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在另外的一篇“磨沟齐家墓地古代居民头骨的形态学分析”报告里(2016年,山东大学和吉林大学)

“在古代人骨的聚类分析中,“齐家文化”的磨沟组,除与甘青地区的古代组关系密切之外,还与代表【周人族群】的瓦窑沟组,代表【殷商平民】的中小墓2组,以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青铜时代的【朱开沟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齐家文化”的磨沟组古代居民,【向东迁徙】的可能性,并对陕西关中地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古中原地区的新石器古代土著居民的体质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4 14:53:39 +0800 CST  
很显然,齐家文化磨沟遗址的母系基因构成相当混杂,而父系则很单纯(清一色的O3)

问题一,这个齐家磨沟古代人群究竟是算“混杂”的人群,还是算“单纯”的人群呢?

——由于一个民族的民族属性和语言文化属性,主要是由父系基因遗传结构来决定的,因此,“齐家文化”是父系基因比较纯粹的“古羌人”文化,而且,语言也应该是属于“古汉藏语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4 15:04:02 +0800 CST  
问题二,齐家磨沟遗址的父系和母系基因遗传结构,为何会差异这么大?

——“古代不同族群融合时,经常会出现“性别偏向性”,史前族群的大部分父系遗传结构经常被晚近时期强势民族的父系特征标记所掩盖。而这个时候,母系遗传结构则忠实地记录了历史上不同的移民层次,对于追寻远古族群的迁徙历史来说是非常理想和有效的工具。”

简述之,(强势)父系基因具有覆盖性,母系基因具有层累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4 15:05:30 +0800 CST  
问题三,在“齐家文化”的母系mtDNA检测结果里,看到有“南方母系”的基因存在(比如南亚类型),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齐家文化”之前的甘肃考古学文化里(比如,仰韶文化或着是前仰韶文化)很可能曾包含有“南方父系”人群存在!

“古代南方人群”很早就迁徙扩张至甘肃东南部,给甘肃带来了距今78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是一种属性【偏南方】的前仰韶文化,比它之后的仰韶半坡文化还要偏南南。因为“大地湾一期”的三足钵就是一种相当偏南方的陶器,类似造型的三足钵在裴李岗文化中有很多。 稻作/粟作的河南裴李岗-贾湖文化在大约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半坡文化”兴起之后,沿着淮河支流向江淮下游迁徙,参与了双墩文化的形成,并且对后来的山东海岱地区的“北辛文化”的形成产生明显影响,从而最终形成了东部的“鼎文化区”

由于在“齐家文化”那十分混杂的mtDNA构成里,还存在着”南方母系”的基因类型,这也会影响到“齐家人群”的【古西北类型】的体质特征,会略带有点儿“南相”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4 15:06:40 +0800 CST  
问题四,“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的甘肃“考古文化序列”大致是如何的?

——仰韶文化中晚期~~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 ~寺洼文化/辛店文化】

前面是“新石器文化”,后面是“青铜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4 15:09:42 +0800 CST  
问题五,临潭磨沟遗址的齐家部族墓地与寺洼部族墓地和谐共处一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由于在属于齐家文化晚期的墓葬中,有的陶罐与寺洼文化同类器物十分接近,明显有向寺洼文化转变的迹象。这就把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关系第一次明确地联系起来。磨沟遗址发掘结果显示,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寺洼文化的基本要素可能在齐家文化晚期即已孕育发生,表明在甘肃临潭磨沟这个地方,寺洼文化是齐家文化的流向之一

并且,两者人群的体质特征具有一致性(“东亚类型”), 寺洼人群与齐家人群都属于“古西北类型”(吉大分类法),也即,长得现代的中国人(包括南北汉族)

另外,在临潭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是目前中国境内出土的最古老冶炼铁器,距今3510年~3310年之间

“寺洼文化”还可能与商周时期的“羌戎文化”有关系,而周人则是姬姜联盟的呢~~

齐家人群和寺洼人群这些古羌人,亦活跃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齐家人群除了向东的迁徙至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之外,齐家文化亦有遗存现身于西南地区的岷江上游和川北草原;大约在商周之际,部分来自甘南的寺洼人群继续向岷江上游寻求发展的空间,在茂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石棺墓所出的带有“寺洼文化”风格的陶器即可为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4 15:11:16 +0800 CST  
问题六,“齐家文化”和之前的“马家窑文化”,两者之间会是一脉相承的继袭关系吗?

——-在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真正的彩陶文化,也是彩陶艺术的巅峰;齐家文化,则是真正的玉礼文化、红铜/青铜文化和畜牧文化,而彩陶文化则走向了衰落

“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两者并非是文化上的一脉相承关系,而是地盘上的一种竞争关系!

年代明显偏晚出现的“齐家文化”自东向西强烈地扩张,将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马厂类型”,从甘肃中部和青海东北部逐渐排挤出去,不过,“马厂类型”因素毕竟还会被“齐家文化”少部分地继承下来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4 15:13:10 +0800 CST  
问题七,如果“齐家文化” 是外来的,它到底来自于东边的哪个地方呢?

——-(始于距今4200年前的)【“齐家文化”】

(始于距今4900年前的)甘肃庆阳的【“常山下层文化”】(陇东高原)

(始于距今5000年前的)宁夏南部的【“菜园文化”】(固原山区)

(始于距今4300年前的)关中地区的【客省庄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以上这些考古学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影响和源流关系,如下图所示:




“齐家文化”的主体应是从“常山下层文化“(“菜园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同时也受到了关中“客省庄文化”西进陇东南的明显影响。另外,“齐家文化”在和甘青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争地盘的时候,亦受到了“马厂类型”的一定影响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4 15:16:47 +0800 CST  
问题八,甘肃庆阳的“常山下层文化”(陇东)和宁夏南部的“菜园文化”(固原),为何从来就没有听说过?

——-甘肃庆阳的【“常山下层文化”】遗存,在年代上要稍晚于宁夏固原的【“菜园文化”】遗存,二者文化内涵接近,应归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范畴

但是,这二者皆属于名不见经传的、自成体系的、地域色彩浓厚的、“农牧并重”的当地土著文化,文化独特性很强!~~

常山下层文化具有浓厚的“细石器工具”遗风,与活动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使用细石器工具的文化也存在着某种联系,过着亦耕亦牧的农耕狩猎生活;出土农具数量少、器类及型式简单、农业水平较低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4 15:18:32 +0800 CST  
下面,楼主就得好好地说一说,上图那个大圆圈之内的“古羌戎狄发源地”!~~~~~~~~~~~

在这个大圆圈之内,包括了甘肃庆阳的“常山下层文化”(陇东高原)和宁夏南部的“菜园文化”(固原山区)这两只默默无闻的新石器晚期考古学文化

实际上,这二者属于同一个文化范畴,并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征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4 15:25:01 +0800 CST  
许多对于甘肃和宁夏这西北二省并不怎么熟悉的国人,即便是看了楼主在上图所画出来的那个“古羌戎狄发源地”的大圆圈,自然也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或者干脆说,根本就是看过即忘!

然而,这个地理区域大圆圈所代表的“古羌戎狄发源地”,作为华夏子孙其实真是不应该忘记的呢~~~

因为这是说“汉藏语系”的华夏上古先祖在距今5000年前的真正来源地!

也是迄今为止,能明确找到的与华夏先祖直接相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5 13:46:08 +0800 CST  
“常山下层文化和菜园文化”这两支甘宁考古学文化遗存,不仅没有任何的知名度,看起来档次也的确是不怎么高

——不仅亦农亦牧,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甚至,还拥有北方草原的那种细石器工具,这显然是旧石器时代末期“北方狩猎者”后裔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因为其远古祖先的狩猎生存方式仍依稀残存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5 13:49:05 +0800 CST  
自北方地区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以后,几乎所有的原旧石器末期“北方狩猎者”,基本上都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呢~~~

但是,不同的北方族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相同,比如,分布于冀北和东北地区的那些北方狩猎者(“古东北类型”),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好一些(尽管也属于“北方边缘化地带”),他们的新石器文化也相对而言发展得要更好一些,还产生了像“红山文化”这样的北方新石器文化成就~~

而位于甘肃/宁夏的陇东高原这些西北人群(“古西北类型”)和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和贝加尔湖地区的北亚人群(“古西伯利亚类型”),在新石器时代则混得相对较差一些,古西北人群好歹还拥有旱作农业,但兼有畜牧业和细石器狩猎;而古北亚人群则主要仍旧是细石器狩猎/渔猎文化(仅有少量的农业因素而已)

也恰恰是这些在“新石器时代”大多混得不够好的北方人群,自“金属时代”起,终于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5 13:50:20 +0800 CST  
谁不希望自己的民族有一个“高大上”的富裕出身背景呢?

可是,“嫌贫爱富”的天然情感绝不可以成为我们寻找华夏祖先远古历史踪迹的一个指挥棒!

有些国人很热爱浙江省的“河姆渡文化”和另外一支非常著名的浙江新石器晚期考古学文化

可是,如果浙江省只是一个非常贫穷的省份,这些国人还会这么热爱与上心浙江省的考古学文化吗?

这些国人能否确定,自己所热爱的究竟是自己最真实的华夏祖先,还是非常地热爱长江流域下游这样一个山青水绿的江南好地方呢?

这些国人又是如何能够判断出,那些混杂有“赤道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特征的河姆渡文化稻作人群,以及长得很像“马来人种”的浙江省著名的新石器晚期考古学文化稻作人群,一定就是”属于北方人种且古代无稻作”的现代中国人的直系祖先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5 13:52:21 +0800 CST  
我们究竟最热爱的是什么?是利益,还是真相?

作为华夏后人,我们无法去指责或嫌弃自己的远古先祖,居然没有能力在新石器时代去占据“东亚核心地理区域”,居然没有能力在“新石器时代”唱东亚历史的主角人群!

华夏远古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曾经处于落后状态的历史事实,早已经无法改变了。而我们一些国人随意地冒认别人(比如邻居家)的祖先所创造出来的远古成就,那也是白搭呢,因为迟早会有穿帮露馅的那一天啊

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出一个更加强盛与美好的未来~~~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5 13:53:26 +0800 CST  
为了能够提高大家对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羌戎狄发源地”这片甘宁地理区域的认知程度,楼主不妨报出几个与之紧密相关的先秦古代人群,便可以迅速地提升大家对于此大圆圈地理区域的记忆力了!


1。犬戎

犬戎是谁啊?就是杀死了周幽王,并导致西周灭亡的那个西羌族部落,其活动范围就在这个大圆圈之内

2。义渠戎

在商代也是西羌族的一个分支,在周文王末年建立国家,都即在今甘肃庆阳西南。秦昭王时宣太后摄政,与义渠戎王好,后杀死于甘泉,秦遂起兵灭义渠戎国

3。周人窜于“戎狄之间”

姬周先祖“不窋”率周族人自窜于“戎狄之间”,指的就是北豳(今甘肃庆城县)、豳(今陕西彬县-旬邑县)等地。也即,在上图的大圆圈之内以蓝色小字所标注的地方。另外,“豳”的意思应指“山中的野猪”

4。秦人先祖牧马于天水

天水是秦国的发祥地,秦人牧马的草原也是这个大圆圈的周边之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5 13:55:02 +0800 CST  
实际上,这个大圆圈所包围的地理区域“古羌戎狄发源地”,从地形地貌上来看还真不算好!

下图是甘肃省的地形图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5 13:58:44 +0800 CST  
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子午岭为界,东为陕北高原,西为“陇东高原”

从甘肃省的地形图来看,这个“陇东高原”其实就是黄土高原的一大片沟壑区!

在古代,这里可并不是发展农耕种植业的好地方,只不过,在现代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已!

“陇东高原”近看的地形地貌如下




“陇东高原”如果远看,则挺震撼视觉的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5 14:02:58 +0800 CST  
“新石器时代”的陇东高原处于仰韶文化的分布边缘地带,地貌是由高原山区沟壑等地带构成,这里的古代人群虽以定居的农业经济为主,但畜牧业经济也较发达

在“仰韶文化”之后,陇东高原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和争夺的地带,并为“菜园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居民所占据,迫使马家窑文化后裔,即“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居民往西发展

菜园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属于农牧并重的、还拥有狩猎业的定居文化,其独特性很强。居住遗迹有半地穴式和窑洞式两种,特别是“窑洞”!这可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西北黄土高原的最早期窑洞啊~~~

黄河流域由于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便于挖作洞穴,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穴居”成为这一区域古代部族经常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甘肃和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5 14:05:25 +0800 CST  
那么,在早期的华夏族来源里,可有谁是古代的“穴居部族‘出身背景?

——商人和周人的先祖,原本都是西北黄土高原最早期的“穴居部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05 14:11:59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