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未解之谜全解——讲述不一样的历史真相

16、神农氏(下)
虽然这种工具的发明被众多史学家誉为“惊天地泣鬼神”一样的大事,是农业史的一个里程碑。
“又一个里程碑…”大眼睛的小男孩用下巴磕着桌面,很不屑的说。
不过它出现的时候确是一件很普通很理所应当的事情,顺其自然而已。
这些人种出的粮食很多,自己够吃还养活了一大家子。所以家族的人都学他们种麦子的办法,这个部落在“种粮食”这件事上做的比临近部落好得多,他的首领也被人们尊称为——神农。
神农也许就是最初使用耒耜的那个人,也有可能不是,这一点现在已经说不清了。说不清的,先不说,我们只讲说得清的事情。
总之这个部落很厉害,结束了原始社会一个饥荒的时代。由于它以农业闻名,首领为神农,所以周围部落也这样称呼他们——神农氏。
这是天灾人祸后的一个时期,战争相对较少。地广人稀人们彼此难得见上一面,想打一次架很不容易。战争少,因为战争死的人也少。老虎不在了,猴子称大王,此时此刻,死神二当家隆重登场。
死神二当家就是生老病死之中的,病。
先病后死几乎是这个时候祖先大人的常态,偶尔有个疟疾啥的传染病,一死就死一村人。在经历过死的教训后,祖先大人决定长点教训,总结经验,战胜这些疾病。
生活经验最多的就是,皮肤划破了,弄几片叶子附在上面可以止血。后来发现把叶子弄烂了更能止血,所以用石头砸也行,用嘴巴嚼也行,把叶片弄成叶糊糊涂在伤口上更管用。
但并不是每种植物叶片都管用,祖先大人不断尝试,只用管用的叶片,所以外科门诊有了。
祖先大人再接再厉,偶尔有人头痛脑热食物中毒,就把叶糊糊喝掉,从内部“附着”,搞一个“内部外科”。
内部外科也就是内科啦。
虽然祖先大人不断尝试,可是每次生病死的人还是很多。祖先大人意识到,疾病并不是一个可以一次干掉的敌人,它的生命力甚至比自己还要漫长,害过自己害孩子,害过孩子害孙子。祖先大人发现这不是一次三分绝杀(虽然他并不知道三分绝杀啥意思),而是一场长期抗战。也有另外一些原因,老婆孩子被疾病给干掉了,祖先大人泪流满面,决心报仇,就漫山遍野的找草药,给得同样疾病的人治病。
为了验证草药是否管用,祖先大人不惜自己得病,然后用草药治病。
这种以身试药的做法非常有成效,神农氏的药品库空前丰富。这种情况下,很多被折磨半死不活的病人转眼间就可以活蹦乱跳。病人(包括病人的家人)对这次重获新生,非常感激,感激之余,歌功颂德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神话诞生的征兆。
果不其然,神话诞生了。传说神农氏这些以身试药的人,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由于这些人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这种药草对于人体哪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的知道了。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07 21:32:22 +0800 CST  
17、炎帝和英雄时代(上)

可是,以身试药,始终是一件壮烈的事情。神农氏这些人大多因食用“断肠草”不治而亡。
“断肠草”是一种说法,可能是假的,被毒死确是真的。
神农氏采药的地方,其中一个叫,神农架,这也算神农部落留我们的纪念吧,缅怀一下。
神农大部落里面有一个姜姓小部落。
姜姓部落的族人开垦荒地时,眼前是一幅生动的景象。杂草丛里不但有青草还有老草,枯藤老树昏鸦,成年累月的积攒在那里,扯又扯不动,拉又拉不断,好不容易咬掉几根草叶很快堆满在身后,没地方放。
怎么办?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请万能先生登场。
万能先生就是——火,一把火烧了吧。
于是乎,一片星火燎原的景象出现了,野地里的东西被烧得一干二净,变成了良田。烧剩下的草木灰还做绿色化肥,这种农田打出的粮食特别多,祖先大人很高兴,就非常“火”这种东西。因为喜欢所以经常用火,因为经常用火所以对火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吃东西用火烤,天冷了烤火,种地用火烧,打仗时候把火把一个劲的往对方阵地扔。
火对于祖先大人几乎是万能的。
由于姜姓部落把火运用的炉火纯青,打粮食特多,族人密密麻麻还特别能干架(火攻),这个部落的首领被左邻右舍尊称为——炎帝,部落也被称为“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特别能打粮食特别能打仗,很快成为大神农部落的首领。大部落的首领,也就是部落联盟首领。
炎帝部落繁衍很多代,历经几百年,传了很多代首领,最后一位叫姜榆罔,这位就是赫赫有名的炎帝大人。我们后来听到的关于炎帝的传说,大多是这位姜榆罔先生的故事,我们就把他称呼为炎帝大人吧。
这次和之前不一样,“炎帝”指的并非炎帝部落的事情,而是姜榆罔先生一个人的故事。这是第一次把故事准确推断到个人身上,要知道,之前的传说多描述整个氏族(部落),我们并不知道具体某个人做了啥,只知道一个部落做了啥。
从炎帝开始,我们不在讲述氏族的故事,而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文献资料可精确推到个人的时代,
也就是,英雄时代。
如果对比一下的话,之前可以说是,神话时代吧。
这里说一下神话和英雄的区别。
神话我们之前提到过,是由感激之情产生,由崇拜之情(个人崇拜)放大所孵育出来的故事。这种故事里的人物,并不真实。神话人物,并不能真和神话里所讲的一样,创造万物。可以创造万物的,是神明,如泰山之神,河水(黄河)之神,天皇、地皇。神话人物,产生于生活,这些人物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是神明。
英雄,是关于人的故事。人的故事里,有爱、有恨、有情、有仇,人的故事里,充满了人性和智慧。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08 12:31:44 +0800 CST  
17、炎帝和英雄时代(下)

这个世界上,没有神明,只有英雄。
神话,讲的是神明的故事。我们并不是神明,但我们可以做英雄。而我们这次要讲的,是英雄的故事。
在神农氏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他的族人不断开枝散叶,遍布黄河流域。作为直系氏族,姜姓部落生活在渭水上游清姜河附近。
姜姓部落在首领炎帝大人的带领下,在这里很愉快的发展,有了很多儿女氏族,儿女氏族也形成很多小部落。原来地方不够住了,小部落就向外发展,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这个时候,由于炎帝部落本身就是一个部落联盟,非常强大,四周小不点部落非常服气,马上加入进来。
这对于这些小部落来说,也算是个愉快的体验。一方面可以不被炎帝打,另一方面也可以不被炎帝以外的部落打。不管怎么样,有把保护伞还是不错的。这些小部落的首领就成了炎帝营帐中的臣子。
当然,不是所有部落都这样。由于屈居人下的滋味并不好受,做臣子不如做首领,加上自身有点实力,也有不服气的部落。炎帝大人很干脆,一火把就扔过去了,不服就打服为止!废话那么多干啥!
炎帝大人本来是讲理的,最起码文的不行再来武的。现在产生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有缘由的。
强大的日子过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习惯别人的臣服,习惯了打败别人,习惯了不被制约。
不受制约,就会傲慢,傲慢,做事就会轻浮,对别的部落就很不客气,就会失去人心。这一点最终导致了炎帝部落后来的那场战败。
现成的教训也是有的,炎帝部落很快碰到了硬骨头。在一次被打的落花流水后,炎帝大人很头痛。此时的炎帝就是姜榆罔先生,也是最后一位做部落联盟首领的炎帝。
硬骨头,就是黄帝大人。这是一位大有来头的人,后来的人气高出了炎帝大人。
黄帝大人属于轩辕氏,这个氏族围着有熊这个地方活动(建都),也有叫他有熊氏的。他们生活在姬水,大多数人是姓姬。
姬是一个很厉害的姓氏,后来百家姓大多源自于它,轩辕氏作为我们的共同始祖实在是名副其实。
这个姓氏比较厉害的后人有,姬昌啦姬发啦。
为了找姬水这个地方我翻看下地图,姬水河在宝鸡市北边。而清姜河在宝鸡市南边,渭河流经宝鸡市。也就是说,轩辕氏和姜氏部落就隔着宝鸡市隔着渭河。
轩辕氏也是神农氏的一支,最早的时候和姜氏祖先还是兄弟俩,这俩部落也算同宗同祖。轩辕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一个部落联盟。这是一个比较有实力的部落集团,他的地盘和炎帝部落碰上了,而且擦出了火花。
亲戚关系太远了,在土地和粮食面前,该抢还是要抢的。
两强相遇,战争不可避免。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08 21:32:33 +0800 CST  
18、阪泉之战(上)

现在说一下双方的实力。
首先是老牌老大,炎帝部落。
由于身居渭河南岸,农业发达粮大气粗,加上擅长使用火攻,从来都是他打人家没有人家来打他的。炎帝先生准备一口气把不知从哪个旮旯角蹦出来的轩辕部落踩死,就像以前踩死别的部落一样。
炎帝确实有点骄傲。
然后是后起之秀,轩辕部落。
轩辕氏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虽然人口稀少可是由于成天和老虎野熊打架,族人身材比较彪悍身手不凡。而且从首都名字“有熊”来看,这个地方晚上经常有野熊出没。他下属部落的图腾有罴、狼、豹、貙、虎、雕、鶡、鹰、鸢,从图腾就能看出,这是一群性情彪悍的人。
一群大老粗,这大概是炎帝部落对他们的第一印象。
不过这里有一个因素对炎帝部落非常不利,这一点在之前提到过,就是失去人心。炎帝部落欺压左邻右舍习惯了,人们大多跑到轩辕氏那里去了。
这些部落到轩辕氏那里可不是白吃肉的(轩辕氏打的粮食少),他们为轩辕氏出谋划策,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有情报的出情报。
技术指的是,怎样种地怎样多打粮食怎样用火怎样盖茅草屋怎样做陶器。
由于这些小部落长期和炎帝朝夕相处,炎帝部落一日三餐早出晚归闲来无事喜欢用什么样的牙签,都被他们絮叨的一清二楚。这些也让轩辕氏首领黄帝大人羡慕不已,当听到使用火的情景时,黄帝大人也惊恐万分。
轩辕氏虽然也照着炎帝的办法种粮食,不过水准上还是落后许多。赶超总是需要点时间的。
由于轩辕氏长期从属炎帝,这次准备和地处平原的老大哥干一架,他们知道这事不容易,相对来说低调的多,只是埋头苦干,励精图治。
火花摩擦的差不多了,热身运动结束,开打吧。
炎帝和黄帝在阪泉这个地方干上了。由于参战的两个部落都很有实力,战争的规模也颇为壮观。
在调动人力方面,黄帝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归服的部落把火攻描绘的很生动),不仅调动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联合了其他部落作为盟军。亲临现场的史官还把看到的各个小部落的图腾记录下来,熊、罴、豹、貙、虎啥的一应俱全。当然这在文献中很自然的变成一堆野兽跟着黄帝大人打仗的故事。
史官没有说炎帝调动了多少人,直接就说他俩开打了。没有说,就是没有特别耀眼的从属部落。就是说,炎帝,是以自身部落为主力。
原因古书上也没有说,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推测一下的。
主要有两方面。
一个是之前提到的,失去人心。
另一个是,炎帝部落地处平原,接壤部落多,矛盾多,打仗相当的频繁,后来韩国魏国就很为这个问题头痛,并最终成为首批被大秦吃掉的肥肉。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09 12:24:14 +0800 CST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09 18:28:24 +0800 CST  
18、阪泉之战(下)

有战事的时候动员所有臣服部落,一次可以,可是二次三次呢?你不出钱不出力就凭一句话让我们饿着肚子跟你打仗?保卫部落联盟?你拿我开涮啊!我出事了你咋不来替我打仗!?虽然你是大哥但做事要地道我才认你做大哥!
炎帝部落对臣服部落大多是一个只索取不付出的过程。部落之间,追求的也不过是有来有往而已。炎帝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对从属部落的支援不报啥希望。
炎帝部落率先发起了进攻,兵围轩辕城。对炎帝来说,可能存在的隐患是一定要除去的,防患于未然。
攻城之前,还是老办法,先放出冬天里的一把火。于是,轩辕城外顿时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黄帝大人初战失利。之后,炎帝大人每次进攻都走这个套路。这不能怨他没有新招,从祖上开始炎帝部落就喜欢用这套战法,屡试不爽。
直到遇到了黄帝。
同一个路数用多了,就不管用了。黄帝大人在多次吃亏后,组织手下应龙引河水把火给灭了。轩辕氏顿时士气大振,炎帝不是不可战胜的,紧接就冲上去和炎帝干了起来。
大规模战役一共打了三次,厮杀的非常激烈。战争历经三年,黄帝最后打败了炎帝,把炎帝像赶羊一样赶到阪泉河谷。
黄帝大人把各个部落一字排开,猛晃自己图腾大旗(星斗七旗战法),吓唬躲在营帐中瑟瑟发抖的炎帝先生。
黄帝部落在三年实战中越战越强,对战争这种工具的把握越来越熟练。炎帝大人只好转攻为守,用崖头(地名)作屏障,在营帐沉思。先想想办法再打,炎帝报仇等等再说。
炎帝大人觉得黄帝大人每天让部落摇旗叫骂这件事很有意思,你骂吧,骂破大天我也不出去!
你不出来,我就进去!黄帝大人率兵突然出现在炎帝营帐旁边,把炎帝活捉了。
扯着大旗叫骂只是吸引注意力的幌子,带兵找小路偷袭才是我的目的!
这时候,史书上说的很简单,炎帝大人和黄帝大人结成拜把兄弟,共建美好家园。
我觉得吧,这其中是有蹊跷的。人们对政治对手的打击向来不留情面斩草除根,这点在部落时代尤甚。被征服的部落一般都被分配一个统一的工作——奴隶。
那为什么黄帝大人没有干掉炎帝大人。
黄帝大人没有干掉炎帝大人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不能干掉。
要知道,炎帝大人可是单枪匹马和黄帝联盟打了三年,打了个天翻地覆,两方都被折腾的半死不活。炎帝大人的先进武器,火攻,粮食和众多军队对黄帝大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的黄帝部落已经从山林移居到农耕地带,迫切需要这些知识。
另一方面,炎帝大人在自己部落还是很有威望的。一个不受族人拥护的首领是不可能率领一个部落和黄帝打上三年的。
对于炎帝部落来说,炎帝做了奴隶,我们就没人了吗?选出个首领我们接着打,我们地大物博不怕磕!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09 21:37:09 +0800 CST  
19、部落联盟首领(上)

当初不跟从炎帝作战的部落,大多是炎帝氏族的亲戚。
我们觉得炎帝做的不地道所以不跟从,可那毕竟也是俺首领,你这么把他砍了,我面子往哪儿搁!?要砍也是我砍啊对不对!家务事不容外族插手!
于是这批部队集结在黄帝部落跟前。
炎帝和黄帝打架,持观望态度的部落大有人在。他们妄图趁火打劫渔翁得利。炎帝被擒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不管平时承不承认他的领袖地位、现在都认为他是首领。首领被擒我要报仇!
此时的黄帝已经打了四年仗,非常疲惫。对于这批部落来说,不抢一把就是对不起自己。
“这就和地上有一毛钱不捡起来对不起自己一样,”课堂上,大眼睛的小男孩很认真的说。
“你也就那点出息。”大眼睛的小女孩很不屑的看他一眼。
这批部队也围在了黄帝跟前。
还没有完。
炎帝部落战败对于农耕部落的震慑非常大,这种震慑的意思是说,黄帝部落将成为自己强大的对手,而且是一个企图吞并自己的对手。出于自卫,他们不能无动于衷。所以很积极的出动了军队。
于是,黄帝大人很快看到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表情丰富服装各异的异族人。黄帝大人怒火冲天,炎帝我都灭了还怕你们不成!于是——他给炎帝松绑,倒杯茶给他压压惊,喝了交杯酒结成兄弟联盟。
炎帝大人走出营帐对着大家挥了挥手,兄弟们辛苦了我没事你们都回去吧。
事件就这么解决了,皆大欢喜,各个部落都很满意。
炎帝大人很满意,满意了很长时间,直到他死去。
就是说,炎帝先生一生都臣服在黄帝先生营帐之下。
是这样的吗。
是的。
这是事实,但是这里面的东西不只这些。我们用后来一个事实对比一下,好推出隐藏在背后的秘密。
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六国臣服了。臣服了十五年,就起兵灭了秦国。
黄帝大人成为了新的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部落并没有很快灭亡。黄帝和秦始皇,各自做出了一些不同的举措,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为了辨析这些秘密,我们先来看下炎帝。
炎帝大人失败后,内心是复杂的。几年来自己竭尽全力都没有战胜黄帝,最后落败。一个人从感情上,是不会接受失败的。
我本以为被擒后会成为黄帝的奴隶,就像其它族人一样。没想到黄帝先生竟然放我回来,而被黄帝俘虏的族人也受到了礼遇,分到了田地,一部分还重返家园。这些事是战争期间我所不知道的。
战争期间黄帝先生还没有傻到把俘虏放回去补充敌人有生力量的份上。
此时的炎帝视野里,充斥着破败的稻草屋、孤寡老人、伤残、疾病,满目苍夷。不断有嚎哭声传到他的耳中。炎帝内心在犹豫,是不是要继续和黄帝战斗…内心的纠结并不影响部落恢复的速度。战争后,几年之间,炎帝部落重新焕发了生机。
炎帝大人还在犹豫。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0 12:31:21 +0800 CST  
19、部落联盟首领(下)

如果我再来一次,是不是可以把黄帝打败,把他赶回深山老林?黄帝做的事情似乎不那么过分,我要不要继续打下去?我曾倾尽全力打了四年,黄帝是一个强敌,现在的我比以前弱小,这样的我真的能战胜这个敌人吗?
这些事情让炎帝踌躇不决,而我相信,最终让炎帝决定臣服的,是另外一些东西。
有一天炎帝去黄帝部落朝贡时,惊奇的发现自己族人在黄帝部落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不是刻意让他们身居高位好收买人心。这些人遇到的人,对他们很敬重。
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
炎帝的疑惑后来得到了解答,因为一个偶然的情景。
一天炎帝先生路过一家农户,炎帝先生发现自己这位族人进入了一间稻草屋,里面响起了欢呼声。炎帝好奇,就进去看一下,看到一位面色白里透红的,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那是大病初愈的特征。
真相大白,自己的族人凭医术在黄帝部落有了德高望重的地位。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如农业,如熟食,如房屋。黄帝部落并没有自恃高人一等,嫌弃这些外族的东西。相反的,他们虚心的学习——炎帝在农业、医学等诸多方面都打败了黄帝。
面对落后,面对失败,黄帝坦然接受。
那一刻,炎帝先生的心颤动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一个能坦然接受失败的人,让炎帝感到了畏惧。因为,这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接受失败,虚心学习,没有屈辱。
按照习俗,失败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可是从黄帝这里,炎帝感受到了另一种东西。虽然炎帝并不清楚这种东西是什么,但他清晰的感觉到——我没有办法战胜这个人。
我比不上黄帝的地方,最重要的,不是武力,而是气量。
炎帝选择了臣服。
这种有违日常习俗的东西,却符合自然法则,这个东西终将被后人找到,我们以后会继续寻找它。
现在再来看下黄帝。
很多人觉得部落社会和后来的封建社会没啥区别,只要把天子干掉了、自己就可以做天子,只要把部落联盟首领摆平了、自己就可以做首领。
可是,真实生活呢,并不是这样。
下面我们说一下部落联盟首领是怎样炼成的。
原始社会里,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立的地盘,都是独立的家族,拥有独立的军队。因为独立自主,所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时不时欺负下周围弱小部落也是可以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相当的自由。
这时出现一个特别能打的大哥把自己打服了。好汉不吃眼前亏,自己委曲求全做回小弟,避过这一劫明年你有天灾人祸了我再去灭了你。
不巧的是,这个时候自己和另外一个部落发生了冲突。这位部落大哥很热心的站了出来,公平的处理了纠纷。自己很服气,对方也很服气。不用打架就把问题解决了,三个部落都很满意。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0 21:38:43 +0800 CST  
20、“分久必合”未解之谜(上)

另一方面,自己不总是欺负别人,还经常被别人(大部落)欺负,这个时候没人为自己说话撑腰只能挨打,别人还时不时的拿自己族人去做奴隶。
这就不好玩啦。
关键时刻,老大哥很义气的站了出来,调停一下,谁再打我打谁!有话好商量!
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当然,大哥并不是义务劳动。做为回报,大哥打仗时自己要出兵助战,平时时不时送点地方特产(朝贡),大哥赏赐点回礼交流下感情。
这样,部落们产生了一种感觉——其实跟着大哥混也不错,有事可以商量着来,不用和以前一样,三天两头打仗。
毕竟,自己并不是真的喜欢打仗。
武力强大的,可以做一时的头领,我们把他叫做,霸王,如项羽。处事公平,能做长期的联盟首领,我们叫他,天子,如炎黄。文治武功,方为皇帝,如刘邦。
这群部落终于有了大哥,于是,部落联盟的生活开始啦。从燧人氏开始的部落混战局面,到此告一段落。
我们呢,就在这里休息下,泡杯茶,慢慢喝会儿。
这里有一个问题,从混战到安定的原因是什么?换种说法,从战争乱世到和平安定的原因什么?
这里有原因吗?当然有。那么为什么以前很少有人关注这里?因为这不重要,不重要的东西自然被忽视。
不重要,也只是看起来不重要而已。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谜题。
我们先来看问题,决定部落走向联盟的原因。
当然,专家们自然有一套说辞来解释这个事情,就是超级伟大的首领带领民众走向治世,民众素质提高了热爱和平讨厌战争。
是这样吗?
不是这样。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的真实原因,这里说一下我初中时做过的一个生物实验。
当时桌上放一个培养皿,我把从池塘提取的一滴水滴在上面,水滴里草履虫便在培养皿里欢快的游来游去。
然后我按照生物老师说的,在培养皿边上放一颗盐。盐慢慢融化了,我通过显微镜看到,盐粒周围的草履虫很快游走了——和书上说的一样。神奇的已经无可救药了。
看过和做过确实是两码事。
老师说这是生物的趋利避害性,盐粒周围不适合草履虫生存所以它要远离这种是非之地。
嗯,趋利避害。
原因出来了,就是生物的趋利避害性。
生物天生就有逃离危险地带,躲到安全角落的性情。人的天性就有逃离战争乱世进入和平治世的倾向。
人们想要安定,这一点才是部落走向联盟的真正原因。
我们讲史的时候总喜欢先大喊一声“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至于罗贯中先生逛窑子的时候听到说书人的吆喝,顿时热血澎湃直接把它当做小说的第一句,于是《三国演义》诞生了。人们说完这句话紧接着就开始讲故事,好像这句话理所应当就应该是这样一样。
事实就是这样。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1 12:21:41 +0800 CST  
20、“分久必合”未解之谜(下)

历史的事实和这句话所说的一样,“分久必合”。我们现在用自然科学的说法,对自然科学来说,“分久必合”是一句“社会实验”的结论,一种实验结论。
而实验结论是用来验证公式的。
公式,就是规律,就是天法自然,就是理。
对于这句话,很少有人钻牛角尖的探讨理所应当的“理”是什么,真有这样的人会被说成二愣子。碰巧我是个非要钻牛角尖否则吃不下饭的二愣子,所以今天就先把“分久必合”的根源交代一下。
这个根源就是人的天性之一,趋利避害。至于下半句“合久必分”的谜底,以后再说吧。
茶喝完啦,继续讲我们部落联盟的故事。
在这种联盟生活中,如果大哥突然被干掉,干掉他的人并不能做首领。他得到的,是群起而攻之。就像黑帮小弟谋害大哥后,得到的并不是大哥的位置,而是帮众的追杀。
由于干掉联盟首领的人并不能在很短时间内让周围部落看到他的文治,即使他有首领一样的武力,也做不了首领。这个时候,很可能出现部落混战的现象。
这和封建社会“干掉皇帝自己就可以当皇帝(篡位)”是不一样的,情况不同。
黄帝先生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形。
由于打败了黄帝,众多武力同样强大的部落自然是不服的,不服的直接表现,就是兵临城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帝决定和炎帝结成联盟。
可是,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让黄帝放过炎帝。真正让黄帝先生做此决定的,是另外一个原因。
黄帝后来打败了另一个人,把他杀了。
这个人叫蚩尤。
而现在,黄帝没有杀炎帝。
那么,同样是战败,为什么对蚩尤和炎帝的处理结果会天差地别呢?
我想,这一点,存在在黄帝先生心理。这个秘密,我们在蚩尤的故事里再做揭秘。
现在来看下我们伟大先祖黄帝先生所开创的盛大局面吧。
黄帝战胜炎帝并和他结成联盟后,众望所归,并且非常能打(这点很重要),所以众多小部落一致推选黄帝先生做联盟首领。
黄帝先生从此走入历史的舞台中心。
黄帝先生姓公孙名轩辕,全名公孙轩辕,这个名字不大常用,我们还是叫他黄帝先生吧。他老人家出生的时候当然也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就和史书描写其它伟大人物一样。“弱”是多久?所有的婴儿出生一年半载都会牙牙学语了,也算不上啥稀奇。
“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属实),从后来黄帝先生的丰功伟绩来看,这是很中肯的评价。更何况,这里没啥神话色彩,这在神话盛行的史前社会里,算是相当逆潮流的记录。
由于带领自己族人成功的从丛林野蛮人向刀耕火种的农人转变,黄帝先生有“土”德,土是黄色的所以他老人家被尊称为黄帝。
轩辕部落原来住在深山老林,后来下雨越来越少,老林变成小林再变成灌木丛再变成茫茫大草原,于是轩辕部落最后不得不做起了半游牧民族。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1 21:53:51 +0800 CST  
21、轩辕黄帝(上)

之所以说是“半”游牧,是因为黄帝部落和后来的游牧民族不一样,他们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除了游牧还时不时采摘野果种点麦子高粱,有空了就围着几只棕熊逗着玩。而且呢,平时虽然养点牛呀羊呀鸡呀野狗啊,不过主要是圈养,不怎么漫山遍野的放养。
漫山遍野的放养是游牧民族的标志。
“放出去了万一再跑了肿么办,好不容易打猎打回来,”一位居住在这里的大哥如是对我说。
“嗯嗯,”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当然,随着养的家畜越来越多,这些小动物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也不怎么逃跑。部落里的人就会时不时放养——比自己割草省事多了。
这样就形成了黄帝部落丰富多彩的半游牧生活。
半游牧生活,也面临游牧生活所特有的问题。那就是,这里的草吃完了换下一个地方,随水草迁徙成了家常便饭的事。迁移就要搬家,搬家就要搬东西,搬东西就要,人担肩挑。没错就是人担肩挑,这是部落时期,现代化的运输货车没办法穿越过去。当然,把东西放马背上牛身上也是可以的,可是祖先大人只是刚进入游牧生活,牲口并不多,搬东西还得靠人上。
这就为难了祖先大人。
扛着百十斤的东西走几百里地,这种搬家生活,每次都给祖先大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真的不可磨灭,谁的肩膀上没有被扁担压出的血茧子啊~
作为部落青年之一,黄帝先生也饱受扁担的折磨。
“为啥他们不放车上?好傻!”课堂上,大眼睛的小女孩如是说道。
“这个时候车还没有发明,你没学过历史课么,你真傻,”大眼睛的小男孩对她说。
“啪——”小女孩把一个文具盒摔了过去,小男孩被砸晕晕了过去。课堂顿时安静了许多。
没错,黄帝先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使用“车”这种工具。
车子是怎么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怎样省劲怎样来。
人们工作一段时间就会知道,一种活干多了,时间越长,越知道怎么用巧法窍门省劲,还能保质保量干完活。
黄帝先生每天干的活儿很多,所以车子来历的可能性也很多,我们说其中一种吧。
黄帝先生每天要砍柴。
说是砍其实金属斧头还没出现,捡柴火、掰断树枝成了黄帝先生的主要工作内容。偶而他会看到一根硕大的倒地的枯木。这个时候,黄帝先生喜出望外。可他笑了一会儿就不笑了,因为——木头真的很硕大。黄帝先生两手在树干下抬了半天,木头只是晃了晃。
有大柴火可是运不回家,这可为难了黄帝先生。
害我白高兴一场!
这种事不是一次两次。柴火多就不说了,偶尔遇到盛夏,没几个干树枝可捡。闹柴荒了,黄帝先生坐在这些枯木上生干发愁。
闷气积攒多了自然要发泄一下,黄帝先生使劲踹了木头一脚。于是,奇迹的一幕出现了——木头“咕噜噜”的滚了好远,黄帝先生看的目瞪口呆。于是,这根硕大的木头就这么被滚到部落里。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2 12:34:21 +0800 CST  
21、轩辕黄帝(下)

这件事给了黄帝先生深刻的印象,从此他干啥都喜欢把东西滚着运。可是只有“圆”的东西可以滚,别的滚不动。想滚还不容易?不会换个法子滚啊!
——那就换个法子。
黄帝先生抱着这样的觉悟找几根细木头放在笨重东西的下面,然后——推着走。这就出现了金字塔电影中常见的“滚木运输”特写,古代埃及人就这么搬大石头的。
可是这种方法有个弊端,需要把从后面露出的木棍放在前面,而且还不能停。这是件麻烦事,且相当的麻烦。
为了减少麻烦,黄帝先生的木棍越放越少,最后变成三根。三根是极限了没法再少了。
可是,仍然得弯腰捡木头。
黄帝先生再接再厉,继续想办法。
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黄帝先生用结实的树枝捏成一个大木圈(輮以为轮),再捏出一个小木圈,然后把小木圈放在大木圈里面,用长度一样的树枝把小木圈固定在中间,用麻绳绑结实。于是——轮子诞生了。
有了轮子就好办了,把四个轮子套在重物下面木棍上。木棍瞬间鸟枪换大炮,成了高大上的车轴。
车子就这么粗粗糙糙的诞生了。
虽然粗糙,可是,管用。车子作为一种工具,很快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作用。
首先是搬家很方便。用牛呀马呀拉着家当,很快就跑到另一片水草茂密的地方啦。
其次是打仗很牛气。战士在车上拿着戈打车下的人,居高临下加上车速冲击力,砸敌人脑袋就像砸西瓜一样。战车就像一座移动碉堡,幼儿版坦克,很快把对方打的落花流水。后来炎帝先生就被这些怪东西吓得不轻。
戈是一种类似耒耜的兵器。耒耜不但能耕地,还能用来当兵器砸人,有心人专门改造一下,让它石刃锋利加强了杀伤力。于是,戈诞生了。
车的作用发挥了出来,黄帝先生作为部落里最善于使用车的人,受到族人的顶礼膜拜。大家都叫他“轩辕”,并推选他为首领。轩辕就是车的意思。公孙部落由此声名鹊起,外族部落只知道他们首领叫轩辕,也就把他们叫“轩辕部落”,由此,“公孙”这个名字很快被“轩辕”代替。
就这样,黄帝先生靠自己的能力做了首领。同时,轩辕部落很快强大了起来。
部落强大了,就会有强大的麻烦。
这种麻烦很快到了。
轩辕部落被炎帝盯上了。
由于不断扩张土地,吸收周边小部落,并最终触犯到了炎帝部落的土地。炎帝注意到轩辕部落十分的积极向上。
炎帝部落并没有表扬他。
轩辕部落的日新月异对于炎帝来说并不是啥好事,炎帝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不断蚕食自己地盘的家伙,是一个极具危险性的敌人,一个必须除之而后快的对手。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2 21:58:06 +0800 CST  
22、东夷和第四层思考(上)

于是,他采取了行动,率先发动了对黄帝的进攻。
这样就发生了前面说到过的事情。生死存亡之际,黄帝先生埋头苦干,调动全部人力,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打服了炎帝。
战车部队在这场战争中横冲直撞,所向披靡,具有相当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炎黄部落联盟结成,黄帝从此天下无敌。
当一个人觉得他天下无敌的时候,他可能还没睡醒,所以要叫醒他。
黄帝先生的美梦很快被叫醒了。
新的敌人出现了。
黄帝先生的敌人,叫天灾。
部落强大没有了战争,只是消除了人祸。却避免不了天灾。
黄帝和炎帝原来住的的姬水、姜水一带,黄河泛滥的很厉害,不能打猎圈养牛羊也不能种地了。黄帝先生和炎帝先生不得不带领部落沿着河流向东方移居。
黄帝先生东移的方向大致是,沿着北洛河(渭河支流)向下游水草丰富的地方跑,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山是太行山、水是河水也就是黄河。遇到黄河过黄河。最后黄帝先生来到河北张家口市一带。
可是呢,新地方并不是无人地带,不是无人地带就一定会遇到人。在张家口附近黄帝先生遇到了当地的一些土著,这些人也可能是从东方来这里的不久的外族人。总之,就这么遇上了。
双方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土地,土地有限,谁也不乐意让给谁。
黄帝先生说:“我来这里讨口饭吃,你忍心眼睁睁的看着我们饿死吗?况且你们也是刚来这里不久。”东放野人说:“你从哪里来就滚回哪里去。”
对于黄帝先生来说,他们就一群东方野人。
道理讲不通,那就打吧。打赢了拥有土地,打输沦为做奴隶。
东放野人的强悍出乎了黄帝先生的意料,几个回合下来,战无不胜的自己居然没占到对方便宜。
现在看一下炎帝先生的东迁之路。
自从和黄帝先生结成联盟后,炎帝先生辛勤劳作,无奈天干地旱,不得已,只能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的沿着黄河往东跑。
终于跑到了东放野人的地盘上了。
由于商量不好,炎帝先生和对方干了一架,输了。
炎帝先生很郁闷。
以前打不过黄帝,现在又干不过外族,面对要吃饭的一大家子,炎帝先生非常惭愧。
惭愧不能当饭吃,没有饭吃就不能活下去,所以郁闷归郁闷,炎帝先生的行动一点都不含糊。他磨磨石刀,立马又上了。
又输了。
屡败屡战,总的来说败多胜少。
炎帝先生和东方野人干了很多场架,在老底儿赔光之前,他决定带领老弱残兵向北方的黄帝先生请求友情援助。
面对小弟的请求,大哥自然要主持公道,黄帝先生很爽快的答应啦。炎帝先生顿时感激涕零,说“你真够哥们儿”。
当然,为炎帝出不出头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也成天被这批野蛮人扔石头。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3 12:47:08 +0800 CST  
为什么我这里连吐槽的都这么少。。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3 14:07:23 +0800 CST  
22、东夷和第四层思考(下)

面对共同的敌人,黄帝先生决定和炎帝先生联合起来。
炎黄部落就和东方野人干上了。由于打仗经常吃亏,他们对这些人愤恨有加,为了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厌恶兼藐视,就把他们叫做“夷人”,夷人在东方,简称“东夷”,取这样的名字是为了和自己区别开来。俺们是文明人,而夷人是东方无理兼无礼的野蛮人。打仗有时打输了,口头上多少要骂回来点。
不过东夷只是一个泛称,“东方的人”的意思。此时的东夷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土著,一个九黎。
土著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居民,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一带世代相传。他们抱着祖宗土地不得有尺寸损失的态度,和迁移来的外族人死磕。由于保卫家园由于理直气壮,土著人还是具有相当的战斗力的。
和炎黄二位先生交手的人中,一部分就是这批土著人。之所以说是“一部分”,是因为让炎黄吃亏的主要对手,另有其人。
土著人很强悍,土地还是不断被外族人强抢豪夺。外族人更强悍,双方谈不拢,那就打服。美其名曰,“先进文明吞噬落后文明”。
这是一个著名论点,各个时代的专家各有各的理解,层次之深,颇为罕见。为了简单解决这个论点之谜,我们简单的说一下。
第一层,直接层,这只是侵略者杀戮的借口。关于这一点侵略者没有太多异议,“我们在帮助他们进步,”一名侵略者一边砍死一大家子,一边这么对我说。
第二层,专家学者层,学者们在总结人类文明进步的现象说,这是“先进文明冲击了落后文明,进而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这是对社会实验的一种总结。客观来讲,这点并没有什么问题。
第三层,感受层,我们看着侵略者提着刀奔着下一家子去了,说:“这是侵略者的借口,我看到的没有文明,只有屠杀。”
这也是对的,包含当年明月先生写出的一些故事也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第四层。
真相。
人们所面对的每种问题,都有答案,都可以解决。之所以没有解决,协商无果,最后诉诸武力,屠戮,是因为屏障的存在。
我们用树苗打比方吧。这里有两棵茁壮成长的树苗,屏障的作用就是使他们保持距离,各自充分生长。
人和人之间,屏障的作用也是这样。但人们很难做到的一点是,确定屏障的位置。
树苗之前,屏障的位置很好判断,就是两棵树苗中间,一分为二。
但人之间的屏障不同,人们很少能控制好它的位置。为了保护自己,甚至把屏障立在对方脚下,使得对方无立足之地,让对方死路一条。
所以人们可以把外族人称为野人、蛮人、下等人,所以不通商,不交往,不接纳。用屏障侵夺了本属于对方的空间。
对方要生存,人们却要对方死。谈不拢,那就打。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3 21:08:30 +0800 CST  
夜班,熬夜中,多顶顶,大家都来看哈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4 01:31:36 +0800 CST  
23、两种人性的较量(上)

土著人没有给黄帝先生活路,黄帝要打败他。
是这个道理。
汉武帝坚持打击匈奴,最后依然被匈奴打败。
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研究过这个屏障吗?
当然有。
最近的一次。十多年前有一部动画风靡日本和亚洲,这部动画标记了一个时代,它的名字叫做,“新世纪福音战士”,时值日本楼市崩盘经济低迷二十年之际。
动画很轰动,自播出之日就受到不一般的欢迎,很火,直到最近几年播完剧场版,这道高烧才逐渐退去。
火的原因很简单,人们喜欢这个故事。故事里,冥冥之中有一些让人感到共鸣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却说不清楚。看懂这个故事的人并不多,可这阻止不了人们对它的喜爱。这种喜爱,出于本能。
人的本能,也就是动物的本能,比人的智慧要可靠的多。
这部动画里,有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我们这里只说其中一个。我还记得,故事中作为怪物的“使徒”有一个能力叫做,AT力场。 “A T Field”是“Absolute Terror Field”的缩写。直译的话,就是“绝对恐怖领域”,又叫做,绝对领域。
拥有AT力场的使徒几乎能抵挡所有常规武器的攻击。
那么“绝对恐怖领域”是什么?这部动画把这个问题留给了人们,成为一个未解之谜。AT力场,随着故事的深入,被叙说为,“心之壁”。
那么“心之壁”又是什么?动画作者在思考什么?想要告诉人们什么?
以前我看这部故事的时候,没有看懂,后来觉得其中隐藏了什么,就又看了很多次,寻找我想要的答案。然后,我感觉到了,人和人之间,屏障的存在。
如果说这个屏障保护了一个人的基本生存空间,那么当屏障被破坏的时候,自己就会因为失去生存空间而死亡。
当一个使徒的AT力场被破坏的时候,也就是他的生存空间被全部掠夺的时候,它就会死亡。动画里也是这么演的。
作者想要说的,就是这一点。人和人之间是这样,部落之间,也是这样。
所以外族人要打败土著,争取活路。屠戮当然不对,但是为争取生存的战争,并无过错。这种屏障掠夺了一个部落的生存空间,部落就要冲毁它。
不管你讲的多么道义岸然,多么理直气壮,最后告诉我,“你死路一条,可以去死了。”“你是外族人,你的生死和我无关,我只管我们自己人。”
我的本能告诉我,你说的有问题,虽然我还不知道哪里有问题,但是本能告诉我——要活下去。所以我要打破这层屏障,要打败你。
屏障之内,如同一个绝对恐怖领域一样。对于侵入者,生命出于本能的进行强烈自卫行为。
犯我者,必诛。
屏障虽无形,但确是存在的。它保证了树苗之间的距离,让各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也保证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让他们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人的屏障一旦侵犯他人的生存空间,要么伤人,要么被伤。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4 12:25:45 +0800 CST  
23、两种人性的较量(下)

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说我们之前讲的“屏障”是一个定义、一个自然规律的话,接下来所说的例子,就是实验证明。
比如,两个关系特别要好的朋友,彼此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住在一起反而产生了矛盾。亲密无间是没问题的,问题的根源在于,侵犯了对方的私人空间,引起本能的反感。
又比如,男女朋友在婚前相处的很好,婚后住在一起反而因生活习惯不同产生了摩擦。这也不矛盾,住在一起后,一方侵入到另一方的自主生存空间,强制对方遵循自己的习惯。
再比如,年轻的夫妻不喜欢和父母住在一起。这和有没有孝心没关系,是因为别的什么东西。这种东西,用俗话来说,就是“管太多”。哪怕结婚后,父母对子女,吃什么要管,穿什么要管,出门走那条路要管,用什么样的牙刷也要管。
这些问题,并不是两人关系不好,父子、母女之间,反而容易产生这种冲突。这是由于产生矛盾的原因,另有其主。前两个例子中,是因为侵入对方基本生存空间,也就是侵入屏障之内,引起了对方本能的反击。
最后一个例子,稍复杂一点,不过用我们现有钥匙还是可以解决的。
父母做法的根源,是“母慈”。“母慈”和“子孝”一样,是一种人性。
“屏障”是一种生物本能,也是一种人性。“母慈子孝”,是另外一种人性。问题的根源,是两种人性的较量。它们相持不下,就出现了我们家庭里的诸多问题。溺爱也好,啃老也罢,叛逆,离家出走,这些耳听目染司空见惯的问题,都可以在此列举出来。
清官难断家务事。官场上的最高人类智慧——权谋之术,在人性的冲突面前,显得很无力、渺小,并不能撼动人性分毫。
因为人性是真实存在的,人性属于动物本能,属于自然。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两种人性发生冲突,并没有智慧能够消除矛盾。解决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认清这两种人性。把握“屏障”的位置,不侵犯对方空间,根除两种人性的冲突。
这种由自然(两棵小树)而生的“屏障”原理,真实而且简单。这个世界有时候很奇妙,最简单的东西,恰恰能够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只有没有生命的东西才不需要生存空间,才没有屏障也不需要屏障。
我们很多人总觉得子女属于自己,然后插手他们一切事物。其实并不是那样,子女属于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果包办,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物品,那就包办一辈子。中途,子女出现了败家啃老,也不要怨他们,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子女。而在于我们看不到“屏障”这种人性存在。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4 21:46:04 +0800 CST  
24、生猛的蚩尤先生(上)

第二层中,专家学者所说的,“先进文明冲击了落后文明,进而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他们推出没推出第四层内容不清楚,不过结果还是可以肯定的,这恰恰成为了最后的结论。
所谓人类文明,是建立在真实物质上的东西,这种真实东西,包括衣食住行,视听玩乐用。能产生真实的,是人性,是自然。人类文明不过是人性在释放中所得到的附属产品。人性的真实性释放的越充分,物质和精神财富就越富足,文明程度就会越高。反之亦然。
关于“人类文明”这个谜题,有很多部分组成,需要很多钥匙,现在稍提一下以后还会继续说。
这是一个可以说清的谜团。
回到我们人性的话题。
人性和它所诞生的人类文明,和水一样,当它们得不到自由流通的时候,就以自己的方式冲毁闸门,消除水位差。这种方式可以是,金钱,屠刀,枪炮。哪怕这种方式被世俗所不齿,被道义谴责。
例如游牧民族对中原文明的冲击。
例如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入侵。
这种方式,违背世俗道义,却恰恰符合了人性的规律,符合了自然。世俗道义有其本身所解决不了的矛与盾,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并不管外族死活。知行不一,言行向逆,尔虞我诈。
自然并不知道道义是什么,礼仪是什么。他只知道,自己是真实的,是对的,所以不会怜悯死在屠刀下的人。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老子
当然,这里只是说道义中虚伪的一面,也有人性暗藏其中,作为最初对世界的解释,道义自有它的存在价值。
历史,作为逝去的故事,里面有虚伪,也有闪光的一面,关于人性的一面。这些真实的感情,隐藏在尔虞我诈的丑恶之下,当我们发现的时候,依然会为之动容。
现在,继续我们的部落故事。
侵犯土著的外族人不但有炎黄,还有九黎。
炎黄在争夺土地中,和同样在争夺土地的九黎碰上了。肥肉只有一块,怎么办?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公平竞争嘛。君子动口不动手,双方秉承君子美德,怒斥对方的烧伤抢掠生灵涂炭。
由于双方脸皮都很厚,骂归骂,私下里抢地盘的动作一点都不含糊。两方这才发现,对方是掐架老手,人没脸树没皮,没法治了。
既然骂不走,那就打吧。
黄帝部落和九黎很快干了几架。
初次打招呼,彼此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九黎来说,黄帝先生的战车确实把自己吓傻了。但由于自己见过的魑魅魍魉实在太多,也就见怪不怪,兵来将挡,怪车来怪物挡。九黎的怪物是什么,这点等一会儿再说。
对于黄帝先生来说,自己的军队冲了出去,然后又退了回来,又冲了出去,又退了回来。几次三番三番几次,每次退回来都少一半人,另一半人还带伤。
连续战败,丢戈弃车。这仗不能再打了,黄帝先生急忙拉住了战马缰绳。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5 12:26:34 +0800 CST  
24、生猛的蚩尤先生(下)

黄帝先生震惊了。自我征战四方以来,第一次输的这么惨。东夷?何许人也?
当然,此时的东夷主要指九黎。
现在有请九黎隆重登场。
九黎和炎黄一样,是一个众多部落组成的大联盟。说起来,九黎也是神农氏的后人。那么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回到神农氏的时代看一下。
由于神农氏在农业上做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贡献,四方部落对他敬重有加,这其中有依附的也有联姻的。方式很多,但殊途同归的出现同一个结果,就是神农氏遍地开花,黄河南北两岸远到长江流域的部落都叫自己神农氏。这个过程用了几百年,嫡系支系伪系已经分不清了,反正结果就是神农氏人遍布华夏大地。
由于这些事情已无从考证,对我们的故事影响不大,就这么着吧。
作为神农氏直系后裔,炎黄部落在关中、山西和河南发家壮大。由于气候(主要原因)由于扩张就沿着黄河南北两岸向华北大平原进发,寻找水草肥美的新家园。
他们并不是这么做的唯一部落。炎黄部落并不寂寞,上天喜欢热闹所以给他找了一个竞争伙伴。
这个竞争伙伴叫做九黎。所谓竞争伙伴,玩好了是朋友是水浒传是相依为命,玩不好是敌人是上海滩是你死我活。
九黎是神农的支系。
炎帝中有一位叫做姜黎的,他的后代以父字为氏,姓黎氏。这一族后裔在淮河下游兴盛起来,经过很多代的生息繁衍,在五千多年前,形成了众多部落。众多部落组成联盟,蚩尤先生是他们的大酋长。
据说蚩尤先生本名叫做黎贪(确实很贪),有亲兄弟八人,连同自己共九人,均姓黎氏,简称“九黎”。有心人还详细记下来他们几兄弟的名字:黎贪、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也可能是他一时兴起给他们起了名字。这九兄弟再加上表兄弟七十二人,共九九八十一人。每个人都有两把刷子,都是一位部落酋长,共计八十一个黎氏部族。
这只是亲军。
加上众多附属部落,我们只能说——他们是一个超级部落集团。在他们面前,炎帝?黄帝?毛毛!!
既然老大把自己简称“九黎”,这个超级部落集团也被老大简称为“九黎”。
蚩尤先生非常能干,带领部落发展壮大,眨下眼就干掉了眼皮底下自诩尊贵的伏羲后人——“九夷国”。当然,面对众多同祖兄弟的竞争,蚩尤先生也得强撑着。稍不留意,自己的位置就会被生猛的兄弟取而代之,或者被生猛的邻居部落灭而代之。
所以自己必须最生猛。
至于蚩尤本来的意思,据说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肚子里的蛔虫。九黎人大概长期处在低洼湿地,不容易生火所以经常生吃畜肉,深受这种寄生虫之害。因此要仇将恩报,祭祀一下以求祈福保命,顺便把它作为自己的族长名字。
楼主 白发渔樵V  发布于 2016-07-15 21:41:24 +0800 CST  

楼主:白发渔樵V

字数:331301

发表时间:2016-06-22 20: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5 13:47:18 +0800 CST

评论数:20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