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写在前面的话——致一年前的自己

我们都是必死之人——这是2017年给我的最大震撼。
2017年元月,我跋涉7个多小时车程,赶去探望一位病危的长辈。中午抵达病房时,医生刚做完检查,告知守候的亲友们病情大有好转,要他们买点好吃的给老爷子压压惊。欢欣鼓舞之下,一宿没合眼的亲友们放松心情出门去吃午餐,留我在病房陪护。他们才离去一小会儿,老爷子的脸突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黄,那是很不正常的、让人心底发寒的蜡黄。
呐喊、按铃、医生、按压、注射、电击、摊手、摇头……我呆呆地站在病床边上,看着眼前的人影变幻,陷入了一种离魂般的境况。仿佛过了很久很久,又仿佛只是一瞬间,我终于醒转过来——是的,我陪着他走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此从我身边消失了。在天人隔绝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世界出现了一块空白,不能弥补、无法掩盖。
我更惊觉生命脆弱、世事无常。本以为人生漫长,有足够多的时光可供消磨,却发现看似岁月静好,回首已然咫尺可量。
走在奔四的路上,不时传来朋友离去的噩耗。夜深人静时,我禁不住反思,如果他们明知道生命如此短暂,还会为了世俗名利如此拼搏燃烧吗?我更追问自己,如果只剩下一年的时间,我应当怎样过?
我想完成自己的梦想,我想在世界上踩下自己的脚印,我想写出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书。
所以,在2017年初,我正式动笔写《甲午》。
梦想,注定与孤独相伴。
一路走来,掌声难得、嘘声四起,收获的不是鲜花和鼓励,而是满满的质疑和打击。
家人不理解,认为我不务正业;朋友不认可,认为我故意疏远;也没有多少读者给我以反馈,只有自己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向前走。
比漠视更为痛苦的,是满腹思绪却无法表述的愤懑,是灵感枯竭时难以言喻的焦虑。曾经,我用了整整3周时间,翻遍了7889页的《李鸿章全集》,却只写出141个字。
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告诉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但在第二天,我还是踏着夜色起床,习惯性地坐到电脑前,直至晨曦来临、万物苏醒。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只知道每咬牙撑过一个障碍,就让自己更为强大。
一年来,我读了107本书,其中不乏《李鸿章全集》和《剑桥晚清中国史》这样的大部头;一年来,我写下的文字,已经超过了以往文章的总和。
回首过往,那些坎坷、嘲讽和打击,都成了向前的动力和美好的回忆。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3 20:30:30 +0800 CST  
目录

一、前言
二、序言
三、纵观日本
1、对手与对手
2、日本攻略
3、燃烧的远征——与元军的巅峰对决
4、战后检讨
5、樱与武士
6、岛国民族性
7、当代日本——历史与现实
8、大国崛起
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1、癸酉宫变——衰退中的帝国
2、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3、洋务运动——恭亲王篇
4、洋务运动——李鸿章篇
5、从幕末到明治
6、狂飙突进的维新
7、中国与日本、洋务与维新
五、甲午战前基本态势
1、战前外交折冲
2、战前双方陆军战斗力分析
(1)清军:八旗、绿营、湘军、淮军和练军
兵力。
武器装备。
军事训练。
④通信、后勤、医疗、财政(清朝财务制度的缺乏弹性、统兵文臣的主要工作是筹饷)等保障。
⑤后续动员力。
⑥战前准备。
⑦战斗力总体评价。
(2)日军:统一编制下的近代军队
兵力及后续动员能力。
组织指挥、武器装备及训练。
通信、后勤、医疗、财政保障。
④战前准备。
⑤战斗力总体评价(战术问题)。
3、战前双方海军战斗力分析
(1)清军: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
海军建军思路与指挥体系。海防大筹议。
舰船。
战斗力评估。火力、机动力、动员力、后勤、日常训练和组织指挥等综合评估。英国海军部情报处《中日军力报告书》。
(2)日军
①幕府时期舰船概况
②明治时期与清朝的军备竞赛
③战前日本海军战斗力分析
4、1894年双方战略意图
①1894年清朝对朝、日战略构想
②1894年日本对清、朝战略决心
5、近代陆海军战术演变
①陆军:骑兵战术、步兵战术、炮兵战术。
②后勤:武器装备、供应保障、医疗卫生。
③海军:对制海权的理解、水面舰队编队作战,铁甲舰、巡洋舰、海防舰、鱼雷艇战术运用问题。
六、序战——丰岛海战、成欢之战
1、清日双方在朝兵力部署(1894年6月)
2、丰岛海战
战场背景
战前态势
战斗进程
④战后检讨
3、成欢之战
战场态势
战斗进程
战后检讨
七、平壤之战
1、战前基本态势
2、清军作战指导及战前行动
3、日军作战指导及战前行动
4、作战经过
5、战后检讨
6、战后双方态势
八、黄海海战
1、战前基本态势
2、北洋舰队作战指导及战前准备
3、联合舰队作战指导及战前准备
4、作战经过
5、战后检讨
6、历史迷雾
九、鸭绿江战役
1、战前基本态势
2、作战经过
3、战后检讨
4、对几个细节问题的剖析
十、旅大会战
1、战前基本态势
2、作战经过
3、战后检讨
十一、辽东半岛诸战役
1、战前基本态势
2、岫岩、赛马集、连山关等地战斗
3、宽甸及长甸等地战斗
4、析木城与海城等地战斗
5、盖平战斗
6、反攻海城战役
7、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战斗
8、战后检讨
十二、山东半岛战役
1、战前基本态势
2、作战经过
3、威海卫之战
4、战后检讨
十三、媾和
1、马关谈判
2、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十四、台湾战役
1、战前概况
2、作战经过
3、战后检讨
十五、终战检讨
1、终战态势
2、政略得失
3、战略得失
4、杂谈
十六、甲午战争嗣后影响
1、大清帝国
2、大日本帝国
3、人物及命运
1904年,当日本决议对俄开战时,伊藤博文潸然泪下。
结语
大事记
索引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3 20:37:17 +0800 CST  
前言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心头一道血淋淋的伤口。
这场战争还在进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反思和责任追究已提枪上马;“马关条约”签署后,民意鼎沸,各种批判、谴责和人身攻击更是一拥而上。两个甲子之后的公元2014年,适逢农历甲午年,各类甲午专著、论著、论文和专题片扎堆涌现,战争研讨又迎来了一个“井喷式”的小高潮。
但我们真正清醒地检讨和反省了吗?
犹记20年前的中学历史课上,老师曾愤怒感慨地说起甲午战争,把清朝战败原因归结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特别是慈禧太后的穷奢极欲,列举的两个事例声情并茂,让堂下学童愤愤不已:
其一:慈禧太后为修建颐和园,大肆挪用海军购舰经费,以至于北洋舰队五年未添一舰一炮。具体挪用数额,一说正史记载为白银260万两,一说专家考证达500-600万两,一说网上记载在3000万两到8000万两之间,而当时镇远、定远两舰总造价仅339.924万两。相较之下,反差十分巨大。
其二:为筹办自己六十大寿庆典,慈禧太后极力避战,主战派大臣请她停修颐和园工程、停办六旬万寿庆典,将工程钱款移作军费时,慈禧老佛爷雷霆大怒,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的名言。最后,犯颜直谏的大臣们相顾失色,此事竟不了了之。
这些事例,不但我们相信,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信了。
1949年5月1日,毛泽东与国民党元老、诗人柳亚子共游颐和园。柳亚子一面望着满眼的雕栏画壁,一面批判慈禧太后的腐败无能:“把中国人民的血汗,搜刮起来,奉献给帝国主义,建造她的乐园,真可耻。”毛泽东幽默地回应:“她用建设海军的钱建了一个颐和园,当时来说,这也是犯罪。现在看来,就是建立了海军,也还是要送给帝国主义的。建了颐和园,帝国主义拿不走,今天人民也可以享受,总比她们挥霍了好吧!”
伟人看问题的角度总是与众不同。经伟大领袖毛主席金口玉言盖棺定论,慈禧的千古骂名看来是无法洗脱了。
慈禧太后本名叶赫那拉·杏贞,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公历1835年11月29日,她的六十大寿,是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1894年11月7日。
在她的生日筹备期间,甲午战争如火如荼。
1894年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境内清军损失惨重、全线溃退;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战败,日本联合舰队掌握了黄海制海权;10月24日,日军第一军跨越鸭绿江,踏入中国本土;10月25日,日军击穿清军鸭绿江防线;10月26日,日军占领九连城[今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11月6日,日军攻陷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11月7日,日军攻克大连,北洋军港旅顺在望。
在一场事关国运的战争轰轰烈烈进行期间,在清军海陆军节节败退、战火已然烧到辽东——满族龙兴之地时,在朝野哗然、举国震恐之际,执政者该有多么昏庸无能、骄奢淫逸,才敢明目张胆挪用军费搞庆典、开生日Party;统治阶级该有多么脑残和不顾大局,才会从军费中截留资金,供深宫的老佛爷铺张浪费?
一个不会、也不敢怀疑老师的中学生,确实会充分相信上述观点,进而得出教科书上的结论:大清的精英阶层严重缺乏生存危机意识,确实已经腐朽到不可救药了;满清王朝如此倒行逆施,不亡简直没有天理。然而,一旦我们深入研究晚清历史,进而分析研判其政治格局演变、军事力量发展和财政来源投向时,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在清末错综复杂的战略背景下,满人的统治早已岌岌可危,如果慈禧太后只有这样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如果精英阶层只有这种层次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大清帝国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苦苦支撑五十一年吗?连一年都撑不下去!
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36年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捻乱和庚子拳乱,发动了辛酉政变和戊戌政变,打赢了收复新疆之战和中法战役,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遭到惨败,被迫逃离北京“西狩”,并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外有欧美列强侵凌、半殖民地趋势不断加深,内有地方督抚手握财政、军事大权,半独立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内外交困境地中,慈禧竟能勉力支撑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牢牢掌握满清亲贵和汉人督抚,没有让大一统王朝在她手中陷入崩溃和割据局面,充分展现了一名成熟政治家的老辣干练。为逞自己一时之快,干出“挪用海军军费祝寿”这样蒙受千古骂名的事,并不像合格政治家的作为。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3 20:39:37 +0800 CST  
事实上,在晚清官场,为慈禧老佛爷修建颐和园属于一个政治敏感话题,并不方便公开摆到台面上,清末各类公函文献和官员私信中,也力避直接提到“颐和园”三个字,而是用“钦工”、“工程”等来代替,字里行间躲躲闪闪、犹抱琵琶半遮面。
像光绪帝的生父、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筹集修颐和园的款项时,就让李鸿章通知各地督抚大员,向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认捐一笔银子,用于“购舰设防一切要务”。当然,督抚们很清楚这笔钱的具体用途,把认捐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以极高的效率上缴了260万两白银。这笔巨款分别存在汇丰银行(1072900两)、德华银行(440000两)、怡和洋行(559600两)、开平矿务局(527500两),利息用于颐和园工程建设。此外,从1889年开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从自身经费中,每年拨给颐和园工程30万两白银,后续又挪垫了一部分款项。据历史学家们对清宫档案的考据,所借款项后来大都指定专款归还。
纵观光绪年间政府财政支出,能够把“军费”和“颐和园”链接到一块的关键词,就是上面提到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是清政府设立的海军部,统一海军指挥权,总管海军、海防事宜。醇亲王奕譞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庆亲王奕匡、李鸿章是奕譞的副手,会同办理海军事务,另有正红旗汉军统领善庆、兵部右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下设管理海疆股、管理款项股、管理船政股、管理军械股等。
海军衙门自建立起,就是一个奇葩的“怪胎”。其一,名义上统管全国海军事务,但其主要官员,没有一人出身海军,没有一人懂近代海军建设和训练;其二,主要领导如总理大臣、会办大臣、帮办大臣都是兼职,且本职业务繁重,所以没有一人在衙专职办事;其三,海军衙门负责的事项不只是海军建设,还包括开矿、铁路、电报等多种业务,同时也承担了政府财政周转金融通道的职能。在清末,海军衙门经费几乎就是“万能费”,既可以用于购置舰船、从事南北洋海防建设,也可以用于组建东北练军、建造铁路和开矿,还可以用来修“三海”及颐和园;其四,因各省应解海军专款大多难以如期缴纳,海军衙门经费并不宽裕,但保障南北洋水师建设经费、尤其是购买军舰的白银还是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这些款项并不纳入海军衙门日常经费,而是有另一个名字——海防专款,在现存各类文献中,均找不到挪用“海防专款”修颐和园和祝寿的记录。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3 20:40:33 +0800 CST  
既已考据“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挪用海军购舰经费”一说纯属子虚乌有,下一步,就要深入寻找它的源头。
甲午战争之后,清朝开始了对战败的反思。板子,首先打在了李鸿章和参战将领的身上。但同时,北京城街头巷尾也流传着一则谣言,大意是“朝廷挪用军费修颐和园和祝寿,以致军费不足导致战败”,但影响力和针对性均不强。直至189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逃海外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丑化慈禧太后本人、进而质疑和否定清政府执政合法性,写了大量感情充沛、富于鼓动性的文章,在《康南海自编年谱》和《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均有刊载。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括全国之膏血以修国防,而其实乃消磨于园林土木之用而莫之或知”、“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等流传至今。清末民初一些政治势力出于自身需要,大肆宣传这些充满了个人揣测和虚构的文章,后世学者接续摘转点赞,在以后的几十年就成了公认的事实。
其实一开始,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是主战派,她下令将存在各大洋行和开平矿务局的260万两白银提出用作军费,但因存期未到等原因,先期只能提取158万两;1894年9月下旬,慈禧又下诏,取消在颐和园的万寿庆典和沿途“点景”工程。但这些“正史”,却在“野史”的围追堵截之下,无法突出重围,以至于泯然无息。
所以,今天我们在回顾池仲佑的《海军大事记》、罗尔纲的《晚清兵志》等近代著作,以及检索现代CNKI文库中的相关论文时,康、梁的说法依然占据了主流舆论地位,探寻点滴历史真相的难度和复杂性由此可略见一斑。而审慎地判别和推断各种史料,从军事角度真实、完整、客观地回溯甲午战争,确属一浩大繁杂工程。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3 20:41:05 +0800 CST  
序言

甲午战争,首先是一场战争。
战史从属于历史,带有历史的共性,又有自身鲜明特征。
历史需要人来记载,作者的政治立场和个人观点,决定了记录历史的根本方向和表述方式,如“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为维护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使“乱臣贼子惧”,不惜用“春秋笔法”篡改历史。后人效仿先师所为,纷纷以笔削春秋为己任,历史的真相更加晦涩难明。
客观上讲,不仅追溯久远的历史很困难,就连弄清最近发生的单纯事件也不容易。电影史上有一部经典之作《罗生门》,为查清一名武士的死因,强盗、樵夫、武士妻子和女巫——事发当场的亲历者们,站在自身立场上,分别从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提供了四份表述各异、矛盾重重的证词,且越说越笃定自己所说就是确凿发生的事实。
真相只有一个。但亲历者们在回忆时,往往会刻意回避掉对自己不利的环节,有的会编造谎言掩盖自己的怯懦和无能,有的会修饰美化自己的动机或行为,有的会放大对手的残暴和凶狠,所以证词里往往充斥了猜测、假设、质疑和遐想,这就给局外的观察者们带来了很大困扰。
犹如英美法庭的陪审员。
他们不得不在证人们错综复杂、自相矛盾的证词里,寻找真相的蛛丝马迹,不免偶尔出现误判。正因为如此,1994年,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才得以从杀妻的严重指控中脱罪。
考究历史的真相,犹如身处一个疑点重重的案件,要在错综复杂的谎言和谜团中,找到证据链条确凿,符合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人物思维方式和逻辑行为的答案,这是既能自圆其说、还能让人信服的唯一解。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3 22:00:50 +0800 CST  
基于此,研究分为四步走。第一步,收集史料,探本溯源。甲午战争史料,包括正史记录、战争原始档案、官方文件、当事人回忆录、报刊评论,以及后人所做的专项研究等。由于当事人的表述立场和角度各异,重点考察不同国籍、不同团体、对立阶层人员留下的第一手史料,主要有五类:
一是日方当事人的记载。如伊藤博文《秘书类纂——机密日清战争》、陆奥宗光《蹇蹇录》、日本博文馆《日清战争实记》、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海军军令部《廿七八年战史》等。
二是中方当事人的记录。如《李鸿章全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同治、光绪朝)》、《清实录》、《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丁汝昌致戴宗骞书》、聂士成《东征日记》、孔广德《普天忠愤集》、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等。
三是外方人员的记载。如英、法、俄、美、德等国的官方文件和新闻报道,万国报馆《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西方人亲历和讲述的甲午战争》、《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等。
四是当代人的著作和论文。如戚其章《甲午战争史》、宗泽亚《清日战争》、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清下)》、姜鸣《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王鼎杰《复盘甲午》等,以及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陈悦《北洋海军军舰“主炮晾衣”说考辩》、南昌龙《甲午战争前的朝鲜问题及中日关系》、李玉生《从定远、镇远的战损情况看中央装甲堡军舰的结构和水下防护》,孙洪军《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地救护》等。
五是关于19世纪中后期政略、战略、战役、战术方面的资料。如东亚方向基本战略格局、军事技术进展和海陆军战术发展演变、清日两军编制、力量建设、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后勤补给、装备支撑、后续动员、财政投入、兵力投送能力和战法研究,以及欧美诸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外交动向、兵力部署等。
选取和阅读足够多的史料之后,综合运用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分析法、量化法等方式,通过反复比较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值得信赖的证据链。但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浩如烟海,其中有出于政治目的的歪曲,有哗众取宠的产物,也有“军事盲”想当然的感性描述,不时会出现互相矛盾的说法和貌似真实的“孤证”,必须构造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与之对应的人物分析模型,去进一步甄选鉴别。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0:13:17 +0800 CST  
进入研究的第二步,重构时代大背景,引接19世纪末世界政治、军事格局和甲午战争前东亚地区基本态势,明确展开研究的时间起点和空间框架。
首先,还原19世纪中后期世界政治格局,以及东亚地区基本态势。
19世纪中后期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基本态势。英帝国是19世纪的超级大国,在海上霸权和工业生产上居于垄断地位。187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全世界比重的31.8%,煤产量1.122亿吨,为法国、普鲁士、美国三国之和的1.34倍;生铁产量597万吨,为三国总和的1.4倍;对外贸易额4.58亿英镑,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22%。“多强”为德、法、俄、奥、美、意等新兴强国,他们凭借工业革命的后发优势,发力追赶英帝国的步伐,并在全球拓展国家利益,列强之间围绕争夺殖民地和市场、人口、资源的战争、武装冲突接连不断。
这一时期,欧美诸国已基本将非洲、中东、南北美洲、大洋洲、南亚等地瓜分完毕,征服的脚步来到了东亚、东南亚、中亚地区。长期以来,东亚都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宗藩体制为支撑的大中华文化圈。在东亚政治生态中,中国居于主导地位,日本若即若离,朝鲜、越南、缅甸、泰国、琉球等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定期向中国朝贡,接受册封,使用中国的立法和年号,在名义上确立臣属关系,但各藩属国内政、经济、国防均有独立地位。由于东亚各国认为本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明程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除我之外尽皆“蛮夷”,对外交流获利少而受滋扰多,先后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长期处于封闭和倒退状态,社会发展极为缓慢。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东亚传统秩序受到严重冲击。随后,英法等列强持续向远东开拓,英国占据了缅甸,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洞开清朝的大门,其势力辐射珠江流域和长江口,但出于遏制俄国扩张目的,开始谋求维持远东地区势力均衡;法国自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加大对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力度,力图完全控制越南,占据中南半岛,同时窥视广西、广东;俄国在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掉头蚕食中亚地区,从西北、正北和东北三个方向对清朝步步进逼,并试图在远东地区获取不冻港,对清、日、朝均构成直接威胁;美国从沙俄手中买下阿拉斯加,谋求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和萨摩亚群岛的帕果帕果建立海军基地,以炮舰巡航日本,着力推动朝鲜独立和“利益均沾”。清朝丢掉了西北、东北大片领土,先后失去缅甸、琉球、越南等朝贡国,日本也饱受“黑船开国”之痛,两国不得不推行变法,先后于1861年、1868年开展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由于欧美列强迫在眉睫的武力威胁,两国的改革均以构建军工体系和建设新式军队为重心。30年后的甲午战争,就在这两支以“西法”练成的“新军”中展开。鉴于此,应以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作为研究的时间起点。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0:18:50 +0800 CST  
其次,对接19世纪军事变革情况,以及清、日和域外大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
19世纪蓬勃兴起的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新武器装备不断涌现,黑火药、高爆炸药、击针后膛线装来复枪、圆锥子弹、后装线膛炮、速射炮、电报和装甲蒸汽舰船、鱼雷等相继走上历史舞台。随着武器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战争规模和作战空间、时间不断延展,由此引发重大军事改革:一是产生了新的指挥机构“总参谋部”;二是改变了军队组织体系和兵种结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近代军队编制初见雏形;三是改进了征兵制度,精干的常备军和庞大的后备军共同构成国家武装力量;四是规范了军事人才培养途径,设立军事院校,成批量培养造就初级和中级指挥军官;五是变革了后勤保障体制,铁路成为兵力投送、物资前运的重要平台,军队机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通过变革军事制度,欧美列强军事实力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在远东地区驻军兵力规模(主要为海军)也随之水涨船高。甲午战争期间,英国远东舰队在远东方向部署各型军舰28艘,排水量86633吨,装备重炮227门、轻炮344门、鱼雷发射管56具。同时期,俄国太平洋舰队在东北亚地区部署各型军舰21艘,排水量71863吨,装备重炮250门、轻炮200门、鱼雷发射管54具;法国远东舰队在东亚、东南亚地区部署各型军舰13艘,排水量30961吨,装备重炮113门、轻炮89门、鱼雷发射管10具。此外,当时远东地区还有德国派遣舰队(总吨位20504吨),美国舰队(总吨位14303吨)、意大利派遣舰队(总吨位9286吨)。作为甲午战争的参战方,日军拥有军舰2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59106吨,其中参战的联合舰队由常备舰队和警备舰队组成,出动军舰28艘(含商船改装舰船)、鱼雷艇19艘,总吨位51356吨;清军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水师,共计舰艇82艘、鱼雷艇25艘,总吨位85000吨,其中参战的北洋舰队及广东水师,出动军舰25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4000吨。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期间,欧美列强在东亚地区拥有强大军事存在。其中英国远东舰队、俄国太平洋舰队均超过清、日海军吨位,具备介入战争、改变整体态势的实力。在战争筹划准备阶段,乃至实施过程中,清、日双方不得不时刻关注列强的立场,并随之调整策略。据此,研究甲午战争,其空间范畴绝不能限于中、日、朝三国,必须扩展到在东亚有影响力的西方列强,把各个历史事件还原到当时的大环境中去考察评判,才能更准确地描绘历史发展演进脉络。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0:26:18 +0800 CST  
第三步,构建战争中人物行为模型。战争是解决矛盾问题的最暴力手段,通常伴随着杀戮与伤亡,其人物行为模式异常复杂,应分三个层级进行剖析:一是政略和战略制定者——政治家,他们远离前线;二是战役指挥者——中高级将领,他们身处战场,但很少到一线亲冒矢石;三是基层军官和战斗兵员,他们要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直面淋漓的鲜血。
能被称为“政治家”,他们当然是站在国家金字塔顶的那一小撮人。假设这些“政治家”不是蝇营苟且的政客,他们手握权柄,胸怀为国为民远大理想,真正想要干出一番青史流芳的事业。但“政治家”同样置身于人类社会,不可能单靠一个人包打天下,对上要有放手支持自己干事创业的领导,对下要有一个能够严格贯彻指示的团队,如果在执行层面遇到障碍和掣肘,也需要有人及时化解矛盾问题。因此,政治家同时也是人际关系和管理学的大师,既要能够协调上下左右关系,也要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团队——这是他的基本盘。政治家本身可以是为国为民、无私无欲的,但他有上级、有亲朋、有故旧、有队伍,这些人同样处于社会中,有的想要提拔进步,有的想要增加收入,有的家中老人身体不好想要插队看病,有的孩子分数不够想要上重点学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如果政治家十指不沾阳春水,对这些要求一概不理,那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清官”,可以站在道德的高点指点江山,但绝没有能力来统班子、带队伍、解难题。因为“清官”生活在阳春白雪中,周围大都是爱放嘴炮、拙于实事的“君子”,把存在道德瑕疵和有野心、有欲望、能做事的人一概排斥在外。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很难同时是道德完人。为了干事创业,他必然会用理想来号召人,用利益来团结人,致力于把自己的朋友变得多多的,把敌人变得少少的,才能结成一个强大的、有凝聚力的团体。既然是利益集团,也免不了党同伐异,与别的政治团体和利益集团做斗争。关键时刻,能够为国家大局多考虑一点,为自己的党派少考虑一点,就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在此,设定战争中的政治家模型为“在有限信息条件下,每一个战略抉择都经过理性推断,是国家利益、党派利益和个人得失三者均衡后的最大效用值”。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1:50:22 +0800 CST  
中日两军高级将领,有的是文官转型、不谙军务,有的是贵族出身、一步登天,但大多数还是出身行伍,在战火中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如清军直隶提督叶志超,绰号“叶大呆子”,最开始只是普通一兵,每次打仗都一马当先、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所以官位节节攀升。对捻军作战时,已是中级将领的叶志超被长矛刺伤,仍然“裹创力战”,一个英勇顽强的将领形象跃然纸上。但是,不同位置的军人能力素质要求有所差异,基层军官士兵需要视死如归的勇气毅力,在战场上能够叫响“向我看齐、跟我上”;中低级军官需要战术素养,具备小规模作战指挥才能,以及在复杂情况下处置突发事件能力;高级将领需要政治才能、统帅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实质上已经是军人和政治家的合体。在类似晚清的“人治化”社会里,由于军官本身军事素质难以数据化具现,晋升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上级偏好和长官意志起了决定性作用,故而将领军事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仅因为籍贯而被选拔任用。此外,随着年龄增长、经历阅历增加,个人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也会不断变化。人在少年时期,处于价值观塑造阶段,思维尚未定型,容易被外界宣传引导,富于理想主义和牺牲奉献精神;青年时期胸怀大志,渴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人生、改变世界,具有强烈进取意识;中年时期,拖家带口,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考虑问题更加细致,为人处事成熟稳重,愈发现实主义;在老年时,功成名就,关注名声和家族延续,行事趋于保守。甲午战争时,清朝陆军高级将领年龄跨度为50-75岁,老龄化趋势明显;日本陆军高级将领多为40-55岁,处于中青年阶段,双方陆军战斗欲望和进攻意识明显不同。鉴于此,设定战争中的中高级将领模型为“在有限信息条件及个人价值观、性格、文化、年龄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每一个决策都围绕打败敌军和保存自己两个目标,最大限度发挥了自身军事统帅和指挥能力”。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1:59:21 +0800 CST  
基层军官和士兵身处于战场一隅,消息闭塞,无法了解掌握整体战争态势,容易被留言和小道消息所左右。在战斗进行过程中,他们神经高度紧张,耳边是隆隆枪炮声,身边是中弹呻吟的战友和地上冰冷的尸体,往往是机械地听令对敌射击、跟着身边的人冲锋或是成群结队地溃逃。对基层军人而言,比作战更折磨人的,是引枪待发的对峙和艰苦漫长的行军,必须随时保持戒备状态,身心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煎熬。一旦战事不利,保命本能战胜了保家卫国的道德情怀和团体的凝聚力,就会出现投降、逃兵甚至“营啸”[炸营。]等极端现象。
惜命是人的本能反应,是铭刻在基因中的最高要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空气等,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也是最优先级别的需求,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都要瞠乎其后。可见,人的本性就是先千方百计活下去,然后才是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战争中,人的生命时时刻刻面临威胁,求生欲望会无限放大,道德观念会变得脆弱,当感性战胜理性时,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如何让基层军官和士兵的战斗意志克服求生本能,是一篇治军带兵的大文章,也是摆在每一位军事将领面前的必答题。为此,各国军事机构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战时军人行为主要受个人认知、群体行为和环境因素等综合影响,并制定了军人士气量表和群体动力行为模型。由此,设定战争中的基层军官和士兵模型为“在有限信息条件下,每一个行动受到个人、集体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制约,属于有限理性下的自身效用最大化,也有一定的从众心理”。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2:01:15 +0800 CST  
后世人读史书,洞彻敌对双方信息,往往习惯用上帝的视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免深感奸臣误国,痛责庸将无能,恨不能以身代之。殊不知,当事人的思维带有时代局限性,且身处于战争迷雾包围中,所感知的信息都是片面化、碎片状的,而现实战局瞬息万变,稍有延迟就可能酿成惨重伤亡,必须于毫秒之间作出生死抉择。设身处地,后人并不一定能比古人做得更好,但通过构建战争中“人”的模型,一点点对战争进行检讨复盘,穷尽各种可能的选择,终究会找到有限信息条件下的最优解。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2:01:49 +0800 CST  
第四步,导入战争的特质,完成由历史到战史的转变。完整的战史分析,应分为政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级。政略,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基于国力而做出的政治和外交总体策略;战略,是从政略出发,策划和指导军事斗争的总方针、总策略;战役,是军队为实现战略目的,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所进行的作战行动,由一系列战斗所构成;战术,是指导和实施战斗的方法。
我国近现代以前的战争史,重在刻画帝王将相在朝堂上谋划政略和制定战略的过程,对具体国情分析往往轻描淡写,对战役组织和战术指导更是一笔带过,有时甚至只有“大胜”、“败”、“再败”等只字片语。由于旧中国军人识字率不高,将领普遍动手能力强、动笔能力弱,作战命令大都是口口相传,一线的原始资料留存不多,战报要靠文人幕僚代笔,战史靠文官记录。而文人论兵,天生就带有浪漫主义的劣根性:在战争指挥上,推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用极不精确的地图和想象中的战场态势来延时指挥千百里外的战争;在选将用将上,偏好“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把“喜怒不形于色”而非军事能力作为将领的必备素质,相当于把古筝十级作为国务院办公厅招考公务员的硬指标;在克敌制胜上,期望“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忽略了战争是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殊死拼杀,满溢着恐怖、兽性和痛苦,容不得羽扇纶巾地讲优雅、讲品位、讲风度。更有甚者,有的文臣通读《孙子兵法》,倒背《三国演义》,就以“儒将”“知兵”自诩,自荐挂帅出征;有的过度强调政略、战略的重要性,觉得只要庙算正确,执行没有问题,战争成败就不问可知,忽视了战场上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很多文臣和受过儒家传统思想教育的将领,有着刚烈的风骨,舍身报国的忠诚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毅力,宁可粉身碎骨,也绝不对敌人妥协,他们的伟烈事迹,千载之下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2:03:04 +0800 CST  
第四步,导入战争的特质,完成由历史到战史的转变。完整的战史分析,应分为政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级。政略,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基于国力而做出的政治和外交总体策略;战略,是从政略出发,策划和指导军事斗争的总方针、总策略;战役,是军队为实现战略目的,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所进行的作战行动,由一系列战斗所构成;战术,是指导和实施战斗的方法。
我国近现代以前的战争史,重在刻画帝王将相在朝堂上谋划政略和制定战略的过程,对具体国情分析往往轻描淡写,对战役组织和战术指导更是一笔带过,有时甚至只有“大胜”、“败”、“再败”等只字片语。由于旧中国军人识字率不高,将领普遍动手能力强、动笔能力弱,作战命令大都是口口相传,一线的原始资料留存不多,战报要靠文人幕僚代笔,战史靠文官记录。而文人论兵,天生就带有浪漫主义的劣根性:在战争指挥上,推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用极不精确的地图和想象中的战场态势来延时指挥千百里外的战争;在选将用将上,偏好“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把“喜怒不形于色”而非军事能力作为将领的必备素质,相当于把古筝十级作为国务院办公厅招考公务员的硬指标;在克敌制胜上,期望“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忽略了战争是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殊死拼杀,满溢着恐怖、兽性和痛苦,容不得羽扇纶巾地讲优雅、讲品位、讲风度。更有甚者,有的文臣通读《孙子兵法》,倒背《三国演义》,就以“儒将”“知兵”自诩,自荐挂帅出征;有的过度强调政略、战略的重要性,觉得只要庙算正确,执行没有问题,战争成败就不问可知,忽视了战场上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很多文臣和受过儒家传统思想教育的将领,有着刚烈的风骨,舍身报国的忠诚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毅力,宁可粉身碎骨,也绝不对敌人妥协,他们的伟烈事迹,千载之下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在近现代战争中,精神力量是赢得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却往往难以成为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1838年12月16日,非洲祖鲁人为了保卫家园,手持长矛和盾牌,冒着布尔殖民者的炮火浴血冲锋,其英勇无畏让布尔殖民者惊叹不已。祖鲁人损失惨重,但他们的牺牲没有赢得胜利。战争成败,既是战时将领战术指挥的博弈,也是军队战斗力建设的直接体现。如果战斗力存在“代差”,又不讲求战略战术,单纯靠士兵的勇敢精神以卵击石,往往落得头破血流、卵碎石不碎的下场。
强大的军力,是国家的底蕴和支撑。平时不注重军队战斗力建设和维持,讲形式主义,搞花花架子,倘若战争突然降临,一仗打下来就鸡飞蛋打、原形毕露。回顾甲午战争,战前清军的组织形态、军事训练和战役战术指导,存在的贻误、缺失和懈怠,令人触目惊心,不忍直视。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尽管有着大量先天不足,诸多清军将领仍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竭尽所能地进行了战争准备,拼尽全力想要打赢,却最终一败再败、大败惨败。为真正做到检讨和反省,我们必须就战争而论战争,直面战争本身存在的疑难问题,重点从三个层面对战役和战术进行切片剖析: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2:07:04 +0800 CST  
首先,分析战前态势。主要是:①战场及周边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和河流、道路、桥梁、进攻(防御)要点等情况;②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经济、资源、民心向背等情况;③敌情,包括当面日军兵力部署、作战力量、进攻(防御)企图、武器装备、可能的攻击方向和进攻手段等情况;④我情,关于清军兵力编成、武器装备、部队管理状况,以及作战指导等情况;⑤敌我作战力量对比,从兵力、火力、机动力、后勤装备保障、训练水平、战斗意志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2:09:04 +0800 CST  
其次,复盘战斗进程。重构战斗进程,有时会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战争的原始资料,作战准备、战役部署、战斗行动记录和阵中日记等一线史料比较少,兵力补充、后勤保障、国防动员、装备损耗等缺乏数据性管理,难以量化评估。特别是以往清军战争报告中“猪肉注水”现象严重,字面上的出兵规模动辄翻倍,“遭敌数千”可以报成“斩首数万、流血漂橹”,自身伤亡掐头去尾,讳败为胜、夸大战果更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只能以战役结果来艰难回溯过程。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2:09:46 +0800 CST  
最后,进行战后检讨。主要从十个方面进行反思:①侦察情报方面,包括情报获取的能力和准确程度;②作战保障方面,包括战备、通信、侦察、伪装和战场管理等;③后勤保障方面,包括物资、医疗、勤务、运输和经费保障等;④装备保障方面,包括武器装备供应、维修和弹药保障等;⑤作战指导方面,比较双方的战斗方案和作战计划,包括战斗目的、作战部署、一线阵地和兵力使用等;⑥战术应用方面,包括双方基本战法选择,以及根据战斗进程所进行的临机调整等;⑦指挥控制方面,包括各级指挥机构指挥效能和对下掌控能力等;⑧指挥协同方面,包括各参战部队作战协同计划、协同方式、战斗分界线、结合部保障等;⑨指挥员方面,比较指挥员的统率能力、指挥能力、权威性和决心意志等;⑩参战部队方面,对比训练水平、战术素养、战斗精神和服从意识等。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4 22:10:55 +0800 CST  
插一句,回复留言限定140个字,有没有什么办法规避?因为要回答一些朋友的问题,140字不够讲清来龙去脉的,5、6百字才勉强可以。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5 07:03:03 +0800 CST  
除夕,异常充实而忙碌的一天,好像一睁眼就到了晚上。以发拜年短信为名坐到了电脑前,向同在天涯和彼方的朋友们拜年!
下面,发第一章——纵观日本。这一章与甲午战争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要写出来。有两个原因,其一,八年抗战、尸山血海,最后写出《菊与刀》的居然不是中国人,遂有不自量力致敬先贤的想法;其二,作为普通中国人,我从小说和游戏中,知道了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也知道维新三杰,但对当代日本的了解却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大书店中也非常缺少介绍日本的书籍,而在日本却恰恰相反,对中国的关心超越了正常的邻居、甚至一般的对手。
在此,谨以此文向本迪尼克特敬礼,祝国家昌盛,祝我一般的困难群众安享太平!
先附上目录和简介:

第一章 纵观日本

1、对手与对手
常言道,最了解你的人,莫过于你的对手。
毋庸置疑,没有谁比日本更关注中国。从过去到现在、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日本对中国渗透的深度、广度超乎想象,已覆盖了普通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中国了解日本吗?

2、日本攻略
从军事角度看,日本四面环海、远离大陆,地势崎岖、易守难攻,西北侧大部分海岸都不适宜作为登陆场,唯有西南部的九州岛和本州岛中南部的关东平原海滩较为适宜大兵团登陆作战。
如果单纯从地理因素角度出发拟制对日作战行动计划,则可设四案。

3、燃烧的远征——与元军的巅峰对决
在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之间曾打过四场战争,两次是中国大一统政权进攻日本,分别为1274年、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两次是中日双方围绕朝鲜半岛开战,分别为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和1592-1598年的明代抗日援朝战争。

4、战后检讨
13世纪,蒙古的铁蹄征伐所有已知文明世界。
而战无不胜的蒙古军团,却在日本——这个弹丸岛国折戟沉沙,让人不能不深思背后的原因。
为深入查找战败的原因教训,下面谨从元军的角度,对东征进行检讨性反思。

5、樱与武士
不追求永恒的美丽,只追求瞬间的灿烂。
樱花的这种品行,十分切合日本人的生死观:与其一辈子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地死去,不如轰轰烈烈地一下子绽放。
在战争中,这种生死观就体现为不畏强敌、视死如归。

6、岛国民族性
二战结束七十多年,日本社会、日本民族经历了极其深刻的变迁,许多旧有习俗被雨打风吹去,化作了历史的尘埃,也有很多传统经历岁月的洗礼,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内涵和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甚至内化为民族性格的烙印。

7、当代日本——历史与现实
2016年7月,友人首次赴日旅游。
临出发前,此人还是资深“抗日”愤青。
归来后,他完全扭转了对日本人的观感,甚至喜欢上了日本。

8、大国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之路,无不伴随着血与火的战争。
走上复兴征途的中国,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战争威胁。
下一场战争,很可能将是决定中国能否真正崛起、实现统一的国运之战,也是老牌大国打压新兴强国的最后一招。出于地缘政治、出于领土争端、出于历史纠纷、出于现实利益,日本有相当大的概率会站到我们的对立面,而我们的潜在对手,并不仅仅日本而已。
楼主 龙的航程  发布于 2018-02-15 16:28:35 +0800 CST  

楼主:龙的航程

字数:114310

发表时间:2018-02-14 04:30:3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8 13:45:14 +0800 CST

评论数:6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