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万里—刘裕评传(连载)

关中之崩 五

第二次青泥之战结束了,但晋军的悲剧却还没有结束。接管长安的朱龄石也没有完全遵从刘裕的嘱托,随刘义真一同返回,也许他认为局势还没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还想在关中搏一把。

不过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判断。已被晋军暴行激怒的长安市民,乘着刘义真与晋军主力撤出长安的机会,发动了大规模的暴动,并和城外的夏军取得了联系。兵微将寡的朱龄石部顿时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法招架,只得放火焚烧长安宫殿后,突围向潼关方向逃走,被收复刚刚一年零三个月的长安城再次从汉人政权手中失陷。

但此时潼关守军因为被抽走,已夏军赫连昌部袭占,朱龄石发现东出潼关无望后,移军向北,奔往曹公垒(地处潼关以北,隔黄河与蒲坂相望,是当年曹操讨伐马超时修筑的军营),与守将龙骧将军王敬先会合,已至蒲坂的朱超石得知,也强渡黄河与兄长会师。虽然会师,晋军兵力仍较薄弱,而且已失当地民心,进退维谷。

在另一方,夏国大将赫连昌得到了父皇勃勃派来的大批援军,很快将曹公垒团团围住,并切断垒中的水源,晋军大困。

眼看失败在即,朱龄石对朱超石说:“我们兄弟如果一起战死,该让父母如何伤心,你还是悄悄突围走。只要你能活着回到故乡,我死也瞑目了!”朱超石含泪回答:“人生于世间,那有不死的!我怎么可以在危难的时候,抛下兄长,独自逃生!”

不久,曹公垒被夏军攻破,朱龄石、朱超石、王敬先、以及刘穆之的侄儿右军参军刘钦之等全部被俘,随后都被杀害。

曹公垒的陷落,标志着关中战役的结束,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再无晋军存在。后秦的原国土,以潼关为界,基本被晋、夏两国瓜分(有些网文称刘裕在此次战争损失二十万大军或一无所得的说法并不正确)。但相较而言,南朝所得的不多,而付出的不少,是刘裕掌权以来干得最大一笔亏本生意,尤其是大批名将丧身西北,这是个几乎无法弥补的损失,由此直到南北朝终结,南方再没出现过刘裕北伐时这样豪华有将帅阵容。

在数千里外的彭城,刚刚得到青泥大败,刘义真生死未卜的消息时,刘裕勃然震怒,就像当初听说女婿徐逵之战死时的情形一样,不顾一切地下达动员令,要再次出兵北征。

谢晦也再一次给刘裕的冲动踩了刹车,提醒说:“如今士卒疲惫,各项准备也不充分,最好等时机成熟再战。”

奉常(祭祀官员)郑鲜之,则更加明确地分析了再次出征所要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现在夏虏已占地利,他们如果亲听说是刘公亲自北征,必然以全力把守潼关,以如今已经削弱的兵力,要想一举打破赫连勃勃扼守的潼关,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殿下不攻潼关,只到洛阳,又何必亲征?夏虏虽然得志于关中,但畏惧您的威名,一定不敢越过潼关往东,即使你不去,现有的地方也不会再有危险。您亲征如果无果而终,反而会折损威名,让敌人生出觊觎之心,增加北疆的麻烦。何况我们后方并不稳定,大军出征,隐患重重,也不允许长期曝师于外。当初讨伐司马休之,就有盗匪袭击京郊的盐亭;去年伐秦,又发生徐道期作乱,广州失陷的事。今年江南各地水旱灾频发,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抗税抗差的民众骚乱,士庶均翘首盼望殿下回朝,不愿再打仗,如果又听到北征的消息,难保不发生变乱!”

刘裕很清楚,郑鲜之说的话都是实情,真要北征,决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要不然去年他也不会在刘穆之死后就急忙回来。正好,段宏保护着刘义真也回来了,冲动过去的刘裕只能登上彭城的城楼,远望着西北方向痛哭一番,三次北征的计划随之放弃。

也正如郑鲜之所料,赫连勃勃得到关中已经很满足,并无染指河南的打算,晋(以及后来的刘宋)、夏两国达到新的暂时平衡,此后两国没再发生大的冲突。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21 11:15:21 +0800 CST  
从名义上,当时守齐鲁故地的最高长官可不是刘穆之。

时克燕之问未至,朝廷急征刘裕。裕方议留镇下邳,经营司、雍,会得诏书,乃以韩范为都督八郡军事、燕郡太守,封融为勃海太守,檀韶为琅邪太守;戊申,引兵还。韶,祗之兄也。久之,刘穆之称范、融谋反,皆杀之。


韩范为都督八郡军事、燕郡太守,从职位看,他才是刘裕留下来的齐地政治军事一把手,而刘穆之可不是。
====================================================================
如果说当时齐鲁地区的最高长官,应该是青州刺史羊穆之,不是韩范。而且在历史上,名义和实际经常是脱离的,如果只看名义,那晋朝天下还归司马家管呢。当时刘裕已赶回建康,只要刘穆之留在齐鲁,在那里谁说话最有份量,应该不言而喻吧。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23 08:49:18 +0800 CST  
呵呵,麦加兄的观点放在一个正常的大一统时期是正确的,但是对两晋南北朝这个特殊的乱世可是问题很大的,我可是专门花了不少精力来研究宋齐梁陈四朝政坛的,自信对当时人心态还是有些把握的。


一般来说,类似宗室、外戚、阉宦、母后这些都是寄生于皇权之上的,这些人权势显赫之时,一定是皇权高涨的时候,而我们这是处理皇权从精神到实质都空前低落的南朝。一次又一次的禅让已经把皇权天授的招牌砸的稀烂,世族高门的存在和乱世战争的需要增加的军事统帅的威权导致皇帝手中威福奖惩手段都大大失色。

====================================================================
中天兄好像忘记了一个前提,发生这些事的时候,刘裕还活着呢!这与他死后几个大臣可以合谋杀他儿子的事完全不同。刘裕很重亲情,对异己又很无情,除非那些将领想抛弃他们在南方的家属叛逃或造反,否则谁敢惹刘裕的儿子。

南朝的典签制度是在皇族内部矛盾激化之后才形成的,相当于皇帝将他的手足同胞都软禁起来,但这一情况在刘裕时代并不存在。历史上出身下层的创业皇帝大多很重亲情,骨肉相残总是发生在帝二代以帝N代。

刘裕的安排并不是要让刘义真管事,但管事的人都被杀了,其他人又不敢管,所以才让这个小孩子胡来。这些都是明确记载,来龙去脉很清晰的事,中天兄硬要用自己的凭空想像来驳斥,在下看不出有多大的服力。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23 09:03:58 +0800 CST  
北伐之谜 上

假如我能够穿越千年时空,在义熙十四年的隆冬,走上彭城的城楼,看见那位矗立于寒风中眺望西北,痛哭失声的身影,我将不得不从内心发出一声悲凉的长叹:刘裕老了!

关中失败的惨痛,正如城下那冰冷的泗河水,浇灭了这位精力已逐渐衰竭的五十五岁老汉,那曾经如火焰般熊熊燃烧的进取心。从此以后,刘裕还活着,还将由宋公变成宋王,再变成宋武帝,但那个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已离我们远去……

这次刘裕一生中唯一的重大失败,也给后人留下了两个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一、刘裕发起第二次北伐的主要动机何在?二、假如刘穆之不死,刘裕有统一中国的机会吗?

自从崔浩将刘裕比作晋室的曹操开始,到如今涉及此段历史的多数文章,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大同小异:刘裕为了篡位需要提升威望,所以借北伐立威,并无统一天下的雄心。不过,说得人多就代表正确吗?这个答案果然是无懈可击吗?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宽一点儿,不要只睁着刘裕一个人的事,用相似的历史作一下对比,那么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漏洞很大。

刘裕要取司马家而代之是肯定的,但这和北伐没有必然联系,北伐成功对他建立新朝只是一个有利条件,绝非必要条件。假如刘裕的目的仅仅是一个皇位,那他完全用不着发动这次战争。

在北伐后秦之前,刘裕已经对内平定桓玄与孙恩、卢循之乱,相当于两挽东晋这座危楼于既倒,对外则攻灭了南燕和谯蜀两国,并曾用外交手段就收复十三郡领土。这样的武勋实际上已超过了当年代魏的司马氏祖孙(即使把篡位前司马氏四代老板的战绩加起来,对内也没有可与刘裕相提并论的功勋,平定淮南三叛性质上仅与刘裕摆平刘毅和司马休之差不多,而对外也只灭掉了一个蜀汉)。

再看看刘裕之后,无论是南朝的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或是北朝的高欢、宇文泰、杨坚,论武功均不能望伐秦前的刘裕项背。(尤其是杨坚,这位隋文帝在篡位前根本就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功绩,甚至还不如桓玄,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这一群篡位皇帝中的最成功者。从杨坚的成功,我们可以这样作相反的推想:假如桓玄称帝之后的表现不是那样差,也没有倒大霉遇上刘裕这个煞星的话,楚朝完全可能成为一个正统朝代,堂而皇之地写入二十四史。)

如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既然这么多道行不如他的篡位同行们,都可以顺顺当当地改朝换代,凭什么武功已经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刘裕就还得再灭一个后秦?

另外从刘裕回师后的具体行止,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二。刘裕东归后,他的常驻地仍是指挥北伐的战时大本营彭城,而并非国都建康。他也没有在其北伐成功,声望最高的义熙十四年称帝,而是又等了两年,那时晋军已在关中失利,刘裕的声望已然受损。这些事实也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刘裕回来后并没马上把改朝换代当成第一要务;二、他要称帝,其实已不需要更大威望的支持。总之,刘裕回来肯定是要篡位的,但他并不是为了篡位而回来,就像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一样。

至于说刘裕不想一统天下,就像说某位穷人白手起家,打拼半辈子创立一家公司,目的只是为了当老板,并不想赚钱一样,你信吗?对已经是国家实际元首的刘裕而言,假如能够完成统一,那么最大的受益人,正是刘裕及其子孙,故而仅从利益的角度来说,他也比那些“渴望统一的广大人民群众”更有扫平列国的动力。

虽然在商战中,每一个神智正常的公司经营者(少数别有用心的诈骗犯除外),都是希望盈利的,但并不妨碍年年都有很多家公司亏损以至破产。这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能不能盈利,并不是由公司老板个人的想法甚至能力所决定的,要受到里里外外很多种因素的制约,经营天下者,业务自然更加复杂,但原理与此类似。那么假设上天格外眷顾,让刘裕始终能后顾无忧,放手于北征,他能开创一个统一的王朝吗?

对于这个问题,北魏崔浩也作出了著名的回答:不能。他提出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刘裕不能“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无法巩固他占领的地区;二是由于兵种、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差异,晋军在华北作战将是以短击长,所以刘裕“不能发吴越之兵与官军(北魏军)争夺河北”。

这两条理由有道理吗?都有。但果然无懈可击吗?恐怕不见得。别的不说,就以崔浩服务的北魏帝国为例:当年拓跋珪称王于牛川时,它只是塞外一个落后的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国家,与中原在经济、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较之江东与关中,恐怕只大不小,后来击败后燕,便成功入主发达富庶的河北之地,并且站稳了脚跟,这一成功,难道靠的是“行塞北之教化于燕赵之地”?

当然,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不能简单类比,要研究拓跋珪做到的事刘裕能不能做到,我们不妨仔细审看一下现存的资料,利用一些疑点进行推测,看看刘裕本来打算怎么做?

刘裕对关中人事安排的一大疑点是:他明明不信任王镇恶,手下也并非没有其他将才,为何还将关中防务这样的重任交给此人?最常见的解释,是说王镇恶在灭秦之战中功劳最大,所以这次任命属于论功行赏。

但这种解释,显然会在另一个重要人物身上碰钉子,这便是那位论行政职务还在王镇恶之上的安西长史王修(按两汉至魏晋的习惯,长史为掾属之长,而且后来王镇恶被杀后,王修未经刘裕批准,就能任命毛修之接任安西司马之职,也可见一斑)。

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地位如此重要的王长史,却在《晋书》、《宋书》、《南史》等史籍中都没有传记,我只能确定,他并非出自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这两大政治豪门,而且就在下所看到的史料而言,在他被任命为安西长史之前,这个人就没在史书中露过脸。这就奇怪了,这么一个要名气没名气,要功绩没功绩,要后台没后台的“三无”人员,怎么就能平地一声雷,跃居众多名将谋臣之上?

好在史书在他头次出场时提供了一点线索:“(刘裕)以太尉咨议参军京兆(人)王修为长史”, 京兆,就是晋朝时长安所在的郡名。现在看出来了吧,王修和王镇恶之所以让刘裕选中的共同点在哪儿?提示一下:并非都姓王。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23 09:08:24 +0800 CST  
刘裕强于查士丁尼,起码相当于查士丁尼加贝利撒留的合体。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23 14:26:24 +0800 CST  
北伐之谜 下

值得推敲的另一大疑点是:刘裕为何只给王镇恶、沈田子等人留下一万精兵?不管以哪个标准衡量,要守卫关中故土,一万人太少了。需知关中周边,强敌林立,即使不考虑东北面的北魏与西北面的西秦、北凉等潜在敌国,只要出长安北行不过二百里外,就有赫连勃勃的夏国军队。

参考夏国以前的战争经历,赫连勃勃能够动员的兵力肯定不少于五万,而且多是些机动性极强的凶悍铁骑,如果中途不受阻拦,跑快点的话,他们只用一天时间就可以冲到长安城下观光!难道刘裕对自己的儿子和百战而得的战果就如此漫不经心吗?

另外一条记载,从侧面解答了这个问题。

在王镇恶被杀前,关中晋军内部出现他要杀尽南人,自立为王的流言。尽管这肯定是一条谣言,但一条谣言要能流传开来,它应该具备最起码的潜在可能性,否则骗不了这么多身经百战的老兵。

这条谣言揭示了问题是,怎么杀?且不说王镇恶的武艺是出了名的差劲,就算他是东方不败或者独孤求败投胎,也很难相信他能自己动手,杀掉一万精兵。因此,在此时王镇恶手下的军队中,一定有不属于那一万北府老兵的新军存在,考虑到流言的内容和关中防务的需要,新军的数量上限无法确定,但下限应不少于一万人。

至此,综合这些零散的蛛丝马迹,也许我们已经逐渐走近历史的真相了:

一、就像二十多年前,已故的“总设计师”认识到不能以大陆之教化施于港澳,从而出现了今天的“港人治港”与“澳人治澳”一样,刘裕出台的政策,是以关中人治关中。因此,他才会提拔了功绩、名声都不显赫的关中人王修,而不用有世家背景的谢晦、王弘等人,或与自己相识已久,关系更亲密的南方旧人如张邵、孔靖等。换句话说,刘裕并不打算“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

二、刘裕要进一步北伐,完成一统,打下华北以至塞北,仅凭现有军队,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刘裕实际上已在北方人中着手编组新军,负责人就是在北方民众中拥有巨大号召力的王猛的孙子——安西司马王镇恶。假如不发生后来的一系列变故,刘裕仍是有经营北方打算的,那时他用于征战北方的军队,将不仅仅是“吴越之兵”;

三、结合上两条,崔浩预测正确的是结果,而非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不少迹象来看,崔浩作为一个汉人,可能仍存在对南方政权的认同,他的话不一定完全代表其真实看法)。假如不发生刘穆之逝世和关中变乱的事,那么阻止刘裕统一最大障碍,可能是时间。此时夏和北魏都非国势混乱的将亡之国,刘裕并不具备明朝初年那样速定北方的条件,只有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逐个消灭。但要达成这一目标,起码先得把关中由占领区变成领土和后方基地,同时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军,特别是骑兵部队,这些事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从刘裕离开关中之时,距离他寿终正寝之日,已经只有三年半了!总之,如果一切顺利,刘裕统一天下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非常微小,估计超不过一成;

四、在刘裕手下,既有北方人望,又有大将之才者,唯王镇恶一人。这使得刘裕只要还存有进取北方的念头,他对王镇恶就很难做到“疑人不用”。但在权术硬币的另一面,一个既有能力又有人望,而且不太听话的下属,又是让每个专制君主(刘裕早已是事实君主)夜不能寐的病根所在,再考虑到自身崛起的经历,要让刘裕对王镇恶做到“用人不疑”,也是不可能的!正是这一两难处境,将刘裕在关中的人事安排,逼上了一条危险的钢丝,并且最终因为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五、刘裕计划失败的关键,是王镇恶与王修的被杀。王镇恶被杀,使组建新军的努力告吹;王修被杀,使稳固关中的设想破产。而且这两人,原先都是关中汉人心目中的骄傲,也是刘裕赢得关中人心的关键。然而,仅仅在不到一年间,这两个人就相继被害了,而且还是被与刘裕一样的南方人杀害的,这一事实极大的打击了关中人对南方政权的认同感,而彼此的不信任又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于是北方人大批叛逃,南方人大肆抢劫。晋军与关中百姓的关系,终于由王镇恶入潼关时的鱼水交融,演变成朱龄石出长安时的水火不容!其中的教训,实在值得后人深思。

至此,刘裕原先的一切宏伟设想,皆成泡影,他再无统一中国的可能。他还能做的大事,只剩下了一件……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4-25 11:58:01 +0800 CST  
寄奴曾住 四

综合来说,至少在刘裕生前,他建下的功业仍远远超过他犯下的过失,他的短暂统治,也为南朝的唯一一个盛世打好了基础,他的出现绝对是那个年代大汉民族的幸事与光荣!但最让人叹息的,还是那一言难尽的身后事……

在刘裕之后,南北双方暂时都无力打破已经形成的力量平衡与文化隔阂,中国南北对峙的局面又维持了一百多年。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一同无言地注视着建康的宫阙,看着一个个新主人昂然走进,又黯然退场,就像走马灯上的人偶,继续重复着王朝更替的古老故事。

只是,其中再也没有了刘裕,再也没有那份金戈铁马的壮志凌云。有的,是统治者们越来越多的醉生梦死和风花雪月,还有骨肉相残与尔虞我诈。

正象后来功业盖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告诫他的太子李治所说的话:“取法于上,仅能得其中;取法于中,仅能得其下!”刘裕留给后人的精神与政治遗产,也非常无奈地被后来的多数南朝帝王们,有选择性的部份继承了。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个性中的慷慨豪迈,却学会了刘裕处事时的阴险诡诈;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自奉时的节俭,却学会了刘裕赏赐时的挥霍;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让天下折服的军事天才,却学会了刘裕为后人诟病的用人权术;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对百姓的爱民如子,却学会了刘裕对政敌的翻脸无情;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对敌国外邦的开疆拓土,却学会了刘裕对前朝皇族的赶尽杀绝!

于是,在此后的南朝历史的曲谱上,激昂向上的乐章将越来越弱,终成绝响。“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的壮志凌云渐渐散去,只留下“玉树流光照后庭”的纸醉金迷。

在南北朝这出历史大戏中,南方政权就像一个过气的明星,从曾经的领衔主演,先沦为联合主演,再沦为侧身于历史大潮一旁的配角。南北分界线,由黄河南退至淮河,再退至长江,疆域缩小到不足刘裕时代的一半。

终于,在刘裕逝世一百六十七年之年,继承了北朝衣钵的大隋帝国,出动五十大军,攻入了建康城,金陵王气,黯然收场。

无语,难道我们的民族就不能继承一些好的东西吗?

又是六百一十五年过去,又是一个南北对立的危机时代,刘裕的故乡京口早已改名叫镇江府。一个一生都以收复故土、杀敌报国为目标,却无奈成为一代文豪的六十四岁老人到这里上任。烈士虽已暮年,壮心依旧不已。一天,他在积极备战之余,登上北固亭,想到这里就是曾大举北伐、威震天下的民族英雄刘裕的出生地,一时豪情澎湃,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篇《永遇乐》。

我终于释怀:汉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无数次天翻地覆的磨难与挫折而不灭,即使暂时倒下也会重新站起,不是没有原因的。英雄气吞万里的豪情与业绩从来就没有被人真正遗忘过,哪怕它在统治者那里被视若敝履,暂时抛弃,也会有能代表民族脊梁的人们将它传承下去,华夏终究不会亡!

且看辛稼轩词中,父老的耳口相传: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英雄一世,能长存于民众的口碑之中,足矣!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28 10:17:17 +0800 CST  
即使刘裕的运气再好一点,真的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难逃西晋短命王朝同样的命运。
===================================================================
赞同,英雄终为时势所造,历史大潮是他们不可能真正战胜的。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28 10:22:58 +0800 CST  
男人,就应该有刘裕那样的血性,想赵匡胤的后代,个个都是窝囊废
====================================================================
刘裕确实可以代表华夏男儿的血性,不过,如果比较子孙的话,刘裕子孙的平均素质可还远不如赵匡胤的后代。

千万别那南宋和大晋比,大晋丢不起这人。
还是那句话,大晋到死了还是很多胡国的主子,南宋临死前苦苦哀求要做蒙古人的孙子而不得。
十六国的精彩程度比三国有果汁而无不及?没看出来,诸胡之间大多是一堆乱战,比得是谁更SB一点。
到了南北朝后期北朝实力才开始超过南朝,在十六国时期,明显东晋比北方诸国强的多了。数数北方十六国中有多少对晋称臣,多少被晋所灭就清楚了。
====================================================================
这些话恐怕过份偏激了一点,赵宋面对的外敌,在大多数时候都远比晋朝的外敌强大,辽、金在北方都是一独大,一个小西夏对局势影响不大,蒙古更创造了世界游牧民族无可争议的巅峰,而晋朝时北方大部份时候都是分裂的。既然对手不是一个量级,怎么能简单类比?

仅说个人看法,在八王之乱时,可以说比得是谁更SB一点,但此后在长期且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差一点都迅速被淘汰了,仅以军事水平而言,十六国时代较之三国只有过之,绝无不及。后期出现慕容垂与刘裕之两大兵家顶尖高手的水平,更是三国没有人达到的。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30 21:58:28 +0800 CST  
强弱都是互相转换的。你强大了敌人就被你削弱了,你弱小了敌人自然就趁机发展强大起来了。面对强大的东晋,十六国当然得装孙子。面对弱宋,谁都可以牛B一番,连越南人都可以冲到广西屠城,还有谁在弱宋面前逞强不了的。
慕容垂和刘裕比起十六国前期那些只有更SB,没有最SB的君主自然是强一点,但是说整个三国都没人比得上他俩,那明显只是一家之言了。
====================================================================
晋朝时北方的分裂主要是北方各国与各部族相互钳制的结果,与东晋的作为关系不大,只要淝水之战与刘裕北伐可算部份例外,但这两次成功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方或明或隐的分裂。

一个长一点的朝代要举几个极端的例子有什么难的?例如:石虎时代十几名后赵骑越境,就能吓得东晋全国戒严又怎么说?小小的林邑国(只是今越南南部一小国)也曾攻陷日南郡,屠杀晋朝太守及百姓,迫使该郡剩下的晋朝百姓全成难民,逃离家园,这又怎么算?

至于第二个问题,太主观的东西不好讨论,在下不指望说服谁,只是你的观点也不能要求别人都接受吧?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30 22:51:04 +0800 CST  
什么慕容垂,只能乖乖投降。
====================================================================
在下对这句话感到很意外,朋友真了解那段历史吗?

对上东晋北府军看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能打的你裸奔,打的你国家分裂。
====================================================================
那还要看谁指挥的北府军,如果是高雅之、袁崧这些将军来带,还打不过孙恩。

你以为十六国不想统一?苻坚的前秦面对北方诸国的时候强不强?
====================================================================
高欢、宇文泰这两位厉不厉害?可他们偏偏同生一时,相互钳制住了,不得不都向柔然人装孙子,你真当柔然人有多牛吗(东晋对十六国的情况也有几分与此类似)?假如他们之中少生一人,实现北方一统,不海扁柔然人才叫怪事。

就像李唐王朝初起之时,也曾向突厥称臣,甚至在李世民刚即位时颉利可汗还能打能长安城下。但一统之后的唐朝稍加治理,就不是一回事了,仅仅到贞观三年,就把小颉抓到长安来接受再教育。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30 23:11:20 +0800 CST  
这两位还真都不咋样。一个治军不严居然手下能放跑仇敌,另一个更不要说了,就靠对手治军不严逃的性命。他们俩向柔然装孙子太正常了。柔然被突厥收拾了他俩的后代继续给突厥当孙子。
曹操和刘备孙权掐的够凶吧,咋不用向乌桓鲜卑装孙子?反倒是乌桓鲜卑给曹操当孙子呢?可以看出三国和南北朝的水平谁高谁低了吧。
====================================================================
这位朋友能客观一点吗?是不是就喜欢以极端事例说事?

如果用你的逻辑,那我同样也可以说:三国这几位还真不怎么样,就说目前最受推崇曹公吧,连受降如受敌的道理都不懂,还在人家地盘上泡人家的妞,结果让人家打的大败,连自己儿子和心腹爱将的命都赔了出去(宛城之战);中敌人的埋伏,靠敌人不认识自己才侥幸逃命(濮阳之战)(这比宇文泰的逃脱如何?);治下不严,自己跑去打徐州的时候,大部下留守部下合伙把他卖了,让他差点变成黑户(这比高欢的治军不严如何?)……

三国时很弱小的乌桓在曹操之前就臣服于袁绍,能和南北朝中后期已经统一塞北的柔然相比吗?太过于偷换概念了吧?以今天世界头号强国老美来说,如今天下无敌,但二百年前它算哪根葱?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31 00:47:03 +0800 CST  
附:刘裕年表

晋兴宁元年 363年 0岁 三月,刘裕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因生母赵安宗难产死,为生父刘翘抛弃,后由从母收养,得小名“寄奴”。

晋太和三年 368年 5岁 刘裕二弟刘道怜诞生,生母为刘裕继母萧文寿。

晋太和五年 370年 7岁 刘裕三弟刘道规诞生,生母萧文寿。

晋太元二年 377年 14岁 谢玄创建北府军。

晋太元八年 383年 20岁 淝水之战。刘裕先已娶妻臧爱亲,本年生下长女刘兴弟(存疑)。

晋太元九年 384年 21岁 正月,后燕建国。三月,后秦建国。

晋太元十一年 386年 23岁 正月,北魏建国。

晋太元十八年 393年 30岁 十二月,后秦姚兴即位。

晋太元二十一年 396年 33岁 后燕主慕容垂死,北魏随后用一年多时间攻取河北,接替后燕,成为北方首强。九月,晋孝武帝被弑,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实权为孝武帝弟司马道子掌握。

晋隆安元年 397年 34岁 四月,第一次昌道内战,司马道子被迫向昌明党首领王恭屈服,杀心腹王国宝。

晋隆安二年 398年 35岁 正月,慕容德建南燕。九月,第二次昌道内战,司马道子子司马元显设计,使北府军主将刘牢之叛杀王恭。安抚殷仲堪、桓玄、杨佺期三人。

晋隆安三年 399年 36岁 四月,司马元显夺父司马道子权,成为东晋朝廷实际第一人。十月,司马元显征发江东免奴为客者从军,号称“乐属”,大失人心。随后孙恩起义,席卷江东八郡,东晋以谢琰、刘牢之统军讨伐。十二月,刘裕在吴郡郊外“以一击千”,一举成名,孙恩败逃舟山群岛。江州刺史桓玄击破老盟友荆州刺史殷仲堪和雍州刺史杨佺期,成为东晋最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晋隆安四年 400年 37岁 五月,孙恩再次登陆,于会稽大败晋军,斩名将谢琰。十一月,再败晋军高雅之部于余姚,诏命刘牢之出兵讨伐,孙恩撤回舟山群岛。刘牢之遂命刘裕驻防句章,袁崧驻防沪渎,自守上虞,防备孙恩。

晋隆安五年 401年 38岁 二月,孙恩第三次登陆,在句章被刘裕击败,逃回海岛。三月,孙恩第四次登陆,攻海盐再次被刘裕击败后,转攻沪渎。五月,孙恩大败晋军,斩晋将袁崧,攻入长江。六月,孙恩欲夺京口,端北府军的老家,刘裕急速北上救援,大败孙恩于蒜山。孙恩受挫后重以水路进军,连败司马元显,进逼建康,但因晋军刘牢之部与司马尚之部到达,孙恩撤出长江,克广陵,北取郁洲,再败晋军高雅之部。八月,司马元显提拔刘裕为建武将军,讨伐孙恩。从八月至十一月间,刘裕先后在郁洲、沪渎、海盐三战三胜,孙恩数万精锐尽失,再次逃回海岛,从此一蹶不振。是岁,因战乱,扬州大饥。

晋元兴元年、隆安六年、大亨元年 402年 39岁 正月,司马元显出兵讨伐桓玄,但不敢进军。二月,桓玄挥军东下,于历阳击败司马尚之。三月,刘牢之率北府全军叛降桓玄,桓玄军攻入建康,尽诛司马道子父子及其一党。刘牢之欲反桓玄,刘裕反对,与何无忌一道辞去军职回京口隐居。刘牢之再次反叛后众叛亲离,自缢于新洲,北府在职诸将多遭清洗。孙恩第五次登陆失败,投水自尽,余众推卢循为首。五月,桓玄起用刘裕,让其讨伐卢循。

晋大亨二年、楚永始元年 403年 40岁 二月至八月,刘裕连破卢循,将其驱赶出海。九月,桓玄受封楚王,加九锡。十二月,桓玄篡夺晋位,改国号“楚”。
楚永始二年、晋隆安八年 404年 41岁 二月,刘裕与刘毅等在京口与广陵等地起兵反楚,刘穆之开始追随刘裕。刘裕于罗落桥、覆舟山等地连败楚军,收复建康,桓玄西逃荆州,途中自写《起居注》。四月,刘毅、何无忌、刘道规三将败楚军于桑落洲,五月,再败桓玄于峥嵘洲。桓玄在出逃中,被杀于枚回洲。闰五月,桓振败何无忌,重夺荆州。六月,卢循攻陷广州,割据岭南。

晋义熙元年 405年 42岁 正月,刘毅击败桓振,夺取荆州。二月,巴蜀兵变,谯蜀建国。七月,刘裕对后秦展开外交攻势,姚兴割十三郡土地还晋。九月,慕容超在南燕即位。

晋义熙二年 406年 43岁 刘裕长子刘义符诞生。

晋义熙三年 407年 44岁 六月,后秦大将刘勃勃反叛,建立夏国。八月,刘裕命刘敬宣伐谯蜀。十二月,刘裕政治盟友司徒王谧去世。刘裕次子刘义真,三子刘义隆诞生。

晋义熙四年 408年 45岁 正月,刘毅等欲排挤刘裕为刘穆之识,刘裕入朝担任宰臣。刘裕正妻臧爱亲去世。七月,刘敬宣伐蜀失利。

晋义熙五年 409年 46岁 二月,南燕入侵晋朝北境。三月,刘裕决定反击,四月亲率大军北上,六月翻越大岘山,大破燕军主力于临朐,包围南燕都城广固。

晋义熙六年 410年 47岁 正月,卢循、徐道覆从广州出兵北伐。二月,刘裕攻克广固,灭亡南燕。三月,徐道覆大败晋军于豫章,晋将何无忌阵亡。四月,刘裕率数十人赶回建康。五月,卢循、徐道覆全歼刘毅部晋军于桑落洲,攻抵建康近郊,对建康发动数次进,但都被刘卢裕挫败。七月,卢、徐粮尽退兵,刘裕出兵追赶,并命孙处、沈田子等从海路奇袭广州。同月,刘道规击破桓谦、荀林。十月,刘道规大败徐道覆于豫章口。十一月,孙处、沈田子攻克广州。十二月,刘裕相继大败卢循、徐道覆于雷池、左里,卢、徐主力尽失,南逃。

晋义熙七年 411年 48岁 二月,徐道覆败死始兴。六月,卢循在交州战败自杀,孙恩、卢循之乱结束。

晋义熙八年 412年 49岁 四月,刘道规因病解职,刘毅就任荆州刺史。闰六月,刘道规病逝。九月,刘裕诛杀刘毅弟刘藩,及刘毅同党谢混等人,出兵讨伐刘毅。十月,王镇恶奇袭江陵成功,刘毅自杀。十一月,刘裕到达荆州,命朱龄石讨伐谯蜀。

晋义熙九年 413年 50岁 二月,刘裕回到建康,诛杀诸葛长民。三月,刘裕开始“义熙土断”。夏主刘勃勃改姓赫连。七月,朱龄石克成都,灭谯蜀。

晋义熙十年 414年 51岁 三月,司马文思案发生。

晋义熙十一年 415年 52岁 二月,刘裕以司马文思案为借口,讨伐司马休之,司马休之与鲁宗之联手反抗。三月,胡籓在江陵击败休之与宗之联军。四月,平定荆、雍二州。

晋义熙十二年 416年 53岁 二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后秦内乱,周边夏国、西秦、仇池均出兵进犯。八月,刘裕大举北伐后秦。九月,王仲德轻取滑台,引发北魏与晋朝的争执。十月,晋军攻克洛阳。十一月,刘裕命王弘回建康,请赐九锡。十二月,后秦姚懿自立为帝,随即失败。

晋义熙十三年 417年 54岁 正月,后秦姚恢叛乱被秦将姚绍平定。二月,王镇恶等进攻潼关。三月,王镇恶等在潼关击败姚绍。王镇恶弘农募粮。四月,却月阵之战,刘裕大破北魏军。三月至八月间,晋秦两军在潼关附近展开多次争夺战,秦军屡败,八月,姚绍病逝。姚泓统军亲征,被晋将沈田子大败于青泥。王镇恶出兵奇袭长安,大败秦军于渭桥,姚泓出降,后秦灭亡。九月,刘裕到达长安,大会文武于未央宫。十一月,刘穆之病逝。十二月,刘裕留次子刘义真并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守关中,自己南还彭城。

晋义熙十四年 418年 55岁 正月,夏军进犯关中,晋将沈田子谋杀王镇恶,随后又被王修诛杀。晋将傅弘之败夏军于池阳、寡妇渡,夏军撤退。六月,刘裕受九锡,进封宋公。十月,刘义真谋杀王修,关中大乱,晋军收缩至长安,周边尽失。十一月,朱龄石至长安接替刘义真,刘义真率军在回师途中被夏军全歼于青泥,仅由段宏所救,两人逃回。朱龄石东归,与弟朱超石等全军覆没于曹公垒。十二月,刘裕杀安帝司马德宗,立司马德文为帝。

晋元熙元年 419年 56岁 七月,刘裕接受宋王封爵。

晋元熙二年、宋永初元年 420年 57岁 六月,恭帝司马德文禅位,刘裕称帝,刘宋王朝建立。

宋永初二年 421年 58岁 九月,刘裕杀废帝司马德文。

宋永初三年 422年 59岁 五月,刘裕病逝,七月,葬于初宁陵。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31 11:14:15 +0800 CST  
经过严重超时之后,刘裕评传竟然还是写完了,感觉有几分轻松,也有几分失落。连载一年半来,虽然有些章节写得还算马虎,但也有很多章节只能算滥竽充数,读之倍感汗颜。在此感谢那些一直支持在下的朋友们,感谢你们的错爱,感谢你们能够忍受在下的蜗牛速度,谢谢!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31 11:25:25 +0800 CST  
中原处于分裂状态的时候,对周围异族基本上是吃亏的。英明如李世民,在没统一前也得对突厥称臣。只有三国是一个例外,总不能解释成三国时中原人运气特别好,一直好了一百多年吧。
====================================================================
例哪门子的外啊?春秋时齐桓公就北破山戎、孤竹等国,战国时的秦、赵两国都把胡人看作是最好欺负的开疆拓土对象,五代前期李存勗把辽 耶律阿保机打得裸奔,这许许多多的事例你一句话就想抹杀了?

就像中国有强盛时也有弱小时一样,周边民族的实力当然同样有时强有时弱,你却硬要无视这种区别,谈何客观?

你会挑骨头,以为别人不会吗?还是请先解释一下曹公哪一大堆无能的表现吧。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31 14:12:16 +0800 CST  
别扯淡了,战国时面积最大的楚国原来就是蛮夷,一度连河南都占了。东周的开始就是因为镐京被野蛮人占领了。
李存勗?这根本就是沙坨人,本身就是异族占便宜的明证。再说,李存勗没死多久后唐就被契丹灭了。
这和汉末三国到西晋前期一百多年始终压制异族能比?
====================================================================
首先,知道礼貌用词吗?

楚人可是汉人的主要来源之一,汉朝建立者刘邦、他的对头项羽都是楚人,如果你连楚人都要当异族开除出去,汉人的历史还剩多少?
就算楚人是蛮夷,那楚终为秦灭又怎么说?灭楚时秦还没统一北方呢。

秦国从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到秦朝灭亡(前206)就一直在压制异族,时间长达417年,而且这大部份时候它都只是中国的一部份,能不能比?

李存勗的后唐政权在结构上与唐政权无任何区别,各级官员和军队成员也绝大部份是汉人,沙陀人作一个独立民族的文化属性已经消失,完全可以算个汉人政权,否则你连唐朝都可以算胡人政权。但辽还是个明显的胡人政权。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31 15:09:22 +0800 CST  
没错,清朝皇帝们四书五经确实读的更熟,但他们从没有融入汉人。他们强迫汉人留猪尾巴头;他们在各地兴建满城,禁止汉人进入;他们在军队中将汉人与旗人分开,各有不同的装备,用八旗来监视绿营;他们八旗子弟变成一个特权阶层接受供养;禁止满汉通婚;在官员编制中规定了必须有多少满大臣,而且只有满大臣可以称奴才,汉大臣必须称臣等等。这些才是关键,它决定了清朝始终是个胡人政权。

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不存在类似的民族歧视条款,制度等同于唐制,统治者也将本身认同于汉人,称辽国为胡虏,沙陀人的民族特征已经消失,满族可是直到今天仍继续存在。这些根本性的差别,朋友又要无视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5-31 16:28:06 +0800 CST  
@宇文青霜 2011-08-16 20:13:14
先占坑…看过一点《边荒传说》,期待刘裕和拓跋珪的对决
本贴发自掌中天涯Android客户端
-----------------------------
那你要失望了,刘裕和拓跋珪从来没有对决过。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8-18 22:19:20 +0800 CST  
@优雅的痞子25308 2011-08-24 23:44:15
这一点发表一下个人意见,高祖对战略大方向的把握是超级牛人,光武实有不及。
即便老毛,在其晚年,已经经历了大半生波诡云谲的军政斗争后也曾感叹:刘邦在封建帝王中是比较厉害的一个。

-----------------------------
捧假了吧?
当初,仅仅因为郦食其的一番忽悠,就下令封六国后人为王。连后世大字不识一个的石勒,都立即听出这是“失天下之谬论”,要不是张良拦得快,西汉可能就没有了。战略大方向的超级牛人就是这样?
你要夸他,也应该说他知道自己水平有限,所以不固执己见,勇于改正错误,而不是什么水平超高。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8-26 08:32:17 +0800 CST  
@渭川和风 2011-08-24 01:22:14
刘裕当了皇帝后在宫中还建有农舍;里面放着农具;时不时的去劳动;他儿子文帝看了后不以为然的说;真是一个田舍老;没过多久这个好儿子就自毁了长城杀了檀道济;江山也葬送了;
-----------------------------
这位朋友记错了,看不起刘裕俭朴的,是他的孙子孝武帝刘骏,不是文帝刘义隆。文帝在刘裕的后人中,算是最过得去的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08-26 08:35:18 +0800 CST  

楼主:总老师麦加

字数:369613

发表时间:2010-02-23 15: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4 18:21:29 +0800 CST

评论数:689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