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很多人就是解释不了下面这段话:

黄河中游地区,在文明核心形成的关键期(即龙山时代晚期之前),其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复杂化程度,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中国文明的核心却在中原地区形成,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1 19:45:17 +0800 CST  
华夏文明,为何偏偏在“中原地区”率先产生?

几乎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文明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文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结果

但实际情况是,文明-----是不同来源的文化相“叠加”出来的结果,而并非某一种文化自我完善的结果

也即,文明的产生,离不开外来文化(及人群)的巨大贡献!


这听起来真的是好匪夷所思啊,但其实就是真相,而真相,从来都是让人难于轻易接受的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凡是位于“孤立的海岛、孤立的大陆”这些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能产生“高级文明”,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群,仅仅通过自我完善的过程(不接受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就能轻松地步入“高级文明“的殿堂,一个也没有!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1 19:58:54 +0800 CST  
@奥斯威辛001

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复杂而精致?西边的青铜器简陋而粗糙?他们领先1500年还造不出高级的青铜器?西方博物馆都以中国青铜器为荣,他们的青铜器根本上不了台面。请解释。
---------------------------
青铜冶金技术

青铜范铸技术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术(前者与“金属”有关,后者与“泥巴”有关),不要混为一谈了

“金属文化”的最初技术发明,是“金属冶炼技术”!


太多太多太多的人,把这两个不相同的技术搞混淆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1 20:23:47 +0800 CST  
青铜冶金技术-----主要是生产出“青铜液体”

青铜范铸技术-----主要是生产出“陶范”

然后,把“青铜液体”倒入复杂的“陶范”而已,冷却后,一件复杂的“青铜器”制作出来了


有人能理解这个生产过程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1 20:28:18 +0800 CST  
中国以西的人群,他们发明的是“与金属”相关的这部分的技术,而不是“与陶范”相关的那部分技术

迄今为止,我好像在天涯上还没有发现有真正看懂这两种技术区别的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1 20:33:05 +0800 CST  
中国的青铜器之所以制作复杂精美,是因为“陶范”的制作复杂精美而已。而在“青铜冶金技术”方面,中国则并无任何的创新,沿用的只是西来的冶金技术而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1 20:40:12 +0800 CST  
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古中原人DNA检测结果),在中原地区:


“我们在新石器时代人骨资料观察到明显的稳定性,极少观察到大规模的人群迁徙混合特征,而青铜时代,几乎近于大换血,尤其以周文化的扩张尤为剧烈。

以理论上最少受周文化迁徙影响的东夷区域为例。

青铜时代山东地区古人种系特征开始表现出更接近商人和周人的种系特征,而与此前山东新石器时代的两类种系均差距较大。而且,我上边陆续介绍了青铜时代河南和关中地区的种系变迁,三者均表现出在青铜时代开始与西北和长城沿线种系类似的特征,而与新石器时代三地的古中原类型相距较远的特征,尽管国内研究者通常习惯性的仍将青铜时代三地种系归入古中原类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1 20:50:40 +0800 CST  
也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原人,体质特征偏向于南方壮族,但是,自青铜时代开始,中原人的体质特征开始发生明显的改变,偏向于古代西北人(类似于现代的北方汉族)

这说明,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群种系并非从未改变,而是有外来人群进入中原,并形成了现代的北方汉族(类似于古代印欧人进入欧洲,并形成现代的欧洲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1 20:57:03 +0800 CST  
@gtfz99 2017-04-01 20:28:18
青铜冶金技术-----主要是生产出“青铜液体”
青铜范铸技术-----主要是生产出“陶范”
然后,把“青铜液体”倒入复杂的“陶范”而已,冷却后,一件复杂的“青铜器”制作出来了
有人能理解这个生产过程吗?
-----------------------------
@奥斯威辛001 2017-04-01 21:52:40
既然青铜液体是高级货,泥巴范模是低档货,
那么领先1500年还不会制造高级范模,生产高级青铜器,
只会生产简陋粗糙的铜器,
这到底为什么?
-----------------------------
你为何总是从“美学”的角度去诠释“青铜器”,能不能从“技术”的角度(比如金属合金的纯度、硬度和韧性等方面)去理解青铜技术?比如,采矿、选矿、冶炼,合金配比,这些都是别人家的技术发明啊,不是的东方人的发明!只不过,他们偏爱用石头做的范,只适合于制造比较简单的小型青铜器的器形(比如刀具、工具等)以及个人的装饰品(如耳环、项链、手镯、脚链、指环等),其实,人家也有陶范和复合范,只不过,用得不太多而已

东方人不过是提高了青铜器的大型艺术造型价值(包括艺术观赏价值),最大的优点是是适合于收藏和展示个人的身份地位,偏爱大型的青铜器,这是一种审美倾向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1 22:34:54 +0800 CST  
实际上,中国人还把传统的制陶技术,充分应用到制作陶范的过程中,由于东方的制陶历史颇为悠久,所以,可以把制作陶范的技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是西方人所比不上的

归根到底,这其实就是“制陶技术”的充分发挥和应用,但并没有改变“金属冶金技术”的本身!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1 22:41:44 +0800 CST  
@gtfz99 2017-04-01 20:28:18
青铜冶金技术-----主要是生产出“青铜液体”
青铜范铸技术-----主要是生产出“陶范”
然后,把“青铜液体”倒入复杂的“陶范”而已,冷却后,一件复杂的“青铜器”制作出来了
有人能理解这个生产过程吗?
-----------------------------
@奥斯威辛001 2017-04-01 21:52:40
既然青铜液体是高级货,泥巴范模是低档货,
那么领先1500年还不会制造高级范模,生产高级青铜器,
只会生产简陋粗糙的铜器,
这到底为什么?
-----------------------------
@gtfz99 2017-04-01 22:34:54
你为何总是从“美学”的角度去诠释“青铜器”,能不能从“技术”的角度(比如金属合金的纯度、硬度和韧性等方面)去理解青铜技术?比如,采矿、选矿、冶炼,合金配比,这些都是别人家的技术发明啊,不是的东方人的发明!只不过,他们偏爱用石头做的范,只适合于制造比较简单的小型青铜器的器形(比如刀具、工具等)以及个人的装饰品(如耳环、项链、手镯、脚链、指环等),其实,人家也有陶范和复合范,只不过,用得不太多......
-----------------------------
@奥斯威辛001 2017-04-01 23:12:37
你还是不愿承认中国青铜技术远超西亚,
这和苏三一样,有点偏执性精神病的嫌疑。一切都是西来的。
越王勾践剑,湖北博物馆镇馆之宝,你肯定说不知道,
冶金工艺,合金配比,防腐,锋利度,韧性,都是最佳,
中国青铜器各方面都完全掌握,
大型青铜器是为了用,
比如大型煮肉器,大型酒器,都是实用器。
既然外国人喜欢手镯,耳环装饰品,
那么没理由不喜欢大型装饰品。
是造不出来,没......
-----------------------------
无论我怎么解释,你都不能明白,只好给你打一个比方了

我们知道,日本的茶道已经达到了艺术的层面(而不仅仅是实用的层面)

我们是否因此就断定,日本的艺术性茶道是日本人自己发明的,与中国的实用性茶艺毫无渊源关系?

能这样说吗?当然不能!


中国的青铜器制作水平,就相当于日本的茶道,已经达到艺术的审美层次了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西方人的青铜器制作不够精美,器形也不够大型,就因此而否定“青铜冶炼技术”原本是人家发明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2 00:26:53 +0800 CST  
“文明”产生的基本原理是,在某一个“地域”里,不同来源的“不同文化”(以及不同人群)发生了相“叠加”的结果,而这个产生文明的“地域”,并不一定是各个不同文化的“原初”发源地

任何一个处于孤立、隔绝状态的人群及文化,如果没有任何的“外来文化”(及人群)的助力,仅仅只是通过一个自我完善的方式来发展提高自己的文化,是很难较快地升级到更高阶的文明级别的

故而,一个高级文明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单一文化仅凭自我完善的发展结果,而是,不同来源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叠加的结果


这才是文明产生的基本原理!

所有想把一个民族打造成“全能冠军”式的超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上天不会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给一个民族,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实际的情况就是,每一个人群及每一种文化,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方才是人间正道



这就是为何,我在之前的840楼里曾说过:

“一个人要获得小成功,他需要很多的朋友

一个民族要获得大成功,它需要强大的对手

贬低别人,其实,就是在贬低自己

与强大对手的交流、碰撞式的互动,是帮助一个民族迅速登上台阶的重要渠道

全盘否定别人,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2 13:08:30 +0800 CST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西亚的“两河文明”的产生过程:

1。西亚的“两河流域”,既不是西亚“麦作农耕种植”的发源地-----应在西亚的”低地“黎凡特

2。西亚的“两河流域”,也不是西亚“牛羊动物驯化”的发源地-----应在伊朗西南部扎格罗斯山脉和土耳其南部托罗斯山脉,以及安纳托利亚高原等“高地”

3。西亚的“两河流域”,更不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源地-----应在欧洲巴尔干山区-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山区-高加索山区南北两侧等“高地”

但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却是西亚地区最早产生的人类文明,因为“两河流域”是所有上述不同文化的相“叠加”之地!

1。距今6000年的时候,外来人群“苏美尔人”携带着“农耕技术”进入到了“两河流域”

2。故乡位于西亚“高地”(包括安纳托利亚-南高加索-伊朗高原)的“闪族人”,分批次地不断从西亚“高地”,向西亚“低地”(包括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半岛)扩散,同时给两河流域带去了“驯化的动物”(牛羊),以及晚出现的“青铜冶炼技术”


(来源于低地)农耕文化 + (来源于高地)畜牧文化/金属文化 = “两河文明”的产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2 13:09:59 +0800 CST  
中国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产生的过程,也是类似的相“叠加”过程:

1。南方长江流域的“稻作人群”北上中原河南(距今8500年的贾湖文化),随后不久,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粟作文化”(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而裴李岗人群与贾湖人群是同源的,因为两者的陶器类型是一致的

2。距今大约4000-3000年,来自于西北甘陕地区(因地理上紧邻新疆,故而携带着西来的青铜冶炼技术和/或牛、马车等畜牧文化)的西北/北方人分批次进入中原地区,也就是商人(先到达辽西和冀北,然后南下河北和河南)和周人,创造了中原的商周青铜文明,而商周之前的二里头的青铜文化,应该是受到了辽西和燕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及冀南的先商文化的“青铜冶金技术”(采选冶及合金配比)的影响,而“青铜范铸技术”(制作复杂陶范技术)则是二里头文化在三、四期时从石范升级至陶范的结果

中原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发生了一个人体体质特征的变化过程,中原人从新石器时代的类似南方壮族的体质,逐渐地变成了青铜时代类似古代西北/北方人群的体质(也就是现代的北方汉族的体质)

(来源于南方人)农耕文化 + (来源于西北/北方人)畜牧文化/金属文化 = “中原文明”的产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2 13:11:13 +0800 CST  
中原与北方文化互动决定中国文明核心形成于黄河中游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何 驽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心和热议的课题。各界人士大多接受了苏秉琦先生提出的“中国文明多元一体化”发展道路,在重视各地区尤其是西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研究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明核心的形成还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即传统上认为狭义的中原地区,具体说是豫西晋南地区。

我十年前致力于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研究,近七年主要做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有一些初步认识。多年来我一直被一个迷惑不解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


【黄河中游地区在文明核心形成的关键期即龙山时代晚期之前,其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复杂化程度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中国文明的核心却在中原地区形成,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学术界一直没有比较明确的答案,更不用说是满意的答案。

苏秉琦先生对此也没有给我们留下明确的答案,然而我们可以从他的相关论述中寻找揭开谜底的钥匙。苏公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提出:“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尤其是,已可从几处典型地点归纳出文明起源的三种形式。头一种文明起源的形式是裂变。举中原古文化为例,……第二种文明起源的形式是撞击。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关系最具典型性。……第三种形式是融合。……以上三种文明起源形式的典型地点大都在中原和北方,大都与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结合有关。【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由渭河进入黄河,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在晋北向西与内蒙古河曲地区连接,向东北经桑干河与冀西北,再向东北与辽西老哈河、大凌河流域连接,形成‘Y’字形文化带。”】

近几年我在研究陶寺文化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苏公上述那段高屋建瓴的论述暗藏天大的玄机:【中国文明核心最终在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主要取决于中原文化与北方地区古文化的碰撞、裂变与融合,正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在东北起自西辽河、西南终于关中西部的“Y”形文化带上的互动与结合,决定的中国文明的核心最终形成于黄河中游地区】。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解释,比如中心与边地理论、边地效应理论、环境正反馈理论、环境负反馈理论等。新近许宏先生提出【“文化杂交优势”】解释,不无道理。“文化杂交优势”是“文化多元化发展优势”的直白表述。文化多元化发展优势的概念源自生物的多样性理论。生物的多样性不仅是保持生物物种的丰富与基因的遗传延续以及实现生物功能的互补,而且能够通过适当的杂交产生新的优势品种。生态的多样性往往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多元与多样的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互动、互补,激发出更高水平的发展优势。

回到决定中国文明核心在中原形成命运的“Y”形文化带来看,大致是中国植被带中“禾草、杂草类草原”与“三年两熟作物、或一年两熟和暖温带落叶果树”交接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牧交错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农业和牧业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造就的迥异的文化】,在“Y”形农牧交错带上从物质文化到思想意识的碰撞、融合,催生了中国文明核心在黄河中游的形成。【西方一直有少部分学者主张“农业与牧业文化的碰撞产生文明”的理论解说】。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提出能够对这一理论解说进行充分的论证和阐释,以致不为学术界所重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2 13:27:35 +0800 CST  
新近许宏先生提出【“文化杂交优势”】解释,不无道理。“文化杂交优势”是“文化多元化发展优势”的直白表述。文化多元化发展优势的概念源自生物的多样性理论。生物的多样性不仅是保持生物物种的丰富与基因的遗传延续以及实现生物功能的互补,而且能够通过适当的杂交产生新的优势品种。生态的多样性往往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多元与多样的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互动、互补,激发出更高水平的发展优势。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2 13:35:15 +0800 CST  
【农业和牧业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造就的迥异的文化】,在“Y”形农牧交错带上从物质文化到思想意识的碰撞、融合,催生了中国文明核心在黄河中游的形成。


【西方一直有少部分学者主张“农业与牧业文化的碰撞产生文明”的理论解说】。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提出能够对这一理论解说进行充分的论证和阐释,以致不为学术界所重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2 13:36:19 +0800 CST  
农耕文化 + 畜牧文化/金属文化 = “文明”的产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2 13:37:04 +0800 CST  
“文明”,是不同性质和来源的文化,相互“叠加”出来的结果

这就是文明产生的基本公式


只可惜,绝大多数人看不到这一点,不少人拼命地想努力证明,某一个民族是全能式的“超人”,这是徒劳的,毫无意义!

文明的产生,不是单一的文化自我完善的结果,是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叠加的结果
'

单一性的思维,只会导致民族主义情绪的产生,也导致了学术问题走向了政治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2 13:43:04 +0800 CST  
古埃及人创造的古代文明,如果是全能式的辉煌成就,十有八九有问题!


在后来的阿拉伯人入侵古埃及之前,古埃及文明看不到显著的外来文化和人群的重要影响,无论是从基因血统上,还是文化构成上看,都没有明显的迹象

现代埃及人的基因分析已经证明,侵略过古埃及的最大人群就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给埃及带去了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语,这倒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那么,之前的古埃及呢?外来人群及文化语言的贡献在哪里?我没有看到明显的证据!



如果“古埃及文明”,是由古埃及土著居民的单一土著文化通过自我完善和提高而得到的结果(而不是由不同来源的文化相互交流、叠加的结果),那么,“古埃及文明”绝不可能达到令人震惊的文明高度!因为单一文化的发展很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困境,从而导致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强大的瓶颈阻力,从而很难突破升级到高级阶层

如果“古埃及文明”是一个例外,那么,最大的可能是性就是,所谓的“古埃及文明”有伪造的嫌疑和成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4-02 13:57:34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