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海子山就是歷史上河源星宿海的真正所在地理考證, 兼論帝之下都崑崙


而硃思本資料對確認河源位置的, 就更為豐富了。

硃思本資料說:
”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餘里。”

硃思本資料明確指認河源在中國的西南方。

四川馬湖蠻部就在今天的四川宜賓以西屏山縣一帶。 麗江當然就是今天的麗江古城。 而文中的”帝師”, “撒思加”只是元代帝師在藏傳佛教之中的派別名稱。 硃思本年代的”帝師”, 當就是桑結貝。 桑結貝又名相家班, 歷任元成宗、武宗、仁宗各朝帝師, 而桑結貝本人是以前的西夏王族之後。 黨項人源自漢朝時的西羌, 根據地就在青海湖一帶地區。 即使後來黨項人東遷, 但青海一直仍然是這個族群的根據地。 現時找不到桑結貝的出生地, 所以, 很難去斷言文中的”帝師地”確切指的是在那裡, 由寧夏到臨夏到青海湖都有可能。

打開地圖, 將上文放到地圖上去進行考核, 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對這個”帝師地”, 選取了臨夏作為基本點, 並加上寧夏作為補充。 稻城海子山在麗江的北方偏西位置, 在馬湖的西方, 在臨夏或銀川的西南方。 這些地理方位, 完全符合硃思本資料所述。

現再看看各自的距離量度。


根據【元史】中的記述:
“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餘里。”

史籍中的里程, 指的是實際行程里數。 所以, 同一個里程, 放到在山區或平原地帶, 在地圖上所看到的直線距離可以相差甚遠。

由馬湖從東往西走, 要翻過不少五、六千米高的祟山峻嶺, 就算是在今天走國道省道從宜賓到理塘, 里程也已經上千公里。 所以文中的從馬湖到河源要”三千餘里”, 是合理的。 而從麗江北上, 雖然仍然是山路, 但有不少地方可以順著河谷走, 比起要翻過橫斷山脈要容易得多, “一千五百餘里”這個里程也很合理。 而海子山的對外交通, 唯一的相對平坦路途就在北方, 從海子山向北走出青海, 基本上就只是在順著河谷走。 所以即使地圖上的直線距離最遠, 但里程數反而比不上從馬湖要不停翻過山嶺來得那麼艱辛。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09-28 12:39:53 +0800 CST  


〈星宿海、阿刺海〉


而對星宿海的描述, 都實資料與硃思本資則有一定的出入。


都實資料的說法是, 泉眼湧水而出的所在地, 就叫做星宿海:

“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腦兒。火敦,譯言星宿也。”


而據硃朱思本資料, 要當泉水湧出、向東北流過百餘里後滙入一個海子後, 那個海子才稱為星宿海:

“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東北流百餘里,匯為大澤,曰火敦腦兒。”


元史中對這段都實的記載, 還有一定的補充:

“群流奔輳,近五七里,匯二巨澤,名阿剌腦兒”


而這又與潘昂霄的《河源志》的記載有一定的出入:

“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弱不勝跡,逼觀弗克,傍履髙山,下視粲若列星,以故名鄂端諾爾。鄂端譯言星宿也。群流奔輳近五七里,匯一巨澤名鄂楞諾爾”


【元史】中的阿剌腦兒, 當就是《河源志》中的鄂楞諾爾。 而元史中的”匯二巨澤”, 明顯是《河源志》中的”匯一巨澤”的抄寫錯誤。 但在百餘個泉眼水湧出流近百里後, 泉水滙入了一個海子的這種描述, 其實卻與硃思本資料並無二致, 唯一分別就只是名稱問題。 是泉眼地區本身就稱為星宿海, 定還是泉水要流經近百里後所滙入了的那個海子才是名為星宿海, 這裡沒有辦法能夠去探究。

姑勿論那個才是星宿海這個名稱的最終歸屬所在, 但百餘個泉眼湧出之水流過百里後滙入一個海子的這種描述, 能否在現實中找到這個存在? 大家不妨觀看以下地圖:



在海子山的北方數十公里外, 有一個很明顯的平坦開闊地塊。 這裡現時主要是一個沙蹟雜草叢生的地域, 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個特別的名稱。 川藏南線省道 g318 就從這裡穿過。 這個地塊四周為高地所包圍, 很明顯這個地塊是一個曾經的湖泊海子。 如果海子山的泉眼本身就名為星宿海, 那這個曾經的海子當就是【元史】中的”阿剌腦兒”。 如果按硃思本從藏人所得的資料, 這個地塊又才會是真正的星宿海。 但無論是那一個名稱, 兩份資料都能與地理實情吻合, 這才是考證史料的最重要一點。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06 11:21:31 +0800 CST  

<赤賓河>


當泉水滙入了這個名為”阿刺腦兒”的海子後, 水向東流, 史料中有如下記述:“自西而東,連屬吞噬,行一日,迤邐東騖成川,號赤賓河。”

現在就來看看何謂”自西而東,連屬吞噬”。



當附近所有的水源都滙入這個個海子後, 一道水流先向東行, 成為了那條赤賓河。 直至河水成為黃河前, 赤賓河就是這條水道的名稱。 而唐代所記下的”星宿川”, 當就是這條赤賓河。

當泉水最終滙聚成河後, 有數條從南方而來的支流滙入。 這些支流, 大多是發源於文中的”南山”, 亦即大雪山或橫斷山脈。 這些支流, 今天已不可復見, 不過有不少古地圖, 仍然展示著這些當年從南向北流的支流。 這些古地圖, 亦會在後文向大家展示。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06 11:38:37 +0800 CST  

<九渡>


下一個明顯的地理特就是那個很著名的九渡。 先看資料是如何說。

“又一二日,歧為八九股,名也孫斡論,譯言九渡,通廣五七里,可度馬。”

在上圖海子的的北方, 當年的赤賓河繞過山岰繼續向北流後, 進入了另一個同樣是四山圍繞的盆地。 這個盆地, 即使今天仍然是一個龐大的水漬地, 那裡水道縱橫, 無數水溝將整個盆地分割。

而當過了九渡後, 又進入了一個濁水之地:

“又四五日,水渾濁,土人抱革囊,騎過之。”

同樣地, 在那個水漬盆地的東北方, 今天的甘孜縣城的西南方, 有一灘很明顯的污泥地帶, 當就是歷代史料所記的水渾濁之處。 下圖將這個九渡盆地與濁水之地一併展現。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06 11:43:36 +0800 CST  

<兩山夾束>


過了濁水之地後, 水道從兩山之間穿過。 元史的用字是:

“自是兩山峽束,廣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測。”

這個”兩山峽束”, 同樣在甘孜縣的西北方就可以輕易地找到: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06 11:45:53 +0800 CST  

過了”兩山峽束”之地後, 下一個地點特點就已經是崑崙山餘脈阿尼瑪卿山。 而根據硃思本資料, 這段水道是時而向北、時而向東的走向:

“自渾水東北流二百餘里,與懷裡火禿河合。懷裡火禿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餘里,與黃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郎麻哈地。又正北流一百餘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餘里,又折而正北流一百餘里,又折而東流,過昆侖山下,番名亦耳麻不莫剌。”

今天已很難考究文中所示的水路, 但文中展示了由兩山峽束之後, 仍然不停向北流這個表述, 對理解當年的河道走向這一點, 就已經很足夠。 而到了阿尼瑪卿山後河道折向東流, 與今天的黃河水道並無二致。

對那條現今已消失了的”赤賓河”, 或”星宿川”的考證, 基本上可以完成。 對這段現已消失不見了的水道, 現不妨來看個完整表述: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06 11:51:31 +0800 CST  
@苜蓿09 2019-10-06 12:01:25
楼主解释以下,山海经里写昆仑在西北。
你所说的位置,从山西,陕西看过去,都是正西,甚至正西偏南。
方位就不对。
-----------------------------

苜蓿09:
2019-10-07 19:04:34 评论
评论 拯隨君: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 连书都不读,就跑这卖弄。还道听途说。哥懒得搭理你。
拯隨君:
2019-10-07 19:25:57 评论
评论 苜蓿09:是在那裡的西北方?
苜蓿09:
黑名单 举报 2019-10-07 19:36:29 评论
评论 拯隨君:那你认为呢?就看山海经的作者及其所处位置。如果山海经是商周时代的作品,那就超不出山西,陕西,河南那一带。

>>>

【山海經】·《海內西經》:

"
海內西南陬以北者。
,...,
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
"

單以海內西經言, 已經開宗明義, 指的是西南一偶的北邊地帶。 而崑崙是在這個地區的西北部。 從這點出發去理解, 不正就是今天的甘孜海子山地區?

要從山海經去找崑崙地點的論證, 應該是《西山經》的〈西次三經〉。 不過亦可以告訴你, 不容易玩得轉。 一來你首先要找到原點, 即祟吾之山的所在位置, 又或者是當中任何一個山的確實地點。 二來涉及實際里程, 須要對每個山頭做實地考察才能論斷山經裡頭的描述, 單靠地圖是不可能論證得了山海經的。

歷史論證, 絕不是靠張嘴就隨意去做憶測。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07 20:03:35 +0800 CST  

<地圖>

元代都實親身實地考察河源星宿海, 並回報元世祖忽必烈, 除了留下文字記述外, 還繪製成圖上獻。

【元史】對此的記載是:”是冬還報,並圖其城傳位置以聞。”

有所謂, 一圖抵萬語, 有圖有真相。 說得再多, 都不如一張地圖來得有說服力。 但潘昂霄的河源志並沒存有這張地圖, 這卻不難理解。 圖冊從來都是機密資料, 絕不會輕易向外人透露。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12 10:33:54 +0800 CST  

而硃思本亦曾經花十年時間製成一張〈輿地圖〉, 原圖不知是否已經失佚, 現時留傳下來的, 是明代人楊子器所曾題跋的一張〈輿地圖〉, 所以一般被稱為〈楊子器跋輿地圖〉。 這幅〈楊子器跋輿地圖〉, 亦當然標示了星宿海的位置。

不過現時相信年月最久, 而又最為可信的元朝河源圖, 是在元末明初的一部名為【南村輟耕錄】的書, 當中錄有一幅〈黃河源圖〉。 對這幅圖, 有認為是當年的都實原圖。



這圖的方位, 是以古代坐北朝南所定。 所以南上北下, 左東右西。 星宿海就在圖的右上角西南方位。 而這幅圖會被認為是元代所製的原圖, 主要是因為當中採用了元代人的叫法如”阿刺腦兒”,”赤賓河”等。 就算不是都實原圖, 亦肯定是元代人所製成。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12 10:35:45 +0800 CST  

而〈楊子器跋輿地圖〉則已經改為現時普遍的北上南下作法:



在圖中最左方偏下黃框的地方, 就是星宿海的位置。

雖然沒有能夠在網上找到高清版本因而不能看清圖中的文字, 但仍然不難測出最下方三個圓形之處, 所寫的是”星””宿””海”三字。 而三圓上方的那一個劃成一個海子的地方, 如果不是那個”阿刺腦兒”, 就是”九渡”。

這兩幅〈黃河源圖〉和〈楊子器跋輿地圖〉, 都非常明確標示了河源星宿海在中國的西南方這種事實。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12 10:37:21 +0800 CST  


<明清繼後的演變>



到了明代, 有兩幅重要地圖亦都顯示了星宿海的位置。

第一幅是於洪武年間所製的〈大明混一圖〉。

現時能於網上找到的該圖, 圖中文字都被覆蓋。 但可能的”星””宿””海”劃法, 與〈楊子器跋輿地圖〉的還是相當一致。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 先前元史之中, 無論是都實資料定還是朱思本資料所描述的那些從南而來的支流, 在這幅〈大明混一圖》有清楚展示, 能引證元史所記的資料。 如果以現代考核一條河水源頭的方法, 以”最遠的一個出水點”作為標準, 從〈大明混一圖〉之中, 可以明顯看出那些從”南山”而來的支流, 位置很大可能還要比星宿海更南。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15 20:24:25 +0800 CST  

河源, 在中國歷代史籍之中, 從來都只是一個地理觀念。 而且在【宋史】之中, 亦曾明確記下河源所在之地是位於”四山之間”。 所以, 討論歷史上的河源, 其實就是在討論整個河源地區, 而絕非單一出水點。 而圍繞河源四周的山嶺, 北流之水亦必然最終會滙入同一條水道。 所以, 將圍繞星宿海的四山包合入”河源地區”這個地理觀念, 是合理的, 實際上這更能符合河源昆侖是中華文明發源地區的這種觀念。

河源依然定位在星宿海, 而整個河源地區就要將圍繞四周的山嶺納入。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17 19:41:51 +0800 CST  

最後還有一幅重要地圖, 就是〈坤輿萬國全圖〉。

這幅〈坤輿萬國全圖〉, 現時最可信的說法是以永樂年間鄭和船隊的資料所繪製而成。 這幅〈坤輿萬國全圖》同樣表示了星宿海的位置:


雖然對鄭和船隊是否真的有深入內陸考證各山川地理不得而知, 不排除內陸部份會用上當時的歷史資料去繪製而成的這種情況出現。 不過圖中的星宿海位置, 深入山中; 對照周邊各個地理位置如成都、松藩、岷洮、越雟等這些今天完全可以考證的地名, 毫無疑問星宿海就在橫斷山脈的北坡上。

而這幅〈坤輿萬國全圖〉對星宿海附近地區的表述, 甚至可以直接與現今地圖做一個直接對比:


坤輿圖中的”董卜”, 就是今天的大小金川。 而越雋, 就是今天的西昌。 這些地名與松潘、岷山、成都等, 都可以輕易在衛星地圖標點出來以作一個對比。 可以看見, 在這部份坤輿圖的繪製高度準確, 山川與各個地點之間的方位地望, 都能夠與現今真實地理概況高度吻合。

而坤輿圖的另一個最珍貴之處, 是星宿海傍邊的那個”加湖”。

在坤輿圖中這個作為古代金沙江、瀾蒼江、怒江、和很可能的雅魯藏布江下游(即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共同源頭的”加湖”, 很明顯是一個曾經深入山中的堰塞湖。 看地望, 最大可能是位於橫斷山脈、喜瑪拉雅山脈之間的南坡地帶。 加湖雖然與星宿海沒有直接關聯, 但這個今天已經徹底消失了的四水源頭的湖泊海子, 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去證明, 在古代該地區必定曾經出現過重大地理事件, 讓該地區的水系統出現了一次徹底的顛覆。 不單止這個加湖現今已經消失不見了, 金沙江亦向北延伸並在雲南地區折向東行流入江水而成為今天的長江源, 而原本流入孟加拉灣的金沙江下游河道成為了今天怒江的出海口。 當然, 星宿海亦不再成為黃河之源。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17 20:48:45 +0800 CST  

最後到了清朝, 清庭派人從新探索河源。 現今留有兩部有關的記錄, 分別是《崑崙河源考》和《河源紀略》。

當清人從新考察河源時, 原本從四川星宿海北流之水早已斷絕, 清人認定河源在青海地區一個名為”茂必爾徹伯爾山”的地方。 這個河源位置未必與現今的相同, 但基本上已經不會有區域上的大分別。 雖然清人考察了當代的黃河源頭, 但他們沒有現代人的資訊條件, 基本上沒有任何能力去論證可能曾經出現過的河道變遷, 所以他們對前代河源論述進行駁斥的那些詳細, 在此不贅。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19 12:04:59 +0800 CST  


〈困難〉


看過元代都實考察河源的資料、兼硃思本所得到的藏人資料以作為核對後, 對河源星宿海的確實位置的認定, 已經可以得出答案。 但這個考核的最大一個疑慮亦顯而易見, 就是如何認定明代曾出現過如此天翻地覆的一個地理大變動, 足以令致分水嶺的位置向北移動, 改變了原有的黃河源頭(還有長江源)。

確實, 這種規模的地質調查, 只能夠交與專業人士去做研究, 本人沒有能力在這裡對此一命題做出一個地質證明。 不過, 明朝, 是一個有記錄以來地震出現最為頻繁的年代。 歷史上有記錄出現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就發生在嘉靖年間。 現附上一個明代地震發生年表, 以作參考之用:


資料來源: 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20卷 第4期 2010年12月 - 《明代地震災害的時空分布及其特點》童鵬飛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重慶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到, 明代尤其是中業以後, 地震的頻繁出現遠超任何可考的時段。 而這種頻繁地震的出現, 表明了當時的地殼運動正處於一個非常活躍期。

除了這些地震記錄外, 另一個可資證明, 明代曾出現大規模的地理變動的文獻記錄, 就是坤輿萬國全圖。

現時坤輿圖廣泛被認為是基於鄭和船隊的資料, 所繪製而成。 而坤輿圖當中所顯示的地理水文資料, 與今天其實存在著不少重大分別。 例如, 在歐洲有兩條從波羅的海橫穿大陸貫入黑海的水道。 同樣情況也可以在北美洲發現, 有一條水道從北冰洋貫入今天的聖羅倫斯河, 將整個東北部從北美洲大陸切割開去。 很明顯, 當年的北半球水位, 遠比今天的為高。




除此之外, 在星宿海的的旁邊, 有一個上文曾提及今天亦已經不能再看到的加湖。

這個加湖, 看地望應位於喜瑪拉雅山脈與橫斷山脈的交界處。 而最重要的一點, 是該地區的水文河道資料, 亦與今天的大相庭徑。 這個曾經的加湖是四江源頭, 金沙江不單止還未向東流入長江成為江水源, 出海口更在孟加拉灣。 金沙江以西的河道亦同樣向西流入孟加拉灣印度洋。

這些地理水文詳細與今天的明顯不同, 反映了曾經出現過的一次地質大變動, 不單止改變了喜瑪拉雅山脈北坡的河源星宿海的流向, 亦同時改變了南坡的水道走向。 加湖的消失和這些在山脈南坡的水道改變, 也是一個明代曾經出現過的重大地質事件的有力佐證。

河源星宿海的消失, 絕對不是一個孤例。 元代實都對河源星宿海的實地考察, 是一個曾經的真實存在。 加上一個完全獨立的硃思本從藏人所得的資料, 今天的稻城海子山就是曾經的河源星宿海, 具有完全的可信性。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20 12:56:37 +0800 CST  

按中國地勢, 喜瑪拉雅山脈本是水系統的南北分界線。 而山脈向東伸延形成橫斷山脈, 而東北方又分岐出岷山秦嶺一線而形成三大系統。 再加上雲貴高原粵北江西一帶山嶺將東方的廣闊地面分隔, 最終形成北、西、南、東四大水系統。

中國自古以來的四海, 當就是這四大水系統的各自出海口。


這個四大水系統, 其實在坤輿圖中依然可以得到認證:


但自古以來一直在發生的"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在橫斷山脈南北向的一段被打開一個缺口後, 這個完美水系統才被打破。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26 09:20:30 +0800 CST  


將以上兩幅"四海圖"來個並排, 以便做一個直觀對比: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27 11:51:13 +0800 CST  
@漫观云扰 2019-09-07 19:57:31

来,看一看一个已经消失的湖,叫潴野泽。
-----------------------------

也是現在才想起, 對漢代張騫所發明的這個潛行論, 現在可以蓋棺論定了。 其實只須要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物理常識, 就已經可以完全推翻。

對這個張騫認為是在甘肅的”出水口”位置, 現時唯一可以看見的相關史籍記載, 其實也是在《河源志》中的一個間接描述:

“史稱河有兩源,一出於闐一出蔥嶺。于闐水行合蔥嶺河注蒲類海流狀至臨洮出焉。今洮水自南來,非蒲類明矣。”

按《河源志》所述, 這個出水口位置看似就是位於臨洮。 臨洮大致是洮水滙入黃河的那個地區, 今天洮水滙入黃河的這個位置是劉家峽。 可以看看劉家峽當地的地勢圖:




從劉家峽沿黃河向上游行, 就是積石地區。 這一大段的黃河河道, 都是在山中峽谷穿行, 任何一次大山崩, 都足以將河道封睹形成堰塞湖而形成暫時斷流, 直至堤缺後河道從新回復暢通。 這或者可以解釋了這個潛行論-甘肅出水口的由來。 但也要注意的是, 《河源志》說入水口是”蒲類海”, 蒲類海被指為今天的巴里坤湖, 位於哈密以北的天山北塶。而鹽澤, 被認為是”蒲昌海”, 亦即今天的羅布泊。

這裡不再探究《河源志》為何說成是”蒲類海”, 但無論如何, 于闐北流之水是萬萬不能流入天山北塶地區的。 而羅布泊, 其實單看簡單地理介紹, 只須要再加上一個簡單物理常識, 就已經知道這個潛行論的問題出在那裡, 和其不可能性。

資料來源自某百科:
“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海拔780米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北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东南部,中心位于北纬40.5°,东经90.3°。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


推翻張騫湣行論的一個關鍵數字就在上文之中, 大家現在應該不難看出, 那個物理上的不可能性, 是在那裡。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0-29 19:21:18 +0800 CST  

<稻城海子山>

考證了歷代史料對河源地理方位的記錄後, 現將會對稻城海子山做一個直接審視, 看看海子山自身是否有足夠條件, 成為歷史中的黃河真正源頭。

海子山位於理塘與稻城兩縣之間, 是每位從理塘到訪今天的旅遊勝地稻城亞丁的必經之處。 現先看看海子山的地質資料。

海子山地區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冰帽遺跡, 總面積愈三千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愈四千米, 亦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古冰體遺留。 這裡有著角峰、冰斗、 冰斗湖、U形槽谷、冰蝕注地等完整冰蝕地貌。 而整個地區亦充斥著各種古冰川堆積而成的地貌如終磧堤、側磧堤、冰川基磧、蛇形山丘、羊背石、冰川漂礫等。 而海子山這個名稱, 本就是來自佈滿了整個山原面過千個由冰蝕岩盆所形成的湖泊海子。

海子山是青藏高原面積最大的高寒濕地之一, 亦是四川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最多、密度最大的一個濕地, 其生態系統非常完整。 區域內是一個以灌木叢為主的木本沼澤濕地, 而草本沼澤濕地只分布在溝谷之間。 區內高寒地帶物種資源非常豐富, 自然景觀和生物均具獨特的多樣性, 是四川麝類種群密度最大的地區。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1-02 10:56:08 +0800 CST  

對海子山地區的物種資源, 將會留待下章討論昆侖時才作出跟進。 本章只會對海子山是否能夠符合歷代對河源”星宿海”的描述進行探究。 現先不妨再將【元史】和《河源志》中所記有關的資料擇錄出來。

在【元史】中, 都實資料是做如下記述:

“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腦兒。火敦,譯言星宿也。”

這段文字基本上就是《河源志》所記, 不過《河源志》中多了一個”泥淖弱不勝跡”的描述:

“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弱不勝跡,逼觀弗克,傍履髙山,下視粲若列星”

而【元史】中硃思本的記載則非常簡單:

”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據都實資料, 星宿海是由泉水從地湧出而成。 直接向北流入海子的泉眼約有百餘個。 這些泉眼的一個特點是”弗可逼視”, 即不能靠近觀看, 在《河源志》中被記為”泥淖弱不勝跡”。 當走上高山, 從高向下望時, 這堆泉眼就顯得”粲若列星”, 星宿海因而得名。 而這種表述完全可以從現實中的海子山找出根源。

楼主 拯隨君  发布于 2019-11-02 14:20:08 +0800 CST  

楼主:拯隨君

字数:19797

发表时间:2019-08-03 10:40:3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1-03 04:15:39 +0800 CST

评论数: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