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几人能懂?告诉你《道德经》为什么这么牛?

《道德经》因为流传年代久远,有很多版本,摘抄上可能会有错字,漏字,重复等问题。


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心中抓住相对性这个纲领去看它,它们讲的都还是一个意思,不影响阅读理解。若是不懂得相对性这个纲领,仅从字面的意思去解释《道德经》,有时候就会得出浅薄牵强,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

所以很多人看到 竹简版 有些字 和 帛书版 或通行版不一样,就大呼小叫。什么阴谋论就冒出来了,什么险恶用心篡改道德经。

拜托,自己看不穿本质,就不要怪人家改了几个字。很多字表面意思不一样,但本质 意思还是一样的。

我举个例子:
比如,竹简版说“使民重死远徙",而通行版是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只看表面意思的人,就会哇哇大叫。啊呀!你看通行版被颠倒篡改了。

我说放狗屁。这两句讲的还是一个意思。只不是世人看不透“语言文字”的相对性。
竹简版的“远”,是远离、不去做,的意思。如:君子远庖厨。
通行版的“远”。是遥远的意思。
这两个版本,说的都是让民众重视生命的本质,不需迁徙。


因为相对性变幻的道理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所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经》会得出不同的感悟。有了不同感悟的人写出来的道德经解释就不同,所以我们看很多人写的解释道德经的书,都好像说的有点道理,但是又好像不能完全解释的通。


这就是没抓住“相对性变幻”这个根本中心,而只能用各种外围的表象事物去解释,这样只能越描越偏。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2 13:13:41 +0800 CST  
《道德经》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明白了“相对性变幻”,人人都能读懂道德经。


在我顿悟了“相对性变幻”这个宇宙最基本的法则后,一切的事物都瞬间明了起来,都可以用“相对性”来解释。虽然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还没仔细研读后面的章节,但我知道我已经抓住它们的根本中心,接下来只需要去慢慢把他们的详细意思翻译出来罢了。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2 13:20:01 +0800 CST  
只要抓住“相对性变幻” 这个根本中心,一切的外在表象你都能勘破。


修炼的人能体悟出修炼的功法;

修身养性的人能体悟到做人处事的道理,

做数学的人能体悟出数学法则;

做物理的人能体悟出物理法则;

做计算机的人能研制出人工智能;

练武的人能体悟出武功心法;

做医生的人能体悟出医学原理;

做领导的人能体悟出管理的方式;

做企业的人能领悟出经商的法门…。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2 13:21:37 +0800 CST  
有一个概念, 被世人大大的误解了。

那就是关于 【“大道” 不可言说】 这个认识。

世人读道德经,搞的高深莫测一样,认为 真正的大道说不出,不能说,一说就变味,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大道。弄得大道虚幻的不行。


我说放狗屁!这是对《道德经》天大的误解!


老子之所以说“ 道,可道,非“常道”。是因为 “大道”是宇宙最高,最基本的法则,对于宇宙之内的事物来说,这个法则不含任何相对性,所以没有办法用”相对的属性“来描述它,所以只能勉强称之为“绝对”,或”全集“。


为什么说勉强?因为”绝对“ 和”全集“ 这个称呼,也是 相对于 ”整个宇宙的万物万象“ 而言的。


对于“大道”来说,它的适用集合A是“这个宇宙”。只要我们要讨论的事物是”在宇宙之内“ 的,那么我们就是在这个集合A之内,那么”绝对“或”全集“这个称呼就是永恒适用的。


那么这个集合A之外 是什么? 我不知道,老子也不知道,所以老子说”吾不知谁之子“。


但是对于“这个宇宙之内的所有事物”,我们称呼“大道”为 “绝对”或“全集”,是永恒适用的。因为宇宙内的万物万象,都是“大道”这个全集所生出来的“子集”。


怎么生的?
通过变幻相对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只能“强为之名曰大”。 真正本质的含义是:任何法则规律都是有适用集合的。只要在这个适用集合A之内,它就是永恒的。只要超出这个适用集合,它就不适用了。


如果你还要跟我说,大道不可以言说啊,说出来就变味了啊。那好,你厉害,你当然对了,因为你都说到宇宙之外的事物了。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2 13:23:47 +0800 CST  
无人的顶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2 23:53:37 +0800 CST  
@无奇之道 2016-12-22 11:29:37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说生在北方的人,按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时间和天气之间的规律,也就是日历。在北方人的日历中,12月是冬天,但是换到南半球,12月确是夏天,这条规律就不适用了。对这个规律来说, 北半球就是集合A,南半球就在集合A之外。
再比如说,很早以前珠穆朗玛峰还是一片海洋,那个时候适合在那里捕鱼,但现在哪里确变成了雪山了,适合捕鱼这个规律就不适用了。 对这个规律来说,古代某个时期,就是集合A,而现在的时刻,就是集合A之外。
又比如牛顿归纳总结出的经典力学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中的低速运动体系,到了高速度或强引力场的系统中,却不适用了,这时就要用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对这个规律来说,宏观低速体系就是集合A,而高速或强引力场体系就是集合A之外。
但相对论也有局限性,它不适用于微观的量子级别。爱因斯坦后半生致力于搞出一套能适用于整个宇宙的理论,但没成功。
-----------------------------
@ty_明月915 2016-12-22 13:28:06
你的理解偏了,道是本体,超越认知;名是人们通过认知才有的名;不能被人认知的东西就是无名,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彻底认知,所以才有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人类通过认知了解的名物,都不是那个客观存在的名物本体
-----------------------------

你这才是理解偏了,只从人的认知角度去看。

名,代表相对性,指的是事物本身存在区别。

因为事物本身存在区别,所以才有可能被人认识到不同,才能给他们分门别类。

超声波 和 低声波, 人都听不到,它们都是无名吗?它们是天地起始吗?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0:56:23 +0800 CST  
@无奇之道 2016-12-22 10:36:57
先看看对道德经注解流行的版本,看看世人是如何误解的。
我随便搜索了一下,从网上复制黏贴来的。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
-----------------------------
@西晋鄙夫 2016-12-22 19:11:59
这断句有点不对劲,我读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万,欲以观其妙手;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恒与常相通,据说是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将恒改为常,这个可忽略,但其它的则差别好大。
-----------------------------

先想想你读的断句哪里来的?

是那些没读懂的前人,帮你断的句。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0:59:01 +0800 CST  
我们再看看第二章,世人流传的通行版的解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1:43:27 +0800 CST  
再看看以相对性去理解,所得到的真解:


天下人是因为有了 恶的对比,才知道什么是美的。

天下人是因为有了 不善的对比,才知道什么是 善的。

所以,有和无, 难和易,长和短, 高和下,不同的音阶,前和后,都是某种相对性所展现的 两个相对的类别而已。

所有圣人对民众施加影响,要像自然法则对万物施加影响一样。不去人为的扭曲相对性变幻,只通过遵守相对性变幻,使得民众表现出贴近自然法则的平衡状态的各种类别。

圣人要像自然法则一样教育民众,不去用偏驳的、某一些的文字语言去教育,而是通过相对性变幻,使得民众的行为 表现出贴近自然法则的平衡。

自然法则是怎么样对待万物的呢?

它没有直接创造万物,但万物又都因它而兴起。生养了万物,而从不占有万物。对万物施加作用,而从不把持万物。做出了成效,而不赖着不走。只有从不占据身份地位,它才不会失去身份地位。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4:22:48 +0800 CST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能区分美和善,都是因为有其相对的 恶 和 不善。

如果天下人都是一样的美,就没有了区别,没有了相对性,美 和 丑的概念 也就没有了。老子借美 和 丑, 善 和 不善 来向人们解释什么是相对性。

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再讨论。


第二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然后老子又接着举例:有和无, 难和易,长和短, 高和下,不同的音阶,前和后 ,等类别都是因为互相有相对性,所以才能被展现出来。

相对的属性,是相互依存的,无法单独存在的,单独存在的类别 就没有了相对性,也就没有了这个类别的定义。

比如说,如果全天下都是男人,就没有了男女的类别。

有一点很关键,世人只看到老子在这里说的“有”和“无”的相对性和统一性,但没有看到“无”和“有”的层级关系。

理解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对理解道德经至关重要。什么是层级关系?我们留待后面再详细讨论。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8:02:40 +0800 CST  
@无奇之道 2016-12-22 11:29:37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说生在北方的人,按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时间和天气之间的规律,也就是日历。在北方人的日历中,12月是冬天,但是换到南半球,12月确是夏天,这条规律就不适用了。对这个规律来说, 北半球就是集合A,南半球就在集合A之外。
再比如说,很早以前珠穆朗玛峰还是一片海洋,那个时候适合在那里捕鱼,但现在哪里确变成了雪山了,适合捕鱼这个规律就不适用了。 对这个规律来说,古代某个时期,就是集合A,而现在的时刻,就是集合A之外。
又比如牛顿归纳总结出的经典力学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中的低速运动体系,到了高速度或强引力场的系统中,却不适用了,这时就要用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对这个规律来说,宏观低速体系就是集合A,而高速或强引力场体系就是集合A之外。
但相对论也有局限性,它不适用于微观的量子级别。爱因斯坦后半生致力于搞出一套能适用于整个宇宙的理论,但没成功。
-----------------------------
@ty_明月915 2016-12-22 13:28:06
你的理解偏了,道是本体,超越认知;名是人们通过认知才有的名;不能被人认知的东西就是无名,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彻底认知,所以才有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人类通过认知了解的名物,都不是那个客观存在的名物本体
-----------------------------
@无奇之道 2016-12-23 00:56:23
你这才是理解偏了,只从人的认知角度去看。
名,代表相对性,指的是事物本身存在区别。
因为事物本身存在区别,所以才有可能被人认识到不同,才能给他们分门别类。
超声波 和 低声波, 人都听不到,它们都是无名吗?它们是天地起始吗?
-----------------------------
@ty_明月915 2016-12-23 06:42:21
你嘴里说的,脑子里想的,所谓的知识不都是从人的认知而来吗?由名衍生出得各种第三方概念进而形成知识。盲人摸象的故事知道吧,我想问的是不是盲人就能完全认知大象吗?这个故事就是点明了人类认知存在局限闭锁性
-----------------------------

人的认知当然有是局限的。但这跟我点评你的话语无关。

你说【名是人们通过认知才有的名;不能被人认知的东西就是无名,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

我要告诉你的是:“名不是人们通过认知才有的;而是因为有了“名(相对性)”,才有了不同的事物,事物才能被认知。

不能被人认知的事物,也不一定就是无名(无相对性),而是恰好人不能认识到而已,比如超声波之于人和海豚。

所以说,这个概念要严谨,你不要搞混淆了。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8:13:44 +0800 CST  
@ty_明月915

我为什么要跟你较这个劲?

是因为,如果错误的只从人的认知角度去看待无名,就会走上万法唯心的歪路。

无名,天地之始。是因为其本身无名,本身是混沌,本身无相对性。

这是道的作用,和人能不能认识无必要关系。

有名,万物之母。是因为其本身有名,本身有区别了,本身含有相对性了。

这也是道的作用,和人能不能认识,去不去认识,怎么去认识,都无必要关系。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8:20:21 +0800 CST  
第三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知道自然法则(大道)是如何展现的,所以就告诉圣人对待民众,要依照自然法则对万物的关系那样。

什么是圣人? 圣人就是领悟了自然法则,并且行为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

圣人对待民众,是像自然法则对待万物一样。虽然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只是通过变幻某种相对性,就展现出相应的事物种类。

比如说,自然法则 变幻出 相貌的相对性,万物就必然展现出相应的 美 和 丑。自然法则 变幻出 位置的相对性,万物就展现出相应的 前 和 后。

什么叫处无为之事?

就是不去做人为扭曲“相对性变幻”的事情,而是通过 自然法则变幻相对性,使得事物按照相对的属性,各自归到自己的类别中去。

所以圣人对民众做事,不自以为是的妄加作为, 而是变幻出 做这件事 和 不做这件事的 相对性,民众根据人的天性(人性法则), 自然而然就会去做 相应的事情。


为什么圣人对待民众,不能自以为是的妄加作为?

因为取决于 相对性的数量多少,一个法则可以衍生出N种事物表象。而人的信息获取量有限,只依据某一件或某些事物表现 所归纳出的法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法则,不是适用一切的法则,而是只适用于这件事 或 和某些事物有统一关系的事物 的法则。所以人根据一些事物归纳出的宇宙法则不是常久不变的,人根据一些事归纳出来的人性法则 也不是常久不变的,领导人根据这些法则,自以为是而做出的事情,适应性是相当有限的,做出来的事就有达不到目的的情况。民众根据 领导人做的 有限的一些“适用性有限的”事情,再反过来推导出的法则/规律,就更加的有失偏驳了。


举个例子:
圣人想要无知的民众 迁离 危险的河岸,因为如果河水泛滥,就会冲垮居住地,会有死伤。圣人不是要去做赶着民众,拖着民众迁离这种具体的事情,而是要 让民众 明白 迁离 和 不迁离的 相对性后果。迁离的后果是劳累但是平安,不迁离的后果是 安逸但危险。民众由人性的趋利避害法则,自然就会做出迁离河岸的事情。 如果圣人直接去帮民众搬家,说不定反而要被一些民众打出去。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8:22:29 +0800 CST  
第3句,继续。

什么叫行不言之教?

就是不偏执于去用某种、某些、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教育民众,而是通过 人性法则 和 变幻相对性,来达到相应的理念被民众所领会的目的。


圣人教育民众,也是像自然法则对待万物一样。所以圣人教育民众,不会偏执于去用某种具体的语言去教导。

因为语言 是 人们创造出来的有限的相对性变幻的表象(各种各样的字)。语音在中文文字书写上,体现为 横,竖,撇,纳,点,勾,折,等等图形上的相对性的变幻。在中文发音上,体现为 啊, 波,吃,的…等等音节的相对性变幻。

用人们创造的 有限的表象,来表达 自然法则创造出来的 无限的表象,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勉强这么去做的话,在表达上必然不完整,必然会有遗失和残缺。就会有词不达意,难以描述,或描述错误等等。

因为子集是无法完整的描述母集。


所以语音的表达是非常有限定性的,一句话,一个字,可以根据不同的相对性变幻(各种语境),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是 多种话,多种字,根据不同的相对性变幻(各种语境),表达相同的意思。


举个例子,mimi 这个发音, 在中国,大家会想到女性的生理器官,在马来西亚,可能人们想到的是一种膨化食品的零食,在另一个小国家,却是一种打招呼的语音。

所以说领导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教育民众,也要向自然法则一样,通过变幻相对性,民众自然就会展现出相应的类别的反应。比如说圣人要教育民众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哪怕你是圣人,也没法用语言把天下所有的好事 和 坏事 一一区分并表达出来。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8:22:54 +0800 CST  
@无奇之道 2016-12-22 11:29:37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说生在北方的人,按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时间和天气之间的规律,也就是日历。在北方人的日历中,12月是冬天,但是换到南半球,12月确是夏天,这条规律就不适用了。对这个规律来说, 北半球就是集合A,南半球就在集合A之外。
再比如说,很早以前珠穆朗玛峰还是一片海洋,那个时候适合在那里捕鱼,但现在哪里确变成了雪山了,适合捕鱼这个规律就不适用了。 对这个规律来说,古代某个时期,就是集合A,而现在的时刻,就是集合A之外。
又比如牛顿归纳总结出的经典力学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中的低速运动体系,到了高速度或强引力场的系统中,却不适用了,这时就要用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对这个规律来说,宏观低速体系就是集合A,而高速或强引力场体系就是集合A之外。
但相对论也有局限性,它不适用于微观的量子级别。爱因斯坦后半生致力于搞出一套能适用于整个宇宙的理论,但没成功。
-----------------------------
@ty_明月915 2016-12-22 13:28:06
你的理解偏了,道是本体,超越认知;名是人们通过认知才有的名;不能被人认知的东西就是无名,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彻底认知,所以才有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人类通过认知了解的名物,都不是那个客观存在的名物本体
-----------------------------
@无奇之道 2016-12-23 00:56:23
你这才是理解偏了,只从人的认知角度去看。
名,代表相对性,指的是事物本身存在区别。
因为事物本身存在区别,所以才有可能被人认识到不同,才能给他们分门别类。
超声波 和 低声波, 人都听不到,它们都是无名吗?它们是天地起始吗?
-----------------------------
@ty_明月915 2016-12-23 06:42:21
你嘴里说的,脑子里想的,所谓的知识不都是从人的认知而来吗?由名衍生出得各种第三方概念进而形成知识。盲人摸象的故事知道吧,我想问的是不是盲人就能完全认知大象吗?这个故事就是点明了人类认知存在局限闭锁性
-----------------------------
@无奇之道 2016-12-23 08:13:44
人的认知当然有是局限的。但这跟我点评你的话语无关。
你说【名是人们通过认知才有的名;不能被人认知的东西就是无名,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
我要告诉你的是:“名不是人们通过认知才有的;而是因为有了“名(相对性)”,才有了不同的事物,事物才能被认知。
不能被人认知的事物,也不一定就是无名(无相对性),而是恰好人不能认识到而已,比如超声波之于人和海豚。
所以说,这个概念要严谨,你不要搞混淆了。
-----------------------------
@ty_明月915 2016-12-23 08:24:57
不能被你认知和理解的,不能用有或无来说,凡是用语言能说出来的,文字能写出来的,都在人的认知范畴,所以老子才说 玄,代称超越认知
-----------------------------
语言,文字,都是相对性的展现。 这和超越认知有什么关系。

玄,指的是变幻相对性。不局限于超越认知。

不能被人认知的,怎么就不能说?

完全可以称其为“对人来说无相对性”,但不代表它就是“无相对性”。你局限于“人的认知”这个视角,所以不能彻悟。

老子说无名、有名,是从道的角度去描述的;老子说无欲、有欲,才是从人的角度去描述。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9:25:32 +0800 CST  
第4句: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个弗字,是象形字。象征的是“用绳子把两根歪曲的棍子绑在一起,以使得棍子变直”。它的本质意思,就是去除偏执,不偏执于相对的某种属性,去相对性。

老子上面讲了, 贴近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对待民众应该向 自然法则 对待 万物的关系那样。然后给我们举例自然法则 是 怎么对待万物的: 自然法则 不直接创造万物,但是万物却因自然法则而兴起;它产生了万物,但从不占有万物;它对万物施加作用,但它的作用从不带主观意向性;它只在适用的时候 对万物 施加作用,不适用的时候 法则就 不对万物施加作用。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9:26:01 +0800 CST  
最后一句: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要向自然法则一样, 适用的时候就运用,不适用的时候不运用。

打个通俗的比喻,圣人要把自己当成民众的 擦屁股纸 一样:拉了就要擦,擦了就要扔。

擦完了,纸还粘在屁股上不掉,就是功成身不退的处境。人能忍的了纸粘在屁股上一会儿,还能忍的了一辈子?哪怕这个纸粘的再紧,终究还是要被从屁股上撕掉的。擦屁股纸只有 在干完活之后(功成)到废纸篓里去(身退),才不会将来被人从屁股上撕下来(是以不去)。

我们用相对性来解释,就是:自然法则以 “适用” 和 “不适用” ,这个相对性, 把 万事万物 区分为两个类别。对自然法则而言,“适用” 和 “运用”,是一回事,没有相对性。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万物就是 (适用),(不适用) 或者(运用),(不运用)。这两个叫法,对自然法则来说是一回事。

但如果人因主观因素,在 “适用” 和 “不适用” 的相对性上,再变幻出 一个主观上的 “去运用” 和 “不去运用” 的相对性, 万事万物就被区分为 2的2次方,即4类。

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万事万物就是
(适用,去运用),
(适用,不去运用),
(不适用,去运用),
(不适用,不去运用)。

由此人们创造出了,(不适用,去运用)和(适用,不去运用) 这两类事物。

其中(不适用,去运用),在人类活动中,可以被称作“居”,意思就是:不适用的时候你硬要运用,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赖着不走。

相对的,(适用,不去运用)在人类活动中可以被称作“去”,意思是:适用的时候你却不运用,需要你的时候,你人却不见了。

前面老子说过,相对性产生的类别 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没有“去”,就不能有“居”。

所以圣人要去除人因欲望而产生的这个 主观相对性, 世间的事物就又变回 符合自然法则的(适用),(不适用)这2类了。

古人把此称为 “返璞归真”。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9:49:09 +0800 CST  
相对性之真解总结:

老子在第一章总纲里面,告诉我了们“相对性变幻”是人们观察自然法则 和 自然法则的展现的关键。

接下来,老子给我们举例解释了什么是相对性,以及相对性划分出的类别 是 相互依存的道理。

通过将自然和人类社会类比,老子告诉我们,贴近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在对待民众时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像自然的法则是无处不在的,人性的法则是在民众心中与生俱来的。 民众去做的事,民众去受的教,民众的所有各种反应,都只不过是 人性法则的具体展现形式。

所以圣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对待民众,要扮演 法则的角色,通过“相对性变幻”去作用于民众,而不是去用具体的有限的表象 去对应/表达 世间无限种可能的表象。 而是要 用有限的法则,通过 相应的 相对性变幻,去得到世间无限种可能的表象中的 相应的 表象。

用公式表达就是:

自然法则 + 相对性变幻 =》万物万类

圣人无为 + 相对性变幻 =》民生民事

由公式我们发现,圣人需要扮演 人性/自然法则的角色,通过相应 的相对性变幻,民众 就自然会展现 相应的反应。

然后老子又给我们举例说明了,自然法则 是 如何对待万物的。然后通过 相对性产生的类别 是 相互依存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圣人应该如何才能 “不去”。

圣人要如何才能扮演法则的角色呢?就是要去相对性。如何去相对性?且看下章。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09:50:13 +0800 CST  
最后一句: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要向自然法则一样, 适用的时候就运用,不适用的时候不运用。

打个通俗的比喻,圣人要把自己当成民众的 擦屁股纸 一样:拉了就要擦,擦了就要扔。

擦完了,纸还粘在屁股上不掉,就是功成身不退的处境。人能忍的了纸粘在屁股上一会儿,还能忍的了一辈子?哪怕这个纸粘的再紧,终究还是要被从屁股上撕掉的。擦屁股纸只有 在干完活之后(功成)到废纸篓里去(身退),才不会将来被人从屁股上撕下来(是以不去)。

我们用相对性来解释,就是:自然法则以 “适用” 和 “不适用” ,这个相对性, 把 万事万物 区分为两个类别。对自然法则而言,“适用” 和 “运用”,是一回事,没有相对性。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万物就是 (适用),(不适用) 或者(运用),(不运用)。这两个叫法,对自然法则来说是一回事。

但如果人因主观因素,在 “适用” 和 “不适用” 的相对性上,再变幻出 一个主观上的 “去运用” 和 “不去运用” 的相对性, 万事万物就被区分为 2的2次方,即4类。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10:23:07 +0800 CST  
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4类,就是
(适用,去运用),
(适用,不去运用),
(不适用,去运用),
(不适用,不去运用)。

由此人们创造出了,(不适用,去运用)和(适用,不去运用) 这两个类别。

其中(不适用,去运用),在人类活动中,可以被称作“居”,意思就是:不适用的时候你硬要运用,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赖着不走。

相对的,(适用,不去运用)在人类活动中可以被称作“去”,意思是:适用的时候你却不运用,需要你的时候,你人却不见了。

前面老子说过,相对性产生的类别 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没有“去”,就不能有“居”。

所以圣人要去除人因欲望而产生的这个 主观相对性, 世间的事物就又变回 符合自然法则的(适用),(不适用)这2类了。

古人把此称为 “返璞归真”。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12-23 10:23:40 +0800 CST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209755

发表时间:2016-12-22 18: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8 00:50:19 +0800 CST

评论数:14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