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万里—刘裕评传(连载)

另外又多了一个问题:很多史学家推测沈林子、王镇恶等北府名将的自相残杀是刘裕有意而为之,对此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说刘裕确有此意,我觉得有道理,毕竟作为全军统帅他不可能对高级将领间的矛盾一无所知;但是我又觉得以刘裕半身精明,他难道会不知道一旦南朝将领内讧,则北伐成果会毁于一旦?何况刘裕并没有面临东汉和曹魏末年的主少国疑、也没有面临西晋2代是 的问题。不知道总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尽管我从来不从道德层面要求古代帝王,但是这个问题其实蛮涉及到刘裕胸襟的,所以我很想知道总老师怎么看。
--------------------------------------------------------------------
个人看法:不可能是刘裕有意为之。第一,以刘裕的威望能力,他要除掉王镇恶,沈田子(沈林子可是寿终正寝)等人“一狱吏足矣”,用不着挥刀自宫。第二,他不会拿自己最宠爱的次子刘义真作陪葬。
刘裕虽然精明,但他也是会犯错误的,何况这也不是他犯的第一次错误。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2-28 15:18:41 +0800 CST  
呵呵,是不关什么事情,我想强调的就是,装甲的分量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北魏面对的投射武器威力没那么大,自然装甲没那么厚实。同时我发现很多一般的历史爱好者都有一种罐头般笨重的欧洲骑士被灵活的蒙古骑兵痛打的印象,其实这个是错误的。
--------------------------------------------------------------------
嗯,这种误解确实有。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2-28 15:29:06 +0800 CST  
另外又多了一个问题:很多史学家推测沈林子、王镇恶等北府名将的自相残杀是刘裕有意而为之
=====================================================================
能这样推测的史学家那肯定都是些极品: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刘裕让沈林子和王镇恶在关中自相残杀不是拿北伐战果和他儿子性命开玩笑么?
---------------------------------------------------------------------
好象不少朋友都把沈田子,沈林子两兄弟的事迹给弄混了。两人都是当时的晋军名将(在下曾在私下评了一个“刘宋开国八大将”,沈家两兄弟均榜上有名),杀王镇恶,自己也被杀的人是沈田子,和沈林子无关。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2-28 15:36:17 +0800 CST  
盐酒论英雄 上

再说正在平城皇宫里坐等捷报的魏主拓跋嗣,得到魏军大败的报告后,后悔地直想拿脑袋去撞豆腐,幸亏长孙嵩马上又送来了第二批报告,才保卫了北魏皇宫厨房里的豆腐:刘裕竟然没有乘胜进攻,反而让晋军主动撤出了黄河北岸,并派人送给长孙嵩江南所产的酃酒和各种特色食品,重申了他对继续保持晋魏友谊的无比诚意!

可以这么说:刘裕基本上是用哄孩子的方法对付北魏,先在拓跋嗣的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之后,又给他喂了颗糖。

作为一位战略家,刘裕对战略目标的定位非常清晰,目前只是后秦。因此对拓跋嗣的教育是要把握分寸的:要把北魏打疼,不然它不会长记性;但也不能把北魏打得太疼,以免它正式参战。刚刚实现统一的南方现在底子并不厚实,目前东晋的国力,还不足以同时对这两个北方大国发起全面进攻,而且北魏的地形、气候也不太适于水师强大而骑兵不足的晋军作战(这也是崔浩认为,刘裕不能以吴越之众与北魏争河北的主要原因),打赢一场战役与打赢一场战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为逞一时之勇而不惜两线作战,那是蠢货的做法。刘裕可一点儿也不蠢。

实际上,刘裕的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经过这次事件之后,北魏军队虽然仍沿着黄河北岸监视晋军行动,但再也没有做出挑衅行为,刘裕大军得以顺利进军,很快抵达洛阳,实践他给晋朝“清扫山陵”的承诺。

把提到嗓子眼的心重新放归位之后,拓跋嗣不得不对崔浩的神机妙算大为佩服,于是,他决定再仔细听听这位谋臣的高论。

到了这一年的五月二十四日,发生了一件颇为蹊跷的事:东晋的齐郡(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太守王懿叛国,向北魏投降,并急不可耐地上书新主子拓跋嗣,建议说:“刘裕已经离开齐地,到达洛阳,我军应该立即发兵断其归路,可以不战而胜!”

为什么说这件事蹊跷呢?首先,这位太守大人的名字违章了!因为晋朝的实际开创者,后来被尊为“宣皇帝”的那位老爷子,大名就叫作司马懿,中国古代又有避讳的传统,因此在两晋,谁的名字都不准带“懿”字。很难想像这位王太守知法犯法,还能通过干部考核,当上市长。实际上,此时的晋军老将王仲德在北方时的原名,就叫王懿,他后来南投晋朝,得避讳,才以字行世,改称王仲德。可以肯定的是,这位降魏的齐郡太守,不是王仲德。王懿太守在历史记载上就出现过这么一次,对于这个人的经历和这件事的因果,既找不到来龙,也寻不着去脉,而且此后齐郡也仍然在南朝的版图之内。

其次,这一事件见于北朝的《魏书》,但在南朝的《宋书》或《晋书》上毫无记载。本来没记载也不奇怪,因为中高级领导干部叛国投敌,这对于南朝来说本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在舆论宣传战线加以掩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也不见刘裕有任何反应(在南北双方的史书上都没有),继续放心大胆地西进,这就有点奇怪了。鉴于魏收同志写作《魏书》时那有口皆碑的制假名声,此事的真实性可能要打一点儿折扣。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史书记载的是:北魏的卓越领导人拓跋嗣同志,在听了王太守的煽动后,怦然心动,伤疤还没好就有忘了疼的趋势,有心依计行事。但领导还是有水平的,考虑到事关重大,拓跋嗣决定先咨询一下“崔神算”的意见。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3-03 21:36:31 +0800 CST  
北伐之迷 上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正月二十六日,刘裕回到彭城,距离他出发的时刻,刚好满一年。就在这短短一年间的一去一回,刘裕给后人留下了两个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一、刘裕发起第二次北伐的主要动机何在?二、假如刘穆之不死,刘裕有统一中国的机会吗?

自从崔浩将刘裕比作晋室的曹操开始,到如今涉及此段历史的多数文章,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大同小异:刘裕为了篡位需要提升威望,所以借北伐立威,并无统一天下的雄心。不过,说得人多就代表正确吗?这个答案果然是无懈可击吗?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宽一点儿,不要只睁着刘裕一个人的事,用相似的历史作一下对比,那么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漏洞很大。

刘裕要取司马家而代之是肯定的,但这和北伐没有必然联系,北伐成功对他建立新朝只是一个有利条件,绝非必要条件。假如刘裕的目的仅仅是一个皇位,那他完全用不着发动这次战争。

在北伐后秦之前,刘裕已经对内平定桓玄与孙恩、卢循之乱,相当于两挽东晋这座危楼于既倒,对外则攻灭了南燕和谯蜀两国,并曾用外交手段就收复十三郡领土。这样的武勋实际上已超过了当年代魏的司马氏祖孙(即使把篡位前司马氏四代老板的战绩加起来,对内也没有可与刘裕相提并论的功勋,平定淮南三叛性质上仅与刘裕摆平刘毅和司马休之差不多,而对外也只灭掉了一个蜀汉)。

再看看刘裕之后,无论是南朝的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或是北朝的高欢、宇文泰、杨坚,论武功均不能望伐秦前的刘裕项背。(尤其是杨坚,这位隋文帝在篡位前根本就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功绩,甚至还不如桓玄,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这一群篡位皇帝中的最成功者。从杨坚的成功,我们可以这样作相反的推想:假如桓玄称帝之后的表现不是那样差,也没有倒大霉遇上刘裕这个煞星的话,楚朝完全可能成为一个正统朝代,堂而皇之地写入二十四史。)

如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既然这么多道行不如他的篡位同行们,都可以顺顺当当地改朝换代,凭什么武功已经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刘裕就还得再灭一个后秦?

另外从刘裕回师后的具体行止,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二。刘裕东归后,他的常驻地仍是指挥北伐的战时大本营彭城,而并非国都建康。他也没有在其北伐成功,声望最高的义熙十四年称帝,而是又等了两年,那时晋军已在关中失利,刘裕的声望已然受损。这些事实也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刘裕回来后并没马上把改朝换代当成第一要务;二、他要称帝,其实已不需要更大威望的支持。总之,刘裕回来肯定是要篡位的,但他并不是为了篡位而回来,就像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一样。

至于说刘裕不想一统天下,就像说某位穷人白手起家,打拼半辈子创立一家公司,目的只是为了当老板,并不想赚钱一样,你信吗?对已经是国家实际元首的刘裕而言,假如能够完成统一,那么最大的受益人,正是刘裕及其子孙,故而仅从利益的角度来说,他也比那些“渴望统一的广大人民群众”更有扫平列国的动力。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05 14:01:17 +0800 CST  
北伐之谜 中

虽然在商战中,每一个神智正常的公司经营者(少数别有用心的诈骗犯除外),都是希望盈利的,但并不妨碍年年都有很多家公司亏损以至破产。这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能不能盈利,并不是由公司老板个人的想法甚至能力所决定的,要受到里里外外很多种因素的制约,经营天下者,业务自然更加复杂,但原理与此类似。那么假设上天格外眷顾,让刘裕始终能后顾无忧,放手于北征,他能开创一个统一的王朝吗?

对于这个问题,北魏崔浩也作出了著名的回答:不能。他提出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刘裕不能“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无法巩固他占领的地区;二是由于兵种、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差异,晋军在华北作战将是以短击长,所以刘裕“不能发吴越之兵与官军(北魏军)争夺河北”。

这两条理由有道理吗?都有。但果然无懈可击吗?恐怕不见得。别的不说,就以崔浩服务的北魏帝国为例:当年拓跋珪称王于牛川时,它只是塞外一个落后的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国家,与中原在经济、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较之江东与关中,恐怕只大不小,后来击败后燕,便成功入主发达富庶的河北之地,并且站稳了脚跟,这一成功,难道靠的是“行塞北之教化于燕赵之地”?

当然,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不能简单类比,要研究拓跋珪做到的事刘裕能不能做到,我们不妨仔细审看一下现存的资料,利用一些疑点进行推测,看看刘裕本来打算怎么做?

刘裕对关中人事安排的一大疑点是:他明明不信任王镇恶,手下也并非没有其他将才,为何还将关中防务这样的重任交给此人?最常见的解释,是说王镇恶在灭秦之战中功劳最大,所以这次任命属于论功行赏。

但这种解释,显然会在另一个重要人物身上碰钉子,这便是那位论行政职务还在王镇恶之上的安西长史王修(按两汉至魏晋的习惯,长史为掾属之长,而且后来王镇恶被杀后,王修未经刘裕批准,就能任命毛修之接任安西司马之职,也可见一斑)。

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地位如此重要的王长史,却在《晋书》、《宋书》、《南史》等史籍中都没有传记,我只能确定,他并非出自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这两大政治豪门,而且就在下所看到的史料而言,在他被任命为安西长史之前,这个人就没在史书中露过脸。这就奇怪了,这么一个要名气没名气,要功绩没功绩,要后台没后台的“三无”人员,怎么就能平地一声雷,跃居众多名将谋臣之上?

好在史书在他头次出场时提供了一点线索:“(刘裕)以太尉咨议参军京兆(人)王修为长史”, 京兆,就是晋朝时长安所在的郡名。现在看出来了吧,王修和王镇恶之所以让刘裕选中的共同点在哪儿?提示一下:并非都姓王。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09 14:13:31 +0800 CST  
提个意见,麦加兄,杨坚上台时候功业确实不能和刘裕比,但是和桓玄比,还是强很多的,毕竟,他上台后就面对一场大规模内战,而且打赢了,这就是资本和本钱,而桓玄实际是没有经过大的内战打赢的:灭司马道子是靠刘牢之倒戈,他并没有真的打败北府军,如果他真的做到了,那北府的那些惨败之余的残兵败将是不敢对他挑战的。而他没打赢过,又没有亲自清理北府集团,进入建康反而让他支柱的西军力量分散了。
--------------------------------------------------------------------
回中天兄:桓玄打的内战虽然水平不怎么高,但他毕竟是亲自指挥军队,从小小的“五湖长”拼成了方面大员,又从地方杀进了中央,才掌握大权。而杨坚掌权纯粹是天上掉馅饼,对敌尉迟炯等人时是以强大的中央军打击分散孤立的地方势力,而且他本人也没有指挥过一仗(平定淮南三叛,司马家的几代老大,可是次次亲征),平叛的韦孝宽等大将原先并非经他提拔,只是出于敏锐的政治直觉才站在他这一边。说句不太好听的话,杨坚在内战中的功绩,比魏九千岁在宁锦大捷中的功绩,高不了太多。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09 14:27:26 +0800 CST  
标题“北伐之迷”应为“北伐之谜”。

---------------------------------------------------------------------
谢谢指正,最近错别字写得太多了,自己看得都脸红。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09 14:29:35 +0800 CST  
对不起,最近写作状态不好,连自己都看不下去,而且写着写着发现我已经犯了一个严重的,且很难弥补的结构错误,只好把前边发的一部份推倒重来,请朋友们原谅。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13 14:14:20 +0800 CST  
(上接“天意从来未易知”一章)

关中之崩 上

刘裕离开长安的消息,很快就让早已在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秣马厉兵,等候多时的夏主赫连勃勃知道了,他的感觉自然是欣喜若狂,与几百年后的陆放翁大相径庭。

这位对运动战极有心得,比刘裕小十八岁的夏国皇帝,是当时著名的一大枭雄。他原名刘勃勃,出自匈奴铁弗部,是铁弗部首领,常败将军刘卫辰的小儿子。二十六年前,拓跋嗣之父魏道武帝拓跋珪攻灭铁弗部,赫连勃勃的父兄以及绝大部份亲族都被北魏屠杀,只有他逃脱,几经亡命后投奔后秦主姚兴,并获得姚兴的庇护和重用。不过,赫连勃勃不会记恩,可能受到早年这段家破人亡的惨痛经历影响,他已经成长为一位彻底的实用主义者,一切以赤裸裸的利益为行动准绳,视诚信为傻帽,视道义为废纸。就像中山国那只被东郭先生搭救的狼,只等机会一到,他不但马上背叛了恩主后秦,并且立即用贪婪的目光盯上了恩主的一身好肉,垂涎欲滴地盘算着是红烧好还是清炖好。

稍稍有点让人不爽的是,看上后秦这道大餐的人不只是他,不久刘裕这只猛虎也参加了这次盛宴,而且看那架式不旦要狼口夺食,甚至还想独吞!面对这个强插进来,又很难惹的第三者,争,还是不争,是一个问题。

不过赫连勃勃到底不是凡人,为了教育手下,树立对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念,早在晋军北伐之初,他就对部下们发表过一番对时局变化的看法:“刘裕有远高常人的雄材伟略,就凭姚泓那两下子,怎么可能是对手?更不用说还有这么多的兄弟给他拆台,秦国的灭亡是注定的事。不过刘裕灭秦之后,不会在长安停留太久,只要他一走,留下子弟或部将,就没人是我对手了。那时我再出兵夺取关中,跟弯腰捡片树叶一样容易!”然后他暂停对后秦的战争,在安定到杏城一线集结兵力,静观成败。

现在,他的预测果然化为现实,焉能不得意非常。得意之余,赫连勃勃立即找来自己手下的头号谋士王买德,请他马上制定一个夺取关中的战略规划。

王买德不无夸张地说:“刘裕这次灭秦,是典型的以乱平乱,并没给秦地百姓带来什么德政。关中是天下形胜之地,刘裕只让一个小孩子把守,大概是急于篡位,顾不上经营中原了,这是上天要将关中赐给我们,这样的良机千万不能错过。具体用兵方略可以这样做:首先,青泥(今陕西蓝田)、上洛(陕西商洛)两地,是沟通南北的两大咽喉,可以先派游骑加以控制,阻断武关道;其次,分兵堵塞潼关及崤、陕谷地,切断水陆通道,使关中晋军孤立无援;最后,陛下亲统大军,传檄三辅,恩威并施。如此一来,刘义真这个小孩如同落入我们的罗网之中,最多坚持十天,就得面缚请降!”

赫连勃勃大悦,依计而行:他命自己的长子,抚军大将军赫连璝率二万铁骑进逼长安;命第三子前将军赫连昌率军堵塞潼关;再命王买德率游骑越过长安,屯驻青泥。然后,赫连勃勃自己亲统大军为后继,夏军几乎倾巢出动,扔下了他此生最大一次赌局的骰子。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正月,夏军赫连璝部出现在了渭水以北,不断有关中民众前后相继,向夏国投降(因此前发生过亡国的羌人大规模逃亡事件,在下怀疑这些人应以羌、氐等胡人为主,刘裕杀戳后秦宗族大臣的恶果开始显现),此时距离刘裕离开长安才只有一个月。

水来需要土掩,兵来自然还得将挡,负责关中军事的安西司马王镇恶命沈田子出击夏军。沈田子到达渭北后,见夏军势大,不可轻敌,便一面退守刘回堡,一面派人回长安向王镇恶要援兵。

王镇恶多半不知道沈田子曾在背后告过自己的黑状,更不可能知道刘裕曾用钟会与卫瓘典故来指示过沈田子,但他对这员刘裕麾下老资格猛将的桀骜不驯,以及无视自己这个上级领导的恶劣作风,肯定已深有体会。正因如此,王镇恶有心借此机会,压一压沈田子的傲气。

于是,在沈田子告援使者的面前,就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晋朝在关中地区的两位主要负责领导并排就座,其中的王总参谋长当着在座大小干部的面,向旁边的王总秘书长大发感慨,将沈田子狠狠奚落了一番:“刘公把他才十岁大的孩子托付给我们,这是多大的信任啊!我们如果不尽心努力,哪里对得起刘公的信任?假如人人都像沈将军这样,手握重兵,却还不敢一战,敌寇何时才能平定?”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13 14:20:43 +0800 CST  
网友叶落双树之间制作的王买德像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13 14:22:47 +0800 CST  
网友叶落双树之间制作的赫连勃勃像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13 14:26:24 +0800 CST  
关中之崩 中

不管在哪家企业,那些资格老功劳大的资深员工,一般都很难对一位资历浅薄,却突然被提升到自己之上的新业务主管心悦诚服。当脾气本来就很火爆的沈田子,从回来的使节口中得知王镇恶对自己的贬损后,大为不平:你王镇恶算个什么东西?当年我追随刘公南征北战,屡立大功的时候,你还不过是在临澧那种穷乡僻壤的一个芝麻县令。如今不过因为我谦让,使你侥幸成功,刘公便抬举你作个安西司马而已,就真把自己当根葱了!你当刘公果然相信你么?

寻思至此,想起刘裕临行前曾对自己的秘密嘱托,自认为已经领到杀人许可证的沈田子心一横,一股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的冲动已经无法扼止。

不久,一条杀伤力很大的谣言开始在驻守关中的晋军士兵中间悄悄流传:王镇恶野心发作,打算杀光南人,只送刘义真回去,然后占据关中,自立为王!毫无疑问,这条罪名如果坐实,以当时的标准,就算砍光王镇恶九族的脑袋也不算量刑过重了。至少沈田子就是这样看的。

但身为谣言主角的王镇恶,似乎对此事并无察觉,也没作什么防备。相反,他尽管在公开场合伤了沈田子的面子,却仍亲自率军到达北地(今陕西铜川市东),支援前线。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正月十五,元宵嘉节,沈田了假借傅弘之的名义,邀请王镇恶到傅弘之军营议事,然后命自己的族人沈敬仁在席间突起发难,将一代名将王镇恶击杀于中军虎帐之内。

杀掉王镇恶之后,沈田子仍不罢休,本着斩草要除根的原则,乘势冲入王镇恶军营,又处死了王镇恶的四个兄弟和三个堂兄弟,之后才率左右数十人和一堆血淋淋的人头前去向刘义真报告自己根据刘公密令,击杀“反贼”的大功。

这时,沈田子的老搭档傅弘之在震惊之余(另有一说:傅弘之是沈田子的同谋),已先行逃出军营,奔回长安,向刘义真和王修报告了王镇恶被杀的经过。王修立即命长安戒严,所有驻防人员全副武装,登长安城东北面的横门,随机应变。

不多时,自以为有功无罪,因而也没有防备的沈田子回到长安,王修立即将其逮捕,责以擅杀重臣之罪,斩首。

晋军留下来防守关中的这两大王牌,就这样于很短时间内同归于尽。久历战阵,多次以一当十,让无数敌人胆寒的两员良将,终于结束了常胜的经历,由自己人给彻底打垮了!这自然是让赫连勃勃与王买德等人都没预料到的重大利好消息。

不过,与很多文章留给人们的印象不尽相同,驻防关中的晋军尽管经历了这次伤筋动骨的严重内纠,但其防御体系仍未完全崩溃。临危受命的傅弘之率晋军反击,在池阳(今陕西泾阳)大败夏国皇太子赫连璝所率两万夏军,然后乘胜追击至寡妇渡(今甘肃庆阳县北),再次大败夏军,粉碎了夏军的长安的进犯。

这两次胜利,让王买德吹嘘的,要在十天之内擒获刘义真的大话,变成了一个破碎的肥皂泡。习惯于欺软怕硬的赫连勃勃闻听败报,感到晋军仍不可小视,便没立即前来为儿子找回场子,而是又率领他的大军缩回了安定。这说明,即使只是刘裕手下像傅弘之这样的二流将领,只要在局势没有彻底失控的情况下,也能给赫连勃勃制造足够多的障碍。赫连勃勃的能力,其实被很多文章高估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15 20:35:33 +0800 CST  
网友叶落双树之间制作的王镇恶像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16 07:35:08 +0800 CST  
网友叶落双树之间制作的沈田子像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16 07:37:19 +0800 CST  
关中之崩 三

能被后世的文章高估,自然是因为赫连勃勃这位老兄的吉人天相,好运相随,总能在碰到麻烦时遇贵人相助,比如当年在亡命之时得遇没弈于,潦倒之日得遇姚兴。所以用不了几个月,赫连勃勃命中遇上的又一位“贵人”,就要出手相助了,他对赫连勃勃夺取关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绝对高于王买德。

这位“贵人”其实已经出过场了,他的大名叫作刘义真,就是刘裕的次子,那位名义上的关中最高领导。

刘裕是个慈爱的父亲,但慈爱的父亲并不见得就是称职的父亲。可能是由于自己的童年缺少父爱,再加上诸子都生于他四十岁以后,全属于老来得子,故刘裕对他的儿子们宠爱有加,多放纵而少磨练。

此时已身居桂阳县公的这位刘义真小朋友,又是其中比较得宠的一位。他自幼便长得仪容俊秀,伶俐乖巧,非常可人疼,虽然年幼无功,却已经有一大串说出来吓人的显赫官衔,用近世的标准来算,他的职务大致包括五个省军区司令、两个省长、以及西北区军政长官、西北少数民族问题专员等等,已远远高出了刘裕手下战功最显赫的将军。

权力是否一定会带来腐败还有得一说,但权力肯定会带来马屁精。只要有腥味,就不愁没苍蝇。一些善于钻营的同志很快发现,这位官职多得一口气说不完的刘二衙内,是个出手很大方的人,只逗他一乐,就能拿到不少赏赐,真正的低风险高收益。形势明显了:哄刘裕的孩子,是个比跟着刘裕征战更加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很快,有志于这一行当的从业者们,便带着贪婪的欲望和谄媚的笑容,聚满了刘义真的左右。

可惜,美好的愿望在实现之前,往往还要经历挫折。挫折来自关中的实际负责人,刘义真名义上的下属,安西长史王修。

当初刘裕离开长安时,曾亲自牵着刘义真的手,将他递给王修,那情形,与当年刘备白帝托孤颇有几分相似。受此礼遇,王修深感刘裕的知遇之恩,因此他在治理关中之余,也把为人师长,校正小长官的过失,当成了自己不容推脱的责任。所以,他对于刘义真乱花钱,随意赏赐手下的行为,屡次加以制止,从而严重侵犯了刘义真左右群小的利益。

投资是为了回报,对于利欲熏心的马屁精一族更是如此。大家放弃尊严,低声下气地装 ,来哄一个并非自己儿子的小孩子开心,容易么?努力如果不能转化成收益,那还有什么意思?是可忍,墪不可忍?于是群小决定共同努力,搬倒王修这块绊脚石。至于覆巢之下,还会不会有完卵这个问题,已超出群小们的理解范围了。

他们一起偷偷向刘义真进言说:“当初沈田子之所以杀王镇恶,是因为王镇恶要造反,而王修杀害沈田子的原因,是他和王镇恶一样,也想造反!”

刘义真年纪还小,虽然看起来挺聪明伶俐,但也不是什么神童,还没有判断复杂事物的能力。在他看来,自己身边这些玩伴,当然比一脸正经的王长史可亲多了,不信他们,还能信谁?

于是,在夏军败回安定九个月之后,刘义真突然命自己的亲信刘讫动手,诛杀了王修。王修死后,关中人心大乱,再无人能控制局势,新附军民纷纷叛逃,或各自为政,都不再听从长安的号令。刘义真惊慌失措,又做出了符合一个十二岁正常孩子智商与胆略的决定:放弃长安以外的所有据点,将全部兵力缩回来保卫自己。

晋军在关中的局势,至此彻底崩盘,败局已定,再无挽救的可能。

得知关中晋军的一系列自杀行为后,大喜过望的夏主赫连勃勃再次从率军安定出发,不费吹灰之力便进驻长安西北的咸阳,关中与外界的联系终于被切断,长安的晋军真正落入了夏军的罗网之中。赫连勃勃原先靠王买德的谋略没做到的事,刘义真帮他做到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17 15:12:39 +0800 CST  
关中之崩 四

长安的噩耗,也惊动了数千里外的彭城,刘裕恐怕万没想到自己的精心安排,竟演变成如此糟糕的结果。随着关中传来的坏消息接踵而至,尤其是王镇恶、王修相继被杀事件,让他进取北方的计划完全破产,他现在只能考虑赶快把坏事的儿子接回来,连固守关中都不再指望了。

王修被杀的当月,刘裕急命辅国将军蒯恩前往长安,接刘义真回来,又命诸将中较有行政才能的朱龄石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右将军、雍州刺史,代替刘义真镇守关中;朱龄石之弟朱超石至洛阳以西,安抚民众,同时接应朱龄石。朱龄石临行前,刘裕吩咐说:“你到长安之后,让义真马上轻装速发,起码得过了函谷关,才能放慢脚步。根据那里的实际情况,你也可随机应变,如果关中确实已经守不住,那你就和义真一起回来。”

十一月,朱龄石到达长安(显然,夏军到此时也没能真正封死潼关道与武关道),传达刘裕的命令,乐坏了刘义真和他左右那班小人: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危险的鬼地方,不用再面对那些匈奴野蛮人的刀枪,整天担惊受怕了!

不过再仔细一琢磨,刘公的命令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轻装速发,那最近这些日子在这里得到的财物,岂不是大部份都带不走了?怎么办?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于是,王修死后已经没人敢管的小孩刘义真,在左右群小的怂恿下,将坏事干到了底。他不但没有轻装离开,反而乘着离开前放纵左右,对长安城中百姓,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洗劫!一年多前,这支曾让很多百姓寄予厚望的王师,现在完全堕落成了一群土匪、强盗。他们闯入一条条街巷,砸开每家每户的住宅,抢走所有值钱的财物,还有被他们看上的当地百姓的妻女。

等到所有的车辆都塞满了抢来的财物和美女,刘义真终于出发了。一个已经恨透了这群暴徒的当地官员悄悄潜出长安,投奔夏国,向赫连勃勃报告了刘义真的行踪。于是赫连勃勃立即命太子赫连璝率三万大军追击刘义真。

看着刘二衙内如此胡来,心急如焚的将军傅弘之只好搬出刘裕的权威,警告他说:“刘公吩咐我们要轻装急行,您却带着这么多辎重车辆,每天前进不过十里。行动如此缓慢,一旦让匈奴人的追兵赶上,我们如何应战?现在赶快放弃这些东西,骑快马疾驰,还有机会躲过灾难。”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刘裕是此时唯一还能管住这个孩子的人,但这种权威一旦放到几千里之外,效用也就大打折扣了,于是刘义真不听,继续带着珠宝美女,坚定地向着前方的万丈深渊,缓缓前进。

没过多久,赫连璝的追兵赶到,傅弘之和蒯恩两员猛将只好担任断后,且战且退,掩护刘义真逃走。一连几天,交战不断,晋军虽有损失,但仍能坚持,终于行至青泥(刘裕的原意是让他们从潼关道回来,刘义真改走武关道的原因可能是出城后发现潼关已失)。在这个一年多前沈田子的扬威之地,晋军遭到夏军埋兵王买德部与追兵赫连璝部的前后夹击,最终全军覆没。

两员忠勇的将军,傅弘之和蒯恩在奋力拼杀之后,力尽被擒,而后傅弘之宁死不降,并大骂赫连勃勃,被勃勃剥光衣服,裸身于雪地之中,活活冻死,蒯恩也不屈被杀;安西司马毛修之本已突围,他登上一处高岗寻找失散的刘义真,结果让叛变的部下击伤,献给了赫连勃勃,之后投降了夏国。为数众多的晋军死难将士则被赫连勃勃砍下人头,堆成“京观”,用来宣扬夏军的武功!

而那个最该死的人,酿成这次惨剧的小祸首刘义真,却逃脱了。他因为人小个子小,战乱中躲进了一片茂密的草丛,没有被夏军发现。曾为南燕降将的鲜卑人段宏,这时担任刘义真幕下中兵参军,他在大军溃散后单人独马,寻找这位小长官。段宏一边找一边呼唤,终于在草丛里将这个孩子找到,然后背着他,共骑一马,逃回南方。得保性命的刘义真对段宏感慨说:“这次的事确实是我缺少算计,不过大丈夫不经历这样的挫折,怎能知道人生的艰难!”(说说而已,从刘义真后来的表现看,见不到他有多大进步。)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19 13:52:43 +0800 CST  
不赞同中天兄的分析。

我从这话的感觉是,进言或者说敢于进言的应该是南人,而有为沈田子报仇的意愿,很可能是傅弘之、毛德祖等人之一?不然很难解释随便什么人就敢于向挂名最高领导去告状来对付实际最高领导。

所以我认为,这段历史的隐情是,当时留守关中的东晋内部南北矛盾在外敌紧逼的情况下激烈化,南人以怀疑北人王镇恶和王修自立关中除掉了两人,选择的时机是夏军败回安定九个月,关中局势看起来没有太过于恶化的时候。

不然就难以理解这两人死的这么离谱了。而且还有案例可以对比:南燕灭亡后,刘裕为了稳定南燕局势,以南燕降臣中声名卓著的两人为当地一把手,然后就被刘穆之以谋反罪名所杀,个人倾向于这两个事件性质类似。只不过南燕局势稳定住了,而关中之后崩盘了。
-------------------------------------------------------------------
关于傅弘之或毛德祖是杀王修的幕后策划人一说,毫无史料依据,纯粹出自中天兄的想像,而且傅弘之生于今天的陕西南部,并非刘裕的北府嫡系,毛德祖更是北人,五兄弟相携南渡,与王镇恶是同路,且一直跟王镇恶作战,关系亲密。换句话说,这两位也是“北人”或“准北人”,所谓“南人以怀疑北人王镇恶和王修自立关中除掉了两人”的说法完全不适用。

王镇恶与王修是关中人,但并非降人,而且身负重任,与南燕降臣被杀的事例不能类比,当时守齐鲁故地的可是刘穆之。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21 10:33:29 +0800 CST  
实际上,正因为未成年人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做事才会更加缺少深思熟虑,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假如他们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干出多少荒唐以及残暴的事,都不奇怪。

刘义真并非个性有多恶劣,不过一个不懂事的,被宠坏了的孩子。他如何能左右这么多成年人?因为他的权威来自他的父亲。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正常至极,实在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与之后的刘子业、刘昱、萧宝卷、高纬等等一班荒唐暴虐的未成年天子比起来,刘义真够正常了。当然,如果中天兄硬要说关于那些小魔王的历史记载都是虚构的,没有中天兄的想像可靠,那在下也没话好说了。

不过,我们还可以用现今的例子来看。随便翻翻报刊或网络,未成年杀人的新闻,如今是多如牛毛,而且他们杀人往往有一个和成年人杀人大不相同的地方,动机很荒唐,常常是极小的原因。像《3名未成年人为寻刺激将一妇女虐待致死,4少年虐杀妇女只为“好玩” 和享受“杀人乐趣”》这一类的标题,和大洋彼岸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中天兄该不会陌生吧?也不会认为这样的事只是今人才有,古人不会吧?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21 10:58:58 +0800 CST  
至于刘裕后来曾打算立刘义真做太子的事,只能说明他对这个儿子的宠爱。毕竟他曾犯错也是孩子的错,本来就有不负责任的理由(放到今天,十二岁的未成人也不用为自己的任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与成年人慕容宝犯错不可同日而语),在那位慈爱的父亲看来,只要长大,刘义真自然就懂事了。何况他已经对段宏说出了那句很有深度的话,刘裕怎么还可能把自己的儿子看成垃圾?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21 11:08:43 +0800 CST  

楼主:总老师麦加

字数:369613

发表时间:2010-02-23 15: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4 18:21:29 +0800 CST

评论数:689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