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史3 女娲、伏羲那些事儿



远古史--女娲、伏羲那些事

第五个人物是女娲,

前六千多年时,地球年平均气温升到最高点了,这下麻烦了。
冰川、雪山融化的速度比结晶的速度快了,海平面就上升了,水的蒸发量也就大了,暴雨也就多了,洪水自然就爆发了。
事实上那是一场十几万年不遇的世界性特大洪水,陆地上低洼的地方,甚至相对较低的平原都被洪水淹没了,沿海几米左右海拔的陆地也被洪水吞没了,许多部落村庄都消失了,人口减少一半多,十几万人被洪水吞噬,那么活着的人怎么办呢?

当然是往高处迁徙了,但那场洪水持续了几百年呀!逃到附近山上的人大多数凶多吉少。除非那座山够大,食物够多才行,而逃到高原上的人,活下来的机会最大。
云贵高原山多林密,即使农业普及的不好也问题不大,但逃到那里的人并不很多。帕米尔高原、的农业不行、驯养也不行,从东亚、南亚、西亚迁徙到那里的人很多,争抢食物猎物时打架是避免不了的,有些人只好继续迁徙,走来走去,有些东亚人最后经过中东跑到埃及都不奇怪。要不古埃及人怎么和中国人长得几乎一样的呢?既不黑又不白的。

至于迁徙到蒙古高原的人,情况要好一点儿,因为当时那里的气候好一些,草原更茂盛,驯养的牛、羊、马也更多。但由于距离东亚中原、东北亚更近一些,所以迁徙去的人比较多,但适合农耕的土地并不多,人们的食物几乎都依赖打猎,打架的事自然就少不了。当地的人为了保护他们驯养的动物,对外来人很敌视,最后自然有一部分人会继续迁徙,过贝加尔湖,甚至过外兴安岭继续向北的人不少,而从东北过外兴安岭向北的人也不会少,反正那时外兴安岭以北的远东地区的气候,与现在的东北气候差不多。

当时只有黄土高原的情况最好,因为本来就是农业发源地之一,所以农业普及的好,食物自然就不紧张,当地人与外来逃难的人相处的很不错,融合的很顺利,这在当时也是个特殊现象,当然也要感谢一个伟大的女人。

当时仍然是母系氏族社会,黄土高原上有个部落的头人是个壮年女人,她反应敏捷,行动果断,组织部落的人迅速转移到了安全的高地;又领着青壮年跋山涉水帮助其他部落的人转移,遇到外来逃难的人群也全力帮助,然后又组织人们安家落户;有些外来人口少的逐渐被各个部落收留,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年,所以黄土高原的人活下来的最多,也许能占到当时中国这片区域人口的三分之一了。

当然那个壮年女人的伟大之处不止这些,她能在那场世界性特大洪水给人们造成的恐慌时期,领着一些年轻人到各个部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人们的心理作用是巨大的,她了解到当地人并不缺少食物,便鼓励大家帮助逃难来的人;当时的黄土高原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冲突,为人们日后的交流融合打下了基础;她建议人们安家后马上开荒种地,克服了恐慌心理,人们都安下心来干活。

比如她说,“大家看看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这么高,再大的洪水也淹不到我们了,没必要再担心了,该砍树砍树,该开荒开荒,该种地种地,该生孩子生孩子,只要收获了粮食,我们什么也不怕,对不对?”

她的影响力太大了,黄土高原的几百个部落几乎都知道她了,她便成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自然也是最有凝聚力的女人,所以人们都叫她女娲,娲就是漩涡中心的意思。

女娲后来了解到外来人也有各自擅长的农耕技术和手工艺技术,就鼓励人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结果大家都共同提高了。
也就是说世界大洪水时期,各地的农耕技术、手工艺技术是退步或进步缓慢的,而黄土高原各个部落则是进步很大的;生产力提高的结果,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口增长也快了,文化萌芽也就比其他地区早了。

比如她说,“你们发现没有?自从那几位女主人领着她们的男人来到我们的部落之后,我们的女主人们和男人们都眼睛放光儿,干活更来劲儿了,水平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打的粮食多了,织的麻布更平整了,编的草席更好看了,做的陶器更漂亮了,为什么呀?因为大家愿意交流了,愿意表现了,对不对?继续交流,继续表现呀,这样投奔你们的男人才多,女人才愿意收留你们,对吧?”
所以说,进步的民族必有宽广包容的心态。

由于耕地越开垦越多,原来的部落又扩展成好几个部落,部族就出现了,这个进步意义也是巨大的。女娲把她的部族取了个名字叫华胥族,就是四面八方汇集在了一起的意思。
当然那时的男人们到其它部族入赘是不受限制的,只要你勤劳,你有表现自己能力的礼物,你看中的女主人基本都会收留你,所以各部族之间的交流是很方便的,人们都认同她,所以好多部族也开始用华胥族的名字,并且越来越多, 中国民族就是从华胥族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第六个人物叫伏羲,

伏羲与女娲生活的年代差不多,也许在同一个时代,所以后来的人们总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也没什么。但伏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太大了,大到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因为伏羲是第一个觉悟了的人。

前6000年左右,华胥族有个年轻人非常爱听老人讲人类祖先的故事,盘古、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女娲等故事太吸引他了,同时也会让他产生很多疑问,他知道各个部落的长老们都记得一些关于祖先的故事,他认为祖先的故事里都传承着祖先的智慧经验。

于是他就来到其他部落,“各位长老,我是华胥族的,我来帮你们干活吧。我听说几位长老的故事好多,我很想听。”

长老们一听,“好啊小伙子,想听什么故事?”一个老头把正在打磨的石斧给他。

年轻人接过石斧,“讲什么我都愿意听,要不就讲讲神农氏的故事吧?”事实上,每个老人都愿意给年轻人讲他们记忆中的那些事,不信你可以试试。

年轻人听的故事多了,明白的道理也就多了,思考出来的智慧经验也就多了,他怕忘掉了,就琢磨着怎么才能把祖先的智慧经验都纪录下来、传承下去。
但那时没有文字,更没有录音设备,怎么办?

结绳记事肯定不行,祖先流传下来的一些象形符号也不够用,因为没有纸没有笔;刻在石头上太废劲不方便,画在地上一下雨就没了;即使用泥版刻画,保存起来也太麻烦,背着一堆泥板不累死才怪。

他想了又想、试了又试,最后找到一个办法。
那时水边上蒿子秆多得是,用长短两种蒿子秆排列起来,竟然能排列出无数个不同的图形,记住排列的顺序和规律,记住每个图形代表的智慧经验不就可以了吗?毕竟蒿子秆、草木棍多的是,随时都可以弄几十根排列一下练习练习,多方便呀!

事实上这个办法确实好用,传承了几千年都没有失传,传到夏朝时叫《归藏》,就是人类的智慧经验都藏在这本古书里;传到商朝叫《连山》,就是人类的智慧经验像山一样多;传到周朝叫《易经》,就是变化的经书。

后来都把年轻人传承智慧经验的办法叫八卦,我看叫卦象更准确些,他的这个办法实际就是自然地运用了排列组合的规律。这等于前6000年左右时,中国人就开始研究历史,研究哲学,还用的是数学方法来记录的,所以中国人天生数学厉害。

年轻人十几年时间走遍了黄土高原的每个部落,他不但受到长老们的喜爱,也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甚至受到部族大首领女娲的信任,并有可能接替女娲成为部族的第一个男首领,因为他无所不知,就像现在博古通今的大师一样,连长老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也能解决。

比如一个女人看到她后,“大兄弟,终于等到你了,都把我愁坏了。”

伏羲转过身,“大姐什么事?你说说看。”

女人急忙说:“我那两个男人,这段时间浑身痒痒,怎么挠也没有用,还掉皮怎么办呀?”

年轻人微微一笑,“大姐,别担心,该洗澡了。”
所以中国古人很干净,不像有些民族一年都不洗澡。

事实上,他知道的智慧、经验太多了,什么问题都能为人们找到解决的办法,那你说他的威望能不高吗?所以人们都叫他伏羲,意思是他能让羊群乖乖的排好队,他能让庄稼长得粗壮挺拔,他能让士兵斗志昂扬,也就是说伏羲是最有智慧、最有办法的人。

两千多年后的摩西,一不小心、用类似伏羲的办法总结出了摩西五经和十诫;三千年后,释迦牟尼又用他的办法总结出了佛经;四千年后,穆罕默德用他的办法总结出了古兰经。
这些都是在当时本民族文化荒味的情况下,对祖先智慧经验的总结,解决了当时那些荒昧民族所遇到的亟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只不过伏羲的思想更朴素,几乎没参杂愚昧的宗教思想而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更相信祖先传承下来的智慧经验,更重视历史,而不太重视宗教的原因。

伏羲的卦象演绎,上有天文知识,下有地理知识,主题则是人类社会的智慧经验、哲学思想,是人类脱离荒味状态的第一本书,而且是用数学方法记录的无字书。
当然,他为了把这些智慧经验传承下去,还要到各个部落去教那些头人们,那真是煞费苦心啊。结果当然不会白费,不但让祖先的智慧经验传承下来了,无形中也让黄土高原的人们都认同了华胥族的祭祀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最后就逐渐形成了共同文明文化的华胥族,即使今天,伏羲总结智慧经验的思想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但唯一遗憾的是,女主人们当时的日常工作太多了,静不下心来学习研究伏羲卦象,那么只好让男人来学咯。结果从此以后中国男人的智慧就普遍超过女人了,同时男人放弃了狩猎,也跟着女人种了几千年地了,什么都学会了,能独立生存了,就不愿意倒插门儿了。
所以渐渐的母亲氏族就转变为父系氏族了。这到也没什么,可是男人大多富裕了以后就自我约束力差,从春秋开始就对女人有偏见了。结果压制了女人两千多年,弄得女人大多没有安全感,而不得不依赖于金钱,这是对人类文明赤裸裸的践踏,罪魁祸首就是男人自我约束能力差,所以我们要记住,知识只是技能,修为才是智慧。









楼主 铁血骑2016  发布于 2018-06-28 20:28:29 +0800 CST  

楼主:铁血骑2016

字数:3721

发表时间:2018-06-29 04:28: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30 12:10:58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