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红楼梦》中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原创 吴氏红学 2017-05-24 21:45
(作者:九峰真人)

《红楼梦》中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是高度的民族主义,由于构思的巧妙和写作手法的隐蔽,自抄本传播以来,一些人看不懂她的思想内涵。清朝被推翻以后,尤其是受胡适红学的影响,广大读者更是失去了对本书思想内涵的敏感和认知,形成今天附庸风雅的胡适派官方红学。一些红学家钻进一个包衣奴才家族,牵强附会地考证与对应曹家事,把改朝换代国仇家恨的宏大主题与民族主义情结,狭隘猥琐地解读为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红楼梦》既然是小说,他就不是天书,不管作者把主旨设计得多么隐蔽,我们可以看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播明遗民思想。作者既然要传播明遗民思想,那么,对于小说中绝大多数隐藏的秘密,读者只要抓住特殊的写作手法就能准确破译。

细心的读者在读《红楼梦》时会发现,作者关于环境或者风物方面的描写,有着非常鲜明的爱憎感情。

例如写月,典型的句子是林黛玉的诗句“口齿噙香对月吟”。大家不要简单认为这仅仅是写菊花的,即便是写菊花,看看“对月”是怎样的情怀,想象一下口齿噙香的少女形象,想象这样无限深情地仰望明月,你总不会说作者是憎恨月色吧。

同样,我们看作者写风,总是带着一些幽怨或者消极的态度,不管哪里写风总是带来一阵凄凉与忧思。比如第63回一个象牙签,内容是“风露清愁”,这实际就是表达“刻骨”地感受“风露清愁”。这么深刻的文字,你只要来回多读几遍,一喉二歌的意思就彰显出内涵了。即便还不能感悟风所“露”出的是“清”,也能体会到作者对风的感情色彩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了吧。

书中大量的事物,作者都给予鲜明的褒贬感情,这不就是写作规律吗?

知道了这种写作规律,我们就可以把作品中的事物,褒贬或者爱憎分成两类,我常常叫做两个阵营。

一、作者憎恶的阵营:

事物: 風、金、水、瓦。

季节: 秋、冬、霜、露、凉。

感觉:愁、芬。

动物:犬、羊、兔鶻、蟹、鹤。

植物:松、兰、蕙、蘅芜、葫芦。

颜色:碧、青、黑、绿、幽、水、桂。

方位:东、北、东北。

字:满、刘、钱、达。

二、作者喜爱的阵营:

月、玉、柳、红、朱、赤(红色的各种称呼都是)、香、三春、南、东南、西南、梅花、 荷花(芙蓉)、桃花、柳絮、海棠、菊花、茗茶。

其实根据书中对事物的爱憎感情色彩,把书中的人物也可以划分两大阵营。这个问题以后会专门讲到。

《红楼梦》的起点是《风月宝鉴》。然而,很多人却误以为是“风花雪月”的故事。大家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宝鉴就是一段历史。作者写一段历史就在这表面的风花雪月之中,划分出爱憎两大阵营,我们只要深入揣摩作者的用意就能破解出来。

登泰山途中有一著名的 “虫二”石刻,这是告诉游客,那里正是“风月无边”的地方,游客在此都领会到古人的文字游戏无处不在。而《红楼梦》正是利用变化无常的文字游戏,抒发明遗民激愤的思想感受,其中这“风月”二字就是被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红楼梦》中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我们选择书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深入解读之后,大家就豁然开朗了。首先看“风”字。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第63回群芳夜宴中,林黛玉抽了一个签——风露清愁。这是刻在骨头上的字,他的深刻性不容质疑。这明确告诉我们,风是显露清愁的。换句话说,清就是用风来隐藏的。这就是所谓真事隐,隐就是隐去“清”字,存了一个假字“风”。“风露清愁”这句顺便就把“愁”字和“清”关联起来。

关于“风”字,简化字很难完全表现作者在全文中的构思和巧妙辱骂。大家都知道一个字谜“虫入凤窝鸟飞去”,这个字就是一个風字,风字里有一个讨厌的虫,红楼梦中多处渲染毛毛虫,这实际是作者在说风的核心就是虫。清就是个虫子,大火烧过的毛毛虫,灰头土脸令人作呕。清人的皇帝就是毛虫窝里的皇帝,因此作者还用母蝗虫来讽刺和辱骂清人皇帝。小说中的蝗灾不是蝗虫的灾害,而是改朝换代后,毛毛虫皇帝带给汉人的灾难。

那么“月”字呢?“月”字是“明”字的半边,以月代明正是把明清两个朝代巧妙地幻化为风月两个事物。

如果我们用一喉二歌去解读小说的一些诗句,就会恍然大悟,比如:“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大家也许觉得“月不分明”被断章取义了,实际在古代文章没有标点的情况下,人们阅读时需要反复揣摩断句,因此“月不分明”也就在反复揣摩中心有灵犀了。

在读通行本的时候,很多人读不到作者用“明”字做的文字游戏。比如,大家观察一下“晴”字,就是因为有这个明字藏在字中,小说在几个地方都借以表达悼明感情。因为通行本的篡改而把这个晴字给改为清,或者作者直接要表明是“清”的时候,被用“晴”字反改,正好颠倒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抹掉一喉二歌的创作技巧。

在清朝曾经发生过“清风不识字”文字狱案。清代文字狱的兴起,并非完全的空穴来风,文人文字游戏确实在政治言论上,对清朝统治秩序产生严重的威胁。大家熟知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造成了文字狱。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这个故事,说是江南一个无辜的书生,看到书本被风吹得翻动,就来了灵感写下“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诗句,导致被杀。其实这个案件并非如此简单。当事人徐骏其实不是简单的书生,而是第八名进士出身,因为他在奏折中玩文字游戏故意用“狴下”,借以羞辱或者贬低雍正皇帝,雍正隐忍贬他为庶民。徐骏回乡之后,并未就此噤若寒蝉,在明知有人监控的情况下,依然我行我素,写下了“清风不识字”名句,连同他的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作为证据被捕。事发后,他一开始还慷慨陈词,极力申辩,当过堂要用刑时,他立马全部承认了诗句影射的事实,最终他被处死。他的父亲徐乾学留下的江南最大的藏书楼“传是楼”也被付之一炬。“风”、“月”,在清初明遗民的笔下有着不谋而合的影射含义和目的。

搞明白风月的用意,再想想历史被称为宝鉴,《石头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大家该重新解读了。如果可以翻译的话,风、月就直接可以翻译为清、明。《风月宝鉴》也就成了明清历史。这样,小说的名字就揭示了故事的内涵,大家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就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

《红楼梦》中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有红友问,我看小说是写金玉故事呢,怎么就成了明清历史了?有些字我不用解释,例如,“满”、“金”直接就可以代替清,清就是由金演化而来的,入关前曾经叫金。我一直说《红楼梦》作者是悼明骂清,那么作者怎样用金骂清的呢?

在小说中最直接的地方是闹学堂一回,作者直接模仿泼妇骂街:“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书中金荣、金寡妇、金鸳鸯是什么东西就在一个“姓”上联系到了一起。

刘姥姥也不例外。繁体字的“刘”是“劉”,卯字本身就含有一个刀字,又有部首是立刀,是带着两把刀的金字。这是杀戮汉人象征的代表。历史上能代表清人的是谁?大家可以在全部清人中自己选出一个代表来。由“劉”字我们可以联想到书中作者反复骂的字:钱。钱的繁体字是“銭”,是一金字加两把戈,和劉是异路同归。因此作者在书中骂钱处不是对钱而骂,而是声东击西。例如,“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錢,没有不了的。”又如,“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搪塞?真似暴发新荣之家,滥使银錢。”

如果说钱字不是骂清的,那么我们看看程高本中高鹗的删改就明白了。在第四回“自谓花上几个臭錢”处,高鹗删除一个“臭”字。又如,第75回删去“便是活佛神仙,没了錢势,就不去理他”和“怨不的他们把錢当命,多少世宦大家出身的,若提起錢势二字,连骨肉都不认了”等重要内容。高鹗删改是看到了錢字的危险,而今人用简化字就很难领会其意了。

只要我们把作者赋予读者的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搞明白了,《红楼梦》这部书隐含的思想内涵也就不难理解了。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5-24 22:55:28 +0800 CST  
《红楼梦》中四次接驾的甄家是指曹家吗?
吴氏红学 2017-05-06 23:46
(作者:九峰真人 至真斋主)

《红楼梦》中四次接驾的甄家是指曹家吗?

《红楼梦》第十六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胡适据此指出“独他家接驾四次”正好与康熙六次南巡时曹寅接驾四次完全对应上。胡适派红学家们也都把这种附会当做了铁证。顾颉刚是胡适的坚定支持者,他因为写曹寅传,搜集到了翔实的资料,发现曹寅不是四次接驾,而是五次!

其实,翻开历史,我们不难查到康熙南巡足迹。下面我们看康熙南巡与曹家接驾:

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曹玺为苏州织造(计划接驾,但曹玺死于南巡前而改为他人应急)

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

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曹寅作为江宁织造(南京)接驾。

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曹寅作为江宁织造(南京)接驾。

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曹寅作为巡盐御史(扬州)接驾。

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曹寅作为江宁织造(南京)接驾。

康熙四十六年:第六次南巡。曹寅作为江宁织造(南京)接驾。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曹寅是五次接驾,跟《红楼梦》中提到的四次接驾根本对不上号!怎么四次接驾就是指曹家?

又《振绮堂丛书》内有《圣驾五幸江南恭录》一卷,记康熙四十四年的第五次南巡,写曹寅既在南京接驾,又以巡盐御史的资格赶到扬州接驾;又记曹寅进贡的礼物及康熙帝回銮时赏他通政使司通政使的事,甚详细。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也说:四次南京接驾,一次扬州接驾。也就是说曹寅一共五次接驾。

《红楼梦》中四次接驾的甄家是指曹家吗?

《红楼梦考证》插图

胡适在喊出四次接驾后,得到俞平伯和周汝昌的赞同,胡适的观点很快就影响了全国人。顾颉刚发现问题后给胡适写信,说史料记载曹寅接驾应该是五次。胡适傻眼了,只用了百许字表示曹家确实是五次接驾。

俞平伯、周汝昌很聪明,他们从此不再提曹寅接驾的事了,也不再进行“甄家四次接驾”的考证。然而,胡适的错误至今仍被他的支持者们当做《红楼梦》写曹家事的“铁证”,喋喋不休地拿曹家五次接驾对应《红楼梦》中的四次接驾。有的人也发觉曹寅五次接驾对应不上四次接驾,于是就说,《红楼梦》中说的四次接驾指的是曹寅在南京接驾,在扬州接驾不算。总之,胡适的追随者们总是要想方设法把《红楼梦》附会成曹家事,把本是化名的增删者“曹雪芹”安在曹寅的孙子头上。

其实《红楼梦》这段情节很明确说的是“太祖仿舜巡”。胡适及其追随者们完全不顾“太祖”、“仿舜巡”关键词。再说,清朝的太祖可不是康熙,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始终龟缩在辽东,他从未到过中原的江南。“太祖仿舜巡”跟曹寅接驾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从宋朝至清朝,宋、辽、金、元、明、清六朝开国皇帝都有“太祖”庙号,辽,金,元,清太祖可以直接排除,因为他们在位时并未入主中原,故南巡是绝无可能,更何况明确说出扬州姑苏南方地名以证。唯有宋朝和明朝两太祖之一有此可能,排除宋朝无需多言,因此,《红楼梦》里的“太祖仿舜巡”只能是指明朝。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5-27 07:03:21 +0800 CST  
《红楼梦》中的符号人物是深入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原创 吴氏红学 2017-05-28 21:58
(作者:九峰真人)

《红楼梦》中出现的角色人物和涉及到的历史与传说人物,有人做过统计,共出现了721个;另外提到了古代帝王23个,古人115个,后妃18个,列女22个,仙女24个,神佛47个,故事和传奇里人物13个,共262个,这两项加起来总共有983个之多。

我研究了一下,还有一部分人物,甚至很重要的角色人物没统计到。由于现存《红楼梦》内容属于原著的只有前八十回,而八十回后还会出现多少人物,那还是很不确定。因为后面发生了很多呼之欲出的故事。比如,我们可以肯定的妙玉在瓜洲渡的情节,王熙凤知命强英雄情节,贾府被查抄等重大故事场景,必定会有前文未出现过的角色人物参与进来,总数超过1000人是必然的。

这里,我只挑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四个主要人物,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这四个人物是我们把握《红楼梦》思想内涵的关键。

《石头记》的前身是《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一文中,我对一些有特殊寓意的风物做了两大阵营归类。其实在人物方面也可以做这样的归类。有兴趣的读者如果根据作者的感情倾向性,对书中的人物进行阵营归类,一定会有很多惊喜发现,从而对《红楼梦》的认知有新的收获。

《红楼梦》中的符号人物是深入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先说贾宝玉。贾宝玉的大名究竟叫什么?作者不断地设置悬念,但始终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

例如,林黛玉进荣府时说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这里提到贾宝玉的小名是宝玉,就留下悬念了,他的大名是什么呢?

在第十六回,秦钟的魂魄遇到索命鬼,只说他的一个朋友小名叫宝玉的,连判官都吓得惊慌失措,只怪小鬼们贸然行事,生怕带来麻烦,这要是说出大名,还不直接连阎王也得吓坏了?

在第三十一回,史湘云说道:“宝玉哥哥不在家么?”贾母回应的是:“如今你们大了,别提小名儿了。”

我们再看书中的一段情节:

贾母又问:“你这哥儿也跟着你们老太太?”四人回说:“也是跟着老太太。”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贾母笑道:“也不成了我们家的了!你这哥儿叫什么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的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贾母便向李纨等道:“偏也叫作个宝玉。”李纨忙欠身笑道:“从古至今,同时隔代重名的很多。”四人也笑道:“起了这小名儿之后,我们上下都疑惑,不知那位亲友家也倒似曾有一个的。只是这十来年没进京来,却记不得真了。”贾母笑道:“岂敢,就是我的孙子。人来。”众媳妇丫头答应了一声,走近几步。贾母笑道:“园里把咱们的宝玉叫了来,给这四个管家娘子瞧瞧,比他们的宝玉如何?”

书中还有一段情节也提到了贾宝玉的小名:

晴雯听说,一发急红了脸,说道:“我叫了他的名字了,你在老太太跟前告我去,说我撒野,也撵出我去。”麝月忙道:“嫂子,你只管带了人出去,有话再说。这个地方岂有你叫喊讲礼的?你见谁和我们讲过礼?别说嫂子你,就是赖奶奶林大娘,也得担待我们三分。便是叫名字,从小儿直到如今,都是老太太吩咐过的,你们也知道的,恐怕难养活,巴巴的写了他的小名儿,各处贴着叫万人叫去,为的是好养活。连挑水挑粪花子都叫得,何况我们!连昨儿林大娘叫了一声‘爷’,老太太还说他呢,此是一件。二则,我们这些人常回老太太的话去,可不叫着名字回话,难道也称‘爷’?那一日不把宝玉两个字念二百遍,偏嫂子又来挑这个了!”

但是,作者始终也没说出贾宝玉的大名是什么。为什么不说?这就是不写之写,大家可以合上书本,用心思考一下历史上什么东西的别名叫宝玉呢?其实,宝玉是作者对玉玺的人格化,本不是一个具体人物,更不是谁的自传。

在古代,玉玺的民间说法就叫宝玉,大家熟悉的凌濛初《拍案惊奇》的初刻卷三十一《何道士因术成奸 周经历因奸破贼》开篇就有这样诗文:

天命从来自有真,岂容奸术恣纷纭?

黄巾张角徒生乱,大宝何曾到彼人?

这里的大宝就是玉玺,也可以说是皇权。

《红楼梦》第5回,仙曲《枉凝眉》写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一个是美玉无瑕”。贾宝玉一生愚顽,怎言无暇,自古无瑕之玉只有一块,那就是和氏璧。楚国美玉和氏璧被一统天下的嬴政收为囊中之物,后打磨雕琢为传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传国玉玺的玺文是李斯篆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与贾宝玉所配之玉正面内容何其相似:“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当然,小说不能直接写出通灵宝玉就是玉玺。说到皇权,《红楼梦》正是讲明末清初那场对皇权的血腥争夺。如果直接说出玉玺二字,那么小说也谈不上真事隐了。所以,《红楼梦》中宝玉的大名就是玉玺。不管他甄宝玉还是贾宝玉,都是玉玺的人格化!

作者把玉玺人格化了,那么变成帅哥的贾宝玉,就无法携带传国玉玺的特定文字或者符号。为了完善这个缺失,作品巧妙地以贾宝玉与生俱来的一块玉上的文字来弥补。我们来看看这块通灵宝玉: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5-29 06:41:12 +0800 CST  
《红楼梦》中的符号人物是深入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红楼梦》中,通灵宝玉的由来充满着瑰丽与传奇色彩。其原为女娲补天所剩之石,十二丈高,二十四丈见方,因自经锻炼后灵性已通,能口吐人言,被僧人施展法术后,变成扇坠大小的美玉,又被僧人施法术幻形入世,衔在贾宝玉嘴里而进入小说的情节里。

作者设置这段神奇的故事,其实是为主角贾宝玉赋予了象征意义,作者设计的是南明和清廷争夺皇权的历史。在清人高压统治下,没有人敢著书立说表达这段历史。作为有良知的文人,绞尽脑汁要为后人留下这段不让载入清人编制的《明史》或《清史》的历史,就创造性人格化,用宝、黛、钗、湘四个主角人物,代替这个不可直言的明清两个阵营争夺最后统治权的历史,形成了古今小说不可超越的《红楼梦》。当然成书的过程还要复杂,这里只就这个符号性的道具“通灵宝玉”阐述一下。

“符号性道具”,实际是让读者能够准确定位贾宝玉真实的象征意义。如果像胡适派红学家们那样,去曹家寻找贾宝玉的原型,还子虚乌有地认定曹雪芹就是把自己经历写成了书,书中的贾宝玉就是自己的代名词,那就与通灵宝玉的象征意义丝毫没有关联。或者说,通灵宝玉在小说中没有玉玺的道具意义,那就把富有灵性的美玉,只当与金锁之类俗器混为一谈,而大论“金玉缘”去了。

其实,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关于这块通灵宝玉的描述,就很容易理解作者设置此道具的意义。只要掌握了通灵宝玉的道具意义,也就能打开思路,正确理解作者作此大书的目的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符号人物是深入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第8回“比灵通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通过贾宝玉与薛宝钗比对各自挂件,读者清楚了解到,那甄士隐梦中尚未看清的美玉正面是“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从抄本到刻本,不管文本多大差异,这个地方都是以“图式”表达的,以篆字的形式交代样式。“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这几个字,其实从清代传播《红楼梦》开始,当时的读者读到此处,大多都想到了大秦的传国玉玺。

我们再看通灵宝玉的反面,也是篆书,内容是“一除邪祟 二疗冤疾 三知祸福”。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学者,都认同这是“通灵宝玉”的奇效功能。例如“魇魔法”一回,贾宝玉与王熙凤中了马道婆的魔法,在僧道“双真”的作法下,通灵宝玉“一除邪祟”功能发挥得神奇而自然。但是,在前八十回只展示了通灵宝玉的“除邪祟”功能,在八十回后肯定还会展示“疗冤疾”、“知祸福”功能。

然而,在通灵宝玉的背面文字上,大家都还只是对其功能众说纷纭。实际上,这背面文字作者仍然在提示通灵宝玉的玉玺和皇权象征。在明代关于印章的著作中,例如《集古印谱》等,载秦代有小玺,其文为“疢疾除 永康休 万寿宁”,与方以智《印章考》等书记载一致,相传此小玺一直流传到了雍正时期才不知下落。如果把秦小玺三个功能前加上序数字,“一疢疾除 二永康休 三万寿宁”,再回看通灵宝玉的背面图式,“一除邪祟 二疗冤疾 三知祸福”,一切尽在不言而喻之中了。这是作者再次提示我们,贾宝玉与生俱来的通灵宝玉是与玉玺有关,而与通灵宝玉有关的是贾宝玉。换言之,《红楼梦》作者就是要读者明白,贾宝玉是人格化的玉玺!

通灵宝玉正反两面,都是指向作者设计人物的含义,而不是简单的“金玉缘”游戏或者简单的通灵宝玉的功能,而是为读者打开理解《红楼梦》思想内涵的钥匙。

晚清孙静庵在他的《栖霞阁野乘》中说:“宝玉非人,寓言玉玺耳!著者故明言为一块顽石矣!”他指出,《红楼梦》“所隐必系国朝第一大事”,“而非徒记载私家故实,谓必明珠家事者,此一孔之见耳”,“此书所包者广,不仅此一事,盖顺、康两朝八十年之历史”。孙静庵根本就没认为贾宝玉是作者或曹雪芹原型之类。




《红楼梦》中的符号人物是深入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无独有偶,略早一些的《石头记微言》作者孙渠甫说道:“《石头记》一书,影书也!……即言钗黛之争天下也。在书面言,上,宝玉谓宝玉之人;下,宝玉谓口中所衔之玉。在底中底言,则上下混同为一,即指石头,即指舆地,即言钗、黛所争之天下也!在书底言,上,宝玉为宝玉,是天子;下,宝玉即宝玉,传国之玺。”

孙静庵和孙渠甫都谈到宝玉实乃传国玉玺。进入民国以后,宝玉是玉玺说更广泛,《红楼梦》思想基本被揭示出来。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红学认为,《石头记》的主题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这基本掌握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只是半路杀出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的留洋博士胡适,出版了《红楼梦考证》一书,把《红楼梦》伟大的思想内涵猥琐到了一个姓曹的奴才家事上。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5-29 06:41:32 +0800 CST  
当今的官方红学家们继承了胡适的衣钵,把贾宝玉是传国玉玺的符号道具观点斥之为歪理邪说。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贾宝玉是与皇权有关的观点,更不能接受贾宝玉是皇权人格化的创作原理。这些红学家们在曹家沟荒唐离谱的漩涡里意淫,还居然成为当今官方红楼文化附庸风雅的工具。

其实,《石头记》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三人,跟孙静庵、孙渠甫所说的贾宝玉一样,也不是人!作者写《石头记》一书,就是把四个东西人格化,那就是南明与清并存的一段稗史。所以,“黛钗之争天下也”这句话再进一步理解就探底了,那就是南明与北清争夺王权。对于国家整个江山社稷来说,南明是一半,还有一半,那就是北方的清与那些丧节的汉人。这一半,作者用“金”代替,在幻化成人物时,就是带着金锁的薛宝钗。南明与清形成争夺天下的两方势力和阵营。也许孙渠甫肯定知道林黛玉就是南明和明遗民人格化,薛宝钗就是清和丧节汉人人格化,但他生活在清朝,不便直说而已。“黛钗之争天下”的观点已经很深邃,无须点破“宝玉是传国之玺”。

书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也是一个带金饰物的女角史湘云,她也不是具体人物,而是历史卷宗的人格化。因为作者痛恨清人,背信弃义,欺骗汉人,残酷杀戮而又不写入历史。扬州、江阴、苏州、昆山、嘉定、广州、南昌、赣州、嘉兴、海宁、济南、金华、厦门、潮州、沅江、舟山、湘潭、大同、南充……大规模屠杀就有四十多起,而在清人编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笔记载,即便有些地方写到事件,也是模糊不清,十分和谐,这就是清人编写的历史。所以作者用说话不清的史湘云形象,代表着历史卷宗。至于南明历史,更是不允许写上一笔,著名的《明史》文字狱案就是一例。



《红楼梦》中的符号人物是深入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附注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这里就是说,南明的历史清人没有写下,而让后人几乎不知道南明的存在。在很多今人的印象中,崇祯死后就是清朝,这就是清人篡改与残酷镇压的结果,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真的就模糊起来而接受了被篡改的历史。南明史就像三百里的阿房宫一样,被付之一炬。

所以《石头记》以空前绝后的艺术手法,巧妙而间接地记载了明清两个阵营,在那个今人几乎不知的时代争夺王权的过程和历史。

史湘云的名字含义,与很多朋友猜测的意思很接近。“史像云”——历史就像过眼烟云。这样,四号人物史湘云也是事物的人格化。当史湘云与薛宝钗亲近时,所涉及情节是倾向清人历史的内容;当史湘云与林黛玉亲近时,故事情节就是南明史内容。林黛玉评价史湘云,则是汉人对清人编纂史书的评价;薛宝钗评价史湘云,则是清人对自己编纂史书的评价。

《石头记》的背后故事,只有认为宝、黛、钗、湘都不是单纯的人,才能彻底认识作品的思想内涵。

《石头记》是一部伟大的民族主义题材作品,绝非一个曹姓奴才猥琐的家史。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5-29 06:41:54 +0800 CST  
曹雪芹在北京西郊黄叶村著《红楼梦》了吗?
原创 吴氏红学 2017-05-30 22:28
(作者:李生占)

曹雪芹在北京西郊黄叶村著《红楼梦》了吗?

如今主流红学家都认为,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黄叶村著《红楼梦》。他们的依据是敦诚(1734──1791)于乾隆二十二年(1752)秋天,于喜峰口松亭关征税所写的《寄怀曹雪芹(霑)》诗,此诗结尾写道:“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红学大师们都认为这时候曹雪芹已由北京城内移居北京西郊,并一致认为敦诚的诗句:“不如著书黄叶村。”中的“著书”是著《红楼梦》这本书。

对曹雪芹是否在北京西郊黄叶村著《红楼梦》一事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红学研究课题,它是《红楼梦》成书过程中重要一个环节。在研究之前必须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1、敦诚寄怀的曹雪芹是今天《红楼梦》第一回中对此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出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的那个曹雪芹吗?2、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什么地方?是白家疃吗?3、北京西郊有叫黄叶村这个地方吗?世上真有叫黄叶村这个村庄名吗?这几个问题弄不明白,对今天红学研究将影响到开拓与发展问题。对这些问题没有弄清楚,也容易发生以讹传讹事件,并有贻误后人的害处。

关于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什么地方,有多种说法。如香山健锐营说、镶黄旗营说、南辛庄杏石口说、卧佛寺北沟说、健锐营正白旗营说、蓝靛厂火器营说、峒峪村说、安河桥大有庄说、百花山说、正白旗三十九号院说等等。但认为移居白家疃的人比较多。确实是移居白家疃了吗?还是听一听土生土长于白家疃的人士来说一下吧!

笔者有一位朋友,他1958年出生于北京西郊白家疃村,他从幼年起就喜欢读《红楼梦》。他的乡亲们听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曾在白家疃住过的消息,是1973年2月以后的事,消息发布人是吴恩裕(1909──1979));发布的媒介是1973年第2期《文物》杂志,文章题目是《曹雪芹的佚著及传记材料的发现》;消息的来源是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 这位朋友在他撰写的专著《曹雪芹与白家疃》一书最后说:“他的家乡人们知道曹雪芹曾住那里是1972年吴恩裕到他们那里考察后的事,在这以前他们那里人是不知道曹雪芹曾移居那里的事。另外,白家疃这个地名是清末国民初年才叫这个地名,曹雪芹生活的年代这里不叫白家疃。他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曹雪芹没有在今天白家疃居住过的历史事实。

另外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吴恩裕先生文章中说的情况。

1973年春,吴恩裕先生在《文物》杂志第2期发表《曹雪芹的佚著及其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该文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曹雪芹一首名为《题自画石》的佚诗,诗文内容是:“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二是曹雪芹的一本名叫《废艺斋集稿》的佚著,这一曹雪芹佚稿包括八大部分,其中有金石、凤筝、编织、印染、烹调等内容。有关曹雪芹徙居白家疃的说法就出自《废艺斋集稿》第二册《南繇北鸢考工志》一书的附录:敦敏写的《瓶湖懋斋记盛》残文中。该残文是敦敏叙述乾隆二十三年(1758)腊月二十四日曹雪芹、董邦达、于叔度、过子和、端隽和敦惠等友人在他家聚会的盛况。文中涉及曹雪芹移居白家疃的文字是这样写的:“爰思鉴别字画,当推芹圃;又且久未[把]晤[原注:春间芹圃曾过舍以告,将徙居白家疃,值余赴通州迓过公,未能相遇。]苦念甚切,乃往访其新居。……”这里的“芹圃”被今红学研究者们认为是曹雪芹,因为敦诚、敦敏都认为曹雪芹的号为“芹圃”。

吴先生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众多学者的质疑。如陈毓罴、刘世德两位红学家不但提出质疑,还找到了那首所谓曹雪芹佚诗的出处。他们指出有一部名为《考槃室诗草》的书上,有首作于1925年的诗,诗句是:“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是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作顽仙。” 这首诗与所谓曹雪芹佚诗只有3处不同,从音韵上是相同的。此诗作者富竹泉,字稚川,别号为稚川居士。刘世德等人认为所谓曹雪芹那首佚诗是今人伪造的。

吴恩裕教授文章另一个内容,是所谓曹雪芹《废艺斋集稿》这本书。红学家郭若愚先生在《红楼梦风物考》一书认为,《废艺斋集稿》中的材料不是曹雪芹时代的东西,此书大致成书于清末民国初年,它不是曹雪芹的佚著。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吴恩裕教授发表在1973年《文物》第2期上,题名为《曹雪芹佚著及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是没有红学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章,他文章里所提到曹雪芹移居白家疃的说法也是不可信的。

曹雪芹在北京西郊黄叶村著《红楼梦》了吗?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6-01 07:12:10 +0800 CST  
我们知道,有关曹雪芹在北京西郊黄叶村著书,及曹雪芹在黄叶村吟诗作画、出游访友、饮酒题壁、高谈阔论、留僧舍、食粥饭、发牢骚、白眼向人斜等等情况,都是出于所谓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兄弟及张宜泉的诗文之中。可惜的是曹雪芹这三位朋友没有说清楚曹雪芹住在北京什么地方,更没有说清楚曹雪芹著的书叫什么书名。

熟读敦氏兄弟及张宜泉关于曹雪芹的诗文后,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曹雪芹著书完事才移居黄叶村。1999年6月的一天,蔡义江先生访问了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17间半曹家老舍时,曾写下一首诗:“曹家余此舍,春梦了无痕。泣血书成后,独迁黄叶村。”按诗文理解,蔡先生认为曹雪芹是写完《红楼梦》才去黄叶村住的。这又与其他红学家认识有所不同。对这个问题,首先是曹雪芹在黄叶村住过没有?进一步讲,北京西郊有没有叫黄叶村这个地方?最后是“黄叶村”这三个字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

今天人们对“黄叶村”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著书黄叶村,‘著书’是指《红楼梦》,而‘黄叶村’则指曹雪芹在北京西郊的住宿。”这种说法代表大多数红学家的看法,如周汝昌《曹雪芹小传》,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及徐恭时《不如著书黄叶村》等书都是坚持这种观点的。

敦诚《四松堂集》中《寄怀曹雪芹(霑)》诗句:“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中的“黄叶村”一词是摘自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一诗中的。苏轼全诗是:“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住江南黄叶村。”苏轼诗句中的“黄叶村”是取秋日景色美好的村庄之意,具体实指某地,尚没有被人们探得。敦诚诗中的“黄叶村”是受清代文人用典影响才写入他的诗句中的。

王苹(字秋史)有诗句:“乱泉声里过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崔华(字蕴玉)诗句:“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清怡贤王允祥之子宁良郡主弘晈在《送过亭先生秉铎鸡泽》中写有:“黄叶空山自著书”句,全首诗是这样写的:“如此才名古不如,三十年踯躅困盐車,可堪秋雨秋风后,黄叶空山自著书。”

敦诚“不如著书黄叶村”与弘晈的“黄叶空山自著书”如出一辙,与王苹的“黄叶林间自著书,”也是很相似的。

法式善(1725──1813)在《王柳春》诗中写道:“海陵邓孝威,选诗黄叶村。”邓孝威既是邓汉仪。

苏轼之后,许多诗人在自己的诗文中写入“黄叶村”这一词条,如南宋的方岳《秋崖集》卷4《简徐宰》诗:“雨外茅茨黄叶村,老农相语一灯昏。山深未知新官姓,但说无人夜打门。”在此书卷六《三用韵酬诸丈》:“家在江南黄叶村,归来重茸柳边门。溪云排闼砚犹湿,山溜通池水自喧。但得梅花容着语,无烦桃叶为开尊。”在此书卷八《僧至》:“生计萧条老杜陵,秋风检校又东屯。碧云句好山围屋,黄叶村深僧扣门。”南宋曹勋《松隐集》卷十九《题张太尉画》:“一带烟沙接冷云,平林寂历夕阳昏。轻舟急桨归何处,应住山前黄叶村。”此书卷二十《天台书事》:“香火寻盟欲过门,相迎道地盍先论。路从舍北清溪曲,家在县东黄叶村。”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夜行宿湖头寺》:“卧载蓝舆黄叶村,疏钟杳杳隔溪闻。”本书卷十六《秋夜舟中作》:“沽酒黄叶村,炊饭红蓼岸。居人不孰何,正作渔父看。”本书卷三十三《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孙应时《烛湖集》十七卷《武担山感事》:“归心极江海,秋梦着丘园。鸥鹭白苹渚,牛羊黄叶村。”又如王铚《雪溪集》卷二《史纯夫余杭》:“新寒黄菊枝,落照黄叶村。”上面各诗中的,“黄叶村”是歌颂隐逸生活的。

元代的郑玉《次韵述怀》:“家在江南黄叶村,绳枢瓮牖席为门”。谢应芳的《吴中行惠方竹杖》:“秋风黄叶村,春雨烏石冈。挂我沽酒钱,时与游醉乡。”以及《复愁》:“茅茨数家黄叶村,霏雨一月溪水浑。”张雨《丹阳道中观稼》:“行遍山东黄叶村,纵横草路细难分。”

明人胡初翁《江行歌七首》:“涧水冷冷漾白云,两峯紫翠对溪门。平生规此诛茅地,却在牛羊黄叶村。”

清代人曹贞吉《珂雪词》中《秋霁·本意》:“悠然归兴,只在黄叶村中,白萍乡里,数间茅屋。”沈德潜《暨阳翁静子枉过草堂》:“忽传江上青衫客,来访溪南黄叶村。”赵之谦《舟泊石门忆事有作》:“黄叶村庄路莫知,当时坏壁剩题诗。”

曹雪芹在北京西郊黄叶村著《红楼梦》了吗?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明白,敦诚诗中的“不如著书黄叶村”正是前人对“黄叶村”共同理解的继续。从宋代到清代,“黄叶村”被人们理解为一种隐逸的典故,意为世外桃源的地方,有隐居遁世,安身立命之意。敦诚用“不如著书黄叶村”诗句,是赞美曹雪芹有隐士一般的看破红尘,甘心过与世无争,著书山林隐逸生活的高贵品格。这里不是让曹雪芹到一个叫“黄叶村”的村庄去写书。

“黄叶村”的本意明白了,敦诚运用此词句用意我们也清楚了,也没有人找到叫“黄叶村”这一真实地方,那么,曹雪芹是否在北京西郊撰写《红楼梦》的事也就十分清楚了!那完全是一个牵强附会的结论!现在更多的研究表明,《红楼梦》成书于清初,乾隆朝的敦诚敦敏认识的“曹雪芹”不是曹寅的孙子,也与创作《红楼梦》无关!北京西郊建立的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真是个天大的笑话!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6-01 07:14:21 +0800 CST  
细细品读宝姐姐:老祖宗眼里的宝丫头(1)
原创 吴氏红学 2017-06-05 10:48
(作者:玉玲珑)

细细品读宝姐姐:老祖宗眼里的宝丫头(1)

薛宝钗,一直以来都是《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肌骨莹润,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更兼家资巨丰,学识渊博,举止娴雅,引无数钗粉为其倾倒,恨不能娶其为妻红袖添香,终日徜徉在温柔的旖旎之乡。然而在宝钗深得贾府上上下下众口一词好评的光环下,文本却以狡黠的笔法隐隐透露出这个花季女孩与年龄并不相称的刻意、世故、圆滑的商贾气息。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以文本为依据一起细细品读,从字里行间去捕捉那些你或许多次掠过却未曾停留的细节,一起来分析薛宝钗的人格构成和她的终身大事, 最后水到渠成的“合理”猜想一下她的结局。

就从贾府最具话语权的老祖宗开始吧。

小说第三十五回,宝玉刚被严父暴打完不久,躺在怡红院养伤。作为贾母最疼爱的命根,宝玉遭了罪,那阖府上下不管真心假意都会抓住机会来探望慰问一下,哪怕只在贾母面前露个脸闪个面多少都是敬意。凤姐自然是最积极的,在贾母眼中出镜率高居榜首,薛姨妈和宝钗虽不怎么张扬,但是每一个有贾母的重要场合都未缺席过。薛家深知,要想促成“金玉良缘”,第一个就得过老祖宗这关,所以时刻想着赢得老祖宗的好感是宝钗的必修课。看着凤姐风风火火地前后张罗莲叶羹,我们的宝姐姐不失时机的又拐弯扯上了老祖宗:

【文本】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啧啧,这马屁拍得也太明显了!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当着众人的面如此拍老太太的马屁,这脸上也不烧的慌啊?如此的世故,哪里还有半点女孩的纯真可爱?当然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老太太听了这话自然很受用,不过我们的老祖宗可不是老糊涂,可精着呢,宝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祖宗还能看不出来?且看她老人家如何回话:

【文本】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说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的一样看待。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赞林黛玉的,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

细细品读宝姐姐:老祖宗眼里的宝丫头(1)

宝钗奉承了老太太,老太太自然要回应谦让几句。而我们的宝玉,真是傻的可爱,满心里就只有林妹妹,拐着弯儿的想让老祖宗夸黛玉,一点也不知道含蓄避嫌(宝姐姐听到这话,心里的醋坛子还不知道怎么翻滚呢,一笑。),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可没承想老太太却话锋一转,夸起了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大家听听,老祖宗对宝钗的评价多高!连薛姨妈都没听出弦外之音,被老太太的话哄得跟吃了蜜似的光顾着逊谢了,宝钗呢更是飘飘欲仙乐不可支,只好扭头掩饰,其娇羞之状跃然纸上。但是,细细琢磨品味,不对啊,老太太留了半截话没说呢,这话里还有几层意思呢。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老太太轻描淡写的就道出了黛玉和宝钗的亲疏之分。“咱们家四个女孩儿”,老太太家四个女孩儿是谁呢?有人说这不就是元迎探惜四春吗?可稍一留神就会发现不对呀,元春已经出阁,是帝王家的贤德妃,不再是贾府的女孩儿了。那迎探惜以外的“自家人”是谁呢?自然就是黛玉了。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就已写得很清楚:

【文本】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庚双:另有大礼所用之戏台也,侯门風俗断不可少。〗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蒙双夹:是贾母好热闹之故。〗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庚双夹:将黛玉亦算为自己人,奇甚!〗

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的唯一遗孤,自然也深受贾母爱怜。视为自己人,一点都不奇怪。既然黛玉在老太太心里是自家人,当着外人薛姨妈的面怎好夸自家外孙女的?也就俺们那傻宝玉不知道含蓄。

第二,老太太明着夸宝钗,实际是对宝钗之前那句溜须拍马的巧妙回应。作为对宝玉所说之话的回应,老太太巧妙的避开了黛玉不提,只说“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还特地强调“千真万真”。这话乍一听,像是夸宝钗的,可是老太太却没有明说到底哪些方面这四个女孩儿都不如宝丫头。论样貌儿,各人有各人的美,谈不上谁不如谁;论品性,都是在贾母身边教养长大的,都是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要说她们四个都不如宝钗,或许只有在拍马逢迎、心机算计方面不如这个商贾家的女儿吧?老太太当着薛姨妈和众人的面“奉承”宝钗的时候,心里怕是在冷笑吧?所以啊有时候夸人的话细听起来可未必就是夸人的,不然人家骂了你你还美滋滋的乐呵呢!

要不怎么说老祖宗厉害呢,说话说半句,且说得冠冕堂皇滴水不漏,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

今天先到这里,我们下次再继续解读。

————————————

整理:雪砚 红楼传音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楼主 正气歌声  发布于 2017-06-05 22:01:54 +0800 CST  

楼主:正气歌声

字数:220341

发表时间:2017-02-27 05:2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30 23:30:48 +0800 CST

评论数:3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