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霸天下之唐宪宗——手握天朝千年机运的帝王

本人最近完成一本书,名字叫做君霸天下,写了七个著名的帝王:刘邦、曹操、司马昭、杨广、唐宪宗李纯、赵光义和皇太极,希望大家喜欢。

手握天朝千年机运的帝王
---唐宪宗李纯
风云变幻的中唐局势
李唐王朝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王朝。早在李唐初期,太宗皇帝李世民就被各游牧民族尊为“天可汗”,享尽了作为东方世界公认之天子的荣耀。即使是不服当时东方世界秩序的高句丽,也在隋唐四代君主的打击下趋于瓦解。公元668年,唐军在新罗军的协助之下,灭亡高句丽这个英勇顽强的国家。据记载,高句丽民众大多被迁入内地,融入汉族之中。大唐的光辉照遍了东方世界。
正午太阳的光辉总是不能持续太久,对大唐这颗太阳来说也是如此。在高宗后期,随着东突厥的复国,唐朝的对外战争开始走向颓势。682年,突厥汗族阿史那骨咄禄率七百之众反唐,不久尽占突厥故地,自号可汗,唐军不能制止。其后数年间,突厥军多次寇边,唐军数战多不利,只得默认突厥复国的事实。历史上称这个政权为后突厥汗国。在西线,形势同样严峻。唐朝的最大痛苦就是在她300年的统治时间里面,要面对太多的边疆政权,特别是西边的吐蕃,对唐朝的压力尤其沉重。吐蕃军英勇善战,特别是其名将论钦陵驻守青海吐谷浑故地,多次给唐军以重大打击,唐军与吐蕃军战,失利十有六七。不适应高原作战应该是唐军数次受制于吐蕃的主要原因。吐蕃的崛起,使得历史上一直是隋唐王朝稳固后方的关中开始遭受重大威胁,特别是大后方蜀地更是成为与吐蕃、南诏对抗的前线。可以说大唐盛世的提早结束,与吐蕃有极大关系。唐朝地缘战略形势之差,恐怕只有后世的北宋可比。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00:00 +0800 CST  
唐、周政权对外扩张势头已逐渐减弱,但战线却已极度拉长,唐、周政权不得不在各个方向面对众多边疆政权的围攻。随着高句丽的灭亡,原来一直受高句丽压制的契丹和奚人开始崛起,成为唐、周的大患。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起兵反抗武周,女皇武则天先后派遣四十余万周军镇压都被击败。叛军击破长城防线,攻陷重镇幽州(今北京一带),河北危急。在此关键时刻,契丹叛军的后路为奚人所抄袭,叛军军心大乱,在归途遭到唐军伏击,孙万荣被杀,首级传于洛阳。为了摆脱这一尴尬局面,朝廷决定增强地方军力,以防御边疆政权特别是契丹和奚人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711年,唐睿宗命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掌握军权,兼理民政,仿效东汉“州牧”的节度使制度开始形成。其中,幽州由于其防御契丹、奚人和突厥的重要国防地位,更是北方雄镇。到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边地形成了朔方、河东、幽州、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等节度使,拥众数十万,成为捍卫唐廷的一道坚实屏障。唐、周朝廷能在洛阳定都数十年,北方各镇尤其是幽州、河东、平卢三镇功不可没。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01:22 +0800 CST  
但兵力集中于边境诸节度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唐军兵力大多集中于边境,掌握在节度使的手上,中央兵力空虚。到了开元天宝年间,边境兵力多达四五十万,中央兵力仅有不到十万人。内外军事实力的失衡,自然给野心家以觊觎大宝的机会。755年11月,掌握十八万兵力、兼领河东、范阳(幽州)、平卢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悍然发动叛乱。十五万叛军势如破竹,下河北,陷河南,当年杨玄感和李密花了老牛鼻子劲都未打下的洛阳坚城,在叛军面前如纸糊的一般。十二月,叛军在野战中歼灭了洛阳守军主力后,占领了洛阳。现在能遏制叛军进攻的,唯有潼关天险了。关键时刻,奸相杨国忠担心潼关守将哥舒翰立功后对己不利,于是唆使老迈昏庸的玄宗强令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作战,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叛军顺利攻入关中,直逼长安。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跑,太子李亨与东宫太监李辅国不愿将关陇根本之地丢给叛军,遂勾结禁军首领陈玄礼在马嵬坡发动兵变,尽诛杨国忠等,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马嵬坡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离别剧。随后,唐玄宗头也不回地逃往蜀中,分出一半军马给李亨、李辅国,在灵武建立小朝廷坚持抗战。虽然叛军势力强大,又占领了两京,但正因为李亨等人坚持不放弃关陇,安禄山叛军始终不能肃清北方。李亨等利用兵力、财富上的优势,再加上朔方雄镇和回鹘人的帮助,逐渐站稳了脚跟,叛军渐落入下风。安禄山不久即为其子安庆绪所杀。未久,安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叛军的头领换成了史思明。史思明在河北大败数十万唐军,乘胜向洛阳进军。
中原的大乱给唐帝国带来了全面的边疆危机。吐蕃乘安史之乱,逐步占领了西域,将唐朝势力从西域赶了出去。汉武帝以来一直为中原王朝占据的河湟之地也为吐蕃乘机夺取,在中国西陲,吐蕃已经变成了最强大的力量,严重地威胁到唐帝国的生存和国运。在北方,后突厥汗国已经衰落,取后突厥而代之的回鹘人代替唐朝成为东亚世界的霸主。幸好回鹘人只对财物感兴趣,在得到唐廷慷慨的财务补偿后,回鹘人帮助唐军屡败叛军。但回鹘人对中原事务的全面介入也在滋养着他们的眼界和野心,一旦他们对农业文明产生适应的感觉,那么回鹘人感兴趣的就不只是财宝和美女了。在向洛阳进军的途中,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暗杀,史朝义成为叛军首领,叛军又退回河北。此时叛军后方的奚人和契丹人已经杀了唐朝和亲的公主,起兵叛乱,严重威胁到叛军的后方——幽州。面对边疆全面危机,无论是唐廷还是叛军都感觉到有亡国灭种的威胁。在牺牲史思明势力的基础上,唐廷与叛军余部达成妥协:叛军承认唐王朝对于河北名义上的统治,将安、史家属执送朝廷;朝廷承认叛军对河北和山东北部的占领,将这些地区划分为范阳、魏博、成德三节度使辖地,史称“河朔三镇”。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04:14 +0800 CST  
安史之乱平叛不了了之,另一股恶势力却在唐廷内部坐大,这就是宦官势力。宦官们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力,唐朝的宦官更是公公中的战斗机,连毒杀皇帝都不在话下。不过话说回来,唐朝公公们的影响力一开始还真是自己赚来的,特别是李辅国李公公在关键时刻策划马嵬坡之变,强行将唐王朝留在了西北,而不是跟着唐玄宗那个老糊涂逃窜蜀地,这才遏制了安禄山叛军的恶性发展。否则按照李公公的分析,只要叛军烧毁栈道,唐玄宗就是第二个刘阿斗,根本无力反攻长安,至少北方会全部落入安禄山之手。李公公在关键时刻改写了历史,挽救了李唐王朝,真是身残志坚啊!正因为立下这样的大功,李辅国迅速做大做强,统领禁军,总揽内外要务。先例一开,程元振、鱼朝恩相继崛起,成为新一代权阉。唐廷居于灵武,所依仗的除了少量禁军,就是各地赶来勤王的藩镇军队,那些忠于唐廷的藩镇军队,唐廷还是既用且防的。754年,玄宗设置神策军于洮州防御吐蕃。安史乱起,神策军一千余人放弃防地救援灵武,逐渐成为唐廷最倚重的军事力量,成为事实上的禁军,仍旧袭用神策军之号。783年,长安附近发生哗变,唐德宗仓皇出逃,朝臣四散,身边仅有数名宦官带着卫士护驾。叛乱平息后,唐德宗再也不相信朝臣,将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掌握了禁军的宦官迅速压倒朝臣,成为左右中枢的关键力量,甚至皇帝也经常被他们挟制。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05:16 +0800 CST  
此时的唐王朝已陷入全面危机:由于强大的河朔三镇的存在,唐王朝不但不敢推行废藩之策,反而将节度使制度引进到内地,在靠近河朔三镇的地方建立了淄青、淮西等数个藩镇,以制约河朔安史残余势力;关陇集团的覆灭使得维持唐王朝的支柱被抽空,唐王朝成了悬在半空中的政权,不得不寻找新的支持力量。宦官、神策军和长安轻薄少年适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宦官和神策军都与关陇基层豪强、富户和无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些参差不齐的势力取代了关陇集团,成为唐王朝新的支持力量。虽然唐廷在内外夹缝中尚可苟延残喘,但纲纪不振、权威坠地已成为政治现实。联想到之前的中国古代王朝,寿命最长的西汉也只维持了210多年。当时的人有理由认为唐王朝已病入膏肓,命不久矣。在历史的危急关头,往往会有一些英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唐宪宗李纯正是这样一位英雄。在他的努力之下,唐朝出现了难得的中兴局面,寿命又延长了一百余年。李纯也因振兴唐朝的伟大贡献,被认为是与唐太宗、唐玄宗齐名的大唐三位令主之一。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06:22 +0800 CST  
早慧的“第三天子”
公元778年,一代令主唐宪宗李纯出生在长安,父为唐顺宗李诵。李纯出生时,父祖俱在,甚至曾祖唐代宗还在人世。中国人一直认为四世同堂是人间盛事,帝王家更是看重这个。李纯从一出生就备受宠爱。第二年,唐代宗驾崩,德宗李适继位。德宗年轻时曾与安史叛军多次作战,因功被封为尚书令。按照唐朝制度,尚书令一职因为太宗皇帝曾经担任过的缘故,一般不授他人,在李适担任此职之前已空缺了一百多年。李适军政历练颇丰,深知民间疾苦和朝廷弊病,因而在当上皇帝后严格禁止宦官干政,放手任用大臣,一时间国家颇有起色。德宗对河朔三镇的存在一直耿耿于怀,即位后不久就策划了对河朔三镇的战争。781年正月,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病逝,其子李惟岳上表朝廷,请求继承父亲的职位。德宗决定借此机会终止河朔三镇父死子继的半独立局面,坚决拒绝批准李惟岳继任父职。河朔三镇本是一体,德宗这么做无疑是动了大家的奶酪,真可谓“叔可忍婶不可忍”!李惟岳一气之下,干脆联络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等一起造反。德宗早料到这一手,征调京师防秋兵1万余人,以及幽州节度使朱滔等人的兵力,征讨叛军。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07:43 +0800 CST  
事情弄到这个田地,都是因为朝廷缺乏一支强大的中央军,因而不得不利用藩镇打藩镇造成的。除了这一点,唐德宗缺乏政治谋略和耐心,没有制定一个削弱藩镇的中间目标,只想把藩镇一锅煮了,也逼得各藩镇在关键时刻抱成一团,联手反对中央。其实河朔三镇虽然可恶,但三镇的存在也堵住了契丹和回纥(此时回鹘已改名回纥)的入侵之路,有力地遏制了契丹的发展壮大。到了五代河朔三镇灭亡的时候,契丹就再无人可牵制,终为北宋大患。三镇并不要求唐廷投入多少粮米金钱,只需承认其半独立的地位即可,对唐廷也算划得来。这也是后来唐廷能与河朔三镇长期和平共处的原因。但在这个时候,唐廷还处于与河朔三镇磨合的阶段。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09:15 +0800 CST  
唐德宗并不肯善罢甘休,为了挽回危局,他决定调动西北泾原军队赴淮西平叛。泾原兵跋山涉水,到了长安附近,非常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赐,补贴家用。朝廷不但没有赏赐,招待他们的也只有糙米饭和素菜。泾原军大怒,于是发动哗变,攻克长安,拥立朱滔之兄、原幽州节度使、太尉朱泚为帝,国号“大秦”,年号“应天”。唐德宗率妃嫔、太子狼狈奔逃到奉天(陕西乾县),百官四散,仅有数名宦官率几小队禁军保护,一直到次年七月才镇压叛乱,回到长安。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10:07 +0800 CST  
泾原军变粉碎了唐德宗解决藩镇问题的意志和勇气。784年正月,唐德宗在奉天下诏罪己,这封罪己诏是唐文中的名篇。在这封著名的诏书中,德宗以政治现实主义的态度,痛斥自己苛待藩镇,结果导致天下大乱。唐德宗在诏书中宣布,除朱泚外,李希烈、朱滔等的罪行一律赦免,概不追究。此举果有奇效。一接到诏书,王武俊、李纳、田悦等连忙取消王号,上表谢罪。遭到孤立的朱滔被唐军击败,被迫回到幽州。朱泚也被唐军逐出长安,逃亡途中为部下杀死。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朱泚之乱中,唐王朝宗室受到了一次大的荼毒,共有77名皇室男性成员被杀。唐德宗经此大难,再也不相信朝臣和镇将,而是全力依靠宦官,将手上数万人的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军,交给了宦官指挥,从此宦官掌握神策军就成为定制。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11:11 +0800 CST  
未来的英雄天子李纯也经历了这场大难,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从此播下了对藩镇不信任的种子。回到长安的唐德宗意志消沉,对剩下的皇室子弟也更加宠爱和优容。某日德宗无事,命人将年幼的李纯抱来。德宗将李纯抱在膝上,嘻嘻哈哈地都这个可爱的孩子:“你是谁家的小孩啊?”没想到这个孩子却郑重地回答:“朕乃第三天子。”德宗大为惊讶。
按照李纯的意思,祖父是皇帝,算第一天子,父亲是太子,那是第二天子,自己是太子的长子,那么就是第三天子。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么强的政治抱负,令德宗百感交集。德宗意识到这个孩子日后极有可能是一位英明的天子,因而对这个孙儿更加疼爱。其实这一句话也可以说明宪宗在整个大唐的历史地位:大唐第一天子无疑是李世民。第二天子应该是唐玄宗,第三天子应该非唐宪宗莫属。如果考虑到唐宪宗力挽狂澜,将大唐的寿命又延长了近百年之久,擦了唐玄宗留下的老屁股,那么唐宪宗应该是大唐的第二天子。不管怎么说,唐宪宗在幼年就显露出极强的政治抱负和聪颖的天资,令德宗大为喜爱,也巩固了父亲唐顺宗的地位。788年6月,年仅11岁的李纯被封为广陵郡王。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14:05 +0800 CST  
父亲继位的最大后盾
幼年的生活虽然快乐,但朝堂上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对李纯的生活还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差点影响到他“第三天子”的地位。德宗因为政治上的挫折逐渐陷入昏庸,对诸王大臣常有猜忌。李纯父亲李诵身为太子,忠厚仁孝,曾在泾原军变中亲自登临奉天城头,激励士气,抵御叛军,为平叛立下汗马功劳。李诵娶肃宗外孙女萧氏为妻,萧氏之母郜国公主倚仗自己是太子老丈母娘,行事肆无忌惮起来。郜国公主老公已经over,不甘寂寞的她开始发扬李唐公主的优良门风——通奸,来为自己的幸福生活作出努力。要命的是,郜国公主找的几个面首,居然都和太子扯上了关系,特别离谱的是太子詹事李昪,居然利用和公主通奸的机会,在公主的奸夫们中间组织忠于太子的政治集团,实在是不成体统。事情捅到德宗那里,德宗大怒,杖杀了公主的一个奸夫李万,将其他人包括李昪都流放岭南。遭遇此事后,按理说郜国公主应该老实一点,夹起尾巴做人,等太子登了位,情夫多的是嘛!但不知死活的她居然行起厌胜之术诅咒德宗。德宗不再容忍,废掉了公主的封号。没多久公主就去世了,李诵也识趣地和萧氏离婚,可怜的萧氏随后就被德宗赐死。暴怒的德宗甚至想废掉太子李诵,改立皇侄舒王李谊,经宰相李泌苦苦劝解方才作罢。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15:13 +0800 CST  
这件事对李诵的健康造成了长久的影响,李诵从此活在李谊的阴影当中,凡事都小心翼翼,唯恐有什么事被人拿住把柄。德宗一时之兴也将李谊变成了潜在的皇位竞争者,李谊对李诵和李纯都造成了现实的威胁。面对李谊势力的日渐坐大,李诵也不得不组织属于自己的团队以谋平衡。慑于德宗的淫威,不敢结交外臣的李诵不得不主要在东宫文人中选择人才。王伾、王叔文都是东宫属员,在政治上颇有见解,李诵于是就依靠二王组织属于自己的政治集团,对抗李谊。王伾、王叔文等为李诵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刘禹锡、柳宗元二位文豪尤其令人瞩目。时至今日,李诵、王伾、王叔文等人的姓名早已不为人所熟悉,但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姓名却是家喻户晓。在这个从属于李诵的小集团中,还有韦执谊、韩泰、陈谏等人。
公元804年,太子李诵突发中风,失去了语言能力。唐德宗心急如焚,虽然多年来德宗对太子多有猜忌,但到了这个时候,父子感情终于战胜了政治利害,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开始展现出来。德宗从此对太子嘘寒问暖,关怀异常。此时的德宗也已步入耄耋之年,老迈多病,太子的中风更加重了他的病情。805年,德宗陷入弥留之际,临终前十分想见太子一面,但太子此刻也躺在病榻之上。父子居所仅有数墙之遥,却好似天人之隔,不能相见。唐德宗只能在泪水和对儿子的思念中离开人世。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17:16 +0800 CST  
唐德宗离世后,舒王李谊一派提出,太子李诵已成废人,不能行使国君职责,应该由舒王李谊继位。太子李诵一派当然坚决反对,但拥护太子的官员主要以东宫属官为主,缺乏政治实力,这样朝臣们的态度就成了关键。危急关头,正是“第三天子”李纯的存在,给了父亲最大的帮助。朝臣们都看到,虽然太子已成废人,但广陵王李纯年轻气盛,英姿勃发,随时可以继承帝位,社稷不可称无人。舒王李谊毕竟是皇侄,他若上台,必定会对德宗旧臣做一番清洗。在双方对峙三天后,朝臣们站在了太子李诵这边,李诵终于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唐顺宗。
顺宗之所以能排除阻力继承皇位,皇子李纯功不可没。实际上,李纯也早已为“第三天子”之梦默默地做着准备。早在唐顺宗中风前,李纯就暗中交结朝臣,网罗党羽,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力量。与父亲身边都是些文人不同,李纯所交结的,多是些朝臣和军人,甚至包括一些宦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抽空了李谊的实力,增加了顺宗一系角逐皇位的砝码。由此可见,李纯的政治手段较顺宗更为圆滑纯熟,更能得朝臣之心。在父亲与舒王的储位之争中,李纯和他的小集团发挥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如果没有李纯,可以说皇位几乎百分百落入舒王之手。既然如此,在顺宗继位后,李纯就应该在朝政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可实际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19:18 +0800 CST  
登上帝位,初显英主气概
朝野本来希望,既然太子李诵不能正常处理国政,那么论情论理,皇长孙李纯都应该替代父亲监国,“权勾当军国政事”。这种希冀在人们的心中发酵、升腾,却被无情的现实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李诵登基后,下发诏书,命王伾、王叔文等辅政,掌握内外大权。王伾、王叔文等将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引入中枢,共同辅政,将众望所归的李纯排挤出政权核心,颇有几分后世肃顺等八大臣辅政,排挤恭王的气势。
权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药,对于顺宗亦不例外。顺宗半辈子忍辱负重,为了皇位还搞坏了身体,当然不愿将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得到的皇权还没捂热就交给李纯,哪怕李纯是自己最亲近的儿子!在这种情况下,顺宗宁愿相信王伾、王叔文这些外人,只要这些外人的权力诉求是和自己是一致的,哪怕暂时是一致的,也不会选择相信自己的儿子,而且这个儿子越优秀就越不值得信任!当年德宗和顺宗父子之间不就是如此猜忌的吗,有道是无情最是帝王家!王叔文等把握了大权,演出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政治活剧。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20:56 +0800 CST  
王叔文等明白,要想牢固掌握政权,必须推行善政,收拢人心。顺宗在为太子时,就对当时的一些弊政痛恨不已。这些弊政包括宫市、五坊、进奉等。所谓宫市,就是宦官奉皇帝之命在街市上为皇宫购买物品,宦官倚仗皇帝威势,公然抢夺民货,为民众所切齿痛恨;五坊是指为皇帝狩猎而设置的雕、鹘、鹞、鹰、狗坊,由宦官掌管,率领一批闲汉到处借口为皇帝搜寻打猎的鹰犬,骚扰民众,讹诈钱财,无恶不作;进奉则是指地方藩镇为了讨好皇帝,在正赋之外以私人名义向皇帝贡献财物,甚至连河朔三镇都向皇帝进奉。这些钱财都出自普通百姓,构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朝堂上下对这些弊政一直不以为然。现在王叔文废除了它们,当然是欢声雷动,王叔文等人的施政取得了开门红。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22:44 +0800 CST  
平心而论,宫市、五坊是纯粹的弊政,应该革除,但进奉则是德宗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而推行的,虽有流弊,但也不全然是出于贪婪,毕竟泾原军变给德宗造成了长久的心理阴影。也正是利用进奉所得财物,德宗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神策军,令各地藩镇战战兢兢。神策军即将在宪宗朝大展身手,为宪宗镇服各地藩镇做出重要贡献。何况进奉本身也对各地藩镇的财力形成了一定制约,如果轻易废除,这些藩镇会把进奉款项还给老百姓吗?还不是揣进自己腰包来对抗朝廷。不过,这些措施都只牵涉到皇帝个人的利益,它们的废除只需要皇帝的一纸诏令,并不触动利益集团的重大利益。真正的考验,其实是在后头。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24:25 +0800 CST  
对于王叔文们来说,真正棘手的主要有这么几项:首先,如何处理与广陵王李纯的关系。这一项王叔文们做得很糟。王叔文等人从一开始就把李纯当贼来防,认为李纯是阻止他们独占大权的最大障碍。王叔文们认为,顺宗不能治事,李纯对皇位觊觎已久,随时可能发动政变,所以最好立一个年幼的皇子为太子,以绝李纯之望。这个想法遭到朝臣们的一致反对。805年三月,李纯被立为太子,王叔文偷鸡不成蚀把米;其次,如何处理与朝臣们的关系。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天子继位之初,一般都还要有个过渡,不宜一下子把旧臣全踢开,尤其在当时皇帝弱势的情况下。可惜王叔文集团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王叔文等人全然不顾自身长期担任东宫属官,政治基础薄弱,亟需老臣的支持,反而大肆将老臣都排挤出决策中心,生生地将老臣弄到对立面,实属不智;第三,对于宦官,王叔文等过早地与宦官集团摊牌,未能对宦官集团这一毒瘤进行分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宦官所掌握的神策军中扔石头、掺沙子,而是采取了直接剥夺宦官集团兵权的愚蠢方法。王叔文派老将范希朝统领神策军,结果导致宦官首领俱文珍的警觉,命令诸将不得交出兵权,结果范希文到军营接管部队时,竟无一名将领前来接受命令。如果叔文事先对将领晓以利害,再逐步削夺宦官们的兵权,那么结果必然大有改观;第四,对于藩镇的态度过于强硬,不讲究策略,结果使得藩镇势力过早地与宦官合流。犯了这几个错误,你说王叔文的革新还能推行下去吗?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59:03 +0800 CST  
王叔文等却得意洋洋,自我感觉良好。由于顺宗病情沉重,不能亲自决定事务,王叔文等就在顺宗面前设上帘幕,两侧是美人牛昭容和宦官李忠言,颇有后世慈禧垂帘听政的风范。百官呈上奏疏,顺宗在帘幕后听取奏疏内容,再对奏疏中的事宜进行裁断。由于顺宗身体衰弱,即使这样的视事也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命令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协助理政。
唐代的翰林学士从擅长辞章的文官中选拔,在内廷当值,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德宗朝后权力渐重,对皇帝的决策具有法定的建议权和咨询权,世称“内相”。叔文自知资格浅薄,尚不能直取相位,于是向顺宗请求任命好友韦执谊为相,得到批准。王叔文身边另一个得力助手是王伾,此人贪财好货,擅长钻营,与牛昭容、李忠言友善,因而得到顺宗的信用。王叔文为了抓紧权力,捏到盘子里的就是菜,不顾原则地将王伾纳入麾下。一时间,王伾负责往来传递顺宗旨意,至于真实性如何,概不负责;王叔文主决断;韦执谊负责将王叔文的主意变成正式诏书文告。此外,柳宗元、刘禹锡等一干缺乏实务能力的文官依附其间,与叔文相互计议。这些人头脑发热,居然自称伊尹、周公、管仲、诸葛亮等,不知顺宗在他们眼里究竟是儿皇帝呢,还是活死人呢?实在狂悖!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6:59:50 +0800 CST  
到了这个地步,相信大家对王叔文的“新政”能否成功,心里已经有个底了。但王叔文本人却在权力欲的驱使下,连走几步臭棋。进入翰林院不久,叔文就兼任度支、盐铁副使,掌握了财政大权,架空了正使杜佑,结果得罪了这位富有才干的老臣。数月后,叔文又给自己加了官职,兼了尚书省户部侍郎,彻底地把财政大权抓在了自己的手中。没想到这么一来,却给了政敌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17:00:44 +0800 CST  
此时俱文珍为宦官领袖,掌握神策军,对王叔文的改革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为了从俱文珍和宦官手中夺取神策军的指挥权,王叔文命令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韩泰为副使,统领神策军。俱文珍眼见兵权就要被叔文夺走,当然不会坐视,于是密令神策军中的宦官及爪牙,拒绝接受这一任命。范希朝又不傻,犯不着趟这滩混水,干脆回到长安,向叔文撂了挑子。经过这一事件,俱文珍认为应该限制王叔文的权力。利用王叔文给自己封官加爵的机会,借口叔文已成外官,应该卸任翰林学士,免掉了其翰林学士的职位。
翰林学士位置十分重要,叔文失去此职,只能在外廷等着内廷的运作结果,不由十分焦虑。王伾向俱文珍等苦苦哀求,请求恢复叔文翰林学士之位。结果俱文珍等大发慈悲,准许叔文每三五日进宫一次,参议机密。叔文还是未能恢复翰林学士之位。叔文等政治操作能力如此之低,被宦官一击即败,实在是令人惊讶。看来当初郜国公主的奸夫李昪还是颇有先见之明:如果在公主的奸夫中发展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党羽,就可弥补叔文等人政治经验的不足,完善东宫人才梯队建设。毕竟敢与公主通奸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啊!如果这批奸夫在,叔文做事会顺手得多,李昪真是用心良苦!
在度支、盐铁两使任上,叔文也干得不甚顺心。一班老臣有的使绊子,有的不合作,行政能力缺乏的王叔文捉襟见肘,疲于应付。众人之前将叔文看成大内高手一般的人物,十分敬畏。眼见得叔文本领不过如此,不由得都存了轻视之心。叔文推行新政不顺,韦执谊眼看叔文缺乏人和,逐步与叔文保持距离,结果心胸狭窄的叔文又与韦执谊闹翻,进一步将自己孤立起来。
楼主 燕山春雨  发布于 2016-02-27 21:26:07 +0800 CST  

楼主:燕山春雨

字数:659

发表时间:2016-02-28 00: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3 21:22:06 +0800 CST

评论数:18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