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祖荣:《红楼梦》中割腥啖膻的描写   

《红楼梦》中割腥啖膻的描写
进一步佐证作者是南明遗民

钱祖荣

《红楼梦》第49回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dàn)膻(此处读shān,有的地方读 dàn)”,由于作者惯于采用“甄士隐(真事隐)”的春秋笔法,看来,此题目和具体内容在他的心目中,应该是有深刻寓意的。如果说把回目的上半句“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解读为:明朝末年,“在一片白雪皑皑的大地上,中原百姓被清兵屠杀而流淌的鲜血,似红梅盛开于梅园一般”。读者看到如此解释,定会骂笔者是神经病。但是,请稍安勿躁,看完后半句的解释,你或许会释然。
回目后半句为“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是描写贾府里一群涂脂抹粉的香娃,面对鹿肉大快朵颐的场景。鹿肉香气扑鼻窍,笔底烟云飘千秋。诱人胃口的鹿肉,牵动着红楼里莺莺燕燕们性情人生。“割腥啖膻”一词,原来是“腥膻”用动词“割”与“啖”拆分成了联合词组。
“腥膻”(xīnɡ shān),是一个汉语词汇,亦作“腥羴”,基本词意是腥而膻的味道。另有一层意思是指对入侵外敌的蔑称。详细解释:
(一)指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晋 葛洪著《抱朴子•明本》文曰:“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南朝 梁 沈约 著《需雅》诗之三文曰:“终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膻和九谷。”《西游记》第七二回文曰:“那长老闻了一闻,见那腥膻,不敢开口。”清 唐孙华作《憎蝇》诗曰:“但知逐腥膻,偏能变黑白。”郭沫若著《恢复•血的幻影》文曰:“绵绵的春雨,你洗不尽这大地的腥膻。”
(二)指肉食。《梁书•文学传下•刘杳》文曰:“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唐 徐夤作《溪隐》诗曰:“绝却腥膻胜服药,断除杯酒合延年。” 清 方文作《赠于息庵先生》诗之一曰:“垂老岂能忘战伐,长斋不忍近腥膻。”孙中山著《建国方略•以饮食为例》文曰;“欧美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膻,亦相习成风。”
(三)指旧时对入侵外敌的贬称。《太平广记》有唐 郑处诲著《刘瑑碑》文曰:“天宝末,犬戎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膻,不远京邑。”明 姚茂良著《精忠记•应诏》文曰:“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膻,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明 冯梦龙著《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文曰:“武公曰:‘老夫年迈无识,止为臣子,义不容辞,勉力来此。扫荡腥膻,全仗上国。今计将安出?’”清 谭嗣同著《治言》文曰:“吾中国帝王之土,岂容溷(hùn解释:1.肮脏: 2.厕所: 3.猪圈:)以腥羴! ”欧阳予倩作《梁红玉》第三场语曰:“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
在《明 实录》中,明 朱元璋曰:“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驰,人纪荡然。”在这里,夷狄腥膻,指的是当年中原地区周边不 化,尚未开明的野蛮民族。即统指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比如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当他们入主中原,僭越神器时,称为夷狄腥膻。
经上述条分缕析后,再看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的回目,作者隐藏的意图,就显而易见了。如果读者起初还很难揣摩大家闺秀生吞活剥野鹿的心情,当提示了“腥膻”有蔑视入侵外敌,包括有指代入侵华夏胡人的寓意之后,再剖析一下因清兵入主中原大势涂炭生灵,引发汉人彻骨的排满反清情绪,作者却不能在书中直白表达的处境。即使读者有诸多困惑,也会茅塞顿开。
现摘取相关内容,以说明作者借“腥膻”指代入侵的清兵胡虏。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贾母便说;“……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贾母道:“我知道你们今儿又有事情,连饭也不顾吃了。”便叫“留着鹿肉与他晚上吃” ……史湘云便悄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顽(玩)又吃。”宝玉听了,巴不得一声儿,便真和凤姐要了一块,命婆子送入园去。
一时大家散后……黛玉道:“……这会子(宝玉)一定算计那块鹿肉去了”、 “……他两个(湘云、宝玉)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说的有来有去的。我只不信肉也生吃得的。”众人听了,都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李纨等忙出来找着他两个说道:“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那怕吃一只生鹿……”宝玉笑道:“没有的事,我们烧着吃呢。”
“……三个围着火炉儿,便要先烧三块吃。那边宝钗黛玉平素看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深为罕事”……探春笑道:“你闻闻,香气这里都闻见了,我也吃去。”……李纨也随来说:“客已齐了,你们还吃不够?”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宝钗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凤姐)笑道:“吃这样好东西,也不告诉我!”说着也凑着一处吃起来。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庵)一大哭!”湘云冷笑道:“……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揌(读作sāi; 用手往嘴里塞食物。又读作cāi,指择)上些,以完此劫。”
此回的后半部,作者不厌其烦的浓墨重彩地,对一群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的情景,持续着力描写,形象生动、细致入微、唯妙唯肖。用了“有新鲜鹿肉”“ 饭也不顾吃”“ 巴不得”“ 吃生肉”“ 烧着吃”“ 吃一只生鹿”“ 吃不够 ”“ 深为罕事 ”等词和短句,兴奋和解恨之状跃然纸上。还有,由(众人)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之句看来,他们生吃新鲜鹿肉,在当时似乎触犯了某种禁忌。
特别是作者写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庵)一大哭!”庚辰本《石头记》还加了双行夹批:“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
在这段内容中,黛玉笑着说哭事,一群花子使芦雪广(庵)遭劫,他们吃的新鲜鹿肉应该是供品。吃神灵面前的供品,是大逆不道的。但是,一群要活命的叫花子是不能理会这一套的。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入侵的清兵胡虏的野蛮行径造成的。所以作者以黛玉之名,痛心疾首地由笔底渗出“我为芦雪广(庵)一大哭!”的血类文字。评批者也心领神会地含泪道出“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的呐喊!
接下来的文字是,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在这次吃鹿肉中,作者把史湘云安排的最抢眼,史湘云代表的是记录下这段历史的修撰者。而史湘云说的“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这段文字是在讽刺影射清人“锦心绣口”地抹杀掉那段罪恶的历史。让后人看来,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史湘云说的“是真名士自风流”不是指史湘云自己,而是隐晦揭露杀人者的丑恶嘴脸,无情抨击当朝统治者自我标榜的罪恶行径!
还有一句关键的话,宝钗笑道:“你(指史湘云)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揌上些,以完此劫。”这是作者提醒后人注意,若修史者违背事实写历史,必须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而且还要敌人多还一些,才能解恨!
摆在今人面前的事实是,“锦心绣口”的清朝编史者,已经抹去了惨绝人寰的入侵中原的杀戮史。而当今的主流红学派,眉飞色舞地扯淡《红楼梦》是青年男女的恋爱宝典,彻底迷惑了读者的眼睛和思考。
为何作者在本回要隐晦地描写贾宝玉和史湘云等多人吃鹿肉情节呢?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进行剖析。“鹿”谐音是“虏”,鹿肉就是隐射胡虏肉。人们耳熟能详的抗金名将岳飞在《满江红》里有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之句。岳飞在此句中借胡虏和匈奴指代金兵,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无论是匈奴、金兵、清兵都是异族胡虏。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胡虏指的就是清兵,作者用“鹿”代表滿清入侵者,并借吃鹿肉以表达对入侵清兵的憎恨。鹿肉属于腥膻一类,割腥啖膻也就是吃胡虏肉之意,且不是一般的吃,不但要分割了它,而且还要生吃了它!作者义愤填膺的情感,萦绕于描写吃鹿肉的字里行间。由香娃们热衷于割腥啖膻生动表述,作者日夜思念排满反清的意图也清晰可见。
联系《红楼梦》第5回的内容,在描写妙玉的戏谶中,也说到妙玉是啖肉食腥膻的。奇怪吧?“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妙玉是出家人,“视绮罗俗厌”是自然的,但为什么作者很明确的说妙玉“啖肉食腥膻”?而不似有些人解说的那样妙玉嫌肉有腥膻味,可按规矩出家人本来是根本不吃肉的!其实这也是作者用来暗示,飽受清人奴役的中原百姓,应该同仇敌忾,携手共歼入侵者。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回的解读,进一步佐证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朝遗民。否则,任何解读都会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
楼主 老卡枪  发布于 2018-06-06 11:34:22 +0800 CST  

楼主:老卡枪

字数:3625

发表时间:2018-06-06 19:34: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2 11:02:58 +0800 CST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