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二十二章 暴走(三)


那么,周王室为什么要歧视楚人呢?

我们知道,穴熊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楚人的世系迷失,历史并不清白,周人怀疑他们与蛮夷杂居,血统已不属于华夏正宗。

如果说怀疑还不能作为定罪的依据,那么楚人的现实状况则为种族歧视论者提供了铁证。因为,当前楚人聚居的丹阳地区,恰好也是华夏民族的死敌——苗蛮频繁出没的区域。

苗人的先祖,是大名鼎鼎的蚩尤,一个传说中兽身人语、把砂石当饭吃、特别能战斗的怪物。

上古时代,黄河上中游的炎黄部落与黄河下游的蚩尤部落为了争夺适于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在涿鹿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结果蚩尤战败,其部落瓦解,残部被迫退出黄河流域,辗转来到长江中游区域求生,并演化成了一个名为“三苗”的族群。

尧在位期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尧战于丹水之浦”,“迁三苗于三危”。

舜在位期间,采取“分北三苗”的策略,亲征三苗于苍梧,结果“崩苍梧之野”。

禹在位期间,“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苗师大乱”。

经年累月的无情征伐,说明华夏民族对苗蛮恨之入骨,亟欲除之而后快。

而楚人却在与苗蛮长期交往、战争的过程中,最终融合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的民族。

对于这样一个转基因的族群,周人当然会不假思索地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斥感。

但是,商末周初之时,周人只能把这种歧视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在楚人面前佯装笑颜。因为他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达到推翻殷商、稳固政权的终极目的。

而楚人因为自身的实力还很有限,所以尽管受尽憋屈,也仍然表现得很顺服。

于是我们看到,周王室与楚人的关系最初显得较为亲善,甚至周公畏惧流言之日,还曾跑到楚国避一避风头,直至被幡然醒悟的周成王再次迎接回去。

然而,这种虚与委蛇的和谐注定是不可能持久的。

周成王和周康王的任内,申文武之业,“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国力空前强大,史称“成康之治”。周王室发家致富了,腰板硬挺了,胆气粗豪了,敢于真情流露了,藏弓烹狗的日子自然也就如期而至了。

周康王死后,周楚关系急遽恶化。新君周昭王视南蛮为心腹大患,挟“成康之治”积蓄的威势,一而再再而三地攻击楚国及其周边的蛮族。

面对周昭王的倾力征伐,楚人到底如何应对,战况又是如何,这些都已无从考究。可结果是明晰的,楚国挺了过来,而周人却“丧六师于汉”,“其王南巡不返”。

周昭王南征是西周国运的转折点,从此之后,西周走上了漫漫的衰亡之路。

接下来的穆、共、懿、孝诸王统治时期,周王朝社会矛盾激化,四方边境动荡不安,北方的玁狁、西方的犬戎、东方的淮夷,交相攻击周王室。

《汉书?匈奴传》云:“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史记?楚世家》又云:“当周夷王(周孝王的继任者)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显然,严峻的外部环境严重损耗了西周的国力,实力强大的诸侯开始藐视周王室,并打破传统礼法的限制,追逐更加宽泛的自由与权力。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4 16:36:16 +0800 CST  
@ls000ABC 3135楼 2015-04-14 15:38
记得以前在武汉上学的时候,有本地的老师上课时候讲的题外话时就说起:武汉本地方言里有一句,叫“不服周”
------------------------------
@泡妞凤爪 2015-04-14 17:41:00
纯属扯淡,武汉方言有那么悠久的 历史 ?竟然能追溯到西周时期?不过是后人附会的而已。
-----------------------------
在海棠这边,“不服周”的意思是不服管束,不守规矩的意思,至于它有什么渊源,海棠不得而知。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4 20:37:41 +0800 CST  
@xflso2015 2015-04-14 16:51:01
楼主一个人自话自说?看不下去了!我来顶一顶。

-----------------------------
谢谢,望保重身体,时常来顶。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4 20:38:58 +0800 CST  
@海棠栖露 2015-03-08 20:47:14
第六章 庄公小霸之饮马江湖(八)
周郑交战,是继交质和交恶后,两者之间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发。深入探究这次事件对双方的影响并无多少新意,无非就是证明周王室威仪和郑国权势进一步加深了反向运动的程度。
但有心之人不会忽视对这一时期周郑互动关系的研究,因为郑庄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为后世诸侯思考如何称霸中原这个命题时,提供了一种实践路线的借鉴。
那就是,在一个中央政府逐渐衰落的时代,谋霸者......
-----------------------------
@江东一户侯 2015-04-14 19:35:59
这个忽有强迫症吧
-----------------------------
世子忽拒婚虽然可惜,但即便他不拒婚,郑国也必定会衰落,这是由地缘政治决定的。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4 21:08:56 +0800 CST  
@京口北固亭2015 2015-04-14 20:40:05
预计这个帖子会出版
-----------------------------
这是海棠开帖以来见过的最振奋人心的留言,谢谢啊!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4 21:09:43 +0800 CST  
大家稍等,海棠在整理文字,过会就更新。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4 22:34:46 +0800 CST  
@1066358854 2015-04-14 22:39:23
-----------------------------
吻一下!不解释。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4 22:42:44 +0800 CST  
第二十二章 暴走(四)

显然,严峻的外部环境严重损耗了西周的国力,实力强大的诸侯开始藐视周王室,并打破传统礼法的限制,追逐更加宽泛的自由与权力。

与周王朝内外交困的局面相反,楚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国君熊渠即位时,已经初露峥嵘。

楚国建都丹阳,方圆不过五十里,周遭群蛮杂然相处,关系错综复杂,欲以小国之力而在此间游刃有余,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但熊渠精心治国,“甚得江汉间民和”。

在取得了区域内大多数政治势力的认同和支持后,熊渠逐渐转变态度,施展武力向南进行扩张,先后击败庸国和杨粤,势力直达鄂西地区。

当获取了足够大的生存空间和战略纵深后,楚人心中对周王室那份压抑已久的怒火喷薄而出。熊渠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然后将三个儿子分封于长江沿岸,俨然以天子自居。

周夷王自顾不暇,对于楚国如此丧心病狂的违法乱纪行为,只能一声叹息,假装没看见。

周夷王之子周厉王上台后,厉行改革,整军顿武,打得玁狁和淮夷屁滚尿流,周王室仿佛吃了兴奋剂一般,呈现出病态的强势。

熊渠唯恐撞在周厉王的枪口上,赶紧去除儿子们的封号,表现出俯首帖耳的模样,避免了被动接受周厉王的改造。

周宣王对武力的崇尚比周厉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八面出击,宾服四夷,并且在汉水以东以北和江淮之间设置了一条名为“汉阳诸姬”的隔离带,随时可以对楚国进行遏制。

在周王室的极力打压下,楚国再度陷入了近百年的沉寂。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身死骊山,历史跨入东周时代,当时楚国正值熊仪在位。

熊仪是楚国第一位拥有谥号的君主,其谥号为“若敖”。若干年后,他的部分后代以“若敖”为氏,风靡楚国政坛,对楚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公元前740年,楚若敖的孙子熊通即位,楚国又一次迎来了生命怒放的春天。

利用王道中落、中原混乱的好时机,熊通在养精蓄锐三十五年后,大刀阔斧地展开了楚国拓殖江汉的战争序曲,先后重创了随国、邓国和汉东其余诸国,开疆僻壤,使楚国成为了江汉流域的强国。

熊通有生之年最为盛妆华彩的一幕开启于公元前706年,也就是周桓王差点被郑将祝聃颜射于繻葛的次年,熊通率兵扣问汉东最大的诸侯国——随国,意欲逼迫随国臣服,破解汉阳诸姬铁板一块的封锁线。

随国很纳闷,说兄弟我招你惹你啦?

熊通傲慢地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这句话充分说明,在走有楚国特色的扩张主义发展道路上,熊通迈出了创意十足的一步。

你们周人不是以优等民族自居吗?不是仗着拥有政治话语权就污蔑我们楚人为劣等民族而肆意打压吗?行,老子认了,老子另起炉灶就是。

老子非但要打破你周王室对分封名分的垄断,还要与你周王室平起平坐,怎么样?你要是不服气,老子就开打!

随国被楚国的霸气所震慑,只好把熊通要求称王的意见转达于周王室,结果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拒绝。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4 23:14:34 +0800 CST  
@江东一户侯 2015-04-14 23:25:29
拒绝就意味着开战
-----------------------------
江东同学,谢谢你热情地顶贴。貌似,你一边追帖,一边等更,这样不怕影响对历史来龙去脉的理解吗?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4 23:32:02 +0800 CST  
@1066358854 2015-04-14 22:39:23
-----------------------------
@海棠栖露 3161楼 2015-04-14 22:42
吻一下!不解释。
------------------------------
@1066358854 2015-04-14 23:33:53
不是你想吻,想吻,就能吻。好吧,右脸给你。
-----------------------------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4 23:39:54 +0800 CST  
@江东一户侯 2015-04-14 23:25:29
拒绝就意味着开战
-----------------------------
@海棠栖露 2015-04-14 23:32:02
江东同学,谢谢你热情地顶贴。貌似,你一边追帖,一边等更,这样不怕影响对 历史 来龙去脉的理解吗?
-----------------------------
@江东一户侯 2015-04-15 00:07:49
古文不是很好,史记,左传只是看个大概明白,基本脉络知道。看你的贴正好把那些看不懂而跳过的整清楚
-----------------------------
有没有觉得海棠行文混乱?前面有几位朋友善意地提到了这个问题。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5 00:15:54 +0800 CST  
@京口北固亭2015 2015-04-14 20:40:05
预计这个帖子会出版
-----------------------------
@海棠栖露 3155楼 2015-04-14 21:09
这是海棠开帖以来见过的最振奋人心的留言,谢谢啊!
------------------------------
@1066358854 2015-04-15 00:52:39
海棠老师,出版了记得给我一本,顺带签名照一张哈。
-----------------------------
呵呵,人还是需要有梦想,万一哪一天真的实现了呢?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5 01:06:13 +0800 CST  
@浩乐琴行 2015-04-15 07:49:56
看帖要顶帖,新人注册追剧—楼主辛苦快更

-----------------------------
欢迎欢迎!追慢点,细水方能长流。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5 08:23:47 +0800 CST  
昨天看朋友在一个群里聊方言,发现对同一个物事的描述,全国各地竟然有那么多种说法,感叹祖国博大之余,又觉得十分有趣。
海棠抛一句家乡话,看同学们听不听得懂。
“咯咋別gi拢弯里都lin搞搞滴”,求解。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5 08:44:50 +0800 CST  
楚国大将军,海棠发现,自从最强少年翘课以后,您抢翻页的兴趣也没了,是不是呀。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5 10:31:29 +0800 CST  
第二十二章 暴走(五)


熊通傲慢地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随国被楚国的霸气所震慑,只好把熊通要求称王的意见转达于周王室,结果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拒绝。

公元前704年,熊通得知称王遭拒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今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悍然自立为王,史称楚武王,这是史学界公认的楚国称王之始。

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对楚国的崛起功不可没,到他去世的公元前690年,汉东诸国大多已经臣服,楚国呈江汉小霸之势,为日后一统长江中下游区域和北上中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楚武王之子楚文王同样也是一位奋发有为的君主,即位后便将都城迁至江汉平原腹地的郢地,牢固控制了江汉地区。

随后,楚国秉承楚武王“观中国之政”的遗训,进一步向北发动武力扩张,先后吞并了南申国、邓国和息国,降服蔡国,势力范围直抵中原枢纽的郑国南境,一跃成为中原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公元前678年秋,楚文王以郑厉公自栎地还都竟敢不知会楚国为由,悍然出兵,千里迢迢进攻郑国,直至栎地而归,霸气侧漏无遗,这也是楚国征伐郑国之始。

可就当楚文王准备经由进一步蹂躏郑国而强力插入中原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楚国北上的步伐。

变故的根源在于楚文王执政早期攻打南申国的一次军事行动。

当时,楚文王派那处(楚国地名)的地方官阎敖联合处于今信封盆地东部的巴国一起伐申。联军开到半路上,楚军不知何故惊扰了巴军,巴军一怒之下转而攻占那处,继而打到了郢都城下。

楚文王又气又恨,将阎敖处死,巴军这才不了了之。

公元前675年春,大概是觉得当年楚文王处置楚、巴纠纷时敷衍了事,认识不够深刻,态度不够诚恳,巴国再度出兵攻打楚国。

楚文王仓促出征迎战,在津地大败,被迫撤回。

不料,当楚军退到郢都城下时,意外状况发生了,郢城大阍(典守城门的官员)鬻拳竟然拒不开门。

鬻拳是个认死理的人,先前有一次君臣意见相左,鬻拳见楚文王不听劝告,二愣子精神发作,操起武器就对楚文王进行火控瞄准。

楚文王吓得要死,不过他熟谙鬻拳此人忠心可嘉,因此虽然心里恼火,但还是听从了鬻拳的意见。

鬻拳冷静下来后,也自知武力胁迫君主罪莫大焉,于是自刖双足以谢天下。楚文王感其诚意,就让鬻拳当了大阍。

所以当面对鬻拳的再次抽风时,楚文王知道要是和鬻拳论理,只怕得在城门外过年了,无奈之下绕城而过,率部东渡汉水,攻击黄国。

从黄国凯旋回程的路上,楚文王身染重病,于当年6月逝世。

鬻拳亲自收葬了楚文王,并自杀殉死,后来被埋葬在楚文王地宫的前院里,继续为楚文王的魂灵把门,也算是有始有终,不离不弃吧。

楚文王之死是楚国十年动乱的开始。其后,世子楚殇王熊艰继位。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672年,楚殇王与亲弟弟熊恽发生争斗,熊恽惧而奔随,然后引随军将楚殇王杀死,自立为君,史称楚成王。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5 11:22:59 +0800 CST  
第二十二章 暴走(五)


熊通傲慢地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随国被楚国的霸气所震慑,只好把熊通要求称王的意见转达于周王室,结果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拒绝。

公元前704年,熊通得知称王遭拒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今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悍然自立为王,史称楚武王,这是史学界公认的楚国称王之始。

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对楚国的崛起功不可没,到他去世的公元前690年,汉东诸国大多已经臣服,楚国呈江汉小霸之势,为日后一统长江中下游区域和北上中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楚武王之子楚文王同样也是一位奋发有为的君主,即位后便将都城迁至江汉平原腹地的郢地,牢固控制了江汉地区。

随后,楚国秉承楚武王“观中国之政”的遗训,进一步向北发动武力扩张,先后吞并了南申国、邓国和息国,降服蔡国,势力范围直抵中原枢纽的郑国南境,一跃成为中原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公元前678年秋,楚文王以郑厉公自栎地还都竟敢不知会楚国为由,悍然出兵,千里迢迢进攻郑国,直至栎地而归,霸气侧漏无遗,这也是楚国征伐郑国之始。

可就当楚文王准备经由进一步蹂躏郑国而强力插入中原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楚国北上的步伐。

变故的根源在于楚文王执政早期攻打南申国的一次军事行动。

当时,楚文王派那处(楚国地名)的地方官阎敖联合处于今信封盆地东部的巴国一起伐申。联军开到半路上,楚军不知何故惊扰了巴军,巴军一怒之下转而攻占那处,继而打到了郢都城下。

楚文王又气又恨,将阎敖处死,巴军这才不了了之。

公元前675年春,大概是觉得当年楚文王处置楚、巴纠纷时敷衍了事,认识不够深刻,态度不够诚恳,巴国再度出兵攻打楚国。

楚文王仓促出征迎战,在津地大败,被迫撤回。

不料,当楚军退到郢都城下时,意外状况发生了,郢城大阍(典守城门的官员)鬻拳竟然拒不开门。

鬻拳是个认死理的人,先前有一次君臣意见相左,鬻拳见楚文王不听劝告,二愣子精神发作,操起武器就对楚文王进行火控瞄准。

楚文王吓得要死,不过他熟谙鬻拳此人忠心可嘉,因此虽然心里恼火,但还是听从了鬻拳的意见。

鬻拳冷静下来后,也自知武力胁迫君主罪莫大焉,于是自刖双足以谢天下。楚文王感其诚意,就让鬻拳当了大阍。

所以当面对鬻拳的再次抽风时,楚文王知道要是和鬻拳论理,只怕得在城门外过年了,无奈之下绕城而过,率部东渡汉水,攻击黄国。

从黄国凯旋回程的路上,楚文王身染重病,于当年6月逝世。

鬻拳亲自收葬了楚文王,并自杀殉死,后来被埋葬在楚文王地宫的前院里,继续为楚文王的魂灵把门,也算是有始有终,不离不弃吧。

楚文王之死是楚国十年动乱的开始。其后,世子楚殇王熊艰继位。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672年,楚殇王与亲弟弟熊恽发生争斗,熊恽惧而奔随,然后引随军将楚殇王杀死,自立为君,史称楚成王。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5 11:23:39 +0800 CST  
不好意思,网络延时,发重了。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5 11:24:15 +0800 CST  
@xflso2015 2015-04-15 11:43:36
这个章节时间跨度好大啊

-----------------------------
放心,海棠绝对不会写得散乱。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5 11:54:07 +0800 CST  
@xflso2015 2015-04-15 15:02:56
都什么手机啊,肾六吗?太奢侈了呀。下次将军再聚餐的时候,叫我一声,我想把手上的tcl王牌手机换一下。

-----------------------------
同学,你是穿越来的吗?海棠觉得,不可能有tcl王牌手机能用到今天啊!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5 15:13:08 +0800 CST  

楼主:海棠栖露

字数:1828809

发表时间:2015-02-24 07: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8 20:51:34 +0800 CST

评论数:801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