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二百七十二、限田废奴

新帝王莽称帝前,只发生了三场反对他的叛乱,还只有一场才有威胁。而在他改朝换代后,始建国元年夏四月,徐乡侯刘快拉起数千人起兵。然而他的老哥扶崇公刘殷,也就是原汉朝的胶东王,竟然把老弟给卖了——确切地说是怂了,刘快带兵打到即墨时,身在此处的刘殷关闭城门,之后自首下狱。随后,即墨吏民击败了刘快,刘快败退到长广时身死。就这样,刘殷靠着出卖自己的弟弟,不但保住了爵位,还增加了封地。
也就这么一场而已。

前面说过,王莽这么受拥戴,一大原因就是全天下都在翘首以待,看他怎么搞改革,来解除帝国面临的危机。他前面虽然也改了些东西,但都是些名号之类的,其实都无关紧要。

而在搞定刘快后,王莽见所谓的“前朝遗老”也不过如此,那接下来就要放心地放大招了!

第一个大招,是“限田令”。王莽认为,上古之世行井田制,一夫有田百亩,十分而税一;秦国变法,坏圣制,废井田,因此才导致兼并四起,“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至于汉氏,虽号称减轻田税,三十而税一,但实则“常有更赋”,加之“豪民侵陵”,实际上是十分税五——这怎么可能不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富者“骄而为邪”,贫者“穷而为奸”,“奸邪”怎么可能不会越来越多?

以上对于现状的分析,可以说逻辑是很清晰的。那么接下来,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07 20:02:45 +0800 CST  
——王莽给出的答案,是恢复井田!你看上古搞井田也没出这么多幺蛾子,废了以后才出现了兼并,那重新启用古制,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是王莽便下令从此天下之田全部收归国有,号为“王田”,不得买卖;每八个男口获分田一井,超出者按九族、邻里、乡党的顺序往外分出去;现下没有田地的人,也按制度分给相应面积的田地。

当然,光限田还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最基本的资源,除了“田”以外,还有“人”!兼并可不光是兼并田,田上面的人也一起兼并了。这些人托庇于豪强大户名下,朝廷是搞不清他们的情况的,有的朝代称之为“隐户”。朝廷连隐户有多少人都搞不清,自然也收不了他们的税。

这些人在身份上都是大户的奴婢,于是王莽宣布,“天地之性人为贵”,然而现在买卖奴婢却和买卖牛马无异,因此禁止人身买卖,现在的这些奴婢,改称“私属”,统统解除和原来“主人”的“卖身契”!

另外,国师公刘秀建言设立司市、钱府官。司市就是官府出面在市场上买进卖出,用以平衡物价;钱府则是国家出钱,借贷给老百姓,尤其是在青黄不接、周转不灵的时节。
同时规定,有田不能不耕,有宅不能不种树,如果荒废着,收三倍的税;老百姓也不能有游手好闲的,否则也要惩罚性收税。

除了从事耕作以外,其他从事打猎、畜牧、手工业、服务业、商人等等,也都得报税,以所得利润的十分之一为率。若敢不上报或者上报不实,罚没所有收入,做一年劳役。

话说这些政策,是不是感觉略眼熟?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08 20:05:14 +0800 CST  
——王莽给出的答案,是恢复井田!你看上古搞井田也没出这么多幺蛾子,废了以后才出现了兼并,那重新启用古制,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是王莽便下令从此天下之田全部收归国有,号为“王田”,不得买卖;每八个男口获分田一井,超出者按九族、邻里、乡党的顺序往外分出去;现下没有田地的人,也按制度分给相应面积的田地。

当然,光限田还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最基本的资源,除了“田”以外,还有“人”!兼并可不光是兼并田,田上面的人也一起兼并了。这些人托庇于豪强大户名下,朝廷是搞不清他们的情况的,有的朝代称之为“隐户”。朝廷连隐户有多少人都搞不清,自然也收不了他们的税。

这些人在身份上都是大户的奴婢,于是王莽宣布,“天地之性人为贵”,然而现在买卖奴婢却和买卖牛马无异,因此禁止人身买卖,现在的这些奴婢,改称“私属”,统统解除和原来“主人”的“卖身契”!

另外,国师公刘秀建言设立司市、钱府官。司市就是官府出面在市场上买进卖出,用以平衡物价;钱府则是国家出钱,借贷给老百姓,尤其是在青黄不接、周转不灵的时节。
同时规定,有田不能不耕,有宅不能不种树,如果荒废着,收三倍的税;老百姓也不能有游手好闲的,否则也要惩罚性收税。

除了从事耕作以外,其他从事打猎、畜牧、手工业、服务业、商人等等,也都得报税,以所得利润的十分之一为率。若敢不上报或者上报不实,罚没所有收入,做一年劳役。
话说这些政策,是不是感觉略眼熟?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09 19:59:57 +0800 CST  
王莽改制改了很多,但其中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当然其中的“限田令”和“废奴令”,才是此次改革的根本。不过至于这些改制的效果怎么样,那就得继续往下看了。

上面是王莽对内的思路,而对外,他也是有新想法的,主旨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当年秋天,王莽派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这“天下”也包括匈奴、西域和其他各路蛮夷。王奇等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收回国内诸侯手里的汉朝印绶,以及四夷手里的汉朝印绶,代之以新朝印绶。按说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王莽在这里做了个手脚——给老外的名号统统降了一格。比如益州的“句町王”改为“句町侯”,西域诸王也都降成侯,给匈奴单于的玺也改称章——王莽说了,皇帝(也就是他王莽)才能用“玺”,你单于算老几,凭什么也敢用玺?

至于国内的诸侯们,其他人还好,也就是换块印,故汉刘姓宗室就倒霉了——因为他们的旧印收上去后,并没有给新印,也就是全体下岗,成了平头百姓了。内中也只有两三个之前狠拍过王莽马屁的,才又捞了个列侯。

当年高帝刘邦创业是多么艰难,历经文、景、武、宣,闯下这么大一份家业,如今被人谋夺了去,那么多后代,竟然连个屁都没人敢放,真是令人唏嘘!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09 20:00:15 +0800 CST  
二百七十三、单于换印事件

上回说到,新帝王莽为了显示自己比汉家强,要把给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知的玺换成章;然而,这看似小孩子过家家酒一般无聊的举动,却将引来一个大麻烦。

其实说起来这事早就埋下了伏笔。还在元始二年时,当时西域有两个国王,一个不太愿意供给路过的汉使,得罪了汉朝,一个遇到麻烦向汉朝求助,汉朝没理会,结果两人都投靠了匈奴。此时的匈奴已经沦为汉朝的半个小弟,虽然接纳了那两人,但也不敢自专,乌珠留单于就主动向汉朝汇报了此事,当然同时也为这两个人求求情。

哪知当时主政的王莽根本不留情面,当着西域诸国王、匈奴使者的面,把那两个倒霉孩子给砍了……话说前面那个王还可以说是“得罪”了汉朝,后面那个明明是汉朝无视在前,走投无路了才投靠的匈奴,这你都要砍了他,是不是也忒霸道了!王莽的想法,就是中国才是这片的老大,唯一说话算数的;你们却找别人主持公道,这就是最大的“罪”!所以王莽此举就是在敲打这帮人,包括匈奴——别折腾,折腾就死!

为了叫匈奴长记性,王莽还颁布了四条命令给匈奴——中国人亡入匈奴者,乌孙亡降匈奴者,西域诸国佩中国印绶降匈奴者,乌桓降匈奴者,皆不得受。这四条比昔年宣帝刘询给匈奴的约束霸道多了,但彼时汉朝势大,单于可不敢说半个不字,乖乖地受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11 21:24:20 +0800 CST  
因为有这四条,护乌桓使者就更进了一步,命令乌桓不得再向匈奴交纳皮布税。后来匈奴跑去收税,乌桓不给,匈奴使者把几个乌桓酋豪吊起来打,惹怒了酋豪的兄弟,结果被反杀。单于怒了——汉朝咱不敢惹,你乌桓算老几,也敢惹到爷爷头上!遂派兵杀了过去,抢了一堆人回来,最后乌桓还是得乖乖地去交赎金——当然赎金交了,人还是要不回来。

可见匈奴这回得有多恼火。当然他们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乌桓的背后是汉朝。

然后,就是新始建国元年,王莽派人给各诸侯换印。派去匈奴的是五威将王骏等六人,他们也知道这匈奴不比国内的诸侯,未必会配合,就先砸了一堆钱过去。话说原来的印文是“匈奴单于玺”,新的改成“新匈奴单于章”,王骏生怕单于看到以后不愿换,刚把新印交给单于,就要求赶紧把旧印还回来——此时单于甚至还来不及打开装着新印的匣子瞅瞅。

不过,改朝换代后换印本是常规操作,单于倒也不疑有他,哪晓得里面还有这么多弯弯绕,就准备把旧印交给王骏;但旁边的左姑夕侯苏见新朝使者如此火急火燎,怀疑其中有诈,就提醒单于,先别着急,等检查过新印再说,于是单于也就停了下来。

此时的单于,倒也没起什么疑心,还只是觉得看都不看就交换旧印,在程序上显得不够庄重,可能会让新朝使者误解自己并不重视这个印。当然他也不会立刻当着新使的面检查新印,这样又会显得不信任新使,所以就先设下宴席,款待新使。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12 20:16:47 +0800 CST  
按说单于这套才是外交的常规操作,无奈王骏们心里有鬼。在宴会上,单于给王骏们敬酒时,他们又催单于交还旧印。单于见对方老催,就要给,又是苏在一旁劝阻。单于不耐烦了,又觉得苏老是这样,显得不信任新使,干嘛要在一块印上这么纠缠,没得惹恼了汉人?于是斥道:“印文何由变更!”说就把旧印交给了王骏们。

宴会散后,右帅陈饶对同僚们说,诸位可看到今日席上?姑夕侯已经对咱们这印起了疑心。今晚单于肯定会检查新印,看到印文改了,肯定会求换回旧印,到时候咱们怎么办?——不如现在就把旧印给毁了,以绝祸根!其他人听了都面面相觑,不敢动手,最后还是陈饶果悍,亲手把旧印给砸碎了。

第二天,单于果然找上门来了,说以前汉印说是“玺”,也没说是“汉单于”,只说“单于”,给我们单于底下各王的印才叫“章”,才加上“汉”字;如今新印改成了“章”,单于前头又加上了“新”,这让我们单于以后怎么和底下的诸王区分开——还是请还回旧印吧!

匈奴人还是不敢惹恼新朝的,所以拿上面一番话当借口,其实单于的真实想法是,你们以前汉朝的皇帝钦定了单于位在诸侯王上,你现在这么搞,是又把我给降级了,凭什么啊!

然后陈饶就拿出旧印的碎片说,旧印已经毁了,单于看着办吧!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13 19:56:29 +0800 CST  
单于得报,才醒悟过来,怪不得这帮人之前砸了那么多礼物过来,原来就在这等着呢!但此时亦无可奈何,也只好认了。但也不能吃个哑巴亏,怎么着也得让新朝知道自己的不满,于是单于便派其弟右贤王舆以送回礼为名,跑去新朝要个说法。

哪知这回程又出了幺蛾子。王骏等走到左犁汙王咸的地盘,发现那里一堆乌桓人,就问怎么回事¬——原来这就是匈奴之前被抢过来的乌桓俘虏。咸把上项事一说,王骏们就说以前不是说了“四条”吗,你们怎么还敢犯?还回去!咸就说得先请示单于。单于得知后派人问:“当从塞内还之邪,从塞外还之邪?” 王骏们不敢自专,请示朝廷,朝廷说让他们从塞外归还。

单于这问话,其实已经有火气在里边了,但朝廷似乎仍不以为意,还真接着这话头给了个回复。这单于听了,登时怒向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你们汉人也太欺负人了,老子不装孙子了!于是便遣右大且渠蒲呼卢訾等十余人将兵众万骑,以护送乌桓为名,勒兵朔方塞下。

几十年了,匈奴人终于又跟汉人杠上了!

而且还是为了一块印这么一件小事。

这王莽还真是个惹事的天才!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14 20:04:06 +0800 CST  
二百七十四、降奴服于

因为区区一块印的嫌隙,匈奴右大且渠蒲呼卢訾率十万兵马杀到了朔方塞下,朔方太守忙上报朝廷。新帝王莽便以广新公甄丰为右伯,准备派他从西域出兵,从侧翼威胁匈奴。哪知屋漏偏逢连夜雨,要从这个方向出兵,车师后王国在其必经之路上,该国国王须置离听到这个风声后,心想这大军一过,补给肯定就要落到自己头上,到时候非破产不可!于是干脆准备投降匈奴得了。

西域都护但钦侦察到了这一动向,先下手为强,砍了须置离的脑袋,但还是叫须置离的哥哥辅国侯狐兰支跑掉了,还带走了两千多人。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知收留狐兰支,随即派兵和狐兰支又打了回去,干掉了但钦刚任命的车师后城长,还击伤了都护司马,然后扬长而去,但钦亦无可奈何。

西域都护府虽然吃瘪,但其驻地并不在车师而是在更西边的龟兹,因此不论车师还是匈奴,都暂时还威胁不到他们;但就在车师这边驻扎的戊己校尉府可就坐不住了。刚刚惨败,鬼知道这片的其他各国会不会也出现异动;更糟糕的是,这种危机关头,戊己校尉刁护偏偏又得了重病。校尉府人心惶惶,校尉史陈良、终带、司马丞韩玄、右曲候任商私下商议,都说这下要死,干脆——做了校尉、投降匈奴,算逑!

于是这帮叛徒就杀了刁护全家,裹挟二千余人投降了匈奴。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16 20:14:52 +0800 CST  
而新朝这边又是怎么反应的呢?始建国二年冬十一月,立国将军孙建奏道:“九月辛巳,陈良、终带自称‘汉大将军’,亡入匈奴。然后今月癸酉,一男子拦住臣之车马,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说什么‘刘氏当复,你们赶紧的,把皇宫腾出来!’臣将其逮捕,审问后他才供认自己是常安人武仲。这帮逆贼都托‘汉’为名,逆天违命,大逆无道!本来,国朝既立,则汉氏宗庙不当在常安城中,及诸刘当与汉俱废。之前只是陛下仁慈,才没有管这事,结果反贼狂徒依托亡汉,屡屡闹事。因此臣请罢汉氏在京诸庙,诸刘为官者皆罢黜其职,归家待命。”

王莽早就想这么干了,现在终于等到一个好借口,果断准奏。当然,之前那几个投靠过来的汉室宗亲可不会也被撸掉官职,不过从此也不能姓刘,得改姓王了——只有国师公刘秀除外,因为他女儿刘愔嫁给了新太子王临,按周朝的老规矩,同姓不婚,所以王莽只没让他改姓。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的“汉室宗亲”都这么没良心,还是有人不肯合作的,比如定安公太后王氏——也就是王莽之前硬塞给平帝刘衎的老婆。平帝被王莽毒杀,王太后年纪轻轻,就被自己老爹害得守寡,本就郁闷,现在刘家人全体被撸为庶民,她干脆就称疾,不见王莽了,算是一种抗议吧!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17 20:17:37 +0800 CST  
王太后才二十,王莽可不想让女儿为旧朝守寡,就改号其为“黄皇室主”,又让孙建的世子打扮齐整,以探病为名,实则是去相亲。哪知王氏一见大怒,鞭笞身边的侍者,随后就说自己发病了,根本不起身见孙氏。孙氏讨了个没趣,只好讪讪而退,回去一说,王莽也就不再张罗让女儿改嫁了。

真是没想到,守住汉家尊严的,竟然是一个王家人,而且还是王莽的嫡系!

以上就是新朝对西域之变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借机清理“前朝余孽”,看来王莽心中的这根弦始终绷着啊!结果西域之变三个月后,王莽才终于做出了应对——先是贬匈奴单于之号为“降奴服于”,然后派孙建率十二将、三十万兵马分道并出,务将匈奴驱之于丁令。然后分匈奴之土为十五国,立呼韩邪单于之子孙十五人皆为单于。

当然,边境上是没有三十万兵马的,所以大多要从内地调,而这些人同时得自己运装备补给,远的甚至得从长江一带出发,若误了期,皆以军法从事;同时王莽命令三十万大军必须一齐出击,因此先到的就先屯于边境,等待后来的。

这再次体现了王莽同学的一大问题——想当然。后面将会看到,这种军事部署会带来怎样的灾难。

另外,说一下那个“降奴服于”。话说不管是“匈奴”还是“单于”,其实都是音译,而王莽愣是改了两个字,给出一个汉式的名号,看来他在起名字这方面,仍然有丰富的想象力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18 20:25:20 +0800 CST  
二百七十五、北边虚空

书接上回,匈奴又跟中国杠上了,新帝王莽为了对付他们,除了发动三十万大军,还想了个分化对手的招,于是一股脑把呼韩邪单于的十五个子孙都封为了单于,说要借刀杀人。

但问题是,这十五个人并不在王莽手里——事实上他们压根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中国的皇帝升官了……因此这一招要落实,那就还得派人和这帮人接上头。始建国三年,王莽派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率领万余人马,至云中塞下,以金宝招诱呼韩邪单于子孙,准备来一个就封一个单于。

但真要这么干,那可就是守株待兔的蠢招了。蔺、戴二人也不傻,他们知道真按领导指示来,最后绝对交不了差,于是便主动派人出塞去忽悠,结果还真忽悠来三个人——也是“老朋友”了,就是上回很“耿直”地告诉新使他们匈奴是如何打劫乌桓的那位右犁汙王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登和助。

从上回那事就看出来了,这位老兄头脑有些简单,轻易就被忽悠了,结果来了就被扣了下来,被“逼”着成了“孝单于”,他儿子助则是“顺单于”。然后助和登都被发送到了常安,一是为了当人质,同时也是蔺苞等向领导展示业绩,免得王莽说他们没在干活。

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得报后自然大怒——以前汉朝都没有这么过分!于是他传谕各部头人,说“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随后便以为汉家报仇为名,杀入云中益寿塞,大杀吏民。在这之后,匈奴开始在全线入塞寇盗,杀雁门、朔方太守、都尉,掳掠吏民畜产,“缘边虚耗”。

北方边境的形势,仿佛间又回到了汉初——但问题是,此时的中国,从实力来说明明处于鼎盛时期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23 19:47:27 +0800 CST  
话说王莽之前不是已经派出部队屯于边境了吗,怎么任由匈奴人予取予夺?可别忘了,王莽的诏旨里,可是要求三十万大军“同时出击”哟?所以先到的人,没有王命,都不敢自行出击,只能在边境上干瞪眼等着。

这里就显现出了王莽最大的问题——极度缺乏基层经验。

没有在军队里待过,哪怕连一个“伍”的小队都没有亲自带过,所以他不知道让三十万大军做到同一时间出击几乎是不可能的。

没有中枢基层的经验,所以他不知道从江、淮区域向边境调兵,对后勤保障部门来说是这怎样的噩梦。

没有地方郡县的经验,所以他不知道成千上万人聚在一处,整日无所事事就干等着,对地方上来说是多么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当然,其实这也不是王莽一个人的问题,而是那些官二代、皇二代们的通病。宣帝刘询为什么干得比后面几个皇帝好?一大原因就是他在基层待过。也因此,宣帝朝的高官几乎都是从基层升上来的。而后面几代的高官要么是宦官,要么是外戚,甚或是面首,勾心斗角还行,真要干事就抓瞎了——甚至有的连勾心斗角都不行,比如那个小白脸董贤。

但王莽对此毫无自觉,反而有种迷之自信,总觉得发道诏书事情就解决了,这就很成问题了。要之,王莽是靠成为道德模范、当代周公,被大家哭着求着坐上这个皇位的,对自己充满自信,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24 20:24:06 +0800 CST  
但他缺乏基层经验,不代表朝廷上下就没有一个晓事的。讨濊将军严尤就劝谏说:“要从东接海、代,南涉江、淮的区域,调动三十万众去边境,又要准备三百天的粮草补给,又要一齐出击。然而从这么大片区域调兵,集结就需要一年,先到的部队只能干等,那就会师老兵疲,此一难。近几年灾荒,边境空虚,补给就得从内地调,转运艰难,此二难。一人带三百日干粮,那就是十八斛(大约两千斤),这只能用牛来拉;但牛也要吃饭,又得加二十斛;而胡地缺水草,从以往经验来看,出兵不到百日,牛基本就得死光了,那么就得人来驮辎重,此三难。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又得带上薪炭,还有烧水的锅,这又是一大负担;此外只能靠吃干粮喝生水,时间越长越有发生疫病的危险,此四难。辎重太多,是一大累赘,部队根本没法机动,扔掉又会饿死,此五难。有此五难,徒耗民力,而功不可立,请允许臣等先至者先行出击,轻装上阵,殄灭寇虏!”

严尤简直是像教小学生一样把这些事掰开来,给领导都细细讲清楚了,可以说还是一个合格的将军。然而王莽对此的回应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结果严尤们还是只能干等着。

然后严尤指出的问题果不其然地发生了——此时的大兵们本都是些“亡命无赖”“郡国恶少年”,待在边境无所事事,那就肯定要生出事来;缘边各郡还得调大量粮草养着这帮人,这“双管齐下”,当地的老百姓可还有活路?于是,大规模的弃地逃亡开始出现。王莽便又派出一堆将军、御史,分镇缘边大郡,处理这些不听话的老百姓;结果这些钦差们趁机又为自己渔利,中饱私囊,使当地民间形势越发恶化。王莽恼了,不断下诏,说要严惩贪渎人员,但大家仍然我行我素,朝廷亦无如之何——还得指着他们干活呢!北边自汉宣帝刘询以来,本来已好几代不见烽火,“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结果自王莽因为一块印和匈奴发生龃龉,“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也不知道究竟会如何收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25 20:28:20 +0800 CST  
二百七十六、四夷皆乱

匈奴孝单于咸被扣留下来后,他也不至于一傻到底,好歹反应过来,明白自己被新朝套路了,于是瞅准机会便逃了回去,向乌珠留若鞮单于知一五一十地汇报了。乌珠留单于说你能跑回来这点还不错,但你被新朝扣下来这事实在办得太蠢了!于是乌珠留单于便给了他个小官“于粟置支侯”,以示惩罚。

至于被咸抛在长安不管的两个倒霉儿子,那个顺单于助很快病死,新朝便以登为顺单于。然而在始建国四年春正月,新朝巡视北方边境的将军收到情报,说近年来频繁扰边的就是咸的儿子角!于是新帝王莽就把登给砍了……

这一家人互相坑,也真够可以的。

此时的新朝,不光是北方边境出了事。之前王莽不是也派了人去西南夷,要把当地的句町王改成“句町侯”吗?句町王邯和莫名其妙被降格的乌珠留单于一样,也不干。于是王莽令牂牁大尹(即“太守”,王莽改的官名)周歆诱杀了邯,邯的弟弟承起兵报仇,干掉了周歆,州郡派兵平乱,但战事一直连绵不绝。

王莽又命令东北的高句骊出兵帮忙打匈奴。高句骊说我过得好好的,最近和匈奴也没什么摩擦,干嘛没事找事?就不愿出兵。边郡的官员要执行领导指示,只能逼迫他们,于是高句骊人纷纷逃亡,群聚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结果被反杀。这下捅了篓子,当地州郡为了掩饰自己把差事办砸了,就说这都是高句骊侯驺暗藏祸心,故意为乱。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26 20:24:17 +0800 CST  
当然朝中也有明白人——还是上回那个严尤。严尤就说高句骊这群“貉人”近年一直老实,这次犯法一定是事出有因,应该并不是驺的问题,宜令边境官员抚之。如果按照现在这些官员的上奏,一个“叛乱”的帽子扣上去,这帮人恐怕就真的反了;高句骊若反,旁边的夫馀八成会来凑热闹。此时匈奴未克,若夫馀、高句骊也来扰边,此为大忧!

然后王莽的回应,还是与上回一样——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结果高句骊就真反了。

然后王莽就派严尤去平乱。

严将军表示真是日了狗了。

要说这严尤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很快就诱杀了驺。王莽大悦,又发挥他的“特长”,下书改名“高句骊”为“下句骊”……

当然,就和诱杀邯一样,诱杀驺并不会让高句骊人屈服,而是引发更大规模的动乱。
然后在始建国五年,西域也反了!西域诸国之前被新朝反复折腾,已经不想再陪他们玩下去了。于是焉耆先反,杀西域都护但钦,西域遂瓦解。

于是在这中国实力如日中天的时刻,东、北、西、南四面居然皆反!但王莽自恃家底足,毫不以此为意,还说“四夷不足吞灭”,在始建国四年春正月便下诏说要在当年二月东巡。东边有什么?有泰山啊!——这是要封禅的节奏了。

然而东巡刚刚开始准备,就叫停了——因为文母皇太后王政君快不行了。说起这王政君,当初王莽还是安汉公的时候,为了讨好她,就尊元帝刘奭为高宗——要知道汉朝对给皇帝取庙号是比较严格的,连景帝刘启都没有庙号,元帝又何德何能,居然捞到一个“高宗”,比宣帝刘询的“中宗”还高大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27 20:14:08 +0800 CST  
后来改朝换代,王莽不是说汉家不能在京师建庙吗?其中当然也包括元帝的。王莽就把孝元庙翻修重装,改头换面搞成“文母太后庙”;因为王政君还在世,所以还不能叫庙,起名长寿宫。长寿宫落成后,王莽请王政君来看;王政君一看这不是老公的庙吗,怎么变成这样了?王政君对元帝还是有感情的,哭道:“此汉家宗庙,皆有神灵,奈何毁之?若鬼神无知,建庙何益?若鬼神有知,我乃人之妇,你叫我下去怎么有脸见先帝!”又私下说道:“此人慢神多矣,能久得祐乎!”遂不乐而去。

王莽也知道王政君心中怨恨,便倍加谄媚王政君,但王政君则愈加郁闷。王莽改汉官服制的黑貂为黄貂(因为新朝“以土德王”),又改汉家正朔、腊日。王政君便令其官署仍戴黑貂,至汉家之正、腊日,独与其左右在宫中过节,新朝的新节庆日则敷衍而已。
这也算是王政君这个刘家媳妇最后的倔强了。

因为心里郁闷,王政君的身体很快就垮了。始建国五年春二月,王政君郁郁而终,享年八十四岁。这个长寿的老妇人,经历了风风雨雨,亲身见识了汉家的鼎盛,也亲身见识了汉家的衰亡,而自己自认为是汉家的好媳妇,没承想却亲自给汉家的坟头上添了一把土,就像她自己说的,根本没脸去见丈夫了。

王莽最后好歹还是把王政君和她丈夫葬到了同一座陵墓里,但终究没有按照夫妻合葬的习俗埋到一间墓室里,而是中间挖了条沟隔断。元帝的灵位在文母皇太后庙里也有一席之地——但只能在供奉王政君牌位的桌子下面。

王莽又说要为王政君守孝三年——按儒家礼法,这是儿子和“在室女”为亲父守孝的规格,对亲母是否守孝三年,都要先看父亲还在不在世。王政君只是王莽的姑母,按说不用守三年,但王莽可是当代“圣人”,再说王政君可是王家发迹的根源,守三年也不为过。

因为王政君的葬礼耽误了一段时间,在天凤元年春,王莽又重提东巡——而且不光是东巡,而是东南西北都要巡,最后北巡完后,迁都于天下之中洛阳。前面说过,王莽对各种名号有着谜之执着,现在就又迷上“方位”了。还是按照五行的说法,新朝不是“土德”吗?“土”在方位上对应“中”,那当然应该定都于中部的洛阳啦!

但一年四巡,道路万里,而且只因为对应五行就要迁都,也太折腾了!群臣心里都不愿意,于是就说皇帝不是要守孝吗?不宜巡狩。王莽勉强答应了下来,但仍约好要在天凤七年巡狩,还派人去洛阳开始准备修宫室了。

可以发现,新朝的臣子们,已经开始对这个老大不那么配合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28 20:06:15 +0800 CST  
二百七十七、币制改革

匈奴眼看又要大举入寇,却因为一个意外被打断——始建国五年,乌珠留若鞮单于病死了,匈奴人只好暂停下来选继承人。此时势力最大的匈奴贵族是右骨都侯须卜当,而此人乃是宁胡阏氏王昭君之女伊墨居次云的女婿。伊墨居次云因为母亲的关系,一直想和中国和亲;同时她和伊栗置支侯咸(对,又是他)平素关系不错,加之见咸曾经被新朝封过单于,就劝动了须卜当,立咸当了新单于,是为乌累若鞮单于。

咸这个曾经的倒霉孩子,居然时来运转,成了单于!

天凤元年,须卜当和伊墨居次云就开始劝乌累单于和亲,说起来这乌累单于虽然被新朝坑了一把,但他能上位,新朝也算间接推了一把,所以并未反对(此时他尚不知道自己儿子被新朝给砍了)。于是单于派人联络新朝,说是想见和亲侯——和亲侯就是王昭君的哥哥王歙。

新帝王莽接报,明白匈奴人这是想和亲的节奏,就派王歙和他弟弟骑都尉、展德侯王飒出使匈奴,祝贺单于登位的同时,也不忘把乌贲都尉陈良、终带给要回来。在匈奴人眼中,陈、终这样的叛徒,只不过是工具罢了,用完即扔,便爽快打包交了出来。陈良等被押送回国后,王莽将其处以火刑,以告慰戊己校尉刁护在天之灵。

汉奸不得好死!

而此时,之前规划的三十万大军,还在集结中——这都三年了。这帮人在边塞只进不出,很快就把边境给吃空了。天凤元年,缘边大饥,乃至人相食!而此时匈奴既然请和,那就没有必要再把大军放在边境上,于是王莽就把大部队撤了回来。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6-30 20:07:40 +0800 CST  
但边境刚喘口气,事情却又出现了反复。原来单于本来对和亲这事就不是百分百地上心,后来送王歙等人的匈奴使者回来后,他也收到了自己儿子的死讯;但他又不好明着翻脸,因为还要顾及须卜当等人,于是就私下令部众仍从左地寇边掳掠——这招很鬼,因为匈奴的左地边上就是乌桓,单于可以把锅甩给乌桓。后来新朝派人质问,单于果然都推到了乌桓头上,还说自己刚上位,威信尚浅,压不住人。王莽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又把军队拉回到边境上。

如此来回折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上回也提到,王莽的大臣们对领导的忠心已经产生了动摇,一大原因,就如上面的对付匈奴一样,王莽总是想一出是一出,然后想出的招又不管用,反而引发更大的麻烦,然后又回到老路子上,不断反复。不光是对外,王莽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是如此。

王莽还在当安汉公的时候,就改了币制,搞出“一刀平五千”之类,但只造成市场混乱,盗铸横行。为了防止盗铸,他又禁止私人持有铜、炭。到此时,这个新币制可说是完全失败,于是王莽在始建国二年又改革币制,分为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为宝货。其中钱货六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加起来算,这新的宝货币制共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名头太多太花哨,老百姓脑子更乱了,才施行了几天王莽就知道推不下去,于是又统统废掉,又重回到“小钱直一与大钱五十”这套上来。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7-01 20:10:53 +0800 CST  
但这一套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盗铸之风仍越刮越炽,以致王莽下令,一家铸钱,五家坐之,统统没为奴婢。其实,老百姓用以前汉朝的五铢钱用了两百年,五铢钱早已深入人心,如今王莽的钱要么太大、要么太小,币制又老改来改去,毫无信誉可言,所以市面上其实还是用五铢钱交易,而且大家都传言说这大钱五十迟早也要废掉。
那王莽当然不能接受了,又下令私用五铢钱的,流放四边!——新钱没法用,旧钱又不让用,你到底要怎样!结果,“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但即使有如此苛刻的法律,盗铸仍是屡禁不止——毕竟大家还要生活啊!无奈的王莽,只好在始建国五年,废除了铜、炭禁令,因为再这样下去,恐怕全国得有一半的人都得蹲大牢。

不过在王莽看来,这只是改革中的小挫折。天凤元年,他又下令,宠行金、银、龟、贝宝货币制,币值比上次也提高了,同时废除大小钱制。这回他好歹考虑到了过渡问题,说大钱仍可以再流通六年。

五年之内,三易币制,其结果,“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变一次,就有一堆人破产,一堆人进监狱。你想啊,假如百姓手里有五十文五铢钱,能买五十钱的东西,王莽一改币制,收回你这五十钱,兑换给你一枚“大钱五十”,然后咣叽又废除了大钱,你手里这枚“大钱五十”不就成了废铜烂铁了吗?你如果全换成了大钱五十,你可不就破产了吗?

所以这些大钱都没人敢用,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王莽一个诏书,这就成了废铜烂铁。但日常生活又需要交易、需要货币,这咋整?那只好还用以前的五铢钱——但用这又犯法。而且朝廷见到五铢钱就收缴,那市面上的五铢钱越来越少,五铢钱本身的价格也上涨了,也越来越不好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那可不就得私铸?所以当时的盗铸,恐怕未必都是铸那些大钱——因为大钱在市场上完全没信誉可言,铸的恐怕都是老五铢钱。也就是说盗铸未必是贪,而是不这样根本就没有钱可用了!

其实从王莽的本心出发,市场变混乱,也不是他想看到的。他改革币制,搞出大小钱,也是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促进市场的繁荣。但由于他的痼疾——眼高手低,所有的政策,最后总是会沦落为“横征暴敛”。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7-02 21:04:20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