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十八大芈姓衍生出一百多个单姓,大家看看你们的姓氏跟楚国有关不?

刘邦是毫无疑问的楚人
头像
第七种秘密武器 1
1楼2-8 15:14
操作
1、从出生地看
刘邦出生时,沛县属楚国,《汉书—地理志》记载:“宋为齐、楚、魏所灭,参分其地:魏得梁、陈留,齐得济阴、东平,楚得其沛。”明确记载沛属楚国。又有好事者说,刘邦生于丰,而非沛,但《汉书—地理志》又言:“丰,沛之聚邑”很明显,沛丰属于楚地。
有些人狡辩道,丰是丰,沛是沛,丰属魏,沛属楚,两地不是一个地方,但汉朝之前只要言丰,多言丰邑(丰独立建县是在汉高帝十二年以后),言沛多为沛县(或沛郡),显然两者行政级别不一样,后者的行政规划远远大于前者,说两者不是一个地方,就好比说徐州和江苏不是一个地方,徐州属魏国,江苏属楚国一样,十分荒唐,缺乏基本常识性。
还有一个例证说明, 沛丰是楚国的一部分,《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了“”上秦昭王书“写道:“秦、楚两国一旦交战便兵连祸结不会罢休,魏国将出兵攻打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等城邑和地方,楚国占领的原先宋国土地必定全都丧失。齐国人向南攻击楚地,泗水地区必定攻克。“
这里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占据了河南东北局部和整个安徽北部,属于沛丰的西面
这里的泗水地区占据了山东西南部,属于沛丰的北面。
它们都是属于楚国的地盘,并且将沛丰之地和魏国、齐国分离开来,上秦昭王书中的假设并没有真正发生过,试问魏国如何能拥有一块远离自己国土的飞地呢?
沛县丰邑中阳里,这是楚国的独有行政命名,魏国和齐国根本就没有“县“这个行政单位,虽然后来秦国推广了“县”这个行政单位,但是“里”这个行政单位,仍然是楚地独有的叫法,非楚人聚居的地区不可能有“里”这个称呼,至今在湖北一些地区仍然有“里”的叫法,比如武汉的汉阳里,汉口里,过去都是表示小村落的意思。
显然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沛丰只可能属于楚国,从出生地看,刘邦属于楚人。
2、从历史上看
沛地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也是从属于楚国,公元前1010年周穆王令楚伐徐,徐州屡被楚侵,并多次攻占彭城,楚灭徐,西周大部分时期一部分楚人就在徐地繁衍,山东南部一带有很多楚之同姓国家,如逼阳国、曹国等等。
春秋时期,吴国助徐一度复国,但是徐国还是处在吴楚两强的夹缝中,逐渐被蚕食,而且徐人所在的淮夷部落,历史上就一直亲楚,帮助楚国与晋国、齐国、吴国等国家作战。
春秋末期,吴国强大,楚国趋于下风,吴国灭徐,获得淮北沛地,不久越灭吴,接管当地,楚威王时楚国复兴,灭越国,并在徐州(今天山东泗水地区的薛县)歼灭齐国二十万军队,史称齐楚徐州之战,楚国重新获得对沛地的控制权。
宋国本来很弱小,但在战国中期一度十分强大,史记称“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
大概在前296年宋康王(宋偃王)攻楚,取楚淮北地三百余里,于是徐地又归宋国所有
前286,齐闵王灭宋,杀宋康王,徐地归于齐国,但2年之后,前284年,五国伐齐,楚国借口助齐,出兵淮北,重新攻取淮北徐地,因此,《史记-六国表》中书:“宋亡于齐,其后楚得其淮北徐地。”
至此,沛地从西周至秦灭六国,共有徐、楚、吴、越、宋、齐六国占据过,最先占据的是徐夷(淮夷之一,与楚国关系密切),占领时间最长的是楚国,最后属于的也是楚国。
所以从历史上看,沛丰也是楚地无疑,它与楚的渊源关系远比宋国、齐国来得长久。
3、从血统上说
有人喜欢搬出《汉书》高帝纪中的篇尾的一篇评论:
“赞曰:《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
这篇评论把刘氏祖先上溯于夏朝初期的刘累,并且借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蔡墨的嘴说出来,问题是蔡墨这个人根本不存在,左传中记载了晋国的一个史官,名叫蔡史墨,但是他并没有说过上面这段话,那么蔡墨的事迹不见于任何史料,1000多年后汉书的作者班固又是怎么知道他口中的话呢?显然没有任何资料作证,班固也没有给出任何文献出处,作为史料十分不严谨,所以班固才没有把这段评论放在高帝纪的正文中,只是放在相当于个人批注的文末评论“赞曰”中。而且夏朝是哪里?说句不好听的话,根据考古真正的夏朝可能就在湖北,黄河流域古中原一带,在夏朝时期可都还是古中原人种,与现代东亚人种不一样。
这段不负责任的评论“赞曰”中接下来又说了一段话:“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这段话又成了某些人捏造历史的根据,不但所有的刘氏家谱照搬了这个记载,而且有些历史学者,根据这段话断定丰属于魏国。显然我们根据上面第一条的论述,已经否定了这种可能性,既魏国不可能拥有一块和自己国土不相连的飞地,而且这段话显然也有明显的逻辑矛盾,秦灭魏后才迁大梁,都于丰,时间在公元前225年,此时刘邦已经32岁了,如果按这个话的记载,那么刘邦一定是大梁出生的,魏国灭亡时,中年时期32岁的他作为外乡人才到的丰地,这显然与史记的记载相互矛盾,史记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生于丰,长于沛”,史记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卢绾是丰邑人,和汉高祖是同乡。卢绾的父亲和高祖的父亲非常要好,等到生儿子时,汉高祖和卢绾又是同日而生。乡亲们抬着羊酒去两家祝贺,等到高祖、卢绾长大了,在一块读书,又非常要好。乡亲们见这两家父辈非常要好,儿子同日出生,长大后又很要好,再次抬着羊酒前去祝贺。”
很显然,如果32岁之前的刘邦是魏国大梁人,那么卢绾也只能是大梁人,否则两人怎么可能同日而生呢?显然这绝对不可能。
而且史记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刘邦回乡,给沛县免了赋税,独丰地没有免除,有人问其故,他说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最不能忘,我只是因为当初丰邑人跟着雍齿反叛我而帮助魏王才这样的。”
所以刘邦显然生于沛丰,而不是大梁,既然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汉书文末评论中“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这个说法,就是明显在歪曲历史事实,是在捏造故事,但是班固很聪明,他知道这个说法有问题,所以没有说这是他自己说的,他又借用了一个死人,100年前西汉的刘向的嘴把这个评论说出来。
上面两段分析,让我们充分了解了“汉书-高祖传”文末这段个人评论是多么的不负责任,不能当做史实,所以班固也不敢把它放到正文当中,只能当做个人批注。
还有这段不负责任的评论中还有这句:“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让我们看看史记原文的记载:“魏人周市略地丰、沛,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魏人周市(时任魏国相)进攻丰沛,让人对守城的雍齿说,丰的百姓是已经沦陷的大梁百姓迁徙而来,现在魏国已经有几十座城池,你要是投降魏国,魏国封你为侯爵守丰,如果不投降,打下以后就屠城”
显然这是魏人周市的话,并非司马迁或者班固的原话,因此有些学者断章取义,就认为丰是魏地。
但是事实是这样吗?显然不是,我们在第一条论述的时候,已经充分证明丰是楚地了。
而且周市的话,是站在魏国的立场上说,这话本身就不客观,而且内含玄机,首先,周市没有这么说:“丰,故魏地也”,而是说:“丰,故梁徙也”,这说明什么,说明周市自己也承认,丰并非故魏之地!!!
开封离徐州并不遥远,魏国灭亡时,秦水淹大梁,会造成大批的难民潮,而此时楚国未灭,因此魏难民迁徙到邻近的楚国丰沛之地,也是有可能的,但丰沛之地商周时期就有人居住,并非无主荒地,不是你难民迁徙来了,就算你难民的了,还要问问当地的楚人答应不答应,显然刘邦是不答应的,因为周市先是给刘邦写信的,然后才给雍齿写信。
其次,周市的话中,写了这么一句,“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就是许诺给雍齿封侯,刘邦当时是准备去投楚国陈胜的,自己还没有一官半职,纯属农民军,自然不能给雍齿封侯,但是魏国能给雍齿封侯,在地位上就超过刘邦了,对雍齿有利益刺激,这是雍齿反刘的一个动因。
最后,周市关键的一句话“不下,且屠丰”,非常有杀伤力,雍齿贪生怕死,刘邦远水不救近火,也是他投降的原因,但是这句屠丰,也暴露了周市的真实目的,屠丰屠的还不主要是老百姓,既然周市说丰是故梁徙也,为何还要屠丰,显然潜意识下,他并不认为丰属魏地,或者说他并不认为丰的百姓多为魏人,他只是为了扩张宣战,找一个打仗的借口而已。
刘邦三次攻丰,没有屠丰,也从来没有说过要屠丰的话,这种地域感情就和周市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然有些人断章取义,片面根据这句话,就认为丰属魏地,实在没有理由。
综上所述,汉书高帝纪末尾这段不负责任的评论,漏洞和错误太多,有断章取义之嫌,不能当做历史相信。
楼主 云中傲龙  发布于 2017-09-01 22:08:47 +0800 CST  

楼主:云中傲龙

字数:3617

发表时间:2017-09-02 06:08: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8 18:37:27 +0800 CST

评论数:4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