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中的美国》连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35.1800年大选
概述:汉密尔顿在大选中反对亚当斯和伯尔;联邦党操控选举的企图失败;准备迁都华盛顿;杰斐逊当选总统。
1800年总统大选主要有两位候选人,即代表联邦党的时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和代表共和党的时任副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身为总统的亚当斯虽然名义上是联邦党党首,但党权实际上掌握在前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手中。正因如此— 另外还有其它原因,亚当斯对汉密尔顿心存芥蒂。他曾说过:“如果托马斯·杰斐逊当选,他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总统。我宁可在他的麾下担任驻欧使节,也不愿意当一个被汉密尔顿控制的总统。”当然,汉密尔顿也反对亚当斯,使出了浑身解数来阻止亚当斯再次当选,支持联邦党的另外一位候选人— 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科茨沃思·平克尼— 参选。联邦党人在大选中获胜难度很大,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杰斐逊颇具实力,人气旺盛,联邦党高层于是就想在选举程序上做文章。
宪法规定,先由州议会推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投票选举总统。联邦党人企图在各州推选选举人上加以控制,计划由国会设立一个特别委员会,对选举人的投票资格进行审查,从而决定某位选举人的选票是否有效。他们建议特别委员会包括6名参议员和6名众议员,另加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共计13人。联邦党领袖知道设立这个委员会违宪,所以希望得到国会的批准,但是要保密,直到大选日后才对外公开。联邦党在参议院占据多数席位,该项议案也就得以通过。然而到了众议院,部分联邦党人提出异议,并对议案进行了多处改动,而这些改动被参议院拒绝,国会两院无法达成一致,致使议案胎死腹中,联邦党人在大选中获胜的希望也由此变得更加渺茫。
到了1800年夏季,杰斐逊领导的共和党在各州都有了强有力的领袖人物,而且还有不少党报宣介自己的主张,杰斐逊本人则决定回到自己位于弗吉尼亚州蒙蒂塞洛的农场休假。
共和党在纽约的领袖人物是律师出身的艾伦·伯尔。他在独立战争期间是乔治·华盛顿手下的军官,战后加入联邦党并当选参议员,后来改弦更张,加入了共和党阵营。1800年,联邦党和共和党内都有一部分人支持他参加总统竞选。汉密尔顿与伯尔是死对头,他认为,自己所在的联邦党即使不支持平克尼,最次也应该支持杰斐逊。当他得知联邦党居然要支持伯尔的消息后,迅速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表示:“任何人,甚至连托马斯·杰斐逊,都要比伯尔强。杰斐逊并不危险,但伯尔很危险。虽然杰斐逊施政理念是错误的,但他至少是一个诚实的人。伯尔既无诚信,又无人品,会毁了国家。”
1800年,美国正准备迁都,当选总统要到新首都就职。老首都是费城,新首都建于马里兰和弗吉尼亚之间的波托马克河畔,即哥伦比亚特区的华盛顿市。亚当斯总统携夫人阿比盖尔来到华盛顿,发现这里还是个偏远小镇,没多少房屋和街道。亚当斯夫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她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这里之所以算个城市,完全是因为我们这么叫它。我们的房子虽然很大,但许多房间还没有完工,几乎没什么家具,照明灯具也不够。”华盛顿市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从总统府通到国会山,如今两旁建筑林立,但当时还是一片泥泞。不管怎么说,这是联邦政府新建的一座城市,是新的首都,1800年大选的获胜者将在这里开始任期。
第一位总统华盛顿在没有竞选对手的情况下当选第一届和第二届总统,亚当斯以3票的优势当选了第三届总统,而本次大选的获胜者却不明朗,因为选举人票清点的结果是,时任总统亚当斯65票,杰斐逊和伯尔分别获得73票。在这种情况下,宪法规定要由国会众议院在得票最高的两人中做出选择。所有众议员都可以投票,但实行一州一票制。某位候选人在某州数位众议员中获得多数支持,就算该州投他一票。当时美国共有16个州,如果某位候选人获得多数州— 即9个州— 的支持,就算获胜。
联邦党人认为这是他们保住总统大位的最后机会,于是做好了两手准备:首先,阻止杰斐逊和伯尔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当选,然后设法把行政大权继续掌握在该党手中;其次,如果上述办法行不通,就选举伯尔当总统。联邦党人试图让民众觉得伯尔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以共同对抗杰斐逊。不过,伯尔不认同这种做法。他致信杰斐逊说:“每一位共和党人都希望您出任总统,每一位优秀的共和党人都希望在您的麾下效力。如果能给您当副总统,我会非常乐意,也深感荣幸。如果您觉得我担任其它职务对您更有帮助的话,我也乐于从命。”
1800年2月11日,众议院开始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清点选票,结果有8个州支持杰斐逊,6个州支持伯尔,而在马里兰和佛蒙特两个州的众议员中,两人获得的支持票相等,无人获得多数票,这就意味着两人都未赢得这两个州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众议院只好多轮投票,在一天一夜里投了27轮,但结果依然没有变化。到了次日清晨,众议院休会四个小时,中午又开始投票,但结果还是一样。2月13日、14日和15日三天又过去了,众议院共计进行了33轮投票,始终未能选出总统。此时,只要马里兰或佛蒙特两个州的一位众议员改变立场,就能决出胜负。选举无果后,特拉华的一位众议员说:他与马里兰的两位众议员和佛蒙特的一位众议员见了面,三个人都是联邦党人,此前都投了伯尔的票;这三人表示,已经见过杰斐逊的一位朋友并告诉他,如果杰斐逊做出某些承诺,他们就可以改投杰斐逊的票。
杰斐逊表示,确实有很多人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某种政治承诺,但都被他一口回绝。他告诉这些人,自己宁可不当总统,也不当一个被捆住手脚的总统。
这段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学家们也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众议院于2月17日进行了第36轮投票,包括马里兰和佛蒙特在内的10个州支持杰斐逊,4个州支持伯尔,德拉瓦和南卡罗来纳2个州没有投票。至此,杰斐逊终于赢得了多数州的支持,当选为第三位总统。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0 09:06:19 +0800 CST  

36.托马斯·杰斐逊(1)
概述:在就职演说中呼吁两党团结,盛赞自由、民主和共和政体,阐述施政理念。
1801年3月4日,杰斐逊在雷鸣般的礼炮声中步入国会大厦,参加就任第三位总统的就职典礼。参众两院议员全体起立,等待杰斐逊就座。数分种后,这位新当选的总统站起身,开始了他的就职演说:
“朋友们,同胞们:
人民召唤我来担任这个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我必须告诉你们,我是如何深感荣幸,如何心存感激,同时也心存忧虑,因为作为总统应承担的责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堪的重负。但我告诉自己,我并非孤立无助。看到你们的面庞,我理解了宪法缔造者们拥有的智慧,因为在你们— 参众两院议员和最高法院法官— 之中,蕴藏着我所需要的力量、诚信和勇气。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经历了两党激烈斗争的艰难历程。但是,这一历程也向世界展示了美国人民的言论、出版和思想的自由。争论已成过去,人民做出了裁决,现在到了我们团结一致、为大众谋取福祉的阶段。
人民的多数派赢得了这场政治较量,但我们永远不能忽视少数派。多数派的意志虽然占据统治地位,但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少数派享有与多数派同等权利,他们的权利也必须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我们全心全意地团结起来,彼此间充满和平与友爱,因为没有和平与友爱,自由乃至生活本身都将笼罩上辛酸的阴影。让我们牢记,如果没有政治自由,如果少数派受到惩罚,美国的宗教自由就没有任何意义。数百年来,欧洲人在争取自由的名义下相互屠杀,这一点我们并不感到奇怪,即使在美国这片和平的土地上,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见一致,但我们可以在允许分岐存在的同时,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我们都是共和党人,我们也都是联邦党人,我们多数都热爱祖国,希望她繁荣昌盛。然而,也许有人想要解散联邦,或改变共和政体,那就让他们无需任何担忧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虽然是错误的,但美国是如此的强大,可以允许他们自由发声。人们思想和言论自由对国家来说并无危险,因为与之意见相左的人同样拥有思想和言论自由。
某些诚实正直的人们可能会担心,共和体制下的政府不会强大有力。对此,我想向他们提一个问题:十几年来的经验证明,这个政府让我们国家强大、人民自由,难道人民要摧毁这样的政府?我相信不会,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世界上最好也是最强大的政府。在地球上的民族之林中,也只有美国人民知道,美国政府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政府。如果还有人认为人民不能实现自我管理,那么,让谁去管理呢?让君王管理吗?难道君王不是来自人民?他们难道是天使吗?我想,历史会就这一问题给出答案。
让我们继续由人民选举出的代表管理联邦和政府。非常庆幸的是,受惠于3000英里广阔海洋的阻隔,我们能够幸免于欧洲的战乱和独裁统治。在这片新大陆上,人民不必像欧洲人那样受苦受难,广阔肥沃的土地更是为我们千秋万代的子孙提供了生存空间。
我们及我们的万代子孙都享有同等的权力。我们对一个人的尊重,不是出于门第,而是出于对其行为的评判。我们不干涉宗教自由,人们可以以诸多方式自由信奉,因为我们的所有宗教都以诚信、真理和仁爱教导信徒。所有人都崇拜自己心中的神灵,他是万物之主,祝福天下苍生。
是的,我们已是万分幸运,还需要什么让生活更加幸福呢?那就是一个英明的政府。这个政府能让人们避免相互伤害,能让人们以自己企望的和平、自由方式来生活工作,能保护人们的劳动成果不被剥夺。只有这样的政府,才算得上一个好政府。
简短的演说难以尽述我认为新一届政府所应做、所应禁的全部事项,只能向各位表明我认为施政应秉持的几条最为重要的原则。这就是: 对所有人实行一致和平等的正义,而不论其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和社会阶层;同所有国家和平相处,发展贸易,加深友谊,而决不为战争与他国结盟;支持各州政府行使权力,视其为共和国的最佳卫士;确保宪法体制下的联邦政府拥有强大力量,以维护国内和平,保卫我们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利益不受侵害。
我们必须保护人民选举自己代表的权力,将其作为矫正施政错误的稳妥的手段,否则就只能以流血革命为代价。我们必须确保选举中多数人支持的一派上台执政— 这是共和体制的生命线所在,否则就会走向独裁。我们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志愿军队伍,作为和平时期和战争初期保卫国家的武装力量,直到职业军队投入战斗。但不论在何时何地,文职权都要高于军职权。我们必须把保护人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中,必须保障信息、知识和各种观点自由、迅速地发表和传播,必须保障宗教自由……出版自由和《人身保护法》赋予人们的人身自由……即使对某人进行审判,我们也必须保证审判来自通过公正途径选出的陪审团。
上述种种自由是我们革命的成果和立国之本,来自先辈的智慧,靠英雄们的牺牲取得,理应成为我们政治理念之基石。如果因一时错误而稍有背离,那就让我们迅速拨乱反正,因为这是通向和平、自由和安全的唯一正确道路。
同胞们,我即将就任你们委派的职务,但我深知自己不是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领导我们赢得独立战争,永远最受人民爱戴。因此,我不敢奢望你们如同信任华盛顿那样给我以信任,只希望你们赐我以支持和力量。
我知道自己难免会犯下错误。在有些情况下,即使我是正确的,也会有人认为我是错误的。如果我犯了错误,我保证这是一个诚实的人所犯的错误,并恳请你们谅解。如果我是正确的,而受到某些错误的攻击,我恳请你们给我以支持,因为我奋斗的永恒宗旨是促进全体美国人民的幸福和自由,既包括支持我的人,也包括反对我的人。
作为总统,我需要大家的帮助。一旦大家认为有人比我更适合担任这一职务,我会随时让贤。愿天地万物的主宰引导我们臻于完美,并赐我们以和平与幸福。”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0 21:24:22 +0800 CST  
37.托马斯·杰斐逊(2)
概述:对以和平方式实现政府更替的高度评价;两党高层对杰斐逊呼吁两党团结的态度;内阁成员均是共和党重量级人物。
1801年,在两大政党并存的政治格局下,共和党— 后来也称为民主党— 取代联邦党上台执政。总统杰斐逊在就职时谈到了两党间的激烈斗争,也向联邦党伸出了橄榄枝。他表示:“我们都是共和党人,我们也都是联邦党人……让我们全心全意地团结在一起,彼此间充满和平与友爱。”然而,他的这一善意并没有被汉密尔顿接受。在杰斐逊就职的同时,汉密尔顿发表演说,对杰斐逊进行攻击,还决心在全国范围内继续与民主运动作斗争。对此,杰斐逊并不担心。他坚信,即使是联邦党人也会看到,自己的政策旨在为全体人民谋利。杰斐逊当然也认识到,像汉密尔顿这样的联邦党高层可能永远不会改变立场,他更关心的是让这些人的追随者转而支持自己。
就职初期的杰斐逊心情舒畅,他表示:“我们再不能说阳光下没有任何新鲜事物,我们在美国已经做的一切都是全新的。公众舆论的力量前所未有,最为重要也最令人兴奋的新鲜事物就是,我们在未发生暴力的前提下实现了政府更替,这体现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让我们的共和政体长存不衰。”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已经证明,出版、言论和思想自由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让大家敞开争论,即使这种争论有时会尖刻激烈,但都是过往烟云。烟云散去,真理乃现。”
除汉密尔顿外,联邦党的其他高层人物对杰斐逊的态度很是满意。他们认为,杰斐逊在就职演说中“我们都是共和党人,我们也都是联邦党人”的说法,表明他不会推翻联邦党执政期间推行的政策,就连这种想法都没有。乔治·卡伯特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联邦党领袖,一贯唯汉密尔顿马首是瞻,但此时两人出现了分岐。卡伯特表示:“我相信,新总统希望超越两党之间的激烈斗争。在外交上,我们不用再担心他会与法国结盟对抗英国;在国内,他向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因此,我坚信他不会把我们任何一位联邦党人从政府中清除出去。”另外一位联邦党领袖、亚当斯总统任期内的国务卿蒂莫西·皮克林也表示:“杰斐逊不会对政府的政策做出重大调整,而且他依赖我们联邦党人的程度会超过民主党人(共和党此时的全称是“民主共和党”,这里的民主党指的就是前文中的共和党。— 译者注),这一点让我十分满意。”
在杰斐逊就职后的几周里,联邦党领袖坚信,杰斐逊十分惧怕联邦党人,已经向他们投降,用不了多久,就会受到共和党内部的攻击,很难保住党首的宝座。一位联邦党人写道:“卑鄙的民主党人会对杰斐逊展开攻击,他不久就会感受到切肤之痛。”事实正如所料,共和党高层很快就抱怨杰斐逊对联邦党人太过友善。其中,弗吉尼亚的共和党领袖威廉·贾尔斯写道:“我当然对总统的就职演说十分满意。总统的政策不错,符合民意,但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落实这些政策的方式……他可以向联邦党人示好,但决不能让这种示好变成软弱。他的友人们相信,他的当务之急是整肃政府,把反对共和党政策的所有敌人清除出去。”就连詹姆斯·门罗(后来成为第五位总统— 译者注)也致信杰斐逊,措辞强硬地指出:“虽然你的演说和政策都很好,但你面前仍会险象环生。这个国家有两个政党,而不是一个。其中之一的联邦党控制政府长达12年之久,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现在有些联邦党人在你面前低声下气地表示支持……但你必须记住,无数共和党人一直支持你,而且他们都是好人。如果你让联邦党人继续留任,或任命联邦党人担任政府职务,这些好人中很多人就不会再给你以信任……很显然,你没有理由再让那些效劳于亚当斯政府的人担任公职,你必须将上届政府里那些贪污公款、以权谋私之徒清除出去。如此行事,你就能为我们的共和运动增添力量……请正确理解我的建议,我指的只是政府的高级别职务,并非要求你解除联邦党人担任的低级别职务,因为他们享有政治信仰自由的权利。你可以让他们继续担任公职,这反而能显示出你是一个能够容纳不同政见的总统。”
杰斐逊考虑内阁人选过程中,联邦、共和两党的领袖们不断向他提出要某某职位。杰斐逊很快确定了国务卿和财政部长人选,其中国务卿由他的老朋友、美国宪法奠基人之一的詹姆斯·麦迪逊担任,财政部长由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尔伯特·加勒廷担任。加勒廷是共和党在国会中的领袖人物,才华横溢,与汉密尔顿一样精通经济和金融。关于战争部长人选,杰斐逊挑选了来自新英格兰的亨利·迪尔伯恩将军。至于海军部长,杰斐逊首选了大律师出身、来自纽约州的罗伯特·利文斯顿法官,遭到婉拒后最终选择了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罗伯特·史密斯。
在把战争部长一职交给亨利·迪尔伯恩后,杰斐逊考虑还要从新英格兰地区选出两人进入内阁,因为他知道,新英格兰地区是联邦党人最强势的地方,邀请新英格兰人进入内阁是让这一地区脱离联邦党影响的最佳途径。他提名马萨诸塞州的利瓦伊·林肯担任司法部长。此人与战争部长迪尔伯恩一样,也是独立战争时期的爱国者,还是马萨诸塞州的著名律师,又是共和党在该州的最高领袖,自始至终支持杰斐逊。杰斐逊选择了另一位新英格兰人吉迪恩·格兰杰担任邮政部长。该职位此前还不是内阁成员,但其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加。格兰杰是一位律师,也是一位商人和作家,是杰斐逊在康涅狄格州的坚定支持者。至此,杰斐逊完成了内阁组建,所有成员都是共和党内的重量级人物,对他更是绝对忠诚,却没有一位联邦党人,这让联邦党人倍感震惊。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1 18:59:11 +0800 CST  
38.托马斯·杰斐逊(3)
概述:以诚实公正作为用人标准;削减财政支出;推动国会通过减税议案。
上任之初的杰斐逊意气风发,满怀信心。他在大选中领导共和党击败了联邦党,而在此之前,联邦党控制政府长达12年之久。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虽不是联邦党人,但在他两届任期的8年间,内阁和国会始终在联邦党控制之下。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本人就是联邦党人,在其4年任期内,联邦党仍处于主导地位。两党的治国理念大相径庭,此时却以和平方式实现了政权更替,杰斐逊认为这一点极为重要,希望与联邦党合作,共同治理好国家。在确定全体内阁职位都由共和党人担任后,杰斐逊决定在其它政府职位上采取中间道路。他计划,凡是从他当选到就职这段时间里由前总统亚当斯任命的官员一律免职,所有存在贪腐犯罪行为的官员也要一律免职,但同时又表示:“政府里的联邦党人,只要诚实公正,就不必有丝毫担忧。必须把行为恶劣的官员清理出去,我任命的官员必须品德高尚,否则一律不用。”
联邦党的领袖们公开抨击杰斐逊的用人政策,认为所有联邦党人都应保留职务。很多共和党的高层人士也指责杰斐逊,认为应该把联邦党人从政府中全部清除出去。夹在中间的杰斐逊最后做出了回应,他表示:“两党的大喊大叫不会让我多解除、也不会少解除一位官员的职务,我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和正义的方式行事。”
完成组阁后,杰斐逊立即着手制定本届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他与最亲密的两大智囊— 国务卿麦迪逊和财政部长加勒廷— 首先讨论了财政政策。三人一致认为,政府必须比亚当斯时期降低开支,减少对各部门的拨款,同时尽快偿还债务。
当时,美国政府债务有数百万(英语中的数量级为个、十、百、千、百万、十亿等,没有万、亿等数量级。因此,英语中的“数千”,在汉语中可能指数千、数万或数十万;英语中的“数百万”,在汉语中可能指数百万、数千万或数亿。翻译中遇到汉语中没有的数量级时,译者一般按以下三种方式处理:1、通过查阅资料,尽可能确定原文中的具体数量,然后选择与其对应的汉语数量级。2、原文不强调具体数量时,如意为数量多,多译为“很多”“大量”等;如意为数量少,则多译为“不多”“较少”等。3、如果不能以上述两种方式处理,直译为“数千”“数百万”等。本处的“数百万”,就是按照第三种方式处理的。文中还有类似表述,请读者注意,否则可能会造成误解。— 译者注)美元,由于需要支付利息,这一数字会逐年增大。财政部长加勒廷表示:“我们的政策必须坚定有力,债务必须还清,否则我们的子辈、孙辈甚至更多的后代就要为我们的错误付出代价。”杰斐逊也想偿还政府债务,同时还想削减威士忌酒和烟草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税,于是寄希望于政府依靠进口关税和出售公有土地得到所需资金。
为了节省开支,杰斐逊裁撤了行政部门中的冗职,减少了驻外使节,遣散了所有税务检查官。下一步,就是国会必须采取行动了。杰斐逊表示:“大多数政府职位都是国会立法确定的,所以应由国会而非其它机构做出决定。这些职位由公民交税供养,要求人民在政府必需之外付出更多的做法既不正确,也有违公正。”他尤其希望国会缩编司法系统,并解除前总统亚当斯在任期最后几天里任命的所有联邦党籍法官,即所谓的“午夜法官”(意为在午夜匆忙任命的法官,暗示其不合理性。—译者注)。联邦党人对此怒火万丈,指责杰斐逊试图破坏司法系统,并发出警告说,这一财政政策会把国家毁掉,而要解除联邦党籍官员的职务,就会使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最激烈的批评来自杰斐逊的政治宿敌汉密尔顿,他在自己创办的《纽约晚间邮报》上发表文章,对杰斐逊严厉抨击。然而,多数民众对杰斐逊的政策尤其是减税政策感到满意。
在社会各界对杰斐逊的政策议论纷纷之际,国会就杰斐逊要求减少联邦法院数量的议案展开了讨论。联邦党籍议员宣称,这是总统干预司法,是违宪行为。共和党籍议员反驳说,国会创立或关闭法院由宪法授权,况且上届政府本来也无权任命那些 “午夜法官”。最后,共和党人占了上风,国会批准了总统提交的议案。
接下来,国会开始讨论总统的减税议案。联邦党人认为:政府收入主要依靠进口关税将十分危险,会导致走私猖獗,因为人们为了逃税,就会设法把商品偷运进来;减税还会导致政府无钱偿债,也就没有人再愿意借钱给政府了。共和党人则指出:走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人民过度征税;生产和销售税已无必要,人民对此已有共识;政府一定能够筹措到足够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最终,共和党人再度获胜,参众两院投票通过了总统的减税议案。
此后,国会开始讨论其它事务,但“午夜法官”问题并没有解决。联邦最高法院后来审理了其中一个法官的案子,做出的判决使联邦最高法院拥有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权力,而且一直保留至今。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3 10:38:30 +0800 CST  
39.托马斯·杰斐逊(4)
概述:马伯里一案的判决明确了联邦最高法院对法律的否决权;购买路易斯安那;汉密尔顿死于决斗;杰斐逊连任总统。
在亚当斯总统任期的最后阶段,国会通过了一项司法条例,授权总统随意任命法官,人数不限。联邦党因在大选中失去了总统宝座,国会多数席位也由杰斐逊领导的共和党占据,就想借此保住对司法系统的控制。亚当斯总统迅速增设了法院,提名了新法官,参议院也迅速批准了这些任命并签发了委任状。不过,这些法官中有人在新总统就职之前还没有拿到委任状。杰斐逊就任后,拒绝向这些法官颁发委任状。其中有一位名叫威廉·马伯里的法官,申请联邦最高法院就此做出判决。
当时的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联邦党人约翰·马歇尔。他本想责令共和党政府向马伯里颁发委任状,但转念一想又改变了主意。他知道,政府可能会拒不执行,最高法院的权力将因此削弱。马歇尔认为,最高法院应该有权否决由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议案,而马伯里一案正是机会,可以让他的这一想法变成法律。于是他经过慎重推敲,做出了如下判决:首先,马伯里得到他担任法官的委任状,是他的合法权利。马伯里的这一权利被剥夺,这是不合法的,因为任何人— 即使是总统— 也不能剥夺个人的合法权利。其次,马伯里向最高法院提出申诉,根据的是1789年通过的一项法律。这项法律规定,公民有权申请最高法院责令下级法院或是政府官员采取行动。但是,最高法院的权限由宪法严格限制,即最高法院只能听取由外交官员和各州直接提出的诉讼。除非下级法院已经做出判决,否则最高法院不能直接对其它案件做出判决。而国会1789年通过的法律规定,可以把马伯里这类的案件直接提交最高法院,这与宪法相违,而宪法效力至高无上,国会上述立法因违宪无效。马歇尔如此判决达到了自己的所有目的:一是清楚地表明了马伯里有权得到委任状;二是避免了自己与政府的冲突;三是明确了最高法院有权就国会立法做出裁决,这一点也最为重要。
杰斐逊意识到了马歇尔这一判决的重要性,但并不赞成,他在等待最高法院行使这一新权力。在杰斐逊任期内,联邦党人多次指责共和党主导下的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但从来没有要求最高法院撤销。
在杰斐逊的第一个任期内,美法关系面临着一场严重危机。当时,法国与意大利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规定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区的大片土地由法国控制。杰斐逊反对当时的法皇拿破仑·波拿巴染指北美,认为这将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于是计划购买路易斯安那的部分土地,并任命詹姆斯·门罗作为特别谈判代表前往巴黎。动身之前,门罗与总统杰斐逊和国务卿麦迪逊进行了面谈,就法国可能提出的各种要求以及美国的相应立场进行了讨论。三人商议的结果是:首先,只要法国肯卖,门罗就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尽可能多地买下来。其次,如果法国不肯卖,门罗就要设法将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一块土地买下来,面积要足够建一个港口。但是,门罗到达法国后,根本没有机会表明美国的立场,因为拿破仑已经决定把全部土地卖给美国。拿破仑告诉他的财政部长,把路易斯安那全部卖掉,一点也不要剩下,因为法国要与英国开战,急需资金。门罗对这次购地谈判当然很是满意。双方商定,法国把密西西比河及其所有支流流域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卖给美国,价格为8000万法郎。
然而,美国东北部各州的联邦党人反对购买路易斯安那,担心会使这些州的势力受到削弱。在此之前,联邦党高层曾计划由这些州组建一个新政府,但要实现这一计划需要纽约州加入。当时担任副总统的艾伦·伯尔是纽约州政治领袖,该州选举前还是州长候选人。联邦党人相信,伯尔将赢得选举并支持他们的计划。然而,联邦党领袖汉密尔顿不信任伯尔,两人长期敌对。在纽约州选举过程中,汉密尔顿对伯尔数次严辞批判,并把他批判伯尔的文章发表在几家报纸上。伯尔在纽约州的选举中落败,联邦党由东北各州组建新政府的计划也就胎死腹中。选举结束后,伯尔要求汉密尔顿就此前的言论承认错误,被汉密尔顿一口回绝。后来两人又多次交涉,但汉密尔顿的数次回复始终不能让伯尔满意。伯尔认为汉密尔顿使自己名誉受损,提出要与他决斗。
决斗就是当面较量,通常使用枪支,是绅士们捍卫尊严的一种方式。汉密尔顿反对决斗,他的儿子就是在一场决斗中身亡的,然而他这次却接受了伯尔的挑战。决斗日期定在1804年7月11日,地点为新泽西州的维豪肯,与纽约市隔着哈德逊河相望,具体位置是最靠近河水边缘一堵高大石墙的下面。决斗如期进行,子弹上膛,两人各就各位。汉密尔顿的一位朋友宣布了决斗规则,然后问道:“先生们,准备好了吗?”两人都回答说“准备好了”。沉寂片刻后,汉密尔顿的这位朋友发出了决斗开始的信号,两人也举起了手枪。两声枪响刺破天空,汉密尔顿脚尖撑地,身体上挺,然后栽倒在地。伯尔站立不动,他用遗憾的眼神看了一眼汉密尔顿,然后转身离去。第二天,汉密尔顿不治身亡。
全国各地的报纸都报道了汉密尔顿的死讯。大多数人对此平静接受,在他们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场个人积怨的悲惨结局。但是,伯尔被政敌们指控犯下了杀人罪,一度被迫逃往南部的佐治亚。
此时距下届大选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共和党再次提名杰斐逊为总统候选人,但对于副总统候选人,共和党不再支持伯尔,转而支持曾七次担任纽约州长的乔治·克林顿。联邦党也推选了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分别是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科茨沃思·平克尼和纽约州的鲁弗斯·金。
选战进行得十分平静,因为那时的候选人不会到处演说拉票。共和党人的宣传材料历数过去四年取得的成就。他们指出:以前的联邦党政府增税,杰斐逊政府则取消了很多税种;联邦党政府举债数百万美元,而杰斐逊政府一分钱没借;杰斐逊政府没有动一枪一炮,就得到了路易斯安那大片领土。这些都是事实,联邦党人无法辩驳,也知道杰斐逊会再次当选,但觉得本党候选人肯定能得到多达40张的选举人票。然而,选举结果让他们瞠目结舌。杰斐逊得到了162张选举人票,而平克尼只有14票。在接下来的四年,托马斯·杰斐逊将继续担任总统。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3 10:39:48 +0800 CST  
40.托马斯·杰斐逊(5)
概述:联邦党穷途末路;法官蔡斯弹劾案;伯尔的秘密计划。
杰斐逊在1804年的大选中高票当选,就连联邦党最有影响力的东北部地区也都支持他。其中原因何在?有人试图对此做出解释,此人就是前总统亚当斯之子约翰·昆西·亚当斯。他说:“杰斐逊政府的力量来源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民。杰斐逊总统获得了广泛支持,他的连任说明联邦党治国实践的失败。联邦党永无起死回生的机会,试图东山再起更是荒唐,就像坟中枯骨,再无复活之可能。”
大选过后,联邦党在参议院只剩7席,在众议院里只剩25席,失去了对国会的控制,但依旧在司法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很多法官都是亚当斯总统任期结束前任命的。这些法官反对杰斐逊,有些人就以法庭为阵地,对杰斐逊的政策展开攻击。
塞谬尔·蔡斯是杰斐逊反对者中最具影响力的法官之一,来自马里兰,是最高法院法官,长期积极参与地方和全国政治事务。他参加了大陆会议,签署过《独立宣言》,但对宪法并不持全面支持态度,在马里兰议会就是否批准宪法召开会议时还投了反对票。蔡斯反对共和政体,反对人人享有平等权利。例如,他认为,并非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投票权,因为这样做会导致暴民统治。他还表示,如果普通民众与受过教育、拥有财产的人享有同等权利,就会给政府招致无穷无尽的麻烦。在当时,法官不应在法庭上发表政治演说,但蔡斯故意为之。杰斐逊得知此事后,向一位国会议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心情。他说:“难道让这位法官对宪法理念进行攻击而不受惩罚吗?民众期待国会对他采取必要的行动。”
在杰斐逊第一个任期的最后几个月里,众议院开始就弹劾蔡斯一事进行讨论,并设立了一个委员会展开调查。该委员会认定,有足够证据证明,应当把蔡斯一案提交参议院审判。这一意见得到了众议院全体支持,定于1805年2月进行庭审。参议院议长、副总统艾伦·伯尔作为庭审法官,有权决定什么样的证据可以提交,什么样的证据不能提交。因此,他的决定对庭审最终结果有着重大影响。在庭审期间,联邦、共和两党关注着伯尔的一举一动,都想从他那里获得某种支持,但伯尔总是不偏不倚,人们也就找不到任何理由来指责他。参议院用了三周多一点的时间听取了证据,然后就对蔡斯的八项指控逐一投票表决。按照规定,需要三分之二参议员投票支持才能宣布有罪,结果没有任何一项指控得到必需的票数。至此,弹劾失败,蔡斯继续留任。
杰斐逊总统原本希望对蔡斯定罪,结果未能如愿。不过,蔡斯此后再也没有利用法庭进行政治活动。
弹劾案结束几天后,举行了杰斐逊开始第二任期的就职仪式。那时候,总统就职仪式在3月份举行,还未改成1月份。伯尔无缘再次担任副总统,共和党不再支持他,转而支持纽约州长乔治·克林顿接任。在离任之前,伯尔决定在参议院发表最后一次讲话。参议员们很好奇,都想听听伯尔要说些什么,就连他的政敌们也坐得笔直,认真倾听。伯尔在向参议员们道别后表示:虽然以后很可能无缘见面,但仍希望大家团结一致,保卫自由和社会公正;参议员们肩负着捍卫自由、法律和宪法的重任,“万一宪法被摧毁,她将在这里做最后的呼吸”。
伯尔的前途充满未知。他不仅失去了所有政治权力,而且债务缠身,无家可归,因为在决斗中打死了汉密尔顿,回到位于纽约州的家乡就要面临犯罪指控。1805年3月末,伯尔在给女儿的信中说:“十天或是十二天后,我要动身西行,可能会到新奥尔良,也可能会继续向西。”他还致信女婿说自己不会回家,“到纽约,我可能会失去自由;到新泽西,我可能会上绞架。因此,我目前不能冒这个险”。
伯尔将何去何从?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考虑一项秘密计划。计划细节并不明朗,因为他曾向很多人谈过此事,但说的内容都不一样。历史学家认为,伯尔打算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墨西哥。虽然是秘密计划,但伯尔不能对所有人保密,因为实施这一计划需要帮助。他有两个同谋,一个是前参议员乔纳森·戴顿,另一个是路易斯安那地区的军政府首长詹姆斯·威尔金森。伯尔还需要钱,他从女婿那里得到一笔钱,俄亥俄一个名叫哈曼·布伦纳哈萨特的人也给了他部分资助。这位俄亥俄人是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到美国后发了财。历史学家认为,伯尔还试图取得英国的支持。他曾对英国驻华盛顿大使说,自己需要资金和船只,目的是创建一个新国家,其领土包括墨西哥和美国西部数州,这些州要脱离美国联邦政府。英国大使觉得伯尔的计划不错,表示要力促英国政府提供支持,但与伦敦联系、说服英国政府至少需要四个月时间。伯尔决定不等英国政府回复,自己先动身西行。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3 16:22:47 +0800 CST  
@钱越2017 2018-09-24 09:50:49
中秋快乐

-----------------------------
谢谢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4 10:47:22 +0800 CST  
42.托马斯·杰斐逊(7)
概述:英国强制征兵,干涉美国对法贸易;美国限制从英进口;杰斐逊对美英谈判结果不满;美舰切萨皮克号遭到英国袭击;杰斐逊决定断绝对欧贸易。
19世纪初,英国和法国正处于战争状态,美国则保持中立。美国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已经使政府偿还了大部分债务,而且还实行了减税。杰斐逊认为,战争会让已经取得的所有成果化为乌有,所以不想卷入战争。但是,保持中立并不容易。美、英之间的矛盾开始凸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强制征兵问题。多年来,英国海军一直采取强制征兵的办法。英国政府宣称,政府有权在任何地方强制任何一位英国公民参军服役。当时英国海军条件艰苦,很多士兵开小差,其中一些人会到美国船只上工作。正因如此,美国船只途经英国水域时,会遭到拦截和搜查,只要是在英国出生的就会被带走。19世纪初期,有数千名美国船只上的船员被英方带走,有时美国人也会被误抓。其二是贸易问题。英国试图阻止美国与法国及其殖民地开展贸易,英国战舰在 1805年整整一年里一直封锁着纽约港,离港的美国船只都要接受搜查,一旦发现有运往法国的货物,运送的船只就要被押往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港,设在这里的一家英国法院有权没收物资,并强迫船主交纳巨额罚款。
杰斐逊对英国干涉美国贸易提出抗议,派遣詹姆斯·门罗赴伦敦与英方交涉,希望达成某种协议,让英国不再到美国船只上抓捕船员,同时停止对中立国对外贸易的干涉。门罗多次试图与英方交涉,但英国外交大臣一直以没时间见面为由搪塞。在这段时间里,美国国会决定不再等待签订协议就采取措施。众议院就两项议案展开了讨论,其中一项规定,在英国答复美国的抗议前,全面禁止从英国及其殖民地进口货物。提出这项议案的议员表示:“发展关系对双方都有利,我们并不希望破坏两国关系。正是为了避免两国关系受到伤害,我们希望达成让美英双方都满意的协议。但是,如果英国继续采取敌对行动,我们就必须断绝这种友好关系。”不过,部分议员觉得此举过于极端,担心会引发战争,有人就提出了另外一项较为温和的议案,只禁止从英国进口那些可以从其它地区购买的货物。众议院对上述两项议案进行了讨论,四个月后,最终决定只禁止进口部分英国货物。
杰斐逊希望禁止进口部分英国货物的时间不要太长,于是敦促尽快与英国达成协议,并派威廉·平克尼前往伦敦协助门罗。他要求两人向英方讲清楚,如果想让美方取消对部分英国货物的进口禁令,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不再从美国船只上抓捕船员,停止干涉美国与法国及其殖民地的贸易,对已经没收的美国货船所有财产给予赔偿。门罗和平克尼看到,如果按照总统指示行事肯定无法达成协议,于是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谈判,同时尽力争取有利结果。他们不再坚持要求英国赔偿没收的货物,在强制征兵问题上还于协议之外接受了一项备注,允许英国继续从美国船只上抓捕英国人,只是要认真辨别,不要再误抓美国人。1806年12月末,门罗和平克尼向华盛顿报告说可以签署协议了。不过,从他们的信中可以看出,协议内容似乎不尽人意。国务卿麦迪逊回信表示,如果两人无法在强制征兵问题上与英方达成明确共识,就应结束谈判,拒签协议。可是一切为时已晚,两人已经在协议上签了字。
谈判代表竟敢违背自己的命令,这让杰斐逊怒从心生。他拒绝把该协议提交参议院批准,还表示要让门罗和平克尼重新谈判。杰斐逊还未付诸行动,就发生了一起变故:一艘英国军舰在搜捕逃兵时对美国军舰切萨皮克号发起了进攻,使英美两国间的外交矛盾火上浇油。当时情况是,英方认为切萨皮克号上有英国逃兵,但美方表示,所谓的逃兵都是被强征到英国海军服役的美国公民,所以拒绝交人。该美舰驶离美国水域后,英舰试图拦截并登船搜查。美舰拒绝停船,英舰先是向美舰前方开了两炮,随后将所有舰炮都对准美舰开火,而美舰只有一门舰炮还击。到了最后,美舰舰长只好投降。
消息很快传来后,杰斐逊下令,所有英国海军船只必须立即离开美国水域,任何美国人不得向英国军舰提供帮助,违令者不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一律逮捕。在伦敦,门罗就切萨皮克号遭袭事件提出抗议,但英国外交大臣不愿讨论此事。门罗觉得再待下去已无意义,就乘船返回了美国。门罗离开伦敦几天后,英国政府颁布了新规定,要求凡是驶往欧洲的美国船只都要停靠英国申请许可,违反规定的船只一律扣押。至此,美英关系濒临决裂。
杰斐逊听说英国颁布新规后,召集内阁开会商谈应对危机。杰斐逊表示,美国有三种选择:一是对英国宣战,二是断绝与欧洲的所有贸易,三是不做任何反应。杰斐逊支持第二种选择,即断绝对欧贸易。他向国会递交了一份特别咨文,建议禁止所有船只进出美国水域,得到了参众两院的批准。1807年年底,杰斐逊在相关法案上签了字。杰斐逊后来解释说,他当时之所以认为断绝贸易为最佳选择,是因为如果美国船只离开美国海域就可能被英国或是法国扣押,从而迫使美国宣战。杰斐逊表示:“在这些国家恢复对正义的理智之前,断绝与其一切联系是上上之策。”
杰斐逊的上述政策以及美英关系的持续紧张,给这位总统的最后一段任期带来了诸多问题。直到下届总统詹姆斯·麦迪逊就任,这一局面一直未能改善。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4 10:50:14 +0800 CST  
43.托马斯·杰斐逊(8)
概述:断绝对欧贸易造成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杰斐逊只任两届,麦迪逊当选总统。
杰斐逊的贸易禁令旨在保护美国商人、船主和船员,但恰恰是这些人的反对呼声最高。他们甘愿冒被英法扣船扣货的风险,因为没有贸易就无钱可赚。这种局势,迅速演变为共和、联邦两党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联邦党报纸对杰斐逊发起攻击,指责他的贸易禁令是为了帮助拿破仑,总统成了法国的工具。一位联邦党籍参议员撰写了一本小册子,攻击杰斐逊的贸易禁令,号召东北部各州拒绝执行,甚至秘密会见了前来华盛顿讨论当时局势的英国官员,向他们宣称杰斐逊会因贸易禁令被赶下台。联邦党人同时还想方设法促使国会取消禁令,但未能成功。
杰斐逊虽然认为断绝贸易不是解决美国外交问题的最佳方式,但同时又觉得,要处理与英、法的关系,断绝贸易是除了战争以外的唯一选择,因为他不愿意卷入战争。在杰斐逊两届任期内,他的经济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偿还了大部分政府债务,降低了税负,还启动了好几个项目,致力改善了全国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他担心,战争会使自己的所有成果毁于一旦。
杰斐逊其实就是想看看贸易禁令是否会奏效。他曾这样写道:“我认为,一段时间内断绝贸易要比战争强,但时间一长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欧洲的战火继续燃烧,如果英、法继续与我们作对,那么就要由国会来决定战争是否比断绝贸易更为恰当。”杰斐逊希望断绝贸易能使英法遭受损失,从而让其改变对美政策,还希望这种改变会快点到来,因为他知道,美国民众不会长期接受贸易禁令。当时,一名英国人到纽约旅行,他如此描述贸易禁令带来的后果:“港口里到处都是船只,所有船只都没有开动,四处见不到几个船员。港口里的很多会计室都大门紧闭,咖啡屋里几乎空无一人,附近的街道近乎废弃,码头还长起了杂草。”
北部工业州对贸易禁令造成损失的感受最为强烈,南部农业州也受到波及,原本富有的农场主忽然间感到了经济拮据。烟草是南方的主要作物之一,英国是最大的买家,贸易禁令造成价格暴跌,几乎一文不值。小麦价格从一蒲式耳(一种定量容器,像我国旧时的斗、升等。一蒲式耳在英国相当于36.268升,在美国相当于35.238升。— 译者注)2美元跌到了7美分,肥沃农田的价格也一落千丈。因此,反对贸易禁令的呼声逐渐高涨。
东北部各州对贸易禁令的反抗行动最为激烈。船主和商人认为贸易禁令是个错误,就继续出口货物,只不过转入地下进行,还有一些商人将货物运往加拿大,再从那里转运到英国。国会通过立法打击上述行为,但收效不大,因为有太多的人为了巨额利润,甘冒违法受惩的危险去与英国秘密交易。到了1808年8月,财政部长加勒廷对贸易禁令取得成功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他对杰斐逊说:“商船未经任何许可就出港,人们以此公开反抗禁令,断绝贸易的政策现在已经失败。”杰斐逊的另外一位支持者向他建议说:“如果贸易禁令能够落实,大家都能接受,那肯定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如果无法彻底落实,也不被大家接受的话,就不能达到目的,而应该取消。”
然而,杰斐逊还想继续执行既定政策。在向国会呈递的最后一份国情咨文中,他把国家描绘成了一幅灿烂的图画。他表示,美国工业正在进步,贸易禁令前的很多进口货物此时已经转为国产,美国的国债已经基本还清,一百多艘炮舰已经完成建造,足可以保护国家。至于反对贸易禁令的呼声,他只字未提,也没提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他只是说,英国和法国仍然无视美国的中立地位,断绝贸易的政策必须继续实施。但是,其他人并非都像他那样信心满满。国会开始讨论几项有关取消或修改贸易禁令的议案,联邦党也利用这一事件来加强其在东北部各州的势力,因为1808年毕竟又是总统大选之年。
杰斐逊已经担任了两届总统,虽然当时还没有法律禁止他再次参选,但他多年前就已经认定,总统任期不应该超过两届。他认为,如果没有这种限制,某个强势人物就可以在总统职位上想干多久就干多久。第一位总统华盛顿干了两届后引退,杰斐逊也想如此。
杰斐逊领导的共和党有三人希望参选总统,分别是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曾任总统特别助理的詹姆斯·门罗以及杰斐逊第二任期的副总统乔治·克林顿。最终,共和党推举麦迪逊为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为副总统候选人。联邦党提名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与四年前一样,分别是查尔斯·科茨沃思·平克尼和鲁弗斯·金。
联邦党觉得杰斐逊的贸易禁令引起了民众不满,共和党丧失了民心,联邦党在大选中也就获胜无疑。甚至一些共和党人也觉得,这次大选会一败涂地。但是,杰斐逊却稳如泰山,坚信大多数美国人理解贸易禁令的意图,一定会把选票投给共和党候选人。结果证明,他是正确的,麦迪逊当选了总统。
上面提到,国会试图在杰斐逊离任前解决贸易禁令问题。1809年前两个月,国会终于通过了一项法案,取消了除英、法两国外美国与其它欧洲国家的贸易禁令。杰斐逊原本希望禁令能再实施一小段时间,并加大执行力度,因而对国会最终通过的这项法案不甚满意,但还是在3月1日签署了该法案。三天过后,执行了15个月的贸易禁令宣告结束,美国也将迎来了一位新总统。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5 09:13:19 +0800 CST  
43.托马斯·杰斐逊(8)
概述:断绝对欧贸易造成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杰斐逊只任两届,麦迪逊当选总统。
杰斐逊的贸易禁令旨在保护美国商人、船主和船员,但恰恰是这些人的反对呼声最高。他们甘愿冒被英法扣船扣货的风险,因为没有贸易就无钱可赚。这种局势,迅速演变为共和、联邦两党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联邦党报纸对杰斐逊发起攻击,指责他的贸易禁令是为了帮助拿破仑,总统成了法国的工具。一位联邦党籍参议员撰写了一本小册子,攻击杰斐逊的贸易禁令,号召东北部各州拒绝执行,甚至秘密会见了前来华盛顿讨论当时局势的英国官员,向他们宣称杰斐逊会因贸易禁令被赶下台。联邦党人同时还想方设法促使国会取消禁令,但未能成功。
杰斐逊虽然认为断绝贸易不是解决美国外交问题的最佳方式,但同时又觉得,要处理与英、法的关系,断绝贸易是除了战争以外的唯一选择,因为他不愿意卷入战争。在杰斐逊两届任期内,他的经济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偿还了大部分政府债务,降低了税负,还启动了好几个项目,致力改善了全国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他担心,战争会使自己的所有成果毁于一旦。
杰斐逊其实就是想看看贸易禁令是否会奏效。他曾这样写道:“我认为,一段时间内断绝贸易要比战争强,但时间一长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欧洲的战火继续燃烧,如果英、法继续与我们作对,那么就要由国会来决定战争是否比断绝贸易更为恰当。”杰斐逊希望断绝贸易能使英法遭受损失,从而让其改变对美政策,还希望这种改变会快点到来,因为他知道,美国民众不会长期接受贸易禁令。当时,一名英国人到纽约旅行,他如此描述贸易禁令带来的后果:“港口里到处都是船只,所有船只都没有开动,四处见不到几个船员。港口里的很多会计室都大门紧闭,咖啡屋里几乎空无一人,附近的街道近乎废弃,码头还长起了杂草。”
北部工业州对贸易禁令造成损失的感受最为强烈,南部农业州也受到波及,原本富有的农场主忽然间感到了经济拮据。烟草是南方的主要作物之一,英国是最大的买家,贸易禁令造成价格暴跌,几乎一文不值。小麦价格从一蒲式耳(一种定量容器,像我国旧时的斗、升等。一蒲式耳在英国相当于36.268升,在美国相当于35.238升。— 译者注)2美元跌到了7美分,肥沃农田的价格也一落千丈。因此,反对贸易禁令的呼声逐渐高涨。
东北部各州对贸易禁令的反抗行动最为激烈。船主和商人认为贸易禁令是个错误,就继续出口货物,只不过转入地下进行,还有一些商人将货物运往加拿大,再从那里转运到英国。国会通过立法打击上述行为,但收效不大,因为有太多的人为了巨额利润,甘冒违法受惩的危险去与英国秘密交易。到了1808年8月,财政部长加勒廷对贸易禁令取得成功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他对杰斐逊说:“商船未经任何许可就出港,人们以此公开反抗禁令,断绝贸易的政策现在已经失败。”杰斐逊的另外一位支持者向他建议说:“如果贸易禁令能够落实,大家都能接受,那肯定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如果无法彻底落实,也不被大家接受的话,就不能达到目的,而应该取消。”
然而,杰斐逊还想继续执行既定政策。在向国会呈递的最后一份国情咨文中,他把国家描绘成了一幅灿烂的图画。他表示,美国工业正在进步,贸易禁令前的很多进口货物此时已经转为国产,美国的国债已经基本还清,一百多艘炮舰已经完成建造,足可以保护国家。至于反对贸易禁令的呼声,他只字未提,也没提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他只是说,英国和法国仍然无视美国的中立地位,断绝贸易的政策必须继续实施。但是,其他人并非都像他那样信心满满。国会开始讨论几项有关取消或修改贸易禁令的议案,联邦党也利用这一事件来加强其在东北部各州的势力,因为1808年毕竟又是总统大选之年。
杰斐逊已经担任了两届总统,虽然当时还没有法律禁止他再次参选,但他多年前就已经认定,总统任期不应该超过两届。他认为,如果没有这种限制,某个强势人物就可以在总统职位上想干多久就干多久。第一位总统华盛顿干了两届后引退,杰斐逊也想如此。
杰斐逊领导的共和党有三人希望参选总统,分别是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曾任总统特别助理的詹姆斯·门罗以及杰斐逊第二任期的副总统乔治·克林顿。最终,共和党推举麦迪逊为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为副总统候选人。联邦党提名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与四年前一样,分别是查尔斯·科茨沃思·平克尼和鲁弗斯·金。
联邦党觉得杰斐逊的贸易禁令引起了民众不满,共和党丧失了民心,联邦党在大选中也就获胜无疑。甚至一些共和党人也觉得,这次大选会一败涂地。但是,杰斐逊却稳如泰山,坚信大多数美国人理解贸易禁令的意图,一定会把选票投给共和党候选人。结果证明,他是正确的,麦迪逊当选了总统。
上面提到,国会试图在杰斐逊离任前解决贸易禁令问题。1809年前两个月,国会终于通过了一项法案,取消了除英、法两国外美国与其它欧洲国家的贸易禁令。杰斐逊原本希望禁令能再实施一小段时间,并加大执行力度,因而对国会最终通过的这项法案不甚满意,但还是在3月1日签署了该法案。三天过后,执行了15个月的贸易禁令宣告结束,美国也将迎来了一位新总统。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5 09:13:34 +0800 CST  
44.托马斯·杰斐逊(9)
概述:对教育工作的独到见解;筹建弗吉尼亚大学;为弗吉尼亚州设计教育体制;设计自己的墓碑。
1809年3月,杰斐逊告别白宫。他的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已经当选,成为下一届总统。杰斐逊认为麦迪逊德才堪任,安心地回到自己位于弗吉尼亚农村的故乡,再也没有重返华盛顿。不过,他经常跟麦迪逊书信往来,在不少问题上为麦迪逊出谋划策。对前来家乡拜访自己的诸多客人,杰斐逊都会热情接待,但更喜欢有年轻人来看望他,经常与他们讨论各类书籍、政府事务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话题,乐于回答他们的请教,还会为他们增进学问提出建议。
杰斐逊十分重视教育,把民众有能力做出明智选择作为全部施政理念的基石。他把自己的晚年时光,投入到了改善弗吉尼亚的教育体系上。他在一生中一直对教育非常感兴趣,对什么才算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很多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同时也认识到人们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他把人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认为这两类人都应该首先接受读、写、算等基础教育,然后就应该分开教育。其中,体力劳动者应该学习农业技术和手工技能,脑力劳动者则应该学习科学、医学或法律。
杰斐逊离任后不久,就开始为改善弗吉尼亚州的教育状况展开工作。当时,有人计划在杰斐逊家乡附近的夏洛茨维尔创办一所大学,杰斐逊就主动请缨领导筹建工作,还表示愿意负责校舍和课程的设计。他给很多好友写信,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些朋友中有教育方面的专家,其中一位专家建议课程里不应该包括宗教。杰斐逊表示赞同,但他同时又意识到,把宗教排除在外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他解释说:“我们不是总能做最正确的事,与我们打交道的人有时跟我们有着不同的理念,他们有权力也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因此,我们只能循序渐进。要想最大程度地服务民众,我们就要在能领导的时候当领导者,不能领导的时候当追随者,随时随地与他们在一起,时刻准备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更进一步。”
杰斐逊开始为夏洛茨维尔大学制定教程,但他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此。在教程尚未制定完成之前,他为弗吉尼亚州设计了一套教育体制。按照这套体制,学校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所有孩子都要参加,学习阅读、书写、算术和地理。小学要遍布全州,开支由当地居民承担。第二阶段是学院,相当于今天的高中。在全州建9所学院,开支由州政府负担。学生在这里开始学习科学、农业技能或手工技艺。第三阶段是州立大学,资质优良的学生在此接受最好的教育,培养成律师、医生、教授、科学家或政府官员。在大学阶段,富裕家庭的子弟自己出钱,少数天资过人的穷人孩子则由州政府负担学费。杰斐逊还建议,将州立大学建在夏洛茨维尔,他愿把已经开始在此地筹建的一所学院贡献出来,作为州立大学的一部分。
杰斐逊的上述建议提交给了弗吉尼亚州议会讨论。很多议员认为很是不错,但也有不少反对者,因为这种教育体制开支庞大,而他们不愿意为此提高税收。州议会最终决定接受杰斐逊的部分建议,批准了一项方案,同意为穷人家的孩子提供学费,同时每年给州立大学拨款1.5万美元。在州立大学选址问题上,人们争议很大,有几个城镇都想争取,但最终还是落在了夏洛茨维尔。
此时,杰斐逊已经完成了大学校舍的建筑规划,其中诸多理念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优秀建筑。杰斐逊的规划相当合理,一百年后,校方计划新建一座大楼,建筑师们竟找不到任何理由来更改杰斐逊的规划方案。州立大学的筹建工作迅速展开,但直到6年后才建成招生。在州立大学建设期间,杰斐逊几乎每天都要到现场看工人干活,发现错误或施工不好就随时随地纠正。即使身体不适无法亲临,他也会隔着住所的窗户,通过望远镜监督工程进展。随着建筑费用不断攀升,杰斐逊不得不竭尽全力争取州议会追加拨款。他还尽力为学校招募最好的教师,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搜罗人才,甚至还派人去了欧洲。1825年3月,弗吉尼亚大学终于对外招生了。
在弗吉尼亚大学建设的几年里,杰斐逊的健康每况愈下。82岁的高龄使他感到衰老的来临,风湿病和糖尿病也让他倍受煎熬。他身体虚弱,走不了几步就体力不支,记忆力也在不断减退。杰斐逊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对一位好友说:“想想此生与我生活在一起的人和我爱的人,就好像是看到了一个战场,已经全部倒下去了。”随着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杰斐逊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并写下遗嘱,要求死后安葬在自己房屋下面的山坡上,坟墓要简朴。他为自己的墓碑画了图样,上面写着:“这里埋葬的是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独立宣言》作者、《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起草人和弗吉尼亚大学奠基人。”在此,他没有提到自己曾经担任过弗吉尼亚州长、国务卿和总统,对他从法国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地区、大面积扩展领土一事也只字未提。杰斐逊为什么把《独立宣言》、《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和弗吉尼亚大学作为自己一生最伟大的成就?他从未对此做过任何解释。作家内森·沙克内尔在他的杰斐逊传记中解释说:“在他为人类思想解放所做的不懈奋斗中,上述三个事件是三个重要节点,分别是摆脱暴政、摆脱宗教压迫和最终通过教育获得自由。所有这一切,都是要摆脱阻碍和束缚人类精神自由的全部桎梏。”
1826年7月4日,全国欢庆《独立宣言》发表五十周年。这一天,波士顿传来了前总统约翰·亚当斯去世的消息。他在临终前说:“托马斯·杰斐逊还活着”。但是他错了,也是在这一天的早晨9时50分,他的好友杰斐逊也辞别了人世。两位伟人去世的消息迅速传开,全国的独立欢庆转变成了哀悼和悲痛。次日,按照生前遗愿,杰斐逊被葬在家乡的山坡上,环境幽静,坟墓简朴。杰斐逊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永存于《独立宣言》、美国宗教自由传统和他深爱的弗吉尼亚大学。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5 10:21:14 +0800 CST  
这一章节是本书中我最难忘记的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5 10:21:53 +0800 CST  
谢谢各位大侠关注、指导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5 17:10:06 +0800 CST  
45.詹姆斯·麦迪逊(1)
概述:就任总统,组建内阁;美英贸易重启后中止;美国开始备战;门罗出任国务卿。
1808年,詹姆斯·麦迪逊当选总统,后来又连任一届。他的第一个任期并不轻松,解决前总统未能解决的外交问题—日趋紧张的美英关系—这一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第二个任期美英交战,更是困难重重。
1809年3月4日,麦迪逊在华盛顿宣誓就职。华盛顿的居民对新总统走马上任感到兴奋,但全国人民对他的领导能力又不甚确定。当时的法国驻美公使对麦迪逊评价不高,他表示:“麦迪逊是个聪明人,但却不坚强,总是知道应该做什么,却不会采取行动。”
与前三位总统一样,麦迪逊的内阁成员人数不多,只有一个国务卿和一个财政部长。他决定让阿尔伯特·加勒廷留任财政部长,可能是因为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国家的财政状况;提名一位参议员的兄弟罗伯特·史密斯担任国务卿,是出于政治考虑,而对此人的能力并不在意,因为他准备亲自制定外交政策。
前总统杰斐逊面临的最大外交问题起因于英法战争。两国都拒绝承认美国的中立地位,都尽力阻止美国与另一方开展贸易,干涉美国航运,其中英国海军有时还会抓捕美国船员。杰斐逊下令断绝对欧贸易,但未能制止两国针对美国的敌对行动。麦迪逊当选后,英法还在交战,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取代贸易禁令,名为《互不往来法案》。该法案禁止美国与英法开展贸易,但同时又授权总统,一旦其中一个国家不再干涉美国航运,就可以与之重开贸易。麦迪逊希望此举可以迫使英、法尊重美国的中立地位,因为他既不想卷入战争,也不愿意让作为独立国家的美国在主权上做出让步。麦迪逊就职一个月后,英国驻华盛顿公使戴维·厄斯金接到了英国政府一项新指示。厄斯金宣称,英国政府授权他处理英美之间的所有分歧,如果美国废除《互不往来法》,英国就停止扣押美国船只。事实上,英国政府还对美英签署协议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美国继续对法国执行《互不往来法》,二是英国有权扣押违犯《互不往来法》与法国开展贸易的美国船只。但是,厄斯金并没有把这两个条件讲清楚,称这些条件为“建议”,并不想强迫美国接受。
4月19日,麦迪逊宣布美英两国达成协议,美国将恢复对英贸易。协议的达成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因为从表面上看,麦迪逊上任不到两个月就解除了战争威胁。按照协议,美国于6月10日恢复了与英国的贸易往来,成千上万的船只驶离美国港口,两国关系似乎也恢复了正常。此后,麦迪逊决定返回弗吉尼亚山区的家中度夏,但到家后不久就收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英国政府拒绝接受美国与厄斯金达成的协议。一家英国报纸报道说,这份协议不符合英国要求,厄斯金违背命令,已被召回伦敦,由弗朗西斯·詹姆斯·杰克逊接替他的职务。麦迪逊秋天返回华盛顿时,新任英国驻美公使杰克逊上任已约有一月。得知国务卿史密斯与杰克逊的会谈毫无进展后,麦迪逊决定亲自出马处理此事,想弄清英国拒绝接受协议的确切原因。他下令,美英双方的交流全部采用书面形式,不再当面会谈,完全依靠信件往来。此后,英国驻美公使在信中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还旁敲侧击地指责美方在谈判时有欺诈之嫌。麦迪逊最后决定停止双方一切联系,杰克逊也离开华盛顿返回了英国。
在美国与英法贸易问题依然严峻的形势下,1810年初,国会开始就一部对欧贸易管制新法展开讨论。经过几周辩论后,参众两院达成妥协,通过了一项法案。该法案规定,废除针对英、法两国的《互不往来法》,允许美国与任何国家通商,但同时又授权总统可以断绝与英国或是法国的一切往来。这项法案经麦迪逊签署后成为法律。
1810年期间,美英关系没有改善,麦迪逊再次决定断绝与英国的一切往来。从1811年3月起,美国断绝了两国间的所有贸易。不过,贸易问题并非美英间的唯一矛盾。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相信,英国正在帮助某些美国印第安人与政府对抗。
在美国人口向西部和北部迁移过程中,政府通过与不同的印第安部落签订协议的方式,划出印第安人的领地和白人定居区,但白人定居者并不总是遵守协议。有一个名叫萧尼的印第安部落,其酋长特库姆塞决定采取行动,发起了一场运动,试图把印第安各部落联合起来,以共同抵御白人。在整个西部,很多人认为,居住在加拿大的英国人是特库姆塞的后台,据此要求政府与英国开战,并摧毁这股印第安部落势力。此时,新一届国会正在召开会议,部分新议员与上届国会多数议员态度不同,他们不愿妥协,主张通过战争来保护国家利益。不久之后,这些议员获得了“战争鹰派”绰号。新一届国会很快通过了几项议案,为战争做准备。其中一项规定,扩大军队规模,增加2.5万名正规军和5万名志愿军。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也换了新人,因为麦迪逊总统一直对史密斯的工作不满,也不信任他,对他是否支持政府的相关政策心存疑虑。麦迪逊希望自己的密友、时任弗吉尼亚州长的詹姆斯·门罗出任国务卿,门罗对此也表示接受。
在美英关系紧张的这段时间里,美国没有派驻英国的外交使节。麦迪逊总统决定断绝与英国驻美公使杰克逊的一切联系后,杰克逊返回了伦敦,美国驻英公使威廉·平克尼也乘船回国。至此,双方在对方首都就没有了可以沟通情况的官员,两国也逐步走到了战争的边缘。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5 18:47:50 +0800 CST  
45.詹姆斯·麦迪逊(1)
概述:就任总统,组建内阁;美英贸易重启后中止;美国开始备战;门罗出任国务卿。
1808年,詹姆斯·麦迪逊当选总统,后来又连任一届。他的第一个任期并不轻松,解决前总统未能解决的外交问题—日趋紧张的美英关系—这一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第二个任期美英交战,更是困难重重。
1809年3月4日,麦迪逊在华盛顿宣誓就职。华盛顿的居民对新总统走马上任感到兴奋,但全国人民对他的领导能力又不甚确定。当时的法国驻美公使对麦迪逊评价不高,他表示:“麦迪逊是个聪明人,但却不坚强,总是知道应该做什么,却不会采取行动。”
与前三位总统一样,麦迪逊的内阁成员人数不多,只有一个国务卿和一个财政部长。他决定让阿尔伯特·加勒廷留任财政部长,可能是因为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国家的财政状况;提名一位参议员的兄弟罗伯特·史密斯担任国务卿,是出于政治考虑,而对此人的能力并不在意,因为他准备亲自制定外交政策。
前总统杰斐逊面临的最大外交问题起因于英法战争。两国都拒绝承认美国的中立地位,都尽力阻止美国与另一方开展贸易,干涉美国航运,其中英国海军有时还会抓捕美国船员。杰斐逊下令断绝对欧贸易,但未能制止两国针对美国的敌对行动。麦迪逊当选后,英法还在交战,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取代贸易禁令,名为《互不往来法案》。该法案禁止美国与英法开展贸易,但同时又授权总统,一旦其中一个国家不再干涉美国航运,就可以与之重开贸易。麦迪逊希望此举可以迫使英、法尊重美国的中立地位,因为他既不想卷入战争,也不愿意让作为独立国家的美国在主权上做出让步。麦迪逊就职一个月后,英国驻华盛顿公使戴维·厄斯金接到了英国政府一项新指示。厄斯金宣称,英国政府授权他处理英美之间的所有分歧,如果美国废除《互不往来法》,英国就停止扣押美国船只。事实上,英国政府还对美英签署协议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美国继续对法国执行《互不往来法》,二是英国有权扣押违犯《互不往来法》与法国开展贸易的美国船只。但是,厄斯金并没有把这两个条件讲清楚,称这些条件为“建议”,并不想强迫美国接受。
4月19日,麦迪逊宣布美英两国达成协议,美国将恢复对英贸易。协议的达成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因为从表面上看,麦迪逊上任不到两个月就解除了战争威胁。按照协议,美国于6月10日恢复了与英国的贸易往来,成千上万的船只驶离美国港口,两国关系似乎也恢复了正常。此后,麦迪逊决定返回弗吉尼亚山区的家中度夏,但到家后不久就收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英国政府拒绝接受美国与厄斯金达成的协议。一家英国报纸报道说,这份协议不符合英国要求,厄斯金违背命令,已被召回伦敦,由弗朗西斯·詹姆斯·杰克逊接替他的职务。麦迪逊秋天返回华盛顿时,新任英国驻美公使杰克逊上任已约有一月。得知国务卿史密斯与杰克逊的会谈毫无进展后,麦迪逊决定亲自出马处理此事,想弄清英国拒绝接受协议的确切原因。他下令,美英双方的交流全部采用书面形式,不再当面会谈,完全依靠信件往来。此后,英国驻美公使在信中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还旁敲侧击地指责美方在谈判时有欺诈之嫌。麦迪逊最后决定停止双方一切联系,杰克逊也离开华盛顿返回了英国。
在美国与英法贸易问题依然严峻的形势下,1810年初,国会开始就一部对欧贸易管制新法展开讨论。经过几周辩论后,参众两院达成妥协,通过了一项法案。该法案规定,废除针对英、法两国的《互不往来法》,允许美国与任何国家通商,但同时又授权总统可以断绝与英国或是法国的一切往来。这项法案经麦迪逊签署后成为法律。
1810年期间,美英关系没有改善,麦迪逊再次决定断绝与英国的一切往来。从1811年3月起,美国断绝了两国间的所有贸易。不过,贸易问题并非美英间的唯一矛盾。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相信,英国正在帮助某些美国印第安人与政府对抗。
在美国人口向西部和北部迁移过程中,政府通过与不同的印第安部落签订协议的方式,划出印第安人的领地和白人定居区,但白人定居者并不总是遵守协议。有一个名叫萧尼的印第安部落,其酋长特库姆塞决定采取行动,发起了一场运动,试图把印第安各部落联合起来,以共同抵御白人。在整个西部,很多人认为,居住在加拿大的英国人是特库姆塞的后台,据此要求政府与英国开战,并摧毁这股印第安部落势力。此时,新一届国会正在召开会议,部分新议员与上届国会多数议员态度不同,他们不愿妥协,主张通过战争来保护国家利益。不久之后,这些议员获得了“战争鹰派”绰号。新一届国会很快通过了几项议案,为战争做准备。其中一项规定,扩大军队规模,增加2.5万名正规军和5万名志愿军。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也换了新人,因为麦迪逊总统一直对史密斯的工作不满,也不信任他,对他是否支持政府的相关政策心存疑虑。麦迪逊希望自己的密友、时任弗吉尼亚州长的詹姆斯·门罗出任国务卿,门罗对此也表示接受。
在美英关系紧张的这段时间里,美国没有派驻英国的外交使节。麦迪逊总统决定断绝与英国驻美公使杰克逊的一切联系后,杰克逊返回了伦敦,美国驻英公使威廉·平克尼也乘船回国。至此,双方在对方首都就没有了可以沟通情况的官员,两国也逐步走到了战争的边缘。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5 18:48:04 +0800 CST  
46.詹姆斯·麦迪逊(2)
概述:英国先是态度强硬,后虽改变政策,但未能让美国及时知悉;美国对英宣战,但内部分歧严重,准备不足;底特律失守。
1812年春天,美英两国间的战火一触即发。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为期90天的贸易禁令,禁止美国船只出海,停泊在外国港口和尚在海上的美国船只也被勒令返航。麦迪逊总统之所以要求国会采取如此行动,是为了避免战争爆发后美国船只被扣押。
麦迪逊获悉了伦敦向派往美国的英国公使奥古斯塔斯·福斯特下达的几条指示,据此认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在这些指示中,英国外交大臣警告福斯特不要做出任何妥协,希望以此让美国明白,英国会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既定政策,阻止美国以中立国身份与英国的敌人开展贸易。麦迪逊本来希望英国表现出某种妥协,但此时已经丝毫没有了这种迹象。美国国会于是继续备战,决定扩大军队规模,同时举债以满足军需。不过,部分议员、尤其是很多联邦党人并不主战,其中有些人还在贸易禁令仅仅生效一个月后就要求废止。众议员赫曼努斯·布利克向众议院递交了一份数百人的签名,签名人员全都来自他所在的纽约州,都反对贸易禁令,反对对英宣战。他表示:“贸易禁令再执行60天后,我们也根本无法开战。我们的陆军在哪里?海军又在哪里?我们有钱打仗吗?在如此仓促、如此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妄开战端,简直就是叛国!”
财政部长加勒廷在筹措资金过程中困难重重。国会虽然批准可以借款1100万美元,但他发现诸家银行只能借给政府600万美元,联邦党人控制下的新英格兰地区的银行更几乎是一毛不拔。联邦党人表示,借款困难说明民众特别是新英格兰民众反对战争,如果西部和南部民众支持战争,那就让他们出钱好了。共和党人约翰·伦道夫也反对战争,他指出:“如果政府连通过增税来筹集资金的勇气都没有,还谈什么打仗呢?我们难道要在没有军费、没有陆军、没有海军的情况下打仗吗?这让人民无法相信。”约翰·卡尔霍恩反驳说:“恰恰相反,我们绝不是毫无准备。我相信,在宣战四周内,我们就能夺取英国占领下的加拿大大部分地区。”
麦迪逊坚信英国不会改变其敌对政策。他在6月1日递交国会的一份密件中建议对英宣战,并列出了宣战理由有二:一是英国海军扣押并带走了受美国国旗保护的人,侵犯了美国国旗的尊严,还侵犯了美国水域,阻挠美国船只进出海港。二是英国禁止美国与法国及其盟友开展贸易,而根据国际法,英国没有这种权力。密件中还提到了美国西北部反对政府的印第安人,暗示加拿大的英国势力为其提供了帮助。麦迪逊的密件提交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讨论,该委员会 约翰·卡尔霍恩两天后提交报告,建议众议院批准对英宣战。众议院在召开秘密会议听取这份报告时,联邦党人乔赛亚·昆西建议进行公开辩论,但未被接受。国会最终就对英宣战投票表决,众议院79票赞成,49票反对;参议院的支持和反对票更为接近,19票赞成,13票反对。麦迪逊于6月18日签署对英宣战法案,1812年的美英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其实,就在美国宣战两天前,英国已经取消了禁止中立国美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政策,但远在华盛顿的美国领导人对此一无所知。这一政策原本会更早取消,却因一系列事件被耽搁了。此前,英国商界强烈要求取消,认为该项政策正在摧毁英国经济。时任首相斯宾塞·帕西瓦尔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已决定取消,但还没来得及宣布,就于5月11日遭枪击身亡。直到6月8日,英国各政治派别才达成一致,由利物浦勋爵接任首相。8天后,英国政府宣布立即取消上述政策,这比华盛顿宣战早了2天时间,但由于两国间的通讯只有船只往来一种途径,美国未能及时获悉英国政府的决定。如果1812年春天美国在伦敦驻有外交使节的话,就能报告英国取消上述政策的进程。但是,美国驻英公使平克尼早在一年前就返回了美国。
美国虽然宣战,却远未做好战争准备。美国只有大约8000名士兵,且多数部署在西部,军舰也为数不多,而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最为糟糕的是,美国民众对战争存在分歧,其中东北部地区坚决反对。政府宣战的时候,新英格兰地区的教堂以鸣钟、降旗的方式表示抗议,马萨诸塞、罗得岛和康涅狄格三个州还拒绝让本州士兵服从联邦政府调谴。
如果不是欧洲战事,面对英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根本撑不了多久。然而,英军主力正在应战拿破仑,只能派遣很少的兵力对美作战。美国多年不经战事,就一直不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此时只能努力扩军。另外,独立战争时期的军官都已年老体衰,年轻人未经战阵,对战事知之甚少。麦迪逊提名了两位最高指挥官,一位是62岁的亨利·迪尔伯恩,另一位是63岁的托马斯·平克尼。其他将领的年龄,多数也与他们不相上下。兵员也有问题,国会虽然批准增加2.5万名官兵,但只有5000人报名参军。西部各州的国会议员曾经骄傲地宣称,西部人会争先恐后地打击英军,但这种场面没有出现。其中,肯塔基州第一次招兵,只招到了400人。
美国决定首先进攻加拿大,因为美加边境上只有约2500名英军守卫。美军策划了四场战役,首战由参加过独立战争的威廉·赫尔将军指挥。赫尔奉命率领2000人从俄亥俄州南部出发,前往密歇根州的底特律,行军300公里时美国政府对英宣战,命令他立即向加拿大进军。这位老将跨过边境,向驻扎在莫尔登的英军发起进攻。英军指挥官早有防备,赫尔进攻受挫,只能撤回底特律,一小股英军和印第安人则尾随追击。赫尔虽然兵力强于英军,补给也很充足,但却放弃了底特律而让英军占领。战后,赫尔因为怯战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法庭认定他有罪,定刑为枪毙。麦迪逊念其在独立战争期间有功于国,特赦了他的死罪。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6 08:20:45 +0800 CST  
美国建国时其历史是张白纸,正因为此她的人民没有历史包袱,人口相对很少,国家的创立者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立国,在一群具有先进思想的精英带领下,具有开放自由之心的美国人开创了自己的历史。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可能历史越悠久的国度,其历史包袱越重,其人民保守思想越重,其民族落后思想越根深蒂固,其接受新思想越难,这样的民族喜欢安于现状,根容易统治。稳定压倒一切。
摘自《说美国道美国》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6 11:05:21 +0800 CST  
美国独立的原因:
1、地理的。相隔太远,管理起来困难,远方就有独立的潜在因子。
2、社会的。两个单元各自发展,越来越生疏。
3、政策的。英国实施了一系列损害北美的措施,包括商业、土地、税收等,激起民怨。
上面三个原因,只是一个基础,并不必然导致独立。下面两个原因才是直接的:
1、塞廖尔等的阴谋操作
2、英国决策者对北美的无知,导致应对措施一错再错。他们不是愚蠢,而是对遥远的北美确实了解有限。而且,北美的事情,一般不是英国政府的施政重点,平时不怎么重视。
从上面的原因中深挖一下,其实是个体制问题。
英国对内比较民主,北美内部也比较民主,偏是英国政府对北美实行的是专制王权制度。专制就是不民主,英国政府、议会里没有北美代表。天长日久,就对北美的情况就不太清楚了。实行的政策、应对危机的措施,当然就老是犯错,错到最后就打起来了。打起来了以后还是犯错,最后就失败了。
我这么说,是不是太简单了?不过,实际情况就是这么回事。
摘自《说美国道美国》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6 12:20:51 +0800 CST  
47.詹姆斯·麦迪逊(3)
概述:州属部队频频抗命,陆战受挫;海战小胜;哈里森夺回底特律;英军火烧国会大厦和白宫。
美军从位于纽约州安大略湖畔的尼亚加拉堡军事基地发起了第二场战役,派出一小股部队跨过尼亚加拉河对英军发起进攻,但另一支由纽约州士兵组成的部队拒绝服从命令跨过边界作战,而是稳坐钓鱼台,眼睁睁地看着英军射杀进攻中的美军部队。第三场战役由亨利·迪尔伯恩将军指挥,他率领纽约州的部队从普拉茨堡出发,向加拿大边境进发,计划跨过边境进攻蒙特利尔。但是,这群纽约州的士兵再次抗命,拒不越过边界作战。迪尔伯恩无计可施,只好退回普拉茨堡。在这一阶段,英军节节胜利,占领了密歇根北部的一个美国军事要塞,为英军作战的印第安人则占领了位于今天芝加哥一带的另一个军事要塞。美军不仅未能轻松直入加拿大,反而要竭尽全力保卫俄亥俄免受侵犯。
在战争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美国海军虽然弱小,但战绩却好过陆军。开战整整两个月后,美舰“宪法号”迫使一艘英舰投降。几个月后,另外一艘美舰“黄蜂号”又俘获了英舰“快乐号”。不久,护卫舰“美国号”击败了英国一艘最著名的战舰“马其顿号”,把它俘获后押送到了美国。另外还有了几场胜仗。到开战六个月时,美国已经俘获6艘英国战舰,损失战舰仅1艘。美国私人商船从战争一开始就配备枪炮,在对英较量中也颇有建树,成功俘获了300多艘英国商船。海上失利使英国不得不增派战舰。到开战一年后的1813年中期,英国战舰控制了美国海岸,美国船只无法进出新英格兰以南的任何一个港口。
美国在西部的战局逐步改善。印第安纳地区的军政长官威廉·亨利·哈里森组建了一支大军,计划从英军手中夺回底特律。与此同时,奥利弗·佩里船长在伊利湖上建造了5艘战舰,他率领这5艘战舰和原有的4艘战舰,与一支英国海军舰队遭遇后完败对方。佩里在向哈里森通报胜利消息时说:“我们与敌军遭遇,现在他们已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佩里大胜和哈里森的大军威慑,迫使英军从底特律和位于加拿大的莫尔登军事要塞撤退。哈里森乘胜追击,在泰晤士河(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的一条河流,与横穿英国伦顿的泰晤士河同名。—译者注)战役中追上并击败敌军,一直以来为英军作战的著名印第安酋长特库姆塞也在此役中丧生。美军再次试图控制安大略湖,并跨过尼亚加拉河进军加拿大,但均未成功。到了1813年底,倒是英军越过该河占领了尼亚加拉堡,还把布法罗镇付之一炬。
1814年4月,拿破仑被迫退位,英法战争结束,英国得以从欧洲抽调大批兵力赴美作战,其中1.4万人开往加拿大,一支小部队乘船航行到美国沿海,另一支部队调往牙买加,准备进攻新奥尔良。英国计划派1.1万人从加拿大南下进军纽约,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布署在沿海舰船上的英军进攻切萨皮克湾地区,对华盛顿和巴尔的摩构成威胁。按照这一计划,约4000名英军在华盛顿东南的切萨皮克湾登陆,然后迅速向华盛顿进发。美军将领威廉·温德尔负责防守,手下兵力两倍于敌,但指挥不当,首都防御漏洞百出。两军在距华盛顿10公里处的布莱登斯堡遭遇后,英军发起了进攻。美军一开始守住了阵地,后来被英军突破防线,开始溃退。这时,温德尔下令撤回华盛顿,但配备有大炮的一小股海军官兵拒绝后撤。在乔舒亚·巴尼的率领下,这股约有400人的海军部队决定坚守阵地继续作战,可面对4000名英军未能坚持太久。短短半小时后,英军绕到了他们背后,缴了他们的械。乔舒亚·巴尼身负重伤,英军钦佩他的勇敢精神,把他送到位于布拉登斯堡的英军战地医院治疗。巴尼后来说,英国军官对待他就像兄弟一样。英军击败巴尼的部队后,扫清了进军华盛顿的所有障碍。
英军占领华盛顿后,在距离国会大厦大约一公里的地方过了一夜。在这天夜里,指挥官罗伯特·罗斯将军和乔治·科伯恩海军上将率领一批人前往国会大厦放起了大火。在火烧白宫前,科伯恩拿走了麦迪逊总统的一顶帽子和总统夫人多利·麦迪逊座椅上的一个座垫。他发现麦迪逊的晚餐已经准备就序,就开玩笑地举起一杯酒,祝“杰米(意为煮熟供食用的羊头— 译者注)总统”身体健康。
麦迪逊在此之前逃离了白宫。他穿过波托马克河,往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方向走,第二天赶上了夫人后,又决定与随行人员一起在距华盛顿约25公里的一个地方静观事态发展。离开三天后,麦迪逊返回首都。在此之前,英军在放火焚烧了大部分政府建筑后弃城而去。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6 15:31:04 +0800 CST  
@钱越2017 2018-09-26 16:12:46
支持佳作
-----------------------------
谢谢支持。您的大作俺天天学习
楼主 老巩论史  发布于 2018-09-26 16:35:14 +0800 CST  

楼主:老巩论史

字数:660486

发表时间:2018-05-16 23:04:0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20:35:22 +0800 CST

评论数:43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