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天涯诸友,《〈论语〉是用来养心的1》出版(第2部连载中)

《〈论语〉是用来养心的1》(原贴名《日啖〈论语〉三百言》日前由中华工商联出版社出版,本月下旬预计会走上全国各新华书店及网上书店。
谢谢诸多朋友付诸的关爱,也谢谢诸多朋友投以的美意。在此一并谢过。
大鸟这厢有礼了。
———————————
《〈论语〉是用来养心的1》(原贴名《日啖〈论语〉三百言》日前由中华工商联出版社出版,本月下旬预计会走上全国各新华书店及网上书店。
谢谢诸多朋友付诸的关爱,也谢谢诸多朋友投以的美意。在此一并谢过。
大鸟这厢有礼了。
———————————
《〈论语〉是用来养心的1》(原贴名《日啖〈论语〉三百言》日前由中华工商联出版社出版,本月下旬预计会走上全国各新华书店及网上书店。
谢谢诸多朋友付诸的关爱,也谢谢诸多朋友投以的美意。在此一并谢过。
大鸟这厢有礼了。
————————————

《〈论语〉是用来养心的1》目录
第一章 学者的人间情怀~学而
第二章 构建一个理想国~为政
第三章 道德赛场外的裁判~八佾
第四章 和仁德比邻而居~里仁
第五章 灯塔上的了望者~公冶长
第六章 桃李灼灼璨其华~雍也

该书共307页 三十万字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0 16:20:00 +0800 CST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论语》是用来养心的. 1 / 大鸟著. -- 北京 : 中
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1.1
ISBN 978-7-80249-737-5

Ⅰ. ①论… Ⅱ. ①大… Ⅲ. ①儒家②论语-通俗读物
Ⅳ. ①B222.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240089号

书目详细信息
CIP核准号 2010240089 ISBN 978-7-80249-737-5
正书名 《论语》是用来养心的
丛书名
出版单位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时间 2011.3
版次 1版 印次 1
定价(元) 29.8 正文语种
开本或尺寸 24 × 17 装祯方式 平装
中图法分类 B222.2-49
主题词 儒家;论语-通俗读物
内容提要: 本书以《论语》原文章节次序,采取引文、释文相辅的方式,阐释人文与哲思,给人们以不同的角度的新意,可读性知识性很强。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0 16:25:29 +0800 CST  
封底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0 16:27:46 +0800 CST  
内页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0 16:32:18 +0800 CST  
附:
《写在书前的话》
忽然生发阐读《论语》的念头,源自一个偶然的写作邀约。
其实,没人下帖我也会这么干。应该说,这是个既不崇高也不猥琐的念头,在肚中酝酿良久,几成变质的酸奶。就为了自己不腹泻,今天决定开写。这如同青春期中荷尔蒙催动下的人,总是眼神游离、暗怀异想、绮思无限一样,全系生理本能。
而本能是不需要理由的。
一个囫囵吞枣,自己吃夹生饭的人,如何以其枣啖人,这的确很成问题。为此郑重提醒,肠胃比我还要糟的官人小姐,请远离此地。病从口入,不可不慎。
我担心的还不止上述内容。一个徐爹半老的男人,也乔张乔致加入说《论语》的行列,这种可耻的行径,会不会影响到我可爱的小女,让她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受人歧视?有个半吊子的爹,真不是件什么赏心悦目的事情。好在自认没有人来疯的嫌疑,也没那份闲力气,只是想做一个腐朽书生想做的事情而已。
于是心安。
认真地为自己找了番理由,虽然牵强,还是找出几条:一是从远方走来的《论语》走到今天时,基本已走失原味,孔子已经失真。不才如我,却想为之努力还原;二是现有的解家虽然置喙者众,众说纷纭,但大都是围着《论语》外墙打转,很少或没有人走入里面,来分章逐句口啖舌品,而这种费劲的力气活很适合在下干;再就是看别人讲章式的说教,总是感觉架子拿捏得太大,内力又过于不足,解释得实在不是太高明,于是奋臂捋袖,决定自己操刀。
心向往而力不足,这是人常犯的毛病,也是我对自己的担心。
我最担心的是以己昏昏,使人更昏昏,那就漆黑一片,暗无天日了。打消我这种忧虑的是哈佛,哈佛校训里有一句: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真理在哪里?当然不在我这里,也不全在孔子那里。真理就在大家的心中。言路大开,出口无遮,我比较喜欢这种学术或娱乐氛围。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对乃师的直角三角形边长定理提出了异议,结果就被同学们扔进海里喂鱼。我说的不对时,希望读者诸君别把我往水里丢,因为鱼不喜欢我,我一样也不喜欢鱼。
这样,我就顿感踏实。
何况,有《论语》原书在,不管操笔人如何随意即兴,任凭作者怎样信马由缰,读者自有根源在手,一切大可放心。
于是,搬个板凳,坐在2500年前那间课堂外,安静地旁听,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写下以下的文字。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0 16:39:00 +0800 CST  

谢谢孟斜阳、虚无缥缈19860306、寂寞文字、虎公!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1 08:00:33 +0800 CST  
《〈论语〉是用来养心的》(第2部)目录
第一章 高山流水映风标~述而
第二章 山峰对山峰的致敬~泰伯
第三章 朴素的民本情结~子罕
第四章 在礼乐中循规蹈矩~乡党
第五章 弟子三千无庸人~先进
第六章 在道德制高点审视~颜渊
第七章 政体外的观察家~子路

《〈论语〉是用来养心的》(第3部)目录

第一章 中庸搭建的人生坐标~宪问
第二章 永恒的道义捍卫者~卫灵公
第三章 终成绝望的理想~季氏
第四章 仰望着真理行走~阳货
第五章 原本可以这样智慧~微子
第六章 斯人长逝余响不衰~子张
第七章 启迪者的遥远绝响~尧曰
附:孔子年表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1 08:28:25 +0800 CST  
【述而01】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释意〗
孔子说:“阐述(古人)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啖言〗
这是个极为奇怪的文化现象,人类最高觉悟与智慧的缔造者们大都述而不作。他们所留下的有限言论,也都是通过弟子后天整理而成的对话录,在他们自己,则几乎没有任何以独立作者身份留下的作品。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如此,印度的佛陀若此,那撒勒的耶稣如此,东方的孔子也若此。
晚年归鲁的孔于,潜心书斋,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完全是在编纂整理古代文献,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个人创作。述而不作,不光是其谦逊的自况,也是他个人为学的真实写照。
其实,百分百的述而不作不可能,“述”中一定有“作”的成分。朱熹说孔子,“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 这里的“功”,就在替夫子释谦,言明他述而有作,是一种基于历史文献的再创造。
孔子的为学思想为什么这么倾心于述而不作呢?
原因正在于后面四个字,信而好古。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春秋时代学在官府,作在史官,民间尚没有私人著书立说的风尚,而直到孔子逝去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顿起之后,用文字言政见,付思想于尺牍,才在民间蔚然成风。所以孔子虽以中国第一位教师形象出现,首创私学,使学术姿态降低,但他仍没有想以文字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打算。
这其间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对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文化有着天然的自觉和敬意。他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借鉴夏、商两代文化礼制的周礼乐制度,表达了由衷的倾慕和激赏。正是笃信周礼,怀念旧制,所以孔子才将自己学术文化行为,自觉定位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坐标。
完全可以说,孔子开创的这一文化建构方法,对汉唐一路下来的中国人文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学人士子在其生命潜意识之中,能自觉承继古圣先贤精神品操,来关照自我生命姿态,并薪尽火传,持续坚持发扬光大。这是中国文化脉络流涌不绝的力量之源。
“传先贤之旧”,以心传心,以心印心,对历史文化典籍和古圣先贤精神,进行咀嚼性的注解和校订,甚至在后来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或曰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训诂。
一代代儒家憋在家中终其一生在为圣人代言,嚼前人的思想,拉自己的粪便。郭象注《庄子》,庄子死;朱熹注《论语》,孔子僵。千人一面地举着同一面旗帜,却千人千面地干着自己的营生,汉儒甚至伪造《孝经》、《孔子家语》,诬为孔子主张。他们在心有所鹜中,以主观臆想加刻板理解来寻求对典籍原意的契合,结果,其诠释的指向不是落脚于空穴来风的玄想,就是游离于典籍之外,作先贤毫不相干的知己。甚至离题万里,成为先贤事实上的仇敌。
述而不作当然是孔子的一种自谦,但对今天的学人恐怕很有学理上的教育意义。
因为我们身边拥挤着太多作而不述的人。他们往往来不及常识性的知识储备,没有基本的阅读量,甚至学养尚空白地像张白纸之时,便率尔操觚,急着申诉自己的学术主张,急着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架空中楼阁。在自己是大作不断,著作等身,在大众则是垃圾翻飞,糟蹋纸张。
如果把作而不述理解为个性觉醒,将述而不作理解为自我保守,那我要说,二者之间还真存在着大的区别。
个性的觉醒,会带来急切的功利思想,所以每每在标新立异的主旨下,无视历史常识而故作惊人语,或持着一条老掉牙的常识问题当作自己最新发现,博取浮躁声名。其文也躁,其理也浅,其识也短,其论也陋,这便与早先的大师们形成鲜明对比。那些前辈,话说的总是很少,学问却做得很厚。读其文章,立见学富思博,但着笔朴素,行文淡然,有老子“希言自然”的落落风度。
品啜孔子的述而不作,我自己首先心惭如蚁,大汗自背发。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1 08:33:38 +0800 CST  
@寂寞文字 2011-05-10 17:00:20
祝贺,书名挠到了痒处~
-----------------------------
@虚无缥缈19860306 2011-05-10 17:20:40
me too
-----------------------------
在下要洗刷清白。不管撩人还是挠人,都是出版方定的。呵呵。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1 09:28:15 +0800 CST  
@盛鸡私汗 2011-05-11 21:21:45
祝贺!
-----------------------------
谢谢张兄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2 09:46:26 +0800 CST  
谢谢木鱼之木、虚无缥缈19860306、悬疑大师、lzkhql诸兄!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2 11:58:04 +0800 CST  
谢谢诸位朋友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2 22:40:47 +0800 CST  
@吃青菜的蜗牛 2011-05-12 19:15:23
酒豪兄继续写论语了么?
强烈恭喜!!
-----------------------------
呵呵,这个读本我已写完。谢谢蜗牛。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3 08:27:17 +0800 CST  
【述而02】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释意〗
孔子说:“默默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难呢?不修品德,不讲学,听到正义不追随,缺点错误不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
〖啖言〗
我们常常说庸人自扰,也常常认为达者无忧。
其实,两种说法都是隔离本体之后的断章取义。哲人和俗众在情感上同样丰富,他们一样有其喜怒,有其乐忧。皱眉或开怀,放歌或叹息,不因人的学识高下而有多寡之别。
所不同的,只是二者因之喜怒的本源。
常人好愁眉苦脸。一路飙升的房价,持续攀高的学费,捉襟见肘的收入,自己迟迟得不倒升迁的职位,孩子永不理想的分数……这些无尽的烦心事情,每天都排着队找上门来,困扰着他,烦恼着他,围追堵截着他,使他不得开心颜。
同时,常人又很容易幸福起来,讨来次不大不小的便宜,得来个不前不后的机会,受到番领导有口无心的夸誉,享有次结结实实的实惠,这又立刻让他春风扑面,表情粲然,嘴咧成粪勺,内心被蹄蹄爪爪挝挠得十分舒坦。
哲人也有抱怨,但他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不会为具体的生活穷蹇,或命途多舛而忧心,箪食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困扰常人的所有烦恼,在他这里统统不存在。他忧虑的对象总是超然常人的物化标准之外,而将一腔愁肠、满腹惆怅,尽付另一个价值系统。
在这里,大到对世道人心、家国命运的观照,小到对个己修养学为的不满,甚至对时光倥偬、人生飘忽的叹息,都使他掀须长嗟,望月自伤。
哲人也不乏快乐,虽然快乐的产生完全和自身毫不相干。听到遥远海湾坦克熄火的声音,看见瓦砾下被救出一个生命顽强的人,得悉一场巨大的瘟疫终于荡涤殆尽,或者在夜行火车上遇到一个美好的人,于昏黄床灯下读到一则睿智的文字,这些又都会使他兴奋莫名,深感生活的丰厚馈赠。
但,我还是要说,高雅与庸俗并无霄壤之别,它只在一线之间。
雅俗的分界,不在物而在人,不在人而在情,不在情而在情绪滋生的基点。那个基点离物化世界越远,所酿就的感情就越纯粹,升腾在感情中的人就品味越高,望之弥亲。
所有脍炙人口的韵事,所有琴心诗意的佳话,都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孔子“何有于我哉?”的慷慨自负,在我们这里,恰恰毫不理会,而且毕一生也难以企及;孔子“是吾忧也”的唏嘘长嗟,在我们这里,恰恰也从没感到人生不这样有什么不妥;孔子燕居退息之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温婉舒展仪态,在我们这里,恰恰又感觉生活如此困顿下,这种抱膝自安、不失雅致的从容心境,简直又是太不可思议。
只有心存忧患而又充满智慧与豪情的人,才能将自己如此知性地根植于生活,并幽远超迈地拔离出生活,在一个恰当的距离和角度站定,然后冷静审视人生,思辨性观察世界。从而,他对无常的生活细节得以从容把握,一边揭示其间的种种荒谬和偶然,向大众作无声的唤醒,一边从生活之中源源不断汲取智慧与营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养,同时也使自己容貌日趋和善。
胸储烟云,才能衣襟生风。
怀拥丘壑,方显骨格奇伟。
一个智慧的人,他必不把有限的生命付与世俗生活的千般纠缠之中,他的生命热情只属于高蹈的精神世界。所以,他必有一种大惬意,大享受,大悲伤,大自在,独与天地相往来。
手握山河,便肩挑千古。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3 09:13:02 +0800 CST  
@读书为明目 2011-05-13 10:15:22
读之春风扑面!
-----------------------------
谢过,夸奖。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3 11:05:00 +0800 CST  
作者:大茶壶2009 回复日期:2011-05-13 19:00:34  回复

祝贺,酒兄《论语》终成正果,期盼早日看到书
---------
谢谢,本月能在新华书店看到

作者:tg9146 回复日期:2011-05-13 19:27:44  回复

很好很好
—————
谢谢!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4 07:28:05 +0800 CST  
【述而03】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释意〗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了!很久了,我不再梦见周公!”
〖啖言〗
隔着2500年的月光,哲人那声悠长的喟叹,仍然那么凄切,那么嘶哑,那么绝望!
一生怀着继先王绝学,开万世太平,克己复礼大志,倡行仁德,效法周公的孔子,在一派日薄西山的气息奄奄之中,面对坚硬而无奈的现实,终于知道大道难伸,己志不抒。盘桓在心头持久而崇高的历史使命,压抑在胸口的艰涩愤懑与彻底失望,都使这位永不向现实低头,永远钦敬并迷恋远古文化礼制的睿智老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和强烈的隐痛。
英雄暮年,壮志难酬。
老之将至,来日无多。
死并不可怕,忘怀生死的孔子向来达观,“朝闻道,夕死可也。”但崎岖而漫长的人生路即将走到终点,面前的这个乱世仍然嘈杂一片,道还是没有闻,仁还是没有布,礼还是没有行,“均、和、安”的理想社会体系还是没有建立。
虽然秉持一生的信仰旗帜依然高高飘扬,但此时,却尤显孤单和冷清。
怀抱的坚执道义依然鲜明而刚烈,但此时,却更为独孤而凄然。一切已不可为,无所为,无力为,那就将一腔郁闷化作一声逋峭的长叹,尽付眼前寂寥的山河吧。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推行周公仁政的理想既然彻底破灭,那索性将周公的影子从梦寐之间也一并剔除,事实上,哪里又如牢骚话这般说的轻巧和容易呢?那个叫旦的蔼然长者依然亲切,已成为一种理想化的坐标符号镂刻心头。那是个巨大而空虚的存在,既沉重,又没有份量。
沉重在自己内心,失重在现实世界。
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是美最终不被发现,是真最终不被认可,是善最终不被宣扬。
怀有强烈普世思想的孔子,将毕生的热忱付诸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明快的思想。就像爱永远呼唤被认知,它的快乐就在于为对方创造出一些不求回报的快乐,它很谦卑,无非想把所爱的一切悉数收藏心底,并用自己所能照耀的光亮去温暖并启示对方,因而它使人销魂。但当爱的倾诉有去无回,深情呼唤就变成大山中的空谷传音,折转返回到耳鼓时,便成为一种寂寞的凄凉,因而爱又容易使人断肠。
哥白尼1502年提出日心说,当他的《天体运行论》最终得以艰难出版时,他说了句“我总算在临终时推动了地球”,说完便与世长辞。
这是个令人感伤的临终遗言。但,如若连这生命中最后一丝慰藉都不可能得到,怀着巨大的心灵空洞走完人生,那又是怎样一种更大的不幸?
真理仍然在流浪漂泊,无枝可栖。仁义依然蓬头垢面,落荒原野。哲人将怎样安然瞑目?
陶潜诗云,“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但这种通达和平易,只是不胶胶于生死的恬淡态度,对于早已生死两忘,却汲汲于向世界弘仁扬礼的孔子来说,却完全还属低层次的一种精神境界。
孔子的焦灼和无奈,也许正是苏轼笔下文字流淌出的另一番情调,“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一蚁寄磨,能奈磨何?身欲右转,风轮难救!也许这就是孤独的哲人面对强大而无力改变的俗世,他永远不可避免的沉郁和苍凉结局。
悲情主义天才画家米开朗琪罗,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是:这里躺着一个疲惫的人,请不要把我唤醒。
我若替孔子拟墓志铭,一定这样写下:这里躺着一位绝望的老头,当真理回归时,记得一定把我唤醒。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4 08:35:16 +0800 CST  
【述而04】
〖原文〗
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释意〗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游学于六艺。”
〖啖言〗
大鸟先生从还不能被社会承认为先生的少年时代起,就一直被诲人不倦的老师谆谆教导,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的四有青年。
很惭愧,也很见鬼,尚来不及作韦应物的回望式忏悔,也顾不上作杜牧的成熟后反思,当时的豆蔻少年已摇身一变,倏忽成了今天的不惑中年。似乎连被青春撞次腰的清晰记忆都不曾留下,人就黄瓜一样迅速被谢花掉刺、肚大籽满起来,除了老派的写意画家还回别有用心地盯上两眼,菜市场估计都已没了行情。此时,再用“四有”条款比照自身,立刻心起波澜,酸酸地疑似怀孕。
就痴痴地想,那时若多听听老师的话,现在大抵出脱得不会如此没出息吧。一个行销市场多年的四无产品,如果有足够的清醒,都会这样惭愧不已。
人到中年,一切开始作减法,此时再怎么想“四有”恐怕也是妄想。但还是向我早年的老师投去尊敬一瞥,因为他们的话语明显有着孔子的口吻。
孔子不也正是在这样教育他的弟子吗?
志于道,就是将心所存向指定大道。志不远者行不远,夫子自况“吾十五而志于学”,即志于道,是要求人要心存高志,树立远大的理想;据于德,就是要人固执地坚守道德,培育情操,加强德修;依于仁,就是以仁匡身,不悖义理,处处能克己复礼,推己及人;游于艺,则是要人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勤学不辍,在知识方面广博吸纳,将学习视为如鱼游泳,忘其水拥浪挤之苦,然后乃有畅泳自如的乐趣。
简言之,就是要求人通过心性和知识的双重学习修炼,达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有文化”的目的。真是异曲同工,溯本同源。2500多年过去了,认真一看,却原来我们也是孔子的晚辈私塾弟子。
但差别不是没有。
如果硬要在孔子首倡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与我们所接受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之间寻找什么不同,就会发现孔子育人的主旨重在志道、据德、依仁,其次才是游艺,即文化知识的掌握并不在首项,而我们的教育方针正好与之主次颠倒。
在孔子眼中,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为后天社会培养一个多知多能的知识性人才,而是寄望培育一个能体礼达仁,遵义守信,心有大抱,学有所成的通才,一个具有高尚人格力量的明道行道君子,知识的灌输和汲取只是最基础的一部分。所以,他提出“君子不器”,将学习和修养的提升过程,定位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志道、据德、依仁三者之间有先后,但无轻重。而三者之于游艺,则有轻重,无先后。因而《礼记•学记》特意言明,“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差别。正是这个差别,我们的中学教育才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将知识和学分作为学校教育的惟一目的,而高等教育则又将两眼紧紧盯向社会,将专业设置和努力方向,都对接于将来的社会所用,忽视人的道德品质、人格修为、价值取向的培养和再造。我们的社会,于是从校门口源源不断地接纳着一批又一批只有知识而不懂文化的人才。
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日趋明显,比如青年学生的好高骛远、心理脆弱、人性自私、见利忘义,过于事功等等,这也许都是今天的教育者,或者说包括教育者在内全社会应该沉思的问题。
孔子的教育目的很明确,用《易》中的一句话完全能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如今,清华大学还在举着这条校训作墙上的饰品,可那里面有几个师生能认真领会呢?
遑论其他。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5 18:54:06 +0800 CST  
@铁笛寒风 2011-05-16 08:37:59
俺是看着这个宝贝成长的,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它走出家门走向世界,
开心激动中顶起来!
-----------------------------
又见铁笛。的确,这个帖子从很早就陪伴在您的观照与爱护之中,感慨系之。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6 09:19:28 +0800 CST  
【述而05】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释意〗
孔子说:“自从(弟子)行过拜师礼以后,我没有不教诲的。”孔子说:“不心愤求通,我不启示他。不口悱难达,我不开导他。举示以一隅,不把其余三隅自反自证,我不会再教他。”
〖啖言〗
毛西河喜欢拿“春江水暖鸭先知”来质问坡老,春江水暖为什么一定要是鸭先知道,假如凫水的是只扁嘴鹅呢?问地十分坦率,也相当二百五,遇到这样不具诗情,偏偏要用考古精神与诗较劲的冬烘先生,诗人只能微笑以待,闭嘴不答。
许多善于向孔子撒野的人,也非常喜欢举着孔子的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来向孔子扔臭鸡蛋——既然教诲是在接受弟子束脩之后,孔先生又怎么能做到有教无类呢?
这就犯了不知就里,随便下结论的毛病。
我们先来名词解释。束脩,一解为古人见面的执贽为礼,脩是干肉条,十脡为束,价值相当微薄;还有一解为束带修饰。古人年十五可以束带,以见外傅,所以又引申为束身修行。
《礼记•儒行》中,孔子对鲁哀公讲,“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可见儒是鄙夷钱财,珍视忠信、仁义、博学的,孔子自然不会在设帐授徒前,大肆收敛钱财。
事实上也是如此,不然不能解释一箪食一瓢饮穷困潦倒的颜回、家贫且贱的“犁牛之子”冉雍及绳枢瓮牖的原思们,怎么能跨入这个学校大门。
那孔子为什么非要收这微薄的见面礼,然后才开始传道授业呢?
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孔子想通过这微薄但恭敬的礼仪形式,让学生示诚,以诚其从学之心。
春秋末季,学术仍然在官,拜师必须宦学,入官乃能学艺。只是到了孔子这里,才将学术下移民间,向社会广泛招纳学生,首开私家讲学之风。正因其办学姿态的放低,所以才故意加上这道不高的门槛,以让入学者端正态度,严谨学风,持身敬修。
打破贫富差别,取消家庭背景,持着十根明显具有象征意义的干肉条进来,一个头磕下去,便可以安静地找个座位坐下,瞪着饥渴的眸子,从此接受文化和道义的熏陶。
这是个让中华文明倍感心热的举止,这是个让中华文化始终铭记在心的时刻。不是别人,正是孔子,以公平发散智慧的名义,让放牛娃和公子哥并排坐在了一起,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去亲近仁慈,去享受真理。
这一切正说明了夫子的办学态度,有教无类。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言叟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写在《学记》开篇的这两句话,是他的办学目的,也是他的办学思想,更是他的办学宣言。
今天,当因贫困阻断求学路的孩子,在电视里辛酸闪现,当因父母人微职卑而无法与事实上流行的择校风抗衡的孩子,他们在报纸上吐露委屈,我都会因教育不公,而替所有的孩子向2500年前中国第一位老师那里,投去是尊敬也是询问的目光。
在那间中国最早的学校,一方面是物质生活如此匮乏,一方面是精神生活如此裕如,大雅传诵,弦歌不衰。神态冲穆的老师温婉而幽默,严肃认真的学生活泼而可爱,他们终日问仁言礼,明德清心,讲信固义,乐此不疲。间或,学生会拿出调皮的问题,一脸认真地去问老师,睿智而高古的老师,也会将他充满智慧的话语,变为情趣盎然的玩笑,或貌似严肃的批评,来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你听,老头儿又在课堂上厉声宣告了:你不心愤求通,我就不启示你了。你不口悱难达,我就不开导你了。我告诉你屋里一隅,你不会将其余三隅自反自证出来,我不会再教你了。
我偷听了一下,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激励式教育吧。



楼主 酒量犹豪人渐枯  发布于 2011-05-16 10:09:02 +0800 CST  

楼主:酒量犹豪人渐枯

字数:209950

发表时间:2011-05-11 00: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0 13:57:17 +0800 CST

评论数:119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