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美帝贸易战,读史论英雄,连载《家国丝路大英雄》(黄良浩原创)

第32章、汉高文景英雄榜

从汉高帝到文景之治的汉史来看,南北丝路都有发展:在北方的长城内外,逐渐形势汉匈之间的关市丝路;在南方岭海之地,赵佗基本上维护了岭南统一的格局,让中越丝路得以延续,不论水陆两道如何发展,中越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越南之地自然会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北方的长城边塞得益于周勃,要不是他先震慑胡虏,后平定叛乱,继而收复长城要塞,边郡就会乱成一锅粥。虽然,虽然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不得不委屈地与匈奴进行和亲,每年奉上大量丝绸布帛,来维系汉匈关系;但是,开设长城关市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像南方的南越、长沙两国间也有关市,国家之间的邦交和贸易得以稳定下来,直接间接地造福了百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点评以下的丝路英雄,将按照他们的功绩,一同煮酒论史:

//////////////////////////////////////////////////////////





英雄:陆贾

籍贯:楚人

职业:西汉初年的太中大夫

特长:陆贾能言善辩,口才极佳,他的一张嘴顶得上千军万马。陆贾经常出使各诸侯,是个外交奇才。陆贾一开口就像打机关枪一样,不言则已,一言惊人!赵佗曾统兵数十万,横扫岭南,但在陆贾面前,他被教训得胆战心惊,输得心服口服。因此,赵佗不得不向大汉朝北面称臣。

著作:西汉前期著名的政论文集《新语》。

丝路贡献:陆贾两次出使岭南,不费一兵一卒,不花一分一毫,仅用汉高祖刘邦赐予的南越王印玺,就收服了赵佗,让数千里的南越大地回归汉朝,而且,把南方和平的岁月延续了超过一甲子。比起秦王朝来说,陆贾的功绩远远胜过前人,秦帝国数次发兵,造成数十万士卒的伤亡,才勉强平定百越。但是,仅仅八年时间,暴秦灭亡,与南越永别。相比之下,陆贾怎么算,都赚大发啦!汉文化得以进入岭南,并传入越南北部。赵佗开拓的中越丝路将受到汉文明的影响,必定受益匪浅。

参选感言:“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见《史记.陆贾传》)

后世评价:

1、许浑写下《登尉佗楼》,有诗为证:”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可见,陆贾对汉越两地大有功德!

2、原创《念陆大夫》一首,用来纪念陆贾:“陆贾功勋后世崇,说赵归刘岛夷中。两度南行兴大业,汉人越路万古通。”


丝路英雄评级:一星级(推荐)

//////////////////////////////////////////////////////////




英雄:赵佗

职位:汉授南越王(合法身份),私下曾自称"南越武帝"(那是非法的冒牌货,让汉文帝和陆贾给打了盗版)。

特长:特别长寿,在所有帝王将相里面,赵佗最长命。前221年,从秦消灭六国开始,赵佗就暂露头角,曾一度带兵戍守越地,他当年至少有20岁。赵佗在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他至少也超过104岁了,还有传闻说,赵佗有105岁,他何止长命百岁呀?想想看,长寿天子乾隆皇帝才89岁。所以说,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丝路贡献:

1、赵佗两次归附大汉朝廷,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局面,这有利于汉越两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地百姓走向融合。

2、赵佗向汉文帝贡献了丝路特产:一双白璧,一千只翠鸟,十个犀角,五百个紫贝,一器桂蠹,四十双生翠(翡翠啊),二双孔雀。


收获:

1、汉高祖刘邦赐予赵佗南越王印玺,赵佗享受了"剖符通使"的王者待遇。

2、汉文帝赏赐赵佗丝绸厚礼:五十件上褚衣,三十件中褚衣,二十件下褚衣。哇噻,那都是上等的丝绸时装呀,还不把赵佗美死呀?


参选感言:“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後,去帝制黄屋左纛。”(见《史记.南越列传》)


评论:

1、唐人许浑的《登尉佗楼》写道:“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这一诗句就是写赵佗。

2、原创《越王誉》一首,以颂扬赵佗的贡献:遵奉家国大蛮酋,诚心归附衣锦绣。妄自黄屋当废去,汉越和安颂千秋。


丝路英雄评级:二星级(第二次点评,推荐上榜)


//////////////////////////////////////////////////////////



英雄:周勃

职务:最厉害时官至右丞相,兼太尉。

爵位:万户侯(到汉文帝时)

特长:对付反骨仔,击退匈奴人。

1、汉高帝时,韩王信、陈豨、赵利等人谋反,发动叛乱。全靠周勃出手,他把反骨仔一个个给打趴下了。而且,多次击退匈奴胡虏,又在平城进攻冒顿兵团,硬是把他们赶走,这才彻底解救了刘邦。

2、周勃斩杀了陈豨,击破谋逆的燕王卢绾,哪里凉快,就把人家驱逐到哪里去,结果卢绾客死塞外他乡。

3、吕后族人吕禄、吕产想危害汉室江山,做了反骨仔,结果,还不是被周勃一举扫灭了吗?


贡献:在汉匈交通史里面,周勃一举收复雁门、云中、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边郡,安定了汉朝的北部边塞。不得不说,周勃是个筹边的人才,他稳定了汉匈之间的边疆形势。日后边塞可以进行边关贸易,客观上改善了汉胡交往的关系。(见《史记.匈奴列传》:“今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参选感言:没有!(周勃为人敦厚,话不多,他不善言辞。)

评论:

1、刘邦很有眼光,他看好周勃,“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这是刘老板对周勃的最高评价!

2、原创《怀绛侯之业》一首,用来怀古论英雄:绛侯挥师破韩王,击杀叛逆陈豨亡。胡虏退走千里外,汉威由此再声张。


丝路英雄评级:二星级(推荐)

//////////////////////////////////////////////////////////




英雄:李广

籍贯:陇西成纪人

官职:李广先后担任过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

特长:射箭!他箭法精准,堪称一代箭神!

贡献:在汉景帝时期,李广拼死在边郡与匈奴人作战,先后转战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有力地捍卫了汉朝边关,使关市贸易得以延续。而且,他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夺得敌人的军旗,威震一时。

评论:

1、汉文帝评价李广,为他觉得惋惜,认为李广如果在汉高祖时期出生,必定能立下大功,再封个万户侯。(见《史记.李将军列传》: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2、典属国公孙昆邪向汉景帝哭诉,他认为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不能任由他与匈奴人玩命,再这么疯打下去,迟早要挂掉。(见《史记.李将军列传》: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3、原创《叹李将军》一首,对李广深表惋惜:胡虏入寇愤同仇,挺身报国护神州。生不逢时帝惜叹,他日难再觅封侯。

丝路英雄评级:一星级(提名)

//////////////////////////////////////////////////////////

汉高帝及文景时期丝路英雄榜揭晓:

推荐上榜英雄:周勃(二星级)、陆贾(一星级)、赵佗(二星级,第二次推荐上榜)

提名上榜英雄:李广(一星级初评),到汉武帝时期,还会继续点评这位英雄!


汉武帝的时代已经开始,丝路英雄又何止李广一人呢?大汉朝丝路进程即将拉开激情澎湃的历史大幕!

新一代英雄将先后震撼登台!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8 21:08:19 +0800 CST  
@jack学股票 2019-06-09 08:37:05
时势造英雄,国力衰弱左宗棠收复新疆可歌可泣!
-----------------------------
除了左宗棠以外,还有刘锦棠、董福祥两员猛将相助,他们可算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左右手!以后本书会专门描写他们的铁血传奇!敬请期待!

感谢你的支持,如果你觉得本书还可以的话,可以向身边的同学、朋友、亲戚、老师、同事转发并推荐本文的!谢谢!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9 09:59:24 +0800 CST  
@tianyahjf 2019-06-09 09:21:32
清朝的历史我最有兴趣
-----------------------------
清朝正式步入近代化,这个过程曲折而又艰辛!

请问你对清朝的哪一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呢?对清朝人物的历史功过又如何看待呢?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是正是邪呢?

如果你觉得本文还可以的话,请向同学朋友转发并推荐本文吧,谢谢!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9 10:02:24 +0800 CST  
第33章、救援东瓯国

【东瓯赎罪】

吴王刘濞伏诛,老贼的阴谋被解密了,他曾说南越国会出兵三十万相助,那都是谎言。你也不想想,南越王赵佗是何许人也,人精一个。吴王老贼最多买些海货把玩把玩,给不了赵佗什么好处,吴王在前面“抢钱、抢粮、抢娘们”,却让赵佗派兵跟在人家屁股后面,除了臭狗屁之外,啥都捞不到,还要倾国出师,那不找死吗?

更何况,人家赵佗年事已高,他就认陆贾,就服汉廷,你吴王小辈算个球呀,让我老赵放着锦绣太平不要,去干掉脑袋的生意,图个啥?

退一万步说,吴王悬了重赏都没用,越地藩王们也不傻,但凡有些斤两的都不会跟着瞎起哄,有逍遥王不当,去做“炮灰”,凭啥呢?你吴王还是省省吧,留着暧昧得蛋疼的眼神去勾引小弟好了。结果,南越王、闽越王鸟都不鸟吴王,只有东瓯王屁颠屁颠地跟着呐喊。而且,只是瞎嚷嚷,那一万人的东瓯军很狡猾,压根儿就没有打算过长江北上。

即便这样,东欧王也做了谋反集团的从犯,一见吴王惨败,心里可是贼凉贼凉的。哇塞,三百石以上的谋反官吏都得死,那俺这个王还当不当了?

好在,汉廷为了诛灭吴王,悄悄地向东瓯示好,伸出了纯金的橄榄枝,千金欲买吴王头,这可比吴王的空头支票来得实在!于是,以前说过,东瓯王策划了一场劳军,结果砍下了吴王头,不但得到千金,还因功赎罪,不被诛杀;庆幸之下,东瓯王得以全身而退,他带领军队返回王族故地东瓯国。

东瓯离吴王领地较近,会稽郡就在浙江中、北部,而东瓯国在浙江南部,如果吴王发令,也许东瓯人会颇为忌惮。由于国小力弱,东瓯国多数受制于吴王,难免被裹挟,从而参加叛乱。如果想捞好处,也得不到什么,人家吴王还要照顾其他六个诸侯王,而且都是刘姓亲族,排队也轮不到东瓯王这个外人。

东瓯人为啥不过长江呢?他们在地理上受到限制,要么穿过会稽郡,再到吴郡,然后,北上进入楚国领地;要么走江西的路,越过豫章郡,再取道淮南,之后才能渡过淮河。因此,所有造反诸侯里面,东瓯王离中原最远,即便想到梁国分一杯羹,也轮不上你。

估计为了保全实力,观察局势,东瓯人都会留在江南。就算吴王刘濞想划江而治,人家吴郡、豫章都尽在掌握之中,用吴郡控制长江口,靠豫章封锁寻阳(今天的九江),长江防线就可以建立起来,那就没东瓯人什么事啦。

即使吴王夺取中原,东瓯还是会呆在老地方,他们是越人。想当年,越王勾践也要争霸中原,但争得过来吗?最多就是打败吴王夫差。后来,春秋的越王后继者输给了楚国,江淮变为一家,越人只有避居江南,甚至逃入海上,他们历来都没有问鼎中原的实力。

至于说到南越王,即便赵佗有野心,他也过不了长沙国这一关。以前,南越不就是攻打长沙国边邑吗?顶多入湖南闹一闹,越人一到岭北就不好办,他们的优势是打水战,楼船也开不过去,他们的步骑兵简直弱爆了,如何能进军中原呢?因此,越人只会割据一方,完全无力北伐中原。

说了那么多,或许,有人会问:这东瓯王和闽越王是何许人也?


【东瓯求救】

原来,第一代东瓯王摇和闽越王无诸都是“星后代”,那明星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句践。秦始皇统一百越之时,把两位“星后代”废为君长。很快,秦末大乱,天下皆反,无诸和摇跟随诸侯起义。秦亡之后,项羽并无给两位“星后代”好脸色看,就你俩,想当王?门儿都没有!于是,两位“星大爷”拒绝归附项羽。

当汉王刘邦围攻项羽的时候,无诸和摇就率越人,从后面力挺汉朝,因此,江东也落入汉廷之手,霸王即使过了江,都难以卷土重来!

汉廷也够意思,先后立无诸和摇当藩王,无诸为闽越王,摇为东海王,世人称为东瓯王。

既然汉廷立了东瓯王,那他就不该跟随吴王造反,而后,设计铲除吴王就显得有些反反复复了,着实无奈;但在吴王余孽眼中,东瓯王绝对是镜子里的猪八戒!

吴王的儿子刘子华、刘子驹逃跑到了闽越,刘子驹多次在闽越王面前说东瓯的坏话,大骂那位里外不是人的猪八戒,时常劝说闽越去攻打东瓯,完全是要报复杀父之仇,发泄杀父之怨。

到了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由于刘子驹长期煽阴风、点鬼火,闽越王终于忍无可忍,他派兵围攻东瓯国。这个东瓯国大概在今天北起温岭,南至温州的沿海地带。一条瓯江河从国中流过,东面就是大海,闽越兵可以水陆并进,两面夹击。

东瓯王事先没有任何准备,一旦受到袭击,也就无力抵挡,他只好带领人马且战且退,最后,被闽越兵团团包围,军中粮食将尽,困顿不堪,就要打白旗投降了,但又心有不甘,于是,暗中派使者向汉廷求救!

那么汉廷将如何处理这位“二师兄”呢?这要看汉武帝的智慧啦!


【救援东瓯】

很快,汉廷收到东瓯的告急文书。汉武帝当上天子不久,还要依仗大臣,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天子首先问他的亲舅舅——太尉田蚡。田蚡一副自扫门前雪的态度,他找借口回避,说越人相互攻击乃是家常便饭,他们多次反反复复,不值得劳师动众去救援,况且昔日秦帝国已经抛弃了他们。

中大夫严助并不同意,他反驳了田蚡。道理很简单,以前秦帝国连都城咸阳都抛弃了,何况是越地呢?秦帝国早已灰飞烟灭,如今,小国来求救,如果不理不睬,这会让人投诉无门,令小国寒心,那么汉王朝又何以做天下的万国宗主呢?(见《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又何以子万国乎”)

好一个万国宗主,此话很对汉武帝的胃口。其实,严助此人颇有才华,是个辞赋家,当初汉武帝召集百多人考核对策,其中严助的策论最好,因此任命他为中大夫。这个中大夫虽然只有一千石的等级,但却是皇帝的智囊,因此,汉武帝很重视严助,听从了他的建议。

但是,汉武帝也说出了他的困惑:“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见《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然而,这是个挑战,汉武帝只给了严助天子节,命他火速赶去会稽郡,调兵救援东瓯。

说到这里,有必要讲讲有关虎符的军规。虎符制度创立于春秋战国,有文物杜虎符作证。当时,军规很严,只认虎符,不认其他。一般来说,调兵在五十人以上就要出示虎符。虎符体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权威验证和保密制度,那怎么用的呢?

天下郡县都会制作相关的虎符,用于调兵遣将。虎符制成后,模具就会立刻销毁,保证此物在世上独一无二,再无法伪造。虎符一分为二,左半边掌握在将校手里,右半边掌握在天子手里。

调兵的时候,天子派人拿出右半边虎符,与军营将领的左半边虎符进行合体校验,如果两符能严丝合缝地成为一体,那就表明通过了身份权威验证,立即发兵;否则,就是伪造兵符,有擅自调兵的谋反之嫌,弄不好,那可是灭族的大罪。


【智勇相救】

那么如何救助东瓯呢?

严助本是会稽郡吴县人,他知道吴王刘濞覆没之后,会稽郡归入汉廷,监管十分严格。

于是,严助只有冒险一试,结果,郡太守以没有虎符、不合军规为由,拒绝发兵。但是,严助也不好惹,他祭出天子节的杀手锏,要杀鸡给猴看。好你个太守不听命,那就拿郡司马开刀,可怜那个管大头兵的老粗,成了严助的刀下亡魂。

太守这猴子见到鸡都惨死了,几乎吓尿,他不敢再挑战天子的权威,因为,不服从天子节,就有欺君罔上的大不敬之罪。这等麻烦我一个太守惹不起呀,更何况,仅仅是兵发东瓯国,又不是像吴王老贼那样谋反,这风险断断不会比掉脑袋大,那就试试吧。

严助命令一下,立刻发兵,从海路南下,十万火急地驰援东瓯国。

为何要走海路呢?原因有几点:

1、一来可以指挥战船,南下到瓯江口,然后,沿着江河向内地挺进,这样走可以快速实施救援。而且,航行定位清晰,无须浪费时间去探路;同时,可以出其不意,有奇袭的效果,对敌人造成较大的震慑力。

2、若走陆路南下,还要探路,更应提防敌人的伏兵。因为,闽越兵包围东瓯国人,单从外围突破,恐怕来之不及,救之不得。若你把时间浪费在陆路上,闽越兵发起急攻强攻,汉军还未到,东瓯王就会先挂掉。到时候,黄花菜都凉啦。

3、从海上进军,速度快,兼且可以围魏救赵,逼近闽越沿海;若从海边登陆,还能直捣闽越的老巢,这个杀手锏威力更大,完全能镇住闽越王。他只有回师自卫,不得不解去东瓯之围。既可救出东瓯王,又能逼退闽越兵,甚至兵不血刃,便会不战而屈人之兵。


严助这次进军声势浩大,闽越兵收到消息,当时就吓懵,人家还未杀到,就立马退兵了。汉廷军威难犯啊,谁敢抗拒呀?君不见吴楚叛军的下场吗?他们曾一度席卷中原,气焰是何等的嚣张,那吴王刘濞意气风发,妄称东帝,简直就是不可一世!但结果呢,汉军反击,吴楚逃遁,一触即溃,一溃千里,兵败将亡,身首异处,叛军的下场相当惨烈!

吴王老贼的人头早就搬家到长安了,一个孤魂野鬼,好不凄凉!闽越王只是被吴王余孽煽动,才“抱打不平”,原以为这是助打太平拳,谁知道惹毛了汉家精兵,哪里有什么好果子吃,三十六计走为上。

东瓯王得救了,他对汉廷千恩万谢。同时难免对自己的处境表示担心,想想闽越兵就后怕,他们人多势众,都是粗胳膊、大拳头的野蛮人。我东瓯民众打不起,更惹不起,那还躲不起吗?东瓯故地不宜久留。东瓯王立即上书汉武帝,请求将全体国民迁徙,归附入汉朝境内。

汉武帝准奏了,于是,把东瓯民众迁徙到江淮之间,充实那里的人口,弥补以前吴楚叛乱所造成的民夫损失。从此,汉朝开始了经略东南沿海的行动,直到为海上丝路的首航扫清一切障碍!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汉书.严助传》

《史记.东越列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9 10:05:14 +0800 CST  
第34章、闽越事变

【闽越阴谋】

百越先人分布在浙江中南部、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其中,闽越人大多居住在福建,比起浙江和广东来说,那里相对贫瘠。因此,古代民风彪悍,可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刁民狠勇喜侵凌。闽越国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好斗,往往靠拳头说话。公元前138年,闽越人就曾经大举入侵东瓯国,结果,东瓯王像遇到瘟神一样,避之唯恐不及,全国民众都躲到江淮之间,这才免了杀身之祸、亡国之辱。

但是,闽越王不安份,他没有消停,才过了三年,到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闽越王居然派兵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小个子反倒来挑衅大块头了。

从地理上说,南越国与闽越国接壤,边界北面有五岭的余脉,南面则是粤东的潮汕平原。一旦南越国受到侵扰,海外的商船就不敢北上福建,甚至连粤东沿海都不想去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闽越王在试探邻邦,先打东瓯,后打南越,他想干嘛?妄图称霸东南沿海吗?

假如闽越王在陆上边境占了便宜,他就会得寸进尺。如果,闽越王派出战船,跑到珠江口来舞刀弄枪,那就不好办了。番禺是就在珠江口内,容易受到来自海上的侵扰。番禺是南越的商贸、文化 、行政中心,但是,当时的南越人几乎没有海防意识。后来,东越王就曾派战船到南越沿海,恐怕要揩油、打秋风。因此,对于闽越兵的试探性侵扰,不可不防呀!

当时的南越王是赵佗的孙子——赵胡,他听闻闽越那个凶恶的邻居上门找麻烦,真是忧愤交加。南越国地广数千里,人口是闽越的两倍以上,并非无力一战,也绝不畏惧,只是先王赵佗与汉廷有约在先,归附汉廷之后,对于一切纠纷都不妄动兵戈,而且在汉五年,即大约公元前198年,汉高祖刘邦册封了闽越王。不管你闽越王獠牙有多长,拳头有多大,总有人治的了你,那还是找汉廷来解决吧。

于是,赵胡向汉廷上书,汇报情况。书上说:南越和闽越本来都是汉廷的藩臣,不应该相互发兵攻击,可是如今闽越抢先动手,居然兴兵侵凌南越,臣不敢以暴制暴,反戈一击。唯有请天子下诏来解决问题。

汉武帝收到报告后,觉得南越王有道义,守约法,决定为南越国主持公道。

其实,汉武帝明白,这个闽越王有前科,是个侵盗劫掠的惯犯,上一回派严助发兵,就是要救援东瓯国,如今又来这么一出,实在闹腾,太不像话啦!

严助上次回朝复命,早就对东南的纠纷有见解,经一事长一智,汉武帝怎么会不防备闽越呢?当初,把东瓯国人迁徙到江淮之地,就是要在浙南留出一个缓冲地带,不让闽越部队和会稽郡的守军发生直接冲突,希望息事宁人,化干戈为玉帛,造福地方百姓。

可是,从当时形势上看,小小闽越国,北侵东瓯,南掠南越,的确霸道!好个闽越王,你到底想干什么呀?


【杀闽越王】

经过分析可知,闽越王郢恐怕有不轨之谋,他意欲兼并邻国,以壮大自己,向南控制海洋贸易之利;向北耍阴谋诡计,想偷袭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进而吞并会稽郡。难道他要做越王勾践第二,妄图称霸中原吗?(见《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今闽越王狠戾不仁,杀其骨肉,离其亲戚,所为甚多不义,又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为暴强,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句践之迹。”)

这一回,汉廷无论如何都绝不姑息,更不会袖手旁观。这一回,汉朝要彻底清算闽越王,甚至不惜从陆上发兵。因为,汉朝海军还未壮大;上一回,严助大张旗鼓,从海路发兵,是要救急救难,从沿海火速驰援。但如今,闽越兵盘踞在八闽大地,闽越王很有可能躲入深山老林,不可避免要出动步兵。而且,要做好打山地丛林战的准备。

按战略布局来说,豫章郡(约是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和会稽郡(大部分在浙江省中北部)最靠近闽越,当年消灭吴王刘濞之后,汉廷把两郡收入囊中,能够从北方、西方部署兵力,两面压制闽越。于是,汉武帝调兵遣将,他派大行王恢带兵从豫章郡出发,向东进攻;让大农韩安国由会稽郡出师,南下征讨。

但是,福建省西部有座武夷山,它北牵会稽,东向闽越,南抚五岭,西连豫章,山势蜿蜒,险阻重重。闽越王打听到汉廷出兵的消息,他马上发兵,凭险据守,打算抗击汉军。

闽越王郢有个弟弟,叫做馀善,虽然,汉兵还未翻过山岭,但是他觉得大事不妙。于是,馀善与国相和宗族的人一起密谋,他对众人说:闽越王擅自发兵攻击南越国,没有请示天子,所以汉军前来讨伐,那是要诛灭闽越王呀。汉兵大军压境,人强马壮,即使我们侥幸获胜,到后来,对手发兵只会越来越多,闽越不亡,战争不止。如今,只有杀死闽越王,向天子谢罪。如果天子听从,就可以罢兵,国家得以完整保全。倘若发生意外,天子对求和不予理会,那我们只有拼死力战,即使不能取胜,也可以逃亡到海外。

众人齐齐称善,赞同这个方案。于是,馀善用鏦(短小的兵器)刺杀了闽越王郢,砍下了他的脑袋。馀善派使者带着郢的人头去见大行王恢。

王恢认为汉军劳师动众,不过是要诛杀闽越王而已,而今他已人头落地,汉军可算是不战而胜,有莫大的好处,不值得再进军了。于是,王恢派人去通知韩安国,让他停止军事行动。

王恢让人带着郢的人头,上报天子。汉武帝因此召回了两位将军,同时还下达指示,认为无诸的孙子繇君丑没有参与阴谋,可以立为越繇王。于是,派郎中将前去策立,让闽越的祖先可以被继续伺奉,保全了闽越王国。但是,馀善借着威势,在国内称王称霸,比闽越王郢更加凶悍。

闽越国内有种风气不好,就是只崇尚强悍勇武,轻视弱者,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国度,越繇王丑实在郁闷,他眼见盗版王爷馀善横行无忌,俨然螃蟹一只,却拿他没法子。不少国人都当了馀善的跟屁虫,越繇王只好上报天子。汉武帝不想再动兵戈,要集中精力对付匈奴人;同时,认为馀善带头诛杀了首恶郢,算是有功之人,为了安抚他,决定册立馀善做东越王,与越繇王并立于闽越国内。

谁知道,这个馀善比他哥哥郢更坏,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悄悄地蚕食了东瓯国的故地,势力在不断扩张,最终成为东南沿海的心腹大患。

闽越的地理很特别,不论从陆路看,还是从海路看,它都刚好卡在会稽郡和南越国之间。如果收服闽越之地,那么东南沿海的航线就可以打通,从会稽乘船南下,只要沿着海岸线航行,可以先到闽越沿海停泊,补给淡水和食物,继而由向导带路南下,到达两粤交界的沿海地区。乘着东北风,便能抵达珠江口,番禺是天下间最大的海上贸易商都,停靠番禺后,那里珠玑、玳瑁、海贝、珊瑚应有尽有。沿着两广沿海,还能向西进发,抵达南越的象郡(今天越南北部),以及赵佗后来开拓的交趾、九真,海陆丝路都能向南延伸。如此一来,东北从华东出发,经过东海及台湾海峡,打通沿海丝路,西南最远可达北部湾海域,所有沿海地区,都会得益于海上丝路的发展。

但是,闽越多变,往往事与愿违,南海丝路只能发端于两广沿海。到底还有什么变故呢?

欲知后事如何?

一切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史记.东越列传》

《史记.南越列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9 10:10:19 +0800 CST  
第35章、百越之辩

当汉武帝派兵讨伐闽越王郢之时,淮南王刘安上书议论此事,由此,汉武帝更加关注东南半壁的局势了。总之,一旦得到东南沿海,那就能开拓南海丝路!

不过,这个刘安是谁呢?原来,他是淮南厉王刘长的长子,而这个刘长则是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但是,这新旧淮南王两父子不是什么好鸟,当时刘安脑后虽然未有反骨,却包藏祸心,而且,日后演变出谋反之心,藏也藏不住,必定昭然若揭于全天下。

刘长有勇有志,可惜暴躁狂妄,嚣张之极,根本不给汉文帝面子,他私下立制,抗拒汉法,滥用私刑,残杀无辜的臣民。汉文帝六年,即公元前174年,刘长胆大包天,居然勾结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密谋造反起事。更离谱的是,刘长还私通匈奴和闽越,派使者相约对方,让他们一南一北分别带兵响应。

结果,阴谋败露,刘长被汉文帝废除王号,流放到蜀郡去。刘长被装进囚车,一路上吃尽苦头,他生性桀骜刚烈,不甘受辱,结果绝食而死。

因此,不明就里的老百姓还唱歌谣讽刺汉文帝,唱什么:“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见《汉书.淮南王传》:民有作歌歌淮南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弄得汉文帝十分尴尬,后来,由于哀怜刘长的遗孤,把原来淮南王国一分为三,分别是淮南王国、衡山王国、庐江王国。刘安是刘长的长子,他受策封,继承淮南王王位。

刘长力大骁勇,但刘安则喜好文墨,文才斐然,他写的《淮南子》是一篇传世巨著。虽然如此,但刘安此人虚伪,而且有着大奸若善的可恶。

刘安对乃父刘长之死一直耿耿于怀,所以,一直都在伺机蓄谋造反。汉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公开造反,他还引诱天下诸侯,想让他们起兵响应。

后来,吴王使者到了淮南,劝刘安造反,刘安居然想发兵进取中原。淮南国相设计让淮南王交出兵权,然后,突然倒戈,效忠于汉廷,使刘安的阴谋破产。刘安因此躲过一劫,但他不思悔改,一天到晚还是惦记着天子之位。

等到汉武帝登基,刘安入朝朝见汉武帝,特意献上新作,以文章取悦汉武帝,从而获得武帝的尊敬和赏识。但是,这个不安份的刘安居然和太尉田蚡有一腿。田蚡奉迎刘安,借口说汉武帝无太子,日后帝位应属刘安无疑。这迷魂汤灌得刘安晕乎乎,居然暗中谋划叛逆作乱的事。


淮南王刘安找到机会,他趁汉廷对闽越用兵,上书企图改变汉廷的策略,其中,少不了个人的图谋。因为,借用百越困局,刘安能混水摸鱼。那么,刘安是如何对百越论策的呢?


【论策议计】

刘安的议论冠冕堂皇,但是观点陈腐,他一心要维系上古的诸侯制,巴不得时光倒流回东周列国时代。汉武帝成功平息闽越事变后,派严助回复淮南王刘安,一来一往的论述,引起了华夷汉越之辩。

反方:刘安

论述:

一、假意赞颂汉武帝的恩德,暗地里套上所谓“德政”的紧箍咒,私下诘难对闽越用兵之事。数落越人不受教化,不行汉法,不可治理,因此,汉廷不必劳师动众。

二、提出了复古的论调,按由近到远,根据不同的形势来决定如何归服伺奉天子。不外乎就是:“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见《国语·周语上》:“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把公卿、诸侯、诸侯臣属、蛮夷、戎狄人为地划分等级,区别对待,这个论调不利于国家大一统的发展。

三、强调越地险恶,无法设置郡县,郡县制无法推行。

四、说明征战越地的困难,不论天时、地利都让汉军处于劣势,战争伤亡必然巨大,毫无价值。

五、列举刘安乃父刘长的战例,说当年居住在庐江郡内的南海王带领越人谋反,征讨后投降,仅仅数年又再作乱,即使是楼船水兵也伤亡过半。

六、与越人作战,只会让边民受苦。

七、越人如果要进攻中原,必须逆水行舟,中原进攻他们也该走水路。因此,只要禁止对方伐木造船,越人就无可奈何。

八、越人士兵有至少数十万之众,中原要对付他们,必须派出五倍以上的军队,难度极大。

观点:派一个使臣携带礼物前往越地,只需要方寸大小的印,一丈二尺长的印绶,就能镇抚越人,没有必要劳师动众,出兵远征。

正方:汉武帝和严助

论述:

一、表面上感谢刘安的美意,表扬他的忠诚。但表明汉朝是天下的宗主,必须以战止戈,消灭残暴。

二、揭露闽越王的阴谋,斥责他想偷袭浔阳(今九江市),焚烧楼船,吞并会稽郡。那不就是想当越王勾践第二吗?

三、禁止百越之间相互兼并,防止闽越王独占百越之利。更何况如果放任闽越,会稽、豫章二郡就会越发危险。

四、声明没有劳民伤财,仅仅是屯兵于边境,就让军威震慑敌人,结果,闽越王被杀,战争并无爆发,士卒毫发无损。

五、此次行动让南越王感恩戴德,他表示愿意派人入朝,要报答天子。

六、汉军不挫一器,不损一兵,使闽越王服罚受诛,南越王感受恩泽,可谓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这是天子施行仁义的深谋远虑。

观点:万国宗主汉朝必然要主导百越发展的形势,无论用兵与否,百越都必须接受汉廷的约束。

刘安得知回复后,假惺惺地赞许汉武帝,高度吹捧领导一番。但私下里,他却进一步密谋造反。严助低估了淮南王,还与他结交,为日后埋下祸根,当刘安因谋反自杀后,可怜的严助受到牵连,也遭到诛杀,落得可悲的下场。

但不论如何,汉武帝通过刘安的书信,进一步认清百越形势,一切也在未雨绸缪中悄然展开,并不断地执行原有的计划。汉武帝下定决心,必须统一东南沿海,华夏大一统的趋势是历史潮流,谁都不能阻挡,海上丝路也必然得以开通!

百越的事情算是暂告一段落了,但胡虏的麻烦却总是避不开,也无需回避,镇抚之策,文武之道而已!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汉书.淮南王传》

《汉书.严助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9 10:12:35 +0800 CST  
第36章、《张骞凿空》(上)

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位,他将开创一个新时代,那是华夏民族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真可谓:汉军纵横大一统,武兴华夏骁勇名!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当时,汉武帝就是一位少年英主,他把敏锐的眼光首先投向塞北,因为,那里有中国劲敌——大匈奴。

匈奴所控制的地域极其辽阔,左拥东三省平原,右抱中亚草原,北枕西伯利亚高原,南压长城边塞。

自冒顿以来,匈奴在大漠南北跑马圈地,击破东胡,消灭月氏,攻克楼烦、白羊,收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而且把魔爪伸向西域,楼兰、乌孙、呼揭以及旁边二十六国尽为匈奴所有,诸多引弓小国已然并为一家,精锐骑兵达到三四十万之多。

该杀的杀了,该灭的灭了,草原内外再无敌手,匈奴傲然南望,哎呦呦,还有个白白胖胖的汉朝,不抢你的还抢谁去呀?

狼性驱使匈奴一次次寇掠汉朝,北边百姓年年受害,似乎永无宁日。

汉朝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当忍无可忍之时,就无需再忍啦!因此,年轻的汉武帝决定要制服匈奴。

经过了解,匈奴消灭月氏最为残忍,不但咔嚓了月氏王,还把人家的头颅做成镶金的大酒杯;每逢王庭宴会,这个曾经血淋淋的酒器就会拿来炫耀,大单于张开血盆大嘴,大口灌酒,从来都不担心酒杯上呻吟的冤魂,想想都恶心,看看都恐怖!

要消灭匈奴,汉武帝觉得汉朝需要战略盟友,月氏对匈奴仇深似海,不共戴天,敌人的敌人或许就是朋友,应该联合月氏,共伐匈奴!

不过,听说月氏已经向西逃走,如果通使月氏,必须经过匈奴领地,塞外茫茫,戈壁无边,使者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好吧,招募那些勇于报国的英雄吧!

汉廷开始招募敢于出使月氏的人,一个平凡而又非凡的汉子出现了,他将登上历史舞台,演绎他的惊世传奇!

此人名叫张骞,是汉中人,后来当上郎官。建元中,张骞应征,当上了大使,他带上堂邑氏甘父,从陇西出发,随行人员一百多人。这一年大约是公元前138年,张骞手执汉家使节,翻身上马,他的目光坚定而深远,望着遥远而未知的西方。然后,他回顾了一下故土的山水,一瞬间,他猛然转过身来,直视前方,他的面上英气勃勃,带着万丈豪情,策马奔赴远方。

一行人虽然十分低调,风萧萧兮西域寒,壮士一去兮何岁还;但历史将会铭记他们的英雄壮举,一切都流传后世,激励后人!

张骞他们经过匈奴领地,好死不死遇到胡虏巡逻,不幸被匈奴人抓获,一行人全部被押送到王庭所在地。单于了解情况后,逼问张骞:“月氏在我的北面,汉朝人怎么可以去呢?我们如果要访问百越,汉朝肯答应吗?”

短短的一句话,已经体现了匈奴单于的国际视野,秦王朝曾经面对北胡、南越的问题,汉王朝何尝不是这样呢?这大单于似乎猜到了什么,汉廷要联络月氏,想干嘛?如果,匈奴想联络南方百越,那又图个啥?

秦国的范雎曾经定下远交近攻的策略,国际关系在上古时代十分微妙,结盟夹击,联手攻伐,这是家常便饭。

你想想,这匈奴是抢银行起家的,烧杀抢掠的,好事儿一件没干,坏事却做尽了,他抢人家的,也怕人家抢他的不是?

于是,张骞他们被匈奴人当作俘虏,留在苦寒不毛之地。这一下子就留了十多年,虽然给了张骞妻子,还生了孩子,所谓的家却留不住他的雄心,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呀?

张骞一直手持汉家使节,坚强不屈,从不向匈奴妥协。他的举动也鼓励着受苦受难的同伴。为大汉朝坚守吧,守候着转机的到来。

后来,张骞迁徙到匈奴西部,有一天,机会终于到来了。张骞和他的部属趁机逃脱,一行人再次踏上征程。

不知不觉中,他们开始了真正的凿空之旅,虽然胡天高远,塞外茫茫,但是希望就在西边。

张骞一行人走了数十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一个名叫大宛的国家。汉家的使节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张骞他们立刻受到热烈欢迎,难怪死都要握住使节,因为,那是国家的象征,权威的代表,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执着,有了它,才可以打开外交的局面。否则,人家把头一扬,蔑视地说:你谁呀?贵姓?凭什么听你的?

大宛人本来就听说汉朝富有,而且肥的流油,就是无法通使、通商。如今可好,人家上门来了,就像用金砖在敲门,能不开门迎客吗?

大宛人很实在,直接问张骞为何而来,要到哪里去?

张骞很聪明,他立刻运用国家权威在宣传:

一、表明汉朝要沟通月氏,只是受匈奴阻挡才延误了。至于联手月氏,要教训匈奴的军事秘密,绝不外传。一般人俺不告诉他!只能对月氏王讲。

二、希望大宛派人送汉使,如果到达月氏,那么万分感谢。

三、作为汉廷大使,张骞承诺,回到汉朝后,将以厚礼酬谢大宛。

一番话说得大宛贵人满心欢喜,大宛人早有耳闻,那丝绸布帛、绫罗绸缎,汉朝应有尽有,数不尽的财富能分上一杯羹,那就美死个人啦。也许他们眼里看到的满是黄金呢!

国家的承诺,一诺千金!可大宛人也别太贪啦,以后可得小心,那大宛王就是对汉使礼物垂涎三尺,却求之不得,竟然劫杀了人家,招致兵连祸结,最终脑袋搬家,搬到富饶的长安去了,那个曾经见钱眼开的孤魂野鬼,就算黄金丝绸当前,都睁不了眼啦,可谓:有钱也没命享啊!

国家信用要靠经济实力来维系,大宛相信大汉朝,也许张骞当时逃出来,穿破破烂烂,但不会遭遇先敬罗衣后敬人的尴尬,张骞背后有强大的汉朝,只要通使通商,还少的了贸易的利益和财富吗?大宛立刻派人为张骞带路,而且有翻译陪护,他们要到哪里去呢?

这个大宛必定认为,远亲不如近邻,派人先送张骞去了邻邦康居国。注意了,这个康居是西域大国,日后人人都厌恶匈奴,可他们却摆明车马帮助落难的单于,结果反受其害,同样招来了麻烦,大汉朝带领西域联军,直抵康居。还好,汉人是来行仁义之举的,用义兵消灭残暴,解放了康居国。

康居人会让张骞如愿到达大月氏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汉书.张骞传》

2、《史记.大宛列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9 10:16:33 +0800 CST  
37《张骞凿空》(下)

张骞先到了康居,康居人听闻张骞要去月氏,就转送了他。张骞很快到达月氏,但当时应该叫做大月氏,因为,当初匈奴灭了月氏,大部分人往西迁徙,小部分人留了下来。为了区别,迁徙的大部队叫做“大月氏”,留下来的小部落叫“小月氏”。小月氏与羌人有来往,而大月氏则命运不堪,不但被匈奴赶离了故土,中途又被乌孙袭击,天山南北竟然没有容身之所。

大月氏只好越过葱岭,令他们惊喜的是,面前却只有柔弱的大夏国。哎呀,好家伙,这塞外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咱掰手腕掰不过匈奴,又输给乌孙,现在碰上大夏,还不轮到俺们发威吗?

一下子,大月氏就征服了大夏国,在其故地上安了家。故月氏王虽然被杀,死不瞑目;但山高路远,无能为力了;于是,众人立其夫人为王。张骞向月氏女王讲明来意,想联手讨伐匈奴。但是,月氏女王当时很满足,歌照唱、舞照跳、吃得好、睡得好,自在又逍遥。亡夫已经逝去,生者只求安乐,女王的态度很简单,对付匈奴,请汉朝自己动手吧,俺爱莫能助。

张骞很失望,但他也不想白跑一趟。于是,张骞去了大夏,他们更加懦弱,如果连月氏这尊大神都请不动,那么其他人就甭提了,有冤的不愿报怨,无仇的又有何干?撤了吧。

张骞在月氏呆了一年多,毫无收获,只好回去向汉武帝报告情况了。

这一次,张骞不敢走北路,想从南山绕路,通过羌地,再辗转归汉吧。谁知道好事多磨,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已经避开匈奴领地,但还是让他们抓住了,张骞运气不好,可能上天要再考验他吧。不过,张骞知道匈奴势力已经渗入西羌的地盘,他们是丝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匈奴不除,丝路不通!

张骞被迫留在匈奴一年多,机会又来了,当时,匈奴死了单于,发生内乱,争权夺利的斗争,反倒让张骞趁乱逃出生天。张骞和妻儿,还有堂邑氏甘父,一路向东跑,日日夜夜都靠射猎野兽充饥,好在甘父箭法好,总能打到猎物,就这么饥餐渴饮的,终于回到汉朝。去时百多人,最后除了甘父都有去无回。也许谁坚持到最后,谁就会胜利,哪怕再多坚持一会儿,那份坚守的执着足以成就大业!大汉朝啊!大汉天子啊!多少年的磨难,多少年的苦楚,多少年的坚持,我张骞终于回来啦!外面的世界很大,汉朝人的心胸有多大,俺们发挥才华的舞台就有多大,一起努力吧!

张骞持汉节入京,去拜见汉武帝;千难万苦,张骞都挺过来啦!十三年的风霜啊,岁月催人老,张骞的满脸沧桑,恐怕皱纹都很明显了。但是,张骞的心志却更加坚定,而且毫不动摇!虽然,大月氏不肯协助汉朝,但是,汉朝的丝路伟业,谁也挡不住,那是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呀!

于是,汉武帝拜张骞做太中大夫,而甘父当上了奉使君。

张骞虽然未有完成使命,但汉朝已经对匈奴宣战了!

张骞为汉武帝讲述西域的见闻,武帝十分高兴,想不到几次无意的对话,却打开了西南、西北两条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

张骞的战略意图是这样的:

一、月氏南面是大夏,而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身毒国,在大夏竟然找到汉朝蜀地的邛竹杖和蜀布,这表明巴蜀可以与身毒、大夏相通。

二、大夏距离汉朝虽有万里之遥,但是这条西南之路能避开羌人领地,由于张骞走羌地依然为匈奴所擒,可见匈奴的势力已经渗透入了羌,甚至与羌戎勾结,这对汉朝西部边境构成威胁!因此,要么打通西去之路,要么走西南之路。只有如此,才能方便地与西域各国联系。

三、大宛、大夏、安息都是西域大国,有奇珍异物,而且视汉朝丝绸财物为珍品,那么如果通使、通商,就可以招来合作伙伴。汉朝的影响力可以超越匈奴的限制,一直向西延伸,朋友圈可大了去啦!

四、月氏、康居是强国,也珍视汉朝财货,丝绸他们是不会拒绝的。如果他们亲近汉朝,就会疏远匈奴,汉匈博弈的形势就会好转。

汉武帝当然想用仁义恩德招抚四方来客,一来可以通商、通使,聚集奇珍,扩大影响力;二来可以拓土开疆;三来能得道多助,压制匈奴;如此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汉武帝准备筹划开拓进取的事情,而首要的还是制服匈奴,既然张骞留在匈奴十多年,知己知彼嘛,那么应该去帮助大将军卫青。

于是,张骞以校尉身份,跟随卫青出击匈奴,由于他知道匈奴水草地的分布,那样可以有效行军,精确打击匈奴人的营地。分析其策略如下:

一、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发现水草地就要占据它,那样反过来可作汉军营地,方便补给水草,人马都不愁。

二、要摸清楚水草地分布的特点,那样便可知道匈奴大军部署和调动的军情,完全可以半路截击敌人。一个奇袭,一个埋伏就能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

三、研究地理方位,水草地较多的地方,必然是匈奴人入寇前的大后方,相对的边郡要提前做好准备。与其处处分兵,不如重点防御,不论打防守反击,还是主动出击,都可以有的放矢。一来不会徒劳无功;二来不会疲于奔命;三来有备无患;四来进退都有把握,不会迷路;五来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汉人就依水草而战,定点屯驻,全无后顾之忧。

因为策略得当,卫青大将军行兵布阵得心应手,而且,将士们不会感到疲乏,往往能命中目标,斩获颇多。于是,张骞因功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凿空的大业已然成功了一半,后面,他还要再度为国效力,最终走出了贯通中西的交通大道,后世称之为“绿洲丝绸之路”。问题是汉朝的辖地向西发展有限,只在陇西长城内外。匈奴的右部紧接着羌人的地盘,两伙人相互勾结,阻隔了汉朝西行的道路。从长安出发先到陇右,但离开长城边塞不久,就会遇到匈奴,轻则被劫财俘虏,重则人头不保。估计即使是商旅都不容易通过。走过河西走廊,就能进入西域,距离京城五千里有盐泽(大约在今天的罗布泊),盐泽东南大约是黄河的源头。

向西进入西域后,必然会经过南路的楼兰、姑师,继续往西,沿途有大小多国,处于沙漠绿洲之间。经历数十天奔波之后,才能到达大宛。大宛在匈奴西南面,在汉朝西面一万里外,那里生产葡萄美酒(可不要贪杯哦!)。最著名的是汗血宝马。大宛北面是康居国,西面是大月氏,大月氏南面是大夏国。大宛东北面有乌孙,它离匈奴最近。如果汉朝要访问西域各国,寻找合作伙伴,必须经过匈奴领地,如果不打败匈奴,夺取河西,那么西域丝路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汉朝不但要在北面防备匈奴,还要从西面打开丝路的战略通道。

当时,汉朝已经向匈奴宣战,但是开战的时候,张骞还没回来,那么,汉军又遇到了哪些艰辛与挫折呢?

欲知后事如何,一切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汉书.张骞传》

2、《史记.大宛列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9 10:18:06 +0800 CST  
第38章、《马邑设伏》

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表面上维系着汉匈关系,和亲与关市依然保持,的确万不得已。暗地里却在做战争准备,关键是如何才能捕捉战机。

由于,匈奴单于以下的臣民都喜欢汉地财物,丝绸是个宝,问你要不要?衣被冠带都不少,黄金不比绫罗好!穿上绸缎笑一笑,江山有多娇!

和平时候,汉匈双方的商贾、民众都往来长城下,边塞关市好不热闹!那就是边塞丝绸之路发展的雏形,贸易由长城内外,一直做到大草原,以后还要往西走,总有一天中华文明会传播到欧洲......(见《史记.匈奴列传》:“今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心情好的时候,匈奴人就来做生意,情绪不佳的时候,匈奴人也来做生意,但那是无本的买卖,老本行,抢你没商量!

对方如此凶残,刘彻是无法接受的,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战机来了。

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大行王恢有了新的谋划,他曾出兵闽越,而且平息了战事,那些前文已经讲过;后来又提议终止和亲,发兵攻打匈奴,可惜没有被采纳。如今,却准备对付匈奴了,他认识雁门郡马邑的富豪聂翁壹。向聂翁壹了解情况后,王恢对汉武帝献了一条奇计,他的谋略有几点要注意:

一、汉匈当时保持和亲关系,匈奴人容易亲近边境,可以利诱,诱敌深入之后,伏击他们就容易许多了。

二、派马邑富豪聂翁壹去联系匈奴单于,谎称可以斩杀马邑的长官,倾城来降,满城的财宝尽归匈奴所有。你想想,那有多么肥呀,马邑在雁门郡内,处在南来北往的商贸通道上,汇集了无数货物与钱财,富得放屁都流油。诱人的马邑似乎在向大单于招手呢!

三、单于心动之后,聂翁壹回到马邑,演了一出戏,把死囚斩首,挂在马邑城头,向单于使者展示一番,说什么马邑长官已死,赶快来吧,只要来了,要多少有多少,钱物任你拿。

这大单于抵受不住诱惑,果然来了,那么,他为何如此相信一个富翁呢?

经过评估,有几方面原因:

一、马邑只是座小城,墙不高城不坚,内无粮仓和精兵,守不得,撤不了。

二、雁门关和平城都在它北面,南面有楼烦城,都相距很远,周边又没有互为犄角的形势,援兵短时间内无法到达。想当年,韩王不就是在马邑吃亏的吗?最后,他还不是降了吗?当时守不住马邑,汉高帝发兵也来不及,外无援兵,内无粮草,韩王走投无路,这才倾城降了冒顿单于!

三、汉高帝时,匈奴人曾经攻克马邑,知道周边地理,来去自如,进退不失据,心中有把握。

四、和平时期,都忙着做生意,谁想到会天降狼兵呢?对方没有防备,嘿嘿,我要打......打个劫,顺道劫......劫个色。

五、有内鬼接应,匈奴人每次成功似乎都与汉奸勾结,马邑授降有韩王老爷,进攻晋阳也有韩王老爷的份儿,白登山之围反而有汉使误导消息,苍天似乎对匈奴不薄,这让大单于自我感觉良好。

大单于带着匈奴铁骑纵横无敌,他们善于抢、善于跑,而且,抢了就跑,汉军反应迟钝,如之奈何?

匈奴人风风火火地赶到,一下子来了十多万骑兵,由武州塞侵入。哇噻,这群强盗难道想把整座城市搬回去吗?

可是,大单于离马邑百余里的时候,就起了疑心,塞内无人,却满旷野的牛羊,这资敌也不用那么豪爽吧?

单于于是攻打附近的汉亭、烽燧,抓获了尉史,好死不死,此人知道汉军的谋略,居然和盘托出。单于大吃一惊,哎呀,让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吗?原来有伏兵,赶紧溜号!

一瞬间,匈奴人就北撤了,军情信息马上传回汉军那边。

难道汉军没有准备吗?非也!

数十万汉军早已枕戈待旦啦,等的就是一举歼灭这群匈奴虎狼啊!

卫尉李广出任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当上轻车将军,大行王恢做了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作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充当护军将军,统领各路人马,诸将皆受其节制。汉军人马都躲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就等匈奴人往口袋里面钻。

李广、李息、王恢主要攻击匈奴人的辎重,闻讯后,汉军出动,追击匈奴,可是追到边塞,连个鬼影都看不到。只好收兵撤退。就这样煮熟的鸭子飞了。

汉武帝闻讯大怒,他下令彻查此事。

王恢当时手握三万大军,只是因为单于没有进入马邑,估计兵少无法取胜,又担心遭受损失,所以,居然不去打人家辎重,放虎归山,最终酿成大错!马邑设伏就这样无疾而终!

其实,成败都有原因,如果汉军要取胜,应该做好布阵和谋划,显然是伏击与野战的经验不足,原因有几点:

一、战略时机把握不好,主动性不够,只是被动地等人家入圈套。
1、马邑设伏都要启动战时机制,长城边塞要做好预警的准备。试想一下,敌楼和烽燧上本就有人瞭望,匈奴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怎么不能及时察觉呢?被动等待就错失战机了。

2、一旦看到敌人入塞,即使不便点起狼烟,都应该放出军用信鸽呀,横向通知长城防线的兄弟部队,纵向通知南下沿线的城镇,协同作战的机制就充分调动起来了。随时捕捉战机,随机应变。如果,敌人深入边塞超过五十里,那么点起狼烟也无所谓了。

二、战略空间之内布阵的格局不妥,太过被动,没有攻击形的伏击策略。
1、匈奴从武州塞入寇,应该留精兵设伏在武州塞内,只要隐蔽得好,敌人一进来,就可以关门打狗啦!最起码可以切断归路,阻止其快速逃遁。

2、兵马都集中在马邑旁边的山谷,不利于相互呼应,包抄合击。在雁门与平城之间可以设伏兵,那样出击后能把敌人拦腰截断,十万人的大军,无法短期撤出,哪怕只拦住三分之一,都大有把握啦。

三、战术地利用得不好。
如果大军都集结于山谷之内,声息应援不及时,冲出山谷后不便展开阵型,包围的阵势未能快形成。应该伏精兵于山谷上,一旦遥望敌人有所变动,则快速俯冲而下,甚至可尾随追击。

四、兵力分布和部署准备不足。
兵家常说:十围五攻,仅仅二十万伏于城旁的山谷,而另外的人马去攻击辎重,这样的兵力有些不足,而且较为分散。其实,如果发现敌人入塞,哪怕从附近调集精兵戍卒,再多都无所谓了,只要能全歼大单于这最核心的骑兵团,敌人的主力恐怕都折损大半了,可以减去十年的兵灾啊!战守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打掉对手的有生力量才是关键。那样匈奴会元气大伤,无力寇边的,甚至会走向分裂。那么,乡勇、民壮都可以出动,边地百姓最恨匈奴人,让他们有怨报怨,有仇报仇,必定能大力支持军方的行动。


五、诱敌的事例历史上不少,可以参考成功的个案。
想当年,李牧将军多次放任匈奴入寇,都让士兵坚守烽燧,做好预警,一来检验防御体系的强弱,二来麻痹敌人,三来充分锻炼士兵,军心、战意、胆量都要历练。结果,李牧还是派散兵佯败诱敌,而马邑设伏居然一个人都没有,鬼才信呀?李牧用左右两翼来同时夹击,协同作战的能力都发挥到极致,而且,人家长期训练,战前动员了超过一万骑兵,十万弓弩手,准备十分充分。而且,凭借长城防线来打反击,比一座马邑孤城的包围战更有胜算。

六、伏击战中没有任何协同体系,令指挥调度失灵,也没有应急方略。
1、主将用错人。
攻击辎重的将军有三个,应该让经验最丰富的李广多带人马,更加逼近敌人;而汉廷却用了王恢,仅有三万人马,他若尽力拖住敌人,那李广、李息也要赶来助战,形势会大为改观。可惜他们各自为战,彼此声息不通,又互不协助,哪里会有胜算呢?

2、无力应急,无法应变。
伏击时,缺乏应急应变的方略。万事皆变,唯变化不变,战场上瞬息万变,怎么能墨守陈规呢?汉朝的二十万大军最少应该分两翼包抄,一旦事急有变,应该立刻以一路人马作正兵、另一路人马为奇兵,左右夹击敌人,然后,辎重兵团赶过来,由北而南合围敌人,哪怕大打野战,都在所不惜,一旦咬住敌人,附近各郡县人马都应赶来助战,这个很考验战时动员能力和危机应变能力,那样可以化危机为战机。长城防军、郡县士卒、合围的主力只有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拖住匈奴,不让其从容撤退,逃离边塞。如果用车兵燃烧柴草,“火车阵”绝对可以挡住冲锋的铁骑。

3、保密机制缺失。
当时,战时机制强调保密,一线人员只执行命令,不应知道详情,将军调度指挥,可以用军鸽来传信,专人接收、报告消息,更为安全妥当。

王恢是马邑设伏的策划者,事到临头,却畏缩怯战,以致错失良机,徒劳无功,其罪当诛呀!最后,汉廷决定斩王恢,王恢心灰意冷,自杀了。

于是,汉匈终止了和亲,双方进入战争状态,匈奴又恢复了频繁寇边,汉军暂未能制服匈奴,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何时才能战胜胡虏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史记.韩长孺列传》

《史记.匈奴列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9 10:19:27 +0800 CST  
第39章、《四路伐胡》一小胜两大败,汉军输在哪?

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秋天,汉廷经过谋划,部署对匈奴用兵,这是全新的战略进攻,而且,汉军首次出塞作战。汉武帝要进行一次冒险的军事行动!

作战安排是这样的:

一、李广将军带兵从雁门出发,向北深入匈奴领地,要寻找敌人一较高下,最好能打到单于廷。

二、公孙敖将军挥师由代郡出征,直插敌人的心腹地带,要检验一下汉家骑兵团的战斗力。

三、公孙贺将军统军自云中郡出击,向纵深进行试探性进攻。

四、卫青将军身先士卒,兵发上谷郡,这路汉军北征大漠,目的地是匈奴的龙城。



(汉朝首次出塞伐胡的形势)

当时,四位将军中李广名气最大,匈奴人都畏惧他。李广乃当世悍将,长期与匈奴在边境周旋,每每以勇力搏杀,威震边关。四将军各带一万骑兵出塞。

大单于听闻李广已经杀将过来,心中难免惊讶,哎呀,汉朝人居然出塞玩命来啦?于是,大单于对手下人嚷嚷说:拿下李广,俺要活的!



(李广像)

大战已经爆发,匈奴各路人马纷纷云集,兵多将广,这一切对李广他们很不利。

所谓双拳难敌四手,战斗从一开始就对李广不利,而且,是大大的不利,可怜李广麾下那一万士卒全被打败,伤亡很重,剩下的人都溃散了。

李广虽然力战到底,但最后负伤被擒,好在大单于已经下令,要把李广活着送到他面前。那就相当于有了免死金牌。

胡人骑兵用网兜住李广,放在两马之间,一路驰行。由于李广负伤,一副快死的模样,人人都把他当作宠物看,估计他插翅难飞。

才走了十余里地,李广渐渐恢复力气,悄悄看见旁边一人骑着好马,李广暗自庆幸:恭喜你啦,俺老李要征用你的好马!下去吧你!

想到这里,李广纵身一跃而起,凌空飞上马背,原来的骑士早就被请到地上去了。

李广心中有涌起报复的快感,哼!谁说俺老李不会飞,刚才飞得咋样?傻眼了吧?俺策马比谁都快,这叫打马如飞!

李广挥鞭跃马,向南狂奔,很快就碰上原来被打散的汉军,汇合后马不停蹄,继续南下。后面的匈奴人吃了亏,哪肯罢休,也纵马来追,心里那个着急啊:哎呀妈呀,大单于要知道煮熟的鸭子飞了,还不把咱给煮了呀?

李广夺了弓箭,回身就射,箭法精准,箭无虚发。李广要赏胡虏一人一箭,说不定,他还问候人家祖宗呢:夷狄看箭!留个纪念吧,人人有份儿,永不落空!

李广边跑边射,追兵几乎被射杀殆尽,也难怪,李广本领高,还有单于令,只要活的,那还不穿了防弹衣吗?匈奴小兵就不幸了,追上来就等于送死!于是,李广回到边塞,终于逃归汉朝。

此战,李广虽然落败,甚至全军覆没,但还是赢得了飞将军的旷世威名,他从此粉丝无数,人气急升!

那其他将军又如何呢?

公孙敖比李广强不到哪里去,他折损了七千骑兵,大败而回。

公孙贺呢,无战无亡,原路折返,虽毫发不损,但寸功未立,白跑一趟,还亏了军粮不是?

由于李广吸引了匈奴主力,有效地掩护了卫青。卫青进军毫无障碍,他带兵直捣龙城,斩首七百级,实在让人惊喜,他的大名从此传扬于边塞。汉朝四路大军出塞,只有卫青获胜,虽然战绩不大,但胜利的消息却震撼了汉匈两地。

卫青是谁呢?他可是日后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大将军啊!



(卫青像)

卫青,字仲卿。是河东平阳人。他虽然是汉武帝刘彻的小舅子,但打仗全凭本事,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卫青因功被朝廷赐爵关内侯。有功要赏,有过就罚,李广、公孙敖损失太大,老李还曾经被俘,只好让两人赎罪,成了庶人。

这一次,汉军四路伐胡,一小胜,两大败,伤亡很重。原因何在呢?

不妨探讨一下:

一、作战时机选择不当。

由于出师的时间选在秋天,可别忘了,秋天的草原很危险,水草丰盛,战马膘肥,此际的敌人最有战斗力呀。汉军还未熟悉塞外作战环境,怎么选这个凶时呢?

二、战略布局上有问题。

大单于庭靠近代,而雁门、代郡两路骑兵要深入王庭,当然会面对重兵围堵,正面进攻在战略布局上毫无优势,如果正兵当前主攻,又缺乏奇兵在侧、后的策应。两路人马毫无战略目标,越靠近单于庭就越危险,深入绝境而不自知,战略进军路线大有问题啊!

三、作战兵员不足,兵力单薄,是失败的主因。

当初马邑设伏,匈奴来了十多万骄兵悍将,如今汉家仅仅用数万骑兵,就冒险深入,实在不理智。兵法有云:十围五攻。你中路两万人马深入,连人家主力的五分之一都不够,肯定会遭到四面围攻啦!

四、战略上的统筹谋划不足,准备不充分。

1、兵力与战将的统筹不足。

李广是名将,作战经验丰富,应该集中优势兵力,配备要充足,最好把公孙敖、公孙贺的人马全部交由李广节制。统筹协调可以整合汉军的优势,合力同心都不能轻易取胜,更何况兵分势弱的局面呢?李广是猛将,名声在外,必然树大招风,所以,进退之间需要协同作战,适当增配兵力,可以防止遭遇围攻而孤立无援的风险。

2、战略、战术的目标要明确。

大单于庭靠近代,必然重兵集结,应该选择漠南的其他匈奴营地作为进攻目标。一口吃不了大胖子,选择最强的敌人,又想用最少的兵力,以己之短,攻敌所长,还能不败吗?要选择既可快速进攻,又能及时撤退的行军路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存有生力量。如果,硬碰硬,不但兵力损失,而且,战马都会锐减,中原不比塞外,战马的养育实属不易。保住战马,才能维持骑兵团队的战斗力。卫青骑兵团之所以能取胜,就是因为其目标明确,在长途奔袭龙城之后,也不恋战,快速撤回,所以毫无损伤。

3、缺乏协同作战的能力。

三路大军,两路惨败,一路无功而返,与其张开五指,逐一攻敌,不如握指为拳头,用拳头来打敌人。展开阵形,三路大军可以彼此策应,相互救援;形势有利,则全力进攻;局面不妙,则掩护撤退。可以选择三万人做正兵,另外一万人由卫青统率,作为奇兵,从侧后袭击敌人,打痛了就撤,让敌人首尾不能呼应。

4、各路人马彼此孤立,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或者考虑训练野外军鸽,作战时候用得上。后来,蒙古骑兵训练海东青,用于实战;它们往返传递信息,即使百里之内也能使用。其实,都可以斟酌斟酌。

汉军失败的教训固然沉痛,但卫青取胜的效力不容小觑。

这次卫青能够获胜,很鼓舞人心,这是华夏民族罕见的塞外作战,即使像武灵王、李牧、蒙恬那样的英雄,都没有深入大漠的骑兵战例。而卫青做到了,还硬是打赢了。这对匈奴人来说,犹如投下一枚震荡弹,其威力足以震慑敌虏的灵魂。

龙城是什么地方,也不打听一下,那可是匈奴人祭奠祖先,敬畏天地、鬼神的圣地呀;每年各部落都要派人汇聚于此,一旦龙城受袭的消息传开,敌人都会畏惧大汉朝三分;因为,汉朝人已经拥有长途奔袭的能力;匈奴贵族多少也会犯嘀咕:如果日后聚集龙城搞祭祀,大汉朝会否神兵天降呢?

这就叫做战略威慑,看看以后,哪个胡虏敢在卫青面前放肆?

汉武帝之所以冒险出师,就是要在汉匈的非对称战局下,获取战略平衡,通过实战去检验骑兵的战斗力,锻炼并挑选新一代将领,为下一步对匈作战做准备。汉军虽然输得很惨,但只要吸取经验教训,牺牲也值了!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9 10:33:12 +0800 CST  
第40章、《卫青河套战略》汉朝卫青比秦时蒙恬厉害在哪里?

汉武帝曾经策动四路大军伐胡,除了卫青能奇袭龙城之外,其他两路人马损兵折将,李广和公孙敖大败而回,侥幸未遇敌人的公孙贺也白跑一趟。

匈奴人得知龙城受袭,立马飞报单于,单于听闻恼羞成怒,他大为光火;北虏决定用铁蹄和马刀进行报复。

当时,汉朝北部边疆的形势不容乐观,由西向东主要有十一个边郡,分别是北地、上郡、云中、定襄、雁门、代、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

战略布局有些被动,北地和上郡处于关中以北,紧挨着匈奴的白羊王、楼烦王,如果那两个边郡有失,那么关中就危险了。而且,胡虏派出两位河套之王,不断向南渗透,最南之处离关中不过七百多里。如果敌人用骑兵突袭,一日一夜就可以寇击关中,汉廷的头上悬着一把锋利的弯刀呢。

云中在黄河“几字形”的稍北处,有些孤立,离东面的雁门郡比较远,而定襄介乎两者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雁门与代郡全在三晋大地内,防御形势堪忧。经常是匈奴入寇的首选地,不论是韩王信的马邑之降,还是王恢的马邑之伏,都发生在雁门郡内,可见当地防守空虚。

上谷已经进入河北地界,向东紧挨着渔阳。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四郡涵盖京辽大地。最为远离关中,一旦有事,汉廷若要发兵救援,都十分困难;匈奴常常认为京辽之地,救之不及,援之不足,雷公打豆腐,还挑软的来,谁叫你天生就是一副软柿子呢?



(汉朝前期的北疆形势)

可不是吗?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冬天,匈奴龙城才刚挨过揍,北虏立即发兵入寇。其中渔阳较为惨烈。汉廷看不下去了,就派将军韩安国屯驻渔阳,防备胡虏。

这个韩安国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威名赫赫,当年,汉景帝的时候,吴楚叛军猛攻梁国都城,就是靠韩安国和张羽玩命地死守,才稍稍挫败凶悍的吴楚兵团;其后,韩安国一直消耗着叛军,直到对手败散,要不然如何为周亚夫争取时间呢?

但如今彼一时、此一时,韩安国要防御的是匈奴铁骑,而非吴楚步兵啊!人家凭借马力,长途奔袭,来去自如,难寻踪迹;其实,长城工事当时有些荒废了,人家还不乘虚而入吗?

第二年秋天,匈奴两万骑兵突然杀到,辽西太守殉难,两千多人被掳掠。胡虏气势汹汹而来,乘胜打败渔阳守军,团团围住了韩安国。守军才千余兵卒,如何抵抗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安国老哥比巧妇好些,也聊胜于无。千余骑兵的家当,好不容易才积累起来,谁知道遭受匈奴人无情的围攻,几乎全部报销。

好在救兵杀到,匈奴人才解围而去,要不,当年的平叛功臣就交代在渔阳了。可是,北边的危险并未解除,匈奴一个迂回向西,袭击了雁门,杀略一千多人。汉廷在龙城对大单于打脸,匈奴就来报复,但卫青可不是吃素的。难道匈奴要逼卫青出塞决战吗?来就来,卫青还怕你胡虏不成?

元朔元年,即公元前128年,秋天,卫青带三万骑兵从雁门出征,李息由代郡出击,在侧翼策应卫青。

这下子,汉朝算是长进了;一来,集中优势兵力,三万人全部由卫青统领,像一把尖刀,插入匈奴肥大的身躯。二来,李息从旁呼应,可以扰乱匈奴的部署,使敌人防不胜防。三来,正兵、奇兵相互配合;汉朝人在雁门跌倒,那就在雁门关外爬起来,像个英雄一样,战斗到底。

结果,卫青不负众望,斩杀了数千个匈奴兵,超过匈奴以前的杀略人数,汉军勇于亮剑,以牙还牙;让敌人以命抵命,血债血偿。

汉廷获胜后,胆子更大,士气更足,一个更具战略价值的计划正在酝酿之中。

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卫青担任骑将军,带兵从云中出发,向西渡河,直扑高阙关口,一路上汉军砍瓜切菜,斩杀了两千三百个匈奴兵,缴获车辆辎重无数。如果,匈奴派兵正面迎敌,以阻止卫青北进的话,那胡虏的如意算盘必定落空。

卫青行军打仗,往往用兵如神,岂是单于能摸得透的呢?突然之间,卫青来了个剑走偏锋,他们由北而南,从背后杀入河套草原。而且,由北向南进军,那里的白羊王、楼烦王毫无准备。他们哪里猜到卫青会不按常理出牌呢?汉朝铁骑来了这么一出,可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卫青军团犹如利剑一般,从身后斜刺而来,打得单于手下这对哼哈二王狼狈不堪;汉军势如破竹,一下子灭了三千零一十七个晕头转向的野蛮人。其余的胡虏恨不得多长一双腿,纷纷向外溃逃。卫青过关斩将,收获颇丰,光牛、马、羊就得了百多万头,而且,全军几乎零伤亡,汉朝骑兵一路打到陇西,这才班师回朝。




(卫青的河套战略形势)

这一仗干净利落,从匈奴人手里夺回战略要地,那是失去近八十年的河套平原啊!卫青立下旷世奇功,已然超越了当年的秦将蒙恬,他因功受到汉武帝封赏。



(秦时蒙恬像)




(汉时卫青像)

说卫青胜过蒙恬,一点儿也不为过,让我们看看吧:

一、卫青行军神龙见首不见尾。

元朔元年,由于卫青已经扫除了雁门关外的胡虏,暂时解除正面威胁,可以从容进军;而雁门郡以西靠近云中郡,由雁门向云中进发,已经畅通无阻。云中恰好在黄河“几字形”的东北方,西进到高阙关口十分便捷,高阙处两峰对峙,中间断开一个缺口,可以作为南下的通道。胡虏越过边塞南下,从来都不会驻守长城的。卫青南进毫无障碍。而且从背后猛打白羊王、楼烦王,那是神来之笔,大可出奇制胜!

入塞后大举南下,再由东北向西南进军,能顺势扫灭敌人。因为,那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骑兵团占据制高点,俯冲而下,完全是顺势而为,骑兵从背后冲锋,一下子就能冲散敌人。对手阵脚大乱之后,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除了逃命别无选择。而且向西驱赶,能顺带肃清陇西的胡虏,保证关中无西望之忧。

二、卫青用奇兵而不冒险。

卫青最在乎精兵,他用奇兵之道,不搞大兵团作战,行动迅速,便于长途奔袭。因为负担小,可以精准打击北狄,又能速战速决,没有麻烦。在河套战斗中,才杀虏三千多人,可见不恋战,不血拼,以驱逐为主。卫青缴获无数牛羊后,敌人没了补给,断了炊,必定反攻不利,且坚守不得,最后只能溃散。这样可以减少汉军伤亡,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三、卫青的战术收效快而损耗小,安全可靠。

之所以说卫青胜过蒙恬,还在用兵之上,兵贵精而不贵多,用兵在奇而不在险。想当年,蒙恬先后调兵三十万人以上,而卫青不过是三万人左右。而且,奇袭的效果很好,击其死穴,制其死命,敌人就算不战死,也要饿死。

也许有人问,为何汉朝不一早拿下河套平原呢?那也是汉初的无奈啊,还记得刘敬对刘邦的建议吗?他要迁徙百姓,充实关中。想当年,蒙恬用兵三十万,而刘邦迁徙百姓才十多万人,还不足秦国用兵的一半呢?战争有时候拼的就是人力、财力,没有人,打个毛啊?

汉朝经过文、景两朝的休养生息,才让关中富足,人口充实,一切都来之不易啊!如果,卫青学蒙恬,从关中出师,转而北伐,征战于河套大地,那消耗就大了去啦!

还记得吗?汉文帝十四年,匈奴人从关中北部的萧关大举入侵,汉廷在塞内很被动,仅能勉强防御;关于出塞作战的事情,文帝真的不敢想。还有一个问题,你打河套,人家反过来打你关中咋办呢?胡虏大不了丢了牛羊和草原,但可以饮马关中,寇掠百姓呀,富饶的财货,岂不是任其略夺吗?所以,从关中出击,进而去北伐河套,要用十倍以上的兵力,既要攻击,又要防御,还要做好攻防转换,而且,汉军是从低地向高处仰攻,没有三十万人,就甭做梦啦!

因为,马邑设伏,调用了三十万人,劳师动众,又徒劳无功,所以,用兵才必须谨慎。如果,大规模动员、部署,那必定惊动敌人,想要奇袭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啦。

蒙恬的时候,匈奴头曼单于还不够强,夹在月氏和东胡之间,像个受气包一样,你蒙恬三十万大军压境,又不是来请吃饭,那肯定不奉陪啦。




(蒙恬的河套战略形势)

但汉武时期,匈奴已经统一塞外,称雄草原,如果,他们像萧关入寇那样,也搞个总动员,双方当面锣对面鼓的对着干,汉朝的损耗就会与日俱增,这买卖不划算。而且,当时卫青不用逆势仰攻,反而从背后进行突击,俯冲而下,精兵出奇制胜,锐不可当,一战就可以鼎定河套啦!

卫青比蒙恬精明,出十分之一的成本,拿十倍的回报,还不浪费人力、钱粮,光靠缴获的牛羊都能发大财!

拿下河套之后,汉廷命人修筑朔方城,还要建立朔方郡,如此一来,蒙恬所创立的边塞一个不落,全部回到汉朝人手中,而且永远解除了长安、甘泉宫的烽火之警!

参考文献:

1、《汉书.匈奴传》

2、《汉书.卫青传》

3、《史记.蒙恬列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09 10:41:20 +0800 CST  
好的,先更新《前汉英雄故事》给大家看看,以前论述只是为日后宋朝英雄剧情作个预告,呵呵!

刚写了一些,马上更新啦!见谅啦!

第41章、漠南战役(1)

河套战役汉军获胜,匈奴对此心有不甘,连续几年都袭扰汉朝北部边郡。代郡、雁门首当其冲,连战略要地定襄都受到攻击;朔方郡还未建设完毕,比较空虚,胡虏于是连着上郡、朔方一起入寇。他们坏事做尽,大肆杀戮,略走很多百姓,汉廷对此十分痛恨。

冷静下来,总要分析对手,长城防线延绵万里,不能处处布重兵,被动防御也不可持久。也许,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那么打哪里较好呢?

打蛇要打七寸,单于庭以及左、右贤王庭都是匈奴的要害。左、右贤王就像大单于的左右手一样,在攻防斗争中必须断其臂膀,那么单于就会孤立无援。单于庭重兵集结,是块硬骨头,或许以后时机成熟才啃得动,那么对于左、右贤王,应该先打谁呢?

经过打探,敌情已经逐渐明朗起来了。想当年,汉文帝的时候,右贤王就主动入寇黄河以南的地区,后来单于派他进攻月氏。所以,右贤王掌控西方,经常与羌戎勾结,上郡塞外以西都是右贤王的地盘。这个家伙怨恨汉朝夺取河套,又建设朔方郡,挡了他南下劫掠的财路,俗话说: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因此,就是这个右贤王,怀怨报复,每每入寇西北,杀略吏民,罪孽深重呀!元凶首恶就是右贤王,此人极其嚣张,就屯驻在塞外千里之内。

据分析,上郡塞外西北方,在大漠以南有水草地,右贤王庭很可能就在那儿附近。

左贤王充其量入寇辽东、辽西、渔阳、右北平,那里人少,而且离关中较远,伤亡损失反而不及西北方厉害。

而且,如果右贤王勾结羌人,他们完全可以联手,从陇西入犯。陇西有个弱点,长城工事只是从临洮开始修建,再往南就无险可守啦,如果羌人渗透,要打进陇、关也不是没有可能。历史上,唐王朝就从陇西吃过吐蕃入寇的大亏,最不堪的时候连长安都丢了,真是令人痛心。这西面的压力较大,总不能让犬戎攻破镐京的悲剧重演!

前汉朝这方面做得比唐朝好,而且比后汉也要胜出不少,关键是重视陇上的问题。如何防止右贤王与羌戎勾结呢?当然是打掉黑老大啦,右贤王心狠手黑,不能不打;一旦除掉这个黑恶头子,不要说羌人,就连盘踞在河西走廊的胡虏都怕,如果群胡无首,那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逐一击破他们只是时间问题。

指日可待之功,不能懈怠,为了大汉朝西北的安宁,上演全武行也在所不惜。

要解决右贤王,汉朝进行了战争动员,部署如下:

元朔五年春,即公元前124年,汉军十多万人马出塞。

1、卫青带领三万精骑,从高厥关口出发。都尉韩说跟随出征。

2、游击将军由卫尉苏建担任,强弩将军由左内史李沮出任,骑将军是太仆公孙贺,轻车将军是代相李蔡,全部从朔方出击。

3、将军张次公和大行李息由右北平出战。

(未完待续......给点儿时间,见谅)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10 09:09:44 +0800 CST  
(续41章)

第41章、漠南战役(2)

高厥关、朔方、右北平三路人马各有目标。

由于匈奴左贤王掌控东方,而他受汉军打击最少,实力比较雄厚,所以,张次公和李息要防范东边的威胁,他们属于东路大军,必须牵制左贤王,不能让他趁汉军大规模出击,乘虚而入,否则,东、中两部的边疆就麻烦了。

从朔方出发的算中路人马,他们要策应卫青,由中路向西搜索漠南,一来围捕右贤王,二来掩护卫青,防止单于庭发兵来扰,三来若右贤王东窜,刚好撞上枪口,抓个正着。

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解决右贤王,那当然要交给卫青了,哪怕是右贤王狡兔三窟,掘地三尺也要把他刨出来。由于多路人马同时出动,对敌人很有迷惑性,似乎东、中、西三头并进,到底打哪儿呢?你猜吧,俺不告诉你!




(卫青、韩说讨伐右贤王形势)

那个骄横的右贤王,听闻汉军三路出塞,以为人家瞎折腾,板子打不到他身上。于是,不管不顾的,把酒当歌,喝得是天昏地暗,晕头转向。

汉军这方面很谨慎,一路搜索前进,出塞七百里后,大概探知有匈奴营地,估计是个大部落。趁着夜色,汉兵一举包围了右贤王庭。看看营帐的规模风格,想必是个大官,嘿嘿,网到大鱼啦......

当汉军发动夜袭的时候,右贤王大惊失色,估计酒都醒了几分,他不忘自己的爱妾,带上她们夺路狂奔,身后仅仅跟着数百名骑兵。在夜幕掩护之下,侥幸让右贤王突围而出。

轻骑校尉郭成等人奋力穷追,可惜,数百里路黑灯瞎火的,又没有向导,摸不清路向。结果,汉兵追之不及。

虽然逃掉了首恶,但其部属几乎跑不掉。(见《汉书.匈奴传》:汉遣卫青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精骑往往随后去。汉将军得右贤王人众男女万五千人,裨小王十余人。)

匈奴人大败而逃,光裨王就被汉军抓了十多个,男女军民累计一万五千多人被俘,缴获畜产近百万。汉军一下子把右贤王的老巢整个给端了。

右贤王庭是匈奴在西北的指挥部,手下一个裨王,只要派出去,身份也算一方诸侯,带上匈奴万骑扰边,那就是个祸害;现在,右贤王势力遭到一网打尽,匈奴对西北的控制力大打折扣。日后,霍去病勇冠河西之时,当然少了许多羁绊;汉朝用利剑砍断了匈奴的右腕,狼爪子伸不出来啦,由于控制力够不上河西,匈奴日后将彻底丢失河西走廊,这也在意料之中。

汉朝贯彻执行着他的抗匈策略:先断右腕,再断右臂;单于失援,自然远遁。等时机成熟,决战大漠,汉军也能一往无前啊!

漠南战役之后,卫青正式被任命为大将军,手下将领因功封侯的人有许多,其中,就有韩说。后文还会讲到,韩说出任横海将军,带领汉朝海军攻入东越国,接受了越人的归降。

而漠南战役,韩说一战成名,他跟随卫青进攻右贤王营地,经过搏斗,抓住了匈奴小王,因此被封为龙额侯。而前汉交通史上,面对北胡、南越,能同时立功的为数不多,韩说是一个,路博德也是一个。

这个时候,张骞早已经归来,卫青大将军多了一个熟悉匈奴地理与敌情的好帮手,接下来,汉匈战争会怎样发展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汉书.卫青传》

2、《汉书.匈奴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10 09:31:41 +0800 CST  
第42章、苏建力战(1)

元朔六年,即公元前122年,春天,大将军卫青带兵出击匈奴,共计十多万人马,战略部署是这样的:

一、大将军卫青由定襄出发。

这个位置很特别,定襄介乎云中与雁门之间,战略通道很重要,它一旦畅通无阻,就可以在侧翼策应朔方郡。

既然朔方还处在建设周期内,那么多加保护也十分必要。而且,定襄的战略位置举足轻重,由它东出,可以增援雁门,自它西进,能够保护云中。

如今,大军从定襄出征,可以去试探单于庭,看看对手的虚实;当时的汉军很勇猛,再不是白登山时代的部队,前后两者相去甚远;卫青兵团强大自信,他们果敢勇锐,完全无惧匈奴人。

比起四路伐胡的时候,汉军更加成熟,早已不是愣头青了,当时,汉军久经战阵,熟悉塞外作战的方略,还怕你单于何来?

单于庭在代郡以北的漠南,选择由定襄出战,就是向单于宣示军威,迫使对手收回各处游动的骑兵;只要,他们回援单于庭,那就好办啦;

一来可减轻其他边郡的压力。

二来能一次性打一场歼灭战。

三来后续补给也跟得上。

总之,左有云中,右有雁门,攻守无惧,进退自如。如果一直打下去,匈奴人只怕会越来越被动。

二、中将军由合骑侯公孙敖担任。

三、左将军由太仆公孙贺担任。

四、前将军是翕侯赵信,此人乃是投降的胡人。这个家伙反复无常,不久的将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就是他在耍滑头。

五、右将军是卫尉苏建。这个苏建虽然名气不大,但是他的儿子可不得了,那就是千古忠烈之士——苏武!后面会专门讲述苏武的故事!

六、后将军是郎中令李广,自从上次四路伐胡惨败之后,李广又再重新披挂上阵,奋勇出塞了。

七、强弩将军是左内史李沮。

所有将军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

在攻击前进当中,汉军消灭了、抓获了数千个匈奴兵,得胜而回。

仅仅一个多月后,汉朝大军再次从定襄出发,要去寻找匈奴的主力,如果能歼灭敌人主力或者有生力量,那么边关的危难就可以大减。

这一次,部署有所调整,把前将军赵信和右将军苏建的人马合一,两将军并驾齐驱,一同挺进。

可是,偏偏这路人马出事了,他们不幸遇到单于的主力。由于人数少,而且没有救援,只能孤军奋战,后来渐渐变得独力支撑。这路汉军血战了一日多,伤亡惨重,已经不足千人了。

再说那个赵信,他原本是匈奴人,投降汉朝之后,被汉廷封为翕侯。由于当时形势危急,匈奴人猛攻汉军,赵信就要全军覆没了,这胡人居然动起了歪心眼;单于派人来诱降,赵信也是胡人,他崇尚勇力,知道匈奴人历来只崇拜强者,目前的形势,明摆着汉军快要完蛋。唯强是尊的心态作祟,这让赵信马上接受了劝降,他带领所属的八百骑兵,全部投降了匈奴。赵信丢下苏建,不顾而去,他认为死道友,不死贫道,保命要紧!

可怜苏建面对背叛无能为力,因为他已经自身难保啦!

(未完待续......)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10 10:11:35 +0800 CST  
第42章、苏建力战(2)

不幸的苏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猛攻,出师未捷军先丧,能令兵将哭断肠!苏建力战到最后,可谓全军尽默,只有他孤身一人侥幸逃脱。历尽艰辛,苏建终于遁回汉家军营。

卫青接纳苏建入营,然后向身边人询问,要了解情况,看看如何处置苏建。

手下人七嘴八舌,有人说苏建弃军而遁,应该处斩。有人说苏建并无反心,而且力战了一天多,单于主力十倍于他,又如此强悍,他也倾尽全力,战斗到最后一刻,实在难能可贵!

反叛的人是赵信,不能加罪于苏建,不当杀!卫青也知道苏建从征伐胡,屡立战功,因此,大将军也不能专权定夺,于是,命人将苏建送交汉武帝,由皇帝来决断生死吧。

这一年来,汉军先后两次与匈奴交战,共计斩首、俘虏一万九千多人,但自己也损失了三千人,其实收获已经很大,只是将降师丧,谁都不愿意碰触这个霉头。

不过,胜负之间有几种风险警示着汉军,赵信反了,人家对汉军可是知己知彼啊!不可不防!

那么,汉军的风险都有哪些呢?且来看看:

一、单于精锐未出,要防备其后发制人。
当年,汉军两次出征,先后十多万人次,斩获虽多,但碰不上单于主力。反而让单于以数万主力袭击了汉军最弱的部队。人家拥有十围五攻的优势,生吞了一个汉军兵团。但由始至终,无人救援,无人策应。单于显然留着后手,他们在后发制人。

二、用兵的强弱搭配不得当。
十多万人的军团,怎么苏建他们两军合并,才仅有数千人马呢?

如果用来诱敌还差不多,这么弱小的队伍,很难单独行动,也绝不应孤军深入!就拿日后李广、张骞的搭档来说吧,李广出击也有四千人,策应的张骞就有一万多人,即使张骞误了军期,还是以一万多的人马破敌,解了四万匈奴强兵之围。可见,两军策应,实力必须要足够;然而,苏建他们合军,人数很少,那样去深入,不是找死吗?

三、军情警报不灵。
当汉军遇险,毫无求救方式可用,难道不肯派人请援吗?如果,约定汇合地点,汇合时间,恐怕能够探听到双方恶战的情况。行军路线应该要部署得仔细些,张骞不是回来了吗?让他把水草地图拿出来比划呀,心中有数,扬长避短才能免受风险所害!

四、叛徒出卖,应该应变。
赵信叛变了,汉军的部署与方略早已泄露,匈奴人可能已经知悉,要临敌应变,方能百战不殆。

果不其然,赵信知道汉军要寻找单于主力,予以痛击;汉军还可能会攻击单于王庭,所以赵信献计,让单于撤往漠北,先避敌锋芒,等待时机,希望拖垮汉军,再行反攻。

如此一来,汉军若想在漠南决战就不可能了。若被拖入漠北再行决战,还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只是,赵信的计策有疏失,漏了最重要的部署,那就是河西之策,这是汉军的万幸。如果匈奴人拥有河西,则向南可以勾结羌戎、小月氏,向东又能渗透、袭击陇西,汉廷要同时面对来自西面和北面的威胁,分兵应付就会受其制约。历史上,汉武朝边地事变不少,羌人也发生过叛乱,十分麻烦。

而汉军则仍须应变,战略战术很直接,务必暂舍单于庭,转而进取河西,那是要砍断匈奴之右臂啊!

这个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一位惊天动地的传奇将才——霍去病,他就像一颗流星一样,瞬间划破夜空,发出短暂而耀眼的光芒,然后,快速消逝,留下无尽的叹息!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汉书.卫青传》

2、《汉书.匈奴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10 10:55:41 +0800 CST  
第43章、《霍去病闪电战》(1)

霍去病是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他年仅十八岁就当上侍中。霍去病善于骑射,勇敢坚定,所以跟随大将军出征。汉武帝下诏,让霍去病当上票姚校尉,他带上八百个轻骑兵,昂昂然出塞了。

这一年,是元朔六年,即公元前123年。这一回,汉军丧师三千人,而霍去病却有不少斩获,他像划破长空的闪电一样,开创了闪电战的传奇。

原来,他以轻骑兵实施长途奔袭,深入匈奴领地数百里,以初生之犊的勇猛发动突击,竟然斩杀、俘虏了两千多人。如果霍去病麾下八百勇士每人都记功,平均也能斩获超过两个敌人;他们捉拿敌人的相国、当户,阵斩、俘虏单于的亲属,全军锐不可当,使敌人望风逃遁。

因此,霍去病的功劳勇冠三军。如此战绩,一扫苏建丧师的阴霾。汉武帝对此大为欣赏,高兴之余,封赏了年轻的霍去病,于是,他有了冠军侯的名号和爵位。

汉武帝十分信任霍去病,决定让他向西进军,不过,首先要打败匈奴人盘踞在河西的势力。匈奴在河西猫着两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这两人也是大单于的哼哈二王。

从战略格局来看,秦王朝留下的遗产相当保守,蒙恬修筑长城,最西仅仅到达临洮,之后就不能西望了,而南面也是毫无坚城险要。

所以,尽管蒙恬驱逐羌人出塞,但是,他死后不久,秦国就乱起来了,不但匈奴南下侵蚀河套,连羌人都耐不住寂寞;偏偏喜欢你呀——陇西,俺们羌人又回来啦!

汉朝曾经在陇西镇压过羌人叛乱,但是,驱之不尽,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为,羌人、小月氏人都受到匈奴人的怂恿。匈奴控制着河西走廊,也勾结了羌和小月氏,可能是要合谋发难,去打汉朝陇西的坏主意。

自从卫青扫荡河套开始,大将军很执着,一直乘胜打到陇西,但是,陇西之外,汉军未有出征过。当年,只有张骞带人去凿空,而且一凿十三年,艰难困苦啊!

匈奴人和羌人把持着西去的大道,那么,要联系西域各国就变得很困难了,要么打通河西走廊,要么走磨难重重的西南之路。

这中西交通大道一日不打开,一日都没法联系西域的小伙伴们,那么,联手攻伐匈奴的战略就无法实施,要知道,单独对付匈奴的确很费劲。别的不说,要联欢异域,教化中外,非西进不可。

西路不通,则安息人、大宛人无法走进来,汉人也走不出去,这大活人总不能让尿给憋死吧,现在匈奴人憋屈,打他正当时,不用挑黄道吉日,揍他没商量。

关键是怎么个打法呢?或许要好好规划、斟酌一番:

一、要看时机是否合适。
1、匈奴右贤王的老巢已经被汉军一锅端了,匈奴对河西的控制已经被大大削弱,敌弱我强,争夺河西正当其时。

2、匈奴单于封赵信做自次王,他们深知汉军要去单于庭决战,所以自顾不暇,无力西救。如果河西的哼哈二王被打得满地找牙,单于不但不会帮忙,还会亲自问罪呢!所以,攻打河西的时候到了。

3、羌人和小月氏与匈奴人长期勾结,上回张骞取道羌人地界,居然被抓去匈奴领地,可见北虏对西戎影响很深。

只要打掉匈奴在河西最后的势力,那么,西部相互勾结的联盟就会瓦解,对汉廷大有好处。羌人都看着匈奴,如果匈奴人被打趴下,羌人也独力难支,所以,应该打!而且,要狠狠地打!

二、要看战略格局是否适当。
1、汉朝西北部有两个郡,北边是北地,西面是陇西,两军可以相互应援,而且,陇西受到北虏侵袭的机会较少,可以尝试先走陇西出击,再去北地作试探性进攻。

2、两郡分别尝试出击,可以选择两种行军方式:
a、汉军西出陇西,可以转向西北,张骞知道往来的路怎么走,能够提供参考。别忘了,他当年就是从陇西出发的。所以,放心出战,搜索攻击就行了。

b、汉军北出北地,可以向西北面探路,此路有险阻,或许要在摸索中迂回前进吧。


三、要看如何用兵选将。
1、西出陇西,可以单独进攻,那非霍去病莫属,卫青大将军要集中优势兵力,对付正面的匈奴单于,无暇他顾。而且,霍去病有轻骑闪电战的战术,八百人能斩获数千人,真可谓是一代战神啊,如今,他再度出师,绝对也是战斗中的大神!

2、北出北地再深入敌后,或许需要至少另一个将军配合,相互策应可保万全。霍去病但凭实力出战,全靠智勇来决胜!长途奔袭,在奔驰中攻击,不好辎重,轻装行军,大可闪电般出击,这就是霍去病的闪电战术。霍将军出其不意打击敌虏,往往能出奇制胜!

四、向西进军能否持续,有否长远之计呢?
理所当然地说,汉军要了解西部的地理,山川、河流的地形很重要,那些地方可以长期屯驻,只要攻下来,再建立郡县,移民充实,屯田实边,一切都可以逐步推进,这个不是问题。


五、打开门路之后,如何经略、如何运营呢?
1、按照张骞往来的路线分析,西部开拓首先重在河西,得到河西则能开通西域,开通西域则可联合伙伴,协同作战,从东西两面夹击匈奴,胡虏岂有不败之理呢?

2、控制河西,可以隔绝匈奴人与羌人,还剩下小月氏人,他们都甭凑热闹啦。
汉朝全力压制并孤立匈奴,他们就无法南犯了,只有向北撤退;而且,从河西北进大漠,或许还有捷径,可以攻击匈奴的心腹地带。总之,夺取河西,可以一举数得。

无论如何,汉廷已经决定派霍去病领兵出师啦。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10 12:53:22 +0800 CST  
第43章、《霍去病闪电战》(2)

看看霍去病的行军路线和战斗重点,便可略知其战略意图。

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春天,霍去病当上票骑将军,他带领一万骑兵由陇西出战。

其中,战斗最激烈的要数皋兰山之战,《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说:“合短兵,鏖皋兰下”。皋兰山大概在今天甘肃兰州市南面,可见,兰州历来都是进军河西的门户。




(霍去病首征河西形势)

勇锐的霍去病指挥兵团快速突击,杀死了折兰王,阵斩了卢侯王,俘虏了浑邪王子以及相国、都尉等人,消灭并俘虏将近九千敌人。

哇!这个战绩彪炳啊!霍去病兵团总共才一万人,牺牲了百分之七十,剩余三千人,斩获那么多,平均每个战士有擒、斩超过两人之功。

经此一战,由陇西通往河西可以建立专门的战略通道,封锁的大门终于被汉军打开了。以后进军、运输,必走陇西之路,如此那般,霍去病已然拉开了绿洲丝路开拓进取的历史大幕!

这一年,夏天,汉朝要趁热打铁,再度急攻河西之地。

这回,经过检验,得出结论:一万人的兵力太少了,一个将军也太危险。于是汉廷重新进行部署:

一、霍去病、公孙敖分别从北地郡出发。
进军方向当然是西北面的河西之地,但路途复杂,公孙敖居然迷路了。虽然,相互没有策应,而且,此路前人未有走过,但是,霍去病艺高人胆大:哼!大漠戈壁之内,胡虏挡我者死!

二、这次进军,霍去病统领数万人出征。
这里不得不说,霍氏兵团的行军路线十分奇特,他显然不按常理出牌。一个大迂回、大包抄,汉军走了两千里,居然先到北面的居延泽去,再从居延泽转向南下,那里在今天甘肃以北的内蒙古。

霍将军从东北方的湖泽突进,向西南方斜着切入河西走廊。那样做,可以先给人、马补充水、草,然后,沿着湖泽与山区之间的河流脉络,寻踪南下。

汉军经过小月氏的地盘,然后,重点攻入祁连山区。因为,只要攻破祁连山,突入山区,山南便是美丽而富饶的河西走廊,不但绕过东南面的层层关卡,还大有直捣老巢的意味。结果,霍去病一战就大破敌人了。




(霍去病二征河西形势)

一路激战而来,除了霍去病,还另有英雄,鹰击司马赵破奴斩了脩濮王,擒获稽且王,因功被封为从票侯。校尉高不识捕获王子十多人,擒虏一千七百多人,封为宜冠侯。

霍氏兵团这回赚大发啦,虽然牺牲了百分之三十的士卒,但累计消灭、俘虏敌人三万二百人,浑邪、休屠两个家伙丢盔弃甲,一路逃遁;他俩不但被打趴下,还彻底散了架,恐怕王爷是不用当了,降级为哼哈二将都没人要哦!

两个虏酋身边的王子、相国、将军、当户、都尉一干人等全被端掉。留着个空架子,也成了聋子耳朵啦!

经过两次血与火的洗礼,汉朝更加坚定西进的决心,河西走廊就是屯驻的好地方,在那里设置郡县,然后,开拓西域,开通中西交通大道,那是旷古未有之壮举!传说中有西游的周穆王故事,如果他在天上得知,恐怕也要妒忌得心痒痒呀!

那么汉军如何进一步控制河西之地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汉书.霍去病传》

2、《汉书.匈奴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10 14:17:08 +0800 CST  
第44章、《李广被围》(1)

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夏天,李广将军以郎中令的身份带领四千骑兵出征,他们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统率一万精骑,紧随其后出塞。

这次行军的目标是匈奴左贤王,汉军要试探左贤王的实力,先察看其虚实,再定攻守策略。

匈奴的东方归左贤王管理,他经常派兵寇掠边塞,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几个郡偏于东面,随时都可能成为左贤王袭击的对象。

匈奴的战略意图很特别,自从右贤王庭被端掉,河西已经无力控制,空虚的西部无暇顾及,只有中路的单于和东路的左贤王还在顽抗,而且,他们相互掩护,互为犄角。

汉军何尝不想直取中路的单于庭呢?但是,匈奴大单于有后撤迹象,贸然出击,怕中了诱敌伏击之计。

同时,东路的左贤王虎视眈眈,万一汉军大兵出境,后防就会有空挡,如果左贤王奔袭后方,又或者半路打埋伏,那么连归路都会被截断。

人家以逸待劳,你却劳师动众,劳而无所获,一旦师老兵疲,后勤补给又跟不上,对于汉军来说,茫茫的塞外将十分危险。

而进军的方略在于扬长避短,用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汉军可以派出两支强力的精兵,同时攻击中路的单于庭和东路的左贤王庭,使他们收缩防守,不敢主动攻击,而且,自顾不暇,相互不能呼应。

所以,摸清东路胡虏大军的情况很重要。为了试探虚实,有一个无奈之举,就是先派少量精兵在前面行进,以吸引左贤王的主力,等敌人大兵出动,汉军的后路生力军快速跟进,相互配合,夹击匈奴人。即使不能大胜,也可以相互掩护着撤退。

这些先行的精兵要引蛇出洞,必须承受打击,付出牺牲的代价也在所难免,关键要看能否扛得住。所以,汉军约定了军期,指定会师的地点,这个部署十分重要。

谁来打头阵呢?张骞更善于外交,行军打仗还显得经验不足,那只有派李广做先锋了。李将军身经百战,久历疆场,最值得欣赏的是他临危不惧、遇险不乱的风格,李将军勇力可嘉啊!

所以,李广做了先锋,他心中何尝不想立功封侯呢?可惜,上天没有眷顾他,而且,他的厄运即将降临。

由于左贤王很狡猾,右北平地理居中,刚好处在东部五郡之间,从右北平出击,东进能搜索京辽的塞外,西去可覆盖渔阳、上谷的边关。那么,李将军就请先行进军吧。

李广仅仅带着四千骑士出战,不过还有他的儿子——李敢,还好,虎父无犬子,李敢还是相当勇猛的,这一回要演绎上阵父子“兵”的好戏啦!

李广军走了不久,仅仅出塞数百里,就与左贤王主力四万人相遇,遭遇战一触即发!

与其说是遭遇战,还不如猜猜人家左贤王是怎么搞情报的?如果没有半点儿风声,王爷带着好几万人,在沙漠戈壁搞大游行,那是傻了没好吗?还是脑袋进水啦?所谓:兵不空出,行军布阵一定有目标的!

十倍的胡虏来袭,他们绝对想着如何一口吃掉李广。左贤王亲自出马呀,说是主力,一点儿也不为过!

双方展开阵势,李广人少,只能收缩防守,而左贤王人多势众,立刻就把汉军团团围住。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十围五攻”啦!

李广的士卒十分惊恐,全都傻眼了,哇噻,他们终于知道什么叫做“身陷重围、内外乏援”!

李广很镇定,他马上派儿子李敢出阵察看,李敢十分骁勇,他仅仅带上数十精骑,就奋勇地冲了上去!

李敢从左边杀入敌阵,又从右边贯穿而出,敌人也许都被打懵了,还没搞清楚啥情况,人家就扬长而去啦。李敢回到李广面前,报告说:这些胡虏很容易对付啊!

两军还未交手,心理战就先开打了:

一来李敢震慑了敌人;

二来李敢探出敌人虚实,如果用骑兵猛冲,只要集中力量,薄弱的环节还是可以被冲破的;

三来安抚惊恐的士卒,稳定军心。

麻烦的是,军期已定,只能等张骞来救援,如果突围,也走不远,匆忙遁退,只会令全军溃散。集中力量坚守,还能坚持下去,一旦人人想撤,那就不攻自破啦!

汉军的人心一时间得以安定下来。李广布阵十分特别,一个圆形阵势,士卒都面朝胡虏,兵戈弓弩全部向外。

左贤王也布好阵了,他们开始急攻李广军,一时之间,箭如雨下,双方互射,死伤惨重。汉兵更是伤亡过半,箭都快用完了。

那可怎么办呢?真是急死个人呀!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10 16:23:51 +0800 CST  
谢谢您的期待,我马上更新!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10 18:17:50 +0800 CST  
第44章、《李广被围》(2)

面对如此危局,李广临危不乱,他命令士兵拉满了弓,对这敌人的方向,但却不要轻易射箭,而自己马上取下大黄弓,瞄准敌人裨将就射,可谓: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李广“嗖嗖嗖”的,连发数箭,一次次箭无虚发,当场结果了几个胡将,可谓秒杀敌人啊!匈奴人见李广如此厉害,都心生畏惧,只好暂停进攻,罢战收兵。

战斗从早上打到傍晚,李广手下人个个面无人色,只有李广意气风发,自信自如。如此大将风度,令将士们无不佩服。

第二日,双方继续交战,李广军几乎要悉数覆没,难道这就是最后的宿命吗?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张骞终于带兵赶到了,一万多人的生力军呀,足以打破包围圈,而且,左贤王不知汉军有多少人来援,还有没有后继者,本来自己包了李广的饺子,也担心被汉军援兵包饺子呀!何况苦战一日,伤亡得不轻,匈奴人只好解围而去。

汉军还是人少,不能追击,只好班师回朝。张骞错过战机,因为违反军法,只能赎罪废为庶人。而李广虽然杀伤匈奴人很多,但是自身伤亡也很重,无功无赏。

这一次作战,汉家在部署上有致命的弱点:

一、两军对垒,汉兵力量太过薄弱,难以取胜。
匈奴当中,左贤王实力最为雄厚,开战以来,他受到的打击最小,单于的人马也没少挨揍,而左贤王偏居于东方,卫青大将军没空搭理他,韩安国也拿他没辙,所以,左贤王能征善战之兵最多。如此强大的对手,怎么能仅仅派一万四千兵来挑战呢?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呀!张骞、李广遇到这么强大的敌人是不幸的,但能安全撤回关内,又是不幸中的万幸。

二、行军部署有弱点。
汉家没有吸取四路伐胡的教训,应该多用正兵、奇兵,相互策应,因此,正兵、奇兵之间的距离不能相隔太远。李广经常把斥候布置得很远,那么,前敌哨探和友军哨探都应该配备,而且,要进行往来的有效沟通。正兵遇险,则奇兵相救;正兵当面遇敌,则奇兵侧翼攻击,用钳形攻势来压制敌人,效果会更好。

三、用将不足,张骞误事。
张骞被扣留的时候,大多在匈奴西部迁徙,更熟悉西部塞外的情况,但对于京辽塞外则不明就里,如果他深入大漠去探路,很容易迷失方向,导致错过军期战机,会贻误大事呀。

可见,他行军打仗经验不足,不能独当一面,用将要因才施用。张骞做幕僚、当向导还差不多,而且,多数优势在西部。历史上,用将不善而误事的案例很多,例如:公元1815年,拿破仑用错了庸将格鲁希,此人不会变通,只是一味追击普鲁士,忘了拿破仑的命令,人家叫他追之不及,就要赶快回师,好配合主力作战。而他却一路追到底,还追不上。

好死不死,交战中的英军等到了普鲁士的援兵,而格鲁希却没有救援拿破仑,真是猪脑子;英军最后打败了拿破仑的法军,这就是滑铁卢之战,一代枭雄拿破仑从此饮恨。

或许,汉军当时可以如此布局,先遣队李广带兵五千人作正兵,李敢带兵五千人作奇兵;后面策应的用两位将军,正兵张骞带一万人,奇兵可用右北平太守路博德,也带兵一万人。

先遣队和后援军叠瓦式进攻,先诱敌来攻,后全力夹击;而正兵、奇兵又可相互策应,彼此协助。如此一来,或许能重创左贤王的四万大军,三万打四万,分进合击,也能获胜。

更何况,路博德是个猛将,日后他跟着霍去病杀虏立功,还封了侯;后来又平定了南越国,是个能征善战之将。如此英才为何不用呢?仅用李广、张骞带兵出征,则太过单薄啦。

汉军即使折损不少,但也摸清了左贤王的兵力,不久之后,左贤王要接受霍去病的猛烈攻击,承受最为惨烈的失败,恭喜你啦!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汉书.李广传》

2、《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06-10 18:28:13 +0800 CST  

楼主:天元地浩

字数:668714

发表时间:2019-06-04 15:54:0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1-03 08:15:48 +0800 CST

评论数:14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