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原创大赛]谋士的江湖:三国著名谋士演义(新帖连载)

话说曹操得陈登父子为内应,刘备在小沛亦拟助图徐州,又让袁吕兵刃相见而不可能结盟。荀攸、郭嘉均建议先攻吕布,以防他以后做强以后难除。
陈珪、陈登父子反戈一击,神仙也无力回天。陈登用计使吕布将妻小钱粮都移至下邳(看似为吕布妻小安危着想,实为怕妻小心腹在徐州,陈珪难得徐州城)。其实陈宫守在小沛,吕布在外征战。陈登利用信息时差,对吕布说“小沛紧急,将军可于傍晚时分杀来救应。”又跑去对陈宫说,“曹兵已抄小路至关内,恐徐州有失,您应该去接应。”致使天黑时陈宫军和吕布军在黑暗中互相掩杀。古时信息不通,互通信息的信使叛变,岂有不败之理?
直杀到天明,吕布方知是计,忙和陈宫奔徐州。徐州城上却站着糜竺,不得入内。吕布才惊问陈珪、陈登呢?陈宫说,将军啊,您现在还执迷不悟吗?于是两人急投小沛,却见陈登在城头。最后只得退回下邳。
这一战中,吕布本来已经占到先机,后来却是处处失防,应接不暇。最信任的谋臣叛变了,只能是瞬间易势。陈珪父子本也是有谋略的谋士,假如事实中陈宫真能看出陈珪父子不轨之心,那么上策则是早日沟通安抚。或许是文人相轻,平素搞不好关系?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5 19:20:49 +0800 CST  
下邳保卫战中,数次战机均被吕布贻误,陈宫虽有谋亦无力回天。首先,陈宫进言,要乘曹操立足未稳,“寨栅未定”之时,以逸待劳,必然出战胜利,可以鼓舞士气。但吕布认为最近屡败,不能轻易出战。
第一次战机贻误后,陈宫又对吕布说:曹操远道而来,肯定不能持久。将军可以在外面驻军,我则在城内坚守。曹操若进攻将军,我就引兵攻击曹军后方;若曹操来攻城,将军则可在敌后救应。如此,不过十来天,曹操粮尽,必可破曹。吕布本来也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可是最后还是决定“远出不如坚守”。
第三次。陈宫进言,听说曹操近日军粮已不多,派人到许都去取,将军可引精兵断其粮道。若截得曹操军粮,曹军必退。可是最终,吕布却也没有行动。
陈宫只得长叹,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啊。
一步错,后面还有转机;如果转机屡次都不抓住。那么只有失败。在下邳之前的吕布是多么威猛,意气风发,不应该出战时偏不听劝要出战。可是在下邳之围中,几次应该出战的良机,吕布却如同缩头乌龟似的?也许是条件反射的教训使然?濮阳之战、徐州之战中,吕布本来占有先机,皆因主动出击而败北,因而学得坚守城池?这就是宿命罢。假如吕布信任陈宫就如同刘备信任诸葛亮一般,历史的天空会不会为陈宫、吕布更璀璨一点?
最后,曹操用郭嘉计,水淹下邳。魏续、宋宪、侯成判曹,吕布、陈宫被捉。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5 19:48:47 +0800 CST  
8.英勇赴死,名留青史
在下邳兵败被捉这一段,在史书上却是记录非常详细。话说当时曹操见着陈宫与吕布,曹操对陈宫说,你平常自以为“智计有馀”,今天怎么被我捉了呢?陈宫指着吕布说:“就是这个人不听我的计策啊,假如他对我言听计从,说不定鹿死谁手呢!”( “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曹操还以其母,其妻子儿女为由劝解陈宫不要赴死,但陈宫执意立即赴死。(请出就戮,以明军法。)曹操哭着送别陈宫,从此将陈宫的母亲、妻子、儿女接回许都倾心奉养。
从陈宫的结局我们可以推测,陈宫一定不齿于在曹操手下为谋,而曹操却对陈宫敬佩有加。假如如《魏书》《晋书》所记载,陈宫是在公元194年曹攻伐徐州而倒戈的,以曹操的性格,绝对不会善待陈宫的老母妻子儿女,诛其九族都不为过。以陈宫以后事吕布的衷心耿耿来看,若不是对曹操的人格产生怀疑,也绝对不会背叛曹操的。所以,我认为陈宫的人生轨迹,《三国演义》中的演绎更加切合逻辑。罗贯中也对陈宫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陈宫在《三国志》中事迹共三处。一处是192年拥曹操为兖州牧;第二处为194年倒戈判张邈迎吕布;第三处为下邳赴死。问题是赴死情节与曹操对其态度所展现的人格与第二处明显矛盾。所以我认为《三国志》为漂白曹操,在陈宫为何叛曹上说了假话,才使逻辑不通。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5 19:51:22 +0800 CST  
众位看官请注意,对于三国的著名谋士,我写的顺序并不是对谋士的排名。每名谋士均有其长短,我大致是按照出场顺序(当然要够得上我认为的名谋标准才能出场),以使史实有一个轮廓。在接下来的贾诩、郭嘉、荀彧等人,既好写又不好写。好写在于他们都有传记,不好写也恰恰是因为他们有传记。敬请期待。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5 19:54:01 +0800 CST  
@zisisii 2012-02-05 19:53:17
他和高顺都可惜了,看看后来张辽混的,呵呵,智商还是比不上情商啊。徐晃说,不怕不功成名就,怕没有好老大。赵云更直接,臣亦择君。所以说找对班子更智慧。呵呵,不过还是喜欢陷阵营。LZ加油
-----------------------------
呵呵,是呀。跟对老板最重要。谢谢支持!努力中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5 20:01:12 +0800 CST  
@读史论道 2012-02-05 17:45:31
有点意思,留个记号
-----------------------------
谢谢!请多鼓励鼓励啊!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5 20:28:09 +0800 CST  
@leosalas 2012-02-05 20:07:45
LZ加油
-----------------------------
谢谢鼓励!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5 20:31:23 +0800 CST  
二、贾诩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先后担任三国军阀李傕、张绣、曹操的谋士。官至魏国太尉,77岁寿终正寝。易中天评价贾诩,说他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能活到寿终正寝,是真正的大智慧,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我也深以为是。贾诩跳了许多次槽才跳到曹操那儿,而且在事张绣时打得曹操狼狈逃窜,差点让曹操见了阎王爷。如此这般,在曹魏政权中还能够寿终正寝,那可真不是一般的聪明。但是我认为贾诩最好看的谋略还是在事张绣的时候,设计计策时对人物心理和常识的把握到了拍案叫绝的地步。“奇谋百出,算无遗策”那是当之无愧。
他们的脑袋是怎么长的呢?读的是什么书呢?为什么远在三国的时代竟能有那样的谋略、应对和智慧?我读了这么多年书,不知道是不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每每只有抚掌叫好、拍案叫绝的份。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0:42:37 +0800 CST  
1.死里逃生,贾诩乱世初显身手
贾诩在年轻的时候就老成持重,不好出风头,也并不像许多年轻人那样意气风发,恃才傲物。所以,年轻时的贾诩给人敦厚老实的形象,也没有人认为他是多么聪明的青年才俊。这就叫做少年老成、大智若愚吧。
他具备做大智惠的人的特征。不像杨修,很聪明,却没大智慧。时时处处要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还“一人一口酥”(一盒酥)呢,最后误掉自己的卿卿性命。
史说贾诩年轻的时候并不出名,很少人知道他的才能,只有一个善于察人的阎忠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才。
年轻时不出名没关系,当躺在棺材里时被人说成有出息就行。怕就怕的是少时了了,老来未必的那种。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0:44:09 +0800 CST  
二十多岁的时候,贾诩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由于身体状态不佳,于是辞官回家休养。途中到了汧县,正遇到有氐(dī)人叛乱。
氐人是古族名,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相邻地带。从事畜牧业和农业。魏晋以后氐人在与汉族的频繁接触中,转习农耕,最终融于汉族。
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抓住了,正逢叛乱之时,氐人对汉人的仇恨最盛的时候,抓到他们手里就有被活埋的可能。
危机的时刻,如何脱身呢?贾诩想到长期担任守边大将的太尉段颎,也是武威姑臧人,是自己的同乡。他威震西境,也许他的名字能够威慑氐人,放自己一条生路。
于是贾诩就骗他们说:“你们不要活埋我,我是段颎段公的外孙,我家一定会拿很多钱来赎我的。”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0:47:43 +0800 CST  
欺软怕硬,人之常情。果然,氐人真的害怕段公,不敢害贾诩,就把他放走了。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买卖连氐人也是不会去做的。同行的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全部遇害。
这一件事情言之凿凿地记录在《三国志.贾诩传》中。
真可谓死里逃生。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应该没错。
这个小故事说明,贾诩一贯善于揣测对方心理,长于随机应变来化解危机。 生逢乱世,这样的本领将保得我们的主人公一直有惊无险。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0:51:45 +0800 CST  
@Mr_youzi 2012-02-06 11:00:22
好贴,追随拜读,楼主加油!
-----------------------------
谢谢鼓励!一定加油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1:08:04 +0800 CST  
2.乱世辅李榷,暗度陈仓助献帝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进洛阳后,贾诩在董卓政权里任讨虏校尉。中郎将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当时驻扎在陕县,贾诩就在牛辅的帐下任职。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牛辅也死了。王允当政。董卓旧部就派人到长安请求赦免罪责。但是王允却并没有同意。
大家想想,连大文学家蔡邕因事董卓都被王允杀掉了,你们说这些董卓旧部可能被赦免吗?(据说王允因为怕蔡邕如同司马迁写汉武帝那样,美化董卓丑化王允等才杀他的,唉,令人扼腕叹息。)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1:24:23 +0800 CST  
于是校尉李傕(que)、郭汜、张济等人都惶惶不知所措,聚在一起商议对策,准备各自解散队伍,逃回乡里。
贾诩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也害怕掉脑袋,所以他只能帮助李傕们。他要阻止他们逃散。
“且慢,你们是想活命还是想掉脑袋?听说王允他们要杀掉所有西凉人,你们如果丢掉部队单独行动,就算是一个小小的亭长都可以抓住你们。”
众人都安静下来。是呀,弃军逃跑无疑死路一条。
“不如我们率领众人往西走,沿途收集败兵,举兵攻打长安。倘若我们侥幸成功,就假借国家的名义征服天下;万一失败,到那时我们再走不迟。”
众人都认为贾诩说得对。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1:26:44 +0800 CST  
于是李傕等人收拾部众十万余人,分兵四路杀奔长安。几天以后,长安城里董卓余党偷开城门,里应外合,李傕四人杀进长安,吕布败走。从此,贾诩成为李傕帐下首席谋士。
后人在评价贾诩时,多说贾诩一句话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也评价贾诩一句话罪莫大焉。“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1:30:26 +0800 CST  
世人也对我贾诩太苛求了点。拜托大家搞搞清楚好不好,我是人也不是神。平素李傕哥几个待人还是不错的,谁能想到日后为了争权夺利他们会大打出手,涂炭百姓呢?
可见在权力面前,人性会发生变异。不信,你们可以把那些平日在喊着要自由、要民主的主儿给安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试试,看看他们的话语风格会不会改变?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1:31:42 +0800 CST  
@liyeyuyang 2012-02-06 11:53:12
又见三国
-----------------------------
:)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2:15:27 +0800 CST  
@始知莫若以明 2012-02-06 12:21:26
我也喜欢贾诩,谋人,谋国,谋己和他一样的很少。
-----------------------------
谢谢!希望继续关注我写的贾诩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3:02:14 +0800 CST  
@lsw38 2012-02-06 13:05:34
才开的贴?来早了,三国时期的人物,厉害!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嘻嘻,要多捧场才能养肥呢。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4:22:31 +0800 CST  
史说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逼杀黄琬、宋翼、王宏、王允等当朝大臣。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几与董卓无异。
胜利的副作用,是贾诩没有想到的,也是不愿意看到的。
楼主 青梅幽兰  发布于 2012-02-06 15:26:20 +0800 CST  

楼主:青梅幽兰

字数:121287

发表时间:2012-02-06 01: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07 01:44:59 +0800 CST

评论数:21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