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霸天下之唐宪宗——手握天朝千年机运的帝王

到了这个时候,政局将如何发展,即使是傻子也能看出来了。老奸巨猾的俱文珍又联络上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得到了强有力的外援。韦皋为唐中期名将,统领西川防御吐蕃,先后破吐蕃军四十八万。唐廷在西北的兵力损失,被韦皋在四川一带加倍捞回,大大损耗了吐蕃的国力,加速了吐蕃的衰落。最终唐朝灭亡的时候,吐蕃已衰落近半个世纪。韦皋见叔文形势艰难,乘机向叔文提出兼领全川三节度使,想要独霸全川,结果遭到叔文痛斥,韦皋使节刘辟从长安落荒而逃。韦皋大怒,处处与叔文作对。其实韦皋此时年事已高,野心虽有,来日无多,只是想爽一把而已。如能与韦皋讨价还价,允许他兼领三川的时候限制其实际权力,将韦皋争取过来,其不失为对付宦官的一个重要外援,政局也可逆转。这个机会被俱文珍抓住了。经过与俱文珍的一番私下交易,韦皋带头发难,上表称既然皇帝不能统摄大政,那么理应由皇太子李纯监国。这一下给了叔文等人致命一击。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21:31:24 +0800 CST  
805年8月,俱文珍等利用韦皋和其他藩镇的上表,迫使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如愿地登上皇位,实现了儿时即有的“第三天子”的梦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宪宗,一个中兴的时代即将到来。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21:33:52 +0800 CST  
对于顺宗来说,这是一个无奈的结局,更是一个无言的结局。王叔文刚愎自用,仗着顺宗的信任四处树敌,得罪了掌握实权的德宗老臣,对顺宗接管政权造成很大障碍,活脱脱一个唐朝的肃顺。事已至此,德宗旧臣已经很难和顺宗合作,势必要寻找自身在政治上的代言人。顺宗应该庆幸的是,幸亏自己有李纯这么一个好儿子,值得德宗旧臣和被王叔文开罪的文武百官托付,否则这些势力就会拥戴舒王李谊!事实上,李谊一直与宦官势力交好,在顺宗君臣开罪宦官之际,宦官重新拥立李谊,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如果真是李谊继位,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宫廷政变,顺宗一系的下场可想而知。现在能有李纯这样一个英明神武的儿子继承香火,拿住帝位,不能不说是顺宗及其家族的幸运。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21:34:59 +0800 CST  
在这一系列政治活剧的舞台上,前台表演的是俱文珍和韦皋,但幕后显然有一双无形的巨掌在操控他们的行动,这就是皇太子李纯。宦官俱文珍与藩镇韦皋上蹿下跳,公然干预朝政,操控废立,大大违反了唐王朝的政治原则,理应受到朝臣们的坚决反对。但政治现实就是朝臣们对这一切都冷眼旁观,一些正直的朝臣如武元衡者甚至公开与叔文闹翻,不得不说这都是由于皇太子李纯的缘故。正是由于皇太子李纯的默认甚至间接参与谋划,这才赋予了俱文珍和韦皋等人行动以合法性。虽然仅有27岁,李纯在政治上的老练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是一个才略不亚于太宗、玄宗的天子,他巧妙地利用了所有人,顺利地将父亲逼下了皇位,驱逐了政敌,做成了太宗和玄宗都曾做的事,却不露丝毫痕迹。其政治才略要超过玄宗,直追太宗。高,实在是高啊!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21:38:19 +0800 CST  
最后说说几位当事人的结局:顺宗内禅后成为太上皇,806年正月十九去世;王叔文被贬出京,也于806年被宪宗赐自尽;王伾也于同年病死。剩下的人,包括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被贬到外地出任司马(唐制,每州设一司马,作为此时的助手,实际无所执掌,权限全凭太守的授权,常被用来安置贬官)。柳宗元、刘禹锡失去了弄权的机会,却因将精力投入了文字之中,最终成为一代文豪。不过,柳宗元、刘禹锡对宪宗始终心怀怨恨,因而在文字中一直贬斥宪宗,将王叔文树立为一个理想的改革家形象,大大影响了后人对宪宗和叔文的看法。
但平心而论,叔文虽有改革理想,也推行过一些善政,但心胸狭窄,权力欲过强,既不懂得与人合作,也不懂得寻找妥协的时机,更不懂得行使权力的边界所在。在顺宗病重,难以正常履行君权的历史关头,叔文不是想着如何争取皇子中最为优秀的李纯,使李纯成为新政的后台与靠山,反而对其百般排挤,结果生生将李纯推到了俱文珍等德宗旧臣的一边。幸亏李纯心中有谱,虽然答应了与德宗旧臣一起打击叔文一党,却是以德宗旧臣交出实权为代价的。正因为如此,李纯才能做成叔文想做却做不了、不能做的事。由叔文这样的人来推行新政,只能坏事,而且给新政树立不该树立的敌人,轻松给对手获胜的良机。改革既需要有政治理想,更需要有实际操作能力,一味地追求理想,不懂得必要的妥协是不行的。改革,实在是不容易啊!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21:39:29 +0800 CST  
@燕山春雨 2016-02-27 16:07:43
早慧的“第三天子”
公元778年,一代令主唐宪宗李纯出生在长安,父为唐顺宗李诵。李纯出生时,父祖俱在,甚至曾祖唐代宗还在人世。中国人一直认为四世同堂是人间盛事,帝王家更是看重这个。李纯从一出生就备受宠爱。第二年,唐代宗驾崩,德宗李适继位。德宗年轻时曾与安史叛军多次作战,因功被封为尚书令。按照唐朝制度,尚书令一职因为太宗皇帝曾经担任过的缘故,一般不授他人,在李适担任此职之前已空缺了一百多年。李......
-----------------------------
仗一开始打得顺风顺水,四镇大败,李惟岳被部将王武俊杀掉,淄青李正己也病死,其子李纳被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出战。眼见征讨战争就要取得最后胜利,幽州节度使朱滔反悔了。朱滔回过味来,朝廷一旦打败四镇,下一个不就是自己吗?结果朱滔临阵反水,唐军大败,朱滔乘机自称冀王,王武俊自称赵王,李纳自称齐王,田悦也自称魏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加入到叛乱的行列,牛逼哄哄地自称“楚帝”,朝廷束手无策。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21:51:11 +0800 CST  
新君气象与宰相风度
采取严厉手段处置了王叔文等人后,朝政终于稳定下来,宪宗强势天子的形象也得以树立。不过,宪宗并不想将这种肃杀的气氛延续很久。宪宗明白,朝廷眼下的忧患在外而不在内,和叔文一党相比,藩镇才是朝廷真正的威胁。经过深思熟虑,宪宗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任命韦执谊岳父杜黄裳为相。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21:55:11 +0800 CST  
杜黄裳进士出身,曾为朔方军首领郭子仪从事。朔方军由胡汉骁勇善战者组成,战力强大,为唐王朝对付安史叛军的主力。如果没有朔方军的存在,李辅国也不敢轻易犯险,将朝廷留在灵武。可以说朔方军是当时朝廷的顶梁一柱。但唐王朝鉴于安史之乱的教训,有意压制朔方军,扶植神策军,结果逼反了朔方军领袖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在勾引回纥和吐蕃入侵的时候病死,已入朝为官的郭子仪单身犯险,劝说回纥军队和平撤退,吐蕃人也随之撤走。继仆固怀恩后,李怀光成为朔方军统领,泾原军变的时候被奸相卢杞借机陷害,干脆扯旗造反,结果兵败被杀,怀光长子在杀掉其余几个儿子后自刎。怀光初掌朔方军时,曾假造诏书欲杀害大将温儒雅。假诏书为曾任郭子仪幕僚,当时还在朔方军任职的杜黄裳识破,厉声质问李怀光,李怀光羞惭而退。也因为这一事件,杜黄裳无法在朔方军立足,遂到朝廷任职。到了顺宗朝,因为女婿韦执谊出任宰相,杜黄裳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后改任太常寺卿。杜黄裳鉴于朝局紊乱,要求韦执谊上书建议太子李纯监国。韦执谊虽未听从,但却因此疏远了和王叔文的关系。宪宗监国后,为了团结大多数朝臣,同时缓解清除二王势力的肃杀局面,加封杜黄裳为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按照唐代制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即为宰相。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21:56:52 +0800 CST  
更让人心生希冀的是宪宗对待宦官的态度。俱文珍在顺宗朝上蹿下跳,坏事做绝,令人心生厌恶。人们不由得要质疑宪宗是否是俱文珍所拥立的傀儡,进而质疑宪宗即位的合法性,柳宗元、刘禹锡等更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但宪宗对待俱文珍的态度击碎了所有的流言。宪宗即位后,俱文珍大被恩宠,成为内廷的宦官首领,但宪宗却坚决不允许俱文珍再干预政事,俱文珍在政治上陷于沉寂,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仅限于军事。后因与另一位神策军中尉不和,俱文珍被迫告老还乡。这件事让人们,包括宦官看清了到底谁才是主子。宦官们不由得对宪宗心生恐惧,俯首帖耳。终宪宗一朝,宦官虽然仍主掌神策军,但像李辅国、俱文珍这样能在政治上发挥绝大作用的宦官几乎没有出现。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23:00:07 +0800 CST  
宪宗即位之初,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德宗的昏庸政治与顺宗的小圈子政治,让刚从安史之乱中喘口粗气的大唐又陷入了混乱的深渊。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以及任命杜黄裳为相的善意,让天下人看到了重返治平的美好愿景。
不过该来的还是会来,就要看我们的英主宪宗的应对能力了。805年8月,老将韦皋暴卒。韦皋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韦皋同志在任上,忠实地执行了唐朝中央在西川开辟对吐蕃第二战场的意图,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被蜀人视为诸葛武侯再世。特别是801年的维州之战,在长安遭到吐蕃军的威胁之下,韦皋同志率步骑二万,经西川杀入吐蕃的东南境,先后击破吐蕃军十六万,斩俘万余,招降3000余户。此战之后,唐朝与吐蕃这对欢喜冤家双双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终于在821年,唐蕃会盟和好,双方再无大的战事。西川无主,部将刘辟跃跃欲试,希望取代韦皋继任西川节度使。这给宪宗皇帝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00:19:26 +0800 CST  
宪宗当然不愿意在即位之初就开这个恶劣先例,特别是西川为关中的战略后方,如果在此形成割据势力,那么大唐就局促关中,气数也就差不多了。自古以来,关西地区要想虎视关东,必须占据蜀地。秦皇、汉高、隋文、唐宗都是在掌握了蜀地后才平定天下、一统江湖的。宪宗决定任命袁滋为西川节度使,刘辟则封为给事中,不日上任。
好个刘辟,到底是跟着韦皋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居然敢称兵反抗朝廷的任命,这可是连韦皋都没敢做的事。宪宗刚刚继位,尚未做好与藩镇摊牌的准备,也害怕其他藩镇响应刘辟,不得不命刘辟检校(代理)工部尚书,领剑南西川节度使。
尝到了甜头的刘辟食髓知味。806年正月,刘辟仿效当年韦皋,也向朝廷提出了兼领三川节度使的要求,同时奏请部将卢文若领东川节度使。消息传来,朝廷大哗。诸大臣皆以为蜀地易守难攻,建议同意刘辟的要求。宪宗十分恼火,想要出兵讨伐,一是考虑到刘辟这是在打自己的脸,二是蜀地一失,大唐朝廷只能裸奔了。但大臣们的意见也不能不考虑,宪宗陷入了当初司马昭征蜀前孤立无援的困境。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10:22:27 +0800 CST  
在这个关键时刻,宪宗的善意结出了硕果。宰相杜黄裳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宪宗征讨刘辟。杜黄裳指出,德宗自从政治上受到挫折后,一直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节度使多由藩镇内部产生。皇帝和宦官接受了好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弃了至关重要的人事任命权。国运艰难,皆出于此。如果要重振纲纪,必须以法度整肃诸侯,征讨刘辟。杜黄裳的支持对宪宗至关重要,宪宗由此下定了伐蜀的决心。鉴于满朝文武都视伐蜀为畏途,杜黄裳推荐高崇文为帅,讨伐刘辟。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10:23:55 +0800 CST  
高崇文是幽州人,长期与吐蕃在陇右一带作战,屡建战功,曾创造以三千兵马击破吐蕃三万大军的记录。后隶属于神策军。高崇文得令后,率大军出斜谷,另一名将军李元弈走骆谷,征讨刘辟。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刘辟被擒,卢文若自杀,叛乱被平定。宪宗大喜,封高崇文为渤海郡王,以副使身份暂领剑南西川节度使。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10:24:56 +0800 CST  
宪宗在杜黄裳、高崇文的协助下,力排众议,取得了平定蜀地的功绩,巩固了自身的地位。宪宗当时刚刚即位,人们对于这个年轻皇帝的分量如何,对宦官、藩镇的态度怎样,几乎是全然无底。宪宗虽素有大志,但对国政毕竟生疏,加上宪宗即位多得宦官与藩镇之力,宦官与藩镇难免对这个年轻天子存了几分轻视之心,这也是刘辟敢于向宪宗提出兼领三川节度这个非分要求的底气所在。如果当时是其他宰相辅政,极有可能劝说宪宗让步换得一时苟安。一旦宪宗向刘辟让步,其它藩镇也会紧接着提出各种非分要求,处理不当的话,宪宗甚至有可能走上祖父德宗受挫后自暴自弃的道路,大唐也就会成为另一个东周,在藩镇割据的狭缝中苦苦支撑。
在这个时候,宰相杜黄裳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坚决主张不对藩镇妥协,协助宪宗把握住了这个危险局面。杜黄裳长期在朔方军服务,对藩镇跋扈深恶痛绝。宪宗即位之初,贪鄙成性的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受命入朝,杜黄裳认为韩全义欠缺独当一面之才,责令其退休,派遣李演继任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部将杨惠琳举兵造反,抗拒李演赴任,结果夏绥银将士发动兵变,斩杀杨惠琳,迎接李演任夏绥银节度使。打得一拳开,省得百拳来。杜黄裳以其政治勇气和宰相肚量,协助宪宗度过即位初最危险的局面,为元和削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乃一代贤相也!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10:26:27 +0800 CST  
随着宪宗统治地位的巩固和政治经验的丰富,杜黄裳这位老相国就显得碍手碍脚了。杜黄裳屡立大功,年齿长大,服侍五代天子(肃、代、德、顺、宪宗),又贵为百僚之首,实非宪宗所能呼来喝去、如臂使指者。时间一长,君臣猜忌暗生。杜黄裳足智多谋,对于皇帝的心思焉能不知?幸好黄裳相国肚量极大,更不贪恋权位,于是向宪宗请求出居外藩。宪宗大喜,任命其为河中尹、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加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封邠国公。叔文如能有黄裳相国之器量,焉能落得被赐死的下场?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10:28:03 +0800 CST  
808年,一代名相杜黄裳病逝,宪宗封其为司徒,谥为“宣”,备极哀荣。数年后,有御史揭发杜黄裳接受高崇文四万五千缗钱的贿赂,经审讯属实,宪宗特加恩赦免。其实这是政治上的把戏。杜黄裳即使接受高崇文的贿赂,也是为安其心,促使高崇文听从中央命令,戮力沙场。何况崇文攻下成都后,难免不起像当年钟会那样自立于蜀中之心。此时若拒绝高崇文的贿赂,极有可能激起不测之变,黄裳相国焉能冒这个风险!宪宗赦免杜黄裳之罪,一是为了揽功于己,二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体恤老臣的宽怀罢了。无情最是帝王家啊!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10:29:01 +0800 CST  
将相之星闪耀
搬开了杜黄裳这块大石头,宪宗终于找到了做天子的感觉,开始踌躇满志地为自己的“第三天子”的志向做出谋划了。宪宗通过重用杜黄裳得出结论:要想完成大业,即必须建立起一个有力的人才梯队来辅佐自己,同时还不能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独大。宪宗实在是不愿意再出现像杜黄裳这样能威慑自己的重臣了!经过仔细考察,宪宗任用了一批年轻人才,分述如下:
武元衡。元衡是武则天曾侄孙,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与李唐皇室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元衡进士出身,为784年的进士之首,任华原县令。后来得到德宗的赏识,元衡转任比部员外郎,一年之内连升三级,升任左司郎中。804年,元衡升迁为御史中丞,成为德宗的亲信大臣,德宗盛赞元衡有宰相之才。顺宗即位后,叔文等游说元衡加入团队,遭元衡拒绝。在安葬德宗时,元衡任山陵仪仗使,总管德宗安葬事宜。刘禹锡希望充任仪仗判官,为轻视叔文的元衡所拒绝。叔文等怀恨在心,罢去了元衡官职,改任太子右庶子,服侍宪宗左右。叔文罢职后,宪宗封元衡为中丞、户部侍郎,后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元衡治蜀七年,蜀地民殷国富,人心大安。正是在蜀地任上,元衡发现了裴度这个人才。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10:48:42 +0800 CST  
办事去了,下午四点后再更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10:53:08 +0800 CST  
裴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出身于累世官宦的“河东裴氏”。虽然门第高贵,但到了裴度这一代,家道业已中落,裴度唯有通过苦读方能为自己谋得出路。789年,25岁的裴度进士及第,三年后登博学宏词科参与殿试,成绩优异,被委任为河阴县尉,后升为监察御史。裴度生性正直,寒微时曾在东都香山寺拾到两条价值连城的宝带。裴度拾金不昧,一直苦守到失主到来,成为千古佳话。后来这段故事被元朝戏剧大师关汉卿加以演绎,写成了名剧《裴度还带》。当了官之后,裴度的性情依然不改,上书德宗切责德宗宠臣不法勾当,德宗大怒,贬裴度为河南府功曹。元衡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后,推荐裴度为节度府书记。元衡发现了裴度的才干,上表宪宗推荐裴度,宪宗召裴度回京,封其为起居舍人(记载皇帝言行,为皇帝编纂起居录的官员)。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16:00:29 +0800 CST  
裴垍。河东闻喜人,出自河东裴氏。裴垍出身名门,其七世祖为唐代睿宗武后共治年间宰相裴居道。武后称帝建周之前,秘密处决了一批李唐宗室和反对她的骨干大臣,裴居道即在其间。裴垍20岁中进士,德宗时朝廷开设贤良极谏科,裴垍名列第一,被任命为美源县尉,从此踏上仕途。裴垍在任上表现出勤勉务实、清廉自守的工作作风,任期满后,多个州郡希望他前去任职,皆被裴垍一一谢绝。不久,朝廷封裴垍为监察御史。随后不久,裴垍又出任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员外郎等职。其间,裴垍曾受吏部侍郎郑珣瑜委托,主持科举考试。唐代中后期,科举请托之风盛行,裴垍坚持按才取士,谢绝了所有请托,名声大震。宪宗即位后,任命裴垍为翰林学士。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8 16:01:45 +0800 CST  

楼主:燕山春雨

字数:659

发表时间:2016-02-28 00: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3 21:22:06 +0800 CST

评论数:18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