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回忆是一首歌 2017-03-13 13:51:04
癸酉本超级可笑。完全是现在的人写的,而且写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估计是学理科的大学生或许学文科的高中生。考虑到何莉莉本人是卖汉服的,估计是一个皇汉读物。
比如贾菖贾玲被林黛玉下令打嘴巴。然后林黛玉一边打一边问他们:你们是不是男人?
菖菱被打后说“你厉害,我们走!”
就差说“皮皮虾,我们走”了。
作者起码不是中文系学生。因为犯了很多低级错误。比如明清白话文里很多只能用作形容词的词汇,现......
-----------------------------
别的不说,就是里面的古体诗,我敢说,目前世界上中文水平最高的人也绝对写不出来。之所以会出现你所说的那些情况,是因为发书人不肯拿真本拿出来见人,许多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3 17:50:22 +0800 CST  
@a007qhlj 2017-03-14 12:06:33
兴亡多少事 岁月总悠悠
天上星斗转 人间演恩愁
西风啸古道 良田战马瘦
看夕阳红如血 明月何处有
大江东去 古今依旧
逝者如斯夫 永不回首
问苍海茫茫 谁主沉浮
看大地茫茫 谁家春秋
琼浆美酒谁酿就
是百姓血泪万苦愁
江山依旧 烈火依旧
让干戈寥落雨霁云收
五岳刀影 四海浪险
全化作豪杰杯中酒
豪杰杯中酒
大江东去 古今依旧
逝者如斯夫 永不回首
问苍......
-----------------------------
你写得真不错,看得出来,你很用心。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4 14:23:39 +0800 CST  
林四娘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许多人不认同《癸酉本石头记》(以下简称“癸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黛玉竟然会带领一大帮丫环和家丁抵御贼寇!这样的情节和他们心目中的《红楼梦》以及黛玉的形象格格不入,认为这段情节太过离奇和荒谬,也就以此来认定“癸石”是伪本。
诚然,黛玉率丫环和家丁护卫贾府是后面二十八回中最为精彩动人的篇章之一,也是黛玉之死的关键之处。这段故事也影射了明末清初的诸多历史事实,十分的符合《风月宝鉴》“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表面上是一部世情小说,其实是一部隐写历史的“风月宝鉴”。
但由于受红学家们的影响,许多读者就是认为《红楼梦》只是一部描写家庭衰败的世情小说,不知道《红楼梦》还有另外一面。所以这样的情节是他们所无法想象的,于是就一口认定了这段情节是荒谬的,从而进一步认为“癸石”也是假的。
《红楼梦》在写一个十分重大的事件的时候,绝对不会一下就写到的,前面必然有许多许多的伏笔以及这件事的“预演”。
比如说写贾府衰败,前面早就有无数的伏笔,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借凤姐之口说出“聋子放炮仗──散了”的话来,也就暗指贾府衰败。
再比如说,元春、探春等十二钗的命运除了判词和曲子之外,还有她们平时作的诗词和谜语之中。比如在第二十二回中元春作的谜语是这样的: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则谜语的谜底是炮仗,炮仗的命运是惊天动地、粉身碎骨,而在“癸石”中,元春的命运果然如此。
如果说元春的命运还不能令人信服,我们再来看看探春的。
就算是不看后面的文本,大家也都知道探春的命运是远嫁。在这一回中,探春所作的谜语是这样的: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風怨别离。
而探春的命运果真就如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再也不复返了。
而有关黛玉抵御贼寇的这段故事,书中好像根本没有任何的暗示,所以大家才觉得很是突兀的。
其实不然,作者早就给出了暗示,这便就是“林四娘”的故事。
除了第二回中,贾雨村和冷子兴对话中提到的那些历史人物之外,对真正的历史人物大树特树的,也就只有这个“林四娘”了。
在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贾政听说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特地将两子一孙贾宝玉、贾环和贾兰召到身边,令他们作诗。在这三人的诗作中,也就算宝玉的诗写得最好。
宝玉的诗作形象地描绘出了林四娘故事的背景“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尤其是“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两句,大家对照一下“癸石”中黛玉之死的那些章节,何等的贴切啊!作者早就暗示了日后发生的故事,可偏偏许多读者看不到这点,还说人家的故事显得突兀!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在前八十回中,最令红学家们头疼的是就是“林四娘”这个人物。因为在红学家看来,《红楼梦》的背景是清中叶,而林四娘是明末清初的人,相去足足有一百余年。而林四娘故事的背景根本不像是“红楼”,而是像极了“水浒”,和他们心目中的“红楼故事”也根本格格不入。
林四娘是明末祟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她出身于武官世家,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嫁给朱常庶做了宠妃后,对府里的丫环进行了训练,对这些女子进行了足足三年的军事训练。
崇祯八年,晋陕一带久旱不雨,饥荒延绵,民不聊生,到处发生变乱。山西的流贼王嘉允大举向外发展,其属下的一班人马由王自用率领攻向山东青州。青州的衡王朱常庶向来以为自己武功盖世,兵法更是无人匹敌,所以根本不把王自用一伙人看在眼里。由于太过轻率从事,朱常庶竟然主动出击,想一下击溃贼寇,没想到反而被他们团团围了起来。
城内的官吏见到这一切,不由得心惊胆颤,想开城投降。林四娘闻讯后,将官吏们叱责一顿,然后召集了王府中的娘子军,倡言:“出兵救主,以报夙恩!”
娘子军们平时只是演习而已,面对真刀真枪,还是不由得有些害怕。但一想到一旦城破、落入贼人手里,自己也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决定拼死一搏,也都听从林四娘的指挥。
见是一群女人,贼兵不由得放松了警惕,但没料到这群浑身脂粉气的小娘儿们竟如此干练,一看就是训练有素。贼军也不得不认真了起来,贼兵毕竟人多势众又久经沙场,动起真格的来,娘子军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一阵猛烈的对阵之后,娘子军纷纷落马,最后只剩下个林四娘,林四娘终究是武官世家出身,一身好武艺,又砍杀了许多戝人。贼将王自用她长相俏丽,且身手不凡,就在一旁大声劝降,喊道:“女壮士不必拚命,我放你一条生路!”
林四娘哪里肯吃这一套,拔马又冲向敌群,横扫直荡,杀倒了一大片敌兵,最后终因体力不支,丧身于敌刀之下。不久后,卢义升带着大批援军赶到,打跑了贼军,解救了被围困的衡王,平定了战乱。
衡王回城后,听说了林四娘及娘子军的英勇行为,感慨得涕泪长流。派人在城外找到了林四娘的尸体,衡王抚尸悲哭不已,后以盛礼葬在了王府后花园中。其他战死的娘子军也都得到了厚葬。
由此可见,林四娘不仅亲自训练了一群“娘子军”,还亲自上阵杀敌,最终壮烈牺牲。而林四娘和黛玉一样,都是姓林。在第七十八回中,前半段的“老学士闲征姽婳词”,是写林四娘的故事,暗示以后黛玉会遭遇林四娘类似的事情;而后半段的“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是写宝玉为晴雯写诔词,“晴有林风”,晴雯之死即是暗示黛玉之死,宝玉为晴雯写诔词,也即是宝玉以后也会给黛玉写诔词。而这一切在“癸石”里面也都发生了!第七十八回非但不是红学家眼里的“伪文”,反而是至为关键的妙文!也是作者巧妙构思的一个生动写照!
《红楼梦》中无闲笔,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是随便写的,何况是像林四娘这样重要至极、甚至惊动贾政召集自己仅有的三个子孙来为其作诗的故事,能是作者随便写写的吗?如果说以后没有一件类似林四娘故事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你们说有这个可能吗?
由此看来,黛玉率领丫环家丁抵御贼寇的故事非但一点不突兀,反而是呼应了林四娘的故事,是画龙点睛之笔!这段故事非但没有证实“癸石”的荒谬,反而证实了“癸石”的可信!
除了《红楼梦》,林四娘的故事还见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五《林四娘》,王士禛《池北偶谈》、林西仲《林四娘记》以及陈维崧《妇人集》亦有其记载。在古青州地区文人的文集中,还有明末清初诸城人李澄中的《艮斋笔记》,寿光人安致远的《青社遗闻》等著作中也出现过林四娘。
而蒲松龄且不谈,他是康熙初年的著名文人,《聊斋志异》也是我国最为著名的文言小说集,王士禛、林西仲、陈维崧也都是顺治和康熙年间之人,也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果对明清之际的文学有兴趣的人,应该对他们的大名都是如雷贯耳。
很明显,也只有距离林四娘的故事不太遥远的清初,才会有文人对林四娘的故事有兴趣。而到了清中叶的乾隆时期,由于相去甚远,已经不太可能会有文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了。林四娘故事的这一段,也恰恰证实了《红楼梦》的写作时间是在清初的康熙年间,而并非如红学家们所说的清中叶乾隆时期。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4 14:24:16 +0800 CST  
曹雪芹会骂自己祖宗吗

——兼论《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红学家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就是搞清了《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他们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康熙时期江南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雪芹。且不说曹寅一族的家谱中死活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关于曹雪芹著《红楼梦》有许多疑点还是没能得到最终解决。笔者不是专家,也不想陷入那个泥潭之中,笔者只是想从另一个侧面来解读一下“曹雪芹”。





(曹雪芹是红学家们公认的《红楼梦》的作者,但问题多多,并不能令人信服。在其身上仍有许多的“谜”无法解开。)

曹寅并不算什么了不得的文人,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其作品也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地方。但自从和《红楼梦》的作者挂了钩,就一下水涨船高。

众所周知,自南宋以来,曹操一直是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官方及民间的,而这样的形象在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完成之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们在谈论曹操的时候,总是一副鄙夷的神情。然而,曹寅却一反常态地与其唱反调,为曹操翻案。





(曹寅不顾曹操的声名不佳,坚持以曹操后人自居,并写作《续琵琶》传奇为其翻案。)

曹寅著《续琵琶》传奇,一反其“正统”,在《开场》中开宗明义地说:“‘琵琶’不是这琵琶。”因此剧中舍弃了《三国演义》中割须弃袍、左慈戏弄等损害曹操形象的说词,而向来是戏曲中的奸雄形象的曹操说出了“令诸侯合兵百万,足以寒奸贼之胆,动忠义之心”这样的话。

《续琵琶》传奇第三十一折《台宴》一支“大红袍”更概括了曹操《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诗文的内容,其中一支“北醉花阴”唱道:“人道俺,问鼎垂涎汉神器,叹举世,焉知就里,俺待要武平归去解戎衣,不知几处称王,几人称帝!今日里,高会两班齐,对清樽,要吐尽英雄气!”从而塑造了曹操有智谋、有魄力,求贤如渴,爱才如命的英雄形象。

为什么曹寅会这样不遗余力地为曹操翻案呢?

这还得从其祖上说起。

曹寅在南京任江宁织造时,常于“清溪之滨,聚白下之名流”,并与之唱和。文士阎若璩的赠诗中有句云:“汉代数元功,平阳十八中,传来凡几叶,世职少司空。”也就是说,曹寅乃西汉相国曹参之后。

曹寅的挚友纳兰成德在题《楝亭图》时,写道:“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美誉。”张渊懿题诗则说:“高门衍世泽,贵胄属平阳,”,也都称道曹寅为汉平阳侯曹参之后。

曹参和曹操有什么关系呢?

《三国志·魏志》开卷即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曹)参之后。”

也即是说曹操的祖先即是曹参之后。曹寅如果是曹参的后人,那也极有可能是曹操之后。

而实际上,曹寅恰恰就是曹操的后人。

曹寅的朋友徐秉义就题诗说:“曹公种德垂无穷,清门济美班资崇;谯国一家光黼黻,江南两地补山龙。”

这里的曹公指的就是曹寅,“清门”是一个典故,出自杜甫的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而谯国正是曹操的籍贯。这首诗主要是称赞曹寅的,将其和曹操挂勾,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曹寅乃是曹操的子孙。

为什么那些人非得说曹寅是曹参之后,而不肯说是曹操之后呢?曹参虽然很有名望,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但其名气较之曹操还是相去甚远,而且年代也比曹操晚了几百年。笔者认为,这恐怕还是因为曹操其人的名声实在是太过糟糕了吧!

如此看来,曹寅是曹操的子孙后代,或者说以曹操的子孙自居。否则的话,其朋友不会说他是曹操之后,他也不太可能去为曹操翻案。

曹操其人,文采风流,武略盖世,是响当当的英雄人物,虽然后世遭人诟病,但其历史功绩还是不容抹杀的,还是有值得肯定的一方面的。作为子孙后代的曹寅当然要为祖先抱打不平了!

而据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曹雪芹乃是曹寅的孙子。如此说来,曹雪芹也应该是曹操的子孙。我们暂且不说曹寅还有一个号叫雪樵,曹雪樵的孙子不可能叫曹雪芹,这是常识,想必不需要笔者作过多说明。我们就说,曹雪芹是怎样对待曹操的。

在曹雪芹看来,曹操是“应劫而生”的“大恶”之人,认为其“大恶者,挠乱天下”,“ 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和桀、纣等暴君和王莽、桓温、安禄山、秦桧等乱臣贼子并列,可以说是最不堪的!

如果说曹雪芹果真就是曹寅的孙子,而曹寅一族是以曹操后人自居而且引为自豪的,那么曹雪芹就实在没必要这样埋汰自己的祖先曹操。

所以笔者认为曹雪芹并非曹寅子孙,不仅仅是因为曹寅一族的家谱中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被当成曹雪芹的人,也是因为我们国人历来就有祖先崇拜,一般不会埋汰自己的祖先。既然《红楼梦》中将曹操写得那样的不堪,笔者就有理由怀疑这个曹雪芹不是曹寅的子孙,《红楼梦》和曹家无关。

实际上,小说作家在古代地位低下,许多落魄文人为了糊口,不得已走上这条路,所以古代小说作家都是不会在小说中透露自己的真名实姓的。笔者认为,这个“曹雪芹”应该只是笔名,和另两个批注者“脂砚斋”“畸笏叟”一样,只不过因为一个“曹”字,让人牵强附会了。清代最为有名的“曹”姓之人,就是江南织造曹寅了,所以许多人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曹雪芹是曹寅子孙,这是典型的生搬硬套。如果作者在书中署的是“张雪芹”,他们可能就会往张家去套了。这还真是贻笑大方。

八旗诗人敦诚曾有一个朋友,也叫曹雪芹,在其死后,敦诚还为其写过一首诗《寄怀曹雪芹霑》“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如果其所言不虚的话,这个曹雪芹倒是真名实姓,而且和曹寅一样,也是曹操之后。但这个曹雪芹可能并非曹寅之后,只不过和其是同宗,数百年前是一家,毕竟曹寅一族的家谱中根本就没有曹雪芹其人。而且若是他来写《红楼梦》的话,是绝对不会埋汰曹操的。所以,他绝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恐怕会成为一个千古悬案。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金瓶梅》一样,人们不知道“兰陵笑笑生”是谁,会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吗?同样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作者至今都未能有定论,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些作家们的伟大,他们克服重得困难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楼梦》和明代“四大奇书”的作者问题都没能够完全解决,但并不影响其文学、文化和思想价值的伟大。)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5 12:20:18 +0800 CST  
终于学会发图片了。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笔者写过一篇小论文,至今没有发表,现发在这里。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5 12:21:26 +0800 CST  
晴有林风,袭为钗副
《红楼梦》归根到底是一部隐写历史的“风月宝鉴”,并不仅仅只是一部关于宝黛钗三人之间婚姻爱情纠葛的世情小说。但很显然,大家最关注的还是这方面的内容,很想知道三人的最终命运究竟怎样。
想必许多读者都对《癸酉本石头记》的结局觉得很是突兀,甚至有人认为其根本就是胡扯。其实,全书主要的人物命运早就在前文就有所伏笔了,《癸酉本石头记》(以后简称《癸酉本》)只是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了罢了。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中,除了秦可卿(其实这位不能算是太重要的人物)之外,也就只有晴雯的命运在前八十回是确定的。而晴雯和黛玉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晴雯命运的解读,我们也就能很容易地知道黛玉的命运。
在第八回“比灵通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有一段很著名的批语“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甲戌双行夹批)
黛玉和宝钗是全书中最为重要的两位女主角,她们也占据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并列第一。而宝玉身边的两位丫环晴雯和袭人则是两位女主角的影子,或者可以说是副本,她们也占据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前两位。晴雯和袭人,不管是相貌、性情都像是从黛玉和宝钗那里复制粘贴过来的,其实她们两人的命运也是影射着两位女主角的命运的。



晴雯是被人诬陷,从而被赶出了大观园,很快就悲惨地死去了。那么,到底是谁诬陷了晴雯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只能是袭人。晴雯是袭人成为宝玉姨娘的最大竞争对手,袭人去过王夫人那里。很快,王夫人就知道了晴雯,将晴雯赶了出去。而袭人则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被王夫人指定为宝玉姨娘的不二人选。
许多人并不相信是袭人诬陷了晴雯,但事实摆在眼前。别的任何丫环都不可能对晴雯恨之入骨,因为她们都没资格和晴雯相提并论,也就只有袭人。一开始的时候,宝玉是离不开袭人的,因为她将宝玉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可以和宝玉“初试云雨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宝玉和晴雯越来越接近,晴雯在宝玉心中的位置也似乎超过了袭人。而且,晴雯是贾母给宝玉指定的姨娘人选。贾母是这样讲的,“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摸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虽然从表面看,袭人很是厚道和正经,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第六回中,在和宝玉“初试云雨情”的时候,袭人在心里是这样想的“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而实际上根本并非如此,贾母看中是的晴雯,而且这种事不是“不为越礼”,而是大大的“越礼”,金钏儿不过是和宝玉搭了几句话就被王夫人赶出了贾府,落得个投井自杀的下场。如果袭人此事被王夫人知晓,恐怕下场只会更加悲惨,但袭人显然是顾不得这些了,为了上位,她什么事都敢做。
而晴雯才恰恰是厚道之人,待主子尽心尽力,不见得比袭人做得差,否则也不会有“病补雀金裘”的壮举了。她虽然和宝玉嘻嘻哈哈,但一直没有做过越轨之事,以至于在临死之时很是不甘。“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由此可见,晴雯和宝玉之间始终是清清白白的,而且她是贾母看中的人选,亦为宝玉所喜爱。而袭人为了上位,不惜诬陷晴雯,致其含恨而死。宝玉并不是一个蠢笨之人,他对此也有所察觉。所以他便找了一个借口,将所有人丫环都赶了出去,只留下了麝月一人。



袭人是宝钗的副本,而晴雯是黛玉的副本。袭人陷害晴雯,其实也就影射着宝钗日后要陷害黛玉。而这一重要情节,在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就已经预演过一次了。宝钗无意中偷听到了红玉和别人的谈话,害怕惹上麻烦,于是便故意向红玉询问黛玉,使得红玉以为是黛玉偷听到了她们的谈话,红玉一向很是害怕黛玉,不由得十分的慌张。这也为日后黛玉和红玉之间的纠葛埋下了伏笔。
当然,宝玉对服侍了自己多年的袭人还是很有感情,于是将她嫁给了自己的好友“琪官”——蒋玉菡。
如果说袭人是宝钗的副本,那么蒋玉菡应该就是宝玉的副本。蒋玉菡,谐音“将玉含”,而我们知道宝玉就是“衔玉而生”,而“琪”也是一种宝玉。“宝钗之副”嫁给“宝玉之副”,也即说明宝钗以后会嫁给宝玉。



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薛蟠、宝玉、蒋玉菡和冯紫英四人聚会,分别行了酒令,而他们所行的酒令就是自己妻子的命运写照。
我们先来看蒋玉菡是怎么说的:
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
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
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
从蒋玉菡的酒令可以看得出来,蒋玉菡和袭人成亲后,两人之间的确有过一段非常融洽的日子(“女儿喜”和“女儿乐”)。但很快,蒋玉菡便离袭人而去(“女儿悲”),以至于袭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之中(女儿愁)。
从晴雯和袭人的命运来推断黛玉和宝钗的命运,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
晴雯本来离宝玉更近,却最终让袭人抢了先机,这也就意味着黛玉虽然和宝玉走得更近,却差了最终这一步,而宝钗却成功地得到了宝玉。
晴雯直到死,都是清清白白的身子,这也说明宝玉和黛玉之间十分的纯洁。
而袭人勾引宝玉,也就意味着宝钗会从这方面着手占有宝玉。
袭人嫁给蒋玉菡,也就意味着宝钗嫁给宝玉。
蒋玉菡最终抛弃袭人,使袭人陷入困顿之中,也就意味着宝玉最终会和宝钗分手,致宝钗于十分尴尬的位置。
而这些竟然在《癸酉本》中竟然全部应验了,真可谓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红楼梦》的任何一个伏笔,都绝对不是随便写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红楼梦》的构思的巧妙。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5 23:25:42 +0800 CST  
堪怜咏絮才——才女谢道韫的壮举
虽然笔者已经用林四娘的故事论证出在“癸石”中黛玉率领家丁丫环抵御贼寇的故事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但恐怕到现在,仍然会有许多读者对此持怀疑态度,而且会认为笔者有些强行为“癸石”洗白。
那好,笔者在这节中再用才女谢道蕴的故事来应验一下。
说起历史上的才女,谢道韫名气不小,但不见得是最有才的,流传下来的诗也仅有数首,不仅和宋时的李清照和朱淑真无法相提并论,就是比起唐朝的鱼玄机和薛涛,也有不少的差距。但在《红楼梦》中,她可是和黛玉挂上钩的,就在第五回中黛玉的判词的前一句是“堪怜咏絮才”,就是引用的她的故事。



何谓咏絮才呢?这是出自《世语新语》的一则故事。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东晋名臣谢安把家族的子女聚集在一起们谈诗论文。不一会儿,突然下起了大雪,便问他们道:“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侄女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的这句将雪花比作柳絮的才情让谢安很是兴奋,从此其才女的名声就传遍了全国。
道韫的丈夫是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王家是书法世家,王羲之更是有着“书圣”的称号,其第九子王献之也以书法著称,父子二人并称“二王”。王凝之的书法和父亲和弟弟相去甚远,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他擅长草书和隶书,也有几张流传于世的字帖。因为家族的原因,他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道韫看不起丈夫,曾对谢安说:“我们谢家的男儿一个个都很出色,每一个都比王郎强。想不到天下竟然有我王郎这样的男儿!”
道韫身处的正是一个“末世”。其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在会稽郡爆发了孙恩、卢循起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迷恋上了五斗米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贼寇不再侵犯其辖区。



(明人临王凝之书法)

谢道韫劝谏了丈夫几次,王凝之一概不理。忍无可忍之下,她只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和丫环天天加以训练。孙恩大军长驱直入冲进会稽城,毫无防备的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其所杀。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家丁和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的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面对气势汹汹的孙恩,她毫无畏惧,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的才名,如今又见她如此临危不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和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了回去。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身处乱世之中,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境之下,就算是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也会奋起反抗。而黛玉在“癸石”中也面临同样的情境,选择了和谢道韫同样的处理方式,只是二人结果迥异。
谢道韫身处“末世”之中,面对贼寇毫无畏惧、奋起反抗,这样的故事并非是小说家言,而是历史史实。而且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也是层出不穷,明末清初的名妓葛嫩娘即是其中一位十分突出的代表。
葛嫩娘字蕊芳,金陵人。早年为将门之后,其父因抗清殉国,家破人亡,葛嫩沦落秦淮,沦入风尘。安徽桐城名士孙临(字克咸)为其赎身,娶为侧室。
两人成为知音后,志同道合,密谋联络爱国志士,共襄抗清义举。明亡后,孙临移家云间(松江),与朋友商议举兵起事。后又与家人避居太湖、台州。




当时,唐王朱聿键于福州自立为王,任命杨龙友为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杨龙友素与孙临友善,便上书举荐他为监军副使。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元年,1646年)七月,清军进攻福建。因杨龙友与孙临只是纸上谈兵的书生,军事上并无实际的指挥才能和作战经验,只能一路退却。杨龙友率军先入浙闽间的关口仙霞关,孙临携家眷及嫩娘随行。当他们撤至福州时,被清军团团围困。
葛嫩娘不但组织娘子军,而且两度突出重围,到泉州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处求援。只可惜郑芝龙铁心降清,非但不肯出兵救助,还对其冷嘲热讽。求援未果,葛嫩又返回必死之城,同孙克咸死守福州,最后城破被俘。
清军将领见葛嫩娘年轻貌美,欲私自占有,持刀胁迫她就范。嫩娘坚贞不屈,嚼碎自己的舌头和着满口鲜血向敌将脸上喷去(“主将欲犯之,嫩大骂,嚼舌碎,含血噀其面”)。嫩娘抗节被杀,鲜血染红了铁骑下的土地。
嫩娘的这一壮举使她年轻的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如乱世里一朵不败的刚烈之花,盛开在仙霞岭上,反衬出无数精神委琐、道德崩塌之软骨头(如郑芝龙之流)的丑陋无耻。
孙临随后也遇害。(“克咸见嫩抗节死,乃大笑曰:‘孙三今日登仙矣!’亦被杀”。)
葛嫩娘的故事感染了无数人。1939年,著名剧作家钱杏邨为宣传抗战,以葛嫩娘的事迹为题材创作了一部话剧《明末遗恨》(原名《碧血花》,又名《葛嫩娘》),在沦为孤岛的上海演出。
当舞台上的孙克咸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时,观众心里就和他共同吟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葛嫩娘的事迹点燃了沦陷区上海的爱国热忱!
从谢道韫和葛嫩娘面对贼寇奋勇反抗的历史史实可以看出,在“末世”之中,这些承平时期怎么也不会和战争挂上钩的女子亲临战场、指挥战斗的事例比比皆是。由此可见,“癸石”中黛玉指挥家丁丫环杀敌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作者胡编乱造,而是有着诸多史实为依据的!
在“癸石”第九十八回中,贼寇攻陷贾府之后,也是白骨累累,根本分不清男女。这样的情形也正应了第八回中的所说的那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而这些也都很明确地影射出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正是明末清初的那个血流成河、白骨如山的“末世”!
综上所述,黛玉率领众家丁丫环抗敌的故事非但不突兀,反而很明确地点明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隐写出了背后的真实的史实,充分体现了《红楼梦》“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6 09:07:55 +0800 CST  
为什么会有甄贾两个宝玉

《红楼梦》中的宝玉并非只有贾宝玉一个,而是有甄贾两个。许多人对此大惑不解,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们知道通灵玉上有八个大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分明是和秦始皇用和氏壁制成的玉玺上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如出一辙的,而玉玺就是天下最为宝贵的玉。所以说,宝玉就是影射玉玺,也即是皇权。而贾府有九道门,也即影射皇宫。既然是皇权和皇宫,那应该只有一个才是,可为什么偏偏要有两个呢?


(秦始皇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通灵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这个问题并不难以回答。如果联想到明朝的两京制,那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都知道,明朝初年,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朱允炆手里夺得江山。当时的明帝国首都是南京,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他以此为根据地最终夺得天下,将此定为帝国的首都。以“清君侧”自居的朱棣自然不敢动摇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否则其夺位的合法性便荡然无存了。但他知道自己在南方根基不稳,而朱允炆在南京却颇得人心,担心时间长了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日夜想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北平。永乐十九年,他果真将首都迁到了北平,并更名为北京。于是明帝国就有了两个首都——北京和南京。
虽然北京和南京在法律上都是首都,在其周边分别建了“北直隶”和“南直隶”,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两个首都的各部门都是齐全,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说都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北京朝廷有什么官职,南京朝廷也就有什么官职。也即是说,除了皇帝在北京之外,两个首都别的什么都是一样的!
明帝国一开始的首都是“南京”,是真正的首都,地位很崇高,北京是明成祖硬要迁过去的,一开始的地位没那么崇高。但自成祖之后,真正的国家机器的中心是在北京,而南京不过是个装饰品而已,这也即是《红楼梦》里面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含义!这一句在第一回和第五回中反复出现,在《癸酉本石头记》(以下简称“癸石”)后二十八回中也反复出现!
而在《红楼梦》中,甄家是在江南,其实就是指的南京!南京是“真”的帝国首都,然而却成为赔都,这个“真”也就成了假!而贾家应该是在北京,北京本来不是首都,却最终做了真正的首都,是为“假”当成了“真”!
依据明帝国的法律,这两京都是帝国首都,各种设施都是完全一样,都代表着最高皇权,这也即是为什么“甄宝玉”和“贾宝玉”生得一模一样的缘故!在“癸石”第五回里有一条我们从未见到过的脂批:“宝玉一生愚顽,怎言无暇,实指和氏璧也。”这里批语中的“宝玉”,并没有出现什么“甄”和“贾”之分,由此可见都是指“和氏璧”,即代表着最高皇权!


(甄贾两宝玉一模一样,即是指北京和南京两个首都的机构完全一样)
在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因为不满贾政毒打宝玉,贾母说了句“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进一步地应验了,贾府不在南京,应该是在北京!
如果说“蒋玉菡”是贾宝玉的一个副本的话,那么“甄宝玉”应该是其另一个副本。因为两人不仅模样一样,品行一样,就连所住的地方也是一样!当然,他们的命运也是一样!发生在甄宝玉身上的事,在贾宝玉身上也是必然会发生的。早在“甲戌本”第二回有这样的批语:“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中,贾宝玉梦到自己去了江南甄家,发现自己和甄宝玉一模一样,甄宝玉的丫环将他当成了自己的主子。而且,这个甄宝玉的所有的一切和贾宝玉是惊人的相似!
由于本书的主角是贾宝玉,而后面发生在其身上的故事又极为悲惨。为了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作者先让这些故事在甄宝玉身上先行发生,让其一带而过讲出来,以免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很是有些突兀。
在“癸石”第八十三回“史太君临终念子孙 王夫人膏肓托儿女”中,由于通灵玉不满贾府衰败,跑去江南甄家,却发现甄家早已先一步衰败,“园里空荡荡的,多处垣断墙颓,花木枯败,好不凄凉萧条”,这也即意味着贾府以后必然也会如此。
而甄宝玉那句“妹妹,我回来迟了,你死的好惨啊!”不由得让人心惊不已!甄宝玉的“妹妹”是谁并不重要,但是她“死的好惨”!这也即意味着贾宝玉的“妹妹”黛玉也将“死的好惨”!《红楼梦》的特征就是将将要发生的重大事故提前告诉读者,好让读者做好心理准备,但真读到了那一节,我们还是不由得黯然神伤!
从甄宝玉和通灵玉的对话中, 我们可以得知甄家“先是被圣上下旨抄没,后又遭贼寇入侵”,这也即是日后贾府的命运,是必然会发生的。而更让人心惊的则是下面这几句“他家有个做尚书的四十余岁兄辈带兵打仗,屡获战功,却被奸人诬陷,已经凌迟处死”!
如果对历史稍稍有些了解的话,甄宝玉所说的“做尚书的四十余岁兄辈带兵打仗,屡获战功,却被奸人诬陷,已经凌迟处死”,在这里也未免太直白、太过露骨了,这个人应该即是影射明末清初的名将——袁崇焕!其实《红楼梦》一书最核心的故事就是隐写“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这段历史,像这样重大的史实,作者必然会将其隐写在书中!


(甄宝玉所说之人即是指袁崇焕)
甄家发生的故事也必然会在贾家上演!也即是说,贾家也必然会出现一个能够带兵打仗、屡获战功,却被奸人诬陷,最终被凌迟处死的人!那么,这个人又会是谁呢?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6 20:59:12 +0800 CST  
@月樵夫 2017-03-17 18:43:59
又见一正解。
-----------------------------
是不是正确不敢说,但绝对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绝对不胡编滥造。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7 18:59:55 +0800 CST  
用”避讳学”看《红楼梦》作者及成书年代
《红楼梦》讲到这里的时候,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笔者的基本观点了,笔者在此再复述一遍:《红楼梦》即是“风月宝鉴”,这其中的“风”指清风,“月”指明月,《红楼梦》即是一部反清悼明的隐写历史的“史书”。
许多读者还是不明就理,他们受主流红学的影响,坚持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江南织造曹寅的孙子,是乾隆中期人。作者生活的年代已经是清中叶,距明亡已有一百余年历史,而且曹家一直受清廷恩惠,说曹家之人反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样的说法当然是荒谬绝伦,想要反驳起来也有无数的论据。但笔者不想就这个问题深入下去,因为这个和笔者所作的系列文章的主题无太大关系。笔者只想举几个十分浅显易见的例子,就足以驳倒这些所谓的主流观点。其实,研究《红楼梦》真的不需要有多深厚的文学功力,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有十分不错的收益,我们普通读者也都可以成为《红楼梦》的专家。
众所周知,古代是一个礼法社会,对子孙来说,对自己的祖宗也应该起码的敬畏,一般人不会埋汰自己的祖宗。
曹寅一向以曹操的子孙自居,亲自撰写《续琵琶记》为曹操翻案。而据现代红学家考证出来,曹寅这一支的确是曹操子孙。然而,我们都知道,在《红楼梦》中,曹操可是“应劫而生”的“大恶之人”, “大恶者,挠乱天下”,“ 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和桀、纣等暴君和王莽、桓温、安禄山、秦桧等乱臣贼子并列,可以说是最不堪的!身为曹操子孙的曹雪芹又怎么会辱骂自己的祖宗呢!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曹雪芹不拘礼法,对自己的祖宗也是毫不含糊。这要另一方面说明了曹雪芹的伟大。
这更是无稽之谈!还是让我们以事实说话。除了敬畏祖宗,对长辈的名讳也是不可以乱说的。《红楼梦》中的黛玉就是这样做的: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黛玉的母亲是贾宝玉的姑姑贾敏,作为女儿,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在抄写的时候也要缺笔,不能写全。而黛玉是作者竭力称颂的人物,借雨村之口说出这个事,说明作者对黛玉的赞扬,认为黛玉明礼懂事,也由此可见,作者是对避讳是持肯定态度的。
如果作者果真就是所谓的曹寅孙子曹雪芹,那他应该知道自己的祖父还有一个号叫雪樵。曹雪樵的孙子竟然叫曹雪芹,这样的一种现代人都不会犯的错误竟然出现在礼法森严的清代,想想也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里恐怕有人会说,“号”也许不在避讳之列。那好,我们就以曹寅的“寅”来说事。且看下段: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因发幽情)
在这里,作者不仅将“寅”字写了出来,而且将之和春宫画联系在了一起,这简直是是作践这个“寅”字了!如果作者果真就是曹寅的孙子,试问,他会拿自己祖父的名开这样的玩笑吗?
在“第六十九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中,作者又再次提到了这个“寅”字,这回更是过分:
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这里的“寅”竟然和“入殓”放到了一起,太不吉利了吧!
由此可见,作者丝毫没有避讳“寅”字的意思,说其是曹寅的子孙,岂不是贻笑大方!
这样说来,作者不可能是曹寅的子孙。
我们再从“避讳学”的角度来看一下《红楼梦》的成书年代。
古代之人,除了要避父母长辈的讳之外,还要避皇帝的名讳以及官方规定的一些圣人的名讳。
在清雍正三年,清世宗雍正帝决定进一步对孔子表示尊敬。由于孔子名丘,于是雍正规定要避这个“丘”字,所有的“丘”字一律写成“邱”字,就算是姓氏也不例外。这样一来,所有的想要读身上进的文人再也不能写这个“丘”字了,否则就是和朝廷过不去。



这是庚辰本的截图,这里的仍旧用了“丘”字,由此可知《红楼梦》成书起码早于雍正三年之前,抄书之人都是一些稍通文墨的底层文人,他们对避讳不会看重,而是原书上是什么他们就跟着抄什么。
但将《红楼梦》整理出版的程伟元和高鄂可不一样,他们对避讳有着高度敏感的神经,因为稍有不慎,那可是掉脑袋的事情,在乾隆一朝也是“文字狱”最为风行的时期,他们能不谨慎吗?我们且来看看同样的一段话,程高本上是怎样的:



程高本严格进行了避讳,将原本的“丘”字写成了“邱”字,由此可以说明避讳“丘”字是真实的。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清高宗乾隆帝名弘历。乾隆皇帝一登基,就决定对这个“强”字动刀,“强”的繁体字是“強”,拆分开来就是“弘虫”,这让乾隆帝很是不爽,于是他决定将“強”字改成“强”字,这样他就不是虫子了。这样的规定直到民国才改了过来,“强”又变成了“強”,只是后来简化的时候,又变成了“强”字,成了唯一一个简体字比其繁体字笔画还多的字。
我们且来看看这幅图:







左边的是“庚辰本”,仍旧用的是“強”,右边的程高本用的是“强”。程高本是严格避讳的,而庚辰本显然是成书于乾隆之前。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红楼梦》的作者应该不是红学家们所说的曹寅的孙子,而且这本书的成书时间不是红学家们所说的乾隆时期,而是起码在雍正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康熙中期(因为以手抄本流行还需要很长时间),这些都充分支持着笔者的观点,《红楼梦》的作者是一群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而这本书的主旨则是“反清悼明”!
这样说来,许多读者拿红学家们的观点来质疑笔者的理论基础已经完全倒塌了。这即是笔者对之前诸多网友的质疑的回应,谢谢大家!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7 21:43:53 +0800 CST  
@重叠震撼2011 2017-03-17 23:17:26
@正气歌声 58楼 2017-03-17 21:43:00
用”避讳学”看《红楼梦》作者及成书年代
《红楼梦》讲到这里的时候,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笔者的基本观点了,笔者在此再复述一遍:《红楼梦》即是“风月宝鉴”,这其中的“风”指清风,“月”指明月,《红楼梦》即是一部反清悼明的隐写历史的“史书”。
许多读者还是不明就理,他们受主流红学的影响,坚持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江南织造曹寅的孙子,是乾隆中期人。......
-----------------------------
我白天要上班,晚上才有时间构思写作,实在抱歉。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7 23:26:22 +0800 CST  
@a007qhlj 62楼 2017-03-18 14:15:00

那些红学家看了楼主的研究,估计都要哭了。要么只研究了点末节,要么就全是错的。哈哈
—————————————————
其实他们早就知道自己是错的了,但是他们是不会承认的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8 14:21:38 +0800 CST  
用元春之死影射袁崇焕冤案
在“癸石”第八十三回中,我们从甄宝玉口中得知他家有一个“做尚书的四十余岁兄辈带兵打仗,屡获战功,却被奸人诬陷,已经凌迟处死”。很明显,这个人是影射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袁崇焕。甄家是贾家的影子,在甄家发生的事情,也必然会有贾家发生,这也即意味着贾家也会有一个“带兵打仗,屡获战功,却被奸人诬陷,被凌迟处死”的人。
那个这个人会是谁呢?看到“癸石”第九十回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个人竟然就是元春!
在“癸石”第九十和九十一回中,领兵抵御贼寇的元春被诬“与戎羌勾结,收受贿赂,已经凌迟处死”,这分明就是袁崇焕冤案的翻版!



(元春是主流红学的一个“死穴”,但实际上她在原著中影射袁崇焕。)
一直以来,元春都是一个“谜”。依据主流红学家们的想法,《红楼梦》就是“曹家家事”,“曹贾互证”。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我们暂且不说贾府的“荣国公”和“宁国公”是曹家难以企及的高度,单单元春这个皇妃,也是曹家所不可能有的!曹家只是包衣,其女子是没资格嫁给王公贵族的,更别说是进宫当皇妃了!
只是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元春竟然会影射袁崇焕,作者的构思实在超出我们的预料!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元春的判词、图和曲子,其实作者早就将元春的命运写了出来!
在第五回元春判词的画里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个香橼,这个“香橼”的“橼”字也是 “袁”字的谐音,而弓则是指武器,也代指战争。而在这一回中,贾政做梦又梦到了“猿”,实在是太直白不过了。
第五回里元春的判词和曲子与本回中的故事完全都对应上了,而那句很有名的“虎兕相逢大梦归”我们现在就能完全明白了,“虎兕相逢”即是指战争,程高本中将其改成“虎兔相逢”,这显然是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反而坐实了元春因战争而死!
第十六回中说,元春被封为“凤藻宫尚书”,袁崇焕也担任过“尚书”,影射得更为直白。
在第五回元春的曲子里还有一句“望家乡,路远山高”比较奇怪,因为小说中贾家住在京城里,贾家人还动不动就去宫里探望元春,元春有次还叫太监从宫中带了几条谜语要大家猜,双方应该住得很近,怎么会“望家乡,路远山高”呢?
其实这里的“望家乡,路远山高”有两层意思,一是元春遇难之时,虽然离家乡很近,但根本无法传递消息、要大家早作防备,所以是“路远山高”,另一层意思则是影射袁崇焕的名讳!现在的版本,由于是简体字的缘故,无法显出作者的本意。“远”字的繁体字是“遠”,而高和崇是一个意思,这里很巧妙地把袁字和崇字都嵌了进去。所以,在“癸石”第五回中的这里出现了一条署名为“畸笏叟”的批语“此句触眼,命删去另改。畸笏叟”,因为这里实在是太过直白了,很易让人联想。
如果有人还觉得这个很难接受的话,我们再来看看元春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所作的谜语: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的谜底倒一点也不难猜,就是“爆竹”,俗称“炮仗”。爆竹在爆炸时,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这正是一个“焕”字!
爆竹最终的命运是粉身碎骨,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会分崩离析,而袁崇焕最终的命运是被凌迟,也即是“粉身碎骨”!
如此看来,元春即是影射袁崇焕。在真实的历史中,袁崇焕一死,大明王朝的江山也到了尽头。而在“癸石”中,元春一死,贾府被查抄,紧接着遭遇贼寇入侵,曾经风光一时的贾府也到了末日。贾府也即影射着皇宫。
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两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在甲戌本上有条批语:“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这里的“元宵”即是“袁消”,袁崇焕死了以后,明朝也就到了灭亡的时候了!
很显然,作者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可谓是刻骨铭心,认为袁崇焕死得太过冤屈。所以在批语中写道“千古尘网谁抛撒,入彀尘民多少家,繁嚣终有梦醒时,展眼忠骨焕烟霞”,在这里又再次提到了“焕”字。


(作者对袁崇焕的冤案寄托着无限的同情和悲痛。)
紧接着,又在夹批中写道:看此句,批书人亦心如刀割,不知如何作批。只再赋诗一首以发感慨:英雄爱向群山立,古今茫茫秋思飞。伤感不晓因何起,多少壮怀却化泪!
从这些批语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对袁崇焕的冤案寄托了无限的同情和无比的痛心!
在历史上,对袁崇焕一案,一直是众说纷坛的。有人认为他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误国奸臣。至今仍是各执一辞,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主流史学界是倾向于前者的,外国人编写的《剑桥中国史•明史》也倾向于袁被冤杀。
在《红楼梦》中,元春之死固然是一个十分重大的事件,但这只不过是为黛玉之死这个更大的事件做铺垫而已!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8 22:12:59 +0800 CST  
《红楼梦》“明珠家事”的背后
乾隆皇帝在读到《红楼梦》之时说过,“此明珠家事也”!这是乾隆帝对《红楼梦》的第一印象,因为他对明珠家的生活是十分的熟悉的,而《红楼梦》中也的确有许多明珠家的影子。
明珠,即纳兰明珠,康熙时大学士,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
乾隆对《红楼梦》的评价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和曹家根本无关。明珠家的生活岂是一介包衣曹家所能比拟得了的!
明珠之子即纳兰性德,是有清一代著名的大词人。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由此可知,纳兰性德身份十分的显赫,不是等闲之辈。



(纳兰容若,是有清一代最伟大的词人。)
他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他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这一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去世,年仅三十岁。
说红楼梦是明珠家事,是因为《红楼梦》的贾府的生活和纳兰家有诸多相似的地方,而贾宝玉身上也有容若的诸多影子。而且在大量的纳兰的诗词作品中,与《红楼梦》和贾宝玉暗合之处非常之多。
例如在纳兰诗《饮水诗•别意》六首之三就有: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又《饮水词》中《於中好》一阕是这样: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又有《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红楼”二字在纳兰诗词中反复出现。还有在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作》一阕前首三句云: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葬花”二字则始出于此。
由此可知,《红楼梦》中的的贾府的确有许多纳兰家的影子,作者显然是借鉴了不少纳兰家的事情。
《红楼梦》当然不是纳兰容若所写,因为身为满清贵族,容若没有反清悼明的思想基础。而且容若早就在康熙二十四年就去世了。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笔名)则在壬午年除夕去世。而康熙年间的壬午年是康熙四十一年,距离容若去世已经足有十七年之久。由此可见,尽管贾宝玉身上有着容若的诸多影子,贾府的生活和纳兰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容若绝对不可能是这本书的作者。
但很明显,作者和其相当交好,对纳兰家相当熟悉,甚至可以经常出入纳兰家,否则书里不会有这么多纳兰家的影子。而在历史上,纳兰容若结交的也都是一些“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他们或穷困潦倒,或抑郁失意,纳兰性德同情他们的遭遇,也爱惜他们的才学,所以他既为友人仗义疏财,又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这就使其所居渌水亭成为了当时京城文人雅客齐聚之所。笔者认为,《红楼梦》的真实作者也即隐藏在他们中间。
也正因为此,作者对纳兰家以及容若其人都是十分熟悉,并能将其作为素材融入到《红楼梦》中。笔者认为作者他们和容若交往还有另外的目的,即是从纳兰家这样一个满清贵族之家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比如说袁崇焕一案的内幕以及别的一些重要的史料。
许多人认为清廷表彰袁崇焕的功绩不过是清廷为了恶心崇祯皇帝而刻意制造出来的。其实清廷不仅表彰了袁崇焕,还表彰了张苍水、夏完淳、阎应元等一大批抗清志士!
这些人中,对清廷威胁最大的当数张苍水先生了。


(张苍水是先生是明清之际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1645年(清顺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
1664年(康熙三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张苍水遗骨的安葬是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建坟后,为避清廷耳目,称之为“王先生葬处”。墓前仅草草立一碑石,石上题“王先生墓”。
一直到了乾隆时期,张苍水先生的坟墓才被发现,清廷为笼络人心,下令为张先生修墓。乾隆皇帝为笼络人心,还给苍水先生追谥 “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至今其墓碑上还刻有“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而那些为满清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功狗”们,则都被清廷打入了“贰臣传”,比如洪承畴之流。


(张苍水先生之墓。清廷修葺张先生之墓有收买人心之嫌。清廷收集了大量史料,表彰了数千名反清义士,是因为江山稳固,自信心十足,没必要害怕而造假。)
虽说清廷此举是为了笼络人心,但基本的客观公正还是有的,并没有也不需要刻意隐瞒什么,因为此时的清廷相当的自信。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在乾隆初年,清朝政权稳固,经济迅速恢复,各种反清势力也都基本上销声匿迹、只能隐藏于地下活动了。
由此可见,清廷对袁崇焕平反所用的史料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而《红楼梦》的作者显然是早就知道了这样的史料,对历史进行了沉思,“二十年来辩是非”,终于得出袁崇焕是被冤屈的结论。而《红楼梦》中所写的元春被冤屈的故事和乾隆帝拿出来的袁崇焕被冤屈的故事如出一辙即是明证。
《红楼梦》的作者和满清贵族交好,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明史”案的缘故,大量的史料湮没不存,而他们想要完成这样一部“反清悼明”的“史书”,也只能从方面着手来获取大量的史料。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红楼梦》这群作者们的坚忍不拔!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19 22:36:17 +0800 CST  
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

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从此以后,这块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最为宝贵的玉不知所纵,其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迷。


—————————————————
@桃花帘外东风软 70楼 2017-03-20 14:49:00

这两句话,明显矛盾了
—————————————————
没注意,谢谢啦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20 15:06:48 +0800 CST  
@月樵夫 72楼 2017-03-20 17:14:00

第一次把我从伪红学中脱离出来得是V哥掰谎,但是觉得V哥研究得时间较短;然后又拜读了不少帖子,彻底对伪红学抛弃了,现在也在尽自己得一点微博之力进行真红学得传播。有个疑惑请教楼主,现在得《旧时真本》28回真实程度如何?虽然能与前80回印证,诗文写的也与前80回相差无几,但是很粗糙啊。
—————————————————
癸酉年距离作者去世的壬午年相差九年之久。在这九年间,文本相差甚远是很合理的。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20 17:43:28 +0800 CST  
为什么说黛玉影射崇祯帝
由于是已经到了书的收尾阶段,《癸酉本石头记》(以下简称“癸石”)每一回都可谓十分的精彩,所有的人物命运以及之前种种伏笔都能对应得上,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然而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真可谓是鬼斧神工之作。
在这其中,又以第九十七回到第九十九回这三回最为精彩,在这三回中,贾府的所有主子中,竟然就剩下了最无经验的黛玉!黛玉冤杀小红的故事分明就是崇祯帝冤杀袁崇焕的翻版!小红一死,贾府自然而然就被贼寇和戎羌分别侵占。
在前面我们说过,元春影射袁崇焕,元春一死,贾府也就衰落了,袁崇焕一死,大明江山也走到了尽头。很显然,作者对这一冤案还是意犹未尽,又让其再次上演,这次搬到了贾府之中。由于贾府有九道门,影射着皇宫,此时的唯一的主子黛玉自然也就影射着崇祯帝。


(黛玉的来历不凡)
许多人对黛玉影射崇祯皇帝感觉很是有些突兀。其实《红楼梦》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有伏笔,绝不会空穴来风,作者早就暗示了黛玉的来历!
首先,黛玉是绛珠草。绛珠草是红色的草木,即其心是红色的。而她又姓林。我们知道自朱元璋的儿子辈开始,朱明皇室就严格遵循着五行相生的起名方式,到了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的时候,正好就是“木”字辈,明朝最后两位皇帝朱由校和朱由检以及南明的弘光帝朱由崧、永历帝朱由榔等都是木字辈,木多了自然就成林了。



其次,黛玉的身体多愁多病身,犹如多病的西施。而我们知道,崇祯帝即位时,大明王朝其实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将林黛玉比作西施,当然不是说她是红颜祸水,而是说她和西施一样,经历亡国(西施作为吴王夫差的妃子遭遇亡国之恨),暗示崇祯帝是亡国之君。
再次,就是在“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只有两个人抽到了“天”字牌。一是贾母,另一个即是黛玉。
贾母是老祖宗,暗指朱家老祖宗,即明太祖朱元璋。所以她抽到天牌的时候,那牌令很是有气势:“头上有青天”,而最后一张更有气冲斗牛:一轮红日出云霄!这也喻指新生的大明王朝如红日初升,直奔云霄!
而黛玉虽然也拿到了天牌,却是一副“末日”景象——“良辰美景奈何天”! 这也暗喻着崇祯皇帝面对无限大好河山(“良辰美景”),却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和前面笔者重点向大家提起过的“末日”是十分契合的!
这句诗是出自《牡丹亭》。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有提到:“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这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也绝非闲笔,前面一句应该是讲崇祯帝面对大明江山无可奈何,而后一句的“赏心乐事”应该是指满清夺得天下,由于江山不再属于大明,所以是“谁家院”。



(黛玉影射明思宗朱由检)

讲到这里,恐怕还是有人会说笔者牵强附会了。其实,《红楼梦》的每一个细节作者都不是随随便便写就的。我们都知道,由于“明史”案的缘故,有许多话不能讲、许多事不能说,只能以这样十分隐蔽的方式隐藏其中,而这也应了“风月宝鉴”隐写历史的手段。如果不是作者故意留下这么多的暗语,为什么笔者每次的“牵强附会”都能自圆其说呢?
在“癸石”的第八十三回“史太君临终念子孙 王夫人膏肓托儿女”中,更是将这一影射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一回中,王夫人意外地被金钏的鬼魂拉入水中生病、后又误服药物而死。王夫人之死这样的重大事件在前面也有伏笔,即是在第二十五回里有马道婆向贾母解释关于“促狭鬼”的故事。由此可知,《红楼梦》中无闲笔,每一个看似不经意写着玩的东西在后面的文本中都能找得到对应。
如果对明史有所了解,应该会知道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死法和这里的王夫人是惊人的相似!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游船戏耍。在桥北浅水处大船上饮酒。又与王体乾、魏忠贤及两名亲信小太监去深水处泛小舟荡漾,却被一阵狂风刮翻了小船,不小心跌入水中,差点被淹死。虽被人救起,经过这次惊吓,却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后来朱由校饮用一种叫“灵露饮”的“仙药”而驾崩,时年二十三岁。


(王夫人影射天启帝朱由校)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王夫人即影射天启帝。在“癸石”第八二十回“王熙凤病求千翼方 林黛玉闷作十独吟”中,王夫人似乎预感自己时日无多,特地跑去潇湘馆找到黛玉,像是临终托孤似的对黛玉说“姑娘也知道宝玉是我的命根子,他若不好了,我也没什么意思了。若宝玉一生事业付之东流,岂不全完了?我把宝玉交给你了,从此你可不能再陪着他顽闹了。”
而我们知道宝玉影射玉玺即最高皇权。天启帝朱由校无子,兄弟六人只剩下其和五弟朱由检。他也只能将帝位(最高皇权,即“宝玉”)交给弟弟信王朱由检。这里王夫人将宝玉交给黛玉,也即影射这一历史事件。
如此说来,黛玉即是影射崇祯帝。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联想“黛玉葬花”,是不是有着更深层的寓意呢?
花,即“華”也,段玉载《说文解字.华注》中讲道“『华』俗作『花』,其字起于北朝。”这样说来,“葬花”也即是“为中华送葬”!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许多未能读懂这本书的人却将黛玉葬花看作是多愁善感、感时伤怀的无病呻吟,或者说这是矫揉作秀的行为艺术。


(黛玉葬花不是行为艺术,而是有着深刻寓意的)
林黛玉葬的不是花,葬的是残红,那满地堆积、四处飘零的残红落花,不正隐喻着被无辜屠杀的血泪斑斑、白骨累累的尸骸吗? 正如同警幻仙子所说的那样“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为我华夏无数死难同胞而一哭,也为我华夏这亘古未有之浩劫而同悲!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20 22:31:14 +0800 CST  
林黛玉和林红玉:袁崇焕冤案的“再次上演”
《癸酉本石头记》的第九十七回“鸳鸯女谮语泄天机 绛珠仙泪尽抛全生”是《红楼梦》全书中最重要的一回,是真正的“大过节、大关键”也!
小红御敌有方,致使贾蓉贾蔷(“蓉蔷”,谐音戎羌,即影射满清)始终无计可施,令人眼前一亮,然而她的命运却是非常不幸的,她是被黛玉冤枉而活活打死的,令人叹息不已!


(真正的小红远非《红楼梦》电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而是才干突出的奇女子。)
行文至此,许多人质疑这段故事的合理性,他们认为女子不会轻易地介入战争之中。之前笔者已经用才女谢道韫和妓女葛嫩娘的故事作了说明,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在乱世之中,女子奋起反抗抵御贼寇的故事并不少见,历史上比比皆是。既然《红楼梦》是一部隐写历史的“史书”,出现这样的情节一点也不奇怪。何况,作者早就在前面林四娘的故事为这一节作了铺垫!

林四娘和黛玉一样,都姓林,但请别忘记了,小红原名叫做林红玉,她也姓林!林四娘除了影射林黛玉,也影射林红玉。两个人都姓林,都同样指挥抵抗贼寇,最后也都死了。另外,林红玉还和南宋有名的巾帼英雄梁红玉同名,而梁红玉同样是在抵御金人(即戎羌)的战争中大放异彩,可能作者也有将其比作梁红玉的意思。
这当然绝非闲笔,说明以后必然会有黛玉之间有交集。小红死于宝钗使出的反间计,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早就有过伏笔。宝钗为了脱身,使出“金蝉脱壳”之计,让小红误会了黛玉。在小红的“这桩风流案”卷入金蝉之壳,逃脱的是宝钗,落壳的是黛玉,栽赃黛玉,制造红玉和黛玉之间矛盾,为红玉和黛玉之死伏线,手笔之大非作者无人能及!
黛玉一向小性,尖酸刻薄,生性多疑,这在前文已经多次有所体现。而在这回中,反间计的情节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小红没有死,贾家应该不会这么容易溃败。小红被打死之后,众人一哄而散,贾家也即必败无疑。这也影射着袁崇焕一死,军心涣散,再无斗志,在满清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贾家被贼人侵占,黛玉上吊自杀也就成了必然的悲剧,这也即影射着崇祯帝面对绝境也就只能选择上吊自杀!
让我们再从黛玉和小红的名字来看问题。
之前在第二十四“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回是这样说的:
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他“小红”。
而在历史上,崇祯皇帝杀死袁崇焕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袁崇焕的名字中有个“崇”字,犯了崇祯的名讳!


(袁崇焕的冤案在《红楼梦》中被反反复复提起。)
作者构思居然如此缜密,连这么细小的地方都能想得到!、
而在本回中黛玉说过这样一段话:“想我也是个糊涂的,心眼窄,只因他的名字叫个林红玉,我就不大高兴,搞的府里人都不敢叫他红玉,都改作小红。我是冤枉了他,认真抠死字眼,觉的红玉就是流血的玉,林红玉岂不说上我了?以后还改过来,仍叫他红玉吧。”
这其实也即是暗示确实因为袁崇焕的名字犯了崇祯皇帝的名讳,而这也是导致杀身之祸的原因之一,并暗批崇祯皇帝糊涂、心眼窄。
有人说这里太过牵强,其实是他们根本不懂得所谓“避讳”是什么意思!清太宗皇太极决心和大明分庭抗礼之时,所用的年号就是“崇德”,也即故意和“崇祯”用同一个字“崇”,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皇太极有意为之,宣告不再从属于大明,连你的年号我都敢犯冲了!
同时,红玉的名字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是“流血的玉”,这也暗示着小红的惨死!
在这回的一开篇,对鸳鸯有过一段心理描写:“前儿是三月十五,月又大又亮,今儿十七月还是这么圆,直照的地上明晃晃的,只是别叫人看见了才好。”
这段看似闲笔,实际上却是非常重要。作者故意在这里透露一个重要的时间点,那就是这一天是三月十七,而在这第二天,黛玉中了反间计误杀小红,应该就是三月十八,第三天是黛玉上吊的那天,自然也就是三月十九!
如果对明史有所了解,就会知道崇祯帝死于1644年4月25日,即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九日!
这恐怕不是作者随意写就的,而是在明确无误地告诉大家,黛玉即影射崇祯皇帝!
其实“三月十九”这个敏感的日子,在前八十回中也隐约出现过。即是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
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 “咱们且喝酒。”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麝月一掷个十九点……
这里的“充三杯之数麝月一掷个十九点”,即是指“三月十九”!我们且看这里的截图:



(三月十九隐藏其中!)
而在程高本中,程伟元和高鄂显然是有些慌了,害怕读者看出其中的端倪,特地将这个“九”字去掉了,所以如今的通行本上即是“以充三杯之数麝月一掷个十点……”但这样反而暴露了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以及诠释了《红楼梦》隐写历史的手法。
由此看来,黛玉冤杀小红即是影射着崇祯帝冤杀袁崇焕。前面笔者已经讲过,同样的故事在甄家和贾家也都上演过。甄宝玉所说的“做尚书的四十余岁兄辈带兵打仗,屡获战功,却被奸人诬陷,已经凌迟处死”,即是指袁崇焕冤案;而在贾家,领兵抵御贼寇的元春被诬“与戎羌勾结,收受贿赂,已经凌迟处死”,也是指袁崇焕冤案。加上黛玉冤杀小红,这已经是作者第三次提到这个冤案了!
由此可知,作者对这个冤案是何等的刻骨铭心!以至于要在书中反反复复地提起它!
而在黛玉打死红玉的时候,有这样的批语:“看到此处,直把人的心搅碎,不忍再看。颦卿过甚了,不禁泪如泉瀑。”
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本完稿于康熙癸酉年,即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3年),而袁崇焕冤案是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事情已经过去了六十三年,可批者依旧“泪如泉瀑”,由此可知他们对袁崇焕冤案的叹息!
袁崇焕冤案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明清之际一段挥之不去的公案,这恐怕也是每一个知道历史真相的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痛!


(袁崇焕墓)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21 17:56:28 +0800 CST  
黛玉之死
黛玉之死是《红楼梦》中最为重大的事件。
然而,一直以来,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由于没能找到以后的文本,一直是众说纷纭。程高的通行本的黛玉之死是一个明显的二流言情小说的情节,虽然也曾一度赚取了不少人的眼泪,但既然知道了《红楼梦》的本质上是一部隐写历史的“史书”,这样的剧情当然是荒谬绝伦了,是完全不符合《红楼梦》的原旨的,可能续书者故意想把《红楼梦》引向二流世情小说的方向吧。
刘心武先生不仅在“百家讲坛”上开讲了红楼梦,还给《红楼梦》写了续书,在刘先生的续书中,黛玉是沉湖而亡。


(黛玉之死是全书最为重要的事件。)
这显然也是不符合《红楼梦》的主旨的。因为《红楼梦》对水是很反感的,因为“清”属水。而黛玉也明确表示出对“水”的厌恶之情,这是在第二十三回之中。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全书中最美的一个情节。然而,许多读者只知道黛玉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葬花,殊不知“葬花”这一重要情节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回中已经上演过一次了。在《红楼梦》中,任何一件重要的事情,都会有预演和伏笔。
在第二十三回中是这样写的: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提议要将花扔进水里,黛玉明确表示反对,认为“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黛玉是这样的厌恶水,既然如此,她又怎么会选择刘心武先生所说的“沉湖自尽”呢?
那么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其实作者早就交代出来了。首先,是和黛玉的病情有关。
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那回中,贾母问起黛玉的病情,说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戌本的侧批是“为后菖菱伏脉”,也即是指为后面贾菖和贾菱给黛玉施加虎狼药埋下伏笔!
在《癸酉本石头记》第九十七回“鸳鸯女谮语泄天机 绛珠仙泪尽抛全生”中,贾家最后被流寇攻陷,贾菖、贾菱则在给黛玉服用的药中动了手脚,导致黛玉因为病体沉重而无法逃脱,而这也是她走上了绝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第五十一回里有一段“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的故事,胡庸医为晴雯胡乱下药,差点把晴雯给害死!而晴雯是黛玉的副本(“晴有林风”),在晴雯身上遇到的事情,在黛玉身上也是必然会发生的。这也是在影射后回黛玉被人下了“虎狼之药”的情节;在前几回中还有黛玉两次借故叫人捧打贾菖、贾菱的内容,也是为这里铺垫,我们看到为了本回这个情节作者居然事先埋下了这么多伏笔!


(黛玉的病情让贾菖和贾菱有机可乘,下“虎狼药”)
其次,从黛玉的判词和图册上来看,黛玉只能是最终选择上吊自尽。
黛玉和宝钗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是并列的,两人合用一个判词、合用一个图册。关于二人的图册和判词是这样的: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和“玉带林中挂”即是黛玉之死!“两株枯木”即是黛玉的姓氏“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即是一个“朱”字,而黛玉是“绛株草”,心是红色的,即是“朱”。而“玉带林中挂”则是再明显不过了,即是指上吊!
再次,黛玉上吊而死在前面早就有过谶语!
《红楼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各人的命运一般都由各人自己亲口讲述出来,绝对不会有例外。
比如金钏儿之死。在第三十回中,金钏儿对宝玉说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而我们知道,金钏儿的最终命运就是投井自杀!果然是一语成谶!
那么黛玉的命运呢?其实早就由黛玉亲口讲出来了!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书上是这样写的:
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这里已经是十分明显了,黛玉最终的结果是“拿绳子来勒死我”。在“癸石”,这里也有一条批语“此言不假,伏后文短命。”
而通过前面笔者的论述,黛玉是影射崇祯皇帝的,其冤杀林红玉(小红)也即是影射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
黛玉竟然是贾府最终沦亡的最主要的负责人,真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黛玉临死之前,将当年宝玉赠送给她的两块手帕放到了上吊的槐树旁边的柳树洞里。而这里的槐树又在不经意是点明了黛玉就是影射崇祯皇帝,因为崇祯帝也是在一棵槐树下上吊自尽的!
而这两块手帕也为宝玉和宝钗最终找到黛玉,为其收尸埋下伏笔,而这个故事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寓意的。
在乾隆年间,有一位叫“富察明义”的人写了《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成为红学史上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在这二十首诗中有几首揭示出来的情节明显与“程高本”所续的通行本的完全不同,所以红学界一至认为富察明义读到了原本《石头记》八十回以的的内容。
在关于黛玉结局的诗中有这样两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第十八绝)


(《葬花吟》伏黛玉之死)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指黛玉在第二十七回所作的的《葬花吟》即是她最终结局的谶语!这也即是说,黛玉之死应该跟《葬花吟》中的描写能完全对应上才行!
那么,黛玉之死是否真的如同《葬花吟》里面所讲的那样呢?笔者下回将为你详细讲述。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22 17:45:33 +0800 CST  
@assassin1997 78楼 2017-03-22 20:11:00

顶一下
—————————————————
谢谢啦,我会加油的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3-23 14:23:21 +0800 CST  

楼主:正气歌声

字数:220341

发表时间:2017-02-27 05:2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30 23:30:48 +0800 CST

评论数:3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