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于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出现了:

既然“商人”是携带着西来的青铜文化和畜牧文化东迁和南迁的,那么,商人本身究竟是什么种族?他们究竟是自西而来、进入到中国的印欧白人部落?还是,来自于甘陕地区受到了紧邻的新疆青铜文化(属于中亚文化圈)影响的东亚黄种人部落?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18 18:27:54 +0800 CST  
这个疑问本来不难解开的,查看商代遗址人骨的古代DNA检测结果,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然而,问题就出在中国学者这一方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18 18:29:59 +0800 CST  
由于中国的古DNA检测工作效率如蜗牛爬一样慢,跟欧洲比真是差远了,迄今为止,欧洲学者已经检测出了几百个古代DNA了,而中国学者呢(主要是来自于吉林大学和复旦大学),目前只获得古代的Y-DNA(父系)检测结果大约三十个而已,顶多再增加一些母系的检测结果,总的数量实在是很有限,而这将严重影响到我们对古代人种的判断!比如,关于商人的父系DNA的结果,就没有出来任何明确的报导,只有一些母系的结果而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18 18:30:53 +0800 CST  
都说中国人既勤奋又聪明,可实际情况呢,跟西方人的科研效率比,中国人差了一大截!

某一些中国人一天到晚都在骂西方人是“”,好像别人都是“人渣”似的

唉,都不知道这怎么骂得出口呢?

如果西方人比中国人的工作效率更高,都成“人渣”了,这世界上还有“公正客观”的评评判标准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18 18:31:35 +0800 CST  
我们知道,母系和父系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母系线粒体遗传通常与地理位置有更密切的联系,换言之,位置接近(而族属未必相同)的族群通常具有相似的母系遗传成分。而父系Y染色体遗传结构主要与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属性密切相关

由于在不同族群融合时经常性别偏向性,史前族群的大部分父系遗传结构经常被晚近时期强势民族的父系标记所掩盖。而母系遗传结构则忠实地记录了历史上不同的移民层次

很显然,父系具有覆盖性,而母系具有层累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18 18:33:12 +0800 CST  
为何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差异呢?

这是因为,父系更强势,父系之间更具有竞争性(你死我活那种),往往后来的一方父系要灭掉之前的另一方父系;而母系由于偏资源性,则得得以保留,并不会被消灭掉

所以,母系往往代表历史上的多次移民“层累”(也即“叠加”)出来的结果

比如,距今2000年前的母系,意味着,是在2000年之前的“多次”移民的“总叠加”之结果,并不代表是“一次性”的移民结果

而父系则更具有覆盖性,后来的父系移民往往会把之前的父系移民给“覆盖掉”了(之前的父系可能有一部分被后来者杀死或赶走了,得以保留的不见得能占多数)

但是,与文化、语言、民族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是父系遗传结构,而不是母系遗传结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18 18:34:13 +0800 CST  
与文化、语言、民族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是父系遗传结构,而不是母系遗传结构!

与文化、语言、民族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是父系遗传结构,而不是母系遗传结构!

与文化、语言、民族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是父系遗传结构,而不是母系遗传结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18 18:35:22 +0800 CST  
所以,想要知道商人的种族究竟是谁,一定要看父系的遗传结构!

而母系的遗传结构只能略作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价值

这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18 18:37:39 +0800 CST  
上面那位网友,过分地夸大母系的作用,显然,他并不知道,与文化、语言、民族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是父系遗传结构,而不是母系遗传结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18 18:39:26 +0800 CST  
关于商人的人种判断

既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法获取到最重要的直接证据----商人父系的古代DNA的检测结果,那么,我们只好退一步求其次,查看商人母系的古DNA检测结果,尽管母系的判断价值远不如父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0 15:24:20 +0800 CST  
殷墟的母系mtDNA结构最接近(辽西)大甸子,(山西)横北村,比较接近(内蒙古)朱开沟

殷墟母系mtDNA结构,最接近的是现代的华北人和藏缅族群,其次是现代北亚族群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0 15:25:42 +0800 CST  
关于殷墟的母系,在中科院的论文里,也是这样表述的:

“结果表明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青铜时期,新疆地区存在西部欧亚人群谱系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作用并未向东影响至我国中原及北部地区古代人群。【二里头夏代人群、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人群与偃师商代人群遗传结构相近,且对偃师商代人群具有遗传贡献】。”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0 15:28:41 +0800 CST  
这就是说,商人的母系,与距今4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的北方长城沿线(即农牧交错带)的母系居民,有相近之处!

虽然,这个母系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父系,但是,多少也能说明一点问题,毕竟,母系具有“层累性”,反映的是自商朝及商朝以前的(包括商朝在内)的历史上的多次移民“层累”(也即“叠加”)出来的结果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0 15:35:18 +0800 CST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其它的旁门左道,来进一步地推测商人的人种:

1。体质人类学

2。文化

3。语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0 15:39:38 +0800 CST  
中间插一段话,我必须提醒大家的是:

北方长城沿线成为“半农半牧”的地带,始于距今大约4000年上下,并且,与“青铜文化”出现于北方长城沿线,几乎是同一时间的。也即,畜牧文化与青铜文化,是相伴随地出现于距今4000年左右的中国西北/北方地区,而在此之前的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北方长城沿线其实是属于旱作农耕文化区加少量的细石器文化(与狩猎相关),这和我们的传统观念并不一样!

这就是说,北方长城沿线的畜牧化,和西方人的路线是不一样的


西方人的演化路线是:

(山区)狩猎文化 → (山区/草原)畜牧文化 → (草原)游牧文化


东方人的演化路线是:

(在北方长城沿线)农耕文化 → 半农半牧文化 → 畜牧文化 → 半游牧文化 → 游牧文化


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东方人的演化路线有“反常”之处!竟然是从高级的农耕文化,向着低一级的畜牧/游牧文化方向发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反常必有妖,都需要我们高度地注意到反常之处!

原因很可能如下:

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北方气候变得干冷化,导致北方地区越来越不适合于发展纯粹的农耕经济;而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导致欧亚大草原超常地繁荣起来,非常有利于欧亚草原上的畜牧/游牧人群的大迁徙,其中一部分印欧人就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到达了新疆和蒙古西部,同时,也将畜牧文化/青铜文化传播到了东亚的边缘地区,这导致了东亚的人群原本是农耕人群,竟然随着北方气候的变化,逐渐改为更适合于北方干冷气候条件的畜牧业了,这种向下走的经济发展模式,反而从侧面说明了,“畜牧业/游牧业”其实都不是起源于东亚本土的文化,而是伴随着“青铜文化”,一块儿西来的!

而且,由于是“外来的”文化/技术,畜牧人群和游牧人群在东方是“完全不相同”的两波人群,畜牧人群接受的是较早西来的畜牧文化,而另外的游牧人群则接受的是较迟才传播来的游牧文化,各有各的生存范围,人群血缘也差异颇大!

畜牧人群首先在“青铜时代”出现于北方长城沿线,真正入主中原(逐鹿中原)的成功者,也是畜牧人群,而并非游牧人群。游牧人群是在后来的“铁器时代”,由阴山以北的北亚狩猎人群转型而来的,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活动在北方长城沿线,自春秋战国时代起逐渐南移,到战国晚期,游牧民族终于出现于北方长城沿线,从此以后,拉开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长达两千年之久的拉锯战!

但是,商人和周人都不是游牧民族,而是青铜时代的“半农半牧”民族,与后来的游牧民族并不一样,也不属于同一族群,也即,【戎狄非胡】

周人把商人称作“戎商、戎殷“,而周人则称是“自窜于戎狄之间”,恰恰说明,无论是商人和周人,都与西北/北方的戎狄部落,很有可能是近亲关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0 16:23:49 +0800 CST  
另外,通过与周边地区古代黄牛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古代黄牛的遗传结构主要以统治性的近东起源的T3世系为主】,进一步支持黄牛由甘青地区进入中国并扩散到中原这一路线

“黄牛”的文化,与印欧人群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印欧人有饮用“牛奶”的文化,【乳糖耐受性高】的这种特点,是那些长期饮用牛奶的人群进化而来的特点,通常与草原上的畜牧/游牧民族有关系,而印欧人很可能与这种“乳制品文化”有关系,因为,从乳糖耐受性的现代全球分布来看,凡是印欧人集中的地区都是最高值,无一例外地高!

以下是“乳糖不耐受性”全球分布图,这是【乳糖耐受性】的反值,数据都要反着来看,百分比越低的其实是【乳糖耐受性】越高!不要看错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0 16:41:59 +0800 CST  
中国人的【乳糖耐受性】是很低的,这说明,中国的古代文化里没有长期饮用牛奶的文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地区,畜牧文化只是外来的一种文化而已,对本土的农耕文化影响有限

中国自宋朝起,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单一种植”的农耕经济状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0 16:46:18 +0800 CST  
其实,在中国的史书里,也明确记载了商人的确是与“畜牧文化”有关系的农牧人群(但并非游牧人群!)

据《世本&作篇》记载:“相士作乘马,亥作服牛”

“王亥”何许人也?商族,他是商国的第七任君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0 17:17:00 +0800 CST  
也许有人会问,距今6000-4000年的北方长城沿线地带,为何没能发展出“畜牧文化”?

由于“畜牧文化与金属文化”具有相伴随性,与其说,他们关心的是“畜牧文化”在本土的产生,还不如说,更关心的是“金属文化”(青铜技术)在本土的产生

说到底,一部分国人还是很不甘心中国的“青铜冶金技术”居然是西来的,而不是本土起源的!

所以,有必要以一定的篇幅先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1 15:44:17 +0800 CST  
我们知道,人类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而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农耕技术的发源地之一。但是,稻作农业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起源的时间,比粟作农业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起源的时间,要早大约1000-2000年左右

这说明,南方的稻作农民以及“新石器文化”在长江流域会率先出现,而北方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出现的时间要偏晚一些

在距今8000多年的时候,由于气候变暖,连北方的黄河流域也变得温暖湿润了(直至商代的中原居然还有大象生存,从“豫”字可见一斑),于是,南方的稻作农民开始了“北上中原”的移民,同时,也开启了北方黄河流域真正的“新石器时代”,这就是---距今8500年的河南贾湖文化!它的一登场,就以一种“非最原始”的形态出现,而且,是属于北方地区的新石器“稻作”文化遗址,而贾湖遗址的稻作工具与粟作工具相同,虽然他们只有稻作,没有粟作。而稍晚几百年出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其陶器与贾湖的稻作人群陶器基本一样,说明两者的人群来源相同,而裴李岗遗址是有粟作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1 15:45:05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