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13。第二波浪的重大先进技术人群覆盖,就是“畜牧/青铜技术人群的覆盖”,这波人群覆盖行情(在旧大陆)发生在距今大约4500-3500年的时候

由于,“青铜技术”是文明产生的“催生剂”!

所以,这一波“畜牧/青铜人群扩张”所到达的“大河流域”地区,就在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原已繁荣的成就基础上,再进一步升级到更高级的层面,“文明”

--------这就是直接导致了各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相继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08:44 +0800 CST  
12。由于“青铜冶金技术”最早出现于距今5500-5300年前的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与北面的印欧人和南面的闪族人是大有关系的,所以,距今大约4000年上下的这第二波“畜牧/青铜人群大扩张”,基本上就是世界上两大老牌、资深的“狩猎/畜牧文化”起源背景的人群----“印欧人和闪族人”向东西方迁徙和大扩张过程,不管他们以什么样的民族称谓出现于某地

畜牧民族的大迁徙,给新石器农耕文化中心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畜牧文化/青铜技术的广为传播,以及“青铜文明”的建立。无论是在欧洲地区,还是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东亚的黄河流域、以及南亚的北印度地区,畜牧/青铜人群大扩散的结果,就是覆盖掉了之前的农耕起源文化背景人群,从此将他们变成了非主导人群,直至今天都没能翻身,依然处于非主流状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10:18 +0800 CST  
15。对于东亚而言,大约在距今4000年左右,由于西来的印欧人群基本止步于东亚的边缘地带----蒙古西部和新疆,故而,“畜牧文化/金属文化”在东亚的传播是改为由东亚的西北人群为主导人群进行传播的,并且,传播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是由大量的国内考古证据所证实的传播方向,不容否定!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16:29 +0800 CST  
16。来自于西北地区的半农半牧的畜牧/青铜人群沿着“北方长城沿线”东迁,然后,南下入主中原,其实,就是对之前的南方北上的农耕文化人群---“古中原人”进行人群覆盖,时间持续长达千年之久,直到宋代方才最终完成彻底地翻盘

而“华夏文明”的产生,就是始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23:06 +0800 CST  
17。全世界的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的出现,基本上都出现于距今5000-3500年左右的时间段里

而各个“青铜文明”出现的时间早晚,实际上,是由距离高加索地区的地理上的远近所决定的!

距离近一些的(比如西亚的两河流域)就会最早出现;而距离远一些的,比如,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北印度地区、东亚的黄河流域,出现的时间都要明显地相对延后一些,甚至晚了大约1500年!

----如果有人妄想把“华夏文明”的生成年代向前推进超过距今4000年,这其实是不可能的事情,再搬出什么“传说”来证明都不管用~~

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的产生,一定是在距今4000年之内,如果更严格一些,其实就是距今3500-3600年

也就是说,距今4000年对于东亚而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因为携带着“畜牧/青铜文化”的印欧人部落于此时抵达了东亚的边缘地带,而“青铜技术”是文明的催生剂!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28:07 +0800 CST  
18。请记住“古代文明”产生的公式:

(本地的)农耕文化 + (外来的)畜牧文化/青铜文化 = 文明的产生

“青铜冶金技术”,对于所有(旧大陆的)“古代文明”而言,其实都是“外来的”技术

-------全都来自于高加索山脉南北两侧,无一例外!并不仅仅是“华夏文明”才是如此的

“青铜文化”的外来性意味着,“文明”的产生,无法排除“外来的”文化/人群的重大贡献!

所有那些认定“文明”是百分百本土起源的人,都没有充分地认识清楚,“文明”原本就是不同来源的不同文化“相叠加”的结果,任何的“排外”或“孤立隔绝”,只会导致自身的发展过于缓慢,并进而导致“被灭绝”的高风险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30:38 +0800 CST  
15。第三波浪的重大先进技术覆盖,就是“航海/工业技术人群的覆盖”,这波人群覆盖行情发生在公元1500-2000年的时候,而且,覆盖的范围从旧大陆扩大到了新大陆,从北半球扩大到南半球!其覆盖面之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技术覆盖主导人群就是印欧人

另外,东方较早工业化的日本人也是蠢蠢欲动,凭借着早于中国迈入工业化门槛的重大技术优势,在抗日战争时期,差一点就要实现对中国人(拥有的还是农业社会的落后技术)的人群覆盖!

这和中国在历史上曾数次遭受野蛮落后民族的侵略后果可不一样,如果被技术先进人群覆盖了,日后是极难翻盘的,哪怕拥有人口的巨大优势也不见得能翻盘,不妨参看近代欧洲人对于印第安人口的覆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34:04 +0800 CST  
20。全世界的“自源文字”稀罕得屈指可数,可东亚就已经占据了“两个”:

一个是殷商甲骨文(与商青铜文明相关);

另一个是古彝文(可能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有关)

而中原的“商文明”与蜀地的“三星堆文明”是并行关系,而不是前后继承关系!“三星堆文明”并没有后继者,而“商文明”则成为华夏文明的最根本的源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35:34 +0800 CST  
21。二里头究竟是夏还是商,亦或是半夏半商?

即便二里头被一部分的考古专家认为是主体是“夏”的文化遗址,在二里头“青铜器制作成就最高”的三、四期阶段里,商人文化元素如同“亦步亦趋”的影子,根本就是无法抹去的!

所以,谁又能断言二里头遗址是“纯粹的夏遗址”呢?

从根本上说,华夏文明的“最基本元素”都应该来自于“商文化”,无论是商人自创的“自源文字”,还是商人携带而来的“青铜冶金技术”(不同于夏朝改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我们需要看清楚的是,二里头文化的所有高级文化成果(比如青铜礼器和绿松石器等),则更像是经过“文化融合”之后的提升产品,而提高并不等于原创!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38:16 +0800 CST  
22。所有被中国的这些复杂而又精美的青铜礼器看花了眼的人,说白了都是因为分辨不出“冶金和锻造/铸造”的区别----冶金是锻造和铸造的基础

冶金行业的三大主流技术是---“采矿、选矿、冶炼”,而这三大冶金技术,都没有出现于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不过是“青铜器的铸造中心”而已(并非冶金中心),并且,采用的是复合范中的“陶范”而不是偏简单的“石范”,故而,二里头能生产出精美复杂的青铜容器来

西方人发明的“青铜技术”,首先出现的都是“冶金技术”,其次才是“锻造和铸造技术”,岂能“本末倒置”了!

这就好比,我们不能因为一棵大树长得枝繁叶茂,就全然忘记了树根的重要性?但凡是“最原初”的技术发明,都是从树根开始的,哪有从树枝和树叶开始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41:25 +0800 CST  
23。故而,华夏文明的真正最初源头依然还是与“商文化或商文明”有关系!

殷商甲骨文是商人的“自源文字”,意思是,与商人的语言(而不是别人的语言)相挂钩的真文字!由于真文字的主心骨是语言,故而,真文字哪有那么轻易地就被外来异族“全盘地”接受和使用的?

商朝的后继者周朝,如果连与商人的语言紧密相关的“形声字”造字法也能照样继承下来,这只能说明,商人与周人很可能是近亲关系,无论从血缘、文化和语言来看,都具有一定的相近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44:50 +0800 CST  
24。“苏美尔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自源文字;而“殷商甲骨文”是商人的自源文字,这两种文字一开始所处的状态都是颇为相似的,毕竟“自源文字”的产生原理,是有其背后的共性的

那就是,自源文字都始于“原始图画文字”,而“原始图画文字”只能与偏于高阶的那种“孤立语化”的语言相挂钩而形成“真文字”

这就说明了,说那种复杂落后的“野蛮人”语言的部落,是不可能独立地产生“自源文字”的!但是,却可以产生“他源文字”----站在了“自源文字”肩膀上而产生的一种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46:53 +0800 CST  
25。苏美尔楔形文字,和殷商甲骨文一样,都属于“意音文字”,且与自身的语言特点相关联,都产生了“形声字”造字法,既保留了“意符”的原有表意作用,也新开启了“音符”的表音概念-----一个“音符”代表的正是孤立化语言里存在的一个“单音节词”的概念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48:03 +0800 CST  
26。甲骨文在随后的三千年里的演化过程中,除了极大地增加了“形声字”的数量和比例之外,从未改变过“意音文字”的原有性质!

然而,两河楔形文字在随后的三千年里的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地“质变”,从最初的苏美尔“意音文字”,逐步地朝着“拼音文字”的方向变化着,大致的演化过程是:

“意音”楔形文字 → “音节”楔形文字 → “辅音字母”楔形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49:13 +0800 CST  
27。殷商甲骨文和苏美尔楔形文字,虽然起点相似,但是,之后的发展之路却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后继者的语言差异!

也就是说,苏美尔人和其后继者阿卡德人之间,属于不同族群和不同的语系的前后关系;而商人和其后继者周人之间,则属于相近族群和同一语系的前后关系

对于后继者而言,延续前朝的文字都属于“借用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50:08 +0800 CST  
28。我们所看到的古文字的演变现象是,两河流域从“阿卡德楔形文字”开始及之后的两河楔形文字,开启了一个古文字“质变”的漫长过程;而在中国,自殷商之后的周朝开始,却并未开启古文字的“质变”过程

关键的原因在于,真文字的背后是语言,如果语言发生明显的改变,文字也自然会发生质变的!

华夏文明自商文明之后,并没有和另外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相交融过,在本土内没有一个强大的外语民族“借用”汉字符去表达他们自己的语言,因而汉字在中国一直保留了自甲骨文以来的“意音文字”的稳定性和纯洁性,从没有发生过任何的文字质变现象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51:37 +0800 CST  
29。外来的异族如果借用了前朝的“自源文字”,他们只能借到现成的文字产品,却借不到文字的新造字机器----“形声字”造字法!因为“形声字”造字法,与原发明文字者的“孤立语化”的语言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不是每一个的外来民族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借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53:02 +0800 CST  
30。然而,要想维持文字的强大表达力和文字的人人可读性,光借用别人现成的文字产品(包括语义和/或语音)的表达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和自己本族的语言发音相挂钩,以扩大文字的表达力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所以,借用他人文字的“异族”必须另辟一种蹊径,在他人发明的“自源文字”里已经出现的“音符”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改进,产生固定表音节的“音节符”,用“音节符”来拼写异族自身的语言发音,这就是“音节文字”,属于拼音文字里的一种比较低级的过渡状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53:57 +0800 CST  
31。由于人类能“自然”感受到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节”,而不是比音节更小的语音片“音素”,所以,“音节文字”早于“音素文字”的产生,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

“音节文字”是站在了别人发明的“意音文字”的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一种拼音文字,即抛弃了“意符”的表意作用,而只取“音符”的“表一个音节”的作用,甚至,连表音符号的字形都是简化版或抽象版的

但是,改进的结果就会明显地降低字符在“书写符号系统”里的文字辨识度,导致“音节文字”比较容易产生语义的模糊感和模凌两可!毕竟,“书写和语言”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系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55:29 +0800 CST  
32。凡是意思表达不够精确的文字系统,都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文字表达系统

”音节文字”为了初步解决表达不够精准的问题,经常采用一种“混用文字”形式,既使用“音节符”来拼写自己的语言,又借用他人的表意符来辅助指示语义。但是,这种“混用文字”解决办法毕竟不是最佳的办法,而只是一种过渡期的办法!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3:57:32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