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无论是印欧人还是闪族人,他们不仅仅是“畜牧文化”的爱好者,同时,也是“金属文化”的传播者

如果说,东亚的畜牧文化和金属文化,是由印欧骑马部落经中亚地区传播过来的

那么,东非和北非的畜牧文化和金属文化,很可能是由闪族人群经“黎凡特”或“渡红海”传播过来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2 22:13:01 +0800 CST  
对于“古埃及文明”而言,【经第一中间期而到中王国时期,古埃及进入到青铜时代】

那么,在第一中间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好像并没有看到有外来的人群将金属文化传播到古埃及,古埃及怎么就会莫名其妙地在随后的中王国时期进入到了“青铜时代”呢?

这里有文化传播的问题出现,“古埃及文明”总是疑点不断!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2 22:25:33 +0800 CST  
反而是在“第二中间期”的时候,古埃及受到了第一次的外来入侵事件:

从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古埃及中王国遭到了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喜克索斯人是来自黎凡特的混合民族,他们灭亡了中王国,建立了第十五、第十六两个王朝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2 22:28:20 +0800 CST  
喜克索斯在埃及语中有“牧人王”之意,是原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游牧部落。在中王国时代第十三王朝趋于瓦解后,喜克索斯人乘机一批批越过西奈半岛逐渐向埃及渗透,并占领了富饶的三角洲地区。第十三王朝在人民起义打击下灭亡后,三角洲西部建立了以科索伊斯为中心的第十四王朝一个小朝廷。而盘踞于三角洲东北部的喜克索斯人则以阿瓦里斯为中心建立了第十五、十六王朝,并乘埃及分裂之机不断向埃及渗透势力,统治了三角洲地区和下埃及一带,上埃及则表示臣服。

这是埃及历史上第一次遭受外族人的统治,因此,第二中间期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统治的这一阶段又被称为“喜克索斯时代”(约公元前1720—前1570 年)。当然,喜克索斯人的统治同时也带来了马拉战车的先进军事装备和铠甲、新型匕首、弯刀、剑等军事武器,大大提高了埃及军队以后在反喜克索斯人统治战争中的战斗力,是埃及军事技术史上的一大革命。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2 22:30:47 +0800 CST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中国的“商文明”,青铜技术、马和战车都是商人引入中原地区的

如果来自黎凡特的喜克索斯人给下埃及带来了马拉战车等军事技术,很可能还伴随着“青铜文化”,那么,这就意味着,“古埃及文明”很可能是【经第二中间期而到新王国时期,古埃及方才进入到青铜时代】,而并非前面所宣称的,“经第一中间期而到中王国时期,古埃及进入到青铜时代”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2 22:36:32 +0800 CST  
所以,古埃及文明的“新王国时期”,和中国的“商文明”,应该是对等的、同时代的青铜文明

真正的古埃及文明应该始于“新王国时期”,而不是“古王国时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2 22:43:58 +0800 CST  
从对现代埃及人的基因分析来看,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古埃及人主要属于单倍群E1b1b,【和少数的G, R1b-V88和T,也可能有一些J1】

而括号里的这些少数血统,确实是有可能是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来自于黎凡特的外来血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2 22:52:34 +0800 CST  
犹太人是喜克索斯人的后裔
-------------------------
黎凡特人的血统很混杂的,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很混杂了。故而,犹太人的血统也不单一。喜克索斯人应该是来自于黎凡特的混合民族,但很难和现代的某个民族对上号

“黎凡特”这个地方,是自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从非洲扩散过来的人群,与从西亚高地扩散过来的人群,相交汇的地方,所以,黎凡特的人群种系在新石器早期就已经比较混杂了

由于黎凡特是西亚农业的最早发源地,黎凡特的农业人群在新石器早、中期,又往欧洲南部和中部不断移民,途径安纳托利亚、巴尔干等地,并形成一个环地中海的分布状态。后来,西亚肥沃的新月地带的闪族人于新石器中期,也在往欧洲南部移民。再后来的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来自黑海大草原的印欧人也加入了迁徙至欧洲、安纳托利亚、伊朗、黎凡特等地的移民浪潮。最终,造成了环地中海地区的人群血统,越来越复杂和混合,在距今两千至三千年前出现于黎凡特的腓尼基人,血统已经非常地混杂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3:20:24 +0800 CST  
下埃及人与西亚的黎凡特人存在互动的关系,就如同,上埃及人与南面的努比亚人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而上埃及人和下埃及人之间虽有互动,但存在着血缘和文化上的明显差异,所以,上埃及与下埃及的所谓统一,更多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已,这种统一缺乏民族凝聚力,很容易被打回原形的,甚至,还不如后来的阿拉伯人对埃及的统一的凝聚力强,毕竟阿拉伯人无论在血缘、文化、宗教、语言上,都给埃及人打上了伊斯兰文明的明显烙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3:28:43 +0800 CST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现代绵羊群体中存在5个不同的线粒体DNA世系:A、B、C、D、E。这个世系的分歧时间远远超过绵羊的驯化时间,在历史上经历过群体扩张,而且部分世系呈现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例如世系A在亚洲群体中占统治地位,世系B在欧洲群体中占统治地位。这些研究暗示绵羊是多地区起源的。

二里头遗址古绵羊线粒体DNA研究,研究表明二里头古羊属于A谱系,构成该谱系的线粒体DNA单倍型主要分布在中亚和小部分的欧洲家绵羊中。

中国特有的地方品种如湖羊、小尾寒羊、蒙古羊、同羊中的一些绵羊和二里头古绵羊聚集在一起,这暗示二里头古绵羊和这些家绵羊有着共同的母系祖先,在遗传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同时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北的野生盘羊并没有显现出是中国现代家绵羊的母系祖先的迹象。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3:42:56 +0800 CST  
现代黄牛群体的大规模线粒体DNA分析显示,在现代普通牛群体中存在5个线粒体DNA世系:T、T1、T2、T3、T4

T1世系主要发现在非洲牛中,在其他地区很少发现

T、T2和T3是近东和欧洲普通牛的主要世系,尤其T3在欧洲群体中占有统治地位,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起源于近东地区

T4是在东北亚地区的普通牛中发现的一个新的世系,这个世系中并没有欧洲和近东的牛

对中国北方地区三个青铜时代遗址的26个黄牛遗骸进行的分子考古学研究表明,有T、T2、T3世系,(这三个世系,尤其是T3,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起源于近东地区)。还发现有T4世系,而T4世系是东亚起源的。

对陕西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的11个古代黄牛进行了古DNA分析,成功获得了10个古线粒体DNA数据。古DNA序列分析显示石峁古代黄牛全部是普通牛,由近东起源的T3(70%),和T4(30%)世系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峁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流。

通过与周边地区古代黄牛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古代黄牛的遗传结构主要以统治性的近东起源的T3世系为主,同时伴有低频的T4或T2世系。

单倍型分析显示石峁古代黄牛的单倍型H1在北方地区广泛分布,反映出龙山时代晚期北方地区古代人群之间存在广泛的交流。单倍型H2在宁夏打石沟和河南二里头遗址中的出现,进一步支持黄牛由甘青地区进入中国并扩散到中原这一路线。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3:49:55 +0800 CST  
如果说,在西亚的“高地”,绵羊和山羊的最早期的驯化,与J1和J2人群相关(也就是后来的西亚闪族人群的主要血统)

那么,近东地区的黄牛的最早驯化与谁有关?目前只有推测结果,有人推测,黄牛的驯化可能与迁徙至安纳托利亚的印欧人有关系

有一点很明显,中国的黄牛世系受到近东的影响,明显要大于绵羊。而中国在青铜时代早期,显然受到的是东迁的印欧部落的影响,而不是闪族的部落

也许,从中国的黄牛、绵羊谱系现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牛”的文化与印欧人的密切关系;另外,从乳糖耐受性的全球分布来看,凡是印欧人集中的地区都是最高值

乳糖耐受性高的这种特点,是那些长期饮用牛奶的人群进化而来的特点,通常与草原上的畜牧/游牧民族有关系,印欧人很可能与这种“乳制品文化”有关系

另外,印欧人还与马的驯服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在距今4000年的中国新疆的与印欧人有关的青铜早期遗址,已经出现了马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4:12:26 +0800 CST  
所谓“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说是“农牧交错带”。如果你认为这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如此的,那你就错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4:23:22 +0800 CST  
全新世的大暖期,使整个北方长城地带都开始被【农业居民】所占居。但由于这个自西向东绵延几千里的广阔地带,生态地质环境并不一致,所以农业发展的情形也有不同。

在西段,距今6000—4000年期间大部分地区是一个湿热同步的气候最适宜期。以【旱作农业】为主要生业的仰韶文化的分布,有了很大的扩展。--------(请注意,这时还没有“牧业”出现!)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以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文化】呈持续的逐步发展状态。在甘肃东部农业聚落的分布到齐家文化前期已经有相当的密度;在甘肃的中西部和青海东部,受复杂多变的地形的影响,聚落较小,且较分散。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4:29:43 +0800 CST  
在中段,海生不浪类型的分布区相当温湿,最有利于农业发展。庙子沟类型的分布区降水量虽更高,但气温较低,故农业文化不如前一地区发达。阿善类型分布区的温度虽比海生不浪类型分布区更高,但降水量很少,也不利于农业文化发展。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细石器占有一定比例,只是细石器究竟是和狩猎还是畜牧相联系,尚需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证明。该地区农业在生业中占的地位是由南往北、由东向西递减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4:34:11 +0800 CST  
在东段,西辽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萌始于有较多石耜的赵宝沟文化,(大约始于距今7000年),这种文化明显植根于当地的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业而有大型围濠聚落的兴隆洼文化(大约始于距今8000年),但吸收有来自河北的后冈一期文化的因素。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开始的红山文化时期,既有发达的石耜,又有发达的石刀(銍),表明农业有新的发展。据敖汉旗的调查资料,红山文化的聚落也激增为兴隆洼文化的4倍。这时已出现了中心遗址和聚落群,有坛、庙、塚为标志的宗教中心。而从大约距今5000年起的小河沿文化,却呈明显的衰退现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4:35:31 +0800 CST  
始于大约距今4000年之际,那时北方长城地带的气候已经开始由温湿向干冷转化。这导致文化上的一系列变化

请注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的产生,千万不可忽视这只不过变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4:37:49 +0800 CST  
距今4000年前后开始的气候干冷化过程,并没有马上导致北方长城地带农业文化的全面衰退,在某些地区仍存在着【农牧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农牧相结合】的经济形态是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方才在北方长城地带出现,而这个时候,也是西来的印欧畜牧部落出现于新疆、蒙古西部的时候!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4:42:00 +0800 CST  
欧亚大草原地带对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影响早在距今4000年的青铜时代早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当时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并不是游牧人,而是【半农半牧】的人群

而真正的游牧民族在东方的出现,是在西周以后,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方才出现的,并非是在青铜时代出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4:46:28 +0800 CST  
所以,不要想当然地以为,畜牧游牧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存在的本土文化,不是这样子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5-13 14:48:41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