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先进技术”的横空出世,不仅可以令较早“掌握了”这种先进技术的古代人群具有快速超越别人的“先发优势”噢,同时,还具备另外一种强大的能力,那就是在地理上“大举扩张”的占地盘优势呢~~

这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道德”,是吧?

谁说“纯粹农耕民族”就是最道德高尚的小白兔,从来就不地盘扩张(也即从不挤兑别人的生存空间)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4:33:18 +0800 CST  
“古代南方稻作人群”的强大地盘扩张能力,绝对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千万别低估了“南方农耕民族”的抢地盘水平哦~~~

至新石器时代中期,东亚大地几乎所有的【最好地盘】都已归他们所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东亚传统核心区域”哦,在地理上包括了黄河流域中下游、长江流域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

而原先我们一直以为,“东亚传统核心区域”自古以来非华夏民族莫属。只可惜,华夏民族的体质特征是北方人种,而并非是南方北上的”古代南方农耕人群”哦,像考古专家们那样逮着谁都一往情深地喊“祖宗”吗?那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4:34:12 +0800 CST  
不仅“东亚传统核定区域”被古代南方农耕人群尽占,就连“北方狩猎者”在旧石器时代的传统活动区域里,比如甘肃东部、内蒙古中南部、东北辽西等北方地区,也照样可以见到“古代南方农耕人群”(包括南方母系在内)新石器时代的活跃身影呢;

等到了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时候,上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下至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群岛、西至南亚印度次大陆的沿海地区,所有这些高低纬度相差很大的地理区域,皆属于“古代南方农耕人群”之势力范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4:35:16 +0800 CST  
所以啊,不要再提什么,古代世界的“纯粹农耕民族”是从来就不情愿“地盘扩张”、从来也不随便挪窝的“道德高尚”的小白兔~~~~

比如,古代世界的一个超级农业强国——-“古埃及文明”,它的统治者其人性居然可以高尚到,宁可委屈了自己,也要硬是死守着高温干旱的沙漠化国土,就是不愿意挪出非洲去挤兑别人的好地盘的、“道德异乎崇高”的小白兔故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4:38:05 +0800 CST  
正是由于凭借着“农耕种植技术”这个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另辟蹊径的重大先进技术,“古代南方人群”终于实现【咸鱼翻身】了!

自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古代南方人群彻底地取代了”旧石器时代”北方偏狩猎者之前的主导人群位置,从而一跃成为“新石器时代”文化成就最耀眼的新主角人群,他们就是“古代南方稻作人群”!

而旧石器时代的“北方狩猎者”则沦为了“新石器时代”的配角人群,虽然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被同化成“旱作农民”,但是,依旧改变不了他们的“被边缘化”地位。。。。。。。。


听起来就像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那种感觉噢,而这个“天子”,就是对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先进技术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4:40:14 +0800 CST  
实际上,与人类远古社会“上百万年”的狩猎史相比,人类的“农耕史”其实只有1万年左右,所以人类在狩猎中形成的许多基因突变,时至今日,还没有完全适应农业带来的生活变化,饮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就是为何,人类社会在“农业时代”反而比在旧石器的“狩猎时代”,更容易患各种各样的毛病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4:43:56 +0800 CST  
凡是经常与“动物”打交道的古代人群,他们都有一个强烈的内在需求,那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工具(和武器)的趁手程度!


这是很多国人并没有想到的地方~~~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4:50:30 +0800 CST  
自距今8000多年以来,随着东亚北方地区的气候不断升温,“古代南方稻作人群”第一个地盘扩张的方向,就是向北方迁徙至河南“中原地区”,而这里曾经是旧石器末期的“北方狩猎者”的活动南界

移民来自于南方“长江流域”的“古代南方稻作人群“在北上中原之后,就成为了“新石器时代”那个著名的【古中原农耕居民】(“古中原类型”)的一个重要的人群来源之一,而另一个人群来源就是来自于西部甘肃(甚至可能来自于中亚) 的“彩陶和尖底器文化”人群~~

然后,一部分北上中原的“古代南方稻作人群”又继而东进至淮河流域和山东海岱地区,从而形成了古代东夷地区的新石器农耕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4:51:18 +0800 CST  
可以这么说吧,“古代南方农耕人群”移民扩张到哪里,就把哪个地方带入到“新石器农耕文化”的时代!

就如同,近代英国人殖民到哪里,就把英国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带到哪里,是一样的道理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4:52:06 +0800 CST  
当然,“古代南方农耕人群”向北及向东的大举扩张,肯定会挤压了原旧石器末期的“北方狩猎者”的生存活动空间,他们的生存空间“被边缘化”,一部分北方狩猎者只好被迫迁移至“北方边缘化地带”或其它苦寒之地,另一部分则从中原向河北后退至冀南(继而又再次后退至保定以北的北京燕南地区),可能还有少部分留存于东部的沿海地区

最后的结果就是,距今1万多年前曾经繁荣并流行于华北地区(包括中原北部和中部在内)以及山东旧石器末期的【北方“细石器文化”】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文化更为先进的“稻作/粟作”混作的新石器南方农耕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4:52:49 +0800 CST  
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重大技术革命的横空出世,必将引发人类社会【人口结构的重新洗牌】!

———而绝大多数人却都没有意识到,全世界人口结构的重新洗牌,竟然是与人类历史上的“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先进技术的横空出世而密切相关呢

一个典型的实例,现代英国人的后裔能占据英国本土之外的美国和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地盘,也即“五眼联盟”,其实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航海与工业革命”所引发的这些地区(除英国本土以外)的原有人口结构的重新洗牌哦

当距今4000年前,传播来自于欧亚草原的“畜牧/青铜浪潮”,西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先进技术“青铜冶金技术”,同样也引发了东亚传统核心区的“人口结构重新洗牌”!

可是,现代的中国人就是不愿意相信,残酷无情的东亚“种系更迭现象”在距今4000-3600年前的北方“中原地区”曾经发生过啊

———也即【“东亚大变局”】的发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9 14:15:13 +0800 CST  
另外一个典型的实例,

自进东亚地区入到“新石器农耕时代”以后,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从黑河到腾冲,一条线把东亚地区的土地给分成了两个世界!

原因其实就是,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耕种植先进技术”(农业的产生)所引发的东亚地区“人口结构重新洗牌”的最后结果

——故而,这是一条“农业/非农业人口的分界线”!

这也是一条清晰的、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就好像从南到北的东亚人,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9 14:18:56 +0800 CST  
而考古学家童恩正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提出来的,那个在考古界很著名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农牧交错地带和青铜技术的传播地带,正好就落在了这一条看不见的地理分界线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9 14:23:31 +0800 CST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一路迁徙的北方半农半牧人群,走的其实就是人口密度并不高的“东北-西南的边缘化地带”,在地理上,基本上就是在围绕着“东亚传统核心农耕区域”而迁徙,走的都是净是那些在“农耕世界”外围地区的属于高原-山地的边缘化路线!

这体现的是当时的北方“半农半牧”人群的一种“弱势心态”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9 14:26:13 +0800 CST  
童恩正教授是这样进行描述的:

“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位置,恰好从两面环绕了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大致东起大兴安岭的南段,北以长城为界,西抵河湟地区,再折向西南方,沿青藏高原东部,直达云南西北部。在此范围之内,生态环境呈现出很多的相似之点,比如,“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主要地貌是【山地和高原】,自然景观十分相似,是一种基本上由高原灌丛与草原组成的地带,也是春秋战国以后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分界线,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这里一直是畜牧或半农半牧的人群繁衍生息的场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9 14:28:03 +0800 CST  
简言之,

这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实际上由【“藏彝走廊+西北甘青+北方长城沿线”】组成

而这个在地貌上大多属于“高地和山区”的半月形传播地带,主要是“羌戎狄”北方边缘化“半农半牧”人群的文化传播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9 14:30:36 +0800 CST  
一种主观上的民族情绪,经常会“干扰”在学术研究上的客观性正确判断!

甚至包括了童恩正先生自己,都倾向于认为,在“半月形文化交流传播带”上活跃着的北方农牧人群,与“纯粹的农耕民族”——华夏汉族并没有任何的关系

当然了,童恩正先生对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的很多文化现象,观察得还是非常仔细与客观与正确的,除了他对于半月形人群的某些判断,出现了明显的“误判”之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9 14:44:28 +0800 CST  
童恩正先生对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的文化现象所作出的观察


“由于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在这“半月形文化地带”之内,是【畜牧和半农半牧人群】繁衍生息的场所,他们与黄河中下游的(南方北上)中原农耕人群(“古中原类型”)在经济类型、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大差异

于是,我们看到里这样一种文化差异现象:

在“半月形文化地带”的东北与华北边地出现的某些文化因素,没有影响到与之毗邻的中原地区,反而影响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南边陲;与此相反,西南地区的某些文化因素,没有影响到与之山水相连的江汉平原,而在西北或东北反而出现了其相似物

这说明,居住于这“半月形文化地带”的自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的这些古代“农牧”人群,其风俗习惯保持了何等紧密的联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9 14:47:33 +0800 CST  
“由于这些紧密联系的存在,当这些古代人群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需要迁徙时,往往也是选择与自己习惯的环境相似、居住着与自己经济活动相同的人群的地区,从而更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文化共同性”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活跃于“半月形文化地带”的这些【畜牧或半农半牧】的古代人群,其实就是新石器北方旱作/畜牧人群(仍残留有一定的“细石器狩猎文化”),他们由于被“中原农耕文化圈”所一直排斥,这些地处边缘地带的北方人群(新石器时代的边缘化人群)在迁徙时,就只能尽量地绕开“传统核心区域”,而是在“东北至西南的半月形地带”里迁徙,也就是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边缘区域里求生存。”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9 14:49:11 +0800 CST  
新石器北方人群在“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迁徙,其实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随后的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时代乃至青铜时代,这种远距离的迁徙也一直存在并活跃着,并且,而且,有时还是“双向对流”的迁徙模式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9 14:51:02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