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汉:英雄的时代

电视,电脑,电话都断了,就个手机能用,我的断网狂躁症要发作了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1-27 22:31:03 +0800 CST  
想那王莽,虽然借着谶纬之术给自己篡权当皇帝,却也差点因此吃了亏。当年哀章自己鼓捣出来的《金匮图》里把王莽的亲信甄丰写作更始将军、广新公,却安排在了最末的“四将”中,与胡乱攒出来的王兴、王盛等人同列。对此,甄丰当然是不满意的,这时他的儿子甄寻对自己老子的想法感同身受,为了给老爹摆脱垫底的局面就自己作了一通符命献给王莽,说新室应当依照周公、召公的故事立两个最重要的大臣,称之为“二伯”,并指明更始将军甄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这时王莽可能已经有些不满了,但碍于自己也是刚得了符命做了皇帝,不好意思质疑否认符命的正确性,只好吃了哑巴亏,依着甄寻在符命里的意思设立的右伯和左伯,让当甄丰任了右伯。
这下甄寻一看,呀,这个皇帝怎么这么好糊弄,几句假话一旦加以“上天说”,便成了金口玉言,那我不是想要什么就可以得什么吗?于是贪得无厌且色胆包天的他在自己父亲甄丰尚未动身就任右伯的时候,紧接着又作了一通符命,说按上天的意思,以前的汉平帝的皇后,现在称为黄皇室主的那个女子,应当改嫁甄寻。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1-28 23:21:28 +0800 CST  
这个月已经是第二次被施工队挖断光缆了。。。。。。。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1-28 23:21:56 +0800 CST  
不好意思,这几天忙其他的都没来得及更新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04 00:05:30 +0800 CST  
这下王莽可不答应了,原因很简单:平帝的皇后便是他王莽的女儿,即便现在汉朝没有了,他女儿也算天下之母,而区区一个甄寻,算什么东西,竟敢算计到他王莽头上!于是,王莽公开否认了这个符命,反倒是下令收捕甄寻。甄寻一看情况,傻了,赶紧逃亡到华山里藏了起来,又在自己手上纹了“天子”二字,企图恫吓王莽。但甄寻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终究没能救得了他自己,在一年多以后,甄寻还是被捕杀,至于他那条纹有字的手臂,则被整个砍下送入宫中,经王莽亲自鉴定,其上所书非“天子”,而是“一大子”,故不足虑。最后,王莽不仅干掉了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的甄寻,连那追随多年的右伯甄丰也只得自杀。
但就是这样,王莽对谶纬仍然乐此不疲,既然皇帝热衷于谶纬,社会上马上就涌现出一批精研此道的人物,蔡少公便是其中之一。刘縯要去见蔡少公的原因也很简单,他想得到自己心里思索已久的问题的答案:天下到底会不会乱?天命是否在吾?
尽管平日里刘縯表面上对自己要做的勾当自信满满,可在没得到答案之前,他内心一直是忐忑的:如果命中注定我刘縯合当为天子,此等天机泄露出去是不是会遭人算计?如果命中我不为天子,那我之前的努力,到头来是否只是一场笑谈?这种感觉就好像各位参加考试,最后到了查分数时的那种心情:又想知道,又怕知道。这次,刘縯横下心来,决定解开这个谜团。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04 00:06:09 +0800 CST  
刘縯离开李通家后的某天,经朋友引荐,与邓晨、刘秀等参加了一个宴请有蔡少公的私宴。因为是朋友间的私宴,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席间或是刘縯,或是其他同道中人,就跟蔡少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今之世,王莽之后谁人可为皇帝?
蔡少公虽是当时的谶纬名士,为人却没什么架子,因为在座都算朋友,他也不避讳,直言道:“依老夫所知谶语而言,王莽之后刘秀当为天子。”
中国历来字少人多,重名者不计其数,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能接替做皇帝的,通常都应该是皇帝身边的人,于是马上又有人问:“是不是国师刘秀啊?”
蔡少公微笑不语,一脸高深莫测的表情。
这里就可以揭晓之前的一个疑问了:为什么刘歆在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的时候会突然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刘秀”,联系到此人也算得上博览群书汗牛充栋,想来大概是因为当时他也看到了类似的谶语,心里起了当皇帝的心思,至少心里也能给自己图个彩头,满足一下自己的愿望。
见蔡少公笑而不语,屋中刚才还颇为欢快的宴会气氛突然凝固了起来,大伙儿一时竟集体禁声。别人不说话是因为没想到王莽之后政权还是掌握在他的党羽手里,想来自己还是没有出头之日,而刘縯沉默不语,则更多的是失望:没想到这天下竟没自己什么事!
眼见宴会气氛突变,自己大哥脸上阴晴不定,刘秀赶紧一句话化解了众人的尴尬:“你们只知道国师,这刘秀指的难道不能是我吗?”
众人听罢哄堂大笑,继续觥筹交错兴尽方散。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05 12:20:24 +0800 CST  
这几天有点晕........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05 12:20:34 +0800 CST  
别人把刘秀的话当笑话,却只有邓晨深以为然,想他也私下从李通那里得知刘氏复兴的谶语,现在蔡少公又点明“刘秀”能当皇帝,不由得不让他对自己这个小舅子高看三分:试想世上能有几人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可能潜意识里邓晨也认为国师的可能性更大,但那个刘秀不是自己高攀的上的,况且和国师相比,自己小舅子概率虽小,却也没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虽然这个时候的刘秀,怎么看都不像个皇帝样。
临到要给刘秀说媒的时候,邓晨拿这个来诈唬阴睦,大概也有拉他下水,顺便强化自己心理暗示的意思。
就这样又拖了几年,刘秀还是没有表现出要往皇帝那方向去的趋势,甚至还因为刘縯的原因变成了逃窜的嫌疑犯,这样似乎他和阴丽华的事就更加没戏了,而且这个时候的阴丽华已经是大姑娘,若再等个两三年,就得成当时人口中那“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但刘秀的飞黄腾达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见踪影,到那时即便她真对刘秀有意,也等不下去了。
好在这个时候,随着绿林和赤眉揭竿而起,大地终于要变天了。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06 22:15:04 +0800 CST  
起兵

刘秀急匆匆的离开舂陵跑到新野,就躲在二姐夫邓晨家,那阴家暂时是没脸再去了。虽然落魄,邓晨却没有嫌弃刘秀,反倒是和他更加亲近,还时不时的撺掇刘秀:现在正是天要亡新朝的时候,干脆反了他王莽,起来带兄弟们响应绿林军。
怎么说天要亡新朝呢?邓晨的依据是:王莽居然下令可以在盛夏杀人。
这个理由乍一听十分牵强,其中却也有道理,因为在古代,官府拿人定了死罪,不是想杀就能杀的,死刑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同意,类似于今日的最高法院审核,尽管绝大多数时候皇帝基本没什么时间审核,来者不拒统统批准。批奏得了皇帝的核准,地方上也不是想什么时候执行死刑就可以什么时候执行死刑的。自西周伊始,统治者就把死刑分成了“绝不待时”和“待时”两种,也就是立即执行(斩立决)和非立即执行,古人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冬是万物休眠的季节,春夏之际大地复苏万物生长,这与杀人的行为相违背,不符合“天人一体”的思想,因此除非谋反一类的十恶不赦大罪,大多数死刑犯都得集中到特定的时间,即秋冬两季去受刑,此所谓“秋后问斩”。西汉武帝时期有一个有名的贪官、酷吏、河内太守王温舒就以杀人为乐,为了多快好省的杀人,他常让人把死刑犯的名单早早的送到长安,一旦皇帝的批示下来,来人又迅速的赶回河内郡,而王温舒则稳坐太守府,就等着立秋一过马上开始杀人,结果才到十二月,河内郡已经没有一个可杀的人了,这时王温舒丝毫不介意越俎代庖,派出衙役往临郡去抓盗贼,抓住一批就往长安送一批名单,为了赶时间,他常自己掏腰包买好马,专门用于送名单的人往返长安。但即便如此,王温舒依然时常感到时不我待,常常十二月送上去的名单,等拿到皇帝的批复时,立春已经来了,于是王温舒只能捶胸顿足发出“嗟乎,如果冬天能再长一个月,就足够我过瘾的了”的感叹。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09 20:25:32 +0800 CST  
这段时间脖子不舒服,今晚要去调理一下,各位不用等了。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10 21:45:51 +0800 CST  
然而王温舒这种极端的例子毕竟只是个例,一般来说,如果你犯了死罪要被杀头,赶巧了今年冬天要挨杀的人很多,一直杀到立春前一天还没轮到你,那么恭喜了,你又能多活一年。就连杀人杀到丧心病狂的王温舒,都只能等冬天才敢行刑,王莽现在居然在大夏天就要杀人,这不是违反天理、惊诧社稷是什么!居然与天对抗,这不是他要灭亡的征兆又是什么!
对于邓晨的话,刘秀听了只是笑笑不说话。
刘秀没接邓晨的话,邓晨却还在那里叨叨不停,并越说越激奋:“以前在宛城蔡少公那里得的谶语,不是正要应验在你身上吗!”
刘秀还是笑笑,不说话。
因为他不敢。
但邓晨并不罢休,往后的几天,一有机会,他就又跟刘秀提起兵造反的事情,最后刘秀不堪其扰,只好借口出去卖粮食给大哥刘縯买装备,一个人跑宛城去了。
新朝末年天灾人祸,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洛阳以东地区的米价甚至高到了每石两千钱,这几乎是十年前半匹马的价格。好在刘秀术业有专攻,大概是得了种地的精髓,在人人歉收的年份,刘秀田里的粮食不仅实现自给自足,多少还富余,这次为了躲二姐夫的骚扰,刘秀秘密回了趟家,发挥他在长安快递运输的本行,装了粮食到宛城去贩卖。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11 22:54:18 +0800 CST  
然而,刘秀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到了宛城是没有邓通在耳边聒噪了,可宛城里不是有个更热衷于“刘氏复兴”的李通吗?李通听说刘秀到了宛城,也找人去见刘秀,希望能和他见上一面,谈一谈起兵的事情。
这次刘秀还是不去,但理由和之前拒绝邓晨的却不一样,因为此时的刘秀内心是想和李通见面的。
想来也不难理解,就好比经常有人在你耳边唠叨:“你以后会如何如何的好”,一开始可能你不以为意,但时间一长了,说完全不想,很难。而且眼下天下大乱,自己的哥哥又时刻准备起兵造反,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在来宛城之前,刘縯已经给他透了底了:他不准备再等下去了,趁着现在绿林、赤眉等义军声势壮大之际,自己也已经联络好了邓晨,准备就在近日,邓晨在新野,他在舂陵一同起事!刘縯希望刘秀能联络到宛城的李家响应,因此,刘秀自己免不了也得有所准备。
但之所以不见李通,是因为刘秀心里害怕,毕竟前不久哥哥刘縯和李家产生了一点过节。李通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叫做公孙臣,此子学医,大概是自学成才,水平如何不得而知,但颇有些能人异士的怪异脾气和秉性。某日,刘縯求医上门,我猜测大概是刘縯的心腹手下受了伤,刘縯就亲自去找公孙臣替手下医治。按理说刘李两家也算相识,而且以刘縯豪阔的为人想必也不会吝啬诊金,可公孙臣却拒绝为其治疗。这下可惹怒了急于表现自己爱手下如子的刘縯,一个武力强迫,一个抵死不肯,结果最后刘縯失手打死了公孙臣,之后刘縯急匆匆的带着手下回了舂陵,再不敢和李家人见面了。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12 21:51:27 +0800 CST  
李通也猜到刘秀的顾忌,他嘱咐下人替自己再三表面李家不计前嫌,又递上手书表面心迹,加之刘秀也收到了来自舂陵的刘縯已经定了起兵日期的消息,为了给哥哥增加一点获胜的筹码,最后,刘秀一狠心,一咬牙,胸中无端升起一股堪比二百年后美髯公的豪气,在袖子里藏了一把短刀,打着如果李家人翻脸,就和李通同归于尽的念头,决然的跟随李家下人前往李家单刀赴会。
等刘秀怀揣利刃忐忑不安的到了李府,李通却不疑有他,见刘秀来了,赶紧上前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肝脾肺肾都掏出来表明自己全族都愿意配上身家性命辅助刘秀复兴汉室的决心,绝口不提公孙臣的事情。
刘秀一开始还有些怀疑,以为李通只是惺惺作态,可到了后来也架不住李通的拳拳盛意,终于确认了李通真的是要助自己家起事的,况且李家在宛城家大业大,远不是自己破落的舂陵老刘家可比,也激动了起来,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共约起事。
看过古装剧的朋友们大概都见过,两个男人为了一个共同而伟大的目标达成了一致,一激动,就要四目相接双手相握,接下来就应该是涕泪纵横,歃血为盟,引为八拜之交。可就当刘秀握住李通的前臂,李通也握住刘秀的前臂,准备进入下一环节的档口,李通却触到了刘秀袖中的一件坚硬事物——以他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柄利刃,于是眼中激动的泪水瞬间化作冷汗从背后渗出,本来正要脱口而出赌咒盟誓的话瞬间咽了回去,诧异中不失惊慌的失声一呼:“怎么是件兵器!”
这下刘秀好不尴尬,只好把短刀由袖中取出放在一旁,随口解释道:“最近官家逼得紧,也就是仓促间以备不测之用。”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14 00:57:06 +0800 CST  
今晚值班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16 17:10:05 +0800 CST  
好在李通原本堂堂正正,也就不以为意,这时候两人虽然依旧激动,但被这一柄短刀抢了戏,后面结拜什么的就不太好进行下去了,只好另行约为婚姻——刘秀有了将妹妹刘伯姬许给李通的打算,这让原本壮志豪情,义气冲天的气氛略显诡异。此时的刘秀到底比李通清醒,他又问了一个关键问题:“既然如此,你远在长安的父亲怎么办呢?”
此时的李通一心想做一个中兴的功臣,心里大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想也不想就信口胡诌:“你放心,这个我早安排好了。”
既然李通这么说,刘秀也信以为真,于是两人约定了起兵的具体事项,刘秀拿着卖粮食得的钱,又在李通的资助下,在宛城秘密购置了一批武器甲胄。依约定,刘秀与李通的弟弟李轶带着装备先回了舂陵,李通则联合李氏宗族和门客,准备在立秋过后的某天,以武力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和属正梁丘赐,挟持他们的部队起事相应刘縯在舂陵的行动。
这时,时间是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二十八岁。
等刘秀带着装备回到了舂陵,这才知道刘縯在舂陵的行动并不算成功。虽然业已策划多时,虽然刘家宗族中不少长辈也预见到刘縯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大概会有犯上作乱的举动,可一旦真的事到临头,一族上下却没几个人真的站出来响应和支持刘縯,而是几乎都做鸟兽散。这好比当今社会,一说见义勇为,生活中、网络里各个都是高声疾呼的勇士和键盘侠,可如是到了直面危险的那一刻,真正敢于挺身而出的毕竟从来都是少数。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17 22:00:34 +0800 CST  
等刘縯带着他的门客在全族人面前高声宣布,他将起兵匡扶汉室江山之时,舂陵刘氏一族上下大多数人的脑子里大概都是“嗡”的一声,随即一片空白,能剩下的也只有一个念头:跑。
就在大伙高喊着“伯升杀我!”,集体准备跑出舂陵四散逃命的时候,却被刘秀和他拉回的一车车装备堵在了路口,看到带着高帽子、穿着大红色衣服的刘秀和他身后小山高的兵器,年长的老人们又高呼:“像文叔(刘秀的字)这样的忠厚老实人也起来造反了,可见天亡新朝的时候到了”,于是众人稍稍安定,也加入了起兵造反的行业中。
当然,依我的观点,《后汉书》的这段记载纯属扯淡,实际情况大概是这样:在刘縯宣布起兵的时候,刘氏宗族一众人等要跑,那是人的一个本能反应,但起兵造反在那个年代是株连三族连坐的罪过,不是说跑了就没事的,等他们稍微清醒一点就能想明白,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刘縯的举动已是将全族人的性命置之死地,只要你跟刘縯沾亲带故,无论是否赞同他的行为,都已被视为同党,第二天朝廷发下海捕文书通缉舂陵刘氏也是可以预见的,他们已无路可逃,又看到刘秀带回来的装备,这让他们看到了获胜求生的希望,虽然这个希望当时看起来非常的渺茫,但九死一生总比十死无生强一点点吧?众人遂认命,拿起武器加入反抗新朝的队伍。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19 00:46:11 +0800 CST  
前几天在省城开消化年会,今晚再更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24 08:08:31 +0800 CST  
这个星期接到通知,要撰写一两个两会提案,不能更了。等我写完提案先。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24 22:51:10 +0800 CST  
于是,在刘秀的帮助下,刘縯整合众人,得了七八千人的队伍,开始了他就算在梦中都早已无数次出现在脑袋里的造反。
以前一直是在背地里偷偷摸摸,小打小闹,这下子突然有了七八千人,刘縯自信心膨胀起来,别人起兵造反,也就称个将军、都尉什么的,有胆大不知死活的,上来就敢称王,可刘縯不一样,他给自己起了个与众不同的称号——柱天都部。
那“柱天都部”是什么?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大臣对国家很重要,则称为“柱国”,比如“上柱国”、“柱国大将军”,意为国家的栋梁,是撑起国家的柱子,而刘縯端的是了得,他要柱起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整片天,是为“柱天”;所谓“都部”,就是都统其众,也就是说这天底下的人都归我刘縯罩着,也都归我管着。从这个古往今来未曾有第二人敢用的称号,可见刘縯此人对造反的狂热程度。
至于当年蔡少公的谶语,管他呢,我命由我不由天!
自信满满的刘縯从李轶那里得了李通准备在宛城带一支部队过来相应他的消息,可本该出现的李通部队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刘縯没办法,只好派同族的刘嘉去联络附近同属于绿林军序列的新市兵和平林兵。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31 22:46:44 +0800 CST  
写了好几天的提案,终于完成了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9-12-31 22:47:01 +0800 CST  

楼主:上医治国1984

字数:439768

发表时间:2018-05-31 06:35: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1 18:32:16 +0800 CST

评论数:344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