角色,揭示着宇宙真相和人间法则,老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道家始祖。
此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一出生就须发全白,这意味着他的智慧已成熟,他拖着白发白须担任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一职,上知天文,下谙地理,通晓一切人文。
儒家圣人孔子曾慕名求教,问礼于老聃,老聃听了孔子的见解,淡然不屑:“你所说的古人与其骨皆杇,然其言犹在耳,乃成警示,君子得时则行,失时则藏,遇明君为得时,遇昏君为失时,君王皆昏,故道不堪行,无奈之下,良贾深藏不露,君子大智若愚。”
孔子一向显山露水,游说天下,智不让人,闻老聃教诲,不觉汗颜,唯唯喏喏一番,暗暗叹服。
老聃又开金口:“君子欲有益于身,须去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我所告诉你者,仅此而已。”
孔子惊出一身冷汗,觉得字字句句刺心,多少年来,他一直周游列国,汲汲于权力,多欲多劳,终不过惶惶如丧家之犬,道之不行,不如泛舟江海,倒是消遥。
老聃不等孔子缓过神来,早已飘然无踪,如神龙既不见首也不见尾,只留一团紫气在扭曲着扩散,晴空响起一声蔚蓝的霹雳。
孔子回去后对弟子们叹服:“鸟,我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余知其能走,飞者能用网缚之,游者能用钩钓之,走者能用箭射之,至于龙,乘风云上九天,我今见老聃,其犹龙也。”
儒家与道家两位巨人的这次文化峰会,载于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成了道家的品牌广告,后世道家弟子为此津津乐道,以炫耀道家始祖胜于儒家始祖。
然而,老聃的真面目一直很模糊,他总是背对着世界,他说过:道隐无名,功成身退,天之道。他仿佛以道成肉身,来到世间,偏偏隐藏名声,当他完成了对宇宙的思考后,就该隐退了。
他以背影入世,也以背影出世,他的白发触及无数战争的鲜血,他厌倦了人间的不道德,骑上一头青牛,西行去秦,出了秦国,就离开了中原,在路过函谷关时,守关的官吏尹喜早闻老聃博古通今,请求他著书立说,老聃无法推辞,只好将多年悟道的成果撰写成一本《道德经》
经书一问世,老聃就失踪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挥一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这四句诗为老聃的归隐划上了优雅的句号。老聃去了,去了,给中国文化留下了不解之谜。
随着老聃隐身于无何有之乡,他的道德学说便如三山五岳般凸现雄起,被后人传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他的学说被称为玄学,成为哲学史和文化史上的超级神话。
台湾白话文翘楚李敖自称老聃是他的祖先,此人贯以野兽主义的批判文风见长,而我也染上了他的癖好,不动笔则已,一动笔就将人性恶批判到底。我决定向李敖的祖先抛出小李飞刀,锋芒直指《道德经》中的伪道德和负道德。
此经书八十一章,共计五千言,我选择以点评的方式修正某些章节的经典谬误,对于我所认同的真道德和正道德,不予歌颂,歌颂近于吹捧,为君子所耻,我相信我的批评工作使世人拨云见日,拥抱光明。


一 小农文化

【原文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译文】 不崇尚贤能,使民不争利,不重视难得之货,使民不沦为盗贼。

不尚贤,使民不争,这是农业社会怕贤怕争的蜗牛哲学,是老聃内心深处的小农文化观作祟。
小农文化使人目光短浅,孤陋寡闻,害怕能工巧匠,小农文化孕育的只能是小生产者,三五小生产者蜷缩在三家村里作冬烘先生,一见大市面,反而不适应,尽显猥琐之态。
在鲁迅笔下,小农阿Q进城,鄙视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鄙视城里人蒸鱼时加上葱花——他以小农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城市文化,发现城市处处比不上他所居住的未庄。他连对喝过洋墨水的海归派也歧视,觉得“假洋鬼子”不如他自己高明。
小生产者见笑于大方,反过来嘲笑大方之家,颠倒了先进与落后的等级秩序。
在当今人才市场,不贤不争者只能被淘汰,找不到工作,就会连房租都交不起,谁还会相信不贤不争的道家教条呢?
今人不听从老聃的小农文化思想,古人亦然,春秋末叶,铁制农具出现,生产力飞速提高,自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后,各诸侯国相互争逐,大贴招贤榜。
墨家治国尚贤,儒家治国主张选贤任能,儒墨两家尚贤的政治思想成为天下的千里马哲学。天下大势迎来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尚贤导致正当竞争趋向可能,不贤则因导致贫穷落后而使灭绝人性的争夺更趋于可能。
老聃本人,言必称不贤不争,却穷数十年心血钻研出一套道德学说,参与百家争鸣,希望自己的学说贤于百家,争取被君王采纳,他自己又贤又争,却反对天下人尚贤尚争,此则于理不通,非道非德。
而不重视难得之货,这是抑商拒商的小农哲学,更是野蛮无知的强盗逻辑。
国家无商不富,天经地义。国家不重视难得之货的生产、买卖和消费,不仅不能抑制强盗,反而陷入“贫穷生盗贼,不贤更争夺”的逻辑怪圈里,盗贼无贵货可偷,必定会去盗窃便宜货,偷米偷油偷菜偷衣之类的小偷小摸现象在民间司空见惯。
令老聃意想不到的是百姓是否沦为盗贼,与商业没有任何关系,与此相关的是道德和法律问题。
在原始氏族社会,没有商品交换,没有难得之货,但仍有偷盗现象,人类便产生了道德来制约包括偷盗在内的恶行,但道德太柔软了,起不到强制性的作用,法律随后兴起,治理偷盗,只能靠德法双制,而不是不重视难得之货。
重视难得之货是商业文明,而不使民为盗是德法文明,社会的进步在于既重视商业,生产难得之货,又重视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使民不为盗。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6:30:00 +0800 CST  
二 愚民政策
【原文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译文】圣人治国,空民心,实民腹,弱民志,强民身,常使民无知无欲

六十五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有道之人,不使民聪明,而使民愚昧,民众难治,在于民众多智,以智治国的人,是国贼,不以智治国,是国家之福)
两段文字遥远,分别载于经书的三章和六十五章,它们的含义相近,余时英称之为反智论。
易中天将老庄哲学概括为八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这两段文字扣合了其中四字:愚民、反智。
综合二位学者的论述,可以断定老聃的治国学说是一套不折不扣的愚民政策。
愚民政策有两种:一种是孔子所谓的无知化。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统治者只可让黎民百姓做事,不可让他们知道他们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事。要让人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把他们变成不知书本只知干活的哞哞叫的工具。虽然孔子并没有实施剥夺老百姓受教育的行为。
第二种是董仲舒所行的将知识歪曲化。行文风格野兽化的批判家李敖将董仲舒定义为千古罪人,董氏的最大罪状就是将儒家学说鬼神化,他写了一本《春秋繁露》,该书以阴阳巫鬼之学阐释正统的儒家思想,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宣扬君权神授,鼓吹王道之纲可求于天的唯心主义,制定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枷锁。当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歪点子后。便将这套被鬼神化了的堪称歪理邪说的儒术向全国推行,等于用错误而复杂的知识使人民愚昧。
而老聃的愚民政策显然不是第二种,而是第一种。他奉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他把人民多智,作为国家难治的根本原因。治国的手腕就是使百姓饱食后心灵空洞,意志薄弱,无知无欲。
民众多智,国家就难治吗?我想,民众多智,就更能意识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德守法,还能为国家的方针政策提出良性建议,这样正是有利于治国。
老聃为什么要求百姓无知无欲呢?在他看来,人的知识越多,欲望就越强,知识和欲望导致争夺财富的战争,国家就难治了。
知识有两种:一是科技知识,如农业技术和冶炼技术,这类知识提高了生产力,满足了人的欲望,的确诱发了贪欲。二是包括道德和法律在内的人文知识,它们却能制约贪欲。
老聃只看到科技知识能助长贪欲的一面,却看不到道德和法律知识抑制贪欲的一面。
在阶级社会,知识被统治者垄断,道德和法律更多地反映统治者的意志,为虎作伥地压迫劳动人民,这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堕落,往往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家难治。但如果国家制度适当地趋向平等公正,也就能适当地抑制阶级贪欲了。
唐太宗李世民略略算是明君,他在《贞观政要》里提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李世民公平正直的政治之道开创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百姓安居乐业,贪官污吏相对较少,国家和平稳定。
可以肯定的是,国家难治的根本不是知识本身有错,错就错在知识系统出了问题,错在统治者用知识压迫人民,治国的根本不是放弃知识,而是使知识化为和平富强的力量,让劳动人民受益。
关于知识的终极功能,老聃显得一塌糊涂,所以才陷入让人民无知的泥淖,这是他认识的第一个盲点。
人可以无知化,却不可无欲化,生存本身就是欲望,灭绝欲望,人类就不能生存,欲望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动物,欲望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本能,老聃提出无欲化,除非将人类和动物灭绝。
当欲望不能灭绝而人类又被无知化了时,结果人类就畜生化了。无知而有欲的畜生更加邪恶,猛兽们凭借欲望本能建立起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狮虎狼豹大量捕杀弱小动物,原始人类和畜生一样,一方面以捕杀动物为食,另一方面在食物极度匮乏时发生人吃人的惨剧。
老聃看不到欲望的不可灭绝性,这是他认识的第二个盲点。
人类该如何看待自身的欲望呢?欲望有罪吗?不,欲望正邪两分,不正当的欲望为贪欲,只有贪欲才是罪恶,而包括吃饭穿衣在内的欲望具有正当性,绝对没有罪恶,老聃无视欲望的正邪二元性,要求一律无欲化,这是他认识的第三个盲点。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五大类:1,食物和性需求;2,安全需求;3,社会尊重需求;4,爱和被爱的需求;5,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
马氏的五需求定律提示了人类必须保存的正当欲望,它们符合真善美的美学原则,正因为如此,伊壁鸠鲁歌颂欲望:若把口腹之乐,性爱之乐,悦耳之乐全都摒弃,我不知人为何物?
对比两位西方学者,要求无欲化的老聃是多么愚不可及。
就老聃本人而言,他当然不愿无知无欲,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担任国家图书馆长,相当于现代金领,有名有利,却要求百姓无知无欲,未免专制霸道。
道家的愚民政策是道德经书中最不道德的一页。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实施愚民政策的专制执政者皆是大奸大恶之徒,被称为独夫民贼;他们愚民,所以国家难治。而普及教育开发民智的民主执政者成了举世闻名的政治家,他们以智治国,是国家之福。
是以圣人之治,实民心,实民腹,强民志,强民身,常使民多智多欲,今之为道者,非以愚民,将以明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少,故以智治国,国之贤,不以智治国,国之祸。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6:31:26 +0800 CST  
三 不争主义
【原文第八章】夫唯无争,故无尤
【译文】只要不与人争,就无过错

【原文第二十章】夫唯无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只要不与人争,天下没人能和你争

类似的观点在道德经书中比比皆是,综而合之,即不争主义。
不争有两种:一是政治上的不争;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不争。
老聃的不争主义既针对政治,也针对日常生活,但从两段文字的前后联系上看,更倾向于日常生活。
基于政治,官不与民争,故无过错,天下没人能与这样的官员争。这倒是官场道德,官员修炼到如此境界,必然勤政为民,决不对前来办事的人员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索贿之风一扫而空。
但从为人处事的角度上看,不争主义却有待商榷,争者,正邪两分也。公平竞争是正道德,不公平竞争是负道德,即争夺争抢。
我外出乘火车,常买无座票,即站票。买站票的人在列车上一直站下去,这份辛苦绝对是生命不堪承受之重,遇到有座位的人中途下车,站立者赶紧扑向空座,但我又多次看见,邻座的人却捷足先登,顺势一躺,身体压住了旁边的空位,好图方便让自己睡觉。
那么,无座的人要不要与只买了一张车票而占据两个座位的人争取到一个座位呢?
此时,不争主义对买了车票而无座的人是负道德。
有人断定,道家的不争主义只是针对主动方,这是从源头上断绝争抢现象,只要主动方不争,就不存在争抢的被动方,世界就和谐了。
事实并非如此,纵观《道德经》全书,不争一说很多,不争的说教既针对主动方的争抢现象,也针对被动方的反争夺的斗争,既反争抢,也反斗争,抹煞一切正当竞争现象。
显然,老聃只看到了人类因贪欲而产生的争抢和争战,却看不到人类为正当欲望而产生的公平竞争和维护权益的斗争活动,他将所以与争相关的现象一掍子打死,从而极不道德。
在人类生活中,只要合德合法,世人完全可以大胆竞争,争名争利争强争胜,争论是非对错,爱拚才会赢,敢争才会红,灿烂星空下,谁是真的英雄?爱拚敢争的人才可能成为走红的英雄。不拚不争者,懦夫也,懦夫的命运将一路黑到底。
儒家开设了六门功课:诗、书、礼、乐、射、数。儒生学习诗书,则参与理论争鸣,学习射击,则参与竞技争胜,学习礼制,则争辩是非善恶。争是道德的外现,争是精神的升华,君子为何不争?
孔子为自己的学说争鸣,也为百姓争利,他一生都在为复兴礼制而奔赴呼告,争、争、争,他爱争论争鸣和争取政治权力。
老聃比及孔子稍逊风骚,他的不争主义就是针对百家学说的一种争论,他也许不喜欢面对面地与人争辩,却默默
建构理论体系参与百家争鸣,企图使自己的道德学说一鸣惊人,他自己好争,却不许天下人争,这就是强人所难的不道不德了。
夫唯竞争,故无过错,夫唯竞争,不怕天下敢与争锋。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6:41:19 +0800 CST  
四 财富虚无主义
【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译文】金玉满堂,没人能守得住

道家贵无,佛教尚空。佛道的空无观把物质的本体视为空无,否定物质的实体性,认为世人追求空无,毫无意义。
故道德经文指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佛道的空无观与西方的虚无主义不谋而合,皆一丘之貉,我用虚无主义代替空无观来发表议论,倒显得通俗。所以我将不断使用虚无主义这一术语。
最早将虚无主义引入哲学领域的家伙叫做雅各比,此人用虚无主义铲除理性主义,主张将人类的理性减少到虚无状态,理性归零,信仰就归于人类了,这是他的蠢识。
虚无主义常常扮演这样的丑角:不断否定世界和人性的基础、目的和价值等等,相当于后现代主义家族里的反基础主义、反目的主义、反价值主义。虚无主义的文学格言多如垃圾,其中一句是:熄灭吧,熄灭吧,短命的烛。另一句是:热热闹闹,毫无意义。
用老聃的虚无主义去审视历史,的确能看到老聃所看到的大量虚无现象。
晋代王谢两家是豪门世族,几乎垄断了天下所有权力,两大家族世代联姻,财雄势大,随着权力的风水轮流转,这两家如昙花一现般地衰落了,过了几百年,唐代刘禹锡仍写诗嘲笑富贵无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道家似乎该沾沾自喜了:看吧,金玉满堂,如短命的烛,热热闹闹,如过眼云烟。
老聃之流只看到财富由盛而衰的消极面,而看不到财富长盛不衰的积极面。财富化为虚无,是专制社会横征暴敛所导致的物极必反的结果,如果社会专制程度有所缓和,财富就不会轻易虚无化。
唐太宗李世民略略算是明君,他在《贞观政要》里提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相对公平正直的治国之道降低了大唐的专制程度,这使李世民为子孙留下了一份偌大家业,即把天下作为李氏皇家的私产,传了20代,皇家富贵延续了289年,金玉满堂,守了近300年,李氏皇家大抵该知足了。
老聃那套财富虚无主义的说教毫无说服力,根本无法预知财富的终极命运,财富并非空无,就像歌手汤灿演唱的那首《幸福万年长》一样,越来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中国当代把富强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国强民富,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事实注定让老聃失望,让虚无主义者大跌眼镜,请睁开无耻的眼睛,看看中国人民能不能守住富强。
对于财富界来说,最不道德的行为是为富不仁,只有为富不仁者才会陷入虚无主义的危机中,而致富的最高道德是为富行仁,一个道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把创造的财富一部分用于个人享受,一部分回馈社会,致力于慈善事业,他的财富一定粉碎虚无主义的鬼话。
而为富行仁业已成为财富界有识之士的主流财富观。
世界500强企业的富豪纵横资本市场,叱咤财富风云,跨国公司跨了一国又一国,不仅守住了原有的满堂金玉,而且还在日增财富。
麦当劳是国际餐饮连锁机构,成立于1937年,已经历世纪沧桑,连锁店连了一家又一家,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谁能预言麦当劳如短命之烛,谁说热热闹闹,毫无意义?西方虚无主义的格言早就不灵了,早就成了历史的垃圾。
李嘉诚是香港富豪,他的儿子接管了他的公司,父子二代均未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伪道德预言所击中,谁能预料李氏集团命不久矣?
所谓物质财富在本体上是空无的,这是佛道两家自欺欺人的妖论,虚无主义是一种极端主观主义,佛道妖孽从主观上否定财富,然后把主观误认为客观,用本体论来否定财富的客观存在,这是一种极为隐性的潜意识里的仇富主义,构成财富美学上的反道德。
金玉满堂,守以仁智,传之千古。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6:42:23 +0800 CST  
五 重无轻有
【十一章】凿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用,故无以为之利,无以为用
【译文】凿窗建房,是靠空空的房间发挥作用,故事物的实体给人利益,在于空无的部分在起作用

道学学说最先进的地方在于它的辩证法,这一章以房子为例,论述了无和有的二元辩证关系,但却犯了颠倒性的错误。
房子的空无部分能住人,这种功能在于以四面墙壁为基础,墙壁代表实有,房间代表空无,二者构成有和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实体墙壁不依靠空空的房间照样起作用,墙壁可以遮风挡雨,但空空的房间却只能依靠墙壁才能住人,一旦失去了墙壁,房间成了废墟,不再发挥居住的功能。
可见,在有和无的对比关系中,实有的作用大于空无的作用。
但老聃却认为事物的实体部分之所以有利,在于事物空无部分在起作用,这就是颠倒了无和有的作用大小关系,他重无轻有,应该修正为重有轻无。
道家的重无轻有,正与其虚无主义合流,这是认识论上的反道德。
故空无之所以有利,实有在起关键作用。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6:43:49 +0800 CST  
六 物质主义和精神主义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坏,驰骋打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妨害人行为,圣人为内心不为外在,去外求内

这一章是继“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后的虚无主义续篇。在老聃的道德观里,物质财富是虚无的,所以享乐和享受也是虚无的。
五色五音五味等等外在物质诱惑,形成统治阶级的享乐主义,其恶果正如易中天的论述:上多欲而下多贼,所有人欲壑难填,整个社会物欲横流,天下非乱不可。
享乐主义的确值得被虚无化,但君子享受正常生活的快乐却不是享乐主义,对君子而言,五色令人赏心悦目,五音令人耳闻仙韵,五味令人品味爽快,驰骋打猎锻炼人的身体,难得之货令人珍惜。
君子理性消费,正常享受,自己在快乐时并不损害他人利益,何罪之有?
老聃老眼昏花,不识正邪,将享乐与享受混为一团,连正常的生活享受也一起否定,等于一边宏扬真道德,一边在散布伪道德。
享乐和享受二词,一贬一褒,老聃将两者一律贬斥后,开始大谈圣人之道,在他看来,圣经为腹不为目,腹代表内在,目代表外在,舍外求内,这等于用精神主义压倒物质主义。
儒家似乎也乐此不疲,孔子曾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改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居住在贫民窟的破巷里,每天只吃一篮粗饭,饮一壶淡水,自得其乐,安心读书,孔子对颜回的称赞,使他成为“安贫乐道”的典型人物。
李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谈到颜回的安贫乐道,不以为然地反问:“颜回的儿子得了盲肠炎怎么办?”
不怎么办!颜回在父亲死时,无钱葬父,他自己患病时无钱医治,只好英年早逝。在安贫乐道的悲剧里,贫穷不是运送快乐的天使,而是追魂夺命的魔鬼。
老聃却不是颜回,他在生前丰衣足食,居所豪华,整天坐在国家图书馆里博览群书,这种丰足的物质为他的精神丰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他也像颜回一样,一日三餐难继,父病子病妻病已病皆无钱医治,他怎能写出传世不杇的《道德经》。
孔子和老聃都享受过物质的快乐,却偏偏对物质不怀感恩,忘恩负义,企图用精神来压倒物质,道家与儒学一向不睦,却在反物质主义上达成了一致,一起反道德。
用物质主义压倒精神主义,这是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结果导致物欲横流,用精神主义压倒物质主义,这是假道学阶层的生活主张,结果导致世人陷入贫穷中麻木不仁,反而歌颂贫穷。
社会制度对待物质和精神的理性态度是将物质与精神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厚此薄彼,也不厚彼薄此,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老聃厚精神而轻物质,他所厚待的是道家精神,即用虚无主义将物质、享乐、享受一律虚无化,从而使人类回归以虚无为乐的原始氏族的生活模式,他认为这是返朴归真,其实是离经叛道。
何谓圣人,圣人既重内心也重外物,不以物质压倒精神,也不以精神压倒物质,物质和精神构成人生的双翼,乃有人生之飞翔。
圣人知道,单翼的天使一定飞不远,飞不久。
故圣人为内心也为外在,物质与精神兼顾。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6:53:16 +0800 CST  
七 反文明主义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译文】弃绝圣德和智慧,人民获利百倍,弃绝仁义,人民恢复孝慈,弃绝机巧利益,就没有盗贼了

易中天称这一章为三绝三弃。他认为:绝圣弃智就是不要圣贤,绝仁弃义就是不要仁义,绝巧弃利就是不要功利,被墨家和儒家当成宝贝的都不要。
这与道家的虚无主义一以贯之,既反对物质文明,也反精神文明,将一切文明虚无化,胡适《在老子思想观》中斥之为:这是极端的破坏主义。
按老聃的逻辑,天下弃绝了圣德,民众猛如狮虎,天下弃绝了智慧,民众蠢如猪狗,所谓民利百倍,从何谈起?天下弃绝仁义,不仁不义之人固然回归了原始本真,但原始人鸿蒙未开,据《吕氏春秋》描绘:昔太古无君,其民群处,知其母而不知有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知到近于野兽程度,老聃所谓的民复孝慈,岂不是天大笑话?
道家所谓的返朴归真只是道家躲在被子里蒙住双眼生出的幻想,原始真朴就是赤贫,为了生存,人吃人的悲剧就产生了,这是现代考古学留下的铁证。
与绝圣弃智相反的是兴圣兴智,民众道德高尚,智慧高超,既守规范,也善于创造财富,这才是真正的民利百倍。
与绝仁弃义相反的是兴仁兴义,仁爱使人们凝聚成和谐的团体,正义使人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孝慈属于仁爱范畴,家族成员彼此仁爱,晚辈孝敬上辈,上辈慈爱晚辈,这才是真正的民复孝慈。
与绝巧弃利相反的是兴巧兴利,机巧利益一多,人们生活就富裕,但同时又接受道德和法制的洗礼,财富、道德、法律三者高度发展,人们有钱又有品位,谁还会去偷盗?
诚然,儒家的仁义道德等精神文明内部包含了愚昧和野蛮的因子,这是文明内部不可避免的矛盾,抵消了文明的部分功能,甚至使文明走向反文明。但从整体效果和终极价值的角度上看,文明的最大作用就是使人类摆脱动物化的生存状态。
在老聃所处的时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文明发展的结果,文明的演进同时使自身的毒素爆炸,各种人性劣根疯长,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草菅人命,大规模的战争经常爆发。
但老聃只看到了文明内部的毒素所产生的弊端,却看不到文明所带来的利益,他对文明的利弊根本不加甄别,一概斥之为不道,全盘否定,这样一来,他的反文明主义就成了传统文化中的负道德。
故绝圣弃智,民害百倍,绝仁弃义,民无孝慈,绝巧弃利,盗贼多有。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7:03:19 +0800 CST  
八 重弱轻强
【原文第三十章】柔胜刚,弱胜强(不译)
【原文第四十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译:天下最柔之物战胜天下最坚之物)
【原文七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译)

类似的论述在《道德经》中还能找到一些,它们综合构成道家以柔弱胜刚强的阴阳哲学。即肯定弱者的哲学。
《三国演义》是印证这种哲学的经典范本,但最终颠覆了它。
在战争风云变幻中,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盟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孙权打败刘备的夷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多次印证了道家的弱者哲学。
然而,最终一统天下的却不是弱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最终强国一一收拾弱国,建立大统一的政治格局。柔弱胜刚强的道家哲学被彻底颠覆了,为什么道家的说教最终失效了呢?
从长远的历史发展上看,柔弱胜刚强只是特殊现象,不是一般规律。一般规律是刚强胜柔弱。
在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挟持着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大清被落后的农业文明所钳制,西方入侵大清,是以强击弱,每每把大清打得大败,大清并非一味投降,多次被迫迎战,却从未以弱胜强过一次。
近代,强大的前苏联一夜之间就攻占了弱小的阿富汗,阿富汗不断用游击战小打小闹,却丝毫不能触动前苏联的筋骨,弱不能击垮强。后来更强大的美国出兵援助阿富汗,才迫使前苏联撤军,这是以更强大战胜强大。
在现代商战中,实力强大的商业竞争对手战胜实力弱小的一方,商业社会强化的是强者哲学,商业规则是强强联手,以强超强。
老聃不厌其烦地强调柔弱胜刚强的主张,反复歌颂弱者,重弱轻强,这是虚无主义愚昧酿成的错觉,把弱者哲学高抬成普遍道德,完成了一场掩耳盗铃的骗局,始料未及地把自己的道德学说变成了伪道德。
故刚胜柔,强胜弱,天下之至坚,驰骋天下之至柔,强大处上,柔弱处下。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7:06:07 +0800 CST  
九 不知足又如何
【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四十六章】知足之足, 常足矣

综合类似的说法,可谓道家的知足主义。
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财富处于过足状态,这是阶级必然的罪恶,马克思认为这是历史必然的荒谬。
要改变统治集团财富过足的状态,只能着眼于体制改革,老聃时代无法产生民主思想,但不乏子产、管仲、晏婴之类的开明政治家,他们的政治举措能适当地降低当时的专制程度,适度地抑制统治者的贪欲,比老聃所谓的知足主义更有效。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贪官污吏比较少,只有好的政治制度才能有效反贪。
老聃的知足主义是一套道德说教,用道德来取代制度反贪,就像痴人说梦一样可笑,不是吗?知足主义的口号喊了几千年,统治者照样吃人,人肉宴越办越豪华。
至于劳动人民,他们挣扎在贫困线上,财富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要他们知足,等于要他们安于贫困,活活等死。
我们所处的社会消灭了阶级,知足主义同样处于尴尬境地,首先,我们必须确定有关足的标准,当代社会提倡小康生活,以小康为标准,那么有人就正足,有人还不足。
官员们物质充足,他们的薪水由国家发放,他们领多少,消费多少,知足主义对他们来说全是废话。至于对付贪官,那是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道德说教不能取代制度建设。知足主义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讲空话和笑话。
人民群众打工赚钱,有人已足,有人未足,已足者合理赚钱,为什么要知足?多赚点钱以备不足,有何不好?难道要用知足主义来抑制自己合理赚钱的积极性吗?
至于未足者,必须不断赚钱,保证物质充足,才不至于落伍于小康生活标准,知足主义对他们而言是精神枷锁和麻醉剂。
古往今来,知足主义一直都是苍白无力的废话、空话和笑话,对于治疗物欲横流,则是以道德代替制度的伪药方,对于物质不足的人们则是负药方。
中国人民服用老聃式的“知足常乐”的药方久矣,谁真正快乐过?谁真正知足过?
我本人从来处于物质不足的状态,叫我如何知足,未足而装做知足,岂不是自欺欺人?我想反问老聃:“不知足又如何?是不道德吗,是贪婪吗,就不快乐了吗?不知足不是产生了理想主义的积极性吗?”
故不知足不辱,不知足不殆,可以长久,不知足,常乐矣。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7:16:50 +0800 CST  
十 政治乌托邦
【八十章】小国寡民,有什佰之器不用,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想往来。
【译文】国小民少,有千百物器不用,虽有舟车,不必乘之,虽有士兵,不必打战,使民众结绳纪事,食甘,服美,安居乐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人们老死不相往来。

至此,虚无主义发展到最后,老聃描绘了他所憧憬的政治蓝本,为小国寡民而歌颂,有力地渲染了他的政治理想。
老聃希望国小民少,这是小国主义。他希望人民不乘舟车,废弃甲兵,用结绳记事代替文字,回归原始氏族的自然状态。这是先前反文明主义的又一版本。
梁起超对此批评道:这种学说要把一切交通的科学,守卫的士兵,代替人工的机械,行远运久的文字等文物制度全部废弃,要使人们回到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
乌托邦一说正好符合老聃的政治虚无主义,小国主义和反文明主义是开历史倒车的异想天开,不是乌托邦是什么?
首先,我想反驳许多为老聃辩护的说法,有人说老聃的小国寡民论是复古主义的历史观,另外有人就不服气,认为老聃之所以描绘小国寡民的蓝图,只是还原历史原型,在文本叙事中,价值中立。
此类说法符合“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儒家传统,奴在骨心,不堪教化,老聃为什么用哲理诗式的笔调渲染国小民少的原始历史原型之美?他的描绘包含了赞美之情,十分明显,他的抒情倾向表明了他的价值立场,他的价值观倾向于小国寡民。
还有一类学人承认老聃的复古主义,然后用陶渊明来神化老聃,辩护者大谈陶渊明根据《道德经》第八十章写成了《桃花源记》,看啊,那里的村庄真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一辩论漏洞百出,桃源中人建筑房屋,需要刀锯钉锤和脚手架等建筑工具,挖池种竹,需要铁锹,养鸡养狗,需要鸡笼狗窝,往来耕作,需要犁耙,男女衣着,需要纺车织布,老聃主张废弃什佰之器,即抛弃所有器具,当然也包括与之相应的技术,即建筑技术,种植技术,驯养技术,纺织技术等等。如此这般,小国小民只能住山洞,靠采摘野果捕捉野兽为生了,人类退化到动物状态,而即便是捕捉野兽,也需要工具和智慧,看来,老聃的小国寡民甚至比不上动物的生存能力,这哪里能与桃源中人媲美呢?
看来卫道士们不必为老聃辩护了,小国寡民论只能使民众回归到动物状态,小国主义和反文明主义是禽兽理论。
且具体看看这种理论野蛮在何处?
小国有两种情形:一是国家本来就小,土地少,人口少,国家只能小,于是,现代卫道士又用瑞典、挪威、冰岛这些发达小国来美化老聃的政治理想,我的神啊,瑞典、挪威、冰岛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小国,瑞典人口近1000万,挪威人口近500万,冰岛人口近30万,这些小国拥有飞机、舟车和书籍,与他国友好往来,老聃的理想小国相当于小村或小山洞,人口区区几十人或数百人,人们无舟车和文字,与邻国老死不相往来,老聃的小国与现代小国岂能相提并论。
老聃的小国就是原始氏族,氏族人口少,力量小,生存能力极低,对付不了洪水猛兽,更小的氏族容易被更大的氏族吞并,后来友好的氏族相互联合,发展成人口多力量大的部落,这是人类救亡图存的自然选择。如果由部落回归氏族,无异于由生存重返死亡。
小国的第二种情形是将历史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大国人为地分化,分裂成千千万万散居的原始氏族。
把地大物博的大国分裂成无数分散的小国,这听起来极其反动,说得好听一点是劳民伤财的多此一举,说得不好听就是政治病态狂人的瞎折腾,用爱国主义理论话语来说,这是背叛祖国的分裂主义。
一旦天下小国化了,顺遂了老聃的意愿,进一步的作法就是废除一切文明。
在小国废除一切器物后,人们不用镰刀,铁犁,铁锹,劳作异常艰辛,粮食产量极低,人们很可能饿死,不用针灸,火罐,医药,人们很可能病死,不用弓箭,舟车,刀剑,一旦猛兽袭来和洪水泛滥,人们很可能被自然暴力吞没。
据现代考古学家考证,原始氏族极端落后,由于缺乏食物和医疗,儿童死亡率很高,当时社会人均寿命不超过40岁,在食物极度匮乏时,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就引证了考古学家对原始社会的说法:考古学者在陶釜和陶罐中发现了煮食人肉的证据,而且煮食的是婴儿……此外又挖掘了很多无头的骨架,证明这里盛行过可以称为“猎首”的杀人祭奠仪式,当然这一发现绝不仅仅发现于河姆渡遗址中,但这儿的发现毕竟证明,使故乡名声大震的悠久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无法掩饰的蒙昧和野蛮。
黄叔娉所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话》一书也记录了原始人吃人的铁证:“ 北京人化石有一个令人注意的事实,即头骨发现得很多,而躯干骨和四肢骨却很少,而且大部分头盖骨都有伤痕。这些伤痕是带有皮肉时受打击所致,是用利刃器物、圆石或棍棒打击产生的。很可能,远古的北京人有食人之风。这种食人之风显然是在食物十分匮乏,饥饿作为死神的使者出现时产生的。”
老聃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若生活在原始氏族里,说不定病死,或者饿死,要不就是被人吃掉。
这是老聃无法想象的历史:与返朴归真相反的是蒙昧和野蛮的原始欲望爆炸了,一氏族和另一氏族为争夺土地,水源,猎场和美女发生战争,老聃主张废除包括甲兵在内的一切器具,但原始人会本能地拾起石头和木棍打斗凶杀,老聃主张废弃一切文明,恰好那时没有道德法制等文明的制约,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杀人无数,永远逍遥法外,如此一来,老聃所谓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根本就是梦幻泡影。
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说:贫穷、愚昧、落后是万恶之源。而原始氏族正是由于贫穷、愚昧、落后而难以生存,便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大国。对此,易中天肯定地说:文明、富裕、发展、科技进步,绝不是罪恶的原因。老聃所看到的统治者穷奢极欲所导致的生灵涂炭的时弊,恰恰是社会文明程度不高所造成的,当社会文明进步到民主、自由、平等的高度时,那些时弊自然会消亡。
老聃精心设计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样板,目的是用来根治时弊,符合道德的动机,带来的却是用大窟窿来缝补小窟窿的相反结果,走向了负道德。
最后总结性地归纳,老聃企图让充满罪恶的诸侯国回归原始氏族的自然状态,这是小国主义和反文明主义的大逆不道。其政治理想注定是乌托邦理想。
国大国小服从自然选择,小国大不了,大国小不了。正所谓道法自然。
小国也是一个人口和文明的联合体,不能人为地把小国分裂成无数更小的分散居住的没有知识的小氏族。
而大国如海,天从其大,大国多民,有千百之器可用,有舟车可乘,有甲兵可陈列,使民有知识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工业机器之声相闻,人民致死友好往来。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7:23:24 +0800 CST  
尾声

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宇宙之道从远方来,到远方去,玄风卷起玄雾玄尘,远方铺开一片冥冥茫茫缥缥缈缈混混沌沌的虚无。
老聃骑牛西去的背影化入远方的虚无,“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姜育恒的这几句歌词并不能刻画老聃决别红尘的一幕,老聃决绝地不回首,不流泪,只留下五千言,真伪共存,这大概是他对人间的告慰和祝福吧。
我并不否认,老聃是一位智者,他的道德学说广为流传,蜚声世界,《道德经》在全世界的发行量排名第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世人对老聃的神化与日剧增,老聃是中国历史上与孔子并峙一尊文化图腾,老聃的玄学构成与地理远方相辅相成的精神远方。因此,鲁迅指出: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阐释古典文化,易中天感叹《论语》是一个格言篓子,而我发现《道德经》是一个格言仓库,其中贮存的格言精彩纷呈,分别适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医学和文学等领域。
然而阐释道家理论系统,批评家似乎不宜热衷于歌颂,怀疑是思想的免疫系统,回避批判等于在理论上积累隐患,给文化把脉治病总比围绕文化唱歌跳舞要好得多。
批评家柏杨把传统文化指认为酱缸文化,造成酱缸污秽的原因是什么?儒家文化是罪魁祸首,道家文化亦难辞其咎。
道家文化继儒家文化之后加剧了传统文化的酱缸化。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体系完美无缺,正如《道德经》说:大成若缺。对文化挑刺,是为了明辨是非,发展真理。
老聃本人就是一位开批判主义先河的大师,他最爱说“无”和“不”二字,“无”和“不”等否定字眼密布在他的道德经书里就像星星密布在天空。这是虚无主义的表征,借以否定政治弊端和文化劣根。
倘若鲁迅写一部学术著作来阐释《道德经》,我相信,他不会大歌大颂,只会批判道家文化,不改他一贯的匕首投枪式的批判风格。
从老聃到鲁迅和柏杨,一代代的批判大师如巨星闪耀,剔除毒刺,加以消毒,这是批判的价值所在。“你可以批判他,为什么我不能批判你呢?”这是批判的公平原则。
所以我批判老聃的某些批判。
老聃笔法具有哲理性和诗意性,他是用哲学写诗,我决定让诗来思考哲学。于是,我著写了这本《道德诗经》。
本书以诗歌艺术的形式诠释道家的道德箴言,虽然我对老聃主义颇多微词,但在形象化的诠释过程中,我基本上以肯定《道德经》中的道德格言为主,然后用这些肯定性的格言去否定历史和现实酱缸中的污秽。
最令人恶心的事情莫过于阐释派对老聃学说的不断肯定,助长了美化与神化道学文化的风气,而我十分害怕自己的这本诗化作品在大量肯定了老聃的道德箴言后,沾染了美化与神化的嫌疑,故作长序以揭批伪道德,从而为世人留下真道德。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老聃仿佛在黄河的源头为我们诠释真道德,由于历史的局限,他在真道德里参杂了大量的伪道德,我站在长城上眺望远方的老聃和黄河,阐释着老聃和黄河的语言,我相信我的诗化话语正如挂在太阳上的警世钟,敲响阳光般明亮的宏大声律,让世人和宇宙猛回头。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07:24:12 +0800 CST  
本人不畏惧一切反对意见,不畏惧一切辱骂,笑骂由人,我自岿然不动,我是响当当的一颗铜豌豆,本人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思想家,还是小说家,不信(请点击本人的作品:http://book.tianya.cn/book/81955.aspx)
楼主 成仙成佛  发布于 2016-10-20 11:01:04 +0800 CST  

楼主:成仙成佛

字数:14618

发表时间:2016-10-20 14: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0 22:49:31 +0800 CST

评论数:1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