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国元帅之林彪刘伯承


论开国元帅之林彪刘伯承


网上读君,如果你是一个成熟军迷,不必看下去了,因为我主要是针对一个网名叫舰船过客(以下简称过客)的人写的一个帖子《论开国将帅之刘伯承林彪》而作,仅仅担心初级军迷被他误导而写。至于成熟军迷,他那漏洞百出的帖子是根本无法读下去的。他的帖子质量如何,从他的结论可窥一斑。用他的话讲,他“已经论证了九个方面林彪不如刘伯承”。我想,大凡成熟一点的军迷朋友,仅凭他的这个结论就必然会对他的帖子嗤之以鼻,唯恐避之而不及。道理很简单,这个结论是对当年军衔评委会的漠视和否定。十大元帅中,林彪资历仅高于罗荣桓,还基本缺席了抗战,如果不是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明显超过刘伯承的杰出表现,元帅排名不可能仅仅位于红军之父朱德和战功无人能够企及的彭大将军之后,排在刘伯承之前。须知,八一南昌起义刘帅担任总参谋长时,林彪只是一个连长。同样,粟裕在大将里资历也不是最高的,但他也与林彪一样,以其非常卓越的军事成就被军衔评委会评定为大将之首。


一、小驳舰船过客《论开国将帅之刘伯承林彪》

“驳”之前加个“小”字,因为他漏洞百出的帖子驳起来太容易,十分省时省力。

1.红军时期过客居然敢说刘比林“更出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本外国人写的关于长征的书一时间产生了轰动效应,引起广泛关注,书中一个结论强烈吸引了广大军迷的眼球:“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加灿烂的的明星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正是从那时起才知道,林彪与中共一些著名将领一样,也是会打仗的。

刘迷要怪只能怪那一时期历史没有给刘帅提供像一些著名红军战将那样充分展示的舞台。中华民族的抗日铁军,国军的74,新1,新6,······共军的115,129,······等等,相信军迷们大都对他们的军长、师长耳熟能详,要问他们的参谋长系何人,恐怕许多人如我一样,一问三不知。

过客无视客观史实,硬要强出头称刘比林“更出色”,只能让人知道他挺刘的粉丝情节特别严重。

2.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过客通过狡诈和低劣的手法,帮助刘伯承“战胜”了林彪

抗战时期林由于很快负伤,在前线战场上的时间较短,指挥作战方面不可与刘比。但我是否也可以学学过客那样“开动”脑筋,充分论证林在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期间以及多次代表中共与蒋介石谈判期间发挥的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来论证林彪抗战时期“在自己位置上的作为更出色”?

依照过客的思维逻辑去做,完全可行。他认为刘伯承红军时期超过林彪,得出结论“总体看,刘伯承红军时期在自己位置上的作为更出色”,依据就是林彪打过败仗。难道抗战时期刘伯承没有打过败仗吗?八路军还有比关家
垴更大的败仗吗?

本人绝不那样去做,因为违反了我的处事原则。

可即便是抗战在过客看来这一林总表现的“平庸”时期,他仍然采用狡诈和低劣的手法去贬损林总,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先看他对林刘抗战功绩的评论:

“抗日时期,林彪仅仅打了两仗,此后,因疗伤一直没有指挥军事了。平型关政治影响很大,但从军事而言,歼敌1000余人,自损也近1000人,作为一次伏击战,又是打敌辎重,这样战损军事价值还真不高。刘帅七亘村歼敌400余人,伤亡30余人;黄崖底歼敌300余,自身仅伤亡30余人神头岭歼敌1500余,伤亡也仅240余人,长乐村歼敌2200余人,自身伤亡也就800来人。显然从军事角度看,刘伯承元帅的作战更为出色。”

这一段“高”论反映了他治学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狡诈无理,非常欠缺客观公正精神。

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对林的光辉战例视而不见。他既然知道林彪“打了两仗”,为何在比较他所谓的“战损军事价值”时,仅仅拿平型关这样的“不良”战例来与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刘伯承的“光辉战例”相比呢?因为按照他的“标准”,平型关的“战损军事价值”显然不如刘的“光辉战例”。

我们再来看看林彪打的另一战广阳伏击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广阳伏击战同样光辉灿烂,消灭日寇1000余人,自身伤亡300来人,从他所谓的“战损军事价值”来看,并不输给他精挑细选的那些刘的“光辉战例”。列位,由此可知为什么他对广阳伏击战只字不提了。人家有难言之隐啊!

第二个方面,对刘的不良战例视而不见。其实林在抗战中打的两仗,平型关和广阳都是相当不错的战例,受到广大军史学家和军迷们的交口称赞。严峻的形势“逼迫”过客动歪脑子了,“不得不”投机取巧了。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把刘的“光辉战例”集中摆出来,而对刘的不良战例视而不见只字不提,完全采取不承认主义态度。

谁都知道关家垴惨败是非常大的恶臭战例,几十倍人员优势的八路拿不下500个鬼子的冈崎大队。网上帖子《刘伯承最耻辱之战》,就是指的这回事。当然,作为刘的铁杆粉丝,过客早把全部责任一股脑的推给彭总了。但过客也该好好想想,以你喜欢拿双方人数多与少来判断谁占多大优势的做派,刘占有几十倍海量的兵力优势,为何还是一筹莫展打不赢呢?战术“数中国军界一绝”的刘军神真的毫无责任?

总结过客贯穿整个帖子的基本手法:对刘帅,精挑细选“刘光辉”,彻底无视“刘不良”;对林总,苦心拼凑“林不良”,完全回避“林光辉”。然后,用“刘光辉”对比“林不良”。该手法的实质就是用双重标准分别评介自己的偶像和其他将领。

抗战时期的林刘对比如此,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刘对比,他还是如此。在过客帮助下,
中国革命战争各个时期,林彪全都“败”下阵来了,刘军神完美“胜”出了。

在过客“高超”手法面前,岂止一个林总,就算是把世界级名帅全部搬来,朱可夫,麦克阿瑟,还有举世公认的德国三大军事天才曼斯泰因、隆美尔、古德里安,恐怕谁也比不过刘军神。


3.我党我军和作战对手的评介刘伯承真的胜过林彪了吗?

对此,过客持非常肯定的态度。

过客说他“已经论证了九个方面林彪不如刘伯承”。如果说其他方面还能多少各唱各的调、各念各的经,那么,这一个方面厘清事实真相后,过客必深陷窘境,尴尬万分。

限于篇幅,共军职位比毛泽东更低、国军职位比蒋中正更低的“虾兵虾将”对林彪的评介,此处就省略了,仅仅列出国共两位军事首脑对林彪的评介。


毛润之 毛认为就战功和军事才能而言,我军头等军事将领排座次顺序为:林一、粟二、彭三、刘
四。

第一渠道:参见著名军史学者李延明2007年《在纪念林彪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他早先个人认为林一、彭二、粟三、刘四,请教毛远新后知道了毛的看法。毛远新至今还活着,谅李延明不敢撒谎。

第二渠道:开国少将后代著名的白马博士张聂尔生前主持强国军事论坛时透露:她与毛后代常有联系,毛子女们亲口告诉她,他们总爱問毛一个问题:你手下将星云集,究竟谁最厉害?毛总是回答:林彪。

第三渠道:王明著《中共五十年》。


蒋中正 “当代韩信”。(《黄埔恩怨》)

“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辽沈战役亲历记》

“战争魔鬼”。(《名将粟裕珍闻录》)

······

打省略号是因为老蒋对林彪实在是赞誉有加,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委实不胜枚举,真让人怀疑林彪是国军将领而非共军将领。

可以断定,能够得到国共两党领袖共同如此特别赞誉者,林彪外真的再无第二人也。

面对摆在面前的“恶劣残酷”现实,过客写作战对手对林总的评介,不得不“被迫”偷工减料。关于蒋介石评林彪,过客仅仅挑选一句蒋介石说“平型关打得好”这类平淡的白开水来搪塞。

过客,不要说国共首脑怎样评价林彪,也不要说白崇禧、陈诚等军事高官如何评介林彪,只要你公正一点点,把以下对岸败军之将的普遍共识写进你的帖子关于作战对手评介一栏,你的帖子瞬间就会魂不附体。

要不然,下次你写进去试试:

“东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国共内战的胜负”。

4.刘伯承元帅究竟打没打过战役性败仗?

林彪在东北打的规模较大的败仗,即使算上无可避免失败结局的四平保卫战,不过三场而已。过客这人眼光“精”得很,把一些小战斗也全部列出来算在林彪头上,一眼望去林彪已经不是通常所说的“常胜将军”了,而是“常败”将军。

“刘帅罕有败绩,特别是从未打过战役性败仗”,据说这是一部大名鼎鼎的关于二野的战史书下的结论;并且此等如雷贯耳的高论也来自于它:“日本军史专家在研究后认为‘做为杰出的军事家,刘伯承比林彪才能更全面,而且更富于创造性’”。

说它如雷贯耳,实则虚弱不堪。“日本军史专家”?姓甚名谁?何时何处所言?一点也交代不出来,纯粹是瞎扯淡!此等说法连粟派吹嘘的“胡琏晚年长叹‘土木不及一粟’”都不如,因为好歹粟派还能声称是胡琏儿子胡之光讲的。至于何时何地讲的,粟派给不出答案。
就我所知,那些滚回日本的鬼子强盗写的回忆录,称颂的比较多的中国人,是汤恩伯、方先觉、白崇禧等人。

无论刘粟大战,还是林刘争锋,刘迷如看客者,总是沾沾自喜,拿刘帅“从未打过战役性败仗”来炫耀。

刘伯承真是刘迷吹捧的共军独一无二“真正”的“常胜将军”吗?

此处本人无意“黑”刘帅,只是尊重客观史实秉笔直书,让一些粉丝情节严重爱用双重标准看人的家伙头脑清醒一些,再清醒一些,公正对待自己的偶像和其他将领。

先看老蒋在1947年10月面对大批国军将领作的总结报告《“剿匪”军事的新阶段》:“刘伯承在鲁西、豫北屡次渡河,被第5师、第11师打回去两次,被第85师打回去一次”。

这三次被国军“打回去”的败仗,可能规模较大,也可能较小,大陆战史没记载,但早晚会弄清楚。

林总在东北有三场规模较大的败仗,刘帅呢?同样有,仅解放战争而论至少就有以下四场大败仗。

(1)安阳

此战中野精锐尽出,14万大军全力以赴。守军是被歼灭后重建的二、三流的40师,加上土匪地皮,总共不足2万人。如此庞大得惊人的兵力优势,而且整整打了16天,仍然铩羽而归。

刘粉一般辩解说,此战目的只是围城打援,最后终止作战因为有别的任务。我军最初想围城打援因敌人不来假打变真打的战例不胜枚举,如豫东之战打开封,泰安战役打72师,甚至辽沈战役林总最渴望的是首先消灭廖耀湘兵团,只因廖耀湘畏缩不前,最后才确定锦州。打安阳整整花去16天,难道一直是为了等待援军吗?铁的事实是刘邓事先已将安阳市长人选预做准备,谁敢说刘邓不想拿下安阳?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如能拿下安阳,豫北攻势将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因敌军工事坚固,又步步为营,与我军拼消耗······刘伯承看这样打下去不合算,决定停止预北作战。”

显然,中野上至首长下至普通战士,都非常希望拿下安阳,只是无可奈何:“刘伯承看这样打下去不合算”。

此处也为刘帅说句好话,安阳城防坚固不好打,后来四野拿下安阳也比较费劲,但绝不能因此把刘帅攻城失败看作不是败仗。与安阳一样,林总攻击四平也花了16天不克,过客一次次的叫喊:“大败仗”,“大败仗”···

(2)阜阳

此役守城国军仅一个旅(新整编七十四师五十八旅),中野两个纵队(军)加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合力围攻阜阳,占有非常大的兵力优势。58旅全力坚守了6天,共军见国军援军大部队正在陆续赶来,又无法攻占阜阳,便只得弃城而撤。

此战国军战史称作“阜阳大捷”,称“共军伤亡一万余人”。战后,蒋介石和顾祝同均发电嘉奖,国民党舆论机器宣称“此役五十八旅展现了老74师的风采”。

过客不承认此战是败仗,狡辩说国军增援部队也没有达到歼灭共军主力的目的。如此说来,一战涟水张灵甫也没有败,因为粟裕派出强大的增援部队目标非常明确:歼灭74师;同理,南麻战役粟裕也没有失败,因为国军的目的是以十一师吸引陈粟主力,其后调25师、64师、9师会同5军一道,“歼灭共军主力”。
看来,由于过客新的败仗“标准”,很多战史的结论需要重新修改了。

(3)民权

此战中野出动强大兵力:1纵,2纵,3纵,6纵,7纵。

这一仗请出大陆著名军史专家袁浩来评论:“···关键时刻,解放军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对国军放在防御圈内的预备队---快速第二纵队未做任何防备。12日凌晨2至5时,解放军发动多次决死冲锋,战士们不顾伤亡,前赴后继,却遭遇国军优势火力杀伤,战场遗尸枕籍。5时后国军突然出动快速纵队逆袭,这一记右勾拳又狠又准。快速纵队以战车为前导,在空军支援下,出其不意,气势如秋风扫落叶向围攻野鸡岗、民权的解放军横扫猛冲,解放军猝不及防,当即被国军装甲部队击溃。整72、85师乘势出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伤亡惨重,被迫向曹县、定陶败退。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战场上第一次被国军击溃(张凤集是伤亡惨重后主动撤退)。此战本来是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署失误······,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最后却打成败仗。”

(4)巨野

此战同时请出两位大陆军史专家做评论。

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王洪光中将所著《血色财富---我军失利战例评析》分析失败原因:“1.战役指导有偏差,以大踏步地机动调动敌人不充分;2.敌情研究不够,对敌人防御特点和规律没有摸透;3.战术运用呆板,未能针对
敌人弱点采取有效战法;4.战场选择不当,不良天气对部队行动影响甚大。”

袁浩著《辙乱旗靡》:“战斗的结果如此无情,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尽全力,不但没有战果,反而受到重大挫折,全军不得不后撤100余里休整。10月16和18日,整11师和5军分别占领巨野、嘉祥,10月24日,整11师占领军城,战果辉煌。解放军丧失了非常重要的兵源、粮源、财源----鲁西南根据地,损失巨大。晋冀鲁豫根据地变成了晋冀豫根据地。”


二.我眼中的林、刘二帅

过客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号称从“军事理论”、“军事教育”、“军事实践”、“军事纵横”、“军事谋略”、“战术”等“九个方面论证了”林不如刘。

我看林、刘二帅也学习过客的高大全排场去“全面”分析并且也小动作不断“论证”刘不如林?

非也。

原因一:一方面本人并不痴迷军事,不愿像有的人那样,也花去那么多的时间和功夫帮林总寻找闪光点同时也寻找刘帅的暗点来相互对比;另一方面本人自知能力有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像过客那样不自量力硬要去 干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到头来只会落得一个丢人现眼,让广大军迷耻笑的下场。

例如,对比林、刘二人“军事教育”方面的成就,过客大力吹捧刘帅之后,不知是因为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缘故,接着他就对抗日军政大学胡说八道极力贬低近乎于造谣污蔑。

他说:“林彪也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但此学校并非是军校,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党校。”

百度一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这种做法隐含了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大搞分校建设进行对垒的意味,国共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

可见,虽然抗大既培养军事干部又培养政治干部,但无疑是以“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为主,目的在于适应将来与国民党争天下的需要。

既然他说当年的抗日军政大学“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本该再百度一下“现在的党校”,助阵过客“语不惊人誓不休”,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吧,给过客留点面子。但请网友们替我留心一下,如果哪一天“现在的党校”新增军事专业培训职能,务必告我一声,让我能够跟得上形势。

原因二:过客貌似面面俱到,不落下任何“死角”全方位去论证,表面上看更加全面因而似乎更加“准确”,实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本末混合在一起,稀释了重点、根本和关键。

何为重点、根本和关键?

战场之外的那些东西,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起来难分高下。比如,张雄文《无冕元帅》将粟裕定位成“中国军事科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他和许多粟迷朋友均号称“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大部分来源于粟 裕的军事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人行不行,不是看他说的怎样,关键是看他做的怎样。韩先楚、钟伟、许世友这些实实在在的“土包子”,一张嘴就是满口脏话,谁敢否认打起仗来他们是十分厉害的行家里手?

一名将军的本领,包括其理论水平是真高还是虚高,是否适用和切合于实际,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且只能通过千军万马奋力厮杀你死我活的战场来检验。一名将军的本领在实践中必须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指挥水平和练兵能力。因为这两个方面直接攸关战场的胜负,绝对一个都不能少。

故评介林刘二帅,就从这两个根本方面来展开。

(一)指挥水平相较,二位元帅在战场上均展示了大师风范

1.林总

(1)林总在东北创造的令人惊叹的军事奇迹必将浓墨重彩载入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册

此言根据何在?原因三点。

第一点,共军挺进东北11万战斗部队加2万干部,约占当时共军总数十分之一;国军投入并稳定在25万人以上,集中了全国一半手持美械装备的国军精锐,战力异常强大。最终结果是几十万国军精锐灰飞烟灭,共军百万大军加入关内战场作战。用经济术语解释,共军在东北的投入产出效益非常惊人,实在是异乎寻常的优异。

第二点,纵观解放战争全国各战场形势,东北风景独好,并且决定性影响了国共内战的最终胜负。

讲全国各战场形势东北风景独好,不是说其它战场形势就不好,只是说东北好形势来得最快而且质量最高。质量最高的标志就是不反复不来回折腾,好局面稳定性最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越积越大难以撼动,最终将国民党全国精锐的半壁江山彻底压垮。

观东北战场国共争斗,一进入1947年,“林彪败军一瞬间变成不可抵挡的神威之军”,国军脖子上早早的犹如被共军套上了一根铁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勒越紧,直至窒息而亡。

本人实在不想贬损其他将领,但实事求是地观察其它战场形势,国共之间的胜负常常倒来倒去,如同两名势均力敌的棋手下棋一样,过程跌宕起伏、惊恐万状而高下难分,忽而此优忽而彼优,最多忽而此大优忽而彼大优,但其中任何一方都始终难以形成压倒优势乃至不可动摇的胜势。

此外,华北战场还与东北相反,平津战役之前,傅作义始终控制着大局处于优势局面。

“东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国共内战的胜负”,早已成为海峡对岸败军之将的普遍共识。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的结局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块,引起连锁反应。此后,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一年之内就被赶下了海。多年以来,国民党将领也在不断反思失去大陆的原因和教训,一致认为东北的战败是军事上的关键原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的腐败和混乱则是经济上的原因。”

白先勇:“东北战争的胜负,对整体内战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东北精锐的全军覆没,对其他非精锐部队产生的心理震动,对全国军心的挫折,是无法言传的。林彪败军一瞬间变成不可抵挡的神威之军,这种心理效果比枪弹可怕得多。”(《解析林彪》)

粟裕将军谈到淮海战役时实话实说:“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我们也不敢下这样大的决心”。

由于东北战场出乎意料的提前完胜,毛把彻底打败国民党的时间表从五年改成了三年。

第三点,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东北风景独好的局面是在初期作战环境极其艰险恶劣、难度系数非常高的情形下,林总率领东野将士披荆斩棘经过异常顽强的艰苦奋斗才创造出来的。

与全国其他战区比,一方面东北的资源确实丰富,另一方面与其它战区相比东北共军的仗打得实在是太顺利了,顺利得高歌猛进一气呵成,使人既惊奇又羡慕,因而让人产生“太容易了”的错觉,很多糊涂者把共军在东北获胜的原因归因于或者说主要归因于:“东北的作战条件好”。更有甚者,一些糊涂蛋竟然认为东北初期共军的作战条件也比关内战场好。

此种解读与其说是错误,毋宁说是颠倒黑白。

要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东北共军作战条件好与否,必须从两个层面来冷静思考。

第一个层面。

不错,进入1947年下半年以后东北的作战条件很好,乃至于进入1948年以后东北的作战条件非常好,全国最好。但是,这一时期“东北的作战条件好”是老天爷恩赐的吗?完全是前期林总率领东野众将士经过艰苦奋斗才打出来的。

很多糊涂者错误的根源就在于颠倒和混淆了时空概念,把林总率领东野将士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好条件当作东北初期的“好”条件。

就1946年来看,放眼全国各个战场,还有比东北共军作战条件更糟糕更恶劣的吗?

人,共军挺进东北13万,国军开入25万以上(四平保卫战期间国军出关部队达到峰值32万),而且全是抗战中立下卓越功勋的国军精锐。

装备,日式火力能跟强大的美式火力相比吗?须知太平洋战场打死一个美军,要用8个鬼子的性命去换。

此处还有必要提醒一些想当然的浅薄者,美械装备摆在东北战场对国军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给共军平添了极大的困难,陡增了很大的难度系数。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当年东野发给老毛的电报多次据实陈述困难:东北地势平坦,特别有利于敌人美式火力的发挥。
资深军迷一定会知道孟良崮大战前数日,张灵甫对特务头子毛森哀叹:“如果在平原地带,陈毅部二、三十万来攻我都不怕。进入沂蒙山区作战,就像牵着大水牛上了石头山,国防部有些人故意要让我死”。此前张灵甫多次打报告要求调入东北或其他适于美械装备作战的平坦地区。

民众和人心又如何?

白先勇分析四平保卫战共军失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共产党军队在东北还来不及建立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东北人民当时仍心向国民政府,对共产党有敌意,林彪军队在供给方面得不到百姓支持。”(《解析林彪》)

陈沂著《四平保卫战》:“我们大家从保卫战中觉醒过来,深深体会到,没有根据地的作战是水上浮漂,是不能战胜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

第二个层面。

很多人谈论当时的作战条件总爱拿关外与关内比,离开时空和作战对手言必称关外共军作战条件如何如何优越。此种对比和结论,绝对荒谬绝伦。

关外共军作战条件好不好,只能跟关外的作战对手关外国军比,跟关内共军没有可比性。同理,关内共军作战条件好不好,只能跟关内的作战对手关内国军比,跟关外共军没有可比性。

举例来说,一边让窝囊废中国男足与越南队去踢球,另一边让伊朗队与巴西队去踢球。谁都知道伊朗队比中国队强很多(类似于关外共军享有东北丰厚的资源比关内共军强很多),但一看各自的对手就知道伊朗队的“作战条件”其实比中国队差很多。同理,大凡头脑清醒者,一旦认清了关外那几十万近乎清一色美械军“硬核桃”的威力,认识到抗战中他们建立的卓越功勋,就很难认同东北前期“关外共军比关内共军作战条件好”。

因此,离开各自的作战对手空洞地拿一个战区的共军与另一个战区的共军去比较作战条件谁好谁不好,结论必然如空中楼阁难以成立,因为这种比较没有实际意义。

从哲理上讲,好与坏、高与低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20度的水温比10度水温高,但比30度水温低;并且,只能在有可比性的前提下才能确定相对的好,以及相对的不好。只有东北共军同东北国军相比,才能知道和确立东北共军作战条件好不好;也只有大别山共军与大别山国军相比,才能知道和确立大别山共军作战条件好不好。

就物产资源来说,东北远好于贫瘠的大别山,大别山共军无法享受到东北丰富的物产资源,但难道大别山国军就能享受到东北丰富的物产资源?没错,与东北共军比起来,大别山共军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作战;同样没错,与东北国军比起来,大别山国军也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作战。

大别山共军穷,大别山国军同样穷。老天爷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刘邓在大别山激励部下总爱这样讲:“我们困难,敌人同样困难”。

东北共军富,东北国军同样富。非但如此,东北战场大部分时间里,国军占有的物质条件和富裕程度明显超过共军。

众所周知,东北丰富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辽宁,而辽宁资源又大部分集中在沈阳、大连及其周边地区。1948年卫立煌和一些将领不愿离开沈阳,理由之一就是沈阳实在是一块诱人的宝地,此处有亚洲最大的兵工厂,每个月生产的武器可以装备国军一个师。

《辙乱旗靡》:“当时中共东北最大的兵工基地--大连建新公司(包含钢铁厂、化工厂、机械厂、铸造厂、锅炉厂、金属厂的一个完整体系)主要供应华东战场,内战期间为华东供应炮弹50万发、引信80万枚、炸药450吨、迫击炮1200门以及其它大量武器。没有建新公司以及苏俄的军火支援,粟裕根本无法组织淮海这样的战役!所以,淮海战役后,当陈毅发表了那个550万人的感慨后,粟裕连忙补充:‘还要感谢大连的大炮弹。’反观国军占据地区可谓东北的精华--抚顺有煤,鞍山有钢,辽中平原是东北传统粮仓,沈阳有亚洲最大的兵工厂,小丰满水电站可以供应全东北用电。这样的基础怎么也比中共强上无数倍,结果东北这些资源不仅不能支撑东北国军作战,反倒要中央财政每年补贴一亿美元军费!国民党政府东北主政首脑可谓无能到了极点!所以,国民党丢掉东北,不怪马歇尔,也不怪杜聿明,第一该杀的就是主政的熊式辉······当年熊式辉如果有高岗团队一半的本事,我军要赢得东北的胜利就艰难得多!”

十多年来我都带着浓烈的主观主意色彩,想当然认为当时东北有亚洲最大的工业基地,想当然认为东北共军近水楼台先得月大连建新公司一定会主要供应东野,于是乎想当然认为共军装备最好的绝对是东北野战军,直到最近看了一些资料,方知这把头号交椅当属陈粟的华东野战军,至少华东野战军的装备火力不比东野差。此处略而不述。

难怪老毛1947年6月这样评介共军:军事华东第一,经济东北第一。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来综合而论,本人强烈感到:林总在东北创造的令人惊叹的军事奇迹想不浓墨重彩载入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册都难。

陈士榘儿子在一本书中写到:“父亲是一个很能够打仗的将领,他评价军事家常常是苛刻的,但是谈到林彪,他曾经说:林彪确实是军事天才,是一个历史无法抹煞注定要载入世界军事史册的大军事家。”


(2)林彪军事才华出众他人难以企及之处何在?


2010年,在当时“右派”聚集的凯迪社区,有人贴出国民党一本军事教材分析了国军失败的六大原因:“ 1.抗战时期共军坐收渔利,空前壮大,而国军损失巨大,兵源补充困难; 2.苏联出兵东北,军工战略物资和工业基地大量落入敌手,日方技术力量进入敌方阵营; 3.共军间谍战非常成功;4.国军内部十分不团结,协同配合不好;5.傅作义等将领纷纷倒戈,国共军事力量对比此消彼长超过百万;6.共军将领林彪非常会打仗,谋定而后动,动静皆宜。政府军事支出大部分用于东北,东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国共内战的胜负。”

金一南:“林彪的野战精髓归结为两个字:运动。他指挥的部队以运动神速、善于奔袭、飘忽不定为特点。运动是其指挥艺术的核心之所在······他的战机,几乎全部在运动中创造。”

“运动神速”,“善于奔袭”,“飘忽不定”,“谋定而后动,动静皆宜”······,林彪指挥打仗的这些特色,也是别人难以企及、作战对手难以应对之处。对此,白崇禧将军作出了至高评介。

大陆记者王逸人著《白先勇:望历史公正地为我父亲写传》,内有以下对话:
王逸人:“白崇禧将军有否和你谈过,在共产党的军事将领里他比较佩服谁?”
白先勇:“他非常欣赏林彪,林彪非常机灵,很难应付。”

1938年,林彪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进攻战役。当然战场选择是有讲究的,那就是小鬼子机械化装备和火力不便发挥的内陆地区。当时的交通状况十分恶劣,远非今日可比。《冈村宁次回忆录》有讲:日军什么都不怕,就怕进入道路崎岖不平的山区作战,那些地区日军困难重重,苦不堪言。

2011年海峡对岸举办“9.13”事件40周年研讨会,台湾《旺报》作了详细报道,与会人员对林彪抗战时提出的“进攻战役”的评价是:“极富智慧”。

虽然该主张未在抗战中实行,但东北战场却为林彪实施“进攻战役”提供了绝好的舞台。

在东北,摆在林彪面前的严重困难现实是,一方面不仅国军装备好,而且几十万国军精锐单兵素质极其优秀,另一方面自己新兵多如果用对等同量兵力去打必然吃大亏,他必须且只能去寻求和创造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战机,这种战机往往要求两军交战时东野的兵力优势达到二倍、三倍甚至更多。

须知,直到1947年5月夏季攻势开始时,国共两军总兵力对比还是48万对46万,国军还稍占优势。军史专家张正隆认为,在两军总兵力相当的情形下,总能造成局部数倍兵力打击敌人,那是军事天才方能干的事。

早在红军时期,林彪就是公认的运动战专家,有飞将军的雅号。飞将军打仗神出鬼没、飘忽不定的特点,让国军吃尽了苦头。

也许是孤陋寡闻,我还真没找到蒋中正夸奖其他红军将领的言论,却发现他对林彪分外赏识,青睐有加,赞美言辞一大堆。试举一例,第五次反围剿前,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蒋介石告诫部下:“林匪狡诈无比,爱迂回,善穿插,不作正面硬拼,静如处子,动如脱免。诸位与其作战,切记要多动脑筋。”

常言道:兵贵神速。

作为运动战专家,“运动神速”是林彪指挥之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创造好的战机。诚如金一南所言:“他的战机,几乎全部在运动中创造。他指挥的部队的行军速度、接敌速度、扩张战果的追击速度,在红军中首屈一指”。

我十分赞同一些网友对林彪东北作战特色的概括:运动攻势战。

万变不离其宗。在东北也一样,运动攻势战的首要问题在于一个“快”字。既调动自己,也要调动敌人,在快速运动中创造以多打少的局面。东野战史表明,快速运动中累死过一些人,但林彪坚定认为,这是创造战机必须付出的代价。他解释说,运动中多流汗,即使出现累死少数人的现象,换来的是在战场上大量少流血。因为形成绝对优势局面以多打少消灭敌人,可以大规模减少士兵的伤亡,所得远远大于所失。

实践表明,一方面极其难得的是,四野消灭的大批国军精锐、“硬核桃”占了全体国军一半,另一方面无论伤亡的绝对数字还是伤亡的相对比率,四野在各野战军中都堪称优秀。
今天,既保证高效消灭敌人又非常珍惜下属士兵的生命尽量减少伤亡,已成为很多学者和军迷对林彪军事才华的美誉,也是军事林彪独特的个人魅力之所在,正是这种魅力为他赢得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运动攻势战除了表现出红军时期“运动神速”的特征外,在东北还被林彪用实际行动赋予了新的灵魂特征:连续进攻后只短暂休整进而再度猛攻,不给敌人以任何纵虎归山喘息从而重新振作逆转局势的机会。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夺得主动权后,接着是夏、秋、冬三大攻势,东北共军的作战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谓气势如虹一气呵成,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后,国军被逼入三个孤立的死角,整体上被判了死缓。这就是白先勇讲的,1946年退过松花江后,“林彪败军一瞬间成为不可抵挡的神威之军”,东北国军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再无反败为胜的机会了。

东北运动攻势战这种连续发力短暂休整不间断的表现,用股市行话来讲,林彪操盘的东北共军的业绩宛如一只不断上冲的绩优股,其中罕见的四平攻坚战的失利不过是中途一次极少出现的短暂调整,紧接着的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继续扶摇直上高歌猛进,最终赚了个盆满笨满。

运动攻势战的打法显示了巨大的威力,直接要了东北国军的命,也要了大陆国军的命。

多年后老蒋在《苏俄在中国》总结东北战败对全国的影响认为:东北战败,直接导致华北不保,全国局势也就难以挽回。

“东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国共内战的胜负”,是上至老蒋下至国军普通将领的共识。

有些人认为国军因为占领地盘多,机动兵力少,才导致了林彪以多打少。这些人可否随着东野优势局面的扩张再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夏季攻势结束后,共军从国军手里夺取将近40座城镇,将南北满连成一片,所占地盘更多,国共双方总兵力还是差不多,而且国军还一时享有四平攻坚战挫败共军的气势和余威,为什么这个时候国军却不能也学学林彪以多打少?冬季攻势结束后,共军占领了东北将近90%的地盘,为什么国军还是不能学学林彪以多打少?48年共军集中大军打长春时,沈阳及其周围国军云集了30多万人,为什么国军仍然不能选择一个远离长春的地方围魏救赵以多打少?说白了还是因为那些国军将领没有林彪的本事,尽管他们在抗战中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有的将领的表现还十分杰出。

在东北被林彪先后挑落马下的国军高官杜聿明、陈诚、卫立煌,其中杜聿明和卫立煌在许多人脑子里是抗日名将,但他们却对陈诚偏见颇深,认为他是军事草包。此处很有必要对他一说。这些人之所以对陈诚持这般看法,盖因此人最受老蒋器重,可谓极端反共。第五次“围剿”,给红军造成最重大损失者,第一陈诚,第二白崇禧。周恩来认为这一时期的陈诚是“比较高明的战术家”,“最有才干的指挥官之一”。(《走向辉煌》)

八年抗战,不必戴上有色眼镜,最该受赞美者当属表现最好的中国人。陈诚,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展示的才华和对民族的贡献,远远超过杜聿明和卫立煌。
篇幅所限,此处仅挑关键要点简述。这家伙在抗战中扮演的可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朱可夫的角色,充当救火队长(解放战争中老蒋也是首先把这个角色交给他然后才轮到杜聿明),哪里最重要哪里最危急老蒋就把这位最心腹宠臣派到哪里。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陈诚都担负了仅次于老蒋的指挥重责。后来日军占领宜昌,陪都重庆受到极大威胁,老蒋慌忙调集几十万大军成立第六战区,阻挡鬼子前进,拱卫重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这个非普通战区司令可比的分量极重的角色由陈诚担任。陈诚当时担任国军参谋总长,转到第六战区任司令长官,完全是降职使用。老蒋不得不向他的宠臣袒露心扉:换其他任何人来担负这个角色,他实在是不放心,眼下重庆的安危第一,只好委屈他。石碑保卫战,陈诚激励部下拿起电话反复问有无把握时,胡琏掷地有声的回答“成功没有把握,成仁确有决心”,也许会成为中国军史上的美谈。陈诚不仅出色完成了阻挡日军进入重庆的重任,还在当地深得民心,留下了建设模范的美誉(《中日长江大决战》)。

可见,尽管东北战场初期国军军力之强大远非共军可比,他们还得到当时民众的普遍支持,最终结局全体国军灰飞烟灭,绝不是因为国军将领无能,只能说他们运气太坏,遭遇了克星林彪。

当然,共军在东北的胜利,是全体共军和民众军民团结一家亲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且这样说也是毋庸置疑颠簸不破的客观史实和真理。只不过这个客观史实和真理在东北是这样,在全国所有战区也都是也样,因此评论军事将领的作用时,先暂时当做共同的公约数,一笔带过。

此外,林彪在东北取得这般辉煌的战绩,除了他采用运动攻势战这种特别正确适当的打法外,还绝对离不开另一个制胜法宝:六大战术原则在实战中的广泛运用将东北野战军铸造成能征善战的威武之军。如果那些数量庞大的几十万东北泥腿子不能快速提高单兵素质,共军要赢得东北的胜利,也是难以想象的。


(3)林彪打仗厉害的深层原因探析

大陆学者推崇和研究林彪者众多,要论造诣,金一南教授可谓首屈一指,独步青云。一本《苦难辉煌》早已史无前例畅销数百万册,不少台商返台时还要为台湾朋友捎带一些。金教授关于林彪的言谈很多,其中《金一南解读林彪战无不胜的九条秘诀》当属精华,全面、短小而又深刻,朋友可在网上信手拈来。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何林彪的军事才华让国共两党首脑如此推崇备至?为何海峡对岸作战对手如此高度赞扬林彪?林彪的独特之处究竟在哪里?

经过认真思考,在金教授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作一点补充。

林彪独特之处在于他独特的为人处世的气质:其一,他具有大丈夫气概,敢作敢当;其二,特别难能可贵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谦逊大师。细微之处见真功夫,这些独特品质决定了他的军事才华非常优异。

第一,林彪不诿过,勇于担当,深获部下钦佩。

四平攻坚战失利后,前线指挥官李天佑向林彪作了书面检讨。但林彪并不认可,将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在会上明确告诉众将领:“这次四平没有打好,不怪你们,主要是我······”

第二,林彪不独断,不固执,善于尊重和信任部下,赢得部下充分敬重。

由于当时通讯条件的落后和限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林彪经常鼓励部下打违抗命令的胜仗。部下这么做了,凡打的好的,都得到林彪大力支持和赞扬。

第三,林彪虚怀若谷,善于检讨出“丑”,从而迅速收获丰盛成果。

林彪败仗少,他的总结绝不放过并充分利用了这些机会。四平攻坚失利,在会上在部下面前,三次站起来作担责检讨。还要大会小会反复讲,不断的讲,丝毫不顾及普通国人异常看重和极力维护的“面子”。
有这般难能可贵谦逊风格者,想不出成果都难。六大战术原则之四快一慢战术,正是四平攻坚失利后,很快总结出来的。这才有了后来的被一些军史学者称作雷霆万钧攻克锦州和天津。

林彪不仅不怕在部下面前出“丑”,还不怕家丑外扬。发生沙后所和王道屯两个很小的不良战例后,林彪深入分析后主动报告中央军委。这一次着着实实感动了毛泽东。毛发现各战区发给他的战报,一般报喜不报忧,像东野那样对小的不良战例作深入检讨研究并上报的,极为鲜见。于是迅速将东野报告转发各战区,号召各战区向东野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毛对林宠爱有加绝不是偏心眼,而是发自内心的器重和信任。有兴趣者,不妨细读《王明回忆录》。

上世纪柏杨一本《丑陋的中国人》曾经轰动一时,引发强烈反响。很多人感情上难以接受,但网友只要细致观察你周边的环境和人,你就会发现他们中太多属于死要面子死不认错的主。战争年代亦然,胜了争功者不少,黄吴李邱出狱后看到过去并肩战斗的战友写的回忆录,常常义愤填膺。败了呢,主动揽责并作为教训四处宣扬警示旁人者,实在是凤毛菱角。

有这般谦逊精神,保证了林彪不二过(有些将领常常会重复犯过的错误)。48年老蒋去东北动员大军撤往锦州,有的将领舍不下沈阳宝地,以四平攻坚战国军胜利为由,规劝老蒋吧大军留下来仍有可为。老蒋的回答斩钉切铁: 林彪这个人我很了解,你别想指望他犯同样的错误。

有这般谦逊精神,保证了林彪军事实践和指挥日臻成熟,国军找不到林彪明显的弱点,无从下手。
小诸葛白崇禧不得不哀叹:“林彪非常机灵,很难应付”。

由于林彪当年非常优秀的个人品德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在广大四野将士心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威望。表现在战场上,胜仗一个接着一个,势不可挡,达到人心齐泰山移的效果。

张正隆,名著《雪白血红》的作者。他讲,写书前他对林彪印象一般。后来为写书三年中采访了100多位四野老人,只要一谈林彪,很多老人说着说着就流泪了。由此,他在书中明确写到,当年四野全军将士对林彪非常敬佩。
阎明,四野将领的后代,《往事不忍成历史》作者。他在出书发布会上说,当年四野将士有两条坚定信念,其一,跟着林总就能打胜仗;其二,执行林总命令是打胜仗的可靠保证。当年四野全军上下非常崇敬林总,将士们唱着《林总的命令往下传》、《我们是林彪的战士》,绝对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刘绍唐,原籍河北芦台,曾在新华社、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工作。1950年由香港去台,于一九六二年起在台北创刊《传记文学》杂志(月刊)并任社长。
尽管由原先共产党的人后来投靠台湾当局,但他回忆当年的经历不得不承认:“我曾亲历过,在两军阵前,准备冲锋前的一刹那,连队指导员总是这样喊:‘同志们,我们要做一个林彪的好战士!冲啊!’然后才冲锋陷阵。单凭着林彪的名字就会给他的官兵鼓起非常高昂的士气,却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那时林彪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象一个传奇故事中的不可思议的天神那样崇高”。


2.刘帅


本人绝没有过客那么重的粉丝情节,更不会搞小动作往刘帅身上抹黑,写刘帅并得出结论自信比他写林总客观公正得多。

早年我与网上广大军迷类似,认为刘帅二野打的主要是国军二、三流部队,基本上属于“烂葡萄”系列,含金量不高,远没有四野、三野的仗来的精彩,那一大批抗战中功勋卓著的国军精锐“硬核桃”基本上由三野、四野包办瓜分了。大概这就是网上刘帅粉丝数量奇少、林粟粉丝群体庞大的原因。

但后来充分注意到,刘帅虽然基本上打的是弱旅,但中野装备水平普遍比较差,因此作战难度系数不见得比林、粟低多少。

看二野战史有个发现,刘帅有一点与林总相似,也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和汲取教训的人,如对巨野之战的总结就十分到位。这保证了刘帅与林总一样,不二过,不会重复犯过的错误。

此外,刘帅军事理论成果丰富,且语言形象生动,被称为军事理论家当之无愧。

我对二野战史的了解远不如四野,写刘帅不可能像写林总那样深入细致、篇幅绵长。

即使对刘帅着墨不多,但好在这一部分的要害问题是准确定位林总、刘帅的指挥水平。就是说,只要把这一“要害问题”解决好,对刘帅就是公平公正的,至于写多写少倒无关紧要了。这对我来说绝非难事。
换位思考,通过“窍门”自可准确定位刘帅的指挥水平。

这个“窍门”就是海峡对岸国军将领的评介。

毫无疑问,林、刘二帅获得海峡对岸对手的评介是最多最高的,我手中有丰富资料,此处就不必铺展开了。

其中最有代表性者,似以耿若天所写三大战役对共军将领的评介最为中肯:“盖共军五将,林彪最彪悍,刘伯承最诡计多端”,聂荣臻最无能。

既然是将林、刘二人并列为共军最强者,故指挥水平方面,此处不必分个高低了,他们都是共军的顶级高手。


(二)练兵能力对比刘帅差距明显

楼主 秋正  发布于 2018-08-28 17:25:23 +0800 CST  

楼主:秋正

字数:16256

发表时间:2018-08-29 01:25:2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3 23:59:54 +0800 CST

评论数: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