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至于《三国志》有没有被删改过,无数前辈学者们已经对此进行过精彩的评论和推测,限于各种原因,不再赘述。只想提两点供朋友们参考:
第一:《三国志》该不该为晋武帝司马炎避讳?
对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国志》都称呼司马宣王、司马景王、司马文王,而对于皇帝司马炎则直呼其名,“中抚军司马炎为抚军大将军” “命抚军大将军新昌乡侯炎为晋世子”、“晋太子炎绍封袭位”。
《三国志》既然在晋惠帝时被立为国史,自然该为武帝司马炎避讳。

第二、陈寿从不以封号为标题,该不该以《孙破虏讨逆传》为标题?
所谓的“虏”、“逆”其实是曹魏最后一任太尉(军委主席)王祥的亲伯父荆州刺史王睿;西晋第一位皇帝司马炎的亲曾外祖父曹魏第一任司空(国务院副总理)后官至司徒(国务院总理)的王朗;曹魏第一任相国(国务院总理)华歆等等。孙坚被表为“破虏将军”为日后声名狼藉、万夫所指的袁术所为;而根据裴松之注,孙策被曹操表为“明汉将军”,绝非“讨逆将军”。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3 08:41:30 +0800 CST  
另应侯朋友认为陈寿并不特意给刺史立传。限于时间的原因,只列举几位有传的刺史(终职)。
徐州刺史:吕虔
凉州刺史:温恢
并州刺史:梁习
兖州刺史:司马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3 09:06:01 +0800 CST  
更正一下:梁习后任大司农。
改为雍州刺史:张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3 09:13:10 +0800 CST  
另外单独立传的刺史还有豫州刺史:贾逵。并州刺史:田豫。
至于该不该把鲜卑臣服、肃慎纳贡的功劳记在王雄的头上。我想朋友们的眼睛是雪亮的。王雄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左右担任涿郡太守(此时省幽州,并冀州,州牧为曹操),到青龙四年(236)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王雄镇守幽州十九年。曹魏时的幽州为战国七雄之古燕之地,但经过汉朝开疆拓土,已远大于燕国时地盘。如幽州刺史兼护乌丸校尉王雄无功,谁人有功?
前任护乌丸校尉田豫、为何主修国史之人——当朝权贵司徒王戎、尚书令王衍的爷爷、当朝太子、尚书仆射、秘书监的亲曾外祖父——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某号将军王雄无传?无传倒也罢了,为何虚造历史,借第一任幽州刺史崔林之口及掩盖田豫调离幽州的真相讽刺、挖苦、嘲笑自己的祖先?
还有一些朋友认为我是全盘否定《三国志》,给我扣上了侮辱陈寿的“帽子”。且还请朋友们仔细阅读原文。我并非完全否定《三国志》,而是有限制状语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国志》取代其他史书成为解读三国的唯一正史其实是“劣币驱逐良币”在史学上的反映。
务必注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八个字。
另外我想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是在侮辱陈寿,而是想为陈寿正名: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已经被人为地篡改了。有朋友若有时间,仔细阅读裴松之注《三国志》就会发现目前版本的《三国志》中所引诏书很多都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让大家看清究竟是谁篡改了《三国志》?这才是我的目的之一。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4 10:40:27 +0800 CST  
谢谢楼上朋友的支持与鼓励。
更正:前任护乌丸校尉田豫有传。“单独立传的刺史”改为“特意立传的州刺史”。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琅琊王氏堪称中古社会第一豪门望族。曹魏最后一任太尉、西晋太保王祥、竹林七贤之司徒王戎、名士太尉王衍等名字都名垂青史。东晋时王敦、王导都官至丞相,并一度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东晋初期,朝中75%以上的官员都与琅琊王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晋104年的历史中,琅琊王氏总共有22人担任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等官职。
南朝四代时,同样“不以王氏为皇后,便以王氏为宰相”。 短短170年间,分别有刘宋时期的孝武文穆王皇后、明帝明恭王皇后、萧齐时期的文安王皇后、海陵王王妃、和帝王皇后、梁朝有简文王皇后、敬帝王皇后、陈朝的有废帝王皇后,前前后后共8位“王姓皇后”。共有58人担任担任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等官职。
生活在齐梁时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曾赞叹:“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唐朝时,琅琊王氏的地位虽难与六朝一枝独秀的昌盛景象相提并论,仍不失为豪门望族。
唐高宗的名相薛元超曾怅然称道:“吾不才,富贵过分,然生平有三大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王姓女,不得修国史。”
以前读史时一直以为唐朝时太原王氏与卢、崔、郑、李并称为天下五大望族,太原王氏应居于琅琊王氏之前,然而宋人笔记却记载唐朝时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都争鏙(原文为“食”字旁,打不出字来只好用此字代替)头王家,但太原王氏争不过琅琊王氏而被称为汲镂王家。《唐国史补》:“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之为汲镂王家,誉银质而金饰也。”
可见,唐朝时琅琊王氏似居于太原王氏之前。
千古豪门琅琊王氏是如何崛起的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5 18:17:32 +0800 CST  
唐长孺先生指出:汉末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基础。士族形成在魏晋时期。魏晋所重者是父、祖官爵,时代悬隔的远祖对于定品的高低至少在魏晋时期并无重大关系。
既然士族形成在魏晋时期,究竟谁是魏晋时期琅琊王氏崛起的领军人物?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黄初年间(220~226),已经在庐江隐居三十多年不仕、年近六十的王祥担任徐州别驾,后王祥升任大司农、司隶校尉、太尉、太保,遂开琅琊王氏显贵之途。因此,王祥为当之无愧的琅琊王氏崛起的领军人物,并且得出琅琊王氏依靠孝悌起家的结论。三国时期,英豪俊杰灿若群星,不胜枚举。被后人斥为无用的废物的王祥如何能仅凭孝顺,无任何功绩、任何裙带关系,六十岁开始做官(副科级),仅凭三个神话传说(都为薨后百年以后流传)短期内就能升任曹魏最后一任太尉呢?
下面从可怜、卑微、无能的“卧冰求鲤”王祥及其惊天大(破绽)骗局谈起。敬请雅正。
可怜而卑微的王祥
在“英雄”灿若群星的三国时代,“卧冰求鲤”的男主角——王祥无疑是个毫不起眼的另类。
他无能,以至于后代学者直斥他是无用的废物。
他怯懦,三十多岁还经常被狠心的后母打得遍体鳞伤;哭鼻子、抹眼泪是家常便饭;若非比他小20多岁的异母弟弟保护,王祥早已小命不保。
他孝顺,冰天雪地、滴水结冰的日子,一文不名的他为了让后母吃上鲤鱼而“卧”(应是准备“剖”冰而非“卧”冰)在冰上,“卧冰求鲤”的神话孝道传说千古流传。
在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们”光辉的映照下,王祥卑微得如同一只蚂蚁,又可怜得如一片落叶;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究竟又有几人知道:无能、怯懦、孝顺、卑微、可怜的王祥居然会是曹魏最后一任主管军事与刑狱的最高长官——太尉呢?
令人跌破眼镜的是:他以白发如雪的年龄(近六十岁),从最基层副科级干部做起,居然短时间内做到了国家军事、刑狱的最高领导人——三公之首。
我们不禁好奇:为什么魏国那帮骁勇善战、“气吞万里如虎”、牛气冲天的“英雄们”反而会屈居在无能、怯懦、无能、卑微的男人之下呢?
王祥究竟有着怎样的奇遇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寻绎史迹,王祥的“伟绩”早就像一滴水,蒸发在空气中,无影无踪。
以至于与孙吴、蜀汉灿烂夺目的双子星丞相陆逊、诸葛亮相比,这名曹魏的最后一任太尉王祥充其量只是一只能发出微弱光芒的萤火虫。
某些人啼声初试便一鸣惊人。
在与万人敌、中华民族的“武帝”关羽的强强对决中,陆逊一出场居然就把关羽玩弄于股掌之间,令后者上演了两出“大意失荆州”、“走麦城”的悲剧,且以关羽的首级在吴军、曹军传来传去而告终。
夷陵一战,陆逊又火烧“皇叔”刘备连营40余寨。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数年惨淡经营的心血被陆逊用火烧得精光,刘备又羞又恨,以至于发出“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的哀鸣,不久奄然而崩。
上天似乎特别眷顾这位“千古名将”。
石亭一战,陆逊又大败魏国的军事一把手——大司马曹休,斩擒魏军1万余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曹休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但不久便因气愤、羞愧发病而死。
后人赞道:走操华容道,追刘白帝城。周瑜方奏凯,陆逊遂成名。
又有诗一首,赞道:虎帐谈兵按六韬 ,安排香饵钓鲸鳌 。三分自是多英俊 ,又显江南陆逊高!
刘备的“三顾茅庐”烘云托月,将“千古智慧与贤相的化身”——诸葛亮映照得熠熠生辉。
诸葛亮一出,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他也真无愧于中国历史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在他灿烂夺目的光辉的照耀下,三国的“英雄们”都显得黯然失色。
《隆中对》勾画出了三分中国的蓝图;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诸葛亮白帝城托孤而临危受命,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而未果,一生鞠躬尽瘁,薨于五丈原。
“诗圣”杜甫有诗慨叹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有诗一首: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慨叹道: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而无能、怯懦、卑微的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就像瘟神一般,无论是豪迈奔放抑或是婉约如水的诗人都纷纷绕着他走;王祥已彻底地被文人骚客所遗忘。
直到元朝郭居敬把这位“瘟神”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后,才有押韵、意境都为下品,勉强可以称为“诗”的五绝。
诗赞道: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换个比喻,如果说陆逊、诸葛亮是两朵娇艳欲滴的鲜花,王祥充其量只是路边一棵纤细的枯草。若非郭居敬发善心把王祥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谁会记得三国时期还有王祥这号可怜虫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5 20:01:06 +0800 CST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心忧国家而被放逐的屈原自投汨罗,令后人千古凭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才华横溢的贾谊怀才不遇、33岁忧伤而死;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用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时的抑郁。
无能、怯懦、卑微的王祥居然只凭借孝顺便做到三公之首——太尉一职,并且尸位素餐,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史书中未记载他举荐过一名贤才、打过一次胜仗、做过一件轰天动地的大事。
宋元之交的史学家胡三省在批注《资治通鉴》时,率先向王祥发难,揭开了“黑祥”的序幕。
他认为王祥的一生仅有两件事情值得尊崇:一是孝顺后母;二是司马昭晋升为晋王时,大臣都向司马昭磕头,唯独他表现出铮铮铁骨,只是深深地作揖而已。但王祥虽孝顺后母,身为柱石之臣、国家的栋梁,对晋篡魏不闻不问,有不忠于魏国之嫌。(“王祥所以可尚者,孝与后母与不拜晋王耳,君子犹谓其任人柱石而倾人栋梁也。”)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不同的街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车篷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放在另一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车窗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汽车就不见了。
依托这项试验,人们得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容易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进一步的暗示。
胡三省敲碎了“玻璃”,清代学者赵一清先生则不忘把已打落在水中的王祥再补上一块砖头。他在《三国志注补》中直言:按照《晋书•王祥传》,曹丕的孙子、倒数第二代皇帝高贵乡公被司马昭所弑时,王祥嚎啕大哭:老臣没尽到遵守礼仪的责任。观王祥一生都是假,晋朝之所以宽待他,是因为王祥乃是魏国无用的废物而已。
( “案晋书祥传,高贵乡公之弑,朝臣举哀。祥号哭曰:老臣无状,涕泪交流。观祥之所为,……一生都是假。晋朝优容之者,以其为无用之物耳!”)
“破窗理论”到近代发挥到极致。
鲁迅对“卧冰求鲤”的神话传说提出质疑:“‘哭竹生笋’就可疑,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当今一些学者则痛骂王祥不拜司马昭是因为王祥并非司马昭死党,他老于世故,不拜司马昭只是想以虚名徇取资格而已。
王祥为何不拜司马昭?他真的是无用的废物、沽名钓誉的小人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6 10:13:32 +0800 CST  
《晋书》中的王祥
在浩如繁烟的历史典籍面前,我们就像一只只在洁白的雪地上奔跑的小鹿。无论我们如何小心,都不容易摆脱“猎人们”精心设置的陷阱。
只是有时,猎人们是有刀架在脖子上而被迫设置陷阱,出于义愤、同情、良心或不为人知的原因,他们往往会就地故意留下线索和破绽,而有时,“猎人们”迫于压力只好远远地提供线索和破绽。由于线索和破绽离得太远,我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跌入陷阱。
唐修《晋书》把王祥列为西晋第一名臣。对于曹魏的这位最后一任太尉,《晋书•王祥传》如是说:
琅琊临沂王祥是汉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人。
王祥的祖父王仁,青州刺史。父亲王融,三公(宰相)辟为掾属(秘书),不仕。
王祥天性至孝。他早年丧母,后母朱氏瞧着王祥不顺眼,屡次在丈夫王融的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可怜王祥这没娘疼的孩子又失去了父亲的宠爱。于是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苍蝇、牛虻乱飞,一个孱弱的孩子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打扫牛粪。
每当父母生病时,王祥都会衣不解带地伺候,必定亲自品尝汤药。
天寒地冻的时节,朱氏突然想吃鲜鱼。冻得哆哆嗦嗦的王祥只好解衣剖开寒冰捕鱼。正在此时,寒冰突然自解,两个鲤鱼跃出。(这就是“卧冰求鲤”故事的由来。)
朱氏又想吃烤黄雀。(朱氏吃过水里游的,又开始打天上飞的主意了。)
王祥没有捕捉工具,正愁闷不展之际,数十只黄雀飞进了他的帷帐,王祥便捉来做熟送给母亲。乡里人都惊叹,以为是孝心感动天地所致。(“黄雀入幕”故事的由来)
王祥家里有一棵果树(丹柰),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呵呵,原来朱氏也是吃素啊!)朱氏让王祥守护。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树哭泣。他笃深于孝心到了如此地步。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王祥搀扶着母亲,领着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到庐江躲避战乱。他隐居在当地三十多年,不应州郡的召命。母亲病逝后,王祥居丧期间形貌毁瘁,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徐州刺史(省委书记)吕虔请王祥来做他的别驾(第一秘书),王祥当时已接近耳顺之年(六十耳顺),坚决推辞。弟弟王览劝他做官,并为他准备好了牛车。王祥这才应召。吕虔把州内的事务交给王祥处理。当时徐州境内到处都是强盗,王祥激励士兵,经常率兵打败贼寇。
在王祥的治理下,徐州境内和谐清静,政令畅通,教化施行。当时的人们歌颂道:“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立下大功的王祥被推举为秀才,做了温县令(县委书记)。累迁为大司农(九卿之一,掌管铸币、粮草及屯田)。高贵乡公即帝位,因定策的功劳,被封为关内侯,后拜为光禄勋(九卿之一,宫廷宿卫及侍从),转任司隶校尉(直隶总督兼政法委书记,监察文武百官)。又跟从征讨毋丘俭,增加了封邑四百户,迁为太常(九卿之一,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封万岁亭侯。
天子来到太学,任命王祥为三老。王祥坐在南面的几案后,拄着拐扙,以师道自居。天子坐在北面请求他讲解治国之术,王祥陈述明王圣帝君臣政化的要点来加以训诫,皇帝及在座的大臣都自我加以砥砺。
高贵乡公被杀,朝庭大臣哀悼之时,王祥嚎啕大哭说:“是老臣没有做到遵守礼仪啊(老臣无状)。”涕泪交流,在座的大臣都有惭愧之色。
不久,拜王祥为司空(副宰相),转为太尉(主管兵、狱),加侍中。
五等建,封王祥睢陵侯,封邑一千六百户。
司马炎被加封为晋王,王祥与荀顗(时任司空)去谒见他。荀顗对祥说:“相王尊贵权重,何曾(司徒)已经敬拜过了,如今(我们)也应当敬拜他。”
王祥说:“相国的确尊贵,然而却是魏朝的宰相,我们这些魏的三公,公位与王位相距,只是一个级别,哪有天子的三公动不动拜别人的!折损了魏朝的威望,也亏损了晋王的德望,君子爱人以礼教,我不做这样的事。”
等到进入相国府后,荀顗下拜,而王祥独自长长做了一揖。武帝说:“今天才知道君见顾之重了!”
晋武帝登帝位,拜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帝刚受命,谦逊地要求直言谠谏。王祥与何曾、郑冲等前朝老臣,很少朝见,皇帝派遣侍中任恺咨询朝政得失,及政务教化的当务之急。王祥以年老疲耄,请求逊让官位,皇帝不允许。
御史中丞侯史光认为王祥久病,缺少朝会礼节,请求免去其官职。武帝下诏说:“太保元老高行,朕所倚望兴隆政教,其前后多次谦逊让位,朕不听从你们的奏议,这不是有司所能议论的。”
王祥坚持请求告老还乡。下诏以睢陵公就第,位置同于太保、太傅,在三司之上,爵禄还同于以前。下诏说:“古时退休,不事奉王侯。现今虽然以国公留居京城,不应该再劳苦以朝请。赐给他几杖,不再朝请,大事都向他咨询。”赐安车驷马,第一区,金钱百万,丝绢五百匹,床帐簟褥,以舍人六人为给事中,使其经常优游定省。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寄,使其权留本府,待所赐府第建成才出居。
到病重,著遗令训诫子孙:“生必定有死,自然的道理。我年到八十五,还有什么恨意呢?(略)
王祥泰始五年薨,下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当时文明皇太后驾崩才刚过一个月,其后诏曰:“为睢陵公发哀,事乃至今。虽每为之感伤,要未得特叙哀情。
第二年策谥号为“元”。
王祥薨后,前来奔丧的不是朝廷贤臣,就是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王戎叹气说:“太保可谓清达!”
又说:“太保在正始年间,不在能言之流。可听他谈话,理致清远,难道不是他高尚的道德掩盖了他的言语吗?”
王祥有五个儿子:王肇、王夏、王馥、王烈、王芬。
王肇孽庶,王夏早卒,王馥嗣爵。咸宁初,因为王祥家很是贫俭,赐给王馥绢三百匹,并拜王馥上洛太守,谥曰孝。王馥的儿子王根袭爵,官拜散骑郎。王肇官做到始平太守。王肇的儿子王俊守太子舍人,封永世侯。王俊的儿子子王遐,官做到郁林太守。
王烈、王芬都是幼年知名于天下,为祥所爱。二子也是同时而亡。临死前,王烈想还葬旧土,往芬想留葬京邑。
王祥流涕曰:“不忘故乡,仁义之人;不恋本土,达观之人。惟仁与达,我的两个儿子都有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6 21:43:51 +0800 CST  
附录:王览传
王览字玄通。母亲朱氏,对待祥无道。王览几岁时,每当看见王祥被毒打,总是抱着王祥哭泣。每次都劝谏他的母亲,其母因此稍稍减轻了凶虐的行为。朱氏屡以非理使祥,览总是与祥一起。又虐使王祥的妻子,王览的妻子也趋而共之。朱担心亲生的儿子和儿媳,于是停止了。王祥的父亲去世之后,王祥渐渐地有了名誉。王览的母亲很是妒忌,就想用毒酒毒死王祥。王览知道了,就拿了酒来抢着喝,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因为了这一件事,他母亲也就渐渐感悟到害王祥即为害王览了。
王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王祥出仕后,王览也应本郡之召,升为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丘子,邑六百户。泰始末年,王览被封为弘训少府。职省,转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
咸宁初,下诏:“王览少年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其以览为宗正卿。”顷之,因为疾病上疏乞求退休。诏听之,以太中大夫归老,赐钱二十万,床帐荐褥,遣殿中医疗疾给药。后转光禄大夫,门施行马。
王览咸宁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三,谥曰贞。有六个儿子:裁、基、会、正、彦、琛。
王裁字士初,抚军长史。王基字士先,治书御史。王会字士和,侍御史。王正字士则,尚书郎。王彦字士治,中护军。王琛字士玮,国子祭酒。
当时吕虔有把佩刀,相公看了认为必登三公之人,可佩带这把佩刀。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王祥了。
吕虔说:“如果不是位列三公之人,佩带这把刀或许会有害处。你有公辅的器量,所以以刀相赠。”王祥坚决推辞,实在勉强不过才接受。王祥临死前,把刀给了弟弟王览,并对他说:“你的后代必然兴旺,足足能配得上它。”于是王览的后代贤才辈出,在江左兴盛。
细读《晋书》,结合《三国志》、裴松之注及魏晋相关的史料就会发现洋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晋书•王祥传》至少有十几处或明显或模糊的破绽。最令人诧异的是,这些破绽居然大都是史官们故意留下的。
史官们究竟是想告诉还是想掩盖历史的真相?他们究竟居心何在?这些破绽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7 08:47:20 +0800 CST  
前面有朋友指责我犯了关公战秦琼的错误,呵呵,在破解王祥真实身份之前我想提一个问题: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的功臣是谁?
有些朋友肯定认为我是在侮辱他的智商。
因为大家都熟悉;陈郡阳夏谢氏的谢安、谢玄等人。
呵呵,唐朝五位大臣注《文选》时认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王导大破苻坚。
令人瞠目结舌又忍俊不禁的是王导已经去世41年,居然又从坟墓里爬出来。
这才真正是“关公战秦琼”。
洪适《容斋随笔》记载:东坡诋《五臣注文选》,以为荒陋。予观选中谢玄晖和王融诗云:“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正谓谢安、谢玄。安石于玄晖为远祖,以其为相,故曰宗衮。而李周翰注云:“宗衮谓王导。导与融同宗,言晋国临危,赖王导而破苻坚。牧谓谢玄,亦同破坚者。”夫以宗衮为王导固可笑,然犹以和王融之故,微为有说。至以导为与谢玄同破苻坚,乃是全不知有史策而狂妄注书,所谓小儿强解事也。唯李善注得之。
顺便补充一句:八公山是小谢先祖谢玄败苻坚处,被誉“功参微管”,“微管寄明牧”即颂谢玄功绩,“阽危赖宗衮”乃指谢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8 08:53:35 +0800 CST  
谢谢楼上朋友对“三国第一英雄”的关注。我看电影通常都不喜欢别人在开头告诉我结果,因为失去了悬念,感觉索然无味。楼上的朋友若是现在急于想知道结果,留个邮箱或者QQ号,我一定把王祥的履历发给你。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8 11:03:35 +0800 CST  

破绽背后的惊天秘密
猎人们在《晋书•王祥传》所立的破绽之多、方法之妙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破绽一、王祥真是生于中平二年,薨于泰始五年(185—269),享年85岁吗?
“猎人们”是这么告诉我们破绽和真相的:
《王祥传》:泰始五年(269)薨。时文明皇太后崩始逾月”。
其实只要浏览一下《晋书•武帝纪》,就不难发现“泰始四年三月戊子,皇太后王氏崩。夏四月戊戌,太保、睢陵公王祥薨”的记载。
如此可见王祥死于泰始四年(268)四月戊戌,而绝非传中所云泰始五年(269)。
王祥究竟生于何年呢?
王祥遗训:“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
然而,王祥去世时真的是85岁吗?
根据裴松之注《魏书•吕虔传》引王隐《晋书》:泰始四年,年89薨。
裴松之注所说的薨于泰始四年与《晋书•武帝纪》记载相吻合,应更较为可信。
由此王祥似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180),薨于泰始四年(268年)。
王祥的生卒年月就像是一把钥匙,一些破绽可以迎刃而解。
破绽二、王祥真的是后母去世才出来做官吗?
在王览后代的刻意掩饰下,王祥的真实身份就像一个铜墙铁壁铸成的堡垒,已经坚不可摧。然而,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
王祥的从孙王舒去世后,王舒的儿子王允之被任命为义兴太守。王允之以忧哀不拜。
从伯王导写信说:‘太保(王祥)、安丰侯(王戎)以孝闻天下,不得辞司隶;和长舆(和峤)海内名士,不免作中书令。吾群从死亡略尽,子弟零落,遇汝如亲,如其不尔,吾复何言!’(《晋书•王允之传》)
在王导看来,以孝闻名的太保王祥及王戎曾为了王氏的门户,在父亲或母亲去世后的守孝期内,仍然担任司隶校尉。
王祥薨于268年。八年后,王览的孙子王导出生。王祥官至曹魏最后一任太尉,西晋太保,作为琅琊王氏崛起的领军人物,理所当然为琅琊王氏家族的自豪和骄傲,其事迹会在家族广泛流传。王导所引王祥、王戎的例子,王允之必定心知肚明。
因此王导书信的内容弥足珍贵,为研究王祥生平的第一手资料。
究竟有没有可能此时去世的是王祥的父亲呢?
《王祥传》已说王祥的父亲去世后,王祥渐渐有了时誉。
再者父亲在,为什么还要等后母去世才出来做官,为什么不等父亲去世?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8 11:11:31 +0800 CST  
由于有事,最近几天可能没时间上网。请朋友们耐心等待。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8 11:13:48 +0800 CST  
呵呵,一会就去接一位老同学,再发一些内容上来。

王祥是什么时间担任司隶校尉的呢?
综合前辈们的研究,王祥担任司隶校尉的时间应是正元初期(254)。此时王祥75岁。司马懿的死党——司隶校尉何曾入为尚书,随即出任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司隶校尉空缺,大司农王祥接任。
正元三年(256),尚书左仆射卢毓被任命为司空(副丞相),他坚决让给光禄大夫王观、骠骑将军王昶、司隶校尉王祥。(《魏志•卢毓传》)
值得注意的是甘露三年(258)八月,79岁的王祥致仕,担任三老。这证明王祥已经退居二线,不再担任司隶校尉。证据是根据裴松之注引《郑玄注文王世子》的记载,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年老更事致仕者。
此时接任王祥出任司隶校尉的人选应该不是别人,就是雍州刺史王经(此前已担任过另一州刺史)。
甘露五年(260)五月,王经已改任尚书。接替王经担任司隶校尉的正是王祥。时间肯定是在259年或260年五月之前。此时王祥80岁或81岁。
王祥后母极可能在甘露三年左右去世,此时王祥已年近八旬。
值得一提的是汉魏司隶校尉的职权范围。
汉司隶校尉,又称司州,下辖河南郡、河东郡、河内郡、弘农郡、京兆(长安)、左左冯翊、右扶风七郡。并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朝会时司隶校尉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
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一方常借重司隶校尉的力量挫败对方,如宦官单超等谋诛梁冀,汉桓帝派司隶校尉张彪率兵围困梁冀住宅,将他杀死。汉末,外戚何进欲诛宦官,以袁绍为此职,并授予他较大权力,后来袁绍果然尽灭宦官。从此,司隶校尉成为政权中枢里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董卓称之为“雄职”。曹操、诸葛亮担任丞相时,都领司隶校尉以自重。
魏国时,司隶校尉下辖河南、河内、河东、弘农、平阳等京畿地区五郡,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8 11:28:38 +0800 CST  
更正:曹操、诸葛亮都曾领司隶校尉以自重。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28 11:35:29 +0800 CST  
呵呵,我懒得解释,也没必要解释。有三两个人持不同意见也很正常。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30 18:40:31 +0800 CST  
破绽三、王祥和王览会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吗?
王览咸宁四年(278)去世,享年73岁,古代不按周岁计算年龄,所以王览生于206年。王祥足足比王览大了27岁。说句一点不为过的话,王祥的儿子都比王览还要大上五六岁。
《王祥传》中说王览几岁时看到王祥被母亲毒打,总是护着王祥。一个30多岁的男人被后母打得哇哇直哭,还靠自己几岁的弟弟护着,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再者扶母携弟避地庐江,王览应已出生才对。带着弟弟隐居30多年就已到了236年以后,怎么可能讨平黄初六年(225)的利城叛乱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30 18:46:57 +0800 CST  
呵呵,谢谢楼上青年电影、电视剧编剧的支持与鼓励。

破绽四、王祥究竟是不向文王司马昭下拜,还是司马炎?
甲:裴松之注《三少帝纪》引《汉晋春秋》说此人是司马昭,
而乙:《晋书•王祥传》说是司马炎。到底是谁呢?
根据丙:《晋书•何曾传》,此人应该是司马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30 19:15:45 +0800 CST  
哈哈,车轮战啊!
既然说东汉在花费数百亿平羌的背景下,国力耗尽。为什么东汉末年,在中原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夏侯渊反而能轻而易举平息羌人之乱呢?
根据《魏略》曰: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夏侯渊为什么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呢?
谁是这次平羌的功臣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30 19:42:36 +0800 CST  
讨平凉州诸羌的叛乱中,王雄与孟建功不可没。《破绽背后的惊天秘密》结束后就会讲这次战役。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3-30 20:01:23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