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根据地形地貌分析,这个位置就是当年的清泉池。

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山洪冲淤,这里变成一个小凹坑,没了泉水,也没了当年的池。

1984年8月15日日记写道:"下午四点,班长汪如申值班。我和连长许正楼去后山清泉池洗澡,现在是雨季,水流挺大。这么高的大山.水竟然也跑这么高,让我这个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感到希奇。云南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真的好风景啊。要不是打仗,我就算走迷了路也不可能到这里来。话又说回来,要不打仗,我真的不想走了,落户到这多好。

连长把手枪顶上火,连同香皂放在水池边蕉叶上。这水真清彻,几条小鱼苗在水中游来游去,一点不怕人,还围着我身上咬,咬里我痒痒地。用手逗它们玩,我不忍心伤害它们。希望每天来洗澡都能见到它们。连长要我为他搓背,我用力的搓。连长笑着说:错了,向一个方向一下一下的搓。你来回搓灰又长上了,效果不好。连长问我在老家有没有搓背的习惯,我支支吾吾的说:有.......是有.......

连长笑我说:有个p,我也是到部队才养成搓背习惯的。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在山上放牛,把牛往山上一放,就去河里洗澡,洗得了澡,牛也吃饱了。赶着牛回家,脖子上背上的灰还没掉,呵呵......

我说:我在家放过羊,没放过牛。

连长说:我羊、牛都放过。每天晚上回家时,把捉野鸡的笼套放好,第二天一早准能捉到一只野鸡。把野鸡腿和翅旁用草捆好,然后去河塘边挖些黄泥巴来,把野鸡用黄泥巴活生生包成圆球状,放火上烧,泥烧干时敲碎泥巴,那鸡肉好香啊.....

我问:那鸡毛呢?

连长说:鸡毛没了,很奇怪。把野鸡肚子里脏东西甩掉,就可以吃了。说话间,一只野鸡咯咯的飞起来,又钻进野草中。野鸡跑过之处,杂草嗦嗦的恍动着,连长呼的从水中坐起,拿起池边的手枪,我也同时拿起冲峰枪。我俩赤身裸体躲在乱石杂草中,密切注意着周围的动静。不一会,离我们二十几米远的山道上传来咚咚的脚步声,脚步声远去,我登高一望,发现一青壮年男子身背竹娄,百姓装束.向山下走去。........"

1984年9月11日日记写道:".......清泉池旁边,我们架了半片竹筒当水槽把水引向一边。雨季水流很大,50公斤容量的大塑料水壶一会就接满了。我扭紧壶盖,肩扛起往回走,露水很大,湿透了的解放鞋走路很滑。每走一步会发出唧唧响声。一百多斤的重量压在身上真不是滋味,没走一半路,我己满身是汗,转弯处不小心被树根绊了一脚,身体失衡,重重的摔倒在地上。装满水的大塑壶咕咕噜噜滚下山坡,这一跤摔地我眼冒金星。从地上爬起,痛的我呜呜哭起来。我不是金刚之躯,也不是英雄好汉。我疼痛、我危曲、我窝心、我想家........总之,哭一哭感觉心里舒畅。我望着浓雾嘹绕的大山,知道炊事员还等着用水。于是脱掉光滑的鞋子,顺着被水壶滚过压倒的杂草去寻找水壶,十多米处,水壶被卡在两棵小树中间,再往下就是陡峭的悬崖..... "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02:37 +0800 CST  
这里有一条从山上冲下来的水沟,在雨季,应该是排洪通道。记忆里,这一带落过不少重型炮弹。

1984年11月23日日记写道:"清泉池的水流越来越小了,现在是旱季,我早早来接水。50公斤容量的大水壶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才接满。等水这功夫,我站在一个高处往四周看了一下,有八个大弹坑,这是敌人昨夜打来的炮弹。有一片山草被烧光了,我在附近捡了几块碎弹片,背水回去后我喊叫大家过来看弹片。........."

我突然想到,刚才在山半腰看到一个羊圈,旁边挖了一个不小的池塘。也可能是放羊人故意修改了水道,方便储水,才使原来的清泉池遭灭顶之灾。
我在林中转悠,寻找当年的记忆。这一带曾有不少大树,现在也看不到了。

1984年11月29日日记写道:"中午,我去后山清泉池洗澡。小路两侧新炸了不少弹坑,有很多处山草被烧得只剩下一片片黑呼呼的草根。有几棵树也被烧毁,水池附近也落了很多炮弹,有一枚炮弹打在水池里。透过清沏如镜的水,能看到水池深了许多,水中已看不见那群小鱼苗,平时接水用的半片竹筒水糟也不知被炸飞到何处。在不远处,我找到了以前藏在草丛中的另一半竹筒,重新架好水糟接管。水池旁的这棵参天大树中部,有一块手掌大的弹片牢牢的钉在上面。我爬上树去很用力都没拔下来,树干上飞进了好多个核桃般大小的弹片,有些弹片进的不太深,能看得见。每个弹空处都往外渗液,大树枝上常见的两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现在只看见有一个在树技上来回走动着,发出唧唧的哀呜。我在这里转了一圈,大概数了一下,新添了大约三十个弹坑。我随便捡了些弹片,用手绢包好,留做纪念.。"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05:16 +0800 CST  
从清泉池再往前走,到处是丈高的杂草树丛。一遍遍姆指粗细的径条植物,缠绕着一团团象铁丝网一样的"沙拉秧"。让人寸步难行,有幸弯腰钻过去,却无法再走。只好又钻回来,另选途径。这样反反复复,浪费了大量时间,又消耗了大量体能。汗水继续流,又没有水源补充,干渴难耐。我沿着峭壁行走,看见了悬崖上垂下来的一根青藤。

1985年1月10日日记写道:"下午2点,我和1师刘世界、36师刘德伟三人奉命上山查看。我们抓着青青的藤条、攀上十多米高的悬崖。悬崖上边是一段缓斜坡,杂草丛生,再往上走,又是一个三十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从悬崖顶部垂下来几条长着青叶的藤条,藤条有指头般粗细。刘世界说:在砚山临战前训练时,我们全班八个人抓着两根指头粗的藤条攀登悬崖,都没事,活滕条非常结实。刘世界把枪往背后一拉,象猴子般的向上攀登,我和刘德伟紧随其后。爬上山顶,我们三人都热了一身汗. ..........山顶厚厚的落叶上,明显有人走过的痕迹。再查,有吃过的罐头盒和一条兰色的裤子隐藏在一堆腐叶下。由此判断,咋夜滚下的石头是敌特工所为。我们顺着足迹一直追到后山小路......."

难道我走错了路?这道悬崖难道是观察所上边十多米处?向前又走几步,眼前是一个绝壁,右边也是绝壁。我对这个地形明显没有印象,就在我傍徨时,石逢里传来咕咕的响声,这声音有点象蛇吞鼠时发出的警报声。我往后退,后退.......我不太喜欢蛇这种动物,特别是毒蛇。右脚踩在一块青石上,石上的青藻让我滑了一脚,石头哗啦啦滚下悬崖。我赶忙紧抓住草根.........好险。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06:34 +0800 CST  
路在哪里?路在何方?!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08:15 +0800 CST  
由于没有路能走,我俩分开去寻找能通过的地方。

已经看见了观察所的大至位置,草深林密路陡,就是走不过去。我在林中转圈圈,体能早已耗尽,干渴难耐,好不容易前进了十多米,面前又是一个绝壁深渊。我大声叫喊小梁,想知道他在什么位置。没有回音,我打通了他的手机,我俩又退回来汇合在一起,他被热得面红耳赤,头上、脖子里、背上粘满了草渣和树籽。他望着我,用试探的口气说:"老兵,没有路了。这几年发了几次山洪,山体多次滑坡,还有地雷........要不,咱下山吧。这山没啥好看的。"我明白他也累得够呛。但累归累,相隔二十多年,不远万里来寻找我十八岁的足迹,累又怎样?这个新兵蛋子,还想忽悠本老兵。我曾在这里战斗过数月,林中有没有地雷我心里再清楚不过。

"如果你嫌太累,可以先下山去,我慢慢找......."我对他不客气的说。从上山到现在,他已经是第三次说这种泄气话了。此时,我对眼前这个年轻人极不感冒。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09:54 +0800 CST  
小梁看出我不高兴,转身沿峭壁继续前行。

我此时终于明白:

经过专业训练过的越军特工,在偷袭我们的那个夜晚为何会在迷雾中失去方向!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靳开来在密林丛中行军时手举砍刀开路,当听到上级首长在电台里命令穿插部队必须几点到达指定位置时为何大发牢骚:.......枪毖好了!统统枪毖!!

收复老山战斗中,14军的一个穿插营在密林中走散而不能准时到达指定位置。到达攻击位置时,一个穿插营只跟上了二个排,其余在密林中走散而损失惨重........

646高地是我生活战斗了几个月的地方,地形和草木再熟悉不过。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不带装备辎重。竟在密林丛中耗去二个小时,仍末到达观察所位置。而且还带有向导!我们的军事指挥员在将来的实战中制定作战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到密林丛中无路可走的因素。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14:08 +0800 CST  
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向前!向前!!向前!!!

没有人命令我必须在几点准时到达观察所。但我还是不愿停下那越来越沉的脚步!人在饥渴难耐,体力严重透支时真是生不如死。此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在办公室衡温下品茶、读报、工作、聊天是多么享受的一桩美事。.还好,这点点劳累和我战时的经历相比,只是小菜一碟,毛毛雨也。

我心态平稳,面无惧色。战时的感觉正在被我慢慢品嚼。这次老山之行,我需要的正是这种效果。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16:07 +0800 CST  
这里是646高地的主峰.

这一片丈高的杂草地带正是我们观察所的前斜坡。唉!满脑子装着向前、向前、向前。结果走过头了,到了观察所的前边了。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17:52 +0800 CST  
小梁说:"老兵大哥,真不好意思啊。我其实也没有去过你们观察所,我平时顶多到山半腰的咖啡地和甘蔗林干点活,让你走这多弯弯路......休息一会,我带你上观察所。"

"就到这里吧,今天你辛苦了。这段斜坡是不能走过去的,观察所前边二十米可能真的埋有地雷。"我回答小梁说。

"这里没有地雷,我知道没有.........."小梁内疚的同时,似乎要坚决带我上观察所了。

然而,我清楚的记得,36师侦察排长徐英超在知道观察所遭敌特偷袭末随后,多次建议在观察所前边二十米斜坡布雷,以免腹背受敌。这个军校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官火急火急、说干就干的性格,我是了解一二的。我们撤下去以前的确还没有实施布雷。谁知道他们和后期轮战部队会不会在此布雷?后期的中越边境大排雷,这里肯定不在排雷范围内,还是小心为好。

我感觉今天运气不佳,两个眼皮老是巴嗒巴嗒跳。该不会是好兆头吧,原地休息,冷静一下,再做决定。


这四朵芦苇花右边看过去,那个凸起的山鼻子才是我们观察所位置。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19:12 +0800 CST  
[原创]<<永远的十八岁>>之:重返老山(43--48)

到这里时,我的白衬衣象是在土灰路上滚过一样脏污。芦苇花上飘落的白毛毛从领口掉进衬衣里痒得我直抓挠。

646高地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小梁虽是土生土长的那马村人,他无法理解参战老兵对这山这水这村和这里乡亲们的那份情怀。

1984年7月21日日记写道:"天刚麻麻亮,我们已整理好行装。我扎紧腿绑带,往绑带里悄悄塞了一粒子弹。昨夜我己想好,战场上什么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现。往最坏处想,一旦和敌人遭遇,在不能取胜又无法脱身弹尽粮绝时,不能当俘虏。关健时刻,把这颗子弹留给自己。我们告别大娘,向山上出发。出那马村口左转,走过一块早己荒废了的干涸稻田地,就看见了那弯弯曲曲通往山上的小路。

今晨雾很大,老山主峰被大雾笼罩,越南的小青山基本看不清它的伦廓。穿过甘蔗林,是一片不小的咖啡地,这一带山势较缓,杂草丛生,不一会,露水已打湿了我们的衣裤。连长打头阵,姚志杰断后。我和颜峰、王国良、朱殿虎居中。我们警惕的扫视着山道左右的情况。咖啡丛中怪石林立,突出的石头黑呼呼的形状各异。偶尔看到有人形状怪石在雾中显现,让人心中一惊,头皮紧麻,不由抬起枪口,随后又恢复平静。咖啡地尽头,再往上走,便是一个象天梯一样的陡直坡。从山上面通下来一根绳索和五六条黑色军用电话线,站在这里可以听到山上有人唱歌。那男高音歌喉不错,听歌调是邓丽君的<<美酒加咔啡>>:美酒加咔啡,我只要喝一杯,,想起了过去,又喝了第二杯......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

我们抓住绳索,一步步艰难的往上爬。汗水和露水早己把军装湿透,满头的汗水滚下来模糊着双眼,口中能品到汗水的甘咸。我喘口气,右手抓紧绳索不敢松开。偶能停几秒用左臂么一把汗,亮开双眼,再接着往上爬。这段山路不长,但好吃力。上去后,40师侦察连傅连长站在山道口微笑着迎接我们。........."

当年我们初上观察所,山上住着40师炮团侦察兵和42师的侦察员,我在网上查过有关资料,没找到42师参战的有关记录,让我有些不解。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22:48 +0800 CST  
646高地观察所老照片.

拍这张相片时,我凌空站在观察所的大石头上。老连长瞪了我一眼:"不想活了?!"小青山上的越军侦察兵可是拿着望远镜寻找我们呢。险!险!险!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24:24 +0800 CST  
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只是再也听不见炮火的轰鸣和40管火箭炮有节凑的尖啸声。

芭蕉坪山上布置有火箭炮部队,每当向敌人发射时,一溜溜拖着火红尾巴的弹丸从观察所上空呼啸而过,场面十分壮观。







老照片,二营某阵地指挥所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28:12 +0800 CST  
火箭炮阵地在左远方的高山上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29:55 +0800 CST  
战场上最好听、最美妙、最有音韵旋律的炮声,就是咔啾沙火箭炮发出的一连串"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声。

1984年11月19日日记写道:"越军对偏马、船头、天保进行轮番炮轰,天保落弹最多,有两撞楼房被炸塌,尘烟翻滚。于此同时,我火箭炮部队对敌步兵阵地打了几个齐射,火箭炮发射时的声音很有节凑,非常动听。在战场上,我特喜欢听火箭炮发射的声音。白天虽看不见弹道,但每当弹群从我们观察所上空飞啸而过,那哨音、那节凑真的好让人兴奋。能让人找到对敌人复仇的感觉。火箭弹群空爆加地爆覆盖在敌人的步兵阵地上,清脆的空爆声伴随着沉闷的地爆,浓烟中看到断碎的尸块,残缺的枪支、石渣和土浪飞向天空。一浪盖过一浪,越南兵就是铁打的铜铸的,这阵势也够这群狗娘养的喝一壶了。

在越南183高地右侧公路,有七名越南军民,肩扛弹药箱沿公路往小青山后边奔跑。这是一支军工队,我们的重型火炮打这样的小目标不合算。今天顾不上打他们,我们有大目标打。但32师余连长他们喜欢这桩买卖,我听到余连长上报四号阻击点射击,话音没落,已听到火箭炮炮弹出膛的呼啸声。几秒钟后火箭弹覆盖了那七个越南人。这七个人死在了离小青山侧后隐蔽路段还有十五米的公路边。以他们载重的奔跑速度,再有一分钟就能跑到小青山背后的隐蔽位值,起码死不完。如今他们命运不佳,活该倒霉,尸体横竖交错的躺在地上。路边的草木在燃烧着火焰,等32师

炮弹飞到时,火箭炮部队已经抢先做了这桩买卖。只是苦了那七个越南军工,死了又挨二次炸弹.。"





越南183高地右侧公路,2008年拍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32:42 +0800 CST  
1984年11月22日日记记录:"中午12点至下午2点,我们后边山上的火箭炮部队向敌人打了十多个齐射。火箭炮发射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很振奋,每次齐射我们观察所人员都听着呼啸的节凑高兴的嗷傲叫。真希望火箭炮别停,永远持续的发射下去。有一个齐射又打183高地右侧公路的敌散兵,这次只有五人,有一个没整死,抱着头飞奔着躲到小青山后边树丛中看不见了。小青山后山根有一条路直通544高地,敌人运兵和送弹药都必经此地。因为走清水桥更要命.。我觉得火箭炮打少数散兵这个打法不合算。

今晚六点钟,敌步兵对我前沿发起冲锋。我偏马高机阵地十多门高机平射一齐开火,对清水桥一带敌要道进行火力封锁,敌人有六门高机平射向我那拉口要道火力封锁,双方红红的弹道交织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都把人看呆了。没想到二十几门高机一齐交叉平射对打构成的美丽画面是如此壮观。比夜间火箭炮齐射还好看,只是火箭炮在高空,高射炮平射在低空,要是能一起来就更壮观了。
晚上六点40分,火箭炮终于忍不住了。呼啸的炮弹一队队一群一群托着红红的尾巴从我们观察所上空带着哨音而过,映红了整个天空,照亮了整个大地。敌清水口,,183高地右侧公路,敌步兵阵地都成了弹着点。弹点爆炸后到处是燃烧的火焰,这个壮观的美景让观察所每个人兴奋。连长许正楼快三十岁的人了,看到这枪林弹雨极为壮观又令人振撼的场面象个孩子似的欢跳起来。班长汪如申也乐呆了,嘴巴里不停的"唷.....唷......唷,好.......好.......好"。.炊事员栾加利、驾驶员刘志刚、电话兵严治平、报话班长朱殿虎、侦察员王国良还有颜峰。这会人到的可真齐哟,这战争美景有多少人一辈子都别想看到。这弹飞炮闪的实景大场面比电影里好看几万倍,严治平看到这个场面,兴奋的说:"我日他妈,老子回家说给我们厂的人听,能眼气死他们。........"这时有一群群敌炮弹在船头、天保爆炸,又有一个弹群在偏马爆炸。爆炸后各村都有房屋燃烧。连长大吼一声:"姚万富我俩留下值班,其它人赶快去山洞隐蔽!快点!!"大家都很听话,一溜溜的都跑后边山洞去了。要命的时候总是没有人敢磨磨僧僧讨价还价。这时............."




越南清水桥,2008年拍摄



越南清水村,183高地附近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37:08 +0800 CST  
我的住处,站的地方前边是通往山下的80度陡峭小路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43:38 +0800 CST  
1985年1月25日日记写道:"上午,和兄弟部队战友在观察所拍了几张相片,我们已经接到了准备撤往二线的命令。下午16点20分,越军开始往前沿运兵。183高地右侧公路是黑压压的人流,满卡车的越军士兵在183高地远方转弯公路下车。然后步行,以班、排为单位,分批分股,身背背包、携带武器弹药,大张旗鼓的行走在公路上。我己经是第四次向指挥部报告情况。得到的指示是:继续观察!其它几个单位的战友们也都象我一样焦急的等待着,严密观察敌人行动的同时,期待着大炮的轰鸣和40管火箭炮的"啾啾"声。然而,路上的敌人继续在大摇大摆的开进,战场却静得出奇。我向跤趾城方向张望,发射的炮烟仍然没有升起,也没有听到振奋人心的火箭炮呼啸声。时间就这样一秒秒一分分在焦急的期待中慢慢熬直到夜幕降临,夜色挡着了我们的视线。大至统计一下,这期间越军运上来约一个步兵团的兵力,撤下去约有二个营。........"

起初我们一直不解我军为何不开炮,后来得到消息是:双方临时休战



我在观察所防御工事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45:06 +0800 CST  
由于体力严重透支,干渴难耐的我心里又有点烦燥不安。于是决定今天的行动到此为止,不打疲劳仗。留下点遗撼,以待下回。有些事情过于完美未必是好事。小有遗撼也未必是坏事。

我拿出从广东带来的红色条幅拍照留念。

那马观察所位置特殊,前方视野开阔。我连观察所在参战的中后期,由于成绩突出,成为全团的战斗值班观察所。在连队的档案里,有这样的记录:

"六连于1984年6月30日下午2时30分从无锡姚湾营地出发,随全团赴滇参加对越作战。7月5日火车运输至昆明北,7月11日投入战斗。炮阵地在跤扯城,观察所位于那马646高地。作战期间,先后配属14军40师、11军32师、1军1师、12军36师、炮四师炮群。共参加大小战斗一百多次。大的战斗七次:84年7.12战斗、7.28战斗、11.18战斗、12.20战斗、85年1.15战斗、2.11战斗、3.8战斗。全连无一伤亡.........战果:五个多月,一军共歼敌5000余人,击毁敌火炮239门。缴获武器弹药一批........炮9师战果:五个多月,击毁敌火炮134门,歼敌1700余人,并配合步兵歼敌5000余人,击毁汽车52辆,弹药堆集所30个,营房、账篷73幢,电台74部,引爆弹药1634发.........炮16团战果:参战11个月,共发射炮弹22344发,击毁敌火炮63门,歼敌324人,汽车52台,冲锋枪10支,引爆弹药1184发,轻机枪二挺,40火箭发射筒2具,弹药堆集所8个,营房六幢,电台两部.........我六连观察所发现并打掉敌目标占全团侦察分队侦敌目标总数的五成多。其中1250号目标受到前指通报表扬,对1250号目标的炮击,使敌人一个炮兵旅还末下车展开就地瘫痪。炮击敌红光机场的战斗,也使敌总指挥部听到炮九师的威名而闻风丧胆。我连炮一班荣立集体一等功,侦察班荣立集体二等功,侦察班长汪如申荣立个人一等功。作战期间,炮九师共牺牲七人,伤多人。我团伤亡十人,其中四人牺牲。我连于1985年7月9日圆满完成对越作战任务和正规化训练,胜利凯旋。"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47:48 +0800 CST  
老连长告诉我,我们的六连还在,只是老部队的番号换了,现在被编入第一集团军。这两块红色的条幅暂时由我珍藏,希望有一天能放进我们六连的荣誉室,这是一个退伍老兵的心愿。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49:20 +0800 CST  
向在1175.4高地和东山一线牺牲的战友敬礼!向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敬礼!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遥望1175.4"上甘岭"高地主峰,我心中无限感概。战时,当敌人的导弹和炮火向主峰轰炸时,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而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次次呼叫我军的炮火,向敌人发射中的炮阵地进行火力压制。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6 14:52:47 +0800 CST  

楼主:红薯面窝窝头

字数:251197

发表时间:2010-12-11 19: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9 20:07:23 +0800 CST

评论数:13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