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庄挽歌

我的记忆中,公社食品厂经常到各村去收猪。有的人家养的猪,过年的时候还没长大,杀了不太合适,年后长大了,就会把他们找过来——不找也不行,哪家养的有猪,差不多有多大,人家都掌握情况。看看个头,用手摸一下猪的脊背,告诉你可以定到几级,回头就开拖拉机来拉。最肥的是五指膘,也就是肥肉有五根手指横着,一个手掌那么厚。五指膘的猪给的价最高,好像是五毛五,其次依次递减,最低的四毛多。
杀猪的场面很热闹,会引来很多的人围观,对于今天的动物保护组织,或是宠物爱好者来说,会觉得很残忍。大家乐呵呵的看屠夫怎样抓猪,捆猪,看捅刀子接血。杀猪的技术怎么样,基本上从捅刀子就能看出来。技术好的,一刀下去,猪血很快的喷出来,准确的落在地下接着的盆子里。盆子里提前放了盐,让新鲜的冒着泡的猪血不至于很快的凝固,然后家里有时间把它煮成血豆腐。如果不放盐,流出来的猪血会很快凝固,没办法做了。 有时候屠夫技术不好,刀子捅进去了,血也流出来了,但是因为没能准确地捅在心脏上,血流的比较慢。这样,没等到猪身上的血流干净,就被凝固了的血挡住了。这时候猪还没死,只是可能嘶叫挣扎的没了力气,或者因为疼痛昏迷了。有的时候,捆猪的绳子解开,恢复过力气来的猪,就可能站爱来逃命,导致所有围观者跟屠夫一起追猪。 杀猪不光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
最费力气的环节,就是吹猪。放完血的猪,需要在猪的一个前蹄部位,用刀开一个小口。屠夫拿一根小指粗细,两米来长的的钢筋棍,从小口伸进身体的里边使劲的捅。等身体的到处都是捅到了,用嘴往这个小孔里边吹气,让整个猪的身体膨胀起来,滚圆滚圆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给猪身上褪毛,只有吹圆了才能烫的匀实,褪毛腿的干净。力气不足的,气吹不进去,更不可能把整头猪吹的滚圆。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03 13:51:44 +0800 CST  
被吹成圆鼓鼓的猪身,被屠夫扔进一口很大的锅里。锅里提前放进了开水,一边转动猪的身体,另一个人拿一个瓢往裸露的部位不停地浇开水。这个环节要看技术,基本上全凭经验,要求是能把猪的整个身体都烫到,能不费力气的把猪身上的毛褪下来。经验不足的,烫不均匀,可能有的地方猪皮都快熟了,有得方还没烫好,毛还是拔不下来。
大家闲谈围观的功夫,穿着油亮的黑棉袄的屠夫,干净利索地把猪毛褪的干干净净,黑猪变成白猪,白猪变得更白。白白的圆圆的猪身子,很快就会变成几部分:头放在一边,杂水放了几盆。猪的主要部分,像是个被拉开拉链的白皮红里的皮衣,用铁钩子挂在斜倚在墙上的梯子上。
基本上,屠夫会把整头猪的所有部位给收拾干净,剩下的活,就是你自己家的人干了。除了送给屠夫的东西,其余的猪头猪蹄猪的上下水,要留着年后来客人待客人喝酒的时候用。其余的好肉,可能会被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自己家留着过年。其余的,可能就会有养的猪不方便过年的时候杀的村民前来问询。这家要十斤那家要八斤的,一头猪不大功夫可能就被分完了。如果自己村的人买不完,剩下的肉,就得趁年前的时候赶集卖掉。
杀猪,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节日,也是全村人的节日。和是否有爱心无关,和是否残忍无关。相应的,那些不吃荤腥,爱养点小动物的,也和爱心无关,那纯属个人爱好。如果工作特别忙,生活很充实,脑子里考虑的是怎样尽到自己的亲情和社会义务,是没时间做那些无聊的事情的。有爱心,为需要自己的人去献,别把吃饱了撑的、闲着的事,当成强迫别人的理由。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04 10:59:40 +0800 CST  
过年之 炖 肉
一般人家杀完猪,家里人就开始给猪身上所有东西分类,哪些是过年需要用的,哪些需要腌腊肉等等。猪头猪蹄需要继续去毛——杀猪时比较匆忙,弄的不会太干净,上下水也要进一步清洗。家里的所有盆盆罐罐全部刷干洗净,该用的都用上,院子里,堂屋里净是泛着油珠子的水渍,一派忙乱的景象。
等所有东西都收拾好了,就该支上大锅炖肉了。这是所有人都盼着的一个时刻!炖肉的过程显得很长,一般都不用家里的普通秸秆柴火,需要准备木柴——木柴的火可以持久,不拉风箱的时候火也不是特别旺,即所谓的文火;风箱一响起来,火可是特别旺,所谓的武火。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的猪生长期比较长,一般都要养一年以上,肉都比较难煮熟。也或许是炖肉的量特别大,一大锅总有几十斤,总之这一锅肉一般需要烧一上午或者一下午,大概三四个小时才能熟。
这期间,烧到肉六七成熟的时候,要把成方的、整齐的五花肉捞出来,沥干了水做熏肉用,以便在三十中午和年后来客人的时候做蒸碗。那时候冬天没那么多菜,宴席上最主要的菜就是猪肉,讲究八大碗,四个蒸碗扣肉,两碗肉片,两碗肉块。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04 18:25:14 +0800 CST  
熏是为了上颜色,也是为了让肉的味道变好,吃的时候不那么太腻。熏肉的过程,同样需要烧火:在铁锅的底部均匀地铺上红糖,洗干净的谷糠,或者特定木头(一般是果树)留下的锯末。锅里架上专用的熏肉篦子,把肉块、猪头肉、猪蹄等放到篦子上,点上细火慢慢烧。红糖和谷糠在锅底慢慢变成烟,把肉熏成漂亮的暗红色,像是酱过的。这种肉,吃起来带点甜,没有猪肉原本的腥味,也不会太油腻。
熏肉用的肉,是已经煮成了六七成熟的。熏制的过程中,烧火的火候特别重要。烧的过程中,红糖溶化,与谷慷或者锯末一起,慢慢变成烟,一点一点很慢熏在肉上。这个过程会很长,主要靠热锅,把肉里边的油烤出来,滴在热锅上,变成烟,再返回来跟糖烟和木烟一起把肉烤成红色。这个火候很难掌握,火小了,熏出来的肉颜色不足,不好看,也不好吃。火太大了,烟会变成黑色,熏出来的肉不是甜味,是糊味,颜色发黑,也不好看。谁家用了这两种没熏好的肉待客的话,会被人笑话的。
炖肉,火候是个关键。炖得烂才好吃,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那时候,往往听得比较多的,是谁谁家煮肉“落锅”了。意思是,肉炖的太烂糊,肥膘都融化了,从锅里捞不出来。这样的肉,切不成整齐的方块,不能上锅蒸,更不能熏了。这是比较败兴的事,一般到了炖肉的时候,家里都不会再去买肉了。如果把肉炖的落了锅,这就算是很大的损失,这个年都过不好。
不过,肉煮烂了,往往是家里的孩子孩子比较高兴的事。炖烂了的肉,没有多大的用处,不能放起来留到正月十五,能比往常年有更多的肉吃了。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05 11:16:49 +0800 CST  
炖肉的锅里,捞出肥肉后就剩下了骨头,上下水,和不怎么整齐的肉。这里边,真正属于自己家人吃的,是骨头,和不整齐不好看不太肥的肉。现在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那时候肥肉比瘦肉更受欢迎。那时候排骨很便宜,猪头猪蹄杂水更是便宜,大家都不爱买。原因是这些东西肉少,肉少又不香,吃起来就不合算。也就是说,那时候吃肉的机会少,很多人吃起肉来能吃很多。如果是肥肉,吃多了就腻了,再也吃不下去,这样家里的花费会少一点。反之,如果是油少不腻的瘦肉、排骨、上下水,不少半大小伙子,一个人吃上三四斤都没问题,家里实在供应不起。 猪头猪蹄上下水,是喝酒用的,也不会让自己家孩子吃。人们能随便吃的,就是骨头。大家一等等半天,为的就是那可以随便啃的骨头。许多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些老年人,为什么喜欢啃骨头。其实,这纯属小时候养成的一种习惯。
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长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是不能浪费。一年到头没几次吃肉的机会,任谁到了这时候就会格外的珍惜。肉多的骨头,家长会留起来作为别用,能让孩子随便啃的,大多都是肉少难啃的骨头,啃的不干净,会被责骂,甚至是拳脚相加的。因此,能征服难啃的骨头,过程中充满了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带动下,这个过程也就充满了趣味,味道也就变得特别好。
肯难啃的骨头,光靠牙齿是不行的,往往要配合一些工具。最常用的工具是筷子,其它的像菜刀,剪刀,等等,都会用的到。某年的春晚上,著名哑剧演员王景愚表演过一个小品《吃鸡》,把啃骨头的过程表演的淋漓尽致。
不少人的印象中,大块的肥肉吃起来没意思,肉越少的部位,吃起来味道越好。像是以前没多少人感兴趣的猪蹄、鸭脖子、鸡爪,现在都是比较受欢迎的下酒菜。以前经常啃骨头的那些人,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变老,对于营养的需求已经不太多,转而追求口味,或者追求之前的感觉,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尤其是现在人们普遍讲究生活质量,普遍营养过剩,这种事,就更加的不难理解。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05 15:02:58 +0800 CST  
@乱摆农门阵的二爷 2021-01-06 18:21:41
又没有更。
-----------------------------
特殊原因,无法更新,敬请谅解。我在目前全国最火的城市,昨晚做完核检,家里条件有限,最近更新会受影响。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07 09:18:38 +0800 CST  
那个时候,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挺多。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孩子的脾气性格不同,听话不听话的都有。但是似乎一般来讲,都比较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即使一时会有些情绪造成的别扭,不快,但是在干活、在专物专用这两方面来说,大都不会违逆。
由于孩子多,能吃上肉的时候不多,而且男孩子们大多嘴馋,炖肉的时候不少心急的。为了能让孩子一次吃个够,也可能是不想让孩子等得时间太长馋相毕露不好看,有的家长就会在肉还没有炖的太烂、还没有放盐的时候,把一些肥肉捞出来给孩子吃。这样做,往往能让孩子一次就“吃顶了”,吃的吐了,以后见了肥肉再也不想吃。那时候谁家的半大小子正常情况下不太喜欢吃肥肉的,大多是吃没放盐的肉腻着了。
不过,尽管不少人吃肥肉会吃顶了,仍然会有不少人“肉量”特别足。我就亲眼见过一次,哥哥捧着一大块没放盐的肥肉,大概有一斤多,吃得津津有味。这之后,他仍然对肥肉没有过敏,让我很是不理解。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07 16:56:35 +0800 CST  
就是说,那时候大家吃肉的机会少,一旦有机会吃,大多数人吃起来能吃很多。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学校食堂改善伙食,吃红烧肉,每人定量八两。平时打饭不需要饭票,这时候特殊,食堂就自制饭票—找一大张黄纸,司务长的私章均匀的盖上去,学生每人一块盖红章的黄纸。章盖的不太均匀,有空白的地方,就给了个别人操作的空间。一张黄纸上,把盖章的跟空白地方折叠起来,然后一口口水吐进去,一张饭票就变成了两张,有个同学靠这样操作打了三份红烧肉,一顿都吃完了。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吃的是肥肉,吃多了就腻了,再也吃不下去,这样家里以后买肉的花费会少一点。反之,如果是油少不腻的瘦肉、排骨、上下水,不少半大小伙子,一个人吃上三四斤都没问题,家里实在供应不起。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07 20:11:27 +0800 CST  
过年之 炼 油
我们村,老人或者老师批评不听话或者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偷笑的孩子,经常会用到一句话:呲呲嘛?炼腥油啦?
腥油也叫荤油,就是去除了杂质的猪油。杀过猪的人家,会收获不少的猪油,包括板油、花油和特别肥的纯肥肉。如果猪足够大,杀完猪之后的这些猪油,加起来恐怕也有几十斤。过日子特别细的人家,会跟猪肉一起,把这些卖掉。更多的人家,会自己留起来处理。
处理的方法,就是放在锅里边“炼”。生产队分的棉籽油不多,一年一个人二斤左右,做菜根本不敢用。和我同年龄段的很多人,老了以后,不太喜欢吃炒菜,而是喜欢吃凉拌菜,或者蒸菜,或者炖菜。蒸菜或者炖菜,大多数时候会放一些腥油,这样吃起来很香。
现在这个年代,很多地方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菜,比如“八大碗”,大锅菜,这些大部分不经过炒。有很多人喜欢这些,大概跟我类似,小的时候吃习惯了。
炼腥油之前,需要先把那些成块的板油、花油、肥膘,切成小块。控干水分的小块肉,放到烧热的锅里,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伴随着声音,飘出一股特别的香味。这香味,是普通的素油所不具备的,属于那种炖肉当中夹杂着些许烧烤的味道。在小孩子们来说,那刺啦刺啦的声音犹如仙乐,这烧烤的味道,就是所谓的“脍炙人口”了。 伴随着刺啦啦的声音,锅底的文火慢慢烧,那些被切成小块的猪肉慢慢变小,颜色也由白色渐渐变黄,并慢慢流出液态的油。这些液态的油,慢慢在锅底聚集,越聚越多。肉块也随之越来越小,颜色也越变越黄。 炼腥油的过程中,烧火显得比较重要,稍小一点可以,绝对不能太大太急。标准就是,锅底聚集的油,不能烧开了。一旦烧的沸腾了,再续下去的油块就会变糊变黑,影响出油率不说,炼完了剩下的油渣也不能要了,这会让大人很心疼的。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08 14:04:28 +0800 CST  
已经做完二次核酸检测,好像还需要做一次。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13 10:17:02 +0800 CST  
油渣可是好东西,吃起来有猪肉的香味,却没有肥肉的腻。很多孩子,肥肉吃腻了,再吃肥肉会有恶心的感觉。油渣却不会让人恶心,大多数孩子对它,说趋之若鹜绝不是夸大。平时家里做菜馅儿的时候经常有,如果没有腊肉,放点油渣,就当是肉馅儿了。这些出完了油的渣,会被大人小心的收集起来,外表撒上一些盐,装进坛子里,以后随吃随取。
刚炼出来的腥油,温度很高 ,是橙黄色 的液体。慢慢降温之后,就凝结成白中带青的玉色,看上去温润的固体。古语形容一个人的肤色好,会用“肤如凝脂”,这个“凝脂”,应该就是固态的腥油了。不过,腥油虽是固态,却是那种很软的固态,用筷子轻轻一插,没什么阻力就可以进去。因此,炼好的腥油,要趁着没有凝结的时候,装进小口的坛子里。等以后用着的时候,直接用筷子,或者羹匙挖一块就可以了。
那时候家里的坛子,是那种口小肚大的陶器,外表上一层釉色,颈部仍然是粗糙的陶的本色。以前的人,经常把“坛坛罐罐”相提并论,但是坛和罐并非一种东西。我的记忆中,坛罐形状类似,也稍有区别。坛表面有釉色,罐没有;罐颈部有扣,可以穿进绳子提起来,坛没有;坛多用装油,罐多用来盛水。坛罐都是有大有小,一般家庭用的,大多是能装五六斤液体那样大。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16 12:04:56 +0800 CST  
@乱摆农门阵的二爷 2021-01-16 17:42:47
疫情还没压下去,楼主小心。
-----------------------------
谢谢关心。楼主小心不了今天上班了,隔离点施工。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16 19:42:10 +0800 CST  
不管油渣还是腥油,存放的时间都不能太长。其实任何食品都一样,都是新鲜的才好吃,一些需要发酵的除外。尽管用盐腌过,时间太长的油渣和腥油,会跟一般含油脂的食品一样,有一股难闻又难以入口的辣气味。所谓辣气味,并不仅仅是辣,还带有些许酸臭,应该就是肉食腐烂的前兆,这时候这些东西就不能吃了。但在当时,大多数人家的生活理念就是,宁可放坏了,不能到时候没有。
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自己家的老人,一些生活习惯不理解不接受。其实,这些老人之所以如此,跟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有关,年轻人没必要强求他们在观念上与时俱进。他们经历过苦难,经历过饥饿,知道实物的重要性。尤其是他们眼里,所谓的“好东西”,更是坏了的比吃了的多。他们知道,“关键的时候”,这些是可以拿来救命的。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17 09:10:54 +0800 CST  
一般人家杀一头一百多斤的猪,怎么也能炼三四坛子的腥油。有了这些腥油补充,生产队分的那点可怜的植物油才不至于早早地见底。不然,没有肉又没有油,人们吃饭的时候,饭量会额外的增大,分的粮食都不一定能吃到明年的新粮食下来。我就记得那时候,每天吃完饭,出去玩或者干活的时候,口袋里总要装上半块饼子,不然就会饿的受不了,想办法搞吃的。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17 09:11:37 +0800 CST  
过年之四 磨 面
我能记事的时候,已经过了家里没东西可吃的年代,基本上能用所有可吃的东西填饱肚子了。之所以写过年先写了杀猪炖肉,大概是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年代,被瓜菜吃的嘴里淡出鸟来,所以忍不住了。
其实杀猪并不是过年的第一个节目,而应该是最后一个,真正的过年,是从推碾子开始的。
推碾子,是每个家庭日常必不可少的活动。每天吃的窝头和棒子面粥,小米粥,都需要定期到碾棚里排队去碾。家里边只要是比碾盘长得高的,基本上没特殊情况都得去。我们村有两个碾棚,相对还好一点,排队的时间不算太长。平时基本上碾子就是轧的棒子面,高粱面,小米。到了过年,不但要吃肉,还要从主食上进行改善,需要蒸馒头,蒸糕,所以推碾子的内容,就比平时丰富多了。当然,强度也比平时大得多,时间也长很多。
我刚刚记事,还不能拿得动推碾棍的时候,就对推碾子深恶痛绝。白天需要到地里干活,推碾子基本都是在晚上。家里父亲和哥哥姐姐他们去排队推碾子了,母亲不能提前睡,需要等他们回来。小孩子可等不了那么晚,任凭我困得抬不起眼皮,做针线活的母亲也不让我睡着,等着推碾子的人回来才可以睡。她采取的方法是讲故事,从鬼故事讲到一些被人们讲滥了的故事,最后拿出杀手锏——母亲上过三个月的扫盲班,认识一些字,读过不知道什么版本的《刘罗锅断案》,用这一本书忽悠了我好几年,直到我能拿得动碾棍,不再享受这个待遇,换成了弟弟。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17 16:55:43 +0800 CST  
轧麦子面比较麻烦,需要提前把麦子洗干净,因为土场打下来的,麦粒上有很多土。洗的方法是准备一盆清水,用铁丝做的筛子,一下一下的过水,水脏了换一盆。洗过的麦子没有湿透,在席子上晾一两天就干了——在我印象里,我们的前辈们,虽然那时候水不像现在这样缺,却非常知道节省水,不会允许一丝一毫的浪费。晾干了的麦子,要在碾子上边轧好几遍,才能把麦子皮和白面分离开。分离的办法就是用比筛子眼儿细很多的、马尾巴编成的萝,一遍一遍的萝,萝完剩下的,继续放回碾子上边轧,轧完继续萝,直到没有一点麦麸子为止。这样的面,因为要追求出面率,麸皮都被轧的尽可能的碎,掺入面粉里边去了,所以面比较黑。今天超市里有那种全麦粉,就是麸皮出的比较少,虽然黑,但是口感不错。那时候并不是为了追求口感,是因为粮食虽然够吃了,但并不充足,少出麸皮是为了能让人多吃一口,剩下的麸子就只能喂猪了。
过年需要用馒头招待客人的,也需要带上去走亲戚,所以对白面的要求比较高,蒸出来的馒头需要白、好看,因而磨面的过程显得很复杂,时间也很长。我们村因为地多,平时不过年的时候,也偶尔可以吃上麦子面,只是平时吃馒头没有过年这么讲究,基本上吃的是全麦面,不去麸子的。在别的村子,没那么多地没那么多麦子,即使过年的时候,也不像我们村那么讲究。每年过年出去拜年串亲戚,吃的馒头都比我们村的黑很多。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18 09:27:44 +0800 CST  
磨完麦子面,只等于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麦子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很悠久,不过限于北方,消费,也是仅限于富裕的家庭,平时北方农村人的主食是小米。明朝以后,随着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农民的主食改成了玉米。在那之前,过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一般用的是黍米或者稷米。稷,就是江山社稷的稷,从这个词,充分说明这种农作物,在中国文明之始的重要性。
有不少现在的作者,认为,稷,是现在的小米,这是一种误解。小米是粟,大米是稻,那么,比小米大,比大米小的稷,就是最原始、最初的“米”。因为稷米饭不像粟米饭那样粗粝难以下咽,中原地区又没有稻米,所以中国最早命名的米饭,当然也就是稷米饭。稷米饭、稷米面糕,都是远古时期中国人祭祀用的,可见稷有多重要,也因此才有了所谓的“江山社稷”。黍也是如此,汉朝有个典故叫“范张鸡黍”,唐朝有个典故“黄粱一梦”,都说的是黍米饭。
不过说来惭愧,我自己种地的时间不长,直到现在,对于长在地里的黍子和稷子,我仍然是分不清楚的。在我看来,地里长着的黍子和稷子,它们的植株,实在是太像了。当时,我只能对于收获以后,变成粒状的黍稷有一个区分:稷子外皮是黄色的,碾成米磨成面是黄色的;黍子外皮是红色的,碾成米也是黄色的,磨成面是白色的。黍稷外表和小米差不多,粒比小米大一些,叫大黄米。黍不粘,稷粘,叫黏米。因为产量的原因,黍稷磨的面,没有白面那么多,只是为了在年前年后调节自己家里人的伙食,免得吃得太油腻,不好消化。再有,就纯属祭祀才用了。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18 14:20:26 +0800 CST  
磨黍面和稷面的过程,和白面也一样,也需要事先把黍稷洗一下。这些粮食,都是在土做的场里边,用碌碡轧的方法打下来的,晾晒的过程也往往在土地上,虽然扬过了,没有其它杂物,但是里边沾的土,肯定不会少。第一遍上碾子,是去外皮,这个时候就跟碾小米一样,碾盘上的粮食铺的比较厚。一遍碾下来,外皮碎了,用簸箕把碎了的外皮儿簸出来,然后上碾盘继续轧,压成细面。黍子面和稷子面,都是蒸年糕用的:稷子面蒸发糕,不黏,吃起来类似于小米面,但是比小米面软,口感稍好一些。黍子面蒸粘糕,做成窝头的形状,边壁上加几个枣,热着吃的时候很软很糯,口感很好。不过粘糕一旦变凉,就非常之硬,根本咬不动,咬一口一个白茬,到了嘴里也嚼不动。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传说,说我们附近村的人去走亲戚,回来的晚了,天黑了,遇到了劫道的,结果就用篮子里的粘窝窝扔过去,把劫道的打死了。故事的真伪没经过考证,不过说明了两点:一个,粘窝窝在冬天确实够硬;二一个,那个时候治安并没有某些人说的那样好,劫道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一进腊月门,村里的碾子是得不到休息的,大家自觉地排队,即使前边一两家一时半会儿推不完也要等,把东西留下,派一个人在那看着。从早到晚,夜很深了,碾棚里仍然会灯火通明。否则,没时间磨面,这个年可是过不好的。
碾棚,就是碾子上边盖的一所小房子,有门有窗,但是没有门框窗框。碾盘外边加一个木框,可以插上木棍方便人推,也可以套上牲口拉。据说解放以前,有的财主家里人多,每次推碾子需要套牲口。我记事的时候,牲口都是生产队的,村民推碾子是没资格用集体的牲口的,只能用全部的家人上阵。碾棚是碾子的保护建筑,同时也是村里各种小道消息的集散地,是非之地。因为一般白天都要下地干活,家里即使有人也不全,而每个家庭每天都是要吃饭的,要吃饭就要推碾子。所以每到傍晚开始,碾棚里开始热闹。如果家庭主妇计划不周,没有提前安排好,晚饭等着推碾子,等米下锅的情况也不少。等到夜深了,碾棚里冷清下来,往往又成了那些走村串户的小毛贼、外出讨饭的流浪者藏身之地。也因此,碾棚里,曾经发生过不少的故事。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20 09:49:35 +0800 CST  
过年之 蒸 糕
我们村的土语,形容一个人说话爱絮叨,没有条理,会用“粘窝窝不搁枣——瞎粘”这样一句歇后语。粘窝窝,就是现在所说的粘糕的不同形状,也是过年的时候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在蒸锅里蒸热了,就只能用筷子插着吃,因为太黏了,会粘手。
稷面和小米面差不多,只是没有小米面那样硬,也有一股小米面没有的甜香味。稷面也是用来做年糕,就像蒸窝头那样发面,或者烫面,蒸成圆盘状的,叫发糕。蒸好了后,糕的里边均匀地充满了米粒大小的气泡,切开来吃,不粘手。发糕吃起来口感比馒头要好,有一股甜香味,没有馒头那样软,但比窝头要萱多了。
不管是粘糕还是稷面糕,待客的时候都不会用,因为每家都不会缺。大概那个时候的人们都清楚,人是杂食动物,吃的粮食不能太精细。而且,过年的时候吃得比较油腻,而且都是荤油居多,需要吃些粗粮来吸收油脂。所以,过年的时候磨这两种面,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用量不像麦子面那样多。现在的很多人想尽办法减肥都不怎么见成效,原因大概是食物当中的油脂太多,而主食又特别精细,导致消化不了,在身体里堆积。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太难。那个时代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胖子极为稀少,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候供应的粮食以粗粮为主,精米细面很少见,任你是高官家庭,也离不开粗粮,身体肥胖的自然就少了。
之所以过年大家都蒸糕,除了增加粗粮的摄入,还有讨彩头的含义在里边。糕者高也,尽管日子艰难,大家却不会安贫乐道满足于贫穷的现状,总盼着自己家的日子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所以,除了发面的稷面糕,黏面的年糕,还有一样糕是年三十的中午必不可少的,就是白面的枣糕。枣糕蒸的比较大,吃的时候需要像切大饼那样切开,每人一块,意味着所有人都步步登高。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20 14:42:27 +0800 CST  
@玉宇澄清亿里埃 2021-01-20 22:52:31
评论 过去将来2016:那时候主要是靠天吃饭,浇不上水的地经常连种子都收不回来,也就是赔本。所谓的兴修水利,对我们这里基本上全是害处,一点利处都没有。”————
————— @592851055 :兴修水利,自古以来,都是造福人类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到你狗嘴了却成了祸害?兴修水利成了祸害,千古奇谈。
由此可见,你们这号人不光眼瞎,而且心瞎。只问政治是否正确。不问是非。
-----------------------------
先把你自己喷出来的吃回去,否则,你没资格在我的贴子回话。言尽于此,好自为之。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21-01-20 22:55:07 +0800 CST  

楼主:592851055

字数:127645

发表时间:2016-06-08 19: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5 13:42:59 +0800 CST

评论数:171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