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吴佩孚率师在衡阳“罢战”,使得此前一直暗斗着的直、皖两派保持“面和”的态势转变为公开的分裂。迫于形势,段祺瑞以退为进愿与冯国璋一起下台,与直系、皖系相交皆好的北洋元老徐世昌被推选为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但北京政府的实权仍掌握在参战督办段祺瑞手中。

【一决雌雄】

就在直系与皖系从暗斗变成明争时,一件震惊中外的重大事情让双方的矛盾更为激烈,几乎从此就势不两立,埋下彻底决裂的种子,这件事就是“五四运动”。

1919年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一帮热血沸腾的学子率先愤怒起来,他们打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的旗号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一场民族救亡的高潮。但就在这民族意识高涨的当时,对内主战的皖系却力主签约,对内主和的直系却坚决反对签约。山东人的民族意识早在甲午中日战争时就已很浓厚,出生在那里的山东大汉吴佩孚直接通电大总统徐世昌,说:“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如果签字,直不啻作茧自缚,饮鸩自杀也。”

给徐世昌那样的电报,只是因为自己是个有血性有良知的爱国者,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使命感的军人,他还明确表示:“卫国是军人天职,与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背城借一。如国家急难有用,愿率部作政府后盾,备效前驱。”那个时候,吴佩孚就被社会各界称之为“爱国将军”,军阀中少有几个能为国家说话的人,声望之高,军界无人能匹。

可是徐世昌为代表(仅为象征意义的代表,并不掌控实权)的北洋政府仍然对爱国学生进行大肆逮捕,这个时候,吴佩孚又一次站了出来,他表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之时,这些学生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为民族前仆后继,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而且还一再通电让大总统徐世昌释放学生,否则众怒难犯。

纵观吴佩孚在五四运动中的所作所为,真是大快人心,深得当时民族意识高涨的国人的赞许是应该的,那时人们都认为吴佩孚才是一个富有胆略的爱国军人。就在这爱国光环的笼罩下,吴佩孚连同直系的声望剧增,而皖系却因对帝国主义的妥协退让,加上对爱国学生的镇压以及一些将领督军危害一方等恶劣行径弄得皖系声名狼藉,甚至有媒体指责段祺瑞:“段氏令名,至是扫地无余”。就在直系威望剧增之时,民间差点都开始流传“参军应参曹锟军,当兵应学吴佩孚”的美谈,形势如此大好,曹锟、吴佩孚所部很快就从5个混成旅扩充为9个。在军事实力和政治威望都开始壮大的情况下,吴佩孚私下建议曹锟,随时做好与段祺瑞决一雌雄,问鼎中央的准备。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08 21:45:20 +0800 CST  

当年11月,吴佩孚和南方各省的军队签订《救国同盟军草约》,旗帜鲜明地提出近期的政治目标:扫除内奸,废弃密约,选举良善国会,组织不党内阁。最后一条不党内阁在当时提出来其实算得上很奇葩,放眼当时世上的民主共和国,哪国政府内阁不是由党派组成的,但这可能与吴佩孚所信奉的儒家教条有关: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但是军界、政界没有人理会吴佩孚一再提出的政治主张,他虽然有“孚威将军”、“常胜将军”、“援粤军副总司令”等等名号,但这些虚名掩饰不住他只有一个师长的实际职务,试问在当时司令多如牛毛的民国,几个军阀大佬会真正赞成他的主张。

吴佩孚心中恨得有些咬牙切齿,难道政治协商真的不能解决中国当时的问题吗?难道一切都非得诉诸于武力吗?是可忍,孰不可忍,吴佩孚实在忍不住了,便在次年宣布将军队从湖南撤回北方。和平刷新政治,实现共和的梦想破灭后,他开始想要用武力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了,看来有些人非武力不能驯服。

如此昭然若揭的问鼎中原之心让徐树铮感到愤怒也感到一丝的颤栗,他认为是吴佩孚欺骗了他。段祺瑞也意识到一场战争迫在眉睫,很有可能会上演一场北洋集团之间的内斗,他匆忙下了几道命令,让吴佩孚部不得撤防。

接到命令的吴佩孚只是轻蔑地发出一阵冷笑:“为什么不能撤防?现在已经罢战议和,南北同属民国,既然不是外患也不是内忧,就无须再派重兵设防。”

曹锟把吴佩孚的主张转达给段祺瑞,段祺瑞一再严令阻止吴佩孚北撤,但吴佩孚根本不屑一顾。再加上南方军政府答应秘密接济直军,开拔60万元资助吴佩孚,先付30万,等他开拔时再付另一半。吴佩孚的直军撤走后,原先倾向于南方军政府的湘军继续占领湖南。

其实也不能怪吴佩孚那么不领段祺瑞的情面,段氏本人在南北议和中表现得毫无诚意,他派出的北方议和总代表为安福国会议长王揖唐,简直就是去阻挠议和,一再给南方为难。吴佩孚也大为震怒,立即向全国发表通电,怒斥段氏:“全国之大,能否尽为一系所盘踞?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其?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08 22:38:57 +0800 CST  

吴佩孚振臂一呼,直系或倾向直系的八省(直隶、江苏、江西、湖北、湖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督军一致响应,纷纷谴责段祺瑞。1920年6月10日中午,吴佩孚率军乘坐火车,从武昌抵达郑州,在当地欢迎他的宴会上,吴佩孚向在场的官僚、军人发表演说,说此行目的在于拥护总统,抵制安福,取消对外各种密约。也就是继续拿安福国会的“卖国政策”说事,以取得更多的支持。

到保定和曹锟见面时,哥俩经过一连几天的秘密磋商后,向全国公布了三条方针:一、拥护现任内阁,不反对段祺瑞;二、各省防军一律撤回原地,南军可暂从例外;三、宣布安福系罪状,请求政府解散安福俱乐部。这三条方针真是值得玩味,第一条表明不与段祺瑞和皖系为敌,第二条让各省防军撤回原地无非是抵制段祺瑞的“武力统一”,第三条则是要结束段祺瑞的政治生命(段祺瑞的政治力量就是安福国会),简而言之就是你段祺瑞不必在操控中央政权了,是该我们直系问鼎中原了。好战的皖系将领纷纷向段祺瑞请缨,但这只北洋之虎却闭门不出,不知在想些什么,或许他不想北洋集团就此裂变。

6月19日,应徐世昌的邀请,在关外隔岸观火的奉系首脑张作霖来到北京来调解,算是把当年黎元洪请张勋调停府院之争来了一个翻版。与段祺瑞相晤只是礼仪性,很快,张作霖就去保定与曹锟、吴佩孚见面。在会宴上,吴佩孚仍是侃侃而谈,痛斥安福国会卖国媚外、倒行逆施。可是也与日本人打得火热的张作霖根本就没兴趣听他大骂一通,只是扭过头去问曹锟:“三哥,咱只问你一句,小徐子(徐树铮)手里的军队比你多,兵器比你好,这个仗你能打吗?”

曹锟看了吴佩孚一眼(吴佩孚眼神很镇定,而且还自信地点点头),只是简单地答道:“能打。”

“为什么能打?”张作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珠子转了转,便疑惑地问道。

曹锟口气坚定,捶了一下桌子,大声说道:“子玉(吴佩孚字)说能打,那就是能打,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话都说道这里,张作霖倒吸一口凉气,他心中有些说不出的感觉,既是肃然起敬,又觉得刚才有些冒失,便重新用目光打量这个仅仅只有一师兵力的吴师长,接着就恭恭敬敬地在那里与曹、吴商量用兵策略。
沉寂了几天的段祺瑞还是接招了,第一招就是通电指责吴佩孚:“目无政府,兵胁元首,围困京畿,别有阴谋。”

吴佩孚反击道:“罪莫大于卖国,丑莫重于媚外,穷凶极恶,汉奸为极。”在那个民族主义方兴未艾的年代,吴佩孚更易获得舆论支持。所以在7月2日,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徐树铮交出兵权,所辖军队由陆军部接受办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09 20:10:34 +0800 CST  

北京一带的上空,火药味越来越浓,正所谓“黑云压城城欲摧”。张作霖以调解失败退出关外后,在7月8日,段祺瑞在将军府召开特别会议,内阁成员和首都军警界要员100多人(当然主要是皖系将领和安福俱乐部成员)出席。段祺瑞在会议上只是强调中央威信扫地,自己三造共和,与民国关系最深,不能不站出来整顿一番,如果曹吴要开战,我段某人只好奉陪到底,讲到最后,段祺瑞还大声怒吼起来:“中央的威信不能任由破坏!北洋这个整体也不能任由他们破坏!”

北洋之虎的怒吼着实震惊了在场的诸位,段祺瑞又宣布中央要处分这两个叛逆,将他们二人撤职查办。此次会议的消息传开,北京市民知道大战在即,便慌忙回家收拾细软,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战端一开,除了死伤的士兵外,受到最大伤害的就是他们了:没有生命保障,随时可能被炮火湮灭,四处流散,如果继续存活,又要负担极其沉重的军饷……总之一句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徐世昌仍然在调停直皖之间的矛盾,当处分的命令送到总统府时,徐世昌犹豫不决,不敢盖印。段祺瑞还很淡定地用着威胁的口吻(这就是传说中的软刀子)说道:“如果处分的命令今天之内不能发出,琉璃河方面,明天就会首先开火。”

“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身心疲惫的徐世昌感觉比被逼宫还要难受。

“没有,绝对没有!”段祺瑞背着身子,在门口略微停顿一会儿就走了。

徐世昌仰天长叹,只好在处分曹、吴的文件上盖了章。吴佩孚所有的军职和勋位都被撤除,曹锟则被撤职留任(好比学校的留校察看处分,以观后效),但他们二人都要被军部依法惩办。曹锟没有在同他段祺瑞在电报上争个你对我错了,几乎就在中央命令发布的同时,他就在天津举行誓师典礼,任吴佩孚为前敌总司令,发誓要“直向神京,驱老段,诛小徐。”

7月13日,张作霖通电“武装调停”,奉军两个师浩浩荡荡开入关内,并分布在天津北仓一带,实际上他是倒向直系一边的,这样也加速了战争的进程。7月14日晚,直皖战争正式爆发。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09 20:56:07 +0800 CST  

北京一带的上空,火药味越来越浓,正所谓“黑云压城城欲摧”。张作霖以调解失败退出关外后,在7月8日,段祺瑞在将军府召开特别会议,内阁成员和首都军警界要员100多人(当然主要是皖系将领和安福俱乐部成员)出席。段祺瑞在会议上只是强调中央威信扫地,自己三造共和,与民国关系最深,不能不站出来整顿一番,如果曹吴要开战,我段某人只好奉陪到底,讲到最后,段祺瑞还大声怒吼起来:“中央的威信不能任由破坏!北洋这个整体也不能任由他们破坏!”

北洋之虎的怒吼着实震惊了在场的诸位,段祺瑞又宣布中央要处分这两个叛逆,将他们二人撤职查办。此次会议的消息传开,北京市民知道大战在即,便慌忙回家收拾细软,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战端一开,除了死伤的士兵外,受到最大伤害的就是他们了:没有生命保障,随时可能被炮火湮灭,四处流散,如果继续存活,又要负担极其沉重的军饷……总之一句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徐世昌仍然在调停直皖之间的矛盾,当处分的命令送到总统府时,徐世昌犹豫不决,不敢盖印。段祺瑞还很淡定地用着威胁的口吻(这就是传说中的软刀子)说道:“如果处分的命令今天之内不能发出,琉璃河方面,明天就会首先开火。”

“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身心疲惫的徐世昌感觉比被逼宫还要难受。

“没有,绝对没有!”段祺瑞背着身子,在门口略微停顿一会儿就走了。

徐世昌仰天长叹,只好在处分曹、吴的文件上盖了章。吴佩孚所有的军职和勋位都被撤除,曹锟则被撤职留任(好比学校的留校察看处分,以观后效),但他们二人都要被军部依法惩办。曹锟没有在同他段祺瑞在电报上争个你对我错了,几乎就在中央命令发布的同时,他就在天津举行誓师典礼,任吴佩孚为前敌总司令,发誓要“直向神京,驱老段,诛小徐。”

7月13日,张作霖通电“武装调停”,奉军两个师浩浩荡荡开入关内,并分布在天津北仓一带,实际上他是倒向直系一边的,这样也加速了战争的进程。7月14日晚,直皖战争正式爆发。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09 20:56:32 +0800 CST  

直皖战争概述

战役名称:直皖战争
战役时间:1920年7月14日—7月19日(五日决雌雄)
阵前指挥:直系为吴佩孚、曹瑛(曹三哥他七弟)VS 皖系为段祺瑞、徐树铮、段芝贵

双方军队名称:直系“讨逆军” VS皖系“定国军”
主要作战地:廊坊、涿州、固安一带(北京以南,天津以西的一块地方) 协助军队:倾向直系的奉军(基本上是打秋风的)
双方投入兵力:直系6万VS 皖系4万

战争经过:战火一开,吴佩孚就亲率第三师第五旅企图来他个擒贼擒王,带着军队就直捣团河段祺瑞所在地,但段氏事先有所觉察便逃过一劫。吴佩孚的捉段计划落空后,便指挥部队在琉璃河、涿州一线对皖军发起进攻。16日,退出高碑店后,吴佩孚亲率其一部精锐,采取侧翼迂回战术向涿州、高碑店之间的松林店实施突击,直捣边防军前敌总部(这几乎是吴佩孚的惯用伎俩,擅用迂回战术,喜欢先打掉敌军指挥部)。战至17日,吴佩孚所部还真的就攻占高碑店、生俘定国军西路司令曲同丰以及司令部全体高级将领。向高碑店一线进攻的皖军因失去指挥也迅速败退,当天直军趁势攻占涿州,并向长辛店方向继续前进。西路指挥段芝贵在兵败之后,只身逃回北京。

18日,直军进占琉璃河;奉军的两个师数千人,也于当月17、18日抵达天津,并迅速投入了支援直军的战斗中,使得士气本来高昂的直军都有些牛气冲天,不过在这战役尾期才出现的直军有打秋风的严重嫌疑。皖军兵溃如山倒,就连一直好战、一直主张“武力统一”的徐树铮也于当晚逃回北京,东路战事也以皖军的失败而告结束。太失败了,太不争气了,只打了五天就不行了,段祺瑞带着万般悔恨之心通电辞职。

战争结果:直、奉两军的先头部队,于23日开进北京,分别接收了南、北苑营房,并相约都不入城。24日,徐世昌派直系王怀庆为京畿卫戌总司令以取代弃城逃走的段芝贵。直奉联手问鼎北京,掌控中央政权。

战争后续:直皖战争胜得如此摧枯拉朽,简直就是大快人心,曹锟怀揣着权高位重的美梦,兴致勃勃地向踏入京城,迎接一个更为辉煌的明天。但吴佩孚却出来扫他的兴,这位常胜将军就建议曹锟,张作霖奉军退入关外,他的第三师退守洛阳,大家都不入北京,以免有军人干政之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如此高风亮节的请求却没有得到曹、张二人的同意。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09 21:33:00 +0800 CST  

对于他们来说,吴秀才似乎过于书生气,有些理想化,太不切实际了,你不入北京,自然有人会觊觎北京城内的权位。还好,西方一些政治家为吴佩孚欢呼雀跃,已经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在英文报纸《PEKING LEADER》上公开了他致中国政府的备忘录,高度赞扬吴佩孚是民主大众的支持者。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梅里尔也撰文称吴佩孚是政治运动中唯一一个爱国而无个人野心的人。英国《THE TIME》的通讯员弗雷泽也是不乏对他的溢美之词,说他是推倒媚日政府的英雄,全国希望集于一身,还建议欧美国家对他要多加支持和援助。

直皖战争后,吴佩孚声望日隆,继续出任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还亲自制订了国民大会提纲:
一、名义:国民大会。
二、性质:由国民自行召集,官署不得避开监督,以免官僚政客把持操纵。
三、宗旨:国民自觉统一善后、制定宪法与修正选举方法,以及一切重大问题,地方不得借口破坏。
四、会员:由全国各县(当时国家地方行政单位只有省、县二级)农、工、商、学各会,互举一人为初选,如无工商等组织,宁缺毋滥。初选会员由各省复选五分之一,聚齐在天津或上海开会。
五、监督:由各省、县农、工、商、学各会会长,互相监督,官府(习惯性称谓,“政府”更好些)不得干涉。
六、事务所:由各省、县农、工、商、学总会,共同组织为该省总事务所,由该所电知各县农、工、商、学会,克日成立县事务所。
七、经费:由各省县自治经费项下开支。
八、期限:限三个月内成立大会,限六个月将第三条所列各节议定公布。

这国会的性质简直就是学步欧美民主共和国家,但似乎太超前了,一些官僚哪里肯分配出哪怕是一点点的权力,哪里肯让下边的群众来监督,于是他们大骂吴佩孚是英、美傀儡。张作霖当天就发表强烈的通电,大有直奉两家就快要破裂,马上就要同室操戈的态势。

“国民大会是吴佩孚的个人主张,他不过是别人的傀儡,他的背后站着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英国人。现在中国民众还没有到能够处理国家大事的程度,这件事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张作霖忿忿不平地说。对于前来采访的记者,张作霖直言快语:“国家大事,我一向只跟曹巡阅使商量,吴佩孚不过区区一名师长,我国师长多如牛毛,他们都能在台面上颐指气使,干涉政治,那还成何体统?”

张作霖的话传到吴佩孚,吴佩孚脸色凝重,仰天而望,眼光中犀利的寒气直射天际,双臂交叉在胸前,一股震动九霄的豪情攒动着,伫立良久,他身边的将领都被这种近乎神圣的威严所震慑住,不由自主地往后退。

“我就是区区一个师长,这又如何?”吴佩孚的声音不大,但这话的份量力敌千钧。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09 22:18:14 +0800 CST  

【再决雌雄】

直皖战争中,奉系虽然只派出两个师,但也分得了一杯羹,能与曹锟一同入主北京,但是他们双方都认为利益分配不均,是对方占了便宜,而自己没得什么好处。战争即将结束时,张作霖抢先将皖军溃逃时所丢下的军械辎重等物品全部囊括,其中还有两只空军探照灯本是直军获得,可这胡子出身的张作霖却毫不留情地要了回来。曹锟听到这件事后,气不打一块出地说:“张雨亭真是地道的土匪,得了那么多东西还不够,就连这两个灯也给抢走了。”为此,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吴佩孚也非常气愤,他认为奉系在战争中根本就没出多大力,甚至还说:“这次战争,不足言功,而奉系出头,这是一件最可痛心的事情”。

本来得胜了应该是一件很值得高兴和庆幸的事,但吴佩孚就好比被灭国的勾践一样,心怀愤恨,想要卧薪尝胆,再与奉系一决雌雄。升任鲁豫巡阅副使后,曹锟准备率领他的第三师开进军事重镇洛阳,在告辞曹锟时,吴佩孚就说:“三哥雄踞京津或是保定,子玉自当稳居洛阳,一南一北,相辅相成,天下谁人敢动,我自发兵平定,到时候一有动静,立刻发电给我。”

到了千年古都洛阳后,吴佩孚积极在当地招贤纳士、筹饷练兵,扩充实力。他在军事指挥机构中心东西两侧新建50多间房屋作为参谋本部,专供他的幕僚谋士居住,在其南还修建“继光楼”专门接纳中外访客,以示自己海纳百川的气度。为此,全国各大城市的报纸还大肆渲染吴佩孚有战国当年魏国信陵君招士三千的气概。此外,吴佩孚还在当地设立无线电台,修建飞机场,购买飞机,开洛阳航空之先河。

1921年底,经过一年多的扩军练兵,吴佩孚已拥兵10余万。当年北洋军政府任命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率大军南下平息两湖战争。此时吴佩孚的官职已与曹锟(直鲁豫巡阅使)相当,势力日渐坐大,时人甚至都有“洛阳打个喷嚏,北京都要下雨”的说法。但是正在此间,直奉两派共同执掌中央政权,大有“挟中央以讨不臣”的态势,到处抢占地盘,扩充势力。

吴佩孚在洛阳招兵买马的那段时期,最为雄心勃勃,他成立学兵营和幼年兵团。学兵营招收18岁到25岁青年,学期为三年,所学课程基本仿照保定军校。幼年兵团是培养后备军的,主要招收12—16岁的小学生及军官子弟,让这些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基本的军事知识。招收学生时,就连外省不少大城市的学生都投身到吴佩孚开办的军校中,他们都把吴佩孚当偶像一样来崇拜,渴望能有他那样的功绩,可如此一来,就一度造成邻省各地学校招收不到学生的危机。吴佩孚还非常自信豪迈地说,我要在这群孩子中培养出1000名师长,统一中国,收复被外国人侵占的失地,就要靠这些孩子们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0 21:09:52 +0800 CST  

直系军阀本来就占据直鲁豫地区,后来又夺取了江苏、陕西两省,湖北人因为不满督军王占元的统治,便发起“驱王运动”,湖南都督赵恒惕也派出湘军打着援助“驱王运动”的旗号,率军进入湖北。就在这样的关头,吴佩孚趁机率军驱入湖北,旋即就将湖北控制,而且还一鼓作气打跑湘军,进占岳州,正值湖南大门洞开之际,吴佩孚却宣布当年与南方签订的停战协定仍然有效,但湖南已经纳入直系的势力范围之中。显然,到此为止,直系已占据中国半壁河山。

当然,奉系势力也得到迅速膨胀,1921年6月,张作霖正式就任蒙疆经略使,除控制了东三省外,还得到了热河、绥远、察哈尔三特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满蒙王。当年12月,在日本的支持下,张作霖推出亲日派政客梁士诒组成奉系内阁,当时“张(作霖)的发言权高到极点,直系在中枢的地位几降为零”。直系并不甘心其权威及既得利益受到挑战,为了主宰中央政权,夺取更大的利益,还是决定与奉系兵戎相见。当然,奉张也想做大做强,企图在扩大关外势力的同时再染指长江流域,对直系地盘造成包围,最后独霸中央政府。

还是那一句老话说得精辟:“一山不容二虎”。两个都想成为山中大王的猛虎走到一起,难免会厮杀个你死我活。吴佩孚现在也明白,打败段祺瑞只是一个开始,要杜绝“亲日派”(打引号只是因为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其实奉张与日本也有矛盾)把持内阁,还得铲除奉系的势力,粱士诒成为内阁总理,这让吴佩孚非常气氛,他觉得所谓的梁财神只不过是个帝制余孽和媚日汉奸,根本就不配做政治领袖。于是,吴佩孚还是跟以前一样,决定先“礼”后兵,联合鲁、豫、陕、苏、鄂、赣六省军人通电全国,如果不罢免梁内阁,他们就和中央断绝关系,也就是说不承认中央政府。

但是围在曹锟周围的保定派政客却纷纷惊呼,说直系不是奉系的对手,不能和他们开战,为此事,曹锟却举棋不定。1922年4月11日,直系高级将领在保定召开军事会议,商量是否同奉系开战。吴佩孚首先发言:“我们并不想打仗,如果要讲和,条件也很简单,仲帅(曹锟字仲珊)身为直鲁豫巡阅使,此一带当是仲帅的防区,张雨帅(张作霖字雨亭)回东北当他的东三省巡阅使。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只要张雨帅肯把军队撤出榆关(山海关),那就绝对不会发生任何冲突。”

“那怎么行呢?奉军入关已成事实,你要他撤回去,岂不是强人所难?要打我们是打不过奉系的,讲和或许还可以保存一点实力。”
话音刚落,一阵佩剑声锵锵作响,原来是吴佩孚的手下将领齐刷刷地站了出来,他们义正词严地说:“奉张一日不驱,国家一日不安。请仲帅立刻下令,我们决心效力死战!”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0 21:51:45 +0800 CST  

强将手下无弱兵,强帅手下更是无弱将,吴佩孚对外战争一向态度强硬,他的手下可是沾染到了那独一无二的虎气。曹锟扫视一下会场,过了片刻则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嚷道:“好,豁出去了,打就打,子玉,还是你当前敌总司令!”

对于战争,张作霖似乎更加迫不及待,与孙中山(当时被陈炯明部围困于大总统府,后来避难永丰舰)、段祺瑞(这哥们估计多半是没能聚集起旧部)组成“反直三角同盟”后,自任总司令,亲率12万大军齐集山海关,并出动150门大炮,机关枪200挺,大有“投鞭断长江之流,走马观洛阳花”的态势,然后兵分两路,沿津浦线、京汉线向南推进。直军则以吴佩孚为总司令,率10万大军迎战。

1922年4月28日,两军在琉璃河、长辛店、固安、马厂展开激战不已。虽然直军处于守势,但吴佩孚诱敌深入后又出奇兵,绕道包抄奉军之后,然后对卢沟桥将奉军主力进行夹攻,打得奉军溃不成军。当然认为吴佩孚只会这两招惯用伎俩(诱敌深入、迂回包抄)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还将张景惠诱降,使得奉军第十六师停战倒戈,而且在他采用迂回包抄计策时还在前线假装阵亡,搞得张作霖大摆庆功宴,还奖赏50万元给击毙吴佩孚的全体炮兵。

5月4日,长辛店爆发了最后的激烈战争,直奉双方把都将最后一支有生力量孤注一掷地投进战场,数以千计的炮弹不断轰炸,使得整个战场上空烟雾密布、青烟滚滚,铁路沿线瞬间只剩下焦土和残垣断壁,战况之惨烈,相当罕见。当时,吴佩孚没有死,而是再次身先士卒,带着将士奋勇厮杀。等吴佩孚突然间以那种独特的造型出现在前线时,奉军认为天纵神将,惊吓得目瞪口呆,最后直军一鼓作气将奉军防线撕开,打得奉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这场来势汹涌的派系大战仅仅相持7天,就以奉军的溃败而告终结,其中奉军伤亡、投降及逃跑人数高达10万人,张作霖只带着2万残兵败将退回关外。此次战役,史称“直奉大战”。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0 22:55:28 +0800 CST  

【如日中天】

隆隆的枪炮声停止后,一位美国记者在硝烟仍在翻滚的战场上采访吴佩孚,当时老吴几天都没休息好,眼珠布满血丝,嘴唇有些浮肿,很明显,他蛮有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了。

美国记者觉得这人还能够说出话来,便直截了当地用美国式语气问:“你的进攻是否到山海关为止?”

“不,”吴佩孚回答得斩钉截铁:“我要打到关外去,把奉张的军队彻底解决。”

“如果进军东北,很可能会引起国际干涉,将军将准备如何应付?”美国记者接着问。

“所谓国际干涉,是不是说日本会介入这场战争?”吴佩孚眯了眯眼睛,然后把眼睛睁得斗大,还射出两道炯炯有神的光芒,直言快语地答道。

“是的,假定是日本,将军会作何种打算?”美国记者满怀期待地问。

吴佩孚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眼珠子射出仇恨的光芒,然后猛地攥紧拳头,以惊人的音量,几乎是大吼地说道:“那我就打到东京去!”

正所谓“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得胜的直军也是一支疲惫之师,哪里还有继续打到关外去的力气,不过吴佩孚这样的豪情壮语让张作霖如坐针毡。最后在英美的调停下,直奉双方停战议和。

现在在北京中央,就剩直系独大,掌门人曹锟迫不及待地想登大统宝座,他问吴佩孚:“复兴国家的唯一契机就是就是先使国家统一,但怎样才能使国家统一呢?”

吴佩孚只是简短地用八个字作答(对曹三哥都这样回答,有装酷的嫌疑,不,或许他天生就是这么酷):“恢复法统,重开国会!”

按照吴佩孚的构想,曹锟动员直系大将联名通电,将徐世昌赶下台,复迎前总统黎元洪(黎元洪是被武力逼迫才退位的,不具法律效力)。为了肃清政治、复兴中华(这可以说是吴佩孚终生的夙愿),吴玉帅还是力排众议,主张废督裁兵为先决条件,不仅迎黎元洪复位,还恢复先前的旧国会,并让著名的法学博士王宠惠组织内阁。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1 22:00:12 +0800 CST  
@势有必至 2015-01-12 16:21:13
为了独立富强,国人经历千难万难。各路人马,各种主义(张),各式尝试,都登场表演过了。
-----------------------------
的确,国运维艰,真不容易,写着写着就不胜唏嘘。对历史人物更不能简单地进行说教指责,当时国内外环境之复杂艰辛,非同一般,那些处在风口浪尖的人物更是不容易。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2 17:49:48 +0800 CST  

黎元洪是个光杆总统,没有兵权,无拳无勇,在上台前因局势不太明朗还徘徊不前,但从保定、洛阳去劝驾的人络绎不绝。好吧,既然如此盛情难却,那就却之不恭,恭敬不如从命了。黎元洪提出复职的条件:一、南北统一;二、恢复国会;三、废督裁兵;四、财政公开。这简直就是吴佩孚政治主张的翻版,当然礼尚往来了,你迎我复位,我也赞成你的主张,这是民国第一都督黎元洪的想法。

吴佩孚去欢迎黎元洪的时候,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说一些关于治理国家的理念:“中华立国五千年,虽然有盛衰隆替的时期,但至少名分上从未有损于统一的局面。以事而论英雄角逐,成王败寇,老百姓视之为天灾人祸,但从未破坏过中国人的自尊心。即使有外族入侵,而中国文化却并不曾因此毁堕,中国人严华夷之防,是怕‘吾其披发而左衽矣’,可是用不了多久,异族征服者持这种论调居然比中国人更激烈。由此可见,‘王此大邦’者,终会被大邦所同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之下,要想把泱泱中华分割成为无数小邦,根本就是既不合理,也不可能。”

对于吴佩孚的高谈阔论,黎元洪除了喝彩叫好以外,他还能干什么呢。可能是他觉得吴佩孚说得有点口干,便觉得自己再不说话,就会陷入尴尬的场面,于是便问:“那么以先生之见,应该用何种途径来统一中国呢?”

问到吴佩孚的心坎上去了,这正是他最乐意回答的问题,于是津津乐道地谈着他经常谈到的统一之道:“没有别的途径,请大总统这样的领导人物,正其位而行其志,便是统一中国的不二法门。”

阔别4年11个月的北京城,黎元洪又来当总统,其实他很想激动又慷慨地说一句:“我来晚了!”黎元洪再次登上总统宝座的时间是1922年6月11日,当天,吴佩孚致电南方的孙中山、伍廷芳,请他们北上共商国是,但当时的广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而很南方多人都认为吴佩孚与陈炯明主张类似,所以孙中山宁愿和段祺瑞、张作霖这样的败军之将来个“三角恋”,也不响应吴佩孚的主张。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2 18:12:00 +0800 CST  




新华门。中南海。原先是乾隆帝为香妃建造的宝月楼,1913年改名为新华门,为中南海正门。中南海被袁世凯辟为总统府,整个北洋政府沿用。新华门迄今有102年历史,见证了不少历史大事。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2 18:43:49 +0800 CST  

曹锟倒是心里很想当总统,但碍于吴佩孚的主张,又不便明说,每次和吴佩孚谈到政治问题,又是他提出的九项改革措施之类的说个没完没了:“第一,废除巡阅使和各省督军;第二,裁兵;第三,查抄奉系各要员家产;第四,组织超然内阁(不偏不倚任何势力的中立内阁);第五,召集国会,制定宪法;第六,划分租税,国税概归中央;第七,各省设省长,直接对中央负责;第八,军队归于国家,军饷由中央发放;第九,各地治安由国军(国家军队,不是后来老蒋的军队)与省警分别担任。”

吴佩孚侃侃而谈,就是没有谈到曹锟的心愿,这三哥便迫不及待地说:“你这些主张是绝对行不通的,光是裁兵一条就无法做到。”
“我已经做到了。”吴佩孚很冷静地作答。
“什么?”曹锟眼睛瞪得快比牛眼大,显然是惊呆了。
“虽然裁兵一事,非全国统一之后,不能完全实行。但这次直奉战争,奉军丧失了原驻北京的第十六师和暂编第一师,打仗又损失七八成以上,这不是裁兵嘛。”

吴佩孚说罢,微微一笑,但曹锟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便问:“听说黎总统准备让你入阁当陆军总长,你的意思如何?”
吴佩孚仍是一脸的淡定和冷静,很坚定地说:“我只想回洛阳重整军旅,绝不留在北京。”

但吴佩孚只是一个孤独的理想者,在曹锟身边形成的保派人士大多把他视为怪物,他们想要从龙,也就是将曹锟抬上总统宝座,然后他们再获得晋升。一味地争权夺利,置国家大局与未来于不顾,这可以说是官僚政治的最大特色。

直系内部两派的政见分歧日趋明显,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后来发生的两件事让吴佩孚对保定系的人员深恶痛绝,一是“罗文干事件”,一是曹锟贿选。前者是保派人员为了倒阁(内阁总理王宠惠是吴佩孚扶持上台的)而扣押财政总长罗文干逼迫内阁,后者更是让天下指责直系。吴佩孚一再要求曹锟“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但曹锟和他身边的“从龙之士”却迫不及待地想登大宝,以至于吴佩孚大骂:“宵小误国!”

曹锟当上总统后,还是让不甘于官位而一心只想澄清宇内的吴佩孚出任直鲁豫巡阅使,当时曹吴二人分别被称为“老帅”和“大帅”,吴佩孚所在的洛阳为18省督军、总督代表所在地,洛阳成为全国军政要员仰望的地方,当时就有“西宫”之名,所以洛阳实际上为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2 19:14:58 +0800 CST  

1924年4月下旬,吴佩孚50大寿,全国各地来洛阳向他祝寿的达官显贵、文化名人及各国驻华使节就有六七百人之多。当时吴佩孚已成为北方实力最大的军事首领,为中外瞩目,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乐观地认为“中国之治,为期或已不远”。《字林周报》还称吴“正在为扫除中国的军国主义而战斗,并且开始了一个能使民主政治得以顺利试行的新时代。”《密勒氏评论报》则屡屡夸赞吴:“每个人都信任吴佩孚,他的诚实和勇气实在是毋庸置疑的”,“远非仅仅是小小师长,他不但是北方的,而且是全中国的支配人物”,“被承认为中国的民族英雄、平民权利的无畏战士”、“全中国的表率”等等。美国驻华副陆军参谋贾禄讷在给本国的报告中称:“直隶系首脑中最突出人物就是吴佩孚……他的行动是一个真正爱国者的行动,是中国军人中惟一的爱国者。”

当年名噪一时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也来为玉帅50岁大寿捧场,赠挽联一副,惹人注目:
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纪;
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当然,“南海圣人”康有为不知是一味地称赞,他还针对玉帅的不足提出较为客观的建议: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虽周公之才美,使骄吝不足观矣。
闻过则喜,见善则拜,若诸葛之公明,能集思庶广益焉。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寿联中非常著名的一副也耐人寻味:
一生剑佩走东西,有并吞八方之志,有纵横百万之师,几番破石惊天,成也英雄,败亦英雄,余子纷纷何足数?
十载中孚震中华,无属各贿选之讥,无卖国媚邻之诮,赢得轻裘绶带,兵知儒行,将知儒行,戛玉铿锵岂等闲!

温宗尧就说吴大帅:“北洋军人,惟此一人穷。”但吴的部将陈嘉谟却说:“吴公部属皆穷。”非常敬仰吴的杨森都说:“直系军官若有一文钱落了腰包,被吴玉帅发觉,可能有性命之忧。因为吴玉帅严格规定,但有一文钱,就要花在创事业和养兵、练兵这两件事上。”赵恒惕也非常敬重吴,说他“对国家最忠,对自己最严。”后来的劲敌、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畏吴如虎”,生怕他东山再起,多次派人让四川各军大佬不要偏袒吴佩孚,但在吴去世后,他仍然送上挽联一副,以表敬重和痛悼:
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
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著名外交官顾维钧对吴佩孚的评价很高,也较中肯和全面,他说:“我对吴将军的印象是:他不仅是个干练的军人,还是个严肃的纪律执行者。他对部下要求很严格。用过去的标准衡量,他可以说是个第一流的军人。他执法严明,办事公正。我另一个印象是:他操守廉洁,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事实上,吴不但是个军事领袖,还是个铁腕人物。”

身在重庆的中共元老董必武也在《群众》周刊上撰文称赞北伐时要打倒的“仇敌”,文中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治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当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2 20:28:22 +0800 CST  
@吴老二的老二 2015-01-13 11:25:15
好一个乱世英雄谱,楼主加油啊

-----------------------------

多谢前来捧场,我会一直努力的。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3 17:43:56 +0800 CST  
@亡秦者楚三户 2015-01-13 12:41:46
目前为止觉得吴佩孚这章甚是精彩,吴玉帅的气度、品行让在下佩服。

-----------------------------
的确,吴佩孚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很有魅力的一个人。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3 17:44:41 +0800 CST  
@设使国家木有孤 2015-01-13 12:20:56
我又来顶贴啦,楼主加油!

-----------------------------
多谢,多谢老兄一直帮顶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3 17:45:12 +0800 CST  

受到国内外的好评如潮,吴佩孚难免会陶醉其间,顾盼自雄,他在洛阳会宾客的继光楼上,亲题一联:
得志当为天下雨,论交须有古人风。
如此还不够一展他的豪情壮志,他还万分得意地赋诗一首云:
欧亚风云千万变,英雄事业古今同。
花开上苑春三月,人在蓬莱第一峰。

既便如此虎视鹰扬,但吴终归没有不可一世,也没有得意忘形,更没有忘掉其宗旨和抱负,他在洛阳时,明确提出“精练士卒,统一御侮,清心寡欲,四维八德”这样的大政方针;而且他还说:“余原谋恢复法统,而有一班人偏破坏法统;余本保护民国五色国旗,而有一班人偏打倒五色国旗;余谋统一,而有一班人专事割据。”再后来,吴还以亢龙有悔来说明袁世凯帝制自为和曹锟贿选总统必定会走向失败,并深以此二事为戒。

吴玉帅50岁生日最热闹、最让人影响深刻的一幕莫过于洛阳全体官兵齐唱吴佩孚作词的军歌《满江红?蓬莱阁》: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黑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有一位日本记者见到吴佩孚这首《满江红》,感到非常震撼,但还是好奇地问:“登蓬莱阁能够望见长白山么?”日本记者这么一问,身边的人都替吴捏一把汗,认为接下来就是见证尴尬的时刻,谁知吴佩孚潇洒自如地笑道:“我心眼通灵,不说能望见长白山,我还能望见你们富士山呢!”日本记者无言以对,脸色通红,自讨没趣,灰不溜秋地不辞而别。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1-13 19:11:47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1422

发表时间:2014-11-27 07: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30 21:32:22 +0800 CST

评论数:4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