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第七节 皇帝就是一面旗帜 说换咱就换

许多历史爱好者,常常喜欢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汉献帝跑到刘备那里,刘备会怎么做?

对此,有人就说了,曹操怎么可能让汉献帝逃到刘备的地盘呢?换而言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问题是,高欢也是一世之雄,而且就是扮演着曹操的角色。但是很不幸,他控制的孝武帝,就是逃出了他的地盘,并且跑到了宇文泰那里!

汉献帝一伙没有逃离曹操的地盘,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机会。而是因为汉献帝一伙清晰的知道,自己在曹操这里是傀儡,跑到别人那里,其实也只能当傀儡,而且处境可能比曹操这里还差劲。

比如,北魏孝武帝逃出了高欢的地盘,结果是什么?很快变成了宇文泰的傀儡。
关键是,孝武帝不服宇文泰,很快就被宇文泰谋杀了,关键是,死也还是白死。
如果孝武帝知道逃出高欢的地盘就是这种结果,他真会哭着喊着逃离高欢的地盘吗?

虽然汉献帝一伙不知道后来的历史,但是相关的博弈,也可以简单的推演出来。
所以汉献帝一伙就缺乏逃离曹操地盘的足够动机。否则,他们一心跑出曹操的地盘,曹操还真未必能拦得住。

要知道,有一段时间,曹操去拜见汉献帝,因为关系一度比较紧张,直接吓得曹操再也不敢去亲自拜见汉献帝了,以曹操当时对汉献帝的控制力,以及曹操常年率军远征的背景下,汉献帝一伙一心要逃出曹操的地盘,估计也真不是多难的事。
问题是,汉献帝知道,自己之所以是傀儡,并不是因为遇到了曹操这种奸臣,实在是因为以大汉皇帝为中心的利益格局已破裂,他现在跑到哪里也只能当傀儡。换个地方当傀儡,恐怕处境会更惨,既然如此,还不如安安稳稳的呆在曹操的地盘上。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0 08:28:42 +0800 CST  
有人认为,如果曹操不能控制汉献帝,就会如何如何之何。
问题是,高欢割据关东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竟然让孝武帝逃出自己的地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后果啊。
总的来说,权臣让傀儡皇帝高高在上,只是一种政治表态,换而言之,这只表明权臣无意凌驾于其它大佬之上罢了。
权臣和大家一块跪拜在傀儡皇帝脚下,就意味着权臣与大家在地位上并没有质的差别;如果权臣爬上了皇位,让大家一块跪拜他,就意味着权臣彻底凌驾于大家之上。
所以,权臣感觉自己还无力彻底凌驾于大家之上时,自然就会和大家跪拜在傀儡皇帝脚下,而绝不敢奢求把傀儡皇帝踢到一边,然后自己爬上去。

因为类似的原因,孝武帝逃走后,高欢又拥戴了一个北魏皇族成员当皇帝,整个政治集团该怎么运转还怎么运转。
总的来说,皇帝就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丢了,咱们再换一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0 08:29:11 +0800 CST  
人们愿意让皇帝高在上,绝不是因为人们真把皇帝头蒜看。实在是因为一个虚君在上的政治格局,容易维持众多大佬共同执政的格局,如果最有实力的大佬坐在了皇帝的位置上,接下来的事,恐怕就削藩、削兵权了,最后的结果,恐怕就是这个最有实力的大佬要大小吞吃了。

这才是大家需要傀儡皇帝的主要原因。
有的时候,这种格局长久的无法打破,所以傀儡皇帝可以长久的存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最经典的就是幕府将军无法打破众多大名联手控制天下的格局,就只能一直把天皇顶在头上。
这个与大家的思想道德无关。如果大家认为一个傀儡皇帝高高在上的格局对自己有利,自然会拼命的神化这个傀儡皇帝,并且极力表示对这个傀儡皇帝的尊崇。
换而言之,是因为大家认为傀儡皇帝高高在上,对自己有利,所以就拼命神化傀儡皇帝,绝不是因为傀儡皇帝被神化了,所以大家才让他高高在上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0 08:29:29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孝武帝逃到西北后,宇文泰就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但是因为关东地区的高欢,又拥戴了一个北魏皇族成员为帝,而且高欢、宇文泰都宣称自己代表了魏国的正统。所以史书就把宇文泰一伙建立的政权称为西魏,把高欢一伙建立的政权称为东魏。

北魏孝武帝,绝对是一个宁折不屈的人。
所以他在高欢的地盘上,不愿意受高欢摆布,甚至为此不惜要火并高欢;他到了宇文泰的地盘上,也不愿意接受宇文泰的摆布。结果就是让宇文泰谋杀了。
宇文泰谋杀了孝武帝后,又拥戴了一个北魏皇族成员当皇帝。

有人认为,如果汉献帝逃到刘备的地盘上,刘备肯定忠于汉献帝的。这个,我觉得就要看汉献帝能不能认清自己的身份了?如果汉献愿意给刘备当傀儡,这个自然啥也好说。如果汉献想凌驾于刘备头上,我估计就算刘备能忍,刘备的小弟也不会忍的。

当然了,在一些内心充满阳光的有识之士眼中,我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汉献帝到了刘备的地盘上,不要说就是想凌驾于刘备、诸葛亮头上了,就是汉献帝想要刘备、诸葛亮的人头,他们也会含着泪成全汉献帝的!


当然了,许多时候,皇帝高高在上,只是一种政治表态,只是表明坐在首席的实权派,无意凌驾于其它大佬之上,所以宇文泰谋杀孝武帝后,又拥戴了一个皇族成员当皇帝,整个政治集团该怎么运转还怎么运转。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0 08:30:24 +0800 CST  
宇文泰、高欢,都是曹操一样的人物。
他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许多年,虽然都也没有爬上皇位,但是他们的儿子都在他们的基础上爬上了皇位,所以他们从理论谁也不是皇帝,但是人们都很容易感觉,他们才是北周、北齐帝国的开国皇帝。

在那个时代,高欢、宇文泰是两大当之无愧的领衔主角。
高欢占据河北地区,宇文泰占据西北地区,两股力量争雄三十多年。最后,宇文泰一系灭掉高欢一系,遂把中国的历史统一,推到临门一脚的阶段。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听到高欢、宇文泰两个的名字,大约就如同看汉末历史,听到曹操刘备一样。总而言之,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领衔主角。但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知名度远低于汉末历史,所以许多人听到这两个人时,难免还是会感到陌生。

幸好,这段历史是写隋唐的,所以这里不会费太多笔墨写这两个人,这里大家只知道,高欢、宇文泰是那个时代最牛的两个人,一个称雄河北,一个称雄西北。他们两系决出胜负后,中国历史的统一,就快进入临门一脚的阶段了。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0 08:31:13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zhu_old 、英式船长、灰太狼大王卐 、夜相当美 、luxiaojia2005 、交叉口的卡、我是一皮狼98、左道正门、野冰鸟、156032032 、大有行、雁小驴1、zztdf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八节 西魏崛起
如果拿公司作类比。西魏帝国就是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

它的名誉董事长是原来的北魏皇帝。

下面有七大股东。
他们是宇泰、李虎、独孤信、李弼、侯莫陈崇、赵贵、于谨。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就是这七大股东之一的李虎。

再下面还有12个小股东。
他们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就是12个小股东之一的杨忠。

传说中的府兵制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总而言之,这19个军方大佬,都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且相关的军事力量,通常都带有私兵的性质,所以现代历史学者说到这些人,通常都称他们为军事贵族。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2 20:19:39 +0800 CST  
西魏帝国还处于明显的贵族政治之中。
所以,最前排就坐的几个大佬,都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坐在那个位置上;所以他们不但视皇帝为傀儡,更视首度执政官为同事。

最开始,元氏皇帝有点认不清这种形势,所以一直试图拥有更多的股权、管理权;于是下面的几大军事贵族达成共识,由宇文泰出面,把他谋杀了。
然后西魏又换了一个元氏皇族成员当名誉董事长、名誉总经理。这个新上来的元氏皇帝看着前面皇帝的惨死,自然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比较安份了。

而身为首席执政官的宇文泰,大约一直能认清这种形势。所以宇文泰一直不追求超越自己能力之外的权力。
西魏帝国的皇帝,一直受宇文泰的控制。关键是,宇文泰死后,宇文泰的儿子就把西魏皇帝踢到一边,自己爬上了皇位。单看这一点,宇文泰江湖地位和曹操一样。
但是宇文泰的实际权势,显然是不能与曹操相比的。因为曹操手下,虽然有众多大佬级的人物存在,但是绝没有哪个大佬敢说,自己与曹操地位相当。而宇文泰下面的六大军事贵族,显然都有着和宇文泰相当的地位。
《周书赵贵传》中是这样说的:“初,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等夷,及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摄政,贵自以元勋佐命,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乃与信谋杀护。”
《周书于谨传》中是这样说,“谨既太祖等夷,护每申礼敬。”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2 20:20:00 +0800 CST  
西魏虽然开国了;而且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统治。但是整体实力,它明显不如东魏。
东魏占据着大约相当于战国时代的燕赵魏韩齐五国的地盘;而西魏却只占据着多半个秦国的地盘。从经济、人口、地盘上,东魏是西魏三倍左右。
此时的东魏,一直处于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中。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西魏打败了东魏,其实也就是西魏打退了东魏的进攻。
西魏开国第九年,高欢率军大举进攻宇文泰,在这场战争中,宇文泰都差点让高欢俘虏了;而高欢更率军杀入了关中。当时就有很多人劝高欢应该一鼓作气,把宇文泰彻底灭了,但是高欢认为补给线越来越长,越来越深入敌境,一旦发生意处,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简单扩大了一下战果后,就率军撤退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氓山之战。
西魏开国第十二年,高欢再度率军大举进攻西魏,这场战争持续了快两个月,最后高欢病重,于是东魏撤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玉璧之战。
此时,西魏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地缘上的优势,毕竟关中地区易守难攻。所以东魏一直咄咄逼人,却终于无法真正打败西魏。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2 20:20:22 +0800 CST  
高欢死后,西魏终于找到了崛起的机会。
这倒不是因为高欢死后,西魏有机会进攻东魏了。而是高欢死后,侯景不服高欢之子,被高欢之子打得大败而逃,最后率领八百人进入梁朝境内。
按理说,这并不是多了不起的大事,因为侯景率领八百人逃到江南,才是多大点的事呀?问题是,这八百人竟然把江南折腾的天翻地覆,而梁朝更因此砖崩瓦解了。

江南的砖崩瓦解,对西魏可是一个好机会。
宇文泰把握这个机会,一举把梁朝控制的巴蜀拿下,并且控制了长江中游重镇襄阳、江陵。
西魏的这种胜利,怎么高估它的价值也不过分。秦国在崛起时,也是在夺取蜀地后,成为秦国称雄天下的真正起点。
西魏夺取蜀地,并成功控制长江中游重镇襄阳、江陵后,怎么看也是秦国当年虎视天下的格局。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2 20:20:40 +0800 CST  
梁朝砖崩瓦解之际,西魏趁乱夺取梁朝占据的巴蜀,已让西魏拥有一定的主动权了。
更主要的是,在宇文泰时代,突厥人开始在草原世界崛起,并且对柔然的霸主地位构成威胁。
然后的结果呢?就是宇文泰为代表的西魏,与新兴的突厥成为战略伙伴;高欢为代表的东魏,与草原世界的霸主柔然结成战略伙伴。
而随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那就是突厥人在西魏的支持下,渐渐成为草原世界的新霸主;而西魏在突厥人的支持下,与东魏的战争中,开始渐渐处于上风。
等东魏意识到,应该与突厥结盟时;等突厥也意识到,应该制约西魏不断膨胀时,西魏已彻底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2 20:21:12 +0800 CST  
说到东西魏的攻防之势,渐渐逆转时,我们常常把它归于东魏的统治越来越混乱。
其实呢,说到混乱,西魏与东魏相比,也就是大哥笑二哥罢了。因为大家都是贵族政治,所以围绕最高权力,通常总是一片血雨腥风。
东西魏攻防之势开始逆转,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西魏夺取了南朝控制的巴蜀地区。
西魏夺取蜀地后,从经济、人口上,自然还不能与东魏相比,但是加上地缘的优势,就不再处于被动的防守状态了。
从这层意义上,西魏崛起。
一方面是因为宇文泰神功无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侯景率八百人闯入江南,把江南折腾的土崩瓦解。否则,宇文泰恐怕真没有机会夺取四川、湖北的。而不能夺取这种地方,西魏与东魏相比,就永远处于难以言说的劣势。

第二,就是在突厥、柔然相争之际,西魏选择了与突厥人合作;东魏选择了与柔然合作。而我们都知道,突厥人成为草原世界的霸主。
从这层意义上,西魏的崛起,一方面是因为宇文泰神功无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兴的突厥,需要与西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否则,西魏想从东魏手里夺取战略主动权,也是难以想象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2 20:21:24 +0800 CST  
总的来说,历史并不是某个人可以改写的。
因为历史的发展变迁是几百万、几千万人,历经十几年、几十年、上百年才实现的。
一个人只能起的作用,永远是有限的。
当我们抛开客观背景,只看英雄人物造成的结果,自然会觉得,历史就是某个人神功无敌的结果,或是某个偶然结果造就的。

最简单而言,看着侯景把江南搅得天翻地覆,如果抛开客观背景,谁也会觉得,侯景实在太神了。因为他率领八百人深入江南,就把江南搅得天翻地覆。单就此而论,如果给他八千人,那岂不是要杀出东亚,征服全地球了。
问题是,侯景在此之前,也曾率领过十万大军,但是他也从来没有创造这种奇迹;关键是,侯景后来也曾率领十多万大军,却是在穷途末路中绝望而死了。

英雄史观的逻辑,常常就是模糊客观背景,然后极力夸大某个人影响,好像一切就是这个人思想道德决定的。
而文学化的英雄历史,更是试图抹去一切客观背景,然后无边无沿的夸大某个人的影响,好像一个神功无敌的人物穿越到任何环境、任何时代,也能重复他的丰功伟业。

所以,在一些历史圈子里,李世民永远很忙。因为人们总忍不住想,以李世民那种神功无敌的人物,穿越回某个时代、某个地区,会是什么结果?当然了,他们难免会习惯性的认为,李世民肯定还能创造他的神功伟绩。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2 20:21:41 +0800 CST  
问题是,项羽率领八千人能成为天下霸主;并不意味着他率领几十万大军,就能维持这种霸主地位。
所以,顺风顺水时,项羽率领八千人,杀成了天下霸主;逆风逆水时,项羽率领几十万大军,却只能在乌江边自刎。

当然了,侯景率领八百人可以控制南朝;并不意味着他率领几十万大军,可以维持这种胜利。
所以,顺风顺水之时,侯景率八百人,就把江南打得天翻地覆,并控制了南朝皇帝;但是逆风逆水时,他率领几十万大军,却也落了个亡命而死。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拿破仑以几千人马,可以称雄法兰西;后来更称雄整个欧洲;但是后来率领欧洲最强大的军队,却一败再败,最后两度被囚海岛,从此再也没有翻过身。
老蒋率领几千学生,可以称雄东南,后来称雄华夏,还要与美、英、苏三国首脑并世称雄。但是后来率领几百万军队,却是一败一再败。

难道是因为他们前期神功无敌,所以拿着极少的资源,就可以傲视天下;后来变得脑残弱智了,所以拿着世人羡慕的资源,却一败再败,败得一无所有了。显然不是的!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2 20:22:25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交叉口的卡 、大有行、英式船长、我喜欢胡扯、夜相当美、草苞、Cfmeng1234、灰太狼大王卐、Cfmeng1234、左道正门 、雁小驴1 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九节 北周的建立与崛起

宇文泰只是八大贵族之一,他虽然坐在帝国执政官的位置上,但是他显然缺乏凌驾于其它几大家族之上的实力。
因为类似的原因,宇文泰死后,西魏帝国就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帝国的权力应该怎么分配呢?

从理论上、从实力上,宇文家族都没有父死子继的机会。
因为从理论上,宇文泰只是执政官,执政官通常是能者居之;从实力了,宇文泰死后,宇文家族的二号人物,与前面说的几大军事贵族首脑相比,实在只是一个小字辈。
史书是这样说的:中山公宇文护,名望地位一向比较低,虽然被宇文泰所倚重,但各位王公大臣都想执政,谁也不肯服从他。

现在,就需要考验西魏几大军事贵族的政治智慧了。因为围绕宇文泰从前地位的竞争,有可能让帝国走向分裂混乱,甚至因此灭亡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最后,七大贵族之一的于谨,显示出他优秀的操盘手能力。最后在于谨的操盘下,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成为新一代执政官。

虽然说无论从实力、能力上,宇文护都缺乏当这个执政官的能力,但是只有让宇文护当执政官,西魏政权才不会围绕这个执政官权力竞争,而出现混乱分裂。
在这种背景下,因为于谨作为八大贵族之一,力挺宇文家族二号人物坐在首席位置上,其它家族就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史书是这样说的:于谨平时一向处于与宇文泰一样的地位,宇文护常常向他跪拜,到了这时,于谨立起身来对宇文护说:“您要是出面统一管理军国大事,我们这些人就都有所依靠了。”于是向他跪拜了两次。各位王公大臣迫于于谨的严厉,也跟着跪拜了两次,于是大家的议论才统一起来。宇文护整顿内外,安抚文武大臣,人心才就此安定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4 21:05:48 +0800 CST  
于谨作为优秀操盘手,并且成功操了这次盘,给自己带来的利益那是巨大的。
在此前,于谨并没有明显居于其它几大军事贵族之上的资本,现在显然拥有了。
宇文护虽然是执政官,但是无论从资历、威望、影响力都是不能与于谨相比;关键是,他是在于谨全力支持下才上位的。
但是因为于氏家族地位超然,既没有人爬上皇位、也没有人出任执政官,所以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比较低,但这显然是当时最牛的家族。因为于谨的儿子,取得上柱国地位的就有四个。
于寔,上柱国、大左辅,袭爵燕国公。
于翼,上柱国、大司徒、太尉,封常山郡公
于义,上柱国、潼州总管,封建平郡公。
于智,上柱国、凉州总管、大司空,封齐国公。

而且史书是这样评说于谨、于氏家族的。
于谨有智谋,善于为主上效力。......加上他年寿很长,受到的礼遇隆重,他的子孙绵延,都官位显达,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摘自《白话周书》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4 21:06:08 +0800 CST  
宇文护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具有传奇色彩的人。
因为西魏最后一个皇帝(恭帝拓跋廓),是宇文护杀死的;北周的前两任皇帝(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也都死在宇文护之手。
这样算来,宇文护一共杀过三个皇帝。

看到宇文护连杀三个皇帝,就跟吃盘菜一样简单,人们难免会觉得,宇文护真乃忠义无双之人,因为别人有这种实力,应该早就当皇帝了。

其实呢,宇文护只是大家推在前面的执政官。
表面上宇文护想杀谁就杀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实际上这都是众多军事贵族共同做出的决定。

最初,小皇帝宇文觉不服宇文护。
宇文护就问大家,我应该怎么办?大家说,这是你的家事!换而言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我们不会多管的。
有这句话作为保证,宇文护直接就把小皇帝宇文觉干掉了。

后来,宇文毓当了皇帝,也不服宇文护,宇文护继续照葫芦画瓢,把宇文毓也清理出局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4 21:06:22 +0800 CST  
一个权臣真具备了篡位的实力。
就算他突然死了,权力也很难流出他的嫡系之手。
最简单而言,曹操突然死了,权力就留在曹氏手里;司马懿、高欢、宇文泰也是如此的。
甚至尔朱荣突然死了,权力最初依然还在尔朱氏手里。

这些人拥有了如此巨大的权力,尚且不敢奢言篡位。宇文护不敢奢言篡位,有什么好奇怪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宇文泰诸子势力越来越大后,周武帝抓住机会,一举就击杀了宇文护,并成功夺回了权力。
从这层意义上,宇文护本身的权力,只是非常有限。他只是在大家拥戴下,坐在了首席执政官的位置上。

从这层意义上,周武帝后来夺权的主要对手,就不是宇文护本人。
如果豪门大佬们都支持宇文护,周武帝杀了宇文护,恐怕也得给宇文护偿命:如果宇文护的嫡系力量巨大,周武帝杀了宇文护,更得给宇文护偿命了。
问题是,周武帝上位后,经过十年的力量博弈,真正支持宇文护的豪门大佬越来越少,宇文护的嫡系力量又非常有限。所以,周武帝把握住机会,一举击杀宇文护,就可以夺回权力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4 21:06:34 +0800 CST  
周武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
他之所极具传奇色彩,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他通过火并权臣夺回了权力。而是因为随后不久,他就率军把北齐灭掉了。
灭掉北齐,意味着天下进入统一,就剩下临门一脚了。

灭掉北齐后,北周帝国显然比从前的北魏帝国更强大,也让天下更接近统一的边缘了。

第一、此时的北周不但统一了北方,更兼并了巴蜀地区。而南朝显然已退化成了历史上最弱的时代,长江上游的益州已被全被北朝占据;长江中游的重镇襄阳、江陵都已控制在北朝手里,现在的南朝只是一个偏安东南一隅的地方政权。
此时的北方的人口更达到3000多万。而南朝的人口只有200万。单就人力而言,北朝整体实力就是南朝的十倍。
第二、此时的北周已高度汉化了,至少很少有人感觉它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了。这种变化对于统一天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因为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北朝的征服,人们不再感觉是被一个落后的、野蛮的民族征服,相对排斥心理就会弱一些。

但是很不幸,周武帝寿数就此结束了。

于是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就只能由他的后继者完成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4 21:06:48 +0800 CST  
当然了,周武帝还有个身份,也极具传奇色彩,那就是他名列“三武一宗”之列。三武一宗,就是中国历史上打击佛教最强硬的四个皇帝。
宗教势力与皇权,永远存在着竞争合作的关系。
宗教势力强大了,就会与政府分享经济、政治权力;宗教势力越大,和政府分享的相关权力就越多。

在世俗权力分散的时代,宗教势力总会不失时机的发展起来。
中国佛教势力四个高峰时代,都是天下长久大乱的时代。一个是西晋崩盘后的几十年;一个是北魏崩盘后的几十年;还有一个安史之乱后的几十年;一个是黄巢之乱后的几十年。

而皇权高涨时,也总会不失时机的残酷打压佛教势力。
所以,北魏皇权巩固之后,魏太武帝开始灭佛;北周皇权巩固之后,周武帝也开始灭佛;安史之乱后,唐宪宗削藩有所成就,他的孙子唐武宗也开始灭佛;柴世宗时代,皇权渐渐巩固,也开始灭佛。

周武帝废佛时,手段相对比较文明。
周武帝先是召集各地高僧到中央政府开会,然后宣布废佛。面对这种惊人的消息,佛教高僧自然是极力为佛教辩护。但是,批叛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叛。争辩的结果,自然是灭佛的理论占据了上风。
最后,佛教高僧也只能告诉周武帝,你这样做,会遭报应的!你死后,一定会下十八层地狱的。
周武帝说,只要国家能倡盛,百姓能安居乐业,下地狱,就下狱!多大点的啊!
周武帝这种反驳,实在无懈可击。因为佛教在某种意义上,主旨也在这里啊!
周武帝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要把佛教组织控制的大量土地、人力资源都收归国家所有。
当时各地有寺庙4万所,僧侣300万;控制的土地有多少,大家可以想象;在佛教庇护下公开、隐秘不纳赋税的人有多少,大家也可以想象。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4 21:07:08 +0800 CST  
看周武帝,总会让我想柴世宗。
周武帝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事业并没有终结;因为篡位者杨坚,在周武帝的基础上,很快就让中国历史进入了大统一。
柴世宗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事业也没有终结;因为篡位者赵匡胤兄弟,在柴世宗的基础上,也很快让中国历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如果有什么不同。
仅仅是隋文帝上位后不久,草原世界的突厥发生分裂,而且愈演愈烈,隋文帝在此基础上借力打力、分化瓦解,很快把中原王朝的辉煌推向了鼎盛。

而赵匡胤上位后,草原世界开始渐渐进入全盛时期,所以开始长久的占据着农耕文明的地区不撒手;并且不断深入农耕文明地区,于是中原王朝的沉沦开始了。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9-08-14 21:07:31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47426

发表时间:2019-07-24 03:28: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17 21:09:48 +0800 CST

评论数:904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