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20多年前我们也是七月天坐大闷罐开往前线,但那时我年轻体重才50多公斤,耐热。如今体重100公斤,这象蒸笼的车厢实在顶不住,虽然是夜间行车,还打开了全部车窗,仍然的热.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19:52:02 +0800 CST  
凌晨,列车抵达商城。我计划着到南京转去上海的车,看世博。为此特的带了个亲戚家小丫头,据说带小孩的人不用排队,可以走绿色通道,我怕排队。看-个馆排几个小时的队,我宁可不看。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19:55:09 +0800 CST  
【原创】<<永远的十八岁>>之:军营相聚(2)

列车在夜幕中穿行,女列车员轻柔的“换票啦,醒醒......”声惊醒了我,看了一下表,已是凌晨,南京就要到了。

天已朦朦亮,简单的洗刷-下,观看窗外景色,手机“笛笛”两声来了短信,打开信箱一看:“爸妈:我在外边和女友同宿,被警察查获,速寄3000元,农行账号5641 9852 6366。。。。。。。孔警官,别打我电话,我在派出所。”查了对方的手机属地,是福建厦门,我不需细想,这又是-个骗人短信。我什么时候有了这么个儿子?扯蛋。

现在的通讯真是方便,短信-打,指尖一按,几秒钟就传给了对方,不象以前写信,来回需十天半个月。这次战友相聚,我们多以短信沟通。查看了-下发件信箱,感觉这次战友相聚真的不易。

8月2号群发的短信:“六连参战战友:20多年前军营一别,相聚是大家共同愿望,经商议,兹定于八月七号(星期六)早上九点在无锡梅园公园门囗集合,远途的可提前到达,费用自理,联系人:汪玉祥133656......,李志军159522......,姚万富131370......,颜峰138572。。。。。。”。

8月3号发给许连长的短信:“老连长:此次去锡老兵约22人,唐河3人,铜山4人,霍山5人,长兴8人,另有屈健,汪如申,姚志杰,李祖春及无锡战友和随去家属约5人未计其中,6号请预定3个客房,房价在200元左右即可。具体活动步骤请你安排”。

8月3号群发的短信:“战友相聚最新动态:因八一期间上级规定部队不得有超过10人以上在军营团体聚会,这次战友相聚退色不少,目前有部分老兵对此规定心情不爽,已不愿前往。许连长明天前往军营沟通,若无结果,建议此次活动取消,以后永不提战友聚会之事。明天中午回复各位消息,望耐心等待。”

8月3号屈健排长回复短信:“可以变通一下,只到连队看看,在外边活动,总不能又黄了。”

8月3号颜峰回复电话:“姚.....姚万富啊,为.....为什么只.....只准10人进部队,他.....他......他妈的怕.....怕我们造.....造反吗。要是这样,老子......老子不去了,”.

8月3号汪如申回复短信:“我们侦察班也不行吗?我们班是立了2等功的,怕我们暴动吗?”

8月4号上午屈健排长打来电话说,刚和许连长通过电话,“部队首长表示特事特办,欢迎老前辈们回家看看”。

8月4号群发的短信:“战友相聚快讯:部队首长代表全团官兵欢迎英雄六连参战老兵回家看看,定于8月7日上午九点半在我部大门囗集合。提前抵锡的战友到惠山公园旁金色豪门酒店报到。活动将在金色豪门酒店举行。中午在老连队聚餐,下午在金色豪门酒店举行联欢活动,晚上聚餐,原六连领导许正楼,黄健新,蒋佑生,沈小平,黄才耕,屈健等将参加。本次活动费用实行AA制,请战友们相互转达,不再另行通知。”

8月4号屈健发来短信:“回部队几点要求:1.严守部队纪律,保持军人作风。2.集体活动,列队进出,车辆按规定停放。3.除座谈会集体合影外,不要随意拍照。5.陪同家属不要参加连队活动。请战友们转发。”

至此,这次战友相聚活动终于定了下来。下午,我收到几位战友的电话,他们告诉我如果不让回老部队,无所谓,我们就到无锡见个面,20多年没见面了,聚一聚以了确此生心愿。



南京长江大桥



1986年夏在南京长江大桥留影 姚万富 原六连侦察班长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19:56:07 +0800 CST  
六连卫生员小李,收到你的信息,俺也很想念你.

俺的网易博客:

和平年代的博客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16团参战战友QQ群号:75270673.

http://xiaojiu2008.happy.blog.163.com/

哥们,认识他们吗



你是否还能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05:27 +0800 CST  
第一次从南京长江大桥上通过,是1983冬季,记得那是一个夜晚,我们从家乡唐河出来的35位新兵,在接兵的带领下乘列车向无锡进发,那时很单纯,也很兴奋,不知道要去什么部队,过南京长江大桥时我透过车窗看到滔滔的江水,宽宽的江面,还有远方夜幕下点点的万家灯火,感觉非常新鲜。必竟,是今生第一次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去很遥远的地方,那个夜晚我没有半点睡意,大脑一直处在兴奋中。

第2次从南京长江大桥上通过,是1985年秋季,部队从云南前线凯旋时从这里经过,已想不起当时的情景。再后来,从这里无数次经过,已没什么记意。



抵达南京火车站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07:39 +0800 CST  
老邱和我同行.

<<永远的十八岁>>21节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在公路边,我遇见了几个同乡战友。老乡相见总是很亲很亲,聊天时,开过来一辆运送伤员的车,车厢里是两层的钢架床。有几个伤员被固定在床上,有一个兵在车上看护。过了一会,又驶过来一辆蒙着伪装网的解放牌车,车厢里装了不少士兵遗体,后车厢板上方用一小块绿帆布遮档,汽车从我们身边驶过,车风把帆布吹的一起一卷,能清楚的看清车里。汽车过后,飘来缕缕血腥。 战友邱喜发说:‘经常看见运送烈士的车从此经过,刚开始大家都伤心落泪,见多了,也就习惯了。’”



附图:1984年邱喜发在郊址城炮阵地



邱喜发 原六连炮一班班长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11:02 +0800 CST  
这次归队,老婆早就嚷嚷着要和我同行,她对无锡是有感情的.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14:31 +0800 CST  
原计划在南京转车去上海看世博,老战友赵铁成打来电话说,希望在无锡汇合后大家一起去上海,老赵在北京打工,这次战友聚会,他特地从北京赶过来。这样一来,我们只能先到无锡,按时间算,老赵从北京座的特快,约比我们迟1小时到无锡。



穿衣还是粗布衣,老婆还要糟糠妻



列车员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18:51 +0800 CST  
看到我左臂上纹的五星了吗?那是2003年纹的身,在东莞,受到三名便衣警察明目张胆的敲诈勒索后,我亮出了越战老兵的身份,事后对方虽赔礼道歉了,但一怒之下我还是去纹了身。把自已打伴的象个恶人,在外边少受坏人和无良警察欺负。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21:06 +0800 CST  
在<<永远的十八岁>>最后一个章节中,我有过这样的感慨:

“1986年11月3日,我三年服役期满,退伍返乡。在无锡火车站乘上187次列车,当火车启动,望着远去的无锡,告别难忘的军营,从此结束了我的军旅生涯。我心中很平静,没有眼泪,也没有不安,没有遗撼,也没有依恋。

退伍二十多年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我,历经世道苍桑,感叹人生如梦。虽早已淡泊名利,目睹祖国经济高速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富裕生活,使我感概万千,常常回想起在老山的战斗岁月。”

今天的无锡之行已有所不同,人生的规迹划了个大大的圆圈,又交际重叠到无锡这个坐标点上,经过20多年的生活磨练,内心世界已十分丰富。当年退役离开无锡时对前途感到渺茫,不知道离开军营后,生活的道路该怎么走?立功提干的战友,他们无需为生活发愁,而我,一个农村入伍的士兵,从哪里来还要到哪里去,路该怎么走,心中没底,大脑空白。这次带着家属来队,内心踏实,准备充分,思想轻松,心情愉快。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25:37 +0800 CST  
【原创】<<永远的十八岁>>之:军营相聚(3)

我们3个是同村的同学,一同去参军,同在六连,又-起上前线,一起凯旋。杨焕坡这次没来无锡,我做了不少工作,他说忙。他的生活压力较大,收入低,两个孩子正读书,爱人身体不太好。赵铁成下岗后,一直在外打工,这次听说战友聚会,特地从北京赶过来。



左1侦察兵姚万富,中间二炮手杨焕坡,右1瞄准手赵铁成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28:25 +0800 CST  
原计划在无锡汇合后结伴去上海看世博,但下了火车,感觉无锡天气热得象个火炉,就直接住进了酒店。





无锡市锡惠公园 左一是炮3班班长赵铁成 二等功功臣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31:06 +0800 CST  
1985年秋末,我和爱人新婚不久,曾在锡惠公园游玩,在这个位置有过合影。我们身边的小女孩,是我爱人娘家的小孙女,她父母在南方打工,小孙女出生6个月就由我们带着,今年已5岁。

关于我们的生活历程,我爱人曾写过-篇博文,现转贴过来:



守住自已的爱人

作者:周萍

2008-06-23 21:57:40




他和我结婚时,是个穷兵蛋子,长相也不出众。介绍人是我哥的一个好朋友,那时只是听说他在云南打仗刚回来。看了张照片,头带钢铁帽子凶巴巴的站在一个飞机旁,长得黑不溜愀的和飞机的银白色形成很大反差。

我左看右看,拿不定主意。论长相,照片上的这个人可真不般配我。把相片给别的女伴们看,说是从画报上剪下来的,她们都没怀疑是给我介绍的对象,看后笑笑而已,都没在意,便聊起了别的话题。

由于介绍人很会说话,把他夸的一朵花似的,我就有点动了心,想见见真人。如果人比照片上长的还差劲,也就找理由推托算了,也不至于让介绍人觉得没面子,他们毕竟还是远房亲戚。要真看不上,也不能委屈了自已,好男人还不多的是。

见面是在晚上,刚好他们村停电。毕竟是第一次相亲,心里紧张得豁豁跳,也不敢仔细看。我俩沿着公路走了一段路,黑漆漆的天也没个月亮,壮着胆往他脸上看几眼,也看不清什么样。

第一次和一个男人肩并肩靠这么近走路,呼吸都有点促.他说话也很会哄人,还没看清脸,我就糊里糊涂的同意了这门亲事。

“女孩子嫁给一个当兵打过仗的人,会有安全感。”当时哥哥这样开导我,母亲也挺愿意这门亲事。

五天后,我们匆匆忙忙结婚了。他只有15天的探亲假,是打仗回来后部队特准的。

婚后第八天,他的部队拍来了“速回”的电报,我不知道他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看着熟睡的他,我一夜没合眼,泪水湿透了枕巾。紧抱着我的新郎,不知道这个男人靠不靠得住,就这样轻易的把终身托付给了他。

在他退伍前,我去部队探望了他。火车到无锡站,我在出站口四处张望,不知道还能不能认得出相处才几天的丈夫。车站广场的人乱咚咚的,他提前在信上已告诉来接我。我在人群中瞅见了穿军装的他,看起来比结婚时成熟多了,也耐看多了,我走上前放下提包搂着他脖子时,他才回过神儿。

我在部队住了一个半月,在部队招待所开小灶,也去连队玩,常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聊天,那段时间让我坚定了信心,嫁给他是我正确的选择。在部队生活的那段日子,是我一生当中最愉快、最幸福的时光。

86年,他复员回家,我俩开始精心经营我们的小家庭。凭良心说,我老公是个优秀的男人,他务实而不贪虚荣,也许是家庭的原因,婚后他一直都很勤快。当那些打仗时立了功和吃商品粮的战友们分配工作时,他开始骑上单车走街串乡的卖衣服、卖冰棍。

有一次,他大热天沿着公路吆喝着卖冰棍,遇上了在银行上班开车路过的一个战友,回家告诉我时,我都觉得有点难为情,同样是当兵打仗,人家有个体面的工作,而他啥也不啥。第二天天不还亮,他就驮着箱子去县城进冰棍去了。

在我们婚后这二十多年里,他有二次提出和我离婚,都被我严辞拒绝。他的人生曾有两次重大失败,每次都是亏光了全部积蓄,倾家荡产。他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离婚的,是不想让我跟着受洋罪,并非忘本。但做为妻子,就是拿棍出去要饭我也要和他在一起,绝不能忘了做人的根本。

经过风雨,才会见彩虹。当我们走过坎坷,过上稳定的生活,人生的经历让我们成熟起来。我总觉得,婚姻就象个大海洋,深深浅浅,有风有浪,且无法预测。丈夫就是一艘远航的渔船,妻子要在岸上伴演好灯塔的角色,不管遇上多大的风、多高的浪,都要坚定的守着这个灯塔,给远航的他照亮回家的路。让他永远不要迷向,让他朝光亮处航行:这里有他温暖的家;有他可爱的儿女;有和他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的结发妻;有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成人、如今年迈体弱的母亲。

今生,守住自已的爱人,不为自已,为家庭。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薄心得,也许对,也许错,但我认定了这个理。)





天下第二泉



附图:1985年秋末我和爱人在外滩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36:26 +0800 CST  
我们刚出无锡站,正去购票处订返程车票,老连长就打来了接站电话。我告诉他先别来,赵铁成还得大约1个小时才到站。接到老赵后,我们直接打的去了金色豪门酒店,心里话,我们不想给老连长添麻烦,他工作非常忙。

晚上八点半,老连长打来电话,要来酒店和我们谈谈心。我们当时正在-家饭店用餐,老战友李清顺和宋喜来做东,谢过两位战友,我们匆匆赶回酒店。



战友宋喜来.李清顺 邱喜发 赵铁成和本文作者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42:19 +0800 CST  
上午刚到酒店时,我们曾和老连长匆匆见过一面。20多年没见面了,老连长变化不算大,看起来比我还年轻。老连长从军28年,带的兵无计其数,-见面他就能叫得出我们三人的名字。老连长说:“在部队28年,最难忘的是在老山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

说起老山,老连长指了指自已的耳朵:“在观察所炸到大石头上的那颗炮弹,把我耳朵震坏了,耳膜到现在经常还嗡嗡响。”

我接过话说:“那次咱俩命大,炮弹贴着咱头皮,象飞机超低空-样呜呜飞过,那声音真怪,可怕极了,炮弹带着风把树叶子吹得哗哗响。我还记得,你说不对劲,越军弹群的炸点500米,300米,200米,100米离咱越来越近,那是在修正目标,让我快跑,我飞身跳下台阶,还没钻进猫耳洞,就传来-声巨响,天摇地动的,我看见你连滚带爬的喘着粗气,咱两挤在那个小猫耳洞里,我把钢盔递给你护着腿,电话玲急促的叮叮响。。。。。。。”

老连长说:“终生难忘啊,在有生之年,我-定要回观察所看看。”



原六连连长 许正楼



1985年我和许正楼连长(右)在646高地观察所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43:30 +0800 CST  
关于那个激战的夜晚,我在<<永远的十八岁>>第45节中有记载:

四十五、观察所遭袭

晚上20点,战斗开始激烈起来,双方几十挺高机平射对打,相互封锁对方的主要通道,一串串红溜溜的高机弹,映红了偏马至清水口这段大峡谷。那拉口上方又开始打照明弹,一颗颗升起的照明弹,在百米高空闪耀,把大地照得雪白通亮。火箭炮每隔一会就打一个齐射,把天空映得通红,今晚的战斗场面太壮观了。

20点35分,我和连长一起值班观察敌情,整个战场到处都是隆隆的枪炮声,弹飞炮闪。敌人的炮弹在我们前方500米处有弹群爆炸,空爆,也有地爆。紧接着在前方300米处空爆,再接下来在我们前方100米处爆炸,还是空爆加地爆,每次弹群爆炸都会发出巨烈刺耳的响声和强烈闪光。

连长说:“不好!敌人在校正射击,快隐蔽!!”

我俩闪电般的跳下台阶,赶快往猫耳洞钻,连长抱着那台新装备的激光望远测距仪。这台仪器很贵,价值八万多元,是国家用外汇从西德进口的,民用转军用。连长只钻进石洞大半个身子时,我们哨位那个位置前左方一米多远有发炮弹爆炸,震得脚下象地震一样摇晃。我把钢盔取下来递给连长盖着仪器,这洞实在太小,我倦在里边,脸和耳朵擦出了血。炮弹在我们周围不断的爆炸,震得猫耳洞往下不停掉细碎石渣。

电话玲一阵紧过一阵的尖叫声令我着急又烦燥不安,我要出去接电话,连长堵着洞口吼道:“别去!让它响一会怕啥!!”说话间,一群炮弹命中山顶,石头呼啦啦的砸下来,滚向山下的咖啡林。

几分钟后,敌弹群开始延伸射击轰炸我们后边1500米处山下高炮阵地和女子救护队营地。我们迅速出来,连长接起电话,话筒里立马传来营长山东口音的严历责骂:“你他娘的!刚才为什么不接电话?!”

炮声轰鸣,炸点乱闪,硝烟四处弥漫。连长扯大嗓门对着话筒吼道:“观察所遭敌炮击!喂!喂!观察所遭敌炮击!!”阵阵巨烈爆炸声淹没了连长沙哑的声音,连长又喂喂喂几声,电话线已被炸断。连长命令电话兵严治平火速查线,报话班长朱殿虎已跑步过来接通了无线电报话机,班长汪如申也已赶到增援。

连长没时间跟营长解释,我们调整好仪器,及时发现了越军四个正在发射中的炮阵地,迅速把坐标报告给指挥部。三分钟后,敌人一个个炮阵地被我弹群覆盖,火光冲天。营长在地下指挥所通过报话机已听到我们这边的阵阵爆炸声,也就不再追究我们没及时接听电话的责任。





附图:1.15战斗夜景



646高地观察所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50:08 +0800 CST  
难得的-次相见,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老连长说:“这些天-直陪同广东佛山来的几位领导,我不适合应酬,不会喝酒,又不会抽烟,尽说些不想说的话,干些不愿干的事,陪着他们,我心里在想,干嘛陪你们,还不如去陪我的战友(笑)。没办法呀,这是工作(苦笑)”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网络上流行五大铁,说是只有这五大铁的人才是真哥们:

1.一起扛过枪。(战友)

2.一起下过乡。(知青)

3.-起同过窗。(同学)

4.一起贪过赃。(窝案)

5.一起嫖过娼。(色友)

我们的战友情,远远超过普通的友谊,我们这帮战友,是一起从战火硝烟中走过的生死兄弟。





云南小石洞合影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51:58 +0800 CST  
附文:

(原创)思念我的生死兄弟



2008-06-20 13:52:31



c:许正楼,我的老连长

威武英俊瘦脸庞,

严肃之中带慈祥。

二号军装刚合身,

腰间别支小手枪。

初见你时好紧张,

队列前面把话讲。

也许今生有缘份,

战场同值一班岗。

天长日久来来往,

兄长厚道人善良。



哨位上咱观察忙,

越南村寨毛草房。

郎鲁公路有情况:

敌炮隐蔽林中藏,

军车急驶起尘烟,

伪装网下炮口仰,

蛛丝蚂迹不放过,

确定坐标号编上。

上级说打咱就打,

根本不和谁商量。



清泉池中光脊梁,

冲洗征尘拉家常。

你为集体放过牛,

俺在家里放过羊。

小鱼水中绕着咬,

池边放着两支枪。

你说洗澡别大意,

咱把子弹上了膛。

你是兄长大几岁,

俺常把你做榜样。



我的连长好连长,

遥祝幸福永安康。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0:57:54 +0800 CST  
早餐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1:06:52 +0800 CST  
晚上六点,安微霍山的5位战友陈以杰,肖坪生 ,张毅,张杰,陶武抵达酒店。

陈以杰战时保障炮阵地的线路,同在指挥排,战时分开太远,我们交往不多,印象也就不太深刻。

肖坪生可就是连队的名人了,他是一炮的瞄准手,曾有功于16团。新兵连时肖坪生在梅园留影



左-电话员陈以杰 左二瞄准手肖坪生 右-指挥连战友陶武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21 21:08:58 +0800 CST  

楼主:红薯面窝窝头

字数:251197

发表时间:2010-12-11 19: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9 20:07:23 +0800 CST

评论数:13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