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闲谈·先秦篇

晋国的魏錡(qí)和赵旃(zhān)见楚国人来“致师”了,便也要去楚军“致师”,可是荀林父不同意。魏錡和赵旃不敢像先縠那样擅自行动,但却很有些糊弄人的本事。魏錡改口说要出使楚军,赵旃则改口说要去召楚国人来签订盟书。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要紧事真的需要派一个使者去跟楚军说,也不知道既然约定了签订盟书的日期为什么又要去召人家来,更不知道这两件事为什么要分别派人去办,荀林父竟然同意了。

魏錡曾谋求公族的位置,赵旃曾谋求卿的位置,但都没能如愿,所以上军佐郤(xì)克提醒荀林父说:“派两个心怀失望和不满的人出使楚军,我们应该预作防备,否则一定会招致失败。”有备无患本是行军打仗最基本的常识,可是先縠却又跳出来反对了。也不知道荀林父到底怕他什么,竟然也就真的没有下达全军戒备的命令,只有士会和郤克统领的上军做了应敌准备,另一位中军大夫赵婴齐则让自己的手下备好了渡河的船只。

事情正如郤克所料,魏錡和赵旃此去,出使是假,挑战是真。结果,先到的魏錡当天就被楚国潘党所驱逐,夜间才到的赵旃则不仅在第二天被楚庄王率亲卫军“左广”打得“弃车而走林”,而且还被楚庄王的车右屈荡在树林里追得只好脱下甲裳逃命,成了名副其实的丢盔弃甲,败相实在是难看。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06 17:48:15 +0800 CST  
六一、晋楚邲(bì)之战(下)

照理说,魏錡(qí)和赵旃(zhān)挑战楚军这件事就跟许伯等三人的“致师”一样,只是一个小插曲,只要晋楚双方真心求和,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不至于成为影响和平大局的事件。可是,正在楚庄王追击赵旃的时候,一队晋军的战车突然出现在战场上,终于使即将到来的和平被彻底葬送了。

这队战车本来并无恶意,只是荀林父担心魏錡和赵旃会激怒楚军,所以派来接他俩回去的,但它们出现的时机太容易让人误会了。楚国的潘党远远望见尘土飞扬,以为是晋军的援军来了,赶忙派人向令尹孙叔敖做了汇报。孙叔敖害怕楚庄王陷入晋军主力的重围中,也不敢耽搁,立即下令全军向晋军发动攻击,“遂疾进师,车驰卒奔”。

荀林父毫无防备,见楚军主力突然压过来,顿时手足无措,赶忙击鼓传令说:“先渡过黄河的有赏。”这实际上等于是下达了一道逃跑的命令。晋军登时大乱,大家纷纷放弃抵抗,向黄河蜂拥败退,只有士会率领的上军因为早有准备而未尝败绩,赵婴齐则因为事先准备好了渡船而得以“败而先济”,也就是虽然吃了败仗但却先逃过了黄河。

其余的晋军将士既没做好战斗准备,也没做好渡河准备,在后有追兵、前有黄河的绝境下陷入了彻底的混乱。士兵们不顾一切的争夺渡船逃命,船已经满了,后面的人却还抓着船帮要上船,先上船的人便拔出刀来向他们手上乱砍,“舟中之指可掬也”,也就是船中的断指多到可以用手捧起来。其惨状可想而知。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07 10:09:42 +0800 CST  
战斗持续到黄昏时分,直到楚军在邲(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北)安营扎寨,暂停了对晋军的追击之后才停止下来。晋国的余军被打得吓破了胆,宁肯冒险夜渡黄河也不敢在南岸宿营,渡河的喧哗声整整持续了一夜。晋国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打了一场大败仗,把中原的霸权拱手让给了楚国。

在这场著名的“邲之战”中,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乱了阵型仓皇败逃的晋军战车叉在一起无法前进,追上来的楚国士兵便大喊道:“车前面的横木太碍事了,赶紧拆掉啊!”晋军把横木拆掉后,总算不再互相剐碰,能够互不干扰的逃跑了,可拉车的马却又徘徊不前不肯快跑,楚国的士兵便又指导道:“旗子太兜风了,赶紧扔掉啊!”晋军又把车上的旗子拔下来放倒,这才终于跑开了。

追兵教给逃敌怎么快跑,这简直就像段子手编出来的笑话一样不真实。有人说这表明当时的战争还很有绅士风度,但晋国人对楚国人这种“绅士风度”的回应却说明很可能并不是那么回事——晋国人并没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战场规则,反倒觉得这是楚国人对自己的羞辱,所以他们逃脱之后便回敬楚国人说:“吾不如大国之数(shuò)奔也!”意思是说,我们还是不如你们楚国这样的大国逃跑经验丰富啊——既是大国,却又有丰富的逃跑经验,联想到28年前(周襄王二十七年,秦穆公三十五年,鲁文公二年,前625年)晋国在彭衙(今陕西渭南白水县东北)击败前来“报恩”的孟明视之后,嘲笑秦军为“拜赐之师”,可见晋国人的毒舌还真是有传统的。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07 13:39:52 +0800 CST  
六一、晋楚邲(bì)之战(下)

照理说,魏錡(qí)和赵旃(zhān)挑战楚军这件事就跟许伯等三人的“致师”一样,只是一个小插曲,只要晋楚双方真心求和,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不至于成为影响和平大局的事件。可是,正在楚庄王追击赵旃的时候,一队晋军的战车突然出现在战场上,终于使即将到来的和平被彻底葬送了。

这队战车本来并无恶意,只是荀林父担心魏錡和赵旃会激怒楚军,所以派来接他俩回去的,但它们出现的时机太容易让人误会了。楚国的潘党远远望见尘土飞扬,以为是晋军的援军来了,赶忙派人向令尹孙叔敖做了汇报。孙叔敖害怕楚庄王陷入晋军主力的重围中,也不敢耽搁,立即下令全军向晋军发动攻击,“遂疾进师,车驰卒奔”。

荀林父毫无防备,见楚军主力突然压过来,顿时手足无措,赶忙击鼓传令说:“先渡过黄河的有赏。”这实际上等于是下达了一道逃跑的命令。晋军登时大乱,大家纷纷放弃抵抗,向黄河蜂拥败退,只有士会率领的上军因为早有准备而未尝败绩,赵婴齐则因为事先准备好了渡船而得以“败而先济”,也就是虽然吃了败仗但却先逃过了黄河。

其余的晋军将士既没做好战斗准备,也没做好渡河准备,在后有追兵、前有黄河的绝境下陷入了彻底的混乱。士兵们不顾一切的争夺渡船逃命,船已经满了,后面的人却还抓着船帮要上船,先上船的人便拔出刀来向他们手上乱砍,“舟中之指可掬也”,也就是船中的断指多到可以用手捧起来。其惨状可想而知。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09 16:45:50 +0800 CST  
战斗持续到黄昏时分,直到楚军在邲(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北)安营扎寨,暂停了对晋军的追击之后才停止下来。晋国的余军被打得吓破了胆,宁肯冒险夜渡黄河也不敢在南岸宿营,渡河的喧哗声整整持续了一夜。晋国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打了一场大败仗,把中原的霸权拱手让给了楚国。

在这场著名的“邲之战”中,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乱了阵型仓皇败逃的晋军战车叉在一起无法前进,追上来的楚国士兵便大喊道:“车前面的横木太碍事了,赶紧拆掉啊!”晋军把横木拆掉后,总算不再互相剐碰,能够互不干扰的逃跑了,可拉车的马却又徘徊不前不肯快跑,楚国的士兵便又指导道:“旗子太兜风了,赶紧扔掉啊!”晋军又把车上的旗子拔下来放倒,这才终于跑开了。

追兵教给逃敌怎么快跑,这简直就像段子手编出来的笑话一样不真实。有人说这表明当时的战争还很有绅士风度,但晋国人对楚国人这种“绅士风度”的回应却说明很可能并不是那么回事——晋国人并没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战场规则,反倒觉得这是楚国人对自己的羞辱,所以他们逃脱之后便回敬楚国人说:“吾不如大国之数(shuò)奔也!”意思是说,我们还是不如你们楚国这样的大国逃跑经验丰富啊——既是大国,却又有丰富的逃跑经验,联想到28年前(周襄王二十七年,秦穆公三十五年,鲁文公二年,前625年)晋国在彭衙(今陕西渭南白水县东北)击败前来“报恩”的孟明视之后,嘲笑秦军为“拜赐之师”,可见晋国人的毒舌还真是有传统的。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09 16:48:25 +0800 CST  
这件事不见得代表了绅士风度,但绅士风度也并非没有:许伯驾车拉着乐伯和摄叔前往晋军致师的时候,晋国的鲍癸(guǐ)率人在后面紧紧追赶他们,幸亏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晋国人才没法接近。后来,乐伯只剩下一支箭了,情况很危急,恰好有一只受惊的麋鹿从车前窜过,他便射倒这只麋鹿,让摄叔献给鲍癸,说:“因为季节不对,所以不能按礼节向您献禽,就用这只麋鹿来犒劳您的部下吧。”鲍癸认为乐伯善射、摄叔能言,都是君子,便以对待君子的礼节收下麋鹿放他们回去了。后来魏錡挑战楚军被楚国潘党所逐的时候,也照方抓药来了这么一出,“见六麋,射一麋以顾献”,潘党“命去之”。双方都很有惺惺相惜、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没有谁像“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那样尖牙利齿的逞口舌之快。

还有打了折的绅士风度:晋国一个姓逢的大夫跟自己的两个儿子同车逃跑时,特意嘱咐儿子们不要回头看,意思是车上拉不了更多的人,要救别人就得牺牲自己,不如不看落在后面的人,那样可以装作不知道,也就不用救他们了。可是逢大夫的两个儿子不听话,偏要回头看,结果发现那个非要去致师,结果被打得只好“弃车而走林”的赵旃落在后面。逢大夫气的不行,把两个儿子撵下车,指着路边的树骂道:“我明天就在这儿给你们俩收尸!”赵旃搭了逢大夫的车才得以逃命,而逢大夫的两个儿子却因此都死在了乱军之中。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09 16:49:12 +0800 CST  
战后也有有意思的事,首先就是那个曾经叫嚣“由我失霸不如死”的先縠却在战败之后绝口不提死不死的事了,反倒是没说什么豪言壮语、看上去软弱糊涂的荀林父敢于承担责任,主动向晋景公请死,可见“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荀林父也没死成,士贞子向晋景公说情,把他保了下来。我们应该承认士贞子挺会说话,不过他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恐怕只是台面上的理由,真正的、没有说出来的理由应该是各公卿世族都不愿意让先縠上位。先縠此时已经是中军佐,如果荀林父死了或者被撤职,他就会顺位继任为中军将,从而攫(jué)得晋国的军政大权。从这个角度说,先縠之所以屡次违抗军令、惑乱军心,很可能就是看准了这一步棋,想要制造一场失败以除掉荀林父。

不过先縠的这点小心思只能糊弄一下初出茅庐的新手,怎么可能瞒得过在赵盾的“烈日”下锻炼出来的那些老司机呢?他如果人缘好还行,但从他在军中嚣张跋扈的表现来看,他只怕是个比赵盾还要严酷的人,人缘好不到哪里去。让这样的人当政远不如让软弱的荀林父当政对大家有利,所以公卿世族们一定不会让先縠的野心得逞,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住荀林父。

先縠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但却仍不肯善罢甘休,在第二年(周定王十一年,楚庄王十八年,鲁宣公十三年,前596年)又召来了赤狄伐晋,打算借助外力夺取执政权。这更证明了他之所以要跟荀林父做对,既不是出于公心也不是出于个性,完全就是权欲熏心。先縠的这些做法实在是太过于卑劣了,所以他终于引起了民愤而被“尽灭其族”。《左传·宣公十三年》评价他的族灭是“恶之来也,己则取之”,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09 19:18:19 +0800 CST  
六二、楚庄王未竟的霸业

早在晋楚中原拉锯的后期,陈、蔡便已附楚,到楚庄王取得邲(bì,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北)之战的大胜以后,更是连一贯的墙头草郑国也彻底倒向了楚国,夹在晋楚之间的中原诸国里只剩下宋国还坚定地站在晋国一边跟楚国作对。这对楚国交通齐、鲁很不方便,也有碍于楚庄王中原霸业的观瞻,所以宋国会成为楚国的下一个打击目标毫不奇怪。

不过,楚庄王只是轻轻敲打了宋国几下,并没立即就给宋国什么好看。应该说,如果没有周定王十二年(楚庄王十九年,鲁宣公十四年,前595年)夏天的晋国伐郑,他会不会严厉的对待宋国,恐怕还真不太好说。

这符合楚庄王的一贯风格。从“三年不鸣”到斗越椒之叛再到邲之战,他一直表现的像个拖延症患者,似乎是个能避免暴力冲突就尽量避免暴力冲突的人。也许他才是那个真正慎用武力的人?只是两千多年来从没听到有人这么赞扬过他。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10 10:17:49 +0800 CST  
晋国伐郑名义上是为了报邲之战的仇,但实际上只是想让郑国害怕从而主动背楚附晋,所以晋军在郑国边境搞了个阅兵式,秀了一下肌肉就回去了,并没真的跟郑国发生战斗。

秀肌肉这个主意是荀林父出的。他以为晋国虽然刚刚遭遇惨败,但对郑国仍有以前的威慑力。这本来没错,可是他忘了,正是因为他没能救下郑国,才让郑国倒向了楚国,难道郑国就那么不长记性,还要相信晋国会保护自己?所以昏蛋仍然还是昏蛋——虽然他的肌肉秀的确让郑国害怕了,但郑国却并没像他设想的那样背楚附晋,而是跑到楚国求罩去了。

楚庄王当然不能眼看着刚收的小弟再回到晋国的怀抱,但晋楚做为两个“超级大国”,也着实不便老是直接开战,所以他把目光瞄向了晋国的跟班宋国。不过,他也没有出兵宋国的理由,于是便想了个损招:派申舟出使齐国,派公子冯出使晋国。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10 18:13:02 +0800 CST  
派两个使者怎么就是损招了呢?因为到齐必经宋,到晋必经郑,可是楚庄王却不许他们向宋国和郑国借道。借道,相当于我们今天取得过境签证,是对途经国主权的尊重。郑国是自己人,不跟郑国借道也就罢了,不跟敌对的宋国借道,其后果恐怕就不是那么乐观了;尤其是这个使者申舟,他曾在周顷王二年(楚穆王九年,鲁文公十年,前617年)的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田猎上责打过宋昭公的随从,以此做为对宋昭公违背楚穆王命令的惩罚,因而深深地得罪过宋国,所以他要是过宋境而不借道,那就不是乐不乐观的问题,而是悲不悲剧的问题了。

申舟接到这么个不近人情的命令,心里不能不害怕,便对楚庄王说:“郑国人灵活,宋国人死板。不借道的话,公子冯出使晋国不会有什么危险,我却必死无疑。”楚庄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哪还用申舟来提醒?但令人错愕的是,他竟然连掩饰都不掩饰,说:“宋国人要是杀了你,我就讨伐他们来替你报仇。”可见这家伙不仅够狠也够不要脸。

我们可以说,楚庄王这是把申舟给豁出去了,没准他非常讨厌申舟也说不定。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也很配合,宁肯被楚国灭国也不愿被楚国瞧不起,毅然杀死了申舟。楚庄王如愿找到了战争借口,兴奋地“投袂(mèi)而起”,立即兴兵伐宋,于周定王十二年(楚庄王十九年,鲁宣公十四年,前595年)秋九月,也就是晋国伐郑之后三四个月的光景,包围了宋国的都城。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11 09:11:17 +0800 CST  
晋国伐郑只是一场秀,楚国伐宋却是真刀真枪真动手。宋国自知扛不住,便派大夫乐婴齐向晋国求救。小弟挨了揍,大哥理应出头,可是晋国大夫伯宗却反对这么做,他劝晋景公说:“古语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现在楚国正得上天眷顾,我们就算再强大,难道还能违背天意吗?谚语说:高尚还是卑劣全看从哪个角度来说。河湖容纳污秽,林谷蕴聚瘴气,美玉隐含瑕疵,国君干些不名誉的事,这本来就是天道。您还是应该耐心等待时机。”

的确,楚国势头正健,晋国又刚刚惨败于楚,跟它硬碰硬再打一仗不见得是个明智的选择,所以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该过于责备伯宗。不过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背信弃义的事,非要把它说成是符合“天之道也”的理所当然,实在是显得有点脸皮太厚,颇有些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意思,很不磊落。

当然,如果晋景公仅仅是拒绝出兵救宋,那我们就仍能替他开脱,比如说他是忍辱负重什么的,可这个不要脸的东西听了伯宗的话之后,不仅打消了派兵救宋的念头,而且还萌生了牺牲宋国来消耗楚国的念头,竟然派了个叫解扬的使者到宋国去,骗宋国说晋军已经全军出动,让他们固守待援,千万不要投降——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欺骗和出卖了,无论如何也跟忍辱负重扯不上关系,所以我们实在是没法帮他,不要脸的名头他还是顶着吧。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11 15:51:17 +0800 CST  
使者解扬途经郑国的时候暴露了身份,被郑国人抓住交给了楚庄王。虽然楚庄王不见得知道解扬此行的使命是什么,但那对他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他已经决定收买解扬,让他假传晋国将不会救宋并且要让宋国投降的消息。

解扬身陷楚营成了阶下囚,要完成使命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可是他将计就计,假意答应了楚庄王的要求,获得机会登上楼车对围城中的宋国人喊话,从而成功的把晋景公的骗词传达给了宋国。这惹恼了楚庄王,他认为解扬不守信用,想要杀了他泄愤。解扬说:“我之所以假意答应替楚国喊话,只是为了完成我们国君给我的命令,‘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如果我因此而死正是死得其所。”楚庄王被他的信义所打动,把他放回了晋国。

这就是“解扬守信”的故事,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赞许。可是对宋国来说,解扬的重义守信跟晋景公的背信弃义却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把宋国推进了漫长、艰苦并且毫无希望的消耗战中。在这场持续到第二年五月,前后长达九个月的围困中,宋国人因为得到了晋国必将相救的承诺,所以一直不肯投降,围城中甚至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àn)”的惨境。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如果解扬不是那么重义守信,宋国的百姓也许不至于遭那么大的罪,所以越是正直信义的人越应该擦亮眼睛,小心自己的正直信义被混账王八蛋利用了去干坏事。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12 08:52:16 +0800 CST  
不过,尽管混账王八蛋的确是混账王八蛋,但混账王八蛋却并不等于就是糊涂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围困战中,楚国的确如晋国所愿被消耗得够呛,搞得楚庄王一度想退兵回国。要不是申叔时给他出了个盖房子种田以示围困到底的主意,只怕宋国还不肯投降。真要是那样的话,到底是需要长途转运大量粮草的楚军先崩溃,还是已经“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宋国先崩溃,恐怕还真不好说。

我们不知道“筑室反耕者”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没早点想到,如果早点想到,双方一定都能少遭点罪,我们知道的是宋国见到楚国摆出围困到底绝不退兵的架势之后,终于失去了苦熬下去的勇气和决心,于周定王十三年(楚庄王二十年,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五月投降了。

有意思的是,投降后的宋国跟楚国签订了一份“我无(勿)尔诈,尔无(勿)我虞”的盟书,算是对晋国背盟卖宋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公开的否定和声讨,所以难怪连始终瞧不起楚国的鲁国都开始放下自己礼仪之邦的架子,主动跑来跟楚国这个蛮夷套近乎了。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14 09:05:41 +0800 CST  
至此,楚国的声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楚庄王会在一场规模宏大的诸侯会盟之后,正式成为新一代霸主。可是,楚庄王再一次让我们的预期落空了。他不仅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再也没做什么大动作,而且在三年后,也就是周定王十六年(楚庄王二十三年,鲁宣公十八年,前591年)的秋天,突然撒手人寰,死了,时年顶多也就只有四十一二岁。

没有诸侯拥戴,没有天子首肯,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虽然业绩不错,但毕竟还是缺了一个成果认定会,很遗憾不能算是完美实现了自己的霸业。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14 16:14:44 +0800 CST  
六三、晋灭赤狄

宋国降楚并跟楚国约定不要尔虞我诈的一个月之后,也就是周定王十三年(楚庄王二十年,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的六月,不敢跟楚国刚正面的晋国突然雄起,主动发起了对赤狄的战争,灭了赤狄中很重要的潞氏一支。

狄,即翟(dí),是中原华夏人对北方族群的称呼。从《春秋》经传的记载来看,直到周襄王二十五年(晋襄公元年,鲁釐公三十三年,前627年)“郤(xì)缺获白狄子”第一次出现白狄的称谓为止,史籍中除了曾对东山皋落、廧(qiáng)咎(gāo)如等北狄部族迳称其部外,对狄人族群一直统称为“狄”,并无格外称作此狄或彼狄的区别称谓,联系到“郤缺获白狄子”的前一年《左传》中“狄有乱”的记载,似乎能推导出狄人各部本来是统一的,但此时却发生了分裂。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15 11:49:52 +0800 CST  
“狄有乱”之后的狄人主要以两个族群的身份出现在史籍中,一个是居于晋东南太行山一带的赤狄,另一个是在陕北和晋西北夹黄河而居的白狄。他们正好把处在晋南临汾盆地的晋国夹在了中间,恰可验证《左传·昭公十五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和《国语·晋语二》“戎狄之民实环之”的说法所言不虚。

看上去文献中记载的赤狄和白狄的活动区域并不相邻,他们所谓的统一在地理上难以实现,但其实很早就有一条沿滹(hū)沱河谷经太行山到今天河北石家庄的“代谷”,一直是沟通晋陕高原和冀中平原的通衢(qú)大道,使赤狄和白狄之间的联络可以避开晋国的阻隔。

我们今天在这一区域发现了广泛分布的白狄文化遗存,说明在晋国还没有占领太原盆地和忻(xīn)州盆地之前,这点一带很可能属于狄人的势力范围。不过,这倒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统一就一定是通常意义上的“标准的”统一。关于这一点,《左传·釐公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18 10:36:41 +0800 CST  
由于狄人后来把这两个女子分别嫁给了流亡中的重耳和赵衰(cuī),所以我们可以断定,这件事一定是发生在周襄王八年(晋惠公七年,鲁釐公十六年,前644年)重耳离开狄人前往齐国之前。也就是说,如果狄人在这时的确是“统一”的,并且“狄人伐廧咎如”不是更早的一次“狄有乱”,那么这种自相残杀的事就不该发生。

我们不知道“狄人伐廧咎如”是不是更早的一次“狄有乱”,因而对狄人的“统一”和“分裂”实在是说不到好处,但这也不意味着说他们的统一并非通常意义的统一是毫无支撑的,因为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鲁文公七年,前620年)发生的一件事保证了我们不至于跑得太偏。

这一年是“狄有乱”之后的第八年,也是“郤缺获白狄子”之后的第七年。这年秋天,狄人入侵鲁国,鲁国把这件事告诉了盟主晋国,晋国“使因贾季问酆(fēng)舒,且让之”。从后来《左传·宣公十五年》的记载我们知道,这个酆舒是赤狄潞氏的主政之人,所以晋国才会责问他而不是责问别人。

显然,既然问责于主政赤狄潞氏的酆舒,那么此时侵鲁的狄人就应该是赤狄。按理说,既然之前已经“狄有乱”并且出现了白狄的称谓,此时就应该同样直接称呼其为赤狄,而不应该仍然跟以前一样只称呼其为狄人。这种情况在后来指称白狄的时候也时有发生,不管这个笔法另外还有什么深意,它至少说明,“狄”这个称呼很可能只是一种泛称,并不含有在政治上已经统一的意思。

而且,赤狄和白狄很可能源自不同的祖先。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说,赤狄是商朝时期鬼方的后裔,所以多为隗(wěi)姓,白狄则是 (gòng?)方的后裔,其姓氏有姮(héng)姓、姬姓、子姓等说。这令我们不得不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实现“标准的”统一,所以有人说他们实际上是类似于炎黄联盟那样的建立在通婚基础上的同盟关系,我们不知道是不是事实。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20 09:44:39 +0800 CST  
赤狄和白狄这两个狄人族群都各自包含好几个部族,其中赤狄包括皋落氏、廧咎如、鄋(sōu)瞒、潞氏、甲氏、留吁(yù)、铎辰等七个部族;白狄在春秋前期的部族情况不详,春秋中后期东迁以后,见诸史书的则有鲜虞、肥、鼓、仇(qiú)由等四个部族,后来的中山国便是白狄鲜虞部所建立的国家。

从《春秋》和《左传》的记载来看,虽然晋国处在狄人的包围之中,但从周平王四十九年(晋鄂侯二年,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也就是《春秋》开篇的那一年算起,直到周定王元年(晋成公元年,鲁宣公三年,前606年)“赤狄侵齐”,赤狄这个称呼第一次出现在《春秋》中为止,双方一百一十余年间只发生过五次战争,而且其中三次还是集中发生在周惠王二十五年(晋献公二十五年,鲁釐公八年,前652年)和周襄王八年(晋惠公七年,鲁釐公十六年,前644年)这两年里,可见晋国跟狄人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和平状态。

晋国跟狄人在春秋中前期的这五次冲突,除了周惠王十七年(晋献公十七年,鲁湣公二年,前660年)“晋侯使大(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是与赤狄部族之间的冲突外,其余四次都是跟白狄之间的冲突。这种情况在周襄王二十五年(晋襄公元年,鲁釐公三十三年,前627年)“郤缺获白狄子”之后开始改变。从这年之后,白狄跟晋国的关系开始改善,不久就结成了盟友,而赤狄则取代白狄成了晋狄冲突的主角。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20-01-21 13:12:53 +0800 CST  

楼主:蜗牛的文史哲

字数:154565

发表时间:2019-09-05 22:11:0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1 18:51:29 +0800 CST

评论数:4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