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如今再读黎元洪从天津通电全国的文字时,令人扼腕叹息。共和,民主,宪法,为了这些最珍贵的字眼,从未有过放弃心中的理想,可惜黎元洪就这样在派系斗争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出自于旧官僚,但他毕竟当过两届民国总统,也为民国的民主共和做出过不屈不挠的努力。虽然是军人出身,经历过很多重大的战争,但也没机会展现自己的军事作战能力,到后来还主张“裁兵”,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用他在北洋水师学堂的老师严复的评价来说:“黎公大德,天下所信。然救国图存,断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何则?以柔暗故!遍读中西历史,以为天下最危险者,无过良善暗懦人。下为一家之长,将不足以庇其家,出为一国之长,必不足以保其国。”诚然,在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社会秩序未建立,人心道德混乱的年代,黎菩萨仅凭菩萨心肠和道德良善又能做些什么呢。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6 23:36:29 +0800 CST  

第十将 “反骨仔”陈炯明

【不被了解】

“不被了解的人最可悲,反正爱不爱都有罪……”谈到陈炯明,稍微知道关于他的一些事迹的人就会觉得他是“叛军”、“叛徒”、“逆贼”,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莫过于炮轰大总统府,与受万人景仰的孙中山决裂,才得到这样恶劣的评价。但是透过历史层层烟雾,来抽丝剥茧地去看这个人,你会惊奇地发现,事实上的陈炯明完全没有国gong两党宣传的那么糟糕,相反,他的个人品行还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他的联邦宪政理想在当时也算高瞻远瞩,他为广东教育、实业、社会安定各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抹杀……他是一个悲剧英雄,生前没人理解他,死后又一直背负骂名,真是够冤屈的。

其实早在当时士林学界暴得大名的文化名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就曾给陈炯明喊冤叫屈,说孙、陈之间的冲突更多是主张上的冲突,一个主张以广东为根据地,进而进行北伐统一民国,一个则主张以广东自治,造成一个模范的省份,然后按照美国模式实行联邦制,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引发广东内部的战争。可是不但没几个人听得进去胡适的见解,而且还有国民党文人对胡适大加挞伐,指责他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的代言人,甚至认为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陈炯明早就与他达成一定默契了。

再到后来,有海内外学者经过搜集档案资料才发现,炮轰总统府并不是陈炯明的指令,因为当时他在惠州老家,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是相当震惊,还为双方关系的彻底破裂感到惋惜和哀痛。而且粤军炮轰总统府还是孙中山挑衅在先:据美国使馆档案文件记录,1922年6月22日,石井兵工厂厂长陈永善曾告诉美国副领事侯士顿,说孙中山有一段恐吓粤军的谈话,并称其为“六·一六”事件的直接导火线。孙中山当时说:六十余营的粤军不谅解我的北伐,政府缺钱,日日索饷……似乎非达兵变之目的不止……这种横蛮的军队……我现在决定处置的方法,下令要他全数退出省城三十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不难以武力压服人。人说我孙中山尽扯大炮,但这回大炮更是利害,不是用实心弹,乃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

据悉,当时孙中山麾下有10艘军舰驻扎在广州。其中护法舰队三艘主力舰之一的“海圻”号排水量接近5000吨,装备有2门203毫米的主炮,10门119毫米副炮,12门47毫米副炮。孙中山所讲的八英寸口径炮,指的就是“海圻”号装备的大炮。面对孙大炮的咄咄逼人,叶举命令粤军要还以颜色,但他并不想置孙中山于死地,只想将孙赶出广东,所以在开炮前让人打电话给孙透露了消息,让他赶快逃跑。粤军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前面蔡元培、胡适等人所提出,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孙中山离开后,粤军才围攻总统府,要求守军投降不遂,而开土炮“三响吓之”。孙中山在广州湾登上军舰后,便宣布和叛军开战。根据当年香港中英文报纸和英、美两国外交官的报道,1922年6月17日,孙中山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炸死无辜平民过百人。

孰是孰非,似乎真相大白了!在陈炯明去世时,香港《工商日报》给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评价:“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不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随着更多史料被发现以及意识形态的松动,历史最终还是会以一位公正裁判的面貌出现,给这个蒙受太多冤屈的辛亥元勋洗刷罪名。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7 00:06:40 +0800 CST  
@霸王枪Z 2015-01-17 12:27:55
不准确
-----------------------------
怎么不准确?还请多指教……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7 18:07:27 +0800 CST  
【从改良到革命】

陈炯明,原名陈捷,1878年出生于近现代开风气之先省份广东,家居惠州海丰县,先字赞之,后又字竞存。之所以有原名和先字,这也与陈炯明的经历有关。在陈炯明出生的那天,恰逢其父陈曦庭乡试中榜的捷报传到,所以父亲在高兴之际就为儿子起名为陈捷,至于为何叫炯明这就不得而知,但他之所以字竞存,取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当时进化论思想的传入给国人带来巨大的思想震撼,很多人信奉这一原则,改名也与此八字箴言相关,比如为他说项的大名鼎鼎的胡适,字适之也是受这影响,他先前叫胡糜嗣。


话说陈炯明年幼非常顽劣,从三岁到十多岁都是这个样子,人家常说“三岁看七十”,其实这很多时候都不太准确,毕竟日后所处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对性情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陈炯明就是这样,到少年之后就性情大变,而且还变得温文儒雅起来,哪里还是以前那种古惑仔的作风。在他20岁的时候,苦读有成的炯明先生还中了清朝一个秀才,刚好那年发生了虽然失败但也彪炳史册的维新变法运动,那可也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何况当时牛叉轰轰的康、梁正好都是广东仔的啦,所以一股维新思潮也在其母省广东盛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也要求新学。受到新思潮的影响,28岁的陈炯明到了省城广州,求学于广东法政学堂(中国近现代法政学校的滥觞,也是国立中山大学的前身),成为该学院的第一届学生,两年以后,还以“最优等生”的成绩毕业。同届毕业的还有后来“西山会议派”的骨干之一的邹鲁,他们的教员有朱执信、古应芬,朱古二人前者担任过同盟会评议会会员兼书记,并与陈炯明一道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后者也是同盟会的元老,并在孙中山蒙难永丰舰时相随左右。

毕业一年后,也就是1909年7月,陈炯明没有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当时是秀才又上过新学堂的那可是兼具新旧知识的社会精英,那年他当选为广东咨议局议员。那时广东全省能够被选举为议员的只有90多个名额,足以见得炯明同学这位最优等生还真有两刷子。当上议员后的陈炯明,不愧是受到过几年新知识熏陶的先进分子,他也热火朝天地推行各种社会福利建设和保障人权的议案。但是他们这些改良派的仁人志士空有一腔热情,清廷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各省议员代表的国会请愿,真是热脸贴着冷屁股了,一边发热。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7 19:16:27 +0800 CST  

真是忍无可忍无须再忍,面对清廷三番两次拖延立宪和召开国会,陈炯明一气之下在上海加入全国最大的革命团体同盟会,而且还创办了《可报》,为革命制造舆论,响应孙中山“革命须先革心”的号召,将革命理念传播开来。次年,也就是1910年,陈炯明到广州参加倪映典的新军起义,由于寡不敌众或是弹药不济,亦或指挥不调或是举事仓促,反正这次新军起义很快就宣告失败。

但一次革命起义的失败,没让陈炯明灰心丧气,用他们革命领袖“孙大炮”的说法就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起义失败后,陈还与马育航、龚石云等人经过香港回海丰老家,期间还参加过“暗杀团”的活动。看来,老陈也不是一般的人,更谈不上革命投机者。

1911年4月,在广州爆发的黄花岗起义中,陈炯明充当敢死队第四队队长。不过他一方面参与起义,另一方面又借助自己的议员身份,用自己的房屋来为革命党人提供庇护。陈炯明在黄花岗起义中还谋划炸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但没有成功。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讲陈炯明因寡不敌众而临阵脱逃,对于这两种说法,见智见仁,因为当时举事的确太匆匆,几路人马只有黄兴一路出动了,其他几路都没有出动起义就被扑灭了。在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一向宽宏大量的革命二当家黄兴就对陈炯明痛恨得咬牙切齿,还愤愤然地说:“竟存此人,不足以共大事,观其眸子,足知其阴险,须亟除之,免为后患。”看样子,如果不干革命,黄兴有可能成为一位面相师。

起义再次失败后,陈炯明又逃到香港九龙城,后来在南洋华侨(老孙说过华侨为革命之母)的资助下,在家乡海陆丰一带筹集革命武装力量,准备东山再起,那时候,他们还算生猛,毕竟是带着子弟兵在主场作战,带着起义军就将惠州占领,占领惠州后将起义军改称为“循军”。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光复后,陈带领循军进入广州,而且还单刀赴会,亲往清朝新军滇军将领龙济光处将其说服,使得广州兵不血刃就光复,还大度地将自己的部队交回龙济光管理,后来陈被任命为广东总绥靖处副经略使。由于当时各地齐聚广州的循军大概有50000多人,军饷难以筹集,而且又是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陈炯明在广州整顿军队编制,循军自行解散。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7 20:05:02 +0800 CST  

【大都督就是烫山芋】

1912年元月,民国成立后,辛亥元勋陈炯明历任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当时的都督是胡汉民,可这老胡一直不来上任,搞得陈炯明非常着急,自己坐在代理都督的位置上,就如被人放在烧烤架上烤一样,不光屁股发热,而且还焦头烂额。为何这么说呢,由于广东是孙中山干革命的重点眷顾区域,好多次起义就爆发在这里,各路各色革命军竟有51支共十四万八千多人,就这十多万人浩浩荡荡地去广州要都督陈炯明发军饷。胡汉民起初就对此非常头痛,丢你老母,我们同盟会员每次起义都只有百十来人,好多回都是敌众我寡,惨败而归,现在革命暂时胜利了,这才冒出这么多革命军来,你当我傻子啊,所以这个正式都督趁着孙中山到南京选总统之际,也跟着去了,说是为孙总理助阵。

烂摊子丢给陈炯明了,咋个办嘛?本来说好只干15天都督就走人的,不管老胡回不回来都走人,反正这都督是干不下去了。孙中山当时允诺,即便老胡不会来,就让小汪(不是狗名,是汪精卫)过来接替都督。陈炯明这才勉强同意当这个都督,可胡汉民在南京就不回来了,一直托辞有事离不开身;汪精卫呢,给出的理由如出一辙。陈炯明才不管那些,他就向全省发布代理都督书,称现在进退两难之际,希望各界协力补助,共筹治安,还说自己一面请汪精卫回来当都督,一面打算饮马黄河,犁庭扫穴,为同胞洗清260年的腥秽(那时,清帝还没正式退位,袁世凯与清廷和南方革命党的三角恋关系暧昧不清)。

当然,说是那么说,权宜之计嘛,他现在最想干的就是怎样安全地裁军,要不然这些号称革命军的家伙折腾起来就不好惹了。可他还没动,他的本家就出来闹事了,一个叫陈听香的记者把陈炯明要裁军的事给捅了出来。陈炯明也不管什么狗屁的本家不本家了,当下令人将这记者给逮捕。可报界就哗然了,广州共17家报馆发表告同胞书,公然称:

陈都督想借报馆来作威作福,难不成想要做几个月前封了八家报馆的张鸣岐第二?陈都督种种无理干涉,实有所不受。今日广东军政府是三千万同胞的军政府,同仁们有监督的职责,只知道要竭力维持,无论任何人有违反共和政体不规矩的行为,必将被纠正,现在攻讦陈都督干涉报界的野蛮举动,只是陈都督自个的事,与军政府无关,我们广东没有陈都督,还大有人在……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7 20:36:19 +0800 CST  


陈炯明(1878——1933年)字竞存,广东海丰人,辛亥革命元勋,民国前期的粤军将领,曾一度兼任粤军总司令、陆军部长、内政部长、广东省长四职,有南粤王之称。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7 20:56:35 +0800 CST  

这些话说得好义正词严呢,看见民国也有媒体舆论监督政府的良好范例,当然民主选举和约法颁发的事也有过,怎么看怎么都像个民国,可不知后来是怎么搞得,越来越没有民国的样子,最后还成了党国,把民都丢了也就丢了大陆,这是后话,就此打住。陈炯明作为掌管一省军政的大都督,对报界的行为欲哭无泪:你们以为我想当都督,我也是想方设法维持全省稳定啊,都督要是真这么好当,胡汉民为何迟迟不回来接手,汪精卫为何就是不接这烫山芋,你们以为这十多万是好惹的,别看真正干革命的时候一个个影子都找不到,要是不好好对待他们,闹腾来可是一眨眼的事,到时候烧你们的报馆都不是不可能的。老子千方百计维护大家,还要被你们这么羞辱,我今天得去买个表,等来年元旦,我就可放开嗓门喊:我去年买了个表!

还能怎么干呢,那些无理取闹的人怎么说都是他们有理,放了那个该死的本家吧。可那人还是不服气,继续写文章骂陈炯明。老陈恨不得提枪去煞煞他的憨气,可那边又接到一个坏消息:在汕头,支持同盟会的军队与支持光复会的军队已经交火。听到这个消息,陈炯明头都大了:这是要闹哪一样,革命都快成功了,你们倒是杠上了,何苦呀,何必呀,难不成暴力革命有惯性?也好,摆平不了,就此辞职。

对于陈炯明第一次辞职,孙中山听取众人意见,发电报给冯自由,让他出任都督。这位冯先生很直接:我不就叫自由嘛,我干革命可是为了自由不是为了当官,你还是让我自由吧。孙中山又让陈炯明当。陈头点得飞快:不是说好让小汪来当嘛,他倒是躲哪儿去了,怎么还不来啊。可现在的情形时,所有人都绕开广州走,谁还会来这样的地方,十多万地痞流氓啊,还堂而皇之地打着革命的旗号,谁愿意惹火烧身,唯恐避之不及。虽然陈炯明拗不过老孙,可他却向省议会辞职。省议会立即开会,还偏偏选老陈为正式大都督。

搁别的地方,好多人想当都督都当不成,现在陈炯明想躲都躲不开了,在省议会的选举下,他连不当官的自由都没有了。成了正式都督,陈炯明就说只是暂时主持广东大局,待有贤者可居之,虚位以待。就是这个节骨眼上,孙文(孙中山原名)的哥哥孙眉被推上了前台,有人建议由他担任广东大都督。孙眉说我(二声)嗨(是)开牧场滴,我母鸡于活奏官(我不知如何做官)。的确,孙眉还在美国檀香山开牧场弟弟孙文鼓动他卖牛赞助革命,他先只是意思意思一下,卖几头,后来实在拗不住,最后把本都掏清了,现在革命成功了,也该收到效益了。起初孙眉不去,但来者就是怂恿他,说军界、政界、财界、报界都支持你,大都督一职舍你其谁。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7 21:30:45 +0800 CST  

孙眉耳根子又软了一次,他被说服了,接下来就是几十上百封电报打给孙文,说是举荐孙眉当大都督。孙文知道哥哥有几斤几两,像陈炯明那样办过报、打过仗的人都很难搞定,更何况是思想质朴的孙眉呢,更是hold不住场面。为了拉哥哥一把,孙文便给广州各界人士回了一封电报,解释哥哥为什么不能胜任这大都督一职:

连接各界举家兄为粤督之电,文未作答,非避嫌也。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政治,一登舞台,人易欺以其方。粤督任重,才浅肆应,决非所宜。若为事择人,则安置民军,办理实业,家兄当能为之。与其强以所难,将来不免覆悚,何如慎之于始。知兄者莫若弟,文爱吾粤,即以爱兄也。

陈炯明看到电报,欲哭无泪,难道就你哥哥质直,不能接任大都督,我的质就歪了吗,非要替你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还要被千人所指,有带你这样的嘛。心情糟透了,太郁闷了,从此往后,陈炯明就开始怀疑他所走的革命道路,当然,愤怒与不满之下,他也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首先被开刀的是革命军石锦泉部,陈炯明带着自己的部队将石军2000多人用铁桶阵紧紧围住,然后让石锦泉出来一下,结果这大佬一出去就被乱枪射击身亡,其余人马见势不妙,纷纷缴枪自动解散,回家老老实实种地去。然后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陈炯明宣布人家罪状,说他所率2000多人抢劫商店,私运军火,绑架富人,还准备打劫外国船只,为了避免更多祸害,这样的人只有先干掉再说。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7 22:08:43 +0800 CST  

石锦泉被祭旗,广州附近十多万革命军被吓得魂飞魄散,有15支部队共2万多人立即宣布革命成功了,从此解甲归田,玩不起了,撤了先。陈炯明心头算是宽慰了些,紧接着他把屠刀举向被孙文奉为国士的革命元勋王和顺。孙中山领导过十次起义,王和顺就参加过四次,虽然屡败屡战,但在革命军中却越来越有分量和声望,所以在陈炯明下决心要搞掉他时,仍有很多人跟随他。一场革命党人内部的恶战避免不了了,陈炯明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王和顺大本营,双方除了激烈交火外,还不停打电报给孙中山,相互攻讦,告对方的黑状。文斗武斗都有了,最后王和顺被杀,所部全军溃散,陈炯明部还穷追猛打,毫不留情。

成王败寇,现在该陈炯明站在正义制高点上,发布王和顺几大罪状,说他纵兵抢掠、私藏军械、煽动士兵叛乱、破坏社会秩序、企图颠覆政府如此等等。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威权和暴力给吓破胆,革命党人中就有不少人纷纷挺身而出,挞伐陈炯明那些人都是金钱主义,竟然还颠倒是非给革命元老强加罪名,完全不按法理办事,现在的乱象绝不是王和顺的罪过。陈炯明只是冷笑,我才不管你那么多呢,革命成功,本来就该功成身退,不然没必要纠集十几万人索饷威胁政府,他又开始把屠刀指向光复会成员许雪秋,也是一位参与过孙文起义的同志。我不想杀诸位,但诸位必须受死,杀一儆百,多搞些动静出来,才会更有震慑力。

同盟会、光复会的同志都被陈炯明得罪完了,偏偏在这个时候,那个不怎么乖的记者陈听香出来闹事,替王和顺等人打抱不平。有时候笔可以当匕首、投枪,可以杀人诛心,但还是没有陈炯明的枪弹来得直接、来得快,老陈凶性毕露,这次就没那么客气,直接封闭报馆,将听香哥给枪毙。

终于能hold住场面了,驻广州美国领事馆还夸奖陈炯明治理广东的政绩,说;
他(陈炯明)有两万可靠的正规军队,在广州现有的两万至三万民军,解散的民军约二万人。民军的真正数目,政府亦不清楚,这些匪首虚报其人数,以多得兵饷,譬如向政府呈报五千人,而实为一千五百人。试想陈都督手中有限的材料,他本人又从未当过管理的官职,广州得到平静度日,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当然,米国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陈炯明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广州是治理好了,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得罪了同盟会、光复会和报界,天底下对他恨之入骨的还会少吗,到后来的他几乎快到天下皆曰可杀的地步。当然,在1912年4月25日,等孙文前脚踏入广州,陈炯明后脚就逃到香港。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7 22:37:26 +0800 CST  
@天际帆影C 2015-01-17 22:11:51
有朱绍良吗
-----------------------------
这个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将领,不过貌似资料很少,你有他的一些资料吗?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8 13:25:36 +0800 CST  
@十二真人梦 2015-01-18 12:34:02
泱泱中华, 历史 再有吴佩孚乎?
-----------------------------
世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哈哈。诚然,吴玉帅在品行、才干方面真令人肃然起敬。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8 19:03:23 +0800 CST  
@脉冲机 2015-01-18 15:19:44
楼主写读书笔记。主观评论太多,事件经过太少。往往由结论推测过程,而不细致了解过程。写前后人物有时便产生矛盾。黄花岗起义交代不清,如何写黄兴和陈炯明。广州是如何光复的也没有交代清楚,胡汉民跟孙中山去南京是逃避?这些都是楼主猜想和评论。还是应该多些经过,多写事件本身,让读者自己评论
-----------------------------
多谢给了我这么的建议,欢迎出来指教。这书就叫《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笔者不才,难免主观评论会多些,其实只不过提供一个思路,抛砖引玉,让各位看官能独立思考,能多赐教那更好,初衷就是写个简短的评传,所以有些事件的确没能详细地写,还请见谅,这有一百零八将啊。黄花岗起义在黄兴那边稍微提及过,往后有些重大事件尽可能在一人的评传中出现。我没说胡汉民跟孙中山去南京一定是逃避,我猜测是去帮助做副手去了,历史本身就有很多疏漏的空间令人猜测。我以后尽量注意,尽可能找些客观的资料,少作点评。再次感谢你给了这么多好的建议。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8 19:10:29 +0800 CST  
@十二真人梦 388楼 2015-01-18 12:34
泱泱中华, 历史 再有吴佩孚乎?
-----------------------------
@脉冲机 2015-01-18 15:47:44
吴佩孚始则南征北战,无往不胜。占长沙衡阳后,本能一鼓作气荡平南方护法政府。然吴佩孚回师击败段祺瑞徐树峥,开启更大的军阀混战,而无力收拾残局。
-----------------------------
吴佩孚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希望召开国民大会共议国事,或者这是他理解的民主共和吧,他很太赞成段祺瑞咄咄逼人、翦除异己的作为。南方护法,他与南方又签过停战协定。还请不吝赐教商讨。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8 19:13:30 +0800 CST  
@五哥19770816 2015-01-18 17:16:02
@再造文明 2014-12-01 22:36:02.0
【盖世神童】
13岁的孩子能干嘛,懵懵懂懂,天真顽皮,大抵如此,然而蔡锷呢,居然就中了秀才,成为一名享誉湘西的天才神童。早在9岁时,蔡锷就以“神童”闻名于宝庆府。去中秋夜,知府李蟒牛见浓云遮月,心情颇为不悦,为了调节一下节日气氛,活跃一下当地文化,他当即撰写一联挂在府衙大门左侧,还广征下联,号召宝庆各地才俊前来献对。那一联如是写道:
中秋月不明,挂一......
-----------------------------
我是引用谢本书的《蔡锷大传》的资料,一个人成了神童,各种美事说不定在他那个时代就以渐渐附加上去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8 19:16:08 +0800 CST  
@十二真人梦 388楼 2015-01-18 12:34
泱泱中华, 历史 再有吴佩孚乎?
-----------------------------
@脉冲机 2015-01-18 15:47:44
吴佩孚始则南征北战,无往不胜。占长沙衡阳后,本能一鼓作气荡平南方护法政府。然吴佩孚回师击败段祺瑞徐树峥,开启更大的军阀混战,而无力收拾残局。
-----------------------------
@再造文明 2015-01-18 19:13:30
吴佩孚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希望召开国民大会共议国事,或者这是他理解的民主共和吧,他很太赞成段祺瑞咄咄逼人、翦除异己的作为。南方护法,他与南方又签过停战协定。还请不吝赐教商讨。
-----------------------------
他很不赞成段祺瑞……抱歉,这句我打错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8 19:17:29 +0800 CST  

【忽悠袁世凯】
忽悠袁世凯的人那么多,陈炯明也是其中之一。那个时候,第二次革命开始,老陈因有革命军的底子,便被孙文委以重任。不过,革命一开始,老陈并不想动手,但又不能不有所行动,关键是领袖孙文下了死命令嘛。这次他没有慌着动手,而是先动起笔来,给袁世凯拍电报,称统观此次北(北洋军)赣(江西讨袁军)两军冲突,缘由系九江陈司令电请北军入赣辅助预防,而赣军误会,致生冲突……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误会,全是误会。

袁世凯看到陈炯明的电报,高兴得跳了起来,原来南方不都是李烈钧那样的骡子,还有明白人啊,欣喜之余,他立即下令拨款300万给广东,以解其在财政上的燃眉之急,此外,还发电报夸赞陈炯明,说陈炯明德高望重,闳才伟略,粤省光复之际,戡定暴乱,保全治安,巩固了共和基础,实在是太伟大了,广东父老乡亲都当你是泰山,还望你能维持秩序,要将动乱扼杀在萌芽状态。

陈炯明接到电报,高兴得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世人不是都说袁世凯精明吗,这么缺心眼的人分明就是傻啊,我一骗他,他就马上打款,还拍电报夸我,像这种人值得在总统宝座上待吗,K他。老陈仍是雷厉风行,当时就召集师长、旅长开会,宣布准备起事。第一师师长钟鼎基就诧异了,便问都督,这可不是一般的事,咱们不能乱说。陈炯明笑了笑,回答他说不光是要说,还是要动呢,真枪实弹的干。钟鼎基又问,那广东工农商学兵各界不同意咋整。陈炯明告诉他,说到议会说清楚就行了,这事就这么定了。
话说这陈炯明为了鼓舞士气,凝聚民心,还专门跑到议会去发表演讲,说现在必须得起事。听老陈这么一说,议员们顿时炸开了锅,别开玩笑啊,兵者凶器也,战争不是说打就打,你问过广东父老了吗,为什么放着好生生的日子不过,非要去打仗,从民国成立到现在,难得安宁,为什么要莫名其妙地去打仗。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8 20:18:08 +0800 CST  

议会上人声鼎沸,看大家那么吵,陈炯明抽出自己的佩剑,学那孙仲谋在桌案上一拍,厉声喝道:这有什么好吵的,已经定下来的事了,有必要吵吗。我现在让你们立即表态,你们到底是爱中华民国还是爱袁世凯?这不是为难大家吗,明显爱中华民国甚过爱袁世凯,但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以这样理解:爱战争还是爱和平,因为爱国就成了爱战争了,看来打着爱国的旗号去干坏事,并不是某党的专利。大多数议员被老陈这么一弄都给弄晕乎了,迷迷糊糊签字同意战争,还有二十几个议员就很精明,要么是去洗手间,要么说他老婆早产。

自从宣布独立并开战以来,陈炯明筹集军费达到千万之多。但商民就不同意打仗了,不是耽误他们做生意吗,他们也精明啊,很快就给袁大总统写信,说陈炯明乱搞,他们根本不想打仗。袁世凯接到求救信,由怒转喜,现在他出师有名,让盘踞在广西的龙济光率部出击广东陈炯明部。

有了北洋中央的支持,弹药充足、人多势众的龙济光拼命效力袁世凯,很快就击败陈炯明控制的广东地区,而且关键的是陈炯明内部就有叛军袭击他,但叛军进攻都督府时,老陈已向租界狂奔着。陈炯明再次逃到香港,不过这次运气特差,香港政府竟然将其驱逐出境。陈炯明顿时有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感觉,便打算漂洋过海到法国去,到达新加坡时得知广东的袁党内讧,军中又有倾向革命者,所以陈便打算留在新加坡以图日后反攻。期间,孙中山在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联系各地革命党人加入,不过要求画押宣誓效忠孙文个人,陈炯明同黄兴、李烈钧等人都认为不符合民主思想,拒绝参加,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反对孙中山。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8 20:56:57 +0800 CST  
【广东,我又回来了】

从广州的那场新军起义到黄花岗起义,再到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陈炯明都没落下,堪称革命元老。1916年,陈炯明潜到广东东江一带组织广东共和军,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结束后,陆荣廷的桂系部队击败龙济光,占领广东大部,而龙济光只能退驻广东西南部的雷州半岛地区。陈炯明则被当时的中央政府册封为“定威将军”,说是有要事要咨询,广东陈炯明组织的共和军由省长朱庆澜接收。具体有什么要事,现在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陈炯明经常“聚众闹事”,是“危险人物”,他们得多提防。

1917年12月中旬,陈炯明从朱庆澜那里得到十二营警卫军,并将其改编为“援闽护法粤军”,因为当时孙中山不满段祺瑞掌控的中央政府撕毁《临时约法》,所以打起了护法的旗号,陈炯明则借这股东风,向福建进军。其实是为了给革命势力夺取一些根据地,而当时的广东被强悍的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控制住,陈炯明自思敌不过他,便想要另立山头,然后渐渐夺回广东。

这在外打地盘的路也走得特别艰辛,陈炯明就凭着十二营的人马去与别人一省的兵力较量,长期苦战是可想而知的。直到1918年8月底,陈炯明所部才进占漳州,到11月才跟闽军停战。在此期间,苏俄派人将列宁的亲笔信送到陈炯明手中,还请陈与苏俄方面合作。这时炯明先生像极了一个人,那人就是北方的吴佩孚。不过他拒绝同苏俄合作的理由可跟吴子玉不一样,认为苏俄建立革命政权后,以治权侵夺了人权,便以“民众懂得用更好的共和体制来维系民国”为由,拒绝了苏俄的好意。

在闽南漳州一带盘旋逗留了2年零4个月,粤省子弟早已思乡心切,要不是在军事实力上远远低于陆荣廷,他们早就打回去了,但陈炯明要积蓄力量,这是他的部众都应该知道的。但谁知陈系粤军还没有做好反攻的准备,别人就先打过来了。桂系操纵的广州军政府在1920年8月11日,以沈鸿英为攻闽总司令,分三路进攻福建,一场酝酿已久的大战即将爆发。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陈炯明并不只是一介武夫,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抓丁拉夫、打仗抢地盘的军阀,他在闽南的两年多的时间内,还非常注重施行他的新文化运动理想,他也因此是唯一一个获得过“新文化将军”美名的将领。1919年8月,陈炯明在接受上海《申报》记者采访时就说:“余以为救中国之危亡,非急施以一种平民的精神教育,以促国民自觉自决,而图根本之改造不为功。”这与梁启超的《新民说》宗旨大致相符,与北方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胡适等人倡导的平民教育也一致。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8 21:30:00 +0800 CST  

当然,陈炯明不只是说说而已,他还在闽南做了很多实事,1919年春也就是五四运动爆发之际直到1920年秋期间,身为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积极整训军队,改良币制,修筑公路,整理教育,派遣青年赴法、美、英、日留学。最值得一谈的是,陈炯明还创办《闽星》杂志和《闽星日刊》,用他的话说就是:“报纸胜过三千毛瑟枪,是有一个价值的。价值大小,不在发行的纸数,而在反响的效果。反响的大小,就是价值的大小了。然而,反响从那里发生出来呢?第一、要看他的主义,是不是适应社会的要求。第二,要看他的传播,是不是向着多数人的方面。主义不适应社会要求,自然没有什么反响,传播不向着多数人方面,虽有反响,也是有限的,或者可以成为恶反响。故此一种报纸发行,须有适应要求的主义,来发挥‘现代精神’,并有符合多数人的传播,去改造‘群众思想’,综合起来,就会发生很大的反响了。”

在对外宣示《闽星》的宗旨,陈炯明说:“我们既然要为世界努力,便当先从改造中国做起,改造中国,又要先从思想界改造起,这就是我们努力世界问题的一个步骤了。闽星社同仁见得这个道理,发行半周刊,介绍世界新潮,阐明吾党主义,帮同社会上同志,为新文化的运动,即为思想界的改造,使人人都随着我们在进化线上走去,知道世界的演进,中国是负了一个极重的责任。由是用经营世界的精神,来创造中国的新生命。思想一变,新机大来,前途光明,没有穷极,这是本报的职务,也是本报的希望。”此外,陈炯明还资助孙文、胡汉民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广邀新学人士,到漳州讨论学术,研究新思潮的发展趋势,为闽南护法区赢得了“模范小中国”的美誉。

话又说回来,桂军联合诸路军阀部队,以桂军刘志陆部为中路,浙军吕公望部为右路,滇军方声涛部为左路,三军浩浩荡荡向闽粤边境开去。当时粤军主动迎战,从漳州出发,兵分三路进行反击。当中,粤军三路分别为许崇智、陈炯明、洪兆麟所率三军,其中陈炯明仍然是总司令。到1920年8月中旬,双方部队交火,在蕉岭、大浦地区,桂军前锋被击败,而浙军则观望形势按兵不动,滇军主动后撤避战,形势对粤军有利,粤军随即攻占潮汕地区,拿下河源、海陆丰各县。

正当粤军打回广东的时候,护法军政府内部因连连失地而震惊,慌忙派能征惯战的大将林虎、李根源率重兵去阻击陈炯明各部。可是两军激战到10月的时候,护法军政府(当时为桂系陆荣廷控制)内部魏邦平(粤军第三师师长)、李福林(1917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亲军总司令)部准备与粤军和谈,形势对旧桂系越发不利。

到10月22日,由于魏、李两部起义投诚,粤军攻占东江地区重镇惠州。次日,护法军政府主席兼总裁的岑春煊通电辞职,陆荣廷以四总裁名义宣布护法军政府解散,并宣布取消护法,与北京政府南北议和。11月,旧桂系部队退出广东,返回广西,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

陈炯明终于打回广东来了,他迅速请孙中山自上海返回广州,宣布重组护法军政府,继续护法运动,该月,陈炯明出任广东省长。长期受到桂系力量剥削、打压的广东绅商非常欢迎陈炯明主政广东,省外粤人合资汇款60万元支持陈炯明保卫桑梓,另外还有广东籍华侨捐献飞机12架支援十几名,陈炯明所部实力大增,不过他并不以此自傲,将军队改编后由孙中山直辖,对于当时牢牢抓军权不肯放的军阀来说,陈氏举措不知高风亮节了好多倍。


凤凰卫视 《名士风流》中也说胡适力挺陈炯明,诸位感兴趣者不妨看看http://v.ifeng.com/history/renwujingdian/201411/01ea0fe9-4663-4d5e-ba01-35628652fec7.shtml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8 21:52:00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1422

发表时间:2014-11-27 07: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30 21:32:22 +0800 CST

评论数:4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