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闲谈·先秦篇

可是秦晋之间的恩怨还没了结。这年冬天,为了报复秦国春天时候的进攻,晋国联合宋国、陈国和郑国伐秦,攻取了秦国的汪邑(今陕西渭南白水县东)。这大概让秦穆公认识到一来伐戎的时机还不成熟,二来有晋国掣(chè)肘也不能放手伐戎,所以决定先解决掉晋国的问题再说。

第二年(周襄王二十八年、秦穆公三十六年,鲁文公三年,前624年)夏天,孟明视率秦军再次伐晋。大军渡过黄河之后,他下令烧毁渡船,以示必胜的决心。秦军上下士气大振,接连攻下晋国的王官(今山西运城闻喜县)和郊(今山西运城盐湖区)两座城池,逼得晋国人不得不按照当年赵衰的提醒,避其锋芒,坚守不出。秦军见找不到战机,便从茅津(今山西运城平陆县西南茅津渡)再次渡过黄河,前往崤(xiáo)山掩埋了五年前战死的秦军尸骨,秦穆公再次发表自责演讲,全军哭祭三日而还。

大概是在这场胜利之后,秦穆公才让由余回到西戎,而这个时候由余已经在秦国呆了足足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戎王已经彻底着了秦国的道,沉迷于酒色不能自拔。由余劝谏了好几次也没有效果,再加上秦穆公一再的离间和邀请,使他很快便离开西戎投奔了秦国。有了由余这个“西戎通”,又把晋国打得暂时不敢出门,秦穆公终于可以跟西戎开战了。

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三十七年,鲁文公四年,前623年),秦穆公用由余之计伐戎,“益国十二(一说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个成就连周襄王都被惊动了,派了召公过前往秦国,赐给秦穆公金鼓以示祝贺。后来西汉王褒在他的《四子讲德论》里称赞说这是“攘却西戎,始开帝绪”。也正是从《四子讲德论》开始,秦穆公被很多经史名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其实他在中原并没有什么作为,“霸西戎”和“霸诸侯”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所以他的霸主名头含金量不是太足。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0 09:43:19 +0800 CST  
五三、晋灵公之立

“遂霸西戎”后只过了两年(周襄王三十一年,秦穆公三十九年,鲁文公六年,前621年),秦穆公就死了。他的世子罃(yīng)继位,这就是秦康公。同年(晋襄公七年)秋八月,在位仅仅七年的晋襄公也死了,可他的世子夷皋还是个抱在怀中的孩子。晋国人对以前屡次发生的君位之争心有余悸,便打算改立一个年长的国君。

晋国自从晋献公“尽杀群公子”之后,逐步确立了国君的兄弟子侄全部出居国外的规矩,所以要想废掉世子夷皋另立新君,就得到国外去请回一个公子来。晋襄公没有比世子夷皋大的儿子,这就是说,新君只能在晋襄公的兄弟中选。

这个时候,晋国主政的是赵衰(cuī)之子中军将赵盾。他认为公子雍比较合适。公子雍这时正在秦国做官,虽然秦晋之间早已撕破脸打了好几仗,但却并没影响他的仕途,竟然做到了秦国的亚卿,地位相当的高,因此赵盾觉得立他为君有助于跟秦国重修旧好,晋国也会因此而获得安定。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0 17:27:37 +0800 CST  
可是晋国的第二号人物、狐偃的儿子中军佐贾季(狐射姑)不同意,他主张立公子乐为晋君,因为公子乐的母亲是秦穆公的女儿文嬴。看上去贾季的这个建议更好,因为既然是要跟秦国拉关系,那么立一个跟秦国有血缘关系的公子做晋君,应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其实不然。

这个文嬴就是那个跟晋襄公说情,放了孟明视等三人回秦的晋文公夫人。她本来被秦穆公先嫁给了以世子身份在秦国做人质的晋怀公,因此也叫怀嬴,后来晋怀公偷偷跑回晋国继位,她没有跟随而留在了秦国,才又被秦穆公嫁给晋文公,而晋文公也只是出于政治考虑才接受了她,所以并不怎么待见她,只把她排在诸夫人中的第九位。这个地位实在是太低了,所以文嬴和公子乐在晋国并没有什么号召力,而且公子乐此时住在陈国,连他自己都没因为血缘关系而住到秦国,他的姥爷秦穆公也已经死了,想要让秦国信任并支持他恐怕并不太现实,所以赵盾反对贾季的提议。

贾季对赵盾很了解,后来曾评价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意思是赵盾为人比较刚猛,不像他的父亲赵衰那么温和,所以他不跟赵盾掰扯,直接派人去陈国迎接公子乐了。赵盾果然刚猛,知道后毫不客气,派人“杀诸郫(pí,今河南济源西)”,也就是在郫把他给杀了。由于这句话没有宾语,所以我们不知道被杀的这个“他”是贾季派的使者还是公子乐。

不管赵盾杀的是谁,贾季都知道自己在晋国已经失势了,但奇怪的是,他没有报复自己的政敌赵盾,反倒派人把阳处父给杀了。想当年,晋襄公想让贾季担任中军将,让赵盾辅佐他,可是阳处父认为贾季为人比较仁慈,而赵盾则比较贤能,“古者君之使臣也,使仁者佐贤者,不使贤者佐仁者”,因此晋襄公互换了贾季和赵盾的位置。这可能是他刺杀阳处父的原因,但说服力不是特别强,毕竟只有杀掉赵盾他才有机会重掌晋国的大权,杀阳处父不仅没用而且会引火烧身,实在不是一个好算计,所以我们真的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操作。结果,贾季在晋国待不下去,只好跑到了狄人那里,从此狐氏一族退出了晋国政坛,赵盾再也没有能与其相匹敌的政治对手,为以后赵盾专权和赵氏独大创造了条件。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1 10:09:58 +0800 CST  
在贾季派人去陈国迎接公子乐的同时,赵盾也派了大夫先蔑和士会到秦国去迎接公子雍。出使之前,荀林父对先蔑说:“先君的夫人和世子都在,却到国外去寻求新君,这件事一定不会成功。”建议他称病不要前往,可是先蔑不听。

事情果然如荀林父所料。眼看着儿子的君位即将不保,世子夷皋的母亲穆赢不干了。她抱着世子在朝堂上哭道:“先君有什么罪?他的世子又有什么罪?放弃在国内的世子而到国外去寻求新君,以后将如何处置世子呢?”

退朝后,她又抱着世子到了赵盾家,跪拜顿首说:“先君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说:‘这孩子将来要是成才,我会感谢你的恩德;要是不成才,我会怨恨你。’现在先君虽然去世了,但言犹在耳,你却要舍弃这个孩子,对得起先君吗?”

这些话说的跟荀林父说的几乎一模一样。我们不知道是荀林父没劝过赵盾,还是劝了赵盾也不听,反正是到了这个时候,赵盾和诸大夫不仅没法反驳,而且还开始担心国人也同情世子而惹出乱子来了,没办法只好改变主意,同意立世子夷皋为晋君,这就是晋灵公。这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们不难想象,等晋灵公长大以后知道了这段往事,会怎样仇恨赵盾。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1 13:49:36 +0800 CST  
晋国改变了主意,可秦国却并不知道。第二年(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鲁文公七年,前620年)夏四月,秦康公如约派兵护送公子雍回国继位来了。我们不知道赵盾为什么没及时通知秦国,虽然《左传·文公七年》和《史记·晋世家》都把穆赢哭朝跟秦送公子雍写在了一起,而没跟先蔑和士会赴秦写在一起,给我们造成了穆赢直到秦军来了才开始哭因而赵盾没时间通知秦国的印象,但其实这很不合常理。

穆赢要哭自然是哭得越早越好,断没有刚一派出迎立新君的使者时她不哭,新君快要进门了才想起来哭的道理。从前一年八月晋襄公去世到此时是八个月时间,从前一年十一月贾季刺杀阳处父之后奔狄到此时是五个月时间,先蔑和士会赴秦一定是在这两个时间段之间,穆赢有的是时间哭,赵盾也有的是时间通知秦国,总不至于穆赢哭了半年都没什么用,秦军来到家门口了才突然有了效果。可见,秦国之所以不知道晋国已经背叛了公子雍,很可能是赵盾故意没去通知,至于他为什么没去通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面对自己请来的公子雍和秦军,赵盾对晋军将士说:“如果我们接受公子雍继位,那么秦军就是客人;否则,秦军就是敌人。”要是赵盾事先通知了秦国,秦国仍然坚持要送公子雍回国,那他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可他明明没通知人家,人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如约而来,他这么说就完全是混不讲理了。可见,赵盾不只有刚猛的一面,他还有不要脸的另一面。不过,对此时的晋国来说,赵盾要不要脸、讲不讲理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必须拒秦军于国门之外,否则晋国的天就要塌了。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2 10:53:29 +0800 CST  
于是,晋军决定先发制人,连夜秘密启程,在令(líng)狐(今山西运城临猗县西南)大败毫无防备的秦军。秦国莫名奇妙的吃了个大亏,从此跟晋国彻底决裂,开始跟楚国联起手来一起对抗晋国。当初被派往秦国迎立公子雍的先蔑和士会也弃晋奔秦,不再回来了。

赵盾迎立公子雍,本来是想跟秦国重修旧好,结果却由于他虑事不周、处置失当而得到这么个结局,似乎表明他在政治上并不算成熟。不过,从赵盾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并非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所以这件事一定另有隐情。

分析起来,如果让晋灵公这个小孩继位,晋国的大权一定会落到赵盾的手里。赵盾事先会想不到这个结果吗?其他诸卿也会想不到这个结果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废世子改立新君恰恰就是诸卿防范赵盾专权的办法。赵盾迫于压力不得不同意另立新君,但却玩了个两手准备,一面打击贾季,确保由自己拥立新君的次忧结果,另一面暗地里跟世子的母亲结盟,力争达到拥立幼君的最优结果。最终,在一场精彩的哭朝苦肉计之后,赵盾终于如愿以偿。如果这个分析成立,那么赵盾就不是不成熟,而是太成熟了,只不过他的成熟有些上不去台面。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2 18:34:18 +0800 CST  
五四、赵盾专晋权

赵盾主政之后,对晋国内政进行了一番整顿。在经济方面,他制定了经济法(制事典),主张按合同办事(由质要);在法治方面,他明确了刑事法规(正法罪),开始清理积案(辟狱刑)和追捕逃犯(董逋逃);在人事方面,他重申以贵贱为本(本秩礼),并据此来改变过去一些受诟病的做法(治旧洿),恢复曾被废除的官职(续常职),提拔不得进升的人(出滞淹)。

我们不难看出,赵盾的这些措施有积极进取的一面,其“制事典”、“正法罪”、“由质要”都是当之无愧的依法治国,很有一些后来法家的风采;但他强调“本秩礼”则表明他也有消极保守的一面。在“本秩礼”的出发点之下,“出滞淹”只能是出世家大族的滞淹子弟,“续常职”和“治旧洿(wū)”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安排这些冗余人员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我们不知道赵盾为什么要“本秩礼”。猜测起来,这可能是由于他也是世家大族,根本无意改变世卿世禄的现状,甚至有意借机扩大赵氏的势力,也有可能是他忌惮其他世家大族的势力,不敢贸然动他们的奶酪,所以只能进行安抚。这两种可能性大概都对赵盾有所影响,但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前者可能是他的本意,后者则只是他为实现前者而采取的策略。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3 11:02:08 +0800 CST  
晋国这时候是有一些失意世族的。他们因为既不曾追随晋文公流亡又不曾帮助晋文公回国而被边缘化,因此无缘一直由功臣们把持的权力核心。这一状况本来有机会改变。周襄王三十年(晋襄公六年,鲁文公五年,前620年),十卿中的赵衰(cuī)、栾枝、先且(jū)居、胥臣都死了,晋襄公打算提拔不是功臣的梁益耳和箕郑父以及虽然是功臣家族成员但地位不高的士縠(hú)和先都继任,并裁撤新上军和新下军,恢复三军六卿制以减少空缺位置。这很明显是想借机削弱功臣的势力,结果却因为先克(功臣先轸之孙、先且居之子)的反对而没能如愿。功臣之后赵盾和贾季(狐射姑)正是在这个时候上位的。这进一步加剧了功臣集团和非功臣集团之间的矛盾。

一年后,周襄王三十一年(晋襄公七年,鲁文公六年,前621年),晋襄公去世,新君晋灵公年幼,赵盾成了晋国事实上的一把手,先克则在贾季出奔之后顺位递补为中军佐,成为了晋国的第二号人物。这本来也没什么,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俩人竟然玩起了仗势欺人和徇私枉法的双簧。

不知道先克是不是得意忘形了,在他当上中军佐的第二年(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鲁文公七年,前620年),趁率军集结于堇(jǐn)阴(今山西运城万荣县西南)准备对抗秦军,以拒绝公子雍回国的机会,悍然夺取了大夫蒯(kuǎi)得在当地的田产。也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对先克使自己上位的报答,赵盾包庇了他,没按照“正法罪”的原则来处置夺人田产的先克,这成了激起“五将乱晋”的导火索。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3 16:44:28 +0800 CST  
周顷王元年(晋灵公三年,鲁文公九年,前618年)正月,不得志的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和受欺负的蒯得做乱,雇佣强盗杀死了先克。赵盾抓住把柄,立即处死了先都和梁益耳,随即又在当年三月处死了箕郑父、士縠和蒯得。

这件事造成了晋国政局的不稳,所以当楚穆王乘机出兵中原,逼迫原本附晋的宋国、郑国和陈国都倒向楚国的时候,赵盾并没采取什么实质性的行动。幸亏此时南方的一些小国叛楚,把楚穆王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不然大概楚国早就跟晋国直接干上了,也许晋国的霸业会就此完结也说不定。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4 09:03:35 +0800 CST  
楚国暂时顾不上晋国,秦国却没忘记当年令(líng)狐(今山西运城临猗县西南)之役的仇。周顷王四年(晋灵公六年,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年),经过五年的养精蓄锐,秦康公亲自率军前来报仇,攻占了晋国的羁马(今山西运城永济市南)。赵盾亲自率领晋军主力前往迎战,双方打了一场很有意思的“河曲(指今山西运城芮城县西风陵渡一带黄河曲流处)之战”。

说“河曲之战”有意思,是因为虽然双方声势都造的很大,但却并没真的发生激烈战斗,大规模的武装对峙其实只是为几个晋国大脑之间的较量充当了背景墙。

晋国新任上军佐臾骈(pián)料定秦军不能持久,建议赵盾“深垒固军以待之”。秦康公急于求战而不可得,那个当初背晋奔秦的士会看出这是臾骈的疲军之计,便出主意说:“赵盾的堂弟赵穿是晋襄公的女婿,少年得志,不懂军事却好勇而狂,并且对臾骈出任上军佐心怀不满,只要派一支小部队去骚扰他,他就一定会不顾军令而出击,臾骈之计必破。”

跟臾骈和士会的脑子比起来,赵穿的脑子简直就是猪脑子。他果然中计,率领自己的部属擅自出战。赵盾见赵穿已经出战,担心他以寡敌众会吃亏,急忙命令晋军全军前去接应。仓促出战本是兵家大忌,如果秦军设有伏兵,一定没晋军什么好果子吃,但不知道为什么,急于求战的秦康公竟然也无意决战,不仅没安排伏兵,而且刚一跟晋军接触就下令退军,晋军因此才侥幸没受什么损失。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4 13:53:12 +0800 CST  
当晚,秦军假意来下战书,约定明天再战。臾骈看出这是秦军为了稳住晋军而使的金蝉脱壳之计,料定秦军要撤,便建议到黄河渡口进行截击。这本是一条好计,结果又是那个赵穿,他跟胥臣的儿子胥甲挡住军门喊道:“伤员还没治疗,死者还没收殓,却放弃不管,这是不惠;约定了交战时间,却不肯遵守约定,打算凭借险要攻击敌人,这叫不勇。”赵盾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秦军连夜撤走了。

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赵穿违抗军令擅自行动,干扰主帅决策,阻挠执行作战计划,虽然没给晋国造成直接损失,但却放走了宿敌,致使秦军主力得以保全,事实上是导致后来秦国攻取晋国瑕邑(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西北)的罪魁祸首。这怎么说都应该受到严厉惩处,可是赵盾却临机不断,事后不究——严格的说,是只追究了胥甲的责任,把他流放到卫国去了,但却没追究赵穿的责任——要说他不是出于同宗私心,实在是说不过去。

正是由于赵盾的纵容,赵穿才在周匡王六年(晋灵公十四年,鲁宣公二年,前607年)秋九月干出弑君的事来,可就算赵穿犯了这么大的罪,赵盾也没有处置他,而且不仅没处置他,还派他前往成周迎接晋灵公的叔叔公子黑臀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成公。

其实,晋灵公虽然没有儿子,但他还有一个弟弟桓叔捷。按理说,作为晋襄公的儿子,桓叔捷比晋襄公的兄弟晋成公更有资格继承晋国的君位,但要站在赵盾的角度考虑的话,拥立一个跟赵氏有杀兄之仇的新君未免太过凶险,完全不如把这个机会留给一个本来完全没有机会的人,所以赵盾的选择是情理之中的事,而晋国其他卿族对他这一公然违礼的行为集体噤(jìn)声,则证明了赵盾当时的权势已经到了可以为所欲为的程度。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4 19:15:24 +0800 CST  
显然,晋成公面对赵盾这样一个权臣,他要是不想步晋灵公被弑的后尘,也就只能听任摆布了。赵盾当然不会看不出这一点,于是他趁机大肆扩张卿族,尤其是他们赵家的势力,以晋国无公族为由,重建了早在晋献公时期就已经被废除的公族制度。

可是,重建公族制度不是加强了晋国的君权吗?怎么说是扩张了卿族的势力呢?因为赵盾搞的这个公族制度完全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他以诸卿的嫡长子为公族大夫,其他嫡子为余子,庶子为公行,跟真正的公族,也就是国君的子弟,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是不折不扣的僭(jiàn)越,但如果连弑君都可以逍遥法外,区区僭越,而且是对诸卿都有好处的僭越,又怎么会遭到反对呢?所以赵盾搞的这个伪公族制度很快就推行开了。通过这一举措,赵盾把自己的异母弟赵括立为公族大夫,把另两个异母弟赵同和赵婴齐立为余子,他自以为庶,为“旄(máo)车之族”,也就是公行,再加上他的儿子赵朔,在晋国政治中形成了赵氏独大的局面,也为晋国以后君权日弱、卿族日强埋下了伏笔。

从这些打击异己、徇私枉法、擅行废立、任人唯亲的行径我们不难看出,赵盾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本秩礼”、“续常职”和“出滞淹”来壮大赵氏的势力。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心术不正。有这样的人专权,晋国的人心和士气一定会受到打击。不过,由于赵盾的政策中还有“制事典”、“正法罪”、“由质要”等积极的内容,所以晋国的内政也并没变得暗无天日,赵盾因此还博得了一些贤名,而晋国的霸业虽然在赵盾专权的晋灵公和晋成公期间有所衰落,却也并没有一败涂地。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5 10:25:36 +0800 CST  
五五、一鸣惊人楚庄王

楚庄王在秦晋“河曲之战”的次年继位。他是楚穆王的儿子,楚穆王则是那个曾先后跟齐桓公和晋文公争霸的楚成王的儿子。楚穆王是个狠角色,周襄王二十六年(楚成王四十六年,鲁文公元年,前626年),也就是秦晋崤(xiáo)之战的第二年,还是太子的他听说老爸要废掉自己改立弟弟王子职,便毅然带兵逼宫,逼得一代雄主楚成王只好上吊自杀。也正是他,趁着晋国发生“五将乱晋”,赵盾大开杀戒搞得朝局不稳的时候,再次挥师北上,逼迫原本附晋的宋国、郑国和陈国都倒向了楚国,动摇了晋国的霸业。

楚穆王本来可以跟晋国正式较量一番的,以晋国当时的状态,很可能不是他的对手,可惜由于南方一些小国叛楚,使他只好先解决后院问题而无暇北顾,丧失了夺取中原霸权的大好机会。对楚穆王来说,这次机会的丧失是永久的丧失,因为周顷王五年(楚穆王十二年,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也就是秦晋“河曲之战”的次年,他刚刚初步平定了南方叛乱就死了。打败晋国,洗雪“城濮之战”的耻辱,称霸中原这些事只能等他的儿子楚庄王来实现了。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5 13:14:56 +0800 CST  
楚庄王刚一继位,楚国就发生了一场内乱。周顷王六年(楚庄王元年,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楚国的令尹成嘉(子孔)和太师潘崇率军讨伐群舒,命公子燮(xiè)和斗克(子仪)留守国都。公子燮曾谋求令尹之位而没成功,斗克则是那个在秦晋崤之战后被秦国释放的战俘,回国后一直郁郁不得志,所以两人都心有不平,便趁留守之机宣布国都戒严并派人行刺成嘉,阴谋失败后,又挟持楚庄王出逃,途经庐邑(今湖北襄阳西南)的时候,被庐大夫戢棃(jí lí)及其副手叔麋诱杀,楚庄王这才得以重返国都。

这场内乱说明楚国的内部也不稳定,强宗大族之间的争夺比起晋国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刚刚继位年不满二十的楚庄王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史记·楚世家》说:“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即使是桀纣也没达到“不出号令”的程度,可见他已经荒唐得出了格。

楚国内斗严重,楚庄王又不问政事,这给了晋国机会。楚国公子燮之乱的同年六月,赵盾在新城(今河南商丘西南)召集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会盟,原来附楚的诸侯又重新归附了晋国,只有楚国的铁杆蔡国没去。赵盾当然不能允许小小的蔡国反抗自己,第二年(周匡王元年,楚庄王二年,鲁文公十五年,前612年),晋军伐蔡,逼迫蔡国订立了城下之盟。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5 18:35:27 +0800 CST  
到这时候,看上去被楚穆王动摇的晋国霸权又得到了恢复,但齐国却根本没把它当一回事,在晋伐蔡的同年先侵入了鲁国的西部边境,然后又把曹国打了一顿,并攻入了曹国的外城。参与新城之盟的诸侯们开会研究怎么惩罚齐国,却因为齐国贿赂了晋灵公而无果而终。

“齐人赂晋侯”这件事记载在《左传·文公十五年》里,真实性着实令人怀疑,因为这个时候晋灵公也就是十一二岁的样子,齐国人会去贿赂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竟然能左右权臣赵盾,怎么看都不像是真的。不过,不管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它都说明新城之盟只是徒有其表,其实质果如齐人所说的那样,是“诸侯不能也”。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6 10:08:34 +0800 CST  
“齐人赂晋侯”的第二年,也就是周匡王二年(楚庄王三年,鲁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国发生了大饥荒,引得其周边的山戎、夷、越之族群起叛楚,侵占了楚国边境的许多地方。楚国担心中原诸侯也来趁火打劫,便关闭了其北地申邑(今河南南阳北)和息邑(今河南信阳息县西南)的北城门,并一度想要迁都避难。大概就是在这危急存亡之际,三年不理朝政只顾着花天酒地的楚庄王却突然振作了起来。

根据《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的记载,事情源于成公贾给楚庄王出的一个谜语。成公贾说:“南山落着一只鸟,三年了不动不飞也不叫,是只什么鸟?”楚庄王知道成公贾这是在影射他,便回答道:“这只鸟三年不动是为了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为了丰满羽翼,三年不叫是为了观察情况。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第二天楚庄王便临朝听政,“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悦),荆(楚)国之众相贺也”。

看来楚庄王之所以沉湎酒色,其实是在暗中观察群臣,所以才能在突然出手时做到有的放矢。可是,不就是想观察群臣的贤愚不肖吗,那办法有的是,何必采用这么夸张的手段呢?没听说过一国之君非要这样才能了解他的臣僚,只有那些大权旁落,君位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君主才会不得不这么做。

那么楚庄王有没有可能处在那样的境地呢?答案是有可能。由于当年他老爸楚穆王是弑父继位,所以造成了楚国内部政治势力的分裂,并在周顷王二年(楚穆王九年,鲁文公十年,前617年)酿成了卸任司马子西密谋杀害楚穆王的事,此后由于各派势力之间的斗争加剧,又在楚庄王即位之初酿成了公子燮之乱,所以,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这些线索都指向了楚庄王的处境微妙,也许沉湎酒色更主要是他的韬晦之计。想来,要不是饥荒和周边的叛楚浪潮导致了人们对当权者的普遍不满,楚庄王也许还没有机会这么快就翻盘。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6 15:32:50 +0800 CST  
谢谢??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6 21:17:10 +0800 CST  
楚庄王重整朝政之后,首先要解决的是迁不迁都的问题。蒍(wěi)贾反对迁都,说:“我能往,寇亦能住,不如伐庸。”庸国曾经追随武王伐纣,战力强劲(jìng),是这次叛乱的群蛮之首。蒍贾认为,别的国家都觉得楚国困于饥荒而没有能力作战,所以才趁机伐楚,因此只要出兵灭了带头的庸国,其他国家就会受到震慑,自己偃旗息鼓。

楚庄王采纳了蒍贾“擒贼先擒王”的建议,派兵伐庸。果然,出师后十五天,西南方向的百濮退兵了。楚庄王没了两线作战的担忧,打开国库把压箱底的粮食都拿了出来充作军粮,进军到句澨(gōu shì,今湖北十堰丹江口市西北)这个地方,准备彻底消灭庸国。

他先派出当年诱杀了公子燮和斗克的那个庐邑大夫戢棃率小部队侵扰庸国,结果戢棃战败,其下属子扬窗被庸人俘虏。三天后子扬窗逃了回来,对戢棃说:“庸人联合了群蛮,人多势众,不如跟主力会合后再进军。”大夫潘尪(wāng)说:“不好,不如继续跟庸人交战并且故意战败,这样他们就会轻视我们,然后我们才能战胜他们。” 戢棃听从了潘尪的建议,再次出兵攻击庸人,打出了七战七败的“骄人”战绩。庸人果然觉得楚国的战力不值一提,从此放松了对楚军的戒备。

楚庄王这时已经联系了位于庸国侧背的秦国和巴国。他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亲率大军进到临品(今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南)这个地方,然后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对庸人展开了攻击。跟随庸国叛楚的群蛮见楚、秦、巴三国势大,纷纷叛庸附楚。庸国一则轻敌,二则势孤,终于不敌三国联军的夹击,兵败被灭。

从此,属于楚庄王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7 10:02:47 +0800 CST  
五六、楚庄王问鼎

虽然楚庄王伐灭庸国,平定了叛乱,但楚国经过饥荒、内斗和叛乱的折腾,一时也无暇他顾,只能窝在家里养伤。这本来是晋国巩固中原霸权的好机会,但可惜的是,此时的晋国实际上也是外强中干,只能吓唬吓唬宋、郑、陈、卫这样的小国,连早已不复当年之勇的齐国都不敢碰,所以无怪乎郑国很快就又背晋附楚了。

周匡王五年(楚庄王六年,鲁宣公元年,前608年),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楚国恢复了元气,开始北上试探晋国的虚实。这年秋天,楚国进攻晋国的盟友陈国和宋国,赵盾亲自率领晋军相救。但是看起来赵盾只是做做样子,无意与楚军一决高下,因为他做了一波避重就轻的神操作:不与楚军决战,反倒会合陈、宋去讨伐此时已经附楚的郑国。

之所以说赵盾这是神操作而不是在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是因为如果他的确是攻楚所必救,那就该给楚军设好口袋等着吃掉它,但事实是赵盾对楚军救郑的行军路线根本没有预判,不仅谈不到给楚军预设埋伏,而且竟然晕头晕脑的在北林(今河南郑州东南)跟楚军不期而遇了,结果一场遭遇战下来,晋军败北,楚国活捉了晋国将军解扬。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7 13:30:39 +0800 CST  
楚庄王先胜一局,但还是不敢掉以轻心。第二年(周匡王六年,楚庄王七年,鲁宣公二年,前607年)他又指使郑国伐宋,继续试探晋国。郑宋战于大棘(今河南商丘睢县南),宋国战败,郑国缴获战车460辆,斩首100人,活捉250人,另外还抓住了宋国主帅华元。

说起来宋国之所以战败,其实挺冤。战前,华元杀羊分赏士兵,但却不知什么原因没分给为他驾车的羊斟,结果两军一开战,羊斟就驾着战车把华元拉到了郑军中。仗刚一开打主帅就做了俘虏,宋军不能不败,而羊斟这厮以私怨坏国事,也实在是令人不齿,所以《左传·宣公二年》毫不客气,直接开骂说:“羊斟非人也”。

郑宋交兵,晋国并未相救,因为秦国这个时候又向晋国发动了进攻。晋楚北林之战以后,赵盾意识到与楚国和秦国两线作战会对晋国不利,因此想跟秦国讲和,可是他又不肯主动找秦国説小话,便听从了猪脑子赵穿的建议,派兵攻打秦国,希望能打得秦国主动求和。结果,秦国没按他的指挥棒走,现在反倒来报复了,真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过这个脚砸的也有好处,那就是让楚庄王的试探落了空。

—— 未完待续 ——
楼主 蜗牛的文史哲  发布于 2019-12-27 18:53:48 +0800 CST  

楼主:蜗牛的文史哲

字数:154565

发表时间:2019-09-05 22:11:0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1 18:51:29 +0800 CST

评论数:4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