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二百五十四、七亡七死

哀帝刘欣给驸马都尉董贤封侯之后,又送给董贤和自己的乳母王阿舍武库之兵器。话说丁、傅暴兴已经令朝臣们很不爽了,现在又冒出个面首来,实在忍无可忍。执金吾毋将隆就上奏骂哀帝这是公器私用——因为武库经费是由大司农,也就是国家财政供给的,你皇帝赏自己的小情人,应该用你少府的钱!

哀帝当然不悦。后来皇太太后傅氏又贱买执金吾官婢八人,毋将隆说太便宜了不卖,哀帝就斥责毋将隆,说他身为朝廷重臣,却如商贾般争利,有伤风教!于是毋将隆被贬为沛郡都尉。

这还是因为当初毋将隆曾建议成帝刘骜将哀帝留在长安,哀帝才放了他一马,否则他也要被一撸到底了。

哀帝上台的这四年多,什么改革都没搞成,倒是搞倒了一大批官,还弄死了好几个刘家的亲戚,说实话,不管是上层精英还是底层百姓,对这个皇帝都逐渐失望。建平四年春正月,关东百姓间突然发生骚动,人们多持一根麻杆,走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就传给对方,说这是“西王母筹”,拿到的人又如法炮制传给再下一家。甚至有不少人披头散发,不惜翻越城墙,昼夜兼行将这“西王母筹”往外传递。这莫名其妙的“行为艺术”历经二十六郡国,硬是传到了长安,朝廷屡禁不止。此外百姓们还往往聚会,说是祭祀西王母。

这场骚动一直持续到秋天。这种近似灵异的事件,在中国古代其实不少,著名的比如宋朝时的“帽妖”事件,甚至惊动了皇帝下诏调查。其实这些事情的源头无非是有些人或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了一些谣言,利用古人的见识不广,才以讹传讹,越闹越大。至于这次的“西王母”事件,源头可能是有心人故意制造的,因为所谓“西王母”云云,很可能是在影射“ ”太皇太后王政君——看来民间对丁、傅两家早有不满,又怀念起原来的王家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2-23 21:30:15 +0800 CST  
大臣表达不满的方式则是上书。当年秋,谏大夫鲍宣上书,疾呼目下百姓有“七亡七死”。七亡是:阴阳不和,水旱为灾;县官重责,更赋租税;贪吏并公,受取不已;豪强大姓,蚕食亡厌;苛吏繇役,失农桑时;部落鼓鸣,男女遮列;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死则是:酷吏殴杀,治狱深刻,冤陷亡辜,盗贼横发,怨雠相残,岁恶饥饿,时气疾疫。

百姓们嗷嗷待哺,而陛下呢?除了“私养外亲与幸臣董贤,多赏赐,以大万数,使奴从、宾客,浆酒藿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又干了些什么呢?

幸亏鲍宣在学术界名气太大,哀帝看后虽然恼火,但也不好拉下脸处理他,只是扔在一边。

恰逢此时,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上书,请求循先世惯例来朝见天子——是的,自匈奴呼韩邪单于开始,匈奴已经成了汉朝属国,不时的朝见对他们来说就是必要之举了。但此时,却有人向哀帝进言,说黄龙、竟宁年间,匈奴单于也来朝见;结果他们刚走,咱们的皇帝就驾崩了,可见这单于不吉利。当时哀帝不一直病着吗?听后就拒绝了单于的请求。

匈奴使者准备回去复命,黄门郎扬雄深觉不妥,上书劝谏,说人家单于想来,至少表现出了诚心,咱们用这种理由拒绝,你让他怎么想?虽说我大汉现时不怵他们,但如此无端构怨,实无必要!哀帝一看,确实这么搞太脑残了,连忙把匈奴使者又叫了回来,改口答应了接受明年的朝见。当然,单于后来也生病了,所以又延后了一年。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2-24 21:04:15 +0800 CST  
按说这事就这么结了,但有两个人却偏要从中生发点事出来,谁呢?——孔乡侯傅晏与光禄大夫宜陵侯息夫躬。原来董贤既然起来了,丁、傅两家也就和他有了矛盾,自然想压过他一头,息夫躬就为傅家谋划。息夫躬借单于称病一事,上书说道:单于自称生病,也不知真病假病,说不定是国内出了什么事。听说乌孙卑爰疐强盛,送质子到匈奴和其连结,有推翻乌孙两昆弥之心,万一让他成了就麻烦了!咱们不如趁匈奴使者还在,找人假扮卑爰疐使者,上书朝廷,就说请朝廷干预令匈奴归还他质子;然后故意让匈奴使者看到这上书,那他回去一说,这两家不就掰了吗?此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者也!

左将军公孙禄对此议嗤之以鼻——我大汉威行四海,靠的就是讲信用,奈何用诈!但哀帝仍觉得息夫躬之计可行。于是息夫躬再接再厉,又说目下灾异屡现,不如令大将军巡行边塞,斩一郡守以立威,一来震慑四夷,二来死个大官也能应天变。丞相王嘉知道后力谏不可,你这不是无端生事嘛!而且,这也是欺天啊!

上不听。

息夫躬的逻辑,当时丁明是卫将军,如果要行此策,自然是由丁明来操作,那么他就能立个大功,那自然就压倒了董贤一头。因此他才各种牵强附会,一定要生出事来。而此计看似还行,然而这种阴谋放在对等的两国间还有点用,但当时的汉朝乃是天下霸主,还用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招数,完全多此一举;而且若被对方识破,那匈奴会不会想,这大汉怎么也用起这招来,是不是快不行了——因此实在是得不偿失。

至于息夫躬能不能成功,且待下回分解。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2-25 21:37:01 +0800 CST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大事记

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前5)
春,正月,丁丑,免大司马高武侯傅喜。
夏,四月,戊午,废大司空官,以大司空朱博为御史大夫,以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
乙亥,免丞相博山侯孔光为庶人。以朱博为丞相,封阳乡侯;以少府赵玄为御史大夫。
尊定陶共皇刘康为共皇,定陶共皇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定陶共皇后丁氏为帝太后。
六月,庚申,丁太后崩。
采夏贺良之议,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号“陈圣刘太平皇帝”。

陈圣刘太平皇帝太初元年(前5)
秋,八月,废除改元、改号诏书,处决夏贺良等。

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前5)
秋,八月,因构陷傅喜、氾乡侯何武,朱博自杀,赵玄入狱。
九月,以光禄勋平当为御史大夫;冬,十月,甲寅,迁为丞相,赐爵关内侯。以京兆尹王嘉为御史大夫。

建平三年(前4)
春,正月,立广德夷王刘云客之弟刘广汉为广平王。
三月,己酉,平当薨。
夏,四月,丁酉,以王嘉为丞相,河南太守王崇为御史大夫。
六月,立鲁顷王刘封之子部乡侯刘闵为王。
冬,东平王刘云及王后谒被息夫躬、孙宠诬告诅咒皇帝,刘云自杀,谒被处决。王崇被牵连,贬为大司农。

建平四年(前3)
春,正月,大旱。
关东发生“西王母”谣言。
驸马都尉、侍中董贤受哀帝刘欣宠幸。
二月,丁卯,以诸吏、散骑、光禄勋贾延为御史大夫。
哀帝将董贤改为刘云之案的告发功臣,封其为关内侯。
夏,六月,尊傅太后为皇太太后。
秋,八月,辛卯,封董贤为高安侯。
谏大夫鲍宣上书论“七亡七死”。
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上书请求朝见,哀帝先拒绝,听黄门郎扬雄谏言后又同意。
光禄大夫宜陵侯息夫躬提出诈匈奴、杀郡守应天变之策,以图丁、傅两家借此立功,压过董贤。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2-26 21:29:41 +0800 CST  
二百五十五、绝食宰相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孝哀皇帝元寿元年(前2)~孝平皇帝元始二年(2)

光禄大夫宜陵侯息夫躬想出就匈奴之事借题发挥之计,哀帝刘欣果然意动,在元寿元年春正月辛丑,拜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票骑将军,这是真的要巡行边塞、威吓四夷的节奏了。

然而,傅家人们只开心了几个小时,拜将仪式刚结束,突然就发生了日食!驸马都尉高安侯董贤也不是完全没脑子,还是看出来了这些人是想和自己争权,于是立刻借着日食这事,说国家无端兴兵,以致上天示警。

基友发话,哀帝当然要顶啊!于是傅宴立刻被罢官。

然后在当月丁巳,皇太太后傅氏崩,大家一看这是个好机会,丞相新甫侯王嘉领头,继续攻击息夫躬、孙宠,于是这两个投机分子也被免官,同时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傅家势力终于遭受到一次重大打击。

然而,这对儒臣们来说,只能算是一次小胜利,因为在这个时点,傅家本已显颓势,儒臣们真正的对手,已经变成了董贤,对此他们亦是心知肚明。在之前日食之时,王嘉并未借此攻击息夫躬,而是攻击董贤,这当然惹得哀帝不高兴。

当然,日食就是口锅,什么都能往里塞。比如孔光就因为日食又被哀帝召了回来,又当上了光禄大夫、给事中,而且位次丞相。而鲍宣则上书,为氾乡侯何武、师丹、彭宣、傅喜叫屈,于是哀帝也召回了何武、彭宣,鲍宣则被拜为司隶。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2-27 21:19:53 +0800 CST  
于是,一场日食过后,朝中竟然就变天了!这在今人看来着实不可思议,但在迷信的古代,这种事实在是司空见惯。当然,也许在汉朝的时候,这些朝臣们还真心相信人事真的能影响天象,不过越往后其实大家越不信这个,不过是把这当做攻击政敌的借口罢了。

召回这些儒臣代表后,哀帝立刻假托孝元皇后傅氏的遗诏,令太皇太后王政君加封董贤二千户。王嘉看到诏书后,也立刻怼了回去,并直言此乃乱命,拒绝执行!

话说之前的东平王刘云一案中,廷尉梁相怀疑其中有冤情,欲将犯人传唤到长安复审;当时冬月将尽,按照古代习惯,处刑都是在冬天——因为春夏秋是万物生长、繁殖之时,杀人有伤天和,故而才有“秋后问斩”一说;而若把刘云等人提到长安,再加上审问的时间,很容易就会拖到春天,如此则即使定罪,刘云也至少能挨到下个冬天,而在这九个月的空档中,说不定事情就会有转机。

——梁相是不是这个意图不清楚,但哀帝认为他就是这么想的。哀帝觉得这帮人见自己身体不好,便“外内顾望,操持两心”,着实可恶!遂将梁相等免为庶人。又过了几个月大赦天下,王嘉就趁机推荐再次起用梁相。哀帝看后当然不爽,但大赦是自己说的,也不能出尔反尔,所以就对此不置可否,一直拖着。

此后又过了二十余天,就到了上面说的王嘉封还诏书一事。哀帝新仇旧恨一块算,就质问王嘉,当初处理梁相你也是同意的,此时又举荐如此罪臣,你什么意思?王嘉知道自己被抓住了把柄,只能谢罪。哀帝将此事公布,孔光等弹劾王嘉“迷国罔上”,应召付廷尉。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2-28 21:21:41 +0800 CST  
——如果对前文还有印象,大家应该能明白,对于丞相这种高级官员来说,所谓“召付廷尉”,无异于逼他们自裁,以维护所谓的朝廷“体面”。当时的官们都知道这点,所以这诏命一下,丞相属吏们边哭边劝上司服毒自尽。

但王嘉却是个硬气的——我无罪,凭什么去死!宣诏的使者也清楚这门道,就坐在门口等王嘉自杀,丞相主簿见状把毒酒捧给王嘉,王嘉接过酒杯,一把摔到地上,怒道:“大丈夫死就要死得明明白白、轰轰烈烈!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遂昂然出门,被押赴廷尉。

哀帝知道后更火了——这老头显然是不服啊!遂派出十几个高官共审——这种阵势可是多年未见了。狱吏质问王嘉,王嘉说梁相身为廷尉,发觉案情有疑要求复审是本分,因为这处理他本来就错了,我推荐他们是为国惜才,所以我无罪!狱吏嘲讽说那你岂不是无辜入狱喽?王嘉叹道:“我确实有罪——幸得充备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是负国,死有馀责。”狱吏又问谁是贤?谁是不肖?

王嘉回答:“贤: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恶:高安侯董贤父子!”

随后,王嘉开始绝食,二十余天后,吐血而亡。

如此铁骨铮铮的丞相,实在是多年未见了。王嘉就是要用自己的死,向哀帝控诉——你就是个昏君!

哀帝也明白虽然把王嘉弄死了,但其实是自己败了——因为王嘉至死没有认罪,所以在史官笔下,这事必然就成了哀帝滥杀忠臣。哀帝知道这事办差了,颇为后悔,于是在秋七月丙午,以御史大夫孔光为丞相,复博山侯;又以何武为御史大夫。

等等,我前面写道,王嘉入狱,直接原因是由于孔光的弹劾。那么,孔光本和王嘉都是儒臣,为何要落井下石?而王嘉明知道孔光害了自己,为什么临死还要说他是贤臣?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2-29 21:52:48 +0800 CST  
二百五十六、“贤臣”董贤

从表面上来看,丞相新甫侯王嘉是被光禄大夫孔光黑的,为何却要在临死前仍毫无芥蒂地称孔光是贤臣呢?

拜小说、戏曲所赐,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读书人,尤其是古代的读书人,大多是“书呆子”。但事实又是怎样呢?现在大家都能接受教育,所以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在古代,读书可是件高成本的事——别的不说,一般人连书都买不起,因为此时只有手抄本,而且是竹简。如此一来,读书就成了有钱有闲人的专利。而有这种资源的人往往自己或者自己家族属于“精英”阶层,又能“呆”到哪里去呢?

所以书呆子是有,但更多的读书人其实一肚子弯弯绕。你想啊,底层的老百姓,可能连乘除法都不会算,真要算计,怎么算计过这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家伙?其实大家对此心知肚明,所以虽有“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吐槽,但一有条件还是会送孩子去读书。

那么对孔光、王嘉这种做到三公的读书人来说,那就更不可能呆了。面对哀帝刘欣仍然重用外戚的局面,他们也明白光从正面搞“死谏”,和皇帝硬怼是没什么用的。所以他们就改变了策略,利用了驸马都尉高安侯董贤这个新贵与傅家的矛盾,借他的手把傅家搞掉。当然,和董贤之间的交换条件,就是把他董贤推上位。

这样看似没什么意义——因为台上的仍然是董贤这种他们眼中的“佞臣”。但是,董贤与傅家不同,他在朝中并没什么根基,同时太年轻,也没有人望——更关键的是这家伙也没什么才华。治国可不是儿戏,如果让这样的人骤当大任,肯定会出岔子;而他只要犯的错越来越多,也自然更容易把他弄下去。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2-30 21:59:17 +0800 CST  
而若台上的一直是傅家人,他们可是正牌外戚,以汉家重外戚的“祖宗制度”,是很难彻底打垮的,以前的王家就是明证。所以拉董打傅,实际上是儒臣们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

但以上种种,皆是权谋,而对于儒生们来说,其实他们真正的价值观还是“嫉恶如仇”的,所谓权谋皆是不得已而为之。王嘉就是更崇尚正论的,虽然能够理解孔光们的做法,但无法认同,所以才不顾生死攻击董贤。王嘉此举自然阻碍了孔光们的计划,因此他们虽然敬佩王嘉,但也只能将他舍弃。而王嘉也不会因为这事就怪罪他们——如果他格局真这么小,当初也不可能攻击董贤。

所以,孔光其实是“挥泪斩马谡”,而王嘉,是“士为知己者死”。

王嘉死后,元寿元年秋七月丙午,御史大夫孔光复为丞相、博山侯;冬十二月庚子,以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其册文曰:“建尔于公,以为汉辅!往悉尔心,匡正庶事,允执其中!”董贤正式成为三公之首,时年二十二岁。而孔光则执行前策,继续推崇董贤,对其拜谒、送迎极其恭谨,完全是在对待上司而不是同僚。董贤由是权力几可与天子相侔。

孔光们的弯弯绕,哀帝等人没有看出来,倒是叫一群旁观者看出来了。谁呢?王家。王家自从靠边站后,看起来销声匿迹,比如家主新都侯王莽就乖乖呆在封地,闭门不出,且谨小慎微。他儿子王获杀自己的奴婢,新都侯就令其自杀。在封地待了三年,有数百吏民为新都侯讼冤,说他无罪去职,哀帝不得已,只好把他和平阿侯王仁召回长安。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01 21:29:11 +0800 CST  
但当时在朝中有官职的,仍只有王仁的弟弟王去疾和王闳。中常侍王闳的岳丈中郎将萧咸,乃是前将军萧望之之子,也是名门;董贤之父董恭就想通过王闳,和萧咸拉成亲家,以挤进这些精英的朋友圈——他也知道自家就是暴发户。但萧咸对王闳连称不敢高攀,果断拒绝了。王闳不解,话说这董家不是炙手可热吗?萧咸拗不过,就告诉女婿真实原因:董贤拜大司马,册文里有“允执其中”一词——这词出自哪里?出自尧禅让于舜之文!我当时看了心里就一咯噔,这里面肯定不对劲!王闳听后也恍然大悟——这是在把董贤放到火上烤啊!于是他委婉地回绝了董恭。董恭叹道:“我家何用负天下,而为人所畏如是!”

后来有一次,哀帝置酒麒麟殿,喝高了后开玩笑,说干脆禅让给董贤。一旁的王闳立刻进言:“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哀帝虽然不悦,但王闳年轻,哀帝不想让人以为自己和小孩子过不去,所以也无如之何。

王闳此举,固然有年轻气盛的因素,其实也是向儒臣们表达王家的立场。真到了清算的时候,自然有人会把这些事都翻出来。

而那位哀帝甚至想把皇位传给他的董贤,真有什么大本事吗?元寿二年春正月,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及乌孙大昆弥伊秩靡同时来朝,这可是一大盛事。当时,西域五十国,自译长至将、相、侯、王,受汉朝官职者共三百七十六人,这还没算上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这些国家。匈奴自然这么多年来也一直顺服。

但就在这次盛会上,却让单于嗅到了汉廷中的暗流涌动。单于例行和汉朝群臣见礼,发现怎么领头的是个乳臭未干的小白脸?——以前要么是老头子要么是中年人。单于不解询问,董贤听后不知如何回答,旁边也无人帮他,最后还是哀帝亲自出面,说董贤虽年少,但是大贤,因此得位。单于也不傻,自然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但身为客人也不会说啥,而是向哀帝拍马屁,恭喜大汉贤臣在位,私底下则把这事暗暗记在心里。

单于未必是因为董贤年轻才诧异——毕竟当年冠军武桓侯霍去病也差不多这年纪,还不是把匈奴人揍得心惊胆战;而是这董贤必定哪里漏出了马脚,让单于看出他就是个虚有其表之辈。一见真章就露馅,看来这位叫“贤”的大司马,并不真的“贤”。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02 21:11:14 +0800 CST  
二百五十七、董贤之死

上回分析道,大司徒博山侯孔光等人推崇大司马高安侯董贤,很可能是“曲线救国”,准备用迂回战术搞掉对方,恐怕也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

然而世事就是出人意料,很快,他们暗埋的这些后招、伏笔竟然全都用不上了!

因为哀帝刘欣突然死了。

元寿二年夏六月戊午,哀帝崩于未央宫,在位七年,享年仅二十五岁。总结一下,哀帝这个人,实在是乏善可陈。他其实看不上便宜老爹成帝刘骜,也想有所作为,但折腾来折腾去,除了弄死了几个大臣,其实一事无成。而且后期竟异想天开,力推一个既无经验、也无能力、更无人望的人当首相。而这,仅仅出自他的私心,完全视国家公器为玩物。可以说正是哀帝的这种为所欲为,透支了臣民对皇室的信任,而这也最终导致了他们的衰亡。

得知哀帝的死讯后,最近几年来从不曾主动发声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突然出手了。哀帝刚死,王政君立刻赶赴未央宫,把玉玺握到手里——此时皇太太后傅氏和帝太后丁氏早就死了,后宫里当然是王政君最大,她的举动完全合理合法。所以说击败敌人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活得比对方久,熬死他,你就赢了。

而这也看出来董贤其实没啥本事——因为在这关键时刻,他竟然不在哀帝身边,故而让王政君占得了先机。而董贤得知哀帝的死讯,竟然还是在王政君召唤他以后……王政君叫来他后,张口就问哀帝丧事如何操办?然而,董贤对此局面根本没有思想准备,心乱如麻,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王政君就趁机说道,新都侯王莽昔年为大司马,一手操办了成帝的丧事,我命他来协助你。

然后,这董贤想都没想,竟然就答应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03 21:42:51 +0800 CST  
王政君一直觉得董贤不过空有一身好皮囊,倒没想到此人竟废柴到如此地步——这么明显的计谋都没看出来,反而太阿倒持!王政君不禁一阵无语,但对方送上门来,不要白不要,便立刻派人叫新都侯。

王政君和新都侯接上头后,立刻将发兵符节、百官奏事、宦官机构、期门禁卫全交给新都侯。新都侯将这些关键环节控制住后,马不停蹄地弹劾董贤身为首辅,哀帝生病却不亲侍汤药,禁止其进入皇宫。董贤此时才感到大祸临头,但已经无可奈何,只知道跪在皇宫门口哭。

第二天,新都侯又以王政君名义下诏:“贤年少,未更事理,为大司马,不合众心,其收大司马印绶,罢归第!”而董贤对此作何反应呢?

他当日便与其妻子自杀。

此时距哀帝死亡还不到二十四小时。

哀帝力捧董贤至少有三年了,结果这三年来董贤发展的势力,竟然让他连二十四小时都撑不到,此人也就如此而已罢了。

董家知道祸事来了,所以董贤一死就连夜草草埋了。但新都侯反而不踏实了——这赢得也太简单了吧?所以他硬是又把董贤的棺材起了出来,抬到监狱里找仵作验尸。最后确定,董贤确实死得不能再死了,新都侯和之前的王政君一样,也是一阵无语。哀帝留下的班底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新都侯顿起轻蔑之心,随手就把董贤又埋到监狱里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04 21:14:56 +0800 CST  
随后,王政君下诏要求公卿推举下任大司马,新都侯装模作样地推辞,说按例要让丁、傅家人来当。朝臣们自然不会当真,皆推举新都侯——但也有不和谐音。前将军氾乡侯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觉得不能再让外戚掌权了,于是互相推荐;但也只有这两个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故而在哀帝死后第三天,新都侯继任大司马,领尚书事,再一次总领朝政。

王家再次站到前台后,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找谁来当皇帝——哀帝是没有后嗣的。前面也说过,元帝刘奭最看重的除了成帝,就是定陶共王刘康和中山孝王刘兴。此时中山王刘箕子尚在,更妙的是由于傅太后之前的报复,他的外家几乎死光光了;刘箕子人又年轻,时年九岁,真是没有比他再好控制的了,那就决定是你了!

于是在秋九月辛酉,中山王被接到长安后,继位为帝,是为汉朝第十四任皇帝,汉孝平皇帝。

这场——算是“政变”?——实在是太快了,董贤毫无还手之力,以致于王家都不敢相信自己就赢了,可见此人着实是个菜鸡,也可见哀帝确实不靠谱。但搞死董贤只是一个开始,在平帝还在路上的时候,新都侯对之前的政敌们,就已经磨刀霍霍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05 21:14:13 +0800 CST  
二百五十八、王莽专权

大司马新都侯王莽搞掉最大的政敌高安侯董贤后,接下来就要收拾那帮小喽啰们了。

第一个倒霉的是皇太后赵飞燕。王家对赵家倒向傅家一直耿耿于怀,当初成帝刘骜死的时候他们就借机搞死了赵昭仪,但打蛇未打死,让赵飞燕躲了过去;现在已无人掣肘,自然不能放过她。元寿二年秋七月,新都侯又翻出赵氏姐妹“残害成帝继嗣”的罪名,将赵飞燕贬为孝成皇后,赶到北宫。然后又说昔年孝元皇后傅氏和孔乡侯傅宴“背恩忘本,专恣不轨”,将哀帝刘欣的皇后孝哀皇后傅氏赶到桂宫,傅、丁家人全部一撸到底,赶回老家,傅宴一家更是被发配合浦(在今广西)。

傅家只有一个人逃过一劫——那就是之前偏向儒臣的高武侯傅喜。新都侯可谓恩怨分明,不光没找傅喜的麻烦,还将其召回长安,进位特进。不过,傅喜此时见家族已废,自己孤立无援,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就告退回封地,最后寿终正寝——在这种政治斗争中能全身而退,已经很不容易了。

紧接着,新都侯贬傅太后号为定陶共王母,帝太后丁氏号为丁姬——他对这个已经忍很久了,正牌的太皇太后、孝元皇后只能是我姑姑,你傅氏就是个小妾,也敢妄称“太后”!所以即使这两人都死了,新都侯也没有放过。

处理完人后,下面是处理物。新都侯把董家给抄了,最后抄出四十三万万钱,长安百姓得知后,纷纷跑到现场,期望顺点东西出来,结果这抄家竟演变成一场狂欢——可见长安人对董贤这个靠卖屁股就成为三公的家伙已经很不爽了。只有董贤以前厚待过的一个小吏朱诩还算义气,跑到埋尸的监狱收殓了董贤的尸体,为他重新下葬——当然,这是新都侯无法允许的,董贤就是要打倒之后再踩上一万脚,永世不得翻身!所以最后新都侯还是找了个别的罪名,把朱诩也处死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06 21:12:09 +0800 CST  
搞定这些政敌后,新都侯开始整饬朝纲——主要是换上自己的人。首先他尊崇大司徒博山侯孔光,并以其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随后新都侯将和自己不对付的人全都列上罪名,通过甄邯交给孔光;孔光当初对付董贤都要迂回着来,面对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的新都侯可没胆量硬顶,只好一字不改,上奏太皇太后王政君,再由王政君批准。

之前前将军氾乡侯何武、左将军公孙禄不是没有推举新都侯当大司马吗?现在这对难兄难弟均被罢官。另外,既然准备迎立中山王刘箕子为天子,那么之前中山王太后冯氏的巫蛊案也得翻案。于是当初告发的、审案的,全都定罪、贬斥。里面还有个躺着也中枪的,就是南郡太守毋将隆。本来他没参与审案,但当时他是冀州牧,中山国在他的辖区里,按流程他得签名,所以也被扯进来了。本来这种程度的罪名可有可无,但新都侯年轻时想和毋将隆结交,毋将隆没鸟他,新都侯由是与其有隙,便借此机会也把他给撸了。

新都侯的搞法看似和之前的各路外戚们没什么区别,但你要真这么以为,那就小看他了。因为他下一个针对的目标,是红阳侯王立——王家人!王立虽无官职,但毕竟是新都侯的叔父,万一他在王政君面前说自己几句坏话,你说王政君会听谁的呢?所以新都侯就上奏王政君,说王立以前收了定陵侯淳于长的贿赂,为这个罪人辩解;后来他又说什么官婢杨寄的孩子是皇子,惑乱天下,请令其就国。王政君不愿赶走弟弟,但新都侯又称,太后代幼主辅政,怎么能以私恩逆公议呢?王政君无奈,只好把王立赶走。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07 20:56:18 +0800 CST  
这件事情传达出一个信号——新都侯已经成为王家实际上的主人,连老太太都得听他的。而这也意味着,王家从此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依附于皇权的外戚家族,而是开始变成权力本身。

秋八月,赵飞燕和傅皇后都被废为庶人,赶去给各自的老公守陵,当日两人自杀,自此,前朝“余孽”可谓一扫而空——此时离哀帝死亡还不到两个月。

重新上台的新都侯手腕变得如此犀利,引起很多人的不安——我们是不是才去一狼,又来一虎?大司空长平侯彭宣感觉苗头不对,干脆也学傅喜,辞官告退;新都侯当然同意,但他又觉得彭宣这么搞,显得自己好像不能容人,因此三公退休时惯例的黄金、安车、驷马,一个都没赐给彭宣。最后彭宣也在封地寿终正寝。

九月辛酉,中山王来到长安,即皇帝位。由于平帝只有九岁,又没有外家,自然按照先例由王政君临朝听政,而实际上则是新都侯总揽全局——前面也说了,王政君也压不住他了。因此,新都侯虽然名义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实际上行使的是天子之权,就和博陆侯霍光一样!

孔光也和彭宣一样,对此惴惴不安,也提出辞职;但新都侯不可能真批准,不然他之前崇儒的姿态就白摆了。所以最后孔光就升为了太傅——这是理论上的最高官阶,但实际上毫无实权。

此时的新都侯,以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秀典文章,孙建为爪牙。他又提拔了甄丰之子甄寻、刘秀之子刘棻、崔发、陈崇等青年才干。现在,朝中没有了拖后腿的,新都侯终于可以安下心来,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08 21:53:05 +0800 CST  
二百五十九、安汉公

平帝刘箕子使用的第一个年号,乃是“元始”,不论“元”还是“始”,都有“第一”“最初”的意思。而更巧合的是,元始元年,对应到西方的历法上,竟然也是公元的元年!两大相距数万里的文明,居然在历法上出现如此的巧合,难道冥冥之中真有什么“大历史的意志”不成?

平帝是个九岁的小孩,年号什么的自然不是他起的,而是大司马新都侯王莽起的。新都侯起这个年号,亦显示了他改革朝政的决心。但在此之前,他需要做的仍然是将权力聚拢到自己身上。

元始元年春正月,新都侯暗示益州官员,让他们劝诱塞外蛮夷自称越裳氏的上贡了一只白雉、两只黑雉——雉就是野鸡,一般是彩色的,纯白和纯黑的很少见,可以说算是“祥瑞”的一种。当然新都侯就是想把它们附会成祥瑞,因为传说周成王的时候也有夷人进贡了白雉。而周成王年幼时有著名的周公辅政,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故而才有白雉之祥;如今白雉重又现世,那么谁是当朝的“周公”呢?

对新都侯的举动,群臣心领神会,立刻群起上书,盛赞这都是因为大司马盛德所致;周公因为劳苦功高,故而身为臣子,得以使用王的称号“周”作为自己的称号,如今大司马功德不亚于周公,理应与周公相同,赐其号曰“安汉公”!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10 21:38:02 +0800 CST  
太皇太后王政君接到上书后,其实挺纳闷的——在她的印象中,前代外戚再炙手可热,好像也没这么操作的,外甥如此别出心裁,是要搞什么?她姑且将此事交付尚书——也就是领尚书事的新都侯手里。结果新都侯却把策立平帝的功劳都让给太傅博山侯孔光等人,自己请求退休……

在奉车都尉甄邯的提醒下,王政君明白了新都侯此举只是做一个姿态,于是要求新都侯不得退休。谁承想新都侯似乎玩上瘾了,连上四封上书,定要辞官,搞得王政君都有点怀疑自己难道理解错了?最后还是在侍从们的建议下,王政君于二月丙辰,下诏以孔光为太师,车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为太保,左将军、光禄勋甄丰为少傅,封广阳侯,甄邯封承阳侯。

然而,新都侯还是没有动静,群臣再次上书,请求朝廷“以时加赏”;王政君对这推来推去的也不耐烦了,直接封新都侯为太傅、安汉公。新都侯接诏,极为“惶恐”,“不得已”之下,接受了这一任命。

如此做作,无非就是他安汉公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道德模范、当代周公——你看,这“安汉公”不是我要做的,是你们逼着我做的!因为安汉公和之前的吕家、霍家等人不同,这两家能压过天子,他们的外戚身份只是一个跳板,因为光凭这一身份,最多也只是皇权的附庸;他们真正的权力来源,其实还是靠军功。但此时天下承平已久,匈奴等也不敢闹事,王家想捞军功都没有机会。所以安汉公就得另辟蹊径,从“文治”上做文章。而“文治”的代言人,正是如今势力日益强大的儒臣,因此安汉公才有必要把自己塑造成儒家经典中的“圣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11 21:10:37 +0800 CST  
不光如此,安汉公自己受封后,又大肆褒赏宗室群臣,立故东平王刘云之太子刘开明为王;又以东平思王刘宇之孙刘成都为中山王,奉中山孝王刘兴之后;封宣帝刘询之耳孙刘信等三十六人皆为列侯;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皆赐爵关内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说上至诸侯王,下至平头百姓,雨露均沾。

这便是市恩,你想啊,有一个没事就给大家发福利的领导,谁不喜欢呢?

因为这些举措,安汉公的声望水涨船高。他也知道老太太王政君人老了,其实不想管事了,就暗示群臣上奏王政君,说太后年纪大了,细琐小事,完全可以交给安汉公。王政君本就没有高后吕雉的野心,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家族永葆荣华富贵;而且她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就顺坡下驴,把除了封爵以外的所有事情,全交给了安汉公,于是安汉公才算是名副其实。

然后,安汉公吸取昔年傅家的教训,夏六月,以平帝之母卫氏为中山孝王后,包括卫王后在内的卫家所有人,以及冯家人、平帝的妹妹等,全都留在中山国,不准来长安。扶风功曹申屠刚上书说这不合汉家传统,随即便被安汉公罢归田里。从此再无人愿为平帝外家出头,冯、卫两家也没能和傅、丁两家一样一夜暴富,大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安汉公的手里。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14 21:12:02 +0800 CST  
二百六十、平帝选后

元始二年春三月,青州大旱,发生蝗灾,太傅安汉公王莽带头,捐钱百万,捐田三十顷,引得公卿们纷纷效仿,捐钱宅者达二百三十人;他还在长安盖了两百套安置房安置流民,灾民们都对安汉公感激涕零。

安汉公如此忧国忧民,和前代所有外戚的做派完全相反,令很多人都不太适应;也因此,有些人开始产生了疑惑——他到底想干什么?在这种疑惑下,很多人选择了避世。当月癸酉,大司空王崇称病辞官;夏,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告老还乡;还有个叫梅福对未来的局势更为悲观,干脆离家出走,从此不知所踪,据说多年后有人在会稽见到了他,已经改名换姓,当起了吴市门卒。

安汉公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柄,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塞给平帝刘衎当皇后——尽管平帝此时刚十一岁。但他又不好直接说把女儿嫁给平帝,不然就显得他私心太重,于是就上书说要在二王之后及周公、孔子后代、列侯在长安者之嫡女中选。办事人员一开始没整明白安汉公的意思,结果为了讨好王家,报上来的候选人名单里一堆王家的女儿;安汉公可不希望这些亲戚把自己女儿挤下去了,眼珠一转又想出一个主意,于是便又上书,说“我无德,我女儿人品相貌也不够格,不敢与众女同列。”太皇太后王政君以为安汉公说的真心话,就决定把他女儿摘出来;但光拿掉他一个人的就显得不公平了,干脆就把所有的王家女儿都从名单中删掉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27 20:43:45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