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牛人们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粟裕这些中共将领,把游击战发挥的淋漓尽致。叶剑英曾经说过,那时有人甚至提议,把中国的军队全部用来搞游击战。正面战场不要了。
这种提议当然很荒谬。真那样的话,抗日战争不知道要打到猴年马月了。
游击战毕竟只是正面战场的补充。不能舍本逐末。
但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打的确实很窝火。淞沪会战,蒋介石投入70万人,中国伤亡30万,歼敌6万。有的资料上说中国伤亡25万,歼敌9万,无论那组数字更接近真实,中国的这次战役以失败告终。就是说咱们比日本人死的多很多,但只坚持了大概三个月。
有人说这已经很不错了,小日本多厉害,日俄战争中,都把俄国人打败了。看来咱们中国人的阿Q精神倒是发挥的不错。
蒋介石后来总结说,我们的人数比日本军队多几倍,我们的军队也很勇敢,整个营整个营的死,我们的德式装备有的比日本人还好,但是我们却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士兵的军事素质太差了。
叶剑英在1938年在中山大学演讲时,转述了蒋介石的这些话。
我觉得蒋介石说得不错,但是不全面,因为战败不光是士兵的素质不行,他这个总指挥的军事素质也不怎么样。
但从军事角度,看看军队的部署,就知道蒋介石在军事方面的能力,确实不敢恭维。
引述一段张爱萍将军的话,足以说明这次战役,所犯的战略上的错误。
“上海地区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水网密布、地势平坦,地域狭窄,属战略防御的浅近纵深。
在这样一个既无战场筑垒准备,又无回旋机动余地的地幅内,面对强敌,国民党囤积精锐主力70万大军,摆开了决战架势,这在战争初期,在战略指导上,是极其轻率的,也是危险的。
国民党军队虽人数众多,但作战指导思想远不能适应二战机械化兵团大纵深突击的特点。既未形成纵深梯次的配置,又未掌控强大的反突击预备队。一线部署绵亘狭长,紧贴水域,在日舰炮不断轰击下徒增伤亡;二线兵力既不能支援一线,也不能相互构成犄角。这就给对方分割、围堵、聚歼提供了便利。开打十天后,防御体系即被日军割裂。”
蒋介石的这种军事指挥水平,难怪让他手下的军阀不服气。陈济棠就曾经说过:老蒋就会拉拢收买分化,真有本事的话,就在战场上拼个高下。
蒋介石是“窝里斗”的高手,和那些反对他的军阀们掐架,很有两下子。但是真正一和日本人干,就力不从心了。
整个一个“内斗内行,外都外行”。
不过蒋介石的话也不完全错。就是上文中我们提到过的,中国士兵的素质问题。
中国军队表现的“很猛很天真”。比如日本的飞机飞过来轰炸,很多士兵就在那站着,跳着脚,指着飞机大骂,而不是赶紧找掩体藏起来,结果还没到最前线,就被炸死,你说死的冤不冤。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粟裕说中国士兵不善于利用地势地形隐蔽自己,枪法又烂。这些士兵都习惯了内斗,内战。平时训练极差。蒋介石的那些德式先进武器,很多士兵根本不会用。
这再一次印证了毛泽东的那句话: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那时咱们中国士兵军事素质,差到让人苦笑不得程度。
比如有一次,张作霖和吴佩孚打仗。张作霖一看形势有点紧迫,就决定使用化学武器对付吴佩孚的军队。什么化学武器?氯气。
在当时确实够先进的。
但是老张第一次用这高科技武器,结果严重在他意料之外:一点没能“毒”到吴佩孚。反而把自己给熏得不轻,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撮火啊。
人素质“高级”不起来,给你高级武器你也玩不了。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9 01:05:36 +0800 CST  
所以粟裕在各种会议上,一再提到要提高士兵的文化素质。只有有文化,才能较快掌握各种复杂武器设备的使用,和作战的战略意图。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战斗的协调能力,和突破能力。
据说很多日本的士兵,都能把作战前的地图,画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反复熟悉作战的目标。
单从文化水平,就能看出差距确实不小。这也是日军之所以有强悍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军里,还有很多训练有素的狙击手。专打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中国军官。这种做法在战场上极其有效。
准确的命中率,在战斗中的威慑力是惊人的。在大别山的辽县,当几百日军展开围剿时,有个叫刘二堂的,带着几个打猎的人,当然这几个人绝对算得上是神枪手,因为他们能“每颗子弹都能消灭一个敌人”,弹无虚发。结果把硬是把这些日本人打退了。
可惜当时中国像刘二堂这样的人才太少了。在战场上,命中率就是第一战斗力。
有人统计过,在朝鲜战争中,美军统计过,每25万发子弹才击毙一个“敌人”。而以色列的著名狙击部队“野小子”击毙一个人,平均只需要1.3——1.7发子弹。
谁有准确的枪法,谁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比如苏军在芬兰就吃尽狙击手的苦头。芬兰这个国家很小,只有几百万人,而苏联有2亿多。并且苏联的作战和军事能力,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都领教过。
苏联可能是他们最不愿梦到的恶梦。
但正是苏联这样一个在国际上的很角色,却在芬兰吃了狙击手的大亏。和芬兰交战以前,没人会料到这种结局。但交战后,没人不会吃惊交战的结果。
苏联死在芬兰20多万人,而芬兰自己却只死了二点五万人。天哪,不可思议的芬兰人。我以为他们只会造诺基亚手机呢。
难道是他们武器比苏联的先进很多吗?也不是,他们狙击手用的还是沙俄时期的莫辛纳甘步枪。
这就完全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了。
芬兰人民风很彪悍,也很野,很开放。据说他们现在国家发福利,就有性服务这一项。像发个消费卷似的,让你免费去体验一下。现在这个国家还实行男女学生同一个宿舍。
总之这是一个血液里流淌着狂野的民族。
他们可能有狩猎的传统,所以很多人有很好的枪法,这些人在战争中就成了结束苏军生命的狙击手。他们身披白色的伪装服,在冰天雪地里。弹无虚发的猎杀着傲慢的苏军士兵。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19 01:07:23 +0800 CST  
国家之间的强弱,说白了,就是国民素质的比拼。强国必有高素质,现代化的国民。要想强国,先要强民。没有国民的觉醒与奋发,一切都是白费。
有软实力,才会有硬实力。
可是回头看看,中国国民从鸦片战争以来的整个表现,真让我们脸红。一个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咋会落后愚昧到这种程度?
鸦片战争时,在广州的名将杨芳,和英国人开始打仗时,让所属部队收集女人的尿,说是要用来破英军的妖法。
这些在广州和英军作战的清军将领们,骑着结实的小马,然后让士兵排成队,向英军冲锋。于是这些士兵就成了英军枪弹的理想的活靶子。
在和英军的乍浦之战中,清军们脸上带着白纸糊的面具,装神弄鬼,跳着大神,冲向英军,结果可想而知。
即使像关天培和林则徐,这样多少有点见识的将领,和洋鬼子作战时表现的幼稚无知,也让人痛心。
关天培在和英军对垒时,让他的士兵围着炮台后的圆山旋转着跑,什么目的呢?目的就是给英军造成增兵的错觉。
这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水平。他可能把英军当成智力不足的小孩子了,他好像觉着,这些老外就是枪炮厉害,智力高不到哪去。咱们中国人稍微耍点计谋,就能把这些看上去,像大猩猩一样多毛的“洋毛子”给糊弄住。可是那边英军只是愉快而轻松的微笑着,看着这些愚昧清兵的拙劣表演。
林则徐比关天培在对洋人的了解上,也强不到哪去。因为老林偶然看到洋鬼子走路的时候,脚步僵硬(他好像不知道,那是洋鬼子军队里的一种行走步伐),就武断的认为,洋鬼子的关节跟咱们不一样,膝盖不会弯。于是他设想,打仗时弄根竹竿,专门捅洋鬼子的腿弯处,一定能把洋鬼子给轻易打翻在地。
有这样的见识,有这样的素质的中国人,打仗不败,那太阳应该从西方升起。
见过愚昧的,没见过这么愚昧的。
洋鬼子一定感觉到,什么中国,简直是一个没有开化的原始部落。这就是马可波罗所说的,那个遍地都是黄金国度吗?这就是西方航海家,寻找上百年的先进的国度吗?不像。愚昧落后的和他们曾经征服过的那些土著部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再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
1878年10月,日本海军就开着自己国家制造的“清辉”号军舰,到西欧各国进行访问。航程26300海里,航行的时间大概有5个多月。这令英国社会很受震动。英国的《先驱报》惊叹,日本海军的素质与英国海军比毫不逊色。
而后来大清看到差距后,也搞洋务运动,请外国教练训练中国海军。但据在中国执教过的老外,后来回忆说,中国这些海军学生,长的都是身材单薄,没有一点军人的气质,因为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尚文轻武。不喜欢运动。平时训练,不想动手操作设备,怕把自己的手给弄脏。
平时不流汗,战时多流血。这些书呆子们,连这点道理都想不明白。
战争不是不怕死就行,战争需要智慧,智力,技术,知识,见识。没有这些,即使再勇敢,也不过徒增不必要的死亡罢了。
在随后的1894年中日海战中,中国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是必然的结果。
有很多专家说,其实日本舰队损失也很大,不能算中国失败。但是战争只看结果。结果是日本先后控制黄海海域,威海卫。
这难道还不叫打败吗。
中国的管带邓世昌、林永升、黄建寅、林履中都与座舰同归于尽,1000余人壮烈牺牲。
方伯谦在丰岛战役中还十分勇敢,但是在黄海战役中却迅速逃跑。为什么呢?因为被日本海军打怕了。
镇远舰的管带,因为喝了度数很高的酒,打仗时醉卧在指挥台上。
中国海军表现的勇敢的很勇敢,害怕的很害怕。真是打得乱七八糟。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20 18:43:36 +0800 CST  
原帖的最新部分在版务处理栏里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22 19:47:27 +0800 CST  
我们的武器装备,士兵的军事素质,还有战术上的灵活性,都和日军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差距最忌讳的就是:大白天在平原地区,和日军硬碰硬的打阵地战。
最好是利用险峻的地形,河网,密林,再加上灵活的战术,和日军周旋。这样对我们有利。
要是迫不得已和日军在平原上打的话,最好是夜战。
这些都是和日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小日本不但打仗很厉害,谍报侦查工作做的也很到位。粟裕在他的军事著作里,反复强调情报工作,因为这关乎一场战争的胜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日本人不仅靠汉奸伪军搞情报,还有时自己亲自动手。他们经常化妆成中国老百姓的模样,来刺探我们军队的动向。
刘伯承曾经总结过,怎么抓日军的奸细:看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国人和日本人从长相上很难辨别。但是语言和行动,并不是那么能够轻易模仿的。比如美军的作战手册里,就分析了伊斯兰国家的人们,谈话时的彼此距离要比欧美人近。在一个文化里,从小养成的言行,会不经意的透露出来。很难一丝不露的。
刘伯承在判断是否是日本间谍时,还提到一点,我感到很新鲜,也很难理解。那就是直接脱鞋看看“他的脚趾叉的大小。”可能是日本人的脚趾间的距离比咱们中国人大。这个判断标准可不是八卦消息,道听途说,而是清楚的写在刘伯承的军事著作中,想必有很高的准确率。
这可能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之谈。
奸细和叛徒是最可怕的,他们的破坏力惊人。不说别的,但说中共的很多高级将领的被捕,被杀害,都和叛徒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列个名单的话,可以列的很长:
瞿秋白,方志敏,项英,叶挺,杨靖宇••••••
项英是在皖南事变突围中,恰好遇到一个身高体壮的新四士兵,但是没想到,偶遇的这个士兵,没有把枪口对准国民党,而是把项英打死,然后卷走了项英身上所有的现金,投敌了。
这个可耻的叛徒,没能逃脱正义的惩罚,在解放后被找出来,枪决了。
东北抗日将领杨靖宇,在最困难的时候,部队的一个参谋,在战斗中被俘变节,成了日军的走狗。由于他是参谋,所以部队的作战计划,武器情况,人员数目,活动范围都比较清楚。这些极其珍贵的情况被日军掌握后,对抗日联军是致命的。
这使抗日联军的境遇变得越来越艰难。人数在敌人有针对性的围捕中,伤亡急剧增大。
在部队生死存亡的时刻,抗日联军中又有一个人,带着几乎是抗日联军的仅存的所有现金,投降日本人。
这个叛徒是杨靖宇很亲密的人,杨靖宇从十五岁时把他养大。真称得上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眼狼。以怨报德。没有人格,更没有国格,真该千刀万剐。
这样一来,日军抓捕杨靖宇的行动,更有针对性了。
杨靖宇最后只剩下孤身一人,躲在山上的密林中,又冷又饿,并且还患上了严重的感冒。
狡猾的日本人,让奸细装扮成打柴人,想诱杨靖宇出来。
杨靖宇最后实在坚持不住了,看到两个打柴人,就走上前去求助。这两个打柴人正是日军的奸细。
这两个奸细一看,出来的这个人,长脸长眼,知道此人就是他们千方百计要找的杨靖宇,但是这两个奸细迫于杨靖宇的威名,竟没有敢立即动手。而是赶紧回去找援兵,把杨靖宇迅速包围起来。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23 20:27:08 +0800 CST  
结果可能大家都知道了,杨靖宇被日军砍掉头颅,然后又残忍的把肚子剖开,日军看到他的肚子里只有棉絮和树皮。
中华民族正是有这些硬骨头,才能在一次次的生死存亡时,杀出一条血路。一次次濒临险境,但又一次次能奋起。
但是历史上这种悲剧,不止一次发生,并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我们重建一下现场,换一种视觉审视一下,我们会发现,项英和杨靖宇的这种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是能避免的。
叛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活命,为了钱。
在突围时,打死项英的人叫刘厚总。这家伙又黑又壮,枪法很准。项英自从遇到他后,就对他很喜欢,甚至超过了对于原来身边的警卫人员。
由于皖南的春天气温,有时变化很大,一次热的时候,项英把身上的厚衣服脱掉,身边的人,包括叶挺都很吃惊,项英的身上还有这么多现金首饰。这一幕恰好也被刘厚总看到。这就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刘厚总打死项英时,是打在项的太阳穴上。然后打死项英的另外两个卫士。
在关键时刻,背叛杨靖宇的叫张秀凤,他是警卫队机关枪队队长,我们上文中说过,抗联的最后所有的现金,都由此人保管。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在被敌人包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也是意志薄弱,容易动摇,比较喜欢钱的人,反水叛变的高发期。
在这种时刻,突围的将领除了注意敌人外,还要特别注意身边的人。因为说不定你身边的人,已经惦记上你的钱,还有你的命了。
财物和险境,是诱发叛变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防人之心不可无。谨慎无大错。这些永远都是真理。
别说是别人,在关键时刻,就是亲儿子也不一定保险。
刘伯承有一个在乡下生的儿子。这个儿子有一次带着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来找刘伯承。来的目的就一个字:钱。并且要的数目还不少。刘伯承说,我搞革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没有那么多钱,再说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能动不动就找父亲要钱。
这个儿子气哼哼的走了。
等这个儿子走后,刘伯承马上对跟着他的人说,现在咱们马上转移,否则就会被抓。
果然等刘伯承他们走后不久,就有人来抓他们了。身边的人都很佩服刘伯承的料事如神。
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只有具备这样的敏感力才会躲过一次次的危险。即使一次麻木和疏忽,结果也可能是致命的。
有的错误一次都不能犯,因为犯一次就会送命。红灯可以再等,但是生命不能重来。有的错误就像红灯一样。不能乱闯,要不然结果是致命的。
凡是能活下来的的将领,没有一个不是机敏过人的。
比如陈毅被围困在山上时,处境也是异常的艰难,敌人把山上所有的住户都赶到山下,然后把盐油粮食的买卖管制起来。企图切断山上陈毅部队的后勤供应,活活把部队困死在山上,并且像用梳子梳头一样,一遍遍的上山搜查。
陈毅应是挺过来了。没有被敌人抓到,这与他的机敏细致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只要他派出的人不能按时回来,他就马上转移。
因为在那样一个危机重重的险境里,只有极有生存的智慧的人才能活下来。活下来不只靠运气,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你自己。
说道机敏细致,我们不能提周恩来。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26 00:05:14 +0800 CST  
周恩来这个人了不得。
所有的中共领导人,无论是陈独秀,博古,王明,甚至包括毛泽东,所有这些中共党内最高层领导,他们的地位起伏都很大。
有的一开始是在最高领导层里,但后来因为犯错误,逐渐从最高层消失。像陈独秀,博古,王明他们。
有的是一开始在被排斥在最高领导层外,但是后来逐渐得到重用。像毛泽东。
只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在中共最高层里。
这个人就是周恩来。
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的中共元老都受冲击,被打到。,只有周恩来依然在最高层。这很厉害。
并且一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远高于毛泽东。
毛泽东受到打压时,周已经是三人小组的重要成员了。李德负责军事指挥,博古负责政治工作,而周恩来督促军事的执行。
我们不谈周恩来的军事方面的成绩。单说一下他的谍报方面的能力。因为谍报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机敏,智慧,和思维的缜密等各方面素质的强弱。情商和智商缺一不可。
国民党的中统局长许恩曾,曾经在文章里这样描述周恩来:
“以周恩来为中心的核心组织,所接触的范围不广,但辐射线却四通八达,他可以安安稳稳的躺在曾家岩五十号的大沙发里,勿须走出大门,就可以搅得你寝食不安。这些还是可以看见的辐射线索,还有我们看不到,而事实上一定有的线索。”
周恩来布置得“看不见的线索”不但有,层次还高的吓人。要是国民党的特务知道周的这些线索,会被吓死,至少要吓得半死。
因为国民党的三大实力战将——胡宗南,傅作义,白崇禧,身边都有周恩来布置“线人”和“卧底”。
其实这比香港电影《无间道》更牛逼。因为一份情报,就关乎成千上万人的生死。
周恩来安置在胡宗南身边的“卧底”叫熊向晖。强将手下无弱兵,作为周恩来的部下,熊向晖也是才干过人,凭着自己的能力竟然当上了胡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
天哪,机要秘书,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吗?你的机要秘书竟然是敌方的卧底。这就意味着你的作战计划,还没开始实施,敌方就已经了如指掌。这仗还打个屁!
胡宗南准备进攻延安时,作战计划还没下达到自己部队的军长这一级,毛泽东就已经知道了。而等胡的部队进入延安时,中共中央早撤了。
毛泽东说这份情报能抵得上几个师。我觉得岂止是抵得上几个师,简直可以决定中国革命生死攸关。因为这可是进攻的延安啊!
再说周恩来安置在白崇禧身边的“卧底。”
如果这不是活生生的历史,谁也不会相信有这样的巧合:这个周恩来安排在白崇禧部队里的卧底——谢和庚——也成了白崇禧的机要秘书。
你要知道,无论是熊向晖还是谢和庚,都不是像大学生分配工作,一开始就指定是胡宗南和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这两人都是靠自己能力,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的。
这很难!这真的要有真本领!这得是什么样的人才啊!
不得不感叹一下。太厉害了。
这也证明了,周恩来的知人善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很厉害,周恩来就更厉害了。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26 19:50:26 +0800 CST  
至于周恩来设置在傅作义身边的卧底阎又文,虽然不是傅作义的机要秘书,但也是傅作义的亲信。并能够接触到傅的极为机密的作战计划。
阎又文也是这三个卧底中,隐藏最深的一个。
因为傅作义后来阵前起义,投奔了共产党,并且做了新中国的水利部长。所以阎又文一直就没暴露身份,大部分人,包括傅作义,一直认为阎又文和自己一样,是起义的国民党,但不知道,其实阎又文早就是中共的卧底了。
解放后,中共中央指示阎又文不要公开身份,继续留在傅作义身边。“继续留在身边”的含义就是——注意傅的一切动向,真心归顺最好,要是还有别的想法,中共就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傅作义始终不知道,这个一直是他亲信的人,和他一起投奔共产党的人,竟然是共产党。
不光傅作义不知道阎又文的真实身份,就连阎的妻子都不知道。
所以有很多及其重要的卧底,是和周恩来单线联系,就是说除了周恩来,没人知道那些身居国民党高位的人,竟然是共产党。
比如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名士杨度,是周恩来在去世前,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对外公布杨度其实早就是共产党了。
可见周恩来心思的细密和谨慎。
作为上海特科的最高负责人,周恩来即使对于地位仅次于他的顾顺章,也是防备的很严。
不得不承认,顾顺章也是很有能力的。中统特务万亚刚,就曾写文章这样赞扬顾顺章:
“文的方面,如化妆,表演魔术,心理学等都很精;武的方面,爆破,室内开枪而室外听不到声音,徒手杀人而不留痕迹等等,可说是全能特务,在他以后,特务行列中,无人能望其项背”
但是这个人很放荡不羁,行事张扬。这可是做秘密工作的大忌。
以周恩来德聪明睿智,料到了顾迟早要出事。正准备换掉顾时,还是晚了一步,顾叛变了。
但由于周恩来平时的谨慎和思维缜密,顾对几个潜伏在国民党最高层的“线人”一无所知。
也是在这极其危险的关键时刻,这三个“线人”——钱壮飞,李克农,胡底“挺身救主”。使周恩来和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及时脱身。
这让陈立夫暴跳如雷的说:“抓住周恩来,只差五分钟。”在南京的蒋介石也极为恼怒的破口大骂:“娘希匹”。
不过没办法,谁让他们遇到的对手是周恩来。
看起来是侥幸逃生的背后,是周恩来做的极其到位的周密布局。就像一个围棋高手,把每粒棋子的能量都发挥的淋漓尽致。每位被他布置的特工,就像他深思熟虑后,落在棋盘上的棋子。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最关键的作用,从而能扭转战局,反败为胜。
周恩来最重要的素质,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智,勇。
我们上面着重说的是周恩来的智。但是一个能化解种种险境的人物,光有智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勇”,他的“智”有时也就不能发挥出来。
在美国特种部队的作战手册里就提到:恐惧,慌乱和愤怒,能模糊你的视线,混乱你的思维,影响你的判断。
宫本武藏和李小龙在他们的著作里也多次提到,在遭遇危险要做致命一击时,保持平静的情绪是多么重要。
周恩来就有这种过人的冷静。不管情况多么危急,他不会有丝毫的慌乱。这样的情绪控制能力,才能保证他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最有效的判断,采取最明智的行动。
而这种关键时刻的“冷静”,没有深藏在内心的“勇”做支撑是做不到的。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27 17:01:48 +0800 CST  
认真的研究一下近代史,就会发现,周恩来无论是在军事,情报,外交,政治素养方面,都展现出非凡的才干。
我相信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当的起这样的评价。
周恩来在武汉的叶挺教导团讲课时,对站岗的士兵很客气。用今天的观点看,好像没什么。但那时,相对旧军队里动不动就对士兵打骂,这种平等相待的态度,仍然令很多士兵感动。
在这些感动的士兵里,就有一个人,后来成为共产党内,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这个人的名字是:粟裕。
那时粟裕还是教导团里普通一兵。而周恩来已经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兼军事部部长,领导了一二次东征。巩固了广东的根据地。
这时的周恩来只有27岁。而现在的很多人,如果能在27岁时,当上一个部门经理,就狂妄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社会越来越进步,但人变的也越来越狂妄,浅薄,和脆弱,一有点打击就会得抑郁症。
社会在发展,而精神在退化。看看那时整天在刀尖上滚的人,他们的精神是多么的顽强和凶悍。
这些搞革命的人,几乎每天都面临着生死。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丝毫退缩和哀叹。
粟裕在这一年,正式加入了中共的部队,第一次领略了周恩来的风采。这一年是1925年。
也是在一年,孙中山去世,廖仲恺被刺杀,蒋介石和汪精卫正联手打击国民党的各派系,逐渐大权在握。
廖仲恺被刺后,周恩来坐车赶往国民党中央党部,但是在中央党部前,由于口令临时改换,以至于周恩来所坐的汽车,遭到站岗士兵的袭击。司机被击中头部当场死亡,而周恩来以一贯的机敏,迅速的趴下,听着子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他身上穿的,也是他仅有的一件西服,沾满鲜血。不过幸好不是他自己的血。他高声呼喊,对方才停止射击。
这种误伤事件也很经常发生,内部的配合不好,协调不好,交流不畅,可能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比如后面的枪法不好,可能打不到敌人,到把自己的人给干掉。自己的飞机炮兵,可能把自己的步兵错当成敌人。这在战场上时常发生。
这次就是因为口令改变,而周恩来不知道。
林彪的致命伤也是这种误伤。
1938年的一天,林彪和部队的几名干部,赶往阎锡山部队驻地。刚打完平型关战役,林彪骑着缴获来的日本的高头大马,要命的是他还穿着一件日本的军大衣,刚打完胜仗当然很高兴,但是他不知道危险正朝他慢慢逼近。
在英语里有这样一句谚语:clothing makes people。翻译成中文是“人靠衣装”。人往往通过衣服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尤其是远远望去。
阎锡山的士兵看到一个身穿日军军大衣的人,而这个人又骑着日本的军马,就很果断的判断,这是日本人。
于是举枪瞄准,毫不犹豫扣动扳机。
这一枪还真准,林彪被从马上击落,倒在地上。真是这一枪,彻底摧毁了林彪的健康。
被自己人打伤,真的很冤。
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尤其是首长要去哪,一般会有侦察兵头前开路。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28 08:56:42 +0800 CST  
首长就是一个部队的灵魂,和大脑。一个部队没了大脑,就会变得一盘散沙,不可收拾。无论这个部队有多强大。
所以一定要保护好首长的安全。这不是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为了保护首长,可能死十个,但是没有首长,就可能多死一百个,一千个,甚至全军覆没。
就像下象棋,老将一死,就算输了。
战争不讲平等,只讲强弱,讲实力,讲效果。你打不死我,我就打死你。
所以可见,一个好的首长有多么重要。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打仗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智力博弈,所以要想打败对手,尤其是以弱生强时,首长的智力,智慧起决定作用。
很幸运的是,中共有很多这样极具战争智慧的将领。把战争的战术,技术,总结运用的淋漓尽致。
就像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就能“砸出”牛顿定律一样。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
刘伯承就有这样的能力。
有一次,刘伯承和李达,骑马参加一个会议。忽然李达的马不知为什么惊了,一路狂奔起来,刘伯承的马也被感染,紧随其后,一直跑了一里多地。这才停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有一群黄蜂跟在马的后面蛰。
这在一般人看来没什么的,蛰就蛰了,该干么干么去。
但是有智慧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和异常敏锐的观察力,这群黄蜂给中国军队战术改进,做了很大的贡献。应该记功,因为它们直接启发了刘伯承,使刘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术:黄蜂战术。
小小的一群黄蜂,无论力量的强弱和体积的大小,能难以和马相比,但是却能把马蛰的一路狂奔,束手无策。你要是想打它们,它们会敏捷的躲开。
直接抄袭黄蜂这种有效的战术,来对付实力强大的日本鬼子。
这个想法很妙。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也非常有效。
在实际的战斗中,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就是用集中少数兵力,狠击敌人部队的尾部和侧翼,打完就跑。这和游击战消磨敌人,保存自己的策略不谋而合。
这和那些武林高手在深山中,观察某种动物,从而创立什么螳螂拳,猴拳的行为很相似。真是智慧无处不在,但只给有准备的人。
这些将领里常年的征战,他们的大脑里整天运转着各种战法,外界的某种刺激,很可能会在他们的头脑里起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战术战法。
就像化学家门捷列夫,整天想着那些化学元素,在睡梦里,忽然想出这些元素应该怎样排序。
这还像阿基米德整天想着怎么算浮力,但想不出来。等他洗澡泡在浴缸里时,他的灵感忽然闪现。发现了浮力定律。
理同事不同。
和黄蜂战术齐名的,还有一种战术,就是叫“麻雀战”。用起来效果也很好。不过这种麻雀战,不是因为看到麻雀才想起来的。而是歪打正着。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滴。
中共部队386旅771团下属的一个连,去太谷县范村一带征兵。但是由于这是敌占区,所以被日军发现。
并且日军还不少,足有六七百。要知道日本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且来势凶猛,想跑不太容易,那就打吧。
要知道一个连也就一百人左右。敌人几倍于我。
并且是在大白天,地势也称不上险峻。这些都不理于我军。
但是奇迹发生了。
这个连用了他们从没试过的一种战法。一种极其有效的战法。没有考证起来想起这种战法的具体人。但是可以肯定,这种战法,不但救了这个连,还在后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威力。
具体怎么打呢?
就是把这些人全部分散开,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会出现在北面,一会出现在南面,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忽悠来忽悠去,把日本鬼子给忽悠晕了。
主力到底在哪?到底有多少人?到底应该集中力量去追哪拨人?搞得这些日本人有点迷茫了。
张飞拿线穿针眼——有劲使不上。郁闷!
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共产党这边,产生了一些极有智慧战略战术。和日军相比,他们的各方面的力量那么的弱小,但是却能顽强的生存下来,以小博大,并且不时会有小胜。
很不容易!
国民党那边的战略战术,就显得僵化呆板了。当然这有很多原因,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上下级分明,军队等级分明。看着严肃严整,其实广大的中下级军官(更不用说士兵了),没有积极性。更谈不到创造力。
而中共部队极其善于思想工作,组织工作,这一点连孙中山一开始就有深刻认识。在他的讲话里,也一再提到和称赞。
粟裕回忆,一开始加入教导团,开党内会议时,不管上下级,都可以尽情批评和提意见。即使在延安开会时,中共的最高领导们,也是自己拿着小板凳,走到窑洞外面开会,气氛很活跃。
但是国民党就不一样了,比如,每次开会,只要念道文件里“委员长”这三个字,全体与会人员都必须起立站好。要是有的文件里“委员长”这三个字多的话,开会的人就惨了,来回站起立坐下。
细微处见精神,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里能窥见天堂。从这些细节里,我们会隐隐感到国民党的最后失败,有必然的原因。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29 15:38:34 +0800 CST  
作者:第7个ID 回复日期:2009-05-29 21:12:09
历史功底看似很深,其实尚浅,比较适合大众阅读,却难过大家之法眼,LZ,得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历史没有什么“大家”“小家”,只有真相。
我最喜欢的历史学家是英国的汤因比,真正好看的历史不是罗列史实,而是找出某些人类共通规律。
好看的历史书不但是记述过去发生的事,还要分析,结构,总结这些事,提炼对人类知识行为有意义的经验,所以好的历史作品,要包含人类学,哲学,自然科学,给人以丰厚的知识。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30 08:48:59 +0800 CST  
国民党的这种失败,即使不谈政治方面的原因,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共产党军事上的创造力和灵活性,要比国民党强。
我们看一下国共两党的两个高级将领,在抗日战场上的pk。
卫立煌是国民党所谓的“五虎上将”之一,美国人“称他是一百零一胜将军”,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呢,他们觉得“百战百胜”都不足以形容卫立煌的善战,和能战。
这是因为卫立煌当过远征军总司令,和日军作战。在打通滇缅公路战役中,有机会接触美军顾问团的将领。也得到了美军顾问的极度赞赏。
可见卫立煌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是相当厉害的。
更富富传奇色彩的是,卫立煌虽然仗没少打,但是从没受过伤。包括轻伤。如果身上有伤疤的话,估计也是走路不小心,自己磕的。
但是在1937年,能力非凡的卫立煌部,也抵挡不住日军对山西的凶猛进攻,只有一个选择:跑。
这不仅是“败”,而且是不战而败。没迎战就跑。国军简直是患上了严重的“恐日症”。
但是这时发生了一件事,严重出乎卫立煌的意料之外:装备不怎么样,人数不怎么多,“土里土气”的共产党的部队,竟“不知死活”的迎了上去。
卫立煌在感佩共产党勇气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不战而退,多少一点感到一点羞愧。但是虽然佩服共军的勇气,但是卫立煌内心觉得,共产党的做法还是有点不靠谱。
就想提醒一下“友军”,省的以卵击石,曾加不必要的伤亡。就决定给八路军129师的师长通电话,大意是说,国军的装备很好,能打阵地战,都不能挡住日军。贵军的装备不怎么样,给养也不好,人数也不多,单凭你们的“游击战”,恐怕更不能与日军较量了。
所有的这些,都是提示这位八路军师长:你们正在打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但是这位八路军的师长,掷地有声的回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反击日寇侵略,甘捐血肉之躯!”
这位不怕日本人的八路军的师长,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名字:刘伯承。
刘伯承可不像卫立煌,没有在战场上受过伤。他在战场上身经百战,并且还是疤痕累累。最严重的一次是,一颗子弹从头顶打入,从右眼眶飞出。
并且他眼部动手术时,没用麻药,任凭手术刀在人体最敏感的眼部,割腐肉,摘烂眼球,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手术中,没有呻吟一声。
这比关羽的刮骨疗毒厉害多了。
有人称赞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时,他指着自己身上的伤疤说:这都是枪子交给我的。
凡是这种伤痕累累的将领,都是从部队的最基层,一仗仗的打上来的。因为只有长期深入作战的第一线,才有机会受这么多伤。
凡是这种将领,都有很强的实战能力,善于指挥具体的战役。这类将领,可不是曾国藩那种——只善于战略层面调度布局,一亲自打具体的战役就瞎了,即所谓的“将将必胜,将己必败”
换句话说,他们对战役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强。
刘伯承不但有极丰富的,长期一线作战经验,还有极高的理论修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就厉害了。
我们上文中所说的“麻雀战术,黄蜂战术”都是刘伯承总结出来的。还有什么“以散耗集,以集耗散”——就是你的队伍集中时,我就分散来扰乱你,等你分开追我时,我再集中力量,各个歼灭。
刘伯承还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是说战争不可捉摸,毫无规律。而是说战争形式是随时变化的,但是在变化中会有规律。任务,地形,敌情,我情,时间是无行,“五行不定输的干干净净”。
理论再好,还得必须用实践来检验。
检验刘伯承理论的机会来了。连卫立煌部都不敢打的仗,他敢打吗?能打得胜吗?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30 08:57:33 +0800 CST  
刘伯承在电话里,对卫立煌的慷慨陈词,表明了作为一个中国军人的勇敢,和勇气。
但是没有智慧和理智做支撑的勇敢和勇气,只能称为鲁莽。在战场上如果只有勇气勇敢,没有智慧的话,那只能使你死的更快。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是一个明智的将领,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幸运的是,刘伯承是明智的。他不光有勇气,还有智慧。
无论是粟裕还是刘伯承,可以说都是游击战的大师。
一支装备很差,人数不多的部队,经过他们的绝妙的布局,配合有利的地形,恰当的时机,精确的侦察,能奇迹般的把敌我的强弱转变过来。
其实打仗就像发射卫星,要有及其精确的计算。
粟裕打伏击的时候,有时会算一个队伍的人数,要是排成一队走的话,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一米五左右,那么这个队伍会有多长,这个队伍的头部进入伏击圈的什么位置时,尾部全部才能全部进入伏击圈。还要考虑地形,地势等等,这些极其细致的因素都要考虑在内。
这样才能有打胜的把握。
刘伯承也是大师级的游击战专家,当然能把这些原则运用的淋漓尽致。
他先选地形。选的伏击地点是两边是山,只有中间一条很窄的小路的地点。把侦察到的日军情况综合分析,详细安排了在何时打,怎么分割包围,怎么撤退,怎么布置火力。
陷阱都设计好了,就等猎物了。
1937年10月26日,日军的辎重部队,在200多名步兵的护卫下,大摇大摆的向平定方向行进。
因为这些日军知道,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早就撤了,不会有什么大的抵抗了。但真正的危险也正慢慢逼近他们。骄兵必败。
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圈了。但是这些八路军战士,依旧静静的趴着,因为他们知道,时机还没到。所有的一切,都在他们首长的意料之中。
后面的辎重部队一看先头部队,顺顺利利的过去了,就不再犹豫,紧随其后。但他们的恶梦就要开始了。
等的就是这些辎重部队。眼看着他们全部进入伏击圈,八路军所有的火力开始尽情的“招呼”他们,前后的部队被火力阻截,整个队伍被切割成几段,首尾不能相顾。又由于两边的地形,火力发挥不了作用,部队不能展开。
八路军像下山的猛虎,冲入日军部队,展开肉搏战。日军顿时打乱。部队就怕乱,一乱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就会成倍下降。
后面的少数掩护部队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那只有一个选择:赶紧跑吧。
这次八路军大胜。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及大批军用物资。我方只伤亡十多人。
威力无比的游击战术,威力无比的智慧的力量。诸葛亮再生也不过如此。
地形,时机,侦察,火力配置,都配合的天衣无缝。
但这次战斗还没真正结束。
28日,日军在打扫完战场后,辎重部队再一次要经过此地。不能怨鬼子一根筋。因为实在没有别的路线可走。前方的部队又急需这些物资。再说,你八路军刚打完,不可能再打了吧。因为这种事发生了第一次,我们日本人就有准备了。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兵法里不是有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得尊常。”
但是第二次,日军可真是比上次谨慎很多,先头部队是300多骑兵,反复在前面侦察了几次。没发现什么问题,就过去了,但是当辎重部队走到上次同样的位置时,“悲剧”再一次上演。
这次毙敌100多人,俘获骡马几十匹。
这就像玩“剪子包袱”,刘伯承能快速摸准日军的心里。知道你这次出的还是“包袱”,那我这次仍然出“剪子”。让你以同样的方式失败两次。
第一次失败痛苦,第二次以同样的方式失败,痛苦加窝火。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31 09:41:50 +0800 CST  
刘伯承把这次缴获的战利品,包括军刀,战马,大衣等战利品,送给卫立煌一部分。卫立煌亲自点验,对刘伯承佩服不已。
尤其是对刘的这种“重叠的待伏”战术,卫感到真是用的巧夺天工,因为这种战法本来是兵家的大忌,但刘伯承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并且大获成功。表现了刘伯承在战术和战法上的成熟老练,灵活机动。
所有的兵法,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打胜仗。
能够打胜仗的兵法战术,才是有效,有用的。
卫立煌正是在和共产党的逐渐接触中,逐渐喜欢上了这些蒋介石口中的“共匪”。
尤其是在1938年,就是和刘伯承这次打交道的几个月后,卫去洛阳开会时,恰好和朱德同一车厢,看到这个八路军的总司令,衣着简朴,面容慈祥。像一个长者,和那些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浮夸讲排场,有很大的区别,对朱德和中共顿生好感。
他还请朱德到他的部队里做客,并访问延安,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欢迎。卫立煌从延安回来后,送给八路军很多枪和子弹。
这一切都令蒋介石很不高兴。
所谓的英雄惜英雄,刘伯承之所以能让卫立煌,这样很能打仗的人佩服,足以说明刘伯承卓越的军事能力。
因为卫立煌是打仗的内行,应该是专家水准,内行看门道,没有真本领是糊弄不住专家的。
刘伯承绝非浪得虚名,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可以从最基层士兵的素质反应出来。
每个士兵,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所有的战略战术直接的执行者,只有他们的素质提高,所有的战略战术,落实起来才事半功倍。
尤其是游击战,更需要发挥基层士兵的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对士兵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刘伯承特别重视部队的轮训。
他的努力没白费。
我们从一些资料里的事例,可以查找到刘伯承部,在长期的训练后,所展现出来的很高的综合素质。
举几个例子。
刘伯承部王乃贵支队一个通信员,有一次在送信的途中,遇到一百多日本鬼子。这是很恐怖的。结果好像可以预见,不是被捕就是壮烈牺牲。或者在关键时刻,被我军部队救出,应该没有别的可能,独立逃脱,实在太难了。都是人,单凭奔跑的速度也不能甩开日军,除非这位兄弟,是马拉松加登山的双料冠军。
或者像武侠电影里,能一下凌空飞走,那样也能逃脱。但我们都知道,那是用钢丝拉出来的效果,要是钢丝绑不结实,还会掉在地上摔个半死。
会有奇迹吗?会的,很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局。
这个兄弟不愧是刘伯承军队里的,素质极高。首先是冷静。我们上文中论述过,在性命攸关的关键时刻,清醒冷静的头脑是你转危为安,最有用的武器。所以当代的各国的特种部队,都特别注重训练这种心里素质。
这位有特种兵素质的兄弟,在这种万分险恶的危急时刻,没有慌不择路。而是注意选择地形。他清醒的知道,单纯的跑,是另一种方式的送死。
必须用另外的方式,放手一搏。即使死,也要多打死几个日本鬼子。
这位兄弟选择了一个地势很有利的山洞。在这个洞口,他创造了奇迹。
他每次扣动扳机,就会有一个鬼子倒下。,对不起,枪法就这么准,没办法。这一百多鬼子被彻底的雷住了!
在十多个鬼子被干掉后,竟没有人敢上前了。威慑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的力量,太可怕了。
关于威慑力,被现代的警察和部队采用,比如在平息游行示威的骚乱中,警察常常在骚乱的队伍前面画一条线,规定谁跨过这条线,就开枪打谁,无论是真子弹还是橡胶子弹,这种策略十分管用。
这就抓到了人的心理弱点。
这位勇敢,冷静,枪法极准的八路军士兵,竟然使一百多个日本兵有点束手无策。在这些日本兵的面前,好像有一条无形的线。谁越过那条线,谁就能直接进入另外一个谁也不想去的世界。
这条线就是他们的生死线。给他们画这条线的人,就是躲在山洞里的那个八路军。
最后实在没办法了,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吧,找了一位翻译对着山洞喊话,想招降。也许这位翻译喊话时,感情有点过于投入了,没隐蔽好。只听一声枪响,翻译再也喊不出来了,只能呻吟出来了。
日本鬼子彻底没招了。已经死了十多个了,再死十多个,即使把里面的八路给干掉,那也太不划算了,今天算老子倒霉,好了,算了,撤吧。
这是刘伯承部队的参谋长李达,在一次训练课上讲的实例。真人,真事,没有半点虚构。这是一个真正的奇迹。真正的以一胜百。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5-31 20:56:33 +0800 CST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训练有素,军事素质超群所能产生的巨大的能量。
这个了不起的八路军战士,之所以能在一百日本鬼子追捕下脱身,绝不仅仅是靠运气,而是凭借自己异常出色的军事素质:善于选择地形,奇准的枪法,还有极好的心理素质。
凡是真正射击过的人都知道,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心跳,那么身体和手的颤抖,都会极大的影响你射击的准度。
一个战场上真正的神枪手,不仅有平时训练积累的超常“枪感”,还要有超强的情绪控制能力。
在奥运会的射击比赛中,如果心理素质不过硬,大不了拿不上奖牌,但要是被一百多日本鬼子围住,那种心理压力有多大,我们可想而知,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好,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粟裕在他的文集里曾经说过,八路军的枪法要比新四军好,我没考证过其中的原因。但是一个部队射击准度的高低,可以直接决定一个部队的战斗力。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方面的例子。
毛泽东曾提过“攻赣,防湘,不惹粤”的原则。但是当时没有被中共中央重视。粟裕只好服从中央的决定,进攻广东。后来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因为广东梅县的陈唯元的教导团,战斗力极强。
战斗力强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个部队的枪法出奇的准。这种很准的枪法是由于平常的极其严格的训练的结果。
和这种部队作战是很可怕的。
因为你面对的,几乎都是能枪枪毙命的狙击手。所以粟裕的部队被压制在掩体后面。这时很荒谬的一幕发生了。
粟裕部队有个小通讯员,平时活跃好动,他躲在掩体的后面,忽然突发奇想:不是说敌人这个部队的枪法准么?那么我测验一下到底有多准。
用什么方法测验呢?这个方法真是称得上“好傻,好天真”。作为一个军人来说,极不专业。极其愚蠢。
专业点的做法可以把帽子,或别的什么东西伪装一下,从掩体里移出来。让敌人误认为是目标出现。从而吸引火力。
这个小士兵倒是省事,没有做任何伪装目标,而是直接把自己的手从掩体里伸出来。用自己的手来试验敌人的枪法!
敌人也没让他“失望”,刚一伸出来,一粒子弹就准确的把手掌打穿。
是够准的!
遇到这样厉害的部队,那简直就是恶梦。
结果是二纵队司令员刘安恭牺牲。梅县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撤了。
所以部队的战斗力,和平时的训练成正比。所有战斗力极强的部队,都是注重军事技术和战术训练的。
刘伯承对部队的训练是全方位的。不有基本的军事技能,还有让广大的官兵深刻理解游击战的战略和战术。
广大的官兵逐渐在培训中,掌握了游击战的精髓。并运用到了实战中。
比如辽县训练班的秦基伟支队,在寿阳,用两三个人散伏在日军据点周围,干什么呢?不分黑夜白天,24小时向日军打冷枪。
让你日夜不得安生。弄得日军连上厕所都不敢。用几个人来消磨那么多日军,真够划算的。典型的游击战方法。
刘伯承通过讲课轮训,把智慧的种子种在普通官兵的心理,等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所产生的巨大的创造性,为增强部队战斗力,提供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动力。
连日军也弄来刘伯承写的《游击集团》,《游击战与运动战》,认真研读,并下发部队。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6-01 12:05:58 +0800 CST  
每当翻开粟裕或者刘伯承的那些军事著作时,都会有种很震撼的感觉。我们能在其中读到智慧,创造力,勇气,激情,缜密的思维,严谨的逻辑。
这比一切的小说都要精彩,都要耐人寻味。
书中一个简单的常识和创造,也许就是用很多生命作为代价换来的。
美国一个著名的成功学家格拉德韦尔,曾经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做《超常之辈》,他的理论是说:无论在任何领域,要想取得成就,必须有足够的练习。把他的理论引证一下:
“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法学论文,对飞机失事和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
比如他总结出了一个1万小时定律,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好像大脑需要这么长时间,以吸收达到精通所需要知道的东西。”
在每个领域要想成为专家,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训练。打仗也是一样。
无论是毛泽东,林彪,刘伯承,还是粟裕,他们有时甚至连续几天站在地图前面,冥思苦想,思考怎样能打胜。这就是一种训练。在反复的战斗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最后升华成自己超群的作战智慧。
这些都是在长期的实战中摸索出来的。红军一开始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也有极其幼稚时候。比如使用所谓的“火牛阵”就是其中的一次。
那是1930年8月攻打打长沙,长沙的守军有31个团。大概有十万人左右。并且这些长沙的守军,有极其坚固的防御工事。这给红军的攻城,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难度。
红军当时的军事素质很差,甚至不知道壕坑该怎么挖。
也许红军的哪个指挥官对《三国演义》熟悉,于是突发奇想。在三国演义里,不是诸葛亮用过火牛阵攻城吗?今天就试试。看是否能奏效。
把在评书里的情节,直接在现实的现代战场中复制,这种做法有点不靠谱。小说评书都是艺术加工过的东西,只是看着有趣,至于其中的情节,在现实中操作复制,那就太悬了。
但是红军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火牛当敢死队用了。
红军战士找到很多的牛,然后按着小说评书里如法炮制。把牛的屁股上弄上火把绑上炸药。
你还别说,这牛一开始还真的往前冲,但现实不是那种书呆子瞎编的小说,现实很复杂。
当这些牛向敌人的阵地冲去时,敌人只是用机枪扫射,就打死很多牛,然后没死的牛扭身向红军的阵地反冲过来。
这可倒好,没达到预期效果不说,还使自己的人死伤不少。
那种小说上写的,没有经过实践考验的故事情节,读起来津津有味,不过可别当真,很多在现实中根本没有操作性。
比如草船借箭,在现实中根本没可能。用简单的物理知识分析一下,就觉得那纯属虚构。其实在历史的真相是,东吴一艘船的一侧中了曹军的很多箭,这艘船就有点倾斜了。船上的官兵把船调了个头,让另一侧也受箭,是两侧的重量平衡。就这种简单的情节,后来被小说家说演绎成草船借箭了。
战场上的许多东西,经过实践才变得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这都有一个科学演变过程的。
比如刺刀上原来是没槽的,但是在实战中发现,用这种没槽的刺刀时,会有一个问题:这种刺刀刺进人体后很难拔出来。至于有多难拔,我们这些没用刺刀捅过人的人很难想象。但是真的在战场上有实际经历的人,确实对此深有体会。
因为这种没槽的刺刀插进人体后,会被人体内的压力吸住。于是后来经过改进,就在刺刀上加了个槽。
加槽后的效果是:不但刺刀好拔了,而且拔得时候还可以把肠子都带出来,这都是因为气压的作用,显得惨不忍睹。
我们可以联想到,有的杀人犯用三棱刮刀杀人,这种三棱刮刀就相当于加槽的刺刀。对人伤害的剧烈程度,要比那种片刀严重的多。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6-02 18:21:43 +0800 CST  
看上去这么一个简单的发明,就凝结了物理力学,人体生理学,还有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所以战争的实质,就是敌我双方科技,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pk.。为什么八国联军几万人,就能横扫整个大清帝国?为什么西方殖民者,能轻易灭绝一些部落的土著居民?
这些都是因为科技和经济的差距。
有的人说文化不分高下优劣。但是经济和科技绝对是硬东西,先进就是先进,落后就是后,无可争议。
人是有智慧的动物,人是靠智慧占领这个世界的,而不是单靠体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最智慧的人,才是最有战斗力的人。最有智慧的群体,才是最有战斗力的集体。
中国人虽然当时,我们的科技经济比不上日本,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一旦爆发,却不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差。包括日本人。
我们的游击战,不但能以弱胜强,即使在丛林里,我们也不会输给日本人。在缅北的丛林里,我们中国的远征军,也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狠狠打击了日本鬼子。
在丛林中作战,就像是在地狱里作战。因为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这对中国军队是一种全新的环境。
茂密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整天看不见太阳。各种藤萝纵横交错,使人寸步难行。地上是烂泥,还有很厚的的枯树叶,踩上去,就像踩在很厚的棉花上,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中,大炮,坦克等各种重型武器很难发挥作用。
在这种环境中,交战时有时根本看不见对方。只能凭感觉,和对地形的熟悉。就像京戏里一出戏:两个人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只能摸着打。
还有虐蚊,这种蚊子不但个大,更可怕的还会传染疟疾。还有树上随时掉落的蚂蝗,这种蚂蝗像钉子一样,可以迅速的钉在人的身上。你直接用手扯都不容易扯掉。最好的办法是在它叮的上方,用手拍打,把它震掉。
除了这些,丛里里还有各种野兽。
据曾经是远征军战士的薛文涛老人回忆,他曾经遇见过一条凶猛的大蟒蛇,打两枪都没打死。这是恰好一辆坦克从这个蟒蛇的身上压过,把这条蟒蛇给你碾碎了。
令薛文涛吃惊的是,在这个蟒蛇的身体里,居然看到了士兵的钢盔,军装,还有一堆没有完全消化的人的肢体,这种场景真是很恐怖。
可见这条蟒蛇,刚吃人不久。
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不要说是打仗,就是单纯的生存下去都难。
在军用地图上标的路,早已找不到了。只能凭着以前人死后留下的白骨,勉强判断。人的尸骨成路标了。可以想象,这真不是人呆的地方。
但是在丛里中作战的日本人,很有经验。显然是受过很好的丛林作战训练。
这些日本人一般都住在树上。因为这些树,有的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树”——树干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他们在树上修了吊床,还把弹药挂在树上。并且树与树之间,还有索道和警铃相连,可以转移的转移,传递信息,发出警报。
这就使这些日本鬼子,能够连续的在树上作战。
这方法很科学,不但使自己能够免受地面上野兽的袭击,还极大的增强了作战的机动性,并且一旦交火,这种居高临下的射击,也很有火力优势。
这种方法一开始很奏效,使中国部队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后来中国部队也有了应对机制——经常用机枪往树上扫射。
随着密集猛烈的扫射,掉下来不仅是树的枝叶和鸟类,竟然还有日本人。
在丛林里作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饮用水。
据研究,人三天不吃饭,能活下来。但是三天不喝水,肯定玩完。但水只能靠空投。因为在这种寸步难行的丛林里,靠地面上运送,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是空投也会有问题,原因是,在丛林里,大规模的阵地战根本不可能,只能是把队伍分成一个个小分队,分开作战。这就导致没有严格的敌我区域分界线。哪个区域是敌人,哪个区域是我方。很难分,所以只能“瞎投”了。
这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类似点:在前线敌我犬牙交错的猫耳洞前,经常有这样的情景。
送饭的士兵会迅速的把饭丢在猫耳洞前,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跑开。因为你一旦出现,就会有枪口瞄准你,停留的时间越长,被敌方击中的概率也越大。
但是猫耳洞没有标志,也没有明确的敌我区域划分。
所以时常会看到有些搞笑的一幕:/敌人的士兵,会把食物迅速准确的丢在我军的洞口。然后扭身跑开。当然我方也会犯类似的错误。
不过在缅甸丛林里,由于日军失去了制空权,所以日军只能抢我方空投的水了。
这时水就真正成了“生命之水”。所以为了抢夺一桶水,双方可能要展开拉锯战,要死几个人。
不过后来,随着丛林作战经验的丰富,士兵们发现,要想在丛林里找到能够饮用的泉水,有一个诀窍,就是顺着有蚁穴的方向下挖,十有八九就会能挖出清凉的泉水。
学会了这种找水的“必杀技”后,“夺水之战”才有所缓解。
看到南怀瑾的书里,有所谓的道家军学秘笈,提到古代的部队在沙漠里找水,用一个很绝妙,也很玄的方法,就是在沙漠里挖一个洞,然后在洞里填上艾草点燃,如果能从另一个地点冒出烟来,那就从冒烟的地点挖下去,据说就能挖出水来。
不过,正如我上文中提到的,听起来更像很有趣的小说趣闻,在实际中恐怕没有什么可行性。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6-03 19:22:41 +0800 CST  
中国的话本,小说,评书,甚至史书里,都能找到很多这种所谓
“兵法秘笈”。当故事听听还行,要在现实中用的话,怕是有点不靠谱。
比如,上文中我们提到红军用所谓的“火牛阵”,结果以失败告终。
在中国的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我高度怀疑其真实性,总觉得是中国很多文人,对战争的“意淫”,应该是纯属虚构。挑两个写出来,大家可以用各种现代的知识,判断一下真实性与可行性。
一则是关于杨延昭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家将中的杨六郎。杨六郎在对付契丹部队时,也用了牛。不过不是“火牛”,而是用的“饿牛”。具体做法是这样滴:
杨延昭让人扎了很多稻草人,然后把这些稻草人的内部装上黄豆,外面则穿上契丹士兵的衣服,然后诱使大量的饿了很久的牛,用绑着尖刀的角挑开稻草人,这样牛就能吃到藏在里面的黄豆了。
利用牛的条件反射,在真正的战场上,牛就会把契丹士兵,当成肚子里藏着黄豆的那些“稻草人”,然后这些饥肠辘辘的“饿牛”会用角上的尖刀,毫不犹豫的挑开这些契丹兵的肚子。
据说这条妙计是大获成功。
还有一侧,是说唐朝的大将李光弼,去平定叛乱。叛乱的士兵故意把膘肥体壮的军马,拉到李光弼军队的对面洗刷。
而李光弼则想出了条妙招,对付这些叛军的高调“示威”:利用异性相吸引的原则,让士兵们赶快找到很多母马。这些年轻“好色”的公马们,忽然发现河的对岸,竟然出现那么多“性感的美女”,情不自已,体内荷尔蒙的冲动,使它们奋不顾身的朝那些母马跑过去。
结果当然是叛军弄巧成拙,赔了公马又搓火。
这与特种部队带条母狗,用来来对付敌人看门的公狗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美人计”不只在人类中起作用。
但是这种故事的真实性,好像经不起仔细推敲。
这就是中国所有的兵法书里都犯的一个毛病——只谈作战谋略,计策,和原则。但是几乎不谈具体的,比如怎样练兵,比如作战手册,后勤保障,部队编制,军法条文等等这些具体的操作,都极少论述。总之“务虚”部分太多,“务实”的部分太少。
这是和西方权威的军事书籍的最重要的区别。
不过在中国,有一本中国的兵书,很有西方现代军事书籍的风格。在这部兵书里,各种作战的具体操作,写得非常具体,从兵器到队形,甚至还谈到一种干粮的做法。
这部在中国很另类的兵书叫做《纪效新书》,他的作者是戚继光。
在中国和日本所有的战斗中——从明朝抗击倭寇,在朝鲜和日本人交手,一直到到二十世纪抗战结束——只有一个人打日本打得最痛快。也只有这个人,才能使我们中国人在和日本的交手中,感到最爽。这个人就是戚继光。
为什么感到爽呢?因为戚继光每次和日本人打仗,只有一个原则:全歼。
各位看好,不是打败,不是消耗,不是赶跑,不是俘虏,而是全歼!就是对日本小鬼子,要统统干掉,一个不留,统统死啦死啦地。
即使一仗不能达到目的,那么就争取在下次实现这样的目标。反正就是一个也不放过。
戚继光是中国军事史上,不,应该是世界军事史上唯一一个,每次都以歼灭战为目的的军事将领。
极度强悍的一个中国人。
在明朝,日本的倭寇就到中国开始种种兽行。他们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还掠夺大量中国人口,卖到日本做奴隶。把我们中国人当成黑奴一样的贩卖。这些卖到日本的中国人,处境极其悲惨。
这些倭寇对“占领区的”的中国人,“男则导行,战则令先驱。妇人昼则缲茧,夜则聚而淫之”。白天让咱们中国妇女给他们干活,晚上还要奸淫这些无辜的良家妇女。
在明朝日本人就这样了,看来日本人野兽般的凶残是有传统的。
他妈的,这些日本鬼子。
我们可以理解,戚继光为什么要对这些日本人赶尽杀绝。因为他们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戚继光是中国军事世上的真正的奇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曾说戚继光的死是“我们一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因为戚继光的死,我们失去了军事上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机会。这是一个高的不能再高的评价。但我觉得戚继光完全当得起。
我们不细说他治军打仗有多高明,多有能力。只介绍一下他的战果。因为战争的结果就是一切。不看广告,只看疗效。打不了胜仗,一切都是白扯。
戚继光打仗,有一个很不可思议的原则,就是杀敌一千,而自己的伤亡率是零。
这很狂。“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应该算是胜利了。干掉一千个敌人,自己一个人都不死,不可能。
除非这一千个敌人,已经被绑上手脚,等着咱们处斩,才会有这种结果。或者咱们拿得都是机枪冲锋枪,等现代化武器,而日本倭寇手里的只是大刀长矛。
否则都是拿冷兵器,面对面的肉搏,要想达到这种零伤亡率的效果,实在是太难了。要知道倭寇的战斗力是非常凶悍的。
我们看看戚继光的作战记录:
南湾之战:杀敌281人。我方伤3人。无一人阵亡。
花街之战:杀敌310人,我方阵亡3人。
上峰令之战:全歼倭寇千余人。我方阵亡13人。
牛田之战:杀敌698人,我方无一人阵亡。
平海卫之战:杀敌2451,我方阵亡16人。
虽然不是每次都达到戚继光的理想状态,但是这种和日军的作战成绩,让我们现代人看到会觉得脸红。
不知蒋介石或者汪精卫,被小日本吓破胆时,要是能看到戚继光的这些对日作战记录,会有什么感想。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6-05 21:39:32 +0800 CST  
在戚继光和日军的所有作战中,伤亡最大的一次是林墩之战,但也不过69人。而这次战斗中,干掉的日本人却有973人。
在中国的作战史上,以如此小的代价,换取如此大的胜利,绝无仅有。
戚继光除了在战斗中,要卯足劲猛砍日本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解救被掠去的中国人。
这些被掠的中国老百姓,如果没有人解救,就会被带到日本,去过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那样的折磨也许比死亡更可怕。
我们还是具体的列出在各场战役中,解救的中国老百姓的数量,每个具体数字后面,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和悲惨的故事。但是正是有了戚继光,这些人的生命轨迹,才得以有尊严的延续。
花街之战:解救5000人。
长沙之战:解救1200人。
上峰之战:解救1000人。
横岭之战:解救800人。
牛田之战:解救954人。
王仓坪之战:解救3000人。
平海卫之战:解救3000人。
林敦之战:解救2114人。
这个数字还能从侧面反映,倭寇对于当时中国巨大的破坏力,还有倭寇的凶悍的战斗力。但是戚继光就是他们的地狱,他们的战斗力和戚继光相比的话,不是一个档次。
日本人很厉害,但是戚家军至少比他们厉害十倍。
不知道日本的史料中怎样评价戚继光。估计这种丢脸的事,他们最多会轻描淡写记录一下。
但是这是中日作战史上的绝唱,自戚继光后,我们对日本人,再也没有能如此扬眉吐气的作战成绩了。
而日本人依旧不时来中国烧杀抢掠,奸淫我们的妇女,虐杀我们的百姓,掠夺我们的资源。
戚继光后来被朝廷调往北方,以他极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换来了北京的十多年的平安。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不世出之才,至少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人物,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在贫病交加中,郁郁而终。
中国人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窝里掐架的超常能力,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悲剧一再上演,从岳飞到戚继光到袁崇焕,这些很能打的将领,总是被自己人搞垮杀掉。
中国不缺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缺的是让这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发挥的舞台。这就是中国特色。光有某方面的能力不行,你还必须有后台,会社交。搞好各方面的关系,否则早点滚下去。这是不必要的极大的内耗。
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
我们的国土面积,资源,人口,历史的长度,单拿出任何一项,不比日本强若干倍?但是为什么日本人从明朝到二十世纪,都经常来我们国土上欺负我们?
很值得深思。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6-06 16:57:19 +0800 CST  
我翻看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时,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和看粟裕的那些军事文集一样,他们书里的务实,智慧,缜密是相通的。
毫无泛泛而谈,排兵布阵,练兵,地形,侦察,武器,那种缜密就像是科学论文。有种滴水不漏,面面俱到的感觉。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细节决定成败。
在战场上,细节决定的不仅是成败,还能决定生死。你的一点疏忽,就是敌人的机会。
西方就有“少了一颗马掌钉,就丢了一个国家”的典故,所以一个杰出的将领,不但要有超常的勇气,还要有比针都要细密的仔细,和周全的头脑。并把这种思维传达给每个作战的士兵。因为士兵的疏忽,不仅关乎战斗的成败,还关乎他们个人的生死。
比如在战场上,脸上要涂上伪装色,因为皮肤油脂的一点反光,就可能被敌人捕捉到你的隐身之所,你也变成了敌人的活靶子。并且,身上裸露的皮肤,会成为敌人的导航台。
还有不能带发光的器物。
美军的作战手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如当一个伞降兵落地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应该就地呆几分钟,以适应一下当地的环境。环境不熟,就贸然乱闯,那无异于送死。因为这是在战场上,不是旅游观光,允许你随兴的走走看看。
特种部队有时还要带墨镜,因为眼睛从明亮处,到暗处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这种适应的过程,就会变成躲在暗处的敌人能看到你,而你却不能准确的看到对方,即使有0.01秒的迟疑,这在战场上,也足以让一个人毙命。戴墨镜,就是能使士兵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比较暗的环境。
这就是在战场上关乎生死的一些细节。
在及其细微的敌人的一举一动中,还能得到一些异常重要的情报。
在二战中,德国的一组训练有素的间谍,来到苏军的司令部,冒充是上级派下来视察工作的。说是要看苏军的作战计划。
也许这帮间谍伪装的太好了,苏方司令部人员一开始竟没有发现。
这使这伙德国间谍很是得意。甚至其中的一位,得意的似乎有点忘乎所以了,他很放松的坐在桌旁,翘起二郎腿,用手指轻轻的在桌子上敲着拍子。
但是他忘了,这是苏军的司令部。
在这里的所有人员,都是苏联军队的精英级人物,可以说这是“人精”聚集的地方。这些人的知识,智慧和观察力绝非普通士兵能比。
所以即使这个间谍轻微的用手指敲桌子,这个极其细微的举动,也没躲过一个参谋的眼睛。
因为这个参谋已经辨别出,眼前这个人敲的是德军的《胜利进行曲》的鼓点。
就是这个细微的动作,泄露了一切秘密。
这个参谋偷偷的向上级打电话求证。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德国间谍,被苏军一个不少的如数捕获。
美国的情报机关,想得知侵华日军的编号。他们想了一个比较妙的办法。从日本人的行为特点出发。
日本人有什么行为特点?当然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日本人的服装,文字,建筑无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上层的知识分子,都以能写中国汉字,能背中国古诗为荣。
咱们中国的文物,流落到日本后,反而被这些日本人保存的极好。比咱们中国人自己还懂的珍惜。所以日本人对中国的文化古迹,也是极感兴趣。
日本人的这种文化心理,被美国情报部门深刻的洞察到。美国间谍没有去别的地方,而是去中国北京的颐和园,因为他们知道:想要的情报,在那里就能找到。
果然不出所料,很多日本军人去颐和园游览,然后在那里留下自己的签名,当然这些签名里,就有美国人努力搜寻的日本部队的编号。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每时每刻都要注重这些细节,对现代人说太累了,但是在那种特殊的你死我活的环境中,累不累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我是不是还活着。
所以凡是从事过情报和秘密工作的人,都有对这种细节,近乎病态的关注和重视。
因为细心,是保证自己生命的最有用的武器。
中共元老级的“红色间谍”李克农,即使在解放后的和平年代里,每天睡觉前,都会认真的观察一下门窗是不是关好。桌上重要的资料是不是放到保险箱里了。
曾常年做过秘密工作的周恩来,也是在解放后,每天自己保险箱的钥匙,仍然都是二十四小时不离身。并且每次到西花厅,都会轻咳一声。这是他长期秘密工作时留下的习惯,即使在和平的环境里,依然不能改掉。
在陕西西安北城,莲花大街的七号,一所普通的庭院里,院子的主人,就用这种细心和勇气,上演了一个极有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


楼主 李清找  发布于 2009-06-07 13:58:16 +0800 CST  

楼主:李清找

字数:292391

发表时间:2009-05-10 02: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02 14:19:26 +0800 CST

评论数:65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