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民国!民国?】

每次有起义或战争,黄兴总是冲在最前面,但终其一生也未打过一场胜仗,但国人秉承太史公的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谈到这位“勇为开国,宁静持身”的实干家,人们往往肃然起敬,这便是中国人关于历史良知所在。1911年底,孙中山带着万众瞩目的期盼,从美国一家餐馆打工归来,当记者问他从海外筹款多少时,他说:“我带回来的是革命精神!”当时宋教仁就对于孙中山回来竞选临时大总统就很不满(宋渔夫先生总觉得这个广东佬不好合作),硬是不想去南京火车站接他,但黄兴还是好心劝说,我们不要学洪秀全、杨秀清他们啊,还没有一统江山就搞内讧啊。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宋教仁还是忍住了,还是面带笑容地去迎接孙中山的到来。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在南京宣告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也就焕然一新,但中国的实际状况总体上仍是换汤不换药,当然这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渡时期,不可能期望开国英雄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统统解决掉。开国元勋黄兴时任民国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参谋本部总长,用革命党人后来激动的回忆说黄兴:“军事全权,集于一身,虽无内阁之名,实各部之领袖也”;“各部之组织,则采纳克强意见”,就连召开重大的军国会议也是黄兴主持打理,这些足以可见黄兴威望之高,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八岁的黄兴竟然被革命党人呼之为“克公”、“克老”。

当时的临时中央政府是部长取名、次长取实,当时的次长清一色是革命党人,部长有不少是北洋人士或者立宪派人士,但不知是不是有意忽略还是无意疏露,湖北军政府的首义元老除了黎元洪选为副总统外,诸如孙武、蒋翊武、张振武、吴兆麟、熊炳坤等人都没有被选举入阁,这让他们有些寒心,尤其是积极谋取陆军次长一职的孙武失败后,孙武与首义诸将组织民社,使得湖北武汉与南京貌合神离,这也酿成后来“二次革命”时,湖北方面不但没有帮助北伐,反而被袁世凯加以利用,号称“九省通衢”的湖北反倒成了北洋军源源不断南下的要道。如果都像黄兴那样大公无私,为大局能宽容退让,估计革命之路会更畅通些。

但好景不长,被国内外舆论公认为是中国最有能力掌控政局的袁世凯逼宫成功,革命党人后来很快就遵守诺言,推举袁大头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过他们有一条就是让袁南下南京就职。袁世凯深谙不能中调虎离山之计,几变花样,终于将政坛经验不足的革命党人忽悠过去,仍然守着北京,在北洋军的巢穴内稳坐钓鱼台。黄兴当时仍然坐守南京,当时被称之为“留守”,按照唐德刚先生《袁氏当国》的说法:黄先生本来手握30万革命大军,但一方面由于革命阵营财政困难,庞大的军饷难支;一方面由于黄兴同蔡锷一样,不愿意军人干政而造成动荡不安的局面,所以他就主动裁军,仅仅留下几个师的兵力留守南京。

差不多过了一年多的蜜月期,南北双方阵营还是撕破脸要开火对决,起因就是一颗邪恶的子弹,结束了主张实行政党宪政最力的革命党人宋教仁三十多岁的生命。但这次“宋教仁案”大当家孙中山同二当家黄兴再次发生分歧,一位不带兵的带头主张“武力讨袁”,一位带兵的却积极倡导“法律讨袁”,这不是二人第一次的纷争,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在这最后,还是黄兴妥协了,其实黄大胡子还是想据理力争,不想使这个公案成为战火纷纷的导火线,其实他最希望能够通过和平法律的方式来解决重大的政治案件,为新建的民国营造一个守法、护法的氛围,但孙大炮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吃火辣湘菜的黄兴都还稳健,吃清淡粤菜的孙中山却是急性子了,他直接到军队去策动讨袁,如果不从,团长可以将旅长取而代之,旅长也可将师长取而代之,话都说到这份上,那就真的无话可说,直接动武,不然地位不保啊。

赣宁之役,也就是“二次革命”爆发,黄兴重新披挂上阵,结束了先前功成身退、归隐田园的生活。“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这是去年6月黄兴卸甲归田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回湘感怀》,本来以为民国开创、共和体制也已经建成,自己可以好好回家享享清福了,当时长沙学生也是随着成千上万市民去欢迎这位缔造共和的大英雄,还齐声欢唱:“晾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一手缔造共和国,洞庭衡岳生荣光”,场面热闹欢腾,真是史上少见。但时过一年,黄兴不得不到南京就任讨袁军总司令,在此之前,黄兴也在上海各大法院也奔走过,也为是否用兵讨袁一事发表过申明:“我如奋斗到底,将使大好河山遭受破坏,即获胜利,全国亦将糜烂,且有被列强瓜分之虞。……真相已被御用报纸加以掩盖,而我方目的,亦横被歪曲,传诸外国人士”。可是,这些为国为民的义正词严很快就被隆隆的枪炮声给淹没。

其实,当时不仅只是黄兴,就连手握兵权的谭延闿(湖南都督)、陈炯明(广东都督)、陈之骥(南京第八师师长)、李烈钧(江西都督)蔡锷(云南都督)都不赞成出兵讨袁,还未开战,就分崩离析,战败之事是不难预见的。南北军双方开战半月,在徐州前线吃了败仗的讨袁军退回南京,黄兴看到恢复大局无望也便负气出走,守卫南京的任务交给何海鸣。出走之际,在上海作诗《吴淞退赴金陵口号》二首:“东南半壁锁吴中,顿失咽喉罪在躬。不道兵粮资敌国,直将斧钺假奸雄。党人此后无完卵,民贼从兹益恣凶。正义未伸输一死,江流石转恨无穷。”“诛奸未竟耻为俘,卷土重来共守孤。岂意天心非战罪,奈何兵败见城屠。妖氛煽焰怜焦土,小丑跳梁拥独夫。自古金陵多浩劫,雨花台上好头颅。”无力回天以及英雄末路的愧疚和悲愤被他抒发得一览无遗。仰天长叹之余,黄兴又想一死以谢天下,不成。?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17 20:00:44 +0800 CST  
【雄而不英?】

战胜后的袁世凯自觉天下无敌,对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人来了个180°的大转变,完全一改蜜月期的唯唯诺诺,一味讨好,马上将爪牙对准开创民国的元勋,奖赏高于清廷数倍的巨额奖金来换取他们的人头,就连香港总督都受托宣布不许革命党人再来港活动。没办法,这次有得背井离乡、远走高飞。孙中山、黄兴再度流亡到日本,老孙呢,想重组党,来建立一个中华革命党,再次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过这次二人又发生矛盾。孙中山要求入党的人必须按指印,表示绝对服从领袖孙中山,黄兴拍案而起表示反对,说:“你这不是违背你自己提倡的平等自由之精神吗?”孙中山则答复:“要知道过去革命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肯服从一个领袖的命令。我们现在要做革命能够成功,以后党内的一举一动,就要领袖来指导,由全体党员去服从。”而且怕引起别人误会,还说如果推举黄兴为领袖,也可以在入党宣誓书上写“服从黄先生”的字样。

这是黄兴第二次同孙中山发生激烈冲突,龙争虎斗啊,都是有脾气的人,第一次争斗也与同盟会有关。那时,一帮血性中青年豪情万丈想要推翻一个死而不僵的腐朽政府,创建他们的理想国,为了有统一的形象号召,总得要有自己的旗帜吧。那就用井字旗吧,这表示恢复汉人江山,我可是考虑了很久很久的,黄兴这样对会员说道。这个时候,孙中山就站出来对黄同志进行淳淳教导:克强啊,我们搞革命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革命任重道远,成功不必在我。黄兴就问:既是如此,那为何先生还是要同我争执不下。孙中山正声道:我怎么就是同你争了,我只是坚持我的观点,用青天白日旗。黄兴肚子里的火上来了:别提你那青天白日旗了,你不觉得像日本的膏药旗么,这有日本并华的嫌疑,还是赶紧毁掉这破旗帜吧。孙中山怒道:我在南洋一带干革命,好多人都是托命在这面旗子上,你现在竟然说要毁掉,好吧,你给我get out!黄兴气不过,当场发誓要退出同盟会。但后来一冷静,还是后悔自己情绪过于激烈,他先让步,同意采用青天白日旗。

二次革命后,陈其美等人指责黄兴发动不力,指挥不力,气不过的黄兴,对孙中山等人还是公事公办地加以指责,见孙仍是一意孤行,他自己一怒之下,离开日本,到欧洲去游历考察,当时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应时成立“欧事研究会”,其中的成员大多对孙中山有关按指印一事不满而追随黄克强,当时的主干成员就有李烈钧、李根源、熊克武、陈炯明、程潜、陈独秀等等革命精英或先前的实权人物。就这些骨干成员,大多诉求希望黄兴能够独树旗帜,为革命党人另外之领袖,或许黄兴多少记得住孙中山在他们临走饯别时,送给他们的一副对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他现在又挺身而出为老孙作辩护:“我不是反对孙先生,我是要求孙先生以身作则,践行自由平等之精神”,也就是希望孙先生能够有民主革命党人该有的样子和行为。

等到袁世凯加紧筹划称帝的1915年,孙中山领衔的中华革命党居然也只能写写文章打打笔仗,武夫当国的袁大头当然不会吃孙大炮的这一招,真正要推翻复辟的帝制,还非得要有枪杆子不可。当年秋天,黄兴接到蔡锷将去西南发难的密函,急忙命长子黄一欧回国参加倒袁运动。黄一欧在回忆时说:“临行前,先君交我两封信:一致孙中山,谈到袁世凯必将称帝,三次革命的发难时机已届成熟,如有所命,极愿效力;一致在东京的张孝准(蔡锷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外加蒋百里,三人合称“士官三杰”),略告松坡先生来信情况及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嘱其与松坡先生(蔡锷)秘密取得联系,助其进行。”在这次讨袁运动中,黄兴没有直接参与战事,但在远方的他还是遥控掌握,密切联络,筹划倒袁,而且还跑到美国宣传反帝制活动并筹款,功劳真是不小。

“太平洋上一孤舟,饱载民权和自由。愧我旅中无长物,好风吹送返神州。”护国军打败袁世凯后,黄兴兴致勃勃地从美国返回,又兴致勃勃地写下这首绝句,看得出来,他对民权和自由的向往和期待,但又能表现出他的天真和理想化的一面。这会儿又可以休息了,毕竟实干家劳碌奔波了大半辈子,是该好好歇歇了,可天不遂人愿,黄兴于1916年10月30日,因为积劳成疾因病逝世,孙中山、黄兴本来再度商量合作一事,但孙一回来,却不料为老搭档所作的只是亲自为其主持葬礼,全国各地各阶层民众乃至海外爱国侨胞纷纷致唁电哀悼这位公忠体国的革命人士。

袁世凯曾经称赞同盟会内部的黄兴和宋教仁才是真正的大英雄,不过同盟会元老谭人凤有些遗憾地认为他们二人“克强雄而不英,钝初英而不雄”,就是指责当时黄兴没能按照宋教仁的提示,直接就任湖北、湖南军政府大都督,以两湖为革命基地,足够有机会与北洋军周旋。但在后来,黄兴以其威望将云集南京(辛亥革命当时,几乎东南各个省份都派兵到江苏去援助攻打张勋镇守的南京)的数十万大军遣散,这种自解兵符的高风亮节,让当时明智、高远之人赞叹不已,后人也感叹:“后来的新军阀,再不能有此举动”,之后军阀拥兵自重,混战连年不已,同盟会元老居正也说黄兴是“苦心孤诣,高风亮节”,“愧死天下后世之拥兵自卫者,不诚高人一等哉!”黄克强已去,世间再无黄克强!!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17 20:57:53 +0800 CST  
@再造文明 2014-12-17 20:00:44
【民国!民国?】
每次有起义或战争,黄兴总是冲在最前面,但终其一生也未打过一场胜仗,但国人秉承太史公的 历史 观:不以成败论英雄,谈到这位“勇为开国,宁静持身”的实干家,人们往往肃然起敬,这便是中国人关于 历史 良知所在。1911年底,孙中山带着万众瞩目的期盼,从美国一家餐馆打工归来,当记者问他从海外筹款多少时,他说:“我带回来的是革命精神!”当时宋教仁就对于孙中山回来竞选临时大总统......
-----------------------------
@设使国家木有孤 2014-12-17 20:40:06
那个时代不仅好的文人多,好的武将也多,能文能武的也有些。黄兴打仗失败不是没有勇谋,时机太不好了,力量又悬殊,可惜了哦。
-----------------------------
你说的对,内外战乱太多,很多人都是投笔从戎的,笔杆子枪杆子都玩得很溜。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18 17:01:03 +0800 CST  

【长使英雄扼腕叹息】
黄兴去世时,远在日本治病的同乡挚友蔡锷非常悲恸,垂死病中惊坐起,写下有名的挽联: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章太炎是民国一大怪才,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章疯子就是黄兴给他取的绰号,但他对黄兴却非常敬重,他给黄兴的挽联是:“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杨度曾因支持袁世凯称帝而在民国名噪一时,他的人生历程多有转变,与很多革命党人都曾是政敌,他给黄兴的评价是:“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纷驰,肝胆至今推挚友;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同盟会元老胡汉民是个方正刚直之人,很少赞扬别人,黄兴当年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指责过他的弟弟胡毅生没执行好任务,被胡汉民反过来指责:”成则归功于自己,败则诿过于人,庸非笑话!其实,那只是胡汉民对黄兴的误解,他根本不知道黄兴孤军血战时的决绝与悲壮,日久见人心,到后来,他对黄兴有很高的评价:“黄兴是个标准的‘湖南骡子’。更隐藏‘老子不信邪’的脾气,其雄健不可一世,处世接物则虚衷缜密,转为流辈所弗逮。先生使人,事无大小,辄日慢慢细细。传闻耳熟是语,以为即先生生奔驰己之格言。”

当然了,黄兴绝不是好好先生。袁世凯当上总统后,多次给黄兴加官进爵,但被黄兴一一辞谢。袁世凯派人将陆军上将的委任状与勋章、授勋令一起送到上海黄兴所在处,还送去了不少礼物和两匹英国产的优良马匹。可黄兴严肃地对儿子说:“这有什么用,你知道吗?这是袁世凯的笼络手段,可是我不会上当的。这些东西都要退回,把马留下来。”儿子便问道:“为什么要留马?”他说:“因为将来我还要打仗的。”他随即将袁世凯送来的东西都退回去了,只留下两匹马。果不其然,不久,袁世凯就悍然称帝,护国战争随之爆发,黄兴更是在旅美华侨中宣传反袁称帝,并竭力为护国战争奔走,筹款拉赞助,以致后来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还有一件事跟马有关,黎元洪在袁世凯去世后,按照法统继任民国大总统。这时,黎大总统仗着自身地位,对那些牛叉轰轰的大人物大加封赏,黄兴自然是他拉拢的对象。宝马赠英雄,黎大总统也给黄兴送了一匹名马,但黄兴并不买他的账,令儿子在马的脖子上挂着“黎元洪”这样的牌子,自己骑着溜达,显而易见,对于由革命人士助推为大都督又升为副总统、总统可却并不为革命事业实干的黎元洪,他是很瞧不起的。

(对各位的顶贴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恕不一一回复。对于指教者,必尽力作答,也一并感谢。《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的讨论群:谈古论今 28345028 欢迎各位到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18 19:15:54 +0800 CST  

第四将 允文允武李烈钧
【前尘往事】

领吴头楚尾小河山,黑子弹丸,遣一介使,衍命章江、观光汉水,幸获与雍容樽俎。接中朝上将威仪,嗟余治剧理繁,追随未克,只遥望晴川阁耸、黄鹤楼巍,最相期国士无双,慷慨共谈天下事;
是旋乾转坤大纪念,去年今日,揭百尺竿,金风萧瑟、铁血飞鸣,竟混同南北车书。值千载难逢盛遇,际此星转物换,节序初更,盼当前五色旌旗、万户冠带,溯并时英雄余几,联翩高会武昌城。

对的,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以上就是一副庆祝武昌起义胜利一周年的对联,那真叫个文采横溢,扑面而来。乍一看真的很有两刷子,再一深看,就会不自觉地感慨:这一定是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所作,不,其实作这幅对联的就是民国初年鼎鼎大名的将军李烈钧!作为军人都能写出如此气壮山河,文质彬彬的对联来,岂不让那些酸腐的文人羡慕嫉妒恨得不行了。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这句话非常符合当年中国的国情:清朝末年,维新不行,立宪不行,以亚洲第一的海军打个小小的撮尔岛国日本也不行,内政腐败无能,外有列强窥伺,风雨飘摇却苟延残喘。但就是这样的时代,稍微有点血性的青年,实在不忍看到国家如此不行,只好以一腔热血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总是渴求着能以一己之力与志同道合的同胞挽国运狂澜于既倒,扶民族大厦于将倾。

江西武宁县就有这么一个青年,他叫李烈钧,父亲一辈好多兄弟都参加过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唯一的哥哥好骑射却因乘马而病逝,在12岁那年,听到父辈讲述甲午战争,心中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承父兄气节,为国雪耻,投笔从戎的志向从此萌生。19岁时,朝廷命令各省开设新式武备学堂,江西巡抚得令后着武宁县令选派二人入读江西武备学堂。当时风气未开,很多世家子弟认为就读武备学堂没前途,搞不好打起仗来把小命丢了那就太不值了,所以几乎没人报名。县令认识李烈钧,在处理他家房产争端时,见李烈钧能为家人挺身而出,甚至不惜去坐牢,便认为这小子是铁定的孝子,而且还生得魁梧英俊,甚是惜才,便推举他先参加初试。参军光荣啊,强民保国,这可是正中下怀的事,这青年岂有不同意之理。

接过县令的考题,回到家中就提笔答题,内事不决又不能问百度,外事不决也不可能问谷歌,即便家中人的文化程度高些,但建军武备之事,又有几人能懂,好就好在李烈钧平时看的兵书不少,练兵之术、建军之策、奇谋妙计……全都在他脑子里翻滚,这回答题才叫个下笔如有神。初试过了还要到省城复试。原本靠贩卖茶叶的小康之家,由于打官司打得久,李烈钧吃牢饭又得要打通各级,那个时候的黑暗就不多说了,再加上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以至于富足的家境都被败坏,兴致勃勃要去省城应试,盘缠都凑不齐了。这小子可是现在家中的长子,家人万般不舍得他去读什么武备学堂,可对于李烈钧高度的积极性父母实在不忍去打消,现在又面对没钱的问题,真是够头疼的。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师傅武举人张坦庵先生的女儿、葛先生的女儿、邱老先生、田先生的内眷都将自己的首饰财物供出来资助有志气的孝子去省城复试,族长更是赠给优厚的财物,这样才让他得以成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那样的时代还有这么温厚的人情,不得不说是这家人积德不少,也不得不说这小子魅力之大。揣着乡里乡亲赠送的财物,怀着母亲家人的期许,这小子也蛮争气的,一举名列前茅,进入武备学堂。在第一学期内,李烈钧继续保持勤奋的品质,积极学习,从不翘课,等到北京练兵处选学生到日本军校留学时,江西只有四个名额,李烈钧这次又从人堆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选中。

到北京后又要通过考试才能被派到日本留学,路经天津时,李烈钧碰到了后来的头号政敌袁宫保袁世凯。当时,袁大头是直隶总督兼练兵大臣,他要传见从各地武备学堂召集而来的精英人物,这大头排场不是一般的大,一百多侍卫同他随行,军靴声铿锵整齐,还高呼着“宫保穿靴”,“宫保升冠”,仗阵威风十足。那会的李烈钧丝毫没有“彼可取而代之”或“大丈夫当如斯”的想法,反倒认为君主时代的官吏也太注重声势门面了吧,都什么时代了,也该讲讲民权了吧,不然尽训练些奴性十足的国民,那可容易养成一大批一大批的亡国奴啊。李烈钧被派到日本留学时,正值日俄战争爆发,他同一般同学乘坐的日本商船在黄浦江外海遇到俄国兵舰,全船熄灯,屏气凝神,算是躲过一劫。再往日本的商船上,李烈钧内心却并没平静,他豪情万丈,家国情怀有如浪潮般在心中彭湃激荡,便暗自发誓,必将学好军事才干,决不虚度青春。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法在当年还是有些作用的,尽管甲午惨败给日本,但在几年后竟能有如此的胸怀和视野,说明朝中还是有些明眼人,但往往派出去的留学生又成了清廷的掘墓人,这是朝廷万万没想到的。李烈钧正乘着这样的好风,平步青云,读了二年振武学校(后来蒋委员长也就读于该校,没有继续深造就回去参加辛亥革命去了),各项成绩优异的他又到四国炮兵联队实习一年,这样才得以进入号称“将校摇篮”的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那会儿,发行最好的汉语报刊杂志莫过于《民报》,那时的青年人读报纸比现代人看好莱坞大片还要幸福,更值得一说的是,这《民报》的主笔都是牛气冲天的文胆笔杆子,如孙中山,如黄兴,如章太炎,如宋教仁,如胡汉民,如汪精卫,如陶成章,如陈天华……哪一个不是气吞山河,笔落惊风雨,兴酣摇五岳,就这些热血文艺青年外加同盟会革命同志们,与立宪党人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大打笔战。梁启超梁任公早就声名远播,刚开始不把这些毛躁的青年放在眼睛旮旯里,但为了宣扬立宪思想,还是与之开战,打得风生水起,几次交锋,才让梁任公深感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但等到少年即成名的梁启超请求停战时,孙黄诸人就不同意了,一发不可收拾。李烈钧读到《民报》后,对那些主笔肃然起敬,民族、民权、民生等革命思想也更为充实、理智,像他那种沉稳、冷静的人都能被打动,更不用谈其他热血学生了。

等同盟会在青年留学生中发展会员时,李烈钧早就听闻过孙中山的演讲,那会的情景就是给孙先生的掌声、欢呼声能震动屋顶上的瓦块,他当下就为孙中山饱含激情与血性的风采所倾倒,早就倾向于革命了,现在找到牛人云集的组织,所以当下毫不犹豫就入会了。当时除了同盟会之外,还有武学社,也是同盟会员创办的外围组织。那会流行结党、结社啊,好比大学办社团一样频繁。李烈钧也不甘寂寞,他与蒋介石的拜把兄弟、后来的内阁代总理黄郛一起创办了一个秘密团体——丈夫团。为何要组建丈夫团呢,在他们看来,士官学校中组织太多,人心不齐,所以得有个严密组织的小团体,主要宗旨便是推翻满清政府,在给团体取名字时,黄郛就对众人说:“孟子曾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辈即以推翻满清为责任,必须具有不屈不挠之精神,不移不淫之毅力,革命乃克有济。所以呢,取名就叫丈夫团好了。”李烈钧是号召结社的第二号人物,立即响应赞同,众人见黄、李二人热情高涨,也都表示赞同。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18 21:20:08 +0800 CST  


李烈钧(1882——1946年)江西武宁人,字协和,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参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龙潭战役等,被称为袁世凯最大的敌人,维护民国统一最有力的人。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19 20:38:24 +0800 CST  
@虎贲大将军2013 2014-12-19 20:11:01
楼主,难得周末,多更快更啊
-----------------------------
这不就来了么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19 20:39:10 +0800 CST  

【歪打正着的革命路】
同样是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虽是经由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也是听过孙中山连环炮般一通隆慷慨激昂的演说后加入同盟会,但他没有蔡锷那种“士官三杰”的荣光与声望。留洋回来后,作为“海龟”军校生,清廷还是非常看重李烈钧,直接擢升其为江西混成协第五十四标第一营管带(相当于营长了,比起后来黄埔军校刚出道只是副连级,算得上是较高的待遇了),不过现在的他是喝过东洋墨水,聆听过革命思想的有志青年,满脑子都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想法,不甘寂寞的他和其他会员一样,在当时训练出来的新军(清廷在1905年进行改革,其中按照西方军事制度和训练方法培养出来的军队称之为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可并不是所有的青年同他一样热血,一样上进啊,于是李烈钧很快就被出卖,协统(旅长)商德全据此嗅到了他身上的革命气息,当即就下令逮捕,还破口大骂:“现在朝廷不是改良了吗,还搞什么革命不革命的,尽把一些青年都带坏了,乌烟瘴气,但凡再谈革命的一律抓捕。”

上司还想以“侵吞截旷”、“匿报逃亡”等罪名诬陷他,这能说明啥呢,海龟被土鳖狠狠嫉妒羡慕恨着。好就好在李烈钧在新军中的总体口碑非常不错,其人魁梧英俊,性情又豪爽大度,情商和智商都很高,在江西武备学堂任教练时让不少新军敬服,这为他后来回江西参加辛亥革命奠定了人脉基础,也让大多数新军这回都站出来为他求情,学堂总办之前就是他老师的汪瑞闿早就爱惜他一表人才,在得知协统下令逮捕他后,立即亲自给李烈钧通风报信:“侠如(李烈钧字),现在协统要下令逮捕你,你快点走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留在路上用。”说着就掏出一包银元送给他,还推搡着他,让他快走。

心中那股执拗的信念又来作怪了,说得好听是执着,不然有可能被骂成是偏执,李烈钧为自己的地下活动做得不够到位而深深自责,还想继续变花样玩下去,却被汪瑞闿呵斥:“你这人怎么这么实诚,这么呆啊,人家都要抓你了,你还不知逃跑?我告诉你,快点走,以后要是功成名就,千万别忘了老师我啊!”李烈钧当下就往九江坐轮渡逃至上海,听说云贵总督李经羲编练新军,向中央冯国璋等人致函表示亟需新式青年教官,刚好李烈钧等同盟会骨干被选中。李烈钧还耿耿于怀地向冯国璋写信说自己在江西任管带时被人诬陷,话说到这里就有些奇怪了,冯国璋这位后来与他决战对垒的北洋中坚这会儿非常偏向留日军校学生,还与王士珍、段祺瑞联名电请江西巡抚冯汝骙,说学生李烈钧在江西新军中服务,还请帮忙多多照料。冯巡抚心领神会,北洋大红大紫的龙虎豹都给他发电了,这简直是天大的抬举啊,哪里还敢怠慢,当即下令说标统出缺,让李管带升任。可命令下达后,李烈钧离开江西好多天了。

云南讲武堂也是牛人辈出的地方,像朱德、叶剑英这些后来的元帅,如唐继尧、龙云、卢汉这样地方一霸的潜力股,再像杨杰、王柏龄后来可是国府高级将领,越南大将武元甲、 次帅崔庸健、韩国国防部长李范奭等大帅名将都出自于这里。朱德还称其为“革命的熔炉”。李烈钧在这人才云集的地方任教,一来就是教官兼炮兵科长,同样担任科长的还有唐继尧、刘存厚,在后来,李、唐、刘分别担任江西、云南和四川都督,因此讲武堂也获得“一堂三督”的美誉。不过,李烈钧发展得更快些,不久就成为讲武堂总办(也就是校长)。

就在这里他碰到了既是同校又是同庚的蔡锷,在民国初年叱咤风云的双雄却没能在一起长久共事,后来李烈钧也没能与蔡锷一同参加光复云南的“重九起义”,因为清政府请李校长到天津马厂观操,说白了也是笼络笼络,以免出现叛逆的“革命乱党”。但途径武昌时,一场彪炳千秋的革命运动爆发了,到了天津,时任清朝第六统制的吴禄贞当下带着十几人为他接风洗尘,宴会上,一班年轻人心血来潮,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翻涌之情,通通赞成拥护武昌起义,李烈钧还在宴会上被任命为北方起义的重炮兵司令,准备大展手脚,来他个“京师革命”以响应武昌,震惊华夏。

但还没开动起义程序,江西的同志也就是先前新军中的那些好友,迫不及待地请这位老乡回去主持九江起义,以呼应不远处的武昌,毕竟起义亟需李烈钧这种能文能武的人领头啊。掂量一下轻重,李烈钧认为九江一旦光复就能与武昌形成掎角之势,也好一同对付南下的北洋军,李烈钧把这一想法告诉给吴禄贞后,得到赞同,他便立即潜回九江,在林森、蒋群等同盟会员的协助下,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率全标宣告起义,九江军政分府成立,蒋群任参谋长,但这人见李烈钧不远千里前来参加起义,就诚心相让,李烈钧觉得盛情难却,却之不恭,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当下起义群英就仿照三国东吴大将周瑜在柴桑口(即九江)设拜将台,隆重欢迎李烈钧回乡任参谋长。

当时江西首府南昌还未光复,巡抚冯汝癸仍效忠清室,于是就指使马献廷假意投降。这马献廷一肚子坏水,刚到九江就学起《三国演义》里的蒋干来,居然在参谋处“偷书”,准备盗走机密的参谋文件,可这被表面上粗犷豪迈的李烈钧给发现,当下就将其亲手擒拿,交给军事法庭审问,结果抖出证据和证物,不出二天这人就被判处死刑。消灭这一隐患后,李烈钧随即部署占领九江段长江南北要塞金鸡坡炮台和马当炮台,调走态度暧昧的炮台司令徐公度,算是将长江防线拦腰截断,这样就阻断了清军由武汉顺水东向、逃到上海的十一艘军舰和两艘鱼雷艇的后路。

这清朝海军的十一艘军舰和两艘鱼雷舰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笔雄厚的军资,李烈钧认为不可强攻,要是能攻心为上将其拿下,那真是大功一件。这时,又是他单刀赴会,直接跑到旗舰上,向舰队各级军官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情理,还说已经向江岸上的炮兵下令,绝不以炮火相加,只待同诸位一道光复汉人江山,创立民主国家,这必是功勋无上。那舰队军官见李烈钧诚心和胆量都是大为可嘉,跟这样的人混才会有前途了,便答应宣布起义。此后,李烈钧就被推为海陆军总司令,名声远播,九江的革命大势震动清廷。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19 20:55:30 +0800 CST  

【从五省总司令到通缉犯】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不同于现在的人为了出名什么炒作、各种勾当都干得出来,那时的李将军只是为自己的革命信念奋斗,戚继光有诗云: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种胸襟。九江革命名动一时,李烈钧这个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邻省安徽革命党人胡万泰企图借助他的声威和能力来光复安徽。豁达豪迈的李将军就是一口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自是当仁不让。团长黄焕章作为先发部队挺进安庆(当时安徽的首府),但那些刚从清廷腐朽军政制度中走出来的老式丘八军纪败坏,一路上掠夺洗劫,这让李烈钧闻讯大怒,亲率步兵一营,兵舰两艘,赶赴安庆镇乱,直接将黄团长关押,主要肇事者就地正法,当然掠夺的财物也悉数归还,这样一来安徽百姓无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人心向背不言而喻,市面各界还专门召开盛大集会欢迎李烈钧部。

安徽巡抚朱家宝知道革命军在湖北起事,湖南、江西业已响应,急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生怕湘鄂赣革命联军来围攻安徽这个战略要地。当时,同盟会革命军以柏文蔚掌控的寿州、颍上一带的新军声势最为浩大,而朱巡抚又听闻新军已组成“淮上光复军”不多久即将攻打省城安庆,这老朱索性听下属劝告,先佯装响应革命,摇身一变以安徽总督名义宣告独立,再伺机而动,坐观时局。可不到几日,朱家宝难以应付时局,一时不能答应工商学军各界要求实行新政改革的要求便被迫辞职,李烈钧在众望所归之下荣膺安徽都督一职。

可好景不长,李烈钧先前的恩人冯国璋率领大部北洋军在武昌兵临城下,使得武昌局势岌岌可危。黎元洪掌控不了大局,一日之内连发5封电报,催着李烈钧增援。这下可好了,鄂皖赣都离不开他,李烈钧豪气干云,磊落大度,只得将都督帅印交给胡万泰(胡万泰自觉不能胜任又让贤于柏文蔚),自己带着海陆军西上部署,以五省联军总司令兼中央军总司令(皆由武昌黎元洪任命,湖北军政府为暂时革命中央政府)的名义率部拱卫武昌城,使得冯国璋望江兴叹,始终不敢往前一步。那时的李将军风头之盛,一时无两。

1912年元月1号,民国正式成立,江西都督马毓宝因不接受孙中山委派熊樾山到内务部任职,而受革命党人排挤,后称病辞职,江西议会乃举荐李烈钧为都督。李都督新官上任,好不得意,当年他还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营长,现如今成了一省都督,难免会有志得意满之感,那会他受到过军法会审,他想找巡抚伸冤,却被骂道:好大胆子,居然敢越级求见,现在自己是一省最高长官,风光得很,向来出手阔绰的李都督还在家乡大宴文武官员。

当然了,革命不只是温馨的请客吃饭,新官上任得烧上三把火啊,李都督大刀阔斧地进行省务改革:整编部队,裁减旧军,改编新军,提高军队战斗力,这是必须的;同时开办军事学校,大力培养军事干部,有远见吧;改组都督府,裁部设司,精减人员,选贤任能,刷新吏治,总得提高行政效率吧;整理财政,开办银行,整顿税收,设榷运,活跃地方经济,经济大多时候都很重要;取缔帮会,肃清匪患,维护地方治安,维稳;选拔并培养人才,资送留学,培养军政、经济、科技人才;限期修通南浔铁路,计划续修南落铁路,修筑河堤,发展交通也繁荣经济。经过整顿后的江西焕然一新,欣欣向荣,一跃成为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发展迅速的强省。就是这样由革命党人掌控的强省,让后来的袁世凯在大总统宝座上不得安心,也使得这里成为南北对战的主战场。

1913年3月22日是一个历史应该铭记的日子,全国第一大党国民党实际党魁宋教仁准备北上竞选总理,组阁立宪,但一颗邪恶、残暴、丧尽天良的子弹将这一切都残忍的结束了。“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是黄兴痛哭流涕而作的挽联,孙中山也是如此:“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但他们为此发生了严重的争执,前一位军人说是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后一位理论家反而主张非“武力手段”不足以能摆平。李烈钧可是通过黄兴才加入的同盟会,对黄兴的推崇敬爱有加,他和柏文蔚、陈炯明这些地方实力派都督都赞成黄兴的“法律手段”,要调查清楚才能辨别是非、惩恶除奸,再说了,实力悬殊,这仗怎么打,如果先保存革命力量,待发展壮大,即便北洋方面有不轨行动,南方可进行弹劾、制衡,但孙中山非要使用武力,还亲自到军队去策动,让本来还有不少根据地的国民党陷入巨大的分裂危机中。

李烈钧在云南的同事蔡锷正在昆明城内思索他的《五省边防计划》,企图联合其他四省来协力防止英法诸列强窥视西南边陲,本来进行得红红火火,可南北之间就因宋教仁案而剑拔弩张,听到这一消息,蔡松坡将军仰天长叹:“民国建立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想不到因一件谋杀案而致使南北双方欲大动干戈,生灵涂炭,民主法治何在啊!共和宪政何在啊?”于是他就通电公开支持袁世凯,说袁大头“宏才伟略,群望所归”,对于孙中山扬言武力讨袁予以指责。

黄兴也跟孙中山卯上劲,坚持反对意见:“现在起兵不得人心,人们大多都没有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退一万步讲,革命军裁军后又没有整备,胜算真的不大,只是以卵击石,徒增祸乱,不得人心。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打仗不要钱啊,军饷枪支弹药哪里来,国家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再说,他袁大头还有外国人支持,辛亥那年,北洋六镇的老底子大多健在啊。”说的太在理了,李烈钧对黄兴的想法情不自禁地竖起好几次大拇指。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19 22:15:28 +0800 CST  


李烈钧全家福。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0 20:10:08 +0800 CST  

就连宋教仁本人都留遗言:“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富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宋教仁。”可见,宋本人还是相信袁世凯,并寄予厚望的。当事人言辞恳切,泣血所托,闻者无不悲怆,这就使得案件更加扑朔迷离了。

李烈钧、于右任这样的元老支持用法律来解决,从中积极斡旋,但没办法,孙大炮这人性情有时也很暴躁,甚至还亲自到南京第八师去策动,还放言:连长可杀营长,营长可杀团长,团长可杀旅长,不参加此次革命的都给杀掉。话都说到这份上,明眼人都知道这很容易引起南方仅存的几个师的内部哗变,没办法,黄兴只好赶鸭子上架:“打……”说得很勉强,也很无可奈何,与黄兴同命运的还有李烈钧。不见中山已倾心,一见中山误终身,李烈钧虽倾向黄兴,但对孙中山可以说是死忠,万不得已非要打的时候,他也只好领命。

江西所处要冲之地,在孙大炮的激劝下,李烈钧率先在“湖口誓师”,打响了反袁的第一枪,也就是二次革命的第一枪,当时还通电全国,约法三章:一、誓诛民贼袁世凯,二、巩固共和政体,三、保障中外人民生命财产。就这第一条,让袁大头看了恨得牙咬得叮当响:你们这些人就只会闹事,我怎么就是民贼了,本人可是由你们推选出来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啊,这下子梁子结得这么深,怪不得要穷追猛打了,当然,不光是北洋诸将士齐心拥戴袁BOSS,北洋之外的蔡锷、黎元洪、朱瑞诸南方实力派都督也不赞成与袁政府动武,就连当时各社会团体、各阶层一致呼吁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宋案,民主国家可是欣欣向荣,何必建国不到二年就大动干戈呢;还有不少国民党议员在北京恋栈,也不愿意向北洋开火——民心向背已经了然。

在打响这第一枪之前,袁世凯还没有下令解除李烈钧江西都督一职,并派说客游说李烈钧:李将军,你是个牛人,也是明白人,老袁请你去北京,高官厚禄有的是,你这么跟着孙文出生入死是为啥,只要你去,现在就付你200万元,并授予一等勋位。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大抵如此。可当上都督后就大开派对的李烈钧并不为所动,断然拒绝后,才被撤职,也被袁大头称为“南方骡子”,在后来还下死命令通缉他。当时就有人提醒李烈钧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国民党都不会有胜算。李烈钧掷地有声地回道:我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有打,这才是我的人格。在之后的讨袁通电中,有继续表达自己“宁做自由鬼,不作专制奴”的信念。

江西革命火焰被李烈钧率先点燃后,黄兴到南京组织起义,推举程德全(挑瓦都督)为南军司令,可这个在辛亥革命摇身一变的旧官僚都督,很快就抛下军印,跑到上海租界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革命或讨袁,作为司令,未战先逃,这对当地士气无疑是很大的摧残。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和孙道仁(孙为都督,被许胁迫)、四川熊克武都相继宣布独立为革命造势。浙江朱瑞、云南蔡锷宣布中立,不久,对武力讨袁极力反对的陈炯明还是架不住革命党人的劝告,宣布独立。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0 20:21:09 +0800 CST  

虽然南方独立声势还有浩大,课张勋和冯国璋硬是将江苏出境线(津浦线)封锁,而且为了争夺江苏都督这个肥差,这两支生力军马不停蹄地向南京逼近;但在上海,任凭陈其美如何动用黑帮势力,制造局久攻不下,自身反而消耗殆尽;福建是假独立,很快就反水;在广东,桂军陆荣廷、龙济光硬是掐住陈炯明喉咙让其动弹不得;湖南都督谭延闿被老袁撤职后,湖南革命就没有什么起色;副总统黎元洪(在武昌,仍任湖北都督)协助大总统袁世凯进攻江西,驻扎信阳的李纯第六师在黎菩萨(黎元洪绰号)的协助下,对赣军中的主要将领进行瓦解收买。

江西省内外的形势都不容乐观,江西讨袁军在李烈钧被撤销都督后,也少有人响应“二次革命”,万般不得已之下,前年还风风光光率领五省革命联军与老袁的北洋军一决雌雄,而现在呢,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李烈钧竟把司令部设在鄱阳湖上,都很难在陆上落脚,还把水上警察都组织起来,就连李烈钧在江西讲武堂开校授课的学生,都拿起原始的装有铅制子弹的步枪跟着李教官干革命,作为讨袁的主力军,寒碜得不是一般,在北洋将大将芝贵、李纯、张敬尧的指挥下,北洋军仗着优势火力,饿狼般扑向江西各大要隘,李烈钧渐次败走麦城。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闻道李烈钧的革命军败退,自知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沿途百姓扶老携幼,从湖口跟着讨袁军一路逃亡。“江西父老又遭劫难,我李某人实在愧对诸位!”不忍自己骑马的李烈钧把马匹让给了一位挑着重担又领着孙子的老翁,之后又频频向追随自己的父老致歉,说到伤感处,自己和众父老都不免一齐潸然泪下。湖口——南昌——丰城——临江。在经袁州时,讨袁军中的残兵竟冲到百姓家里,大肆抢掠,乡里乡亲怒不可遏,当场逮住一个正在抢劫的士兵,押到李烈钧处,好几千人对此进行热热闹闹的围观,看李将军将作如何处置。李烈钧让警卫布置警绒线,将那抢劫的士兵围在中央,然后李将军拱手拜道:诸位父老乡亲,讨伐袁贼失败,你们仍能如此爱戴我军,可我军士兵却如此不自重,实在愧疚各位。说完,啪啪两枪,只见那乱兵一命呜呼,看得众人心惊又新奇,枪毙杀人这玩意都让他们觉得好看。李烈钧又提高嗓门大声说:“我起军本为家国百姓,但凡再有偷盗抢劫百姓者,下场同他一般。”围观者鼓掌欢呼,一致表示拥戴李将军。

从7月12日直至8月底,竭尽全力企图挽回败局的李烈钧还是彻底战败,最终将跟随的难民在没有战事的湖北安置一番,悄然退出江西,后又流亡海外,没办法啊,当时的中国到处都有老袁的人,难不成他这样的革命“刺头”会遭遇不测,作为北洋政府的通缉犯,只能远走他乡。仓皇发动的“赣宁之役”(二次革命的主战场就在江西和南京)也就以讨袁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孙中山为首的革命阵营遭到巨大重创,纷纷流亡海外,直到护国军兴才再度上场。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0 20:55:33 +0800 CST  

【护国讨袁建奇功】
李烈钧到日本后,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革命巨子会师,但这次劫后重生,并没有因恍如隔世而珍惜相互之间的情谊,反倒再度闹起矛盾。陈其美是孙中山的死忠,开会时就批斗老实巴交的黄兴,说这次革命的失败就怪黄兴不听领袖的话,没能及早发动讨袁战争,早些发动就不会败得这么狼狈。你们现在都看到结果了吧,对这次的失败,黄兴要承担全部责任。李烈钧听起来就很不爽了,虽然说的是黄兴,实际上也在责怪自己,他也是讨袁的领军人物。

本来吃了败仗就难受,被陈其美火辣辣地责备一番,能不生气么,李烈钧争辩道: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把责任全部推在克强兄身上,有失公允。我说句心里话,从辛亥胜利之后,同盟会不少老同志不思进取,利欲熏心,都想着争权夺利,都督多如繁星,司令多如牛毛,个个顾盼自雄,相当自负,都不统一行动,才导致一盘散沙,这也是克强兄的责任吗?

听到李烈钧带些脾气的话,陈其美把戴上看起来比较斯文的眼镜放下,用毒辣的眼神瞅着李烈钧,说了声散会就走了。陈其美是多么狠的角色,江湖上他的传说多不多实在很难得知,但江湖上他的人多是能确定的,青帮大佬啊,又是孙中山的肱骨之臣,这人又有“四捷”之称,即口齿捷、主意捷、手段捷、动作捷,谁要同他闹翻,都不会有好果子吃。这样狠毒的革命党人,李烈钧不愿意惹他,在日本警察的监视下乘坐轮船溜到香港,再索性到列国去周游,游游苏伊士运河,看看金字塔,观赏一下意大利的火山爆发,还惊奇地在法国拿破仑陵墓内发现一张元世祖忽必烈的油画……他本来是在散心,可先进的欧洲文明不仅让他叹为观止,反而让他想起那个内乱纷扰的中华,心中的反差可想而知。还要继续为之奋斗吗,连自己的同志都不能精诚团结了,革命还有成功的可能么,中国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走向独立富强吗?

等李烈钧寓居新加坡时,就听到国内袁世凯筹备称帝的风言风语了,作为民国开国元勋,岂能忍民主共和旗帜变色,他闲不住了,便在南洋一带宣传革命,筹划反袁。听闻北洋势力鞭长莫及的云南有不少革命同志在那里活动,于是,李烈钧准备回云南,同昔日的同事唐继尧等人酝酿反袁护国运动。到河口关时,关口监督居然密电向唐继尧请示,几天之后就回复说:唐公无电来,请先生勿孟浪过关。此行关乎到中国前途,等得久了岂不耽误时机,李烈钧等不及了,便手拟一份电报给唐继尧,称:此来为国亦为兄。令到老开已多日矣,三日内即闯关入滇。虽兄将余枪决,向袁逆报功,亦不敢计也。简直就是破釜沉舟的语气,反正我李烈钧就是要到云南来反袁护国,你若不赞同,大可枪决我,向袁大头报功。唐继尧立即回电,说良朋远道而来昆明,造福至大,我虽然非常欣喜,但不能公开有所表示,已经派我弟弟前去迎接,稍等便可。如此,李烈钧才蛟龙入海,得以大展手脚。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0 21:16:39 +0800 CST  

昆明城内已经有唐继尧一虎坐镇,蔡锷又是人中之龙,李烈钧亦龙亦虎,云南这个小地方容得下这么多大人物么。同唐继虞一起前来迎接李烈钧的有方声涛、罗佩金以及讲武堂学生诸人,李烈钧前脚一到,后脚还没放下去就听到蔡锷已经从北京脱险,即将到云南。方声涛是同盟会员,李烈钧的老搭档、老同事,他对李烈钧说:“先入关者王之。松坡健将,又为梁任公高足弟子,如来滇,宜与团结。”话都说到这份上,李烈钧哪有不赞同的,当下命令秘书长草拟讨袁檄文,列举袁世凯二十条罪状。这檄文再经李烈钧润色签名,文笔雄健,掷地有声,比之陈琳讨伐曹操、骆宾王讨伐武氏都不为过。

说实在的,护国战争真要是在全国取得大规模胜利是很难的,只不过全国人心向背,蔡锷、李烈钧诸将士本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气魄与精神,发誓“与民国同生死,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中华民国万岁。”艰苦卓绝地拖着袁世凯的士气,直到袁大头众叛亲离宣告取消帝制,再到翘辫子归西,所以这场拼士气、拼意志的战争还是正义之师护国军最终取胜。但人们谈到这场神话、史诗般的战争时,往往只记住了俊帅儒雅的松坡将军,对于“护国三杰”中的李烈钧少有人记起,这些可能是跟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传说有关;当然与蔡将军的英年早逝让人痛惜怀念也是分不开。

其实,作为三支护国主力军(还有一支为唐继尧率领,干着汉初三杰萧何所干的事:坐守云南后方,调度后续,供给军粮)之一的统帅李烈钧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二人一位向广西进攻,一位向四川开拔,准备在两湖会师,二军就像两只大钳出动,然后再夹击,声势威猛。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李烈钧部也在滇桂以及广东边境打了几场漂亮仗,在攻入广东北大门韶关时,率炮兵仰攻帽子峰,击退韶关镇守使朱福全,赢得“李烈钧三炮定韶关”的美誉,还被当地人演绎为粤剧,之后,更是将袁世凯扶植起来的势力——广东都督龙济光所部击溃。

遥想当年,二次革命中,革命阵营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因为自身分崩离析、又仓促应战而被有着2500万银元(袁大头与列强签的“善后大借款”)作为后备支援的北洋军给打败;护国战争仅有一省地盘、三师近二万人马,在弹药粮饷奇缺的情况下,居然还连连打胜仗。北洋军其他将领虽多有怠慢处,但出动“剿逆”的诸将一个个狼心勃勃,纷纷想着多争些战功呢,实在不是什么等闲之辈。

副总统黎元洪因照宪法而继任总统,他上台后,曾给李烈钧颁发一枚大绶勋章,以示其护国有功并有拉拢之意,可是刚直雄放的李大将军毫不给黎大胖子脸面,直接把这枚大绶勋章挂在他豢养的哈巴狗脖子上,让他的儿子们牵去大街溜达,以示对北洋政府和黎元洪的鄙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0 22:24:33 +0800 CST  
@再造文明 2014-12-06 20:48:37
一、治世之能臣
【豪情万丈】
北洋出身的将领大多家境和出身都不太好,但袁世凯就是个例外,他的父辈、祖辈多为地方名流或位居重要官职,而且这大胖小子一出生就适逢叔祖父,也就是淮军将领位居一品大员的袁甲三刚好与捻军作战取得大胜,于是就给他取了个凯旋而归的“凯”字,按照族谱“保世克家 企文绍武”的顺序,全名就叫袁世凯,但他们或许很少会料到,这个名字将会与戎马一生的新生儿相伴到老,或许更没有料到......
-----------------------------
@河北老李ABC 2014-12-21 16:42:17
我记得好像是“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吧,不是“大野”!
-----------------------------
这个好像真有两个版本额,个人认为大野好些,大野更能表现出深藏不露的蛰伏,哈哈,求同存异。谢谢你能喜欢,谢谢,欢迎常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1 20:02:30 +0800 CST  

【将军空老】
1917年,段祺瑞实际主持的北京中央政权竟拒绝恢复民元约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导致护法运动爆发,在野的国民党要趁机发飙了,护国战争胜利的勋功章有你们的一半也有我们的一半,现在居然不按我们给出的套路出牌了,得修理修理你们。在广州组建大元帅府的孙中山邀请李烈钧为帅府参谋总长,但由于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莫荣新的背叛,再加上北方军阀的强压,本来以为可以轰轰烈烈干一场的护法运动旋即宣告失败(孙中山往往在举事前信心满满,大放豪言,但往往又屡战屡败,因此在党内外有孙大炮——广东话只会用口放空炮的意思——之称),作为参谋总长的李烈钧虽然积极运筹,但除了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外,就是空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后,西南大小军阀觊觎广州一带的膏腴之地,竞相发兵与革命军争夺,也是李烈钧率护国军第二军的底子(滇军)与之针锋相对。

1920年,陈炯明才从福建南部回师光复广州,将陆荣廷的桂军赶走,才使得国民党人收复先前的根据地。次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派兵进攻广西,准备一统两广为北伐大业奠定基础,后李烈钧、胡若愚率兵于桂林击败沈鸿英部。由此,孙中山在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令李烈钧为参谋总长,胡汉民为文官长,其中朱培德为滇军总司令、谷正伦为黔军总司令、彭程万为赣军总司令,都由李参谋总长节制,兴师北伐。

北伐未动,内乱又起,1922年初,陈炯明“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主张与孙中山北伐统一中国的政见相违背,反而与北方势大熏天的吴佩孚主张相呼应,所以呢,陈炯明与孙中山日趋激化的矛盾酿成“六一六兵变”,即孙威逼陈起兵北上,陈不允,后来双方各自的拥护势力相互开火。陈炯明部下因放了几炮射向总统府想以起到威慑的作用,谁料到孙大炮也不是好惹的,当下宣布昔日的“南粤王”陈炯明(时任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总长、陆军部长)为叛逆。

当时的李烈钧已经率一部向湖南南部推进北伐,闻道非常大总统有难,当时就南下勤王,但关键时刻,李烈钧卡壳了,在粤北一带迟迟不能突围,完全没了先前三炮定韶关的威风。那时候蒋介石闻知孙中山在永丰舰蒙难,便风尘仆仆从灯红酒绿的上海南下勤王,事后还写了一部《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以积攒政治资本和抬高人气。或许就是那时候,孙中山在军事上对蒋介石越来越信任,对于李烈钧、许崇智这样的老牌军人却慢慢没有重用,以至于李将军在军事生涯上渐渐黯淡,再也没有执掌兵权,当然,这与李将军的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有关。

即便未掌兵权,但孙中山对李烈钧的器重与信任并没大打折扣,李对孙三民主义的信仰也从未动摇。1925年,李烈钧陪同病重的孙中山北上与北洋诸位大佬“共商国是”,一直在孙总理左右打理一切,但病情加重的孙中山还是熬不住先走一步,感慨悲叹之下,李烈钧挥笔而成一副引人注目的挽联:“才逾汤武,功盖桓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持节疆场,运筹帷幄,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痛,下为私哀。”

在后来的政治局势中,蒋介石和黄埔骨干势力兴起,李烈钧也只能担任一些闲职,毕竟先前就没走得很近。虽是如此,李烈钧不改大节,抗战军兴,虽然自己疾病在身,仍是把五个儿子都送上战场,而且还到处写信鼓动阎锡山、冯玉祥等像这样的地方势力与中央精诚团结起来去抗日。在《李烈钧将军自传》中有一节叫作翊赞中央,其中职中央电或书共5封,致林主席或连带国防委员会(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电5封,致蒋委员长(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电或书15封,致冯玉祥电或书6封(冯为西北军首领,副委员长),致阎锡山(阎为晋系军首领,副委员长)或连带太原诸友电或书4封,无不积极呼吁精诚团结,抵御外侮。

有一次在武汉,李烈钧见到蒋介石,老蒋慌忙让座,还礼仪性地问:“先生可有话要讲。”李烈钧瞅了蒋一眼,直言道:我是想说,不知蒋先生会不会听。碍于李烈钧为开国元勋、国民党元老,当着众人的情面,老蒋还是请他上座。李烈钧随即奉劝四句:一、团结抗日莫动摇,二、赶走身边投降派,三、去请苏联来帮忙,四、时刻想着老百姓。老蒋头点得跟小鸡啄米似的,连连说:这个……这个……很好,很好。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1 20:28:58 +0800 CST  
@再造文明 2014-12-20 20:55:33
虽然南方独立声势还有浩大,课张勋和冯国璋硬是将江苏出境线(津浦线)封锁,而且为了争夺江苏都督这个肥差,这两支生力军马不停蹄地向南京逼近;但在上海,任凭陈其美如何动用黑帮势力,制造局久攻不下,自身反而消耗殆尽;福建是假独立,很快就反水;在广东,桂军陆荣廷、龙济光硬是掐住陈炯明喉咙让其动弹不得;湖南都督谭延闿被老袁撤职后,湖南革命就没有什么起色;副总统黎元洪(在武昌,仍任湖北都督)协助大总统袁......
-----------------------------
@设使国家木有孤 2014-12-21 20:24:25
老孙当时不那么冲动,地方军人大佬就不会随便干涉中央政权,还动不动闹独立。要是国民党能够安心安意、团结一致发展南方几省,不闹事给北洋动武的机会,难不成会像普鲁士那样,再说也对老袁是个牵制,不能让他膨胀到称帝什么的。
-----------------------------
说的好,小子的见解越来越高明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1 20:30:00 +0800 CST  
@再造文明 2014-12-20 20:55:33
虽然南方独立声势还有浩大,课张勋和冯国璋硬是将江苏出境线(津浦线)封锁,而且为了争夺江苏都督这个肥差,这两支生力军马不停蹄地向南京逼近;但在上海,任凭陈其美如何动用黑帮势力,制造局久攻不下,自身反而消耗殆尽;福建是假独立,很快就反水;在广东,桂军陆荣廷、龙济光硬是掐住陈炯明喉咙让其动弹不得;湖南都督谭延闿被老袁撤职后,湖南革命就没有什么起色;副总统黎元洪(在武昌,仍任湖北都督)协助大总统袁......
-----------------------------
@设使国家木有孤 2014-12-21 20:24:25
老孙当时不那么冲动,地方军人大佬就不会随便干涉中央政权,还动不动闹独立。要是国民党能够安心安意、团结一致发展南方几省,不闹事给北洋动武的机会,难不成会像普鲁士那样,再说也对老袁是个牵制,不能让他膨胀到称帝什么的。
-----------------------------
@再造文明 2014-12-21 20:30:23
说的好,小子的见解越来越高明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
@设使国家木有孤 2014-12-21 20:35:02
开玩笑,混了这么久的天涯煮酒,跟你帖子也很长时间了,不看出点门道行吗
-----------------------------
你小子厉害啊,哈哈,那就更得常来了,说好要一直更贴的啊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1 22:36:33 +0800 CST  
@再造文明 2014-12-06 20:48:37
一、治世之能臣
【豪情万丈】
北洋出身的将领大多家境和出身都不太好,但袁世凯就是个例外,他的父辈、祖辈多为地方名流或位居重要官职,而且这大胖小子一出生就适逢叔祖父,也就是淮军将领位居一品大员的袁甲三刚好与捻军作战取得大胜,于是就给他取了个凯旋而归的“凯”字,按照族谱“保世克家 企文绍武”的顺序,全名就叫袁世凯,但他们或许很少会料到,这个名字将会与戎马一生的新生儿相伴到老,或许更没有料到......
-----------------------------
@河北老李ABC 2014-12-21 16:42:17
我记得好像是“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吧,不是“大野”!
-----------------------------
@再造文明 2014-12-21 20:02:30
这个好像真有两个版本额,个人认为大野好些,大野更能表现出深藏不露的蛰伏,哈哈,求同存异。谢谢你能喜欢,谢谢,欢迎常来。
-----------------------------
@河北老李ABC 2014-12-21 22:00:47
龙还是藏在水里好,您说呢?
袁世凯这一节我很喜欢!既很客观,又很生动,赞!
-----------------------------
听你这么一说,也不是没道理。谢谢你能喜欢,往后我得多保持质量,努力写得更好些。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1 22:37:34 +0800 CST  

1936年12月12日,搞得中外都震惊了一下下的西安事变爆发,后经多方斡旋,才得以和平解决,德高望重的李烈钧为军事委员会会审法庭审判长,主要审判张学良劫持委员长一案。12月30日,蒋介石见李烈钧时,问他将对此案作何处理,李烈钧回答说,张学良在先似叛逆行为,有谋害主帅之意,但能够悛改,还亲自送委员长回京,愿委员长宽大为怀,赦而释之。然后,李烈钧又举出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想要让世人都崇拜蒋委员长有宏伟卓绝的胸襟。但老蒋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说话,临走时才说了一句:你当慎重办理此案!

次日,正式开庭,李烈钧就问张学良:“你胁迫统帅,是受人指使还是自主策划的。”
张学良坦率直白道:是我自己做的,我自己担当此事,我绝非任何人所能指使。
好家伙呀,还很硬气的,有自己当年的影子,李烈钧思忖道,暗赞一声:有种!
张学良问:“现在我有一事向审判长请教,不知可否?”
“但说无妨。”
“民国二年,审判长在江西,曾起义讨袁,可有此事。”
“当然。”
“是为讨伐他的专制?”
“正是。”
“我在西安的举动就是针对中央的专制独断。”
听到这里,李烈钧怒斥道:“胡说!委员长人格高尚,事业伟大,岂是袁世凯能望其项背的。你不自省过失,还自寻末路,怎能说像我。”

审判官朱培德、鹿钟麟等人见李审判长怒了,赶忙叫休庭。后来,朱、鹿二人告诉张学良,说审判长素来宽厚,你就别再耍横了,说不定还会轻判。稍后开庭,李烈钧问是不是受外党挑唆,不然不至于糊涂至此。张学良感服,据实上报事变缘由。后李烈钧等人宣布张学良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攫夺公权五年。李烈钧虽然在公众面前斥责张学良,人家是前辈又是审判长,又有意宽大为怀(即便严格依照法律,也有弹性啊,比如某一条规定判5年到15年,其间区别就大了,法律不外乎人情),但一回到家里就感叹:张学良不愧为雨亭(张作霖字)的儿子!

1946年2月,李将军在重庆离世,他在辛亥那年转战三省充当救火员的功绩,同蔡锷这样的“护国双雄”讨伐帝制的伟业从未被人忘怀,二次护法战争,讨伐西南军阀,东征与北伐等战役无一处没有李烈钧的身影,南京国民政府的奠基之战——龙潭战役就是在李烈钧的总指挥下才取得辉煌胜利。由此,李烈钧还被誉为北洋政府最大的克星,维护民国统一最有力的人。他去世后,国府下令国葬,各地各阶层人士纷纷对这位为民主共和奋斗半生的将军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无限的缅怀。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抱病前往,李烈钧便是孙的左膀右臂。待孙病重卧床,好不容易找到精神导师和信念主义的冯玉祥对孙中山一行招待得非常殷勤,由此,冯大胖子便结识早就大名鼎鼎的李将军,二人聊得甚欢,相见恨晚,情谊日渐厚重。李烈钧写自传时,冯玉祥还帮忙作跋,对李烈钧一生评价犹为可信,摘录如下,可供参考:
“协和先生,自求学以来,即参与革命,后得追随总理,创造民国,举凡辛亥、讨袁、护国、护法、北伐、龙潭诸役,无不躬亲其间,固善将兵,亦善将将者。冒大险,犯大难,决大疑,定大计,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其为党国也,忠诚如此。
此外则慷慨豪侠,大仁大义,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对国忠,对党实,对人义,对友直,行无所畏,言无所忌,此大仁、大智、大勇而几于圣贤者……”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1 22:43:39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1422

发表时间:2014-11-27 07: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30 21:32:22 +0800 CST

评论数:4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